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3 16:53:36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第1篇

1、营销意识淡薄,缺乏品牌支撑。在欠发达地区,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能够意识到品牌问题的农民朋友寥寥无几,营销观念淡薄,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不管丰收与否,农民都很难赚到钱的原因所在。其实在这些地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并不少,但注册商标的很少,没有意识为地域农特产品创造品牌,缺乏强力品牌支撑,就难以区分同类产品,竞争优势无法突显,结果只能是靠销售原料农产品为主和价格竞争,最后大家都赚不到什么钱。

2、信息不灵,对市场缺乏分析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复杂多端,信息瞬息万变,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还不够发达,对农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基本都不了解,还没有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信息传递渠道,信息的传递效率和共享度低,农民不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市场上最新的供求信息,加之农户缺乏市场分析能力,从而不能为产品找到好的市场机会。

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在这些地区农产品生产以分散的家庭经营、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进入市场难,风险大,产品运销环节多、成本高,难于形成规模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整体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落后;许多地区农产品生产总规模大,但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差异大。

4、营销手段匮乏,市场功能低。销售渠道狭窄,农产品的商品率低;批发市场少,而且整体水平低,本地市场规模较小;渠道主体薄弱且环节多,市场基础设施差,市场功能低,尤其是批发市场,绝大部分批发市场还处于低水平运作状态,只具备了初级市场的功能,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销售。

5、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下。龙头企业肩负着外联市场、内联农户、辐射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任。然而,广大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生产集中度不高,农产品加工基本处于低级、粗放、零散的状态,带动农户的能力有限,无法把分散的经营户组织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产品就地加工消化比例低、精深加工严重不足。

二、营销对策分析

1、树立市场营销观念,走品牌营销的路子。要从传统观念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上来,变“生产什么,消费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才生产什么”。要树立品牌意识,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充分挖掘有利资源,打造能够叫得响的自有品牌;积极做好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品牌作用。

2、强化政府服务和引导,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时代,信息就是财富,要建立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系统,建立信息采集、的渠道,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信息统计、分类、预测、分析,定期向农民提供市场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参与市场营销,增强销售的主动性。3、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有序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降低农户分散经营的成本,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带动农民增加收入;要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商、中间批发商,扩大营销规模,提高交易效率。

4、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和渠道,拓展农产品销售网络。要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和渠道,千方百计地拓展农产品销售网络。一是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有效解决时空矛盾,充分发挥营销渠道的地点和时间效用,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克服农产品易腐、储藏周期短、损耗大等自身特点所引起的流通问题。二是开展农超对接和农社对接。有条件的地方要尝试将田地与城镇大型超市和社区直接联系起来,既可以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实现农民与城镇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5、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品牌开路、实力为本、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的现代化龙头企业;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都能有利润分享;要完善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自愿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双方的合作热情,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的辐射带动力。

三、结论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第2篇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源于英国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本意是出于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气候变迁关系的考虑,随着社会发展,很多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及架构设计,规制发生源,理顺供应链各环节,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建立低碳排放的体系和产业结构。对应生产流通形式,低碳经济应包括生产的低碳化、流通的低碳化、分配的低碳化和消费的低碳化四个体系。

    流通的低碳化就是要使生产要素和产品能够自由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着眼于流通体系优化有助于实现农业物流的低碳化。目前农产品同时呈现了“菜贵伤民”和“菜贱伤农”的两种景象,一方面城市菜价及其他农产品价格涨幅过快,另一方面农户却增产没有增收,甚至滞销。

    我国现行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目前来看,农村市场已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市场分为农资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和日用品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活跃着多个生产要素。近几年,国家对“三农”日益重视,但长期以来农村商贸流通与城市商贸流通没有统筹,双向流通不够,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笔者按运营主体的不同将我国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种。

    (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显然,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当地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它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户、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有的加工企业,自建商贸网点搞工贸一体化;还有的加工企业以加工外销为主,把网点拓展到了国外。

    其特点有:这种模式涉及面较窄,主要是针对一些须深加工的农产品,如临安山核桃、金华火腿、食用油等,但对于一些无须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刘磊,2005)。加工企业须是当地龙头企业才能担当主导者。企业上规模,加工精度深,加工费用相对低廉,能吸引供应农产品的农民;吸引了供方,就会吸引销方,批发商和零售商就会找上门来。加工企业的服务能力往往有限。加工企业主业加工,往往在物流服务如运输、配送,特别是商品跨区域的流动上会显得乏力。加工企业的辐射能力较弱。很多加工企业都建立了企业网站,产品信息、加工常识、技术支持一览无余,但主要是朝“专而尖”方面发展,辐射面有限。

    (二)以农产品流通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这里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偏“商”,包括农产品连锁企业、配送中心等。由它们来连接农产品初级产品提供者农户、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城市终端的的消费者。

    其特点有:农产品流通企业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它会选择大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有比较稳定的货源。农户、加工企业或生产基地须“抱成团”,以迎合这种倾向。流通企业往往对农产品标准、农药残留量、产品包装甚至生产技术都有较严格的标准。而总体上,分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这种标准的执行常常不到位。相对于加工企业为运营主体的运作模式来说,这种模式运作效率较高,并能降低一定的市场风险。有实力的流通企业,往往运营网点广泛,如上海联华、乐购等,它们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直供合同,把城乡对接起来(焦必方,2002)。但总体上来说,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流向还是单一的。只是“农村走向城市”,城乡没有互动,没有双向流通,而实际上农村市场巨大。

    (三)以农产品批发中心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农产品批发中心,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有相同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它们功能相似,但在规模大小、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农产品批发中心按其地理位置来分至少有两种类型:一是城市里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它主要连接的是批发商与零售商、公司用户、终端消费者;二是乡镇里的农产品批发中心,它主要连接的是作为农产品供应者的农户与批发商。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农产品批发中心在目前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中占据了一个比较核心的地位。农产品批发中心往往又可以细分为副食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肉禽蛋市场和粮油市场(何秀容,2002)。它以批发为主,但往往批零兼营,同时具有市场管理、物流配载、工商税务、产品检测等功能。农产品批发中心能基本反映市场供、需的基本情况,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批发商对作为生产者的农户和广大消费者进行消息封锁,从中赚取巨额利润。一些批发中心信息平台是缺失的,有一些批发中心即使有信息平台,但透明度不高、信息更新不快、在线交易不畅。我国农产品批发中心从量上来说接近饱和,但从质上来说,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批发市场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绝大多数批发中心还是处于粗犷性经营中,专业市场不够细分,精深度不够,功能不完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较低。

