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5 16:45:33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第1篇

一、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创建“5A”级旅游景区为切入点,以提升*县景区旅游服务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重点,以“吃、住、行、游、购、娱”标准化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提升旅游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我县旅游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加快旅游服务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实现旅游服务业与国际接轨,以点带面,加速推进我县旅游国际化进程。

(二)工作目标

以创建*“5A”级景区为契机,以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目标,在贯彻执行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县旅游特点,加速旅游服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构建特种设备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两大安全体系,大力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力争达到国际一流服务质量水平。

二、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工作内容及具体要求

(一)工作内容

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①确保两大安全:确保特种设备安全可靠;提高食品质量的安全;

②实施标准:实施与旅游服务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③制定标准:逐步制定一些符合*县旅游发展的地方标准;

④实现认证:景区整体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⑤培养队伍:培养一支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骨干队伍;

⑥培育品牌:培育*景区成为世界级旅游服务精品项目和服务品牌;

⑦探索模式:探索旅游景区的标准化运行模式。

(二)具体要求

1.提高特种设备监察到位率,确保特种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

一是要对景区特种设备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列出重点监察对象,提高监察到位率;二是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规范监察行为,实施特种设备现场安全检查制度;三是要建立特种设备动态监管网络,提高监管能力,增强有效性;四是对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和重点监控对象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五是对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开展广泛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素质和法律责任意识。(责任单位:县旅发委、县质监局、县安监局)

2.实施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质量

一是调查摸底,准确掌握景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状况,建立数据库;二是通过定区域、定任务、定人员、定责任“四定”,建立监管员、协管员和信息员的“三员”队伍,通过食品生产企业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等形式,落实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三是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即“QS”制度,做好食品生产许可证产品的监督和无证产品的检查,确保无证食品不进景区;四是加大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打击力度。(责任单位:县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县农业委、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卫生局等部门)

3.建立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贯彻实施旅游服务类标准,促进景区管理规范化

围绕*县旅游服务业,建立以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内容涵盖景区管理、旅客接待、安全卫生、旅客投诉、环境卫生、徽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涉及服务设施、标志、环境、管理、服务质量等全过程。

充分发挥标准化的职能作用和技术支撑作用,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水平,促进景区各项管理的规范化。

(责任单位:县旅发委、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卫生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委等县直有关部门、*旅游服务公司)

4.制定一些符合*县旅游特点的地方标准

①《*旅游景区导游词规范》

②《*旅游景区服务质量规范》

③《旅游者损害赔偿标准》

④《旅游服务质量争议受理程序》

⑤《旅游安全管理规范》

⑥《旅游购物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

⑦《家庭旅馆质量等级划分标准》等地方标准。

(责任单位:县旅发委、县质监局等县直有关部门、*镇政府、*旅游服务公司)

5.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提升景区的质量管理水平

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活动,根据景区的特点,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为内部认证阶段:到20*年7月前,*旅游景区(点)按IS09001的要求,实行内部管理并通过管委会的内部认证,使企业走上科学管理、自我监督、持续改进的发展轨道。第一阶段,到20*年11月末,制定一套符合IS09001要求的“*旅游景区(点)质量管理手册”及相关技术文件(作业指导书等),开展培训、咨询和审核,进行总结、修改、完善;第二阶段,从12月开始,全面推广。第三阶段,到20*年7月,全部完成内部认证。第四阶段,到20*年8月,监督检查,改进、巩固,提高。第二步为第三方认证阶段:到20*年9月末,*旅游景区全面贯彻实施ISO0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整体通过权威机构组织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评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责任单位:县旅发委、县质监局、*镇政府、*旅游服务公司)

6.开展广泛的专业知识培训,培养一支业务骨干队伍

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通用和专业两促进的方法,大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技能、标准化方法、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培养基层服务标准化管理人员,形成既有标准化知识、又了解行业情况的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核心,使其成为旅游服务标准实施和示范的重要力量。(责任单位:县旅发委、县质监局等县直有关部门、*镇政府、*旅游服务公司)

7.培育旅游服务精品项目,打造旅游服务品牌

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品牌优势,紧紧围绕创建服务品牌、打造服务名牌,引导旅游公司参与国家和国际服务标准化活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不断夯实标准化基础,扩大企业规模,提高质量水平,强力打造旅游名牌。

(责任单位:县旅发委、县质监局等县直有关部门、*镇政府、*旅游服务公司)

8.总结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探索服务标准化运行模式

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环境竞争力,实现旅游安全等硬件服务质量,到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服务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软件服务质量方面,全面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贯彻实施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景区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不断改进、总结和提炼旅游景区的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旅游区的服务标准化的运行模式,示范、带动其他旅游景区服务标准化工作。(责任单位:县旅发委、县质监局等县直有关部门、*镇政府)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动员阶段(20*年4月-20*年9月)

广泛动员,加大对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各部门、服务企业、旅游景区以及广大消费者认识到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对*旅游景区进行调查研究,摸清相关行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论证和编制完成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框架。

针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全省急需规范的事项,组织制定服务地方标准;应针对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积极开展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构建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服务标准体系。

(二)全面实施阶段(20*年9月-2009年9月)

各级政府、各部门应对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有关主管部门、协会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标准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工作,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保证标准得到有效实施。

以实施IS09001体系认证为主要手段,强化各级服务标准的实施,提高旅游景区的标准化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组织*旅游公司开展顾客满意度测评,树立企业品牌形象,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积极帮助企业培育服务名牌。

(三)检查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各级服务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旅游服务标准的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并将检查情况向社会公布。对取得显著成绩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对开展服务标准化工作不力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服务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协调有关工作,检查督促各项计划实施的进展情况,配置经费,向上级请示汇报工作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示范区建设日常工作。景区要将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第2篇

一、安丘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

安丘市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索建立了“八个体系”,明确了“一套机制”和“三道防线”,实现了农产品“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被国家质检总局总结为“安丘模式”并在全国推广。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实现管理无盲区。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了政府主导、科学指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两导三动”工作推进机制。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负总责,发挥主导和行政推动作用,搞好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科学指导,就是依托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与技术支持,及时把握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不断完善工作措施;部门联动,就是整合部门资源,明确部门职责,做到既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龙头带动,就是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全民行动,就是加强宣传培训,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开展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围绕工作推进机制,安丘市出台《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完善告知备案、市场准入、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各镇街区均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各村、社区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和动物防疫员;市政府、镇街区、各村和种养业户之间逐级签订责任书或承诺书,明确各级责任,形成了层层监管、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实现生产标准化。成立农业综合标准化研究所,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做好农业生产标准的制定完善工作。大力推进标准化种植养殖园区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开展ISO、HACCP、GAP、GMP等质量安全认证。严格遵守生产技术标准,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管理,在种植养殖、收获贮存、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物流配送等环节全面普及农业综合标准化。目前,已制定安丘大姜、安丘大葱、安丘肉鸡等标准综合体6大类,农业操作规程33个,生产技术标准200多个,参与起草的《初级农产品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要求》国家标准已在全国施行;全市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园区139个、养殖园区139个,“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到276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个。

