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教学评课稿

语文教学评课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1 17:13:36

语文教学评课稿

语文教学评课稿第1篇

关键词: 慕课 互动性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慕课作为一种风靡全球的新兴在线教学模式,具有多元互动式优势,备受我国高校教育者的关注和认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当顺应时代,尽快融入慕课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慕课的交互性可以称之为聚集功能,充当着“圈子”的角色,能够将众多学习伙伴汇集于一起,从而共同探索、共同学习。鉴于此,下面着重探讨慕课的互动性平台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作用,一是可以优化英语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二是增强同伴反馈活动的教学效果。

1.优化英语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

1.1初稿的写作实践阶段

在初稿的写作实践阶段,学生可以利用所集资料素材和在交互平台上的讨论,科学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写作材料,以便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列出提纲,着手对初稿进行加工。在这一阶段,运用慕课交互性平台,可以表现为两点:一是文字处理程序的复制粘贴功能,简化文章的修改过程,提升编辑效率,甚至文字检查功能还能帮助学生查找和纠正拼写错误;二是教师更便捷地监控学生的英语写作过程,实现高效写作教学,同时学生还可以将初稿到网络平台,让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当然,在慕课互动性平台教学背景下,不仅存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比如:在适当课堂教学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作文初稿的主题思想、论据、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方面提出意见,同时有针对性地附上评语。此外,同学们在一起对比初稿,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完善地修改个人的作文初稿。

1.2初稿的修改与完善阶段

通过慕课互动性平台教学,可以优化学生作文初稿的修改与完善。每位同学都把自己的作文初稿整理好以后,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把优秀作文选出来,然后到慕课交互性平台的特定空间,以供班上其他同学欣赏和借鉴,从而让他们吸取这些作文的优点,弥补自己作文的缺陷。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对优秀作文进行评价,以“点赞”形式表示自己的支持观点,最终得出大家公认的好作文。可见将慕课互动性平台融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教师可以灵活授课,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英语写作课堂氛围,另一方面大大提高学生对英文写作的积极性。

2.增强同伴反馈活动的教学效果

现阶段,作为一个强大的在线教学平台,慕课的互动性优势可以增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反馈活动的教学效果。具体地讲,这种积极影响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慕课在线平台中运用同伴反馈,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容量限制的良好学习环境,有助于解决大规模互改、互评工作带来的麻烦。在此学习背景下,每个学生都可以十分投入地评阅其他同学们的作文,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二,在慕课互动性平台上进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同伴反馈活动,可以为反馈者提供规范化的格式指导,内容比较丰富,有力保证学生准确领会同伴对其作文评判意见的学习效果,同时增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其三,慕课互动性平台还可以建立同伴反馈档案,一方面记录同伴反馈活动的互评成果,另一方面使学生便捷查阅以住被评作文的历史记录,从而牢牢巩固大学英语写作知识。不难发现,慕课互动性平台上的同伴反馈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体验到学学英语写作的快乐,还能发现自己的进步,有助于增强英语写作信心。

总之,慕课与互联网技术密不可分,现已实施的大学英语慕课系列课程内容更专业,更具有针对性,这是慕课的魅力所在。慕课的互动性平台为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一方面,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有助于优化英语写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学中同伴反馈活动的教学效果。可见慕课的互动性平台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起着积极影响作用,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慕课这一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学.基于慕课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同伴反馈[J].校园英语,2015(14).

[2]蒋艳,马武林.中国英语写作教学智能导师系统:成就与挑战――以句酷批改网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7).

