首页 优秀范文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6 17:05:00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第1篇

【关键词】人文教育 大专院校 学生管理工作 渗透

大专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是为社会造就人才的重要基地,这也意味着其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乎人才质量,虽然多数学校认识到了该项工作的意义所在,但在管理理念、手段层面有待改进,尤其是忽视了人文教育,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人文素养,以及身心健康,故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在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与本科学生相比,大专院校的学生可能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卑心理,加之受信息技术、文化思潮等的影响,其自我意识显著增强,越来越注重彰显个人魅力,实现个人价值,显然规范、统一、僵硬的制度化管理已难以适应学生实际需求,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故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对话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变得十分重要,同时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大专院校理应与时俱进,调整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教育和管理比重,以此适应时展要求。可见在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使然。

二、在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将人文精神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性文化,既可以是物态环境中彰显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是学校风气、价值取向、人文传统等意识形态,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正面导向,使其在无形的熏陶和感染下吸收人文教育,进而将其转化为内在素养,这就要求大专院校努力营造打造充满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张旗鼓、兴师动众的建设“大学城”,而是从细节处彰显人文内涵,以此吸引学生驻足、体验,进而受到熏陶,如注重保持校园环境整洁,营造特色的自然景致,设立孔子雕塑、唐诗碑刻等人文景观,在校园宣传栏、橱窗、图书馆、教学楼大厅等人流大的位置挂设、张贴富含人文内涵的校训、条幅、至理名言、经典文章等,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歌唱比赛、知识竞赛、趣味体育、美文赏析、人文讲座、义务献血、义务劳工、社会走访等等,以此为学生行为模式、人格品质、道德情感、精神风貌等提供正确的引导。

(二)将人文关怀渗透于学生管理制度中

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渗透人文关怀并不意味着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适当的将学生的权利和需求纳入制度制定的标准中,尽量少出现严禁、不得、不准等禁止意味和命令色彩浓厚等词语,以免引发学生反感和叛逆,尽量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氛围中实现教育和管理的双重功效,如针对容易被忽视的学籍管理,可以根据学生挂科的数目给予恰当的规定,严重的责令退学,以此督促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严于律己;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事前通知学生,并允许学生自我陈述和申辩,以此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避免不必要的师生矛盾;尽量考虑学生的情感、形象、心态、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如丰富管理渠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和监督工作中,以此调动其责任感和自信心,彰显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等。

(三)将人文理念渗透于日常管理方式中

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意义重大,因为若管制较严,学生可能会有所方案,若管理松散,学生则易出现自甘堕落等不良心理,故在日常管理中渗透人文理念十分必要。具体而言,可借助适当的谈话交心、实践活动等方式建立信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消除对教师作为管制者的偏见,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感染和熏陶下学会遵纪守法,尊师重教;同时注重关注学生的思想言行,当其言行出现不良势头时,应予以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尽量少用制度加以压制,且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市场趋势、时政热点、职业素养等相关知识,以此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此外,还应充分把握传统节日、世界性活动等时机,开展实践类活动,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等。此外,还可根据在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实际水平,多开设一些人文课程,具体可立足学生专业特点、职业要求等,以此督促学生自觉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树立热爱祖国、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弃恶扬善、甘愿奉献等诸多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四)注重强化学生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鉴于人文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大专院校还应切实加强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以此为满足工作实际要求,发挥模范作用,树立学校形象等提供重要保障。具体可以借助适当的优惠政策、拓展人才选拔渠道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员用于充实工作队伍,如加薪、创造学习机会等;可以加大人文教育培训力度,如进行人文课程学习、知识讲座等岗前培训,针对脱岗人员可为其提供全日制培训,或以学分制进行培训,也可以是根据爱好自行选择人文培养内容,通常培训内容涉及思想、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成果,《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课程;同时制定合理的人文素养标准和考核标准,督促工作人员自觉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以此更好的服务于管理工作,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专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这就需要我们转变管理理念,建设充满人文特征的校园文化,制定渗透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加以灵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进而为渗透、深化人文教育,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健康品格、道德修养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渗透人文教育的路径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2]陈哲力.大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弘扬人文精神[J].延边党校学报,2011,(20).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发展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198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2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是整个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新颖的教材是培养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是体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基本教学工具,能为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教育部门也把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工作的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也开始转变教材管理工作的模式,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教材管理条例来编写符合高职学生发展的应用型教材。但是,这些转变并没有改变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现状,只有彻底的转变教材管理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的解决当前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工作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不善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由教务处主管,但是相关教材的管理人员较少,没有形成规范的教材管理机构,不利于教材的整体管理,不能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也给教材的改革和编写带来很大影响,严重阻碍了教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2 教材内容缺乏特色

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都是借用本科院校的教材,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不同,本科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是根据本科培养目标编写,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社会实践性。但高职高专院校是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使用本科的教材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影响,难以达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自编出版的教材也存在较多的内容转抄、质量不高、印刷质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质量。

1.3 教材缺乏实践性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严重缺乏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性教材。实践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教育手段,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高职高专学校的教材缺少实践性,不能满足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要。

