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风险管理特点

风险管理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4 16:40:12

风险管理特点

风险管理特点第1篇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目前,通过各种派生技术进行组合设计,市场中已出现了数量庞大、特性各异的衍生产品。主要有:1 衍生工具与基础工具的组合。如期货衍生产品与基础工具的结合,即有外汇期货、股票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债券期货、商业票据期货、定期存单期货等形形色色的品种。2 衍生工具之间的组合,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以基础工具为标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可构造出“再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以基础工具为标的物之外,也可和其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可构造出“期货期权”、“互换期权”一类新的衍生工具。3 直接对衍生工具的个别参量和性质进行设计,产生与基本衍生工具不同的衍生工具。如期权除了“标准期权”之外,通过一些附加条件,可以构造出所谓“特种衍生工具”,例如“两面取消期权(binarydoublebarrierknockoutop tion)”、“走廊式期权(corridor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中具有无数种创造派生产品的技术,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衍生工具的价值受制于基础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或者衍生产品是由传统金融产品派生出来的,由于它是衍生物,不能独立存在,其价值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传统金融工具。这类能够产生衍生物的传统产品又称为基础工具。根据目前的发展,金融基础工具主要有三大类:1 外汇汇率;2 债务或利率工具;3 股票和股票指数等。虽然基础工具种类不多,但是借助各种技术在此基础上都可以设计出品种繁多、特性不一的创新工具来。

由于是在基础工具上派生出来的产品,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主要受基础工具价值变动的影响,股票指数的变动影响股票指数期货的价格,认股证跟随股价波动,这是衍生工具最为独到之处,也是其具有避险作用的原因所在。

(二)衍生工具具有规避风险的职能

金融创新能够衍生出大量新型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在金融市场上,强有力地促进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金融工具滞后于现代金融工具,表现在其都带有原始发行这些金融工具的企业本身的财务风险。而且,在这些传统的金融工具中,所有的财务风险都是捆绑在一起的,处理分解难度相当大。随着把这些财务风险松绑分解,进而再通过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使风险分散化并能科学地重新组合,来达到收益和风险的权衡。

(三)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

相对于基础工具而言,金融衍生工具特性显得较为复杂。这是因为,一方面金融衍生工具如对期权、互换的理解和运作已经不易;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多种组合技术,使得衍生工具特性更为复杂,所以说,衍生工具构造具有复杂性。这种情况导致金融产品的设计要求高深的数学方法,大量采用现代决策科学方法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它能够仿真模拟金融市场运作,在开发、设计金融衍生工具时,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同时也导致大量金融衍生新产品难为一般投资者所理解,难以明确风险所在,更不容易完全正确地运用。

(四)衍生工具设计具有灵活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设计和创新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是因为可以通过对基础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种组合,创造出大量的特性各异的金融产品。机构与个人参与衍生工具的目的,有三类:一是买卖衍生工具为了保值;二是利用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进行投机牟以暴利;三是利用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不平衡套取无风险的额外利润。出于各种复杂的经营目的,就要有各种复杂的经营品种,以适应不同市场参与者的需要。所以,衍生工具的设计可根据各种参与者所要求的时间、杠杆比率、风险等级、价格等参数的不同进行设计、组合。因此相对其他金融工具而言,衍生工具的设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五)衍生工具运作具有杠杆性

金融衍生工具在运作时多采用财务杠杆方式,即采用交纳保证金的方式进入市场交易。这样市场的参与者只需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控制资金量巨大的交易合约。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和期权交易中的期权费即是这一种情况。财务杠杆作用无疑可显著提高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风险。近年来,一些国际大机构在衍生工具的交易方面失利,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杠杆“放大”作用有关。

(六)衍生工具交易具有特殊性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集中性,从交易中介机构看,主要集中在大型投资银行等机构进行。美国目前占了全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相当比重,但是在美国3000多个金融机构中,只有300多个从事此类交易,而且其中10家大型机构即占了交易量的90%,可见交易的集中性。二是灵活性,从市场分布看,部分交易活动是通过场外交易方式进行的,即用户主要通过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方参与衍生工具交易,投资银行代为寻找对家或直接作为交易对手个别进行,这些交易是非标准化的,这说明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

90年代以来,全球几乎每一场金融风暴都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在巴林银行风波前后,国际上曾发生过多起因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造成巨额损失的事件。1994年,美国奥兰治县政府由于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败,造成20多亿美元巨额亏损,不得不宣布破产;美国大卫阿斯金投资银行,由于预测利率走势失误,损失了6亿美元;因衍生工具交易,日本东京证券公司损失了3 2亿美元,德国冶金公司损失18亿美元,中国万国证券公司损失了1 5亿美元。据统计,1987—1995年7月,见诸报端的这类重大损失多达113则,总计亏损162亿美元,其中80%的事件是1994年以来发生的。虽然,近年来衍生工具市场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亏损事件,但衍生工具仍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美国某金融研究机构最近向数百名最终用户调查他们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看法,8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成功地为他们提供了套期保值,60%的投资是有盈利的,只有11%的人说赔了钱,约50%的人认为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健全有关法规已迫在眉睫。

(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程序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对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的成本,努力消除或减轻资金流动中不确定因素的消极影响,以达到最优目标的过程。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分为三个程序,它包括风险的分析、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估。

1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就是认识和鉴别金融工具交易活动中各种损失的可能性,估计可能损失的程度,它是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决策的基础。由于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损失大等特点,故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识别和分析十分重要。(1)分析各种裸露因素。①分析哪些项目存在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受何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②分析各种资产或负债受到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影响的程度。通过对裸露因素的分析,管理者就能够决定哪些项目需要加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并根据不同的风险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取得最经济、最有效的结果。(2)分析金融衍生工具风险成因。通过对风险成因的诊断,就可以分清哪些风险可以回避,哪些风险可以分散,哪些风险可以减轻。例如,贷款对象引起的信用风险可以回避,企业业绩引起的证券市场风险可以分散等,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3)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衡量和预测。衡量风险的大小,确定各种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相对损失及紧迫程度,并对未来可能发生及其变化的趋势作出分析和推断,为决策提供根据。进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衡量和预测,可以通过制定模型等进行。

