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8 16:53:34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第1篇

关键词:湘绣 网络营销 互联网 电子商务

一、绪论

湘绣,作为源于楚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面对时代的变化,湘绣逐渐显露出对市场经济失效性的一面。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崛起,电子商务平台逐渐成为中国企业与消费者日常业务往来的重要交易平台。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运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湘绣产业运作的创新成为了目前湘绣发展的一个新的课题,值得学者冷静思考和深入探讨。

近年来,湘绣产业创新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但从湘绣发展结合互联网的文献并不多见。本文在大量实地考察和文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湘绣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新的形势下运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湘绣产业推广的网络营销新模式理念,并进行网络平台的模式研究。

二、湘绣的互联网发展现状

经过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湘绣厂家开始向电子商务方向发展。据统计,有160多家销售湘绣的网店在淘宝网上落户,其中湘绣厂商有35家。其中20余家湘绣厂商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其中有5家参与了百度推广,这足可说明湘绣行业向电子商务进军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目前,在湘绣往互联网发展的实际过程当中,遇到了以下具体的问题:

1.因为湘绣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手工工艺品,顾客必需要看到实物,才会有购买欲望。而互联网这种虚拟的销售平台,却无法提供精确的感观。

2.少量的湘绣供应商已经建立自己的网站门户,但是它们的做法相当盲目,因为湘绣的电子商务化,是湘绣供应商所无法拒绝的,但企业门户上交易量却得不到保障。

3.消费者对湘绣在网上的购买欲望还不够高。而且各大湘绣的电子商务平台,网络交易量较少,所以消费者对互联网上的湘绣销售的信任度较低。

而此可见,湘绣销售渠道的突破迫在眉睫,建立一个良好高效的湘绣电子商务平台势在必行。

三、网络平台建立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既是互联网的发展道路之一,同时也是传统行业再度焕发生机的动力。然而,目前湘绣行业聚而不强、散而不精的现实产业状态已不适应日益壮大的湘绣市场需求。因此建立一个湘绣行业的垂直门户,为湘绣的产、供、销等供应链以及周边相关行业的企业、产品、商机、咨询类信息提供的资源聚合平台尤为重要。

通过对湘绣市场的需求分析以及行业现状分析,摈弃传统营销模式的单一性,开辟一条集供应商、消费者和企业的三方共赢的现代化营销模式。其基本思路如图:

1.市场调研

通过对一下三方面进行调研:

(1)对湘绣的市场行情进行调研,了解和掌握湘绣的宏观市场环境及其发展空间。(2)对湘绣的生产工艺流程和供应厂商进行调研,了解湘绣的生产成本、生产时间、生产效率等等,挖掘限制湘绣的发展的一些因素。(3)对市场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湘绣需方的消费层次,购买目的、购买方式以及是否愿意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购买的意向。

2.建立合作关系

网络营销是作为第三方的信息平台,商品的供应与人才资源是使电子商务平台正常运行的保证。根据产品的分类,将从两方面和供应商进行合作关系:

(1)对于产成品和套件的销售,供应商为网站提品的设计图片及细节展示。通过合同协议,并保障交货时间与产品质量。(2)在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下,根据各个合作方的特色和顾客的要求,选择供应商。

3.构建网络平台

电子商务是企业门户,成为企业优化业务模式、扩展市场渠道、改善客户服务以及提升企业形象和凝聚力的强有力手段。

(1)对我们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定位,正确地定义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使其能够增加客户的回头率,在客户群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2)根据湘绣产业的特点及该项目的创新特色,设计网站的域名、网站空间和网页,再通过与网站开发公司的合作,建立良好的网站。

4.实现运行

四、展望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湘绣的网络营销新模式销售,为湘绣文化的宣传拓宽了渠道,更好的弘扬了名族传统文化。其次,通过网络营销这一新模式使湘绣产业直接对接市场,准确了解顾客需求和市场动态,从而创造出更适销的产品,赢得客户的口碑,不仅打响湘绣这一湖南本土艺术品牌,同时也通过对绣工的专业化和创新化培训使湘绣技艺得以传承发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菊.从出土绣品看湘绣的源流及文化特征[J].艺海,(008): 20-22.

[2]吴尚君.关于湘绣创新的思考[J].文艺研究, 2007,(008): 155-155.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第2篇

关键词:旅游商贸企业;企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研究简要回顾

产业集群理论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思想与内涵较为丰富。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斯密,其《国富论》(1776)包含了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思想。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1890),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1909)最早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克鲁格曼(1991)提出了新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聚集经济的观点。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及《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系统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为系统研究集群的学者是王缉慈。方民生、李永刚、李新春、陈慧娟、刘国军、许仁祥、仇兴保、魏后凯、叶建亮等学者对产业集群研究具有代表意义。总的来说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还缺乏产业集群与旅游商贸企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二、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增强旅游商贸集群竞争力

旅游商贸企业与一般大型商业企业比较而言,具有规模小、实力弱等特点。单个的旅游商贸企业具有较弱的竞争力,为了增强其竞争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全国很多旅游商贸企业销售的部分旅游商品存在雷同的现象。通过旅游商贸企业的集群发展战略,使各个不同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针对其地域文化特色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旅游商品,形成专业化特色,增强集群内商贸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创造出一定的地域品牌效应。而且集群内的旅游商贸企业能够共同行动,既强化了合作,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获取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效应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共有的一些属性,因此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区域品牌效应等同样也适应于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生产、销售同类旅游商品带来的好处,范围经济则主要是由于生产、销售关联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性。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由于整个旅游商贸行业的规模扩大而使个别企业获得的好处,如运输、采购、修理、劳动力、市场信息等。学习与创新效应主要通过集群内旅游商贸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激发新思想,互相学习,推动全行业不断发展,共同进步。区域品牌效应主要是通过区域内集群企业的专业化与显著特色获得的整体优势。

(三)节约交易费用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定区域内众多企业基于共同的目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在协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组织。它既非一个企业,又非纯粹的市场,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一种中间层组织。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种特性。这样既节约了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的节约,一方面使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

三、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蒋三庚的研究,商业集聚从形态上可分为团组块状形态、沿街条状、分散多点形态三种形态,从地理区位可分为中心位置、中间位置、位置三类位置。

第一类:中心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都市中心位置的商贸企业群构成,满足城市旅游者的旅游购物与休闲需求。根据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态差异。中心型集群模式一般呈现出团组块状与沿街条状两种不同的形态,即: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由纵横交叉的若干条街道链接成团块现状,若干商贸企业构成的集群形态,如北京市东部的商务中心区。在建设这类商贸企业集群时,需要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动态发展变化等角度考虑,制定一个长远的整体商业规划。要避免出现短期利益化。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在大中型城市,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大街,是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带,是城市主要的商业街。也是城市旅游的品牌,是城市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如上海淮海中路、北京西单商业街、长沙黄兴路等。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近年都进行过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步行街建设实质就是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

第二类:中间型集群模式,主要由处于城市中心到之间的偏离中心位置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构成。这类集群可能出现团组块状、沿街条状、分散点状三种形态。中间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表现为城市内地区级(城市内分的区或片)或社区级(城市居民社区)团块型的商业形态,如埃及开罗老区阿拉伯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等,特点就是在偏离城市中央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企业集群。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由处于城市中间位置的商贸企业聚集在一条主要街道上形成的集群类型,尤其在城市社区出现比较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集群类型,如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中间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零星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商业店铺,几乎随处可见。

