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危机的应对

金融危机的应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7 15:03:58

金融危机的应对

金融危机的应对第1篇

【关键词】金融工具 金融危机 衍生金融工具 监管

一、关于金融工具

(一)金融工具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揭示和呈报关于金融工具的定义是:一项金融工具是使一个企业形成金融资产,同时使另一个企业形成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任何合约。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第105号财务准则公告认为,金融工具包括现金、在另一企业的所有权益以及如下两种合约:(1)某一个体向其他个体转交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或在潜在的不利条件下与其他个体交换金融工具的合约规定的义务;(2)某一个体从另一个体收到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的合约规定的权利。

通常认为,金融工具是一种交易工具,是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并据以进行货币资金交易的合法凭证,也是货币资金或金融资产借以转让的工具。

(二)金融工具的分类

根据财产类型,金融工具可分为债务型和所有权型两类。更普遍的分类则把金融工具分为现金类和衍生类。现金类包括证券和贷款、存款等,衍生类分为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和柜台(OTC)金融衍生品。金融工具具有表外风险,不同形式其金融工具的金融风险不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衍生类金融工具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衍生金融工具

国际互换和衍生协会认为,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所欠对方的金额由基础商品、证券或指数的价格决定。衍生金融工具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派生金融工具,是在即期交易的商品合约、债券、股票、外汇等原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衍生金融工具一般包括股票期货合约、股指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债券期货合约等。衍生金融工具具有4大特征:跨期交易、杠杆效应、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首先,价格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资金的有效流动,同时加速经济信息的传递,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其次,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转移风险,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增强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但是,在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衍生金融工具的负面作用受到了人们的诟病。

二、金融危机与衍生金融工具关系分析

从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显现,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波及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至今,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了全球。分析其形成过程可以发现,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是直接原因。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美国利率水平较低,而住房市场持续繁荣。一些贷款机构便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银行给购房者放贷后,商业银行便通过投资银行,对贷款进行重新包装,通过发行和销售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让债券持有人分担房贷风险,以便使自己尽快回笼资金。

接着,投资银行又推出了高风险的新产品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贷违约掉期),由于投资银行从CDO中拿出部分资金作为保险金,因此,保险公司也加入其中。从此,具有高风险的CDO全面进入美国金融市场。之后,美国金融机构把原始的金融产品分割、打包、组合,从而开发出多种金融衍生产品。

由于衍生金融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复杂的风险管理,又能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蕴含着巨大的利润,因此,投资者纷纷加入到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中来,其规模与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而随着衍生金融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其风险也越来越隐蔽、越来越难以评判。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加上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的还款利率相应地大幅提升,这就使得购房者通过出售住房或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购房者的还贷压力大大增加。当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时,违约现象大量出现,从而广泛影响了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金融危机便由此产生。

研究发现,衍生金融工具可以对冲风险,但是独立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却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从衍生金融工具的4大特征可以看出,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具有高收益性和高风险性的投资工具,因此,这就大大增加了市场上的投机、套利机会。而从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而次级抵押贷款、CDO、CDS等衍生金融工具则是引发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

三、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完善相关法律,加强人才培养

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各国均应提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识,加强探索和研究,从而对衍生金融工具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同时,各国还应完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法律,使对其监管有法可依。另外,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防范专业人才培养也非常紧迫。

(二)加强自身监管,进一步防范风险

1.金融机构应重点加强内部的自我监管

金融机构应重新确立发展目标及行为准则,着眼长远,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深化金融改革;建立从宏观至微观的控制系统,规定交易种类和交易量等,谨慎选择金融产品;重点加强内控,严格监管交易程序,实行操作权、结算权、监督权的分离,并对业务授权进行严格的层次划分;对于机构的资产组合,要定期进行审查,从而对于风险过大的操作进行调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文化,合理地使用激励机制并加大对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

2.交易所应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内部监管

作为组织者与市场管理者,交易所要完善交易制度,制定合理的保证金比例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避免连锁性合同违约风险的发生和内幕交易等事件的发生;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清算制度,加强清算、结算、支付系统的管理,通过协调各市场提高应对突况的应变能力;要完善涉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财务监管与信息披露制度,改革会计记账方法和原则;各国交易所还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充分考虑各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探索。

3.各国政府更应切实加强监管工作

各国应积极改革监管制度,明确各机构的监管职能,制定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通过消除立法和管理方面的不确定性;及时关注国内金融市场及重要金融机构,一旦发现问题及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缓解负面影响;各国应出台有利于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法规,从而抑制市场上过度的投机行为。

(三)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行业协会自律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国际间应加强合作。世界各国应在充分了解本国衍生金融工具现状的前提下,积极加强彼此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对衍生金融工具在世界金融中的发展现状;国际清算银行应加强对衍生金融工作的调查研究,并和各国政府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由于各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应积极与国际接轨,通过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加强信息的披露,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各国的权益、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

在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世界各国均无法独善其身,因此,世界各国应积极努力、共同应对,从而更好地掌握衍生金融工具,有效防范其引发的风险,使世界经济顺利渡过这场危机并重新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主要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的应对第2篇

摘 要 本文在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概览的基础上,运用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当前采取政策及其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更为有效,货币政策可以配合财政政策进行。

关键词 凯恩斯理论 国际金融危机 政策 效应

一、引言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从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看,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四个季度增长分别为6.2%、7.9%、9.1%、10.7%。从数据看,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未出现大的衰退,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表明前期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财政政策对经济回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本文根据凯恩斯理论分析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效应。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概览