    (四)以农产品物流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

    此种模式下,龙头农产品物流企业担当农业物流运营的大任,这也是商业繁荣下市场专业化分工的表现,它虽不是直接从事生产和销售,却能较有效地连接起分散的农户和城里人的餐桌。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龙头物流企业利用搭建的信息化平台,能帮助用户获取物流服务、流通速度、产品价格、在线交易等支持,特别受到广大农户和农业生产性企业的青睐(骆温平,2001)。此种模式下,组织结构清晰明了,有利于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现阶段,跨区域的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尚在规划和完善中。只有当物流服务网络发达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和城市。绝大多数农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尚在起步阶段,管理水平、专业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共享都还很不健全,亟须完善。

    低碳经济视角下构建城乡双向流通的农业物流模式

    (一)农业物流模式构建应坚持低碳经济原则

    1.“低碳”原则。低碳,意味着农业物流发展应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来优化农产品的流动,从对物流源的控制上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从而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车辆实载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转型。

    从农业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

长期以来城乡割据,缺乏统筹规划,农产品供应链成员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乏公共的、统一的及公信力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导致物流节点间衔接度不够,货流不畅。而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满足农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农业物流从服务内容上看已经从单纯的运输、仓储等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管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从服务范围上看逐渐向全国性、国际性方向发展,这些都显示了农业物流需要一个网络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2.“经济”原则。经济,意味着要在规划农业物流网络、控制物流源的基础上和过程中,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现行的农业物流模式由于分段、分散,资源不够整合,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农业物流供应链整体性与农业物流主体的个体性对接度不高,无法匹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通过布局农业物流网络,可对农业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便于城乡间商品和服务、资源与要素的顺畅流动,实现规模经营,可以使利益最大或成本最小,并兼顾生态环境,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农业物流模式构建

    坚持低碳经济,首先应从网络布局着手,网络是实体的“点”和虚拟的“连线”交织而成,故布“网”一定意义上重在布“点”,很显然政府层面规划就起到了主导性作用;除了组织的网络化,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是城乡能否双向互动的关键。其次,经营性企业从具体运营层面应发挥主体性作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物流运作模式,主要停留在“农村走向城市”,城乡没有双向流通,这样一会使农村广大的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二也会致使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故若以核心企业充分发挥居间性作用,实现“城乡对接”,不仅有利于流通环节低碳化,降低运营成本,也会极大地促进城乡市场的开放与融合。

    1.政府主导:以发展农业物流节点构建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这一模式是指通过发展农业物流节点,建立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城乡双向的农业物流服务网络。其流通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网络化是现代农业物流的基本特征,农产品流通效率直接依赖和受限于网络结构。鉴于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从布局、结构、区域上构建和优化农业物流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使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发展农业物流节点应符合低碳化,应优化布局,避免重复布局、重复建设,必须摆正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现代农业物流服务网络是由节点、联结、层次和活动有机结合而成的。由于节点功能和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物流网络布局和功能结构,因此,通常将发展物流节点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关键和重要切入点,发展物流节点应坚持低碳经济的原则。

   第二,农业物流应纳入已有流通主道。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应和工业物流基地、小商品物流基地并存于政府统筹规划的分区域、多层次的物流园区。目前,我国农业物流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线路和节点配套不好、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够、区域布局不尽合理等,导致城乡资源和要素不能顺畅流动。如何按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构筑我国大物流网络,实现区域和区域之间、线路和节点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是我国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三,在一个网络结构中,为了提供特定的商品和服务,必然需要网络的许多成分共同参与,因而网络成分之间是相互补充的(黄静兰,2003)。农产品批发商、加工企业、物流企业是农副产品物流基地的组成成分,也扮演着主角,它们又有各自的供应链网络,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促进了节点的发展。

    第四,以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证明,在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经济,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借鉴日本农协的做法,由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合作购买和合作销售(赵慧峰,2002)。通过“合作购买”(主要针对化肥、配合饲料、农药、农业机械等农资品)和“合作销售”(主要针对农产品),实现城乡间商品和服务的顺畅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是农产品物流网络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城乡间商品的快速配载、农资供应、实时跟踪,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业务管理、客户查询及业务跟踪、农业科技合作、农业咨询服务,有效地减少物流中间环节和费用,并且由合作社组织合作销售、合作购买,“统一计算,费用分担”,使农户能取得稳定的收入,调动了农户参与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积极性。其电子虚拟模式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

    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使得传统的农业物流网逐渐转变为增值型的物流网络,一个物流资源共享、快速反应、成本最优的综合性服务体系。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整合分散化的农业资源,将上海、武汉、广州、成都、沈阳、兰州等各个区域农业基地串联在一起,资源共享;通过信息技术,有利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客户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透明度,实现规模经济;通过信息技术,也有利于优化我国农业的组织架构,有利于合作社、农业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正是由于政府公共信息平台才使“低碳”和“经济”得以兼顾。信息网络包括内部信息网络和外部信息网络。内部信息网能够在节点内部得到共享,外部信息网可以使节点加强与外界的连接,每个农业物流节点可以与其他任何节点发生联系,快速交换信息,协同处理业务。故每个农业物流节点既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又处于一个大的网络之中,因而信息网络使城乡市场成倍的放大,城乡双向商贸流通模式势必快速发展。

    2.企业主体: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推拉结合”双向驱动供应链促进城乡商贸流通。运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来改造单纯的“农村走向城市”的农产品“推式”供应链,以市场为导向,构造“一个核心(核心企业),两个满意(农户满意和市民满意),四方(企业、农户、政府和市民)共赢”的新农业产业化“双向驱动”供应链(如图3所示)。这一“推拉结合”双向驱动供应链企业主体模式是对政府主导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城乡流通环节低碳化,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市场的开放和融合。它是一个跨工、农、商三个产业,连接多元直接和间接利益主体,伴随多种要素(产品、信息、资金等)流动和竞合关系的复杂产业链系统。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中场组织者”。一方面核心企业和农户签订意向性协议书,将优质农产品、农副产品直供超市、便民店和菜市场;另一方面核心企业组织农业日用品、农资等下乡,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打造“农村沃尔玛”,实施惠民惠农工程。