(三)健全控制管理体系,实现投入无违禁。抓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牛鼻子”,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全过程、全封闭管理。一是实行告知备案。制定农兽药管理办法,所有进入安丘市的农兽药生产企业和产品必须严格落实告知备案制度。目前已对542个农兽药生产企业的3409个农兽药产品进行了备案。二是推行连锁直营。全市35处农兽药批发企业和973处镇村连锁直营店全部实行封闭式管理,落实实名购买制度,确保农兽药来源可确认、去向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三是坚持联合执法。从农业、畜牧、市场监管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联合执法检查队伍,采取分组分片包干的办法,不间断地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检查整治,始终保持对农资违法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三道防线”的建立,强化了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管,从根本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监控全覆盖。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检测资源,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中心,出口龙头企业和镇街检测资源为主体,农业、畜牧、市场监管等部门检测机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覆盖广泛的检验检测网络。制定《安丘市食用农产品抽检办法》,明确市直有关部门和各镇街区所负责的抽检监管区域。加强抽检能力建设,分别组建市级和镇级抽检队伍,建立种植类食用农产品固定检测点,并配备流动检测车,并在全市20个基层兽医站全部建立畜禽产品检测室。通过抽检,及时发现问题类食用农产品,送交相关职能局立案,依法追究违禁农化品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责任,同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及时进行纠偏控制和处理。

(五)健全查询追溯体系,实现监管“数字化”。自主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及时采录农产品产地环境、施肥用药、检验检测等关键信息,对农产品实行“数字化”、“身份证”式的标识管理,逐步健全完善了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质量安全查询追溯体系。消费者用手机、查询机等扫描农产品二维码,便能方便快捷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追溯查询,实现了知根溯源、放心消费。目前,在各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合作社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采集点600多处。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质量和产业素质为重点,以强化基础质量管理、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政府支持、部门协作、企业为主、社会参与为内容,以标准体系建设为基础,以争创精品名牌产品为载体,以诚信体系建设、检验检测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突出重点,强化监管,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名牌战略,建立和完善质量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升质量工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全市质量总体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我市行业性、区域性质量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达到国家有关规定要求;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重点行业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一)产品质量目标。

主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85%以上;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产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主要工业产品质量损失率控制在0.15%以内;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在78以上,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发展1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个省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实现名牌产品销售收入2亿元、出口额达到0.5亿美元,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煤、焦产品。强化产品质量控制过程管理,提高煤焦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全市煤炭采区回采率达到60%以上,全市煤炭洗选比重达到70%以上,煤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

——冶金产品。按照发挥优势,南联北开,沿边发展战略,建设钢铁基地、铜工业基地、硅基材料基地三个产业基地。生铁、粗钢、铜材、焦碳、铁合金产量分别达到50万吨、20万吨、40万吨、60万吨、5万吨。一般冶金产量分别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金属、硅等重点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筑材料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

——轻纺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民族纺织业和手工业,推进绒纺、皮革、民族服饰、民族特需用品、工艺美术品、包装等产业的发展,优化品种结构,扩大重点优势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重点产品主要质量技术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材料工业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建材工业,发展节能、环保新型墙体材料。新型墙材比例提升到45%,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和散装水泥比例提高到60%,水泥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新型墙体材料抽查合格率达到96%。

——食品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大豆加工产业链、马铃薯加工产业链和矿泉饮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建设大豆制品产业基地、肉类加工产业基地和矿泉饮品产业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超市和中小餐饮单位100%建立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重点食品出口企业通过HACCP认证。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体系覆盖率达到100%,重大事故处理率达到100%。

——医药工业产品。围绕我市多年来发展形成的优势,依托现有基础,以北中药为重点,加快北药材GAP基地建设,推进种植(采集)加工一体化,开发一批北中药新品种,提高我市医药行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全面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工作,实现乡、村的药品供应网,监督网覆盖面达到100%。逐步提高打击假劣药品的力度,建立药品打假长效机制,彻底遏制和杜绝假劣药品。药品生产(不含药品用辅料生产企业)、经营企业通过GMP、GSP认证率达到100%。

——农产品。建立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国家和省级农业、牧业和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主要农产品、畜产品、特色产品的质量达到相应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建立和完善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检疫检测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全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指标合格率达到100%,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

——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新能源、信息产品和先进制造业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力争培育1个中国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市名优产品中比重达到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占到全市出口总额的10%左右。

(二)工程质量目标。

建设项目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交验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建筑工程。全市城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质量安全,杜绝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全面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城市新建民用建筑设施50%采用节能标准,室内装饰工程节能环保符合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安装试车工程一次成功。争创省“龙江杯”优质工程5项,省优质工程10项,省“结构优质”工程10项。

——道路工程。全市高速公路平均优等率达到95%,干线公路好路率保持在70%,县、乡公路优良率达到65%和55%。高速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95%,干线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85%,农村公路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水利工程。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综合优良率达到75%。大、中型水库建立和完善水雨情信息采集、传输、洪水预报和以水库为中心的河道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保障水库安全度汛,河道堤防保安率达到95%以上。

——林业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林业重点工程良种使用率达到80%,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提高到85%和80%以上,林业技术标准采用率达到90%。

(三)服务质量目标。

建立覆盖旅游、交通、电信、金融、保险、商贸、医疗卫生等主要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综合用户满意度指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培育2个省级服务名牌企业。

——旅游业。全力打造冰雪旅游、生态旅游、边境旅游等旅游产品,全面推行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健全旅游质量管理体系和旅游服务投诉网络。A级景区达到开放经营旅游景区(点)50%,服务质量、配套设施、综合能力显著改善。游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投诉率低于2%。

——商贸物流业。商贸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建档率达到80%,重点培育1—2户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建立3个标准化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品牌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使现代物流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交通运输业。全面提高道路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客、货运输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提高道路运输服务质量和效率。全市公路长途班车客运发车正点率达到80%以上,铁路客运正点率达到80%以上,民航航班正点率达到70%以上。

