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20 14:58:04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第1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美术是一门将视觉形象通过有技巧的绘画技术将之以二维或三维形象呈现出来的一门艺术学科。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生会更容易形成空间意识和形象意识,这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想象并构思整个过程和图像,创作出蕴含自己个性、情感、意图的视觉形象,这就是美术的创作过程。学生能够将美术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自觉地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运用自己特有的美术表达传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美术学科中蕴含的文化理解素养,创造过程蕴含了审美情趣,体现了学生个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和印象。

一、高中美术教学对文化理解的促进作用

1.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理解认知

高中美术教学的开展可以实现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部分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阻碍了他们观察现实世界。高中美术教学是唤起学生重新认识世界兴趣的重要途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不同兴趣的转移,从而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兴趣,发挥想象,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美术表达中慢慢建立对文化理解的认知,实现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2.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每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审美感受都是不同的,受审美能力的影响,学生对同一对象的审美往往会出现差异。此外,仅仅停留在审美欣赏阶段是不够的,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基础审美和欣赏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尝试做文化艺术的传播者。

3.促进学生全面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高中美术教学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学段的美术教学,其更像是对零散知识的系统归纳。高中阶段的学生能够形成对美术的认知,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部分高中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忽视了开展美术教学的意义。实际上,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理解能够让学生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因此,学校必须重视美术教学工作,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也是掌握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主体。在现代社会中,学生会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通过了解,能够形成对美术形象完整、系统的理解,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美。同时,美术是一种利用各种介质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一定的美术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建立对艺术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学会尊重美术作品,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化理解与其他素养的关系

1.文化理解与艺术感知

文化理解是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之一。文化理解就是从文化角度赏析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学会尊重、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理解建立在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基础之上,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美术为人们提供了鉴赏美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与途径。艺术感知是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关键,文化理解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需求之上,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出现差异是必然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才能增强对世界艺术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理解、珍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文化差异中学会尊重、理解自己国家及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

2.文化理解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艺术涵养的体现,是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文明环境。审美情趣离不开美术学习,高中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但往往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一些特殊的文化仍然不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品位,使其在审美中修身养性,体会艺术的美。审美中的“审”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学识,因为每件美术作品都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也反映了创作者所属国家的文化。因此,审美建立在“审”识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学生能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把握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通过作品与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校通过对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独立地认识、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

3.文化理解与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是学生表达自身构思和联想的途径,也是展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文化理解是学生创意表达的基础,学会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创意实践,发挥创作想象。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联想、想象以及实践,明确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知。创意实践的产生基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需要,通过创意实践,学生能够完成对想象和联想的现实化转变,化虚为实。这也是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三、培养高中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策略

1.注重情境,以美术体验为基础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培养其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以美术体验为基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在体验中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先,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美术作品鉴赏的情境,多开展实践教学,组织户外教学活动,春暖花开之季、落叶纷飞之时都是开展户外绘画学习活动的良好时机。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前一天走访适合户外学习的地方,提前通知学生和学校,第二天带领学生在指定地点进行户外写生。高中生的纪律性比较强,便于管理。不同学生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通过观察,学生会对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并将之呈现在画纸上。同时,这种体验式教学也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之美,增强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美术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的。教师要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就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尊重和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索美术课堂。教师可以大胆地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教辅材料,在课堂上分析、鉴赏不同国家美术作品。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然后大胆创作,以最大限度地探索美术作品的文化意义,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蕴,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此外,学生要在鉴赏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并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艺术,打开眼界,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如,在《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制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了解东西方文化碰撞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第二,了解中国美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第三,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代表作品和概念。在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作用,让学生了解从传统到现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文化碰撞带来的成果。在第2课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与塞尚的《静物》,比较两幅作品,从色彩和图形切割中找到二者的共性。此外,学生需要分组再一次观察蒙克《呐喊》、马蒂斯《舞蹈》等作品,从作品流派、内容、特点等方面赏析,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该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融,提升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差异并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之上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