    第二,“两个满意”是“推拉结合”双向驱动供应链的原动力。“两个满意”意味着“两个市场”,两个“推拉结合”。一个市场在城市,是“菜篮子”工程,是如何从“田间到餐桌”的问题,这个市场以“市民满意”(cs)为拉手,以农户及其组织为农业产品的推手;另一个市场在农村,这个市场刚好相反,以“农户满意”(fs)为拉手,以市民及其企业为农业日用品、农资品的推手。核心企业所起的作用就是使“推拉手”手牵手,形成协同运作机制。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第3篇

【论文摘要】 鲜活农产品流通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民生”大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低、损耗高、食品安全不能保证。本文从生产、流通、零售环节对比分析中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所依存的条件,并针对性提出创新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鲜活农产品 流通模式 比较 借鉴 鲜活农产品流通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民生”大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鲜活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现行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却很难满足消费者对鲜活度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因此,如何改革我国现有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对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争论很多,总体看主要是两类观点,一类是借鉴日本的模式,主张在批发市场中实行鲜活农产品竞价拍卖交易;一类是借鉴美国的模式,认为欧美国家的协约订单交易模式应大力发展。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一国采取何种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必然受制于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生产环节)、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流通环节)、消费模式(消费环节),一国只能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为此,比较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所依存的社会经济条件与我国的差异,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中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概况 1.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批发主导模式。见图1(为简单起见,不考虑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其中粗线表示目前主要的流通方式)。日本鲜活农产品(蔬菜、果品、水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交易。20世纪90年代经由日本批发市场流通的蔬果占总流通量的80%左右,在批发市场从事蔬菜果品交易的客户中,通过农协或其他任意组合组织的上货量各占上货总量的59%和66.5%。绝大部分鲜活农产品由批发商通过组织拍卖销售给中间批发商或其他买卖参加者。近年来,随着大型连锁超市大量进入鲜活农产品零售业,以及生产者团体如农协的合并而出现的规模大型化,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经由率呈萎缩趋势,产销直挂的连锁经营不断上升。 2.美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直销主导模式。见图2。美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特点是,主产地集中在少数地区,产区农产品的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果蔬类产地与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网络间的直销比例约占80%左右,经由批发市场流通销售的仅占20%左右。大型超市、连锁经销的零售商左右鲜活农产品交易,大部分农产品由产地经物流配送中心直接出售给零售商。 3.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传统模式。见图3。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主要是由分散农户通过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实现流通的,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是主渠道,对手交易是主要交易方式。 二、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比较 从流通实践看,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在效率上要远低于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流通模式所依存的条件,可以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 1.生产环节比较。(1)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比较。日本土地规模小,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以批发市场为主的流通模式能有效地解决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农产品经由批发市场的流通比率高的特征。美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选择则与其大农场经营和连锁超市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美国农场经营规模大,农产品生产区域化程度高,农产品产地市场比较集中。这使得单个农场或协会不需要经过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为零售企业提供大批量多品种的农产品。生产者或生产者团体在产地将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处理后,直接送往大型超市、零售连锁店或配送中心,许多大型连锁超市自建配送中心,直接到产地组织采购。所以,批发市场仍将是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2)组织化程度比较。日美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高,极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日本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产地中介组织—农协协同向批发市场出货,农协对农民委托销售的农产品采取制。作为组织农产品进入流通的关键性组织,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谈判能力,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协不仅为其成员解决产品销售、运输等问题,还将批发市场内的购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引导生产。美国的行业协会也发挥相同的作用。蔬果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一种行业组织,成员包括蔬果生产者、加工商、批发商、零售商、进出口商,有关流通方面的政策和建议都由协会与政府沟通。协会的主要任务也是组织蔬果流通,交流信息,衔接产需等。与日美相比,我国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多数农民是以个人身份进入批发市场,缺乏市场谈判力量,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3)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比较。日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主要涉及五方面的内容:一是质量;二是大小;三是重量;四是包装;五是品名和产地。根据鲜活农产品不同类型,相应设立不同的分级标准,在鲜活农产品销售包装上,作到按级包装,包装精良,包装标签说明完整。高标准化从三个方面保证鲜活农产品也能有效地适应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一是价格统一;二是附加值提高;三是品牌和产地有利于溯源制度的建立,迎合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方面的需求。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采后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而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很低,多数农产品是以初始形态进入批、零市场,缺乏精细加工,附加值低。农产品非标准化,无法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的拍卖交易,溯源性制度无从建立,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2.批发环节比较。(1)批发市场主体比较。日本只存在销地批发市场,并且只准经营批发,不进行零售,同时对参与市场的批发业者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不允许非交易者直接进行交易,而且,批发市场主体数量不多但规模都很大,且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领域。这样即保证了批发市场内的交易秩序,同时又保证了交易的规范化和公平竞争的实现。我国没有建立批发市场准入制度,批发市场流通主体混杂,规模小,数量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2)硬件设施比较。日美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先进,冷藏设备可以保证-30℃的储藏条件。日本已普遍采用鲜活农产品采后从预冷、整理、储藏、冷冻、运输等规范配套的流通方式,产后的商品化处理几乎达到100%。而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冰块保鲜的初级阶段。保险设施跟不上,鲜活农产品只能采取现货交易,收获后很少采用预处理措施,而且决大多数市场无库存能力。 (3)信息化程度比较。日本批发市场的信息流通设施完备,实现了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美国通过使用条形码技术建立追踪系统,对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流出状况和上游流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回溯,流通效率相当高。我国批发市场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网络利用效率低。 (4)交易方式比较。拍卖交易方式使批发市场所具有的农产品集散、价格形成、服务、结算和信息功能充分发挥,交易性质比较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秩序规范,但要求货物标准化、等级化、规范化,而且流通渠道惟一。拍卖交易代替对手交易虽然扩大了交易规模,提高了交易效率,但并没有改变流通的途径和环节,还抬高了农产品售价。而以合约、订单为主的协约交易方式实行产销直接见面,流通渠道短、环节少,流通速度快,成本低,流通效率高。交易双方在遵守合约、恪守信用的基础上自主交易,合约和订单保证了农产品的量、质、价的稳定。我国农产品交易仍然是对手交易为主,流通环节多,交易量小,交易费用高,通过业主和客户反复讨价还价进行交易,导致批发市场价格不稳定,波动幅度大,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批发市场形成的价格不是基础价格。 3.零售环节比较。现阶段我国的零售终端主要有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使得在农贸市场购买鲜活农产品仍然是我国家庭的首选,但农贸市场的经营很不规范,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超市的优势在于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劣势则是价格高,新鲜度差(周应恒等,2003)。发达国家的家庭习惯于在超市小批量、集中性采购,现代化的超市保证了鲜活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安全性。日本超市的生鲜周转期仅1.5天。 >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以上比较,日美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虽有不同,但是流通效率高,损耗低却是共同之处。这依托于两国的有效的农民组织、标准化的农产品、规范化的批发市场、现代化的物流技术和发达的连锁超市。而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在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改革我国鲜活农产品流通的落后状况,当务之急是为农产品流通的现代化准备条件: 1.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协会,通过组织改变单个农户在市场谈判中的弱势地位,降低单个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其作用包括负责收购或农户产品;为农户提供信息、科技、培训、融资等方面的服务;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 2.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有意识地培育规模化经营的批发商,重点壮大一批具有承受市场变化压力的大型批发商,有效地组织产销衔接,促进农产品流通顺畅。 3.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制定全国统一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包括: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安全食用指标、鲜度指标等,提高流通效率,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4.加快物流和信息流建设。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不断改进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损耗。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建立鲜活农产品的信息追踪系统,推广鲜活农产品的网上交易模式。 5.加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规。尽快制订《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法》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标准》等相关法规,对我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规则、市场准入制度、软硬件设施管理以及违规处罚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旧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随着我国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农产品的不断等级化、标准化、规范化,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批发市场的流通效率将大大提高,而合约制、订单制、配送制等新的流通形式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廖 华 邵培基:农产品拍卖交易比较分析与适应性研究[J].价值工程,2006(4) 寇平君 卢凤君: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在我国推行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8)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第4篇

