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内涵的意义

文化内涵的意义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1 16:48:41

文化内涵的意义

文化内涵的意义第1篇

[关键词] 文化消费 内涵 构成要素 意义

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在全球都成为各国经济新增长的亮点,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容。人们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消费,促使文化商品的生产和发展、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的形成和完善、引领时尚以及锻造新的生活方式。

一、文化消费的含义

广义的消费行为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凡人们选择一定的对象(通常多指物品)来满足主体需要的行为,就是消费。由此,人类的消费现象则是和人类一起出现的,消费的历史也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则文化消费同期可以追溯到人类使用文字和各种表征符号之时。这里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文化概念,是精神文化。在人类历史长河里,那些对精神文化的消费包括对诗歌、音乐、舞蹈的欣赏等,还有对盛大的祭祀仪式的观摩和体验等,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消费。《诗经》里有采风之说,可见这就是人们搜集文化资料,整理制作成文化产品,汇集文化资源从而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孔子有删《诗》《书》定《礼》《乐》编《春秋》之说,还被传闻阅读《易》是“韦编三绝”。这些从事文化的行为当然也都可以被看作既是发展文化事业的行为,也是为文化消费服务的举措。

文化事业在儒家看来就是载道,“文以载道”,不仅表明文章载道,而且表达了精神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当然在儒家看来,这个道是周的“王道”。“道”如何被人知晓、领略和弘扬,这个过程就是古代的文化消费了。王道也就是后来的孔孟之道,通过文化教育,向弟子和门徒广泛宣传,以及再通过弟子和再传弟子的宣传,使得孔孟之道得到传播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他们最大程度地影响国君和统治者们,典型如董仲舒,让国君认识到孔孟之道对国君和国家统治的好处,从而在国家机构里专设部门来进行教化,在治国政策和理念上表达出孔孟之道的精髓。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化消费的主要路径是文化教化。

古代西方的文化消费和古代中国的做法是大致相同的。苏格拉底等人宣传知识即美德,有知识的人就是有德行的人,他自己也言传身教,践行了其个人主张,他的弟子们也深受影响。柏拉图坚信理念和真理,亚里士多德追求真、善、美,他们基本都是通过文化教化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宗教作为古代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同样采用文化教化包括宣传、鼓励、惩罚等手段来推行自己的主张和传播主导的信念。

从古代的文化消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消费中最核心的就是文化消费对象能提供给人们精神的享受和满足。因此,文化消费中消费对象即使是实体性文化商品,也一定是饱含人文精神或审美价值。

随着消费行为越来越具有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意义,消费主义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逻辑,文化消费也越来越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在消费领域,人们通常按照消费种类和消费需求的不同,把消费划分为物质产品的消费和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后者又常常被称作文化消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文化商品的消费,也就是说以一定物质载体为依托的实体和非实体形态出现的文化商品成为消费对象。如电影、书本、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二是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发展以及消费提供非实体形态的服务,包括教育、宣传以及其他服务内容。无论哪一种文化消费,其中都渗透着意识形态的内容。

二、文化消费的构成要素

文化消费的构成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文化商品、文化消费市场和文化消费者。此外,文化商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在文化消费领域也是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文化商品不仅具有商品的一般性特征,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能够在市场上流通,甚至可以通过价格来体现价值本身,以及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且它还具有其特殊性,即文化性。商品性和文化性统一在文化商品中,文化商品中文化性的高低厚薄、被社会认同或欣赏或排斥的程度等,都昭示其商品性的价格指数。因此文化商品的文化底蕴是其基础,不是文化商品的商品性使其具有文化性,而是文化商品的文化性使其商品性得到加强。

然而,一件文化商品的商品功能并非完全来自文化商品的文化性。知识的数量和内容的丰富贫瘠程度可以进行比较,文化则很难比较出优劣多寡。文化商品的比较虽然多在于其承载的文化精神内容的多寡和意义的深浅,但商品本身数量的多少也常常成为其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物以稀为贵”的商品性特征为主的状况常常发生在文物市场。今天的文化商品常常和时尚流行以及奢侈联系在一起。“流行不是以周遭世界的本来面貌来看待它,而是首先将它看作一个可操纵符号的人工场所、一个彻底的文化伪迹,其中起作用的既不是情感也不是视角,而是有细微差别的感知和对含义的策略游戏――流行把这看作是被揭示出来的自然、是本质,于是流行便具有了两重性:首先它是一种社会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当今社会=自然=理想社会――可是我们已经看到这一链式结构是其逻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复辟了整个艺术圣化的过程,这便取消了它的基础性目标”[1]。鲍德里亚认为流行的本质在于文化的符号化和文化的控,流行是这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同时它本身也解构了以往艺术崇高和理想的超现实性。流行就是希望成为平庸。

