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油气生产论文

油气生产论文赏析八篇

时间:2022-11-23 17:51:08

油气生产论文

油气生产论文第1篇

关键词:油气生产;油气开采;成本动因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油气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分析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7日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油气生产属于采掘业,从事石油资源开发。但我国大多数油田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开发已基本相继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高投资、高成本、高消耗已成为常态。采油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形势与压力越来越严峻,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成本核算和控制方法。许多油田公司积极采取各种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油气的生产成本,开始借鉴作业标准成本法,即把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建立油气作业的标准成本体系,这对于实现“低成本开发战略”和“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由于油气生产成本不同开发生产阶段差异较大,并且随油气资源的自然地质条件、开发技术条件而不同,随条件变动而变动,且参数复杂。因此,简单地将适用于制造业的传统标准成本方法移植到油气开发企业,效果会受限或失败,需要引进油气生产作业标准成本,分作业制定标准成本,才能提高油气开发成本控制的效果。从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油气生产企业,都积极建立作业标准成本体系,运用作业标准成本来核算和控制成本。

自从1909年,泰勒理论的继承者美国效率工程师哈尔顿・爱默森(H.Emeson)在《作为经营和工资效率》一文中,对标准成本进行了详尽全面的介绍。20世纪20年代,为配合泰勒制的实施,标准成本方法开始引进到成本管理中,成为成本会计方法的组成部分之一。

1991年突尼(Peter B.B.Tunney)发表了《ABC的功效:怎样成功地推进作业基础成本计算》,论述了如何实施ABC以及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功效。此时,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控制与计算方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成为美国大企业成本控制的一种代表模式。

自1988年以来,我国开始研究和使用作业成本法,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最早的如许继电气、东风汽车等都取得了成功。王平心在“适应先进制造系统的作业会计研究”课题研究中,在西安变压器厂、咸阳钢绳厂、西安高压开关厂、中原油田特车厂等企业开展应用研究,取得了丰富研究成果。江苏一德集团的王志敏(2006)在他的论文《作业成本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中总结了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实践。刘卫京、方莉(2014)对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在石油企业中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成本费用与相应的成本动因合理分配是油气生产成本控制的重要一环。代伯春(2015)从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在石油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但是,从现有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看,把作业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运用于油气开采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实践的研究文献、研究成果还很少。油气生产作业的成本动因选择与划分,也由于石油企业生产成本的特殊性,成为了成功运用作业标准成本的关键,必须运用科学方法予以解决。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油气生产作业区划分与成本动因识别

根据油气成本发生的特性,油气生产成本一般分为三部分,即生产基本运行费用、生产保障费用、措施作业和专项支出等。根据生产工艺和作业环节,油气生产作业又进一步细分为采油系统、注水系统、集输系统、井下作业系统、运输系统五大专业系统和管理费用、社会成本两个专项成本库。通过采油业务流程设立作业成本库,建立作业成本中心。由此,整体作业流程可划分为注水作业、采油作业、集输生产作业、井下作业和运输作业等五大作业区间,而每个作业过程又可以具体划分为若干个明细作业过程。

成本动因识别主要是识别在油气生产过程中,是什么因素引起了成本?即识别(选择)引起成本、发生成本的动因。

油气生产成本是油气生产状况的直接体现,油气生产成本的传统分类方法是按成本要素进行分类。这样分类的弊端是只注重生产后的成本管理,难以将成本准确分配到各生产单元,不能清晰表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难以落实各项工序和作业的成本责任,不利于资源节约,不利于控制成本,也不利于建立油气生产全过程的责任制度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因此,必须要运用成本动因识别对油气生产的成本构成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合理分析油气生产成本产生的原因,对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油气生产特点和作业流程划分,成本动因的识别必须遵循尊重生产实际、代表性、同质性和独立性的原则。

三、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影响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设计的因素有:油气产品/服务成本精确度的要求、油气产品多样化程度、批量多样化程度、作业成本库大小、部门经理行为因素等。确定油气生产成本动因时,除了考虑成本标的有关要求和特性之外,最主要应结合油气开采的作业流程来设计。

油气开采作业流程,以采油作业为例,集中的油井都直接用管线输油,从井口输送到一般的转油点,多口井的原油汇集到转油点后,再加压后通过集输管线外输至转油站,转油站再次加压外输到集输站,再次经过沉降脱水、污水处理等工序,最后交输油公司外输卖出。

油气开采生产作业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二是作业贯穿于油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三是油气开采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因此,油气开采的每一项作业,都可看作是一个典型作业成本模型中的最小成本归集单元。也可以把油气开采作业看作是由一系列更详细的任务所构成。因此,根据油气生产实际和组织结构等情况,对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可分为注入作业、采出作业、集输处理作业、生产管理作业、辅助作业等五个。

1、注入作业:是以注入适量水为前提,以保护油层为基础,达到保持油层压力,实现油田稳产增产的目的,将液体利用高压注入泵增压,通过注入井井口注入油层,保持油层压力,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生产过程。此作业又分注水、注聚和辅助三个二级作业。由于注入作业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注入液量和辅助作业次数,因此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2、采出作业:是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通过地下装置将原油举升到地面,汇集到计量间,输送到转油站的生产过程。采出作业是整个油气田生产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作业成本的主要发生环节。采出作业分提液、捞油、监测、管理、采气、安全等六个环节。采出作业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采出液量和辅助作业次数,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3、集输处理作业:是油气田生产作业的另一重要环节,油气经开采作业之后要进行集中、计量、加工、分离、外送等后续作业,它对应着产品的最终归集和形成,以达到商品油(气)的标准。集输处理作业包括油气集输和油气处理两套系统。其中,油气集输是从油井开始经计量站到转油站,再到油库,由不同尺寸的管网和各种专用设备组成,油井产出的油、气、水混合物经出油管线进入计量站,经初级的油、气、水三项分离后,分别计量出油井的油、气、水日产量;再经输油管线混输进集油站,经过油、气、水三项分离和原油脱脂净化后,再经加热和加压输向油库。

油井产出的油气产品,经过上述过程集输处理后,原油即成为商品油以外销或出口,天然气则加压输往气体处理厂进行加工处理,成为商品天然气对外供应。原油净化脱出的含油污水送往含油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处理合格后加压回注到油田地下。

