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7 15:04:11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第1篇

关键词:龙王山;植物区系;科;属;种

中图分类号:Q9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029-03

湖北省黄冈市龙王山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黄冈市黄州城北侧。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4°46′―115°14′,北纬30°25′―30°54′,海拔为81.8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有低温,春夏之交有梅雨,入伏多干旱。年平均日照时数20.82 h,年平均气温16.2 ℃,年平均无霜期261 d,年平均降水量1 213.4 mm,年平均蒸发量1 731.9 mm。研究黄冈龙王山植物区系分布,旨在为黄冈市植物起源、演替和发展、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维管植物区系组成

1.1 维管植物统计

经过系统调查,黄冈龙王山内维管植物有82科166属210种,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统计,双子叶植物比例最高(80.95%),是黄冈龙王山植物的主体;单子叶植物比例较低(13.33%);蕨类植物(3.81%)和裸子植物(1.90%)比例非常低。

1.2 维管植物科的组成

科实际上是植物分类学中最大的自然单位,同一个科包含许多具有不同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属,具有比较稳定的分布区,并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1]。研究表明,黄冈龙王山内含属数>10的大型科只有2个,菊科(Composita)含16属和禾本科(Gramineae)含11属;含属数6~10的中型科只有2个,蔷薇科(Rosaceae)含8属和豆科(Leguminos)含7属;含2~5属的寡型科有29个,其中,含5属的科只有唇形科(Labiatae),蓼科(Polygonac)、茜草科(Rubiaceae)和葡萄科(Vitaceae)均含有4属,桑科(Moraceae)、樟科(Lauraceae)、大戟科(Euphorbiac)、卫矛科(Celastr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茄科(Solanaceae)、葫芦科(Cucurbit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均含有3属,胡桃科(Juglandaceae)、榆科(Ulmaceae)、荨麻科(Urticaceae)、苋科(Amaranth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芸香科(Rutaceae)、苦木科(Simaroubaceae)、楝科(Meli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和石蒜科(Amaryllidaceae)等,均含有2属;单型科有49科,分别为紫萁科(Osmundaceae)、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松科(Pinaceae)、杉科(Taxodiaceae)、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商陆科(Phytolacc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薯蓣科(Dioscoreaceae)等。黄冈龙王山含2~5属的寡型科所含属数占总属数的45.51%,单型科所含属数占29.34%,含6~10属的中型科所含属数占16.17%,含>10属的大型科所含属数占8.98%。在构成黄冈市龙王山维管植物科的结构中,含2~5属的寡型科占主导,其次为单型科。

1.3 维管植物属的组成

属是由种所组成的真正的自然群落,它在分类学上所包含的种类常具有同一起源和相似的进化趋势,分类学和生态学特征相对稳定[2]。研究表明,黄冈市龙王山内含5种的大型属只有蔷薇属(Rosa);含4种的较大型属有2个,为悬钩子属(Rubus)和女贞属(Ligustrum);含3种的寡型属有凤尾蕨属(Pteris)、朴树属(Celtis)、花椒属(Zanthoxylum)、卫矛属(Euonymus)和茄属(Solanum)5属;含2种的寡型属有24个,代表属有杨属(Populus)、桑属(Morus)、马兜铃属(Aristolochia)、酸模属(Rumex)、商陆属(Phytolacca)、画眉草属(Eragrostis)、马唐属(Digitaria)、稗属(Echinochloa)、鸭跖草属(Commelina)和薯蓣属(Dioscorea)等;单型属共有134个,代表属有紫萁属(Osmunda)、海金沙属(Lygodium)、松属(Pinus)、杉木属(Cunninghamia)、枫杨属(Pterocarya)、榆属(Ulmus)、南蛇藤属(Celastrus)、薹草属(Carex)、棕榈属(Trachycarpus)、菝葜属(Smilax)等。

单型属含种数占总种数的63.81%,含2种的寡型属含种数占22.86%,含3种的寡型属含种数占7.14%,含4种的属含种数占3.81%,含5种的属含种数占2.38%。因此,单型属在构成黄冈龙王山维管植物属的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为含2种的寡型属。

2 植物区系成分分布

植物区系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特别是在自然历史条件下发展、演化的结果。地理成分组成是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地理成分比较是研究区系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3]。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主要决定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所处的气候带特有的生态环境条件以及地质历史条件。属由种所构成,大多数属是真正的自然群落,这一点对于植物的空间分布和演化关系最为重要[4]。

根据《中国植物志》第一卷中蕨类植物属分布类型的划分方法[5]和吴征镒先生《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种子植物属分布类型的划分方法[6],对黄冈龙王山内分布的维管植物做了区系成分分析,黄冈龙王山内维管植物属有14个分布型和8个变型。其中,世界分布25属;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38属,占26.95%(不含世界分布型,下同);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4属,占2.84%;旧世界热带分布及其变型7属,占4.96%;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7属,占4.9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2属,占1.42%;热带亚洲分布6属,占4.26%;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34属,占24.11%;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9属,占6.38%;旧世界温带分布及其变型8属,占5.67%;温带亚洲分布4属,占2.84%;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2属,占1.42%;东亚分布及其变型18属,占12.77%;中国特有分布2属,占1.42%(表1)。由此可知,黄冈龙王山维管植物地理成分复杂,但表现出明显的泛热带和北温带成分,其次为东亚成分。

3 植物区系成分分布分析

一个地区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植物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在人类历史发展过 程中,人们生产经济活动对它们的影响也难以改变某一地区植物区系的根本性质[7]。黄冈龙王山被子植物区系分布及特征见表1。

3.1 植物区系较丰富

黄冈龙王山的维管植物有82科166属210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70种(80.95%),单子叶植物28种(13.33%),蕨类植物8种(3.81%),裸子植物4种(1.90%);含2~5属的寡型科占主导,其次为单型科;在构成属的结构中,单型属占主导,其次为含2种植物的寡型属。

3.2 地理成分复杂

维管植物属共有14个分布类型和8个变型,表现出明显的泛热带成分(26.95%)和北温带成分(24.12%),其次为东亚成分(12.77%)。

3.3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

1)吴征镒等[8]经过研究,一是明确了热带亚洲分布类型(7型)绝大多数是古热带第三纪的成分,较小部分是古南大陆第三纪的成分,这些在中国分布很少;二是明确了SJ型是古区系的孑遗;三是指明了第三纪古热带成分和起源于白垩纪-老第三纪热带原始古老属;四是指出了世界分布型(1型)由泛热带型分布向两极推移形成“全球分布”,起源古老。黄冈龙王山内,7型属有6属,SJ型属有6个,原始古老属共3个(香椿属、盐肤木属是第三纪古热带成分,棕榈属起源于白垩纪-老第三纪热带),1型中起源古老属共9个(铁线莲属、悬钩子属、酢浆草属、酸浆属、珍珠菜属、鼠尾草属、卫矛属、鬼针草属和苍耳属)。由此可以得出,黄冈龙王山原始古老属共占24属,占总属数的14.46%。

2)王荷生[4]认为单型属和少型属往往是一些在起源上相对独立,比较原始的类群,黄冈龙王山单型属和寡型属(含2、3种)分别占总属数的63.81%和30.0%,两者之和为93.81%。

3)汤彦承等[9]吸取各学派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根据吴征镒等的八纲系统界定原始类群的原则(一是分类群的进化程度是不同步的,若一个纲的最进化的科尚属原始,则全纲的科均作为原始类群;二是若一个纲,其中大部分科已十分专化,则选其基部类群的一些科作为原始类群),界定了60科为原始类群[9],黄冈龙王山原始类群有马兜铃科、商陆科、睡莲科、毛茛科、小檗科、防已科、樟科和悬铃木科共8科,占黄冈龙王山维管植物总科数的9.76%,占现存被子植物原始类群的13.33%。