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消费者连接的场所,既遵循一般市场的规律性,又遵循文化艺术特殊的规律性。市场的一般规律性就是价格和供求关系的价值基本规律,供大于求,商品价格一般下跌;而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要上涨。当文化商品以产业生产方式、批量和规模生产出来的时候,它是遵循市场的这种一般规律的。文化消费市场同时遵循文化艺术的特殊规律。这说的是艺术自身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殊的艺术价值,艺术生产也具有个体性、创新性、不可复制性,以及艺术生产中最核心的,即文化艺术品本身蕴涵着意义和精神,反映一定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一定时代的艺术品格。因此,文化商品的价格反映的未必一定是包含在文化商品中的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价值,它更多反映的是文化商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文化消费者作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他的文化消费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消费者进行怎样的文化消费,是和主体的生活方式、情感、意志以及教育程度相联系的。消费者的个人综合情况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基本因素。其中主体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对文化消费极具意义。其次,社会时代的艺术品位对主体消费选择也颇有影响。时尚、流行对于文化消费来说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眩惑力。“时尚特有的有趣而刺激的吸引力在于它同时具有的广阔的分布性与彻底的短暂性之间的对比。而且,时尚的魅力还在于,它一方面使既定的社会圈子和其他的圈子分离,另一方面,它使一个既定的圈子更加紧密――显现了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紧密联系。最后,时尚的魅力在于,它受到社会圈子的支持,一个圈子内的成员需要相互的模仿,因为模仿可以减轻个人美学与伦理上的责任感;时尚的魅力还在于,无论通过时尚因素的夸大,还是丢弃,在这些原来就有的细微差别内,时尚具有不断生产的可能性”[2]。那些反时尚、反流行的艺术行为和文化消费行为,都是从时尚和流行的反面证实了时尚和流行的巨大魅力。最后,文化商品的文化价值是影响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文化商品的文化价值具有双重性,一个是文化商品本身的价值和社会因对其认可、赞赏、推崇等而赋予它的价值;一个是消费者通过消费而获得的价值感,包括主体的喜悦、情感的释放和体验、身份的认同、对意义的理解等。因此,文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可以看作是三个方面,即主体的综合结构,客体自身价值,以及社会对文化消费行为的评价。

文化消费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另一个要素就是文化商品的制作人和经营人。他们对文化消费往往起着主宰作用。

按鲍德里亚德理解,现代社会已经从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主义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消费领导生产,引导社会潮流。“一方面消费以生产力中生产逻辑的颠倒形式(即消费)进入人们的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之中,召唤人们实现对需求、个体、享乐、丰盛等的解放;另一方面,消费的意识形态也表现为‘一种约束的范畴’,即它受到消费含义的约束来消费,同时它还受到生产约束和生产周期约束的支配”[3]。消费引导生产,那么什么来引导消费呢?文化商品的制作人和经营人在引导消费层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他们在文化商品生产之前就注意到大众文化消费中的审美观念。文化商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不仅注意到消费者的审美观念,让自己的商品符合大众消费口味;而且常常制造审美观念给大众、给消费者。推介流行歌曲、介绍流行书籍、评价流行文化的美与丑等等,这些体现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行为常常成为文化商品经营者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文化商品的制作人常常在文化商品销售的宣传上大做文章,使尽力气,其中不乏故弄玄虚。尤其在某些所谓大片上,他们既讲排场,也宣讲该片的审美观念、审美视角。这一切的最直接目的当然是为了票房价值,为了经济收益。再次,大众传媒媒介成为文化商品制作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分为四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4],广播电视一方面使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沟通、对话、交流、写实;另一方面,它无处不在,给文化受众以消费的选择权。报刊书籍主要通过文字辅以图片来实现对文化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时尚杂志是当代社会的一大风景,它们美伦美奂,本身就表达了文化商品的符号身份和地位,“它完全不是一种现实叙述,而是一种未来召唤;它也不去引导人们寻找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不去进行任何琐碎的知识介绍,而是进行观念的引导”[5]。而电影就是造梦,以虚幻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梦境,其具体做法则是,与成熟逆行,回到早期;与现实逆行,回到幻想;与理性逆行,回到形象。看电影,最终实现了造梦者和做梦者之间的统一。人们看电影,最终被电影牵着走,被它左右;同时,自以为自由地在看电影,实际意识形态已悄悄进驻思想和心灵。总之,大众传媒通过沟通、诱惑、观念的引导和满足受众愿望以及被受众认可等方式,实现了文化商品制造者和经营者销售文化商品的目标以及完成了文化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的行为过程。最后,文化商品的制作者和经营者和大众传媒一起,常常成为文化霸权者。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性是普遍的,它们不仅仅传递信息和知识,也不只是有意地参与政治活动,而且以渗透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大众传媒通过编辑和剪辑以及活动的策划等形式,有选择地将信息传播给受众,达到他们所希望的受众反应。真相和幻想难以分清,欲望和诱惑迷离不清,制造和销售联为一体。

三、文化消费的意义

文化消费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什么样的文化消费方式就反映了相应的生活方式。在消费领域,消费方式是不断变迁的,“在代际之间,奢侈品也变成了必需品。人们对照他们当年设定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物质舒适程度,所以每一代人都需要比前人更多的东西才满足。经过几代以后,这个过程就能把富裕定义为贫穷”[6],文化消费方式也是不断变迁的,这种变迁来自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是不同的。古人“韦编三绝”,那是古代的文化消费方式,当代人除掉对传统文本的阅读和欣赏、除掉到戏剧院、音乐厅去欣赏节目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网络等途径来实现对文化的消费。任何时代的文化消费方式都建立在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和一定的意识和思想理论体系基础上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消费方式之间是相得益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消费方式的新演进,而文化消费本身也要求和促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因此,可以说文化消费方式就构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其次,文化消费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和幸福感。,一般指的是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或和得到满足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原则来自于消费领域,它颠覆了以往人们的理性力量和理性秩序,人们追求欲望冲撞后的满足和不顾一切的追求;一般在休闲和消费中人们容易得到欲望的满足和的收获。文化消费领域,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心理获得视觉,譬如享受和有趣等都属于体验。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文化商品的意义,即有关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意义等来获得意义。最后,人们还可以通过对文化商品的审美获得审美。

幸福感比的心理体验要更高一个层次,并且更具有社会意义。人们可以在文化消费中,通过文化产品中制造的安全感,而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文化商品里人际关系和谐,人情温暖,好人得到回报,坏人得到惩治等等这样我们期望的安全感,会使得人们有幸福安全的感觉。文化商品中塑造的生活的舒适感、轻松感以及娱乐和愉悦的内涵等等,让人们体验了舒适感而拥有幸福感。文化商品还常常制造自由感,把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羁绊的、阻扰的,不能实现的欲望和愿望以及行为,都成功地圆满地实现了,这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现自由而来的幸福感。文化商品还可以通过自身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与文化消费者之间的契合,使消费主体获得价值感满足的幸福感。信息产业、旅游产业以及视听产业都能给人们的文化消费带来这种快乐和幸福感。

