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30 16:36:50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第1篇

关键词: 高考政治复习 第一轮复习 策略

对于2011届高三学生来说,高考近在眼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有效地做好高考的复习工作,是毕业班教师不得不面对,同时也是必须解决好的难题。在平时的高考政治复习中,我在追寻学生做题丢分的原因时,发现学生无论是做选择题还是做主观题,其丢分往往是由这样几个“不足”造成的,一是基本概念、定义不清;二是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三是基本的解题技能不通晓、不熟练。所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一轮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如何确定第一轮复习的策略呢?首先要确定这一轮复习的基本目标与总体要求。具体来说,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一、学科基础知识全面化

这是第一轮复习中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最重要的任务,需要师生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一)扎实背诵,全面记忆基础知识。

比如说,政治常识中诸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经济常识中诸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哲学常识中诸如唯物论、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及方法论,等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下苦工夫掌握。这些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基本工具,必须准确如实地掌握。记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但理解知识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原理的表述需要科学、需要规范。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由于不愿下功夫背诵、记忆基础知识,不重视记忆,记忆不准,理解当然也就不到位。这样的恶性循环,就造成了学生在答题时,因基础知识把握不到位,在表述或分析说明理论依据时丢三落四甚至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也是很多学生主观题得分一直不高的根本原因。在高考中要想取得很好的成绩,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扎实背诵,全面记忆基础知识。

(二)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高中政治由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由若干个小部分组成。如哲学常识就分成四个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部分都自成体系,这也就增加了学生记忆、背诵的难度。与此同时,学生的畏难情绪也会随之增强。如何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帮助学生系统、全面、有效地把握基础知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我认为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无论采取何种策略,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比如传统的训练方法:直接针对基础知识设计填空题、是非题、改错题、简答题等。这些问题设置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夯实学生的基础。

(三)加强提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听得却是兴趣缺缺,复习课变成老师的“独角戏”。如何将老师的“独角戏”变成师生的“同台演出”呢?提问就是良方一剂。具体操作如下:一方面教师要进行经常性的提问,并且把提问坚持下去。经常性的提问可以督促学生,给学生施加一分压力,使学生紧张、兴奋起来,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记忆的效率和速度。另一方面教师最好实行滚动式提问,通过这种提问方式,使学生不断回顾并进一步巩固复习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从而更好地展开下一步的复习。

二、学科知识要点系统化

所谓“学科知识要点系统化”,是指学生要在全面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这些具体知识的要点、重点串联起来,进行系统化掌握。通俗地讲也就是要打破书本原有的框架结构,根据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构知识体系。这一步对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运用基础知识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将学科知识系统化有何意义呢?其意义在于学科知识系统化既有利于记忆基础知识,又有利于运用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因为把握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把这些基础知识切实掌握。另一方面,课本知识就如同我们所要使用的工具,虽然我们拥有了这些工具,但是如果胡乱堆放,一旦需要使用它们的时候,能否迅速寻找到合适的工具就成为一个大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只能是把这些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合理有序地存放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解答问题时根据材料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迅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运用的原理和知识,既学以致用,又省时省力。所以,学科知识要点系统化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整合学科知识,对学科知识要做到有条理、成系统地掌握。

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学生经过整合所得到的学科知识体系不一定非得与教师的相同,只要涵盖了主要知识点即可。

再次,在学科知识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旧知识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吸收。政治课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政治课的许多内容必然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政治教师一定要注意党和国家新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及时修正教材上的部分内容。

最后,在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化整合的过程中,要把学科的重点知识与相应的时事热点相结合,运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说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解答问题合理化

所谓“解答问题合理化”,是指学生在解答问题尤其是主观题的时候,一定要有明确的方法,有合理化的步骤。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