3.教师引领,以课堂为重心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美术课堂是让学生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欣赏美的重要阵地,美术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收集、整理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美术作品的美,在赏析作品的同时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并形成能够体现自身创意的创作方法。这种欣赏、激发、创造的过程被称为培养学生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发挥课堂重心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不同时代独特的民族文化,发现不同时代文化的闪光点,如原始社会的制陶文化、奴隶社会的青铜文化、秦汉以后到清朝的文化以及现当代百花齐放的艺术成果,进而让学生真正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自然风貌与美术作品的关系、地域风貌与艺术流派的关系,领略民间美术中各异的风土人情,对民族艺术文化形成具体的认知和感悟[2]。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在赏析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多元的艺术美、感受多元的文化美,让学生通过比较客观地认识美、评价美。这些都是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平等的目光、包容的心态尊重和理解美术作品的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艺术的美,认识到美术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结语

高中是学生发挥想象、实现创意的最佳表现阶段,建立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高中美术课程是富有文化传承意义的课程,是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创意、想象结合的绝佳途径。艺术创造需要新鲜的活力,文化理解与传承需要新鲜的血液,教师要将二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文化,让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美术教师应把握教学中的关键节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探讨美术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祺.新课改下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7):20.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第2篇

关键词:高职阶段;核心素养;内涵构建

一、引言

1972年,德国学者梅腾斯在给欧盟题为《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的报告中最先阐述“核心素养”,将其定义为:“一种超越具体职业的、可广泛迁移的、对人的终身发展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能力”,它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除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交互发展,职业领域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互赖性逐渐加深,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各国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主题上来。2003年经合组织(OECD)在《核心素养促进成功地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研究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KeyCompetencies)”这一概念。随后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提出相同或类似概念并形成各自的基本框架体系,但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差异,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和关注点也各有不同。我国在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随后我国开始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9月正式向全国,将“核心素养”这一“舶来品”做了中国化改造,明确了中国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并强调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容面对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每个阶段应重点培养哪些核心素养?并没有进行具体地说明,这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广袤的研究空间。因高职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种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是其核心素养的集中表现,因此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是职业素养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更应得到高职教育的重视。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高职阶段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因为只有知道要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后,才能在各个专业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针对性地去培养这些核心素养。

二、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基本依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将人的发展分为3大类,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类,综合表现为六大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方面。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2]为了使其在实践中更具操作性,又进一步将六大素养细化为18个基本观测点,并对基本点进行了具体描述。这就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深入分析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其三层结构在维护人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方面,不仅继承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使用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同时还引入了哲学中主客体关系即主体性的人与外在对象之间关系。它不仅重视外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结果,而且直接指向人的内在品质,既体现了对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三维目标的提炼,也体现了对“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关照,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参照依据或蓝本。不同阶段的教育者可以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构建各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框架及具体要求。核心素养研究应用到高职教育中,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前提,构建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体系就是要弄清高职学生需要培养哪些职业素养。因此,根据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学生特点,进一步构建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及其具体要求是职业素养培养的首要工作。