再次,文化消费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话语权。今天,文化也成了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即文化产业,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起着重大的作用,甚至其收入大大高于其他产业部门的收入,尤其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促进文化消费的前进和发展,而文化消费促进的则不只是文化产业的产值和收入,还将促进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事业发展。丰富的文化消费生活包括信息文化消费、旅游文化消费以及视听文化消费,其中信息文化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信息来源和认知渠道。封闭的信息渠道通常会造就封闭的生活方式,而发达的信息时代,容易推动公众参与文化生活以及政治生活,网络时代的信息,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的状况。有了解就会有鉴别,就会有认识和选择,从而使人们有了多元化的行为生活。文化霸权虽然无处不在,然而每个小我也都不断地进行自我斟酌、认同或反对、重视或忽视、参与或远离,文化话语权也多样化起来。

参考文献:

[1][3]鲍德里亚著,刘成刚、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8,55.

[2]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64-265.

文化内涵的意义第2篇

关键词: 动物词汇 词汇意义 文化内涵 对比

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它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语言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其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文化也反映着语言,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彼此不可分割[1](P5-6)。词汇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要素,反映着语言的发展状况,承载着文化的信息[2](P21-22)。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恩伯曾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内容或词汇上”[3]。因此,对于词汇学习与使用者来说,不但要掌握它的字面意义,更要了解其丰富的文化意义。母语相同的人,由于民族文化行为与模式一样,对于某个词的文化意义不需要别人言明也能理解。但是他们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词汇时,即使一个很普通的词,因为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也很难认识它的联想意义[4]。由此可见,研究不同语言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对于语言的教学、学习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与动物的接触中经过长期的驯化、使用与观察,创造了丰富的、形象的、直观的及独具文化特征的动物语汇,因此,探讨动物语汇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对其他词汇文化内涵的理解。

一、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产生

词汇意义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人们所属群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词汇意义常常有三个层次[4-5]:指称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又称外延意义(denotation),指词与客观或虚拟世界中的现象相联系的那一部分意义,即词的基本意义或字面意义;内涵意义(connotation),表示人们对该词所指的事物所具有的感情和所持的态度,内涵意义含有感彩;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指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和引申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动物是人类古老而永恒的朋友,从猎物、家畜、观赏动物到宠物,动物词汇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人类对动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多。在许多的神话故事里,动物还被拟人化了,人们把他们的感觉和情感,甚至一些事件及自然现象都与各种动物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动物被认为是像人一样代表不同性格。在人们看来,动物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而这种象征也反映在了语言里,在这一过程中,动物词汇逐渐在语言中也有了自己的涵义[3]。对同一民族来说,往往对于某种动物产生相类似的认识,会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类似的联想,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一代代人的创造和积累,就形成了独具本族社会文化特征的丰富动物词汇和相对应的语义体系。但是各民族由于地域文化、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往往对同一动物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所以,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6]。

二、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一些与传统文化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动物词汇,如龙、虎、狮、鹰、狗、马、牛等为代表,来探讨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原因[4,6-8]。

1.龙

龙在我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能上天、入地,在陆上走、水里游、空中飞的本领。对中国人来说,龙是神圣的象征,它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叫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封建君主被称为“真龙天子”,穿着“龙袍”,住在以龙为装饰物的宫殿里。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大多都是褒扬之词,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等。英语里的dragon和汉语里的龙一样都是人们假想的动物,但却有着不同的涵义。在Webster’s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韦伯斯特大百科全书辞典》)中,龙(dragon)被解释为“a fulgurous monster variously represented,generally as a huge,winged reptile with crested head and terrible claws and teeth and spouting fire”。许多中国人都会“望子成龙”,但它的字面翻译“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讲是非常荒谬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dragon是一种嘴里喷火、有三至九个头的邪恶的妖怪。龙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恶的象征,在Bible(《圣经》)中,上帝把Satan(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因此龙在西方文化中给人的联想与东方截然相反,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2.虎和狮

对于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身上长着漂亮的条纹的虎,中国人是非常熟悉的。人们认为老虎体格健壮、性格勇敢,因此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一个男孩身体健康结实。老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王者、威猛力量的象征,同时中国人也认为它代表着尊严、高贵,因为老虎被称作是“兽中之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就是说明老虎王者地位的,汉语中常用虎来形容威猛用武和雄心胆量等,诸如“虎将”、“虎威”、“卧虎藏龙”、“如虎添翼”、“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行虎步”、“猛虎添翼”、“虎背熊腰”、“虎啸风生”、“将门虎子”、“麟角虎翅”等。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都认为老虎代表着凶猛,但是,狮子也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在许多西方神话故事里,狮子是百兽之王,在英语中百兽之王不是老虎而是狮子,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将“lion”一词解说为“a person or a country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strong and powerful,and which other people respect or fear”,如the lion’s share(狮子的一份最大的一份),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太岁头上动土)等,绝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认为狮子代表着高贵和权利。因此,人们用狮来形容一个人或国家强大有力,让人感到尊敬或恐惧。例如“the British Lion”就是英国的别称,“Lion”用来指国王查理一世。

3.鹰

鹰是一种掠食鸟类。由于它凶残的本性,中国人经常把它和邪恶、凶残的人联系在一起。比如“鹰犬”就是指被雇佣来的像猎鹰和猎犬一样的暴徒,“鹰鼻鹞眼”用来描述一个人长着鹰勾鼻、秃鹫眼,一副阴险残暴的样子。在西方文化中鹰代表无畏和力量,它是美国的国鸟,秃头鹰则是美国民族的象征,美国人称勇敢的战斗机飞行员为鹰。