(一)教师应努力研究、不断总结不同类型试题的正确解答思路。

在学习中,学生丢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懂得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来解答不同类型的题目。只有找出解答不同类型试题的正确思路,总结出相应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潜心研究并加以恰当运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得分率。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正确、有效的解题方法解题,才可能写出完整、合理的答案。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特点,解答的思路与方法也各有不同。只要根据这些题型的特点,细心研究,总能找到一些通用的办法。

(二)教师应挑选或设置适当的典型试题来进行重点讲解和训练。

试题选择最好以历年的高考题为主。通过这样的讲、练真正提高学生把握解答试题的正确思路,提高解答问题的能力。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第2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 基础化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113-02

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生源质量下降、师生比例失衡、教学资源紧张、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问题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如何有效评价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并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指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3]。

基础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制药工程等近化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起到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同时,基础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所接触的第一门大学化学课程,因此,该课程又肩负着引导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过渡到大学学习模式的承上启下的任务。创新基础化学教学方式,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对于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评价是基础化学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通过对基础化学教学评价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及时了解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开展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在运用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分析基础化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尝试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这一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本文围绕这种尝试展开讨论。

1 目前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采取的教学评价模式大同小异,基本都包括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和教师评学等五个方面,其中尤以学生评价为主。以我校为例,学生评价包括教学态度、授课情况和教学效果三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又分为若干二级指标。教学态度包括智育和德育并重、辅导答疑、不随意停(调)课,按时上下课,上课手机关机,作业布置与批改等指标;授课情况包括讲课感染力、普通话和规范字使用、不照本宣科、内容充实、启发式教学、互动交流、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课堂秩序管理、课外学习指导等指标;教学效果包括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等指标。这些指标又分别占有不同的权重。课程结束之前,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完成上述学生评价工作,下学期开学之初,将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并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中参考上述教学评价结果。以上通行的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提供了重要数据。但是,这种评价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以学生主观印象为主,不能客观反映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多数仅涉及到教师授课状态表象,对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实现情况考查不够;没有考虑不同学科的个性化差异,评价指标“一刀切”。很显然,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仍然采用这种通行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课程目标达成度用于教学评价的实践

2.1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简介

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将考试内容分解为若干关键知识点,并根据题型特征,划分不同达成度级别,例如,对判断题和选择题等单一得分题目划分为正确和错误两个达成度级别,对填空题和计算题等多级得分题目划分为若干个得分率依次提高的达成度级别。考试结束后,对授课班级试卷中各关键知识点对应题目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判断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情况。同时,认为关键知识点对应的题目的正确率或得分率越高,则该关键知识点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越高,之后通过比较各关键知识点的最高级别得分率情况,判断整体的课程目标达成度。

2.2 基础化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实例

采用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对2013级水产科学4班27名学生的基础化学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分析。本次考试范围为物质结构、配位化合物、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共五章内容。总分100分,其中选择题20分,判断题10分,填空题30分,计算题40分。将本次试卷中的21个题目分解为15个关键知识点。

图1显示了部分单一得分题目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的目标达成度情况。在选取的8个单一得分题目中正确率最高的(96%)为“金属指示剂”这一关键知识点,正确率最低的(41%)为“配位平衡计算”这一关键知识点。整体来看,单一得分题目的正确率普遍较高。而单一得分题目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多为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了解,这说明本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达成度较高。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第3篇

一、计算机知识的基本概况

计算机基础是基础教育领域最年轻的一门课程,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计算机基础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学习计算机最基本的课程,藏区教育应该结合专业特色开设,培养实用型、一人多能的计算机教学培养目标。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

在现今的藏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其他地区,其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存在着薄弱的问题。各类学校面临着教育的信息化思维浪潮,而计算机基础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关键。换言之,只有先做好计算机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才能做好教育的信息化。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受教学效果好坏的直接影响,而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计算机教学尤其重要。现今的藏区青年信息水平的高低,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地影响着信息化在藏族的水平和普及程度。由此可见,在全球信息化思潮下,采用合理教学方法,对藏区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育十分重要。

