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8 16:53:47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第1篇

关键词:强化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

初中地理课堂在目前的考试体系下是学校中的弱势课堂,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需求不足,课堂中问题行为多、学习效果差。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许多地理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处理学生的不恰当行为想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事实上我们却看到这些教师工作得疲惫辛苦,课堂里的事情还是层出不穷,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为他们陷入了一种强化误区――忽略恰当行为,而关注不恰当行为。

强化是任何能够影响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刺激。行为发生的概率因强化的出现而提高,这类强化是正强化。行为发生的概率因强化的消失或移开而提高,则为负强化。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者倡导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旨在探明学习行为发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刺激,准确地解读行为。根据行为分析理论所揭示的行为原因,正确操纵强化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管理策略

作为一种课堂管理策略,操纵强化的基本假设是:课堂行为是强化的产物。课堂行为的维持或矫正,可以通过对强化的操纵实现。课堂管理的操纵强化策略,主要是指强化形式在正强化和负强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在管理上,主张通过表扬正确行为,来制止捣乱行为。具体的做法有:

1.学期开始时对制度的清晰正面阐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期开始时,教师要制定清晰明了的课堂规则,让学生明确课堂上应该做出哪些行为,不应该有哪些行为(实际上学生也希望了解)。

只要有可能,对行为的定义和指导应该用正面的词汇来陈述。当大多数定义陈述的是学生“不能”做什么时,那么教师、学生所关注的中心是那些不恰当的行为。当定义陈述的是学生“能”做什么时,教师、学生就会倾向于关注对恰当行为的强化。对于每种不恰当行为的规定,教师要尽量列出三种相应的恰当行为,因为这有利于对学生创设一种正面的、肯定的引导,以强化正确的行为。如在开学伊始第一节课,我会要求:上地理课要带齐课本、地图册、填充图册;上课时书本摆放:左书右图;教师画板图时学生也要跟着画,每节课上的版图是上交作业的一部分;作业要及时交,完成好的在其个人千分考核上加分等。

这些规则的制订和实施强化了课堂中的正确行为,使课堂气氛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样做虽然这往往需要延缓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与精神投入,但这样做是值得的。做好这一点,以后的课堂管理就可以少费工夫,学生有问题行为出现后对教师的批评能心服口服地接受,确立了教师的引导地位,也可避免师生冲突。

2.先表扬后批评

先表扬后批评的做法能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和自我价值感,只要我们先对学生的部分闪光点给予肯定,学生的优点得到正强化,也赢得了学生的心,然后,再批评学生的缺点,这样学生一般都愿意接受,教育效果自然会好,错误行为自然会减少。

另外,当你要批评某种不良现象时,要相应地先表扬其相对的行为。先表扬对学生正确行为给予强化,也让被批评对象知道教师对事不对人,减少其抵触心理。例如,上课铃响后,学生才忙于找地理学习用品,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但有个王同学就每次做得很好(目标行为),因此我就在班里表扬王同学(提供刺激物),并让他介绍经验,原来他每节课后不及于下位休息,而是把上节课用的书理齐收好,把下节课要上的书找好后摆在桌上后再去做其他事,前后时间不超过30秒。于是其他学生觉得很受启发,也跟着这样做(目标行为增加)。

3.以静制动

为了增加和保持学生的恰当行为,学生们应该在他们做出期望的行为时受到强化,而不是当他们做出错误行为的时候才得到关注。研究已表明,当学生们的恰当行为受到强化时,他们将会更加频繁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如果学生得到最多关注的时刻是在他们做出不恰当行为之后,那么很快他们就学会要故意表现得更差,以便得到更多的关注。因而不当或违规课堂行为自然会重复发生。我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学生,批评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兴奋剂(特别是地理教师这类小学科教师的批评),后来我决定对此加以有意的忽视,冷眼相对,引导教学继续进行,学生的不当或违规课堂行为因为达不到目的而趋于消退,这达到了负强化的目的。