(一)积极财政政策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利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如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其目标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主要内容如下:

(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 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4)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6)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7)增加国债发行量。2009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同时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2)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3)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4)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三、基于凯恩斯理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分析

凯恩斯理论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由于市场中的某些价格具有刚性,不能根据外部经济的变化迅速变动,不能平滑地调节经济,从而使市场力量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政府所实施的这些稳定性政策能够很好地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

我国此次应对金融危机上也主要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很多时候都是在财政政策出台后,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适当出台货币政策进行平稳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通过扩大其财政支出,用公共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增加社会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生产来创造需求以弥补社会总需求的不足,通过扩大投资的途径来增加社会就业。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四、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一)2009年国民经济主要变量变化分析

1.经济增长持续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从当季同比增速看,经济增速在逐季加快;

2.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企业利润不断增加。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25890.8亿元,同比增长7.8%。

3.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

4.物价全面企稳回升,房价快速上涨。CPI同比在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2009年3月份以来,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已经连续10个月正增长;

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较2008年减少11万人,达到1102万人,远超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

6.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增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局)

从以上数据看出,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加、进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从国民经济的各主要指标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效果较好。

(二)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资。至2007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国际公认的45%警戒线,而美国同期为71% ,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即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财政赤字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3%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合国力的承受范围。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1.利率调整效应

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政策,但是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的慎贷行为,使得2008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幅度相应增加。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时滞影响和金融危机对M2的冲。不过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

五、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凯恩斯理论,并且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为我国快速平稳的渡过此次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也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东卫.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回顾及取向.广东经济.2009(2):29-32.

金融危机的应对第3篇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外部影响

由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扩张周期的拐点几乎同步出现,我国经济的下行可能会因此加速。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外部影响主要是3方面:

1.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收益面临损失。目前,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随着金融危机蔓延,美国增发国债意味着债券收益率的下跌,而我国上万亿债券的收益将会遭受损失。另外,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最大的风险在于美元的贬值。美国为了走出金融危机,增发美钞,必然造成美元贬值,推动通货膨胀,迫使人民币继续升值,我国外汇储备必然大幅缩水。对此,4月份中国首次减持了约44亿美元美国国债,笔者认为采取逐步减持美国国债的方法是明智之举,既能帮助美国尽快走出危机,有利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又能减少因此造成的大量损失,避免为美国的金融危机买单。

2.中国出口面临大幅下滑。随着美国等国家消费需求萎缩,金融危机造成国际消费市场萧条,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的出口市场大大缩小,出口增长会大幅下降。由于长期实施鼓励出口的政策,出口增长的下降必然造成经济增长下滑和失业增加,发生生产过剩。那些金融市场外资比重较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且出口结构单一、自身存在经营管理问题比较严重的中小企业会因缺乏竞争力大量倒闭。对此,中国政府及时出手,确定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4万亿十大措施刺激经济以及实行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政策。启动内需,以弥补外需的减少;财政扩张,以增加内需;稳定金融,以确保经济健康运行等。笔者认为,我国高达4万亿元的救助计划占到中国GDP总量的20%,大大高于美国只占其GDP的8%的救助计划。足以相信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外贸企业要加强自身抗风险能力,积极融资,改变单一出口的模式为多元化经营模式,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就是创新: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公司新的增长点,只有努力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在政府帮助下顺利渡过危机。

3.中国对外投资受损。金融危机在海外金融机构自身损失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从海外拿到股本金的能力明显降低,中国对外投资的资产将开始大规模贬值。外贸的收汇风险压力加大,各国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对此,对企业来说现金为王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凡事都有好坏两方面,笔者认为在这一轮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很多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将大幅度缩水,这将是中国资金投向这些国家的绝好时机,企业应当适时转战场地盘活资金,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最好时机。

(二)内部影响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内部影响也很大。当经济增长下降到一定水平,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存在一定泡沫,很多矛盾就可能无法继续掩盖。在短期内我们面临的挑战是非常艰巨的。房地产对实体经济和银行体系的影响巨大,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有可能发生银行危机、股市危机等;如果生产增长下降过大,有可能发生社会危机,失业问题首当其冲。对此,笔者认为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在经济下行的趋势形成之前,增强市场信心。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减息、放松信贷、减税、扩大公共支出,对房价下跌不能放任自流,必要时应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以稳定经济、稳定信心、稳定市场,为防范危机对中国经济内部的破坏。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目前虽然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进出口严重下滑等诸多影响,但同时危机对中国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当前形势有利于我国利用外汇储备充足、财政状况良好等优势,把危机转化成机遇。具体表现在:

(一)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的大洗牌,全球范围政治和经济格局会彻底变化,西方会把中国当成平等伙伴交流,这不但能增加我国在重要国际组织的话语权,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金融危机造成全世界能源和各种金属在内的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原材料价格走低将有利于对通货膨胀的控制企业利润空间的提升。我国人均资源少,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国际上原材料价格下跌不但缓解了通胀压力,还可用较少的钱购买我国必须的原材料,从而有助于减少成本压力,增加制造业的利润空间。

(三)金融危机还有利于改变我国主要以生产规模扩张的低技术、低成本、低附加值,缺少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发展模式。同时将加快以一批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包含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取代旧的产业格局。

