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工程概念

生态工程概念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8 16:53:54

生态工程概念

生态工程概念第1篇

关键词:建筑经济;生态经济;互动机制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源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高水平的经济体制下,人们更加追求自己的居住环境,更是想要将生态概念融入建筑领域里。所以在建筑领域中加入了生态经济也给建筑从建筑设计到建筑施工和最后建筑验收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和建筑验收个阶段都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概念,既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做到统筹兼顾。在这种新概念下的建筑风格和形式都有很大改变,也节约了各种资源,都是促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所以将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结合得到了普遍肯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建筑经济的构成和生态经济的理论

对于现代环境下的建筑,人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会越来越多的将居住环境考虑进去。居民在考虑该建筑的时候就会更多关注建筑的健身设施、环境、舒适性等。而作为施工方则更多的会考虑施工成本、施工时间和质量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所以现在的建筑往往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建筑时间等。建筑经济的构成就是多方面的,不仅仅考虑到建筑本身,也融入了生态经济的概念。

对于生态经济这一概念,在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因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也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所以就提出要在重视经济个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而要将生态经济的概念融入建筑经济时,那就要考虑不仅仅建筑本身要环保,更要考虑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对资源的使用,对建筑周边景观的影响等等方面。

2.在生态经济下来分析建筑经济的特征

2.1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重视优化和智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现代化的工具被发明出来,优化和智能的概念被人们关注的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新的概念就可以应用到建筑中去。在建筑设计时就可以将设计优化,在施工过程中要更多的时候节能的材料等。如果能够在建筑始终贯彻优化和智能的概念,那么就能达到建筑经济生态化的、目标。

2.2 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环保以及生态

当今的建筑设计中已经融入了很多的生态经济的概念,所以就要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时人们要时刻谨记重视保护生态和环境,在进行建筑材料选择时要选择健康环保的建筑材料,对于建筑本身要尽可能去利用建筑周边的环境。对于建筑施工时,要尽量减少给周围环境造成破坏。进行室内装潢时,尽量选用环保健康的材料,也避免给人体造成伤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自然和节能

现在的生活中,大家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比如,家中使用过的水就可以用来充厕所等等,让一些节约资源的举动越来越多。而在建筑经济中,也要注重这一方面。虽然可能在建筑方面达不到可以循环使用的程度,但是要尽量做到可以对资源的使用做到物尽其用。在使用之前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尽量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3.实现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间的良性互动

3.1 构建起生态经济和绿色建筑之间的体系

众所周知,如果想要两个事物相辅相成,能够彼此相互作用,那么就需要两者之间有个合理的体制。对于要实现生态经济能够和建筑经济良好的结合在一起,那么也要需要两者之间有个相互联系才行。该体系必须能偶对现代经济做出概况,也要对未来建筑中加入生态的概念有个设想,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对一些具体的制度有详细的说明,以便在实施过程中一个参照,有理有据。

3.2 对于环保型建筑的要求和内涵应该要比较明确

对于人们口中经常被提及的环保建筑,有部分人可能就清楚这种环保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也有以部分人对于这种环保的改变和要求只是知道概念而已,并不清楚到底这些概念的意义何在。而要实现生态经济和建筑经济之间的互动,那么就要让两者相互了解,相互融合。只有清楚了在建筑中怎么做才是达到生态的标准,这样在实施过程中才能切实做到环保,才能让建筑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

3.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不论是什么方面的改革,对于该领域原有的传统概念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也都有着远大的意义。而在建筑设计中加入了生态经济的概念,这就需要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改革。不论是在建筑风格的设计还是在建筑施工时的习惯上,都是需要做出改变的。但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更完美的结合时可以从各个方面都能做到节约,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在建筑经济中加入生态的概念。

就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建筑兼顾到生态经济,并且效果不错。由此可见,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联系必将越来越紧密。所以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生态经济,要更多的考虑到节能、健康、环保等概念。在进行建筑施工时也要始终贯彻生态经济的概念,节约各种能源来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总而言之,要用生态经济来促进建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建筑经济反作用于生态经济,二者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黄国胜.生态经济理论对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启示[J].现代商业.2006(3):278.

[2]张云华, 汪霞.生态节能建筑的经济外部性分析[J].生态经济.2009(9):27~130.

[3]洪天超.以绿色建筑为基础 建设绿色低碳生态新城.以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为例[J].城市.2009(5):31~32.

生态工程概念第2篇

一、概念设计在钢结构课程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概念设计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所接受。但概念设计并非如大多数工程师所言,是工程设计经验的累积,而是在结构工程设计中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创新和决策的方法和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概念来正确处理构件与构件、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是结构工程师基本结构理念的集中体现[1-2]。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今社会衡量毕业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对结构分析软件(或电算程序)的计算结果,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和校核?这就需要学生融合概念设计的理念,掌握力学概念、材料概念、荷载概念、施工概念、使用概念等等,并运用到结构方案设计、构件布置、计算结果的分析中。

尽管概念设计已经在工程设计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高校教学中,尤其是在房屋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概念设计的作用并未充分体现。学生在完成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学习之后,虽然具备了计算构件及连接的能力,能套用公式解题,也能轻松设计一个单根构件,但对一个简单的工程设计却感到无从下手。此外,由于担心工作后缺乏竞争力,学生常将更多时间花在结构设计软件的学习上,对计算机过分依赖。这种状况造成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下降,整体结构设计概念模糊不清。设计大师林同炎先生曾说,现在的教育是先教构件的设计,再到整个结构,而在实际工程中是先结构后构件[3]。如果能够做到让学生先了解整个结构,再学习构件的具体计算、构造要求等知识,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笔者所在的河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课题组进行了钢结构课程内容改革,将概念设计贯穿课程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在今后的钢结构设计工作中熟练运用概念估算方法,迅速、有效地选择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以及受力明确、传力简捷的结构体系。

