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2 09:14:43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第1篇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运动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1-0112-04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老年人多发。病变发生和进展主要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长期的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扩张,形成微动脉瘤或小动脉管壁的纤维样坏死,当血压急剧升高时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并引起相关临床表现。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率达40%,居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之首,发病年龄50~60岁,年发病率81/10万,患病率112/10万,是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一种常见病[1]。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常伴有失语、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以及积极的生活方式是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是一种躯体、身心的干预方法,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近年来,学者们相继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对病变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价值,同时有效干预可以改变患者的预后。我们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积极应用行为改变教育策略为主的干预,关注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5月入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且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经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病情危重的患者;②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③有认知障碍的患者。本组共观察112例,其中男62例,女50例,年龄36~67岁,平均43.4岁,高血压病史3~27年。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共56例,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36~65岁,平均40.2岁;对照组共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38~67岁,平均4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措施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及护理,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常规措施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

1.2.1个别化计划 薛红霞研究指出当人们将智力障碍从个人固有特质转化为一种功能状态时,强调了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进一步引申到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对个人功能状态所产生的广泛影响[2]。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存在兴趣丧失、食欲降低、睡眠障碍、反应迟钝、易激惹甚至发展成精神变态及人格分裂、自杀倾向等负性心理。患者入院后即有责任护士负责其整体护理,通过与患者的有效交流沟通,向其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使患者能客观了解该病,鼓励患者表达对其现状的不满,运用行为改变技术帮助患者探测和解决矛盾心理和动机[3],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计划。

1.2.2 切断联系法 脑卒中是一种行为相关性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脑卒中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采取健康行为的人脑卒中风险可降低80%[4]。重建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事实上,不同个体均蕴藏着改变的能力,只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指导即可完成。切断联系法是终止旧有行为模式有效方法之一[5]。因此,要帮助患者回顾平时的不良习惯,如是否存在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遵医行为差等,设计应对方法,有意识地中断不良行为,控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如发放定量盐勺,控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制定均衡营养的膳食;定期检测体重指数;逐渐减少烟酒的摄入;按时测量血压、服药,并做好记录。逐步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并持之以恒。

1.2.3作业疗法 根据患者的病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制定训练内容,包括患者运动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语言功能训练等,涵盖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基础动作、职业劳动动作及工艺劳动动作,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需要[6]。为避免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应掌握训练原则,即训练内容逐步过渡,运动强度适量增加,训练过程坚持不懈[7]。同时配合物理治疗,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及关节活动,遵循强度由小到大、先轻后重、由近及远、先上后下、循序渐进的原则,增进作业效果。语言训练宜由简单的字、词、句开始,多说多练,并注意放慢语速坚持练习。

1.2.4 健康教育 包括患者的饮食、药物、运动、健康行为等方面。向患者讲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以及高血压脑出血饮食原则和注意事项,嘱患者以清淡、低脂、优质蛋白饮食为主,忌烟酒。向患者介绍规范化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向患者介绍运动疗法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方式。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愉快的心理状态,注意劳逸结合。重视患者家属参与疾病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引入家属支持,实施同步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来自家庭强大的精神及经济支持[8]。

1.3 效果评定方法

对纳入患者均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对上肢反射、屈肌伸肌协调作用、分离运动功能、腕部的活动功能、手部活动功能、协调性活动及速度进行评价。得分范围为0~2分,完全无功能定为0分,部分改善定为1分,能引起反射或改善为2分,上肢活动功能共计33项,总分66分,得分越高,功能越好。应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评分,主要以是否需要、帮助程度的情况分为4个等级,满分共100分,总分60分者认定为生活基本可以自理[9]。应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从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8个维度进行评价,每个维度均为0~100分,得分高者生活质量好[10]。在干预后8周进行调查,调查员为接受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时间30 min。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6.12进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FMA评分进行比较,两组FMA评分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FMA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后FMA评分的比较(x±s)

2.2 两组干预后BI评分的比较

干预后两组B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观察组BI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BI评分的比较(x±s)

2.3 两组干预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在8个维度评分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在生活质量评分8个维度的比较(x±s,n=56)