三、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价值倾向,鼓励学生像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的实践与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凭借着个人的主观意志和自身喜好来批判学生的相应行为动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习惯于运用自己主观的个人情感,或者把自己认定的某些思维定势对学生进行强制的灌输,比如对学生灌输某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告诉学生“美是什么”、“丑是什么”、“错是什么”、“对又是什么”,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价值与时代意义,但在当今的多元社会,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对学生的多元认识和个性发展进行鼓励。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

2.现在的学校教学内容偏向于单一化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这种情况也是由于教学方法死板单一而形成的。所以,在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重视全面培养信息素养。首先,要改变对单一信息能力的培养,使之向培养信息综合技能能力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等能力的开发培养。除此之外,要着重提升综合信息素养,而不是一味提高机械的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在知识的增加中发展能力、提高能力。但在藏区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特别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从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教学对象来看,大多数学校教学方法的中心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主动的学。这样而言,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培养,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接受。要做到尊重理解学生的学校学习自主性,减少教师擅自为学生制定方法的做法,提倡作为主体的学生可以再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4.从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教学过程来看,许多学校尤其是偏远的藏区学校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实践性和情境性没有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不够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就不能再实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也就达不到使学生深刻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

四、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1.创建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与学习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就是对学校内容的兴趣,这样而来,学生才会自己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而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更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这是由于课程本身比较抽象与乏味,所以要写激发学生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课程内容来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改造。比如运用一些常见的课堂兴趣激励方法,如以物激趣,也就是指教师将实物用在教学之中。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组成的讲解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几台已经报废的计算机,学生通过对报废机的解剖与组装的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计算机硬件的了解。还有如以疑激趣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索与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在有关图文混排等相关内容的Word2003讲解完之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运用了本节课内容制作的一份十分精美的Word文档,这些文档里面有表格及相关的表格处理情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内容来判别此文档中的错误之处。学生的兴趣立即会被这份制作精美的文档所吸引,从而从教科书中找寻答案,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提升学习效果

有关计算机的很多知识都必须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才能完成,即在上机训练中来获得知识,这也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内容最重要的一大特点――实践性较强。所以,在藏区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手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老师讲完课之后,应该留下让学生实践动手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动手分析与探索。学生可以再练习实践中相互讨论、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想象力的开发与培养。总的而言,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多民族导致的差异化的文化背景下、文化基础相对而言叫薄弱、学生年龄相对差异较大的大前提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得到调动,才能对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这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运用与安排,为了学生能够适应将来的工作生活、为进一步升华做打算,教师需要合理有效的进行教学教育,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结构 高职教师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81-03

[作者简介]王林毅,于巧娥,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300)

高职教育在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已从去重视学生知识理论的掌握转向重视技术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从以知识型为主的知识结构向智能型知识与能力结构和创新结构转变,创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一、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基本内容

(一)基础性知识结构

所谓基础性知识是指包括一般性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基础性知识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其重构以及教学能力提高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相同的条件下,教师所掌握的基础性知识越多其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越强。高职教师的基础性知识主要包括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两个方面,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包括一般性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信息科学、教育技术知识等最新科学基础知识及一般性的人文知识,如哲学、文学、数理、政治、经济、艺术、生物、外语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既能系统地把握本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准确地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社会价值。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是指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各科知识,掌握一些交叉知识或一些边缘学科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为基础的知识,也是高职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些知识,还要达到“深、宽、新”的程度,构成以学科专业为主干,以相关学科或邻近学科为分支的“学科群”。所谓“深”,是指专业课知识要达到“懂、透、化”的程度,对某些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力求使自己成为本专业研究的“专家”。所谓“宽”,是指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面,特别是专业基础知识及与其有关的学科知识的面要“宽”。所谓“新”,是指教师要抓住本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条件性知识结构