二、将概念设计引入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现有教材《房屋钢结构设计》 [4]中,概念设计一般作为结构体系与布置原则的一部分内容,而实际上概念设计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教材中关于结构布置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也无不体现着概念设计的思想。针对钢结构设计的特点,结合各类结构构件的设计要点、相关规范规定,应补充如下教学内容。

1.结构计算的概念和判断

对工程师而言结构计算概念和判断是体现其设计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授课中应重点给学生讲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结果的判断准则,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结果的判断准则,帮助学生走出概念的混沌状态,使其对设计结果有清晰的把握和判断,引导学生基于已有专业基础知识思考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变形特征,即变形首先要保证连续,这是结果可信的必要条件。另外,结构各方向刚度的均衡性可以根据结构动力参数(频率分析、振型)加以判断;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轻质薄壁结构按边缘屈服控制强度,并考虑与局部稳定相关的有效截面参数。而非薄壁结构可适当考虑塑性发展深度,可按10%以内控制。通过对此类计算结果的判断讲解,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概念设计理念,避免出现因整体概念不清晰而导致不合理的设计。

2.建筑结构形式的优化

学生在学习基本构件受力特点及设计计算时,由于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规范公式,因此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参数固定的计算时,大多能严格按要求执行,但对结构形式的合理性却缺乏思考。故在教材内容改革方面,重点增加了结构形式优化的讲解内容。结构形式的优化包括结构整体的优化和单根杆件的优化。让学生明确整体结构优化的目的是提高结构效率。整体结构的优化可分步走,先根据力学原理作判断,定大方向,然后依据具体条件分析确定详细设计方案。为避免讲解此部分内容时太笼统,可引导学生掌握不同跨度的大跨度屋面结构形式选择。就单根杆件的优化而言,主要包括应力性质的优化和应力水平的优化。

3. 结构荷载的选择与调整

教材对荷载及其组合一般仅从规范规定出发来介绍,但结构荷载的选择与调整对于结构整体设计有着重要意义。可从抗震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区设计多层建筑,如何用较小的代价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答案无疑是减轻自重。因为烈度和场地类别是无法选择的,只有建筑材料的自重可以由设计者选择,而地震的惯性力与自重直接相关;从材料选用角度,因为结构效应是以荷载与作用为自变量,代入结构效应函数中产生的,弯矩这一主要结构效应与跨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对大跨度结构减轻自重就显得尤其重要。大跨度建筑一般采用轻质材料,但小跨度结构则不一定采用。学生一旦明确了这些概念,就可以在设计初始避免由于不合理的材料选用及荷载选择而造成设计的先天不足。虽然这些内容在教材中有所提及,但并未形成系统,因此有必要在授课中进行调整,以利于学生灵活掌握。

4. 节点设计分析

在讲解节点设计时,应着重突出节点的概念以及节点设计的目标,强调节点设计要忠实体现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功能,且要有可靠的承载力,并保持规定所要求的状态。因为节点承载力不足会造成破坏,而节点状态不好,如螺栓松动等也会造成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另外,讲授节点传力时,要强调在设计节点时,应保证其传力通达顺畅,不应造成应力紊乱、集中。焊缝以平滑的对接焊为最好,加引弧板后磨平更好,螺栓连接以摩擦型高强螺栓为最好。在结构计算中,节点与整体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结构整体要求节点尽可能精确,但节点不可能完全精确,如提高精确度需要付出更多代价。因此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要基于结构整体受力特点,并结合实例分析在什么位置做适当的简化假定较为合理,且有利于降低连接的成本。

(二)灵活教学方法和手段

将概念设计引入工程结构教学中,内容整体性高,概括性强,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多样化。

1.工程案例分析

由于概念设计内容较为零散,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设计理念的理解,必须将课堂教学及工程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教师平时应注重教学素材的积累。例如在讲解风荷载的选取与调整时,按图1的思路分析不同结构体系的风荷载体型系数取值差别。

2.互动问答环节

在钢结构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讲解概念设计时,教师的课堂讲授是主要方式,但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非常重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结构概念,有必要组织不同程度的课堂讨论。在活跃的、有趣味的学习讨论中,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每个概念的知识点,教师都应准备一个或者几个最为典型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结合疲劳动力荷载,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避免疲劳破坏?通常情况下,许多学生知道疲劳应力幅大于相应的允许疲劳应力幅,则结构会发生疲劳破坏。但对于如何减小疲劳应力幅并无具体的概念,因此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从疲劳动力荷载最为基本的概念入手,即减少疲劳应力幅其实就是减少结构应力的变化幅度。可为学生介绍两类方法:用简支结构代替连续结构和用预应力结构代替非预应力结构。引导学生追本溯源,组织学生讨论简支梁和连续梁的受力特点,以及预应力结构与非预应力结构的区别。之后再给学生具体讲解这两类方法能减小疲劳荷载的原因。通过这样的互动,加深学生对疲劳荷载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从概念分析入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样化教学手段

在授课过程中,尽量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如在讲解钢结构构件稳定时,学生对构件的失稳机理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因此应尽量将构件的各类失稳过程制作成三维动画,或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展示构件失稳时的变形和应力状态,绘制荷载位移曲线。如在讲解简支梁平面外弯扭时,可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失稳过程。这些过程以动画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接收快,效果良好。

三、结语

掌握概念设计是一个优秀工程师必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取不仅有赖于工程设计经验的长期积累,更需要在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把概念设计的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基本内容, 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其今后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慈勉,尹小明.概念设计的意义和应用分析[J].建筑技术,2005,36(8):626-628.

[2]高立人.结构工程师与概念设计[J].建筑结构,1993(4):46-50.

