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10 17:11: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1篇

1.开放性网络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诸多便利。由于网络交流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对话交流中接受来自网络的信息和观念,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多样性师生可以在网络中把握最新的思想文化,其信息容量之大前所未有,为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信息的传播交流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涵盖思想、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多种信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3.快捷性网络时代,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网络尽知天下大事。网络的传播更新速度之快,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覆盖面,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更加前沿和迅捷。二网络时代高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无孔不入的网络垃圾信息很容易侵蚀尚不具有完全识别判断能力的青少年,影响其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网络的开放性在为人们带来丰富多样的便捷资讯的同时,也由于其虚拟性而具有相当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部分学生容易沉湎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或热衷于网上游戏、或热衷于网络交友恋爱,不仅容易导致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处理失衡和理想与意志的消沉,更容易导致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加之学校又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况,因此无法及时消解其内心的苦闷和迷惑。

此外,网络技术的更新瞬息万变,加之其遍布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掌握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掌握先进的科技手段,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不断创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要适应学生成长的身心要求,持续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身处以互联网为主要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增强时代精神,从基本的教育理念上转变教学思路,大胆借鉴互联网中的积极成分,了解最前沿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文明成果,还要掌握最及时的教育信息动态,并将其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信息时代学生在行为方式、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手段,对互联网络丰富的资源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应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信息网络技术、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工作者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当树立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和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熟悉和了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满足新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多样性、快捷性的特点,将其与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要抓好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学习,又要将健康积极的学习内容与图文并茂、生动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形象活泼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2篇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本文解释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分析了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探讨了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特点;因素;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45-03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主要方式,二者互为补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甚为融合,所以在运用显性教育的同时要充分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使这一教育方式能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的,是后来产生的。那它究竟是怎样提出的,其具体内涵和特点又是什么呢?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内涵

1968年,美国的教育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里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概念,这一提法很快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杰克逊认为,学生从学校生活中不仅学到了读、写、算等基础的文化知识,而且也获得了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而关于态度、动机和价值等内容的学习并非在学术课堂上学到的,而是在学校的非学术的环境中学习、感受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结果。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无论社会、技术如何进步,无论教师、课程水平如何提高,总会有一些东西不是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的,这些内容既不需要在课程中集体灌输、讲授,但是学生总会从中学到各种知识、经验。“隐性课程”使一些以前在学校、课堂上未被注意的成分进入人们视线,因此成为课程领域中的新的研究课题,而关于这一教育方式的研究也正处于进行时之中。

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简单的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接受的过程是没有压迫力的,自然而然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而且效果是稳固的,教育内容会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资源,渗透内心,且影响深刻。用中国的一句古诗来表示这一教育方式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曾说:“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1]。这种教育事实上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育内容的隐蔽性。显性教育内容上是直白的、外显的、明确的,而隐形教育则是迂回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隐藏在一定的活动和环境之中的。现代教育家认为,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即当人与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人原有的自身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入侵”,并且这种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到的抵触也就愈强烈。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是化解这一效应的灵丹妙药,使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的内容。

第二,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显性教育的意图和方法是“赤裸裸”的,一般采取正面的灌输教育。而隐性教育中教育者或学生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通过语言诱导,形象暗示,情景感受等手段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第三,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接受能力和身体条件适时选择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教育称得上“无课堂”教育或“跨时空”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的,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可以在网络上,而不是仅仅的拘泥于学校教师的课堂教育。

第四,教育氛围的轻松愉悦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而不是压抑、强制的。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轻松、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最顺畅,对所传信息容易入耳入心,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同时展开,收到良好效果。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都提倡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熏陶,提高教学效果实效性。

第五,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根据大学生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学生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起到反作用。而隐性教育摒除了“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教育内容。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作用持久,甚至影响学生终生。

二、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各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涉及到众多方面,主要有:

(一)校园环境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熏陶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潜移默化。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这里一草一木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与思想。目前有些高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容、校貌不够好,还有一些是校园内的文化氛围不够浓,这些都会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通过设置一定的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智慧,做到形真、情深、意远的统一。

(二)现代传媒载体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在为学生们增知识、开拓视野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也乘虚而人,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产生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中,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观失落,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对党、政府产生怀疑,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也采取抵制态度,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借助隐性思想教育进行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管理载体