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保证工作获得成功的教育理论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学习规律及技能形成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既包括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论与思想、现代课程论、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化的教学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国内外教学改革信息和动态知识,如教学发展的历史变化程、教学改革目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特别是本学科教学改革的动态等;还包括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如课题的选择、资料的收集整理、科研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科研成果的表达等。心理科学知识包括掌握普通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心理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懂得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思维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条件知识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是自身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并能获取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

(三)实践性知识结构

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等实际工作情境中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整合。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仅仅是从书本或其他渠道上获得的,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对教学反思而获得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中直接获得的。如当前教学工作的重点、难点、主要任务、内容和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人格、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点拨、启发、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方法的运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励;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

这些知识是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它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最为直接的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积累的直接经验的总结。它是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与创新强弱的集中体现,更是创新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知识,也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

(四)创造性知识结构

所谓创造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学程中,学习、记忆、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的知识,是教师如何运用基础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创造性地去处理和解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具体问题的知识。创造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方法的运用,对学生在学习程中,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行为的指导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创造性知识在知识结构中是属于最高层次的知识,它是建立在所教专业的基础性知识、教学理论的条件性知识和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知识基础之上的,是高职教师将自己的各种相关知识与当前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而生成的。这种知识与高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是高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知识的再生性和创造性的展现,更是高职教师教学艺术性的体现。

二、高职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结构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网络系统的支持,教学资源日趋丰富,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然而多数高职教师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受其影响很大,教材多年一贯制,反复多次重复讲授;知识面较窄,知识储备少,新知识增加少,不能很好地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再加上多年没有经培训和进修,一直靠吃老本,久而久之,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狭窄。

(二)业务水平停滞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弱化了“职业性”,致使高职教学以片面的知识教学为中心,重视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忽视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强于实践教学,缺少专业实践性知识。即使教师获得了“双师证”,也没有在企业锻炼与实习的经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且教学方法落后,教学研究不够,努力探索教学规律的劲头不足,依然实行着以知识讲授为主的“书斋式”教学。加上高职教师培训、进修机会较少,致使其业务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知识的再生性能力较弱

由于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缺少竞争意识,主动适应教学新事物、新观念的思想意识淡薄,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又不注重自己知识结构的重构,加上不能恰当地将已有知识或所接受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更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更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致使教师的再生性知识能力不强。

(四)教师知识文化底蕴单薄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大多数高职教师的自身文化内涵源于中职学校,没有体现出“高等性”和职业教育知识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且年轻教师又没有经专业化的职前培训和缺少企业工作经验,缺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持续性,忽视了对知识文化内涵的建设,未能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专业知识上,致使其文化知识底蕴不够丰厚。

三、构建新时期高职教师知识结构的对策

(一)由单一型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综合化。为此,高职教师不能总是固守自己老化的知识和单一的专业,而是要与时俱进,将吸收的新知识与旧知识加以整合,形成符合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是单一的线性发展,它具有相互的关联性、整合性与多功能的特点。因此,高职教师需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学习,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变,创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融合的知识结构,把最新的知识与技术成果引入教学程之中,做到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做“教育家”,更要做“技术专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这正是现代高职教师知识结构应有的内涵。

(二)由单薄型知识结构向厚重型知识结构转变

学生所喜欢的教师不是一个知识贫乏者而是一个知识渊博者,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要有深刻的认识,通各种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文化底蕴,努力拓展知识的“量”和“质”,实现自己的“专业知识”由“浅”入“深”、由“薄”到“厚”,达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的状态。同时,高职教师还要把握该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形成具有教师专业发展个性特征的知识结构,并有一个质的飞跃,以满足高职生对教师知识发展的需要。这是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新要求。

(三)由封闭型知识结构向开放型知识结构转变

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从中专转制而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基本上属于封闭型,而知识陈旧和老化是这种封闭性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原有的知识及其体系已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提高、丰富自己的知识,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向“主动建构者”,使自身的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建立在更高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满足时代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这也是现代高职教育对教师知识结构所提出的发展性要求。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第5篇