(四)金融危机还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并购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金融危机使国际上的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提供了很好的并购机会,只要我国企业把握机会就有可能获得使自己发展壮大的良机。

(五)金融危机将使我国的发展结构发生变化,更适合本国企业的发展。过去我们出口占了相当大比例,今后可能会转为内需;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会发生变化,行业排序也会发生变化。

(六)金融危机也促使我国提高产业集中度,从而增强竞争力。经济回落,企业各个业务板块的矛盾充分暴露。此时,资源的有效整合将使企业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这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渡过难关。

三、采取有效措施顺利渡过金融危机

(一)培养核心竞争力

金融危机淘汰企业的标准就是企业竞争力,明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即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创造先进营销模式的能力。培育主导产品是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合理的财务结构是竞争力的保障。

(二)提高软实力

金融危机最考验企业的软实力,要构建软硬实力相匹配的企业结构。即构建与外贸集团公司的规模相匹配的,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公司治理能力等在内的软实力。从而提高集团公司的竞争力,使集团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同步。

(三)提高产业集中度

金融危机使企业内部各业务矛盾凸显,要推进并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目前是优化经营结构的有利时机。通过并购,使有效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作为集团公司要加大改制力度,进一步实施瘦身战略,使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把企业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力的业务之上,不仅是渡过危机的必要选择,而且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四)促进技术创新

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让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企业应及时转变增长方式,选准某些比较成熟、有前景的产品或技术,例如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制定和实施技术追赶战略、加快产业化进程,一旦有新的突破,就可能带来新的市场亮点,同时也会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消费群体,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有力拉动内需,形成持久的经济增长,再造竞争优势。

(五)改进经营管理

金融危机下,企业的经营管理变得尤为重要。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生与死”。目前,生产要素低价低税的政策正在改变,要素价格上升已是大势所趋;规模扩张的市场条件已经消失。因此,构成企业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基本条件已经动摇,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必须寻求新的竞争优势。集团公司要从内部的成本控制、研发能力、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苦练内功来提高竞争力,向“精益管理”要效益。

四、福建外贸集团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

(一)发掘三大优势

1.发掘指导思想上的优势。外贸集团公司上下在新领导班子带领下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作为指导结合各个子公司,各个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学习,不但增强了员工的信心和科学意识,也把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带到了工作中。

2.发掘政策方面的优势。福建省响应国务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号召,这对国有集团公司来说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集团公司力争找准定位,争创优势,在海西建设的大发展中实现大作为。

3.发掘集团重组的优势。外贸中心集团在2008年全面完成债务重组,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先后关停并转重组了十余家子公司。2009年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中国(福建)外贸中心集团与福建天成集团有限公司重组设立,2月27日成功挂牌为中国(福建)对外贸易中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重组5大集团首家挂牌企业。天成集团先后引进了ISO9002质量论证体系和ERP管理系统,有效实施了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重组给集团带来了新契机。

(二)制定三大战略目标

重组后,外贸集团新领导班子制定了三战略目标,分别是大贸易、大项目和大资本运作。大贸易就是突破传统的外贸概念,做好大市场开发,做好大商品开发,做好和大企业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集团贸易格局和贸易体系;大项目就是根据品牌带动、项目带动的战略,走大项目的路子,重点抓好具有一定科技含量、自主创新、节能环保项目的落实;大资本运作就是总结两家集团多年来通过资本运作得以生存和创立上市公司的经验,走大资本运作的路子,通过参股、收购、兼并具有一定发展前景和盈利能力的实体,促进资产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优化。这三大战略的具体运作是:

1.大贸易方面。加紧新的战略布局,以福州为中心,拓展厦门、漳州、泉州新的战略发展区域,加快商品结构的调整,做好媒、油、铁矿石、机电产品、木材等大宗商品的开拓,提升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贸易比重,通过利用马尾保税区平台开展大物流,为大贸易服务;

2.大项目方面。集中人力、财力抓好规模大、起点高、技术含量大的项目,当前重点打造集银行、海关、商检、物流等“一站式”的贸易服务区,吸收国内外大企业到闽落户,为海西发展提供高端商务运作平台。并通过柴油发动机项目推进集团科工贸一体化新型产业布局,提升综合实力。

3.大资本运作方面。充分利用集团拥有的上市公司平台,将项目与资本运作相结合,提升项目资产的市场价值,实现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可持续性发展,并进一步增强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加快推动集团战略转型,切实使集团整体经营架构、经营模式、综合实力有根本性改观,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以上三大战略,转型成为以项目为带动,以科技为支撑,以贸易为龙头的海西科工贸一体化大型外贸集团。

(三)采取三项具体措施

1.以人为本,坚定员工信心。外贸集团公司新班子成立后,先稳定人心,并转化观念,全面实行干部聘任制和全民劳动合同制,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的机制,做好总部中层领导职位竞聘上岗工作,加快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强人才的使用培养。一方面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积极吸纳和引进各方面高级专业人才,以人为本,发挥所有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金融危机的应对第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金融危机的应对第5篇

论文摘要: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火车头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国经济的表现不尽人意,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转贴于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金融危机的应对第6篇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资本流金融系统稳定性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国际资本流因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于1997年7月首先爆发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使整个金融系统乃至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最低超过3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平均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

