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1 16:48:40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第1篇

关键词: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格局;走势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121-04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亚太各国基于自身综合利益考虑,一方面希望通过参与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得到贸易、投资等自由化措施带来的静态及动态的福利增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参与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来避免被边缘化。因此,虽然目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仍表现出以双边贸易协定为主要组建模式的特征,但统一的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设想开始提出,并在亚太地区各国的博弈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尤其是美国正式参与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后,各国博弈态势大为加强,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较大,特别需要引起注意。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以双边RTA为主要形式

截至2011年6月,亚太地区国家共达成或正在筹建的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RTA)共257个,其中签署并已生效109个;已签署但尚未生效29个;基本框架已经签订但其他内容尚在磋商中的19个;RTA方案尚在磋商中的45个;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的55个。在亚太地区的257个RTA中,双边RTA达193个,占总数的75%,多边RTA为64个,占比为25%。亚太地区RTA数量的迅速增加不仅说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高涨的趋势,也说明亚太地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RTA模式。目前,平均每个亚太地区国家参与双边或多边RTA达11个,特别是较早推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东盟国家参与RTA的数量较多,仅新加坡就参与了35个RTA。

(二)立足本地区相互合作,推动跨区域合作

当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步入跨区域合作阶段。首先,从多边RTA的成员情况看,亚太地区由唯一的多边RTA(东盟)扩展到64个多边RTA,其中大部分为跨区域RTA。截至2011年6月,亚太地区国家参与的64个多边RTA中,亚洲国家相互组成多边的RTA17个,亚太地区内部跨区域的RTA10个,而亚太地区国家与其他地区国家组成的多边RTA高达37个,占总数的58%,其中有25个RTA是其他地区多边RTA吸纳了亚洲国家作为新成员。其次,从RTA成员构成看,亚太地区国家与非亚太地区国家组建的双边RTA占亚太地区双边RTA比重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6月,亚太地区国家共参与193个双边RTA,其中本地区内部国家间组建的双边RTA有35个,亚太地区内部跨区域组建的双边RTA有45个,而亚太地区国家与非亚太地区国家组建的双边RTA多达113个,占总数的59%。

(三)开始提出统一的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设想

虽然双边RTA是目前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但近年来多边RTA的构想不断被提出,影响较大的有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提出的“亚太共同体”方案、APEC框架下讨论若干年的“亚太自由贸易区动议”(FTAAP)以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其中TPP由于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和参与,已经形成了具体的制度安排,进展良好。这些方案的提出和推进都说明以双边RTA为主的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不能满足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需求,统一的亚太地区多边一体化框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从目前各类多边RTA提议看,“东亚共同体”、“亚太共同体”以及“亚太自由贸易区”提案过于模糊,而TPP在美国的倡导下进展更有成效。但无论上述哪种RTA都反映出各国在多边RTA构想中相互牵制和反复博弈的态势。因此,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步入到统一的多边RTA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上,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由双边RTA为主向多边RTA过渡已初现端倪,需要重视。

二、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机制与内容比较

本文选取在未来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TPP、澳大利亚――新西兰、三个“10+1”、东盟――印度、东盟――新西兰――澳大利亚为RTA机制的比较样本,以探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向以及亚太地区各主要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重点。

(一)运作模式及发展目标

从RTA模式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署的RTA属于自由贸易协定(FTA)和环境影响评价(EIA)的结合,包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全面经济合作,同时还涉及劳工和环境方面内容。东盟与中国、韩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的协议也包括FTA和EIA,涉及内容广泛。而东盟与日本、印度的协议则只属于FTA,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合作进程,主要原因在于日本和印度并未将亚太地区作为RTA战略选择的重点。TPP也包括FTA和EIA,创始国(新加坡、智利、新西兰、文莱)在最初签署的协议中就涉及贸易、投资和全面经济合作等内容,是涵盖内容较全面的RTA模式。从RTA的发展目标看,TPP的发展目标更明确,最初四国签署的RTA就已包括贸易、投资、经济合作、新领域合作、可持续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和企业竞争力、加强劳工合作、保护环境等内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RTA目标则更简洁明了,即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经济合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并将双方关注的劳工和环境问题纳入发展目标。而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的RTA,发展目标较粗放,均包含货物贸易和经济合作方面的内容。但在贸易方面,东盟与中国签署的RTA和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的RTA是以自由贸易区为目标,而与日本、韩国和印度签署的RTA只停留在贸易自由化,其中与日本和印度签署的RTA均未包括投资和服务贸易的内容。由于韩国在签署RTA时一贯持谨慎的态度,东盟与韩国的协议较其他国家详尽具体,在全面经济合作下的投资协议中还明确了在新领域合作和缩小发展差距方面的目标。

(二)运作机制

从RTA的运作机制看,东盟由于成立时间较长,其运作机制更完善。东盟是一个常设性的组织,设有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定期举行东盟峰会,形成了不同级别的会议机制。同时还与RTA伙伴国成立专门理事会负责相关领域的工作,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了五大对话合作机制,包括高官磋商、商务理事会、联合合作委员会、经贸联合委员会和科技联合委员会。而东盟与日本的RTA明确规定成立专门联合委员会负责RTA发展中的相关问题。韩国和印度与东盟建立了专门的争端解决机制。目前,TPP参与谈判的九个成员之间的经济实力差异较大,并且目前正处于各项谈判中,其运作机制更为松散,只约定成立贸易理事会和各成员国联合委员会来处理相关事务,同时由于其在创始之初就明确了劳工和环境问题的发展目标,因此也形成了劳工和环境合作机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RTA下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两国自然禀赋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经济发展目标趋同,相互了解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RTA中的相关问题都通过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进行磋商,形成了高规格、定期沟通的运作机制。

(三)协议内容

目前,虽然九国参与谈判的TPP还没有签订最终具体方案,但目前谈判所涵盖内容远远超过了其他协议,而且这些谈判内容在美国的推动下达成最终协议的可能性非常大。目前,TPP各谈判方不仅已经在货物及服务贸易框架上达成一致,而且在投资与金融合作领域上也取得一定突破。更令人注意的是TPP包含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劳动力流动和商业人员临时进入、贸易救济、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与保护、经济合作条款、中小企业政策、商业环境、电子商务、消费者安全等特殊领域内容,对传统RTA范围做出较大拓展。