二、强化教学策略――及时反馈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接受快,但也容易很快失去兴趣,人们俗称“三分钟”热度。如何维持学生对地理的学习热情,是初中地理教师应考虑的问题,而及时反馈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反馈,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上的进步,已有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得到肯定强化,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适当的缺点与不足的反馈,使学生从中明确自己的差距,受到鞭策。反馈的方式,可以直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进行。

外国学者布克与诺维尔的实验证明了反馈的重要作用。他们令两组受试者以最快的速度与正确性来做同样的练习(减法、乘法、写字母、找出课文中的外国字),连续试验75次,每次30秒钟。在前50次练习中,对甲组增加三项诱因:知道每次试验的分数;试验期间不断予以鼓励,督促他们努力去做;把所犯错误加以分析。对乙组则无这些指示。练习50次以后,两组指示对换,对乙组增加上述三项诱因的指示,甲组则取消这些诱因。结果表明,在前50次练习中,甲组成绩比乙组好;在后25次练习中,甲组的成绩变坏了,乙组成绩明显上升。

强化策略既是课堂管理策略又是有效的教学策略,其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上只是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希望同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森,潘光文.行为分析理论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11期30~33

2.胡继渊,沈正元.加涅的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浅析及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 1999年第5期

3.陈卫萍.强化策略在学生行为管理中的运用与研究[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8-6-1

4.[美]Gary D Borich,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Fourth Edition)[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第2篇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成长时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求知欲强、精力旺盛等特点。初中地理是一门富含人文、自然知识,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结合学生成长特性,采用愉快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种情况,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几点浅见,希望能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愉快教学;初中地理;运用

愉快教学即通过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及学生主体作用,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令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在愉快中求得发展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应用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助力。本文对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路径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结合生活实际,增进学生体验、感悟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是否感兴趣,和对这件事情的熟悉程度有较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说起,比如,在讲到我国冬季的气温特点时,以衣服为例,在海南岛人们在冬季穿夹衣就行了;在华北地区,穿一些较厚的棉衣就可以过冬了;而在东北地区,特别是在黑龙江,人们要穿很厚的大衣、羽绒服才能抵抗寒冬,而且家家都有取暖设施。当教师讲完之后,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国,冬季的南北温差较大。这样一来,学生对我国冬季气温特点的感悟会更加深刻。

二、组织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材中所陈述的地理事实,语言都非常精炼,但是不够生动形象,因此,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来提高地理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提升。比如,在讲到广西桂林的时候,就可以引用这样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因为桂林为著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当教师用优美的诗词来表达桂林的美之后,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有助于提升学生想象力。

三、融入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那些复杂的地理原理理解能力有限,机械、生硬地对这些地理知识进行记忆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讲解地理原理时,应融入富有趣味性的事例或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求知欲。比如,在讲到季风气候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引出季风知识的学习。

四、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教师应将素质理念贯穿到日常教学过程的始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展开,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堂绘画活动课,让学生对中国地图进行描绘,并临摹各个省份的形状,这样学生不仅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加深了他们对我国各个省份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快乐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令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体验地理知识的魅力和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璐 单位:黑龙江省查哈阳农场初级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第3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究

当前,地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实施,让地理教学策略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让我们的地理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以下是本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教学建议。

一、创设和谐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良好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愉悦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变被动倾听为主动学习,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解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形成有效的教学资源。以教学“河流和湖泊”为例,在对内流区的湖泊介绍中,只是描述“以咸水湖为主”,但却没有说明其原因,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讨。在经过思考、分析后,学生说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本地区气候造成的;本地区雨水偏少、而蒸发量却很大的缘故……对这些答案我让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如有不同的见解可以随时发言,最后我分析正确的答案。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意识大大增强。

二、发挥教材图例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基础,大量图例是地理学科独有的特点,教材中有许多图示,如地图、统计图、视图、参照图等等,发挥图例直观明了的优势,对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发挥图例的优势呢?