2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

根据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分析,确定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之后,就必须考虑风险管理的对策,拟定防范方案。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对策,基本上可划分为控制对策和财务对策。所谓风险控制对策,是指管理者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减少可能出现的损失,主要包括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所谓财务对策,是指管理者使用某些财务措施来处理可能发生的损失,包括风险的财务转移(如保险)和风险自留等,对不同的风险可以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选择恰当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对策时,必须确定每一种对策或组合对策的成本和其他后果,探索和拟订各种可能的方案,为了使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取得最好的效果,管理者必须根据各种风险和裸露因素的特征、经营目标、经济环境、技术手段等特点,对拟订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再综合比较和分析,从中选取最理想的方案。

3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实施和评估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必须付诸实施,实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效果和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过程中内在风险的大小,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对决策的评估也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评估,可以检测一定的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风险管理对策,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情况,达到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

(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过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其中既含有沉痛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

1 形成有序的市场机制

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首先必须深刻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关系市场命运,是市场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欲求市场健康发展,根本大计是形成一个有序的市场机制,这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从失败到成功的基本经验,也是各国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的共同经验。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有序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市场制度的稳定性。市场制度稳定是指市场制度不会因各种风险而受到威胁,甚至在发生严重危机时,也能采取应变措施补救。(2)市场交易的公正性。市场对所有参与者都是公平的,不应受操纵,也不允许欺诈和不正当竞争,信息是公开的。(3)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市场运作的规范性是指市场运作既是有效率的、流通顺畅的,又是在统一规则下有序进行的。(4)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是指市场对投资者的合法收益要给以法律上、市场运作上的保障,使投资者的收益能按时、按量进入帐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运行,达到上述基本条件,才能赢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市场才能发展。但是,上述四项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都是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制度,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地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 对会员实行严格管理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对会员实行严格的管理。国外对会员实行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资产控制。期货交易所对会员进行资产控制,并不是看会员注册资本多少,而是看其是否拥有与其交易部位相适应的流动资金数额。所以世界各国普遍根据会员的类别,如本户会员(自营)、经纪会员、非结算会员、结算会员(各国会员结构不同类别、名称各异)及其在交易中带来的风险程度,规定出会员必须维持的资本净值。会员用于期货的净资本过多,意味着其持有的仓位过大,风险过于集中。对此,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明确规定:结算会员的调整净资本达到分隔客户资金的6%时为预警水平。当结算会员净资本逼近预警水平时,每月必须受到主管单位的监督,甚至个别情况实行每日监督。实行上述规定后,许多国家的期货交易所和结算公司还按照会员的净资本,规定出会员每次为客户或公司进行交易的合约数量,称作持仓限额,依此作为监督会员的依据。(2)保证金管理。保证金一般是根据一定时间的价格波动幅度和会员的借贷信用状况,同时考虑结算方法和时限后确定的。但是,各国的实践表示,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保证金水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许多国家在执行过程中经常根据市场的实际价格波动情况而出必要的调整。例如,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期货价格波动600点为参数的,1987年崩市事件期间价格大幅度滑落,保证金水平却未作及时地调整,结果吃了大亏,事后汲取了教训,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时,便及时调整保证金水平。各国在具体做法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净额保证金办法(买入同卖出17金融衍生工具特点及风险管理合约轧差后的仓位净额),采用这种办法的期货市场较为普遍。另一种是总额保证金办法(买入与卖出合约相加后的仓位总额),目前实行这种办法的只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和香港期货交易所。(3)实行结算会员基金。实行结算会员基金,是近20年来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价格波动起伏较大的背景下,对会员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让制造风险者集体承担市场风险。美国在开始推行时,称为结算会员信用担保金,之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实行这种管理方法。例如,新加坡实行了结算会员共同契约制度;香港是在汲取股市教训之后作为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而实行会员基金制度的。在如何确定提取比例方面,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但实践证明,推行结算会员基金对于增加结算保证能力、严格会员管理是很必要的。

3 完善结算制度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风险管理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完善的结算制度,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以少量保证金为保证的信用交易,其本身潜藏着高倍数风险。金融衍工具交易开始,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首先是通过结算反映出来的,而且规避风险也是通过结算进行的。因此,实行风险管理应主要依靠结算运作系统进行。但欲要结算系统有效地运作,就必须从制度上做出周密的安排。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周密的设计。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涉及内容既包括保证金、每日结算,又包括会员监督和财务保证,设计时既考虑各项内容构成的要素条件,又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在结算运作方式上,既要适应已经上市合约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金融衍生工具种类的延伸;同时还应注意市场内外相关条件,尤应注意国际间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方式的衔接。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实践表明,建立金融衍生工具结算制度,有两项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第一,设计结算制度的根本出发点,应是从有利于对风险的防范、规避和控制出发;第二,维护保证金、每日结算、财务稽核和财务保证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许多国家都是按照上述原则和市场细分的特点,普遍形成了一套保证金与每日结算紧密联系的双向运作系统,其运作程序大体是:客户保证金交与经纪人,然后由会员经纪人或非结算会员以及本户会员交与结算会员,最后由结算会员交与结算公司(所)构成担保或附属担保,每日结算会员在结算公司的合约,根据当日进仓及平仓的相对数结出合计,并计算出会员翌日开市前应向结算公司(所)交付或收取的结算额。实践证明,这样一套结算运作系统不仅有利于分层控制,减缓风险积累程度,对于提高结算系统整体抗险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

4 建立合理的结算机构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运行,关键在于建立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结算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结算机构不应是一般的财务会计机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交易集中,每天成交数在万计的合约,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瞬息万变,大量的资金在投资者、经纪商、会员、结算会员以及结算机构之间频繁流动,如果仅依赖交易双方或者一般财务结算部门办理结算,显然是难以胜任的。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才终于找到了既适合结算运作,又能满足风险管理要求的金融衍生工具结算机构模式。这种结算机构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直接介入交易,充当买卖双方结算的对手,并承担结算风险和财务保证。各国实践证明,只有以这样的结算机构为核心,才能构成上述的结算制度有效地运作,防止亏损的累积,又可通过财务稽核及时察觉运营和财务上的漏洞,从而为财务安全提供保证。同时也有利于对市场风险实行水平控制。所以,世界各国都将以这种结算机构模式为核心的结算制度,视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运行基石,并以此作为评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5 实行法制化管理

风险管理特点第2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1工程造价咨询管理中有哪些风险因素

建设工程造价会出现决算超过预算、预算超过概算、概算超过预算等等风险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工作中,必须掌握并规避工程造价的风险。