关键词:天津农产品;物流发展;构建新模式

现代物流已成为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农产品增值、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及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天津农产品物流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很低,表现为农产品物流不畅、物流成本高、流通过程中损失大、流通效率低,导致农产品销售难,丰产不丰收,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同时与天津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大趋势也相差甚远。推动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天津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其问题

天津港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年吞吐量超亿吨,是我国的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之一,同时也是西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最重要的国际港口,腹地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天津港地处环渤海“C”型湾的中部,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现代化港口设备条件而成为我国沿海港口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物流企业“散、小、弱”

目前天津农产品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既有农户单独和多个农户合作经营的农产品产供销物流,也有专业从事农产品产供销的公司;既有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农庄、园艺场、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贩销大户、农业合作组织、流通加工企业、终端大型连锁零售商,也有力量非常单薄而分散的农户、小型集货经纪商、个体运输商、小商店及个体摊贩。近年来,尽管从业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但普遍存在着小农户经营现象,以简单零散的经营方式从事小规模运销。整体来看,从事天津农产品物流运作的主体绝对数量大且分散,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联合性差,物流活动作业分散,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物流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难以获得物流系统规模效益和实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难以应对来自市场和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的冲击,根本无法与具有先进物流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大型跨国物流公司进行竞争。

在天津农产品物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其物流系统也比较落后,不仅硬件设施、交易方式落后,而且农产品交易非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物流市场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物流环节“多、长、下”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物流系统,其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都要经过“生产者-产地集货批发市场-运销批发商-综合农贸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物流活动环节多,运作主体多。在整个多环节多主体的物流链条上,无论是流通时间和效率,还是现有的物流保鲜手段,都无法适应农产品的鲜销要求,因而相当一部分鲜活产品由于物流作业环节层次及其处理能力、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等原因,当农产品集中上市时,往往出现物流不畅,产销严重脱节。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不与系统环节多、流通时间长、效率低下有关。

(三)物流功能“单、简、查”

物流功能单一,作业手段简陋,技术落后。由于物流企业的多元化、分散化和非专业化,先进专业的物流技术与装备难以采用,大部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流功能保障,加工处理落后、分级简单、粗糙以及包装简陋、包装效果差,大多农产品以初级产品形态出现,物流活动也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使得农产品保存时间短,难以实现远程营销。而农产品的“鲜活”程度正是其生命和价值所在,由于受到运输和储藏作业条件的制约,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与此同时,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流通的经济效益。

(四)物流信息“慢、后、阻”

物流信息处理慢,手段落后,传递渠道不畅。长期以来,天津整个农产品物流系统从农户到零售终端,各流通环节缺乏完善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体系,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物流节点信息滞后、失实。市场变化无所适从,农产品物流的流向往往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尤其是批发市场,作为物流系统的核心节点,本应是农产品物流的信息中枢,然而由于信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难以发挥信息中心的功能。

二、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分析与启示

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迅速,效益显著,其发展模式主要归结为两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欧美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经销农产品的大型超级市场发展又很快,批发市场的部分功能逐渐受产销一体化组织的冲击被削弱,出现了市场外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农产品物流模式,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规模普遍较小,超级市场尤其是综合性的大型超级市场的发展落后于欧美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作用较为突出。

(一)基础设施发达、物流技术先进

发达国家以便利的交通网、完善的服务配送体系,有效的保鲜设备技术、快速的信息处理网络作保障,实现了农产品物流的低成本、高效率。

日本农产品物流的公共设施和设备完备,实行了保鲜、冷藏、运输、仓储、加工等服务的体系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与全国乃至世界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网,充分发挥信息中心功能,甚至做到了按样品交易、商物分离式的流通。

美国的交通运输设施十分发达,公路、铁路、水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遍布城乡。公路呈网状结构,直接通往乡村的每家每户。铁路运输十分方便,一些农产品收购站、仓库和加工厂建有专门的铁路线。美国农产品85%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农产品物流环节少、速度快、成本低、营销效率高。同时还发展了以储运技术、包装技术等物流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体系,减少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产品运送的速度,使消费者更多地享受新鲜的农产品。先进的包装技术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变得更高。

