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0 17:11:44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美学;体现

一、新鲜之美

化学学习初期,化学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就能够激发学生最原始的化学探究欲望,让学生思维和化学科学家的思维得到碰撞,产生小小的共鸣,从而感受到化学的“美”.例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 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就引入了四个小实验,通过这四个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虽然是设计好的实验,只让学生填写实验记录,但已经开始训练科学探究的基本功―观察和记录、表述.而学生其实在之前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中,已经掌握了最基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在经过简单的语言总结之后就可以将现象描述出来,再通过简单分类、概括,学生会自己得出物理、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别,他们将他们的答案和书本上的结论对比后,会发现几乎一样.这样他们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满足感,也就是美学中讲的“共鸣”.而产生这种共鸣的前提就是教师不要照本宣科,不要简单的公布实验现象,不要直接指出书本上的概念所在位置.教师需要“艺术”地解读课本,从美学角度去发现化学探究的美,再充满美感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化学,这样学生才容易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美”.

二、变化之美

美学中认为变化是无片刻停息的.科学探究作为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也一样体现了变化,所以在化学课本的第一章节就安排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的内容,同时在变化之后又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变化”的原因归结为“性质”,这样的设计就将化学的“变化之美”体现的既淋漓尽致又有理有据.其实在探究科学探究中体现出的变化还有很多,例如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但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是同样的模式和水平,它也会有变化,比如,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分成五个层次,如下表所示: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订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水平1教师教师教师教师学生水平2教师教师教师学生学生水平3教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水平4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水平5学生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在引导探究时如果能够运用美学的“变化”理念,有计划的、有目的地进行变化调整,在学生眼中的科学探究就会变成一件很美妙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会继续感性的去观察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他们就会发现越来愈多的“变化”,并且可以理性的去区分、运用、感受这些变化,这样也就达到了我们化学教学的课程目标.

三、创造之美

中国美学尤其注意在故中追新,没有绝对的故,也没有绝对的新,新就是体验之新,是体验中的境界.在化学中的“新”就是创造,同样在科学探究中也有“新”,这种“新”不是外表的更替,而是心灵对生命、对事物的发现.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 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燃烧是学生生活中见过的,学生知道如何点燃蜡烛、熄灭蜡烛,也知道蜡烛燃烧能发光,这就是“故”,“新”则体现在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颜色、想方法比较硬度、还要观察蜡烛火焰的分层、比较每层的温度和亮度.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已经用到但不会在意的现象和方法,学生几乎都能完成,在完成之后学生会在“故中求新”的过程中探究欲望得到满足,也就能体会到探究的“美妙”.

三、流动之美

美学强调生命的流动性.在流动中欢畅,在流动中创造,也在流动中生生常新.在微观化学中同样强调分子、原子的无规则运动,电子的绕原子核的有规则运动,宏观化学中的气体、液体之间的相互流动,特别在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上,更会体现这种气液流动,学生在观察或者设计实验装置的时候,如果心中能够徜徉着这种流动之美,那么在理解或者构思的时候也会心怀乐意.

例如,氢化钙(CaH2)固体是一种储氢材料,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化学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备氢化钙.小组学生设计的制取装置如下图所示(固定装置略).

图1这是设计好的实验装置,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第一个装置产生氢气,而氢气是无色的,图也是静止的,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引入流动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气体的流动的灵巧和美妙,这样孩子就会产生设计气体流动装置的欲望.

参考文献:

[1]胡存国.品味化学美培养创造性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1).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2011.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第2篇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为了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有必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借助中学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渗透,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精神,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几点做法,供教学参考。

一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基本前提。作为一线教师都知道,只有学生处在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中,他才不会害怕表现自己,他才能积极大胆提出猜想,敢于质疑,乐于探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丢掉一副“师道尊严”的严肃面孔,面带微笑,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起平坐,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多用鼓励的眼神,温和的话语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这样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有问题敢于畅所欲言。要想真正做到“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还要相信和尊重学生,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应和学生融为一体,师生成为合作式的伙伴关系。使学生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例如针对“燃烧的基本条件”的教学,如何有效的让学生感知到燃烧的基本条件?若教师以“师道尊严”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了燃烧的基本条件,学生学完后就不敢有丝毫质疑,当然也不敢有进一步探究的想法,而若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可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如果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可以设计为探究实验或通过习题形式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具体如图1所示,设计出相关的对比试验和条件控制。