1.4 各门课程的教材缺少内在联系

高职高专院校在教材规划方面没有进行模块化指导,一般都是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选择自己的课程教材,然后上报学院领导批准。由于教师之间没有较多的交流,加之每个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的深度存在差异,造成课程难易程度不同,课程的内容存在很大差异。

1.5 教材不符合专业要求

目前,学院将编写教材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依据,使得很多低职教师积极的编写教材,而职称水平高的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却不高,造成了教材总体质量的下降。教材是面向全体师生的,需要各个阶层的教师共同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为学院的教材管理工作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2 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管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材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院通过积极转变教材管理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一些高职院校成立了教材管理工作委员会,给委员会配备相关的教材管理人员,组织教材管理;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编写符合自己院校教育教学特点的教材用书;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各个专业的课程之间要相互贯通,专业课由自己的院校制定,而基本公共课程教材在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教学大纲的规定来选择。

3 转变高职高专教材管理工作的发展模式的对策

3.1 完善教材管理机构,做好规划工作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作为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应把转变教材管理的发展模式作为今后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来处理。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有特殊的性质,因此教材的类型也必须具有灵活性、多变性和新颖性。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材管理机构,由本院的教学专家和有专业经验的资深教师来组成一个教材管理委员会,负责院校教材的编写和管理工作。

3.2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的教材

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是去进行科研,也不是仅仅会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要求他们既可以从事专业工作,又能解决专业生产过程中设备和工艺流程出现的技术问题,也就是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在编写教材的时候要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院开设的基本理论课程要以高职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前提,其教材使用的深度与广度应满足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而不能只着重院校课程结构的完整性;第二,专业课的教材内容主要是满足学生对专业技术和管理的要求,因此,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适当的传播理论知识。

高职教育专业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不仅要有很高的理论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当前高职高专教师的来源主要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或普通学校的教师,他们编写和管理教材的能力不足。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来提高教学水平,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也不能得到顺利落实。

鉴于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一套规范的教材编写程序,提高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职院校可根据以下程序进行编写:第一,邀请一些教材编写专家来学院指导教材编写工作,共同讨论教学培养目标和教材结构;第二,根据主编教师提出教材的编写大纲,由高职教育专家做最后的审定;第三,教师要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搜集实践资料;第四,教师开始编写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与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讨论;第五,教师编写完成后要再次邀请教材编写专家委员会做最后的审稿。从上面的编写程序可以看出,教材编写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相关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材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教材的实用率。通过学院与企业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能力。

3.3 向信用度高的出版社购置教材

教材是根据国家的高职教育大纲来编写的,学院长期向有权威的出版社定制教材,出版社也会逐渐的了解学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就会根据学院对教学内容的更改为学院提供更加符合本院教学特点的应用型教材,这样会减少教材内容的重复率,给教师和学生减轻负担。

3.4 提高教师的教材管理能力

教材编写教师的编写能力直接关系到教材的质量,因此,学院要建立一个涵盖多层次教师的教材管理团队。目前,高职院校的教材管理人员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材管理训练,不懂得教材管理规律,只是一味的按照领导的要求去管理教材。因此,学院应加强对教材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其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爱惜学院教材的意识,提高其教材编写、管理能力。

3.5 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教材管理工作的应用

计算机是现在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高职院校应将其应用到教材管理中。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材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让所有工作人员详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例如,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把所有教材都存储到学院的数据库中,下载整理教材时只输入代码就可快速的找到该资料,不但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还能提高教材管理工作的效率。

3.6 加强各高职高专院校之间教材管理的交流

各个高职院校的相互交流有利于教材管理工作的完善。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教材管理模式,有正确的管理模式,也有错误的管理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本院的教材管理经验,不断发现新的管理方法,不断更新本院的教材管理模式,在成长中不断向其他学院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 结 语

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管理工作一直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指出高职院校应通过完善教材管理机构、做好规划工作、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程的教材、提高教师的教材管理能力、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教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加强各高职高专院校之间教材管理的交流等措施来提高教材管理工作效率。只有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才能保障学院的教材管理模式的不断规范化,才能不断提高学院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教材真正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书剑.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的发展模式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36).

[2]胡格.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

[3]刘爱琴.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第3篇

关键词: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06-03

人才培养是一般高校的核心职能,教学工作是一般高校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组织机构为主体,以教学工作为对象,以实施管理职能为内容,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高质量管理服务为目标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元化,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的驱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和直接,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理应发生相应改革,其中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即从管理体制上把属于学校职能的一部分决策权、管理权下移,不断增强学院的教学管理职能,强化其在两级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地位[1]。因此,下放校级管理层的权力,深化“以院为实体”的改革,推行二级目标管理模式,既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产物[2]。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下,如何科学划分校级层面和学院级层面的权责,成为成功实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内涵与目标

现代汉语词典“体制”(system of organization)的定义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3]。从管理学角度来说,指的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及其相应关系的制度。