三、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因素

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毫无疑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要素指标在高职教育阶段应继续培育,但不同阶段、不同培育对象、培育的侧重点应有不同。那么,在高职教育阶段应着重培育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呢?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世界发展潮流趋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高职学生特点及教育发展宗旨等多个因素。首先,要考虑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给职业世界带来的变化和要求。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数字化、技术革新、职业变更、环境危机等新形势,人类职业的变化日益加剧(旧职业快速淘汰,新职业不断涌现),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产品的创新快速发展,职业流动性加强、失业风险增高,为了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和社会创新性的需求,高职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超出特定专业之外的核心素养。只有从业者具备广泛“灵活的、可迁移的、跨领域的胜任力”[4],如交流与合作、创造与创新、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能力,才能跟上快速变化的时代步伐,单一的职业技能已经无法应对这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其次,要考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其新战略。十以来,中国开启了由“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发展战略,对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所强调的工匠精神培养和技能人才的工业文化素养,要求技能人才更具整体观、质量观、责任感和伦理规则等方面的素养;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则强调技术技能人才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沟通能力等;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互联网+”时代的工作方式的变化则呼唤人才的信息素养。同时,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强烈要求人才的创新精神。再次,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具体特点。由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同样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都是基础教育或是应试教育中的牺牲品或失败者,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就是多数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有被忽略或被瞧不起的感觉,学习能力、态度和习惯普遍缺乏,学习的内驱力不足,厌学倾向比较突出,依靠外部物质利益驱使比较明显。二是习惯并依赖于教师知识传授,缺乏批判性思维,没有质疑经验和权威的勇气,创新精神缺乏。三是多数学生是在经济生活条件日益丰富、智能手机普及的独生子女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很多学生娇生惯养,劳动意识、吃苦能力和自控力也极为缺乏,怕艰苦、不愿意干体力活、责任心不强。高职阶段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职业素养正是要从高职学生的这些问题出发,探索、明晰和界定此阶段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然后,要主动借鉴别国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成功经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方面,一些国家已经走在前面,必然有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例如英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和社会职场对员工的核心需求,构建了包括沟通交流、多元信息解读、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团结协作、处理问题和自我完善六项核心素养的培训结构认证体系。又如美国劳工部依据企业的实际要求,提出所有的从业者应具备资源处理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运用科学技术能力五种核心素养。再如新加坡劳动部门根据本国自身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从业者提出十项基本职业工作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享技术、处理问题与策划、创业素养、沟通交流与协调人际关系能力、持久学习、全球一体化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协调心理技能、安全、规范工作能力等。各国都重视的核心素养,一定是我们在构建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方面。最后,要考虑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在高职教育领域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目标的新定位与价值追求,体现的是对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宗旨的回归。过去片面的“专业化”的功利追求容易引发“全人”教育的缺失和教育宗旨的偏离,“工具式”的人才培养导致学生成为主体异化、知识储备单一、视野思维狭隘、精神世界空虚、责任意识淡漠、惯性盲从或者缺乏自信的职场“奴仆”[5],根本无法满足当今世界时代变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个体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人生的追求。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从“人”本身出发,以高瞻远瞩的视角来思考和规划人的发展。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构建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本依据,考虑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构建的各种因素,坚持时代性、整体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原则,既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回看“前高职教育阶段”应有的核心素养是否养成,又要着眼于教育的共通性、应对现实和未来核心素养的培育,彰显核心素养的“职教元素”,并将其核心素养内涵细化为以下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因而,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构成,需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切实的研究。

四、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

据中国学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来看,大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有共通之处,其“三方面、六大核心素养”都要继续培育和发展。但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侧重点应有不同。首先,由于高职学生多数是中考或高考的落榜生,文化基础较薄弱,人文底蕴有待丰富,科学精神尚未形成,因而高职阶段应进一步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其科学精神。一是要重点培育学生人文情怀,提升其健康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能力;二是要重点培育其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其次,由于高职学生多数在基础教育阶段自主发展不均衡,学习生活能力和素养不健全,高职阶段应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一是要重点培育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乐学善学;二是要重点培育其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三是要重点培育其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和自我管理能力。最后,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试为主,学生社会参与不多,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培育和强化。一是在责任担当方面,除了进一步强化自律、诚信、宽容、感恩、奉献等品格外,重点培育其团队意识、履职尽责、明辨是非、公平正义、规则法治意识、尊重自然、绿色生活、可持续发展等素养。同时要培育其国家意识、文化自信、爱党拥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复兴信念等国家认同感和全球意识、开放心态,尊重多元文化,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际理解。二是在实践创新方面,要重点培育其劳动意识、习惯和技能,培育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并培养其工程思维和掌握应用技术的兴趣和意愿等。目前虽也有部分关于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的探究,这些成果为制定高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如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中,将职业核心素养定位为信息处理、问题解决、交流表达、语言能力、创新改革、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能力、自我学习等八项能力[6];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并将“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作为四大关键能力[7]等构建。但个人认为,这些内涵构建还不够全面、精准,应在全面考虑权衡考量上述影响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因素、参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并在对市场企业人才需求作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断筛选、调整和确定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因为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职业教育还必须兼顾当下的企业需求。例如,在相关调查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中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责任担当被企业家列为首位,并从遵守规范、主动学习、时间管理、全力以赴这四个方面给予解构[8]。另据有关调查显示,企业最关注的学生素养因素排名前十位的是“工作兴趣和积极性、责任心、职业道德、承担困难和努力工作、自我激励、诚实守信、主动、奉献、守法、创造性。”[9]在学习借鉴综合上述国际国内各种研究成果,考虑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彰显核心素养的“职教元素”,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特点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对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内涵构成进行了整合提练,以力求简洁、具体、针对性、操作性更强。为了直观起见,用表格展示(表1)。