4)郑重[10]研究指出了湖北植物区系中生代白垩纪时出现和第三纪建立的科[10],在龙王山内,中生代白垩纪时出现的科有杨柳科、胡桃科、桑科、蓼科、睡莲科、毛茛科、防己科、樟科、豆科、大戟科、漆树科、卫矛科、无患子科、柿树科,占总科数的17.07%。第三纪建立的科、属有凤尾蕨科的凤尾蕨属、苋科、石竹科、十字花科、虎耳草科、苦木科、清风藤科、葡萄科、山茶科、大风子科、千屈菜科、珙桐科、八角枫科、柳叶菜科、伞形科、山矾科、野茉莉科、马鞭草科、唇形科、玄参科、菊科、禾本科,占总科数的26.83%。白垩纪时出现的科和第三纪建立的科总和占总科数的43.90%。

5)珙桐科是中国最具古老性和特有性的四大特有科之一,喜树是黄冈龙王山优势木本树种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5 讨论

植物区系是自然形成物,它是自然界在一定自然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下长期发展演化的结果;它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及环境变迁的见证或依据[11]。长期以来黄冈龙王山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进入的栽培物种及随之进入的杂草主要有响叶杨、紫薇、金森女贞、莲、石楠、对节白蜡、韭莲、甘薯、刀豆、南瓜、莴苣、狗牙根、狼尾草、蒿、苍耳、鸡眼草、播娘蒿、狗尾草等。龙王山东西均有湖水与外界相隔,南北各有一门,这样的包围环境使黄冈龙王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外界隔离作用明显;同时,高大的乔木层以较高的郁闭度对龙王山进行着有效控制。这有效阻止了龙王山的物种交流,龙王山就像一个自花授粉的植物一样一代代自我繁衍。黄冈龙王山更像一个岛屿,与植物的基因交流和物种传播扩散都较少;植物区系也和岛屿一样物种相对较少,当然特有植物比例并不会像岛屿植物区系那样高,但古老的物种得以保存。黄冈龙王山类似于一个岛屿,对黄冈植物多样性的保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古老属植物的保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等.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39(3):441-445.

[2] MITSCH W J, GOSSELINK J G. Wetlands[M].New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6.

[3] 郝朝运,刘 鹏,吕思田,等.浙江磐安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及与其他区系相似关系的研究[J].植物研究,2007,27(2):244-252.

[4] 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7] 吴征镒,王荷生.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8] 吴征镒,孙 航,周浙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 汤彦承, 路安民,陈之端,等.现存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及其植物地理学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2002,40(3):247-251.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第2篇

为什么物理和历史按原始成绩计入总成绩?

试卷相同、考试群体相同, 成绩具有可比性

我省实施方案确定,在录取时选考物理的考生和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分别排队录取。因此,选择物理(或历史)的考生将使用同一物理(或历史)试卷、考试群体相同,成绩具有可比性,可以使用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为什么选考科目“2”成绩要实行等级赋分?

解决选考科目 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选择物理(或历史)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选择2门不同的科目。由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如,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选考化学,两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考生总成绩并进行比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等级赋分规则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每科原始成绩为100分,转换后赋分成绩满分为100分,赋分起点为30分。转换时将各科目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各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按照事先确定的比例,依照转换公式,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40~30五个分数区间(下表),得到考生的赋分成绩。转换基数为实际参加该科目选择考的人数(不含缺考及因违纪作弊已被取消该科成绩的人数)。

具体等级比例和赋分区间

等级转换的具体公式:

其中:

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T1、T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Y表示原始分;

T表示转换分。

考虑到高考分数都以整数呈现,故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需要进行“四舍五入”处理。

赋分成绩这样转换

可以举例说明,假设某同学思想政治学科原始分为75分,该学科B等级的原始分分布区间为82~61,则该同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原始成绩属B等级。而B等级的转换分区间为85~71,那么该同学思想政治学科的转换分为:

解得,T≈80.33;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第3篇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资源调查;广西天堂山

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5-1113-04

广西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丰富。桂东南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和种类较多[1],笔者曾对六万林场和玉林市周边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过初步调查[2-4],但有关广西天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尚未见专项调查报告,为了更好地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笔者于2011年6~8 月和2012年6~8 月对该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自然概况及调查方法

1.1 自然概况

广西天堂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广西东南部的容县、北流市和广东的信宜市三县(市)交界线上,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5′-110°50′,北纬22°30′-22°43′,总面积28 817 hm2。整个天堂山地势是东南高向西北延伸,呈南北走向。地形复杂,山脉脊线明显,切割感强烈,“V”型沟密布。地貌属中山山地,最低海拔500 m,海拔1 000 m以上的高山山地占5%。最高峰望君顶海拔1 274 m。天堂山年平均温度为18.8 ℃,累计年平均降雨量2 193 mm,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0%。整个保护区土壤疏松、湿润、有机质含量丰富,植被保存较好,保护区内有蕨类植物29科59属64种,裸子植物6科9属12种,被子植物127科398属687种。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为2011年6~8月和2012年6~8月,选择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活动活跃的9:00~12:00、15:00~18:00和20:00~23:00进行调查。每个月对同一条样线在3个时间段重复调查一次。

1.2.2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样带法调查,同时辅以样方法和访问调查法。针对天堂山的植被和水系特点,结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和栖息地特征,两栖类动物的调查采集主要在黄昏和晚上进行,白天则对天堂山的地形和路线进行熟悉和观察,晚上则利用手电筒等照明工具,主要沿着山涧溪流、天然草丛、植被稀疏的坡地、灌木丛、湿地、近水域的丛林进行观察采集。同时走访区内的老猎手、巡山员及村民,广泛收集有关资料。

参考杨道德等[5]的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划分方法,将两栖动物的生态类型归为五类:静水型(Q)、陆栖-静水型(TQ)、流水型(R)、陆栖-流水型(TR)、树栖型(A)。

两栖类物种鉴定及分类依据文献 [6-10],地理区域划分参照文献[11]。

2 结果与分析

经检索鉴定,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如表1、表2所示。

2.1 物种组成

广西天堂山自然保护区共有两栖类动物25种,隶属3目7科16属,占广西两栖类动物种(105种)的23.8%,占全国两栖类动物种(355种)的7.0%。其中蛙科有8属12种,分别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属、种总数的50.0%和48.0 %;姬蛙科有3属6种,分别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属、种总数的18.8 %和24.0 %;树蛙科有2属3种,分别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属、种总数的12.5 %和12.0%;雨蛙科、蟾蜍科、鱼螈科、蝾螈科均为1属1种,各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属、种总数的6.3%和4.0%;有尾目的种类较少,只有无斑肥源(Pachytriton labiatus);无尾目中蛙科为优势科。蟾蜍科只有华南常见种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1种,树蛙科也只有东洋界常见优势种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leucomystax)、侧条跳树蛙(Chirixalus vittatus)和大泛树蛙(Rhacophus dennysi)3种,雨蛙科只有华南雨蛙(Hyla simplex)1种,姬蛙科种类稍多。黑眶蟾蜍、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斑腿泛树蛙等为常见种。常见种占多数,无广布种。

广西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共有57种,隶属3目12科38属。其中龟鳖目3科5属5种,分别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属、种总数的13.2%和8.8%;蜥蜴目4科5属6种,分别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属、种总数的13.2%和10.5%;蛇目有5科28属46种,分别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属、种总数的73.7%和80.7%,其中游蛇科有16属36种,占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属、种总数的42.1%和63.2%,为优势科。