管理体制是由组织制度所确定的形成与维持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对内外关系的基本框架。教学管理体制是教学工作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教学管理制度下,所形成的各层级管理机构和职责分工。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并根据教学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是指在合理、科学的基础上,在学校大政方针既定的前提下,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分级负责、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共同发挥各自的教学管理职能,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校院两级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使学校能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调整管理重心,重新调整、确立学校与学院之间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活基层的办学实体,最终有效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模式,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两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及运行过程的监控机制和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鼓励各院(部)在学校整体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独具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提升教学管理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及权责分类

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完整的闭合负反馈控制系统,由决策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和反馈子系统构成。其中决策子系统依靠外部与内部输入的信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计划,并传至执行子系统和监督子系统;执行子系统负责将决策子系统形成的成果加以贯彻实施;监督子系统则将执行情况与指令要求加以比较,形成监督意见直接反馈给执行子系统,同时形成反馈信息反馈给决策子系统;另外,接受对象(学生,用人单位)将执行结果情况形成反馈信息,反馈给决策子系统。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形成如图1所示的双回路信息通路。

因此,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及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特点,教学管理权责从大的方面可划分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与信息反馈权四种。而只有这四种权力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功效,形成四个子系统平稳、舒畅的闭合回路,教学管理才能产生最大的功用。

图1 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流程图

三、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权责的划分

(一)权责划分的原则

划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权责,应该依据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4-5]。

1.责权对应原则。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必须实现职责与权力协调一致,责权对应,其所有行动都需要在一个责权清晰的环境中进行。只有如此,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推行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其教学院(部)的积极性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掘与发挥。

2.前瞻性原则。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立足现有办学规模与实际,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相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学科专业为依据,以一定的超前性,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好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系结构。

3.分级管理原则。要明晰分级管理层次,实行学校目标管理、学院过程管理,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加强目标检查和调查研究,逐步实现学校的管理模式由过程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则成为教学管理执行的主体与实体,合理分配院内教学资源,具体负责教学的基本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4.经济高效原则。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需要合理地改革学校内部管理层次、权力分配机构,合理调整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权限和内容,调整基层教学单位的权限范围。其目的是最优化地使用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性,最大范围内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效益和效率的管理目的。

5.循序渐进原则。实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中,权责的下移应该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主要的策略有:一是权利分步下移,将管理权限逐步转移给二级单位;另一种是试点法下移,先在少数学院进行试点,在试点学院可将计划下移的权利一步到位地授予,在试点学院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校范围内实施。

(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权责的划分类别

高校教学管理的权责可分为如下几个类别[6]。

1.决策权。高校教学管理所属的决策权内部划分为不同层次(见图2)。其中,最高层次决策是确定或调整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位于中间层次的是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第三层次的决策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平台建设计划和方案。在精英教育时代,决策权主要由学校领导层和职能部门控制,学院(系)层面几乎没有发言权。在实施校院两级管理的今天,决策权需要逐渐下移给学院。其中,培养方案和平台建设权应该下移至学院层面。中间层面的决策权可部分下移至学院,学校职能部门代表学校制定全校各专业均应满足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允许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本院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具体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但学院层面的标准不得低于学校的通用标准。最高决策权应该由学校的决策层控制,不能轻易下移。

2.执行权。教学管理的执行权,主要包含教学日常运行管理、教学基本建设和学校办学定位与办学方向的贯彻落实。在精英教育阶段,因受教育对象人员不多,教学管理所产生决策的具体执行,主要集中由学校层面的教学管理部门予以执行。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巨大,学科专业数多,学校层面(包括职能部门)已经不可能全部承担起决策与执行的权力,只有合理分工才能高效地发挥教学管理的职责与权限。所以,应该将全部的执行权授予学院。只有将执行权全部授予学院,才能调动学院的积极性。

3.监督权。教学管理的监督权,又称为教学管理的内部监督权。监督权也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监督学院对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方向的执行情况的监督;第二个层次,是指学院完成年度教学目标、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执行情况监督;第三个层次是对教师执行课程教学情况的监督。前两个层次的监督目前只能由学校的专门职能部门或学校层面的教学督导机构来完成。第三个层面的监督权应该主要授权予二级学院来执行。

4.信息反馈权。信息反馈权是指管理服务对象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管理服务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信息反馈。这里所指的信息反馈不同于校内监督子系统的信息反馈,无论其反馈内容还是反馈途径均有差异。信息反馈权的授予主体主要有一线教师、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其中一线教师、学生针对教学管理服务质量提供反馈信息,学生和用人单位主要针对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反馈信息。这两个层面的信息反馈可由校院两级有所侧重、有所分工地收集、整理与回复,并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教学管理,其权力分配可由校院两级分别承担。

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权责划分的方法与实践

近三年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方案设计与推进改革时,用文件形式明确划分了校院两级的权责,并在教学管理实际中逐步落实推进。

(一)学校层面的权责

1.高层次教学管理决策。(1)学校教学管理层面,根据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办学定位、方向决策,负责起草制订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设定年度工作目标,并根据各学院特点与基础,向各学院分解工作任务。