生态工程概念第3篇

关键词:机电产品;UGNX平台;使用寿命;概念设计

为了实现机电一体化设计目标,优化各种机电产品长期使用中的服务功能,需要加强对机电产品概念设计内容的深入理解,结合其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特点,合理运用UGNX平台增强产品概念设计的合理性。因此,在进行机电产品概念设计时,应提高UGNX的利用效率,加强MCD工具的合理使用,促使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系统分析

结合传统的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系统的实际应用状况,可知其在实际的应用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1)过于侧重控制系统研究,忽略了执行机构的主体地位;2)产品内部的信息处理水平有待提升;3)驱动器、传感器等组成部分之间的融合设计问题考虑不充分,未实现三维空间的动态仿真。因此,为了优化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系统的服务功能,增强产品概念设计的合理性,需要注重UGNX平台支持下MCD设计工具的有效利用,提高概念设计工作效率。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系统MCD的特点主要包括:1)注重了集成式系统工程方法的使用,优化设计流程的同时避免了实际设计中集成问题的产生;2)结合MCD的优势,在机电产品概念设计中采用了模块化设计方式,并将机电一体化产品信息存储在相关的区域,实现了信息重用。

二、UGNX在机电产品概念设计中应用与研究要点分析

为了对UGNX平台中MCD在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可行性进行必要地验证,需要明确具体的设计步骤。以圆形装载机概念设计为例,主要的设计步骤包括以下方面:(一)明确设计需求,注重设计过程管理通过对基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与MCD的配合使用,有利于实现端到端问题处理方案的制定,保持概念设计过程的高效性。实际操作中设计人员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的灵活使用,构建出机电产品概念设计所需的基于客户需求分析的参考模型,并对产品各部分功能进行必要地说明,增强产品概念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及MCD的支持下,可以为跨学科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地保障,对传统的概念设计方式进行改进。(二)产品功能模型构建在基于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的作用下,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将圆形装载机的功能模型按照一定的方式导入到预先设置好的MCD中,增强管理软件与设计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构建圆形装载机功能模型的过程中,需要从这些方面入手:1)明确机电一体化系统各部分功能,优化循环装载功能设计;2)在MCD的功能导航器的支持下构建出可靠的基于功能分解的功能树层次结构,促使圆形装载机内部处理单元、握爪、辅助机构等组成结构使用中可以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3)各功能单元的循环使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同一功能的多次利用,实现功能单元的循环使用。因此,需要借助MCD设计工具的作用,提高机械产品概念设计效率,充分发挥各功能单元的实际作用。(三)明确机械概念的具体定义当构建出可靠的机电产品功能模型后,需要利用UGNX平台支持下MCD设计工具的作用,构建出与产品功能模型相适应的粗糙3D模型。此时,圆形装载机概念设计中对其中各组件的机电属性进行了定义,从机械角度对不同组件行为进行了必要地说明。基于功能模型的粗糙三维模型的构建,客观地说明了基于MCD机电产品概念设计的良好性。具体表现在:1)可以对功能模型中的各组件的机电属性进行科学地定义;2)明确了不同组件的运动副联接类型;3)实现了不同子功能之间的有效衔接。(四)抽象执行机构的添加及基于时间操作的定义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中应充分地考虑机械系统的设计合理性,在保持机电一体化系统运动学特性良好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抽象执行机构。此时,MCD可以提供速度控制及位置控制两种机构,实现圆形装载机概念实际中广义执行机构系统设计。与此同时,当执行机构定义完毕后,需要对执行机构如何操作控制进行说明。因此,需要定义基于时间的操作。定义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圆形装载机的操作顺序:1)基座处于正常的旋转运动状态;2)滑块的运动形式是垂直运动;3)握爪处于线性运动模式中。(五)产品概念设计的三维动态仿真,详细模型构建基于MCD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目标的实现,可以对不同机电产品概念设计进行三维动态仿真,弥补传统概念设计缺陷。由于MCA是UGNX平台支持下的重要程序,可以利用建模的方式对现实环境进行模拟,明确机械概念的同时优化机电产品的服务功能,因此,需要注重基于MCD概念设计方式的合理使用。同时,在MCD中仿真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机电产品的各种机械行为引入虚拟环境中,实现模型的三维动态仿真,构建出详细模型,增强圆形装载机概念设计的科学性。

三、结语

在可靠的UGNX平台支持下,可以扩大MCD在机电产品概念设计中的实际应用范围,提高设计质量的同时缩短设计周期,最大限度地满足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种设计设计要求。未来机电产品概念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结合UGNX平台的作用处理相关的设计问题,保持这类产品概念设计作业的高效性,实现对设计成本的有效控制,改善机电产品的工作性能。

参考文献:

[1]孙伟平.基于UGNX的产品设计重用性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5(5):48-50.

生态工程概念第4篇

护理的工作对象是人,而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直接影响到护士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态度,从而影响病人的情况。有研究表明f}}l,儿科护士的应激问题多,心理状态较差,工作压力显著高于其他科室,对整体工作处于不满意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儿科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的外部因素,许多学者侧重于认为护理工作本身的因素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但对于工作满意与否不仅与工作本身有关,同时也取决于个体对工作的期望值。因此,个人态度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方向。自我概念是个体把自己当成客体所做出的知觉,是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形象的看法和评价,专业自我概念则是反映个体对其自身的专业认识、自尊情感和专业行为取向,无论是自我概念,还是专业自我概念,都更侧重于个体对自我的感知}s}。护理人员对自我的看法,不仅影响行为,也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儿科护士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及工作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明确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与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性,便于护理者及者进行干预和,稳定儿科护理人员队伍。

1,调查对象

2方法

2.2调查工具

[1]

2.2.4量表的信度MSQ ,TSCS及PSCNI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92,0.88,0.86,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3结果

[2]

从表1可见:不同自我概念及专业自我概念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差异具有学意义。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高的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高。说明自我概念及专业自我概念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3.2儿科护士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见表2

从表2可见:除自我批评与自我认同外,自我概念的其他因子均与工作满意度各维度成正相关。

3.3儿科护士专业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见表3

从表3可见:除能力和专业技能2个因子外,专业自我概念其余因子与工作满意度3个维度均呈正相关。

3.4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分别以儿科护士的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为应变量,以自我概念各维度及专业自我概念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采用stepwise法,在a=0.05的水平上筛选有意义的自变量。结果见表40