集输处理又分转油、脱水外输、污油回收、污水处理、增压输气、反冲洗、辅助等作业。集输处理作业中,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处理液量。因此,可视为一个成本动因。

4、生产管理作业:指为维持油田正常生产所设置的管理机构和部门进行的生产管理活动。生产管理作业中心主要包括厂、矿机关,成本重点是各级管理费用。

生产管理作业中,主要资源的成本动因是人员数量、生产规模,可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5、辅助作业:指为油气田主要生产单位提供修井、电力维护、机泵修理等劳务的活动。辅助作业与其他作业中心密切相关,为油田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

油气生产运营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部门的参与、服务和配合,除采油和集输等基本生产作业外,还需要地质勘查、采油工艺、生产规划设计、检测、供应等部门的服务支撑。一级作业包括地质勘查、采油工艺、规划设计、检测、供应等五个二级作业。它们相互独立,构成辅助生产作业的全部内容。

油气田企业的生产辅助作业由于各油气田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同,辅助作业中心也可能不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处理,一般可以设计为一个成本动因。

另外,在选择油气生产作业成本动因时,需要注意产品的多样化程度。多种产品按不同比例消耗某项作业时,称为产品多样化。它可用单位产品消耗作业的不同比率来表示。显然,比率差异越大,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

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产品成本的扭曲程度越大。这时,需要通过增加作业动因的数量来跟踪产品成本,才能有效提高产品成本精确度,降低成本扭曲。

四、结论及对策

随着油气开采企业生产过程的复杂化和精细化,作业成本动因的数目也在日趋增长。这直接导致油气生产成本核算工作量急剧增加,使得成本管理更加繁琐和不经济。在设计油气生产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时,合理选择成本动因,通过将不同产品消耗比例相同或接近的成本动因合并,可以在降低作业成本的同时,获得满意的计算油气生产成本精确度。

在现代化的油气生产环境下,生产组织细分的作业层级愈来愈多,宽度也愈来愈大。若对每种产品所消耗的作业或每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都选择相应的成本动因并加以详细计量,无疑会使成本信息的纯粹性和精确性大大加强,但难免会人为地低估或高估成本数据的统计误差以及不同系统或层级成本动因的冲突,所以未必能够有效地为成本决策服务。因此,成本的动因合并,无疑会减少成本核算的工作量,使成本信息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建立油气作业的标准成本体系,准确计算成本,有效控制费用,需要对油气生产的采油采气作业的成本动因进行分析。将油气生产中对采油采气生产作业影响最直接、比重最大、符合成本动因标准的影响因素作为作业资源的成本动因,并在推行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细化、科学划分作业,明确作业成本动因,达到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Brimson,J.A.Activity accounting: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J].John Wiley&Sons,lnc,1991.4.

[2]王平心,靳庆鲁,柯大钢.作业成本法在中国企业的应用探讨[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0.2.

油气生产论文第2篇

【关键词】粗苯生产 生产工艺 存在问题 富油 贫油 粗苯

一、引言

粗苯是在煤热解过程中的粗煤气中的产物,是在脱氨之后的焦炉煤气中所回收的笨系化合物。粗苯轻于水,但不溶于水,是淡黄色透明的液体。加工粗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洗油吸收法,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粗苯主要应用于深加工制笨、二甲苯、甲苯等宝贵的有机化工原料。在粗苯的生产工艺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回收效率。

二、粗苯生产流程

焦炉煤气经过硫胺工段后,进入冷却塔,经过直接水冷作用,将煤气温度降低到27摄氏度左右,并依次进入到三个保持串联的钢板网洗笨塔,洗笨贫油经由洗笨塔顶部喷入,按照洗笨塔的前后顺序同煤气逆流接触,经过第一个洗笨塔底部的富油,一部分富油送入洗萘塔内,另一部分和洗萘塔中返回的含有萘的富油进行混合,之后进入到蒸馏工序。

富油首先进入到油气换热器内,同脱笨塔顶的粗苯蒸汽间接换热到70℃-80℃,然后进入到油油换热器,和脱笨塔底部的热贫油换热到120℃-130℃,换热达到温度要求后,进入到脱水塔内进行脱除水份的操作,用泵将脱水之后的富油送入到管式炉的辐射段和对流段,待富油加热到180℃左右之后,1%的富油进入到再生器中,通过中压汽间接加热,并利用直接蒸汽来蒸吹,位于再生器的顶部的蒸出气体进入到脱笨塔,再生器下部排出的其他残渣流入到残渣槽内。脱笨处理之后的热贫油,经过油油换热器和冷富油进行换热后,进入到贫油冷却器中,将其冷却到30℃左右后送回到第三个串联的洗笨塔中来循环使用。

粗苯的蒸汽和富油换热完成后,经过冷凝冷却器的全冷凝,之后进行油水分离,将粗苯流入到中间槽内,利用回流泵,抽出一部分送入到脱笨塔顶部做回流。部分打入两笨塔来生产轻笨和重笨。从管式炉加热之后的富油中引出约1%至2%的富油进入到再生器中。生产中的残渣定期排放到残渣槽内,并和溶剂油仪器输送到焦油工段。

三、粗苯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

(一)贫油进入到一段冷却器中的温度过高,会导致一段冷却器的结垢严重,降低一段冷却器的冷却效果。经过一段冷却器的冷却处理后,贫油的高温依然高达52℃左右,同时也增加了二段冷却器的运转负荷。

(二)循环洗油恶化严重,导致洗笨塔运行阻力增大,同时也降低了洗笨的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单纯依靠增加洗油消耗,循环洗油指标好转不大,经过化验后,进厂洗油270℃的前馏出量约为75%至80%,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可以分析为,造成洗油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洗油生产厂家在劣质的洗油中加入了某种添加剂,导致虽改善了270℃前的馏出量,但无法满足生产工艺的需要。

(三)富洗含水量较高,水中的腐蚀介质含量较高,加剧了热油管线和相关设备的腐蚀。导致循环油中含有水的主要原因为:

1.硫胺生产出现非正常状况,煤气经过饱和器之后含氨量增加,从而导致洗油含有水分的腐蚀介质升高,主要为氨升高。2.洗涤部分的油封上的水进入到地下放的空槽后,经过液下泵抽送到富油之中,导致富油含水。3.洗萘富油的温度和煤气温度的波动较大,无法保证油温能够超过煤气进口温度的2至3℃,容易导致洗萘富油含水。4.各类油泵或备用泵的轴亚盖冷却水和填料位置的滴油混合,进入到放空槽后被打入到循环系统中,从而导致富油含水。5.生产用的煤气或蒸汽压力波动较大或压力较低时,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造成油系统空循环运转,最终导致油含水量超高。

(四)洗油质量不稳定且消耗量过大。洗油中含有酚成分较高,导致洗油质量变差;洗油再生器设计采用连续排渣,当焦油精制停建时,洗油残渣无法排出,因而改用间歇排干渣,显然这样的排渣设计有失合理,无法使洗油的高沸点成分能够有效排出,加大分子量和粘度,减少了300℃的前馏出量。另外,生产不稳定,被煤气带走的洗油数量大,空循环较多,出现跑冒漏等问题,导致消耗量增加。

四、解决粗苯生产工艺的相关措施。

(一)停用或改善洗萘塔

洗萘塔影响因素较多,导致洗萘塔的操作条件恶化,从而导致富油含水量过多,加剧腐蚀和造成提取萘油较为困难。针对此种情况,要停用洗萘塔,对鼓冷工段进行改造。采用横管冷却器冷却处理后的轻质焦油和氨水混合液,进入到直冷却塔中进行冷却洗萘的方法,将直冷却塔的煤气温度控制在20℃左右。

(二)增设油水分离器

由于冷却各类运转的油泵轴亚盖的压盖和水露出的油滴是混合后进入地下放空槽内的,之后才被打入到富油系统中。油水混合液中的水分较大,其混合液的油水比例约为1:20,为了解决洗涤部分地下放空槽中含水量过多的问题,可取消轴亚盖的冷却水,但同时要确保油泵运转正常。

(三)增加萘沉淀槽

生产粗苯的生产工艺中,脱萘工艺也存在问题。为了减少萘进入粗苯回收系统的机会,要将终冷煤气冷却系统改变成为终冷洗萘工艺,通过工艺改善,将萘在进入粗苯前洗涤下来,减少煤气系统中的萘堵塞问题,来保证煤气终冷却塔的正常运行。

五、结束语

粗苯生产工艺中存在较多问题,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优化生产工艺,改善生产技术,改进生产措施,提高粗苯质量,进而提高粗苯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其军 Chen Qijun 粗苯生产工艺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探讨 [期刊论文] 《天津冶金》 -2008年2期

[2]李振华 粗苯生产工艺的优化 [会议论文] 2004 - 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

[3]李胜改 尚建芳 张少华 粗苯蒸馏系统工艺改进 [期刊论文] 《河北化工》 -2008年1期

油气生产论文第3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自我总结能力,每章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与思考题。包括石油产品有哪些分类及各自用途等基础性习题;冬天柴油车挂蜡如何处理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根据油品的特性实现油品的安全管理等与实际生产相关的习题。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章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再相互交流,把握主线,整体思路清晰。

2教学方法改革

2.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铺垫;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复杂,新工艺技术、新标准繁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授课中把新工艺、新标准等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了解掌握,节省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运用视频将理论与专业实验、仿真素材等紧密联系起来,如对实沸点蒸馏先进行理论介绍,再播放视频,一动一静,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学习平台也不断完善,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技术及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启发式与对比式教学相结合为了改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清洁燃料生产时,先通过图片了解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具体数据,再讨论导致的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源头之一,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提高燃料的质量,即生产清洁的汽油和柴油。应用启发式教学,从我们切实能体会到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并用对比式教学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如把汽油和柴油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异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先指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工作过程都是由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4个过程构成,但两者的压缩比、进入气缸的气体、着火方式等不同,所以对燃料的要求不同。汽油和柴油在发动机中燃烧不正常时都会发生爆震,且爆震现象相同,但是产生爆震的原因及时期却完全不同,两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其抗爆性,由此得出各自的理想组分。通过对比归纳,内容清晰,层次分明,相似的知识点不易混淆,便于理解与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小组讨论形式进入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会不定期的提出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期刊、报刊、互联网、电视等)收集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高涨。比如绪论讲完之后提出问题:石油与你有多大关系,你一天消耗掉多少石油?在下次课中用部分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正了解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离不开石油,但石油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加工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呢?有了疑问和好奇心,增强对本课程的兴趣。

2.4培养独立查阅并加工文献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如原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炼化企业如何实现清洁燃料的生产?现代炼油工业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问题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取某一个课题,独立查阅文献并经过整理完成一份报告,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加深对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

2.5加强工程意识与理论的联系石油加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除讲授理论内容,还引入大量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案例,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如以辽阳石化加工原油-俄罗斯原油为例,根据原油性质、实沸点蒸馏数据及直馏产品性质,确定加工方案;以辽阳石化550万t/a常减压装置为例,讲授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直馏产品性质等,运用实测数据进行产品实沸点切割计算,分离精确度计算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如当某一侧线产品出现头重尾轻的时候应如何调节操作?本专业定期聘请工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课,介绍工厂相关装置概况、原料及产品、市场需求、主要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从事化工行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事项,使学生不但有了安全意识,也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专业实验最能反映专业特色,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关系最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不断对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善,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又增加了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建设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运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聘请设计院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老师,本人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具有实际生产经历,曾在中石化沧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工作两年,每年参加知道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并于2012年在辽阳石化炼油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因此对炼油加工工艺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师除了担任理论教学外,还担任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定期聘请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结束语

油气生产论文第4篇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工业 会计准则 成果法 全部成本法 储量认可法 启示 

石油天然气(简称油气)会计的特点是由油气工业生产过程的特征所决定的,对油气生产公司所发生的取得成本、勘探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进行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一般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采用成果法或全部成本法。但在制定油气会计准则时,究竟采用成果法还是全部成本法,亦或储量认可法,在美国油气会计准则的历史上,曾发生过激烈的争论。至今美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油气会计准则体系。而我国尚未对油气生产行业的特殊会计问题制定准则。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日趋完善,制定一套符合油气行业生产特点的油气会计准则势在必行。本文就美国油气会计准则的历史发展作一描述并作简要的评价,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同仁对我国油气会计准则的重视。 

