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赏析八篇

时间:2023-09-01 16:48:20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第1篇

一、盲童完全有能力接受音乐教育,获得与正常儿童同样的审美愉悦。

1、盲童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兴趣。

正常人从外界获取信息的途径有80%是来自与视觉,而盲童由于视觉缺陷,这80%的途径只能转移到其他健康的感官来承担,其中,听觉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触觉由于受空间的限制在第一反应上较听觉要有所不及)。因此,盲童在吸收外界信息时对声音会特别敏感和感兴趣,对声音刺激容易形成有效注意。音乐是一种利用声音来表情的特殊艺术形式,在形式上完全适合盲童的生理特点。因此,在众多艺术类型中,音乐在形式上最容易为盲童所接受,加上音乐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感情内容,并以乐音的形式给予人感情上最强烈的震撼,使得盲童对音乐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兴趣。我们曾在盲聋哑学校对盲童作过口头调查,几乎所有的盲孩子都表示非常喜欢上音乐课。兴趣和爱好构成了盲童有能力接受音乐教育的坚实台阶。

2、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视觉障碍不成为盲童进行音乐体验的绝对阻碍因素,盲童也能获得正常儿童能获得的审美愉悦。

盲童虽然存在视觉缺陷,但他们具有健康的听觉,完全有能力参与音乐体验。当然不可否认视觉上的缺陷会导致如形象思维、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欠缺,对理解音乐造成一定的困难,但音乐终归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视觉障碍不会成为盲童进行音乐体验的绝对阻碍因素。另一方面,视觉不但是人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同时它也扮演着易使人从一种专注状态中分神的不利角色。而在音乐审美过程中,盲童基本上排除了这种视觉上的干扰,容易形成比正常儿童更为稳定和持久的音乐审美注意,从而为整个音乐审美、教育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盲聋哑学校听课时,我们发现盲童在音乐课上表现相当活跃,且相当专注,投入程度较普通儿童要深得多。

3、敏锐的听觉使盲童有可能具备超出常人的音乐感知能力。

根据补偿原理,具有某一方面生理或心理缺陷的人,其他方面健全的功能可能会较常人要更强一些,以补偿其有缺陷的官能。盲童由于视觉上的障碍,听觉和触觉成为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长期的适应过程和生活的历练,他们的听觉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变得极其敏锐,这使他们在音乐审美活动中显露出一种较强的音乐感知能力,有时候这种诉诸于听觉的的音乐感知能力甚至略高于常人,为他们进行进一步的音乐体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盲聋哑学校听一节小学三年级盲生的音乐课时,我们无不惊奇于盲童敏锐的音高感知能力,教师在钢琴上任意弹奏大三度、小三度音程,他们都能迅速、准确的分辨和判断,这恐怕是很多中学阶段的普通学生还难以做到的事。

4、盲文乐谱为盲童学习音乐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盲文乐谱是一个完整的记谱体系,包括各种音乐的基本符号,以及词谱对应符号和各种音乐记号和术语,这为言童接触和学习音乐创造了便利的条件,解决了言童因视力障碍带来的无法看读乐谱的困难,使得盲童不但能够音乐欣赏活动,还能摸读乐谱,学习音乐理论知识,作曲,器乐演奏等。

二、音乐教育对于发展盲童健康感官的功能和思维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1、倾听音乐能够锻炼盲童的听觉感受能力。

音乐作品中旋律的进行起伏,节奏的长短变化,各种乐器的音色,以及力度、速度的变化和对比等都需要审美主体具备灵敏的“音乐之耳”才能辨别。这样一来,音乐学习就为盲童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锻炼听力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盲童音乐听觉的途径来达到发展整体听觉能力的目的(当然,就艺术教育而言,审美仍是最主要和最广泛的目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对于盲童,可较正常儿童加大练耳教学和欣赏教学的比重,把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主要是音高感和节奏感――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在盲聋哑学校,小学低年级盲童对音高、节奏快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以事实向我们证明:盲童的听觉潜力非常大,而种种原因使音乐成为挖掘和发展这种潜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这些原因包括前面提到的盲盍对音乐特殊的兴趣,盲童在音乐审美和教育过程中音乐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还有音乐所能提供的声音刺激的多样性等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通过音乐教育发展盲童听觉能力的可行性。

2、乐器教学能有效发展盲童的触觉能力和身体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除了听觉,触觉也是盲童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而协调能力是保证言童在没有视力的支持下身体各器官能协调运作的重要能力。因此,培养盲童的触觉的敏锐性以及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协调性也非常重要。为盲生开设器乐课,恰恰能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起到辅助作用。让已具备一定音乐感知能力的盲童学习一门乐器,不但能使他们较好的获得节奏感、音高感、和声感等,巩固和提高音乐听觉,同时还有助于盲童触觉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首先,任何一门乐器的学习都离不开手,手指的灵活性在器乐学习中尤其重要。对于言童而言,视觉上的障碍使得他们在演奏乐器时不能用眼睛去辨认众多的琴键和琴弦,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触觉以及长期依靠触觉所形成的直觉,触觉的灵敏程度往往是其手指灵活性的基础。如学习键盘乐器,盲童依靠的是长期用手摸索逐渐形成的经验和直觉,从而能够在演奏时能不依靠视觉,在直觉的引导下根据音的高低走向以及音高距离就能迅速找到键盘上任一音的位置。因此,在器乐学习过程中,盲童的触觉能得到积极有效的锻炼。此外,除了触觉的灵敏和手指的灵活性,器乐学习要求人的眼、耳、口、手等器官的协调并用,盲童由于视觉障碍,相比正常儿童更需要除眼外其它各器官良好的协调合作才能完成器乐学习的任务。因此器乐学习也为培养和锻炼盲童的协调能力提供了一个好的机会。