(二)物流渠道短缩,批发作用明显

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异地交易提供了保证,便利的交通运输加快了农产品的物流速度。美国78.5%的农产品物流链条为“生产地-配送中心-超市、连锁店-消费者”。经由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交易量在不断下降,目前只占交易总量的20%。

日本、韩国等国则主要依靠批发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批发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交易场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和过程管理,实现交易和集散功能,并且具有价格形成、发现和结算功能。这些国家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农产品批发市场有效地解决了小规模农业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经由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流通率高达80%以上。

三、天津农产品物流发展对策

(一)现代物流运作,商流物流分离

农产品靠商流和物流活动来完成由生产向消费领域的转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商流为主导的有机体。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地点,往往不是商品实物流通的最佳路线。如果商品交易过程与实物运动过程按同一路线进行,势必会出现迂回倒流、重复或过远运输等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资源和运力的浪费。针对物流过程的相对独立性,构建农产品物流企业业务流程,利用信息平台实现二者的沟通。“客户-订单处理-采购-供应商”的流程是商流部分;“收货-农药残留检测-分类定级-配送-客户”的流程是物流部分。将物流从商流中分离出来,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进行规划、执行和控制,理顺物流业务流程,即可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发挥整体优势。

(二)改变配送方式,加快农产品周转

采用现代的共同配送和双向配送方式。共同配送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水平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和商品集中运货的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避免交错运输,提高车辆装载率,缓解运力紧张压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

(三)建设改造物流节点,推动物流专业化

加强物流节点的建设,发挥物流节点的功能,实现物流系统的效率化。天津农产品商流和物流的主要载体是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专业化的集商检、包装、冷藏、初加工、深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农产品物流系统功能的完善,促进其作用的发挥。政府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规范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产品物流服务市场。同时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结构,壮大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的实力及营运能力,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实现农产品物流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

(四)提高信息流水准,通畅物流服务机制

信息流是带动整个物流系统有效运作的驱动力,可有效地衔接并推进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反应快、效率化的农产品物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运行平台,天津各级政府和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切实把握农产品生产、库存、需求、运输、到货等信息,采取网上采购、网上销售、连锁经营,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建立良好通畅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协调与沟通机制。

四、构建天津农产品物流新模式

(一)农产品物流模式理论依据

根据迈克尔・波特(M.E Porter)的价值链理论,以顾客为中心目标,以给顾客创造价值为判断标准,确立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内部流程和行为准则。摆脱传统组织分工理论的束缚,借鉴哈默博士(Michae.Hammer)的企业流程再造(BPR)理论,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精心设计,以作业流程为中心,依据现代物流的特点和物流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新模式。

(二)建立虚拟市场

构筑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的产、供、销各个环节提供网上交易、拍卖、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服务,通过网络连接生产资料供应商、生产商、种植户、批发商、零售商,促成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建立。共享信息资源,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差别,并及时管理与调整物流计划,通过电子网络化把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向世界,同时优化农产品物流流程,降低运作成本,增加规模效益,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效率,提升天津农产品物流的整体竞争力。

(三)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

天津各区县要在其中心区域高起点地建设综合型、专业型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大农产品的储藏、加工力度,发挥物流中心信息结点的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物流中心节点的选择要符合各区县区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组织大规模的农产品粗、精加工,以良好的物流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环节实现集中供应和收购,促进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四)普及农业信息商务化、网络化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及时采集、分析并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市场与价格信息,增强农产品信息准确度和及时性,提供有益的交易指导。建立农业资源信息库及科学技术信息库、气象信息库、主要病虫害信息及测报系统、农产品信息分类标准体系,提供全面、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共享农业环境、资源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发展。

(五)加强质量管理,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国内农产品市场将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很大冲击。而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行农产品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都有赖于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和包装的规范化。因此,必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包括包装、质量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并与国际农产品质量体系接轨。同时有效降低农产品中化肥、农药等有害物的残留量,防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进入市场,并通过加强进出口农产品的检疫,扶持国内绿色农业的发展,促进天津农产品的出口。

建立天津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已成为促进天津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全面加快实施天津农产品物流发展新模式的规划,是提高天津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天津农业迈向现代化、把天津农产品推向世界市场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张京卫等.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7(7).

2、张明玉.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J].农产品市场,2006(1).

3、许文韬.浅析天津港物流发展的几个问题[J].经济师,2007(9).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物流物流组织网络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物流业在农业生产中,尤其在农产品经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将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交易的效率,难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的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现有农产品物流市场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要求统一的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加工等标准。而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分类、分级以及包装难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给物流过程中的运输配送、储存、装卸和加工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相应的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等基础条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仓储条件差,农产品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运输配送及仓储保管等,物流效率差,造成运输仓储等成本较高,影响其市场销售。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信息网络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信息平台缺乏,农产品供求、运输、配送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影响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

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物流技术。农产品有其鲜明的特点,例如,种类多,运输、仓储难度大,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都对现代物流的运输、仓储、加工、保鲜等技术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处于一般条件的运输、仓储等状态,缺乏较好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往往造成农产品在途物流损耗大,影响经济效益。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产品已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产品物流效率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对于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组织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推动力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效率,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快捷流通等瓶颈制约问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振兴的产业,其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而我国达到17%左右,物流成本节约空间大。而农产品生产成本低,运输、仓储等成本高是其重要特点,物流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农业经营发展、满足市场农产品及时供应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措施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成员资源有效整合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运用需要成分整合、共享、利用组织网络成员间的硬件、软件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需要紧跟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应用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例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IS、GPS、EDI、POS等,加强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群体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对于农产品物流组织个体而言,其硬件、软件资源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这样就需要构建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实现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满足农产品物流市场的需要。

(二)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

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体系,以组织资源优势带动物流效率的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需要构建资源整合、共享型的物流组织网络模式。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色,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形成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通过建立农产品现代化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的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的产供销效率和效益。强化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中运输配送、仓储、加工、装卸、包装等物流功能建设,通过强化农产品市场的培育,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运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制定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运营亟需标准化体系的支持。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化运营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的质量、规格、包装等。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等标准化措施,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利用,避免农产品标准差异给不同组织成员运输、仓储、加工等造成的麻烦,减少资源浪费和经营成本。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采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设备,严格执行绿色、环保等相关标准,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检验,避免和减少国际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第6篇