第三类: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大都市的卫星城市、城乡交接地带、郊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集聚而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向高级化演进,城乡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一类重要旅游项目,能够购买到正宗的农村土特产品是很多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这些型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为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集群主要由大城市卫星城市的商业中心或郊区购物中心构成,是型集群中规模较大的集群形态。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城市边缘地带的农贸市场构成,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为郊区零星分布的小店构成。

以上讨论的均为旅游城市的商贸企业集群模式,而对于景区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模式更为适用的就是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三类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商贸企业集群的最主要的表现模式。分别由位于景区中间和的沿街店铺、和零星分别的小店集聚而成,为景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贸服务。

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对策分析

(一)制定长远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战略规划

在新景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建设、商务中心建设、老景区和老城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一个长远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尤其是城市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长远战略规划是应对这些外部因素变化的有力工具。战略规划中要为未来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避免后代人不断治理上代人由于自身无序竞争带来的混乱局面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政策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空间创新系统)、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全面集群政策设计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核心能力的产业集群。当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主导的行为。政府不可能强行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在商贸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企业是占主动地位的。是市场的主体。在商贸企业集群中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起到一个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内涵分析

当前电商模式是整个时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在电商模式应用过程中,无论其实施理念,还是其应用模式都较不成熟,因此对茶叶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茶叶企业来说,有着相应的难度和要求,在互联网技术成熟发展的今天,电商模式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要素,无论是具体的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应用,还是消费者自身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的变化,都是当前电商模式应用推广的主要背景。

1电子商务模式的具体内涵分析

电子商务是基于信息技术成熟应用和互联网技术系统发展下的营销模式改革,电子商务模式的成熟应用,其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与消费理念之间的趋同化融合,在电子商务模式中,消费者选购产品的内容更加多元,而且选购过程也更加便捷,同时消费者成本和企业营销成本,也进一步降低。所以,电商模式的成熟应用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创新与突破的动力。随着人们消费习惯更加成熟,如今电商模式在整个婴儿产品营销过程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其对消费者的具体应用需求也实现了进一步融合,比如其经营理念更为成熟,消费者可以完全通过自身的判断,结合客户的评价模式,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产品。所以,通过对电商模式的具体交易状况,可以看到,电商模式在整个产品效果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通过使用互联网电商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不仅是产品价格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其选购产品时,不再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多数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使用电商模式,其整体营销压力进一步降低,无论是其具体的运行成本,还是其分销渠道建设的力度,都可以稍微减弱。因此,无论是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还是整个企业运行的客观需要,互联网电商模式都是实现其有效应用的基础,也是两者都不能忽视的重要要素。而对于当前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体来说,多数中青年更喜欢选择电商模式来选购自身的产品,对于茶叶企业来说,我国多数茶叶企业当前正处于从传统经营模式中,处于转变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结合电商模式的具体内涵和客观要求,通过系统化融入价值需要,构建合理完善的发展模式。但是客观的来说,我国电商茶叶企业,无论自身经营实力,还是经营理念都较为匮乏,相对于其他大型茶叶企业来说,不少中小型茶叶企业,未能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所以,不管其成熟度,还是其经营效果,都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电子商务环境日益成熟的今天,中小型茶叶企业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结合时代特点,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构建适合整个企业发展的中小型茶叶企业的具体理念。

2当前中小茶叶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我国传统的茶叶营销过程中,依赖的都是渠道加盟店的营销模式。对于大型茶叶企业来说,其具备完善的营销渠道,而对中小企业来说,其茶叶产品的营销难度压力就较大。因此,随着互联网电商模式的应用日益成熟,中小型茶叶企业如果能够借助这一网络媒介,便能够实现自身产品的有效营销,但是对于整个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在使用电商模式时,其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其整体运行理念构建上,存在一定差别,对于互联网电商模式来说,其要求茶叶企业在使用这一模式时,必须注重产品经销、产品客服和产品贸易等多个体系内容,而中小型茶叶企业,由于其自身经营实力较为有限,加上其经营实力和经营经验不足,因此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其很难对茶叶营销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察觉。对于互联网电商模式运行来说,其最重要的就是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服务运输模式,而完善的物流运输,是实现整个电商模式运行的基础,也是其最重要的一环。但是从当前整个物流状况来看,多数中小茶叶企业也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和对产品品牌的保护理念,所以整个茶叶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丢失、破损等现象,从而影响了其市场口碑和成熟消费者的满意度。最后,在茶叶企业电商模式运营模式构建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多数茶叶企业缺乏选择合适平台的经验。通过对当前茶叶营销电商模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京东商城、淘宝和天猫都是可以都是当前最适合消费者选择的营销模式,而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是企业经营实力和产品销量要求相一致的。选择的合适平台,就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究。

3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构建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茶叶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其在于对环节上的优化和简化,所以说,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突破点和创新点。对于中小茶叶企业来说,使用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是其最重要的创新营销模式和营销理念,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在运行过程中,要合理应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茶叶产品的特点内涵及具体的参数状况以及相应信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相关网页上进行传输,从而使得消费者更为便捷地了解该产品的具体特点和内涵。使用电商模式,是消费者和中小型茶叶企业之间的双赢过程。所以,合理探究经营管理模式的内涵和要求就极为必要。在中小型茶叶企业电商运行模式过程中,其能够有效降低自身渠道建设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也使得整个产品销售活动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当然很少人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茶叶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和市场,因此其必须及时快速的了解整个茶叶市场的选择的具体需求和消费动态,只有系统化了解整个市场的特点,才能够实现电商模式与茶叶企业经营的合理融合。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其想要真正用好电商模式,就必须认识到电商模式的运行,不仅仅是该企业营销模式的变化,更是整个企业运营理念的创新与完善,因此,选择茶叶企业要将自身发展与模式运行结构相结合,通过将消费者的具体要求和整个时展的具体趋势相融合,从而构建满足茶叶企业发展运行的具体模式。

4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通过不断优化该模式内容,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经营的最佳效果,而想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构建完善的中小型茶叶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充分做到:首先,中小型茶叶企业要具备产品品牌意识,确保自身产品的独立性和品牌化意识,在进行产品品牌注册过程中,必须将自身企业经营理念和茶叶产品的特点与品牌的设计相结合,通过打造属于自身的独立品牌,才能够在整个互联网时代,使得消费者能够及时有效地了解和选择该产品。当然,在品牌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丰富品牌内涵,还要注重对自身品牌的益维护。在电商模式中,品牌是企业运行的核心,也是产品的象征。其次,茶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产品特点,通过了解市场的具体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茶叶产品的生产理念,在茶叶企业电商模式运行过程中,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产过程较为迅速,对市场的反应也较为便捷,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厂家要直接面对市场及消费者,在构建该模式运行过程中,必须注重对自身能力的有效评估,不能使得其超过自身运行能力,从而限制了发展质量,在互联网电商时代,其要求茶叶企业具备良好的反应速度,所以,中小型茶叶企业必须注重构建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此外,茶叶企业在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时,需要对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进行有效了解,结合具体的市场调研状况,从而打造和包装满足自身产品营销的具体模式和理念,当前在整个电商模式运行过程中,不同的企业要结合适合自身的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电商平台,或者结合自身状况,构建属于自身独立的门户网站。中小型茶叶企业要通过互相抱团,从而构建具有经营实力的运行平台。最后,在中小型茶叶企业运行模式中,其不能使用单一或者固定不变的模式来运行,其需要在结合中小型茶叶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以及具体发展状况来不断调整企业的运行模式,通过认知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实现自身产品的经营效果。在电商运行模式过程中,要注重对自身内部的运行模式建设,还要注重选择与企业自身相关联的各个元素,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入。比如适合中小型茶叶企业产品的运输机制,客户服务机制等等,通过融入市场化元素,提升电商模式运行的效果与质量,在坚持以消费者和客户为导向的运行过程中,实现整体最佳效果。

5结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茶叶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中小型茶叶企业的经营实力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必须与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相融合,可以说,电商模式是实现其转型发展的核心,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来说,想要应用好电商模式,就必须探究适合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于中小型茶叶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来说,其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必须从根本上对于这一模式的内涵进行准确认知。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中国茶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3(1):122-125.