1.看图是基础

看图是有技巧可循的,学生要多看多想,总结看图的技巧和规律。例如,“七大洲四大洋”是初中地理中的重点内容,但学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的话,它们的位置关系以及形状特征记忆起来就会很吃力,不但效率低下,还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道具地球仪,将地球分成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让学生对比着记忆它们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记忆起来又快又准,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2.组织填图练习

课后巩固复习是提高记忆、完善自我的过程。地理学习更需要加强学生课后训练时间,巩固当堂所学知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填充图册》,根据教材中的图例,独立填写空白示意图,然后对照教材图例,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记忆力。例如,在学习世界煤炭、石油资源分布图后,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张资源分布的空白图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将煤炭与石油的分布地区标注出来,然后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评价,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巩固知识,增强记忆效果。

3.尝试自己画图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能够自主完成地图绘图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例如,在学习“地球五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别绘图,首先能够准确画出几条重要纬度线,如极圈和回归线,再标注其纬度,最后填写五带的名字。在学生熟悉绘图步骤之后,让学生独立绘图,摸索绘图的技巧,养成独立作图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在不知不觉中稳步提升。

4.善于运用地图解决问题

图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所以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为此,教师的引导必不可少。例如,学习“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可以导入生活经验,如去上海会经过哪些铁路干线?途经哪些城市?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

三、巧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贵有疑,问题是贯穿教学过程的关键因素,恰当的提问能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启迪学生思维,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新颖、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设计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第二,问题要难易适中,“跳一跳够得着”。第三,设计难度大的问题要呈现梯度,让学生感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解决问题、探究知识的喜悦。例如,教学“世界人口”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情境: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对社会的影响,什么是正确的人口政策,当前我国应保持怎样的人口增长幅度……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选择探讨的问题,学生有的两两一组,互动交流,互相启发,有的四五人一组,集思广益,开阔思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再进行讨论,各抒己见。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它代表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探究学习重在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教学“中国水资源”时就可以采用探究学习,让学生实地调查自己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此提出以下探究问题:当地用水资源有哪些类型?用水又有几种情况?灌溉方式有哪几种形式?水资源是否适应种植的农作物?等等。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头开展探究,各组小组长作为课题负责人进行汇总。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同时还会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五、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很多知识需要头脑的想象,要学好地理知识,必须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式与常规的限制,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分析、去探究。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理论正是建立在对“南美洲与非洲轮廓吻合”的大胆想象上。这种思维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猜测性,正是这个特点让学生从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产生创造性的思维结果。假设是一种推测性想象,即假设一些地理现象与现实相反,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促进其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例如,学习完“昼夜更替”的知识点后,可以提出几点假设:如果地球只有公转,是否还能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其周期又会有什么变化?如只有自转又会如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去思考,这将会大大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当然,以上仅是本人对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的几点浅显认识,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瑞花.谈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2011(06).

[2]潘春燕.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04).

[3]王红兵.改进地理课堂教学导入的几种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

[4]杨君.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法探析[J].新课程学习:上,2011(02).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第4篇

关键词:提高 初中地理 教学效率 策略 研究

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的效果,是每名初中地理教师都要探索研究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我觉得以下教学策略效果比较好。

一、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首先要转变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就是要积极贯彻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精神,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以生为本”的重要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做为教学的重心,教师应该成为教学的合作者和知识体系的建构者的角色,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关键在“导”,即时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教师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向学生传达高效学习的观念,让他们养成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地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教师和学生生观念转变了,提高课堂效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要充分

地理老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精心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艘难易适中,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明确,同时要尽量多的搜集与本节课教学有关的资料,如地理的文献、各种地理现象的视频、和图片,甚至可以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影视剧,通过这些资料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

除了老师要做好准备之外,还要让学生也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本知识,对课本知识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最好能够以小组内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出一些在预习中的疑问,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把问题融入课堂。

教师还要注意学校的生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要掌握班级的学习风气和班级目标的导向差异。 在不同的班级要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来源不同,感受各有侧重。地理教师在课课前有必要掌握这些信息,从而拿出最佳的授课方案。