综上是笔者对高职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构建的一点探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愿能起到抛压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学者加入探讨,对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一个完整、科学、系统、具体的构建,进而运用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具体方案中,能在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对高职人才表1素养培养起到可操作可量化的定向作用,使高职阶段的人才素养培养有章可循,并通过各种举措贯彻落实,使上述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强化。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更是要借鉴英国等外国成功经验,依托现代学徒中心,针对这些核心素养专门开发出一套高绩效行为评价体系与机制,通过末端考核来倒逼教学改革,促使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7-12-05;

[2][3]人民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EB/OL].2017-12-05.

[4]马健生,李洋.核心素养的边界与限度———一种比较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5]杨倩倩.教育功利化的现实困境与祛除路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5-15.

[6]《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EB/OL].

[7]《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8]陈向阳.核心素养的职教表达与可能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18-02-15.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第3篇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培养

《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 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层面,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事务的能力。数感作为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意在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能以数学的思维去研究。要学好、用好数学,培养学生数感极其重要。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其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结合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的能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 3+4=7,4+3=7,3+4=4+3; 15+6=21,6+15=21,15+6=6+15; 24+58=82,58+24=82,24+58=58+24; …… a+b=b+a 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生数感的培养建议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二)注重数感培养形式多样化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技师;核心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26-02

2012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向全国所有技工院校发出了把“‘优质产品制造者’作为首要培养目标,为中国优质产品走向世界做出贡献”的倡议。倡议书中提出:一要把培养“优质产品制造者”的办学理念放在首位,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中快速与精良的关系,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精准意识和能力。二要学习研究世界技能大赛评价标准,把新的办学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形成以“精准”为核心的技工教育培养体系和良好学风。三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一、职业核心技能的理解

“优质产品制造者”,是指具有产品质量精度意识和能力,具备严谨、精细的职业素养和良好习惯,能正确处理操作技能中快速与精良关系的操作技能型高技能人才。“优质产品制造者”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等方面,其中核心技能是整个能力体系中的关键所在。

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人们对“核心技能”含义的理解不同。从职业能力决定权的角度去理解,应该是所有职业都要掌握。从职业能力的价值角度去理解,是要掌握核心的、重要的专业技术内容。对“核心技能”的理解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核心技能划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而狭义的核心技能是从事职业活动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的基本技能,又称关键技能,它是指一种可迁移、具体的专业操作技能,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核心专业技能,是需要持续系统学习训练而获得、其他职业无法取代的技能,是带有职业导向性的共同的、普遍的、核心的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到整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也有着极其关键的决定性作用。

二、数控加工类技师培养核心技能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校技师培养的情况来分析,对于学生技师的核心技能培养还存在很多不足:缺乏对学生技师核心技能构成的全面、清晰的认识;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性不强;课程体系与核心技能缺乏有机联系;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而往往忽视核心技能的培养。

1. 核心技能认识模糊或概念不清

培养技师的核心技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还只是停留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层面上,对于广义与狭义的核心技能理解不透彻,未能透彻地挖掘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核心技能。这样,导致对于某些核心技能项目的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培养质量精确意识、自我反思评价、工艺革新创新、互助协作等能力尚未明确培养途径与方法,使得学生这些方面能力普遍较弱。

2. 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

在教学中,由于对核心技能培养理解得不充分、不透彻,并缺乏相应的技能标准,从而导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有技师培养课程体系缺少整合,对基础课和选修课开设目的及意义认识不足,专业课教学中核心技能的内容比较薄弱,教学大纲中也未体现核心技能培养的要求。在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重视不足,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缺乏有机整合。因此,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也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从而导致核心技能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脱节。

3. 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缺乏针对性

现有学生技师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核心技能深入透彻的理论性研究,导致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上没有创新,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业评价为主,缺乏核心技能的评价标准,忽视精准意识和产品质量的评判。基于此单一评价机制的导向性,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所以,建立有效的核心技能培养机制,是当前学校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数控加工类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