[3]

从表4可见:自我及工作灵活性这2个变量被筛选并引进了儿科护士内在满意度的回归方程。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心理自我对内在满意度贡献最大,其次是灵活性。而心理自我、沟通交流能力、自我认同及生理自我4个变量则被筛选引进了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的回归方程。其中,心理自我对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贡献最大,而工作灵活性则只被引进了内在满意度的回归方程。

4讨论

生理自我与内在满意度、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呈正相关。因为护士从事的护理工作是一种需要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双重劳动,工作琐碎而繁重,人员的相对不足,护理设备投人过少,使护理人员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造成护士心理和体力同时透支。生理自我较高的护士,能够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压力,更有利于正面职业心态的培养,所以工作满意度也较高。

4.2儿科护士专业自我概念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3)显示,灵活性和沟通交流能力影响儿科护士工作满意度。灵活性包括思维及工作2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与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灵活地寻找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而工作灵活性,是指一个人对工作中变化程度的适应性能力。护理工作不是地执行医嘱,而是要有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思维灵活性高的护士善于思考、综合、分析、整理,把繁杂的工作排列有序,井井有条;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而工作灵活性高的护士,容易适应工作中的变化,工作效率高,护理质量好。21世纪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护理人才,而要创新首先应具有开创性意识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我国,长期应试形成的以识记为主的学习习惯以及传统中专护理教学注重规范化护理操作训练的教学方法,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护士思维的灵活性。

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沟通交流维度反映的是护士对于自己与病人、其他医护人员之间人际交流的自我认知评价。研究结果(表4)显示,儿科护士沟通交流能力与外在满意度及一般满意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5,0.359,与国内相关研究m结果相符。人际交往是护士活动和职业活动的基本形式,而人际沟通则是护士工作目标的桥梁。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能增进护患关系,而且可提高护士对环境的适应性,与医生、同事、领导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如果护士之间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那么良好的工作氛围会令护士感到更加愉快,也会使工作效率提高。而且有着良好交流技巧的护士能够更好地与病人进行交流,使患者对其更加满意,自己也更有成就感。因此有着较好交流技巧的护士更满意他们的工作,而缺乏有效的交流会导致护士对工作不满意。Boyle等yak也发现,交流、自主性以及群体的合作性可以降低工作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满意度,使护士更愿意留在原来的岗位上。吴秋香对130名临床护士结果显示,90%以上的护士认为沟通能够促进协作、增强相互理解和信任、精神轻松、工作愉快四。所以,交流在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示提高护士对自己专业相关的沟通交流表现的认知评价,有利于提高自我概念水平,促进心身健康。

4.3本研究结果对护理者及教育者的启示综上所述,儿科护士的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与工作满意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护士工作满意度的高低不仅可影响护理的质量,也与护理人员的流失、护士的短缺、病人的满意度及护士的身心健康有关。因此,护理管理者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如鼓励评判性思维方式及加强沟通技巧的培训等,从增加灵活性和沟通能力下手,提高儿科护士的自我概念、专业自我概念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此外,今后应加强基础科学和护理管理方面的研究,明确自我概念与行为方式的关系,对进人临床前的护生提供前瞻性的教育,以帮助护生发展自我概念和提高临床工作能力。

生态工程概念第5篇

关键词:基本形 形态设计 概念交通工具 创意草图

检 索:.cn

Abstract :Concept vehicle design is the process of form innovation, ideation sketch is usually used to develope forms. On the basic of understanding the definition of basic form and the ways of shape combination, we combine the form design principles to analysis the method of drawing basic form.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design case, we expound the abstractness and diverg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basic form has the adaptability and applicability with concept vehicle design, which can help to provide a practical way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of ideation sketch design for concept vehicle.

Keywords :Basic Form, Form Design, Concept Vehicle, ideation Sketch

Internet :.cn

基本形,是具有抽象造型形态的图形。它对交通工具设计的前期创意草图发散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概念交通工具是具有前瞻性和未来感的交通工具[1],是为了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引领和探索新的交通生活方式,而将高新技术、新材料、革新性的驾乘体验等进行融合的设计。其设计的前瞻性决定了造型的前卫和独特性,而对基本形的绘制和应用进行分析探讨,有利于明晰设计思路,提高概念交通工具创意草图设计的创新性。

一、基本形概念

基本形是形态的一种,可以为概念交通工具创意草图提供造型元素。形态包含“形”和“态”两层含义,形即形式,是物体本身具有的物理特性;态即姿态、态势,是物体所能传达给受众的心理感受[2]。形体分为具有具体形态的有机形和没有具体形态的无机形[3]。基本形形态作为造型创新的源泉,是具有相对抽象形态的有机形。

基本形的形态特征可以与交通工具形态进行关联和匹配。因此基本形不是由基本的几何形态,如圆、三角形、方形等简单组合而成的平面形态,而是整体呈楔形或梭形,具有丰富形面变化并带有体量感的立体形态,见图1。

二、形体组合方式

基本形是概念交通工具造型设计的原型形态,由各个形体有机组合而成。基本形创意草图绘制是对形体间的构成关系和逻辑关系的探索。

基本形的创新是其形面构成形式而非仅仅是构成元素的创新,因此需要着重处理形体组合元素之间面与面、面与体、体与体的构成关系[4]。例如,面与面可用层叠、穿插等组合方式;面与体可用包裹、环绕等方式;体与体可用堆叠、切削等方式,对于不同的形态有不尽相同的组合方式。以处理面与面的构成形式为例,对其方式进行发散:层叠、嵌套、穿插、搭接、悬浮、分散、起伏、拉伸、膨胀、生长、包裹、扭转、卷曲、回环、凝聚、撕裂、分割、弯折、翻边、压缩、伸展等。以此类推,处理面与体、体与体的组合方式都可采用类似的方法,然后协调形态之间的比例、节奏,形成丰富的基本形形态。