(2)在学校发展规划指导下,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不断凝练学校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积极营造育人氛围。

(3)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开展专业建设。组织制订学校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指导学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负责新专业论证评审。

2.公共教学资源规划配备与日常教学管理调度。加强实验室规划与管理,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组织制订全校实验室(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中心)建设规划,组织制定实验室(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中心)管理制度,对各学院(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成效进行评估,对全校实验室与设备数据进行管理。

规范日常运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对全校公共基础课、全校性选修课、跨院课程的教学运行进行管理;管理学生成绩与学籍注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为合格学生颁发学历文凭;组织部级、省级考试,组织好全校性公共课程考试,做好全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3.平台建设与资产共享管理。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设立优质课程、实践教学、教材和教学改革专项基金,负责优秀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师的评选,指导全校性公共基础课程开展教学改革研究。

管理全校公共资产,协调公共教学资源共享。负责图书馆、校园网、公共机房、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公共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实验、科研等公用房屋的有偿使用以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装备平台的共享。

4.教学过程质量监督。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督导。组织制定学校通用质量标准,对学院的教学工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等进行专项评估,实行教学督导制度。

(二)学院层面的权责

1.一般决策。实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将一部分原来由学校层面拥有的决策权下放学院。这些下放的决策权主要有:本学院是否申办新的专业,并负责新专业申报材料的准备与论证;本院所属专业是否、何时申请专业认证与评估,并负责专业认证与评估准备工作;制订专业建设规划,自主设置(调整)专业方向;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合理安排本院各专业培养规模;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与管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其他教学文档;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2.全面执行教育教学过程。全面负责教学过程管

理,对所属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所承担课程教学质量负责。

具体组织本院专业、课程、实验室、实践教学中心等的相关建设;组织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安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包括考试与考查)等教学任务、课表及课程考试计划。负责组织学生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假期社会实践。

负责所属实验室(中心)、实践教学基地(中心)的申报、建设与管理。负责所属实验室(中心)、实践教学基地(中心)的设备安全与设备维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对学校切块划拨的公用经费具有审批权和使用权;自主管理、科学使用学院各种教学资源。

3.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负责制定本院各主要教学环节的细化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建立本院教学督导机构,确保其正常运行,取得成效。建立有效的教学信息收集系统并向学校及时反馈质量信息。

高等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首先应根据本校的办学实际确定改革的目标,确定科学的改革原则。然后,依据所制定的原则科学划分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的权责,并在实践过程中及时反馈改革的成效,在恰当的时候对改革方案进行适度调整。成功实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改革,能够极大地发挥校院两级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淑娟.高校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佳木斯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2]王蕾.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

教研究与评估,2012,(4).

[3]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241.

[4]胡春光,黄文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

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5]张艳等.高校内部实行二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6,(11).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Abstract:Ithasnotbeenlongsincetechnicalcollegesbegantorecruitassetsevaluationandmanagementmajors.Therefore,thereisnoexperiencetoreferto.Fromtheaspectsofconstructionorientation,coursessetting,specializedteacherstrainingandpracticebaseconstruction,thispaperputsforwardsuggestionsonteachingreformofassetsevaluationandmanagementspecialty.

Keywords:hightechnicalinstitutes;assetsevaluationandmanagement;teachingreform

一、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1]。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

4.高职院校应当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主,充分利用校内已有实训设备,确保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根据笔者的市场调研,用人单位对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践动手能力主要有两方面:财务和评估。笔者认为财务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评估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当通过校外实训基地来进行。目前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2+1”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也可以尝试该模式。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可以用第一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教学任务并完成财务与管理方面的校内实训,用第二学年的时间来完成资产评估方面的教学任务,用第三学年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事务所顶岗实践。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资产评估方面的事务所由于从业人员较少,几乎每个事务所都需要业务助理人员。高职院校可以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兼职教师的聘用结合起来,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将相关的评估事务所建设成校外实训基地,聘请该事务所的评估师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主体;二级学院;运行模式

一、前 言

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在不断改革,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途径。校企共同举办二级学院是目前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形式主要有以企业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型二级学院、依托专业院系管理的双主体二级学院、以企业投资为主的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等多种形式。本文主要研究依托专业院系管理的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校企双方以设备、场地、师资、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共同投入,进行合作办学,双方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搭建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合作平台,依托高职院校的专业院系进行日常管理,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分享办学效益,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以依托专业院系管理的形式举办校企合作的二级学院,可以满足高职院校实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要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又不会给企业增加办学风险。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现已依托化学工程学院与扬农化工集团合作共建了扬农化工学院,依托建筑工程学院与中联世纪集团合作共建了中联世纪建工学院两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本文根据实践中的一些经验,从依托专业院系管理的双主体二级学院的组织机构、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双方投入和资产管理等方面,探索总结此种形式二级学院合理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实现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降低合作风险。

二、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的组织机构和顶层设计

1.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的组织机构。依托专业院系管理的二级学院是院系的一部分,受学校和企业共同领导,归属院系管理。二级学院院级领导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任命,院长一般由专业院系负责人担任,合作企业指派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二级学院协调人,该人既是二级学院的副院长也可兼任专业院系副职领导。二级学院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工作。二级学院专业教学及学生管理均由专业院系的相关教研室、院系实训中心和学生工作办公室代为管理。