——电信业。建立、完善电信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体系,电信计时收费等热点计量问题实现有效监督,顾客满意度达到85%以上,用户投诉处理及时率达到99%。

——金融保险业。推行金融、保险行业服务标准化,服务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顾客满意度较“十五”末提高十个百分点。

(四)环境质量目标。

全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城市、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工业污水、粉尘、烟尘、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分别削减14%和1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40%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县级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生态良好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基本稳定,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

——空气质量。北安市、嫩江县、孙吴县、逊克县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330天,爱辉区、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风景区超过340天。

——水质量。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除矿化度指标外)达到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城市生态景观水域水质达到国家相应水质标准,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具有农业灌溉功能的河流,水质达到农业灌溉水质标准。

——土壤质量。全面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农药。禁止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乱堆乱放、侵害农田,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得到安全处理处置。

三、主要措施

(一)开展质量兴市(县、区)活动。

各地要以质量振兴为己任,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县、区)活动,要把“质量兴市(县、区)”与落实国家、省、市对质量工作的整体部署结合起来,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与实施名牌战略以及打假治劣责任结合起来,推进质量振兴事业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要按照政府组织、规划先行、重点领导原则,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制定质量振兴规划,分类抓好中心城市、工业强县、农牧业大县质量兴市(县、区)活动,通过重点地区的率先突破带动全市质量振兴。

(二)开展质量兴业活动。

1、工业。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利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大资源整合和投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培育骨干企业、知名品牌和新的增长点。依据“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巩固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总体思路,突出抓好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矿产品等行业,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2、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标准推广普及与实施应用,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坚持市场导向,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放心农资活动,加快农业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从农田到市场全程的监管能力。

3、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增强功能、优化结构。加快推进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扩大服务标准覆盖范围。对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开展质量兴企活动。

1、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制定具有竞争、高于国家现行标准企业内控标准。凡生产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产品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重点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体系,加大对检测工作经费投入,完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质量管理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为代表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继续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大力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论证。大型工业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全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中型企业80%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一批小型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2、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重点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方面,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升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式创新,加速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规划引导,严格市场准入,抑制低水平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3、带动企业争创名牌产品。指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注重品牌等无形资产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集中,使名牌带动力明显提升。

四、职责分工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把质量兴市(县、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领导,责任到人,提出本市(县、区)、本部门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质量标准要求,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和考核细则,确保质量兴市(县、区)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质监部门负责质量兴市日常工作,协调各职能部门,统筹安排质量兴市各项工作,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关于做好质量工作方针、政策;加强企业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等基础工作,加强全市质监技术机构发展规划和监督管理;加大食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质监部门职能作用,打击违法生产企业,遏制假冒伪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会同监察部门做好质量兴市检查工作。

——宣传部门要加大质量兴市工作宣传力度,及时报道质量兴市工作进程,引导全社会重视质量、支持质量工作,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形成“质量振兴、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发展改革部门要把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全市技术机构建设、名优企业申报省级重点项目予以大力支持。

——工业信息产业部门要制定行业质量振兴规划,引导企业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制定实施扶持名优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对名优企业申报国债贴息项目、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技改贴息安排方面予以优先扶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降耗活动;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大力实施质量兴企,推动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财政部门要逐步加大对质量工作的经费支持,加大对技术机构建设投入,增加实施名牌战略、产品监督检查、打假治劣、认证认可、标准制订及推广实施等专项经费;落实打假举报奖励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市政府各项质量奖励政策资金。

——建设部门要建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工程质量责任制,健全各环节质量标准体系;以创建“鲁班奖”、“龙江杯”工程为目标,完善建筑业名牌示范工程评价机制;建立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制,确保全市工程质量。

——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加强高等院校质量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努力培养质量人才,服务全市质量事业的发展。

——科技部门要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和应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扶持名优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并在科技经费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

——水利部门要明确水利工程建设、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质量责任,不断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确保水利工程质量。

——交通部门要加强道路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完善交通运输业服务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增强服务意识,树立质量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部门要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推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养殖示范区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及其产地环境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及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林业部门要加强林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林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建立营造林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工程质量评价机制,实施科学管理,确保林业工程质量。

——商务部门要加强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监督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工商部门要严把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关,依照职权加强对流通环节产品质量监管,严厉查处无证无照,制假售假以及不正当市场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和损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鼓励名优企业出口创汇。

——环保部门要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类环境评价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督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的工艺和技术。

——食品、药品、盐业、烟草等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加强对食品、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食盐、烟草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进出口产品质量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支持名优企业创建国家出口免验商品;强化疫情及口岸各种安全问题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加强卫生和进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进口食品安全。

——安监部门要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努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卫生、旅游、通信、金融、保险等部门和单位要全面建立、健全和推广服务标准,大力开展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加强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服务名牌。

——统计部门要配合质监部门逐步建立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把质量指标统计纳入统计范围,加强对质量指标统计工作指导。

——工、青、妇等团体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广泛开展质量宣传教育;表彰质量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协同配合,严厉打击涉及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各行业各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市政府成立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质量兴市活动日常组织、协调、指导工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质量工作负总责,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质量兴市(县、区)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质量工作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质量兴市(县、区)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定本行业质量工作规划,建立质量工作目标考核机制,认真实施质量兴市(县、区)工作战略。要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质量兴市工作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质量工作不断前进。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第4篇

《指南》指出,到2020年,形成基础标准较为完善、主要产品和服务标准基本覆盖、标准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标准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与国际先进标准水平保持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智慧家庭综合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将发挥标准在推动智慧家庭产业发展和服务模式应用方面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标准体系涵盖八种应用

《指南》指出,智慧家庭产业标准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类标准、终端类标准、安全类标准和服务类标准,涵盖健康管理、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互动教育、智能家居、能源管理、社区服务和家庭安防等八个方面的典型应用。这八个方面解释为:

第一,健康管理,是指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在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健康管理类可穿戴式设备等多层次感知智能终端作为数据采集来源,将智能显示终端作为个人健康信息等内容的汇集终端,通过整合健康服务机构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管理信息服务。

第二,居家养老,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型养老模式,从而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和健康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第三,信息服务,是智慧家庭最广泛的应用之一,主要是指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产品,利用网络资源观看各种音视频影音节目、获取最新信息资讯,进行在线游戏、社交、网上购物和室内定位等活动。

第四,互动教育,是以云资源为基础,以网络为支撑,构建一个智能教育管理平台。通过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进行教学、学习及管理。