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维护一个单位正常秩序和生活节奏的必要条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而利用管理载体,是寓教于管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是运用一定的组织纪律或行为措施来约束、规范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作风的做法。同样,对于高校亦是如此。一个人,包括学生在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有效的管理,只有把教育和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才能使各种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并能用来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例如领导制度、监督制度、效果评价制度等各种制度的不健全,会影响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运行,挫伤师生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效果。

(四)教师人格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人文情感的引领者,道德修养的示范者。但是近年来在高校教师身上出现了一系列舞弊、受贿、剽窃、投机诈骗等现象,不仅使教师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败坏了校风,还直接影响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处事方式,严重打击学生积极性,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构建。

三、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这里所讲的校园环境既包括外化的“硬件”环境,也包括内化的“软件”环境。在高校,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及各种教学设施、人文景观等,蕴涵于其中的人文要素的作用是巨大的。高校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可以把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要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优美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的感觉,并且在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会自觉的形成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优秀的道德品质。而关于“软件“环境包括正确的舆论氛围、进步的人文知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即要创造良好的校风,形成积极的文化氛围。学校要经常开展比如知识竞赛、座谈讨论、报告演讲、社会调查、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参与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达到潜移默化,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抢占网络阵地,正确引导学生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适应新形势要求,思想工作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和文化设施,采取容易为群众所接受、所欢迎的方式方法进行”[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要充分的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现代传媒的几种常见形式如电视、电子报纸、微博、微信早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专门的版块或分类的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其内容要注重基础理论与当前时势结合,形式上注重创意、新颖性,以提高点击率和教育效果性,还要组建专兼职的网络宣传和教育队伍,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变化,以便于进行宣传、疏导教育,使学生在一个经常性的“习惯”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受到感染。

(三)健全制度

高校要加强和完善领导、监督、保障、效果评价等各种规章制度,坚持党委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与工作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有奖惩,充分调动和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的整体效能。

(四)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常言道:“师者,人之模范也”。大学生虽是学习教育的主体,但是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仪表风度、敬业精神、知识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是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至关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学识、德性和践履”三者的有机结合,依靠人格魅力树立起榜样来影响学生,以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五)通过实践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充分发挥团结和教育青年的作用。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努力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到人生活的不同层面,内容多具实践性,更容易在学生思想上产生共鸣,易被学生接受。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求教育者积极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和“三下乡”活动,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建设,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将内化了知识的外化为一定的言行。因为实践不仅会促进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而且还会对大学生施加一种心理刺激,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使受教育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陶冶中逐渐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品质。

四、结语

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特点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使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而且效果显著。高校应注意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从各个相关方面着手更进一步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5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规矩 政治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来予以重视,与时俱进地开展了成效卓著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取得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提供了重要保障”[1]P.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严格遵循党所确立的“政治规矩”,才能精准地延续和发扬这一“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作用的充分发挥,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政治规矩”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1.辽宁日报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引发的思考。

2014年10月21日,辽宁日报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向各位微友征集微故事。收到的300多条留言都反映,在大学课堂上逢n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这着实让辽宁日报编辑部的同事们坐立不安,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之后,辽宁日报编辑部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并于2014年11月14日在头版刊发《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以下简称“公开信”)的方式推出第一期。“公开信”中提出“……老师该怎样引导学生谈论现实问题?你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国外高校怎样讲述自己的国家?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生活?”等八个课后思考题[2]。那么,大学老师在学生成长成熟成才过程中的特殊使命和重要作用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发挥,“公开信”所折射的深层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议论和思考,这是摆在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显然,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呈多元化的趋势,在西方一些思潮负面作用的影响下,纵观近几年,打着解密历史的旗号,颠覆崇高,解构经典,亵渎英雄的事件时有发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讲也形成挑战。挖掘这些现象,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这些都是突破了底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能在“政治规矩”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否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

2.“政治规矩”的内涵。

所谓“政治规矩”,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自觉确立的政治上的诸多规矩的总和。“具体说来,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政治规矩”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务必遵循的规范、约束和引领性的规矩的总和。唯其如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在正确的实践道路上“不走样、不变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能才能最大化。这涵盖党纪国法层面的政治规矩、主流价值观层面的政治规矩和作为阶段性战略思想或目标诉求的政治规矩等多方面。

3.“政治规矩”的主要特征。

第一,“政治规矩”具有客观性。党的政治规矩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意志的表现,它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总结和建立起来的,是党的事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党的纪律性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规矩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就形成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这些政治规矩同样是客观存在的,除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外,还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系列要求中,比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等等。