澳大利亚――新西兰RTA以及东盟――新西兰――澳大利亚RTA虽然没有TPP覆盖的范围广泛,但在传统RTA货物和服务框架下有了突破,如在劳动力流动和商业人员临时进入以及电子商务上做出具体安排。而东盟达成的其他各类协议,包括三个“10+1”RTA、东盟――印度RTA在内容覆盖上较为保守,仅在货物和服务贸易框架中达成了一些标准的RTA合作内容。其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东盟RTA做出了早期收获安排并在出口补贴及国内法规上达成一致;韩国――东盟RTA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本――东盟RTA在反倾销上做出统一规定;印度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较晚,同时印度――东盟RTA内容覆盖也最狭窄。

三、走势及对策

(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走势

1 短期内仍将保持以双边RTA为主的发展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上依旧乏力。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良好。而且随着美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重心的东移,TPP谈判进程加速,亚太地区有些国家也对此积极回应,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亚太地区多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下,亚太地区错综复杂的RTA结构又激发成员方签订更多的双边RTA以应对经济低迷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多边RTA框架尚未明朗之前、东亚各国相互博弈格局下,各主要国家(如中国、东盟国家等)仍然将机制灵活、容易达成的双边RTA模式作为突破贸易、投资限制的首选方案。总体看,对比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还缺乏统一的政治基础,多边一体化组织的建立难度仍然较大,短期内双边RTA,仍是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2 利益博弈和经济低迷将阻碍统一框架下的多边RTA进程。虽然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多边RTA框架已初现端倪,但目前提出的各类多边RTA方案在亚太地区并不普遍适用,统一的多边RTA框架仍处于各主要大国利益博弈阶段。首先,从目标定位看,“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较为相似,但与FTAAP和TPP构想差异较大。前者倡导在本地区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合作与安全保障框架,内容不仅包括贸易、金融、投资与经济技术合作,还包括能源、环境、救灾援助、疾病防控,乃至反恐、核扩散、人类安全等更加广泛的政治与社会议题;而后者较为务实,集中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领域,希望以此推动实现“茂物目标”和开展实质行动。其次,从成员的范围和主导权看,各类多边RTA构想也存在很大不同,集中体现了大国相互制衡的态势。“东亚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虽然将成员国都认定在“10+6”范围,但核心集团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前者以日本、中国、韩国作为主导,后者更加注重本地区大国的领导责任,包括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而TPP在美国加入正式谈判后,其发展方向为美国所左右,主导权也为美国所掌控,这一组织也日渐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政治和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工具。

当前,亚太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处理通胀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这些事实均表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将面临困难。另外,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危机应对处理方法不同,各国在货币政策协调上难以达成一致。这会使各国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采取更稳妥的做法,深度一体化发展阻力较大。

(二)我国的对策

首先,中国在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更应综合考虑多方利益,不仅要通过组建RTA促进各成员方的经济发展,也要借助经济领域的密切合作稳定周边环境,构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目前,亚太地区发展态势良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与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已经形成相互依存、公平竞争的紧密关系。亚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经济关联度增大,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除去欧盟均为亚太地区国家,在相互投资方面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第2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我国国际收支及调节政策的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多年来呈现双顺差的局面。2008年上半年延续2007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快速增长,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均呈现增长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地震等一系列经济自然环境的打击,经济从增长期转入衰退期。

2005-2008年上半年,由于局部通货膨胀的压力,政府采取稳中有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由于经济形势的要求,财政政策由稳健转向积极,货币政策也走向扩张。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实现了重大变革,放弃盯住美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放开了人民币的管理程度。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由于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的态势,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动,人民币汇率呈现一定的波动,未来贬值预期较大。

当前国际收支调节政策分析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

蒙代尔认为,可以用财政政策调节内部均衡,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根据2007年的情况,可以用紧缩的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解外部经济。而我们所采取的是稳中有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其中的原因是财政货币政策用来调节内部经济。在局部价格过高的情况下,要维持国内价格的稳定就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要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就要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而这两者根本无法兼得。

针对目前的外部经济顺差同时内部经济衰退的现象,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可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节外部经济,扩张的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

(二)支出转换和支出增减政策搭配

斯旺认为,可以用支出增减政策谋求内部均衡,支出转换政策谋求外部均衡。根据2007年的情况,内部均衡可以采用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同时,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抑制国际收支顺差。实践中的调节方式是:稳健财政+紧缩货币+人民币升值。

从斯旺理论的角度来看,以上的调节方式搭配似乎比较合理。但是,通过进一步地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是以出口减少和进口增加作为代价的,而我国贸易结构极不合理,出口的减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同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减少进口,这正好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进口增加。因此,这一政策的净效果是出口减少和进口的不确定性,这样的成本就太大了。而且,人民币升值也会带来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的加大。因而,鉴于我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人民币升值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目前,我国国内经济紧缩和国际收支顺差同时存在,按照斯旺的理论可以采取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人民币升值进行调节,同样的道理,人民币升值仍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国际收支调节策略建议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实践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目标是内部经济,很少考虑到国际收支的因素。笔者认为: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二者缺一不可。在调节国内经济的同时应重视国际收支调节。可选择的措施有三种:

第一,按照蒙代尔的理论,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财政政策调节内部均衡,汇率政策、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为辅助。即:鉴于目前的经济形势主要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顺差,扩张的财政政策调节国内经济衰退。这种方式的重大缺陷就是放弃了货币政策调解内部经济的强大作用,尤其是在目前这种全球金融市场衰退的环境下,单纯用财政政策调节内部经济所产生的效果不如双管齐下见效快,因此,这种方式在目前的环境下是不可取的。

第二,按照斯旺的理论,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内部均衡,汇率政策调解外部均衡,基于前面的分析用人民币升值的方式调节顺差对我国来说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因此这一选择也不可取。

第三,财政和货币政策着重调节内部均衡,关税政策、直接管制政策、产业和科技政策着重调节外部均衡。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内部经济衰退;加强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扩大对外竞争实力,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人民币升值过快。这种方式是我国现在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选择的最优方式。

参考文献:

1.姜波克,杨长江.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金人庆.中国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夏斌,陈道富.国际货币体系失衡下的中国汇率政策.银行家,2006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第3篇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品牌化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向延桃,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湖南吉首416000