三、基本形的绘制原则及方法

(一)基本形的绘制原则

绘制基本形是在创造新的形态,也是在创造美。对形态美学规律的运用,比如多样统一、节奏、韵律、对比协调、对称均衡等,可以帮助设计师在了解形体的组合方式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形态。

1.突出主题原则。基本形的创作需要突出主题性,通过鲜明而富有感染力的主题,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传达设计理念。“意在笔先,情为意本”是概念草图绘制的指导思想,概念交通工具形态创新需要体现出核心设计理念[5]。如图2,这是一款在水中使用的概念交通工具,形态主题来源于游动的鱼,经过抽象推演得出最终概念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指引概念创意草图形态演变的方向,而且创作出的形态具有合理性和逻辑感。

2.整体性原则。绘制基本形需要从整体出发,对形态进行探索。整体感建立在主题设计基础上,局部与主题有机联系,既相互包容,又不失特征,既相互呼应,又不乏细节。

整体感设计并非意味着没有变化,而是要变化统一。而构成基本形的各部分形体不能平均处理, 因为这样不能突出造型的主题特征,并且缺失设计感。各个元素间应该主次分明,富有节奏变化。

3.对比协调原则。对比的手法可以烘托基本形形态的主题特征,将其优先于局部特征传达给受众。如基本形中线条的曲直、长短对比,形面凸凹、大小的对比等可以营造出整体形态的圆润饱满或力量感。在丰富基本形形体关系时,要始终遵循局部为烘托主题服务的原则,过分强烈的对比有可能破坏整体的效果,需要协调局部特征与主体特征间的比例及层级关系。

(二)基本形的绘制方法

1.制作Imageboard。Imageboard又称意象看板,是对形态主题关键词的可视化,由具有相似形态特征的图片组成的图像集 [6]。意象看板中的图片称为意象图,意象图的选取对于基本形发散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3。为了便于基本形创意草图发散,需要选取一些具有明确形面关系的形态图片,这些图片可以从概念建筑、家具、产品、CG设定图、雕塑等创作作品中选取。作品中的形态大多具有鲜明且变换多样的形体组合关系和形态信息,设计师可以借鉴其处理形体的手法,在其基础上进行形态发散。

2.绘制的线条要有趋势。在交通工具设计中,侧视图最能体现交通工具的体量、比例和姿态,传达出其整体的形面变化趋势,所以基本形也从侧视图开始绘制。

基本形主要由线条勾勒而成,而其线条需要有趋势变化。所谓的趋势,是指线条与线条之间的关系,如相交的趋势、张力感、节奏感。线条的趋势可以营造出运动感、力量感,体现出动力美学的美感[7]。

3.突出形面的组合关系,绘制断面线。形面组合关系表达基本形的主题特征,为了突出主题设计语言,需要强化形体构成形式,营造富有张力的美感。首先,可以增强形面的对比关系,利用矛盾与统一的错综关系形成视觉刺激,突出形体造型的主题语言;同时要精简形体组合样式种类,规整基本形的设计语言,以明确所要强调表现的内容和造型风格;最后,在关键的形面转折变化的地方绘制断面线,并为形体绘制简单的光影基调,帮助理清基本形的形面走势,增强形体的体量感。

四、基本形在创意草图中的转化

(一)基本形的选取

在绘制大量的基本形创意草图后,需要甄选其中一部分继续深化。所选取的基本形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期方案发散的成功与否,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建立起良好的评价体系。

1.基本形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基本形形态的独特创新是进行创意草图发散的宗旨和目的。设计师基于对造型的积累,对当前造型发展趋势的了解,对形面的处理手法的熟知,从而能够敏锐、直接地判断出较为新颖、前卫的基本形形态。

2.基本形需要具有美感。基本形造型独特但也需具有美感,体现出其形态美的价值。基本形需要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富有生命力和视觉张力,形面虚实结合,张弛有度[8]。

3.基本形需要有形态发散发展潜力。基本形的形面是在整体的基础上,对形态进行创新,相对于概念交通工具而言,它只是一个源型初级形态。应该选取整体简洁、形面关系明了的几个或者多个具有继续发散潜力基本形,在设计主题的指导下,对其重新整合。

(二)基本形的转化

基本形的转化是将基本形的形态特征应用到概念交通工具创意草图绘制中。概念交通工具受布置及人机因素的影响,造型上仍然受到限制。因此,为了把基本形的创新形态元素贴合到概念交通工具的造型上,需要把基本形在三维空间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首先,把基本形旋转一些角度绘制草图,在透视角度下将基本形形面关系的合理化,对设计元素进行取舍,将好的设计元素固化和立体化,见图4。

其次,将基本形向交通工具的体量和比例靠拢,转化成概念交通工具创意草图。此阶段是在交通工具特定的布置和结构设置机制下,把所保留的形态元素融合进概念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中。基本形的绘制充满艺术创作的氛围,而基本形在概念草图转化阶段是相对理性的,需要在交通工具设计的框架下综合考虑影响因素,将基本形的造型特征重新进行设计和转译,完成概念交通工具创意草图设计。

最后,增加转化后的概念草图的细节,制作完成二维渲染效果图。细节设计如同点睛之笔,它的设计需要符合设计主题和整个概念交通工具的造型风格,主要着眼于交通工具前后部分造型特征的设计,达到丰富和完善概念造型设计的效果,见图5。

五、结语

概念交通工具设计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工作,其造型设计要求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性,它对人们未来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引导具有深远意义。基本形形态的绘制是一个自由发散、推演造型的过程,为概念交通工具创意草图设计提供了大量可选择的创新形态元素,可以较好的帮助设计师找寻造型设计灵感,并将设计目标可视化。

注释

[1] 侯利亚.未来概念车设计研究综述[J].机械设计.2012,29(9):3-4.