第二,“政治规矩”具有普遍实用性。在党内,不论职位高低、资历长短、功劳大小,在党的政治规矩面前一律平等。在高校,只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教育工作,那么不论是校内各级党政管理干部,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或者专兼职辅导员,都必须按照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开展,底线不可违,红线不可触,决不可以越雷池一步。

第三,“政治规矩”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就因为它是严密的有组织的整体。而这种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党内实行严格的政治规矩。当党的政治规矩一旦形成,便对整个党的组织和党员都适用,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党的每个组织和党员必须执行。不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规矩,违背党的政治规矩。谁若违犯政治规矩,谁就要受到政治规矩的制裁。无论是党纪国法、大政方针,还是比较具体的决策部署,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守的政治规矩。比如,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规矩”,其具有刚性约束和引领的作用,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务必遵照执行。

第四,“政治规矩”具有发展性。政治规矩是在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会成一个时期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的刚性约束,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政治规矩本身也会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不断向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党情、世情、国情、民情和学情,从而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也处在发展变化中。比如,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形势下,在中央16号文件的基础上,对引领和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严格按照以上意见体现的精神开展工作。

二、坚守“政治规矩”的意义和作用

1.坚守“政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前提和根本遵循。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55年,同志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并强调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优势,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牢牢掌握政治规矩并在其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党的这一优势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才能真正发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

2.坚守“政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修养的重要途径。

“打铁先要自身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率先成为“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的先锋和楷模,成为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先锋和楷模,成为恪守“三严三实”的先锋和楷模,成为遵守国家宪法、法律的先锋和楷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思维活跃、差异多变、个性独特的新时期大学生,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自己都不相信,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相信;自己都不践行,怎么可以让受教育者践行。所以,唯有将坚定的政治规矩意识“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被牢牢掌控在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轨道上。

3.允亍罢治规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效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就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与所消耗的生理、心理、精神、知识能量之比。效能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效能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提高工作效能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从而工作效能就成了评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因为这关乎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大计。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在效率和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应首先着眼于效能,再设法提高效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教育教育者的工作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它的前提就是政治方向正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政治规矩”统摄的。

4.坚守“政治规矩”,是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政治规矩是精心整合力量,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条件。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就不会形成强大的力量,没有过硬的政治规矩意识,就不会形成明确的前进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立体化的体制机制,只有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才能形成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共同体,从而把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图高效地贯彻和实施下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坚守“政治规矩”

1.要有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将政治规矩内化于心,才能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外化于行。因此,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必须首先具备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环境全球化、政治环境民主化、文化环境多元化、生活环境科技化、社会环境法治化、交往环境虚拟化、家庭环境多样化、学习环境个性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况,只有在强烈的“政治规矩”意识的刚性约束下开展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分清主流支流,才能精准工作方向、理清工作思路、破解工作难题、创新工作业绩,从而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要求的轨道上不断向前推进。

2.坚守“政治规矩”,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

“角色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个体的特定地位、社会对个体的期待以及个体所扮演的行为模式的综合表现”[4]P.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居于主体地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阶级(主要指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具有强烈的主导性,因为“教育者设计并控制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组织和引领教育对象参加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逐步形成特定社会和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5]P.15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党和国家代言人的角色,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大政治使命,才能坚守党的“政治规矩”,才能在实践中做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从而把在大学生塑造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

“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形成重大的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之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有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意识。只有心存对政治规矩的敬畏,才不会触底线,越红线,才会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切实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坚守“政治规矩”,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指明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系列要求,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倡议。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啾浠发展,随着党的各项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随着不同时期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通往大学校园,党的政治政治规矩不断地深化和完善,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学习党的政治规矩的积极性。

总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心中有规矩”、“言行守规矩”“用权讲规矩”,只有坚守政治规矩,并在政治规矩的规范、制约和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才能充分发挥工作效能,从而才是充满正能量的教育,才能是在时代和社会要求轨道上的教育,才能是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的教育,才能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2]辽宁日报.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EB/OL].http:///LiaoNingRiBao/2014_11_14_286323.shtml.

