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5 16:45:32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第1篇

关键词:精神病人 急救 护理配合

精神病人因受精神症状支配无法正常工作学习而住院治疗,而在住院的过程中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精神病人中往往有大部分患者无法像无精神病症状的病人那样正确的表达自己躯体上的不适,甚至缺乏主诉,或不能及时表达不适,当患者出现病情危重时,往往容易被掩盖,如护士能及时发现,积极配合抢救,病人病情很快会得以控制,转危为安,如不能及时发现可危及生命[1]。现将我科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住院病人出现危重病情处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在收治的住院精神病人中,住院期间出现危重的有 15例,均为男性病人,年龄42.7岁 ,其中出现精神科意外事件的危重有2 例,药物所致的危重有3 例,精神症所致4例,合并有躯体疾病的有 6例 。

1.2方法

1.2.1护士的紧急处理 护士发现病人有异常情况时,首先判断病人的意识情况,生命体征的异常情况,迅速判断病人出现了何种异常情况,例如在进食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不能说话,双手握住颈部,首先考虑病人是否发生噎食[2]。护士要迅速的判断病人的情况后立即通知到在班人员及值班医生,将病人简要情况告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1.2.2 危重病人的管理 病人出现紧急情况,就地抢救,视病情允许立即安置到抢救室,开通静脉吸氧等紧急处理,心脏骤停者立即给予胸外心肺复苏,通知值班医生及相关人员给予支持配合抢救工作。

1.2.3隔离的重要性 封闭式住院精神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都是集中进行,当病人出现危重后必须进行隔离,特别是出现意外事件时,及时将病人隔离到其他地方,避免病人出现效仿,另外避免病人出现恐惧心理。

1.2.4团队意识 发现病人出现危重紧急情况,立即进行处理,当班护士根据需要启动应急议案。护士长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视情况启动护理人员应急调配,科室急救小组成员在接到科室应急急救电话后立即参与急救配合。如遇重大急救护士长根据情况及时向其他科室协助及相关部门汇报。

1.2.5 做好相关记录 护士观察病人是否是出现危重病情后,及时做出判断,在做出判断后切记此时的时间点,立即对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在处理的同时做好相关记录,在其他协助人员到来后,在班护士及时将有关记录进行完善。

2.结果

通过对15例病人的急救处理,抢救成功12例,死亡3例。

3.小结

由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临床常见两种现象:一是急而不危,即精神症状丰富,发病很急,但不会危及生命;二是危而不显,即症状尽管不明显,但不立即发现抢救就会危及生命。因而,护士在平时护理中要做到心中有数,分出轻、重、缓、急病人,让他们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必须以强化护士的急救意识为前提,才能够真正做到正确、及时、有效地判断病情,挽救生命。精神科危重病人的护理是护理上的重点和难点,在精神科除了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出现危重外,还有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需紧急抢救护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高新监测技术及复苏措施的广泛开展,这对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精神科护士应强化急救意识,提高临床应急技能。加之精神科病人的特点,长期的住院时间,要重视基础护理,以免发生其他方面的感染。

4.展望

强化急救意识,必须提高急救技能。精神科护士不仅需要强化急救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新的急救技能,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加强急救理论学习,强化操作训练 在实施抢救过程中,时间及技术对能否抢救病人的生命和获得良好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当病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停止,在没有实施任何的医疗支持及辅助治疗前,四分钟内应建立基础生命救护。研究证明,心跳骤停病人如果在最初四分钟内得到复苏处理,可使死亡率降低50% ;超过六分钟开始复苏者,存活率仅有4%。

4.2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整体素质 由于精神科急救病人相对较少,护士动手机会更少,所有在平时的基础急救知识的培训相当重要。我院也比较重视精神科急救,这几年也都开展了较多形式的学习,科室急救药品知识、急救技术、急救物品管理、应急预案学习, 并进行考核, 80分为合格。护士长平时随机提问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急救知识的相关内容。

4.3加强急救室的建设 科内急救室配齐各类抢救器材、物品和药品。要求定数量、定位置、定专人管理、定时消毒并及时做好检查维修,保证各类抢救物品完好率达100%,并将常见急、危、重病人抢救方案和抢救程序进行考核,使护士心中有数,遇有情况才能处惊不乱。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第2篇

关键词:传染病 护理与管理 问题 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35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46-01

传染病是指已感染者也就是传染源携带的病原体通过某些传播途径进入其他易感染人群使其形成感染,而新的感染者又成为新的传染源造成后续的感染,传染病就是在这样不断的被感染、而后感染他人的过程中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且传染范围广,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因此,对传染病的护理和管理工作不容忽视,目前,传染病的护理和管理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对其相应的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是极为必要的。