关于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学者做出过不同解释,然而对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尤其是国际私人资本的作用的重视可以说是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这很大程度上为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创造了相对较宽松的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2001年开始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中,都出现了国际资本冲击的迹象,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当时,东南亚国家利率在各国中央银行引导下水涨船高,不断攀升,此举虽可减缓通货膨胀上升的速度,但也因此吸引大批国际投机资本涌入套利,为索罗斯等人出兵创造了机会。花旗银行曼谷分行一位高级主管指出,泰国银行业者每天经手的海外套利热钱金额高达20至30亿美元。此外,由于有利可图,银行业者本身也大肆从海外借入利率比泰铢、林吉特等货币低上3-5个百分点的美元、日元和马克,然后出售这些货币,赚取利差。据统计,泰国各商业银行的海外借款总额已逾1万亿美元,其中95%属于不到一年的短期借贷。1997年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布尔曼发出警告,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仅两年之后,大量的热钱正在以创纪录的步伐注入亚洲等新兴市场,“不理性的热烈情绪”正在这些市场广泛出现,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大幅震荡。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表一危机前流向亚洲五国的私人资本净额(亿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亚洲五国私人资本净流入249290303326351629729

其中:FDI净流入627286867495120

证券投资净流入133363179106144203

其他17418515461171390406

五国GDP总和4764540861306690733083569854

私人资本净流入占GDP比重(%)5.235.364.944.874.797.537.4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整理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表二危机前流向五国各种资本的比重(%)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

FDI占总私人资本比重(%)24.9024.8328.3826.3821.0815.1016.46

证券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5.2211.3820.8054.9130.2022.8927.85

其他投资占总私人资本比重(%)69.8863.8050.8218.7148.7262.0055.69

金融危机的思考论文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际数据整理

表一显示,在危机爆发前涌入五国的私人资本逐年增加,而且成加剧式增加:1990至1996年间私人资本流入增加了近三倍(从249亿美元到729亿美元),尤其是危机爆发前三年突然增多,其占当时GDP比重相应突然增大。表二数据说明,这一时期流入东南亚各国的大部份私人资本是流动性很强的证券资本及短期债权,以1993年为分界,证券投资比重突然剧增,而从94、95年,证券投资的增长势头被以短期债权为主的其他投资所掩盖。再看FDI,增长绝对数始终平平,但从94年开始,它占总私人资本流入的比例却呈逐渐减小趋势,与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比重差距均成“剪刀型”加大,这是一种危险信号,1997年的金融危机与其不无关系。早在1995年,新加坡克罗斯比证券公司曾对亚洲七个国家经济状况作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大量国际私人资本涌入,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突出表现为投机行为高涨,泰国政府一厢情愿地对外国资本敞开金融市场大门,外国银行带来大量低息美元贷款,泰国金融业就此大尝了甜头,开始对诸如房地产等基础产业产生浓厚兴趣,结果许多银行一窝蜂地把近30%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业,供求严重失衡。随之而来的房地产市场低迷不振使得银行呆帐、坏帐激增,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国际资本冲击的结果。

二、国际资本流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基本分析

Hellman,Murdock和Stiglitz(1994)在探讨了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内在原因后指出,金融自由化引发银行部门脆弱化的重要通道是利率上限取消以及降低外资进入壁垒所引起的银行特许权价值,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从而带来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Kaminsky和Reinhart(1996)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金融自由化伴随着对资本管制的解除,当本国银行从国际资金市场上借入外币资金,并将它贷给本国借款者时,就承担了外汇风险。Calvo(1998)提出的属于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外资诱导型危机模型中认为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将会促成该国经济过热,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资产泡沫化等,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根据以上观点:国际资本的非控制性流动特别是过度的流入会对一国内的金融主体系产生非系统性风险,在短期或长期对金融体系的安全产生冲击,严重时甚至引发危机或者加剧危机。那么这种国际资本是怎样进行运作并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的呢?

20世纪70年代全球开始金融自由化后,国际资本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方式日益增多。在目前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资本主要是进行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一般是在国外开办工商企业,直接与生产过程或交换过程相联系,本文称之为生产性投资;而间接投资主要是投资国际证券以及国际中长期信贷、经济开发援助,证券投资和银行信贷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工具,这种投资不是以固定的持有相关证券盈利为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投机赚取证券差价,哪里有投机可能,有差价空间,这种资本就会流向哪里,本文称这种投资为投机性投资。一般来讲,国际资本的活动主要通过对银行体系及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的影响表现出来。

(一)国际资本流对银行体系及外汇市场的影响:

从宏观讲,流入国内的国际资本会转化为本国货币,扩大货币基础,产生巨大的货币乘数效应,与国内存款一道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扩大了一国的货币供给,导致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多,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一国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有效性,导致政策时滞。此外,据估计,很多国际资本通过非法的地下途径流入一国,这样就加大了一国金融监管的难度和成本,于是很多情况下当局采取不闻不问,这些巨大的潜伏国际资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从微观银行角度讲,在没有外资流入时,国内储蓄为S;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记为RD,于是本国银行可贷款额为S-RD。假设本国银行在当期能收回比例为η的银行贷款,并且获得λ的贷款利息,此时银行贷款余额减少(S-RD)×η,此时银行的理论投贷及偿还能力为L=RD+(S-RD)×η×(1+λ);设居民提款额为R=A+f×ε(A为一个常数,表示居民当期平均固定提款额经验数据;f为居民提款影响系数;ε表示普通居民对本币的贬值预期及突发提款总额),预期贬值及突发提款总额越大,居民在当期提款越多,当R>L时,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甚至导致银行破产停业。