为全面把握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和能力,必须首先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为了正确认识和定位新课程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究新课程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此略作探讨:

一、语文基础知识“为什么教”

1.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确保和促进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之一,教学系统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说教学,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形成,都要以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为基础。例如课文阅读教学,须先从理解语言形式入手进而体会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的高度来品味表达技巧。又如,学好语法,可说得正确,合乎规范;掌握修辞手法,可说得更好,写得更好,也能贴切、得体。因此,抓好语文知识的教学,是能确保和促进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

2.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有效地促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语文基础知识是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能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规律,同时通过练习与言语实践,养成技能,形成习惯。另一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并在运用知识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和成熟起来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须能有效地指导语文能力训练,促进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此外,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还要重视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学用结合,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

语文知识是前人在学习、运用语文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知识,是中华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对激发学生热爱母语母文的感情和提高文化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斟字酌句、含英咀华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博大精深、潜移默化的思想情感的熏陶。这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4.语文教育需要通过语文知识来规范、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

现代信息社会,电脑的普遍运用,对语言文字应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要求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大的表达效果"。个体不能满足于单纯从生活实践中学到的那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言能力,绝不能滞后于飞速发展的现实。语文教育要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在语文教学中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和语文知识来辅助、规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至为重要的。

二、语文基础知识“教什么”

新课标则明确指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是为了向能力方面转化。”新课标附录所列出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只有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类型和常见修辞格等五项内容。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新语文教材的汉语知识也不再系统编排,只精选了极少量的知识零星地点缀于课文练习之中,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即时训练;新课标附录所列出的那些语文知识,则分配到了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之中,整套教材所编排的语文基础知识较之从前进行了最大限度的缩减。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应贪多求全,而应以实用性和必要性为准则来进行合理取舍——这些知识应当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积极作用。在《初中语言知识新视点》对初中阶段的语言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归纳为18条:(1)汉语音韵与情绪的表达;(2)汉字的形体与意蕴;(3)汉语数量词的修饰性;(4)词义与语义;(5)词语的形象色彩;6)成语的理解与运用;(7)言辞选择与词语变异;(8)比喻的探究;(9)对偶与对仗;(10)辞式的扩展;(11)句子成分的应对性与语序易位;(12)流水句与欧化句;(13)句式的选择与变换;(14)句子的动态分析;(15)复句系统与句群组造;(16)句子语气类型;(17)语体的分类与渗透;(18)非语言因素的表意功能。这些整理看起来还比较繁杂,操作起来也还有相当的难度,但对语文老师的教学实践无疑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如有关形声字的知识,虽然新课标和新教材都已不再提及,但是客观地说,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辨析形似字、避免写错别字确实有很大的作用,至少,像“籍贯”写成“藉贯” 、“松弛”写成“松驰”的现象就不容易再出现。

又如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就指出:“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就是说,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并非因为它们是考试的内容,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语言,体会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而学以致用,使学生能更准确、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还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熟练使用不同句型、灵活变换短语结构、适当积累文学常识等其它方面的内容,只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表达内容、体会或抒发情感、感受或增强效果,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完全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讲析。例如短语的结构,学生如果在这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那他们在避免语病、撰写对联、仿写佳句、形象表达等方面都将受益匪浅。这样看来,花上一点时间教学生一些这样的语文基础知识又何乐而不为呢? 转贴于 三、语文基础知识“怎么教”

1.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应注重引导兴趣,注重积累,培养习惯。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讲究授课艺术,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及时将点滴基础知识记录下来,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运用基础知识。在讲标点符号的用法,我首先给学生出了一副对联:“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添加标点符号,学生断句之后的情景可想而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重要也体会到了,学习起来非常积极。

2.精讲多练,变侧重传授语文知识为侧重训练语文能力。

“精讲”说的是不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引导学生去深钻某一个名词术语,或是带有理论性质的问题,而是尽量用语言事实来说明问题,不作从概念到概念的讲述。至于训练,是组织语文知识教学活动的重点环节,应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组织语文训练要注意:训练内容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能够顾及语言现象的各种类型,但不搞"题海战术"和无谓的机械重复。