学生借助上述试验探究,自己会感受到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红磷不燃烧;热水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前面一个烧杯中的白磷没有与足量的氧气接触,所以烧杯中白磷不燃烧,后面一个烧杯中的白磷既与足量的氧气接触,又达到了着火点,所以后面一个烧杯中白磷燃烧。由此,学生容易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二、巧借“反常”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但并不是每次化学实验都能够似教材所说的那样,有时会出现众多的“反常”现象。注意,化学实验中许多奇异的“反常”现象,常常会被一些有心的科学家所留意,这才造成了一些科学家会有重大的发现或发明。在试验中若产生这些类似的反常现象,一定不能不负责任的向学生解释,化学试剂不纯,化学试剂变质等,此时面对反常现象,一定要设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去进一步进行探究。这难得的反常现象,从长远看,不仅是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和探究的机会,而且还更好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例如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否一定需要具备“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样的三个条件呢?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完成如下实验,让燃烧的镁条伸入到二氧化碳中,如图2所示。

当学生感受到镁条继续燃烧时,学生自然会想到上述所说的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否有误?此时教师引领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可以得出完美答案。这样关于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该知识点通过如此处理,教师讲的很少,而通过让学生讨论、实验、思考与探究,这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还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能力培养角度看,教师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而学生通过探究解决了问题,尝到了胜利果实,怎不乐于探究?

三、以反常规结论为契机,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探究空间

好多化学问题,有时我们根据理论,会想当然地认为通过某些反应后应该产生某某现象,甚至教材或教辅资料也会想当然的处理,可是真正做实验时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这些非常规的结论,学生一定会感到好奇,教师若能够充分利用它,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挑战权威,在质疑的基础上学会释疑,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使学生再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细致。

例如,如图3所示在一烧杯中盛有10 mL 20%的H2SO4溶液,同时有一表面光滑的塑料小球悬浮于溶液中央,向该烧杯里注入20%的Ba(OH)2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此实验过程中:

(1)烧杯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2)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针对该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许多教师想当然地认为,因为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密度减少,小球当然会逐渐沉到烧杯底部。其实若带领学生认真做此实验,上述实验现象描述欠科学性,因为烧杯中液体变化为:溶液悬浊液水,其密度变化是先由小变大后又变小,故小球是先上浮最终下沉,而非直接沉到烧杯底部。

想当然性的一些常规实验结论,通过探究,

最终得出反常规的结论,教师若能够引导的恰当,定会激发学生强大的探索欲望,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学生在分析各类问题时,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虑。

而敢于探究的学生在实验报告上所填写的答案却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看似乱七八糟,但学生的逻辑推理却非常正确,如“根据钠浮在水面上,不能够得出钠的密度一定比水小,因为钠在反应时是在不停地做高速运动,高速运动的物体是很难沉下的”,“发出嘶嘶的声音,不仅仅是产生氢气的原因,红热的钠遇到冷水也会发出发出嘶嘶的声音,如同家中炒菜的热锅遇到冷水一样”等等。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生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99

传统的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这种方式已无法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课程标准”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知识解决生a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学生走进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探究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知识的情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探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索。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景中来,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然后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可以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有利于探究式活动的顺利进行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所提出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交流等环节。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来进行的探索活动,而教师只能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倘若学生缺乏自主意识,不能独立完成任务,那么探究性活动便很难开展下去。

所谓的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力和能力。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力,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学生只要形成了自主性,他们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在学习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能够勇于向他人质疑、请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便是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的结果。

处于义务阶段后期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精神上追求独立倾向,他们要求“起飞”,开始而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独自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不再相信成人的标准,成人的判断,他们总是力求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和发现世界。在这一阶段,作为教师的必须清醒地看到孩子需要“起飞”的事实,应为“他们创造起飞的条件,给他们自由飞翔的天空,而不应加以束缚,刻意缩小他们的活动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他们也带有一定的盲目与狂妄,教师应着力进行培养和引导,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独自克服困难。在这些方面,如果学生获得了自主发展的机会,他们便会形成坚强的自信心,此时教师应加以适当关心和鼓励,并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要善于通过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知识。

四、用探究性习题,提高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选择好的探究性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课外活动小组在进行一次探究实验中,将一种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气体生成,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探讨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简述推测理由。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第4篇

