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新能源技术创新

新能源技术创新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8 17:32:56

新能源技术创新

新能源技术创新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 节约能源 技术创新体系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节约能源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粗放式增长方式下,能源消费也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思路。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负担起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从企业自身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应是企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1.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作为个体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也主要是从利润角度考虑。企业要实现最大利润,首要的办法是降低成本,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能耗,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把废能转换成企业可用的能源,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一位企业家就曾说过,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资源节约、环保与高效。

2.节约能源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世界先进平均水平,煤、电、水等大量能源浪费严重。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应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集团,通过启动新能源与新动力技术创新战略,开发出高效率的汽油发动机、高级柴油发动机和利用生物燃料、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能源的汽车动力系统等,掀起燃油动力革命。我国著名的企业五粮液集团采用蒸馏一次水补充及二次恒温控制技术改造、激光全息防伪生产线进水全封闭循环新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新技术,实现年废水循环利用量700多万吨,各类资源的“三废”综合回收利用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该集团董事长王国春认为:“三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基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五粮液集团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把节约能源作为技术创新的目的。

3.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

节约能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技术创新导入节能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节约能源的保障。英国BRONZEOAK公司与印尼RNI公司合作,利用印尼甘蔗、棕榈等自然资源,共同开发生物乙醇等新型能源,建立生物资源发电厂,打造了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制造体系。江苏金东纸业公司将企业80%以上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新领域,建成白水全封闭循环利用系统,使企业白水循环使用率高达96%;实现了冷凝水全部回收利用,使吨纸耗水从原来的120吨迅速下降到8吨。

4.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的,而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具有社会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注定要为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企业技术创新已经和必定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以科技创新导入能源利用与再生,高新科技产业增长占全美经济增长的85%以上,开辟了新的增长方式,节约了能源。而传统产业中的机械制造、化学与造纸以及日用消费品工业等,通过技术创新,对节约能源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我们也应确立技术创新导入能源节约、开发与利用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节约能源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1.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日本的科研开发体系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形成的。再如美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愿意投入巨资。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3%,它还建立了巨大的技术中心,设研究实验室及工程部、设计部、制造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由于计划经济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认为技术创新应该是研究院所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上不愿进行投资,由此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更无从谈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

2.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少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对符合节约能源要求的技术创新关注也较少。一些企业即使考虑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没有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角度考虑,甚至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办法,走粗放式的老路子,以能源消耗过度为代价,从长远看,这不仅对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制约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虽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增加利润毕竟要经过比较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实现,而且,企业为此进行技术创新所需投资成本较高,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大量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购买新能源的成本甚至比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能源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粗放式经营中并没有因企业的过度消费能源而直接付出相应成本。因此现实中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组织保障不强

既然企业自身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并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等引导企业、规范企业、约束企业。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改进新设计,加速企业发展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大力开发节能技术,积极寻求可替代资源,大力倡导全社会节能。比如将汽车节能技术设置硬性指标,规定2007年生产的汽车的燃放必须从每加仑行车20.7英里提高到22.2英里。英国政府大幅度降低对资源消耗高的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补贴,扶持发展能源消耗少、资源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欧盟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产业,新生能源可获得相应排放额度的补偿。而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总体看来,针对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5.企业围绕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水平低

近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虽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节约能源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节约能源角度看,目前工艺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围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工艺创新过少,导致企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低。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低,而且,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还是以模仿、改进和换代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

三、从节约能源视角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明确界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位,直接、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进程,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其次,可以考虑在政策方面硬性规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的比重;再次,国家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2.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

在增长优先的发展观指导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缺少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要使企业和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把节约能源的观念和思想深入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创新观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它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是可持续的,是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

3.加大围绕节约能源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和支持

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节能环保型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向节约能源方向转变。(1)从产业政策上对那些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企业予以淘汰,扶持能耗少的高新技术企业。(2)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贷款,对高能耗企业则限制信贷支持。(3)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税收政策,对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税、奖励、补贴等优惠,扩大对高能耗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4)建立技术扶持体系,优先考虑将节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重点工程,直接投入资金,组织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5)增加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引导类科技计划的投入,给企业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更多支持。

4.围绕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能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尽可能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回收率,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和二次再生利用,创造能源循环利用的节能新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如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发展尚未使用的能源来取代已经和将要耗竭的能源,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以节约能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

5.围绕节约能源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节约能源可以通过对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来实现,而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不是单个企业和产业能够完成的,它要求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一个企业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让别的企业享用,企业的废弃物甚至也可以成为别的企业的能源。如此循环利用,互帮互助,共同促进整个社会节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促进能源节约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凤岭:整体推进节能环保经济发展[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7)

新能源技术创新第2篇

“在我的记忆中,在技术领域,我们看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能源计划主任恩尼・摩尼兹(Ernie Moniz)这样说,“是时候采取规模创新、政策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了。”

受政治政策的影响,能源行业的发展一直缓慢,摩尼兹指出,改变这种局面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在几近崩溃的金融市场已经艰难的建立了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而这将需要政府在清洁能源领域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如果我们找到了可投资的替代能源,政府将不得不把一些资金投入进来。”巴克莱资本总经理罗斯福说道。