三、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地理是门新学科,入门相对较难,从小学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还没有转变思维方式,他们还不善于动用抽象空间的思维来学习什么经纬网啊等高线啊地形图啊等知识,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畏难情绪和心理,打击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在一开始就掌握不好地理基础知识,为他们学习地理造成重大障碍,目前吉林省的地理还不是中考课程,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学生不重视地理科的学习,学习时没有动力,也没有学习兴趣,他们在课堂上就不爱积极参与,于是地理课教学,地理教师以自己讲授为主,一言堂,满堂灌,自己总是充当课堂的主角,这些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一直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效率低下。新课程改革以后,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很多活动,形式上看上去很热闹,但由于过于注重取悦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交流,对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免流于肤浅,因此,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低效。

为些,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比如在课堂的导入环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导入语言,老师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和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有趣味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久而久之让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最好调查所教学生的主要兴趣爱好。不同班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方向。教师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后,有针对性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可以使学生不断扩展深化他们的兴趣点,从而高效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如果更进一步的话,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地理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变被动为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稳固而长久的兴趣就会上升为维系地理学习的长久动力。

四、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要善于运用探究学习方式

在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探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探究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自己设计探究程序,自己得出结论,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是自由的、自主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那么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呢?

正如在前面提及到的,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比如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开放思维,不囿于书本,开发、利用、整合课程资源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实施探究学习方式创造必要条件。

同时,在地理课上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学生只有善于对发现的问题或现象提出为什么,才能促使自己去探索研究。因此,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是将学生引入探究的第一步。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善于启发、引导、鼓励,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研究的良好习惯。总之,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给他们探究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真理,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培养他们探究的科学精神。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第5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第6篇

关键字:农村教学 初中地理 教学困境 解决策略

一、 农村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对初中地理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在学生时代,永远会流行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理化的学习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自然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就被忽略了。我听到过很多给初中学生报辅导班的,但是很少有地理的辅导班。这个就很说明地理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特别是在农村,因为地理知识在生活中很少得到应用,家长对这方面更是不了解。农村的学校,本来师资就不是很足,学习资源不多。那么分给地理的就更少了,就造成了地理科目成为了一个不受人重视的科目。

(2) 初中地理师资缺乏。

农村的老师相对来说比较少,专门教地理的也就更少了。一般就是一个其他科目的老师带这门地理课,或者是一个地理老师同时教七、八年级八个班的地理课。这样的地理教学没有针对性,老师也不能够根据学生们的特点进行专门的教学。如果老师的精力不够的话,会严重影响到每节地理课的质量。农村的老师一般都是一个人带几堂课,所以对于一门知识的专业素养比较低,深入的程度不深。特别是在农村这样一个信息比较封闭的地方,老师不会专门去进修地理知识。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地理知识也是日新月异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如果老师没有及时了解这些前沿信息的话,就更加不能为同学们带来新的知识和新的内容。

(3) 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农村,教学硬件水平比较低。很多学校都没有多媒体或是组织同学去博物馆的能力。使用多媒体可以将地理知识用图画等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同学们的理解能力。但是一般的农村地理课堂,就是老师拿着课本在上面讲,将重要的知识点给同学们画出来,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记忆。之后就是给同学们出一些包含这些知识点的试卷,让同学们进行巩固。单一的学习和复习模式,让地理的学习变得无趣。其实地理的趣味恰恰是那些单板的课本不能够展现给大家的,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够了解其乐趣。浩瀚的天空,各地的美景,人口的紧张,等等都是地理能够带给同学们的思考。在城里的学校,因为有位置优势,很多地理老师都带着学生们去博物馆或是天文馆,让孩子在了解美丽的地理之后,在进行趣味的自主学习。这些都是农村的经济条件所达不到的,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

二、 农村地理教学问题的解决。

(1)老师要强调地理的重要性。

其实同学们觉得地理不重要,就是从老师们的话语中或是课堂的学习气氛中感受出来的。想要让同学们知道地理的重要性,就要从根源解决。比如说老师在课堂上面要强调地理的重要性,在学习别的科目的时候,如果涉及到地理知识,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可以帮忙强调一下。在平时的考试中,加重地理试卷的分数等等。这些人为的地理重要性的强调,都能够给学生们带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地理态度的改变。