1.1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风险概念和特点

(1)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的概念。我国传统的工程风险主要是由一种不确定的事件引起来然后达到的一种结果。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工程的结果与决策者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偏差,这种偏差程度就是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大小的程度。中国学者把火灾风险定义为火灾发生的比例和发生火灾产生的后果,主要是根据火灾的特点进行分析的;美国学者把风险定义为产生结果的不同,是根据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况下预测可能发生的结果;而日本学者是将风险划分成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是把不利事件发生的比例和产生的后果定义为风险。各个学者对风险的理解程度不同,各个国家研究的方向不同,对危险的定义就不同,但归根结底大方向都一样,都是研究风险发生的比例大小,风险产生的后果程度,风险造成的危害面积。(2)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的特点工程造价咨询管理的风险有很多特点,下面对这些特点进行简单的介绍,风险的突发性特点是建立风险预警措施以及防范措施来预防突发性的风险;风险的客观性特点是风险的出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构成风险的因素出现了风险就会出现,所以人们要了解风险,发现风险的客观规律,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进行处理,有效的把风险降低到最小;风险的无形性特点是对风险没有具体的描叙,在分析评价风险时往往只运用概率比例、模糊概念及系统理论知识等;风险的相对性特点是产生风险时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而且会提前预知风险,从而降低风险;风险的多变性特点是由于各种因素对风险的影响,致使在结果和破坏程度上,产生动态的特征。

1.2工程造价风险的因素

造价风险不仅存在于工程投标报价中,还存在于订立施工合同的内容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人们很难在发生风险前确定和控制风险,风险是否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什么地点发生,以什么形式发生,损失的情况是多少,这些都不确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承包商面临的造价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根据工程造价实现的过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风险可以分为六种风险,包括社会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经济风险;根据风险成分的不同,风险分为三种,包括确定性的造价、完全不确定性的造价和风险性造价;风险受工程目标的影响的因素,风险可以分为三种,包括质量风险、工期风险、造价风险;风险根据后果分为两种,包括纯风险和投机风险。分析工程造价风险,首先,要识别出工程造价风险因素,找出产生风险原因和风险存在的具置。还有一个因素是信息的不准确这些因素造成造价存在风险。

2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的流程

进行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工作时,首先需对工程造价风险进行识别,而检查表、流程图、头脑风暴、情景分析法、德尔非法和敏感性分析法是我们最常用的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识别的方法。采用识别方法来确定目标和影响的因素,然后根据文件资料,评估出项目的风险形式,直接或者间接的将风险识别出来。影响工程造价风险的设计技术方面大概是35%~75%,影响工程造价风险决策的方面大致范围是75%~95%,对工程造价风险的施工阶段的影响范围是10%~35%。由此可见,直接影响工程决策的主要因素是设计阶段,而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才是控制造价的关键部位。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满足工程项目的各方面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能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风险评价方法有:主观评分法、传统造价方法和决策法。导致造价管理事后控制的因素是概率分析缺乏可靠度和精确度。在对工程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要正确的评价风险管理,目的是为工程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还要根据相关信息的特性,采取合适的防范措施进行工程造价管理,要从根本上将工程造价成本降下来。统计试验法又称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法,它的原理是在分析多参数、多种参数的时候,要根据相关的概率进行随机的变化。在进行全过程动态控制的时候,通过统计试验的方法产生新型的成本造价,对工程的成本才能有效的进行控制,这种分析法能够充分利用概率分布的优势,在进行管理决策时是通过投资分析的,这种办法的特点是使用十分广泛,信息预测比较丰富。

3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的防范方法

风险存在于工程造价的整个阶段,如果要想把风险有效的控制住,就必须要控制工程的整体性。

3.1风险遏制法

风险遏制办法主要是控制危险源,要减少造成危险的不利因素,从根本上控制危险继续延伸扩散,隔离分开保护对象和危险因素,对已经造成危害的部分迅速的进行处理,对受损害的物体进行快速的更新和修复。

3.2风险规避法

风险规避法是以中断的方式进行实施的,采用放弃原有工程的方式,设计时采用保守办法,利用科学的合同条件。这个方法是从根本上避免使用有风险的方案、技术、资源,目的是避开风险。特别注意的是规避的同时也会衍生出新的风险。所以,在风险防范中,采用最合理的方法进行风险防范。

3.3风险转移法

风险转移法实施时是通过一种路径将风险意识转移到与自己利益毫无关联的另一方,其主要包括工程分包、工程索赔等措施。比如,在进行工程保险担保的时候,将工程的风险通过购买保险和合同等方式转移给其他人,将工程分析得到转移,大多数这样的办法适用于概率比较小的工程风险中。

4结束语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保障了工程造价的效益。本文认为,想要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就要使用一套完整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案,对工程造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促进单位蓬勃发展。

作者:唐洵 单位:四川大明工程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茹泉洪.浅析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2]李蜀燕.建筑工程造价咨询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9).

[3]曾俊.工程造价咨询项目集管理[J].中华民居,2011,(7).

[4]孙海虹,叶晓延.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的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建筑学报.2005,27,(6).

风险管理特点第3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8日

一、引言

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的美德等国,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基础知识的扩充和深化研究。丁香乾和石硕针对现代项目风险管理体现出的扩大化和复杂化特点,对层次分析法这一风险评估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了一种针对项目风险评估中多指标、多方案的综合比较和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张琴和陈柳钦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经典著作进行了评述,并详细介绍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和整合型避险工具;二是具体案例应用研究。YANG Lan-rong和ZHANG Jin-long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建立了一个基于案例的系统来帮助管理人员识别风险因素以及相对应的风险。殷虹和李新仲通过福建液化天然气预可行性研究项目的案例论述了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论展开,缺乏理论架构的创新。为此,本文将结合管理学基本知识,特别是从管理职能发挥的角度,丰富风险管理的专业内容,并结合科研项目的基本研究过程展开具体的研究。

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管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项目当中,从工程项目到科研项目都离不开风险管理,这与风险的特点是分不开的。通过对以往风险研究的认识,我们认为风险主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风险是客观上普遍存在的。风险是否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论管理者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都不会改变风险存在的事实。而且,由于各种不同的诱发因素使得风险隐藏在各个方面。虽然风险也有可能带来收益,但是许多风险会对项目造成损失,因而为了避免或减少损失有必要展开风险管理。