汽车,路在何方

“交通运输行业的‘脱碳’步伐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卡塞萨夏皮罗集团管理合伙人约翰-卡塞萨(John Casesa)认为,经济衰退已大幅削减大型汽车制造商的收入,而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减缓技术创新的步伐。

“我认为这是不可阻挡的,目前清洁能源是社会变革的需求。但受经济影响,即使一些东西原本很快就会被接受,目前也将需要更长的周期。”卡塞萨举例说,如果现在大汽车制造商被允许破产清算的话,对拥有新技术的小公司来说,将不得不“填补这个大窟窿”。

政策上的艰难

许多发言者都赞同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定价的设想。奥巴马政府已经要求制定超出部分交易制度,大型排污者必须购买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它的意义在于,这部分收入可用于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

Entergy CEO韦恩・伦纳德(wayne Leonard)认为,美国政府应当增加在技术研究上的资助,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发电厂,也就是所谓的碳捕获和储存。不过他指出二氧化碳管理条例或将能推高电价。

美国议员杰伊(Jay Inslee)也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建立法规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哪怕真的提高了电力的价格,也比无所作为更有意义。他表示,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一些经济问题,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因干旱而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同时企业也都在抱怨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等成本过高。

“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减少因碳条例给电力价格带来影响的可能性。”杰伊说,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条例,对节约高效的公共事业给予奖励,这可以减轻电费增加的负担――即使电费价格上升,电费账单也可能不会增加。

在公用事业方面,美国正努力通过一项能源法案,今年将建立一个部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一位观察员指出,具体的细节是如何尽快使新能源技术获得通过,并将这些政策的结构进行区分。

新能源技术创新第3篇

关键词: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未来能源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逐渐突显,并且成为了新兴产业。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对已有能源生产方式与消费方法的一种创新,保证相关技术得到有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其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概述

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要求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型能源发电技术要与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利用的需求相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是十分关键的源端电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尽量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成本,突破大容量储能技术,并为新能源基地的规模化开发以及创造奠定坚实基础[1]。第二,全面发展大容量输电技术与特大型电网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新能源基地外送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新时期背景下,互联大电网的建设速度逐步加快,海上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新能源基地开发也将实现大容量与高等级的发展。第三,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电网逐渐实现智能化发展。要想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相适应,必须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

2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研究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主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等。

2.1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要确保互联网与偏远区域新能源基地电力成功外送,必须保证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容量更大、电压等级更高。同时,要求输电距离超过3000km,且输送容量不低于1×107kW。如此一来,优化配置能力将会大大加强[2]。现阶段,特高压直流输电断路器与换流器等诸多高端装备始终无法与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性能相适应。所以,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发展±1000kV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技术,并且研发高端装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全面建设±1100kV电压等级需求的电网工程,以满足极端条件。

2.2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

要想确保城市供电、分布式能源成功开展以及实现新能源并网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要注意的是,高压直流电网有效升级了柔性直流输电,确保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灵活性,使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3]。未来,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技术将和特高压电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相融合,全面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确保与新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送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目前,国内高压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与绝缘材料等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特别是电压等级与输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为此,应将架空线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综合考虑直流电网规划和网架构建理论等方面,保证成功研发高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尤其是直流电网潮流控制器与高压直流断路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直流电压的等级会超过±800kV,且实际容量大于5×106kW。在此基础上,将成功建成若干直流电网。

3大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全面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模和仿真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基于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加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大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控制将面临极大挑战[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电网的特性随之改变。在交流、直流和受端的互相影响下,交直流故障的连锁反应将过于复杂。所以,大容量集中馈入与特高压多直流馈入都会导致电压不稳定,不利于频率的稳定性。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的仿真理论、控制技术,都难以与电网发展需求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相适应。所以,必须掌握特大型电网的发展规律,成功研制出能够与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系统相适应的新技术,确保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4新能源发电与并网调控技术研究

4.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发电技术

合理运用太阳能,不断提高实际转化效率,可节省发电成本,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未来发展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与光热发电技术将会实现进一步突破,有效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的作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晶硅与薄膜电池的光能转换率提高30%或25%。此外,钙钛矿型与叠层等太阳能的电池效率将大于50%。较之于从前,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也将大于50%。伴随光热发电技术的成熟化发展与应用,塔式系统将成为光热电站的主流开发技术,而且平均度电成本会降低40%左右。

4.2海洋能发电技术

因为全球海洋能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建过程中,海洋能资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源端能源。海洋能发电技术过程中,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都是最常见的海洋能发电技术。特别是潮汐能,它的开发与利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5]。然而,实践中,它却容易受到装机规模的影响。因此,分布式利用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波浪能与洋流能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且有大量技术已经开始实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海洋能发电技术可能与海上风电基地实现联合性建设与发展,进而构建大规模且集中性的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4.3新能源并网调控技术

新能源并网调控保障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稳定。为此,后期发展中需要发展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和新能源互补协调调度等技术,并且系统化研究、分析大规模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集群控制等技术。