1 传染病护理与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1 对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和危机意识较为缺乏。对传染病这种公共卫生事件,最好的控制方式是在事发前就给予预防和控制,这样不仅仅能够降低对人员的伤害,同时也能大量的降低经济上的损失。然而,很多时候这些工作往往都被忽略了,究其原因,就是在于人们对于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危机意识严重缺乏,相关管理部门又没有适时的进行教育宣传和风险预告。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的社会人员对于传染病的危机意识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的知晓率水平较低,相关部门对传染病的相关宣传教育亦是没有足够的重视。

1.2 对新发传染病的掌握不及时。传染病病毒的进化、突变是造成传染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传染病病毒的进化、突变使得其传播规律难以把握,传播势头难以控制,导致其传播速度更为迅捷,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不断变异和进化的传染病病毒对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医护人员必须对新发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及时的进行更新,以便适时的应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然而,目前医护人员对新发传染病知识的更新和应对的能力均不容乐观。大量资料表明,许多医护人员对于一些较为不常见的突发传染病的基本防范措施都不清楚,相关知识的陈旧现象可见一斑。

1.3 对医护道德的掌握不足。医护道德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处理医患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由于传染病患者较一般患者情况特殊,其自身所受的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更甚于一般患者,同时,传染病患者所携带的病毒很容易迅速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威胁,其防治措施不同于普通患者。医护人员要如何协调好强制隔离和尊重患者个人权利之间的冲突、如何正确处理个人隐私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冲突,对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前,医护人员在传染病护理中对医护道德的把握普遍不足,违反隔离操作、侵犯患者权利、泄漏患者个人隐私等不合于医护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

1.4 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自身防护能力。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和传染病病人直接接触,如果不做好防护工作,很容易被感染。部分医护人员工作过程中缺乏警惕性、无菌操作观念淡薄、疏于自身防护。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不足对传染病的医护工作危害巨大,不仅仅会对自身的健康带来威胁,还会影响到同时的工作心情和工作效率,造成恶性循环。

2 对策

2.1 做好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是传染病管理和控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来提高人民群众对传染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的能力是防治传染病最为经济而又方便快捷的方法。其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传染病的媒体教育、举办相关专题讲座,或是发放传染病宣传手册等途径,使得人民群众能够了解常见的传染病预防措施,知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具备相应的危机意识,正确、科学的做好防范工作。

2.2 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众所周知,传染病病毒是一直都会进化和变异的,同时,病毒的防治方法也是一直都在改进的,医护人员应该与时俱进,定期的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防止知识老化、陈旧的现象出现。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可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采取进修学习、病例讨论、远程教育、现场教学或是办培训班等方式,定期组织医院护士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的统一学习,同时,采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强化医护人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选拔一些平时表现优秀、考核成绩优异的医护人员参加一些更高级别医院组织的新发传染病的教育培训,学习好后对本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2.3 加强医护道德的学习和运用。尽管《护理伦理学》是几乎所以医学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但部分在职医护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伦理学方面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对于这一部分医护人员,医院应该统一开展相关的培训,使得他们能够系统的掌握伦理学的相关知识,明白自身在医护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职责和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此外,医院和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行为决策的探讨,使得医护人员能够妥善处理好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类伦理道德冲突。

2.4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能力。对于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相关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理论培训、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能力。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各区域相应的着装、消毒、无菌操作要求等。医护人员所处环境特殊,所处地位特殊,承担工作特殊,必须切实加强其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震巍,陈飞虎.浅议增强传染病防治意识与知识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9):569-570

[2] 孙晓东,王海银.新发传染病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9):461-465

[3] 刘爱桢,于爱娥,刘怡.危机管理在传染病医院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5,5(11):844-845

[4] 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等.病毒变异与传染病[J].广州医药,2008,39(6):1-5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第3篇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病人 跌倒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跌倒是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件。多数跌倒不至于造成即刻的严重损伤,但有5%~15%的跌倒会造成脑部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等损害,患者在医院内跌倒,不仅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痛苦,更会成为医疗纠纷的隐患。护理人员应及时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做好跌倒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老年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现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本科住院有跌倒史的病人进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期间有跌倒的老年心血管病病人20例,均患有心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压6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4例,冠心病10例,其中合并有糖尿病6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5~80岁。

2.跌倒危险因素

2.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跌倒的发生率也增加,且患者各相应器官因年龄增长而退化。

2.2环境因素 对医院环境不熟悉,偶有路面不平、太滑,光线较暗或较强或直射,地面积水积液,穿太过长的衣裤,系鞋带的鞋未系鞋带,不适宜的辅助行走器等,稍有不慎就易跌倒。