4.狗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狗是一种另人讨厌的动物。由于汉民族对“狗”这一动物的思维定势和联想习惯,汉语的“狗”在直指意义的基础上粘附上了明显的汉民族文化心理色彩,蕴含着国俗语义:“狗”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浑身上下一无是处。凡与“狗”组成的词语也往往给人“卑贱恶劣”等的联想,在大多数汉语词语里狗都有贬损之义,比如“狗头军师”、“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血喷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丧家之犬”、“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然而,狗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作“忠诚的人类朋友”的同义语。在英美等国,许多人爱狗如命,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如为狗立户口,买食品、玩具,甚至还有人买墓地,社会上有专门为狗服务的机构,如宠物商店、餐馆、诊所、美容院、旅社等,爱狗已成为他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英语中有这样的短语,如:luck dog(幸运儿),doglike(忠实于主人的),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big dog(大亨、要人),clever dog(聪明的孩子),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old dog(行家),Every dog has it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

5.马和牛

马是中西方国家人们都非常熟悉的动物。在汉语中关于马的词汇不少,而且多用来表达美好的意思,比如古人常用“千里马”来称呼杰出的人才。千里马在古代又被称为“骥”,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人老却壮心不已的杰出之士;“驹”指幼马,汉语中的“千里驹”指年轻少壮的杰出人才;“黑马”指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还有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汗马功劳”、“老马识途”、“车水马龙”、“马到成功”、“龙马精神”等。许多英语国家都起源于游牧民族,马在其历史上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英国人嗜好马,马的使用频率很高,当然就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说法。如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get straight from the horse mouth(据可靠信息)。horse也可用来喻指身体强壮的人,如as strong as a horse。中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牛是农民的主要耕作工具之一,所以牛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在汉语中,关于牛的词语也不少,如“牛力气”、“牛脾气”、“执牛耳”、“初生牛犊”、“牛刀小试”、“牛高马大”、“牛角书生”、“老牛舐犊”。然而,由于牛毕竟是人驯化劳作的动物,所以又有“老黄牛”,用以指代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而如今“牛”字又可表示神气、有派头、棒极了等意义,活跃在现代口语中。英语中的bull常用以喻指“健壮的汉子”、“彪形大汉”,英美人常用a bull in the china shop来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招惹麻烦的粗人。

三、结语

通过上述对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可看出要很好地学习与使用某些词汇,必须要对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作全面的了解。对词汇深层的文化内涵不解或误解,极有可能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甚至会造成交际失败[4]。因此,只有将词汇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瑞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王丽.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对等及翻译策略[J].考试周刊,2008,(35):224-225.

[4]张继红.从词汇的内涵意义看英汉文化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102-103.

[5]郑帅.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理解与处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7):105-106.

[6]尚秀叶.汉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8,29(2):134-135.

文化内涵的意义第3篇

摘 要 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功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不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成为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锻炼方法。通过传播健身气功文化内涵,不仅加强了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还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了大学生的心里,增进了身心健康,提高其结合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 健身气功 高校教育 文化

健身气功,本质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却包含了中国的传统哲学和中医学基础理论,心理学、儒家、佛家、道家等各家的思想及时期的文化内涵,健身气功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育人于己的体育项目。作为一种将健身与育人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体育项目,更应该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教育。在国家的重视下,各高校不同程度开展了选项和选修课程,但这种课程的开展主要还是健身为主,却忽视健身气功更深的内涵。高校是文化教育培养主要领地,大学生本身又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继承和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我们要在高校中把健身气功本质与健身气功的内涵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培养,这样才能有利于健身气功的传承与发展。

一、健身气功文化的相关概念、特点、内涵

(一)健身气功的概念

健身气功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身气功以动作形态为主体,但其中包含了传统哲学和中医学基础理论,心理学、艺术、美学、儒家、佛家、道家等各家的思想及时期的文化内涵。

(二)健身气功文化的特点

1.健身气功内容丰富、锻炼全面,动作简单易学,动静结合,身心兼修,而且机动性强,不受时间和场地局限。其运动量适中,因此适合在老、中、青等各类人群中开展,是缓解身心疲劳、预防慢性病的有效的锻炼方法之一,是以健康养生为目标的保健身心的传统体育运动之一。

2.天人和一的观点。“天人和一”,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健身气功是人体运动,要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练功实践中要心静体松,顺其自然,动静结合,遵循自然规律。

3.健身气功与传统中医关系密切。健身气功与传统中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范畴,并在同一文化范畴内互相渗透与融合,又共同丰富、升华与发展。健身气功理论来源于祖国中医思想。内养性情,外练筋骨,通经活络,内外兼修是中医学说的__养生思想和延寿之道。所以从健身气功的文化概念和内涵可知,我们对健身气功的判断不能仅从表面去看,而必须深入健身气功文化的内涵。

二、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对于健身气功的发展的重要性

如今一谈到健身、养生、保健,很多人就希望能够既轻松又省时,既舒服又高效地解决健康的问题,人们大多会想起健身气功这个项目,现在虽然国家正在进行重视,但却单单只重视了健身气功的强身健体功能,却没注重到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气功历经数千年发展到今天,不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成为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锻炼方法。健身气功锻炼的强身健体功能,不仅包含着形体的健康、还包含着心理健康;健身气功锻炼的养生康复功能,不仅能够“治未病”,还能够去病健身、延年益寿。健身气功是一项深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体育运动,无论是从增强人民体质而言,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言,推广普及健身气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事业,同样是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在健身气功中我们可以修身修心,可以了解中国更多的传统,道德,哲学,中医思想以及千百年来发展中的健身气功家智慧的结晶。

三、结论与建议

(一)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在高校的开展有利于健身气功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构成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文化的传承则是民族共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民族精神是文化的核心、灵魂。对学生进行健身气功文化的教育,就是对健身气功文化的传承,并且使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民族精神意识、使其能更好的继承民族文化,传承并弘扬民族精神。