2.2 两栖动物生态类型

天堂山自然保护区有13种两栖类动物属陆栖-静水型,占保护区两栖动物总物种数的52.0%;流水型、静水型、陆栖-流水型、树栖型各3种,各占保护区两栖动物总物种数的12.0%。其生态类型以陆栖-静水型为最多,其余4种类型次之,这与保护区植被密度大、溪流与农田湿地较多有关。

2.3 区系特点分析

广西天堂山自然保护区属于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11]。由表1和表2可见,保护区内的25种两栖动物均属东洋界种类,其中华中、华南区种类最多,共有9 种,占总种数的36.0%,为该保护区的主要成分;其次为华南区物种,有7种,占总种数的28.0%;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三区的种类有5种,占总种数的20.0%。由此可见,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组成明显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成分为主,华中区系与华南区系相互渗透。华南区和三区分布种占次要成分,呈现出华南区向华中区和西南区扩散的区系特征。这与该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滇桂山地丘陵带是相符的。保护区内的57种爬行动物除了平胸龟属于古北-东洋界广泛分布种外,其余均属东洋界种类,表明天堂山保护区爬行动物区系呈现明显的东洋界特征。以华南区(21种)和华中、华南区(13种)的物种为主,分别占36.8%和22.8%;三区广泛分布种(10种)占17.5%;广布种(4种)占7.0%。总体上以华南区和华中、华南区物种为主,呈现出华中、华南区向周边辐射的区系特征。

2.4 珍稀濒危及保护物种

天堂山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两栖、爬行动物较为丰富,其中蟒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该保护区调查物种的1.2%;虎纹蛙和三线闭壳龟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占保护区调查物种的2.4%;其余79种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虎纹蛙(Rana rugulosa)、平胸龟(Platysterninae magacephalum)、滑鼠蛇(Ptyas mucosus)、舟山眼镜蛇(Chinese cobra)4种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占保护区调查物种的4.9%。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平胸龟、乌龟(Chinemys reevesii)、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蟒蛇(Python molurus)、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紫灰锦蛇(Elaphe poryphyracea)、三索锦蛇(Elaphe radiata)、灰鼠蛇(Ptyas korros)、滑鼠蛇(Ptyas mucosus)、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中国水蛇(Enhydris chinensis)、铅色水蛇(Enhydris plumbea)、金环蛇(Fasciatus)、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舟山眼镜蛇、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共16种,占保护区调查物种的19.5%。

3 保护对策与建议

1)提高当地居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在保护区及周边居民区内利用墙壁告示、图片、标本展览、生物资源介绍等活动,加强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当地居民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和环保意识,使他们自觉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相关主管部门一方面要严格执法,加大对乱捕滥杀野生动物和破坏其生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摸清家底,以利于保护。

3)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以减少当地农民对野生生物的过度开发对生境的破坏。加强对蛇类、蛙类等物种的人工驯化、饲养、繁殖的研究和推广,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以缓解人类对野生动物捕捉的压力。

4)加强保护区生物资源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生物资源变化情况,同时保证落实保护区日常管理计划和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霞,温业棠.广西两栖动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阮桂文,莫凤琼,原鉴梅,等.广西玉林市挂榜山两栖动物初步调查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98-101, 135.

[3] 阮桂文.广西玉林市东郊区爬行动物的调查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3-77.

[4] 阮桂文,彭红元.广西六万大山爬行动物调查研究[J].四川动物,2010,29(4):151-154.

[5] 杨道德,刘 松,谷颖乐,等.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J].四川动物,2007,26(2):362-364.

[6] 费 梁,叶昌媛,黄永昭,等.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M].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田婉淑,江耀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8] 赵尔宓,黄美华,宗 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9] 赵尔宓,赵肯堂,周开亚,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二卷 有鳞目 蜥蜴亚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第4篇

摘要:被子植物可区分为草本和木本植物两大类。一般说的草,指的是草本植物,树指的是木本植物。草的茎柔软,没有年轮;树的茎坚硬,有明显的年轮。草本植物是较先进的植物,为各种草丛,滩涂中的昆虫,提供“衣食住行”。

关键词:草本植物,年轮,木本植物。

前言:

植物学的发展:(前人所做的努力)

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已有数千年。祖先通过他们的勇毅同智慧发现了各种草药的药理性,寒热性。进而治疗各种病人的病症,痛苦。这就是在我国的草本植物的发展。当今已是21世纪,让中医药继续发扬光大是各科学家,医生药师的重任。

在19世纪前国外发展得较我国慢,但当展地十分迅速。特别是近代与当代,植物学发展一日千里,新的代表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引领植物学向更微观世纪进军。植物组织培养,植物PCR技术等在国外是较成熟的。

前人留下的问题:

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异同;植物体内的营养;草本植物为何高级于木本植物;

选“草本植物”的缘由:

草本植物,我们第一联想到草,草有很多用处。猪牛马羊等各类家畜也都吃草。竹子在日常生活处处可见,在我们中国还有竹子造的房屋。大自然中的野草不止是动物的食物,还能制造大量氧气,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资源是极其丰富的,它的开发利用,能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但若违反自然规律地滥采滥用,则会破坏资源,毁灭资源,给人类生存造成威胁。因此,正确认识植物资源的特点,是合理利用植物资源的出发点。

意义与目的: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生物学的形态的鉴定技术和分类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生命科学的专业基础,以利于更好地学习和从生物学研究;为开拓,发展生态学,环境学等边缘学科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掌握一般的植物分类的理论基础。能认识30-50科植物。掌握重要植物标本采集的基本方法。认识(海岸)草本植物的特征。

3一般掌握大鹏半岛生物群落的植物分布类型。牢固掌握生物生态学和生物群落学的理论及其内容。

材料与方法:

植物专用钳,尖头钳,镐子,塑料袋,大编织袋,“红白蓝”大麻袋。

采集方法:

一个同学用小镐子,铲那些地上长的成株的植物;一个同学手持尖头剪或植物剪,剪下一些路边的树枝条(应该尽量带有花和果);一个同学带着大编织袋,把同组同学采集下来的植物放入袋中。

辨别技巧:

辨别植物所属科目时:应该注意植株的各种形态上的区别:根状茎,块茎;贮藏根,寄生根;单叶,复叶;轮生,对生,互生叶。。。。。。

注意:以上的特征就可以辨别大部分的植物的科目了。

花的基本构成:花萼,花被,花瓣,萼片,花冠,雄蕊群,雌蕊,花托等等。

每种花的基本组成,不尽相同。这可以区分各种植物。

实习日志:

7月19日

在海边山路两旁(鹿咀山庄入口路两旁)采集各类植物。下午鉴别植物,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7月20日

在南澳高岭村路旁,直到其中一个七娘山入口处上山(田园乐生态花园),采集各类植物。下午鉴别植物,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7月21日

在青少年训练营地外采集各类植物。下午进行植物实习考核。(桌上摆有五株植物,在纸上写种名和科名)

7月22日返校

植株的枝条(最好带有花果)或全株粘上纸条(上面写有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关于草本的问题:

植物生物多样性;

草本植物(herbaceousplant或herb)―――自由的百科全书

草本植物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但是偶尔也有例外,比如竹,就属于草本植物,但人们经常将其看做是一种树。

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最显着的区别在于他们茎的结构,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茎中密布很多相对细小的维管束,充斥维管束之间的是大量的薄壁细胞,在茎的最外层是坚韧的机械组织。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也与木本植物不同,维管束中的木质部分布在外侧而韧皮部则分布在内侧,这是与木本植物完全相反的,另外草本植物的维管束不具有形成层,不能不断生长,因而树会逐年变粗而草和竹子就没有这样的本领。相比于木质茎,草质茎是更进化的特征。