一、美国油气会计准则的历史考察 

(一)50年代中期之前的成果法时期 

成果法的基本特点是,(1)以地质区块或油田为成本中心;(2)假如寻找、取得和开发油气储量的费用支出结果直接找到储量,这些费用支出就应该资本化;假如这些活动的费用支出结果没有找到或取得一定的储量,它们就应该作为费用列入当期损益;(3)符合"资产是一种期望提供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的定义;(4)把没有直接发现油气的勘探支出作为当期费用,成功勘探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符合稳健性原则;(5)强调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1955年之前的60年里,美国几乎所有的抽气生产公司都采用成果法,但是,在成果法概念的运用上出现了许多差别,他们并不遵循相同的会计原则,因此,各公司之间的会计信息完全缺乏可比性。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孔年代经济危机以后,注册会计师忙于建立会计基础规范,尚无法顾及或并没注意到油气行业的会计方法问题。 

(二)全部成本法的产生 

在50年代中期,油气会计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全部成本法"。其主要特点是,(1)以国家或政治地理区域为成本中心;(2)把一个成本中心的勘探、取得和开发成本全部资本化,无论这些活动的结果成功与否;(3)理论依据是,石油天然气公司的一切勘探开发活动都是为了寻找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发生在该活动中的成功成本和非成功成本都是发现石油天然气的成本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非成功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发生的成本和发现的储量之间没有必要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末我到探明储量的一切支出都应由探明储量来承担,予以资本化,以正确反映获得探明储量所花费的代价;(4)注重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5)强调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实务中,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而成果法和全部成本法中又有多种变异方法。这样各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就更不可比了。 

(三)会计方法的规范时期--油气会计准则的产生 

l.APB的初步尝试。到60年代中期,已有许多会计师和财务分析人士开始关心油气生产公司采用的各种会计方法。1964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委托Price Waterhouse & Co.合伙人Robert E. HeId对采掘工业的财务会计和报告进行调查研究。结果Field建议,应该取消全部成本法,采用成果法。该建议在第11号会计研究论文集(ARS511)中被接受,但遭到了来自全部成本法支持者和成果法支持者的双方反对。尽管如此,APB的初步尝试还是为油气会计准则的制定打下了基础。 

2.能源政策和保护法案对FAS19的催生。1973年的阿拉伯石油禁运引起美国公众和国会对油气工业的强烈关注。这种关注在何975年能源政策和保护法案》(EPCA)中得到充分体现。该法案要求建立包括财务资料在内的国家能源数据库,制定油气生产公司向能源部递交报告时都能使用的会计准则。法案规定,这些会计准则应该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制定,或者允许SEC依据FASB开发的会计准则进行研究。1975年末,FASB在其议事日程上增加了"石油工业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项目。 

3.FASB的巨大努力。1975年FASB指派了一个来自油气行业、公共会计师行业、银行业、证券业和学术界的人士组成的专门小组,以协助FASB解决有关的问题。同时,来自联邦机构和国会的观察员也出席了专门小组会议,如成本会计准则委员会、联邦能源署、联邦动力委员会、SEC、美国会计总署和众议院州际对外商务委员会的监督和调查分会等。RU3几乎评述了1969年以后公开出版的所有关于采掘行业的会计与报告文献。FASB于1977年12月了第1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19)"油气生产公司的财务会计和报告,要求从1978年12月15日以后开始的财政年度实施。FASB选择了成果法的一种形式作为油气资产计价与报告的基础。该份文件在美国会计准则历史上第一次就油气行业特殊资产的计价、矿区权益转让中的收益决定及揭示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研究制定我国特殊行业会计规范的重要参考文本之一。然而,FASB 19遭到了许多有关人士的反对。 

(四)储量认可法的产生及FAS25对FAS519的修改 

1978年5记在第253号会计系列文告(ASR253)中认为:成果法和全部成本法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都没有认可已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价值,也没有反映发现活动的真实收入,因而都不能提供有意义的财务报表。必须开发一种以探明油气储量价值为基础的、新的、被称为"储量认可法"(Reserve Recognition Accounting)的会计核算方法,来消除全部成本法和成果法的局限。储量认可法将赋予油气探明储量一种"价值",并将在收人中按照实际发生的变化情况反映油气探明储量价值的变化。探明油气储量的未来估计价值应该作为资产,折现率为10%。在储量认可法的试用期内,各石油公司可以遵循FASB在FAS19中规定的成果法,或SEC规定的全部成本法,储量认可法的报表将作为补充资料。其目的是要为储量认可法制定出令人满意的程序和方法,以确保其能取代全部成本法和成果法,最终成为油气生产公司编制主要财务报表的准则。1978年SEC分别在ASR258、ASR257中了对全部成本法和成果法的终审规则,对遵循成果法的公司规定的规则基本与FAS519约有关规定相同。 

1979年FASSB了FAS25,规定不定期暂停执行FASl9中的大部分会计核算规定。因此,在SEC管辖之下的石油公司可以遵循SEC规定的全部成本法,或FAS19规定的成果法。对于其他公司则没有规定采用何种会计核算方法。但是,其中多数公司采用了SEC所规定的成果法或全部成本法。负责油气生产公司审计的大多数执业会计师也要求他们的当事人按照SEC的规定,采用全部成本法或者成果法。FAS525的颁布,宣告了FASB试图为油气资产的计价建立统一方法的努力的失败。 

(五)"历史成本十储量价值"模式的确立 

自SEC要求进行储量认可法补充揭示以来,引起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争议,对之进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文章大量出现。人们发现储量认可法是有缺陷的,因为储量认可法是以现行的油气价格、现行的生产成本、现行的法定税率、管理当局对未来开发、开采时间分布的估计和10%的折现率为假设前提,是一种以折现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其中这些假设的过分主观估计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靠性是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和核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模式不能动摇。然而,油气资产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其历史成本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巨大差异,因而油气储量的未来现金流量(价值)也必须予以揭示,才能体现相关性,否则,历史成本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必须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1982年FASB了FAS69,规定了关于油气生产活动的揭示要求。FAS69要求有重要油气生产活动的股票上市公司,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揭示有关下列项目的补充资料:(1)历史基础:(a)探明储量数量资料、(b)有关油气生产活动的资本化成本、(c)发生在矿区取得、勘探和开发活动的成本、(d)油气生产活动的经营成果;(2)价值基础:(a)有关探明油气储量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现值的标准化计量(Standardized Measuvement of Oil and Gas,简称SMSMOG)(b)SMOG的变化;(3)要求公开上市或非公开上市的公司揭示:(a)油气生产活动的核算方法、(b)资本化成本的处理方式。 