5现代化储能技术研究

创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储能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主力能源,为新能源基地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电力供应。储能技术研究方面,电储能是重点、难点。一般情况下,电储能主要包含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其中,物理储能体现在飞轮储能、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等方面。化学储能则体现在液流电池与铅酸电池等方面。目前,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而前沿的电储能技术则包括超导磁储能与新型储能电池等。

5.1化学储能

与物理储能技术相比,化学储能的安装环境、能量密度以及地址选择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现阶段,储能电池处于研发与示范应用状态的种类多于30种。但是,储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除电动汽车电池之外,储能电池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的。所以,在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联合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

5.2氢储能

所谓氢储能,是指借助多样化技术,将多种形式能量转化为氢气进行贮存。目前,大规模新能源的发展为新能源制氢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新能源制氢可以有效消纳过剩的新能源电力,所以使得电网负荷更加平衡,电力供需的调节效果也更加明显。因此,新能源制氢在未来的发展中前景广阔。新能源制氢过程中,对于源端而言,可以借助制氢的过程,将弃光电量与弃风电量合成天然气,并且输送至输气管道,进一步转化、储存过剩的新能源电力,从而推动电网和气网的充分融合发展。而在受端,可合理运用低谷新能源达到制氢的目标,为终端电能的有效替代提供全新发展机遇。

新能源技术创新第4篇

论文摘要:文本首先提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严重不足对于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直接影响,接着时于陕西科技资源共享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研究指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案与对策。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院所、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源非常丰富;高等教育、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陕西科技人员众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这些优势为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陕西综合科技力量强大,但是陕西在评价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人均GDP排名中仅位于26位(2005年),由此不难发现陕西经济在全国各地区排名严重滞后,可见陕西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实力很不合拍。表现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各行其是、严重脱节。当前必须要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目标。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和物质支撑,而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本论文着重来研究“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陕西科技发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映西科技资该共李存在的问.

1.1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科技资源共享的本质就是资源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而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共享机制的建立。根据国际经验,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达到1既以上。而我国企业的这个比例很低,2003年只有0.75%。陕西省的许多被列为高科技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其中的多数更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产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而对引进的技术并没有促进其进行消化、吸收或者创新,更有很多企业仅仅只从事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业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根本就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怎么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具备竞争力呢?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对于科技资源共享影响严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资源流动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

陕西具有非常丰富的军工科技资源,高校研究资源,这些单位它们真正具备引进技术、消化技术的创新能力,可是地区内部、产业内部由于缺乏协调,虽然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也就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严重脱节。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企业因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采取了跟踪模仿、技术完全引进的做法,缺乏以科技进步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而这样的造成科技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制约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严重地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1.2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

大量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源,离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使得从事创新活动的高科技企业和个人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资源进行引用和开发。根据有关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美国一些名校。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有8既的国际论文却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这表明作为重要创新要素之一的科研院所,包括高等院校内设科研机构,未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牵引和驱动,造成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沉积,知识应用水平不高,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下。由于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创新链条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有效衔接起来的运行机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结构等创新资源丰富的陕西地区的科技创新的局面。

高校与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机制过于单一。政府和高校人事管理机构设计教师职称认定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为科研工作量,科研工作主要组成为纵向课题和各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如此的考核指标对教师的科研方向是个错误的导向,误导教师仅仅为评定职称而关起门来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写论文、写报告,这样的研究自然失去市场实际应用价值,也大量的耗费了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有限精力,容易形成学而无用的不良的学术风气。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多来源于政府计划项目。使得研究是为计划和完成任务而研究,而不是面对市场的需求,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很少。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缺乏转化资金和中间试验环节,而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导致本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导致科技人员所具备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是对科技人力资源严重的浪费。

2加强科技资洲共享,提升映西离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企业、高效和研究机构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利益相关者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如何作为则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2.1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来抓。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工作机制,狠抓落实。要产学研互动,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

一是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为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交叉提供信息,政府协调组织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成果共享及转化平台。由政府引导,依托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2.2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开放式研发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实现技术突破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开放式研发平台要求企业在产学研科技资源共享中处于主体地位,即构建以用户为主导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其特点是确立企业出题、企业出资、企业决策、企业获利、企业参与全过程的合作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实现产、学、研三方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处处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能力是能否保证和提高合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定位明确,通过高科技企业主动出击,企业主导全过程(包括基于企业需求选题、提供全部或者大部分经费以及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由企业自身主持技术和产品的总体设计,通过自身对技术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把技术构架进行分解(或者对产品技术提出要求),并以合适的价格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找到合适的单位和人才,再将各项技术进行突破整合在一起,在合作中产生企业所需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产品中去。

2.3创新管理科研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共享

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侧重于横向课题研究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使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尽快从旧的科技管理体制“重成果、重论文、重评奖、轻知识转化”的误区中走出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论文写作中走进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同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

其次,大学的纵向课题也要结合陕西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一批重点突破的科研领域和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第三,高校要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长效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与企业联动,促成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不断产生,并大力推动其产业化。第四,大学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家共同举行产学研合作论坛。通过系列活动,与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协议,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这样以来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市场的需求,来源于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又回馈于企业与市场并接受企业与市场在实践中论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产业的转化。产业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潜能并调动其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其研发成果的转化也能进一步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向科技型、集约型迈进。