语文教学评课稿第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教学资源;教学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9-0102

英语教学资源拓展探究是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前人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学生之外的很多领域,主要包括文本资源的拓展(如英语报刊阅读)、影音资源的拓展(如多媒体的使用)、网络资源的拓展等方面,而如何将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直接纳入教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了深入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本文拟探究将学生直接纳入教学资源,通过学生制作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及自主课堂实践方式来有效拓展课堂资源。研究成果将对英语教学资源的拓展,教师工作结构的优化,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过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选题调研阶段、教师说明探究任务及学生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作品评定及有效率分析阶段。

一、选题调研阶段

以八年级的两个模块共计16个班级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掌握PowerPoint(简称ppt)人数,调研结果见表1所示。

从调查显示的结果来看,每个模块和班级之间在辅导前掌握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学生数量有较大差距,比例在3%~28%之间,这与学生的来源和班级教师平时的要求不同有关。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

1. 学生的实践任务不再固定地以课本的一个单元为单位,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人数和实际能力,选定一个单元的某一部分或者是某一个话题来作为自己的实践任务,内容以一个课时为标准。

2. 加大教师指导力度。鼓励各班了解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学生勇于尝试,鼓励他们积极向教师寻求帮助,同时教师也要对这样的学生加大指导力度,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被肯定的成就感和与人合作的愉快。

3. 鼓励学生借助家长的力量,完成实践任务。对各班中参与实践活动热情比较高但是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借助家长的帮助来完成实践任务。这也是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了一个有效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增进了解。

按照上述措施,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我们重新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经过辅导,学生掌握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数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比例达到了在38%~87%之间。在此阶段,教师们也通过学习和调研,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量表(见表2),使得最终学生的实践探究结果有了相对科学的评价标准。

二、教师说明探究任务,学生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实践任务的主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实践探究任务完成的效果直接关系着课题研究是否可以取得成功。根据各班参与探究任务学生的数量、实际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技能学生的数量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教师们在半年的时间里指导本班学生完成了课题的实践探究任务,共形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22个,内容包括了初二上学期第二、第五、第七、第十单元的部分教学内容和中西文化方面的探讨。这些成果有的为教师实际教学所用,有的由学生自主实践教学所用,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证实了教学资源可以将学生纳入,从而有效拓展教学资源。

三、学生PowerPoint演示文稿评定和有效率分析阶段

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演示文稿开展评定与分析,选择了一个演示文稿在八年级M1-2的文化交流课中展示和交流,完成了所有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学实践探究任务。此外,在所有22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中,以学生自评和教师调研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了优秀PowerPoint演示文稿共10个。通过这个结果我们不难算出学生PowerPoint演示文稿作品的有效率约为45%。虽然对于初次进行这种探究实践活动的八年级学生和教师来说,45%应该是一个比较高的有效率。但是,也应认识到实际参与实践探究过程的学生人数大约只占全体学生的20%。其间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技能的学生人数太少;部分学生整体学习状态不佳,所以很难调动参与英语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丰富的学校课外活动,分散了部分学生的精力而使他们无暇投入此项活动等。

本次课题研究最终获得有效实践成果包括10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6次学生课堂实践探究活动和4次教师课堂实践探究活动。此成果的取得,说明课题研究达到了研究目的,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纳入教学资源范畴,利用学生可以有效拓展教学资源。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组内研讨,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和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需要改进的方面。

1. 研究初始阶段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估计过于乐观,导致不得不在探究实践内容方面做出调整,压缩内容。因此,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实际调研,在充分了解了各方面情况后才可能有顺利的研究过程。

2. 在教师说明探究任务,学生具体实施阶段,由于对部分参与学生的帮助和督促不及时,导致了部分参与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半途而废,或最终成果不理想而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所以,在今后类似的课题研究中,应该将历时较长的过程进一步细化,分为几个小阶段,并明确每个小阶段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这样既是对研究工作的具体指导,也是对教师工作的一个督促和对照,从而杜绝这个阶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3. 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存在着不善于和他人协作或搜索有效资源能力欠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最终研究成果的有效性。针对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刻意布置一些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任务,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的和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调查报告,考前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内容的复习归纳等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教师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一些素材,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怎样输入关键词才可以又快又准地搜索到所需素材。

语文教学评课稿第3篇

近年,笔者尝试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并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地安排、利用课前的三分钟。所谓“课前三分钟”,就是利用每节汉语课前三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过学生说话的方式,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锻炼胆魄,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具有其它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指导思想

(一)以学生为本。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是典型的“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课前三分钟活动,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