FAS69基本上采纳了储量认可法的程序,只是SMOG的计算考虑了未来所得税,而储量认可法的计算则不考虑,因而SEC撤消了1978年要求的价值揭示,以支持新的FASB准则。这种在以历史成本为基础、以折现价值为补充的信息揭示方法,我们称之为"历史成本十储量价值"模式。这种模式在美国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 

(六)90年代以后的发展变化 

1995年FASB颁布了有关长期资产减损的FASl21,要求对长期资产诸如资本化的油气矿区的取得、勘探和开发成本进行减损测试。如果有关的预期末来现金流量少于资产的账面净值,则认为资产发生了减损。减损损失通过把减损资产的账面净值减少到公平市价予以确认。SEC要求在成果法下必须进行减损测试并予以报告,在全部成本法下则不必报告。 

目前,小型的、渐成立的油气公司基本上都采用全部成本法,美国20家最大的上市石油公司几乎都采用了成果法,紧随其后的200家大石油公司中采用成果法的公司和采用全部成本法的公司数几乎各占一半。 

二、启示与借鉴 

通过对美国油气会计准则发展历程的考察,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一)必须建立我国油气会计准则,规范石油行业会计实务 

和美国相比,我国石油企业使用的会计规范,历史上看,一直都不适应油气行业的生产特点,且各石油企业会计信息不可比、不完整、不真实: 

1.1993年以前陆上石油企业的"三套账"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投资体制的原因,人为地将油气的勘探、开发与开采活动这个整体概念割裂开来,使用三种不同的会计制度(勘探活动适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开发活动采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而开采活动则使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编制三套不同的会计报表。结果是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被支解,相应的会计信息被分散。 

2.1993年以后陆上石油企业的"三账合一"时期。该时期油气勘探、开发与开采活动作为油气生产活动整体的概念得以建立且实行了三账的合一。但是,仍保留了传统计划体制和改革过度时期形成的油气勘探开发投资财务制度,因而,1993年的会计改革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油气会计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油气生产活动的特点在会计核算上仍未得到体现,各企业仍采用工业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油气生产活动的核算。主要问题是,(1)矿区取得成本与油气储量资产的缺位;(2)勘探开发成本处理不规范,油气生产成本构成不完整,相当一部分勘探成本不形成资产,也不计人费用;(3)国家对企业的投资不增加"国家资本金";(4)勘探开发基金提取上的主观性与人为调节,使油气生产成本不真实;(5)油气井等主要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法计提折旧,油田维护费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等。这种状况直到2000年CNPC的PetroChina在美国和香港上市才得以改变。 

3.重组前海上石油企业的会计处理。由于成立相对较晚、投资体制较先迸、中外合作业务量较大等原因,中国海洋石油公司(CNOOC)的会计核算制度相对较先进、科学,和国际惯例比较靠近,其会计方法类似美国的成果法。但CNOOC在其会计制度中末明确地提及"成果法"一词。其会计处理方法是,(1)不反映取得成本;(2)勘探成本分别在"合作勘探投资"、"自营勘探投资"中暂时资本化,其中成功的勘探投资分期摊人油气生产成本,不成功的则计入当期损益;(3)开发成本分别在"合作开发投资"、"自营开发投资"中资本化,在完井并投入生产时分期摊大油气生产成本。 

4.2000年以后的开始规范时期。2000年我国石油企业的上市推动了油气会计方法的改革,使之进一步与国际惯例靠拢。目前,油气企业可以说是三足鼎立,即CN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lNOPEC)和CNOOC,它们的主业执行的都是工业企业会计制度或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共同业务会计准则,但对具有特殊性的油气生产活动,则在对国内股东的报告方面各行其事,没有统一的规范。PetroChina最早改革了其油气生产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成果法"。其对国内90%股份股东的报告使用的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对香港和国外10%股份股东的报告则按IASC的准则或美国油气准则的要求对现有资料进行调整。最近,刚在香港和美国上市的"中国石化"也存在类似的做法。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对上市的股份执行的准则是统一的,即IASC或FASB的有关规定,对非上市的股份则执行各自内部会计制度,在国内没有统一的油气生产活动信息披露规范。 

虽然从总体上说,与美国的差距在缩小,但仍存在以下主要差距或问题: 

(1)油气资产的折旧、折耗与摊销采用直线法,不能真正体现配比原则; 

(2)对油气资产不进行减损测试,石油企业的高风险性揭示不充分; 

(3)对未来废弃成本预提"油气资产弃置资金"形成长期负债,同时计人期间费用。其金额按摊销额的5%计提有待商榷(此种长期负债的计量可否考虑现值门 

(4)揭示的信息仍不完整,没有要求揭示储量数量、各环节的资本化成本和油气储量的标准化计量; 

(5)油气矿产基本上不转让,转让收益确定问题基本不存在; 

(6)最重要的是没有石油企业共同遵守的油气会计准则,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上述差异或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石油企业提供信息的成本大大增加,各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性差,不利于国家对石油行业的管理。因此必须制定相关会计准则,对我国油气企业的会计核算加以规范。同时,制定油气会计准则,对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促进国际间的协调,丰富我国会计理论,推动现值会计、环境会计的研究,规范我国石油企业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者油气会计准则的制定对其他采掘行业的会计核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选择成果法作为勘探开发成本的核算方法 

由于会计准则的结果会涉及到各方的经济利益,是一种利益分配工具,各利益主体会借助各种政治力量干涉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在美国,由于抽气企业的雄厚资本和巨大的组织规模,便其借助政治势力干预会计准则制定的能力较大,因而会计准则制定的政治过程在油气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体现的最为明显。FASl9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为完备的油气会计准则,就油气资产的计量、收益的确定和会计报告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要求。然而,这份准则公告的出台却几经波折,美国国会、能源部、联邦动力委员会、司法部、证交会等大量牵涉其中。由于各种政治力量的干预,FAS19所确定的油气资产会计方法不得不在FAS25中宣布停止(龚光明,1999)。我国在制定抽气会计准则时,应注意我国油气企业是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应选择有利于国家又兼顾其他少数股东利益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笔者认为我国企业选择成果法较为恰当。 