3讨论

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高血压致使脑内小动脉扩张破裂而出血,另一方面脑内小动脉内膜受损、脂质堆积、平滑肌变性坏死,在压力及血流急剧变化时,一处小动脉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血管反应,出现周围多处出血融合,形成血肿或出血散在分布[11]。高血压脑出血易发生在基底节区、脑叶、脑干和小脑齿状核等,造成患者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年轻化的趋势,一旦发病,不但会影响生存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行为相关疾病,其发病和复发与不健康的行为密切相关,如吸烟、饮酒、饮食中油脂摄入过多、药物治疗不规律、缺乏锻炼及健康意识等。健康行为是个体为了预防疾病、保持自身健康所采取的行为,包括改变健康危险行为(如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以及无保护等)、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如经常锻炼、定期体检)以及遵医行为[12]。行为改变教育策略是一种躯体、身心干预疗法,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使患者身体代谢功能得到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支出费用,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13]。其实施步骤包括:明确问题、表达感情、设立目标、制订计划、评价结果,目标在于使靶人群自愿地改变行为和环境,并使之产生倾向、促成及强化[14]。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在实施前,应当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方式进行评估,之后根据个性化特点制定计划,也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然后实施,此阶段包括思想行为认知阶段、行为监测阶段和定期指导阶段,最后针对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本次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的临床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结果显示干预作用的明显性,即观察组FMA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可以有效提高FMA和BI评分,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中可以积极应用。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使患者将卫生知识和行为改变联系到一起。当患者能熟练应用后,可以使自身的代谢功能调节更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患者的知(知识)、信(态度)、行(行为)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恢复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其疾病的健康知识和坚持康复训练的信念、行动以及行为方式改变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首先,在干预过程中明确患者存在的问题制定个别化计划是整个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的基础。吴嵩芝等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健康需求的研究中指出,患者更关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功能锻炼[15],我们根据患者的需求以及存在的不良健康行为设立目标,制定计划,评价结果。其次,由于康复的过程较长,患者难免会出现急躁、孤独感、废用感以及自卑感,这些负性情绪的产生不但会使患者丧失信心,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亦会加重躯体症状,从而造成恶性循环。行为改变教育策略不仅能改变患者治疗态度、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还能明显改善负性情绪,提高病情好转率。在健康教育过程通过帮助患者改变认知不合理的成分,调整其错误、歪曲的思维和信念,摆脱消极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以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患者长期患病后常与亲人疏远,不仅孤独寂寞,还因所患的疾病感到紧张及焦虑,因此适当应用行为改变教育策略使其对疾病进行了解,并进行预防和控制,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缓解由疾病引起的负性心理有重要的价值。另外,在干预过程中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躯体功能是整个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的关键。黄博婷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的研究中指出,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留的肢体偏瘫、语言不利后遗症,要通过功能锻炼以及适当运动,改善机体的循环和代谢,促进康复,应进行有计划、定时、定量加强瘫痪肢体被动活动与主动功能锻炼[16]。对于失语或言语不利的患者根据其失语的类型进行语言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字-词-短句;感觉性失语:用手势、表情表达用意;命名性失语:用物品反复教患者说出名称[17]。通过作业训练,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促使末梢突触再生,恢复躯体功能。此外,理疗、超声波治疗、针灸及促进神经代谢药物治疗、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中草药治疗等均可同时采用,对康复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目前,大部分患者的康复治疗是在社区或家庭进行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加强家属的同步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均获得关于疾病以及康复治疗的知识,消除恐慌、无助的心理,使康复治疗更加具有持续性。另外,由于家属的参与使患者和家属更好地理解了“支持”的含义。最后,在干预过程中帮助患者重建健康行为是整个行为改变教育策略的重要保障。黄春燕等在对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对疾病控制的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施以经常性、系统化行为改变训练,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8]。高血压是心脑血管发病的基础,除与年龄、遗传等不可抗拒的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是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酗酒、肥胖、钠盐摄入过高等。对于此类主要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行为改变比高科技医疗手段更为有效[19]。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切断联系法帮助患者回顾平时的不良习惯,设计应对方法,有意识地中断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如发放定量盐勺,控制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制定均衡营养的膳食;定期检测体重指数;逐渐减少烟酒的摄入;按时测量血压、坚持服药。而其中有效控制血压、坚持服药最为关键,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常因擅自增减药物剂量或突然停药而造成血压波动[20]。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能够有效终止旧有行为模式,提高疾病认知程度及遵医行为,逐步建立科学的健康行为。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后,能够使缺损的神经功能更好的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干预过程中加强患者进入社会情绪及情感的护理支持,使患者获得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或满意程度,也使得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提升[21],有效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和持续,缓冲压力事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蔡海娟.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康复与健康教育[J]. 护理研究, 2013, 27(7): 2180-2181.