第五,智能家居,是利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自动控制等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在一起,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提供便捷、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第六,能源管理,是指对水、电、气和新能源消费过程中的计划、控制和监测。通过家庭能源监控、能源统计、能源消费分析、重点能耗设备和能源计量设备管理等手段,使消费者掌握能源消耗比重和发展趋势,并对相关设备进行智能化能源管理,达到家庭节能的目的,促进社会整体能耗的降低。

第七,社区服务,主要是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服务,以及其他物质、文化和生活等便民服务,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智慧家庭物业基础设施、提供的相关服务要求、业务流程和方案能力,以及相关系统运营维护、服务信息接口和可靠性等要求。

第八,家庭安防,是指利用新型网络及传感技术,通过各种传感器、摄像机、门窗磁、读卡器、门禁控制器和其他安防监测设备为住宅提供环境感知、入侵报警、紧急求助、防火和防意外等安防功能的综合系统,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

智慧家庭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智能终端不断创新涌现,应用服务加快推广普及,智慧家庭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智慧家庭全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已创建广东基地、浙江基地、湖北基地、四川基地、福州基地、厦门基地、济南基地、青岛基地、大连基地等9个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

相关行业加速布局,行业与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智慧家庭已经成为国内相关行业巨头加速抢夺的战略高地。这些行业涵盖了电信、IT、家电、电商、互联网等许多领域。

智慧家庭产业形成了“群雄并起”的产业局面。国际上,谷歌、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通过构建开放智慧家庭平台抢先布局;国内的海尔、长虹、美的等家电企业依托稻葑试春椭圃炷芰Υ尤碛布入手,当仁不让;京东、阿里等电商也希望把客户端优势延伸到家庭;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则试图通过抢占家庭智能系统来植入商业。

此外,中国电信推出了智慧家庭概念下的多款产品,其中家庭高清可视通话服务和多款易信青果智能摄像机已经广为关注。海尔公司也为智慧家庭专门定制了一个生态操作系统――UHomeOS智慧家庭系统。

智能家庭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激烈竞争,不断催促着智能家庭产业的规范、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符合我国智慧家庭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标准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由于缺乏成熟的标准体系,智慧家庭产业发展中产生许多问题。如,缺乏智慧家庭标准化顶层设计,相关产业和已有标准体系无法衔接,模式重复、功能单一、系统间难以互联互通等。尤其是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领域,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智能家居领域,各种家庭智能终端产品由于没有统一的家居信息交换标准,难以实现智能化整合。如智能灯泡、智能插头等,多以单个产品的形式出现,控制的复杂性令消费者望而却步。智能家电方面,许多企业如海尔、乐视等的标准自成体系,用户需要下载多个APP操作不同的设备,限制了用户的品牌选择和使用体验。

在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不同智能设备在数据、格式、接口等许多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服务规范、信息安全方面也缺乏成熟的标准,限制了健康养老相关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有助产业智能化整合

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徐永健表示,当前,虽然许多企业都在推行各自的企业标准,这些标准自成体系,但还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的标准是完善、成熟的标准。徐永健认为,《指南》的可以使更多企业参与到标准制定中来,能将优秀的标准整合、纳入到标准体系中来。

“例如,5G通信标准正是参考了华为、三大电信运营商、爱立信、高通等行业巨头的企业标准,最终出台了更加成熟、可行的标准。”徐永健说。

智慧家庭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智慧家庭相关产业不断创新、优化服务的基石,能够为相关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提供参考,为智能终端的智能化整合、产品创新、迭代升级以及后续服务提供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依据。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建设“经济强区、科技新城、生态家园、幸福”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三大战略,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质量技术支撑、质量诚信建设和质量分析评价四大体系,推进实施质量基础、质量创优、质量惠民、质量提升和质量文化五项工程,抓发展质量、提生活品质、建质量强区,为率先建成惠及全区人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质量强区建设全面推进,质量强镇(乡、街道)、质量强业、质量强企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质量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质量安全状况明显改善,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社会质量意识明显增强,总体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一)产品质量目标。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产品总体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级、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批次合格率达到92%以上,其中食品、药品和农产品分别达到93%、95%和97%以上,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85%以上,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现代产业集群。

(二)工程质量目标。竣工交付使用的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交验合格率达到100%,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得到推广应用,建成一批民生工程和地标性建筑,打造一批部级、省级优质工程。

(三)服务质量目标。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业和旅游、商贸等生活业的标准体系,推进60家服务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服务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主要服务行业顾客满意率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在国内省内有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大型现代服务企业。

(四)环境质量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城乡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区域噪声得到有效控制,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一批生态示范乡镇(街道)和示范村,把建设成生态宜居家园。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增强质量核心竞争力

1.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战略,以生物医药、光伏新能、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20个,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家,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60家,国内注册商标5000件,国际注册商标500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

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构建覆盖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的标准体系,推动和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技术标准研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培育发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争取标准话语权。加示范(试点)项目。到2015年,为主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5项,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10个,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3个,在年产值20亿元以上的块状产业基本建立和实施联盟标准,农业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60%以上,块状产业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规上企业35%以上。

3.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政策。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光伏新能两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特色纺织、金属材料两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羊绒产业区域品牌。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质量,加强品牌保护和品牌宣传,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到2015年,累计创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区域名牌1个,名牌产品40个,服务名牌6个,行政认定驰名商标6件,省著名商标55件。

(二)建立健全四大体系,提升质量保障水平

1.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质量安全负总责,建立政府统筹协调、部门依法监管、企业责任落实、条块齐抓共管、社会共同监督的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基层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设,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加快建立和实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

2.建立健全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切实加强检验检测、标准信息、认证认可、计量测试等质量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特色产业和块状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配套建设提升一批融合技术研发、分析试验、标准研制、培训咨询功能的部级、省级质量检验中心。合理布局产品、工程、环境质量检验检(监)测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完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强信息化技术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加快质量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3.建立健全质量诚信建设体系。搭建反映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的质量信用状况。建立健全质量信用评价标准,制定实施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逐步形成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质量信用监督机制。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出厂检验、售后服务、质量追溯、产品质量明示等质量诚信制度,增强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质量信用形象。

4.建立健全质量分析评价体系。以建立和实施质量状况调查制度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统计指标体系。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客观反映四大质量的变化情况,作为衡量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探索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完善以质量状态指数为主导、质量安全指数和质量发展指数为支撑的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全区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及企业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以质取胜、转型发展上来。

(三)推进实施五项工程,全面加强质量建设

1.质量基础工程。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为重点,指导企业加强标准化、计量、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内部质量分析、质量问题报告、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以及质量事件应急处理等制度,引导和指导企业进一步提升质量意识、质量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发挥企业在质量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到2015年,推进5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动150家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精细化管理、5S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推进150家企业开展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等体系认证。