(三)应加强对油气会计理论的研究 

FAS3在制定各具体会计准则时十分注意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制定FAS19过程中,它几乎评价了所有公开出版的有关油气会计的文献。不仅是FASBB作为准则制定机构进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问题研究,各利益组织和团体也拿起理论武器来阐述各自的观点。从1975年准则立项到1982年上船19的完成花了大约两年多的时间。但是,由于FAS 19在处理相关性与可靠性,表内揭示与表外揭示、历史成本计量及其缺陷的弥补、实现原则、稳健主义等一系列的问题上,没有为SEC完全接受,不得不被FAS 69所取代。尽管FASB十分注重理论研究,但是,还是满足不了制定会计准则的需要,使准则的制定出现了许多波折。 

而我国的油气会计准则研究同样落后于实践,如果不加强油气会计理论研究,则可能会重蹈美国之覆辙。1999年初财政部以重点课题方式向全国公开招标,才拉开我国油气会计准则研究的序幕。但是,已跟不上实践的步伐。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都已在海外上市,其会计资料从原有的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到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再到IASC:或美国会计原则的转换,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同时也花费了大量中介机构服务费,其代价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油气会计准则对必须发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石油企业的特点、所处的会计环境和国外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以开发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油气会计准则。 

油气生产论文第5篇

[关键词]采油技术 注水 压裂 微生物采油

[中图分类号] TE35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92-1

1采油技术概述

采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通过生产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它所研究的是可经济有效地作用于油藏,以提高油井产量和原油采收率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理论、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已处于高含水、高采出阶段,产量递减较快,水油比上升造成的油气田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对油田进行措施配置有利于延长油田稳产年限,降低开采难度,从而提高采油速度及提高最终采收率。

2目前应用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

2.1常规采油工艺难以满足目前开发的需求

大泵提液技术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应用的大抽油泵主要有0.70mm泵和0.583mm泵两种。其中由于实施控(停)注降压开采,油藏供液能量下降,从而给以大直径管式泵抽油为主的油藏生产带来困难。突出表现为,抽油系统冲程损失增大,漏失量增大,泵效下降。甚至有些井出现供液不足,泵效大幅度降低。

2.2开发后期垢、锈现象日益严重

近年来,部分抽油井出现了结垢及铁锈卡泵现象,给油井生产带来很大危害。其中,结垢情况主要在抽油泵、电潜泵吸入口、电潜泵叶轮等处,分析原因认为: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由于地层水、注入水的相互作用、压力下降,原油及岩石的变化等引起原来流体的物理化学平衡破坏,使垢物质析出;另一方面,由于管式泵或电潜泵的机械结构引起在过流断面狭窄处流体流速骤增,压力下降,是垢物质析出所致:另外温度变化也是一个结垢的重要原因。

2.3重复堵水措施效果日益变差

目前我国有的油田主要遵循“堵水+酸洗+人工举升”的开发模式,从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出三轮后重复堵水措施选井困难、措施有效期短、效果变差,特别是在重复堵水方面,主要存在下列两方面的问题:

(1)堵剂适应差、成本高,强度小,不能有效地挖掘远井地带剩余油的潜力;

(2)堵剂耐酸性差,油井堵后酸洗低渗透层段时,容易使堵剂失效,再次沟通底水;

(3)堵剂进入地层范围小,深度堵水缺乏理论支持及现场实践。

(4)三次采油工艺技术储备不足石灰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外几乎仍是一个技术很少(室内理论评估除外今,中法合作的雁翎注氮项目是该类技术探可借鉴的经验次有益尝试。

3采油技术发展趋势及方向

3.1复合驱油法

多种驱油方法的组合是由于各种驱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完全满足不同环境下油层的驱油。因此近年来,提出了各种驱油法组合的新型采油技术,有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碱/聚合物复合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对于碱/聚合物复合驱,其中的碱与原油中的环烷酸类可形成皂类而自生出主要是狡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不但可以除去原油中的酸类,而且能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

3.2混相法

混相法是将一种流体注人油层,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通过复杂的相变关系与油藏中的石油形成一个混相区段,混相驱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使排驱剂所到之处的油百分之百的采出。当这种技术与提高波及系数的技术结合起来时,实际油层的采收率就有可能达到95%以上。可用于混相驱油的气体中有烃类气体与非烃类气体。烃类气体有干气、富气和液化石油气(LPG);非烃类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烟道气等。气驱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油藏与设备条件,同样也取决于有无气源。虽然可用于混相的气体有数种,但烃类气体是重要的、昂贵的化工原料。而非烃类气体中的氮气的M P又极高,一般不易达到混相驱,因此混相驱的气体主要采用CO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混相驱、NZ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AG驱)。

3.3热力采油法

一般是通过提供热量、升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粘度来减小油藏流动阻力。当今使用的热采工艺可根据热量产生的地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热流体从地面通过井筒注人油层;另一类是热量在油层内产生,如火烧油层法.将热流体连续的从一些井注人油层,而从另外一些井产油。热驱法不仅降低流动阻力,而且也提供驱油动力。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3.4微生物法

微生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与石油有关的,如早期前苏联科学家就通过分析地面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寻找油矿;1926年,巴斯丁首次发现地层水中含有硫酸盐还原菌(SRB),这是一种厌氧菌,能引起设备腐蚀和地层堵塞。同年萨勒洛夫斯第一次提出利用微生物在地层中的活动来提高采收率的设想。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可用于提高大油田的原油产量,减缓腐蚀,控制原油含硫,改善地层渗透率,减缓气锥、水锥等。在国内外的一些油田中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起到了一定收效。三次采油是充分利用石油资源的重要途径,虽然三次采油方法很多和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突破,但是除聚合物驱外其它驱油法目前仍处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试验阶段,特别是现在油价不高的情况下还不宜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特种表面活性剂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各种三次采油的驱油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需要根据不同油田的油藏情况、原油组成、地层状况、盐的种类和含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充分试验。目前,在三次采油方法中化学复合驱无论是提高采油率幅度,还是降低成本都有很大发展潜力,因此完善化学复合驱采油技术仍是今后三次采油试验研究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宋杰鲲,张在旭,张宇 油田增产措施配置规划.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2]谷艳荣.柔性金属抽油泵排砂采油工艺.2005.