[2] 熊兴福,曲敏,张峰.产品设计中的形态创意[J].包装工程.2005,26(6):171-173.

[3] 姚远,郭丽. 设计艺术中的基础形态语言[J].艺术教育.2007,(11):30-31.

[4] 李祥文,王君秋.形态在设计艺术中的审美因素[J].安徽文学.2006,(12):128.

[5] 阿里・古巴提. 仿生设计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应用的内容分析[J].包装工程.2013,34(6):56-58.

[6]陈黎,王旭亮.自行车设计开发的个性化思维[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5,18(2):38-39.

生态工程概念第6篇

关键词:感性认识 物理概念 思维实际

物理概念在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们是中学物理入门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学物理这门科学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高楼大厦的沙石、砖泥和钢筋框架。有经验的物理教师非常重视抓好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物理概念便是基础知识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根据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针对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主要思维障碍(如感性认识不足、思维方法不当等),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建立物理概念的基本材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有效武器。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教师必须创作一个适应教学要求,能引导和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必要的感性认识。具体说来,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运用实验来获得感性认识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物理概念“熔化”和“凝固”时,正值寒冷的冬季,我找来一块固态的冰,用酒精灯加温后,让它迅速地融化成一杯水,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熔化,即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并告诉学生熔化的过程需要加温。然后我又将这杯水放在零下10摄氏度的教室外面,十几分钟后,液态的水又变成了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凝固,凝固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这个过程需要降温。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关于“熔化”和“凝固”的感性认识,为更好地理解“熔化”和“凝固”这一物理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很多与物理概念有关的现象和事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恰当地列举生活中这些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进而创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这一物理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述了“海市蜃楼”的自然现象,然后让他们回忆将一根筷子斜放在一碗水中时看到的现象,学生进行表述后,我端来一碗水,找来一根筷子当场让学生进行实验,唤起了他们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学生略加思考便明白了:当光从一种介质(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水)时,光路会发生偏折。之后我抓住机会通过画示意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在头脑中形成物理概念,总结概括出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二、指导学生掌握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灵活应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在他们获得必要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形成物理概念。

例如,要使学生深刻理解“密度”这一物理概念,就必须让他们参与实验或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要指导他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总结,抓住主要因素,概括出“密度”这一物理概念的涵义,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我是这样做的:1.找来形状完全相同的已经喷了银白色漆的两个水龙头,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它们的重量。2.让学生用天平秤出两个水龙头的质量,并分别记录下来。3.用盛有水的量筒测量一下两个水龙头的体积(经过测量,两个水龙头的体积相等。)4.让学生用水龙头的质量除以水龙头的体积,得出了两个不同的数据。5.让学生对两个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然后和物理课本上的“常见固体的密度表”进行对照。6.学生明白了两个水龙头一个是铜制的,一个是铝制的。7.在学生兴高采烈时,提出“密度”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

三、指导学生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工程概念第7篇

关键词:概念设计,桥梁工程,创新性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bridge concept design featur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design of the concept of the bridge evolution, and then discusses the latest theoretical concept design bridge development trend. For the next bridge concept design research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Keywords: concept design, bridge engineering, th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桥梁概念设计特点

桥梁概念设计特点桥梁概念设计牵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由建筑师、环境工作者、景观工程师、地质工作者、环保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团队合作的结果。

1、创新性

创新性即桥梁结构体系和造型设计的独创性和原创性,创新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是桥梁发展的动力。设计人员不仅应具有创新的意识,还要有创新的能力,要勇于突破定势思维,打破传统观念和经验的束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设计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力学知识,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还应实现结构的合理。除了创造力之外,设计者还应具备创造精神和创造人格。设计者应该对人们不断变化的观念有敏锐的洞察力,并能较准确预测桥梁概念设计发展趋势。

2、协调性

桥梁建设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专业人士合作的复杂过程,桥梁与自然或人工环境、人文环境等得协调一致。因此,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仅需要考虑桥梁建设、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还需要考虑桥梁达到使用年限后的问题,各种因素应该在概念设计阶段就提出来,并协调好各因素问的关系,不能等问题出现后再想解决的办法。

3、适应性。

桥梁与环境相互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情况:桥梁与环境相互融合,桥梁成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桥梁凌驾于环境之上,这种情况适合地势平坦、单调的环境,或桥梁起路标和象征作用的情况;将桥梁隐藏于环境之中,这种情况适合周围环境非常优美时,而桥梁的介入会破坏优美的自然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当桥位近有已建桥梁时,新桥概念设计必须考虑到已建桥梁,新桥与已建桥梁是相互补充、互为印证的关系,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局面。当既有桥梁使用价值和概念设计价值较高时,新桥概念设计应从属于旧桥,无论在结构形式、色彩及建设规模上都不应该有明显差异。

4、可行性。

一座成功的桥梁不仅需要好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结构体系和造型创新,还需要有优质的建造技术和施工质量。无论设计方案多么美观,还要考虑所做设计是否能由工程实现,否则概念设计只能沦为纸上谈兵。因此,保证施工质量,使桥梁最终建设效果与设计图纸相符是成功的关键。选择一支高素质的设计团队、勘测团队及施工队伍,加强施工监控量测作用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

二、概念设计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结构设计理论综合影响,桥梁概念设计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概念设计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

1、古代桥梁。

古代桥梁大致指19世纪中叶以前所修建的桥梁,建桥材料以天然的或加工过的木材、石材为主,即竹索、藤索、铁索、铸铁,乃至锻铁。这些桥梁的设计和施工完全依靠建造者的经验,没有力学知识的指导。在桥式方面,有梁、拱和索桥三大类。当时技术落后,工具简陋,不会修建深水基础,施工周期也长。因此,这一时期的桥梁不存在概念设计的问题。