在国际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国外净资本流入记为F;国内储蓄为S;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记为RD,则本国银行存款余额为S+s×m×F(s为直接标价汇率,m为货币乘数),进而本国银行贷款能力为S+s×m×F-RD;同样假设本国银行在当期能收回比例为η的银行贷款,并且获得λ的贷款利息,此时银行贷款余额减少(S+s×m×F-RD)×η,此时银行的投贷及偿还能力总额为L=RD+(S+s×m×F-RD)×η×(1+λ),同样设居民提款额为R=A+f×ε(f、ε同前),在R没有变化的情况下,L比金融未开放前增加(s×m×F)×η×(1+λ),即增加了银行当期流动性,此时国际资本是否对银行稳定产生冲击取决于L与R的对比。

从国际资本投资角度讲,国际资本流入国内以后,市场上流通货币总额为生产性投资、投机性投资、现金的总和。生产性投资和投机性投资的资金以及存款准备金始终在银行系统内,通过银行系统中居民、企业和政府在银行间的帐户间转换,并不影响银行相关帐户总额。直接投资跟利润率紧密相关,因此生产利润为生产性投资×(i+i*)(i为国内投资的预期投资效率,i*为国外投资的预期投资效率)。如果国内经济发展良好,经济秩序稳定,生产性投资效益高,本国银行会将贷款更多发放给生产性部门,外资在利润驱动下,也会加大生产性投资,一方面,生产企业效益好,还款能力强,η的取值增大,在浮动利率制度下,生产企业资金需求增强时贷款利率λ提高,银行偿付及投贷能力L增大;另一方面,居民存款可以获得稳定较高的收益,从银行欲提固定现款A减少,此时国内货币价值稳定,ε会减小,使得居民当期提款R减少,本国银行、居民和外商都能从生产性投资中获得巨大利益,国内银行的效益和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当国内生产效益较差,生产性投资收益不好,人们会从银行提款用于消费,或转化为外汇或黄金或地产等等,一时居民提款额R会迅速上升,此时,生产企业经营困难,η取值减小,如果银行信用管理不善,在前期将款项贷给效益不好企业,将会产生大量坏帐,这导致η的进一步减小,R将迅速超过L,银行走向危机。

外来投机性投资进入国内看中的是投机空间,与表面经济繁荣与否无太大联系,在繁荣时期若出现较大投机空间它会大量进入,在经济萧条时期,若存在投机空间它仍会进入。因此,外来投机性投资可表示为总国际资本×(μ*-μ)(μ*、μ分别为国外和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系数,它们可以通过一国金融的某些指标反映,它们的取值越大表示越稳定),假设μ*固定,则国内金融越不稳定,μ越小,μ*-μ越大,投机流入越多。当本国经济中出现不稳定时,投机资本会不惜代价大量涌入,使得国内经济在短期内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迅速膨胀。在赚取投机利润后,这些资本又会在短期逃离国内市场,使本国银行及市场在短期内资金严重缺乏,货币流动不足,银行及经济陷入危机。

从本币价值角度讲,根据剑桥方程Md=Ms=k×P×y,即m×s×F+m×(RD+C)=k×s×P*×y(Ms表示本国货币供给为,Md为货币需求,C表示现金,y为本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P*为物价水平,s、m同前,F为国际资本,k常数)。由此可以看出,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外资流入越多,本币贬值。国内投资效率越高,国内金融体系统越稳定,投机国际资本比重越小,汇率随生产性投资比重变动,出现本币价值的一种可预见趋势。当国内经济出现漏洞时,不稳定的投机资本趁虚而入,随后突然离去,使得汇率s剧烈波动,外汇市场压力增大,稳定性越弱。具体来讲,当投机资本大量进入本国后,汇率s上升,本国货币面临贬值。为了保值,政府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如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如买卖国债等,使得市场中货币供给减少;当其撤离时,带走比投机资本进入时更多的外汇,汇率s下降,本币升值。如果政府外汇储备不足,它只能从市场上购买外汇,从而增加货币供给,本国货币开始贬值,如果这种状况持续循环下去,本币价值将失去信任,将一直贬值,超过人们的心理底线后,形成金融危机,可以称这种情况为国际资本活动下的本币价值心理危机。

(二)国际资本流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外资进入国内后,首先带来基础货币的增加,货币供给相应增加,根据凯恩斯货币理论Ms=ky-hr,在y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Ms增加,必然导致利率r的下降,结果,国内居民纷纷将存款转化为证券,使得国内证券价格上涨。外资投机性资本随之为赚取差价而来,当证券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赚取巨大差价利润后逃跑,投机性资本撤出国内市场,带走比原来更多的外币。投机性外资占整个净资本流入比重越大,短时期内带走的资本越多,造成国内市场货币供给锐减,利率上升,证券价格直线下跌,证券市值瞬间缩水,整个过程造成国内证券市场价格的巨大震荡,居民损失大量财富。而较小比重的投机性外资,它的进入与撤离,不会带来巨大的证券价格波动,相反,它能活跃国内证券市场,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提高国内直接融资效率,用市场的力量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金资源。因此国际资本是否对证券市场产生巨大冲击要看其本身的比重,市场运作机制。三、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十年后的启发