当前,全球传媒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视媒体与其他大众媒介的竞争,尤其是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二是电视媒体行业内的竞争,表现为不同电视媒体、同一电视媒体的不同频道间的竞争,并且逐步由“注意力”的竞争走向“影响力”的竞争。如何有效进行资源配置,推动高效系统运作,建构起强大的传媒影响力,是城市电视台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迫切需要从大品牌、专业化的媒介中掌握前沿可靠的经济信息,以便合理进行理性投资与消费。基于此,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作为当地民众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其品牌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电视“经济频道”的由来

我国经济频道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和电视媒体的发展。1950年代末,北京电视台的成功试播标志着我国电视传媒事业的正式起步,到1970年代出现泛社会化传播的经济新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完善,人们的理财观念也日益成熟,经济频道逐渐成为地方城市电视台的主要节目类型。以改革为起点,我国经济频道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

自改革开放伊始,经济建设便成为我国的工作重心,经济类电视节目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1985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经济生活》栏目,以经济宣传为主,以国内外经济发展动态、经济建设经验等为主要内容,虽然节目形式单调,制作手法粗糙,但这却是我国经济频道发展的起点。而后,地方城市电视台也开始积极探索,自主制作经济节目。到1980年代末,包括山西、辽宁、陕西等地在内的各大城市电视台先后成功创办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的经济频道。大量的经济报道成为地方改革的历史真实记录,展示了地方经济的翻天变化,人民为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懈努力,大力宣传了我国的经济和制度改革政策。而节目内容方面依然以经济新闻播报为主,形式相对单一化。之后,伴随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电视台的探索,经济频道逐渐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多样化。

(二)完善阶段

1990年代中期,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适时推出《中国财经报道》栏目,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以国内外重大经济新闻为主要播报内容,由于信息权威,传播及时,使之迅速成为国内受众把握全球经济脉搏的重要渠道。随后,在包括《企业家》、《世界经济报道》以及《生活》等在内的各类经济频道开播,不仅增加播出时间,丰富了节目形式,还使CCTV-2成为了真正的综合经济频道。与此同时,地方城市电视台也不甘落后,纷纷探索创办出一批优秀、创新并具有一定影响的经济节目。例如,深圳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股市报道》,是我国第一档证券类电视节目,对早期经济频道的节目形式和采编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为专业化经济频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借鉴范式。还有上海电视台经济节目也很丰富,包括《企业风云》、《牵线搭桥》以及《金融行情》。此外,天津、济南电视台推出了专门的经济频道。2005年,全国众多电视台开始在频道专业化的背景下走向市场,于是众多城市电视台纷纷开办经济频道。此阶段,在央视的示范下,全国各大城市电视台先后自主制作经济节目,并注重实现节目的内容丰富化和形式多样化,为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专业化、品牌化阶段

21世纪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和完善,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一员,正式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经济时代。此时,城市经济频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电视媒体体系中取得了重要地位。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不断加强。据统计,全国51家省级以上城市电视台以“经济”、“商务”或“财经”命名的经济频道已经多达30多个。另外,经济频道开始发展为两大主要类型:大众化和专业化经济频道。各大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逐步丰富起来,其中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优秀节目,甚至专以经济节目的影响力而树立自身品牌,有效提高了地方电视台整体收视率。这一时期,城市电视台对经济频道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可以说,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经济频道的发展从起步到成熟,已经历经了三十年的艰难历程。从只有央视一档经济节目到现在全国几十个经济频道,如今电视经济传播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经济频道日益走上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讲,都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基本上覆盖了经济的各个细分领域,同人们的生活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当前城市经济频道的困境与重新定位

(一)困境

1.经济类节目的共同困境

当前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发展存在的最大困境,同时也是所有经济类节目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就是收视率和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经济类节目最大竞争压力来自于其他大众化、娱乐化电视节目,包括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据cSM媒介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为3个小时左右,而经济类节目的收视时间却仅占2~3分钟。而据另一项针对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调查显示,经济类节目占所有频道的比重仅为1.4%,收视比重仅占0.9%,整体资源利用率仅为13.3%。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明显问题,电视经济频道并没有成为大众获取经济信息的主要途径。

2.经济频道的自身困境

除了经济类节目存在的共同困境外,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还面临着自身发展困境,主要是覆盖程度有限,资金、技术以及专业人才资源相对匮乏。同其他大众化频道,包括电视剧、新闻频道相比,城市经济频道在收视深广度上存在明显不足,不得不承认,这是对凭借收视率获取广告收入的经济频道发展构成的致命威胁和挑战。

(二)重新定位

地方城市经济频道若想走专业经济频道的发展之路显然不太现实,而合理的定位始终是走大众经济频道之路。近年来,“泛财经”发展之路曾一度成为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饱受指责的罪状,甚至在CCTV-2改版前,也一度被诟病为“滥‘娱’充数”。但是因为自身资源有限以及所面临的收视率困境,地方城市经济频道走大众化“泛财经”发展之路完全属于现实的必然选择。既然选择“泛财经”发展之路是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不二之选,那么要想改变“滥‘娱’充数”的窘境,就必须进一步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而品牌化建设的前提就是做好“经济频道”的重新定位。

1.受众定位。在受众定位方面,针对现实中专业投资人士数量十分有限的情形,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显然不能将受众范围局限于窄之又窄的“专业人士”中,而是要着眼于普通投资者和消费群体。当前社会中持有股票、基金以及贵金属等的普通投资者数量相当庞大,再加上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又离不开经济发展形势,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将受众定位于普通投资者和消费者,不仅没有丧失适切性,而且又扩展了收视范围。实际上,就连于2007年正式创办的FOx经济频道,也将目标受众的范围进行了大众化延伸,“既包括华尔街的专业人士,也包括小行业里的富人,甚至是那些在酒吧里品着鸡尾酒顺便聊聊股票的人群,或者把财经新闻当赛车节目看的年轻观众”。

2.内容定位。在内容设置方面,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要将服务政府部门工作放在首位,及时有效传达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全方位展示地方经济的发展成果。同时在服务大众方面,要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信息需求,服务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在兼顾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里的所谓舆论导向并非局限于政府政策的宣传,更重要的是经济引导功能。以经济改革为中心,以政策宣传为要点,以经济特色为主打,揭示经济本质,引导广大受众。另外,在栏目设置和节目开发上,要具体结合当地经济实情,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