3、音乐教育对于启迪盲童的形象思维,培养盲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第2篇

一、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身体发展

学前阶段是人的大脑、身体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在此时大脑、身体各部分获得积极活动的机会越多,就越有可能使大脑、身体获得充分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大脑的发展。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掌管语言学习、数学理解、概念构成、时间连续性感受以及分析性思维活动等;右半球则掌管音乐、图形感知、面孔识别、空间知觉、距离判断以及综合性思维活动等。音乐教育以发展形象感知、思维能力为主的活动领域,对学前儿童大脑右半球的潜力得到应有的开发,进而影响到整个大脑工作能力的最优发挥。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运动及运动感觉中枢将担任更多的控制、调节工作;在欣赏和创作活动中,更多的中枢将参与信息的收集、加工、输出的过程。对学前儿童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和全面的音乐训练,可以使其他们的大脑各部分神经都有机会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之中,才能使其大脑各个中枢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与身体健康。儿童参加音乐表演活动和乐器演奏,可锻炼身体各相应部分的大小肌肉、骨骼和韧带,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速度和协调能力,增强心肺等器官的耐受力。经常参加韵律活动可以使儿童获得更加健美的体形、端正的姿态和良好的身体发育。唱歌活动也能对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发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音乐活动中的儿童通过音乐调整情绪,进而调节生理状态,已达到促进或维护身体健康。

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在大量学习优秀歌曲和有节奏的诗歌朗诵的过程中,不仅积累音乐语汇,也扩大词汇的积累,增加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习唱歌还能够在喉部形成一种肌肉运动的模式,对说话能力的改善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音乐学习和语言学习都是听辨、记忆、再现声音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教儿童歌唱时,正确的咬字、吐字,可以帮助儿童养成口齿清楚的语言表达习惯。此外,音乐和语言的节奏、句子、音调、重音、韵律、情感等因素,对提高学前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有益的。

三、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音乐教育是参与者集听觉、视觉、触觉等为一体运用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特有的、综合的、多形式的、多层次的、多主体的学习方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认知发展的机会。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在音乐游戏和舞蹈的活动中,儿童根据音乐的旋律线使身体各个部位产生不同位置韵律活动。从个体与个体、组与组的位置变换,让儿童对空间方位的感知有充分的体会。当儿童听觉器官接受到音响信号后,大脑神经立刻辨别音色、音高特征,从而培养儿童的听觉感知能力。在儿童学习乐器时,能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力度、位置接触乐器,听到的音色、音量、音高截然不同,从而发展其触觉感知。

(二)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听觉感知、注意制约着记忆表象的形成,同时听觉的记忆表象有直接影响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音乐具有直观性,它能刺激人的感官并引起记忆等心理反应。整齐的节奏、和谐的旋律,不仅易于上口,并能储存在脑海中,使人的记忆进一步加深、巩固。同时,教师在教唱歌曲时采用恰当的教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各种形式讲解歌曲的内容,使儿童理解歌曲的性质,在歌唱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

(三)促进学前儿童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音乐本身是一种抽象化、个性化的表现艺术,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恰恰能给儿童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是儿童沉浸于音乐活动之中并获得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音乐教育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由于直觉行动思维与儿童的实际行动是直接联想的,儿童在模仿成人的唱歌或做身体动作的过程中,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其次,音乐运用旋律、节奏、音色以及速度、力度等变化要素来展现音乐形象、表达思维情绪,它能刺激作用于儿童的大脑,使右脑中棘突触数增加,从而使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开发。

四、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教育者在音乐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学前儿童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将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成为自觉的行动。

(一)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音乐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学前期的儿童正处在于个人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儿童社会交往活动日益扩大,情感体验的日趋丰富及分化的逐渐细腻,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已逐渐成为能促进儿童情感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音乐情绪情感。

(二)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发展。音乐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唱歌还是器乐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幼小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因而,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和发展儿童基本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作为意向活动范畴的非智力因素得以更好地养成。

五、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学前儿童交往与合作能力。音乐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满足人的交往需求。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彼此沟通,进而建立感情上的和谐关系。音乐教育活动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尊重人和被人尊重,领导人和服从领导,与人合作和与人共享等,从而培养儿童的交往技能和合作能力。同时在积极的音乐交往活动中,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需要和信心也得到了不断地加强。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前音乐教育;教育理念;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15-01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音乐教育的关系