[2] 薛红霞. 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对应激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9): 121-123.

[3] 牟利宁, 边苗苗, 牟利凤. 动机访谈路线图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的效果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92-895.

[4] 刘燕,金奕, 赵岳. 青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58-62.

[5] 王晓燕. 行为改变策略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 397-398.

[6] 吴梅,杨又梅. 运用护理程序促进社区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的实践[J]. 现代预防医学, 2009,36(22):4261-4262.

[7] 石江莲.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10):593.

[8] 黄桂荣. 运用护理程序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7):140-141.

[9] 刘秀夫,曾维民, 郭丽英. 急性脑卒中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9):1059-1060.

[10] 庞久玲,肖红双,刘悦. 护理干预对老年大面积烧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8): 2389-2390.

[11] 赵国华. 个体量化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28-30.

[12] 孔浩南,胡俊峰.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3):219-222.

[13] 郭宇. 行为改变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10(12): 60-62.

[14] 赵瑞香. 行为改变策略在高血压病60例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5): 1216-1217.

[15] 吴嵩芝,鲁慧玲.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分析[J]. 实用医药杂志, 2007,24(12): 1469-1470.

[16] 黄博婷,方宝珊,周纯燕. 健康教育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康复护理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08,29(10):804-805.

[17] 范红, 赵莲英, 虞必灿.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J]. 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17): 2674-2675.

[18] 黄春燕,方娟,蔡映璇,等. 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对疾病控制状况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0):14-15.

[19] 闫青,王青,孙萍. 对高血压病疗养员进行阶段性改变模式行为干预的效果分析[J]. 护理杂志,2009, 26(9B):4-6.

[20] 符爱民, 诸蕊玉. 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对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09, 23(5):1365-1366.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干预;慢性胃炎;护理;健康知识掌握率;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作为发病率具有显著特点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患病患者通常会呈现出反酸恶心与胃痛等系列症状表现,未经及时治疗任病症发展后,最终患者存在癌变的可能[1]。本次研究将针对慢性胃炎探究健康教育干预方式运用于护理工作中的可行性,以对慢性胃炎患者康复状态提升奠定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39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表法分组后探究每组护理策略;比照组(69例):男35例,女34例;年龄29~69岁,平均年龄为(46.89±2.65)岁;实验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31~71岁,平均年龄为(46.92±2.69)岁;观察对比两组慢性胃炎患者的性别、年龄,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经过分组后,护理人员于胃黏膜保护、胃动力增强、幽门螺旋杆菌清除以及营养支持等方面进行干预,此外配合对生活以及饮食进行合理指导;实验组具体为:

1.2.1对患者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患者在患有慢性胃炎疾病后,遭受的疼痛折磨时间具有显著性特点,从而抑郁以及焦躁等系列心理压力难免出现,更为严重对于临床治疗会表现出抵触心理,对于系列治疗以及医嘱均无法积极配合,使得胃炎治疗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就慢性胃炎心理特征表现给予针对性了解,之后采用专业心理干预知识展开对应性操作,以对其不良情绪的顺利疏导以及成功排泄做出保证,对其心态开朗平和加以保持,使其对于医护工作的配合性明显提升,对其早日康复明显促进[2-3]。

1.2.2对患者展开健康知识教育干预:就慢性胃炎疾病的出现以及发展,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主动讲解,并且就慢性胃炎的治疗凑是以及疾病复发预防措施进行讲解,就不良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对于患者病情表现出的系列损害加以讲解,并且针对患者积极做好答疑工作。就患者疾病抑制错误加以了解,对应展开纠正干预,以使其内心疑虑担忧感充分消除。此外,确保了解通过提升自身疾病知识认知程度,对于自身管理能力以及管理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使得自身不良行为习惯以及饮食习惯获得冲充分改变,使得疾病自我防护能力获得显著增强,对于医嘱可以做到自我遵从,对于用药可以按时按量进行,对于复查可以定期入院展开,确保对于病情状况可以正确清楚掌握[4-5]。