[2]黄清河.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ERP的模式与应用研究[J].当代财经,2014(13):141-143.

[3]郑焕强.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竞争力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5(3):163-165.

[4]师芙琴.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7):71-74.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第4篇

关键词:腾讯公司;盈利模式;财务状况

一、腾讯公司简介

腾讯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商。腾讯公司通过免费的即时通讯平台迅速建立起一系列有粘性的用户群,在这个强大的优势下拓展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在这种盈利模式下,腾讯公司业务横跨互联网多个主流细分领域,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企业中利润最大、市值最高、规模最大、用户最多、雄踞互联网企业首位的公司。

从腾讯公司财务报表可以发现,自2004年上市至2011年,腾讯公司以其卓越的轻资产盈利模式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具体表现在资产负债率较低,平均为23%;总资产周转率每年呈增长趋势;销售净利率逐年增加,总体维持在42%;资产净利率最高达到38%;权益净利率逐年上升,最高达54%;总收入每年都以平均62.3%的增长率快速增长;毛利率也保持着平均65.75%的增长率。但是,自从2012年到2013年,腾讯公司便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业务,并且投资兼并具有技术优势或能够扩充开放平台的相关公司,使其盈利模式有所改变,进而影响了资产结构,导致腾讯公司整体财务指标各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率最高增加到了49%;总资产周转率在这三年内逐年降低;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和权益净利率逐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总收入增长率和毛利率较之前也下降地较为明显。

二、腾讯公司轻资产盈利模式

1.轻资产盈利模式

轻资产盈利模式,是指企业投入资本较低,周转速度较快,资本收益较高的运营模式。轻资产作为一种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整合资源所获取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郑石明,2006)。轻资产运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企业强大的资源获取、配置、整合以及快速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体现(汤谷良、张茹,2012)。本文认为腾讯公司属于魏炜、朱武祥(2010)总结出的企业固定资产和存货占比较低,流动资产尤其是现金储备较多的轻资产企业。

2.腾讯公司轻资产盈利模式下的财务状况

结合腾讯公司2004年至2013年的资产负债表,发现腾讯公司的资产结构,即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表现出典型的变化,从2004年到2011年,此比率基本保持在70%上下浮动,但2012、2013年此比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均低于50%。

基于对腾讯公司资产结构的前后变化比较,可以看出其在轻资产盈利模式下的财务状况:1.现金储备充裕,近十年来现金储备占总资产的比值在62%上下浮动,2013年现金储备有所下降,主要是腾讯公司以246.85亿元资本购买了长期股权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腾讯公司在2011年以前,主要提供互联网增值服务,其存货为低价值的消费性礼品,始终控制在占总资产0.5%以下,自2011年以后,腾讯开始从事电子商务业务,存货构成主要为电子商务交易所需商品,其占总资产比较之前有所增加,2013年达到1.3%。3.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很低,近三年的占比均控制在5%以下;4.固定资产比例较低,2004年至2013年平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控制在10%左右。

三、腾讯公司盈利模式调整

对腾讯公司近十年的资产结构分析发现,腾讯公司盈利模式正在发生着调整与变化,这与互联网行业激烈的竞争和腾讯公司战略上的调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互联网企业巨头在日新月异的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众所周知腾讯公司是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但腾讯的主营业务,互联网增值服务已经出现“天花板”效应,腾讯必须要寻求新的盈利模式来增加利润。

腾讯公司盈利模式在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资产结构分布可以看出,腾讯公司盈利模式在2011年到2013年进行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电子商务;第二是投资兼并。腾讯公司2012年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从公司的财务报告得知,其成本在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41.93亿元和92.39亿元,但这两年毛利率仅为5.5%,这也是导致腾讯公司近两年总收入增长率和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从2010年起腾讯公司加大了投资兼并的力度,先后收购部分与网络游戏、网上旅游、软件开发、电子商务、影视传媒、搜索引擎等有关的技术优势企业的股份发展多元化产业,以增强其竞争力。

四、总结

一个成功的盈利模式决定企业能否合理整合企业资源,将其核心竞争力发挥出来。腾讯公司在过去的十年里,凭借其长期积累的用户资源、技术研发、品牌文化等轻资产盈利模式,充分体现了价值创造能力。好的盈利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适时对现有盈利模式做出调整来开拓更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第5篇

[摘 要] 虽然我国在近年来不断频繁出台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但其重点约束调控对象均为住宅地产,相对来讲,商业地产则受到影响较小,所以当前各大房地产企业均纷纷转变业务方向,希望走商业地产发展路线。但实际上,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区别较大、所涉及部门范围较广且开发体系相当复杂,经营管理难度更大。文章以我国商业地产为背景,基于商业地产融资这一点来展开话题,探讨其融资模式的主要特点和所面临问题,并最终思考解决问题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 商业地产;融资;问题;REITs;应对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43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093- 03

0 前 言

进入21世纪,我国房地产行业伴随城市化高速建设进入繁盛期,像Shopping Mall、城市CBD等概念的引入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国商业地产发展主流模式的多元化及规模化倾向,使得商业地产投资规模激增。截止到2016年,全国商业地产投资已经超过10 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73.21%,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1 商业地产融资特征及主要模式

1.1 商业地产的融资特征

商业地产不同于住宅地产,它在运营模式上具有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它较为复杂的融资内容体系上。通常情况下,商业地产融资主要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商业地产开发,这一阶段企业投资规模较大,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较大,而且商业地产不存在任何资金回收特征,所以企业该阶段的投融资成功只能代表项目开发的成功,其后期对整个商业地产项目的运营还要经历一更为漫长系统的过程;第二阶段就是商业地产的经营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商业物业运行来获取净现金流入收益,考虑到前期企业投融资规模较大,所以该阶段就非常考验商业地产企业的运营能力及投资回收能力。

整体来讲,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商业地产投融资及运营时所经历风险可能较为集中,且具有深远影响。所以他们必须在项目选项及开发建设过程中把握好二者配合机制,为后期运营管理创造良好环境,消除一切可能出现的行业负面影响。