2.3生理因素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就是各系统生理机能下降,关节退行性改变,感觉平衡功能失调,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容易造成姿势不稳而跌倒。而随着年龄递增导致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跌倒致伤致残的重要危险因素[1]。

2.4认知因素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已经识别出某些存在着跌倒高风险的病人,并且已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告知,但病人及家属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对采取的措施和告知不予重视,最终导致病人跌倒。

2.5疾病因素 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头晕、乏力、体力不支而跌倒。

2.6药物因素 部分跌倒由药物不良反应导致。

2.7缺乏照顾 有些病人无人陪护,自理能力差,常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自己起床、如厕时意外跌倒的现象在临床上时有发生。

2.8护士自身原因 (1)年轻护士安全意识不强,对患者跌倒的危害认识不够;(2)护士对患者评估不全;(3)护士宣教、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忽略了患者病情缓解后的安全教育。

3.护理对策

3.1及时识别易跌倒病人,对其加以密切观察。

3.2健康教育 建立健康教育专栏,将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定期刊登宣传,教育指导病人及家属掌握预防病人跌倒的相关措施和知识,让病人及家属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3填写跌倒事件危险因素评估表,给予相关警示和标志。

3.4正确指导患者的用药 应用扩血管药物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用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告知用药时输入速度应缓慢,不可随意调节输液速度。输液时不可突然改变,输液完毕卧床休息20min后再缓慢坐起,预防性低血压的发生。护士要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患者,劝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服用降糖、降压、利尿药的患者,应遵医嘱服药[2],勿乱用药,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3.5改善物理环境,防止病人跌倒 院内大环境及病室单元尽量宽敞。清洁工做地面清洁时,不使拖布过湿,防止地面溜滑。病人烦躁不安时应有相应的物理约束或药物控制。

3.6制订病人跌倒的应急预案 一旦有病人发生跌倒,及时汇报值班医生及科室负责人,并协助医生做好进一步处理。跌伤的病人要及时监控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并做好相关记录。跌倒的部位要及时观察,视具体病情遵医嘱处理。病情稳定后,尽可能向病人了解当时摔倒情景,帮助病人分析摔倒的原因,向病人做宣教指导,提高病人自我防范意识,尽可能避免再次摔伤。

3.7加强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行业是高风险、高责任的服务行业,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及医疗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保证护理安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在防止病人跌倒方面,管理者应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风险识别及防护措施。

4.结论

心内科跌倒护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在于有效评估和积极消除各种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只有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评估,必要时采取护理干预以及通过护理人员、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止跌倒的发生,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第4篇

【关键词】 精神科护士 职业风险 防护措施

1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安全现状

为了解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对护士造成侵害的程度,采用自制《职业危险调查表》对本院的护士进行了调查。

对象:抽取2010年8月泉州市第三医院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的10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其中女97名,男3名;年龄21~51a,平均28.15±8.46a;护龄1~35a,平均9.58±6.84年;职称:副主任护师6名,主管护师30名,护师31名,护士33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73名,19名中专生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危险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 遭受 未遭受

是否受过不同原因的伤害 98.0% 2.0%

是否曾遭受过暴力袭击 67.7% 32.3%

是否遭病人或家属唾骂 96.8% 3.2%

是否经历突发危险事件 15.0% 85.0%

是否经受护患纠纷 0.2% 99.8%

职业防护的调查结果(见表2):80.4%的护士能正确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37.2%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剌伤后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45.3%不知道或部分知道针刺伤后应采取的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服务对象是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

表2 职业防护调查结果

类别 正确处理 不正确处理

能否处理针刺伤后的伤口 80.4% 19.6%

是否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 62.8% 37.2%

预防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措施 54.7% 45.3%

传染疾病的机会 37.5% 62.5%

2 影响精神科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

2.1生物性危害

精神病人与普通病人一样,可能携带或患有传染性疾病最常见的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在精神科的治疗护理中,护士同样也会进行一些侵入性操作,护士若不注意个人防护,会造成自身感染。但是调查显示护士有62.5%的精神科护士认为精神病人传染疾病的机会非常小,这种防护意识的薄弱会增加他们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

2.2物理性危害

噪音

精神科护士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普通护士高,其中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常常遭受噪音的危害。精神病人的某些症状如兴奋、烦躁等会表现莫名大声叫喊或大声叫骂,约束在床患者的叫骂声及用脚踢床板的击打声,使我们的工作环境非常嘈杂。相关研究表明,噪声引起人们最重要的反应是厌烦,因为噪声能引起大脑皮层功能紊乱,使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出现头昏、失眠、易疲倦等神经衰弱表现。长期在厌烦的心理状态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引起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2.3潜在的人身损害