(2)由点及面,引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的乐趣。

同学们对地理没有兴趣,这是因为没有发现它和自己爱好的相关之处。地理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从他们的爱好出发,讲述他们的爱好和地理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土地是他们热爱的东西,农作物就是他们得以学习的保证。所以老师完全可以从地理的角度来讲述气候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强调气候不同的地区主要的农作物也不同。有的孩子喜欢星星,这时候也可以给他们描述位置不同的地点的星象是如何的。

(3)农村学校应该加大对地理学科的师资投资。

学校应该招聘专门学习初中地理的老师,在专业性上有所保证。而且地理的教学也应该是小班教学,一个老师上课的班级也不能过多,不然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对于本学校的地理老师,也要求进行进修。不论是公费进修,还是自我学习进修,只要老师能够充实自己的地理知识,就达到我们的目的了。对于这方面的监督,学校也可以让老师参加地理考试,督促他们地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学习。如果老师都在不断地“充电”,那么学生们还有什么理由懒惰呢,这就是榜样的作用,也是以身作则的力量。

(4)增加地理相关的硬件设施和投入。

对于地理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局限在课本里面,而是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让同学们在众多的地理知识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元素,还能够让同学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对于农村学校,增加一些地理相关的书籍是最切实可行的,也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实现的。对于一些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农村学校,可以配置多媒体设施,除了有利于地理的教学之外,还能够帮助其他科目的教学。

总结:地理是一门实用性比较差,但是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长远意义的科目,我们要认清它的重要性,解决在农村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农村的地理教学,除了学校和老师的努力之外,还要求助于当地有能力的企业家、慈善家,能够伸出援手,帮助这些学校和同学们。有远见的人才能够看见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够看到地理和其它科目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许地理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却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农村初中地理的教学还有很多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第7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认知结构;元认知;策略

一、运用生活经验,将知识生活化

地理是一门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用性很强。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要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做到知识源于生活。这种方法能够更加清晰地构建出一个地理认知结构,将知识生活化更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气保温作用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在一天之中几点是最热的,以学生本身的切身感受来引出新课程的知识点。

二、增加学生知识的练习,提高认知结构的能力

一些心理学家曾经提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如果能形成良好的知识重组和结构的习惯,那么就会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部分的练习,不但能够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且可以更好地巩固认知结构,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做一些地理方面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在地理学上的认知结构能力,从而将教学的效率提高一个层次。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切忌给学生留更多的练习题,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教师可以挑选出一些不易区分和掌握的区域进行练习,这样才能达到强化的目的。在这部分的练习题中,教师不仅从课本上、教材中出题,更加重要的是结合实际生活加以练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践,在运用知识上才能得心应手。

三、实现地图教学,巩固认知结构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而且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地图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和知识的重组,将枯燥乏味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它可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地总结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学习起来更加的方便。地图教学更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了解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认知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岛屿和海洋的知识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巧妙地运用课本中提供的地图了。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和岛屿有哪些?然后在依次找出其他国家周围的岛屿和海洋。这样,有了层次和顺序就更方便学生记忆而且经久不忘。其次,我国的地域面积较大,如何能让学生轻松的记忆我国行政区域板块也成为学习地理的一项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购买中国地图的板块拼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熟悉各个省份的大体形状和方位,这样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塑造了知识的认知结构,简化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四、做好前后的知识联系,构建知识系统

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来说,前后知识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是非常明显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都非常的紧密。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把地理教学中的标记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具有的旧知识加以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巧用知识迁移和图式理论,顺利的实现知识之间的嫁接,那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如在讲授如何综合治理长江水患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引入近些年学生可能会接触到的有关长江的相关事实报道,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由于很多学生都知道中国属于东方国家,而且还被誉为是“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教师就可以从这点入手,一步一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或者地球仪找出相关知识点,即: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并且我国领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激发和培养,通过知识的构建,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开展地理地图教学,打造优质授课

地图既是地理教学的内容,又是地理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地图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空洞的理论教学变得直观形象,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重组和认知结构的构建,实现学习内容的集中化和概括化。使用地图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巩固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讲述海洋与岛屿部分的内容时,老师不要单纯的让学生记忆与我国相关的海洋和岛屿,而可以巧用教材中的地图,让学生自己找出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各个大洋的具置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形成知识体系。