要分析数控加工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首先要从数控加工专业的职业岗位分析开始。通过制造类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然后对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进行分析,根据其岗位职责所要求的专业技能,遴选出所需掌握的职业核心技能。最后结合人社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数控技师职业标准中提到的技师所具备的能力要求,构建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技能为本位、以终身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体系,确立数控技师核心技能为:产品图纸分析技能、产品工艺设计技能、加工程序编制技能、产品数控加工技能、产品质量控制技能、设备维护保养技能。

四、数控加工类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

1. 更新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改革数控加工类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的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核心技能和核心能力”是能力培养这一整体目标的两个不同方面,还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能力培养阶梯型、开放性的内涵。要改变技师培养偏重于教学生“技能操作”的倾向,将“优质产品制造者”作为培养目标,构建起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核心技能为本位、以终身自我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正确处理快速与精确的关系,树立规范操作、质量精确意识,时时处处体现标准,按照标准去做事。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能力训练之中。在坚持方法指导的同时,更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地提高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水准,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

2. 重组课程体系、系统培养技能

依据“优质产品制造者”内涵要求和国家技师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核心技能后,便可围绕其进行课程开发、设置,按照目标具体化、内容灵活性、彼此衔接好、形式多样化、参与全员化、调查全面化、评价适时性的原则,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构建, 确定培养途径方法。在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中,要明确指出核心技能的构成及培养途径、方法,以求课程体系满足职业共同性、技能主导性、内容发展性、课程多样性的特性,在满足技师核心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专业基础知识、生产管理知识、职业拓展知识技能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让学生在掌握本专业职业核心技能知识的基础上,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早日成长为合格人才。最终构建课程体系如图所示(篇幅所限,图略)。

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技师核心技能培养课程体系,包括文化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四方面。其中,核心技能课程又包括产品图纸分析、产品工艺设计、加工程序编制、产品数控加工、产品质量控制、设备维护保养六个方面,具体包含机械识图与绘图训练、互换性知识与测量测绘技术训练、工程材料与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技术及工艺设计训练、机械加工实训、数控加工工艺与操作实训、CAD/CAM软件应用实训、质量控制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PLC实训、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及实训、机床结构与拆装实训、阶段性岗位实训。职业拓展课程又包括逆向工程应用、模具设计制造、工业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知识四个方面,具体包含三坐标测量扫描技术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及实训、快速成型技术实训、CAD/CAM/CAE软件实训、模具结构与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综合实训课程包括岗位实训、职业资格证考证训练两个方面。

3. 注重核心技能、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有机统一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都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要具备正确的职业态度,包括敬业精神、工作热情、职业道德、诚信度等,以及必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其次,还必须具备与职业相关的核心技能。以上素质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从事更宽泛、技术要求更高的职业工作,可以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技工院校要将学生技师培养成为适应市场要求的“优质产品制造者”,就要在其培养方案中将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统一起来,培养过程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例如专业技能教学是以掌握专业技能操作为核心,以生产工作型任务和综合性课题为载体,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根据学生的层次性开展递进式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注重学生质量精准意识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同时运用项目驱动、岗位模拟、产品制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融入企业“6S”车间管理制度,强化严谨的合格品废品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增强岗位竞争能力。

4. 注重全面型、复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

在学生技师核心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其专业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将直接决定其培养的成败。专业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水平之外,还要具备本专业核心技能所要求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为此,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每年要定期参与企业生产实习,担任学生阶段性岗位实训的指导教师,这样做除了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知识技能,吸收先进生产技术、企业文化外,还可以真正明确落实学生岗位实训的培养目标,提升学生阶段性岗位实训的成效。除此以外,还可以在企业中选取一些能工巧匠或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学生的岗位实训指导教师,尤其是学生技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对培养学生技师的职业核心技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 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的以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展重在适时实效的综合评价机制改革,紧密围绕以核心技能以本位的“优质产品制造者”评价体系,明确细化过程评价标准。从行为表现的一贯性、发展性,从特殊事件的表现中,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核心技能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等),以适时、准确、科学、有效地促进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培养。

五、结束语

高校要将学生技师培养成为“优质产品制造者”,就必须注重其核心技能的培养。文章围绕“优质产品制造者”内涵要求、国家技师职业标准,分析技工院校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技师核心技能的构成,探求以技能规范为基础、质量精准为核心的操作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法,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倡议书[Z].2012.