(二)健身气功文化内涵在高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健身气功千百年来的风雨历程中,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代哲学、阴阳学、儒家、道家思想等等,在健身气功的身上可以找到几乎所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健身气功作为高校重要的体育内容,那么就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三)高校对健身气功文化内涵的教育培养有助于健身气功世界性的传播和发展

高校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学府,是聚集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高素质人才,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是一个与全国流的甚至国际流的一个窗口,健身气功作为我国的一个独有的特色项目,便成了高校中打交流开窗口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中对健身气功文化的教育培养更有助于健身气功在世界性的传播和发展。

(四)将健身气功文化内涵融入大学健身气功教育培养课程的措施

1.高等学校的健身气功课程是健身气功文化传播的最好途径,因为很多高校已开设健身气功选项和选修体育课程,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来传播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不仅弘扬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更加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2.在高校中建立健身气功代表队,在运动队中不乏技术很好的学生,这样在实际的表演中,可以让校园其他同学们更客观近距离的对该项目产生兴趣。健身气功代表队可以和健身气功社团、协会相铺相成,在校外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如,技术交流和文化内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得健身气功文化能在高校中更好的开展开来。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社会指导员培训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编.健身气功知识荟萃(二)[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文化内涵的意义第4篇

关键词: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意义分析;教育内涵

0 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乡土美术,它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只有将乡土美术教育做好,才能够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结合当地的乡土美术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创作过程中无法将这些乡土民族文化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我国美术发展历史上失去一笔宝贵的财富。

1 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 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 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需要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灵性。乡土美术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展现者,所以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有这浓重的地域色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教育都在学校的课堂上实现,这样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观察生活,他们只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完成“创作”,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乡土美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观察力,为学生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 总结

乡土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增强对它的认识,人们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才能够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水平。同时通过乡土美术的学习,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深入生活,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中,提高自身作品的民族特性,实现其乡土美术教育意义,也可以为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肖微闻,董劲峰.论乡土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以云南乡土美术为例[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02):82-83.

[2] 郭建国.乡土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108.

文化内涵的意义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必要性,阐述了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内容,提出了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四种途径,以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英语词语,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无误地使用目的语词汇。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对学生进行成功、有效的词汇教学将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外语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以及培养什么层次的人的问题。而词汇是文化的载体,它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词汇教学就是文化教学。然而,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忽视了对词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使其处于外语教学的附属地位,停留在读音、拼写、词形变化、字面意义等表面层次,对词汇的文化因素

更缺乏足够、普遍的重视,这就造成了许多学习者词汇理解及使用上的偏差,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英语词汇文化内涵教学的必要性

1、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

就语言的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音与文化的关系最密不可分,语法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词汇。有的学者将词汇分为一般词汇与文化词汇,指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文化词汇与其他一般词汇界定有以下两点: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上面所说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

将这样一部分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挑选出来给予特别的研究与描述,这无疑对于外语教学有实际帮助,但是,将这些词语分离出来,称之为文化词汇,容易给人这样的印象,即它们不是一般词汇,而事实上,这些词同时也具有一般词汇所具有的特点。对于这类词汇较好的处理方法是从词义入手。

2、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提出,词义可以分为七种主要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及主题意义。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得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正因为如此,内涵意义往往是不稳定的,旧的内涵意义可能消失,新的内涵意义可能会产生。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也可以坐这样的分析,即一些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地理、民俗、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同一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内涵意义。这种内涵意义与词语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在说者(或作者),听者(或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在特定的语境中,对于一个词所产生的某种特定感受。不了解这种内涵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中,恰当地了解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才能充分理解词汇内涵意义,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

在大学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学中,应传授哪些内容?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共性的方面,故而一些词汇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对于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容易把握,这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如上文所提到的,不同的民族存在方方面面的差异,同一概念的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正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4)各自文化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同一事物可以起完全不同的联想,即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这里主要讨论有关动物和颜色的内涵意义。在中国,狗被认为是令人厌恶的东西,象征卑劣可恶的品性。汉文化中带狗的词语几乎都含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奴才"、"狗头军师"、"狗血喷头"、"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来"等。在西方,"dog"被看作心爱的东西(pet)和人类最忠实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故英语里有"doglike"(忠实于主人的),"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luck dog"(幸运儿)。

对中国人来说,黄色是尊贵之色。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两岸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区。这里土地是黄颜色,所以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被尊为帝王之色。汉语中,"皇帝"一称就是用黄色作谥号的,皇帝的文告叫"黄榜",天子穿的衣服叫"黄袍"。"黄袍加身"是指被部属拥立为帝。而英语中yellow含有胆小卑怯之意。例如: 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 a yellow livered(美)胆小鬼。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 这类词在某些方面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他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就联想意义相同的方面来说,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相同点;而对于在其他方面所引起的不同联想说明了各个民族文化间的差异,即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的差异。这类词在英语和汉语中也有不少。如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有关rose的英语成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这一习惯又源于希腊神话: Cupid给了沉默之神Harpocrates一枝玫瑰花以防止他泄露维纳斯的不检点行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相同之处比较容易掌握,却常常忽略了它们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

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在另一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在数字中,13在西方语言中普遍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以为这个数字与犹大出卖耶稣,耶稣受难相联系。人们通常避开13这个数字,在旅行时有其避开13号星期五,订婚结婚也避开13号,有的写字楼、酒店不设13层,避开13号作为房间号码。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日本《铁臂阿童木》中,世纪末日定在13日13点3分3秒。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8和"发"在粤语里谐音,因此不少香港人认为8是一个吉祥的数字。经80年代以后影视媒体的渲染,加上在普通话和绝大多数汉语方言里都有这种谐音,因此,现在广东地区以外的许多华人也有相似的联想:8表示"发"。对于英语国家人来说, eight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并没有特殊的内涵。