地球上已发现的植物中,草本植物占三分之二还多,大约有30万种,所有重要的粮食都是草,如小麦,大豆,高梁,玉米,稻米等。草本植物体形一般都很矮小,墙隅小草长不及7厘米,水稻、小麦也仅1米上下。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植株一般较小,茎干一般柔软,多数在生长季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死亡。

按草本植物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

1.一年生草本(annual)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就可完成生活周期的,即当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水稻、大豆、西红柿等。

2.二年生草本(biennial)第一年生长季(秋季)仅长营养器官,到第二年生长季(春季)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冬小麦、甜菜、蚕豆等。

3.多年生草本(perennialherb)能生活二年以上的草本植物。有些植物的地下部分为多年生,如宿根或根茎、鳞茎、块根等变态器官,而地上部分每年死亡,待第二年春又从地下部分长出新枝,开花结实,如藕、洋葱、芋、甘薯、大丽菊等;另外有一些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都为多年生的,经开花、结实后,地上部分仍不枯死,并能多次结实,如万年青、麦门冬等。

结论:

结论一:高等植物分类基础(营养器官/生殖器官)

我组所采野外植物的种类(草本植物):约为30个科

1.木兰科2.莎草科3.毛茛科4.十字花科5.藜科6蓼科7.葫芦科8.山茶科9.桃金娘科10.大戟科11.蔷薇科12.豆科(豆目的三亚科特征与区别)13.禾本科14.杨柳科15.桦木科16.壳斗科17.榆科18.桑科19.杜鹃花科20.木犀科21.芸香科22.无患子科23.24.马鞭草科25.唇形花科26.茜草科27.忍冬科28.菊科29.百合科30.兰科

鸡矢滕茜草科蒲公英菊科马兰菊科红车桃金娘科

珊瑚树忍冬科九结茜草科土荆芥金丝桃科野甘菊玄森科

黄牛木金丝桃科寄生藤檀香科。。。。。。

结论二:长得高的就是木本植物?长得矮小的就是草木植物?木本植物庞大些就是高级些?

答:都是错误之见。无论草本还是木本,都是被子植物的一种。而草本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较高等的。

茎的角度来看,①草本植物是较进化的植物,茎较柔软,有些属种还可攀爬,以便缠绕住高大的树来使叶子“挂”得更高,以便进行光合作用。

叶的角度来看,①草本植物的叶多为对生或轮生(利于最大限度地进行光合作用),②叶形较复杂,复叶等较多形状(木本植物多为单叶,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若叶片有受损则整个叶片叶柄都“报废”)。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第5篇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

(一)背景分析

1.学校情况分析

学校秉承“和谐教育”理念,实施“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培养模式,逐步建构起适合杭州第十四中学学生个性的“目标多层次、内容多样化、评价多元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生物教研组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选修课程开发都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一致。

2.学生情况分析

近年来,杭州第十四中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凤起、康桥两大校区蓬勃发展,中美合作高中课程教育项目――AP课程(即美国大学先修课程)中心茁壮成长。凤起校区的学生为杭州市区前10%的学生,而康桥校区的学生为杭州市区前30%的学生,两校区的学生在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上均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发和设置课程时应有所差异,凤起校区的课程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康桥校区则侧重于职业技能和兴趣的培养。两校区均有对生物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学校学生先后有260余人次在高中生物学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人获得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10余人在浙江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这些学生是我们教研组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3.硬件设备分析

生物学是实验学科,课程的开发和开设离不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杭州第十四中学凤起校区建有“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配备了PCR仪、电泳槽、无菌操作箱、光照培养箱、分光光度计等中高端的实验设备,拟建“人体生命科学馆”;康桥校区开发了“开心农场”(生物实验地),配备了水培系统、光照培养箱等仪器,拟建设“光合作用实验室”(温室大棚)。一流的硬件设备,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教师情况分析

生物教研组现有教师18人,其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人,博士1人,硕士12人。教研组内青年教师多、学历层次高,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工作热情,有能力开设“高、精、尖”的生物选修课程。这些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新课改的强大新生力量。

5.现行教材分析

现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存在一些不足:重理论轻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少,科研能力培养不够;与生产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实践机会少,职业技能培养不够;缺少相关的专业、相关的院校、相关的职业介绍,不利于学生将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应弥补这些不足。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1.课程总体目标

多途径、多角度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研究能力和职业技能。

2.课程体系

(1)总体思路。如图1,以国家的必修课程《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为土壤,孕育出“追求卓越”的三条不同途径:针对选考生物的学生,选学《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针对AP课程班的学生,选学AP生物学;针对全体学生,选学校本选修课程。这样,就为学生有差异地追求卓越、有选择地获得成功搭建了平台。

(2)“4・3・2・1”生物校本选修课程群模型(如图2)。

①四个课程群。开发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主要涉及4个课程群,分别包括:

走向生物学家之路系列(以凤起校区“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人体生命科学馆”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探索细胞的奥秘》《破译基因的密码》《解析生命的稳态》《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人体生物实验》等。

植物栽培系列(以康桥校区“开心农场”“光合作用实验室”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职业技能):《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无土栽培技术》《杭州常见植物栽培与管理》等。

趣味生物学系列(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基本素养):《“走进自然”植物社》《“走进自然”昆虫社》《趣味生物学》等。

生物学与生活系列(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知识):《生物科学与生活》《食品与健康 》等。

②三个层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专长课程。

基础课程: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开设的与生物学有关的各类课程。这类课程普及面广、内容丰富,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学习,例如《食品与健康》《趣味生物学》《杭州常见植物栽培与管理》《“走进自然”植物社》等。这类课程的开设在于满足广大学生发展自身兴趣、爱好的需要,定位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和学习主动性,最终培养出拥有基本生物科学素养的学生。

拓展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优势和潜能开设能充分发挥学生资质、施展天分的课程,例如《探索细胞的奥秘》《破译基因的密码》《无土栽培技术》等选修课程。这类课程生物学科特点明显,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类课程的开设,满足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拓展加深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在生物领域的学习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拥有明显优势特长、具备优秀个性品质的学生。

专长课程:围绕学校生物这一特色品牌进行科学地、系统地开发和建设的课程,适合部分在生物专业领域有一定优势和成就的学生进行定向学习,例如《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等。这些课程主要是满足高端人才的专业发展需要,培养未来的生命科学工作者。

③两个核心实验室载体。生物学科是实验学科,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应围绕实验展开,康桥校区以“开心农场”“光合作用实验室”为载体开设《杭州常见植物栽培与管理》《无土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等选修课程,凤起校区以“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人体生命科学馆”为载体开设《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人体生物实验》等选修课程。

④一个目标。以“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培养模式为目标建设课程群,充分考虑到个体智能的多元性,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和谐发展,激励学生追求卓越,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三)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

对此,笔者以省精品课程、省网络推荐课程《走向生物学家之路――高中生物学拓展课程群》为例进行介绍。

1.课程群的总体目标

21世纪,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生命科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生物学家。本课程群是为培养未来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基础性、引导性普通高中选修课程。本课程群的开设,旨在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工作的兴趣,培养生命科学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生命科学相关专业在知识上、技能上、思想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群的结构