第二,风险具有多样性和偶然性。风险的发生并无规律可循,相反却是千变万化的。面对和处理风险的经验会有利于对未来风险的应对,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将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风险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点。风险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也许在极其相似的情况下,会发生不同的风险,或者是该情景下有时会发生风险,有时却又没有发生。这种情况涉及到风险发生的几率问题,该问题是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风险是难以捉摸的客观事实,并且普遍存在,而且是多变的、无规律的,正因为风险具有这些特点,在进行任何项目时,都有必要相应的进行风险管理。

三、基于科研项目基本程序的风险管理

本文将立足于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分析,需要掌握关于科研项目的基本信息,主要是科研项目的一般研究程序,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步:

第一,研究课题的确定。通过图书文献资料的积累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启发形成研究设想,进而确定相关的研究课题。

第二,研究假设的形成。在研究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研究假设。

第三,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为了检验假设而制定的具体而精确的指导计划,主要包括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界定研究对象的大体选择范围和抽样方法,并且确定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第四,选取相应的研究对象。根据研究设计中确定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抽样的方法,抽取具体的研究对象。

第五,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有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之分,一手资料是研究者通过调查问卷等手段直接收集而来的数据或是自身的经验;二手资料则是通过查阅已有资料获得的别人的收集的数据或别人的经验。研究资料的分析主要是依据研究假设中确定的分析方法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推断,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第六,研究结果的形成。研究结果一般以研究报告或者是研究产品的形式呈现。

另外,研究项目一般具有时间有限、资金有限、知识性和技术性强、项目组成员固定,并且都是知识工作者进行的特点。

四、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来看,大都将风险管理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是指依据项目的前提和规划等信息,通过分析相关的流程图、组织结构图,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是现场考察,从而发现风险,并且了解风险的类型,如自然风险或人为风险等。

第二,风险评价和估计。风险的评价和估计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风险的评价,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风险处理费用、风险损失费用、风险带来的社会费用等进行分析,依据风险处理费用最小化等原则,通过SAVE法和AHP法进行定量定性评价。风险估计则是对风险的发生概率进行估计,主要采取历史资料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开展。

第三,风险处理。风险处理的方式主要有风险回避,通过预控方案、应急方案等进行风险损失控制,以及风险的分离、分散和转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风险的自留,即由项目自身承担风险。

第四,风险监督。相应的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估计、处理过程进行监督。

五、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组织

结合以往学者的风险管理过程,同时结合管理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是管理的各项职能展开对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的分析。风险管理是管理的一种具体运用,但只要是管理就是对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职能的发挥,并且将创新贯穿于每一个阶段当中,从这一角度,我们将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过程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风险管理特点第4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 咨询管理 风险防范 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因素

1. 工程造价咨询风险特点和概念

(1)风险概念

在传统工程风险管理中,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不确定事件引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决策者的结果与工程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差异程度作为了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程度。日本学者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分析中,根据不利事件发生概率、不良后果,将风险划分成人类行为、自然行为对不利事件的可能性;美国学者在风险定义中,根据特定时间、特定情况,将风险定义为结果差异。

我国学者根据火灾特点,将火灾风险定义为火灾发生概率以及后果。由于不同领域研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学者对风险定义、理解具有很大差异。工程造价风险的不确定事件导致预期效果偏离,对工程进度、投资、安全、质量造成的影响也有不同。

(2)风险特点

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中,风险具有客观性、突发性、相对性、多边形、无形性等特点。由于风险构成因素多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风险客观性影响下,不仅要正确认识风险、探究风险规律,还要根据风险防范措施,从根本上将工程风险降到最低。在构建风险预警、防范措施的同时,正确预知风险;在理论系统、模糊概率综合运用的同时,客观评价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

2. 工程造价风险因素

为了保障工程造价风险客观评价顺利进行,在正确分析工程造价风险影响因素的同时,可根据产品的生产过程、造价实现过程,将风险分为社会、政治、经济、自然、技术以及管理风险。根据成分不同将风险分为不确定性、确定性以及风险性造价;根据工程目标影响,将风险分为工期、质量、造价风险;根据后果分为投机风险以及纯风险。

二、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过程以及防范方法

1.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过程

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中,常用的识别方法有检查表、流程图、头脑风暴、情景分析、德尔非以及敏感性分析法。在明确工程目标的同时,确定影响因素;根据文件资料,正确评估项目风险形式,进行直接、直接风险识别。如决策阶段影响整个工程造价风险的 75%~95%,设计技术占 35%~75%,施工阶段占 10%~35%。根据这串数据可以知道,在设计阶段以及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直接影响工程决策。因此为了满足工程项目使用要求,在合理使用的同时,必须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在工程风险识别中,不仅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正确评价,在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还要通过相关信息特征,采取对工程造价管理有益的防范措施,从根本上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在这个过程中,风险评价方法包括传统造价方法、决策法以及主观评分法。由于概率分析缺乏精度、可靠度,导致造价管理事后控制,一般用于单一值分析。统计试验法,又称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法,在多参数、多种参数分析中,根据相关概率进行随机变化。在全过程动态控制中,通过统计试验法产生新型成本造价,继而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这种分析法在充分应用概率分布的同时,通过投资分析进行管理决策,具有信息预测丰富、使用广泛等特点。

2. 工程造价咨询对管理风险防范方法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在风险防范中属于中断的方法,通过放弃原有工程,在设计保守的同时,使用科学的合同条件。如技术不达标的施工方案坚决不用,在避开风险的同时,从根本上避免有风险的技术、方案、资源。同时也需注意的是,规避也会衍生新的风险,失去获得利益的时机。因此在风险防范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佳的方法。

(2)风险遏制方案

风险遏制在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中,通过控制危险源,在减小危险因素的同时避免危险延伸,让保护对象和危险隔离,及时处理已经造成的危害,从而不断更新、修复受损害物体。这种积极的工程造价风险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以工程造价风险评价、识别为依据。如当工程管理出现财务危机持续升高现象时,可通过薪资注入的方式,从各方面有效地控制工程风险。

(3)风险转移方案

风险转移是将风险意识通过特定路径转移到与自己利益无关的另一边,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程索赔、工程分包等。如在工程保险担保中,通过购买保险、合同等方式将工程风险转移给他人,从而达到工程分析转移目标,一般用于概率小的工程风险。

3.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措施

为了保障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的效益,相关部门必须根据控制环境主观能动性以及控制意识,从根本上增强风险管理控制环境,增强项目内部控制效益,建立良好的风险评估控制体系。在内部信息沟通监督中,通过增强监督部门职责,充分利用信息系统,降低工程成本资金。在工程造价风险监控处理中,可根据“三超”现象主要原因,制定全方位的监控预测,对识别项目进行精细处理、监控。由于工程造价风险不仅具有全程性,还具有普遍性。因此,必须加强工程整体性控制,从根本上保障风险有效控制。在造价风险监控处理中,必须保障以下几方面:

1)风险规避方案。风险规避是一种中断方式,具体做法有通过放弃工程,采取保守的设计,争取合理的合同条件。如:存在技术不达标的施工技术坚决不采用。这种防范方法是从根本上不使用有风险的技术、资源、方案,从而避开风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规避可能衍生出一种的新的风险;规避的同时也同时失去了获取利益的机会;有时候采取规避并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2)风险遏制方案。其具体措施有预防危险源;降低构成危险的因素数量;防止危险的扩散;隔开危险与保护对象;迅速处理已经造成的损害;修复、更新遭受损害的物体。这是一种积极的工程造价防范措施,它的实行必须以工程造价风险识别和评价作为依据。如:对于出现的财务危机继续升高的风险,采取注入新资金的防范措施。这种防范方法是从风险发生的角度出发去控制风险的。

3)风险转移方案。这是一种将风险有意识的转移到跟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另一方。其具体措施有工程分包、工程索赔等。如:实行工程担保和保险,是工程分析得到转移,通过合同或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他人。这类风险控制方案多数是用来对付那些概率小的风险。

三、 结语

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作为工程造价效益的重要保障,在风险分析、处理中,必须根据方法特征,正确分析风险类型。在正确评价、识别风险的过程中,要使用最佳工程造价管理方案,提高工程经济效益,控制工程造价风险,促进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茹泉洪.浅析工程造价咨询管理风险防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8).

[2]李蜀燕.建筑工程造价咨询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9).

[3]曾俊.工程造价咨询项目集管理[J].中华民居,2011(07).

[4] 孙海虹,叶晓延.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技术的工程造价风险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建筑学报.2005,27(6)

风险管理特点第5篇

关键字:建筑施工;施工现场;安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主要是建筑工程产品在施工现场、生产的不确定性,它和普通产品不同,它汇聚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不确定性不仅会给施工单位带来了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同时也构成了影响社会的不利因素。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生产安全管理两个方面,在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的同时,严重的质量问题,不仅会让建筑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同时也会影响工程质量以及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以及经济迅速发展,在建筑业大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一定发展,针对出现的安全事故,必须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

一、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

(一)建筑施工现场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活动中,通常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工程师、施工班组长、技术、安全、维修以及一线操作人员组成,在邀请相关制造商以及供应商共同参加的同时,保障建筑工程人员正确认识活动风险。在这个过程中,风险管理小组通过正确分解作业活动,在划分作业步骤的同时,及时辨认风险隐患;在正确评价危害的同时,明确风险等级,根据现有措施科学运用安全措施,进行风险沟通;在施工现场风险辨识前,建筑工程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小组必须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及时收集法律法规标准、装置区图样、项目施工图样、施工机具设备、事前事故记录、防线控制措施、风险评估说明以及厂商说明书等。

1、危险辨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危险辨识根据施工活动相关特点,在危险辨识的同时,识别职业病、事故类型以及潜在伤害 。在结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特点的同时,进行新材料、工艺设备、技术产品、临时作业、危险作业以及控制不足的作业识别。为了保障建筑工程危险识别,必须加强施工方法、机电设备伤害、化学品特性、材料搬运、防护设施、临时设施、作业环境以及施工设备布置识别。

2、风险评价

建筑工程风险作为特定风险后果严重性、可能性的结合体,风险评价不仅是评定已辨识风险等级,也是判定可接受风险的具体程度。在已有风险控制评价中,施工活动根据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以及风险实效引发的事故后果,进行科学评价,明确建筑工程施工风险等级;在已经辨识的危险可能性以及后果确定中,后果严重性主要是事故对人员组成的伤害程度,主要有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伤害,在评价过程中,为了更加公正客观的评价事故后果影响以及发生可能性,在综合分析类似事故后果以及频率的同时,仔细统计事故数据。

3、建筑工程现场安全风险顺序

建筑工程风险控制措施根据优先顺序特点,在正确识别风险的同时,不断替代、消除风险隐患,进行个体防护。在具体的施工活动风险中,建筑施工单位必须根据风险等级要求,在明确风险控制措施的同时,对轻微风险,通过反复检查的方式,让安全风险始终控制在轻微风险;对一般风险,在采取相应的风险措施的同时,对施工活动风险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将机械、化学物质以及电气伤害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对特殊风险,在没有将风险指数降到轻微或者一般风险时,必须严格杜绝施工活动。

(二)建筑施工现场评审以及记录

为了保障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效益,在风险评估中,必须对相关文档进行认真记录、存档,存档周期一般在三年以上。在实际记录评估中,通过明确施工现场工艺、地点、活动以及使用机具,在后续成员职务评估时,通过识别施工活动具体事项以及可能诱发的事故,针对风险等级,必须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人员签字批准。

二、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措施

(一)增强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意识

在建筑施工中,操作人员不安全行为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有直接联系,为了保障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效益。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加强建筑施工特殊工种安全技能教育管理,根据施工特点,在严格施工电梯、起重机、电工、架子工培训教育的同时,加强执证上岗控制力度。在岗前教育培训以及技术交底中,安全管理作为动态的管理过程,在明确危险源的同时,必须正确分析安全管理实际情况,对技术项进行岗前教育和技术交底。

(二)优化建筑工程安全防护体系,完善应急方案

受生理、心理条件局限,为了避免建筑工程施工事故,建筑施工安全必须做好临边防护,在加强施工安全风险的同时,采用培训教育的形式,从根本上减少事故发生可能性;在提高应急方案演练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救援预案。事故发生时,通过应急处理方法,在快速反应的同时,将故障控制在萌芽以及局部地域,从根本上杜绝事故蔓延放大,对建筑工程造成的影响。

(三)购买工程保险,减小安全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材料、工艺、设备不断出现,在实践应用中,施工单位面临着经验不足、技术承接不够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施工效益,建筑工程必须加强工程弱点、特点检测力度,在统筹布局,综合评价的过程中,降低安全风险。

另外,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包括施工企业、项目单位、监理部门、监测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参建人员;因此,在实际管理中,必须根据参建人员复杂性,在统筹规划安全风险管理方案的同时,使用多种措施并存的方式,减小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在增强建筑工程机械化水平以及隐患管理的同时,根据施工单位自身特点,在明确坍塌、物体打击、坠落、机械伤害、触电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建筑工程安全事故以及现场安全风险。

结束语:

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必须坚持以“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为方针,在优化安全管理的同时,根据风险管理内容以及措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施工单位经济效益,促进施工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彬.浅析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

[2] 李绍山,王斌.施工现场风险管理[C].//第五届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国际会议暨第五届天然气管道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81-85.