1.2 商业地产的主要融资模式

我国许多大型房地产商都将商业地产作为企业主力来运作,他们多数都是从住宅地产转型而来,但实际上在融资模式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没有实现较为成熟的转变。某些企业依然还在利用传统融资模式,例如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债券融资以及项目融资等等。以项目融资为例,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新项目过程中,往往会专门成立一家项目公司,主要针对项目内容展开一系列开发操作,此时项目融资就是以项目公司名义来对内对外筹措资金,为此企业也会拿出自身股权及资产作为质押对象,以实现有效贷款,并以公司未来的项目收益作为还款来源 [1 ]。

2 商业地产融资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我国房地产企业虽然在商业地产融资发展方面已经拥有一定经验,但仔细来看其融资体系还依然存在某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融资渠道过分单一

就目前我国商业地产的融资体系发展形势来看,其融资渠道相对偏少,特别是企业外源融资渠道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来自于银行的资金就占到了企业总融资比例的60%,它甚至贯穿了商业地产开发的整个阶段。这说明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商业地产开发及运营管理方面是极不成熟的。而近年来,伴随电子商务领域的兴起,商业地产竞争愈发激烈,其房产空置率也被急速拉高,这就意味着商业地产开发经营风险的无限扩大。一旦企业在商业地产运作上出现收益损益不平衡状况,房地产企业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会升高,这将严重影响其在商业地产方面的发展上升空间。

2.2 融资及运营方式相互抵触

我国房地产企业善用分割出售形式来运营商业地产,它从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商业地产物业的完整性,也让商业地产价值最大化效应彻底丧失。这是因为某些房地产企业可能在商业地产运营方式及融资方式上发生抵触冲突,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企业在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及期限严重受限。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房地产企业可能会试图改变运营模式,尽可能减少项目净现值。但如此操作又会进一步加大商业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可以见得,二者之间的相互抵触制约,也将房地产企业带入了恶性循环怪圈。

2.3 缺乏针对性融资模式

商业地产要求房地产企业能够提出独立的融资模式,但在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中,针对商业地产融资特点的融资方式却相对匮乏。这是因为商业银行在针对住宅地产方面所开发的融资服务项目更多,在商业地产融资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由此,近年来许多来自海外的商业地产融资模式被纷纷引入,例如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但是在我国它也只是存在于理论上,在实际操作方面其安全性、优越性还有待验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商业地产在融资模式上并不成熟,它严重制约了商业地产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体系中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就商业地产融资发展这一点,其确实面临问题多多, 从整体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态势。为此, 应该基于问题找到解决对策, 引入新的、安全的、符合我国经济体系及现实国情的新融资模式对策[2 ]。

3 基于REITs的商业地产融资问题解决对策思考

3.1 关于REITs

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即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它是由发起人通过公众对外公开发行的受益凭证,主要用于吸收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并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可带来持续现金流的房地产物业及证券中,所以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有价证券。从金融技术角度来讲,REITs是可以有效实施组合投资策略的,它可以将已募集的资金头像不同类型或不同地区的房地产项目当中,其投入成本低且投资风险低,是目前房地产行业比较青睐的重要融资模式。

在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商业地产融资上已经逐渐倾向于资产证券化模式,这也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所展开的新一轮融资发展风潮。例如这种REITs股票或受益凭证就能将来自于公众的融资应用于商业地产体系中,将来再以物业租金收入的形式将收益来源再次分配给投资者,它不但满足了房地产企业在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方面的现实资金需求,也使得商业地产发展利益得到合理共享。

3.2 基于REITs的商业地产融资问题解决对策

基于REITs的商业地产融资问题解决对策主要要从宏观与微观两大层面来论述。

3.2.1 宏观政策层面

首先看宏观政策层面,在美国商业地产行业中,REITs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税收优惠政策驱动,它有效降低了商业地产的融资风险问题。但在我国,商业地产的税收规定则主要以企业出租房屋为主,它按照租金收入的5%来缴纳营业税,租金收入减掉商业地产成本及税收费用所得利润,还要按照33%的税率再次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果按照REITs模式进行征税,房地产企业可能就无法得到REITs在国际上8%~9%的通常收益率,因为REITs中的绝大部分收益都已经作为分红分配给投资者,其留存收益偏少,REITs扩大发展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减小。因此可以见得,政府必须带头提出行之有效的优惠激励政策,激发REITs在商业地产体系发展中的融资动力,使其不断扩大规模。总结来看,我国必须针对REITs来首先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这对间接促进房地产企业商业地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看相关保护法律的健全方面,以我国香港为例,他们在商业地产REITs融资的发展方面一直持有谨慎态度,所以他们在立法与监管方面都比较全面,希望时刻保护投资者利益,并绕此来构建了一系列严格规定体系,确保了REITs在香港商业地产中的合理规范运行,也有效降低了大小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冲突风险。对中国内地而言,香港这一做法也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应该制定基于国内现实国情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修改当前已有的《公司法》,允许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统计过程控制)技术进驻企业,利用他来配合REITs内部管理模式,并基于它来优化《公司法》改革进程。再者,也可以对《所得税法》、《物权法》进行相应修改,处理目前界限较为模糊的房地产企业融资状态,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规范,健全监督市场以帮助企业安全高效融资。

3.2.2 微观模式层面

在组织结构选择方面,房地产企业应该基于REITs体系特征来构建信托型REITs结构,循序渐进的开放企业融资模式及范围。采用该融资结构类型也是为了做到以商业地产为标的,加速信托收益凭证的形成,企业也会基于此有期限封闭式基金形式来强化上市交易活动。纵观我国当前金融信托法律法规,其机制相对比较完善,这对减少商业地产立法障碍非常利好,也非常容易被房地产企业管理层及投资者所普遍接受。所以说,从微观模式运作角度来讲,我国房地产企业利用信托型REITs来运作商业地产还是具有很高可行性的,而且商业地产也可以利用该新融资模式来为企业构建更健康融资体系,加速企业的资金流动性。

在管理模式选择方面,主要可以采用外部管理模式或内部管理模式,它们都基于REITs组织结构及相关法律环境来展开,同时它也取决于我国金融市场及商业地产的实际发展程度。

在内部管理模式方面,REITs投资经营管理主体就是该融资模式的发起者,他的稳定收入来源应该是商业地产的基金管理费及物业管理费。客观讲,内部管理模式相对灵活,非常益于企业制定商业地产运营策略,像美国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所采用的就是这一内部管理模式。在亚洲,像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是REITs外部管理模式,它主要依赖于受托人以外的第三方专业管理机构来为商业地产进行前期融资和后期资产管理服务。因此外部管理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确保投资人利益不受到外界侵害,具有极高的监督属性。

对于我国而言,基于REITs的外部管理模式更为妥当,因为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商业地产融资及运营管理方面本身就缺乏外部监管力度,所以为了确保投资者利益分配的合理和监管规则的安全性,外部委托管理模式还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

在投资管理模式方面,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商业地产融资方面应该持开放态度,应该学习美国以权益型REITs为主的房地产资产融资模式,长期专注于某一区域的投资,为企业带来持续利益。而且这种投融资模式相比于传统模式受利率影响更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权益型风险的发生。对我国商业地产行业来讲,应该允许权益型、混合型、抵押型等多种融资类型在市场中的同时存在,监管层也无需划出详尽框架进行约束,应该交由市场、企业自身来作出符合自己发展现状的正确选择[3 ]。