一、 创设情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牢固。面对一些深奥或枯燥的知识,如果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学习。如《七大营养素的作用》的教学时,模拟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火爆相声《新五官争功》,编写蛋白质、糖类等七大营养素的功劳并请七位学生自选一个角色进行相声表演,寓教于乐,在尽情的玩乐中学习知识,在浓浓的兴趣牵引下,极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的教学时,教师模拟导游,引领着水分子从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叶,一路走来,领略了根、茎、叶中截然不同的风光,愉悦了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懂得生命的无处不在,学会珍惜并善待每一个生命。

二、采用平等的理念,打造民主、合作的课堂

生命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体验才能快乐成长。而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正是“快乐成长”的源泉。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生命化理念下的“平等、和谐”,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吸纳,平等互动。

1、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站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共同发展真诚和激情。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创新力,就必须在班级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生命化的课堂,教师应先坚持民主教学,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说这个道那个,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如在教《化肥》一节时,要想合理施肥,尽量减少土壤的污染,学生们必须先记住农作物缺乏某种肥料时出现的症状,才能对症下药,而这些内容记起来又比较容易混淆,我动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运用形象记忆法。当农作物缺氮时,往往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等症状,我们该如何记住这一特征呢?一位平时较调皮的学生突然喊出了“蛋黄”两个字,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还有个别口快的同学马上批评:“你就想着吃!”笑过、说过之后,我给予这位调皮的学困生极高的评价:他能从缺氮时叶片发黄联想到“蛋黄”,无论从色彩上,还是从谐音上无不体现出这位同学极高的聪明才智及敏锐的反应能力,老师相信他在学习上一定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多次在适当的时候提及此事来反复表扬这位由于兴趣不浓而形成的学困生,并以他为榜样鞭策其他同学,这大大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的自信,成绩也有了稳步的提升。

2、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

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并且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学习任务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引路人与助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我提供给每个学习小组相应的蜡烛、凸透镜、有刻度的光具座、光屏等器材,还帮他们测出每一枚凸透镜的焦距,让他们共同讨论、动手实验,完成表格。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比如:不知道移动蜡烛还是移动光屏才能更快地找到像;许多学生只要光屏上一出现像,不管是否已经是最清晰,就急忙记录数据,填写表格,此时,教师应不停地在教室里走动,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找出一次清晰的像,填出一组数据,然后引导他们继续实验探究。最后把各组的探究成果展示、评比。让学生在平等中相互帮助,在竞争中相互切磋,在奉献中共同提高,在展示中张扬个性,在成长中学会自信、学会欣赏、学会激励,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不断升华,从而最终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交流和展示知识的背后是思想的交换、感情的交流、理性的升华,而所有这一切,无不彰示着“生命”的存在。

三、活用教材资源,促进课堂的生成。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语言 科学化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0028-02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工具,是传递思想、传播文化的关键途径和媒介,语言主要包括交流语言以及肢体语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上科学运用教学语言,将日常口语和书面语言进行提炼和加工,实现普通语言和专业语言的充分结合。英语教学语言具有正确以及严谨的特点,教学语言的科学化程度与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及积极性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对英语教学语言科学化运用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现状分析

初中时期是学生心理转变的重要时期,初中生的年龄基本在十二岁到十六岁之间,思维以及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事物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初中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背诵以及牢记的英语语法和单词较多,很多知识枯燥且乏味,因此,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由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关键性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十分困难,在这种背景下,运用科学化的教学语言十分重要。运用科学化的教学语言可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体现英语科学的精确性以及严谨性,对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化运用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相关措施

1.规范、流利以及正确的运用英语教学

初中阶段是学生奠定英语能力的重要时期,初中学生具有记忆力好以及思维发散等特点,喜欢模仿,是开展英语教学的最佳年龄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英语教学语言要做到规范正确,可以流畅的说出英语,这是实现科学化运用英语教学语言的基础和前提。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说出一口标准以及流利的英语,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比如,在面对新班级学生时,“good morning everyone. May I introduce myself first, my name is xx(写黑板),and you can just simply call me xx,I am very glad to be you xx teacher in the next few months time, and I really hope I could be your friend as well but not only your teacher. Well, this is my first lesson in my life(maybe not), so if there is any inconvenience between us, please do tell me, than I could make a little notice on that next time. And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wanna ask, please don't be shy. Ok, just before I start this lesson, if you do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me right now, I am listening.(please do so/please ask) ”同时,一些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外教开展英语教学,进而为学生创设地道的英语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简洁以及严谨的运用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运用体现了教师的英语思维,因此,想要确保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以及简洁性,教师要准确的选择词汇,科学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以及年龄特点,使用符合学生认知和能力的英语词汇,避免使用一些学生陌生和难度较大的词汇,以防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例如,学生在回答教师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可以用“sit down,please”,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可以说“sit down”,教师通过简洁的语言,体现教学语言运用的精准性。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气和指令,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教学重点以及难点的选择性记忆和思考。