精神科护士在工作中常受到暴力攻击的伤害,精神障碍患者在病态思维的支配下随时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患者突发冲动攻击:精神病患者受幻觉、妄想支配,会将护士作为攻击对象;不安心住院,想离开医院;提出的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等,有时为达目的,在值班人员少时突然攻击护士,甚至几个患者联合采取行动。护士在制止患者冲动行为时未注意自身防护或患者过度反抗;或几个人在制止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时配合不好,护士在督促患者服药时,均会受到患者的人身伤害。

攻击行为是精神科中最常见的致伤致残因素之一。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约为一般人的10倍,陆爱益等调查发现[1],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总发生率28.9%。患者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不确定,因此伤人具有突发性、随机性强等特点。在这样的高危人群集中的地方,杜绝意外事件是极为困难的,给医护人员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调查,精神科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受到病人的暴力攻击时有发生,约为67.7%。

除此之外,这种威胁还常常来自于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后,“家属”对医护人员地进行人身攻击,是精神科护士面临的重大威胁。

2.4心理性危害

2.4.1 精神和体力的疲溃

精神科科护士与其他专科的护士一样,需要轮换不同的班次,饮食起居不规律。而且,长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容易使护士产生烦躁、易怒、焦虑、抑郁,对工作产生疲溃感等心理问题。另外,精神科护士还要承受意外伤害的威胁带来的压力。蔡壮等研究表明,遭受过精神病病人暴力行为攻击的临床医护人员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倾向[5]。

2.4.2 消极悲观的心理

精神病医院内部重医轻护,护士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较少。因此造成护士的心理不平衡,觉得前途渺茫,产生消极悲观的心理。

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产生不良的应激反应,高强度的压力可使其产生工作疲溃感,甚至出现心身耗竭综合征。

2.5 护患、医务过失纠纷

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公民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医疗纠纷问题越来越多。精神科的护理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如必要时应对病人进行约束的强势措施,常会造成病人及家属的不理解,从而引起护理投诉,进而导致医疗纠纷事件。

此外,精神科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也较容易发生意外,而病人家属常常将这些意外的发生归咎于医护人员。据沈均等的调查显示[2],住院精神病人因自伤、自杀等引起的问题,86%的精神病人家属认为医院应该负全部责任。这些医疗纠纷常会给护士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6社会性危害

由于社会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不足,人们对精神病人普遍存在恐惧和排斥的心理,甚至对精神卫生工作者产生偏见,尤其是精神科护士,导致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低,被人另眼相看,病人及家属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较苛刻,护士的工作常不被认可,护士的自我价值得不到的肯定与尊重,从而产生自卑、无助的心理。而有些精神病人由于治疗效果差、易反复发作,常不易得到病人及家属的理解,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

3 职业防护措施

3.1 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加强管理加强临床护士的防护培训,定期对护士进行多种形式医院感染和专科职业风险知识培训,培训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现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

3.2提高自身的保护意识

对严重兴奋吵闹的患者应及时地隔离,住易观察的小病室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

3.3 提高职业防护技能,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重视行为干预

3.3.1 提高防护技能。应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意外损伤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护士安全教育,定期进行专业防卫技能训练,灵活运用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从而提高护士的防护技能。掌握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及适当的应对措施,主动与患者沟通,尊重、关心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与同事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做到既保护患者,又不伤害到自己。进行健康教育宣传,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精神卫生知识。

3.3.2 对入院时不同症状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应重点观察,加强安全检查,必要时隔离病房观察,尽快调整药物治疗,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避免精神刺激,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减少安全隐患。而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抑郁症患者的安全隐患措施应建议有专人陪护,防止其自杀、自伤、自残行为的发生。对极度兴奋躁动,发生伤人、自伤的患者,给予适当的约束,但约束时要严格执行约束带使用的护理操作规程。

3.3.3 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攻击行为的关键[3]。30%的病人是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发生攻击行为[4],护士应及时给医生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以便正确调整药物,尽快控制病情。

3.3.4 重视行为干预。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工娱疗活动,如下棋、打扑克、听音乐、整理卫生等,既能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其注意力,消耗旺盛的精力,从而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的发生。

3.3.5 病人家属危害因素的防护:定期做好健康宣教。家属因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对病人的某些治疗、护理往往不能理解。利用讲座、工休座谈的形式给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治疗和护理,以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3.4 科学安排工作,改善护士工作环境