2.质量创优工程。充分发挥品牌、标准和政府质量奖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广泛开展质量强区、质量强业和质量强企活动,推进质量创优,树立一批区域、行业、企业的质量建设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面提升质量建设水平。到2015年,建成35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区,创建1-2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全区行政村创建美丽乡村率达到60%以上,争取新增1家省政府质量奖企业,1项鲁班奖等部级优质工程,8项钱江杯奖优质工程。

3.质量惠民工程。开展产品质量惠民行动,组织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巩固深化“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活动,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质量监管,让百姓吃得健康、用得安全。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农村危旧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供给,狠抓大型公共建筑、住宅工程等质量管理,让群众住得安心、住得舒心。开展环境质量惠民行动,围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开展服务质量惠民行动,大力发展物流、信息、科技、商务等生产业,加快提升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生活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改进公共服务质量,推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高社会治安、公共安全、防震减灾等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百姓生活幸福感、快乐感。

4.质量提升工程。全力提升产品质量,重点解决食品、药品、农产品以及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区域监管办法,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劣等违法行为。全力提升工程质量,重点解决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力量不足、企业工程质量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市场与现场联动机制,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和验收等环节,严格实施工程项目法人质量责任终身制。全力提升服务质量,重点解决服务企业规范化水平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以及质量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探索建立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的服务业质量管理新模式,促进服务业向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全力提升环境质量,重点解决水源、土壤和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强化环境污染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切实加强生态屏障建设。

5.质量文化工程。开展质量法制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普及质量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全民的质量法制观念,督促企业切实履行法定的质量义务,引导广大用户和消费者运用质量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开展质量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把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作为质量建设的重要环节,分层开展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广大员工的质量法规、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质量强区建设宣传,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各行各业思质量之举、谋质量之策。加强对质量违法行为的舆论监督,曝光典型案例。深入开展“质量月”、“3.15”、“世界标准日”、“国际计量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质量强区建设事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质量强区组织领导。区政府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质量强区建设工作。区质监分局、区建设交通局、区发改委、区环保分局分别牵头负责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建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质量强区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领导小组主推的责任落实机制,层层组织开展质量强镇(乡、街道)活动,确保质量强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质量建设政策扶持。建立并实施区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以各级政府质量奖为导向,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创建活动;鼓励和推动企业研制和采用先进标准,对研制和采用先进标准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给予奖励;鼓励企业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配合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和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大对公共检验检测平台、标准信息服务平台、质量信用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工作的财政投入,足额保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民生计量强制检定、质量安全基层监管机构建设等经费,推动质量强区各项工作开展。

(三)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原则,加强质量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有关高等院校要开设质量管理、标准化等课程,重点培养高层次的质量管理人才;有关部门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要帮助企业开展职工操作技能及企业经营者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能力;有关单位要加强质量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着力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加快推行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重要产品生产企业关键质量岗位应当配备必要的质量工程师和具有质量专业职业资格的技术人员。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第6篇

1体育行业标准体系的内容及其结构

1.1体育行业的构成及实现功能的要素一个行业通常可以再分为不同的部门,即小行业。小行业下面又可分为不同的门类,如交通运输业就可分为航空运输、远洋运输等部门。标准化的目的是简化统一,力求最佳秩序[7]。由于体育项目众多,体育行业若以每个单项作为专业,则标准体系势必十分庞杂,应从其他的角度去进行专业划分。若按提供的体育服务产品功能不同,体育行业可大致划分为3个部门,其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体育教育、培训业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需要,它所涉及到的体育组织包括体育院校、各大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部、各级体育教育训练组织、各级体育培训机构等;体育竞赛表演业提供的服务产品主要是满足消费者对各类比赛的观赏性需求和赞助商的需求,它所涉及的组织和企业包括政府体育机构(各级体育局等)、各级各类体育动协会、经营体育赛事等的各类体育经纪公司、职业体育俱乐部、专业和业余运动队、体育售票处等;体育健身娱乐业提供的服务产品主要用于满足消费者对健身强体及其它体育娱乐活动(不包括观赏性娱乐)的需求,它所涉及的组织包括各种商业健身俱乐部(会、所、中心)、群众体育俱乐部、体育场馆(出租用于非体育活动的除外)、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等。虽然体育行业可以划分为3个组成部分(或门类),且所涉及的组织或企业有所不同,所生产的产品功能也有一定差异,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生产体育服务产品。根据以上对体育行业的构成分析,要想达成体育行业目标,完成体育行业生产过程,体育行业都与以下基本要素密切相关:1)人员。即各类体育从业人员,它不仅指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领队、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体育经理人、赛事经纪人、体育组织机构管理人员等直接从事体育工作的人员,还包括场地清洁工、场馆维修工、售票员及其他后勤工作服务人员等与体育服务密切相关的各类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2)体育场馆、设施、装备、材料等与体育比赛、健身、休闲娱乐相关的硬件。它是体育行业从事服务活动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关系到消费者对于舒适性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到体育服务产品的正常生产及质量,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3)服务行为。它是指体育行业所有从业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从精神状态、语言到动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它是体育行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服务过程中它随时接受顾客的直接观察和评价,是关系到体育服务产品最终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4)体育服务管理。体育行业生产与其它行业相比,对组织管理的要求极高。尤其是现代大型赛事的策划与组织,不仅人力、物力投入巨大,而且组织管理工作相当复杂,直接关系到整个体育服务活动的成败。5)体育服务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能源及环境保护等。它不仅关系到体育服务产品生产者的人身健康和安全,也关系到消费者在接受体育服务过程中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还关系到与体育服务没有直接联系的其他人的利益(如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等)。6)体育行业生产服务中的有关信息。任何生产服务过程中都存在着沟通,而信息是沟通的媒介。体育行业生产中涉及到体育服务者与消费者、体育服务者之间、体育服务组织之间、体育服务组织与其它组织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为保证正常的沟通与协调,就需要对用于沟通的术语、图形符号标志、代码、服务合同文件等进行统一规范,以期建立体育服务行业最佳秩序等。上述诸要素中,组织管理和服务行为与体育从业人员密不可分,人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考虑影响体育行业目标实现的要素时,决不可以把体育从业人员单独割裂开来而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而体育场馆、设施、装备、材料等与体育比赛、健身、休闲娱乐相关的硬件和体育服务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能源及环境保护状况以及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沟通与协调的信息,这三大要素构成了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将它们归并为一类。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将影响体育行业目标实现的要素归纳为3个方面:即体育服务硬件、环境和信息,体育服务行为规范和体育服务管理。