3.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和书面语言

科学化运用教学语言不仅包括交流语言,同时还包括肢体语言,将肢体语言和书面语言充分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语言的科学化程度。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肢体语言渲染教学气氛,进而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语言环境。例如,在学习“walk”“running”“jumping”这一单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通过肢体语言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单词的含义,促使学生加深对单词的印象。或者在学习“hug”这类单词时,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演示,从而更好地体会单词含义。

4.教学语言尽量和谐悦耳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和谐悦耳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同时,教学语言和谐悦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音连读、语音爆破以及语音表达等知识,培养学生的模仿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情趣性以及幽默性,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加强学生的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面对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可以采用“I’m sorry,you are wrong.”或者“I’m sorry ,but that’s wrong.”这类比较委婉的回答,以至于不会伤及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中心思想以及情感表达,运用适合的情感和语调进行文章朗诵,在悦耳的阅读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正确的范读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模仿需求。

5.教学语言要体现真情实感

在运用教学语言过程中,要体现出真情实感,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加强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激情,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进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及情绪变化,教学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困生,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最后,教师要运用鼓励以及肯定的语言表扬学生,对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给予认可,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

总之,科学化运用教学语言可以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强化学生认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同时,科学化运用教学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英语素质以及逻辑思维,促进师生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潘莉华.基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科学化运用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2.

[2]陈华.基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科学化运用的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3,(69).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第6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人教版;探究实验;重要意义

现阶段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普遍遭遇学生兴趣不高、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少教师没有认识到探究实验的重要意义,轻视探究实验教学,致使教学质量低下。探究实验在初中化学课堂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更好地开展探究实验教学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初中化学教学经验,进行简要分析。

1初中化学加强探究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1.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够对初中化学课程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在兴趣驱使下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生动活泼的探究氛围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将会极大提高。当通过亲身探究得出实验结论之后,学生内心深处会油然而生出成就感,他们体会到了化学探究的快乐和学习知识的乐趣,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1.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灌输式教育最为人诟病的问题就是将学生变成了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实践能力薄弱。“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切切实实的参与,学生才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新课改反复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历程。探究实验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只有真真切切参与到了实验过程,学生才会知道化学实验是什么,才会知道试管怎么用,才不会闹出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笑话。教学实践证明,经常开展探究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著提高,还养成了严谨的学习作风,可谓一举多得。1.3加深知识记忆印象: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到九年级学生才正式了解这门新的学科。对于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化学还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合价等内容让学生倍感负担,怎么也记不好、记不牢。九年级两册人教版教材涉及到大量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和化学定理,对于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情理之中。探究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纷繁复杂化学知识的记忆印象,能降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难度。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学生需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个感官感知事物,这一过程中他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学习起来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2初中化学课堂开展探究实验应当注意的问题

探究实验对于初中化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加深知识记忆印象。组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引入探究实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如下几个问题:2.1提高探究实验的参与性:探究实验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只有动员全体学生切身参与到探究之中,探究实验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以往的探究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普遍遇到了两个棘手的问题:(1)学生探究能力存在差异,课堂上后进生“袖手旁观”问题突出;(2)实验设备有限,学生逐一进行实验面临实验设备不足、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普遍存在,打击了学生探究实验的参与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效果。为了全面发挥探究实验的积极影响,教师应当努力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参与性。新课改主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应该从这一方向切入,提高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例如以合作探究形式组织实验,学生以4—6人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同一小组之内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共用同一套实验设备,这就有效解决了学生参与性不高的问题。九年级上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探究实验开展过程中,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化学实验,笔者便将学生分为6人小组。要求他们合作探究。学生通力协作,一起研究教材上面给出的实验步骤,讨论实验计划应当怎么制定、需要准备哪些实验设备。等到实验正式开始,组员互相配合,积极展开了探究。每一小组的探究氛围都尤为浓烈,学生全部投入极了。当看到通过合作得到了一瓶纯净的氧气,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课堂气氛非常好。2.2提高探究实验的生活性:课程标准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课程标准非常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育理当回归生活,初中化学不是要培养未来化学领域需要的科学家,而是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眼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意识。开展探究实验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体现探究实验的生活性,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切入实验话题,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探究实验导入时,笔者先在课件上出示了一组图片:升空的火箭、燃烧的蜡烛、潜水员携带的氧气瓶、重症患者戴着的氧气罩。我请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事物,简单分析一下氧气的应用。根据图片提示,学生很快又发现了更多氧气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内容。趁此时机,我提问到:既然氧气在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的应用,那么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是不是非常重要呢?空气中含有大量氧气,只要同学们掌握了制取氧气的方法,今后就能提取更多纯净的氧气。这不仅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还能造福整个人类社会。一听这话,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大大调动,参与实验探究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探究实验是初中化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现阶段初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力度有待加大,教师应当及早认识到探究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对探究实验教学引起重视,切实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教学研究[J].汪玉铭.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02)