1.2.3对患者展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教育干预: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基本状态进行分析,对应完成科学生活方案以及饮食方案的制定,确保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可以做到自觉改变以及约束。在对饮食原则充分遵守的条件下,需要通过适当运动锻炼,使得自身免疫力、抵抗力以及体质获得充分增强,以促进慢性胃炎疾病的快速康复[6-7]。

1.3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慢性胃炎患者的健康知识总掌握率以及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结果。

1.4判断标准:

对于两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分别对应展开自主设计问卷评定以及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定,均属于0~100分评定范围,结果同健康知识总掌握率以及生活质量均存在正比关系[8]。

1.5统计学方法:

对于两组慢性胃炎患者护理干预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展开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健康知识总掌握率)、计量资料(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各以n(%)、表示,各行χ2检验、t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知识总掌握率对比:

实验组慢性胃炎患者健康知识总掌握率(98.57%)高于比照组(81.16%)明显(P0.05),见表1。

2.2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对比:

实验组慢性胃炎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情感职能评分、精神健康评分、躯体疼痛评分以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比照组明显(P0.05),见表2。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当一个人面临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已有的支持系统都不足以帮助他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1]。心理危机的发展一般有四个阶段: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绝望期或成长期。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预防发生更严重、更持久的心理创伤,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2]。

二、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

(一)现实因素引发的自卑心理

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WWW.133229.cOm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政策导向看不起高职,高考制度也不合理,把高考分数低的学生送进高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

(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导致的厌学情绪

在结束紧张的高考学习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阶段性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虽然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专业技能,以增强自己未来的职业竞争能力。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直接导致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旷课现象普遍。

(三)人际关系的困扰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产生障碍,出现心理危机。

个别学生受其特定的家庭背景影响,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长期与同学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有的学生个性抑郁,缺乏自信,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自卑、甚至自闭心理,长期处在忧虑之中。

(四)家庭贫困引发的心理危机

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心理空间。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有的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进入大学很多方面很难找到自信。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部分贫困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不能自我接纳。

(五)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困惑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友、恋爱。但由于其心理未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性意识和理智感未完全形成,理想中的交友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经常发生矛盾,难免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和失恋问题。这会使他们在情绪、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干扰,引发诸多心理问题。

三、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笔者所在学院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心理讲座、播放心理电影、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教会他们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明白当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懂得应该如何寻求帮助。

(二)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特别重视以他人为媒介的间接干预系统,那就是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宣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二是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及时向学院汇报。经过一定培训的“心理委员”虽不能像心理学专业教师一样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直接干预,但他可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上传给专业教师,为实质性的危机干预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必须对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

(三)做好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关注工作

心理健康机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普查识别出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对这些可能发生或正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从2006年开始,笔者所在学院坚持将每一届新生进行排查梳理,建立“需关注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学生情况、关爱措施及工作效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咨询活动,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此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四)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并非一个教师就能够独立处理的。笔者认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预警系统。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等与学生有亲密接触的成员若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预兆时,应及时向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报告并在该机构指导下监控其心理危机发展的态势。二是值班制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应每天安排专业人员值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处于严重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干预。三是干预系统。通过澄清、解释、安慰以及问题解决技术的应用,协助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

总之,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危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有效联动和积极配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马燕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4),第29卷,第2期;

[2]马学果,魏平,戴卫银.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8)下期;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第4篇

【关键词】 学习;精神卫生;干预性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87-02

学习能力低下并非学习障碍。美国学习障碍联合委员会曾认为学习障碍是多种异源性失调,表现为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使用方面的明显障碍[1]。而学习能力低下主要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与其智力相应的学习效果。本研究试图探讨个体心理干预和学校干预对小学生学习能力改善的作用,从而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8月从遵义市随机抽取415名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01人,对照组214人。

1.2 测量工具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编制并修订的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FAT)问卷[3]。问卷由在校的学习方法、在家的学习方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家庭环境6个因子构成,折半相关系数在0.76~0.88之间,重测相关系数在0.75~0.90之间。

1.3 实验步骤

1.3.1 前测 心理干预前采用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测验(FAT)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所有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制定心理干预方案。