风险管理特点第6篇

关键词: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目标导向;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2-0492-05

The Goal-directed and Life Cycle Integrated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the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Government

WANG Jiao,ZHENG Jia-xi

(The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Abstract: Consider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ystematic, complexity and dynamic of the project for government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he Goal-directed and Life Cycle Integrated method of risk edification for the project was put forwar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implementing path of the assay was emphatically explores. The system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goal was constructed. Taking small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 comprehens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as conducted.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Key words: government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rojects; goal orientation; life cycle; risk identification

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这不仅使得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具有了相对的特殊性,同时也增加了风险识别工作的难度。因此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只有针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遵循系统而精细、持续而动态的识别原则,选取兼顾效率与成本、全面与精确的识别方法,并特别注重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的阶段性、传导性、动态性,树立系统的分析观念,才能进行有效风险因素的辨识和归类。针对上述特点和要求,本研究提出了以风险管理目标为导向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动态的识别方法。

1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的内涵

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初始环节,是项目风险评估、项目风险监控、项目风险防范等工作的前提,项目风险识别是否全面、完整,直接影响到项目风险管理工作的成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是涉及管理部门多、建设环节多、管理过程复杂的项目,其风险往往隐藏在各个环节之中,被种种假象所掩盖,因此有效的风险因素的识别成为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所谓目标导向的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和预测是指从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风险管理的目标出发,通过利用风险调查分析、信息甄别筛选、专家咨询建议以及试验论证等诸多手段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中有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多方位的分解、预测,并进行判断和归类,并最终筛选出影响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风险因素,形成风险指标体系的活动。

在风险管理目标和全生命周期理论的导向下,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过程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

1)目标导向性。目标导向性是指以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目标为导向,进行项目风险的识别。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其风险的评价标准也各有不同,因此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可以引导风险管理人员在进行风险信息甄别的过程中能够在提升效率的前提下,全面识别风险,并将关键风险都纳入到风险评价体系中,从而能够保证风险识别的有效性。

2)系统性。项目风险时时处处存在,决定了任何项目的风险识别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过程,即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风险都属于风险识别的范围。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而言,生命周期中的项目决策阶段、项目准备阶段、工程实施阶段、竣工验收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等五个阶段的风险因素存在传导性,因此在进行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项目周期的整体性,从而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3)动态性。风险识别工作并不是一次性的,在项目运行的周期中,必须进行动态的风险识别。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五个阶段的风险识别工作必须是连续性的,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项目实施的阶段、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风险数据的共享和更新。

2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的实施路径

全生命期的风险识别活动是一个循环动态的过程,需遵循一定的流程和路径。结合已有研究,依据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动态识别模型和风险识别活动的重点,本研究把全生命周期的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识别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风险识别人员―监测风险信息―制定项目周期风险管理目标―筛选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风险识别方法―进行项目各阶段风险因素的识别―关键风险因素筛选―风险因素分类―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图1)。

2.1 确定风险识别人员

风险识别人员的确定是进行风险识别活动的首要,项目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重点不同,因此项目参与的各方(项目申请方、审批方、承包方、监理方、验收方、审计方、运营方等)应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风险管理的重点,确定风险识别的人员和目标。对于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而言,应以政府管理人员或者政府委托的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或组织为主,项目参与的其他各方为辅,来共同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工作。

2.2 风险信息的监测

监测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识别工作的基础条件,其资料及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对后续的工作质量影响重大。因此在风险识别的初期,应尽可能全面地进行风险信息的监测、项目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收集,并在项目各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注重风险信息的更新。一般而言,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信息来源包括:风险调研资料、项目的可行性报告、项目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相关行业的标准和技术标准等。

2.3 风险管理目标制定

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每一个阶段所追求的风险管理目标是不同的。因此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并以此为导向是进行全面风险识别的一个有效路径。对于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而言,风险管理目标的制定,可以提升风险因素识别的效率,拓宽风险因素识别的广度,是进行有效风险识别工作的前提,同时也为下阶段的风险度量、评级和监测工作特别是项目后评价指标的建立奠定基础。在制定风险管理目标之前,应按照项目的生命周期对项目实施各阶段进行WBS分解。

2.4 风险识别方法筛选

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很多,怎样去从中筛选出适合项目特点的方法是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识别工作的重点。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识别具有动态性、阶段性的特征,这就意味着项目各阶段的风险识别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应针对项目各个阶段的特点来分别采用不同的风险识别方法。

2.5 风险因素动态识别

所谓风险因素的动态识别,指的是按照项目运行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识别,并在识别的过程中不断更新风险识别信息。每一个阶段结束后,应在下一阶段开始之前进行项目风险因素的再识别。

2.6 关键风险因素筛选

风险因素进行初步的识别后,为了更好地进行风险因素的量化评估,还应对关键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对一些次要的风险因素进行剔除。

2.7 风险因素分类

筛选出关键风险因素之后,还应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对于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因素分类方式,将风险的承担者和风险的影响范围两种分类方式相结合进行划分。

2.8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确定好风险因素的分类方式后,应最终构建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为进一步的风险分析做准备。出于度量的需要,风险指标体系一般会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指的是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的总体目标;准则层则确定了风险评价的角度;指标层是指标体系的最基本的层次,也是进行风险度量的对象,包含了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评价的所有具体指标。

3 全生命周期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政府管理部门通过动态的风险管理活动,监控和防范风险,以规避和减少损失,实现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农田水利设施效用的最大化,保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完整、全面、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是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在构建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过程中,系统的分析思想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借鉴了霍尔三维结构的系统分析方法,提出了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的三维架构(图2),尝试从时间维、逻辑维、主体维三个维度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行逐层的细化和分解,继而建立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风险管理目标体系,为下一步的风险因素的识别奠定基础。

在风险管理目标特征域三维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以逻辑维为主线,对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了照观,全面构建了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表1)。