2.校企共同进行二级学院的顶层设计。由企业和学校人员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研究制定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等,确立联合办学方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二级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教师聘任、资金和设备管理、联合技术开发等提出指导意见,明确奖惩措施,确保二级学院深度校企合作取得实效。

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由企业专家和学校院系专业教师组成,每年召开专项会议,研究决定二级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校企双方在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兼职教师聘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顶岗实习与就业、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方面开展合作。专业设置应与市场紧密结合,以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为目标,原则上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应根据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而定,开设相应的“订单”班级。如若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也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依据专业院系相关专业群开设相关班级。总体来说,就是要按照合作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依据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实干、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按照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与企业共同构建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全面推行以订单培养为主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综合全面的职业能力体系。

三、校企双主体二级学院的日常管理

1.专业教学管理。二级学院的日常教学工作由专业院系的教研室负责执行和完成,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部分教学工作,尤其是实践教学部分。教研室应根据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相关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等,组织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自查。院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院系实训中心依据教研室制定的实训计划、实训大纲和各项实训指导书,负责校内实训项目的准备工作,满足学生校内实训的要求。企业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训项目,同时也可参与校内实践环节教学。企业派遣的作为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技术人员归属系教研室管理,学生校外实训期间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负责学生的实训项目、劳动纪律及安全管理。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应将教学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由院系和企业人员共同成立教学督导和考核工作小组,该工作小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考核方案以及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督查专业教学人员的教学质量。

2.学生工作管理。二级学院的学生亦是学校正式录取的学生,享受学校普通学生应有的各项待遇,接受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管理。所不同的是,该部分同学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每个班级除按常规由学校配备一名班主任外,企业也同时配备一名专业班主任,负责学生的专业能力、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能力。二级学院学生享受学校和国家正常的奖助学金待遇,除此之外,企业还设立专门奖助学金,对经济困难和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进行资助和奖励。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组建学生管理工作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在此期间学生除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外,还不得违背企业的各项管理规定。

3.资产投入和管理。二级学院的资产投入分两部分:一是由学校投入的设备,二是由合作企业投入的设备。

学校投入的设备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管理。企业方投入的设备分两部分:一是企业赠送给学校的可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管理;二是按照双方协议,投入的设备产权归企业所有,但由二级学院使用,这类资产可暂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管理,合作期满后还归企业。以上无论哪种情况,二级学院的所有资产都必须登记在册,专人保管。学校和企业定期组织人员对设备的质量、功能、价值及使用情况予以检查验收,以确保实习、实训等教学功能的实现和企业投资的真实性。

四、校企合作双主体二级学院实现了校企双赢

1.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校企双主体的二级学院中,企业直接参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体系构建等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更加适应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和企业发展的新需求,突出校企合作优势,提高专业设置的社会适应度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实现“进口旺、出口畅”;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准确地把握好人才培养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使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更加合理,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既可以缓解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起到很大的帮助。举办二级学院,引入企业的资金、设备投资教育,缓解了高职院校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合作企业为学校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提供了便利。在二级学院办学过程中,加强了校企间的人员交流,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同时,企业也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横向课题,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服务,提高了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树立良好形象。通过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实施订单培养,企业可以优先从学校选择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接纳优秀人才,解决了企业的人才储备问题,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优质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等。从长远看,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建设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借助于学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可以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技术改造等,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常校企双主体的二级学院都是以企业冠名,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了宣传效应,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结 语

校企双主体的二级学院当前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实事证明这种模式是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但要办好二级学院,还得在管理人员素质、机制建设上下功夫。比如对二级学院领导决策、管理水平的要求;对二级学院中各管理层人员执行力度的要求;如何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如何明确学校、企业和二级学院的责权利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庆军,李茂英.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管理模式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2005,(31):33.

[2] 高云.校企合作联办二级学院的模式及管理体制初探

――基于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践

[J].电大理工,2010,(3):3-6.

[3] 马广君,苏杰.在校企合作联办职业教育二级学院框架下

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大理工,2010,(3):1-2,6.

[4] 杨开亮.示范性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执行力建设的思考

[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3):47-49.