"松"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长寿"与"骨气",而pine则不含此义。英美人只知道pine是一种常青树,可提供优质木材。在英美有一种树的象征意义与汉语"松树"的象征意义相同,那就是森林之王橡树(oak)。

4、各自文化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汉民族两千年的封建文化使称谓关系复杂化,汉语中表亲关系泾渭分明,既要说出性别,区分大小,还要说出分属父子、母子,因而有"表哥、表妹、表弟、堂兄、堂姐之分"。而英语却笼而统之,一律称为"cousin"。至于汉语中的"干爹、干妈、结拜兄妹"等称渭在英语中根本没有对应的词。汉文化是讲究礼节的文化,大量使用敬辞和谦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点。如汉语中的"高见、大作及愚见、拙作、鄙人"等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等同的表达方式。同样,英语中有些词汇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比如: cowboy, hippie这两个词是美国文化特有的产物,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美国人心目中的文化形象是:无拘无束、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浪漫性格。在汉语中把cowboy译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这种意义。汉语中把hippie按译音为"希比士"或"嬉皮士"反映不出六七十年代那些行为古怪的美国青年的特点。他们并不是嬉皮笑脸的人,当中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还很严肃,只是生活与众不同,要反映其真正意义只能加解释说明了。以上例子说明,由于受文化背景制约,表达某些事物或概念的词汇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三、词汇文化内涵的教学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了词汇所负载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这在词典里一般是查不到的,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很难掌握它们的确切含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词汇教学为切入点,既讲语言又讲文化。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去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1、注解法

即教材编写者将教学材料中容易引起学生理解上困难的词语或表达法在课文后用专门篇幅加以注解。

2、融合法

融合法指的是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如语言材料本身就是介绍目标语文化习俗、词语典故、历史事实等。

3、实践法

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如听、说、读等学习和了解目标语社团的文化知识。包括观察、看录像和电影、举办专题讲座等。

4、比较法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标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文化与语言并存。教师既要加强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同时又要扩大他们的汉语文化视野,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乃至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马菡:试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2)。

文化内涵的意义第6篇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分析;跨文化交际;英语;汉语

一、引言

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为基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从社会发展的时间来观察,还是从社会发展的空间来观察,文化都体现在这个社会的每一个构成要素中。由于地理位置等众多因素,文化的多样性不可避免,跨文化交际便成为了研究文化多样性一个主要的理论方面。在语言构成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从习得的角度看,掌握词汇对掌握语言至关重要。Chomsky的语言习得普遍语法理论把语法看成是普遍性的,语言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词汇在句中的应用,很多具体现象被看成是词汇问题,因此强调词汇的习得(高远135)。词汇不仅最为直接地反映了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而且它也从其各个层面直接的体现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英汉民族各自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英汉语言中也都有着以动物为喻体的丰富词汇。人们以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来赋予他们在语言中的特定情感和喻意。因此,了解和掌握动物词汇的内涵意义有助于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和更好的学习掌握英语词汇。

鉴于此,本文介绍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典型英汉动物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二、跨文化交际与对比分析的概念

Larry A.S曾经说生活在一个多元化世界中,能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也许会是你获得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是因文化感知能力和符号系统明显不同而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阮桂君 6)。而在跨文化交际研究当中,最为主要的研究方式便是对比分析。对比分析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共时比较发现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高远 前言)。

华继万(2009)认为,对比分析方法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主要是在不同的文化之间进行交际行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对比,在比较中找出文化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诣在探讨文化的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造成的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进一步对文化溯源,寻找有效的排出文化差异和障碍的方法,最终达到促进双方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的效果。保证跨文化交际在交际双发共同交流理解的基础上健康进行(高远20-21)。在词汇对比中,本文采用词汇词义本身来进行对比,其中包括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

概念意义是词在交际中表达出来的基本意义,它们形成是以人们对直观事物形成的概念为基础的。它不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发生直接关系,也不因人而异。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除了它的纯概念意义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一种交际价值(高远141-142)。

三、英汉词汇跨文化差异的表现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相反。如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龙”一词,在汉语中它是高贵、神圣、权力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自豪的称自己是龙的传人。《易经》上说,“飞龙在天,大人造也”。由龙构成的成语“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腾虎跃”等全都具有正面的意思;在英语中,“龙”(dragon)是神话中的怪物,它的内涵意义是“凶恶的人”,表示邪恶,令人感到恐怖。Websters New World Thesaurus(1971)把dragon归入monster一类,Longman Lexic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81)把dragon看成是不存在的爬虫,让它与恐龙为伍。(戴卫平 斐文斌109)

西方人对“狗”(dog)的认识和中国人也不尽相同。他们认为狗不仅仅是打猎和看门的工具,而是作为生活中的伙伴,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认为狗是十分忠诚的。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和狗相关的内涵意义:lucky dog,dress like a dogs dinner,love me,love my dog等等。这些习语都具有友好正面的意义。而汉语当中,对狗大多是贬义的: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胆包天,丧家之犬等等。(杨元刚181)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或相似。如“羊”一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弱小的意思,但各自又有其他不同的意义。“羊”在汉语中还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三羊开泰”;在英语中有懦弱的意思,如black sheep。除此之外,也有一些词有相近的内涵意义。

汉语中“猪”给我们的印象常是愚笨、笨拙、好吃懒做。如“猪朋狗友”、“一龙一猪”、“指猪骂狗”都体现在了人们对猪的轻蔑,带有贬义;英语中pig的内涵意义也基本一样,用来表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粗野之人):eat like a pig(大吃大喝),make a pig of oneself(吃得过多),buy a big in a poke(乱买东西)等足以表明pig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不佳。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狮子的威严、狐狸的狡猾、蜜蜂的勤劳、驴的笨拙、蛇的阴险等等,在这里就不多赘述。