2.4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研究机构科技资源转化一方面科研机构包括军工研究院所应切实转变旧有的分割独立的观念,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之中。通过政府协助,邀请相关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了解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要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主动向企业寻求研发项目,建立产研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加快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研发成果进行改进,并及时向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积极寻求研发转化的合作机遇。

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大学、科研机构众多,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试验、检测等技术设备。通过科技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能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直接结合市场的需求而更具现实意义:也减少了各种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高科技企业单方面研发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风险,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增强陕西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

[2]丁巨涛.技术创新环境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8

新能源技术创新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可再生能源是指自然界中可以循环再生的能源,它能被人类多次、不断地利用,常见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绿色建筑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也通过设置相应条文(第4.2.9条、第4.2.11条和第5.2.18条)鼓励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其中,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和太阳能光伏3项技术得到了较多应用,这3项技术是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中应用的重点。

1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1.1地源热泵技术

传统空调存在能源利用率低、不能合理充分地使用高品位能源、造成环境污染、性价比不合理等问题,是在利用少量的高品位能源的基础上,将热量从低品位热源流向高品位热源,从而达到节能效果。热泵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高品位能,但在理论上供给用户的却是消耗的高品位能和吸取的低品位能的总和。由于存在这方面的优势,热泵技术受到了环保部门和能源部门的极大重视,因此这项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比较常见的有土壤源热泵、地表水源热泵、地下水源热泵等几种技术:(1)土壤源热泵系统。启动时输入少量高品位的电能,将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转移(见图1)。地球表层是一个巨大的蓄能体,土壤具有很好的蓄能特性,地下的温度在一年四季相对稳定,一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是理想的冷热源,土壤的温度特性使得土壤源热泵机组运行COP得到极大的提高,与传统的传统空气源热泵相比可节约40%~60%的运行费用。同时,由于土壤源热泵以土地为冷热源,既没有燃烧也没有排烟,并可以一机多用,使用寿命也较长,因此符合能源利用中的可持续发展需求。(2)地表水源热泵技术。地表水可以吸收太阳能和地热能而形成低温低品位热能资源,地表水源热泵采用热泵原理,通过输入少量的高位电能,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的转移,还可对热泵系统排出的尾水进行处理,用于景观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和地下车库冲洗等。(3)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把地球表面浅层水源地下水作为冷热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的转移,地下水存储的热(冷)能成为机组冬季运行的热源和夏季运行的冷源。

1.2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

热水是建筑物中排在供暖、空调和照明之后的第四大能耗。人类对利用太阳能产生热水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以此作为降低建筑物能耗的有效手段。太阳能光热的用途较为广泛,涉及生活热水、采暖(含制冷和空气调节)、区域太阳能供热水厂、游泳池水加热和洗衣用水等多个方面。

相对于使用化石燃料制造热水,太阳能光热系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产生,同时为了不占用任何室内空间,可以将太阳能集热器装在屋顶上,正常的太阳能热水器不易损坏,寿命至少在10年以上,甚至可以达到20年以上,因为基本热源是免费的太阳能,所以具有很高的经济成本效益。

1.3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

贝尔实验室于1954年开发出转换效率为4.5%的单晶硅太阳电池,从此以后,太阳光电技术逐步在世界各地发展起来。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利用清洁干净、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太阳能发电,不耗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有限的含碳化石能源,使用中不会产生温差气体和其他污染物,能与生态环境达成和谐,基本符合经济社会可再生发展战略。光伏电池组件安装中能与建筑物达成完美结合,既可发电又能作为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不但有利于降低建设费用,并且还使建筑物科技含量提高,也可对电网起到调峰的作用,使物质资源发挥多种功能,得到充分利用(见图2)。

2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尽管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利用还不尽如人意,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及其技术创新在绿色建筑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各地区也相应地对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006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两部委下发《建设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自此,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示范工作开始全面启动,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关于太阳能利用技术和浅层地能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民生”的战略部署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形势的需要,以启动我国“太阳能屋顶计划”为切入点,开展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强调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并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补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对纳入示范的城市,中央财政予以专项补助。

为了使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国家除了各种财政补助政策,还进一步出台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土地优惠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在土地出让等环节,就将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绿色建筑、住宅全装修、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作为项目建设的基本要求,制定各种土地供应和交易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其他经济激励方面,为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建设,设立建筑节能专项资金对其建设进行补助,并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中。另外,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设立示范区投资基金,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加快示范区的发展,提高节能水平。为了提高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技术支撑单位的积极性,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奖励在可再生能源项目和绿色建筑项目中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3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

在培育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创新投资和媒体业技术创新投资方面,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各类政策支持中,税收政策在导向性、效率性、补偿性、稳健性、透明性等方面,具有其他政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发挥流转税在绿建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其中重要的措施是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提高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具有重大的意义。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后,设备更新改造中进项税额允许抵扣,但这和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又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整个投资的现金流方面,提高净现值,从而取到较好的财务效益。因此,消费型增值税条件下的投资项目,宜使用动态的评价方法,评估政策带来的财务利益,才能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消费型增值税对很多行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目前来说,这一政策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方面还需要其他措施的配套,目前建筑业、房地产业仍然以营业税为主,国家今后通过“营改增”的全面改革,在建筑业、房地产业实施增值税,使增值税的抵扣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使那些积极采用新技术、加大研发投入的企业将得到更多的效益。阶梯税收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技术创新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节能项目实行阶梯税收优惠,即对每个节能项目或企业按照能耗的多少实行税收优惠,节能越多,税收优惠越多,以达到鼓励节能的目的。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示范区的能源管理部门应严格检查,对超过节能标准的项目采用相应的整改措施,同时,将建筑节能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到节能项目企业的年度财务审计内容中,并将其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