3.观念定位。在创办理念方面,地方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首先应强调的是信息服务。所谓的信息服务不仅包括国内外重要经济信息和市场前沿动态、政府经济政策解读、投资之道以及消费指南等基本服务,还包括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尤其是地方企业提供专门的信息服务。某种程度上讲,于1989年正式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的《经济半小时》经济栏目,其当时的创办理念,即便放在今天作为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发展宗旨和理念依然不过时:“……为您服务,为他服务,为沟通你我他之间的交流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商品经济服务,为消费者服务,为朋友们的生活提供服务”。

三、“经济频道”品牌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品牌栏目的创设和创新

城市经济频道品牌化首先要实现栏目品牌化。栏目的制作体现着一个频道的实力和水平,代表着一个频道的优势和特色,品牌栏目可以增强频道受众的满意度和赞誉度,从而全面提升频道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旦实现栏目品牌化,就拥有了绝对优势和核心资源,也有效维持和扩展了收视范围,进而实现收视率的稳定和提升。在维持频道受众忠实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城市经济频道要不遗余力地实现栏目品牌化,这不仅是城市经济频道品牌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扩大受众范围的重要手段。由于自身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大部分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栏目定位不明确、形式不统一,雷同现象非常普遍,没有形成自身特色,无法凸显品牌形象。所以,要加强独具特色、个性化的栏目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在众多栏目中脱颖而出,牢牢抓住受众眼球。随着品牌追求的日益大众化,不同层次的人群都想用品牌来彰显自身身份和生活品质。以现代传播方式来讲,品牌的塑造和展现已经成为当前电视媒体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在自身栏目的创设方面,要实现以品牌栏目带动真个频道发展的策略,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以质量和特色求生存,依托品牌求发展,使城市经济频道具有持久发展动力和强劲竞争力。

(二)加强主持人品牌形象塑造

电视频道属于集影像、声音、画面、标识以及主持人等为一体的统一电视符号体系,以此向受众传播相关信息。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电视市场中,许多媒体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主持人在频道品牌和收视率竞争中的重要性,并将拥有知名栏目主持人视为品牌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而作为城市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主持人,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要具有独具特色,富有个性的个人主持风格。一方面,他们要具备够硬的主持本领和扎实专业基础。不仅要学习新闻领域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和学习相关经济政策,熟悉经济理论和证券业务,了解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另一方面,他们还要投身于普通投资者之中,作深入调查,及时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如此一来,通过经验的不断积累,大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主持经济节目时才能从容自然,厚积薄发,以独特的见解、精辟的解析、幽默的谈吐来树立属于自己的主持魅力和品牌形象,为广大受众提供良好信息服务。

(三)采取跨媒体经营,加强品牌影响力的扩张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生态文明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发展观望科学发展观转变

所谓发展观,是对事物发展的看法及观点。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个国家把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日程中来。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事实上是将经济增长归结为经济发展,单一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过分依赖大量的资源投入来扩大生产力,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这种发展的观念并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应逐步向科学发展观转变。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目标在于以人为本,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符合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模式。只有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传统的经济理论往低碳经济理论转变

自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创立并发展至今,经济理论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创新,但其理论框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资本主义市场中,传统的经济理论强调“生产”,而在生产之前需要加大投入。在市场的交易流转中,这种产品被称作商品,并进行明码标价。除此之外,传统的认为自然资源具有天然性、流动性,由于不是商品因此不应当具备价值,不应将其视为生产要素的界定范围内。显然,这种经济理论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也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蒂塔经济理论中强调的是商品生产过程中资金的投入,除了包含人力、货币等投资,还应包含自然资源的投入,将环境要素转化到经济活动中去。价值理论认为资源和环境都应是产品价值形成的来源。

(三)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更快的恢复经济发展,采用传统的增长模式可以推动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但是表现出的高投入、高污染等问题也严重的浪费了自然资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误会文化需求,因此必须转变过去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往低碳经济模式转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建立是基于资源可循环利用而形成,它能够提供资源的利用率,并尽可能的减少废气的排放并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也是符合我国经济模式增长的选择。另外,低碳经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准则,遵循自然规律实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等协调发展。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低碳经济转变

(一)大力推广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企业原料选择、工艺改革等环节中能降低污染的生产方式。转变传统模式中资源消耗、污染排放等问题,从资源利用到资源再生的流程保持生产的低消耗与高质量,做到产业化的环保形式。清洁生产不仅是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升级,也是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统一的路径。因此,以清洁生产为中心,发展低碳式的新型企业是加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有效路径。

(二)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立低碳经济生产体系

生态工业远期是基于低碳经济和工业生态理念所新车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这种形式的建立是为了减少废物的排放,将园区的原材料产生的废物实现可循环再利用,最终实现污染的零排放状态。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投入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的生产技术体系,对传统的产业模式做相应的改造和升级。传统的钢铁、煤炭等形式的高增长是在高消耗的基础上所发展的,因此必须依靠绿色技术来对改造传统的产业,将其转变为生态工业园区,达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做好循环回收利用,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循环回收利用是重压的内容。因此,大力发展消费市场以及资源可回收的产业,建立全面的废物回收与再利用系统,将生活区的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城市内外的循环,促进低碳积极模式的高效转变。另外,除了国内的生产活动,低碳经济还包括了国家之间的活动。因此加强国际性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做好循环回收利用的重要途径。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区域,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与大量的资金,加速推动国内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

生态文明的形成是在工业文明发展下反思的成果,以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为宗旨,形成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内涵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发展既是当前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也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在生产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国内在资源的使用率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担,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将资源节约型的理念放在目前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突出位置,让形成资源与环境协调的产业结构,让生态文明的建设能够渗透到各个行业的生产环节中,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

三、结语

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已经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采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是目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被多个国家所采纳并加以实践,这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并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逐渐获取话语权。但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生产环节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抓住往低碳经济转型的机遇,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大对生产技术研发的投入,在绿色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循环可利用的模式。按照党中央指导的方针策略,大力宣传和发展低碳经济,根据人民的发展需求,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型,促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利民,黄亚哲,兰国昌.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J].企业经济,2011,02:69-71.

[2]王跃生,焦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06:30-36.