[2]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的阶段性策略[J].马书蕊.化学教学.2012(06)

[3]化学探究教学中的拓扑变换智慧[J].王开科.化学教育.2012(02)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与“结果”,评价,教育公平,课程文化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是一场涉及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与课程资源、教学方式与行为、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课程改革确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六年来,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初中生物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些问题、矛盾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碰撞、激荡,并日益凸显出来,使初中生物课程改革面临着困惑与挑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和讨论,将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深化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能够支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吗?

    问题阐述:初中教师反映初中课程的知识内容不够全面,部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欠缺;对学生应该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要求不够具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难以确定明确具体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缺乏对生物学基本观点的要求。高中教师反映初中教学没有为学生高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初中教学不受重视,开课不足之外,初中课程内容也存在与高中内容衔接的问题。例如,初中知识不够全面,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学习不够深入,对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并迁移应用的能力不够强等。

    讨论:初中生物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1] 。上述问题反映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达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标,并为高中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1.从知识维度分析

    初中生物教育作为提高公民基本素养的普及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具备较广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物界的状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生物学的发展规律、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有所了解。同时,初中教育还承担着为高中教育打基础的任务,而高中新课程采用模块式设计,几个必修模块选取的是生物科学中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核心领域,这也要求初中课程的内容应该搭建一个基础广阔的平台。而初中课程内容中,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的客观认识,对不同生物类型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以及对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理解等内容较少,不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达成。

    对于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生物学核心概念,学生应深入地学习。“在科学教育界,人们普遍认为,原则上,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更深刻地学习较少的东西。”[2] 与原教学大纲和教材相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对重要概念的要求弱化。课程标准中十个一级主题所附案例,全部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案例,没有针对重要概念的教学而设计的案例。虽然探究活动对于概念的理解, 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是对于重要概念的学习,单纯的讲授或单纯的探究都是不够的,应该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领会。为此,课程标准应提供相关的典型案例。教材应加强而不是弱化概念的学习,把横向的普遍化拓展与纵向的深入化探讨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生物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应包括这些结果的产生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生物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生物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生物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生物学,了解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体会科学的本质。“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需要理解,科学是它的历史的反映,科学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事业。” [3]课程标准和教材都十分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但是对于生物学概念产生的过程重视不够。

    生物学课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开始, 从来源于生活或原有知识并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有课程内容注重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把生活和社会作为学生认知发展的活水。然而,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源于现实世界,又回归现实世界,还要高于现实世界,引领学生对现实世界有所超越,建构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粱漱溟先生所言:“教育应该着眼于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道”,应成为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努力的方向。

    2.从能力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力目标包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些能力要求当中,科学探究能力是新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难点。但是对初中学生应该了解的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常用的科学探究技能,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课程标准对此没有明确阐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依据,难以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程实施中的难点,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都缺少关于培养创新能力的可能途径和具体教学方法的介绍,也没有具体的案例。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学生应该能够以所学知识为基点,向外拓展延伸,从丰富多彩的社会中获取信息,充实自己,满足发展的需要。课程标准中强调了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固然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对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学生应该具备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深度分析,并运用有效信息进行创造的能力。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而目前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筛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没有要求。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分析

    课程标准提出了作为公民基本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爱祖国、爱家乡、珍爱生命、提高环保意识、健康地生活等;提出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STS的科学价值观目标。但是作为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初步建立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思想观点,如生物进化的观点、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发展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也应该作为明确的要求列入课程目标。

    二、科学探究活动在具体教学中真正得以落实了吗?真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吗?