4 总 结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行业在宏观政策调控与微观模式选择上都要做出正确选择,尤其是商业地产领域应该基于政策大背景和市场大环境来发挥其行业独特性,广泛接受多元化融资模式,引入REITs模式,并基于它来解决行业融资问题,为商业地产在我国未来的健康良性发展寻求支柱。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文玲.促进中国商业地产的健康发展[J].商业研究,2008(9):5-7.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第6篇

通过整理蚌埠市工业建筑发展的历史沿革,对蚌埠老工业建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基于蚌埠市发展及其现存老工业建筑的现状,结合国内可借鉴的实例,总结了当下适合蚌埠老工业建筑改造及再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蚌埠;老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模式

近年来,城市在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大量老工业建筑渐渐荒废,进而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绊脚石”,面临着随时可能被拆除的境遇。如果经过合理的改造及利用,这些“绊脚石”其实仍然是具备很大价值的,并且能够迸发出一种全新的生命力,这是当下很多城市面临的一个值得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1蚌埠老工业建筑历史沿革

蚌埠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是皖北交通的重要枢纽。作为一个兼具码头、商埠、工业、铁路等多种文化的中小型城市,有着特殊的商贸历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业资源。但当下这些旧工厂、仓库等老工业建筑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多半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及利用,加之社会对此关注程度不足,所以妥善处理好这些老工业建筑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兴起于交通,发展于商贸和工业。由于兼具运输、商埠、工业等特点,其工业建筑主要可分为生产性建筑与仓储建筑两大类。1919年,在二马路民乐里建电灯公司的机器房和锅炉房,共600平米,另有二层砖木结构的办公楼房一幢,30米烟囱一座,是蚌埠最早出现的工业建筑。1927年,蚌埠当时最大、最高的工业建筑信丰面粉厂完工,为高五层的粉楼厂房,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76平米。1928年建宝兴面粉厂,砖木结构,共五层,粉楼,建筑面积3108平方米,为解放前蚌埠较高大的工业建筑。建国后,1950年建第三发电所。1953年工业基本建设兴起,开始兴建自来水厂、蚌埠铁工厂部分车间、淮光布厂。1956年,苏联援建的蚌埠肉联厂竣工。1957-1958年,扩建、新建东海烟厂、面粉厂、建华造纸厂、福昌火柴厂、纺织厂、染织厂、酒厂、针织厂、麻纺厂、毛纺厂、化工厂、橡胶厂等厂房,两年内竣工面积达6.3万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发展较快,兴建和扩建了肉联厂剥皮车间、针剂车间和酒厂、纺织厂、汽车修理厂、水泥厂、半导体厂、果糖厂、制革厂等86家厂房。1978至1985年,工业建筑竣工面积累计30万平方米[1]。

2蚌埠老工业建筑现状

随着蚌埠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产业模式逐渐发生了转变,由民国及建国伊始的重工业商埠型城镇向以创新型科技研发为主体的科技型城市转型。如此一来,众多旧的厂房、仓库等工业时期的建筑就出现了闲置以及利用率不足等状况(见表1)[2]。蚌埠市政府及相关文保单位对老工业建筑的保护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2010年,宝兴面粉厂建筑群被列为蚌埠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蚌埠市首批也是目前唯一一项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工业建筑遗产[3]。蚌埠在老工业建筑保护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老工业建筑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及再利用。以宝兴面粉厂为例,自2010年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以来,相关保护及修缮工作还是不足。该建筑群损坏情况较为严重,保护范围所含的厂房、厂内铁路专用线、厂北侧阁楼等建筑,目前质量一般,铁路及阁楼现状尤为堪忧,基本处于荒废状态。厂房区被租给企业自主开发,现被规划为民间金融借贷的“金融一条街”,已挂广告牌若干(见图1)。由于缺乏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因此没有发挥出老工业建筑的文化特性,现行再利用效果并不理想。缺少政府指导下的社会综合力量推进。蚌埠老工业建筑的现状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荒废状态,原单位仍在使用,但产业结构已经死亡,厂区处于单位管理下的荒废状态,即生产已经停止,却没有对原有厂房做新的规划利用。另一类是原单位已经破产或取消,厂房出租给个体商户使用,多被用作仓库,再利用效果也不够理想。针对这种现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社会资源,能够调动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热情。由政府主导,以公共文化展示及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为目标,通过公开招标,对现有老厂房进行改造设计,进而引入民间资本,由此既可以将现有厂房进行合理的保护及再利用,又能够发展第三产业,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

3国内老工业建筑改造及再利用案例分析

蚌埠正处于城市建设发展及产业模式转型时期,自上世纪初遗存至今的老工业厂房在城市发展及建筑风貌上都承载着属于一定时期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是蚌埠市不同时期城市风貌的直接见证者[4-8]。其中,不少工业厂房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有的场所符号,有些生活区至今仍然沿用着以所在工厂区域名称的命名,如:二钢社区、柴油机厂社区、纺织厂社区等。这些在蚌埠都是被市民所熟知的生活社区,居民众多,已经形成了当地的工业社区文化,若处理不当,会对城市文脉传承及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然而蚌埠在对老工业建筑的改造及再利用方面起步较晚,尚无相关成熟案例(宝兴面粉厂的金融一条街改造方案目前处于未完成/搁浅状态),因此从第三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改造前景颇为乐观。针对蚌埠具体情况,有必要借鉴国内一些在老工业建筑改造及再利用方面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

3.1以文化传播模式进行再利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先驱,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的黄浦江畔正是中国民族工业诞生的地方,这里汇聚着中国最早的民族钢铁企业、发电厂、外商纱厂、煤气供热厂、自来水厂等。不仅对于上海意义非凡,也是中华民族工业文明的里程碑,历史文化价值极大。南市发电厂是其中一座具有代表性的老工业建筑。世博会期间,其主厂房被改造为城市未来馆,烟囱被改造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体温计,此项改造颇受观者好评,及至世博会结束后,反响依然较高。上海市委市政府在经过广泛调研及论证后,于2011年决定将该馆改造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种改造不仅能传承上海的城市文脉,也与国际上现行的将具有特色的城市老建筑改造为文化艺术展馆的观念相吻合,而且与周边现有世博场馆之间也能够有机互动,形成了上海新的文化设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改造后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开馆,占地4.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5万平方米。它不仅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也是对以往无度攫取能源告别的纪念。老工业建筑粗砺不羁的风格在为艺术家的奇思妙想提供丰富可能的同时,也在文化传播方面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

3.2以创意产业园模式再利用:北京798艺术区798艺术区位于北京大山子地区,又称大山子艺术区,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该厂区是新中国工业化开始的地方,在北京工业发展史中意义重大。2000年,北京市政府将798厂及其它六所老厂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集团对厂区进行了重新整合,闲置出部分房产,并将这部分老厂房陆续出租,以求充分地利用。由于老厂房具有空间可塑程度高、施工改造简易、交通便利、租金低廉、环境安静以及为当地人所熟知等良好的物质条件及文脉影响,很快就吸引了一批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等文化行业的先期入驻者,随后又有了酒吧、餐饮、创意品商店等商业形式的发展,798艺术区逐渐形成。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同年,北京首度入选《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原因在于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成了时尚社区。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仍然是798艺术区。由此可见废弃的老厂区在通过合理规划,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后,完全可以成功转型为集文化创意、商业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活用了老厂房的同时,又能带动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非常值得借鉴。