(二)注重实践。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享有对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主性”,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单靠几个问题的设计,几道练习的做答是很难完成的。汉语课前三分钟活动,让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背诵资料,参与评价,心、口、手、脑并用,是汉语知识和汉语素养的一次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模式

(一)内容与形式

因为学生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一开始就要求过高的话,有可能因为达不到要求,使这项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在初始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演讲内容。基础好的同学可选择较长的正式演讲稿,背诵文章或自己的作品皆可;基础差的同学可选择短小的寓言或笑话,在以后的演讲中逐步加深。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上网查资料,制作课件,用多媒体辅助演讲。还可以两人或多人合作,以相声、小品的形式完成演讲,形式不拘一格。每一位同学可与自己相比较,每一次演讲比上一次有进步就是成功的。

(二)充分准备,脱稿,说话流利

要求脱稿,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背诵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每一次背诵都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也是一次提高的过程,如果手拿讲稿,照稿宣科,念完为止,像是在应付一件苦差,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如果学生没做充分的准备,当次的活动完全失去意义。为使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第一轮时要求学生可以偶尔看稿,第二轮时要求不能看稿超过两次,逐渐达到完全脱稿。在讲的时候要求做到:语言流利,不能结结巴巴,语调尽量要标准,最关键的一点是站在台上时,仪态要大方,声音要洪亮。不能达到要求的,必须重讲,次数不限,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三)同学点评

每一位同学演讲完后,要求两到三名同学点评。点评时关注点要全面,可以从内容出发进行分析,也可以补充文中内容相关联的人、事物或者文章,还可以就同学说的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同学们也可以就前面评价中认为有问题的地方评价或者反评价、批评,也可以辩论。须注意的是,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如有缺点,应婉转地提出建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疑的题目、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别具一格的形式,与众不同的内容,广阔的视角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三、效果显著

课前三分钟一般以学号或座位为序,做到全员参与,学生每学期可有两次以上训练机会。使爱说话的有了表现的机会,不敢说的也得到了锻炼。刚开始训练时,很多学生心理紧张,站到讲台上两腿发抖,结结巴巴的说不出所以然。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大多数同学都能镇定自若地畅叙所闻所感了。

轮到的同学在讲台上演讲的时候,其他的同学都在认真听,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有的同学还在积极准备要从什么角度去评,或者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另外,其他同学点评时通过对同学演讲内容的概括复述以及同学演讲情况的分析,既锻炼了听力理解能力,也提高了概括复述的能力,也有助于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箭多雕。

总之在汉语教学中,进行有目标、有要求、有层次的课前演讲,将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教学评课稿第4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对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的阐述可用“打下三个基础,发挥一个优势”来概括。“三个基础”是: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一个优势”是:“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三个基础,一个优势”彰显了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和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二、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有何变化?为什么说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更准确?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没有的内容。这样表述至少透露出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运用”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语文课程是打基础的课程;二是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综合性的课程;三是语文课程的本质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因此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同时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其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使语文课程的定位更准确。

三、“新课标”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用意何在?

“新课标”在前言部分6次提到“语言文字运用”。

1.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3.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4.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5.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6.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惜字如金的课程标准里,在这么短的篇幅中6次出现“语言文字运用”,充分说明课标修订者对“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视程度,也是对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学存在的“重内容分析,轻语言积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重教师讲解,轻学生实践”等现象的回应与矫正。众所周知,实施新课改以来,由于部分专家和教师对“实验稿”的过度解读,尤其是部分竞赛课、示范课、观摩课的误导,加上部分老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缺乏全面、正确认识,导致教学中出现不少矫枉过正的现象,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美术课、数学课、实验课、历史课……语文课堂高耗低效,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新课标”反复强调“语言文字运用”,充分反映了语言文字是语文的基本内涵与核心元素,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一基本教学思想。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上下工夫,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上下工夫。

四、“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内涵有哪些主要变化?