霍德华・加德纳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在加德纳理论中,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具有这八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所占比例不同。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的智能优势。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有教无类只是简单地把个体认为有的聪慧有的愚钝,通过教育都能成为有技巧、有才华的人,而多元智能从智力划分和天赋角度对每个个体进行了区分,因此,根据智能多元理论,就能针对儿童个体的特点展开不同层次的教育。

在学前音乐教育创新的大环境下,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传统的讲授式教育固然有其优势,但忽略了学龄前儿童的多元智能潜能。所以在学前音乐教育中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思想去教育孩子,以音乐教育开发音乐智能,同时带动其他智能共同发展,让孩子在人生道路起步之初找到方向和自信。

二、环境创设法

学龄前儿童想象力丰富,教师可以通过实物环境创设、语言形容、音乐播放等方法为孩子们营造不同的环境。这个环境在孩子们脑中是生动、形象的,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更能为他们构建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音乐环境创设,让孩子们在视听基础上进行想象,进而进行教学活动。以儿歌《下雨了》课程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器演示风声雷声,再播放《下雨了》儿歌让孩子们欣赏,其次询问孩子们下雨时的声音是怎样的?让孩子们模仿雨声。再次通过游戏,以敲击三角铁为雨声,带领孩子们演唱儿歌。这个环境创设法不仅简单,更能引导孩子迅速进入环境。开发其想象力,在音乐智能得到锻炼和培养的情况下,空间智能、语言智能也到了提升。同时模拟环境的创设,对孩子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

三、情感体验法

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声乐教育,而是兴趣教育与审美教育,所以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就要进行音乐审美教育,而情感体验是审美的关键。当音乐与情感产生共鸣,孩子们才能体验到音乐的美妙与魅力并喜爱音乐。情感体验法对教师的要求高,需要观察、揣摩孩子们在音乐课中的表现,随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以《数鸭歌》教学为例,这首儿歌朗朗上口,并且具有很强的律动感和画面感。首先教师可制作教具若干只纸小鸭,配合《数鸭歌》的旋律让孩子搭配动作,并进行数鸭子。同时也可让班级内一些孩子扮演小鸭,学习小鸭走路的姿态。并从歌词中引申出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学习。这种情感体验是润物细无声的。通过儿歌欣赏、角色扮演、角色情感体验等环节,加深了孩子对儿歌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明白儿歌是言之有物的,也是有内涵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对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运动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都有帮助,在开发智力的基础上情感也得到了体验。

四、合作学习法

人是生而平等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并无高低之分。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观念的教育也十分重要。音乐教育恰恰是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最好契机,通过合作演唱、表演,提高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际关系智能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合作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合唱声部的不同进行合作,可以通过乐器演奏不同的合作等。合作学习法不仅开发音乐智能,更是对孩子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重要提升措施。也是回归了教育的本质,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不单单是培养什么技能。

五、小结

多元智能理论这块他山之石,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可以攻玉。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对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学前教育的结合进行了浅显的探讨,这两者的结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学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摸索总结,更好地进行学前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屿梦.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模式的多元智能开发探究[J].黄河之声,2016(02).

[2]杜莹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音乐教育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3]肖园园,巫苏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当代儿童音乐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2014(14).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第4篇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才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已经成为我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音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为早期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在培养儿童的美感,欣赏美、创造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可以开发儿童潜力,塑造儿童的健康和活泼的个性,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它是教育的开始,是生命的启示,鼓励孩子们更加主动、自信地参加社会活动和学习。儿童通过音乐的学习可以增强记忆力、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例如,爱因斯坦、达尔文、牛顿等都非常喜爱音乐。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还曾经在1911年创作过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然而,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一种手段,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并没有被广泛地关注,大多数人的目光停留在文化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当然,学习文化知识是很重要的,但为了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我们应该以音乐教育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

首先,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还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研究,婴儿被分成两组,一组生活在一个只有白墙,天花板上没有任何装饰,安静的隔音的房间里,另一组生活在墙壁和天花板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图案的房间里,透过玻璃能看到医生和护士在工作,还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几个月后,对两组婴儿进行智力测试,发现房间里缺乏刺激的孩子,其智力水平与另一组相比是缓慢的。这项研究表明,早期丰富的环境是儿童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早期音乐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得最有效的途径。科学证明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巨大的潜力应该说每个孩子生下来个个都是天才。那是遗传基因决定的,科学发现,人的基因当精子和卵子结合时就决定了孩子大脑的结构,其影响作用占30%~60%,所占比例因人而异,以生理遗传最为明显。它告诉了我们儿童的潜能是客观存在的,开发的空间的巨大的。这不仅为孩子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物质前提和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还制约着孩子日后发展的方向。武汉市一个5岁的女孩已进入武汉大学超智班,她可以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伊索寓言,并能使用英语进行对话。主要原因是她的医生父亲让她从小听音乐,她父亲还说 :给孩子适当的信息来刺激大脑,是一种重要的早教手段。不仅如此,生理学家也早已证明:音乐训练可以促进人们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因此,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是必要的。听音乐,学习唱歌可以开发儿童智力,通过乐器的学习,节奏的训练,你可以锻炼孩子们手部的精细运动,这样孩子的听觉、触觉和视觉相协调,使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培训和发展,促进均衡发展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可以使他们未来的推理能力在学习数学等学科时发挥极大的作用。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个,一个是数字,一个是文字,一个是音乐 !在孩子们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音乐作为启发儿童智慧的关键,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是非常富有成果的。