1.2体育行业标准体系的组成及结构

1.2.1按功能要素分类法构建的体育行业标准体系体育行业标准体系研究的范围是在行业这个级别上需要标准化的主题。国家范围内的或企业范围的大部分内容不应成为标准化的对象。为实现行业水平上控制体育服务产品的质量,就要把影响体育服务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因素作为标准化的主题。以影响体育行业实现其功能的基本要素作为对象,找出共性的方面,可以比较系统而全面地分析出行业标准化的对象要素。现根据2.1中所述体育行业实现其功能的基本要素,找出其中的共性特征构成一个标准(或标准单元),从而确定组成体育行业标准体系的标准要素,包括与体育场馆设施、装备、环境、安全、卫生、图形标志等相关技术要求,体育服务行为规范(工作标准)、体育服务管理标准3个子系统(如图3)。体育行业通用(基础)标准是在体育行业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它主要是指涉及体育服务的术语及定义,图形符号及标志,体育服务信息分类编码,体育服务行为规范与服务管理规范等文件编制方面的标准,以及体育行业组织或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指南等。体育服务技术标准主要是指体育场馆设施装备、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功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体育行业服务过程中其它有关技术事项的统一规定和要求。体育服务管理标准主要是指服务过程的管理及其质量控制规范。包括体育从业人员的资质、不同人群体育锻炼标准、运动生理安全标准、体育企业或组织的分类分级等方面的标准。体育服务工作标准主要是指服务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即各类体育从业人员的服务特性。如语言、行为、操作规程等工作方面的统一规定,也是考核体育从业人员工作质量的直接依据。正如上节所提到的,人不可以脱离组织管理和服务行为两个系统而独立成为一个系统,它只能是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将各类体育从业人员相关标准纳入体育服务管理标准和体育服务工作标准之中。

1.2.2按行业门类划分法构建的体育行业标准体系如果按照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在具体功能上的差异,可将体育行业分为3个不同的组成部分(部门),因此,体育行业标准化的主题应包括体育教育培训专业、体育竞赛表演专业和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专业。进而依据这种层次关系再进行分解,可将组成体育行业标准体系分解为体育教育培训专业标准、体育竞赛表演专业标准和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专业标准3个分体系(如图4)。各专业标准分体系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其下一层次是与具体体育服务相关的标准。以体育教育培训标准分体系为例,它是由专业通用标准和相关标准组成的,其下一层次包括该专业体育运动设施设备的特殊要求、不同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体育教育培训人员资质和行为规范、体育教育培训机构等级划分等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虽然以上两种体育行业标准体系框架结构有所不同,但它们所涵盖的标准化主题内容却是完全一样的。

2体育行业标准体系的结构形式

2.1体育行业标准体系表及其编制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对标准体系的大致内容和结构进行了基本的分析研究之后,就需要将此标准体系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这就是“标准体系的结构形式”。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以及《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体育行业的特点,可对体育行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作如下表述:1)完整全面。体育行业标准体系要根据全部体育服务活动加以综合考虑,涵盖所有与体育行业服务活动有关的标准(如服务基础标准,服务产品质量标准,服务资质标准,服务信息标准,服务安全、卫生标准,服务环境保护标准等),并列入体育行业标准体系。2)科学适用。要运用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建立体育行业标准体系,并依据行业特点、行业活动的分类、行业生产相关要素划分层次。行业(专业)门类应以体育服务产品的不同功能为主要划分依据,而不能以行政职能的划分为依据。在确定标准项目时应体现体育行业的科学发展观,体现科技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精神,最大限度满足我国体育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3)协调统一。由于体育行业有些服务活动涉及到其它行业,在行业间或专业(门类)间个别标准项目存在交叉的情况下,应以本体系的科学完整划分为主,兼顾其它行业或专业,并在具体的标准项目下加以注明。在内容和层次上,要恰当地将标准项目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做到层次分明、合理,标准之间体现出衔接、配套关系。4)兼顾未来。在编制标准体系表,确定标准项目时既要考虑到目前行业的需要和发展水平,也要对行业未来的发展有所预见,使体系表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余地。

2.2体育行业标准体系表

2.2.1层次及层次结构标准体系表从一定范围内的若干个标准中,提出共性特征并订成共性标准,然后,将此共性标准安排在标准体系表内被提取到的若干个标准之上,这种提取出来的共性标准构成标准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层次结构的全国标准体系表一般可分为5个层次。体育行业属于服务业中的一个专业(或称小行业),因此体育行业通用标准应处于整个全国标准体系表的第三层次。若将体育行业分为三个不同的门类,则整个全国标准体系表为五层;若不分门类,则全国标准体系表为4层(如图5)。

2.2.2层次结构的体育行业标准体系表根据对体育行业标准体系内容及框架结构的分析,按照两种不同的框架结构,即按实现体育行业功能的基本要素分类方法和体育行业组成门类划分方法构建的标准体系框架结构,也可以设计出2种形式的体育行业标准体系表。各层次中各方框的编号是为了列出各方框的标准明细表时用于排列顺序的。编号的百位数代表层次序号,即100代表第一层;200代表第二层;300代表第三层。编号中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代表同一层次内分系统的序号。如101.1表示第一层的第一分系统中的第一部分,即本系统的通用标准;101.2表示第一层的第一分系统中的第二部分,即属其他系统内而受本系统直接采用并关系密切的标准(该行业通用标准的相关标准)。图6表(1)中的各序号分别代表如下内容:101指体育行业通用标准。它包括体育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南或导则、体育服务的术语及定义,图形符号及标志,体育服务信息分类编码,体育服务行为规范与服务管理规范等文件编制方面的标准。201指体育行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普遍使用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它包括标准化工作导则、通用技术语言标准、量和单位标准、环境保护、安全通用标准等。202指体育行业范围内体育服务过程管理及其质量控制规范的基础标准。其下一层次包括体育从业人员资质标准、体育企业或组织分类分级标准、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标准、体育服务工作标准(服务提供规范)。组织机构及职责、生产经营规程等,以上标准序号为30X。301指体育服务实现过程中的技术标准。如体育策划(设计)技术标准、体育服务提供标准、体育服务工作标准(服务提供规范)、体育设备装备和基础设施标准、测量检验实验设备技术标准、检验实验方法标准、标志术语标准、安全技术标准、环境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以上标准的序号为30X