[3]张志新,吴宗杰,薛翘.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研究[J].东岳论丛,2014,01:135-139.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阶段,推动了文明和科技各方面的发展,但是也因为一味地追求发展,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甚至引起了生态模式的失调,废弃物的排放和工业垃圾的增加都成为困扰人类的问题,人类向自然的索取也已经远远的超出了自然所能承载的极限,经济的发展与自然能源过度消耗已经形成了无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在21世纪初才被提出来,所以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够成熟,而作为低碳经济做出的延伸概念——绿色会计,是企业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新型而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管理概念,值得企业为其做出探讨。

1绿色会计信息及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既强调了“经济”的发展,又兼顾了“低碳”这一特性,希望能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求在不耽误企业发展的情况下,让自然环境得以好转。低碳二字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减少对燃料的消耗,使全球变暖的情况得到有效地控制,让气候变化趋于正常,实现新能源的利用和转型,在这种基础上,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绿色会计的概念是低碳经济概念的延伸,是一门比较新颖的科学,它存在的依据是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研究的对象是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这两者的关系,用专业的方法进行计算,进而达成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为目的环境评估和环境活动。它的主要形式是将环境经济学和会计学互相融合,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证经济持续的稳定发展。绿色会计这一理论的基础包括生态资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企业价值创造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主要特征是在达到有效的经济目的的基础上让生态环境得到最大限度地改善,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做到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并且着重强调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

2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披露的动机、内容及形式

在传统的核算企业成本的时候,大多数采用直接将内部环境支出与制造费用合并到一起的方式,这种方式相对来说并不完善,没有形成自己统一独立的标准,准确性也不高,这个时候,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绿色会计披露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成本的分类,二是绿色成本的确认。在文章当中,将对其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对于绿色成本的分类以及分类方式,国内和国外都针对性的制定了许多方法,并且有所差别。就国内的现状而言,绿色成本分类的主要形式就是预防为主,针对目前企业发展形势以及国内综合防治发展趋势,注重防治结合并且及时止损。换言之,国内关于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作用就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在不造成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减少成本。想要做到确认,就必须要有确认的依据以及确认的条件。若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却没有在具体工作中有任何表现形式,这就不能成为确认的条件。确认的依据是企业自身根据相关的法律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制定对绿色成本的控制措施,让企业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成本进行有效地管控。

2.2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2.1管理体系不完善作为会计管理工作,体系质量直接决定最终工作效果。而目前,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我国在该方面发展的硬伤。对于绿色会计的起步晚决定了我们的起点比较低,国内目前对于绿色会计的工作还没有付诸实践,而是停留在理论探讨的阶段,尽管在理论上,我们已经实现了绿色会计的计量和披露等相关事宜,但是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管理体系。

2.2.2作为绿色会计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强人员是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管理,尤其是在绿色会计中,本身绿色会计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学科,涵盖的内容十分复杂且广泛,需要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涉猎的人员才能实行,但是我国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缺失。就目前的形式而言,真正了解绿色会计概念的人只有一些科学家和学者,国家又没有进行过正规且系统的培训,所以相关的人才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即便有,也会因为企业自身原因,比如不愿意放弃一部分经济利益等,从而损害了这些人才的积极性。

2.2.3内外监管不到位监管决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执行效率,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而是大众的社会,对于社会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所有的社会人参与其中并作出相应地努力,但以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对环境的监管还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而且往往难以实行。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不强,媒体和大众作出一定的监督行为后,也没能受到相应地重视。而对于企业内部来说,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为了不损害自己的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以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绿色环境的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4缺少绿色经济发展氛围绿色会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影响,发展绿色会计不仅仅是处于需求,更是需要作为企业管理者、负责人发自内心的认识到绿色会计的重要性,作为企业的负责人,看到的不应该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是要将眼光放的长远,立足于整体角度,看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如今,我国对绿色会计这一理念的各方面认识都还不成熟,所以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没有在国内形成一种绿色经济的发展氛围。

3低碳经济下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3.1监管部门层面

作为监管部门,要响应国家的各种政策,真正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按照国际化标准做好绿色会计的配套工作,将环境保护所产生的费用与企业的财务审计相融合,要求企业只拥有绿色审计报告的情况下才有资格注册会计师,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不定期的对企业的绿色管理情况进行抽查,做好数据值的统计工作,对于未能达成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只有监管工作做到位,低碳经济和绿色会计的理念才能被顺利的执行下去。另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能达标的企业征收一定的费用,对环境成本核算做得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而且在日常的监督工作中,要做到一视同仁,让监督实行透明化原则,从根本上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3.2企业自身层面

第一,让绿色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如果能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企业的员工凝聚成为带有特色的绿色企业文化,那么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必然是极其深远的,不但可以做到对资源的节约,还会让员工对企业的精神和经营理念有一定的了解。企业利用低碳经济模式营造出一个绿色的企业文化,让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其中,扩大绿色理念在员工中的影响力,对员工做出的环保行为给予鼓励,让绿色企业文化在每一个员工心中传递。第二,实行绿色管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果在企业内部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让企业全方位的落实环保工作,并积极参与到“绿色合作”的理念中,无疑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第三,加强信息披露的力度。企业绿色会计的统计数值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企业自身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信息披露模式,但是企业要做到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有效地披露模式并且加强信息披露的力度。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环境会计信息加以标注,例如表格、图形等,并且将环境方面的核算单独列举出来,保证其有效性。第四,培养人才,增强专业知识。想要让低碳经济和绿色会计的理念加以实施,就必须要有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对这一理念有着足够的理解和饱满的热情,所以企业要经常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培训,让相关的人员理解、消化并且掌握这一技能,由于绿色会计所涵盖的内容过于繁杂,所以企业要筛选有能力胜任的高素质人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保证相关政策能被顺利的执行。第五,增强环保意识,做好自查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再有效地监管部门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所以企业要做到自上而下的自查工作,鼓励每一个员工参与其中,对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见解给予足够的重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环保意识不断地完善。

3.3社会公众层面

对于大众而言,我们不能觉得低碳经济和绿色会计的理念离我们很遥远,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媒体和信息的发展,做到对保护环境理念的定期宣传,在社会层面上形成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绿色发展的氛围。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第6篇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对策;运行