[5] 王金选.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乌鲁木齐

职业大学学报,2008,(2):96-98.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第6篇

关键词:实验管理;大专院校;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高效的实验管理可以为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大专院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育人为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框架

(一)优化实验管理结构

在大专院校试验管理中,要引入开放性管理理念,构建多元化管理组织。除了设置传统设备和实验管理之外,还要构建实验中心和院系教务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改变原有管理模式,将教师与学生融入到实验管理中,转变教师与学生在实验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实现多元化实验管理组织的构建,进而提高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水平。

(二)完善实验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大专院校实验管理的效果,要进一步完善实验管理制度,在开放性试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增设实验评价制度、鼓励制度以及实验文化建设制度,做好实验管理评价工作,借助大专院校现阶段管理政策和管理理念,同时要进一步优化人事改革制度、学分管理制度以及岗位应聘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使其形成合力,提高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水平。

(三)明确实验管理对象

项目库是大专院校实验管理的主要对象,其管理内容主要涉及到实验项目提出、选择、实施以及评价,以实验项目为核心开展项目库管理活动,借助项目研究整体过程构建实验管理闭环结构,实现对实验项目的全程管理。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开放性管理理念,并将开放性管理理念融入到实际管理流程中,做好实验管理基础工作,积极鼓励学生、教师以及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到实验管理活动中,拓展管理者范围,以实现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制定实验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对大专院校实验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实际意义,可以为实验管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方向,进而实现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水平的提升。对此,大专院校相关管理人员要合理制定实验管理目标,利用现有管理资源,结合大专院校综合管理水平和实际发展情况,考虑到实验教学需求,制定实验管理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出大专院校实验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理念。

二、提高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引入先进技术,促进管理改革

在进行大专院校实验管理过程中,为了提高管理水平,要积极引进互联网技术构建实验数据库,借助网络技术开发实验管理平台,提高实验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而实现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管理活动中,重视教师指导,实现实验项目的多元化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要将学科竞赛、科研成果以及实验管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丰富管理内容、创新管理模式,为实验管理改革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二)做好设备管理,建立档案制度

实验教学档案作为实验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结合记录、考核、评价等实验教学依据,建实验档案管理制度,对实验教学活动进行整理和归档,不断积累实验成果和实验资源,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利的教学依据。为了强化学生责任感,进出实验室要做好登记工作,学生在使用实验设备前要对实验设备进行基础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延长实验设备使用寿命,提高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效果。

(三)重视人才培养,开展管理实践

在进行实验管理中,管理人员要站在大专院校整体管理框架上,将实验管理规划到大专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有效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系统运作和系统管理的方式,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大专院校实验管理活动和实验教学活动,发挥出实验室的作用,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三、大专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教学内容

大专院校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二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进一步实现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提升。以此为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完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际创造能力,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合理设置实验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节省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实验选修课一般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亦可结合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来进行,由学生自己从立题、可行性论证、查资料、理论分析并构架实验、组装设备、确定测试方案入手,创造性地完成小课题研究。同时,可以引进师生合作模式,以组为单位开展实验项目研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改,直到实验项目完成。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制作实验教学课件,借助其直观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的优势,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作为一种实用性强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实验内容的形象与动感,使得实验过程一目了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实际实验中,一些实验材料中含有一定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是放射性物质,不适合学生进行直接实验,对此,教师可以引进实验仿真软件,在软件中虚拟实验场景,带领学生开展相关实验活动,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还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本文通过对试验管理与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提出引入先进技术,促进管理改革、做好设备管理,建立档案制度、重视人才培养,开展管理实践等有效措施,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入手,实现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嘉南,胡今鸿.高校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06:119-121+157

[2]贾艳萍,张兰河,郑胜.体现不同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3,04:700-705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第7篇

(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等五个层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从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37

*基金项目:2014年许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2014041)

收稿日期:2015-05-14

0 引言

当前社会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要求更加苛刻,除了要求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如何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如何提高实训实践教学水平,把毕业生培养成理论和实践能力均具备的人才,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经管类专业实习实训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建议和对策研究上,现有文献认为,高校可以从提升实验实训课程定位、校企积极互动以及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高实验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校内实践教学中,ERP综合模拟实训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首选,在校内经管类专业开设经营性实训平台“经管实训超市”,鼓励学生参与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地方院校应形成“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模式,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校企合作教育,应重新修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及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