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功能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农产品物流交易的效率,难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经营的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现有农产品物流市场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现代物流要求统一的运输配送、仓储、装卸、加工等标准。而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其分类、分级以及包装难以有统一规范的标准,给物流过程中的运输配送、储存、装卸和加工效率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等相应的检验检测设备缺乏。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等基础条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大省,其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运输、仓储条件差,农产品不能得到及时高效的运输配送及仓储保管等,物流效率差,造成运输仓储等成本较高,影响其市场销售。

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信息网络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信息平台缺乏,农产品供求、运输、配送等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从而影响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率。

物流技术落后。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物流技术。农产品有其鲜明的特点,例如,种类多,运输、仓储难度大,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都对现代物流的运输、仓储、加工、保鲜等技术产生较高的要求。而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处于一般条件的运输、仓储等状态,缺乏较好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往往造成农产品在途物流损耗大,影响经济效益。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走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我国是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农业经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农产品已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提高产品物流效率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对于加快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的价值损失,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率的重要方式。农业产业化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的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组织竞争优势。而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推动力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有助于提高农产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效率,解决农产品深加工、快捷流通等瓶颈制约问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国家重点振兴的产业,其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10%左右,而我国达到17%左右,物流成本节约空间大。而农产品生产成本低,运输、仓储等成本高是其重要特点,物流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既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促进农业经营发展、满足市场农产品及时供应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措施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农产品物流组织成员资源有效整合

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运用需要成分整合、共享、利用组织网络成员间的硬件、软件资源,包括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农产品物流需要紧跟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应用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例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如GIS、GPS、EDI、POS等,加强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组织群体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对于农产品物流组织个体而言,其硬件、软件资源往往有限,难以满足农产品物流的需求。这样就需要构建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实现不同农产品物流组织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满足农产品物流市场的需要。

(二)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

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组织体系,以组织资源优势带动物流效率的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的培育需要构建资源整合、共享型的物流组织网络模式。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模式的构建,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特色,发挥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作用,形成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产供销一体化较为完善的供应链。通过建立农产品现代化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体系,形成不同区域农产品物流批发市场的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农产品的产供销效率和效益。强化农产品物流组织市场中运输配送、仓储、加工、装卸、包装等物流功能建设,通过强化农产品市场的培育,规范农产品物流市场运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制定农产品物流标准体系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运营亟需标准化体系的支持。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化运营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标准化,规范农产品的质量、规格、包装等。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标准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标准化等标准化措施,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硬件、软件资源共享、利用,避免农产品标准差异给不同组织成员运输、仓储、加工等造成的麻烦,减少资源浪费和经营成本。农产品物流组织网络运营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采用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疫设备,严格执行绿色、环保等相关标准,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检验,避免和减少国际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第7篇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市场风险;风险传导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12-12

作者简介:孙兆刚(1976-),男,河南南乐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项目,项目编号:11YJCZH151;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ZH008;航空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ZG55026;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计划,项目编号:2011GGJS-142。 一、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机理

2008年的那场席卷世界的“全球米贵”危机历经2年多,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连同当年的次贷危机一起成为热点话题。当时,粮价上涨至少在37个国家引起粮食危机,导致拉美地区共发生49起大规模抗议活动、肯尼亚骚乱以至上千人死亡、海地政府的、喀麦隆因物价高涨而,多个国家采取了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世界粮价在2006年以前持续低迷,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因发达国家实行的农业补贴政策而严重扭曲,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市场受到极大冲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造成粮食库存持续降低。进入2006年以后,石油价格强劲飙升,危机因素开始积累,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农用燃料和化肥等成本持续增加,粮食供给状况恶化,粮价逐步上扬。到2007年下半年,小麦、玉米和大米价格全面飙升。从2007年6月到2008年3月,小麦价格从每吨223美元飙升为每吨4397美元,上涨97%;从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玉米价格从每吨1471美元飙升为每吨2871美元,上涨95%;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大米价格每吨330美元飙升为每吨1 0152美元,上涨208%。之后,投机商从中炒作,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趋势,投机资本撤出商品期货市场,加上美元升值,粮食价格又急剧下跌。这次危机粮食大涨大跌缘于粮食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循环环节被人为隔离,引发了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混乱,分析其中的风险传导路径可为我们引以警示。

大量的不确定性潜伏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客观存在诸多影响因素耦合后的波动风险。在风险发生与风险消退之间有一段多个环节或时间段,彼此相连相接形成传导过程。从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可以看出,农产品风险传导过程是一个风险逐渐被放大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农产品风险传导是一个缓慢积累和渐进放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知形成成见,成见影响行为,行动固化为模式,模式产生惯性,心态趋于漠视,心理解除戒备,危机信号被过滤,风险潜滋暗长,当已经警觉并希望控制这些风险时,可能无法控制或者控制过程付出极大代价。风险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能量,推动风险向外传导。由于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性,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就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所谓农产品市场的风险传导,指的是风险源存在于农产品市场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这些风险依托于一定的载体不断向外释放,经过一定的渠道,蔓延到农产品销售的各个流程或者节点,甚至波及整个农产品利益链,使得农产品经营活动遭受损失。风险传导存在于整个农产品市场系统中,存在于农产品市场利益关联网络中,具有波及效应和风险继发性等特征。内生性风险、外生性风险或二者的共同作用是农产品市场的风险传导的引爆器,其中内生性风险缘于内部系统中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外生性风险缘于外部环境不可避免的影响。被诱发的风险源是风险传导的源泉,导致农产品销售的某个功能节点在初始时刻的不确定性或微小偏差,依附于某些无形或有形的承载物上逐渐对外进行扩散,在一系列流程与功能节点上被逐级放大,甚至演化为危机。

农产品市场各个参与主体形成了利益链,在风险传导过程中,利益相关性得到进一步显现,风险可能沿着农产品市场利益链发生传导,经济活动过程与物理活动过程相复合,形成相关性风险传导流,不仅传导了风险本身,与风险相关的观念、行为、后果等环境要素也不断传导,产生因素耦合效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正因为风险具有一个传导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在时间上和环节上防范风险传导的时机,在这些环节和时机的把握上能持续有效,就有可能及时发现风险和控制风险传导。