[3]孙志前.生产一线大排量螺杆泵采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 2003.

油气生产论文第6篇

油气田主要是油藏、气藏和油气藏的总和,石油天然气均在油气田开采,是为社会发展提供石油、天然气的重要生产场所,对于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油气田生产企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为了能够有效提高生产量,生产调度管理工作主要是依靠生产调度部门实现,严格遵循相应规章制度,确保生产活动有序开展,对于油气田生产安全意义深远。由此看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有效做好油气田生产管理中的现场管理和调动,成为当前首要探究问题,本文就此展开讨论,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应对措施。

关键词:

油气田;生产管理;现场管理;调度

油气田生产管理工作开展中,主要是依靠相应生产调度管理部门来实现,作为油气田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场管理和调度工作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现场管理和角度工作主要是遵循相应规章制度和生产目标,按照一定流程,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的管理工作,通过协调、组织、指挥以及监控等多样化手段,充分配置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油气田生产管理目标。由此看来,加强油气田生产管理中现场管理和调度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油气田生产管理概述

油气田企业在生产管理中,作为管理工作核心,现场管理和调度工作成效高低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对于油气田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油气田生产管理活动由于自身特性,涉及范围较广,技术含量较高,所以在管理工作开展中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管理问题。如何能够有效发挥各个部门协调工作成效,全面掌握油气田生产和开况,迫切的需要强化生产管理力度,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确保油气田生产活动能够有序开展,为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1]。

2油气田生产管理的现场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步飞快,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度随之增加,于是开始大规模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油气田作为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和生产主要场所,为了确保油气田生产活动有序开展,做好生产现场管理和调度工作是必然选择,其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费用,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为油气田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就油气田生产管理本质来看,其中主要包括对油气田的动态监测和研发、油气田生产资料的收集以及生产设备管理等众多方面。油气田生产活动开展中,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动态监测,为实施掌握生产情况提供最新鲜的资料和信息,为后续研究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对于不同采油方式的油气田,动态监测要求相应存在差别,需要严格遵循相关技术要求开展工作,一旦遇到及特殊情况,可以适当的选择增加内容。对油气田生产动态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帮助生产人员进一步掌握油气田生产规律和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有有针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确保油气田生产活动有序开展,提升生产效率[3]。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对于现场资料收录方式同样存在差异,但是殊途同归,均是为了保证现场生产资料的完整、真实和准确,从而更好的满足油气田动态研究需求。油气田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应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水平,针对油气田生产规律,健全和完善生产现场资料录取制度,并落实到实处,观贯穿生产活动始末。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油气田生产资料正是和准确。此外,油气田生产设备和技术是保证生产活动有序开展的根本,油气田生产企业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设备和技术管理制度,确保对设备定期检修和维护,对于老化设备及时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气田的现场管理可以采用5S管理法,也就是对油气田生产管理中五个环节开展工作:(1)整顿。现场管理人员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尤其是一些死角地带,包括电柜顶部和设备内部。可以采用突击检查的方法,对现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顿,提高管理效率。(2)清扫和情清洁。对施工现场进行充分清扫,尤其是设备应保持清洁,对于其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制定合理解决方案进行清扫,找出问题源头,提升设备使用寿命。(3)素养方面,则是健全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工作人员日常行为。

3油气田生产调度管理

油气田生产调度管理工作同样尤为重要,是油气田生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主要在于生产调度部门对油气田生产、调度、指挥以及管理等多项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也就说明油气田生产调度管理涉及层面较广,内容十分复杂,为生产调度管理工作开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4]。油气田生产调度管理工作开展需要结合其他工作环境开展情况,包括水、电以及通信等工作,确保油气田生产活动能够有序开展,从而对于油气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解决,更好的完成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所以说,油气田生产调度管理工作有赖于先骨干部门收集更为准确、全面的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对油气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和管理,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构建更加完善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油气田现场调动工作有序开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油气田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油气田企业应建立一个统一生产调度平台,建立生产调度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油气田生产进行统一管理,实现高效生产,提高油气田生产管理安全、可靠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动态管理系统,针对油气田中重大项目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图式展现数据情况。并在施工现场建立大型电子屏幕,对调度信息进行公示,同时将生产情况展现在生产人员面前,包括天然气利用、钻机运行情况和油气销售情况等。(2)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对生产活动实施监控,确保生产活动安全有序开展。总的说来,油气田生产管理同其他企业管理而言相仿,在突显油气田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特点的同时,具有共同的管理特征。

4结论

综上所述,油气田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影响,为了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气田企业已经加强现场管理和调度,针对生产活动中重点和难点环节,做好预防措施,健全生产管理体系,确保生产活动有序开展,提升生产效率,以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油气田企业能够占据更大优势,谋求长远发展。

作者:韩华 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气厂计划科

参考文献:

[1]李京.油气田生产HSE管理体系中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J].钻采工艺,2012,No.14504:135~138.

[2]耿旗.油气田勘探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及应用[J].天然气工业,2012,No.17909:120~122+147.