现有研究能够认识到经管类专业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从人才质量提高的方面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现有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主要总结于老牌院校、高职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未必适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经管类专业很难像理工类专业到企业找到合适的实训实习岗位,比如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学等课程的实训,企业一般不会接受这方面的实习;第二,高职类学生操作型实训也未必完全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竟本科院校的应用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而不仅仅是操作;第三,老牌院校实训模式也不能完全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老牌院校依靠自身声誉以及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得实训模式长期化、制度化,再加上老牌院校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强,因此,实训需求有别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探索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刚升本院校,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专业更少,在与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时积极性较高,但是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更倾向于和老牌本科学院合作,即使由于关系等其他因素二者能够勉强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实训基地的后期运作比较困难,或者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并不能较好地接受实训教学。因此,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能与中小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然而中小企业能够提供的实训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比就更难和企业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比如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等内容的实训,企业一般不会接受这方面的实习,甚至连参观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当前应总结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积累较好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①“筑巢引凤”模式。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主要是场地,不索要成本或较小成本吸引企业直接进入学校生产,然后利用吸引进来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本低,企业积极性较高,学生实训成本也较低,学校和企业容易保持较好的关系;缺点是学校场地有限,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容纳的学生有限,另外学生在实训过程直接参与生产,其应获得的劳动报酬、劳动权益保障以及这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获得的收益等现在尚不规范。②“代工”模式。学校利用自己的设备、场地等资源为企业贴牌生产,或是生产企业产品中的某一零部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代工灵活,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训机会,而且生产和管理实训全程有老师参加,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缺点是企业仅提供生产和管理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学校需要全程承担组织实训的全过程,并为生产和管理质量提供保证,加重了学校的负担。③“校企合作办学”。学校通过二级学院或其他形式与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学校提供场地等,企业派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参与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更贴近企业需要,针对性强,企业愿意提供较多的实训场地和实训岗位;缺点是培养的人才知识技能过于单一,学生将来跨行业工作能力下降较为明显。④“挂牌实训基地,校外专业实践”。这种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紧密程度低,学校选择区域内比较典型的几家企业挂牌实训基地,签署一些学生参观与实习的合作意向,每年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派遣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留在企业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校企在共建实训基地时并不肩负较为严格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合作自由,合作意愿较高;缺点是校企在共建实训基地水平低,层次低,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机会有限。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由于经管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应该更加多元性和灵活性,在兼顾学校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种复合模式,做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因专业培养阶段需求差异而呈现多样性,构建不同需求的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第一层次是不紧密的校企共建认知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对实训需求较低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企业承诺在方便的时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这种模式企业基本不受益,因此便丧失了很大的积极性,一般适合学校专业认知实训,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感受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模式,认识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以后正确选择职业提供先验认识。目前这种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中比较常见,与经管类专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实训基地有关,应该明确的是这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过于简单,校企需要共建更为紧密关系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第二层次是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对实训需求较高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学校向企业承诺派遣优秀毕业生到企业专业实习(实训),而企业向学校承诺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实习(实训),并将接收实习的毕业生中若干优秀者招聘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校企互惠互利,既减少了企业招聘员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毕业实习岗位,并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实现了双赢。然而这种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一次接收的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而且单一课程实训无法采用这种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中也比较常见,是经管学院学生毕业前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方式之一,并由此成功获得工作岗位。

第三层次是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单一课程实训需求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利用场地吸引企业共建小规模的零件生产基地,同时可以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课程实训机会,这种模式既能满足企业获取相对低成本的零件,又能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实际管理实践提供岗位,而且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实训,降低了学生实训的成本和管理难度。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实训安排不均衡,可能导致企业零件供应不均衡,而且学生主要参与课程实训,可能造成用单一课程实训代替整个专业实训的假象。

第四层次是企业联合大学生校内创业模式。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学院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学校利用场地优势吸引企业与校内大学生联合创业,企业提供市场需求等信息,大学生利用自身技术和管理知识,校外企业与校内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新的合资公司从事经营活动,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为容易获得管理、技术与资源等,而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训实践机会,而且能为自己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这种模式使校企以及学生之间均能获益,即促进了企业盈利也为学生实训和创业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然而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校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在校的创业的活动必然加剧学生负担,而且大学生由于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巧有限,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水平和层次不高。

第五层次是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这种模式是既吸收了传统行业高校培养专才的优点,又逐渐摆脱现有高校培养通才的思想,即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中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学院,申报行业急需专业,按照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行业企业提供培养人才所需的实训场地和工作机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行业企业能够获得相对专业的人才,学校能够提炼出较多的办学特色,学生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专业化,更具有针对性。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培养的人才知识和技能局限于某一行业,未来改变专业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将降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以上五种模式,构造具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要着重构建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模式、企业联合大学生校内创业模式以及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以不紧密的校企共建认知实训基地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式为辅助,力争在校内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做到各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优势互补,提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的政策和建议

3.1 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采用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要有灵活的上课时间和课程考核方式,而现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新升本院校,教学管理大都沿用我国传统的上课制度和课程考核制度,这些方式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实习实训模式的转变,因此应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能够适应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要给予二级院系更多教学管理权利,有利于二级院系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避免学校由于统一教学管理制度导致的一刀切现象,要赋予基层教研室和教师更多的自由度和权利,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基层教研室和教师在实习实训模式转变的探索上先行一步。要积极探索不同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制度,加大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力度,逐渐探索允许以创业成果和参与社会工作获得实践性较强课程学分的机制和形式,做到学生实践创业与课程教学成绩相等重要,推动经管类专业学生全面参与实践和创业活动。

3.2 加快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来自老牌院校,其所受教育使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制定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因此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大都不能适应实习实训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快改革。要减少理论课课时所占比重,提高实践课课时所占比重,传统观点认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行,动手操作并不重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必须改正,事实上经管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会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课课时所占比重。

3.3 加快打造一批经管类特色专业群

一般观点认为专业群建设属于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范畴,而本科院校则应该关注学科专业建设,然而,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已经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借鉴高职高专类院校利用专业群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实践教学的经验。要打破专业在院系的分割局面,促进实习实训资源共享利用,要构造具有明显特色的经管类专业群,使各专业(方向)形成合力,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多成果。

另外,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增强高校绩效分配的合理性等都会对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起到较大的影响,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军生,任维哲,刘思奇.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在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 (1)

2 王哲.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ERP综合实训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3)