。图7表(2)中的各序号分别代表如下内容:101.1指体育行业通用标准;在全国标准体系表中位于第三层次。101.2指体育行业通用标准的相关标准;202指体育教育培训专业通用标准。它在全国标准体系表中位于第四层次。202.1指体育竞赛表演专业通用标准。它在全国标准体系表中位于第四层次。202.2指体育竞赛表演专业通用标准的相关标准。203指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专业通用标准;它在全国标准体系表中位于第四层次。30X指体育设备和基础设施、体育服务过程、体育服务管理等具体标准。它在全国标准体系表中位于第五层次。

3结束语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第7篇

关键词:标准化建设工作;培训目标;工作宗旨

作者简介:张官煜(1979-),男,山西汾阳人,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供电支公司,助理工程师。(山西 汾阳 03220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086-02

山西省作为能源大省,一直担任着为国家大量输送煤、电的重要角色。自从提出了坚持“输煤输电并重,输电为主”的发展战略以来,输电方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也就意味着,对于山西省各大供电公司也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供电公司的工作效率。对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工作无疑成为了重点工作。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供电支公司通过对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工作,采用切实有效的途径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整个供电支公司的工作效率,并将“规划希望、和谐执行、幸福发展”的宗旨贯穿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供电支公司的全年乃至以后的工作。

一、山西省汾阳市供电支公司的标准化建设工作途径

1.供电所各项工作流程全部标准化

供电所标准化工作流程包括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专业管理、优质服务、综合管理六大方面,包含多项工作流程,例如,生产管理工作中包含了设备巡视的管理流程、设备检修的工作流程、预防性试验管理的工作流程、设备评定级的管理流程、缺陷管理的工作流程、备品备件管理的工作流程等。按照全部工作流程标准化的标准,统一了工作流程和管理标准,规范了记录类资料和台账类资料,规范了缺陷管理的流程、两票管理的流程等多种工作流程,促进了供电所管理的规范化。

2.作业现场标准化

首先通过对作业现场的条件和环境的了解,做好材料准备、工器具准备、民工准备,规范化作业分卡准备,即依据工作内容和施工方法,制作工作现场标准化卡以及需使用的相关作业分卡。实行现场持卡作业,标准作业卡上各个工作作业分卡每执行完一项,及时规范填写执行情况。工作的验收也要实行标准化,严格按照路线、设备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建立了这一标准化的作业演练场,明确了供电所的人员职责和岗位设置,真正做到了各项要求制度化,各项工作考核化,各项任务具体化、规范化。这样就能做到工作管理逐步规范,工作质量愈加提高,工作效率稳步上升。

3.服务内容和服务内涵标准化

山西省汾阳市汾阳供电支公司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以崭新姿态,崭新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规范服务流程,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一切以客户满意的要求为优质服务的出发点,加强优质服务体系的建设,认真地履行服务承诺,积极主动地听取社会各界有关意见,虚心接受群众监督。坚持从实际出发,狠抓服务能力和素质,以改善电力行业的作风,提高电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完善行风建设,实行自查自纠政策,例如,对一个营业站或中心营业厅采取营销窗口调查方法,并将检查中发现的有关问题通知给被查单位并及时整改,同时还要按照规定进行严格考核。还可以对各营业窗口进行电话查询服务的抽查。经过这一系列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内涵的标准化,一定可以不断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优质服务的水平。

二、标准化建设工作的作用

进行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是带动了供电所整个工作的发展,包括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线损经济运行方面、优质服务方面等。

1.具有带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作用

(1)执法行动。

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的执法工作,重点查处瞒报、迟报电力的安全事故,违反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的规定,没有电力行业的资质或者超越了许可范围而从事电力设施方面的承装工作等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电力安全方面监管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按照依法依规的要求,加大事故查处力度,吸取事故教训,研究事故发生的规律以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提出并积极落实相应的整改措施,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全面快速的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的反违章行动。

(2)治理行动。

深化电力安全生产隐患的排查治理,及时重点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整改方案不完善、责任要求不明确、重大危险源监控和管理不到位等严重问题。

加强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治理,排查电力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及安全规程的标准执行不到位,规范化作业流程不完善等问题。

强化电力的应急管理,重点治理相应的应急组织体系及应急工作机制不健全,应急抢险救援装备不健全,应急培训未达到要求和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3)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参加以“珍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从而营造出珍爱生命、实现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良好氛围。

组织和开展山西省有关电力行业“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宣传电力安全稳定发展的科学理念和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广安全生产的先进典型和经验。

2.具有带动线损经济运行方面的作用

(1)合理选择变压器运行的方式。

充分利用供电系统的特点,避免出现一些配电变压器的过负荷或轻负荷现象。例如,在负荷高峰时,可采取由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的方式。通过这种调整变压器运行的方式,使运行变压器负荷一直处在最佳的运行区附近,从而保证了整个供电系统的经济运行。

另外,降低变压器损耗也是降低线损的重要措施,选用节能型的变压器或在变电所安装两台并联运行的变压器,这样不但可以降低变压器损耗,还可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2)保持三相负荷平衡。

在低压电网中,若三相负荷不平衡会引起中性线电流过大,引起较大的损耗。在输送相同功率时,三相负载不对称会造成变压器或线路的损耗,使运行极不经济。因此,低压供电方式最好采用三相四线供电方式,并通过平衡电流的方法来降低线损。

(3)提前进行分流,避免近电远送或迂回供电。

各个分支线负荷的传递首先要在主干线上产生,和负荷电流的平方成正比的损耗,因此,要适当加大主干线前中段的导线截面,另外,缩短各个分支线的T接点距离电源的距离,组成呈叶脉状的网络分布,避免近电远送或迂回放电,以达到降低线损的效果。

(4)完善农电管理制度。

要降低农村电网的线损,需依赖于对农电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管理中:要加强电能表计管理,必须加强计量的管理,加大计量普查及整改力度;要采用技术手段,对线损高的部分的配电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找出原因并进行及时调整。

3.具有带动优质服务方面的作用

(1)强化窗口的服务及服务品牌的推广,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加强供电营业窗口的标准化建设。

(2)创新服务的方式,提升服务的水平。同时,全面地推进电力客户用电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3)真诚地为客户服务,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发挥新闻等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对客户的调查,召开相应的客户座谈会,深入且准确的了解客户对供电服务的相关需求。

三、加大农电工培训力度

1.提高农电工的个人素质

以人为本狠抓队伍建设。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地提高干部及员工的综合素质,注重企业与员工的发展关系,维护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从而有效凝聚员工的智慧及力量,目的是建设一个高效务实的工作团队,提高公司竞争力。

采用全员教育培训来丰富职工的知识及技能,采用全员绩效考核制度来激发职工的潜能,因此,可以通过全员教育培训及全员绩效考核制度,来实现员工和企业更好的发展,另外,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水平。