2、近代桥梁。

随着冶炼业的发展,18世纪中期开始采用铸铁建造桥梁。由于铸铁性脆,受拉强度低而受压强度高,故铸铁主要是用以修建拱桥。在19世纪,钢铁等高强材料的大规模使用,导致产生了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在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方面,19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园艺家蒙耶发明用金属条加固混凝土制成钢筋混凝土的方法,后来法国工程师尤金・弗兰西涅(1879年-1962年)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技术。随着铁路和汽车的相继出现,陆地交通运输对桥梁有了更高的要求。桥梁的跨度变大、桥面更宽、承载能力也更大,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建桥材料和跨越体系,于是有了桥梁选型的最初实践,从工程技术角度为桥梁概念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现代桥梁。

近年来,桥梁概念设计在标志性桥梁方案比选和人行桥的造型设计中得到了充分发挥。随着桥梁作为建筑的美学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概念设计更加广泛,作为桥梁前期设计的重要阶段逐渐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和应用。在国外,瑞士的圣尼伯格桥、德国斯图加特市的内森巴赫山谷高架桥、丹麦的大贝耳特桥、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韦伯桥、美国波士顿的邦克山桥、西班牙塞维利亚的Barqueta桥、日本熊本县的牛深桥等,均经历了桥梁概念设计阶段。在国内,桥型方案竞赛已成为许多桥梁招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天津的大沽桥、昆明草海大桥等。

三、桥梁概念设计趋势展望

创新是桥梁设计的灵魂,是推动桥梁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动力。好的桥梁概念设计构思必须以结构合理为前提。

1、耐久性设计理念。基于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新概念设计理念认为桥梁耐久性的保证是需要桥梁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各个阶段共同努力的结果。桥梁的使用期成本一般远远高于其初始建设成本,因此初始建设费用虽然较高,但使用期费用较低的设计方案应当被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桥梁设计中对于耐久性仅作构造上的考虑,而没有进行专门的耐久性设计,这样做既与国际结构工程界日益重视耐久性、安全性、适用性的趋势相违背又不符合结构动态和综合经济性的要求,并且导致了当前结构使用性能差、使用寿命短和工程事故频发的不良后果。我国正处于桥梁建设的高峰期,桥梁耐久性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生命期内的结构必须具有可检性、可换性、可修性、可控性、可强性和持续性。

2、桥梁生态设计理念。桥梁生态设计利用生态设计的思想,在桥梁规划和设计阶段,综合考虑与桥梁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设计出既满足人类需求又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桥梁。桥梁生态设计的本质就是运用生态思维,将桥梁的设计纳入“人一桥一生态环境”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并最终得到与环境成为有机结合体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桥梁。

3、桥梁全寿命机制。传统设计方法以桥梁在施工和成桥状态时的安全性为设计依据,而忽视其正常使用寿命的保证,即耐久性、可修性和可换性。全寿命设计理念将设计的时间参数拓展到桥梁的整个生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使用-拆除)。使桥梁的全寿命性能(安全、适用、耐久、经济、美观、生态等)达到最优或优化。寿命周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实施具体的工程措施之前,将后续寿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工程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全盘考虑,以达到预期的最优目标。该设计理念对于提高桥梁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能、降低全寿命总成本、促进桥梁技术水平的进步,具有现实意义。

4、多目标优化在桥梁概念设计中应用。变厚度法其基本思想是以基结构中单元厚度为设计变量,以结果中的厚度分布确定最优结构形式,是尺寸优化方法的直接推广。优点是方法简单,一般用于处理平面弹性体、受弯薄板、壳体结构的拓扑优化问题,但不能用于三维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均匀化法基本思想是在拓扑结构的材料中引入微结构,其形式和尺寸参数决定了宏观材料在此点处的弹性性质和密度,利用Bensous.an等人发展的一套基于摄动理论周期性结构分析方法,来建立材料微结构尺寸与材料宏观弹性性质之间的关系,具有较严格的数学基础。变密度法基本思想是人为地引入一种假想的密度可变的材料,材料物理参数与材料密度间的关系也是人为假定的。该方法在多工况应力约束下平面体结构、二维连续体结构、结构碰撞、汽车车架设计等问题上得到成功应用。优化时以材料密度为设计变量,这样结构形式优化问题被转换为材料最优分布问题。

生态工程概念第8篇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马克思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历程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中期、晚期。早期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期,其基本思想体现在“早期三论稿”,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之中;中期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定型期,其对市民社会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巴黎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哲学的贫困》之中;而晚期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剖析和批判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及其主要手稿中。

早期,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取得了以下两个理论成果:第一,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颠倒,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著名论断。这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第二,对市民社会的扬弃不是靠政治国家,而是靠无产阶级在市民社会中来实现。这表明,马克思已经发现了无产阶级并初步站在了共产主义的立场之上。但此时,由于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把握还处于黑格尔“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框架内,只看到了市民社会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他对市民社会的研究还是从法哲学角度进行的。在著完“早期三论稿”以后,马克思发现光靠高尚的国家精神和无产阶级的阶级义愤代替不了对市民社会的理性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必须转变为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否则就无法达到人的解放这一目的。于是,1844年春天起,马克思开始投身于国民经济学的海洋,巴黎时代的经济学研究使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认识发生了巨变。在《巴黎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部著名的手稿中,马克思完成了一次思想的蜕变,他不仅摆脱了黑格尔国家观的束缚,而且超越了作为其转变契机的古典经济学,进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

从思想形成史的角度来看,中期的市民社会概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整个马克思市民社会历史观的形成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为主要文本依据,对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的规定和基本特征做一个详细的探讨,从而了解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分析

(一)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规定

什么是市民社会?在《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费尔巴哈》中。通过分析《费尔巴哈》章中的市民社会概念,得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包括三重意义,这三重意义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出现的时间以及所包括的范围上。