其次,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孩子自我人格的完善,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质。优美的音乐可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音乐用美丽的声音,美妙的旋律,生动的节奏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接受音乐对其性格的感染和教育。正确的音乐教育,能使孩子体会到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音乐的美,享受美,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活泼开朗,并且培养孩子的胆量和才能。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所以音乐,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好途径。

所以,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接触音乐,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练习唱歌、表演,大胆的、天真地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评价和欣赏。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审美和道德往往在同一进程中实现。当我们教孩子学会唱或让孩子们享受到丰富的音乐和艺术歌曲,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学会唱歌的孩子不仅喜欢,而且善于通过行为表达他们对这首歌的内容的感受。在集体歌唱、演奏乐器或小节目时,为了确保演出效果,孩子会控制自己的行动,提高集体的责任感和约束力。所以让孩子们学习音乐、舞蹈、乐器、可以培养孩子团结、诚实、勇敢和优良的品质。美妙动听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符合了人们生理的韵律和节奏,被不同年龄和知识阶段的人们所接受。这里,不需要前期教育积累,不需要循序渐进的铺垫,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能够一定程度地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根据音乐这样的特点,如果让学龄前儿童经常性接触音乐,或者带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音乐活动,儿童大脑就会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像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体验到快乐,喜欢音乐,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六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因为直觉产生了新的科学发明。那种直觉实际上与音乐世界的所谓灵感是相通的。因此,早期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和提高,能够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育,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结合其他艺术手段,将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作为早期教育中一个重点方向,使儿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第5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71

引言:音乐艺术主要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这门艺术与其他器乐演奏的表演艺术是不同的。它天生的长在人体的内部。

(1)音乐学习步骤的简单化声乐学习方法的复杂化(模仿)

(2)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的反思”

音乐欣赏活动应该是一种整体性的感知、审美活动,它有赖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包括动作的,语言的,想像的,画面的,符号的,情感的等。如果把音乐片断化、局部化,难免有分割之嫌.孩子无法从中获得一个整体的完整的享受,可能会导致儿童对音乐的片面理解。

二、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的反思

在幼儿园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认知、审美、情意目标如何运作?教师们如何合理地进退,何时走向中心,处于“前台”,何时退向边缘,处于“后台”。这方面的问题不是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独有问题,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在欣赏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师指导语过多,线索过多,发问过多,控制过多。教师在幼儿面前往往充当的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在教师频频发问、频频抛出思考的线索的情况下,儿童主宰自己头脑、主宰自己思想的权利也被老师们所殖民。

三、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儿童”的反思

儿童作为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在教师提供的多种欣赏辅助手段的包装下被一些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因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游离于音乐之外,并没有融人到音乐中去。此时的音乐成为儿童活动的一种背景而不是主体。要让儿童成为音乐欣赏中的儿童,让音乐和儿童融合在一起,处于交融状态,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使儿童回归音乐本身,不再在音乐的边缘徘徊。

四、对音乐欣赏过程中“师幼关系”的反思

传统的师幼关系是以“控制一服从型”为主的,这实际上反映出教师作为成人作为制度规范的代表对儿童的一种“教化”和“征服”。幼儿作为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们不就是常常说要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吗?教师和儿童在活动中应该是相互建构、共生互长的。儿童的知识经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升日益精细化、丰富化、多维化,教师则通过对儿童反馈的敏锐的觉知和借鉴达到对儿童的理解和尊重,使师幼双方都能达到一个新质的生成、飞跃。

五、音乐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即教材、学科的旧概念,转变成为由教师、学生、各个环节、教材整合的复合体。在这个复合体中,教材已变化,学生在成长,教学重过程,那么教师该如何?教师更需要成长!教师的成长不仅是日益信息化、学习化社会对教师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师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六、音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选择教学方法要与学科特点相适应,要依据该学科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即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幼儿的审美情感,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课又是一门技艺性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练习法、欣赏法和示范法。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并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故而练习法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首要条件是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大量接触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审美、修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音乐欣赏的能力,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作为音乐课教学内容之一的欣赏本身就是以欣赏教学方法为主,而在歌唱、器乐、律动等教学中也无不贯穿和体现着欣赏活动,所以欣赏法也是音乐课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儿童学音乐是从模仿开始,在课堂上学生学习各种技能也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尤其是在唱歌、器乐等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范唱、范奏都必不可少。所以,示范法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音乐素质等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此外,在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

总之,选择音乐教学方法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七、建立“互动”新型师生关系

“互动”是学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也成为师生新型学习方式、学习关系的代言,被提倡应用于各种教育活动中。幼儿园音乐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参与性的特点。

八、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幼儿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诱饵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幼儿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幼儿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幼儿园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幼儿对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幼儿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诱饵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幼儿的教学方法,指导幼儿学习,使学幼儿会学习。大班自我意识较强,音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伴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出版社、中国教育杂志社、