3 杨海龙,张英彦,木薇.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3(2)

4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大专院校教学管理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12-02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在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开始了示范校建设工程。对示范院校提出了提高示范院校整体水平,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重点专业领域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要求。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指以课程为中心,将各个专业作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单位,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满足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部分。截止到2011年4月,教育部已立项启动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会计、护理、眼视光技术和应用电子技术等28个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其中,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等3个专业已进入在线应用测试阶段。

连锁经营专业是连锁企业迅速发展对人才大量需求的新兴专业。1998年,上海商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近年来,全国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陆续开设该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因其职业定位准确,连锁企业规模扩张的本质属性对人才的需求大量,使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该专业(包括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下开设方向)的院校有100多所,还有众多院校拟在今年开设该专业。

资源库建设时机成熟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是中央财政立项支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资源建设与共享,有效解决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共性需求,提高专业教学水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丰富、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从而带动全国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自专业资源库建设工作启动以来,高职院校在专业资源库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保证了后续启动的专业资源库建设专业有了可供学习的资源。其他未列入资源库建设名单的各专业教师热情高涨且跃跃欲试,愿意投身于资源库建设之中。

近两年,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上海商学院作为高职高专“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师资培训基地,2010年7月牵头成立了“中国高校连锁经营管理教学研究会”,教育部先后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4月两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2011年5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依靠行业协会平台,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该小组致力于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满足企业、学校需要的教学资源。这些都标志着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到了整合资源、共享高校专业建设资源的大好时机。

资源库建设资源丰富

1998年,上海商学院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成果,为后来各院校该专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众多高职院校边建设,边完善该专业。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一大批高职院校已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三批国家重点建设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是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示范建设第二批重点建设单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成为中央财政重点建设物流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还有多家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列入地方重点建设专业。全国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出版社等在内的多家出版社已经整合各院校资源出版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教材质量精良。如,中教畅想、JDA、海鼎、厦门亿学等公司开发了较完善的专业教学软件和专业教学管理平台,为资源库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建设成果为专业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资源库建设意义重大

(一)促进朝阳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锁经营行业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连锁经营专业因服务于连锁企业人才供给,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专业,但与其他成熟专业相比,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各院校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现象较为严重。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各院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着模糊点,很多院校还是在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下设连锁经营方向。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一部分院校定位于“服务流通业”的连锁人才需求,多数院校将其定位于“服务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院校定位于“服务连锁零售、服务业”的需求。因为连锁企业岗位的复杂性,各院校在专业定位上还尚不明确。

核心专业课选取方向不同 因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正确,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很多院校学习上海商学院的“四流”核心课程体系,即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一部分院校的课程面面俱到,涉及连锁企业各个岗位不同职业的基础课程;不少院校将职业岗位定位在连锁门店店长,所以核心课程更多地倾向于店长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课应该满足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紧密依托职业岗位定位,因为培养目标的分流化,使核心课程很难统一。即使是统一的核心课程,也存在教学标准不一致现象。例如,都是“连锁经营原理”课程,但有两大类教材引领了两种类型的教学内容。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半路出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急需整合共享资源,减少新开院校走弯路,有效解决非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欠缺、信息来源少、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加快该专业在全国更多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实现专业资源的共享

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由于资源分布的有限性,使其在各区域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因此,以示范院校为引领,共享示范建设成果,有效带动该专业的均衡发展,丰富学习资源,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该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推进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利用资源库系统,将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规划整合,形成一个能够供全国专业人士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共享教学资源库系统,使全国高职院校及社会学习者共享,为广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丰富化,推动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打破学习者统一的学习步骤,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为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三)提升专业服务连锁企业的能力

在资源库建设中,联合一批行业内著名或特色企业完成实训基地建设、实训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确立与实施、实习管理模式建设,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通过教学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成果推广,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真正实现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

资源库建设要突出资源整合

职业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要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改革。

连锁专业的资源库建设,要紧密依托政府、行业协会、连锁企业,与全国优秀高职院校共同合作,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一)政府制度建设是基础

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校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大事。国家出台相应的奖励机制,对资源库建设中的学校、企业激励和政策的倾斜,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更多的企业和学校加入到资源库建设的队伍中。

教育部为促进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引领一部分示范院校走在了资源库建设的前列。资源库建设还需政府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确保企业有效、积极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全过程;要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规范、设计、推进资源库建设的发展。

各地方政府、行业组织、高职院校应配合国家资源库建设,出台更多配套制度,支持鼓励本地方、本行业、本院校更多专家的参与,保证资源库建设的有效落实。

(二)行业、企业参与是保证

资源库建设的本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资源库建设始终要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途径,依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重点,借行业协会平台,吸纳不同业态、不同地域多家企业共同投入项目建设。

(三)院校资源整合是关键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共享性、可扩展性等特点,其建设不能单一依靠一所或几所高职院校之力,共享资源之前首先是共建资源。要集合国内本专业优势院校,集思广益,取众家之所长,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建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教学资源库系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带动全国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深层次辐射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东,李贤彬,刘庆华,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何晓青.高职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