1.3.2 心理干预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每3周1次,连续18个月的心理干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心理游戏和团体咨询,内容主要为如何正确对待教师的批评,如何与父母、教师和学生进行交往,情绪调节,感觉统合训练,学习方法指导,自我管理训练,归因及自信训练等;学校设置多种形式支持系统,校长直接参与组织课题开展, 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情感上予以长期支持;对首次心理测验中需要进行及时心理干预的同学给予关注,如有需要便给予个别心理辅导;向实验组学生及教师公布心理教师的联系电话,随时接听咨询电话。

1.3.3 效果评价 干预时间为18个月左右,干预结束后再次用FAT问卷进行评定,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

1.3.4 统计方法 将测验结果整理后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6. 0统计包进行t检验。

2 结果

由表1可见,实验组学生在干预前、后在校学习方法、在家学习方法得分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家庭环境的得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学生在前测和后测上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学习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心理健康、与教师的关系和家庭环境的改善几个方面,这表明心理干预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切实可行的作用。

在本次制定的心理干预方案中,认知调节和感觉统合训练可以克服和补偿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偏倚,通过视、听通道的激活和整合,使其学习建立专门化的通道[4];对人际关系的指导,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为其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交往与归属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满足该需求的基础上,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因此人际关系的指导还可以为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基础。学习方法指导和自我管理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指主动的学习者在对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基础上,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便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过程[5]。学习策略有2种基本成分:一种是基本策略,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策略,即学习者为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用的诸如学习计划与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6]。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习困难儿童具备基本学习策略,缺乏辅学习策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制定计划,自我管理能力欠缺,因此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和自我管理训练可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策略并提高其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归因及自信训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往往把学习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运气、他人的帮助等,而将失败归之于自己能力不行(更多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7]。在研究中通过团体训练法和强化矫正法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学习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对学习做出正确的归因,并对于学生的积极归因给予肯定和奖励,对其消极的归因或较少做出积极的归因时,适当地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其形成正性的归因倾向。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增强自信心的行为训练方法,以增强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要求学校教师对干预对象的生活和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形成多种形式支持系统,有助学生学习能力改善效果的维持。

一般来说,阻碍学生学习能力是个人、学校和家庭的共同结果所导致。但在本研究中,由于时间和干预人员的有限以及学生家长不能长期及时参与的缘故,未能对学生家庭进行干预,这是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习困难儿童的行为和学习也有明显的影响[8]。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不能用单一的手段,而必须从个体、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结合进行,效果会更加显著。

4 参考文献

[1] 牛卫华,张梅玲.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2000,23(1):115-116.

[2] 戴斌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6):46-49.

[3] 周步成.提高学习能力因素诊断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1:5.

[4] 高华,祝英禄,孙梦月,等.认知和感觉统合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10-111.

[5] 周永垒,张奇,韩玉昌.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3(3):55-59.

[6]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5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 NUNEZ JC,GONZALEZ-PIENDA JA,GONZALEZ-PUMARIEGA S,et al.Subgroups of attributional profiles in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and their relation to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goals.Learn Disabil Res Pract,2005,20(2):86-97.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第5篇

一、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是个体因素、工作职业特征因素、组织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

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在职业倦怠中所起的中介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个体对工作的主观感受远大于客观工作条件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其中包括人格特征因素和个体的应对方式。Zellar指出,倔强、低自尊、外控性、神经质、A型性格、感觉型以及采用逃避型应激策略的人表现出较高的工作倦怠。

2.工作职业特征因素。有研究表明,工作负荷、角色冲突和工作的控制感可以作为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预测因素。护士工作的超负荷、僵化的班次安排、身负多重角色、较多的意外情况和紧急应激状况、低控制及高要求的行业特点等使护士身心疲惫。

3.环境因素。环境指的是具体的自然条件、空间、地域与设施,也包括抽象的精神、氛围和行为取向。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低、深造机会渺茫、晋升机会少、医院的管理氛围以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造成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4.组织因素。组织对倦怠有深远和持续的影响,包括组织的奖惩体系、组织支持、组织授权、组织变革等。国外认为管理者越支持护理工作,组织授予护士的权利越大,个体的自主决策性越强,倦怠水平就越低。

二、护士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护士职业倦怠预防优先于干预,咨询优先于治疗。从健康促进的角度出发,护士职业倦怠应对策略有需求评估,确定防治重点,培训教育,发展个人技能,改善环境,营造支持性氛围,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促进健康的卫生策略。