“新课标”沿用了“实验稿”“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四条基本理念的表述,但四条基本理念的内涵变化较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新课标”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进行补充完善,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部分,增加了两处文字,第一处“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对语文课程落实工具性的强调,也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落实,提示教师,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第二处“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对语文课程落实人文性的提示,强调语文教学落实人文性的主要元素是祖国的“优秀文化”,落实的途径与方法是“熏陶感染”,而不是空洞说教、穿靴戴帽。

2.课程内容价值取向更加明确。“新课标”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定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上。这是语文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反映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同时也是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重点内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新课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出来,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等方面,为语文教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科学渗透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

3.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更加突出。“新课标”将“实验稿”中“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改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增加“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特点的表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强调了语文学习在时空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有开放性,提出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即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4.语文课程内外联系得到加强。“新课标”增加“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注重听说读写的联系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内部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是从三维目标的落实上强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三个“注重”为我们加强语文课程的内部联系、正确处理语文课程的外部联系、实现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

5.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得到重视。“新课标”增加“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这段话强调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重读书、重积累、重感悟、重整体把握、重熏陶感染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在继承这些语文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五、“新课标”对“总体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哪些调整?学习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新课标”“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是在“实验稿”“课程目标”的基础上修订的,与“实验稿”“总体目标”相比,主要有以下调整:总体目标与内容第1、2条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第1条中加进了“集体主义”,在第2条中加进了“提高文化品位”,充实了人文素养方面的目标;第3、4、5条是侧重于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将“实验稿”中“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改为“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将“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改为“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的要求有所降低;第5~10条是关于“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在阅读教学目标中增加了“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阅读和背诵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习作教学目标将“实验稿”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改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将“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写作方式写作”改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写作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习作教学目标更加具体,目标指向更明确——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在综合性实践目标中增加“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创新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总目标是按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顺序分块表述的,各有侧重,但这种侧重不是绝对的,三维目标仍然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老师们学习课标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

六、“新课标”对“学段目标与内容”主要进行了哪些修订?这样修订的意图是什么?

“新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在“实验稿”基础上做了多处修改,除语言表述方面的调整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变化:一是调整了部分学段目标与内容;二是增加了部分教学目标与内容;三是删除了“实验稿”中的部分教学目标与内容。

调整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降低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会写的字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学段会写的字由2000个调整为1600个。识字写字量的调整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识字写字教学质量;二是将第一学段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调整到第二学段,第一学段默读要求有所降低;三是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调整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要求有所降低。

增加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为了改变当前学生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等现状,“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质量,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在第一学段要求“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基础上,第二、三学段增加“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的要求,第三学段还增加了“硬笔书写楷书,力求美观”的要求;二是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增加“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删减的目标与内容主要有:一是将“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从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中删除;二是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思”从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删除;三是将“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从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中删除。从删除的目标看,都是经过课改实验检验,属于要求偏高、偏难的目标。删除这些目标,模糊了这些硬性要求,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七、“新课标”实施建议部分在结构上有何变化?

“新课标”实施建议部分是本次课标修订变化较大的部分。在结构上将“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顺序调整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样的顺序调整,突出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在课标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意义,提示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八、“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实施策略在“实验稿”基础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与“实验稿”相比,“新课标”的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新课标”增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将“实验稿”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改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方式改进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二是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提出三方面具体要求:第一,教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二,教师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式,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第三,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要求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三是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新课标”强调: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一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二要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三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四要统筹安排教学活动。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二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一要将人文教育与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融为一体,不要油水分离;二要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有机渗透,不要空洞说教。

九、“新课标”教学建议中“具体建议”哪些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语文教学要重视写字教学,加强写字训练。识字教学建议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读写基础”“教学重点”“重要教学内容”“每天安排10分钟”,这样的关键词和练字时间的硬性规定,有利于学校加强写字教学管理,评价教师写字教学工作。

二是阅读教学要重视领会编者意图,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新课标将实验稿中“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修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在于提示教师要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合理使用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并增加“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求,强调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本的尊重,强调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三是阅读教学要做到“五提倡,五防止”。“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倡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要防止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提倡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提倡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要防止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以及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提倡朗读自然,要防止矫情做作的腔调。“五提倡、五防止”既是对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突出偏差的修正,也是对今后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十、为什么说“新课标”的评价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