新能源技术创新第6篇

NS LM2512是低功率移动像素链路(MPL)产品,可将包括图像、短片及图形在内的大量视频数据串流传送到显示器,可延长电池寿命,减少导线数目,缩小连接器及柔性PCB板的体积,功耗约为同类竞争产品的一半。芯片内置可校正颜色的独特对照表,即使采用不同生产商制造的显示器,仍可确保画面色彩亮丽。

高性能、低温多晶(LTPS)显示器驱动芯片FPD95120适用于半VGA格式。其内置MPL解串器、高效率电感直流/直流开关稳压器以及RAM,以支持待机状态的低功耗显示功能。内部EEPROM可以储存模块校准数据,确保不同厂商出产的显示器都可采用同一款芯片。

LP5520背光驱动芯片无需加设光学反馈电路,可以在广阔的温度范围内产生真正的白光。LP5521、LP5522及LP55281等三款色彩控制产品都属于低功率的彩色发光二极管驱动器,适用于手持式设备的灯光系统。

LM49100音频子系统可以将单声道话音或立体声乐音等信号传送到单声道扬声器驱动器及/或以接地为参考电压的立体声耳机放大器,并可进一步抑制噪声。若所有声道都同时操作,LM49100芯片耗用的静态电流不超过5mA。

电源管理芯片LP5552支持自适应电压调节功能,可以将处理器的供电电压调至刚好足够的水平。而LP3919芯片可为基带处理器及系统的其他支持电路提供稳压供电。LM3668升/降稳压器可以输出3.3V的电压,为微型硬盘驱动器的驱动马达提供稳压供电。

LP3929保安数字插件接口集成电路将电平转换器、电源供应器、电磁干扰滤波器及15kV的静电释放保护电路集成到一颗单芯片内。LM3207直流/直流开关稳压器可以根据射频功率放大器的实际需要将供电电压灵活调节至最低的水平,而功率放大器的线性表现完全不受影响。(田园)

赛普拉斯EZ-Color优化高亮度LED智能照明设计

LED市场发展迅速,其中,高亮度(HB)LED智能照明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已经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为了提供一致的颜色,当前的LED设计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计算。目前,HB LED工程师们面临着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需要考虑不同生产编码(manufacturing bin)的LED性能规格的差异;二是LED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降低(如光输出量、波长等)。

针对于此,赛普拉斯(Cypress)半导体公司推出了针对HB LED智能照明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赛普拉斯的全新EZ-Color系列HB LED控制器,可由嵌入式可视化设计工具PSoC Express软件配合支持。工程师只需要输入选定的LED并选择好颜色,EZ-Color架构和PSoC Express软件组合就可以提供完整的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不断增长的应用,如建筑照明、一般标志牌、可充电手电筒、娱乐照明,以及机动车紧急照明等。

利用PSoC Express,工程师只需要从屏幕的色域中选取颜色即可。预先安装的生产编码规格和温度反馈算法就会被自动应用到选定的设计中,并被编程到EZ.Color控制器中。对于复杂的设计而言,这可以节省数周甚至是数月的设计时间。

新能源技术创新第7篇

一、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一个独特而又重要的创新资源体系

1.大学是吸纳教育科技资源的创新主体。从本质上来说,世界各国设立和支持公立大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把大学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创新主体;二是把教育和科学研究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公共投资领域,着力培育人力资源和知识技术资源优势。随着我国教育、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拥有了众多的学科、先进的基础实验设施,聚集了优质、丰富的创新资源;大学同时也是科技精英人才培养和聚集的高地,是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最重要的人才库。

2.大学是供给资源的创新主体。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点,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活跃的教育、学术组织,通过吸引优秀的学生、科技人才,在科学的前沿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培养了各层次的高等教育人才,具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大学所创造的“产品”,包括前沿科学知识、高新技术成果、高素质创新人才,以及包括大学文化在内的文化资源,本质上都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资源。因此,大学的产品输出,本质上是创新资源的供给。这使得大学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创新资源体系之一。

二、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把大学作为一个创新资源体系,就涉及到了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问题。

1.大学教育科技创新资源能力建设的基本内涵。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创新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大学的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最终体现在其所创造的产品成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所需的知识、技术、人才和文化资源。大学所提供的能否满足外界的需要,是创新资源供给能力的体现,也是大学与社会结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体现。而且只有资源的供给是有效的、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大学才能有更强的吸纳社会创新资源的能力。