(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里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汉语中“乌龟”(turtle)是长寿的象征,因为它有着千年的寿命,也是智者的代表。同样在汉语中“鹤”也有长寿的内涵意义,因此有着“鹤寿”、“松鹤延年”的说法。而在英语中这两种不过是普通的动物,没有此类的内涵意义。又如,“鸳鸯”(mandarin duck)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鸟,因雌雄相伴,形影不离的习性,在中国文化里常有着美满夫妻形象或者成双成对的内涵意义,在汉语里“棒打鸳鸯”、“鸳鸯被”、“鸳鸯戏水”等词也为中国人所熟知。而鸳鸯在英语文化中就缺乏这样的内涵。

在英语中cat(猫)常用来形容心地恶毒,爱说人坏话的女人,而汉语中却没有这层内涵意义。再如,turkey(火鸡)在英语中有丰富的内涵意义,talk turkey(打开天窗说亮话),cold turkey(突然停止);而在汉语中火鸡一词仅仅指一种动物,没有任何的内涵意义。还有a bull(牛)在英语中形容粗鲁、手脚笨拙的人;chicken(鸡)指懦夫、胆小鬼;eel(鳝鱼)暗指狡猾、不可靠的人等等,但这些词在汉语中并无此内涵意义。

(4)词汇并行,即对于同一客观事物和思想,两种语言可能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如英语中“fishing in the air”在汉语中意义对应的表达方式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而不是“空中的鱼”的说法。“兔子”在英语中的内涵意义是胆小的,如as timid as a rabbit or 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另有其他表示胆小的动物词汇如chicken-livered(胆小如鸡),pigeon-hearted(胆小如鸽)等,但都与汉语中“胆小如鼠”的形象大相径庭,因为“鼠”在汉文化中是胆小的象征。而在英语中“鼠”的形象又变成了安静的代表,如as quiet as a mouse(静如鼠)。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自然与“牛”朝夕相处。牛吃苦耐劳,且忠厚老实。古往今来我国不少名家介意牛自喻:南宋名臣李纲在《病牛》中喻己为牛;鲁迅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戴卫平 斐文斌115)在英语中却用“马”来表示相同的内涵意义,如: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马),work like a horse(任劳任怨)。因为马在古代西方是主要的使役工具,所以在英语中它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

还有很多表示动物的词,两种语言在词汇的选取上差别很大。在汉语中用“鸡”一个词来表示动物的鸡,如果要区分的话就在前面加限定词,如公、母、小等。而英语中则有表示各种鸡的词,“chicken”(小鸡)、“hen”(母鸡)、“cook”(公鸡)、“roster”(公鸡)等。

(5)词汇空缺。词汇空缺是指一种语言中存在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语义对应的词,或虽有相应的表达,但没有词化。(蔡基刚 274)

在一些英语作品中经常出现动物的传说。这些传说中的动物大多代表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灵。虽然只有很少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些动物词汇在汉语中是空缺的。同样,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些呗中国人熟知的动物在英语中也是空缺的。如:麒麟(麋身牛尾)、九尾狐(九条尾巴的狐狸)、貔貅(龙头马身招财之兽)。

四、英汉动物词汇语义差异原因

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中的语言如英汉动物词汇,它们的文化内涵和这些因素也是紧密相关的。纵观以往的研究,造成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大致分为地域,,经济生活以及外来语等几个方面。

地域: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渔业发达,因此“fish”在英语中的内涵意义十分丰富。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内陆,人们生活主要来源是土地,“牛”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必不可少。

:英国是以基督教为国教的国家,《圣经》对西方文明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在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在中国,佛教是最大的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至深。比如,“龙”象征吉祥、权威和高贵。

经济生活:畜牧业是英国农业中的主要部门,因此,英语中常见到某些动物的踪迹,最明显的有sheep、lamb、wool以及horse。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一部分与sheep、lamb、wool等相关的内涵意义并不含有“羊”。

外来语:英语是一种外来语影响很大的语言,其主要为希腊语和拉丁语,其次为法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它不断吸收新词汇和新意义。如white elephant来自泰语,cats paw,fish in troubled water来自法语。但汉语是一种极少受外来语影响的语言,因此这也是造成英汉动物词汇语义差异的原因。

五、结语

通过英汉动物词汇内涵意义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动物促会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代表,文化差异赋予了动物词汇深刻的内涵意义。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的掌握动物词汇的意义,正确理解动物词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应努力研究其文化差异切忌望文生义(张梅娟9)。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135,20-21,140-141

[2] 阮桂君,跨文化交际[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6

[3] 戴卫平,斐文斌,英汉文化词语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109,115

[4]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81

[5] 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74

[6]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9

[7]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2.

文化内涵的意义第7篇

关键词:委婉语 分析 语义 应用

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委婉语具有间接性的表意特征。人们在选择委婉语代替禁忌语和进行策略表达时,可以用多种语言手段来实现,其中语义手段在委婉语的使用和构成中十分重要。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委婉语可分为语义的扬升、语义的模糊和借用外来词三大类。语义的扬升是指词从原先表示贬义或中性意义转为表示褒义。在委婉语的构成中主要是通过临近原则,运用借代或比喻的手段去美化一些令人不悦的事物。在西方,大多数航空公司将一等舱(firstclass)改称为豪华舱(premiumclass),而把二等舱(secondclass)叫作一等舱。这便很好的利用语义扬升来满足乘客的自尊心。除此之外,在其他领域已经广泛运用语义扬升来构成委婉语,以减少直言所带来的不快或伤害。

1989年,伍铁平教授将利用语义模糊构成的委婉语归纳为四类:1.利用模糊词语婉指精确词语。例如在中国用“红灯区”泛指“一切娱乐场所的汇集地”。2.利用同属一个集合的模糊程度大的词语婉指模糊程度小的词语。3.利用不属于一个集合的一个模糊词语代替另一个词语。4.利用一个精确词语婉指另一个精确词语。