2.提高企业自豪感

省供电公司对于提高供电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且促进了和谐山西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

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忠诚企业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电工的企业自豪感。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工作,例如,以提高企业自豪感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等,来加强员工忠诚企业的教育,以便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增强员工爱国、爱企、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3.提倡延伸优质服务内容

电力公司的服务质量不仅关系到公司的外部形象,更关系到社会的文明服务水准,因此,通过加大农电工的培训力度来提高企业的形象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加大农电工的培训力度延伸了优质服务的内容,强化了员工优质服务的意识,大力推行了规范、亲情服务及微笑服务,所里员工还将深入到用户家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连续工作的工作精神,义务为群众安装、指导安全用电,一旦出现故障及时抢修,及时恢复供电,并且,我们将围绕真诚服务、共同发展,倡导全体员工不断地增强优质服务惠及家家户户的意识,延伸优质服务的内容。

四、山西省汾阳市供电支公司的工作宗旨

我们坚持“服务三农”的理念,树立起农民事小无小事,不管做什么都要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思想要求,坚持和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有效政策的实施,始终以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这“三新战略”为指导,不断加强标准化的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升优质服务的水平,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并将山西省电力公司年初提出的“规划希望、和谐执行、幸福发展”的宗旨贯穿于全年乃至以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晴.供电企业标准化建设应用实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2]陈赤.国有外经贸企业管理标准化应用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3]王云芳.浅谈病案管理标准化[C].第五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1995.

[4]北林.管理标准化 责任全员化[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

[5]文伟建.河海电力开发实业总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安全生产标准化服务第8篇

尊敬的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政协委员,按照大会的安排,今天在这里就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专题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依法行政,保障质量安全》。

一、正确认识我市质量安全工作现状,认真找出差距和不足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初步形成政府重视质量、部门监督质量、企业提高质量、社会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质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质量技术基础工作全面加强。建议市政府出台了《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不断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据抽查统计,我市企业的采标率、认证率都比较高,产品质量一直稳定在90%左右。先后启动了“能源计量工程”、“千家重点节能企业行动方案”,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企业的建设。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计量检定体系和量值溯源体系,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6%以上,550家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和食品安全认证,各类检测机构78家。二是知名品牌和优质产品持续增加。我市已拥有7个中国名牌,93个山东名牌,13个山东服务名牌,14个国家免检产品,8个山东农产品名牌,获得1项全国质量管理奖和5项山东省质量管理奖,曲阜、邹城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我市已有11个县(市区)政府制定了名牌奖励制度,兑现名牌奖励资金1100余万元,今年,曲阜市被评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示范市,如意毛纺科技集团、山推工程机械公司获得山东省政府质量管理奖。三是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做好监督抽查、工业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强制计量器具的检定、标准技术的推广适用、质量安全环境等认证认可、市场秩序的整治等各项工作,严把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的市场准入关口,常年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执法打假活动,重拳出击整治了食品、药品、农资、建材等领域的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制假售假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实现了质量安全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四是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增强。*质检中心较好的发挥了质检高地的作用,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质量保障,该中心规划起点高,标准要求严,实际效应大,3个部级实验室和6个省级实验室的技术装备、人员构成、检测能力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目前,中心二期工程----国家煤及煤化工实验室及*煤化工研究院筹建工作已经就绪,近日将开工建设。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正处在一个由资源型城市向新兴工业城市的跨越的经济战略转型关键期,全市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质量水平还不够高,产品档次低,名牌产品相对较少;二是部分企业技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检验检测设备、技术手段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三是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对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标准低自我满足意识较强,缺乏创新的手段,有些企业重产量、重速度,重利润、轻质量的观念模式还没有得到完全改变,甚至一些中、小加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抓管理创新、不按工艺要求,不讲产品质量,有的甚至以次充好,进而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二、切实抓好新形势下的质量安全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加剧,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工作方针。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宏观形势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特别是鲜明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总基调,大力度推进思想解放,为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推动经济发展赢得了主动权。面对复杂形势,应按照“牢记责任、明确目标、工作细化、认真落实”的工作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培育主导产业、扩充名牌产品群体上下功夫。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以推进全市经济战略转型为切入点,切实把优势产业培育、精品名牌带动作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质量安全水平的一条主线,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和著名企业靠品牌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市优势产业,逐一制定完善培育规划,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细化落实相应的工作方案,梯次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形成提质量、多申报、早创牌、快扩张的运作机制,不断放大产业、品牌带动效应。

二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上下功夫。以《全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为指导,建立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标准研究、制定、实施和监督体系;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培育一批参与研制先进标准、采用先进标准的优势企业群体,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

三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在健全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上下功夫。依托*质检中心和部级实验室的建设规划,按照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建立装备设施精良、检测手段先进、技术水平领先、服务功能完备、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公共检测平台。充分发挥先进科技手段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生产经营全过程,强化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建立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监管控制,健全质量监督抽查通报制度,不断提高企业自律意识,加快推进企业主打产品的优质化、品牌化进程,使龙头企业在产业化标准化进程中更好地发展带动辐射作用,解决企业生产加工小、散、差的问题,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优势产品为重点、技术创新为动力、出口贸易为导向的生产加工生产新格局。

四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在深化质量安全领域执法监管上下功夫。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工作涉及质监、卫生、农业、工商、药监、商检等多个部门。这就需要各个部门、各个环节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严格依法行政,结合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充实行政执法力量,创新执法监管方式,运用法律手段,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始终保持对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确保人民群众用上放心产品,吃上放心食品。建立执法监管长效机制,完善政府、部门、基地、企业、市场五位一体的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一个工作高效、监管到位、老百姓信得过安全监管网络。

三、切实发挥职能作用,质监部门要在三个方面主动谋取作为

去年,“三鹿奶粉”事件警示我们,一些人唯利是图、不讲道德是事件的祸根,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给消费者带来的极大的伤害,甚至发生了连锁性的恐慌。我市正处在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关键所在,根本所在。作为全市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食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等工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市质监局坚持用更高的标准审视工作,用更新的境界谋划发展,围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跨越发展,着力查找解决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发展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树立新的质监工作理念,体现服务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这个“三服务”,才能真正履行职责,并通过服务提升质监部门有效作为,提高依法行政和服务经济的水平。

一是在落实政府中心工作上主动作为。我们认为,当前质监工作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三服务”新理念,即“围绕政府的战略决策,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着眼企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于企业的迫切需要;关注社会的民生问题,服务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走出机关、办公室,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探索解决政府、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