3.4.1 科学安排工作。合理安排护士休假、进修、学习、工作等。适当调整责任护士的人数,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安排夜班和休息要合理,在上完夜班后应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促进其体力和精神的恢复。学会自我调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及时调整心态,稳定情绪,保持健康的心身和平静的情绪。

3.4.2 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关心维护护士身心健康。医院尽量为护士提供空气清新、较舒适的工作环境;根据本科室的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结合各个护士的工作能力和实际情况。机动地调节人员结构,灵活安排班次,使人力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同时注重护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育,鼓励护士参加积极有益的文娱、休闲活动,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牛活,调节自己的身心。

3.4.3 医院领导要支持护理工作。为护士提供多元发展机会,要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护士心理压力。护士外出进修机会较少,应尽量向院领导争取学习机会。

3.5 积极拓展知识领域,增强法律观念

3.5.1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经常分析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安全隐患,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3.5.2 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经常分析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安全,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3.6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努力提高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工作者的关注、理解、支持、尊重护士;医院管理者应实行人性化的管理,重视精神科护士的心理需求,征求护士的意见,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管理源性的身心疾病,并注重精神和物质奖励,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与患者家属多沟通,取得家属理解。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不仅要与其他专科护士一样面对工作强度的压力和职业暴露的威胁,还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于生物、物理、意外伤害和社会性的危害,需要护理工作者及其管理者通过培训,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及时发现及处理病人的暴力倾向,同时加强对社会的宣传,提高大众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理解和支持,缓解其心理压力。护士在平时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工自律、谨慎,才能降低职业性危害对自己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陆爱益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j].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7期.

[2]罗小年.关于住院精神病人损害事件责任讨论的几个问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3):223.

[3]张月香,刘桂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2):112.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第5篇

【关键词】 护士;危及成因;神经外科;应对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38-02

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具有病情变化快、复杂、重、危、急等特点,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手术创伤、颅脑疾患,就很容易出现各类意外事件以及并发症,医院的神经外科也是医疗投诉以及医疗纠纷的高发区域[1-3]。有学者成在研究报告中指出[4],神经外科与胸外科、骨科、妇产科并列为高风险科室。在对该神经外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它对于护理工作的内在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将对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对神经外科护理危机的认知程度以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我院自制问卷对神经外科的34名护理人员对日常工作中的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所有护理人员的年龄为22-51岁,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有5名护理人员为中专生,21名护理人员为大专生,8名护理人员为本科生。

1.2 方法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①一般资料:其内容主要涵盖了护理人员的年龄、婚否、学历、工作年限等基本信息。②了解护理人员对神经外科护理危机成因的认知情况,其内容主要涵盖了:业务技能储备、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护患关系、患者病情、医疗费用、护理质量、病房制度与管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所有问卷均设“是”、“否”这两个选项,此次共发放问卷34份,回收问卷34份,问卷的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对神经外科护理危机的成因认知率相对较低,其中业务技能储备与理论知识为32.35%,人力资源管理为35.29%,患者因素为38.24%,病房制度与管理为44.12%,护患关系为50%,医疗费用为52.9%,护理质量为73.53%。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的危机成因

3.1.1 病房制度和管理 对于抢救物品以及护理物品的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药品、设备、器械不齐全,使用后未对其进行及时的补充,对于病房用品以及病房设施未进严格的无菌处理,对设备的维护不当。此外,护理文书涉及到赔偿、医保、法律问题等各种问题,同时这也是医疗纠纷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

3.1.2 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具有高度责任心,其在工作中注意力是否集中,态度是否端正、情绪是否乐观,对患者的病情谁否有一个较为充分的了解均对患者的护理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外,在对神经外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是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是否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或缺乏预见性护理经验,安全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医嘱执行不完整等情况也会对患者的最终护理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3.1.3 医疗费用 由于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具有致残率高、病程长、病情危重等特点,患者家属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以及精力来对患者进行照顾。当患者出现死亡、昏迷、病情反复等情况后,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部分家属就会丧失理智,此时护理人员如果对护理风险不理解、不承担、不认识,就很容易造成家属的误解或不理解,此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护理纠纷。

3.2 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3.2.1 强化病房的设置与管理 对于神经外科的安全措施以及护理工作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对病房的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并制定出周密的抢救程序,对抢救所需药品以及设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摆放,以此来提高抢救过程中的效率。

3.2.2 改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在对神经外科的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进行合理的解答。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一定要指导患者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告知家属可能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指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必须将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病情进展及时告知其家属,提高家属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3.2.3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个别教育、电视教育、宣传栏、健康教育手册等形式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做好相应的宣传解释工作。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还必须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醒患者生活要有规律,并注意休息,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

综上所述,提高神经外科护理人员对神经外科护理危机成因的认知率,健全相应的病房管理制度,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进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为神经外科的护理提供安全保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好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敏,彭美荣.护士对神经外科护理危机成因的认知及其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7):146-148.