油气生产论文第7篇

关键词:油气资源;经济增长;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4日

油气资源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能源,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资源富集区的能源产业不但为工业提供了能源保证,又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陕西是我国能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油气资源产业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每年为全国油气需求做出有力保障,并为陕西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研究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问题,有助于认识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油气资源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一、陕西油气资源生产状况

陕西油气资源储量巨大,2011年陕西石油保有储量2.98亿吨,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二;天然气保有储量5,478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西部第四。随着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油气资源产量不断上升。截至2011年陕西油气资源产业生产石油3,225.42万吨,天然气272.21亿立方米,年均产量增长速度为18.98%、28.51%,油气生产创造价值1,541.50亿元人民币(按照当年价格计算规模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占陕西GDP的12.32%,为当地经济增长创造了巨大财富。

二、油气资源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一)数据的选择。为了便于研究,本文所述的油气资源产业包含《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表》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归属上游产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属于下游行业。本文研究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对陕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选择2000~2011年的陕西省油气资源产业产值数据和陕西GDP数据作为纵向研究数据,在比较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候,选择2011年全国31个省市的油气资源产业和国内生产总值为研究数据。所有数据摘自《陕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其他省份的统计年鉴。

(二)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对GDP贡献水平。2011年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全年产值3,673.61亿元,占当年陕西国内生产总值的29.36%,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1,541.50亿元,占陕西GDP的12.32%;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1,658.38亿元,占陕西GDP的13.2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473.74亿元,占陕西GDP的3.79%。油气资源产业对陕西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带动陕西经济高速发展。

(三)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对GDP贡献趋势分析。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从2000~2011年上游和下游产业不同程度地为陕西GDP做出贡献。从整个产业来看,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对GDP的拉升从2000年的15.90%上升到2011年的29.36%,最高的时候在2008年占比达到31.35%,说明陕西GDP将近1/3由油气资源产业创造;上游产业对陕西GDP影响变化明显,从2000年的9.59%上升到2011年的12.32%,下游产值占比变化大,从6.31%增长到17.04%,这是由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发展调控影响的,传统的油气产业重视开采业,忽略了高附加值的下游产业,为了优化产业发展,当地政府鼓励发展下游产业,合并重组上游企业,统一规划油气资源产业,使得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近12年的油气资源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走势详见图1。(图1)

(四)陕西油气资源产业对GDP贡献比较分析。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大省,其油气资源产业对当地的贡献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我国油气资源产业总产值110,602.99亿元,占全国GDP的23.43%,而陕西省当年油气资源产业占当地GDP的贡献水平达到29.36%。在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发现大多数省份的油气资源产业产值都占当地GDP的10%以上,能源富集地区的油气资源产业贡献水平较油气资源贫乏地区的贡献水平高;陕西属于油气资源富集省份,在全国来看油气资源产业产值贡献水平较高,但与其他能源富集省份比较并不是很占有优势。陕西省下游产值占比全国仅排列第12位,上游全国排列第4,由此可以看出陕西省油气资源产业虽然从2000~2011年以来,下游产值占比不断提升,然而与其他地区比较还有待提高。陕西油气资源产业上下游贡献水平详见表1。(表1)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油气资源产业产值的分析,发现其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巨大,陕西经济增长很大取决于油气资源产业的发展,油气产业极大地影响着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数据。2000~2011年的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占陕西省当年GDP的比值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受政策调控的影响上游产业产值占比有所下降,下游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发现,陕西省油气资源产业对当地的贡献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排列第7位,不及新疆、甘肃、山东等省份,新疆、甘肃由于GDP产值小,而导致油气资源产业产值占比高;山东、黑龙江、天津、辽宁油气资源产业不论是产值还是比例都比陕西的高。

主要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油气生产论文第8篇

关键词:油气资源;二次创业;勘探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7.002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7-005-07

收稿日期:2012-03-28

一、目前我国油气资源面临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面临诸多问题。

第一,后备可采储量不足。我国油气资源的后备可采储量少,特别是优质石油可采储量不足,缺乏战略接替区,西部和海相碳酸盐岩等区域的勘察一直未能取得战略性突破,后备可采储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进一步增加油气产量和满足需求的主要矛盾。

第二,风险勘察投入不足。近年来,国家对这项工作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机制,发现性调查评价工作力度不够,基础地质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缺乏供给保障机制,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油气资源安全供给保障机制,油气的资源储备和原油及成品油储备,还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我国部级油气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刚刚开始建设,进口安全机制和特殊情况下的石油供应应急机制还不完善。

第四,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增储上产需要。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对科技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系列关键理论和技术,如海相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深水钻探、山地地震、难动用储量开发技术等亟待突破。

第五,环境问题严重,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油气长距离输送以及油气加工过程等都会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有的还非常严重,致使土质严重酸碱化、水质和空气污染,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土壤和生态环境。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尚未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勘探开发中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批示,“要重视油气资源战略勘察工作,争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新的突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叫陆相?什么叫海相呢?我们过去都说中国是陆相生油,就是在海水从中国大陆退出去了以后,还剩了河流、湖泊,还有沼泽,在这些地方同样可以生油,这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极大的贡献。海相就是在浅海里面、海洋的环境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地质上管它叫做海相,同样也可以生油。

中国的石油跟天然气的资源潜力都很大,最新一次对石油统计是总资源量达到了940亿吨,而我们现在只发现了22%,天然气总的资源量有38亿万立方米,现在仅仅探明了7%。海相残留盆地,是我们亟待要开拓的。但是这个问题难度相当高,于是就提出来一个二次创业的问题。二次创业就是要在前新生代,就是在中生代、古生代,甚至于元古代地层里来找石油和天然气。

现在在塔里木我们可以在地下六七千米的深度把石油找到,但是在海相地层里找油,还是没有突破。而第二次创业,就要勘探开发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是我们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也是我们重点工作的方向,现在已经开始取得了很多成绩,前途也是非常广阔的。这就是《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已经来临,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的石油都是在海相地层里找到的中国石油界的先驱者——孙建初先生,1937年从国外回来,到了玉门即河西走廊去找油,就因为他认为河西走廊是一个山间盆地,两个山当间的一个盆地,这个盆地会有海相地层。他果然就在石油沟和白杨河里头看到了油苗,并追踪这个油苗发现了玉门油矿。我国解放前年产12万吨原油,就是靠玉门油矿,就是孙建初先生的贡献。但是孙先生发现的石油,不是海相地层,而是陆相地层,是在老第三纪地层里拿到了石油。当时全世界认为,要想找到石油,要在海相地层里找到,从来没有人提陆相,结果他在陆相里找到了。当时潘钟祥先生在陕北、四川工作,他就发现中国的湖泊、河流里头的沉积同样也可以生油。他撰写文章论述陕北和四川的陆相生油,就是说在海水退出了以后,剩下的湖泊、河流里面沉积下来的地层,同样也可以生油。孙建初先生和潘钟祥先生对中国石油做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解放以后,大规模地开展了油气的勘探,这个时候李四光、黄汲清先生,就应用潘钟祥先生首先提出来的陆相生油的理论来推动了我们全国的油气勘探工作,而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中国油气第一次创业的成绩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