3.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课文教学紧密结合。

教师要把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渗透于课文讲读中,也就是说把有关语文知识点放在课文的具体语境中讲,让学生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理解语文知识。比如复句教学,单纯地集中讲解复句,学生很难理解,如果与理解课文句意结合起来,效果就会好得多。

4.联系学生语言应用实际。

结合作文评改,选择学生最容易出错的语言现象:结构混乱、语序失调、虚词用错、成分搭配不当、句子关系不清、遣词造句不精当等,分析原因,纠正错误,引导学生自觉语言基本规律,提高正确语言运用能力。

5.可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也应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我们要重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譬如,可以在写作训练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让学生以自己或同学的作文为材料,找出并修改文中在写字、标点符号、语句表达、修辞手法、文体格式等方面错误,这是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图书、报刊、多媒体、网络、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外资源,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查字典比赛、搜查招牌错别字、成语接龙、语文谜语趣猜、春联汇编、看谁积累诗词多、广告辞中的修辞、歌词中的语文、短信创作、语文知识竞赛、文学知识抢答等。这类语文实践,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掌握语文知识、丰富语文积累,增强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都是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6.集中学习基础知识。

虽然组织集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不再是首选,但是有些时候集中教学还是必要的,特别是文体知识的学习。初中的文体主要是记叙、说明、议论三种,并且写作也要求在初中会写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及议论文,因此这些文体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接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时可以先把有关文体知识集中组织教学,使学生对于文体知识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再组织学生把握具体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费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九年级上册学习议论文时,就把有关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说一说,再结合课文具体分析和介绍议论文的写法等。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第6篇

一、教学理念要转变

复习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研读《高考大纲》,虽然《高考大纲》都在春节后才能修正完毕,但是每年修改的地方并不多,因而在前一年的《高考大纲》对一轮的生物复习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在《高考大纲》中生物知识点分为Ⅰ、Ⅱ两个级别,Ⅰ:对所列知识点要知道其含义,能够在试题所给予的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Ⅱ: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较复杂的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考核难度,这一点必需与《课程标准》相区别。在一轮复习时,注意知识点的考核的难度,我们要进行有目的性的复习。对于Ⅰ级要求的知识点,学生一般自己阅读复习,对于Ⅱ级的要精进精练。对于高考不做要求的知识,一轮复习时,可以直接忽略,不必浪费时间。

二、复习方法要“多变”

高中生物的一轮复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基础知识的落实,及知识网络化的初建,在复习时要做到复习的知识要全面。在复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情况,对于不同的问题我们应选择不同的复习方法。

1、根据学生的基础选择适宜的方法

一轮复习的好坏与复习方法直接相关,在复习时,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应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如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巩固的基础上,侧重于知识的相关习题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基础掌握不是太好的学生,在复习时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复习,以确保学生对知识完全掌握。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有“侧重点”的进行复习。

2、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经常进行各种阶段性检测,如周测、月考、期中考试等。在每次考试结束后,根据学生考试结果及试题错误情况,合理的调整复习方法。若试题错误的情况是基础知识未掌握,要对基础知识进一步巩固落实;若基础知识没问题,试题错误还是很多,说明知识没有理解,一方面对问题大的地方进行精讲,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相关习题的训练。

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会。在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复习过程中,所任教的班级(一个普通班),在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复习结束后,进行了一次单元检测,发现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有不少学生都错在基础知识上了。如,不清楚胆固醇的作用、自由水的功能以及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等等,都是一些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而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复习过的。随后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了了解,发现这些同学对这些知识是没有记住。因为这个班是重点班,所以感觉学生基础知识不错,而学生也感觉自己掌握的不错。因此在复习时,只是简单的带领学生对知识“过”了一遍,而学生也没有认真的去落实基础知识,所以在测试题中错在了基础知识题上。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改变了学生的复习方法,对基础知识改变了复习方法,更加侧重知识的落实。