《反思性教学》 熊川武著、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第6篇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用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和思想情感等发展。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部分。是向学前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音乐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对音乐活动最喜爱。为了丰富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开阔音乐视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认为民族民间音乐很有必要渗透到幼儿音乐教育活动。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从幼儿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是一件及具意义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教育,从朗诵童谣、学习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

民族民间音乐是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形成独特的音乐,特别是滇西北高原上的丽江,除了得天独厚的、美不胜收的自然风景外,有称为国宝、民族之宝、世界人类之宝的纳西古乐,有我国少数民族古文字记载的舞蹈(东巴舞);有纳西民间舞、纳西民歌、口弦调等民族音乐、民族民间器乐等形式。幼儿园音乐教育体现本土文化,这样可以增进幼儿热爱家乡情感、萌发幼儿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和丰富音乐认知,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加强幼儿的民族精神。这里谈谈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渗透民族民间音乐因素。。

一、民族音乐元素加入幼儿音乐欣赏教育实践

音乐欣赏(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化)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象力,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和音乐素质,音乐欣赏也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音乐欣赏,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感受美,并且表现美。那么,再为幼儿园音乐欣赏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材在考虑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同时,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体现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在选择内容时从幼儿园实际情况出发,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不断深化课革,把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渗透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体现民族性特点、地方性这一特点。例如:《阿哩哩》及《纳西三部曲》这些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于乡间,流传与街头巷尾,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在丽江的旅游景点或周边地区旅游景点都可听到这些动听的音乐和可看到随乐的欢快的纳西打跳。同时,幼儿还可以从纳西音乐作品的节奏、速度、旋律中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从而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还有利于开阔了音乐视野,又满足了幼儿的情感需要。还有纳西古乐。它在纳西族的音乐文化中,有一种驰名中外的纳西古乐。据考证,这种古乐起源于公元14世纪,它是云南省最为古老的音乐,也是中国或世界最古老的音乐之一。 纳西古乐是纳西族人民在接受以儒道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下而创建的艺术结晶。这样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世界文化遗产)配器都很成人化,曲子很长,结构较为复杂,学前儿童不易理解,这样需要深刻分析作品的特点,从音色、结构等方面进行处理,使音乐结构短小,符合幼儿接受水平,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组织活动也便于操作。通过组织实施,可使幼儿感受到这一音乐作品的内涵,体验民族文化。用民族音乐感染和熏陶幼儿,广泛的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意识。

二、在歌唱活动中渗透儿童民族歌曲

歌唱,是人类音乐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柯达伊曾说过,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才能得以发展。的确,歌唱是使儿童进入音乐天地的最自然的途径。歌声是儿童的亲密伙伴。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歌曲占的比重最大。因此,为幼儿选择歌唱材料是要注意到符合幼儿特点的同时,还要兼顾民族性这一特点。在丽江有著名的音乐家及许多音乐工作者,他们为儿童收集和创作了不少的优秀音乐作品,如:《放风歌》、《月亮歌》、《牧童歌》、《唱云雀》、《盼天晴》、《喊月亮》、等这些都是以儿童生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反映儿童思想感情,体现儿童心理特点与审美特点的歌曲。第一:具有童心:指儿童的心情,孩子气。第二:具有童趣:指儿童的志趣与乐趣、情趣与意趣。儿童歌曲创作在充分表达童心的同时,还要充分体现童趣,即用儿童的视角和儿童的审美心理,行为方式,表现儿童的志趣、乐趣、情趣、意趣。第三:具有童言:就是儿童的语言。例如《盼天晴》歌词是这样的:乌云乌云靠边散散,蓝天蓝天出现来来,杀只小鸡请你吃吃,宰只小猪请你尝尝。是纳西族一首本土的原创音乐,它的乐曲结构简单,形象鲜明,音乐旋律欢快音域在六度之间进行,且用倚音和波音更显出纳西音乐的特点。歌词通俗易懂、美好、有趣、有意义,很适合幼儿进行歌唱活动。它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对音乐情绪、内容进行体验感受和想象表现,而且对该民族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知道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快乐、起来勇敢的民族。通过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幼儿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知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理解、尊重、平等的理念。