委婉语的实际应用,从语义学的分类情况来说,其理性意义是语言交际的核心因素,但其联想意义的应用亦是非常重要。Leech(1974)认为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应意义和搭配意义都应属于联想意义。

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或个人都可以给一个词附加上内涵意义。例如:woman就含有脆弱的、爱哭、易动感情的、等贬义的内涵意义,同时也有温柔的、有同情心的、勤劳的等褒义的内涵意义。再如:1.Tom is a pig.2.That fellow is a tiger.在1中pig的内涵意义是肮脏、贪吃。2中tiger老虎的内涵意义是“像老虎一样本性凶残的人”。在分析内涵意义时,分清褒义和贬义很重要。第一,有些词的内涵意义是褒义,有些词的内涵意义是贬义。第二,有些词的内涵意义既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因此,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可以用内涵意义是褒义或中性意义的词语来替代贬义的词语,以扫除交际障碍,顺利达到交际目的。但是由于内涵意义可以因人、不同的社会或时代而异,对一个所附加的内涵意义可以逐渐地增加。不过,内涵意义是不稳定的,在某些词中,随着新的内涵意义增加,旧的内涵意义又渐渐消失。委婉语的使用也会存在此现象。例如,在英国人们几乎把所有的疾病都婉称为a condition,以至于condition一词失去原来的意义,现在condition专指a bad condition。

社会意义是一段语言所表示的关于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Leech,1974)。由于使用场合不同,语言的实际运用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即正式英语和文学英语,口语和俚语。故此,委婉语的使用不仅具有性别差异,社会地位差异,也会受到交际者文明程度、受教育程度及交际目的的影响。并且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意义。

情感意义是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感情或态度的,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意义,要通过概念意义、内涵意义和社会意义才能表现出来。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描述死亡的委婉语词。

委婉语所引起的语义变化主要是该词的联想意义的改变,即内涵、情感和反映意义上的变化,而其概念意义未变。这些意义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降格、词义升格和语义模糊。有一些词在被用作委婉语来代替禁忌语之后,这些词原来的意义会逐渐被所获得的禁忌意义排挤掉,从而导致词义缩小。由于禁忌词的所知内容并没有改变,任何一个委婉语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人们又会把它与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委婉语渐渐失去委婉色彩,并向它所替代的禁忌词转化,由此引起语义的降格。在委婉语的使用中,词义升格没有词义降格常见。但其依然存在。原来某些带有贬义的词在被用作委婉语后会被赋予中性甚至褒义色彩。Black因曾被认为是对黑人的歧视而遭禁忌,但在1960年后的美国民权运动中被用作“nigger”的替代语,语义上得到了扬升。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果从更深层次出发去认识委婉语的工作机理,那么则可以以此更好地去揭示人类交际的规律、人类的交际心理及社会文化特征。

参考书目:

1.段红梅.《英语中委婉语的使用及构成》.2001.9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2000.4

3.刘演齐.《英语委婉语:特点、构造及应用》.2000.8

作者单位:①河北城乡建设学校

文化内涵的意义第8篇

【关键词】语义不对等;文化内涵;词义联想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建构,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语的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这些词语有的源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不同,有的源于社会生活的不同。例如:英语中的victoria girl(维多利亚女孩),指的是思想比较保守的女性,因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思想比较保守,所以以这位女王的名字来形容那些思想行为比较保守的人等等。中文中一些词语在英语中也有词汇空缺现象,例如:王母、朱雀、玄武、土地庙、中山装、景泰蓝、红眼病、四大金刚,五福同寿等等,这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英语中也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

二、词义和文化的意想差异导致语义不同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实际上属于“文化信息”差异,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的不对应上。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以及表达方式所蕴涵的寓意都与希腊神话有关。achilles’ heel (阿格琉斯的脚后跟)指的是致命的弱点。来自于希腊神话特洛伊战争,阿格琉斯是希腊最英勇的战士,而他的致命弱点就是他的脚后跟; juda’s kiss(犹大的吻),犹大是出卖耶和华的叛徒,这个短语指的是口蜜腹剑的意思; the laurel of apollo(阿波罗的月桂树),桂花在中文里我们想到的是秋天,而这个短语却是表示胜利(victory)。

汉语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代表了八卦五行,但是在英语里面的含义却是完全不对等的。英语之中,金星(mars)是天上最美丽的一颗星,代表了美丽女神维纳斯;木星(jupiter)是天神宙斯的化身;水星(mercury)因为离太阳最近跑得最快,所以是通信使者;火星(mars)因为一直有着熊熊的火焰,是战神的化身;土星(saturn)因为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土壤所以是大地之母,宙斯的母亲。

词义的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不仅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上,而且还反映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英语“the lady went up the aisle with one man and came back with another.”一句,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上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还真以为这位新娘片刻换了郎君呢!

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汉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和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上。

1.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冲突。如:汉语中“公公”和“丈人”都可以用英语中的father-in-law来表示,而step-in-mother则表示继母的意思。

2.内涵意义是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如:idealism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一是作为哲学术语,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另一个意义是“理想主义”,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汉语中的“理想主义”往往含有脱离实际的意思,含有贬义。类似的还有: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ics和“政治”,community和“社团”, girlfriend和“女朋友”等等,其内涵意义都不能划上等号。

3.搭配意义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关系,搭配往往也是约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语的搭配规律套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如:汉语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用“black tea”,英语中的“black coffee”在汉语则是“浓咖啡”,汉语中的“浓茶”在英语中则是“strong tea”。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所产生的语义与文化的不对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广泛存在,影响我们的双语交流,作为语言学习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语言内涵所造成的语义差异,并能够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把原语言中真正的含义能够准确理解并用第二语言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

[2] 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