如图3所示,课程群的结构包括8个模块。其中,3个模块为拓展课程,分别是《探索细胞的奥秘》《破译基因的密码》《解析生命的稳态》,每个模块18课时。这3个模块与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完全匹配,是必修课程的深化。每个模块的章节结构与必修模块的章节结构匹配,实现了拓展的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无缝对接,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障碍。每个模块包括5章,每章包括:知识拓展、经典例题、针对训练、实验探究、前沿介绍(或学科介绍、职业介绍)5个栏目。其中前沿介绍(或学科介绍、职业介绍)体系性地介绍了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方向、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生科院和研究机构、各种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职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选择大学、选择专业、选择职业。另5个模块为专长课程,分别是《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人体生物实验》,每个模块18课时。这5个模块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实验课程,注重学生高层次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必修、拓展课程相应模块也是匹配的,是知识、技能、方法上的深化。这5个模块的学习均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可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课程群的实施

3个拓展模块可以与必修课程同步开设,学生可以体系性地选学三个模块,也可以选学部分模块。在选学了拓展模块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的职业方向选修相应的专长模块。

二、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改革

1.深化网络教学,打造学习社区

作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省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杭州第十四中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实现教学的数字化渗透。目前,学校正积极构建基于差异发展的 “数字彩虹计划”学习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基于微课的在线学习社区,包括学习社区系统、在线学习系统、在线测评系统等。“数字彩虹计划”里的课程由微视频、学案、习题等组成,我们力图通过网络视频、网络交互、网上走班以及在线测评等技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主动发展。关于学习社区的教学模式,我们注入许多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元素:任务驱动、游戏化学习、正反馈机制以及翻转课堂。即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游戏化情境与元素,以正反馈机制促使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动力,充分参与到学习社区中去――基于正反馈机制设计的游戏化学习社区:接受任务―完成任务―获得奖励―接受新任务。学生在此模式的学习社区中,能够将学习任务合理自主化,安排好自身的学习进度,与同伴共同进行闯关学习的比拼,形成良性的竞争激活机制,从而激发出学生本源的学习能动性。

生物教研组已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核心内容的微课视频制作和分层的习题库建设,接下来将继续开发必修三和高三复习的网络学习平台,努力建成一个完善的生物必修课程学习社区。网络选修课程的开设及实施同样也是在学习社区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构建的。目前生物教研组已将《探索细胞的奥秘》《破译基因的密码》《解析生命的稳态》3门选修课程编制成网络选修课程,以便更多的学生更自由地选学。

2.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选修课程的教学

生物教研组开发的选修课程,许多是与实验相关的专长类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并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展开教学。基本流程是:课程开始,引导学生确立不同的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向;课程中,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课程结束,学生完成相应课题报告、论文并相互交流,质量高的可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或公开发表。比如在《细胞工程实验》选修课程中,授课教师确立课题研究的方向是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对肝癌治疗的体外研究。基本流程是:首先,通过提取分离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接着,以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为实验对象进行细胞培养,从时效性、剂量性、细胞毒性和比较测试4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探索和开发新的治疗肝癌的途径和方法。18位选学的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研究和学习。

(二)评价方式改革

当前的必修课程评价体系主要是纸笔测试。纸笔测试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但忽略了对技能、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忽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功能。因此,在选修课程中我们采取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1.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

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表现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学生课堂发言、提出问题的情况;学生平时作业完成的情况。

2.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

在实验课程例如《基因工程实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我们在评价指标中加入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学生课题研究能力的考查。对于一些活动性选修课例如《“走进自然”植物社》,以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和认识植物的多少等作为一个评价指标。

3.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可通过观察学生行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访谈、调查问卷等途径进行。

三、学科专业教室的建设

生物科学是实验科学,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开设离不开学科专业教室的建设。根据课程的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划,最终在凤起、康桥两个校区建成了“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人体生命科学馆”“开心农场”“光合作用实验室”等4个学科专业教室。作为省学科基地培育学校,杭州第十四中学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到2014年底为止共投资了310万元,用于“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仪器的配备和“人体生命科学馆”的建设。

“生命科学探究性实验室”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配备了PCR仪、电泳槽、无菌操作箱、光照培养箱、分光光度计、凝胶成像系统、冷冻小型离心机、二氧化碳培养箱、生物安全柜、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全波长酶标仪、人工气候箱等仪器。实验室可分为教学区、实验准备区、基础实验区、分子生物实验区、植物组培区、动物细胞培养室等功能区。该实验室确保《基因工程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实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等校本选修课程能顺利展开。

“人体生命科学馆”以3D数字人体系统为核心,以异形投影、体感技术、互动技术为手段,配合人体模型、标本和组织切片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探究器官和系统的运作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健康的生活知识,形成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的价值观。它包括教学区、中国数字人区、虚拟显微镜区、健康生活区、人体组织区等,配备了虚拟实验设备、各种人体模型和标本、高级综合急救模拟人系统等。该实验室可用于校本选修课程《人体生物实验》、《健康与医药保健》(浙一医院医师开设)、《人体急救知识》(医务室开设)以及必修课程的教学和参观。

“开心农场”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了植物栽培所需器具,并加强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第6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

自2004年我国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科学探究教学的理念已逐步深入到高中物理课堂中.已有研究表明,理论性科学探究在课堂探究活动中应占主导地位,且科学的社会性活动特质应该在课堂上充分体现[1].新时期高中物理实验实际教学现状如何,需要研究者用客观的调查研究数据来说明.随着我国新时期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的展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完善,也需要以目前的教育教学调查现状为依据,因此,在我国高中物理课程进入深入改革发展阶段的今天,特别有必要对一线教学现状进行深入调研.文献[2]为重庆地区高一年级师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状况的研究,但文献并没有对重庆地区不同区县、不同年级实验教学状况展开深入研究,因此本文着重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客观呈现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为深化普通高中物理教学改革、高中物理教师能力提升以及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和过程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2]的基础上,根据物理学科特点,从学校物理实验仪器配置、教师实验课备课与上课、教师课外实验指导3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无论教师调查问卷还是学生调查问卷均包含28个调查题目(20个封闭式题目,6个半开放式题目,2个开放式题目).本调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域、学校级别、教师学历、教龄、职称、年级等分布的代表性,采取分层抽样法,选取重庆市11个区县的11所普通高中的110名教师和1100名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收回的有效问卷数分别为:教师卷93份,学生卷949份,有效回收率分别约为85%和86%,并选取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利用SPSS19.0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分别采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法和相关样本Kendall协同系数法对调查样本的差异性和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

2研究结果

2.1学校物理实验仪器配置

本研究从实验仪器满足程度和先进程度、实验室开放程度、实验仪器闲置程度和闲置原因这5方面调查了教师和学生对物理实验仪器配置情况的看法.1)多数学校物理实验仪器不完全满足实际物理教学需求.表1显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几乎一致,约5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实验仪器只有少部分满足实际需求,认为学校实验仪器完全满足实际需求的的教师和学生均不到10%.进一步调查哪类知识实验仪器缺乏最多时发现,电磁学类、振动、波和分子物理学类以及光学类仪器不能满足需求的学校最多,部分区县中学和非重点中学对于力学类仪器也缺乏.2)多数学校物理实验仪器不够先进.表2显示,30%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39.6%的学生认为学校实验仪器只有少数较先进,不到1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学校全部实验仪器是先进的.3)约一半学校物理实验室不开放.表3显示,13.3%的教师和21.2%的学生认为学校物理实验室是在规定时间开放,35.3%的教师和29.1%的学生认为学校物理实验室是在申请时开放,说明学校物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总体不高,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利用物理实验室的机会并不多.访谈结果表明,多数学校物理实验室不开放的主要原因是专职管理物理实验员人数不足.4)多数学校物理实验仪器存在闲置现象.调查结果显示,26.2%的学校实验仪器有大量闲置,47.7%的学校实验仪器少量闲置,24.6%的学校实验仪器没有闲置.进一步调查学校物理仪器闲置的原因发现,实验仪器老化和实验效果不好是物理实验仪器闲置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仪器损坏及与教科书内容脱节.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可知,实验仪器满足程度(p=0.000<0.05)和实验室开放程度(p=0.002<0.05)在不同地区学校间存在差异显著,通过比较平均秩次发现,主城区中学物理实验仪器的满足程度高于区县中学,重点学校物理实验仪器的满足程度高于非重点中学,主城区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高于区县中学.实验仪器闲置程度(p=0.076>0.05)和先进程度(p=0.156>0.05)在不同地区学校间没有显著差异.