[2]陈宇.职业能力以及核心技能[J].职业技术教育,2003(33).

[3]吴建设,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核心技能培养:意义、现状、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4]吴建设.高职核心技能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03).

[5]冯志林.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核心技能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7(17).

[6]杨轶峰.技工院校学制式技师职业核心素质培养探讨――以数控专业为例[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第5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58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developing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key link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the teachers how to lead students to the history of core competence, promote the students' core quality improve and even advanc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is problem, the author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Keywords core literacy;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到2020年,我国将争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改革与发展依然会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同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领域的潮流。为此,我国教育部于 2014 年 3 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主要是通^学校教育而获得的。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已有专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具体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去体现和实践,还是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尝试。而在当前在全国高考新课标卷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也要以历史核心素养引领高考复习,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关注点的转变

要开展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关注点发生转向,即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核心素养的养成,从原来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历史教育,做到教书与育人两不误,既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技能的基础,更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乃至进阶。

同时,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需要高中历史教师的课程观发生转变,我们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让知识变成智慧,也就是说,只有能成为素养或智慧的知识才有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历史核心素养,讨论如何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程,老师如何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才具有真正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只有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才能更好去实施、深化课程改革,更好地开展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

根据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认识,结合我们历史这一学科的特点,不少专家认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1)时空观念。历史学科的突出特征就是时空观念非常强烈和重要。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历史史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去观察和分析,是我们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使用与历史时空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古今中外的地图、大事年表等方法叙述中国及世界历史。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能够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够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时空框架下进行探究。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第6篇

(一)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职业核心能力是所有职业和岗位共同需要的通用技能,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是个体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就包括职业素质。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原本就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从上文对概念的解释中不难看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能力目标也不谋而合,都强调对有助于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除专业能力以外的其它基本能力的形成与加强,而且基本保持对应,在方向上具有明确的一致性。

(二)在功能上具有互促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然而能力的有效发挥必须要依赖素质这个基础条件,必须有良好的素质作为前提保证才有完美展现能力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会极大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内在的、隐性的,而能力却是素质的外化,是素质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素质要通过能力的发挥才得以描述和衡量,这同样离不开以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必须大力发挥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因此要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全面建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从而构建完整的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使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保留“两课”、高职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高职应用文写作、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等传统公共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该补充开设诸如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道德观、人际沟通能力训练、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训练、团队合作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心理素质训练、PPT制作技术、Photoshop技术、Flas制作、商务写作、文学欣赏、书法艺术、影视欣赏、审美与人生等各类与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的形式,都必须要作为重点课程被添加到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之中。在教学团队方面,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不在于引进,而在于“打造”,教师的理论知识已经足够扎实,重点是对他们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其具备深厚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功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超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兄弟院校、企业单位接受能力培训,或定期邀请专家亲临指导。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与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大赛或活动,以便在实际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此外,还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自觉参与系部专业教学团队的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等各项教研活动,加强职业意识,彻底融入职业教育的环境中,为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教学理念方面,时刻牢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不再是为了应试而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强化作为唯一目的,而是围绕开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和拓展作为主要目标,倡导“知识讲练为辅、能力训练为主”的实战型教学理念。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作为主线任务融合于整个培养方案之中,使其具体化、明朗化,并始终将其作为教学的“导航仪”,这样不仅充分考虑到职业核心能力在职场中的巨大作用,增加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而且符合高职教育塑造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初衷,真正做到服务于专业、立足于行业,体现出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真正价值。在教学方法方面,项目教学法强调在实际操作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将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其理念符合“塑造应用型职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但也同样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项目教学法不但能够将多种职业核心能力同时激活,还可以令其长久保持活性,并且时刻处于上升状态,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最佳选择。在评价手段方面,重点考查、评价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考题内容可以把文字叙述的问题替换成实际操作的项目,考核形式也要多样化,不可仅限于闭卷答题,还应包括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小组演示或个体答辩,最终的评价依据也从一张试卷变成一个作品。此外,还要以形成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估手段,对学生各个阶段的能力进展情况实施有效跟踪和掌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与强化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第7篇