(一)中国存在爆发金融危机的隐忧

上面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对开放条件下金融系统的影响,其实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更不是某人可以决定和操纵其爆发的时间的。它往往是诸多原因的总爆炸,国际资本流的迅速进入和退出在现代越来越表现为引火线的作用。曾多次访问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力茨在很多场合表明一个观点:金融或经济危机只在小国或发展中国家爆发,国际资本也只能对小国进行冲击。有个形象的比喻,一阵风吹过,对一只苍蝇来说,这足以让其上天入地,可对一只大象来说,可什么也算不上。事实也证明基本如此,可为什么1929~1933在美国爆发了从金融业开始的大危机,1992~1993年发达的欧洲国家爆发危机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是否会面临金融方面的危机呢?本文仅针对国际资本流动角度提出一些担忧和疑问。

1,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我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可以说我国的很大一部分GDP是国外在华投资创造出来的,一旦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改变,国外在华资本进行投资性区域选择而撤离,势必影响中国经济安全,对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2,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股市一路飙升,很多股票市值与公司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这种过热的股市实际是一种虚假繁荣。近期国外及国内一些权威机构如摩根斯坦利等相继发表报告表明类似观点;同时我国近年房地产居高不下,地产泡沫十分突出,很多地方房屋空置率很高。这种房产和股市泡沫是否有国际投机资本从中作祟呢?还有多少国际投机商对我国虎视眈眈呢?

3,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独大,这种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本身意味着风险,一旦美元体系发生风吹草动,国际投机商对其进行攻击,我国的外汇市场安全将经受巨大考验。据有关报道,我国近期的国际收支中有很大一部分帐面外汇储备不明增加,困惑了当局和经济学家,值得思考。

4,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自由化较快,金融创新冲动强烈,这其中也孕育着风险。2006年底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大量国外金融机构进驻我国,而很多国内金融机构竞争力较低,影响到我国民族金融安全,而且这也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5,在我国强势政府的呵护下,国民的民族金融意识薄弱,极容易被国际资本投机家利用,一旦超出了政府调控能力,“蝴蝶效应”在所难免。

6,2006年底以后我国金融市场开始对外全面开放,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增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竞争,而国内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尤其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这种类似“金字塔三角形”的金融机构体系是否像数学中的三角形一样具有稳定性呢?

(二)、针对隐忧的政策建议

从宏观上讲,一个国家对国内事务的管理调控能力,对周边及国际环境的预测水平,危机觉察和应急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冲危机。东南亚危机中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政府是一个强势政府,其宏观调控和动员能力有目共睹。危机也许离我们还遥远,但我们应该防微杜渐,随时做好应对金融危机的准备。

1,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金融监测评价系统。在全国各地设立监测站点,严密监视国际资本流入流出情况以及流入国际资本去向,把握好外资的利用效率和结构。同时,由国家出面,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相关人员,组建金融危机专门预测小组,研究金融市场各种指数,评估当前金融运行状态,以供宏观调控决策。

2,金融结构的自身完善,加强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稳定金融市场。

3,培养民族金融意识。在我国强势政府的领导下,国民习惯国家说什么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独立金融意识。我们的政府应继续发挥强势优势,教育、宣传、普及金融观念,增强国民金融忧患意识和独立抗风险能力,形成完整的金融民族意识。

4,加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稳定国内经济,进一步增强国际国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短时期内资本外流,从根本上破灭国际资本投机者对中国的幻想。

文参考文献:

[1]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

[1]郁洪良陆凯旋等.新编国际金融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2]徐倩.中国外资流入的现实危机度分析.金融观察.2006(11)

[3]王凤京.基于金融市场化的中国金融脆弱性研究.求索.2006(12)

[4]毛伟史晋川.流动性风险、银行危机与内生经济增长.浙江学刊.2006(6)

[5]朱毅峰吴晶妹.信用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

金融危机的应对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深圳中小企业 挑战 机遇

0 引言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并不断向实体经济漫延,全球经济明显下滑。受此影响,深圳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受损,业务量急剧下降,降薪带来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创亿玩具厂倒闭,百灵达关门停业,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深圳工商管理局(物价局)公布的2008年11月份工商登记统计数据,2008年1到11月,注(吊)销的企业达到3471家,是去年的464.4%,而企业总数由去年的280494家减少为今年的279285家,少了1209家,这个数字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大。

1 深圳中小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机遇

深圳外贸出口中小企业达2.5万家,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与外贸出口企业相关联业务的中小企业也为数不少,工业产品主要出口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欧美地区,因此我市民营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面临着“订单缩水”,“融资难”,“产品滞销”等困难,经营效益明显下滑。金融危机虽然给我市中小企业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更多发展和转型的机遇。

1.1 金融危机给深圳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

1.1.1 效益下滑 金融危机造成我市中小企业效益下滑,一由于海外消费市场疲软,我市出口外向型生产企业订单大幅缩水,出口销售放缓。2009年1、2月份的数据显示,按对外贸易所用的集装箱数量算,出口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以上。另一方面由于美国政府救市措施推出,美元贬值加快,对外贸易以美元结算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受到汇率影响,直接导致汇兑损失,削弱了进出口企业利润。

1.1.2 资金链紧张 危机之中,企业最大的危险是资金短缺。全球金融危机短时间内难以见底,“现金为王”的心理预期广泛存在,消费者的信心十分低迷,恐惧心理和信心危机笼罩整个市场。有些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护本国企业利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生产企业的产品严重滞销,变现十分困难,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从倒闭的中小企业来看,绝大多数企业都出现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中小企业受经济规模、整体信用形象等影响,长期融资渠道狭窄。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正在袭来,金融机构都在加强“风险管理”,缩小贷款规模,提高贷款条件,对本来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又是“雪上加霜”。