(2)创新资源的强势吸纳能力。从“扩大再生产”的角度看,大学也需要社会优质资源弥补自身资源的结构缺陷,建立最大范围的宏观资源体系,提升创新的效益。创新能力强的大学,在资源竞争和配置中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对创新资源的吸纳能力是大学办学能力的根本体现,关系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3)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能力。作为一个创新主体,大学要发挥创新资源的优势并实现创新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取决于资源的组织方式和配置机制。建立科学的体制、高效的机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加体现出制度和体制的效率,从而具有显著不同的产出效益。大学在增加教育、科技资源的总量同时,必须认识到内部的资源组织和配置方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要求大学必须具备较强的资源能力。创新体系内各创新主体由于分工的不同,拥有不同的创新资源。这些资源互补、集成才能实现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效益。从创新体系建设角度,创新所需要的资源的质量和配置具有全局性,其中大学创新资源的强势吸纳和有效供给能力,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创新要素流动和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保证。由于大学的创新“产品”本质上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创新资源,大学对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着技术创新。因此,大学的资源能力建设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效益提高的关键环节,也是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机制保证,对于提升国家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的发展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要求大学必须加强资源能力建设。

(1)大学自身发展对创新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一是资源总量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面临着教育、科技创新资源紧张的问题。在教育资源方面,政府是投资主体,但并不能包办高等教育;在科技资源方面,企业是投资主体。大学必须具有较强的吸纳创新资源的能力,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必须吸纳更多的非政府资源。能否充分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在保持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保证教育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办学能力,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课题。二是资源效益的提升。大学有限的教育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作为一个体制化的社会系统,大学创新资源的总体配置存在着因行政体制以及因人力组织方式、学科布局、学术组织设置、基地建设等形成的分散,也存在着因制度、管理等因素形成的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现象。在教育创新方面,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以补充教育资源的不足,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是大学办学体制的重要课题。在科技创新方面,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从大学获取科技成果能力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大学所应发挥的科技创新效益没有得到根本的体现。三是资源结构的完善。大学的资源体系存在着结构性缺陷,特别是缺乏来自市场和产业前沿的信息及充足的研究开发资金。企业拥有丰富、优质、独特的技术创新资源,特别是在某些高新技术领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开发和实验设备、市场和技术信息正为大学所欠缺。

(2)大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由于大学自身资源体系的特点以及其在创新体系内的角色分工,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必须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形成较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及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和存在价值,也难以吸纳和利用社会创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办学质量就会产生严重的资源危机。

三、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

1.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内重要的创新主体。一是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知识创新的源头、知识传播与应用的重要基地。二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型大学在技术创新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大量介入并将更大程度地介入技术创新过程;特别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愈来愈依赖于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研究型大学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强化。三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一个层次完备的高等教育机构,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主体。四是研究型大学是先进文化辐射和传播的重要源头,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支撑作用。这些都是研究型大学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和着眼点。研究型大学教育、科技创新的资源能力建设,就是整合和开发资源优势,建立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机制,构建创新资源有效供给和强势吸纳的能力体系,提高大学乃至整个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p#分页标题#e#

2.研究型大学要把资源能力建设作为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一是要更多地从资源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身社会功能的实现和教育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从而增强自身作为创新主体的意识、能力和优势。资源能力建设涉及到大学的办学体制、制度建设以及大学的人事制度、科技管理、教育教学、资产管理等多个层面。二是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加强教育资源与科技创新资源的集成,着力促进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是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之一,从整个创新体系来说,科学技术的水平取决于教育的质量;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教育教学的创新对于科技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首先必须为人才培养服务,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要能为创新人才培养发挥最大的资源效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研究型大学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更多的科技创新资源用于教育教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区域人力资源建设提供保证。三是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加强内、外部资源的集成,着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研究型大学要把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基本战略,以自身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特别是创新型企业的合作,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产业和市场资源,建立与企业技术创新的供求匹配机制,提高自身的有效供给。

新能源技术创新第8篇

关键词:银行债权治理;创新资源;技术创新转轨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6.12

中图分类号:F276;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6-0051-04

1 引言

根据组织双元性理论,相较于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拓展市场份额,实现可持续成长[1]。然而,受制于资源瓶颈,诸多企业不得不放弃探索式创新带来的成长机会,而选择创新投入较低的利用式技术创新[2]。银行债权人不仅是公司融资来源,又是重要的外部治理主体,其极具特殊性的双重身份使得银行债权治理机制能够调节企业的资金获取规模,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探索银行债权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对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诸多文献围绕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类型[3]、融资结构[4]等与创新的关系展开研究,但尚未将银行债权治理机制的独特作用从融资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中进行有效剥离。并且大量文献忽视了研发投入不能折射出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客观事实[5]。技术轨道则凝结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历史经验,并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演进方向[6]。基于此,本文以技术轨道为切入点,在识别探索式和利用式技术创新轨道对企业成长性影响差异性的基础上,检验了银行债权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转轨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新资源在二者关系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以期丰富银行债权治理和技术创新理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提供依据。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技术创新轨道:创新范式与技术轨道的整合

Dosi最早将技术轨道定义为是某一特定的技术范式所暗藏的技术未来的演进路径[7]。Malerba和Orsenigo认为技术轨道综合了四个技术要素:技术机会、创新收益、技术积累、技术专有[8]。柳卸林认为技术轨道反映了企业所有可能的技术发展方向[9]。可见,技术轨道是解决技术创新问题的有效模式,凝结了企业创新经验,并能够折射出企业的技术创新潜力、创新收益以及未来发展路径。