三、儿歌、童谣引进幼儿园整合教育活动中

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国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教育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中国的民歌文化财富流失严重,抢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与文化,只有生活与文化的交融才会有真正音乐的交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方式的改变,许多民间的原生音乐逐步消失和淡化。比如以前田间、地头经常流传的纳西歌谣《谷气》、《喂默达》、《阿丽哩》、《哦热热》,现在只有在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能依稀听到;以前在校园能听到的一些儿歌童谣,现在也基本消失了。国务院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中小学要“充分挖掘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活动。社区和学校可以开展,幼儿园同样也可以开展。这里我要说的是纳西童谣。童谣是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紫千红的文苑中很有特色的一束瑰丽之花。它经过民间长久流传,精炼爽口,和谐押韵,同诗歌一样具有音乐性,它从孩子们的心理、生活、游戏情趣、 童话世界意向,以及儿童语言的感受出发,口传而成,比起大人唱的山歌、朗诵的诗歌,要开放自由得多。更有利于培养幼儿节奏感和审美情趣。值得庆幸的是前不久幼儿园实施的“纳西母语传承项目”,得到了“陈一心家族基金会”的资助。这个项目聚焦在童谣的收集整理、教材的编撰和教学上,项目组的成员有来自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丽江白马龙潭小学、黄山幼儿园的和古城区幼儿园的等几个老师。他们不辞辛苦,走村窜寨,收集了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纳西族乡等地的不少纳西童谣。用纳西拼音文字、汉字直译、意译的方式真理出来。这些童谣充满童稚之趣,天籁之美,尤其以人们与动物之间的对话和调侃的内容最吸引人,反映出纳西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和动物平等对话,将动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和家人似的那种生活审美、趣味和习惯。通过多次整理、研讨,多次组织教学(体育游戏、语言、音乐为一体的)活动,并请多方人员进行教育观摩、研讨。还拍摄了教学实景的录像。我们还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观摩学习。看到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对这些纳西母语唱的童谣非常感兴趣,真正的寓教于乐。我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对宏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推广的面要更大些,使我们周边的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这些音乐氛围中,感受着不同音乐要素构成的优美旋律,丰富自身音乐认知、拓展音乐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了解和会演奏民族乐器、会跳民族舞蹈

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有神秘的东巴文化、典雅的纳西古乐。在古乐演奏中,使用了板铃、板鼓、锣、钹和节奏乐器:苏古笃、波拨等。在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幼儿园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幼儿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喜欢跳舞是幼儿的天性。儿童用舞蹈动作表现美、创造美,而且在舞蹈中还能找到一种传达情感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方式。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幼儿舞蹈所具有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把纳西族传统歌舞的基本动作(一步一撩、四步一撩、三步三退等)和打跳贯彻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早操、体育活动、音乐活动、游戏活动)环节中。可以使幼儿受民族民间音乐的感染和熏陶,还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民间音乐引进幼儿园是很有必要的。《学前教育学》系列专业教材中讲到文化学前教育有关问题时指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应在学前教育中反映出来,我国学前教育也应关注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收入新文化,丰富教育,改善教育,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国情、乡情来选择文化。我认为,这种引进方法,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首先,把民族音乐引进幼儿园音乐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的举措。

音乐教育对儿童德育起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音乐形象感染和影响儿童。幼儿通过了解掌握本民族音乐侧面,可增强对美丽的山川、悠久文化的自豪感,萌发他们去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拼搏的爱国主义激情。《民族民间音音乐理论》一书中提到:在幼儿启蒙时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使幼儿从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

其次, 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国人的责任,需要大家都有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乘丽江旅游业发展这一良机,作为参与基础教育的幼儿园这一阵地,应尽一份宣传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的责任。千里之路始于足下,我们需要——行动!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在导向上要注意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和文艺节目的编排上要注意选用适合幼儿的、经典的、民族的音乐题材。

[参考文献]

[1]梁志燊.学前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12月

[2]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倪敏.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第7篇

关键词: 幼儿文学 教学方法 教学技能 研究能力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的改编创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幼儿文学修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但学生的感受是,不觉得没有用,也不觉得很有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笔者通过这几年的幼儿文学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思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探究课题,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及“快乐”文学的意识。

一、参与——教学技能培养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为此,笔者在开展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摈弃单纯以“教”为主的方式,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遵循学生“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原则,通过整合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训练学生的职业口语,进行教学模拟等途径,让学生参与到幼儿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艺术技能整合。“艺术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发展,还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儿童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发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全面文化素质”[1]。幼儿文学则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游戏等多种艺术因素,成为幼儿艺术教育中运用广泛而普遍的形式。我院学前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下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精心准备,将其所学艺术技能悉数应用到幼儿文学课程中来。如在儿歌这一文学样式中,让学生结合音乐的节奏节拍,为儿歌划分节奏;在童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将纯文本的故事,通过图画、戏剧等方式来表现;在图画书教学中,鼓励学生自制图画书。

职业口语技能训练。幼儿教师职业口语是实施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科学实验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习得言语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教师的语言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模板,幼儿教师的职业口语水平直接影响幼儿言语发展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培养与训练尤为重要。通过幼儿文学课程培养学生职业口语技能,主要是由文学样式的表达这一单元来完成。如幼儿诗歌、儿歌诵读,童话、儿童故事的讲述、赏析,首先通过网络媒介,让学生搜集、模仿诵读与讲述技巧,其次录制音频资料,让其他同学、老师听并提出建议,最后通过一次集体的“儿歌与故事诵读会”将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教学实践模拟。幼儿文学课程的学习本是为学前语言教育奠定一定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儿歌、故事,还是图画书,都需要学生在学会讲读诵之后,将其通过教学完整地展现出来。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特别增设了教学实践模拟这一单元。通过理论讲述、实践探索、实际操作等环节,力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技巧。理论讲述主要从文学样式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传递、教学评价指导等方面入手,详细具体地讲述某一文学样式的教学要求。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生在小组内的试讲,一是通过网络、光盘等媒介,学习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实际操作时,每一文学样式完成之后,给学生两次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教学。