紧接着在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与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中,进行了如下的复习策略:

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基础知识,并在黑板上书写以下板书,同时要求学生将板书内容写在自己的作业本上。

其次,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复习的内容进行适当时间的记忆。

接着,让三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同学在自己的作业本上默写。当学生完成之后,根据黑板上写的情况,对于错的知识点进行纠正,同时其他同学进行核对。对于问题较大的知识点,给予一定的强调,必要时进行再一步的讲解。

最后,给予一定的相关的习题训练,尤其是对于重要知识点进行多练、精讲。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很好的落实,并且可以使学到的知识网络化。但是,并不是所以的章节都适合这种方法,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3、根据课本知识内容选择适宜的复习方法。

上述方法,对于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和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较适宜,因为在这两本书中琐碎知识较多,这些知识大多偏记忆方面,理解的知识相对较少。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绝大部分知识属理解性质的,若我们使用上述方法给学生复习,是远远不够的。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在基础知识落实的基础上,着重点应放在相关习题的训练上。通过针对性的习题从各个方面对相关知识进行考查,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通过平时的训练及作业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

在一个班级中,每位同学的基础是不同的,个人的理解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的复习方法面向的是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利用我们的复习方法可能接受知识比较慢一些。对于这部分同学,要根据平时作业以及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将知识落实到位。

三、训练与检测方法要“改变”。

在生物一轮复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考查,这个考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点是否记清,另一方面是知识点是否掌握,检查的是知识的应用理解能力。在考查方式上,一方面经常性的提问或默写知识点,另一方面进行相关的习题训练。

高中生物知识点比较琐碎也比较多,有大量知识点是记忆性的,检查知识点学生是否记清,除了提问与默写外,本人比较推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也就是成立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考查,快速且有效的把知识点掌握。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第7篇

关键词:高考理综高中化学教学新思考

高中化学由于其本身的抽象性特点,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都感觉无从下手,再加上学习没有针对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慢慢失去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的高考理综试卷发现,出题形式越来越趋向于基础测试和灵活性测试.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从而打好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

一、高考理综背景下化学考试的变化影响分析

1.考查知识面覆盖有所减少

近些年高考理综考试中,化学的考试内容并无多大变化,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确实有所减少,但是知识的考查技巧性却日益增高,对学生的基础和创造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考考查的题型越来越趋于生活化、基础化,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好对学生的基础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2. 题目设置更合理,答题技巧性增加

现在理综考试越来越注重答题的技巧性,题目考查也越来越细微,所以在平常的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地练习,加强基础学习.

例如,现有金属单质A、B和气体甲、乙、丙及物质C、D、E、F.它们之间能发生如下反应(图中有些反应的产物和反应的条件没有全部标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丙.

(2)写出下列反应化学方程式:①,⑤.

这类题目,看着比较复杂,是指题目的技巧性很强,只要认真任分析,且基础扎实,很容易找到问题突破点.由于金属A为蓝色火焰,那么可以迅速锁定类似物质,再根据黄绿色气体乙到气体丁,可以推断出和水反应出气体的金属A为金属钠.进而推出后面各种物质.答案:(1)NaHCl(2)2Na+2H2O=2NaOH+H2FeCl3+3NaOH=Fe(OH)3+3NaCl

二、 对于新课改高考理综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建议

1. 以课本为主体,扎实基础学习

教材是学习知识的根本,学生要学会研读教材,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教育如何改革,考查内容如何变化,教材一直是最有力、最可靠的知识凭证.

例如,常温下,A是双原子分子气态单质,其密度为3.17g/L(标准标况下),B、C、D都是含A元素的化合物,转化关系如右图.

(1)分别写出A、B、C、D的化学式:A,B,C,D.