3.3以公共休闲模式改造再利用:湖南长沙船舶厂长沙船舶厂建于1950年,曾是湖南省最大的造船企业,其厂房建筑在长沙工业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文脉承载功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该地需建设为滨江风光带,目前除了一处约4700m2的车间被保留了下来以外,其余厂房已基本拆除。裕湘纱厂和船舶厂两处建筑将被保留在滨江新城规划范围内,裕湘纱厂工业景观将着重体现“民国建筑特色”,船厂车间则以“现代工业建筑”为设计风格。两处景观在风格上形成互补,从宏观上反映出河西工业发展的文脉。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成功的厂房改造及再利用案例,植入和培养新的城市功能,以“艺梦工厂”的概念打造原船厂车间,亦或是将大开间改造为体育活动设施,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创意及娱乐休闲场所。

4蚌埠老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方法

蚌埠老工业建筑具有承载蚌埠城市文脉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物质载体,其自身作为产业建筑类型的物质形态遗存,也具备独有的美学价值。加之老工业厂房的区位及建筑结构优势,很容易对其进行改造与再利用,并且能够有机地与周边环境协调。因此,很有必要在尽量保留的基础上,通过注入新元素的处理手法,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

4.1商业模式改造再利用对于在城市商圈附近的老工业建筑,可将其改造为购物、娱乐、餐饮等消费型的商业环境,既可以解决消费时代下商业用地需求的不足,又可减少拆除重建商业建筑的资源浪费,从而达到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保护文脉三位一体的目的。例如原蚌埠第一粮食仓库,建于1950年,仓容量3950万公斤,库区内铁路专线长341米,为安徽当时重要的战备屯粮基地。目前所在区位极好,北临淮滨公园,南接淮河路商业街,是绝佳的商业可利用资源。库区内仓库及铁路目前保存尚可,暂租给物流公司做仓库用。库房为解放初期苏联援建的工业建筑风格,具有特定时期历史风貌特点,极具保存价值。库区内的库房、旧火车等,都是极佳的时尚街区元素,可将其改造为工业风格的特色酒吧、餐饮、演绎街区,如此既发展了商业,文脉也依托建筑得以保存。

4.2文化创意产业园模式改造再利用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国内一些大中型城市有一些把老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的成功案例,如:北京798、上海8号桥、南京圣划艺术中心等。创意产业具有污染小、空间适应性强、受年轻消费群体欢迎等特点,也非常适合在蚌埠这类小城市推广。相信这类依托于老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文化创业产业园,定能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形象上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蚌埠正加大力度发展旅游经济,兴建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周边省市具有影响力的旅游资源,如:花鼓灯嘉年华游乐园、龙子湖景观公园、栖岩寺文化园、湖上升明月古民居遗产园等。若将蚌埠市遗存的部分历史建筑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模式加以改造及再利用,则可起到丰富旅游资源的作用,蚌埠也正缺少这类型的旅游资源,因此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开发模式。位于淮河之滨的宝兴面粉厂,既是蚌埠工业发展史的活化石,也是目前蚌埠市唯一列为市文保单位的历史工业建筑。该厂北临淮河,南接淮河路商业街西段,所处区位优越。由于缺乏优势商业资源,淮河路商业街西段的人气弱于中段,因此,若将宝兴面粉厂以文化创意街区的形式加以改造利用,既可活用这一建筑遗产,又能激活一个新的旅游经济区域。

4.3创业孵化基地模式改造再利用蚌埠现有四所高校,具有一定的人才输出能力,但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学生们往往一毕业即前往其它城市寻求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空间不足。基于此种现状,可以尝试将规模较大,且处于荒废闲置状态的老厂区,如蚌埠市柴油机厂(见图3),改造为创业孵化基地。柴油机厂建于1960年,于上世纪末破产,现状颇为萧条,主要厂房保存完整,目前被用作废品回收、石材加工、汽修等边缘用途。可先将厂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再对原厂房进行空间的再分割,以粗犷的工业风格做艺术塑造,使其成为数量可观且颇具特色的商铺及办公楼集合区,低价出租给大学生或创业者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该厂区曾多次被国内影视剧组选为取景地,由此可见其艺术文化价值,若将其改造为影视基地也不失为一种尝试途径。

参考文献:

[1]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237.

[2]周琦.从老厂房到新街区[J].建筑与文化,2012,9(11):15.

[3]张雨奇,胡莲,王琳,等.政策导向对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方式的影响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5,12(5):100-103.

[4]王建国,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J].世界建筑,2001,22(6):17-22.

[5]屠海鸣.保护历史建筑不妨产权多样化[J].中华建设,2005(2):64.

[6]李新鑫,李慧民,温艳晶.大连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现状与探索[J].建筑技术开发,2014,41(6):60-62.

[7]郑剑峰.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J].中华建设,2014,21(8):84-85.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第7篇

关键词: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连锁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46-02

农村是我国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零售业是我国今后零售商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农村存在交通状况、购买需求、季节依赖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现有的零售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进一步开发潜在的农村市场决定了我国农村零售业必须进行发展创新。对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1 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现状

截止到2009年,我国拥有的农村人口为7.37亿,占总人口的56%,2003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就已经占全国的比重的35%。具有如此巨大的数字和比例,可以说农村零售业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与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城市零售业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状况相比,农村零售业则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瘤疾”而使其发展速度缓慢。

1.1 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低

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实际增长虽然达到8.5%,但仍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1.2 农村商业网点布局散乱

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缺乏规划的引导,布局不合理,业态简单,商业网点疏密不平衡。零散度高达90%以上。与城市零售业相比,把商品配送到星罗棋布的农村网点的物流成本是相当大的。这种互不协作、小农经济方式的单体经营组织,市场竞争能力十分薄弱,发展上自生自灭,布局上散乱无序,流通效率低下且缺乏规模效益。其自身的局限性和落后经营决定了农村零售业尚不能满足农村消费者对商品质优价廉的最基本要求,更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1.3 农村零售业规模小,档次低

近年来,与规模宏大竞争激烈的城市零售业态,如大型超市大型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相比,我国农村零售业态主要由小店铺、杂货店构成,走小型化路子。由于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很难有高收人作为资金支撑以其自身为经营主体的农村零售业,而且农村零售业面对的顾客群体分布范围十分分散,很难形成集中的购买力,易造成积货过多,引起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利润率水平下降。农村零售业经营的商品虽然多种多样,但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占主要地位,且不同商家商品差异化低,商品雷同现象普遍,中高档商品几乎没有。

1.4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其中尤以交通问题最为严重

一个地区交通状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在农村更为明显。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地方财政实力不足,致使包括道路在内的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农村零售业很难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更谈不上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要求更高的物流活动。就我国目前农村公路发展而言,除东部的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海南等省市农村公路密度尚可外,其它省(区、市)的农村公路整体规模仍显不足,农村公路网密度偏低,已严重阻碍了了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1.5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

与发展水平较高的的城市零售产业相比,农村零售业从业人员大多缺乏零售业所必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顾客的心理、顾客的需求一概不知,习惯于在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中赚取必要的利润,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零售商业的社会功能、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更无法实现。

2 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初步认识到了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同时也认识到我国现有的农村零售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对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2.1 我国农村零售业现有模式