[2] 贾金秀.神经外科护理危机成因分析与防范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6):680-682.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第6篇

1.1对象

参加培训的中小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管理与技术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其他安全类别)349人,均为周期内首次参加职业卫生相关知识培训。

1.2方法

自填式问卷调查。分别于培训前后使用内容相同的试卷进行测试。内容分为用人单位职责、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基础知识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等相关知识。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和核查;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参加培训人员共349人,培训前发放并回收试卷341份,培训后发放并回收问卷336份,在培训前后都有测试的作为有效试卷,共计328份。有效试卷显示,参加培训人员中男性239人,占72.9%;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组分别为9人、129人、109人、57人,分别占3.0%、42.4%、35.9%、18.8%,24人未填写;大专及以下、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分别为42人、185人、63人,分别占14.5%、63.8%、21.7%,38人未填写。

2.2用人单位职责用人单位职责

相关知识共涉及12道题,题目分别是:(1)“三同时”的原则;(2)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检测系统正常运行;(3)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4)公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5)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津贴;(6)劳动合同中应写明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待遇等;(7)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防护用品;(8)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管;(9)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10)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调离并妥善安置;(11)非法用工单位对其患职业病的职工依法承担赔偿责任;(12)工会组织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培训前对用人单位职责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54.0%~98.8%,经培训后的知晓率为80.2%~99.7%,题目序号为1、2、8、9、12等知识培训后的知晓率,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2.3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相关知识共涉及8道题,题目分别是:(13)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14)健康检查依据的技术规范为GBZ188-2007;(15)从事粉尘作业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16)苯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的目标疾病及禁忌证;(17)由政府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18)职业健康检查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19)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复印件上签章;(20)当医疗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并告知劳动者及用人单位时,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诊断。如表2所示,培训前对职业健康检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27.8%~98.2%,经培训后的知晓率为80.2%~99.7%。职业健康检查所有知识培训后的知晓率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4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相关知识共涉及8道题,题目分别是:(21)劳动者怀疑得了职业病,要去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22)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地住进行职业病诊断;(23)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种类;(24)职业史是进行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条件;(25)用人单位承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26)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27)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28)职工被诊断为职业病,应当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表3所示,培训前对职业病诊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73.3%~98.2%,经培训后的知晓率为80.2%~99.7%,序号为21、22、23、24、25、26等知识培训后的知晓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5基础知识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基础知识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共涉及16道题,题目分别是:(29)职业性危害因素定义;(30)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职业性疾患主要取决于接触浓度(强度)和时间;(31)尘肺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尤为重要;(32)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33)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34)不能引起窒息性中毒的毒物;(35)一氧化碳不属于单纯窒息性气体;(36)苯作业工人的白血病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37)苯的慢性毒作用主要表现;(38)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规范为GBZ159-2004;(39)消除毒物是预防职业中毒的根本措施;(40)不适用于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的方法———降温;(41)每周工作5d,接触连续性噪声的8h等效声级接触限值;(42)防治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43)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44)对电离辐射起到防护作用的措施。如表4所示,培训前对基础知识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3.8%~96.6%,经培训后的知晓率为57.1%~96.9%。序号为30、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等知识培训后的知晓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第7篇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思维;急诊护理;应用和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88-0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入,医学模式,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即代表医院的形象,又折射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医院纠纷发生的“集中营”。因此在急救护理工作中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更新更高。不但要有高超的急救护理技术,更要有科学的急救护理工作思维,要求护士思维敏捷,对病情观察有预见性和主观能动性。急救护理工作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运用医学理论知识,预见到随时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娴熟的技术,做好抢救中的各项护理工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1抢救和确诊的因果关系思维

护士是患者在就诊期间24小时连续接触的群体,是患者病情变化时出现各种危险状况的第一反应人,所以要求护士在接诊患者时要第一时间对急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准确评估病情、能根据病情发展的客观规律有预见性的想到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果断决策、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抢救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在抢救的“黄金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但疾病的最终确诊还需要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CT、B超级各种理化检查才能完成。“时间就是生命”但临床必需的检查会消耗很长的时间,可能会延误抢救的最佳时间。急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认识到只有将患者从致命的危险中抢救出来才可能有机会挽救其生命。因此急诊护士预见性思维培养的着眼点就应放在伤情评估紧急护理救治配合医生诊断继续进一步治疗这一科学的急救护理抢救程序中。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医生检查病情时,护士就应立即投入护理抢救,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和诊断,这在位明确病因的急诊抢救中是不能颠倒的顺序。护士应牢记:确诊,只有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才能够、才有机会做出的[1]。