“新课标”的评价建议由实施策略和具体建议两个部分组成,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建议都比“实验稿”的评价建议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是评价目的更明确,实施思路更清晰。“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同时提出四个方面的实施策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二是评价要求更具体,学段特点更突出。“新课标”在具体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评价具体要求和不同学段的评价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学段特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如阅读教学评价,在提出阅读教学评价总体要求的同时,分别提出了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文学作品阅读、古诗词和文言文阅读等八个方面的具体目标,特别提出各学段“精读”和“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重点。新课标阅读教学评价的总体要求是“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在总要求的关照下,各学段“精读”评价的重点是:“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在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

此外,“新课标”还明确提出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学段评价重点。评价建议对学段特点的突出,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段特点,突出学段教学重点和评价重点,避免低段教学高段化和高段教学低段化,有利于扎扎实实完成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语文教学评课稿第5篇

如何评课和如何写评课稿?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荷花》评课稿吧。

《荷花》第一课时

一、书写荷的笔顺。

二、描写荷花的诗句

三、跟着清香追寻,学习第二段。

1、范读前三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段。找出描写荷花美丽的词语、句子。

A 挨挨挤挤。联想生活中的场景,公交车、节假日的景点。

B 碧绿的大圆盘 。简笔画。

C 冒。替换

四、小结

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生字,所以要突出生字教学。中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拦路虎是不理解的词语,所以中年级要特别重视词义的教学。这篇文章值得玩味的词语比较多:挨挨挤挤、冒等等,不仅要明白字面意思,还要领会用词的妙处,所以词义教学的任务很重。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执教老师使用联系实际、勾勒形象画面、替换等方法理解词语,这是非常好的,但要注意不能孤立地学习词语,也不能完全脱离课文的语境,在理解之后要返回到课文里,可以促进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词义。理解词语之后再把词语放回文本中,进行朗读指导。也就是:教学指向语言学习,但语言学习要在语境中完成。

还有对理解词语方法的提炼和指导,最好能提供情境,鼓励学生把好的词语用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在表达时能积极主动用到新学到的词语。词语教学经历:理解-----积累-------运用-------提升情感的环节。

《荷花》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二、范读

三、学习第四段

1、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2、朗读指导:轻重,理解“翩翩起舞”

3、男女分读,蜻蜓、小鱼

4、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入,想象蜻蜓干什么,小鱼干什么?

5、句式练习:——告诉我——

6、把自己想象成菊花——告诉我——

7、体会“忘记了”

四、如果你是小动物……

能有意识地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这个基础应该是“理解与运用并重”,这指向了语文教学的两大目的:一是语言的理解,二是语言的运用。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即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然而运用应该是使孩子的“言语运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呈现一个授课前后“获得”的梯度。而且句式训练应该与作文训练有机融合,或者说每个环节的设计之间都应该前后呼应,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琐碎与不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原创:杨美云

公众号:益起学堂和孩子一起出发

语文教学评课稿第6篇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国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大连理工大学主办的面向广大中小学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类部级学术刊物。旨在推广新理论、新经验,为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推动科教事业发展。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2634,国内刊号:CN21-1526/G4。本刊为月刊。

期刊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期刊源、龙源数据期刊网收录期刊。

征稿对象:

全国教科研工作者、广大中小学教师、各级科技与教育管理部、科研院所、科技教育人员、科教领域管理人员、各大院校的在读博士生、研究生及社会各界关心科教工作的人士。

稿件范围: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备课、课程、课评、课后辅导;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研究。学生学习方法、技巧研究;课程内外、学校内外教育延伸;教材、教法研究,课改实验探索;教学、教研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学生和学校管理,教育论文、成果交流等

主要栏目:

教育综合研究;语文教与学;数学教与学;英语教与学;政史地教与学;物化生教与学;音体美教与学

办刊宗旨: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办刊宗旨深入研究、预测、报道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教育热点、焦点;广泛探讨、交流科教工作中的优点;多方位、多层次介绍科教的前沿性内容;有效传播我国科教工作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合理构建我国科研教育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科教创新事业的发展。

社会点评:

《中学课程资源》杂志取得了部级刊物中的领导地位;成为知识领域书刊的权威代表;本刊为科学教育工作贡献卓著!