探讨与研究学科素养的相关内容,首先要对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清楚,包括宏观层面上要对素质、PISA、教学实践以及学科基础等进行界定,还要从具体学科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要素上加深理解[2]。

1.宏观层面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

宏观层面学科素养的概念界定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进一步明晰:首先,要明确“素质”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点,其中学科素养指的是“关于各个不同学科相对应的‘四基’、‘四能’与基本思维形式和方法”。其次,学科素养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分析PISA2006、PISA2015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重新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进一步可以得出,他们所侧重和关注的是如何应用知识,关注学生对于各个学科的投入状态和感兴趣程度。再次,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并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总结出学科素养指的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并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最后,分析探讨学科本身的发展,归纳出学科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习得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培养出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思维方法、学科素质等。以上四种研究尽管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但仍属于理论上的判断,不免带有主观性,最终都没有正式总结出学科素养的定义,其中须强调的是学科素养中的学科能力更加注重运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2.具体学科的学科素养概念界定与解释

其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个不同学科的特点,分门别类进行探讨。探讨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内涵主要包括能力说、素质说以及心理品格说。能力说即是指PISA对某些学科素养的定义;素质说即是指它主张素养是通过后天习得和培养出的;心理品格说即是指提出某个学科素养是学生经过长时间学习之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其二,研究不同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不同学科素养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情感这四个维度。有学者提出每个学科素养都包括相对应的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基本素养是对某个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则是对这个学科的认识、理解与运用,两者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二、学科素养与课程设计的内在关联

要深入研究学科素养,首先需要对学科素养这一概念进行系统性的基本理解,其中包括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逻辑起点、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以及针对学科素养而构建的课程设计等方面,只有厘清本问题才能够顺利进入下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中。

1.学科素养的基本性质

首先,学科素养通常是学科目标之一。最近几年进行了关于学科素养的教育改革,强调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并把学科素养作为学科目标。其次,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和广泛性。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较于学科素养显得相对零碎,但学科素养覆盖面相对较广,不仅仅包括相对应学科的知识、技能,还包括其方法、思维、情感等。学科素养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解决问题方面,它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这也成为在进行教学评估时的侧重考查方面。最后,学科素养具有可教性和可学性。具体来讲就是教师通过不同学科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不断传授学生知识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的学科素养。这些素养也会为之后其他学科的素养打下学习基础,因此,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2.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

学科素养在传统学科的课程设计中通常被局限于学科立场,其一般性操作包括以下几点:探讨和总结不同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的专家和学者聚集起来讨论并发表意见、专门组织一次关于学科素养的研讨会、对研究结论进行下一步验证并在不足之处加以调整和改善等。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针对学科素养重新制定,这反映出的问题是单纯站在单个学科的立场上来探讨学科素养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学科素养应该具有大局观,这种大局观指的是把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真对待,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需要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相互联系。近年来各个国家和地区通常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来制定确立教育标准,核心素养成为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4]。

3.学科素养的表现形式

在界定学科素养概念及明晰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之后,还须了解学科素养的模型。通过文献查阅及研读发现,学科素养模型在当下分为五大类型。第一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和学科素养构成。比如数学素养包括数学推理、数学论证、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等等。第二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认知要求三方面构成。譬如语文素养就通过语文主题、语文素养及解决语文方面问题的认知要求来综合描述语文素养模型。第三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表现水平共同构成。第三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共同包括学科主题和学科素养,且表现水平和认知要求都是关于解决问题的,区别则在于认知要求是内在的,而表现水平是外在的。第四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及问题情境构成。此类模型中的科学素养包含转化、推理和探究。第五种学科素养模型由学科主题、学科素养、认知要求及问题情境共同构成。以上五种学科素养模型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些许区别,通过综合认识并分析各种模型的特点能够加深对其的理解,以便进行下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4.转向学科素养的课程设计

课程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含着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不同的学科课程。在不同的阶段人们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解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目标,第一是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工业程度不高的时期,工作岗位需要的工人仅具备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即可,这一要求反映在学校便是学校要以各个不同的学科课程为主,学生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第二是学科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职业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单科知识与技能,而是需要职员对所学的学科进行综合整理以便面对日益复杂的问题。这一要求使得学校对学科课程目标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学科素养成为确立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学科课程目标也在回应着社会的需要。这种转变不仅具有学术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具体不同学科的教学来展开,因为学科教学是提升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最基本途径。由此看出,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两者是不可分割、相互紧密联系的。