[3]申孟哲,陈振凯,刘少华.中共的政治规矩是什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29(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概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主要教育活动之一,在“育人”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指的是统治阶层为了一些特定的目的或任务,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以改变或纠正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树立起正确而科学的思想观念。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人为主体(尤其是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较高的道德水平是其根本。

(二)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是高校综合教育,其目标是培育健全的心理、开发优良的品质、提升个人潜力、增强自身发展动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心理解压或心理疏导等,使对其产生积极而健康的影响,来促进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全发展和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差异性

(一)具体任务的差异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层面的教育,即所谓“德育”。用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教育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强调的是遵纪守法和社会道德等。心理教育则是侧重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主要是从学生个人心理特征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心理健全发展。

(二)工作原则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必须以鲜明的、正确的三观对学生进行引导,一切做到有据可依,有根可靠。而心理教育则严格要求辅导人员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当事人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判断。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公开透明的,心理教育则是私密的,具有保密性。(三)与工作对象关系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通常都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一般不是平等的。心理教育的对象大多是不熟悉或者不认识的人,两者间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心理教育者通常把自己看作是当事人的朋友或倾诉对象,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同一性

(一)教育目的的同一性

都是为了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担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过程的同一性

都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步骤,才能正确而高效的实施教育计划,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三)理念的同一性

二者都是围绕正确的、科学的原理或观念展开的教育活动。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产生正确的方法论,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四)二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了心理教育的实施,为心理教育指明了方向,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就如同夜航的船只没有了灯塔,会失去正确的前进方向。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有关部门为了使这种现象得以缓解,越来越重视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一)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需要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定位和地位。教育部的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教育方法和手段等的有机结合

要促进传统心理教育的方法向现代心理教育方法的转变,即由过去学生上门找老师进行单独的,私密的咨询向公开的、积极主动的对学生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转变,可以采取公开演讲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

(三)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有机结合

传统的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教育来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心理教育方面获得一些方法和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的问题和矛盾,还可以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有效而深刻的实施,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四)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难免会遇到交叉的部分,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或技能,能够更好的实施教育工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措施。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都是为了培养建设祖国的专业人才。两者各有优点,把两者有机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华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9(02)

[2]许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J].理论界.200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5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

我国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艺术教育在其中能够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1]并在更新艺术教育观念及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探索。通过开设艺术课程及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在向大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自身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别于艺术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两者在教育方法、教育形式及教育内容上也多有不同。然而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育人。因此,可以借鉴彼此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两者互补,共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

一、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在国内,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注重表面效应,忽略了教育具有渐进性的本质,企图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这是不现实的。[2]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较高的思想觉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经历中,以及在与他人接触交流中,逐渐形成。将艺术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和独立思考,从而慢慢得到相应的感悟,分清什么是美丑、善恶,什么是真理、谬论,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3]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可行途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

作为拥有广泛受众的音乐教育,一直都闪烁着思想教育的光芒。音乐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将自身蕴含的内涵于无形之中激励和感染着欣赏者。那些美妙的旋律、动人的音符扣人心弦,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灵触动。首先,音乐教师应精心挑选音乐教材,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挑选那些饱含深厚思想内涵和思想境界崇高,能与当代大学生审美需求相契合的音乐作品。比如《祖国颂》《歌唱祖国》《爱我中华》等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音乐教师在向大学生教唱这类歌曲时,应将歌曲的创作背景讲授给他们,带领他们重新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抗争、奋斗、发展的那段峥嵘岁月,使大学生能全方位地对党和国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激昂的音乐旋律很容易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教师应趁此机会,适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大学生歌唱训练中,从而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其次,音乐教师要将音乐的表现作用发掘出来,使大学生加深其情感体验。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伦理道德,音乐教师应将之充分发掘出来。特别是音乐作品的高潮部分以及涉及情感爆发的关键地方,要着重欣赏。这些蕴含着强烈情感的音乐语言更容易触动大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其深刻体味到其中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韵味,从而与音乐作品产生强烈的情感碰撞,最终使大学生的情感道德体验得以深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育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舞蹈教育的融合

舞蹈作为利于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优美艺术,是人们思想情感最为精炼、集中的行为表现,它以鲜明的个性和饱满的情感将人们的内心情感、生活感悟展示出来,是社会现实和人们内心动态的真实写照。像千手观音、雀之灵、睡美人等著名的舞蹈作品,正是舞蹈表演者用娴熟的舞蹈技巧,将社会与人们的思想情感生动优美地表现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借助欣赏舞蹈表演来使大学生感受到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更为广泛的生活内涵。如马丽和翟孝伟的舞蹈《牵手》(见图1),它震撼人心之处就是表演者马丽和翟孝伟都是残疾人,一个缺右臂、一个少左腿。但他们却用超乎常人的协作精神和舞蹈天赋,向人们展示了真正的奇迹。让大学生欣赏这样的舞蹈,能教会他们要学会珍惜拥有的,学会只要通过顽强的拼搏和艰苦的奋斗,才可以创造出有意义的人生。