2.2教师实验课的备课与上课

本研究从实验教师备课时间、备课选用参考资料和改进已有实验情况这3方面来调研教师的实验课备课情况.从教师选用的上课教学方法、讲解时间、探究实验开展频率、实验预习、完成实验报告、对各项科学探究要素的重视程度、实验成绩评定方式、影响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因素这8个方面来调查教师的实验课上课情况.在教师备课方面,多数教师准备实验时间一般为3~5h.国家物理课程标准是多数教师选择的实验课参考资料,教师还会参考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图书.也有部分教师会选择网络资源、练习辅导书和高考考试说明等作为实验课参考资料,但所占的比例较小.约70%的教师基本不会改进实验室仪器或教科书上的实验.在教师上课方面,84.1%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上讲解时间低于20min,多数教师安排物理实验课时,以2~4名学生1组,且多采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并作为学生的物理实验引导者.多数学校学生实验在高一、高二开设,演示实验和多媒体是高中物理教师常采用的物理实验课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和学生关于探究实验开设频率的看法不一致,如表4显示,61.5%的教师经常开展学生实验,而只有18.8%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开展学生实验,教师对学生预习实验和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频率均高于学生的认识.教师对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注重程度均高于学生对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注重程度,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是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最注重的内容,其次是制定设计实验、合作交流、分析和论证、评估这4个要素也是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较重视的.猜想假设和提出问题这2个要素的重视程度相对要低.说明教师普遍不太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培养.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表明,教师实验开设频率(p=0.077>0.05)、对“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p=0.066>0.05)和“合作交流”(p=0.187>0.05)这2个科学探究要素的重视程度在不同地区间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均表明,多数教师已有科学探究的意识,但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即教师的教还没有完全转换为学生的学.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式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操作表现和综合各种因素是高中评价学生物理实验课的2种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师会采用实验报告和实验题纸笔测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物理实验课成绩.调研结果还表明:模块课程与课时安排以及学校实验配套设施是影响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主要因素,而教师实验能力、教师教学能力、考试评价方式和学生水平是影响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较次要的因素.

2.3教师课外的实验指导

本研究从课外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社会资源利用、创新活动和物理竞赛课程开设这5方面调研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的实验指导情况.教师对学生课外科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太重视.如表5所示,教师对学生课外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社会资源利用的指导频率并不高,且教师与学生对这3项内容的看法是几乎一致的.一半以上的教师和学生认为有时、极少、甚至从不开展课外小实验、科技小制作和利用科技馆等社会资源.约85%的教师从不开展学生创新活动或开展物理竞赛课程,说明教师普遍只关注学生科学探究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创新性要求较高的能力培养不太关注.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多数学校具备基本的物理实验条件,教师也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究意识,但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普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体现在:缺乏足够的专职物理实验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学校实验仪器缺乏应有的日常维护且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物理实验室的使用均较封闭,教师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不明显,教师缺乏自主研发和改进物理实验仪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利用社会各类科技资源的引导.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加强物理实验室建设

学校实验室建设是保障物理实验课程有效实施、中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往往也是在与各类实验仪器的长期接触下,潜移默化形成的.因此,物理实验室建设必须适应新时期学科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室缺乏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实验效果不明显和仪器老化现象普遍,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利用实验室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应增加实验室实验员的编制,坚持日常实验室仪器的维护,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从而为落后实验室仪器的改进和更新以及增加学校实验室开放程度提供外在保障,对于无法再改进的实验仪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购置,使学校的物理实验室符合最新的课程和教学需要.重视对区县和非重点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调查结果也显示,区县和非重点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教师开展学生实验的个数、实验仪器的先进程度均低于主城重点中学,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学校物理实验室本身的建设比较落后的原因,因此,应更加关注区县和非重点中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应有的支持.

3.2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

一线教师是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习得的经验课程的最终实践者,一线教师自身的科学探究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由调查结果可知,多数教师在实际实验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和三维目标,注重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推进了高中课程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实施的科学探究课程与学生获得的科学探究课程具有一定差距,只有少部分教师会重构教科书中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中,欠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和猜想假设能力的培养,以及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机会也很少,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被动地“教教材”向主动地“用教材教”转变,多数教师不会指导学生应用各类社会资源,对自己学校实验室仪器进行改进的教师也很少,另外,教师对已有实验仪器进行改进或对已有实验进行改进的频率也较低,这一切都说明教师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不断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努力寻求改进策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通过校本教研、专业引领和系统培训等方式,让教师主动地依据课程标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需求和客观把握教学实际情况,合理、有效、创造性地开展实验课,提高教学能力,真正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3.3提高教师社会资源开发能力

在教学媒体日益丰富且更新迅速的今天,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材料偏向于静态的封闭性既有资源,缺乏随时代更新的、动态的开放性资源.调查发现多数学生仍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在社会和知识均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到师生们手上的教学资料难免落后于时代,因此,应该加强教师对社会资源开发,有效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改进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社会的探索性和开放性资源,以不脱离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道理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在知识暴涨的时代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3.4学业水平考试应平衡科学探究能力的考察

在面临我国区域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问题时,学生物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应充分兼顾城乡实验仪器差距和学生差异,不应避重就轻,哪种能力好测试就多考察哪种能力,不仅要考虑处于不同经济水平、级别或位置的学校条件,平衡各种实验能力的考察,特别是注重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猜想与假设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考察,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教龄的教师和不同成绩的学生特征,以发挥减轻教师负担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测评的区域间公平.

参考文献:

[1]唐小为,丁邦平.“科学探究”缘何变身“科学实践”?———解读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理念的首位关键词之变[J].教育研究,2012(11):141-145.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第7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学

药用植物学是利用植物学知识和方法来应用药用植物的一门学科,是学生学习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学及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的基础,与中草药品种鉴定、资源开发、药材品质鉴定等有密切关系。药用植物学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黄山野外实习。由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巩固并深度理解了课堂教学内容,强化了动手能力,养成了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安徽医科大学自2010年以来一直都在黄山开展野外实习,地点是黄山市汤口镇浮溪村。本文结合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中的教学策略和实习后续思考三方面,总结探讨安徽医科大学在黄山开展的野外实习工作。

1实习前的准备

1.1实习基地选择

黄山市在安徽省南端,地处山区,全市辖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祁门县、黟县、休宁县和歙县。黄山市北部黄山山脉呈西南东北分布,黄山北部水系经青弋江流入长江,新安江经富春江流入钱塘江。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年平均气温15~16°C,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无霜期236天。平均年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黄山位于安徽省最南端。黄山风景区地貌多样,独特的气候、丰富的地形地貌,集合了高山、低山、盆地、丘陵、河流等诸多自然环境,造就了黄山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所以最终选择黄山汤口镇浮溪村作为野外实习基地。