2013/09 二、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发生

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发生缘于农产品市场风险源的存在。所谓风险源指的是对农产品市场不利影响的一种或多种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风险来源。农产品市场风险源动力的大小会影响到风险传导的距离与风险损失。从风险源的特征看,可以分为静态风险源和动态风险源,前者包括农产品市场的产业风险源、信息风险源、价格风险源,后者包括农产品市场的生产风险源、加工风险源和流通风险源。

1.产业风险源。农业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具有天然的弱质性特征,超出人们控制的自然灾害随时可能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如鲜活农产品难以长期保存,一旦滞销积压就形成农产品市场风险;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具有季节性特征,市场变化远远超出供给调整的变化范围形成供需不对称的格局;农产品市场价格具有时滞效应,市场价格波动成为农产品市场中重要的风险源。

2.信息风险源。市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由于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重要,农业生产具有相对不稳定性,不确定因素很多,农产品价格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价格上涨产量增加,产量增加又导致价格下跌,又导致产量下降,价格继续回升,如此循环起伏,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图类似于一张蜘蛛网,这就是蛛网效应。我国农产品市场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蛛网效应相对突出,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时效差问题,缺少对农产品市场有预测性或指导性的信息,而且信息不对称;整体素质偏低的农民对市场的判断力较弱,很难准确解读市场需求,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结构。

3.价格风险源。从时间上看,农产品销售与生产周期长的农业生产决策是脱节的,市场变动影响农产品的供求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农业生产决策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市场风险发生后的纠错措施滞后,导致农产品市场风险不会立即得到控制。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时,市场上的供求均衡绝对滞后于潜在的供求均衡。只要市场上的供求均衡滞后于潜在的供求均衡,就一定有供给小于需求或供给大于需求的可能。生产调整不仅需要一定时期,而且无法消除价格调节的滞后性。农业生产周期波动的根源就在于价格调节的滞后,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成为风险传导的“凝聚物”和“承载体”。

4.生产风险源。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是分散的小规模生产方式,农产品市场一直处于一种“小生产、大市场”的状态,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价格缺少影响力,缺少农产品价格谈判的优势,缺少农产品定价话语权,价格决定权集中在少数经销者手中;农民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农产品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更加重了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发生。

5.加工风险源。正是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和分散性,大大限制了信息渠道和物流条件的畅通,使得地域的农产品价格有很多局限性,往往是局部供需力量对比的结果;价格信号不能有效发出,不能对农产品加工环节形成有效指导,整体效率受到严重损失。在农产品集中上市时,供过于求的农产品出现积压,农产品储藏技术不如人意,市场风险因此产生。如果农产品加工环节运行良好,不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还可根据市场需求均衡上市,扭转农产品集中上市引发的价格急跌问题,减缓市场风险。

6.流通风险源。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专业化,减少了农民自销产品的时间和成本,缩短了农产品流通周期,形成了产地批发销地批发农产品零售的流通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销售农产品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交易环节多、流通链条长、物流成本高,某个环节的某一项成本、质量、时间等发生变化,就会传导到农产品价格上,使得许多社会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体系产生影响,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渗入到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加剧农产品市场的风险性。

7.国际风险源。我国加入WTO以后,开放型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国际的全面接轨,市场交易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市场领域不断扩充,市场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世界市场的波动很容易波及到国内农产品市场。我国是国际农产品主要贸易国之一,农产品市场不仅要承受国内市场压力,还要接受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如蔬菜、水果、蚕丝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一定优势,国内价格对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较低的大米、小麦等谷物产品为净出口状态,国内价格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不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大豆、食用油等产品价格的变动对国内市场则会产生极大影响,甚至左右着国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受到多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文化和宗教等问题的影响,农产品市场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风险源进一步增加。

在农产品市场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中,初始时刻的各类风险源独立存在,表现为局部的风险,还没有形成现实的风险传导。这些风险源被触发后,风险源附着在特定媒介上开始扩散,从而产生风险传导活动。这些媒介我们称之为风险载体,风险载体内涵最突出的表现是承载性和传导性。物理学上的载体指的是运载其他物质以影响机体性能的物质,社会科学领域把这层含义加以引申,理解为承载知识和信息的物质。根据农产品市场风险载体所具有的特殊属性,风险载体分为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资金、农业技术等属于显性载体;农产品信息、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农业政策制度等属于隐性载体。根据农产品市场风险载体的层次看,风险载体分为宏观载体和微观载体。宏观载体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将农业政策风险、产业风险、农产品价值链、农产品管理机构体系、国内外环境风险等传导给农产品市场,从而带来极大不确定性的载体;而微观载体主要是针对承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风险载体,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资金、农业技术、人力资源等。

风险载体的“承载”只是为“传导”提供前提和条件,当风险源依附在风险载体上,风险载体承载着农产品市场的诸风险因素,作为“媒介”和“桥梁”促使诸因素相互作用,在农产品市场的各个节点间扩散时,风险传导就开始了。作为承载风险因素的载体是农产品市场维系节点间业务关联的纽带,在运行过程中,受到不同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承载着各节点间的业务彼此关联,承载的各种风险流也相互作用、相互耦合,依附于功能节点的风险流遵循着一定的传导规律,沿着不同的传导路径,形成农产品市场复杂的风险传导链条。

三、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农产品需求已不再是追求数量,而是转向数量与质量兼顾,并以质量为主。农产品作为基本消费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变动对于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价格下降只引起需求量较少增加,农产品增收、供给增加,价格则下降,农民的收益反而下降。若不能依靠市场需求去组织生产,大幅度增产不能带来大幅度收入提高。在趋同经济行为指导下,农业生产者盲目以价格作为调整生产的准则,就会出现农产品市场价格骤升骤降,形成卖难买难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导致生产随之大起大落,大大加深农产品市场风险程度。所以,必须研究农产品风险传导规律,判断初始时刻风险源依附于哪些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如何在农产品市场的功能节点传导,随着时间逐级放大还是缩小等。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与时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探寻风险传导的周期变化规律与内在本质联系必须观察、比较、度量、分析不同时间的风险特征或状态。风险从产生到开始传导,风险的强度从隐性传导到显性传导再到危机爆发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采取防范风险传导的控制措施需要评价相关信息,也需要时间周期;农产品市场从找出偏差到采取措施也需要一段时间。从而每一个环节形成了系统时滞,正是这一时滞才有时间对风险有效控制。我们将时间看作自变量,风险传导的强度看作因变量,可以将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划分为稳定型风险传导模式、渐强型风险传导模式、衰退型风险传导模式、混合型风险传导模式等四种模式。