六、优化习题练习,巩固认知结构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第8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策略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笔者认为“教而不思亦罔”。教学反思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思考。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构建起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形成的新理念自觉地转化为教学行动,提高自身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和自我批评的能力。要想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的策略

(一)反思课前的导学案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根据新课改所倡导的“分层导学”核心思想,教师每节课前都应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还能够让学生提早发现自己不明白或者一知半解的知识。好的导学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阅读能力。初中地理导学案的设计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填空题,将重要的知识填空,加深印象;简答题,创设一定的情境,然后设问,问题一般要求能在课本中找到。例如,笔者在设计《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导学案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题目――1.填空题:自然资源是指从 中获得对人类 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2.简答题:(1)你能说出哪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哪些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吗?(2)水资源会永不枯竭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对于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具有指导作用。在教授新课时,笔者发现学生基本上已经对此部分内容掌握熟练,这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反思课堂教学过程

1.是否激起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本枯燥的文字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教师所要做的就是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把生硬的知识点“活化”。比如,笔者在处理《自然灾害》课题时,设计了两个教学情境,先是播放了各种自然灾害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紧接着“拉响”了防空警报,告诉学生地震来了,让他们赶紧想办法在教室里避震。学生热情高涨,有的躲在了桌子底下,有的把书包举到头上蹲在了桌子旁边。笔者随即让学生回归原位并对他们的避震方法予以评价,蹲在桌子旁边的学生受到了肯定,而蹲在桌子底下的学生就不解了,为什么自己的做法有错?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随着课程的进行,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地震逃生的“黄金三角区”。课后在反思是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时,教师还有必要多钻研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是否做到重、难点的精讲与突破

一节课肯定会有重点和难点,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处理以突显出重、难点。在反思教学过程重、难点是否突破的时候,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是否有方。“引导”要有具体的方法,要能够把重、难点知识简化或者“形象化”。笔者在讲授南极地区周围的大洲时,把南极洲比作一只大象,“大象的鼻子最喜欢亲近关系密切的亲戚,亲戚也姓南,大家觉得鼻子对着的哪个大洲呀?”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南美洲,笔者接着引导“大象屁股很大,所以屁股对着的就是大洋洲;这只大象还有点懒,不爱洗澡,所以背上很黑,背上对着的就是非洲啦!”学生一听哈哈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他们就掌握了这个部分的知识点。这样引导记图法水到渠成、生动形象,很受学生欢迎。

(2)板书是否精当。好的板书应精简明了,突显重、难点。初中地理的板书还包括板画。一般而言,地理学科的板书是提纲式的大框架,是整节课学习的线索,而重、难点知识可用特殊的符号标记,这样学生在自行复习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地理学科的板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地理是一门读图记图的学科,学科的特色要求老师具备基本的板画技能。举例,在学洲大洋时,教师可以用“一笔画世界”的板图来构建框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学生自己也可以动手绘制。

(3)习题是否典型。检测学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当堂做习题,有限的课堂要想做很多的习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对习题的筛选应当突显出重、难点,具有典型性。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记忆和理解各种知识,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习题正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办法和途径。

(三)反思课后培优辅差工作是否到位

“培优”是指对那些已经对基础知识掌握很好的学生进行难度更大的专题训练,教师应精心挑选一些拔高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的大脑,让他们能够优中更优。“补差”则可以采取个别辅导,主要是采取“一帮一”和“针对辅导”两种形式。若班级学生过多照顾不全,就可采取“一帮一”,让班级中学习较好的学生与落后的学生结成学习对子,并与班级中的其他学习小组进行比赛。作为教师,要定期指导、询问,并给予一定的学习帮助。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不好的,教师要作为重点对象来进行个别的辅导,尽其所有来帮助他们。此部分反思应阶段性地进行。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坡。即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能是一项工作的多次重复。”教师仅凭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进行的重复教学是一种简单的经验性教学或操作性教学。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J].上海教育科研,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