1.2黄山实习前准备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在野外实习时,要求学生和教师都穿长袖、长裤及运动鞋,并携带雨具。学生按教师带领路线行走,不去危险地区,注意山间公路车辆,教师在前面探路,以防蛇、各种野兽以及兽夹。食物、饮用水及药品等自带,不吃野果、野菜等,同时备上专治毒蛇咬伤等的药物,确保万无一失。还安排学生带上《安徽植物志》(纸质版和电子版)、《中国植物志》(电子版)、相机、电脑,方便学生查询。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将所带小组学生(通常为20人)再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明确组员分工,然后将实习小组分散开来进行标本采集,下午进行标本鉴定。

2实习教学策略

2.1辨识重点药用植物

黄山野生药用植物种类多样,其中中药资源种类大约有225科2149种,常用中药344味(植物类305味)[1]。2017年经过实地调查,黄山环境大致分为低、中、高3种海拔。低海拔在5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中海拔500~950m,为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高海拔在950m以上,是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实习活动范围在200~700m,实习过程中注重辨识药用植物。譬如黄山的唇形科植物种类很多,包括薄荷、荔枝草、连钱草、黄山鼠尾草、紫苏、金疮小草、南丹参、瘦风轮、显脉香茶菜等,可以从科属、特征、功效三方面来进行比较。首先介绍唇形科的突出特征:茎四棱、叶对生、轮伞花序、唇形花冠、二强雄蕊、四枚小坚果。这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对初学者有好处。薄荷是一味常见兼常用的药用植物,是典型唇形科植物,需要重点介绍。薄荷,单叶,对生,有特殊的薄荷味,其雄蕊略超出花冠外,这就是薄荷的特点,它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热头痛、咽喉肿痛、眼睛红肿等。唇形科的紫苏也是常用植物,叶背是紫红色,叶子入药,以紫色为佳。南丹参虽然名字有丹参,但不是丹参,它的根不红,叶尖端比较尖,所以不能作丹参入药。对于荔枝草、黄山鼠尾草、显脉香茶菜、瘦风轮这些不入药的植物,可作一般了解。

2.2药用植物名称的由来

药用植物常以植物形态、颜色、功效、故事等来命名。例如,覆盆子来源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掌叶覆盆子,在黄山常见到。它叶为掌状深裂,叶背有毛茸,有托叶,茎秆上、叶柄上都有刺,扎手。关于覆盆子名字由来,有以下两种说法:一是果实形态像倒扣的盆;二是具有固精缩尿的功效。这两种说法都对。中药覆盆子(蓬蘽的异名)的功效收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主安五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覆盆。”唐宋时期出现分化,变成两个药:蓬蘽和覆盆子。从清代直到现今,蓬蘽已不作药用。2020版《中国药典》只收载掌叶覆盆子作为唯一正品。

2.3结合植物生活型深入了解药用植物

植物生活型是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类型[2]。在药用植物的识别中,对植物生活型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例如《中国植物志》收载芍药科植物芍药和牡丹,二者的植物形态很相近,但芍药是多年生草本,牡丹是亚灌木,二者生活型是有区别的。在和学生讲授这两种植物的时候,让学生重点观察植物的茎基部:芍药茎整体都为草质茎,牡丹茎基部为木质化,上端草质。它们虽叶子有点像,但可通过草本、亚灌木来判断区分。

2.4易混淆药用植物的鉴别

在黄山看到容易混淆的药用植物,从原植物比较容易区分,例如:(1)石韦、庐山石韦和有柄石韦。三者均为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石韦药材的原植物。庐山石韦在枯枝败叶处生长、植物个体最大;有柄石韦在枯死的树桩上生长、个体最小;石韦在阳石壁上生长,个体大小在两者之间。(2)绞股蓝与乌蔹莓。绞股蓝被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而乌蔹莓未收载。绞股蓝为葫芦科植物,茎为绿色,无托叶,果实成熟为绿色,喜阴湿环境;乌蔹莓为葡萄科植物,茎是紫红色的,有托叶,果实成熟为白色,喜阳生环境。(3)何首乌与白首乌。何首乌为蓼科植物,单叶互生,无乳汁,以根入药,药材分生首乌和制首乌,生首乌具安神、养血、活络、解毒的功效,而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白首乌为萝藦科植物,单叶对生,有乳汁,以根入药,具滋补肝肾、强壮身体、养血补血的功效。(4)奇蒿与三脉紫菀。二者都是菊科植物。奇蒿别名刘寄奴,叶背有茸毛,叶脉羽状,具特殊的气味,具有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的功效。三脉紫菀叶背无毛,叶脉明显有离基三出脉,不作药用。

3实习后续工作

3.1综合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针对药用植物学内容比较枯燥、知识点多等特点,故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枯燥乏味的描述性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具象植物,让学生记得住、记得牢,鼓励学生自己带植物到教室,让学生自己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学会应用植物学术语描述植物特征,识别植物种类,认识常用药用植物,并了解其功效。因此在实习后,利用多媒体、网络及手机等,通过网上搜索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关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结合网络资源学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让学生亲自压标本、办展览,激发学生积极性

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让学生“教”比让学生“学”更加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让学生自己压标本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制作标本时,一方面熟悉标本的制作流程,另一方面对很多药用植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些标本可以长期保存,丰富了学校药用植物标本馆藏。同时,在校园定期开展药用植物标本展览,由学生进行讲解,增强仪式感和成就感。各个实习小组选择一个药用植物科属,如唇形科药用植物,要求学生观察其鉴别特征,做好记录,并拍摄相关图片,让学生自己编写《合肥市常见植物图鉴》电子书。通过认植物比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辨认植物。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拍摄植物,突出花特征、整体特征,然后办摄影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3.3对黄山野外实习的思考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的基础学科,为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因教学安排不合理,大大压缩了药用植物学的学时。以我校药学院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为例,理论课54个学时,实验课只有18个学时,野外实习只有8天,和一般院校相比差距很大,建议多加一些学时,使学生深入学习。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发生,加强学生辨识植物的能力,考试将不再单一采用期末一张考卷决定成绩的传统方式,而是建立灵活全面的考核模式,将辨识植物也纳入最终考核,所得成绩是理论成绩加上辨识植物成绩,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3.4注重保护当地资源

目前,黄山中药资源因过度开发而存在发展局限性。在自然保护区内,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虽能创造短期效益,但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据不完全统计,将近1/4的保护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深。目前,黄山也在严厉打击保护区内的违法商业活动,力争还黄山一个青山绿水、鸟鸣虫幽的自然环境。在实习教学工程中要教育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谢晋.新安地区中药资源调查研究[D].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2010.

生物科学和生物学科的区别第8篇

关键词:植物药材;ITS序列;DNA条形码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4-0737-02

[FQ(9。25,X-W]

收稿日期:2009-11-2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资助项目(2005DKA21004);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9A496)

作者简介:许亮(1978-),男,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生药的教学与科研研究。

通讯作者:康廷国(1955-),男,山东寿光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品质评价与中药新药开发研究。Tel:041187586028,Email:kangtg@lnutcm.省略。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是核糖体DNA上的内转录间隔区,位于18S 和26SrDNA 基因之间,被5.8S 基因分为两段即ITS1和ITS2,见图1。ITS 区包括5.8S rDNA 在内的总长度为600-700bp,其中5.8S rDNA 的长度非常保守,一般为163bp 或164bp ,ITS1和ITS2 的长度也比较保守,但核苷酸序列变化较大,可以提供丰富的系统学信息。ITS1和ITS2作为非编码区,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承受的选择压力较小,进化速度较快,核苷酸序列变化较大,且其变异以相互独立的点突变为主,是rDNA中的中度保守区,可为属以下水平的研究提供较丰富的变异位点和信息位点的系统学信息。这使ITS序列十分适宜进行各种分子操作,已成为最广泛的应用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进化研究的核基因标记之一,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1-3]。