1.需求评估,确定重点。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如个性特征、工作环境、组织结构、相关政策制度等,寻找影响护士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确定健康促进重点和干预目标。这一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训练前评估阶段,使用各种量表对工作倦怠感程度、应对压力的方式进行评估;计划实施阶段,确定培训的目标人群,指定应对工作倦怠感的训练计划;近期评估阶段,对目标人群参加培训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估;远期评估阶段,对培训后各阶段的长期效果进行评估。以“评估-分析-干预措施-再评估”模式为基础形成一个有机的良性循环。

2.培训教育,发展个人技能。一是增设在校教育。为让护士生工作后能从容面对压力,预防职业倦怠工作要从学生做起。工作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能引起倦怠,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改变认知、情感调适、行为方式矫正可有效干预个体职业倦怠。学校课程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的内容,如心理、伦理、美学等,在课程中渗透有关职业倦怠应对的内容。着重培养护生健康的人格及正确的工作态度,在学习生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避免倔强、任性,凡事以理服人。二是良好的在职教育。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医院相继开设了预防职业倦怠的课程培训,通过教育干预提高护士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学习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在实践中的成功体验;精神卫生知识的学习,以提升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压力管理技巧的学习,以利于缓减个体压力;人际沟通技巧的学习,以便于处理好各种矛盾。三是重视护士的职业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是影响护理人员工作专业化、事业化、留职、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医院应推进护士自我职业能力发展计划,帮助护士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建立分级使用制度,通畅升迁渠道,创造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改变护士职业一元化发展的现状。

3.改善环境,营造支持性氛围。一方面,应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护士的职业压力呈负相关。家庭和社会支持对缓解压力的不良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应倡导尊重护士、爱护护士的观念;护理人员之间成立支持团体疏导工作压力;建立职业咨询通道,鼓励护士与人力资源经理、心理咨询师、医院管理者和工作伙伴坦诚交流,提高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归属感;呼吁来自家庭的支持。另一方面,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职业倦怠可以说是一种“职业病”,它的发生发展更大程度上是由组织特点决定的。从组织的角度开展对护理工作倦怠感的研究是近年应对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医院应采取人性化管理,改善工作环境,改进工作制度,合理安排上班人数,增加护理人员编制,避免超负荷工作现象;明确任务分工,阐明角色和责任;对护理队伍适时、适度进行岗位轮换;进行工作任务再设计,丰富工作内容,实施目标管理,减少过程控制,扩大护士的自主性等,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度。

4.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促进健康的卫生策略。健康促进中政策支持是一个重要条件。国内外成功经验已证实,强有力的、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有关规章制度将有效地促进行为的改变并能有效地维持这种改变。目前护士的职业倦怠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来保护护士的权益,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医院方面也在逐步提高护士的福利待遇,如增加夜班费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评功评奖时采取向临床一线倾斜政策,并将护理和医疗的评奖标准分开,采用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定家庭支持政策等诸多方面发展护理专业。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第6篇

关键词:高校;师生;健康管理

高职业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使高校群体正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目前大学生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症已呈显著状态和低龄化发展趋势[1]。另据某高校相关调查,教师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1.54%以上[2],如果不及早进行干预和控制将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高校学生集体生活、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具有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面临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双重威胁,高校校园健康服务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调查问卷显示,我校师生员工超重、血压高值、高血脂、高尿酸、转氨酶异常等明显上升;校园肺结核、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率以及PPD强阳性检出率也明显增高,师生突出的健康问题与全国高校基本相同。在这样的背景下,校医院应积极探索高校人群健康管理,调整医疗服务的工作模式,有效维护和促进师生员工健康。

1健康管理基本概念

陈君石、黄建始专家认为"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3]。还有专家认为所谓"健康管理"就是对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或者疾病状态的各类人群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分析,对健康状态做出评估,提出健康指导建议和方案并监督执行,对健康状态进行维护和控制,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对亚健康群体实施一系列的健康管理对策,实施以预防为主的干预手段,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化[4]。具体可以理解为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以上观点表述不同,但其内涵都一样,就是要将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传导给健康需求者,变被动的护理健康为主动的管理健康,更加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结合健康管理的概念及现代健康促进的相关理论,学校健康管理就是为师生个体或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信息,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