1.1.3 裁员降薪,人才流失 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深圳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达到了空前高度,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裁员降薪。裁员降薪将造成大量人才的流失,对本来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中小企业来说,损失不想而知。一旦经济复苏,企业因缺乏人才而一蹶不振,而重新招聘、培养人才又需要一大笔资金。不少人因承受不了降薪的压力而选择离职,有的是关键岗位人才,给公司的经营造成不良影响。

1.2 金融危机给深圳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

1.2.1 有利于中小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加速产业优化升级 在深圳,劳动密集的传统制造业相对集中,中小企业之间重复性比较强。在这样的中小企业里,生产力水平低下,管理落后,生产成本高居不下,产品缺乏个性,竞争力优势不明显。金融危机将使这样的企业淘汰。通过实施行业振兴规划,大型国有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世界上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引领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方向,蕴涵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生产结构调整或积极转变行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重新获得竞争优势。这样,有利于加速产业的优化升级。

1.2.2 有利于中小企业扩张 受全球金融危机对消费市场的影响,许多国际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表现突出的是国际原油价格,从最高每桶140多美元跌到目前的每桶40多美元。企业在这个时候购买原材料进行储备,待经济复苏,有利于企业迅速扩张。此外,金融危机造成许多中小企业严重亏损,资不抵债,企业资产严重缩水,为扩张型中小企业并购这些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1.2.3 有利于中小企业开辟新的市场 金融危机造成海外市场急剧萎缩,特别是欧美市场。外向型中小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不得不转战其他市场,比如中东、东南亚、非洲等地区,还有一些外向型企业把主营销市场转移到国内。农村消费市场蕴涵巨大潜力,我国有占全球20%的人口,而这些人口的70%分布在我国农村,他们只消费了全国30%的商品。随着农村消费能力逐年增大,深圳的中小企业必须转变营销策略,集中精力开辟国内市场。

由于金融危机对海外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了节约生活成本,人们都会选择价格低廉的商品。这对于一些没有走出国门的深圳内向型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产品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质量也存在一定优势,为它们开辟新的海外市场创造了机遇。

2 深圳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我国已经深深的融入全球化进程,所以我们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置身事外,而要采取正确的对策。作为我市经济发展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深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力的扶持措施,企业自身也应该抓住机遇,迎难而上。

2.1 深圳政府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尽快落实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

2.1.1 出台符合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降低经营成本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已改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我们有目共睹的是:为了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国家拿出了4万亿财政资金,发行9000亿元国家债券用于国计民生工程建设;还有就是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几次降息、调低存款准备金率,而且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空间仍然存在。深圳市政府部门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有关扶持中小企业措施,出台符合本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正如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年前发表的一个观点:银行必须救企业,救企业就是救自己。

2.1.2 抓住创业板推出时机,促进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由于经营机制最为灵活、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研发的专利和新产品已分别占到全国的66%和82%。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需要从产业结构升级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进行制度设计和规划。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表面看来是对出口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冲击,是对产业结构的冲击,它的风险点就是就业。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会遇到一对突出矛盾,即落后产能与产业升级的矛盾,如果我们一味做“减法”,将这些企业关闭撤消,势必让大量的员工丢掉饭碗。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要从实际出发,做好加减法:对产能虽然落后、但劳动较密集的中小企业,帮助其改造提升;对目前实力虽弱小但市场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则给予大力扶持;树立“保增长就是保就业”的观念,对容纳就业量较大的中小企业给与最大力度支持,以增扩就业岗位。每次经济危机都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经济复苏离不开技术创新。中国证监会已经公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并于今年5月1日后开始实行,实施细则将陆续。这一政策的出台,在国际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的背景下,无疑给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融资平台,也为具有较强的创新优势的深圳中小企业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

2.1.3 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为中小企业开辟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靠出口、投资、消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金融危机发生后,面对疲软的海外市场,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政策。深圳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市政府要全面落实政策,通过加大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带动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为全市中小企业开辟新的市场。此外,深圳市政府应主动与内地政府加强交流合作,通过举行推介会或商品交易洽谈会,为深圳中小企业寻找市场。

2.1.4 建设人才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吸引人才创造条件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优秀人才,目前是深圳中小企业引进人才的极好时机。市政府要加强对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等大型招聘会,吸引全社会人员前来应聘,为全市中小企业挑选人才提供条件。为了减少企业招聘成本和就业人员择业成本,由市政府财政出资,免费举办大型招聘会。为了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市政府要大力打击非法人才中介机构利用虚假信息招谣撞骗。此外,市政府还要加大社会培训力度,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

2.1.5 要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为中小企业“鼓劲、加油” 在全市中小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市政府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接近中小企业,善待中小企业,深入企业内部,发现真正的问题,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给中小企业增加信心。政府部门通过产业指导方案引导全市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建立优秀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创新。通过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大力培育深圳本土名牌产品和名牌中小企业。前不久,温家宝总理还特意来到深圳,察看深圳的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鼓劲、加油”。

2.2 深圳中小企业应该提升自身的生产经营能力

2.2.1 勤练“内功”,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旧的经营体制已经不适合目前的经济发展要求,在深圳,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先要改变观念,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用长远的目标来武装经营管理者的头脑,增加团队信心。加强经营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建设和社会责任建设,提升企业信用等级,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切实提高中小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