双元性技术创新代表了两类不同的创新范式。探索式技术创新是企业通过搜索、创造和试验等方法获得新知识,开发出新产品,以满足潜在的客户需求[10]。探索式创新能够引领企业流程、组织和生产方式发生变异,帮助企业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定位市场机会,为促进企业成长准备条件。然而利用式创新则注重对已有技术、知识的提炼、推广,以拓展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但过度注重利用式创新的企业会沿着现存技术轨道进行不断自我强化,造成环境适应性降低 [11]。

若将技术轨道视为企业采取的技术范式和技术演进路径的整合,技术创新轨道则剥离了技术轨道概念中的历史成分,其所诠释的是为解决技术问题和满足新客户需求,企业所选择的技术策略。因此,技术创新轨道是对企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发展规律的总结。探索式技术创新轨道以开发新产品、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为导向,具有较强的市场张力,反映了企业利用新知识,创造新产品的创新能力。采用探索式技术创新轨道的企业创新投入较多,创新风险和收益较高。而利用式技术创新轨道多以实现产品功能多元化,满足当前客户需求为目标。所以,在利用式技术创新轨道运行的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风险水平较低,企业成长潜力较为有限。综上,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轨道代表了两类不同的技术范式,其在创新导向和技术积累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表1),这种差异决定了探索式技术创新将更有利于促进企业成长。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探索式技术创新轨道对企业成长性的贡献程度高于利用式技术创新轨道。

2.2 技术创新转轨:银行债权治理对资源瓶颈的突破

由于资源限制、制度限制等原因,当后发企业变换技术轨道时,会对技术风险产生较强敏感性[12]。当企业由利用式创新向探索式创新转轨时,为满足新客户的需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当创新资源不足时,企业应对创新风险的能力随之降低,并削弱了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的动机和能力。另外,不完全契约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决策者出于对既得稳定收益的依赖性,可能会放弃高风险高收益的探索式技术创新,进而导致技术转轨动力不足。所以,企业通常会“锁定”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用式技术轨道,并沿此演进 [13]。因此,企业对技术轨道的路径依赖性,以及企业的资源和制度限制共同催生了决策者向探索式技术创新转轨的惰性,大大削减了转轨动力。

银行债权引入企业契约网络后,将通过资源扩充和制度优化两种途径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转轨。首先,债权融资增加了公司决策者的可支配资源规模,经理人可以将资金资源直接配置向技术创新活动。再者,企业将债权融资进行合理配置,并产生资金盈余,决策者可以利用该部分盈余弥补探索式技术创新产生的巨大资金缺口。此外,债权人为公司带来的偿债压力以及对公司采取的一系列监督、干预行为能够约束公司决策者私利行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14],促进技术创新质量。这种对公司原始治理制度安排产生的优化作用避免了决策者的私立挖掘和非效率投资,进一步增强了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使得银行债权人有充足的信心为企业提供创新支持。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银行债权治理能够促进企业向探索式技术创新转轨,且创新资源在二者关系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

3 实证设计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按照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确定了从属于信息技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生物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和办公机械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高科技上市公司。选取2009~2012年作为研究期间,对高科技上市公司进行了连续4年的持续观测,在剔除ST类公司、变量数据不全的公司、未连续经营的公司之后,共获得有效样本为261个、有效观测值为1044的平衡面板数据。

公司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面板数据由作者在中国知识产权网手工搜集所得。其他数据来自于国泰安上市公司研究数据库(CSMAR)。本文对主要变量数据进行了Winsor异常值处理。

3.2 变量设计

(1)技术轨道:本文选取企业技术专利申请情况来刻画技术轨道。发展过程中,当企业享受到特定技术轨道带来的优势后,便会沿着该轨道不断完善相应技术[15],并在该技术轨道上申请专利,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根据中国《专利法》,与申请日之前的已有技术相比,发明专利需要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具备较强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所以,发明专利以研发创造新产品、新服务为导向,反映了企业搜集、整合新知识和技术经验的能力和质量。因而选取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来刻画探索式技术轨道。相较而言,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主要是指在产品外形、结构上提出的新技术方案,重在满足既定客户需求,并不以新产品研发为目标。所以,选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刻画利用式技术创新轨道。

(2)创新资源:选取研发支出比例衡量企业的创新资源投入情况 [4]。

(3)银行债权治理:选取银行借款比例作为银行债权治理的操作变量。本文认为,银行借款比例不仅能够有效剥离银行债权人的治理效应,体现出债权人独特的审核治理、监督干预等治理优势,并且能够反映债权人带给企业的偿债压力,进而衡量出对经理人起到的约束作用[5]。

(4)其他变量:选取销售收入增长率率来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并选取股权集中度、两职合一、独立董事比例、公司规模和盈利能力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变量名称及释义见表2。