第一重意义即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市民社会。“在过去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出现的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按照这一说法,只要存在着生产力和交往,就存在着市民社会,它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在一切的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如果我们联系马克思在《序言》中对唯物史观基本规律的论述,不难看出这里的市民社会实际上是指那个与上层建筑相对立的经济基础。作为经济基础,它自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阶段。其实,这种作为经济基础的市民社会是针对黑格尔以及黑格尔左派的历史唯心主义而提出来的。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家们用绝对精神、自我意识、唯一者等精神因素说明历史的错误做法,马克思提出要从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

第二重意义即伴随着私人所有而出现的市民社会。即以私人所有制为基础,市民通过商品和货币结合起来的商品经济社会。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市民”的社会。“市民”的原义是指中世纪的城堡里的居民,这些居民是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在城市里出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在政治上,他们拥有市民;在经济上,他们都是私人所有者。尽管他们具有转变成资本家的可能性,但一开始,市民并不是与无产阶级对立的“资本阶级”、“资本家”。这一市民社会产生于“私人所有摆脱共同体”,“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开始与国家相分离的时代。从内容上看,它是指“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其根本特征是,每个人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拥有私人所有,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把自己的私人所有转让给他人。用斯密的话说:“他们大部分的欲望,须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满足”。在这一社会中,由于私人所有的排他性质,每一个私有者都遵循着满足自己私欲的特殊性原理,但同时,由于这一特殊欲望的满足只有通过他人的需要和劳动才变为可能,因此又诚如黑格尔所说:“市民社会是一个以特殊性为原理,以普遍性为另一个原理”的“全面依赖的体系”。

第三重意义即资产阶级社会。这是18世纪产生的“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社会。这一社会之所以不被称为市民社会,而被称作资产阶级社会,是因为在这一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货币关系,而是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关系。随着这种经济关系的变化,同价格的、平等的市民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剩余价值规律和阶级斗争成为这一社会主要特征。

(二)市民社会概念的特点

从这三重规定来看,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他把市民社会规定为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与当时的黑格尔左派或者意识形态家们不同,试图唯物主义地揭示人类社会及其历史。

第二,他把通过分工来交换彼此的所有看作是市民社会的基本原理,发现了市民社会对于实现人的共同本质、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肯定意义。

第三,更重要的是,他还发现了市民社会的否定性因素,即随着私有制条件下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人格对人格的关系会转化为物象对物象的关系,商品和货币的关系转化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同格的、平等的市民关系会转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其结果,市民社会最终必将转化为资产阶级社会,而资产阶级社会因其内部所包含的否定因素而必将被超越,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四,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市民社会只是这个社会的表面现象,资产阶级社会才是这个社会的深层本质,市民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是同一个社会的两重规定。这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与其他市民社会理论的根本区别。

以上四点是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基本规定,同时也是马克思理解人类历史、批判资本主义和展望共产主义的基本视角。

在《形态》的整个“费尔巴哈”章,大量的出现了生产(劳动)、所有、分工、交往(交换)这几个构成市民社会的要素。如果对市民社会的特征做一个总结的话,市民社会就是一个包括着四要素的总体性范畴。从生产角度上来看,它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以大工业为特征的近代社会;从所有的角度来看,市民社会是由体现着劳动和所有统一的私有者组成的世界;从分工角度来看,市民社会是在广泛分工的条件下私有者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社会组织;从交往角度来看,市民社会是一个彼此交换私人所有的交换的体系。市民社会就是一个由生产、所有、分工以及交往所编织而成的社会组织。

研究市民社会概念的意义

整个《费尔巴哈》章,不仅大量运用了分工、交往(交换)、所有制、市民社会这样一些概念,而且还贯穿着用市民社会概念来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和历史发展规律的逻辑。

相对于市民社会的前身即共同体,市民社会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在《费尔巴哈》章中,马克思曾明确的阐述了他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他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原始共同体阶段;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阶段;第三阶段为自由人的联合阶段。世界历史就是按照“共同体市民社会自由人的联合”这样的顺序发展的。通过联系这一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以及马克思在分析近代社会本质时使用最多的是市民社会概念这一事实,我们似乎可以说,在《形态》中,马克思正是借助于市民社会概念才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但是,这一重要的市民社会概念在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却很少被提及,甚至被当成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认为马克思到了晚年已经拒绝使用它,而是用以阶级对立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概念取代了市民社会概念。这样理解的结果,就是市民社会概念所具有的本来意义被严重扭曲,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新历史观所起的作用被严重低估,造成了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简单化和形式化理解,譬如只是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归结为“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结果等。《形态》中那些丰富而又深刻的内容被大大简化,分工、交往(交换)、所有制、市民社会等范畴在教科书体系中几乎销声匿迹。使得市民社会概念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其实“消失了的”远不止这一范畴,随之消失的还有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视角:“市民社会历史观”。这不得不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大遗憾。

正是基于对这一重大遗憾,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出现了一个新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即以内田义彦、高岛善哉、平田清明、望月清司、森田桐郎等人为代表的“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他们反对单纯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公式对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进行简单化理解,而是要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中,用市民社会范畴来解释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历史观。他们把前者称为“唯物史观”,把后者称为“市民社会历史观”,认为两者是有区别的,提出应该把“市民社会历史观”确立为马克思历史观的核心。如果的确可以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分为“市民社会历史观”和“唯物史观”的话,两者也不是对立的。马克思历史观的出发点是市民社会,其结论是那两个公式,两者是出发点和结论的关系。但是,正像前面所提到的,由于以往教科书体系存在着用那两个公式把马克思历史观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历史观,更应该注意分工、交往(交换)、所有制、市民社会等概念对于马克思历史观的意义。从逻辑上说,“市民社会历史观”是“唯物史观”的前提;从历史上看,《形态》中的“市民社会历史观”的出现也要早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表述的“唯物史观”。要想真正理解“唯物史观”,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都应该首先要理解“市民社会历史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今天研究《形态》,应该对市民社会概念和“市民社会历史观”给予更多的关注。(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