1.明晰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发挥现有课程标准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须通过培养不同学科素养来实现,而上文指出不同学科素养的逻辑起点又是核心素养,因此需要将两者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其中包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两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构建不同学科素养也同样须考虑多方面因素,诸如国际教育背景、国内教育背景和趋势、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因素。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如何发挥课程标准的作用或者说如何使课程标准的作用最大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标准存在的隐性的学科素养显性化,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教学实践之前明晰须培养的学科素养有哪些具体内容,而不是仅仅依靠意会来领悟。第二种方式是整合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并总结归纳出相同的学科素养,有些课程标准能够明确对应到学科素养,但有些相对模糊,相同的课程标准可能指的不是单一的学科素养,因此需要重整使得其能够一一对应。

2.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架必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修养三大类素养,其中每一类素养又包含其他相关指标,比如自主发展素养包含自我学习、自我审视、自我提升和自我创造这几方面的指标。尽管每一项具体指标不同,但在本质上不外乎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方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并不是简单各项指标的叠加,而是所有指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形成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1+12”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再需要单一素养和能力的人,需要的是能够将各种素养与能力综合起来发挥作用的人。各个不同的学科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为不同学科的构成要素不同,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或者说是极为相似的。由此可以得出,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各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系统。

3.建构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

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要在目前教育现状和教育发展基础上建构出本土化的学科素养模型,以便适合我国学生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须考虑众多因素,诸如如何描述学科素养、能否用具体的问题情境来描述学科素养、目前我国的教学忽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如何在学科素养中改善等等相关问题。要使学科素养本土化须考虑现有的课程标准、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些都是本土化学科素养模型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6]。在有了学科素养模型之后便能够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提供范式,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至于茫然无措,教师能够明白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讲授什么、着重培养学生什么素养和能力。上文中提到学科素养目前存在五种类型,我国可以通过对这不同视角的五种类型进行深入的研讨,总结出共性和个性,分析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再依据现有教师水平、学生发展水平制定出我国的学科素养模型。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第8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高等教育

1.前沿

国家重视素质教育,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的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2014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随后给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该总体框架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问题具体化和细化,为落实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目前,高等工程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工程教学尤其需要重要学生核心素养教育质量。目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评估手段。因此,本文基于工程教学专业认证理念,构建层次分明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健全具有高等工程教育特点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内容详实和具体,最新2015版通用标准包括7个大指标、37个小指标组成及专业补充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三个基本理念: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这些理念有利于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落实在培养目标制定和评估、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及质量监控机制的全过程中,采用学生学习效果、能力提升作为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重视教育质量提高,使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立德为根本任务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能够适合于学生核心素养教育实践。

3.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

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核心思想,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实践操作体系。(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培养目标要求能够反应专业定位,学生达到能力及具有的综合素质。依据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制定面向社会公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符合学校定位的培养目标,同时培养目标需要涵盖学生核心素养的3大方面内容。同时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后预期取得的成就。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学生核心素养理念,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在国家工业制造业领域从事专业相关技术或管理工作岗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具有解决生产或管理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能力、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健康生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能够通过自学途径拓展知识,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结构,适应自身发展,学会学习。(2)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制定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专业需要制定明确的、公开的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达成。为了达成专业制定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依据培养目标的标准落实学生的培养,并依据毕业要求来表达和具体化学生核心素养所需的能力。为了有效地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结合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依据最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制定12条毕业要求,并且毕业要求覆盖以下内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专业知识、工程问题分析及表述、方案设计、复杂工程问题表达、现代技术工具使用、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社会责任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终身学习。具体包括知识运用能力,复杂工程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健康生活能力,学习能力。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后,为了达成相关标准内容,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支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定量化分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效果。结论目前,工程教育认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它基于学生产出的能力培养,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能够适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随着培养体系的有效落实必然能够提升我国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组建设[J].教育视界,2016,9:22-25.

[2]苏继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教育改革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7:88-90.

[3]一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