一、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界定及优势

(一)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界定及我国的模式分析。经济型酒店又称为有限服务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便宜,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对于国内外对经济型酒店的定义却不十分明确,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是指价格低廉,设施简洁、安全、干净和性价比高的一种酒店业态模式。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是经济型酒店运营的主要方式,是使酒店企业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现代化的有效方式,即是经营同类酒店的若干个企业,在同一总部管理下,按照统一的经营方式进行共同的经营活动,以求得规模优势和共享规模效益的经营形式和组织形态。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经济型酒店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具有低投入、高回报、周期短等突出的优点,“莫泰(motel)”、“如家快捷”、“锦江之星”作为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三支主要力量,其扩张速度惊人。同时,美国的“速8”、法国雅思集团的“宜必思”也相继进入国内。从沿海到内地,市场份额逐渐扩大,如今拥有强大网络平台支持的连锁酒店也日趋成熟,如七天连锁、城市便捷连锁、汉庭连锁等。但在其蓬勃发展的光环背后,还存在着许多不乐观因素。国有宾馆的改制,规范化的政策法规引导,服务软件的提升,管理模式的升级……,许多问题不容忽视。但不容置疑的是,经济型酒店必将由幼稚走向成熟,将在中国酒店市场上占据特殊的重要位置。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经营模式看共分为直营店模式、特许经营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兼并收购模式,发展初期则以标准连锁的直营店模式,目前多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但从长远来看,将逐渐向兼顾战略联盟和兼并收购的模式发展。

1.直营店模式。直营连锁是资产所有者独自投资、直接管理的一种经营模式,一个企业最初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在进入一个区域时,往往采用标准连锁的直营店模式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宜必思等经济型连锁酒店最开始人市时均以直营店模式拓展市场。直营店模式最开始的投入较大,但却有利于统一的管理,可以积累稳定的资产,有利于酒店企业的形象塑造。

2.特许经营模式。特许经营是指特许权拥有者授予特许权经营者一种获得许可的特权以从事经营的行为。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规模扩张需要走低成本战略,特许经营模式对于酒店总部而言,只需将规范化的管理方式、经营技术及经营理念通过受让或转让给加盟者,就可以实现规模扩张。对于加盟者而言,只需支付一定的加盟费用就可直接套用酒店成功的经验和技术,降低投资风险。目前,国内运作成熟的经济型酒店已经逐渐向特许经营模式转化。

3.战略联盟模式。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要改变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现状,需要集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酒店资源和优势,形成战略联盟经营模式。建立经济型连锁酒店战略联盟更有助于了解市场形式、风险共担、资金、经验、技术共享,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运营成本。

4.兼并收购模式。兼并收购模式是另一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可以促进酒店发展,扩大经营规模,有效降低进入壁垒,并获得原有酒店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各种资产、企业经验和市场份额。兼并收购模式主要适用于发展成熟、规模较大的经济型连锁酒店,目前国内并不常见,如家快捷这样的品牌连锁酒店曾采用过这种经营模式。

(二)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优势分析

1.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以控制成本实现竞争优势。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优势很明显,采取统一的采购系统、订房系统,批量采购,降低酒店的固定成本投入,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资金优势,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知名度,实现竞争优势,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目前,我国有实力的经济型酒店都选择了连锁经营的发展模式,如锦江之星、如家快捷、莫泰。

2.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因设立网点众多而贴近目标市场。在旅游和商务集散地,经济型酒店的存在,使连锁经营模式在布局上具备绝对的优势,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的网点众多,统一标识、统一品牌和形象,可以更贴近目标市场,有利于了解宾客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经营战略,最大限度地聚集顾客群。

3.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借助信息资源共享降低运营风险。我国经济型连锁经营酒店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可以通过连锁酒店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立中央预定系统和免费的预定电话,各分营店之间可以共享客房数据库和客户信息档案,通过分析客户信息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客户需求,可以有效稳定客源,进一步降低连锁酒店的运营风险。

二、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运行分析

(一)特许经营模式的运行。经济型连锁酒店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时,正确选择特许经营的方式是关键。目前,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最常用的特许经营模式是特许转让,特许方提供品牌、生产及经营中必须遵循的方法和准则以及产品、技术方面的培训,确保业务有效运行。经济型连锁酒店特许经营实施的第一阶段是品牌推广,要求连锁酒店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自己的经营特色、经营理念及特殊经营技能,通过dm单、网站、媒体等渠道扩大酒店的宣传,吸引加盟者;第二阶段是加盟者资质的审核,酒店总部在接到加盟者申请后,还应委派饭店管理专家对加盟者资质进行检察和考核,重点考察从业经验、资本金及经营理念与酒店是否一致,并严格按照有关章程经总部审批后方可考虑吸纳;第三阶段是履行加盟义务,应进行店面选址、统一装修、管理技术传授、人员培训等工作,统一品牌,统一标识,并对加盟者深入传授统一的服务理念,形成以品牌和网络为主要纽带的联盟;第四阶段是建立一整套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系统中包括物流配送体系,良好的预定、采购集团培训体系,真正实现连续的规模经营,同时还应建立客户管理系统,真正形成品牌共享、客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

(二)战略联盟模式的运行。我国经济型酒店战略联盟的实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联盟方式,根据治理结构的不同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进行股权联盟和非股权联盟,股权联盟最常见的做法是建立新实体或者通过股权投资和相互持股的方式共同经营。非股权联盟是一种合作联盟,联盟方只保持合作关系,不需要建立法律实体;根据在价值链环节上的不同位置建立战略联盟,可以进行竞争对手联盟和顾客伙伴联盟。经济型酒店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是合作关系,开展竞争对手联盟运作模式可以加强酒店之间联合,扬长避短,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顾客伙伴联盟是以全方位、立体式的一条龙服务要素来组织服务流程,将“服务营销”的内涵延伸到每个环节,向顾客提供超值的个性化服务。

(三)兼并和收购模式的运行。兼并和收购模式是我国经济型酒店实现集团化发展后的趋势,经济型连锁酒店开始时都是单一品牌、单一细分市场的企业,形成规模发展后,对其他经济型酒店进行兼并和收购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经济型连锁酒店集团多采取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与联合两种运作方式。横向并购是在经济型酒集团之间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或同地区酒店之间的并购,提高市场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并为酒店的所有者退出行业提供了一个机制。纵向并购与联合是经济型酒店与提供互补产品的企业,如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旅游商业企业、旅游景点等之间的并购与联合,这种模式直接关系上、下游企业结成联盟,形成纵向生产服务的一体化,有利于相互沟通与融合,获得共享和互补效应。

三、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制约因素

(一)奈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限制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目前,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体制对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运行非常不利,经济型酒店在连锁经营的过程中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质,即只注重店名、装修、标识上的统一,而在管理体制上仍沿袭单店操作模式,各店顾各店,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和客户需要信息方面的共享。正是这种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使许多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有名无实,无法得到充足的市场份额,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规范、有效运行。