1.稳定型风险传导模式指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均衡稳定的特征,通常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围绕着一个常数值波动,可以预知风险传导的概率及由此带来的后果,风险传导强度在不同的时间比较均衡(如图1所示)。

2.渐强型风险传导模式指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显示出逐步增强的特性,主要有曲线型增强、直线型增强、裂变式增强、波浪型增强、S型增强等。其早期危害较小甚至没有危害,中期发展非常迅速,风险强度越到后期危害越大(如图2所示)。

3.农产品市场衰退型风险传导模式指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显示出逐步减弱的特性,表现为直线型、曲线型、S型、波浪型等逐步衰减模式,与增强型风险传导相反(如图3所示)。该传导模式通常在初始阶段来势较猛,风险危害大,具有突发性,风险源向下传导,有时候难以预测和防范。一旦在有限的时间里采取适当的措施,风险传导就会逐步衰减,呈现出近强远弱的特征。由于不确定性很强,事前预防此类风险传导并不理想,从事件突发过程中可以意识到事态严重性,可以采取应急管理。

4.农产品市场混合型风险传导模式指的是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显示出随机性,呈现出非均衡和非稳定等不同强度特征;可能包含以上多种风险传导模式,在某一阶段呈现出增强性特征而在另一阶段则呈现出衰减型特征(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到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均衡、增强、衰减、混合等模式的传导都具有相对性。

市场供求关系、农资价格、种子质量、种植结构、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都是农产品的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产生和传导。农产品市场的供给主体—农民自身思想意识和知识水平有限,掌握、分析和控制信息的能力有限,农产品生产源地交通和物流能力有限,各种涉农中介组织普及有限,各种农业经济政策及其稳定性不具有战略性等,导致农民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测经常出现偏差和失误,加上市场需求的难以预测性,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系统在各个环节都可能加大传导强度。因此,必须熟悉和了解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规律和模式。

四、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防范

农产品市场风险传导的防范应从产业、信息、价格三个角度和生产、加工、流通和国际化四条途径,根据风险的产生与传导的规律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减少农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建立多元复合结构为主体的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管理模式。

1.应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型市场主体,建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缺少龙头企业条件的地方,以“民建、民管、民受益”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增强农户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户集体应对风险的能力。

2.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当是相关政府部门,要搞好农产品市场信息制度建设,发挥制定信息规划、规范行为上的主导作用;搞好现代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强化对农民、企业和市场的信息服务,使得互联网络与传统信息传播载体的优势互补,保障信息传播畅通;充分利用中介组织的外延渠道,建立高效、灵敏、快速的信息系统,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加强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走势的分析预测,提高农民生产科学决策的水平和能力。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手段,及时、准确、有效信息,减少因信息匮乏、信息偏差、信息传播不畅导致的农产品市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产品保护价格,帮助农民应对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稳定农民的生产预期,保障农民、农业生产的利益;采取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确保落实关于农产品保护价的政策,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积极探索利用期货交易规避市场风险,期货市场具有标准化、简单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等特点,具有信息的统一性和超前性优势,具有集中交易、公平竞争、信息公开、秩序化强的价格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预期性,对各种价格因素反应极为灵敏,这些优势是现货市场所不具备的。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将市场风险转嫁到投机者身上,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可以适当提高期货市场在农产品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为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企业提供服务,增加交易品种,鼓励农业企业和农民通过一定合理、有效、安全的途径进入期货市场,有效控制转移农产品价格风险。

4.应根据各地农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建设,开展科学规划和论证,科学有序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强化设施农业的建设,扩大设施温棚的建设规模,延长农产品的上市周期,错开同类农产品的上市时间,达到农产品的时间差异化、品质差异化、口味差异化、色泽差异化、品种差异化、外形差异化和包装差异化等,降低市场波动的风险程度。农业生产应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发展绿色农业,减少自然灾害及病虫害对农产品市场风险的影响。

5.应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缩短和简化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流通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采取从产地收购到市场零售一体化的营销模式;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方式,降低流通成本,推动农产品超市的建设,加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规范配送企业和超市的营销行为;发挥农村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帮助农民寻找农产品的销售出路,及时把各种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民,缩小农产品价格波动,降低农产品市场风险发生的概率。

6.尽快建立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市场,使得国际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顺畅地传递到国内;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充分利用WTO有关规则,遵循国际贸易准则,按照市场规律,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按照国际贸易规范培育、开放市场,促进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7.金融机构应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利用金融工具建立长期规避风险的农业保险机制,稳定和加强对粮食、生猪、奶牛等生产保险的力度,向水果、蔬菜、水产品等易遭受灾害损失的品种延伸;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参与到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当中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优惠,消除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隐患和忧虑。

参考文献:

[1] 董少杰. 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的管制和调控[J].天津农业科学,2012(4).

[2] 高芸. 农产品纵向市场价格传递的研究综述[J].农学学报,2012(10).

[3] 赵建刚. 基于期货市场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4] 潘胜忠. 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市场博弈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

农业信息化市场规模第8篇

1.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产业规划不科学 目前农业生产已由原来的计划生产进入了按市场需求生产阶段,粮食生产已经取消了定购任务,步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但由于规划不科学,农户自由种植、自由调整、盲目调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的规划,形成了小而全、多乱杂的农业种植格局,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

1.2市场信息化服务网络不健全 千家万户的农户分散经营,根本没有能力抗御市场的风险,对市场的需求信息不仅缺少,而且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未能最终解决信息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3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 个体经营、小农意识、组织化程度低而导致没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化组织程度低,如菜农只能任凭批发商和经销商定价。

1.4从事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不明显 由于种养的面积小,加上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产品质量低,导致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1.5农业企业规模小 一是涉农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榆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规模、产量、效益比较小,对当地的种植业带动还需要较长的时间;二是种养殖规模小,都是小而全的企业。一方面,小型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种养殖企业所提供的加工原料有限,同样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1.6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农业生产的投入越来越少,不仅影响到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影响到农业产业化进程。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农业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投入达到面貌的巨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2.对榆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