2针对不同的急诊患者护士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动态评估病情,加强预见性安全护理的思维

2.1加强护士运用预见性思维动态评估危重患者病情的护理意识急诊急危重患者的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急、重,病情变化不可预料。患者来急诊科就诊时多以一种重症危象为首的表现,病因不明确,病情发展迅速。往往患者和家属缺乏心理准备,惊慌失措,语无伦次,因此病史叙述不清。面对这种危急状况,护士不能消极等待医嘱,而是应用急救护理学知识评估患者,认真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和家属的述说,通过分析判断得出患者的首优护理问题,并在第一时间给予最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及时解除各种急症危象。如心跳呼吸骤停,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开通气道,气管擦管,调节好呼吸机模式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建立静脉通路,持续心电监护等。因此,要加强护士对危重症的护理意识,提高救护技能。面对危重患者,护士应守护在患者身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及时给予治疗,给患者赢得最大的生还希望。另外要给予患者“人文关怀”,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护患关系,减少纠纷的发生。

2.2预见性建立安全护理意识预见性安全护理也被称为超前护理,对于护理中病情复杂易变且极易发生意外的急危重症病患群体,通过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对病患病情确定护理要点,并对有可能出现的症状尽早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2]。

2.2.1预见性建立最佳护患关系急诊护患关系特点是建立时间短、要求高、矛盾多。急诊护士应意识到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各种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反正会影响急救工作或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在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时,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当时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心理反应、性格特点、文化背景及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以及陪同家属的情绪。通过评估来指导护士采用适宜的职业言行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恰当、有效的沟通,对患者进行积极地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使其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真实反应病情,同时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

2.2.2危重患者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安全护理病患在进入急诊室时,医护人员应充分对病患“伴随症状、自护能力”等情况进行了解,并依据病患是否存在“视力障碍、有无平衡失调步态紊乱”等问题建立相应的风险警示牌[3],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例如:躁动患者要采用必要的约束和保护措施,并做好患者和家属的解释工作,让其明白使用保护用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预防患者和家属擅自解除保护用具。患者在做各种医学检查或住院等各种转运途中,也可能发生危象,所以要应用“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转运程序来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依据个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预见性安全护理能够有效防范转运过程中各类问题的发生[2]。

3正确准备应用、科学管理急救设备物资的预见性思维

3.1抢救设备护理思维急诊科是危重患者的“集中营”,是抢救患者的“主战场”,对护士的应急反应速度和对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的准确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护士在抢救设备的应急操作中,应把思维定势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即使情况突变也能沉着冷静应对。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批量患者就诊时,护士通过评估事故原因、受伤人数及患者的病情预见性的准备各种急救物资。

3.2抢救物品管理思维在危重患者抢救中,抢救物品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抢救的成功与否。例如:昏迷导致窒息的患者,此时需要及时吸痰畅通呼吸道,那么吸痰器是否能在第一时间使用就是关键因素。所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抢救仪器的状态也极大地影响抢救效果,抢救的状态取决于管理。在急诊这个特殊的“战场”,设备物品管理不仅仅是科主任、护士长的职责,也是每位急诊护士都应有的管理意识,应深刻理解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抢救物品的密切关系,要有危机意识和管理理念,以及预见性的完善准备。必须使急救设备物资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应具备以下条件:齐全、分类、完好、无菌、组合、匹配、立即、明示、固定[2]。为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4危重患者抢救时预防职业危险因素的预见性思维

职业危险因素自从职业医学之父Bemadio Ramazini 提出这个概念之后,职业危险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人们对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的认识更深刻了一步。而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及参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长期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意外伤害、死亡、等恶性刺激的患者,以及因为病情急,各种操作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故许多急救操作都是在不知道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是否有传染性的情况下给予实施。所以急诊的工作性质使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紧张而无规律,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明显多于同行其他科。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和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性损伤[4].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分泌物物、破损组织、血液或唾液,呕吐物,是接触各种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菊素等[5]的研究显示: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而3次以上受伤者占总数的34.4%。实际上,至少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被污染针头刺伤后,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几率为0.3%,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6%-30%,丙肝病毒的感染几率为1.8%[6]。但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7]。因此,在危重患者抢救时培养并加强急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预见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医疗设备、一次性医疗用品、新的化学药物、高新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广泛应用,我们应该预见到会有更多的职业危险因素出现。因此,有待于我们应用预见性思维去不断去发现和研究,并且寻找更好的防护措施。