图1植物核糖体DNAITS的基本结构

1 ITS序列与植物DNA条形码鉴定的关系

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是利用一段标准的DNA序列作为标记来实现快速、准确和自动化的物种鉴定,类似于超市利用条形码扫描区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商品。已成为生物物种鉴定的新方向,受到世界40多个国家130多个组织中传统生物分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信息学家等多学科专家的关注。加拿大动物学家Paul Hebert首先倡导将条形码编码技术应用到生物物种鉴定中,他对动物界11门13320个物种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ytocheome c oxidase Ⅰ,COⅠ)比较分析,提出可以采用单一的基因片段来代表生物种,作为物种的条形码[4-5],因此他被称为DNA条形编码之父。但由于COⅠ基因在植物中的进化速率远慢于在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对于大多数植物不适合作为DNA条形码鉴定的编码基因。

ITS序列在被子植物中的长度变异很小,ITS1和ITS2的长度均不足300bp,PCR扩增及测序简单易行,特别是PCR直接测序法的诞生,极大地推动了ITS在被子植物科内,尤其是近缘属间及种间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成为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分子标记[6],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在分子水平上快速准确地鉴定中药材成为可能,应用ITS序列作为植物类中药材的DNA条形码,为有效遏制各种假冒伪劣药材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先进的技术支持。

中药材鉴定方法如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色谱法鉴定等,在中药材鉴定和评价其质量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涌现了多种中药材DNA分子鉴定技术,DNA条形码技术具有4个显著的特点:①DNA 条形码直接利用DNA序列进行物种的鉴定,基于生物的基因型,具有独一无二的可重复性;②DNA条形码序列具有通用性,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可比性,在全球物种鉴定中可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更利于对植物系统进化的研究;③DNA 条形码只需一对或几对通用引物;④在技术发展成熟的基础上,根据DNA 条形码鉴定技术设计生产“便携式中药鉴定分析扫描仪”,任何人可以实时完成物种鉴定工作[7]。

作为DNA条形码的编码基因应符合以下标准:①具有足够的变异性以区别不同的物种,同时具有相对的保守性;②必须是一段标准的DNA序列来尽可能的鉴别不同的种群;③应该包含足够的系统进化信息以定位物种在系统中的位子;④应该具有高度的保守性以便于通用引物的设计;⑤应该足够的短以便于有部分降解的DNA的扩增[8]。对于动物来源的药材可以根据COI基因设计通用引物,而对于植物来源的中药材ITS序列可以作为候选的编码基因。

2 ITS序列在中药材鉴别上的应用

由于ITS 区域具有较多的碱基信息,在长度上具有较好的保守性,因此该片段特别适合于属、组级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尤其能为中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毛善国等[9],车建等[10]分别通过ITS序列的测定进行了番红花及其混淆品的有效鉴别研究。刘春生等[11]通过基于核DNA ITS序列对细辛药材的基源及分子鉴定进行了研究。闫坤等[12]通过ITS序列对地黄属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马玉花等[13]对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rDNA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测序。蔡金娜等[14]对中国不同地区的蛇床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宋葆华等[15]对中国苋属nrDNA的ITS序列分析并对其系统学意义进行了研究。武莹等[16]通过ITS序列鉴别了5种习用柴胡。郝明干等[17-18]采用rDNA ITS的序列分析对中药材白花蛇舌草进行了有效的分子鉴定。赵志礼等[19]进行了山姜属中药草豆蔻和益智nrDNA ITS区序列的测定。赵等[20]综述了核rDNA ITS序列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赵志礼等[21]综述了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具有重要的价值。唐先华等[22]进行了睡莲类植物ITS n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陈生云等[23]用nrDNA ITS序列探讨狭蕊龙胆属及其近缘属(龙胆科)的系统发育。李国强等[24]对中药蓼大青叶及其伪品的nrDNA ITS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ITS序列在生物学、分子生态学、生物进化的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陈士林等[7]学者认为植物来源的中药材可以根据rDNA ITS序列作为该药材的DNA条形码进行生物鉴定等。

3 基于ITS序列的植物类药材鉴定研究前景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将会对ITS区序列及其植物分子系统学价值有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对于以ITS序列不能明显鉴别的植物药,可以通过与18S rDNA,叶绿体matK、rbcL和trnH-psbA等多个标记基因联合应用进行。目前植物总DNA的提取方法已比较完善,可从长期贮存的标本中进行提取、扩增与测序,使中药材的分子鉴别在方法学上得到保证。以ITS序列为编码基因,进行植物类药材的DNA条形码鉴别及进一步设计生产使用“便携式中药鉴定分析扫描仪”,必将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志文,韩旭,赵明辉,等.核核糖体DNA在植物系统发育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561-3562.

[2] 李学营,彭见营,白瑞霞.基于核rDNA的ITS序列在种子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J]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4):829-834.

[3] 王建波,张文驹,陈家宽.核rDNA的rITS序列在被子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分类学报,1999,37(4):407-416.

[4] Hebert PDN,Cywinska A, Ball SL,et al.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 Proc. R. Soc. Lond. B, 2003, 270:313-321.

[5] Hebert PDN,Ratnasingham S,Dewaard JR. Barcoding animal life: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 divergences among closely related species[J]. Proc.R.Soc.Lond.B,2003, 270: S96-S99.

[6] Baldwin G B,Sanderson M J,Porter J M ,et al.The ITS region of nuclear ribosomal DNA:a valuable source of evidence on angiosperm phylogeny.Ann Missouri Bot Gard,1995,82:247-277.

[7] 陈士林,姚辉,宋经元,等.基于DNA barcoding(条形码)技术的中药材鉴定[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9(3):7-12.

[8] Taberlet P,Coissac E,Pompanon F,et al. Power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hloroplast trnL(UAA)intron for plant DNA barcoding[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7,35(3): e14.

[9] 毛善国,罗玉明,沈洁,等.番红花及其混淆品的rDNA ITS序列与AS-PCR鉴别[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 89-92.

[10] 车建,唐琳,刘彦君,等.ITS序列鉴定西红花与其易混中药材[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8):668-671.

[11] 刘春生,白根本,阎玉凝.基于核DNA ITS序列对细辛药材的基源及分子鉴定[J].中国中药杂志,2005, 30(5):329-331.

[12] 闫坤,赵楠,李宏庆.地黄属种间亲缘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6):1112-1120.

[13] 马玉花,杨吉安,贾万忠,等.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rDNA的ITS序列分析测序[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6-19.

[14] 蔡金娜,周开亚,徐珞珊,等.中国不同地区的蛇床rDNA ITS序列分析[J].药学学报,2000,35(1):56-59.

[15] 宋葆华,陈之端.中国苋属nrDNA的ITS序列分析并对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学报(英文版),2000,42(11):1184-1189.

[16] 武莹,刘春生,刘玉法,等.五种习用柴胡的ITS序列鉴别[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0):732-734.

[17] 郝明干,刘忠权,王加连.rDNA ITS序列分析在中药材白花蛇舌草鉴定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2):188-191.

[18] 刘忠权,郝明干. 白花蛇舌草的rDNA ITS序列鉴定[J].陕西中医,2005,26(2):167-169.

[19] 赵志礼,周开亚,王峥涛,等. 山姜属中药草豆蔻和益智nrDNA ITS区序列的测定[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3):38-40.

[20] 赵,赵文军,朱水芳,等. 核rDNA ITS序列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 [J].辽宁农业科学,2005(5):26-28.

[21] 赵志礼,徐珞珊,董辉,等.核糖体DNA ITS区序列在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 [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0,9(2):50-54.

[22] 唐先华,张晓艳,施苏华,等. 睡莲类植物ITS nrDNA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