2高校健康管理的思路

高校有其特殊性,因此立足学校的校情,搭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健康管理框架。

2.1寻找政策依据 任何目标的实现,均需要有政策的支持。依据国家关于学校卫生保健和健康促进相关的政策、规定、通知精神和指导意见等,其中包括《学校卫生工作条例》《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指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20余条目作为政策依据,筛选其中符合学校实际的条目进行归纳融合,形成校本健康管理工作规范文本。

2.2明确健康管理理论依据 健康和疾病的动态平衡关系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预防医学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5]。其核心在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完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到高危险状态,再到发生早期改变,出现临床症状。在被诊断为疾病之前,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干预,就有机会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和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改善促进人们实施健康行为的环境,增强人们改善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健康促进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其内涵包括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通过这五个方面工作提升健康水平[6]。

2.3建立联动运行的工作机制 高校的健康管理,要覆盖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由于教职员工岗位类别繁多,人员情况各异;学生层次众多,类别不同,因此需建立校医院与学校其他管理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统筹协调健康管理层面,多平台合作提供服务,保证健康管理政策和实施效果相一致,健康管理与推动学校发展相一致。

2.3.1形成完善的学校预警监控体系

2.3.1.1健康体检制度:健康体检是健康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健康管理内容实施的第一步[7],首先必须建立科学分层、项目合理、有指向性和特异性的健康检查规范和制度,体现健康体检的预警监测作用,动态了解参检人的健康情况,增强过程监控。

2.3.1.2首诊负责制度:首诊医生在接诊后可得到系统对高危人群统一的警示标定,有利于第一时间传染性疾病、潜在疾病、重大疾病发现与追踪,强化就诊环节对危险因素的预警和监测,增强环节监控功能,从而提升健康体检和学校医疗服务工作的内涵和延续性。

2.3.2管理共享平台的搭建 在学校健康管理中人力资源是制约工作的因素之一,目前校医院医护人员起着健康管理师的作用,他们不仅承担采集健康信息,查询服务对象各种资料,数据录入健康管理系统,实现全程健康信息管理;还要识别危险因素、进行重点个体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实施个性化健康指导和教育,辅助临床决策。这些工作既需要熟练的应用现代化信息工具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拓宽的专业知识面来支撑。因此,合理统筹人力资源,大力度培训现有人员的同时,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特殊的资源优势来补充,搭建起健康管理共享平台,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健康管理方法更科学,成果更明显。

2.3.3健康管理理念的推广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曾提出"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三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6],要使健康管理服务的理念、模式受到师生的重视和认同,首先要强化健康理念,营造校园健康氛围,要通过扩大宣传、丰富管理内容等手段,给每一位师生提供更多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更多健康自我管理经验的支持。实现知行果的互动循环,促进自我健康行为的改善和提高。

3管理模式初探

3.1模式 在学校健康管理实践中,应用健康管理理论,采取综合群体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协调不同的健康管理策略来对个体提供较全面的健康管理。即预防(preventive)医学,预测(predictable)医学和个性化(personal)医疗。

健康体检、首诊管理(发现个体、群体危险因素)预警监测(健康问题)追踪随访、干预(高危人群、患者)为一体的的"健康后续管理模式",改变既往健康体检和就诊后缺乏连续服务的状况,形成集重点人群为干预核心,高危人群为预防对象的管理体系,最终向全员健康管理过渡。

3.2基本步骤

3.2.1信息系统建设 健康管理服务与其他服务最明显的区别是,它对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依赖度极高,甚至可以说若无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其基本的运行支持,就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健康管理。

校医院现有HIS系统及健检后健康管理系统为健康管理提供技术平台。通过这两大系统的整合,可获得个体的基本信息、医疗数据、体检数据,建立完整的、动态的师生电子健康档案。其基本架构包括基础资料、健康问题目录、问题描述、周期性健康检查、复检的项目及结果结论、既往病史、就诊记录以及有关个人健康危险因素筛查及疾病危险性评价的信息、转会诊记录、预防接种、患者教育。

3.2.2收集健康信息,了解健康状况,进行健康及疾病风险性评估,即根据所收集的服务对象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估;筛选高危人群,对发现的健康问题,首先找出影响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对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给出病种(包括传染病)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使健康管理者及服务对象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健康危险性及疾病危险因素分布[7]。