    问题阐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10个一级主题的第一个主题,并给出了为数不少的活动建议,教材中也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然而,经过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师们普遍反映需要学生动手实践的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部分探究活动需要时间长,不能在课堂上完成,由于生物科不受重视,课下活动难以保证;有的探究活动难度大,对实验仪器、用具等硬件要求较高,可行性差;有的探究活动属于纯生物学探究,距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讨论:国家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三大“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指出“学习科学是种能动的过程。学习科学是学生们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要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3] 在科学课程中应该加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比重,这是毋庸置疑的。教师们反映的问题,需要在教材设计和教学实施当中解决。

    1.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目的,教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应分层次,数量适宜,同时兼顾可行性和学生兴趣

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第8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施

众所周知,初中化学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项课程,它拥有许多丰富的知识点,并非常具有探究性与实验性。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养成良好的探究精神,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思维,运用探究性教学方式,教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发挥创造力,通过自主的实践、探究、合作讨论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极大地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下面本文通过几方面探讨如何实施探究性教学,对初中化学教学产生有效作用。

一、合理情境构建,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合理构建情境。教师在教授初中化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合理构建教学情境,比如: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生活化情境、实验情境等多形式,使学生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感知化学学科知识的神奇与魅力,激发其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探索精神,对于化学知识产生巨大的兴趣。在亲自的感受、观察、实践、探索、运用中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化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如在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故事情境:传说在意大利北部山区中有一个“死亡之谷”,那时每当村民牵着小狗从山谷穿越的时候,小狗都会离奇死亡,人却没有事。而当人们蹲下查看小狗状况的时候也会倒地而亡。学生们听到这里的时候一定会非常惊奇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这样。那么就可以引出要讲的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故事情境产生对于化学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使其对本节内容学习更加认真和仔细,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有效问题,促使进行探究

教师在教授化学知识过程中,如果对于学生只是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会使其对于知识仅限于浅显的理解和明白,而不能彻底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合理有效地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思考,理解和稳固学习内容,掌握深层次的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其终生学习打下稳固基础。

如教师在讲解完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后,可以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长期放置的石灰水瓶壁上会有一层薄膜呢,是l生了什么反应呢?通过这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会积极主动思考,是不是有可能和二氧化碳、水或者氧气发生反应。然后自主探究、思考、纠正、总结,得出:CO2+Ca(OH)2=CaCO3+H2O,所以是石灰水和二氧化碳产生的反应,杯壁上的薄膜是碳酸钙。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的结论将会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将会更加牢固,也将有效培养其自主探究和学习的精神。

三、进行探究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学生必须通过实验操作时间获得更加深刻和详细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在教授化学过程中,合理地设计并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通过亲自的操作和体验感受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化学的一些形成原理和过程,对化学知识充满学习探索性,将不断地提升其探究精神和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制取氧气》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清楚氧气都有哪些制作方法,以及深入了解相关知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探究实验,通过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等方法来制取氧气。学生通过亲自的探究实验,将会更加了解教材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并对化学学科产生探索精神,提升学习成效。

四、小组合作探讨,深化探究成效

教师在运用探究性教学时,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个人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性,而且要合理地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促进学生整体的探究精神,使探究成效更加显著。小组合作讨论,会使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成果,并通过相互间的探讨、评价、纠正、总结、归纳,得出小组智慧的结晶,使探究结果更加详细深入,学生与学生间交流更加畅通,深化探究成效,提升整体化学综合水平。

五、联系生活,进行课外探究活动

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一切的学科知识都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化学也不例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及运用化学知识,就必须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运用化学,让化学于生活中变得更加真实和有趣。因此,教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授外,根据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合理地安排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思考、探讨、实践、总结并最终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真正地实现化学学习的价值,培养优秀的科学素养及精神。

如:教师在讲完《自然界的水》这一章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通过查阅一些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资料,或者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情况以及污染状况。学生可以通过作文字、绘画等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更加稳固,而且使其意识到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对水资源的保护人人有责。真正的实现化学教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探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于初中化学的学习有着显著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化学过程中,应当顺应时代要求,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性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和学习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相信只要坚持实施探究性教学模式,一定能促进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