(2)试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AB,DA.

这类题目显然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果基础知识不牢靠,问题其实并不好解决.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学习,多做高考题及时把握高考动向是对化学成绩提高的最有力的后盾.

2.新课改下针对理综化学题型板块设计题型

化学最基础的知识第8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计算机课程作为高职教学中的基础课之一,由于它涉及到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基本的操作能力和计算机的基础编程,越来越受到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的教学已经由单一的基础教学,向智能化、科学化和应用性方向转变,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与计算机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影响到对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掌握上,因此,加强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改革,必须突破“够用、必须”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必须以能力教育与操作技能教育为主体,全面贯彻服务其它课程学习的教学要求,实现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促进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够用、必须” 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

高职教育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中,特别是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这就是要达到“够用、必须”这个高职教学的基本原则。所谓够用,就是计算机的课程设置中的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教学策略与创新的教学理念,必须适应高职学科教学的科学化要求,做到既服务于其它学科教学的要求,又要在知识和能力上满足其它学科的学习需求;所谓必须就是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必须以基础教学为主体,兼顾能力的综合要求,使计算机教学满足与服务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为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创造基础需求条件。

目前,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计算机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而设置的,它围绕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开展教学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基础性强、综合性强、应用面宽广、技能要求相对较高,而且是在高职的低年级中开设。这种设置的最大优势,在于让高职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其它课程奠定基础。这也最大 限度地体现了高职教育中“够用、必须”这个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有时,由于受基础英语和其它课程的影响,特别是像高数的有关知识、电子技术和电路基础的影响,在教学和学习中,高职学生往往感受有点吃力,甚至感到本课程较难,突出表现为:一学习基础知识就感到很轻松,但以涉及到计算与应用就感觉较难;二是以上机就感到有兴趣,一说基础知识反而感到陌生;三是学习内容感觉有点多等等。

针对目前高职学习的实际,结合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学习,特别是教学的实际,我们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主要注意到了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求,计算机的课程学习,主体仍然是以基础为主,以基础知识、技能和操作能力为主,这个必须突破,也只有突破基础这个核心,其它的技能要求也就容易得多了,因此,在计算机课程设置中,我们始终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应用教学放在首位,并实行了计算机基础与上机同步进行的教学原则,通过计算机的操作与上机教学,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计算机兴趣,以此带动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与掌握;二是对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上机与基础学习的5:5课时安排,这样,学生一方面通过上机中的操作体会到了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能达到随时分化掌握的教学目的;三是合理安排上机考试与操作考试考核,通过动手能力的检测,刺激高职学生学好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知识,形成良好的技能。对于综合性强、运算能力高、分析能力要求宽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进行分化教学,逐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高职计算机学科教学向技能化方向发展,适应高职教学中“够用、必须”这个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灵活组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教育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来实现培养目标的,我们的做法是:优化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灵活组织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教育方式,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一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将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移到计算机网络教室实现教学的主体需要。这样,学生通过人人一台计算机的学习方式,达到边学习,边训练,边提高的教学目的。网络教室的使用与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为计算机教师的指导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针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主体与客体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大限度地促进了计算机的网络化教学改革,不仅做到了知识更新快、操作新,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计算机的人性化教学改革,深受高职学生的喜爱。

二是创新计算机教学模式。我们在计算机网络化教室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教师的模拟课件、基础资源调用和网络的链接,将计算机教师、网络资源和网络的链接作用发挥到了极至,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创新的计算机环境中学习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教师、资源、媒体与环境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知识、能力、操作与应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赋予计算机教学以创新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促进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全面教学质量提高。

三是在计算机网络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与教师主导指引的教学理念下,我们积极探索计算机考核与检测的创新方法,指导学生进行人人一机考试,单元学习检测考核,分阶段化考核,课程综合考核与基本技能考核全面结合,使计算机教学的考核与能力检测达到全面化、整体化与综合化,赋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考核以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