5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时的预见性思维

急诊科室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那些需要转运到其他相关科室接受检查、诊断和治疗的危重患者,如何保证在转运过程中做到安全转运,这就取决于护士在转运患者时有无预见性思维。主要包括:转运前护士的准备;患者病情的评估以及目前所用各种仪器的使用情况;患者所建立的各种管路的留置、固定、引流情况;做好与患者和其家属的沟通工作,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针对疾病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预见性的做好各种应急急救仪器和药物。

6总结

急诊护理工作中培养和应用预见性护理思维使急救护理工作变被动与主动,更加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独立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促进了急救护理工作者全面的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主动性;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护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使护士在工作中有效地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为危重患者赢得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从而提高了医院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亚卓,赵文静.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J].护理杂志,2009,07(09):923-94.

[2]范金花.建立ICU预见性安全护理有效措施[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6).

[3]吴玉芳,蒋冬芳,蒋渊屏.优质护理在ICU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3):104-105.

[4]陈祖辉,王声.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6(12):1038.

[5]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

危重病人护理相关知识第8篇

风险管理是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护理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随着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如何保证安全护理,发现风险隐患和降低护理风险系数是护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

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把住院病人跌倒、自杀作为临床护理质控的显性指标。评估住院病人跌倒、自杀危险性已被公认为是有效和必要的防范对策。

根据卫计委《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活动方案》的内容, “为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关于有防范非医疗因素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结合医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提高医疗安全意、,改进医疗安全管理。我院护理部按照我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要求,为防范与减少住院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制定了护理质量监控工作流程。

1 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1.1病人信息 :科室 、床号 、姓名、性别等。

1.2 项目:年龄、意识、感觉、精神、行动、药物等。

2 评估方法 对所有住院患者在入院时即进行危险性因素的评估

2.1年龄 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反应慢,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超过70岁(包括70岁)患者属高危人群。

2.2 意识与认知 老年痴呆是常见的老年病,几乎所有的老年痴呆病人都会出现心理行为异常,如情感异常、幻觉妄想、行为活动异常、饮食睡眠障碍[1]时给予计分。

2.3 视觉 老年性白内障、老年性黄斑病变[2]、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眼外伤、外伤引起的视网膜震荡及玻璃体积血等均属于视觉障碍,是易引起意外的危险因素。

2.4 精神因素 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有缺陷的个性特征;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难以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如癌痛);家属的冷漠和抛弃等是住院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3 ]。

2.5药物因素 因患者坠床与使用散瞳剂、镇挛抗癫剂、利尿剂、镇痛剂、降压药、降糖药等具有相关性,护理人员在此类患者入院时即应评估患者潜在坠床因素[4]。

3 评估结果 以上五种评估内容合计达到一定分值后即提示为高危人群。

4 评估流程

4.1 首先,在病人入院后当日护理人员应评估病人的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的类型。

4.2 填写《住院病人意外事件危险性评估表》相关部分。

4.3 达到高危分值后采取相应措施。

4.4 上报护理部进行质量控制。

5 预防措施的落实

5.1 确定具有跌倒、坠床的危险因素时,做好跌倒、坠床的前瞻性护理是预防病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有效护理措施。如给躁动患者加床档及保护性约束;在易发生跌倒的危险场所张贴温馨提示,床边挂防跌倒、坠床警示牌。

5.2 对有自杀倾向病人加强病房安全,密切观察病情,勤巡视,告知家属有关注意事项,给病人以心理支持,减缓心理冲突,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提高病人的应对能力[5]。

5.3 对于以上护理预防措施书写在护理记录中。

5.4 提供安全的环境:各项检查均由专人护送,对特殊的老年患者做好重点交接班。病区清洁工作后摆放醒目的防止滑倒警示牌,床头挂防跌倒,防坠床警示牌,并给予护栏床。据报道,老年患者33%的跌倒发生在夜间,夜间多次上卫生间发生跌倒最多。因此,夜间开启夜光灯能有效减少跌倒的发生。卫生间和浴室均设有防滑垫,旁边设有扶手和呼叫铃,以便紧急情况下需要帮助时使用。

5.5 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做好智力状态评估,同时佩戴手腕带。填写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药物阳性等信息,以便识别。进行治疗护理时要被动叫名,并查看手腕带。

6 小结

护理风险是一种职业风险,它既有客观决定因素,又有可控制的一面。只有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护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防范能力,落实护理风险的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高危人群、风险事件易发环节加强管理,才能保证患者安全及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的过程中,医疗、护理过程的管理者应该以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加大风险监控,以降低护理缺陷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