征稿要求: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质量,学术观点有新意、有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引证的材料要准确,论证方法力求新颖,结构严谨,文字流畅。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不多于20个汉字。

3、电子稿件必须采用Word格式随邮件的附件发送,题目下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并须注明:摘要、关键词。

4、论文字数按每版2200字内,两版不超过4400字制作,依次类推。做到字迹清晰、工整,标点符号用法规范。要注意区分字母大、小写,不潦草。图表清晰、准确。上下角标标示要清楚、准确。

5、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并在文中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以及出版日期。

6、稿件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与否概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7、本刊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请投稿时注明。

联系方式:

邮箱:

语文教学评课稿第7篇

根据调查,目前的英语写作课程并没有十分具体的内容和课时规定,大部分教师会让学生根据教材文章后的写作练习或者是大学英语四级的作文题目进行练习。在写作教授方式上,一般教师会讲解和补充一些写作技巧,并附带范例讲解,然后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由此可见,在教学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技巧上,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和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2对新办本科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2.1创新教学理念

对新办本科基础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不仅要解决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问题,还要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英语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教师应多了解学生,特别是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状况、关注的内容和所付出的注意力的分配情况,从而在写作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利用课前指导写作过程、课堂监控写作过程、课后辅导以及最终评价等措施实现提高教学水平。

2.2增加英语课时

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在“重听说,轻读写”的大环境下,很多学生语法功底薄弱,拼写句子的能力差,而英语本科专业的基础写作课程只有36个课时,很难满足写作教学的要求。因此,在英语的课程设计上,应在学生入学初期就开设基础英语写作课程,一直延续到二年级,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并在英语写作中检验学习成果,不断巩固英语知识,可谓一举多得。同时,在平常以及正式的英语考试中增加英语写作的比重,这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并且两者相得益彰。增加英语课程的课时,不仅能够更好地为英语写作服务,有效地平衡精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还有利于教师发挥课堂效益。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写作要求的逐步提高、写作难度的梯度上升,让学生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2.3注重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作用需要充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上给予指导;二是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可以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训练组织句子。通过大量经典句型的模仿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慢慢体会、了解和掌握语法规律,从而在写作中正确地组织语言,加之词汇量的积累,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基础英语的写作。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写作过程作为教学的中心和重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写作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前期准备、初稿、反馈、修改、重写。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写作要求进行小组讨论,明确写作主题。初稿完成后,教师应仔细审稿,指出优点和不足,让学生不断进步,并督促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不断的修改,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2.4丰富教学内容

在基础英语写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简历、通知等的写作方法,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强化学生专业性的写作练习,比如管理专业的可以适当地增加合同、建议书等文种的写作;中文专业可以增加新闻通讯、会议纪要文书等的写作。2.5三位一体教学方式合作、监控、拓展。合作与监控表现在课上和课下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写作知识的教学多以课上小组讨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形式由学生发现、归纳和总结。拓展意味着课上教学与课后丰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课上所学,课后所用。

2.6优化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评课稿第8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重“文”而轻“语”,重视阅读、写作训练,而轻视听话、说话训练,这样,听说训练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天长日久,致使不少学生或者说话只会零零落落地吐出几个词语;或者辞不达意,言不由衷;或者前言不搭后语,语病百出。说话流畅,逻辑严密的不多见;口若悬河,能百善辩者更是风毛麟角。不善于说话又使得作文的语言严重枯燥乏味,一副干巴巴学生腔。

其实,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活动中,听、说是基本的语文活动。教育心理学家观察一般语言生活得出结论:人们的日常语言活动,听者45%,说者30%,读者16%,写者9%。再从语言发展顺序上看,听、说是语言活动的基础,读、写则是在听说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学习语言的顺序也应是先听、说,然后读、写。

综上所述,听、说训练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对学生进行的听、说训练,是在语文课上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随机进行的,当然,在课外搞一些专题性质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演讲会、辩论会等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利用课前三五分钟进行专门的说话训练,是被许多语文老师证明了的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之一,但此种训练必须做到有序、有恒、有法。或起步过高,要求过低,或教师临时乱点兵,学生临场乱抓姜,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图形式,走过场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训练效果。