(二)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制约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高效运行。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经济型连锁酒店规范化运作,增强自身实力,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许多经济型连锁酒店仍属于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缺乏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产权不分、权责不明,管理随意性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总店、分店之间关系复杂,组织结构混乱,管理层分工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有效性。

(三)自身实力不强的企业现状阻碍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高速运行。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不足、分店扩张缓慢的局面,但无法解决实际困难,一些连锁酒店自身实力不强的现状短期内很难根本改变。

(四)专业化管理人才缺乏的现实制约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长期运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应势而生,经济型酒店人员配置非常精简,组织结构层次少,要求员工技能多样,一人多岗、一职全能的要求让许多服务人员摸不到头绪。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其经营的直接因素,既懂连锁经营又懂酒店运作的专业管理人才非常稀缺,一些连锁经营者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方法,且不注重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特点和顾客群定位,无法达到连锁经营的真正目的。

四、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理论依据分析

(一)劳动分工理论与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劳动分工理论研究劳动分工是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并继而影响经济效益的。实际上,经济型酒店的分工策略就是一种劳动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酒店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型酒店的发展。

(二)规模经济理论与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规模经济性理论研究的是产品的单位成本随着规模提高而逐渐降低的规律。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集中度较低,单体酒店规模较小,经济型酒店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积累或资金的投入设立新的单元,扩大规模,实现连锁式经营,同时经济型酒店还可以通过兼并、收购或合并其他企业来扩大规模,形成一体化的企业集团,以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

(三)旅游经济理论与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根据旅游经济学理论,如果生产大量的适合现阶段国内需求的经济型酒店产品,则需求弹性会变大。同时,经济型酒店要持续发展,还必须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细分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客户对经济型酒店的品牌忠诚度。

五、保障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有效运行的对策

(一)针对市场空白点,坚持走专业化经营道路。针对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模式运行的现状,经济型连锁酒店应善于抓住市场空白点,坚持走专业化经营之路,创造发展机遇,并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应坚持走专业化道路,添加安全、清洁、方便、温馨服务要素,及其他增值服务,力求使顾客在经济型连锁酒店中享受到星级酒店的服务,努力打造服务无限、设施齐全、价廉物美的标准、统一、独特的经营模式。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第7篇

诚然,经济法中设立了很多诸如损害赔偿、罚款、吊销营业执照、吊销许可证、责令停止等责任形态,与其他法律责任形态存在重合。但如果跳脱传统思维的束缚,不难发现,任何法律制度上的责任承担形式无外乎三种:经济责任、行为责任以及荣誉责任。1.经济责任,或称财产责任。在民事法律责任中表现为损害赔偿、支付违约金、返还财产,在行政法律责任中体现为罚款和没收,刑事法律责任中的罚金则属于经济责任。2.行为责任。是通过对行为的规制而达到要求其承担责任的目的。民事法律责任中的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消除影响,行政法律责任中的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营业执照、吊销许可证,刑事法律责任中的管制、监禁等,都是行为责任。3.荣誉责任。是指通过对违法行为人的荣誉造成减损而达到惩戒的目的。如民事法律责任中的赔礼道歉,行政法律责任中的警告、通报批评,以及刑事法律责任中的剥夺政治权利等处罚,是荣誉责任的具体表现。经济法上对于经济主体的责任承担方式也不外乎这三种,所谓的“综合责任”说所提出的经济法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的重合不过是经济法责任以经济责任、行为责任、荣誉责任形式的外在表现而已。除此之外,经济法还有很多特有的责任形式,比如为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而设定的信用减等的荣誉责任,以及资格减免即取消市场主体某种行为主体资格和产品召回等行为责任。所以,经济法责任是一种独立的法律责任形式。经济法依附于民事、刑事、行政三种责任模式说法,或者简单地将经济法责任解构为民事、刑事、行政责任都是不符合经济法的理念以及目的的。此外,经济法责任有自己的法律性质及法治理念,还有很多独特的责任形态。由此,经济法责任独立性是毋庸置疑的,设立经济法独立的责任形式,经济法所倡导的维护社会利益才能得到贯彻。

二、经济法责任完整性问题

在经济法责任独立的基础上,学界对于经济法责任的完整性亦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经济法责任是不完整的,存在责任缺位问题。经济法责任,是指经济法主体因其违反经济法义务或者不当行使经济法权利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经济法责任包括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和经济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

(一)市场主体的经济法责任

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法责任方面,经济法上有很多规定,基本不存在责任缺位问题。经济法中市场主体所承担的责任与其在他法上承担的责任在表现形式上几乎无二,但需明确的是这本质上是经济法责任。关于这一点,在上面已经论述过,在此就不再赘述。

(二)市场管理主体的经济法责任

在市场管理主体的经济责任方面,不可否认,我国当前的经济法责任制度是存在缺陷的,经济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经济管理主体的违法行为,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程序违法行为,即经济管理主体从事了违背法定程序的管理行为;二是内容违法行为,即经济管理主体从事了本不应该从事的行为,如各种不当措施管理行为;三是经济管理主体、、、贪污、索贿受贿、泄露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等行为。对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应该进行具体区分,对于经济管理主体所实施的违背法定程序的行为,由于经济管理职能是由国家机关行使的,所以这种违法行为通常适用行政法的相关规定,将其纳入行政法的范畴;而对于第三类的特定行为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犯罪,其责任是刑事责任,将其纳入刑法的范畴。所以,经济管理主体的内容违法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管理主体在经济法上的违法行为。但在这方面的责任体制构建,我国目前的体系尚存很多缺陷。第一,责任承担方式单一。对于经济管理主体的违法行为,我国法律法规设定的责任形式多为责令改正、行政处分等,这并无实质上的惩罚意义,难以达到惩罚违法行为、预防再犯的目的。当然,这与经济法的自身特点和法制现状是不无关系的。首先,从经济责任来看,由于行政管理主体多为国家机关,为其设立经济责任是不可能的,因为经济责任表现方式多为财产处罚,对国家机关设立财产处罚最终为其承担责罚的还是国家财政,达不到惩处的目的,况且对其惩罚所得最终还将归于国家财政,说到底不过是国家财产的内部流动而已。所以,对于经济管理主体的违法行为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害,相对人不能请求行为人给予补偿,而是应该根据《国家赔偿法》的相关规定寻求救济。其次是行为责任。经济管理主体的行为不当所能给予的惩罚是很有限的,目前来看,多为责令改正、行政处分等,因为如果设立了诸如行为能力限制、资格限制等责任虽然能够达到惩戒目的,但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原因是可想而知的,若一个错误的行为就会导致管理者丧失管理资格,后续就会面临一系列空缺的管理职责由谁承担的问题,而由其他主体代替其承担管理责任必然是不专业的,由此,市场将陷入无人管理的状态,并且这也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可见,经济管理主体责任形式单一的。最后,对于经济管理主体给予荣誉处罚,如对机关进行批评,剥夺荣誉等,我认为可以与我国制度相结合,设立政治责任,与行政人员业绩考评相联系,反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第二,经济管理主体的内容违法行为总的来说还是由于其能力不足,甚至并不是由于存在过错而导致的,对于国家的经济形势认识不全面而出现的管理不当是肯定会存在的,经济形势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经济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必然无法总是正确的。所以对于经济管理主体的违法行为的责任设定就更应有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管理措施是远远不够全面的。