二、探究——研究能力培养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2]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有五种,分别为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有结构的探究(Structured Inquiry)、指导型探究(Guided Inquiry)、自由探究(Free Inquiry)和学习环(The Learning Cycle),有结构的探究是指,研究时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供预期结果。指导型探究是指,探究活动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概括,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自由探究是指,在探究活动时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当然也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3]

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成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明显的独立意识,能进行独立或协作的探究活动。为此笔者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有结构的探究、指导型探究、自由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在幼儿文学样式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列出研究问题或小组、个人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小组合作研究。同时与幼儿园开展合作,将大学教学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将研究问题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紧相连,使得学生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如在儿歌教学中,笔者首先列举了几方面问题供学生探究:(1)儿歌节拍;(2)教材中的儿歌;(3)儿歌搜集整理;(4)名家作品赏析;(5)幼儿园儿歌教学;(6)儿歌出版。其次,让每一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以上几方面进行研究或自拟研究问题,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再次,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写成研究报告,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三、激趣——“快乐文学”熏陶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第8篇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兴趣培养;有效途径

目前,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已经成为提升幼儿艺术素养、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在百度百科中,“启蒙”意为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故亦将“启蒙”称为“入门”。在幼儿钢琴学习过程中,启蒙教学即为“钢琴入门”教学。对于幼儿来说,一切知识与技能的启蒙,都是学习的第一步,决定着未来对事物的理解是否正确。钢琴学习是现今社会开发儿童智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钢琴启蒙阶段是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钢琴本身具有无可替代的丰富表现力,同时钢琴学习能让儿童觉得尤为轻松,没有负担。学习钢琴不仅能使儿童的脑、眼、手、脚、耳乃至全身进行协调配合,还能使儿童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听辨能力以及观察力、注意力和忍耐力等各方面都得到明显的发展。

一、培养学琴兴趣的重要性

万事开头难,钢琴学习也是如此。钢琴“启蒙”又称为钢琴“入门”,目的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在整个教学中,时常听到家长说:启蒙教学是从零开始的,是最无关紧要的,因此是最简单不过的事了。钢琴启蒙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前途。钢琴学习犹如盖高楼大厦,要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结实或者打歪了,楼是盖不高的,即使勉强盖上去了,迟早也会倒塌。成功的启蒙教学首先是使学生热爱钢琴艺术,继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有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仅对孩子,对成年人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状态是积极的,是很专注的,正是因为兴趣所在。换一句话说,很好地培养了孩子在启蒙阶段对钢琴、对艺术的兴趣,难道还怕学不好吗?

二、传统幼儿钢琴教学的弊端

在我国,钢琴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迅速发展起来的。钢琴日益得到普及,全国都开始慢慢注重幼儿钢琴教育,然而正规的、合格的钢琴教师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壮大的琴童队伍的需求。于是出现了师资队伍鱼目混珠、参差不齐的情况。目前,许多钢琴老师特别是半路出家的钢琴老师还在用20多年前的学琴方法来进行钢琴启蒙教学。要知道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进步,高校的老师每年都会参加各种优质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水平,钢琴老师难道是个例外?还在用20年前的方式进行钢琴教学显然非常不合适。(一)启蒙教学没有声部概念,“一团浆糊”。所有的理念应该在一开始就树立,而不是后期再修改和添加。比如在培养孩子的认谱习惯时,只注重音符和节奏,而没有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不观察拍号、谱号、调号、指法等,导致后期孩子的练习不完整,频频出错,不连贯。这正是因为最初的启蒙教育阶段没有帮孩子养成认真读谱的好习惯,声部概念也是如此。不要害怕孩子不理解、不要担心孩子不能完成,优美的音乐就是多线条、不同色彩的。只注重用手指把音弹对,那就是“一团浆糊”。这样的音乐又怎么谈得上兴趣培养呢?(二)“灌输”式的启蒙教学。多数老师在教钢琴时,就是把自己的音乐想法“喂”给学生,但在艺术领域,“灌输”和“栽培”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种方式。仅仅教学生乐谱上每个具体的音或乐句要怎么弹,让学生慢慢学,然后反复练习,逐渐达到标准,之后又开始学习下一首曲子,再把上述过程重复一次。我想大多数人都有类似问题。乐曲弹奏出来是什么样老师应该很明确,这种教学方法一开始见效较快,但后劲不足,这就有点像为学生裹上一层比较漂亮的包装纸,其实只有表面功夫,没有实际内容。(三)过多强调手型的固定。钢琴制作是十分科学的,也非常适合人体构架。我们最放松的时候,就是最佳的弹奏状态。而多数老师过于强调手型的状态:握苹果的形状、指尖站立、高抬指等,枯燥的动作练降低了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同时也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手型的保持可以在练习过程中自然习得,重在教师用何种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在枯燥的动作练习中固化僵硬的手型。