课前说话训练宜按下列五个阶段进行:

(一)朗诵阶段。朗诵的内容是优美短小的诗歌、散文、名言、文章精彩片段,所以不必在内容上过多地用心。在朗诵的表现形式即发音是否清晰、姿态是否大方、语调是否抑扬顿挫、是否运用普通话等方面却应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此阶段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照稿朗诵。照稿朗诵与一般性朗读课文要有区别,在语气,感情等方面则更为讲究;第二步,带稿朗诵。带稿的目的在于防备卡壳应急,大部分同学应做到备而不用;第三步,脱稿朗诵。脱稿朗诵时要将内容熟记于心,朗诵时要声情并茂,并可辅之以手势,而不能成为背课文式的。

(二)讲述阶段。此阶段就其内容来说是情节性、叙述性的,或间以描述性语句。可以是讲故事、讲电影电视剧剧情,讲自己所做所为,讲某人某事,讲逸闻趣事等。只要内容健康,有趣味,有意义,都可一讲。训练之初,作为一种过渡办法,可允许个别有困难的同学带上提纲。此阶段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系统而连贯的说话能力,评价时要把情节的叙述和语言的运用做为评价对象。

此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中一年级记叔文教学进行。

(三)介绍阶段。此阶段说话内容是说明性的,可以是介绍自己,引介别人,推荐书籍,推销产品等。说话应讲究顺序和条理,所以评价时要把条理性做为评价要点,训练一开始有困难的同学可让带上要点提纲。

此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二年级说明文教学进行。

(四)演讲阶段。课前演讲从容量上来说只能是简短的,但其内容和普通演讲一样是评议性的,也是用口头形式表达逻辑上有条理的思想训练。从步骤上来说,可分三步走:(1)命题演讲,即老师规定好议题,学生写好演讲稿进行,演讲时要对演讲者的仪态、手势、语气、情感等诸方面做严格要求,并作为一贯要求。(2)选题演讲。即学生可从老师预先所备的题目选题写稿,然后上台演讲。以上两步开始时允许有困难的同学带稿或带提纲进行。当然,若能备而不用或脱稿演讲更好。(3)即席演讲。即席演讲时老师先即席命题或学生即席抽题,老师稍做点拔,学生稍做准备即上台演讲。

演讲阶段训练可配合初三年级议论文教学进行。

(五)讲授阶段。即摹仿老师把简短内容的知识如成语、名言、唐诗、修辞、语法等知识讲授给同学。上台学生要有充分准备,对讲授内容要完全理解,准确无误。老师要做好示范并指导学生设计好讲授方法,做好教具,选好资料。其他同学要积极配合。

1.老师的态度和措施:

(1)教师要有很大的热情,并以此来感染学生。

(2)每次训练,老师都要求其他同学做出评价,老师再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要中肯、公正,要充分肯定优点,并给予鼓励,以调动其参加训练的积极性。对不足之处,要善意提出,不可取笑,以帮助一些同学克服心理障碍以图改进。对内容、观点错误之处,老师要明确指正,以免以讹传讹。

(3)每次训练,都要给参加者打分,记成绩,把它作为语文课发展性评价的一项内容。每轮结束时,要对成绩优异者进行适当奖励,以引起同学们对训练的重视。

2.对学生的要求:

(1)每个参加训练的同学都要认真对待训练,积极参加,不可视同儿戏。

(2)每次训练,参加训练的同学在说话前后向台下师生鞠躬致谢,上下台时其他同学要鼓掌致意。

(3)说话训练如果从听者角度出发,便是听话训练。所以要求做听众的同学要端坐静听,不得做其它无关事情,不得交头接耳,嬉皮笑脸,以免影响台上同学的发挥。

(4)训练应按座次顺序进行,能让上台同学事先在心理上、材料上有所准备。

(5)对训练者仪态、发音的清晰宏亮程度、普通话等的要求是一贯的。

对学生之所以如此要求,意在营造一种文明、热烈、有序的训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