4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各阶段风险识别方法筛选

目前风险识别的方法较多,从识别的手段来看,可分为定性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识别方法。其中,定性的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检查表法、情景分析法、结构化访谈法、预先风险分析法、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结构化假设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有风险矩阵法、人因可靠性分析、故障树分析法、Bow-tie法、层次分析法、在险值法、马尔可夫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贝叶斯分析法等。每一种风险识别的技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越性,因此,应根据项目特点和运行的阶段,筛选适合的风险识别方法。

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周期长,跨越的阶段较多,每一时期的工作内容和评价标准不同。因此在动态的风险识别原则下,应根据项目各个阶段的特点,灵活地选取风险识别的方法。表2中给出了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各阶段的特点和风险识别方法。

5 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实例研究

以湖北省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为例,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识别思想,根据表1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利用表2的各阶段适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对该项目外部环境风险以及项目内部各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表3)。根据表3的风险因素识别的结果,为了能够进行风险的度量,还需构建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图3为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风险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

6 结语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后,各地各级政府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国迅速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而风险管理工作却相对滞后,在这样的情势下,从政府的角度,开展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活动势在必行。

目前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尚不多见,关于风险识别的探讨更是空白。本研究以风险目标为导向,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思想,结合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各阶段的特点,提出了政府农田水利建设风险识别的一般方法。其核心思维是针对项目的集成目标和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征,注重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动态性,在识别的过程中不断进行风险信息的更新和共享,真正实现有效的风险识别活动,形成合理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为进一步的风险评估度量、风险预警监测、风险应对防范活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留群.论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的识别[J].项目管理技术,2008(8):37-41.

[2] 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费 朵,邹家继.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探讨[J].物流科技,2008(8):139-141.

风险管理特点第7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审计 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17-02

一、引言

国资委2006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极大地推动了风险管理工作在国内企业特别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应用。风险管理属于新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在不断深化、方法在不断丰富,风险管理已成为组织治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承担了风险管理职责,开展基础体系建设、业务风险管理等系列工作,以风险和内控为角度开展审计,发挥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评价职能。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众多优秀企业已逐步开展风险管理审计,这一类型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一个亮点和趋势。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基本概念、价值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正在从传统的财务账项审计向到现代管理审计转变,内部审计将更加贴近企业的各项管理,更加融入管理的过程之中。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是管理审计中新的审计类型。它是内审部门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承担风险管理职责的部门所制定的应对程序、对策方案以及机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咨询,以改进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增进企业价值的一种审计类型。

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主要包括:范围的科学合理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识别与评估的科学合理性;措施、方法与程序的合理性;风险应对的合理性等。与传统内部审计相比,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由内控审计扩展到所有风险管理技术审计,它更加注重确认和测试风险管理部门为降低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可以使组织利益相关者了解组织风险现状,保障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最大化,也可以进一步提高风险应对方案效率、效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现风险管理与组织整体经营战略的优化结合。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从风险管理审计的内涵可以看出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任务包括: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提出改进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为企业管理层、审计委员会的提供有用信息。

1.评价风险管理机制。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首先应审计、确定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但不限于组织体系、内控体系、报告体系和考核体系。(1)审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健全性。开展风险管理,做好组织和人员保障是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应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在统一领导、广泛参与下,搭建职责明确、有效运行的风险管理结构框架,包括风险管理责任人、专业和非专业管理人员、外部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体系。(2)审计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应当结合实际建立风险管理的程序流程,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3)审计风险管理内控体系的健全性。内控体系在风险管理中占重要部分,属于核心内容。没有与组织管理实际相适应的、完整的内控体系,风险管理有效性无从谈起。审计人员需要审查被审计单位内控体系构建情况,可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标准,考察对于各个要素的控制。(4)审查报告体系的存在性及运行有效性。考察日常报告体系及运行、突发风险报告体系及运行、预警报告体系及运行。(5)审查考核体系的执行性、有效性。考察考核体系覆盖程度及结果应用情况,评价考核体系是否能够有效推动风险管理工作。

2.审计评价风险识别的过程。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应注意分析企业风险识别是否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识别组织内外部所面临的各项风险。通常来看,应结合风险管理各项环境和内控要素,如就组织目标、经营情况、管理薄弱环节或问题等进行访谈、查阅资料、记录、历史案例,应了解风险识别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材料并评价其充分性,必要时还应进行分析性复核,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内部控制中所面临的缺陷进行分析、确认。(1)审计识别原则的合理性。风险识别是风险评估及进行应对的关键性第一步。只有采取合适的原则才能更充分地识别出各种风险因素。

(2)审计识别的充分性、全面性与否。风险管理审计需要评价相关风险资料是否涵盖了对组织各层次目标产生影响的所有内部、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来源于组织治理机构效能、管理的局限,业务控制失效、产品或服务销售策略、经营活动和业务特点、资产性质及其管理局限、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经验等方面。外部风险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变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变化、竞争环境等方面。(3)审计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计人员应对各种风险做系统地分析与归类,形成企业风险框架,并结合管理实际特点,对企业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进行审查,评价该方法能否适当地识别出对各层目标有针对性的风险。

3.审计评价风险评估过程。风险评估是应用各种工具方法,定性或定量地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审计人员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特别是要关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对企业目标产生的影响程度”两个要素确定的方法、记录、过程,并分析其合理性。(1)风险识别所反映的特征分析。不同企业所具有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评价,因不同的风险所应采取的评估方法不尽相同,审计人员应首先对企业风险识别结果所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解,如哪些是内部原因所产生的,哪些是外部原因所产生的,哪些是与战略、核心业务、支撑性业务相关的风险,哪些是与企业价值链关系密切的风险。

审计人员在对风险评估方法审计时,应考虑风险特征来评价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如已识别风险可用定量方法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审计人员需要判断描述风险事件影响的“数量”是否恰当;如无法定量表示,审计人员应判断管理层所定的“性质”是否合适合理。(2)历史资料的可信赖程度。企业(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7页)管理层多数依据历史已发生的案例、风险事件为参照标准、参考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审计人员应考虑历史资料的充分性、可靠性,充分论证案例发生环境、各相关因素、结果发生条件等是否能够恰当地借鉴到当期的风险评估中。(3)判断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的能力。开展风险评估的水平高低与企业管理层对风险评估方法的理解、运用有密切关系。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管理层运用定量定性方法的能力、对所依靠的数量模型、信息技术、个人经历经验进行了解,考虑评估过程中企业管理层运用是否恰当。(4)对成本、效益进行权衡。管理层在运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开展风险评估时应考虑评估方法成本、效益性。审计人员需要对管理层选用方法的成本效益性予以考量。