3.2.3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干预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来获得预防和延缓重大疾病发生,减低疾病的危险因素的作用。具体内容为定期随访、追踪、健康复查、诊断,知己管理、指导医疗等。在实施健康干预措施一定时间后,需要评价效果、调整干预计划和干预措施来达到健康管理的预期效果。

3.2.4提供个体和群体健康教育,帮助师生更有效的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管理个人的健康,实现疾病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干预策略。

健康管理服务引入学校,可以认为是当前学校健康工作的升级。以教师、学生群体为对象的高校健康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学生、家长、教职工及学校对医疗费用的支出,降低办学成本,也为师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它对校园和谐稳定及社会影响有重大的意义。

开展健康管理是系统工程,虽然"健康管理后续服务"模式在实际中比较易于操作,但人、财、物方面存在局限性,因而也是导致一些结果不太理想的原因。这些都是有待我们继续研究并解决的关键问题。校医院在长期基层卫生服务中积累了预防保健、医疗及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经验;其基础建设、配套环境方面也具备独特优势。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医院单方要协调多部门解决问题,感到力不从心,应强调校医院牵头,多平台合作下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机制。

健康是多维的,健康是个人和社会的资源,而资源需要管理。健康资源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也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发展的基点在于师生的健康,师生健康是整个学校最珍贵的财富,是影响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要素之一。以学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这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7]。也是促进和谐校园构建和实现WHO"人人享有健康"的世界卫生目标需要。

参考文献:

[1]秦双兰,贾卫国,王冬,等.大学生体重超重、肥胖对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2008, 22(1):80.

[2]亢元,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的潜在危害性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4):18.

[3,4]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40-45.

[5] 黄璐.健康管理理念在体检服务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9):856.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第7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相约健康行”行动,逐步推进健康策略,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预防和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加快建设和谐幸福提供健康服务支撑。

二、工作目标

以社区、中小学、医院、企事业单位等场所为重点,以树立经营健康理念、养成30种健康行为、掌握10项基本卫生技能为具体目标(见附件1),以“三个一”健康知识传播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到2012年底,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70%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办好一个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由各社区负责,针对辖区居民关心的卫生健康热点问题,结合各种卫生日和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每月举办一场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家庭)、进学校等巡讲活动,重点普及30种健康行为、10项基本卫生技能,居民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75%、65%以上。

(二)设立一个健康教育咨询点。由各社区负责,联合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立一个健康教育咨询点,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服务;在各社区设置固定规范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和理念,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发动辖区单位特别是窗口单位利用宣传橱窗、电子屏幕等载体,经常性向群众宣传卫生科普知识。

(三)培养一小时锻炼习惯。由各社区负责,在辖区企事业单位实施健康促进策略,广泛开展“每天锻炼1小时”、“走楼梯、健身心”、“20分钟急步行”等健康促进活动,举办健康保健知识和基本卫生技能普及讲座,干部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80%、70%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各社区要成立“相约健康行”行动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安排专项经费,强化推进措施,靠实工作责任,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二)形成合力。各社区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共同推动我辖区群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第8篇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依赖性不断增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如何开展和搞好社区健康教育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健康教育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1 社区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什么是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1.2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和干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区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强大支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

2.1 社区组织与动员 社区健康教育决策机构应由社区政府承担,这是社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健康教育的社区组织与动员工作中首先要开发领导,实现行政干预;其次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联合社区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统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发挥家庭作用,广泛动员群众,促使人人参与,实施健康教育。

2.2 制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划 是科学管理、规划是行动指南、规划是行动纲领、规划是评价尺度。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明确目标,合理科学的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讲究科学,又要结合实际。应根据当地的健康影响因素、需求、资源、卫生服务的利用、社区力量、群众参与的可能性等来分析考虑。

2.3 采取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达到改善、维护、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树立多部门协作的大卫生观,采取多层次干预和多种干预方法选择并用的综合策略和方法。要尽可能多的部门和单位参与;要根据目标人群、工作内容等特点,综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法,从而最有效的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2.4 监测与评价 为保证社区健康教育规划的实施和落实,评价规划的目标是否达到,建立经常性的监测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监测评价工作有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借以改进当前规划的不足之处,并可成为今后决策的依据。因此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行政部门都应十分重视监测评价工作,把评价结果与制定政策结合起来。

3 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