我国农村零售业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小型杂货店模式、流动商贩模式和定期集市模式。

(1)小型杂货店模式。这些小型杂货店大部分都没有任何手续,只是进城采购一些相对廉价的商品,然后加价卖给村民。此种模式既不能保证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商品的连续供应,经营者考虑到需求量和进货成本,往往在某种商品售完后不能及时充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邻里关系不协调,农村同组的人相互都比较熟悉,如果这个组有两家小型杂货店时,在选择购物地点时难免伤及邻里感情。

(2)流动商贩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经营者用汽车、三轮车等交通工具把商品运送到农民家门口进行交易的一种零售模式。这为农民消费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商品质量的问题,流动商贩为增加经济利润,就采购那些小作坊生产的低质商品;其次,由于经营成本和运输成本的考虑,他们往往只销售少数种类的商品。最后,流动商贩之间由于价格问题产生矛盾,形成恶性竞争。

(3)定期集市模式。农民大部分购买需求是通过集市模式实现的。集市模式的商品较以上两种模式是齐全的,从饮食到衣物,从农用物资到各种服务,几乎应有尽有。但定期集市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是农村道路交通不便,给消费者带来购物成本,不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其次是恶劣天气将导致集市无法正常举行,农民的购买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以上的每一种模式都在繁荣农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农民消费购物的主要平台。但当我们思考如何开辟广阔的农村市场时,会发现这些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2 我国零售业业态创新

我国农村零售业的高零散度问题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难点,这些既没有资金优势又没有规模优势的小企业如何在不大量投入、不改变现有设施的情况下在竞争中发展,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连锁,寻求规模优势。近年来浙江农村迅速崛起的连锁超市,就是一个例证,它以统一的配货中心为龙头,统一价格、服务、标识、质量的网点遍及乡村,给一直疲软着的农村市场注入一剂兴奋剂。具体措施包括:

(1)建设标准化市场,努力使农村市场成为既卖商品给农民,又买农民产品的现代服务平台大规模开发农村市场,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建设标准化市场,使市场集“展示展销、采购交易、物流配送、信息、检测认证”等功能于一体。为保障双向物流经营产品的质量,应建立食品安全机制、农产品回溯机制,从源头上保障货源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应建立农资服务网络体系,包括物流平台、信息和农化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农资资讯服务。

(2)用特许加盟的新型组织形式改革农村商业。目前,县乡一级的农村商业多数处于单店经营、个体经营的状态,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都比较弱,依靠农村商业自身力量很难发展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连锁企业。用加盟店的方式发展农村连锁,实际上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推动农村商业的改革与创新。

(3)用管理输出全面提升农村商业经营水平。一是把总部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问题向加盟店输出;二是把总部科学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向加盟店输出,一大批县乡级的加盟店建立了POS系统,使超市门店全部采用微机管理,实现了商品单品管理;三是加强对加盟店的培训,新店开业,店长和业务骨干全部要到总部培训,到直营店实习。

(4)应树立品牌化、超市化、绿色化的经营理念,发挥连锁经营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连锁经营商应与农产品生产、运销的农场和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供货关系,形成农产品基地加工市场的供应链,从而带动相关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积极推进土特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让土特产品大规模进入超市。

(5)连锁经营企业要强化自有品牌意识,努力赢得产品特色优势、独占优势和价格优势充分利用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以资本经营为纽带,运用参股、控股、兼并等多种方式,开发自有品牌商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实力雄厚的零售企业应独资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基地,走工商一体化之路,使制造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变为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基础和保障。

2.3 农村零售业实行连锁经营优势

(1)连锁经营将使农村零售业态具有低价格优势

连锁经营方式把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应用到商品流通领域,实行采购与销售职能的分离,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一方面适应农民消费者分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保证零售业态的经营规模。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且不稳定,价格成为影响广大农村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首要因素。连锁经营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平均总成本的下降,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使得实行低价经营策略的连锁商店能够正常的营运和盈利,而传统非连锁零售业(如单店)做不到。

(2)连锁零售业态可实行规范化经营,提高农村零售业管理水平

连锁零售业态可对同一业态实施营运管理标准化,连锁总部通过管理的及时输出,使得优秀管理方法、经营能迅速有效地在各连锁店铺内贯彻实施,使得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上。目前我国农村零售业态仍以传统的杂货店、夫妻店、集贸市场等业态为主,这些业态主要以个体劳动、分散经营管理为主,在商品质量、服务保证、经营信用大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通过引进连锁经营的基本运营技术和方法可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提高农村零售业经营和管理水平。

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现状第8篇

【关键词】嵌入式SIM 签约管理 部署模式 监管策略

1 引言

嵌入式SIM(eSIM/eUICC,embedded SIM/UICC)作为一种应用于物联网场景下,为适用特定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下内嵌于终端设备内的SIM卡形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在物理接口、外观尺寸、智能卡功能、文件结构、传输协议、安全要素和配置管理等方面逐步标准化,其产业应用也逐步实现智能化以及多元化。

eSIM卡技术区别于个人终端领域的插拔式SIM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卡片与终端设备的连接形式:eSIM卡主要通过SMD贴片封装工艺直接焊接在终端设备电路板上,在抗震动、抗磨损和防盗用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在设备体积上可降低插拔式SIM卡的卡槽卡托空间。

(2)业务支撑体系与运营模式:因机卡一体化的特性,导致eSIM卡的业务支撑系统和管理模式必须依赖于远程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不同于现行插拔式SIM卡的单线生命周期模式,eSIM卡在卡片的生产和装配、分销和发行、业务激活与定制、运营商选择和变更等环节的管理模式和手段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eSIM卡技术的终极目标为安全可靠地远程配置和管理用户签约数据,灵活地切换运营商等配置信息。然而根据目前的技术实现方式和标准化进程,现阶段尚未有可商用的技术实现方案和业务运营模式。物联网领域eSIM卡应用目前基本处于号码预置、业务固定、运营商独立运营管理的阶段,离真正的eSIM卡商用还有差距,因此需要客观地分析该技术的发展推动力、远程管理系统中最为核心的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实施方案,以及各种模式下对应的监管方向和阶段化发展策略。

2 技术发展动力

eSIM卡技术的发展得益于产业链中各方的积极推动,卡商、终端厂商、终端芯片厂商、通信运营商等都在技术的发展中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在技术标准制订中充分利用和突显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色,因而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如运营商切换控制、用户号码的发放和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搭建。然而在各国际标准化组织长期地讨论和协商下,这些问题基本达成了一致,GSMA和ETSI都对基础技术框架和具体实施细节制定了基本的指导规范。纵观eSIM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其主要得益于如下4个方面的推动:

(1)传统的智能卡厂商:如业内占据领先优势的Gemalto(金雅拓),Giesecke & Devrient(捷德),Oberthur Technologies(欧贝特)等卡商。这些卡商寄望于通过新技术的开发与规模化应用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拓展行业应用、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2)欧美主流运营商:如沃达丰、德国电信、法国电信、AT&T、意大利电信等。尽管eSIM卡技术将对现行电信运营模式带来严峻挑战,同时灵活地运营商切换可能带来用户流失和收入降低的风险,但是这些大运营商都希望通过早期对技术标准制定的介入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扩大自己的话语权和行业影响力,同时结合覆盖广泛的移动网络积极拓展跨行业的业务应用。