4.审计评价风险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在评价企业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有效性时,应考虑以下方面:(1)剩余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一般企业对固有风险具有相应的管控措施,风险应对措施应主要针对剩余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应评价在采取应对措施后剩余风险能否在组织可接受范围内。如果已将风险降低到企业可接受的范围,可以确认风险应对措施有效。(2)是否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每个企业风险应对措施会有所不同,这是基于企业管理实际状况而定。如果不适合自身特点,就不是恰当的应对措施。审计人员应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特点,对所采取措施的适当性做出评价。

四、风险管理审计程序和方法

1.在计划阶段,识别经营风险,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识别经营风险。如了解企业性质、管理机制、业务内容、经营范围、组织结构、人员组成等,建立对企业框架性的认识;通过查阅企业文件、规章制度,了解各项管理要求;访谈各级领导、骨干员工等主要人员,全面了解风险管理现状;现场查阅各种经营生产过程原始记录,审计审核、批准等管理控制程序。初步确定风险管理薄弱环节,编制审计工作计划。

2.在实施阶段,审查、评价风险管理状况。在实施阶段,围绕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状况,包括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过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应对措施的审查和评价四个方面。

3.在审计报告阶段,出具风险管理审计报告,开展后续审计。按照审计过程中发现情况,依据《风险管理审计准则》出具风险管理审查和评价报告、或者出具详尽的专项审计报告,将风险管理审计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报告给适当的管理层。

由于多数企业风险管理职能由内审部门承担,因此审计人员的审查评价结果可作为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为保证、监督风险管理审计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来复查管理层是否就报告中的建议采取合适的行动,是否取得预期效果,如果未采取行动,需要明确相应责任和原因。

4.审计过程中常用的方法。在风险管理审计不同任务阶段,可采用的审计方法有所不同。如,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可通过流程图法和文字表述法、问卷调查法(编制风险管理问卷调查表)、关键路线法确定风险管理审计开展的重点;在审查评价风险识别时,可采用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生产流程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资产负债分析、排列图、因果分析、因素分解、经济活动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鱼刺图、专家调查列举法等;在衡量风险管理措施时可使用专家调查法、风险报酬法、风险当量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在后续审计阶段,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进行审计。

五、结语

风险管理审计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很多企业还没有形成常规性审计类型,甚至尚未开展。当然,风险管理审计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如组织结构及制度不健全,管理层对风险管理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人员业务结构和经验等条件无法满足风险管理审计需要。

随着组织内外环境变化日益加快,风险管理工作逐渐提升到重要层面是一个重要趋势。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广泛开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评价标准,明确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要作用,提高审计人员胜任力,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将风险管理审计常态化。

参考文献:

[1] 高东坡.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商场现代化,2007(9)

[2] 靳建堂.风险管理审计初探.现代企业风险管理论文汇编,2005

[3] 李晓光.浅议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经济师,2011(5)

[4] 钱光明,陈德艳.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商业会计,2011(33)

[5] 万文钢.对风险管理及风险管理审计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内部审计,2010(9)

[6] 汪振纲.风险管理审计理论述评.风险与内控,2010(2)

[7] 夏丹宁.推进风险管理审计的思路.中国内部审计,2004(12)

[8] 谢浩,尹珍丽.风险管理审计常用方法解析.时代经贸,2010(10)

[9] 朱奇云.关于风险管理审计在我国运用的思考.中国市场,2008(48)

风险管理特点第8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概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传统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

1.1 信用风险的传统概念

在传统概念中,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其定义为交易双方无法抵抗的风险,也就是只因为债务人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还债款,导致贷款人受到亏损的风险。其中亏损是在借贷双方有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下才存在。但是在现代金融业和银行业不断发展之时,传统的信用风险概念已经无法正确对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和特性进行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因素是由于信用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跟着债务人的还钱能力和信用值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借贷交易中的相关投资人和商业银行都会因为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收到影响,债务人信用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这对其日后再次进行贷款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信用风险的现代概念

在现代概念中,信用风险是因为债务人或借款人违约而产生亏损的风险,以及因为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履行合约的能力出现变化而使得交易市场的债务价值也跟着出现变动,进而导致合同出现贬值亏损的风险。从这一概念中可以得出,信用风险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违约风险和信用变化风险。违约风险的定义是指借贷双方中任何一方不想或无能力履行合约,导致交易双方另一方出现亏损的风险。信用变化风险的定义则是指因为信用等级的变化导致交易一方出现亏损。这一概念更能满足当前金融业、商业银行等有关单位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面理解。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一般金融风险中必然性、普遍性、传输性、密闭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非全面性的特点

从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单个企业或个人违约和信用等级变化而造成的,非全面性特点很显然。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之时,要和借贷双方沟通好,关注其信用等级变化和还钱能力,并用分散化投入的非全面性风险管理标准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内生的特点

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特性,也是对借贷双方利益和亏损影响最大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或无能力还钱。因为说,出现信用风险的主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个人因素,这就需要在进行交易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清楚其信用等级。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发生率不明确的特点

从借贷交易双方的盈利分布图来分析,曲线图并不具备对称性,这也表明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率不明确。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普遍存在,并影响着交易双方的利益。由于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因此商业银行、政府部分等单位都对信用风险管理非常关注,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3.1 规范信用评级标准

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标准进行规范化,提倡通过先进的技术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进而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将银行内部的数据库进行升级和规范,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交易操作的成交时间,还可以有效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看起来更加直观,对信用的评级也更快更准;二是借助第三方专业评级中心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分,通过专业评级机构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进而有效地减少商业信用风险的发生。

3.2 研发可行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目前,国外相关行业人士对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两种:利用主观判断法和财务统计中的动态计量法,其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从单笔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过渡到组合式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在对这两中方法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设备过于陈旧、技术无法跟上等。 但无论是进行组合管理方法还是进行对交易双方信用的评级方法,都西药使用到的工具是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因而就要求更深入地研究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更好的满足信用评级的标准。

3.3 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对于银行的保监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1)当标准化的管理向风险管理演变时,若想提升尽管力度和治疗,则需要将合规性和风险性有效的连接连接起来,真正做到信用分险的防范和控制。(2)确立统一的非现场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三分钟热度。同时还要对监管进行规范化记录。

参考文献

[1]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7):78―85.

[2]陈雪娇.从雷曼破产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市场.2009.

[3]张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