三、增强幼儿钢琴启蒙教学趣味性的有效途径

在钢琴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在钢琴启蒙阶段找到学习钢琴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已成为提高钢琴学习成效的关键所在。单一枯燥的学习方式抑制了孩子们学琴的热情,打消了其积极性。那么,如何增强幼儿钢琴启蒙教学的趣味性呢?(一)钢琴启蒙与音乐教学法完美融合。幼儿天生热爱音乐,音乐伴随着幼儿的生活和成长,活泼的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向往。幼儿音乐教育能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审美能力,同时能激活幼儿大脑功能以及促进幼儿心理发展、身体健康等,在诸多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钢琴与学习音乐同理,重在感受、倾听和亲身参与。学习音乐之初,掌握节奏是关键。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理论性的乐理内容具有趣味性,从而让孩子们接受而不反感呢?那就是融入音乐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亲身参与,因为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很关键。孩子天生爱玩,在音乐活动中有目的地玩、有意义地玩,不知不觉便能轻松牢固地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为例:1.节奏的感受运用音乐教学法,可以借助念词、声势、打击乐等方法进行节奏练习。比如第一乐段可以单独把节奏部分提炼出来,制作相关图谱,配合念词、声势或者打击乐的方式进行节奏练习。找到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组合的节奏特点。2.音乐情绪的感受运用音乐教学法,感受乐曲中音乐情绪的起伏变化,用律动、声势等方式,以《土耳其进行曲》为背景音乐,设计合理的音乐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亲身参与,感受音乐的变化。3.曲式段落的感受运用音乐教学法,感受乐曲A、B、A的三段曲式,每一段根据节奏以及旋律走向设计合理的活动让幼儿参与,同时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结构概念。4.活动游戏化孩子天生就爱玩,所以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使趣味性的内容体现在“玩”上面,在玩中自然习得知识内容,在玩中学习巩固音乐知识,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二)教学新理念、新思路。用指尖弹琴,说的就是贴着键用指尖触键,以确保第一个关节不会塌。触键时摁住琴键,就像按电梯楼层一样,这样指尖会产生一种向上力,使得后面的关节凸出来,形成一个牢固的拱形。此外,手腕轻轻地向下会辅助拱形的形成,也有助于弹出柔和且饱满的音色。学生通过这种弹奏法形成了放松的手型(通常与读谱的基本能力同步进行)后,就可以开始引入高抬指训练。扎实的技术基础是钢琴弹奏的前提。但是技术是表现艺术形象的渠道,没有清晰的艺术形象,技术就成为无源之水了。清晰的艺术形象就要依靠乐谱——首先是节奏和音符的最基本的要求;然后是与情感表达有关的力度和速度的要求;最后再到音色变化和节奏变化的细致入微的处理要求。学生心中的艺术形象从无到有,也会依次经历此过程。为学生梳理钢琴演奏的核心知识点,然后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反复磨练的机会,使他们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形象。虽然“梳理钢琴演奏的核心知识点”听上去像是探测太平洋的水流一样困难,但实际上并不复杂。首要的技能是听辨、思考和弹奏复调音乐。(三)使用合适的教材。在一百多年前,钢琴启蒙教学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教材可供选择,大多数钢琴老师都是现编现教的。但是将这种方式拿到现在来看,大家都感觉难度太大,难道是我们现代人变傻了?还是古代人比我们更聪明?首先对于多声部教学而言,巴赫的作品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启蒙阶段可以先接触《巴赫初级钢琴曲集》。这里面的作品并不全是巴赫创作的作品,但是这套教材里的曲子非常好听,复调因素比较少,舞蹈因素比较多,有利于孩子们对“音乐之父”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其次,核心知识点是音乐表现力。用富有音乐表现力的练习曲来锻炼孩子,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常规教材是纯技巧性的练习曲,比如车尔尼、拜厄的练习曲,但是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孩子练习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这类练习曲音乐表现力不够丰富,没有太多的旋律。可以尝试用布格缪勒、海勒和克拉莫的作品取而代之。最后,关于乐曲结构的理解。《小奏鸣曲集》非常适合用作教材。奏鸣曲要学整套,而且要在慢乐章中多下功夫,这样更有助于提升音乐素养。一旦孩子对某种风格的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一般弹了一两遍之后),便能慢慢感知乐曲的结构。(四)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氛围。当了家长后才深有体会,在学习艺术的道路上贵在坚持。每周上课的坚持、每天练琴的坚持、每次训练的坚持,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在幼儿钢琴启蒙阶段,家长是最为重要的角色。要知道孩子们天生爱玩,孩子们的兴趣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有兴趣的事物,只要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对于钢琴而言,要想真正培养兴趣,一般要学习一至两年,能够弹奏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获得了成就感之后,才会慢慢有兴趣。老师教授得再好,孩子缺少课后的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那也是徒劳无功。此外练琴时的环境也很重要。充满嘈杂的电视声、小朋友的嬉笑声等等,必然无法很好地感受音乐、聆听音乐。所以,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好氛围与好环境的营造。

参考文献:

[1]郭亦勤,王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J].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J].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3]赵洪,王珊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4]王任梅,边霞.我国儿童艺术教育的变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两个纲要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