模型中,α、β、λ、μ、δ为回归系数,ξ为回归残差项,c为截距,Control为控制变量组,Tetryi(i=1,2)代表探索式技术轨道(Explor)和利用式技术轨道(Exploi)。模型1主要用来探讨不同技术轨道对公司成长性的差异化影响,模型3、模型4、模型5用来检验创新资源在银行债权治理与探索式技术轨道之间的中介作用。

4 实证结果

4.1 双元性技术轨道贡献识别

探索式及利用式技术轨道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见表3。模型M1a中,被解释变量为企业成长性,解释变量为利用式技术轨道。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中,利用式技术轨道回归系数均为0003,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利用式创新对企业成长性的促进作用较为微弱。证实了利用式创新以满足已有客户群体为导向,不能帮助企业实现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因而对企业成长的贡献不明显。

表3 双元性技术轨道对高科技公司成长性的贡献识别

M1a GrothM1b Groth

Exploi00030003

(073)(1.37)

Explor00004 00008***

(1.49)(370)

R20040005500410032

F/Wald检验F=445P=0000Wald=5722P=0000F=481P=0000Wald=5722P=0000

Hausman检验RERE

注: ***、**、*分别表示1%、5%、10%的显著性水平;()内为T或Z检验值;Hausman 检验:P小于005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否则拒绝原假设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篇幅限制常数项及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未给出。表4、表5同

表4 银行债权治理对双元性技术轨道的影响

M2a ExploiM2b Explor

Debt0279*00390875***-0149

(172)(058)(3.20)(-108)

R20019003100500013

F/Wald检验F=3.28P=0002Wald=1385P=0003F=643P=0000Wald=2009P=0002

Hausman检验FEFE

在模型M1b中,解释变量为探索式技术轨道。随机效应模型中,探索式技术轨道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边际贡献为008%,且通过了005水平显著性检验。表明探索式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获得持续成长能力。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处于探索式技术轨道的企业能够有效整合新知识,并不断基于发明专利开发出新产品,满足潜在客户需求,为企业成长提供动力。相较于利用式技术轨道,探索式技术轨道更有利于高科技公司成长性的提升,假设H1得证。

4.2 银行债权治理对技术创新转轨的影响

银行债权治理对高科技上市公司双元性技术轨道的影响见表4。在模型M2a中,被解释变量为利用式技术轨道。固定效应模型中的银行债权治理变量对利用式技术轨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为0279,T统计量为172。表明银行债权治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资源投入,并能降低成本,提升了决策者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研发出更多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以满足已有市场需求。

在模型M2b中,被解释变量为以发明专利刻画的探索式技术轨道,此时,解释变量银行债权治理回归系数为0875,T统计量为3.20。与利用式技术轨道相比,银行债权治理对探索式技术轨道的边际贡献高出06个百分点。表明债权融资的引入极大地扩充了企业的创新资源规模,缓解了资源瓶颈问题,使企业有动机和能力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探索式创新。因此银行债权治理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转轨,选择对成长性具有更强贡献力的探索式技术创新。

4.3 创新资源的中介作用

创新资源在银行债权治理与探索式技术轨道关系中起到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5。模型3中,回归结果显示,银行债权治理变量回归系数为001,显著性水平为01。即银行债权治理与创新投入间具有正相关关系。说明银行债权治理能够增加决策者向探索式创新活动配置的资源总量。模型4中,被解释变量为探索式技术轨道,解释变量为创新资源投入。解释变量回归系数为7398,Z统计量为222,表明创新资源与探索式技术轨道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创新资源投入越多,高科技上市公司越能够在探索式技术轨道上研发更多的发明专利。

模型5中,被解释变量为探索式技术轨道,解释变量为银行债权治理和创新资源投入。此时,创新资源对探索式技术轨道的贡献依然显著,回归系数为7277,Z统计量为219。然而,银行债权治理变量回归系数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Z统计量仅为-078。表明创新资源变量在银行债权治理与探索式技术轨道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即银行债权治理对探索式技术轨道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创新资源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当银行债权治理水平上升时,公司决策者的可支配资源规模和配置效率上升,向探索式创新活动提供充沛的资金资源成为可能,强化了公司决策者选择探索式技术创新以促进企业持续成长的动机。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利用式和探索式技术轨道对公司成长性贡献以及银行债权治理对两类技术轨道的影响,并检验了创新资源在银行债权治理与探索式技术轨道关系中起到的重要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探索式技术轨道对公司成长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明显高于利用式技术轨道。其次,相较于利用式技术轨道,银行债权治理更有利于企业选择探索式技术轨道。最后,创新资源在银行债权治理与探索式技术创新关系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

本文的管理启示在于:第一,银行债权人已由创新厌恶向创新包容或创新支持转变,企业应构建积极的银企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债权融资来缓解企业资源瓶颈,促进企业向探索式技术创新转轨;第二,银行债权人应认同探索式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持续成长,保障银行资金收益稳健性的重要动力。银行应进一步优化贷款契约设计,完善贷款预警和监督体系,提升债权治理机制带给企业决策者的行为约束效应,促进企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银企共赢。

参考文献:

[1]Andriopoulos C, W L Marianne. Exploitationexploration Tensions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Managing Paradoxes of Innov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696-717.

[2]Adler P S, Borys B.Two Types of Bureaucracy:Enabling and Coerciv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41(2):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