三、完善经济法责任制度的建议

(一)构建经济诉讼制度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之间的界限问题一直不甚明确,经济法、民商法、行政法各部门间存在许多交叉混同现象。经济法责任体系中也掺和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各种责任形式,但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部门,其法律责任的特殊性是不可否认的。而随着经济问题的日趋复杂,构建有效的经济诉讼制度很有必要。

(二)构建公益诉讼制度

目前国内经济形式第8篇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如今,在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企业为了能够较好的迎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在改革方面做出了较多的努力,尤其是经济管理方面。就目前而言,虽然企业经济管理已经开始开始日渐成熟,但是大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方式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弊端,甚至还有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走上了与时展相违背的道路,造成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等严重后果。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定义与现状

定义: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发展中,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或是为了提升自身经济利益,对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做出的调整或是变动,进而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在经济管理中,企业会针对经营方面的策略、方针、措施等进行规划调整,进而保障企业经济能够实现稳步增长。现状: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发展脚步,而我国加入WTO(贸易组织)之后,开始不断加强企业自身的发展与革新。近几年间,在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大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都出现了较多弊端,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企业经济管理方式过于陈旧、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严重出现弊端、管理体制不合理、企业内部管理组织不够完善等等,企业目前已经陷入“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中。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问题较多,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企业经济管理问题。2013年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南家国家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这一思路不仅顺应国际化经济发展,同时也能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因此企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把资源投向有发展前景、有效益、有现金流的项目,做大有效供给增量,做好供给结构升级的加法。

二、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问题

由于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与制约,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出现了经济落后的问题。因此面对严峻的企业经济竞争压力,企业经济管理要突破观念性危机,寻求一条出路。目前,大部分企业的领导与管理阶层危机意识不强,过于安于现状,缺乏战略性管理理念,而部分企业过于注重企业经济利益,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得,容易致使企业管理阶层与员工之间出现矛盾,进而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出现混乱的循环状态,由此可见此类经济管理模式并不能长久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经济制度不够完善

首先,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经济制度与企业自身的发展并不匹配,因此企业的制度与其发展状况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企业的发展永远跟不上企业经济的更新速度;其次,目前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监督较为缺乏,致使企业在经济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浪费与长期的利润亏损'最后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太过形式化,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3.管理人员问题

企业的发展需要得员工的支撑,首先目前部分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并不是行业内的专业型人才,因此缺乏专业的管理技巧和管理模式,;其次,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创新策略方面过于形式化,落实力度还需要加强。

三、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中表现出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企业如果想要与时代同步发展,寻求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方式,并且实行创新策略,才能以此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从而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走创新路线具有较大的必要性。首先,对于企业而言,想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济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企业必须要重视管理体制的创新,包括经济管理的创新;其次企业在新形式下,实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也随之迅猛发展,开始呈现出集约型与开放型经历管理要求的形式。

四、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1.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

理念是支撑实践的基础,企业在面对当下的新形式,想要做好经济管理创工作的基础条件进行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进而才能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实效性。首先企业只有从源头出发,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理念,用新的发展思路谋求新的发展,有效保障企业经济管理的良好发展;其次,创新理念应该由上到下,贯穿于整个企业之中,而不是仅仅要求管人员进行观念的转变,企业职工人员也应该实现观念与理念的转变,进而帮助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思路能够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趋势及其要求。例如:马云的六脉神剑商业理念,即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六脉神剑”的价值体系。客户第一:客户是衣食父母;团队合作:共享共担,平凡人做非凡事;拥抱变化:迎接变化,勇于创新;诚信:诚实正直,言行坦荡;激情:乐观向上,永不放弃;敬业:专业执着,精益求精。

2.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企业管理体制是保障企其正常运转的必要基础,而经济管理体制是确保企业经济活动高效性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当创新管理理念贯彻到企业中之后的首先任务便要对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善,在原有的体制上做出必要的创新,制定合理的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制,进而有效推动企业经济活动发展。例如:格力公司“以人为,本敬业为先”的管理体制,首先发展员工管理培训,进而促进企业高速成长;其次关心员工业余生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另外实行重奖科技人员,提供人才上升通道。

3.企业内部管理手段的创新

就目前而言,我国当前企业管理并不成熟,而其内部管理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内部的控制和管理,才能保障企业管理日趋成熟。在企业管理中,预算管理和控制尤为重要,恰当的选择预算管理并对其进行严格把控的经济管理模式,具有极强的使用价值,不仅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控制成本预算,降低企业在经济运行中所遇的风险,并且在遇到风险的情况下还能实现及时高效的控制。由此可见,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创新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同时对企业财务管理也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例如:京东CEO刘强东强调做事业,名利丢一边,自身创造的社会价值放首位!不求暴利、但求细水长流、做正规企业,干干静静的经营、勇于创新,走别人未曾走过的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业,全心全意、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4.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想要实现经济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也同样面临创新举措。目前,面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人力资源管理想要更好的适应其发展,并谋求自身的发展,创新成为其必然的要求。首先企业要严格把控招聘机制和员工晋升机制,并将其不断完善创新,针对目前企业招聘和员工晋升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企业在实现创新时首先可以采用新型的管理手段弥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就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实现经济管理理念的创新、企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内部管理手段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等举措,以期望能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杨明林 单位:中国民生银行北京分行

参考文献:

[1]曹健.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0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