2.2.2 积极创新,打造自主品牌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中小企业更应如此。金融危机来袭,市场萎缩,但并不是没有市场,只是竞争异常残酷。深圳的中小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获胜,就要靠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按照目标市场的消费观念、行为习惯,生产合适的产品,再把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自主品牌,赢得消费者信赖。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转销国内市场,由于国外消费习惯与国内消费习惯差别很大,原本在国外畅销产品,但在国内无人问津。企业在进行产品创新的同时,还要进行营销渠道创新,积极开展网络营销,拓宽营销渠道。最后还需要服务创新,建立良好的服务体系,可以提升产品的延伸价值。

2.2.3 抓住机遇,扩大经营规模 成功往往属于那些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在社会经济体系的各行各业,都有深圳中小企业的身影存在,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机遇,深圳中小企业又怎能放过?中小企业应顺水推舟,一方面参与各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同大企业的合作,为大企业提供量身订做的专业配套产品,成为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在深圳,有扩张能力的中小企业应积极并购其它同行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2.2.4 用发展的眼光积极引进人才,加强企业培训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难以吸引高技能人才,造成中小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管理模式落后。因此,深圳中小企业要抓住这次良机,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深圳中小企业还应注重挖掘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培训,包括原有员工和新进员工。培训的内容要丰富,不仅包含生产技术、业务能力,还包含个人素养、自我价值体现等,为企业内部培训业务、行政、财务等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一旦经济复苏,企业可以快速适应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2.5 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成本费用的降低,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金融危机造成深圳中小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滑,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成本控制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大到企业的投资活动,小到一线员工的一只笔一张纸。因此,节约成本是一项群众性工作,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坚持全面成本管理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经济不景气,效益下滑时,裁员降薪是企业降低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但不是唯一的,而且是最后考虑的办法。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扩大,据有关专家预言,金融危机第二波正在袭来,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在不断采取强有力的积极措施。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勤练“内功”,提高“抗风险”能力,积极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相信深圳中小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率先走出低谷,迎来中小企业欣欣向荣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吴晓巍.小企业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2.

[2]郎咸平.金融超限战.东方出版社.2009.3.

[3]王广勇.破冰.市场逆境下的企业转型与突围.凤凰出版社.2009.3.

[4]吕英胜,林汶奎.经济突围:金融危机下的生存发展之道.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3.

[5]张永生.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几个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第176号.

[6]胡嘉莉.深圳推“15条”扶持中小企业.中华工商时报.2008.12.

金融危机的应对第8篇

同志们: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冲击着全球经济,我国、我省、我市经济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面对金融危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要始终遵循应有的规律,违背经济规律必将会受到惩罚。就我市经济发展走势看,下一步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重点产品市场萎缩,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投资者的信心有所下降,重点项目投产达产难度已经显现。这些冲击和影响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密切相关。我们要面对危机,正视困难,增强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增强忧患意识,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要迎接挑战,在危机中实现国民经济新的转机。任何一次危机都必然带来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善于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不利的条件下捕捉加快发展的良机。一是工业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结束了10年工业亏损历史,结束了10年财政低迷历史,结束了10年没有大项目支撑历史的基础上,今年全市经济仍然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一个巩固、两个领先”的目标基本实现。到10月末,全市生产总值增幅仍在2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33.7%,固定资产投资增

幅51.8%,工业总产值增幅40.3%,工业增加值增幅22.9%,利润增幅44.2%。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工业增加值增幅、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都排在全省前三位,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企业体制、机制的适应力明显增强。企业改制后,机制的灵活、体制的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应对今天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转化经济风险的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我市工业企业多、产业门类全,在金融危机面前,风险和冲击大大分散,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四是支柱骨干企业发展的势头仍然良好。在这场金融危机面前,很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可喜的是**的骨干企业仍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冶金业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红钢仍满负荷生产,市场前景看好。其他一些骨干企业虽受到一些冲击,但下一步发展的机遇大干挑战,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五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改善,金融部门对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六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央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拉动内需的10项措施,对于像**这样的投资拉动型城市来说是个重大机遇,为解决资金困难创造了有利条件。七是发达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的速度加快,为我市承接项目提供了良好机遇。这些都是我们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积极应对挑战,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大有希望,就一定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要积极应对,蓄势待发,继续推进**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尽管世界金融危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但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旋律。在危机面前,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谋划发展对策,在金融危机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坚定信心,谋划新的发展。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在任何一次危机和困难面前,强者将脱颖而出,寻求新的发展;弱者将退出发展的舞台。在危机考验面前,要敢于挑战,迎难而上,谋划发展,抓往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振兴和人民富裕。二要加大投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要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实现国民经济大发展、快发展。要争取国家的支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调动人民群众创业的热情,发动全民创业。要研究好大项目,各县(市)区、各开发区,要坚持工业立市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项目建设。开发区要尽快扩容、扩张,把项目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好。三要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的产业、产品还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四要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创新挖潜,节能减排,靠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争取市场。五要搞好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各相关部门都要支持企业、服务企业,共同应对危机,共同迎接挑战,共同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要以大局为重,以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关心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六要加强领导,在危机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各级领导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加强对应对危机工作的调度、监督和指导,把主要精力用在应对危机上,把人力、财力用在迎接挑战上,以实际行动带瓴全市人民度过难关、加快发展,为早日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做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