(3)领先的终端厂商:如苹果、摩托罗拉和黑莓等。这些终端厂商希望借助eSIM卡与手机等终端设备不可分割的特性来抢占SIM卡的发行与控制权,并借助用户网络优先选择权向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来引导和控制用户,以便在与强势的运营商合作时占据先天优势。

(4)终端芯片厂商:如高通和英特尔等。这些主流终端芯片厂商则希望通过嵌入式技术将eSIM卡功能模块与已有的通信/应用处理器芯片整合在单一的SoC上,或者固化在QRD等参考平台(Reference Design)上引导和推广OEM/ODM或最终促使客户使用自己的技术方案,通过捆绑销售或搭售等策略牢牢掌握移动终端市场。

以上这些主要的技术推动方也都是国际、国内专利的积极申请方,占据相关专利族申请量的绝大部分。而国内厂商的申请比例则相对少很多,同时在相关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也较低,目前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关注跟随和政策上的观望状态,在专利预警和防范体系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3 签约管理部署

eSIM卡的业务支撑体系主要依赖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其业务运营模式则依托于远程配置管理系统的核心DD用户签约管理系统(SM,Subscription Management)。针对eSIM用户签约管理,ETSI和GSMA等标准化组织都已从不同角度制定了宏观系统需求和体系结构,尤其是GSMA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技术实施规范。

签约管理系统主要由SM-DP和SM-SR两个逻辑实体构成,其中SM-DP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生成和管理,SM-SR主要负责eSIM卡远程配置数据的安全路由和传输。签约管理系统可实现eSIM卡的远程激活与终止,业务定制与变更,配置信息的更新、删除、下载与安装,eSIM的注册和安全路径的变更等管理功能,同时通过卡片发行方和运营商之间唯一的密钥/证书保证下载传输的安全性。

关于eSIM卡的签约管理系统架构和部署,结合目前产业现状和角色划分,业界提出了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其区别体现在由谁负责搭建与管理该系统或承担签约管理者的角色。具体实施框架图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

图1 模式1(SM由运营商控制管理)

图2 模式2(SM由卡商控制管理)

图3 模式3(SM由终端厂商控制管理)

图4 模式4(SM由第三方商控制管理)

第1种模式中,由移动运营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发行和管理,并对其他运营商与服务商等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此方案与现行运营商用户管理系统最为接近,对传统产业体系冲击最小,建设难度和成本也较低。

第2种模式中,由eSIM卡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负责eSIM卡的运营和管理,同时向运营商和终端厂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这种方案需要卡商掌握用户身份和保密认证等信息,并具备代替运营商承担服务开通等运营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运营商对用户的掌控能力,对现有业务模式存在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大部分卡商都与运营商合作紧密,在部分运营管理平台上已有良好合作基础和经验,某些卡商开发了专用的eSIM卡签约管理系统并与部分运营商开展业务合作,如金雅拓签约管理平台(Gemalto Subscrip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第3种模式中,由终端厂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并向卡商和运营商提供相应的业务接口。该方案可以实现eSIM卡和终端设备的快速集成与推广,也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然而鉴于终端设备的多样化和快速更新化,且终端设备厂商数量远远超过运营商和卡商,将显著提高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风险,同时绝大部分终端商不具备通信运营资质和经验,该方案对传统产业体系的冲击也最大,同时极大地弱化了通信运营商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并掌控客户的能力。然而个别具有强大号召力和技术基础的厂商仍在不遗余力的朝此方向推进,如苹果公司。

第4种模式中,由第三方商承担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通常该商都是由相关移动运营商所控制与授权。此方案类似于方案1,但采用独立的签约管理机构公平运营,同时一定程度上受控于运营商,而运营商之间可以共享签约管理系统的资源以节省建设和运营成本,然而其运营风险和系统复杂度也是较高的。

4 运营监管策略

eSIM卡不只是一种新的通用集成电路卡形态,其对现行SIM卡使用周期的变革,以及相匹配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上的创新,将导致其终端管理、号码分配管理、用户签约管理、专属定制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都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升级,其对应的运营模式与监管策略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业务应用状况作相应的变革。

对eSIM卡技术的有效监管,需要理清整个产业链上的重点环节和参与角色,加强对用户号码资源的掌控和信息安全的保障,提高对网络运行状态的监控。整个业界对eSIM技术方案和政策的角逐和抗衡,特别体现在对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部署,以及在各种部署模式下的eSIM卡发行和控制权的争夺上。

按照签约管理系统的4种可能的部署模式,初步分析预测了表1中对应的运营模式和监管对策。

参照当前eSIM技术标准化现状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同时结合国外应用经验和国内的通信产业现状,eS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应分为以下4个阶段逐步开展和推广:

第1阶段: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用户需求,允许通信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独立开展eSIM技术性试验和小规模应用,对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做初步的验证和可行性评估。

第2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后,在确保远程控制指令和证书/密钥传输安全条件下探索和验证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逐步构建安全可信的运行环境和稳定可靠的运行系统。

第3阶段:在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签约管理系统平稳运行后,通过开放对其他运营商、卡商和终端厂商的接口实现在物联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同时验证用户定制化配置和运营商切换等高阶应用需求。

第4阶段:待eSIM技术在物联网领域成熟稳定地大规模使用后,借鉴之前的运营经验拓展eSIM卡技术在个人通信领域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试验,并逐步商用。

5 结束语

eSIM卡技术的出现对产业影响不仅是SIM卡与终端连接方式的改变,在此技术形态背后需要一套完整的远程配置管理平台和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配合,同时带来SIM卡发行模式、号码资源分配机制、业务支撑管理体系和运营监管策略的变革。

作为eSIM卡管理系统的核心,用户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和部署将加速eSIM卡技术在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有助于构建起一套安全可信、可靠稳定、公平透明的远程配置管理系统,构筑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

纵观推动eSIM卡技术快速发展的各方力量,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各方均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实施方案和系统部署模式,而这几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方对号码等核心资源和用户控制权的争夺,各种模式互有利弊,从行业监管的角度看也各有优劣。综合考虑用户签约管理系统部署复杂度、建设和维护成本、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开发透明度、以及对现阶段国内产业链现状和现行产业监管体系的影响,部署模式1,即由移动运营商负责签约管理系统的搭建与管理,应是目前考虑的首选。此模式可有效降低对现网的影响和改造成本,充分利用已有的用户管理系统和运营经验,同时有利于eSIM业务的快速开展与推广,促进产业生态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ETSI TS 103 383 V12.7.0. Smart Cards; Embedded UICC;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2015.

[2] 3GPP TR 33.812 V9.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 Feasibility study on the security aspects of remote provisioning and change of subscription for Machine to Machine (M2M) equipment[S]. 2010.

[3] GSMA White Paper. Embedded SIM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S]. 2013.

[4] GSMA White Paper.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3.

[5] GSMA. The Embedded SIM White Paper[S]. 2013.

[6] GSMA. Embedded SIM Task Force Requirements and Use Cases[S]. 2011.

[7] GSMA. Remote Provisioning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UICC Test Specification[S]. 2014.

[8] 姚海鹏,张智江,刘韵洁. 物联网嵌入式SIM卡技术初探[J]. 信息通信技术, 2012(5): 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