三、结论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有益经验,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积极加以实践检验,才能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促进其进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作者:孙国娇 张宪辉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贝丽静.艺术渗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J].世纪桥,2011,(21):76,8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诚信教育 对策

一、前言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其诚信和素质尤为重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加强开展诚信教育,为学生传授诚信知识。高校诚信教育具备道德教学的规律,同时还具备特性,将诚实守信当成重点内容,涵盖诚信教育作用、校规校纪诚信教育、失信的负面影响等,旨在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提高大学生品德修养,让其道德与社会需要相符合,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

二、高校诚信教育内涵

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指大学中学习接受的诚信教育。细致来讲,高校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指高等院校结合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诚信的需要,依照学生思品构成与发展情况,基于具体目标和规划,对学生展开诚信教学,让其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提高自身道德品质。诚信教育能够完善大学生品格,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包括提升诚信认知、培养诚信意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等内容。诚信作为社会大部分认同且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但是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是在自身意愿和利益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很多和社会主流价值相反。特别是高校学生,其社会经验不足,道德品格急需优化与塑造[1]。

三、大学生诚信现状

如今社会失信现象频发,如问题奶粉、不合格疫苗等,这些负面新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大学生诚信情况对整个社会的意义非凡,只有提高其素质,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2]。相关调查显示:在对国家热爱方面,有超过90%的学生回答政治信仰时提出了共产主义,由此能够看出学生比较认可国家形态,且热爱祖国,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求知求实方面,有79%的学生在回答“大学中想学到什么”的问题时,选择的是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其比较关注专业知识和能力;在回答“最多的时间在做什么”的问题时,71%的学生提出“去图书馆学习”;在渴望真诚方面,有77%的学生在回答“交往时注重诚信与否”时,提出“非常重视”,由此可见高校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较为重视。

四、高校思想政治角度下的诚信教育对策

(一)开展思政理论课

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修、政治学等,其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树立主流价值观。大学思政教育理论较为成熟,因此,应全面运用思想政治课程开展诚信教学,掌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提高诚信教育效率。可以将诚信教育渗透于思想道德修养、心理学、美学修养等课程中,为学生讲解守信、失信的概念与内涵,让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理论并结合市场研究诚信实际情况,使得学生体会到市场经济不但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信用经济。例如,可以讲述李开复为学生写的信,《从诚信谈起》《从优秀到卓越》等。在《从诚信谈起》中,李开复讲述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说李开复原来面试一个应聘者,这个应聘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都很高,在面试过程中,应聘者提出若李开复录用他,他就会将之前他所在公司的一项发明带给他,而后李开复觉得这个人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因此并没有录用他。讲述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诚信的品质。

(二)将思政课当成诚信教育载体

思政教学形式较为丰富,如讲话、学习知识、开会、活动等[3]。高校应开展一些思政教育活动,并且将诚信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诚信教育,如广播、网络、报刊等。比如每天中午12点准时播放诚信故事,在校园网上定期刊登诚信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教育。又如在思政课堂中,设计一堂相互信任课,让一名学生闭着眼睛向后躺,其他学生用手去接他,建立同学之间的信任,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信任的重要性,认识到应该树立诚信思想,并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

(三)结合思政教学方法开展诚信教育

高校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让思想政治教师和心理专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定期进入每个班级开展讲座,之后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4],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予以解决。同时,高校应将诚信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组织一些实际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由此培养诚信品德。高校还可以开展诚信讲座,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演讲,为大学生传授怎样树立诚信意识、失信行为危害等知识和理论,并鼓励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此外,思想政治教师还可以组织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大赛或辩论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五、结论

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促进一个人健康地发展。高校应加强对诚信教育的重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徐仁成,穆丽娜,顾潍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诚信教育研究[J].才智,2012(22):300-301.

[2]罗洪铁,王斌.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评估的结果处理及应用机制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59-6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7篇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问题及实现途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研究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教育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关于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探讨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问题探讨 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促问题探讨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 协同创新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与协同 协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李卫红.大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中国高等教育〔J〕.2014,(01):4-6.

〔3〕丁云,钱伟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政治辅导员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4,(10):56-58.

〔4〕郑光贵,魏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思政课教学结合的探索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122-12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8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高校 思想政治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 无论从拓宽高校德育途径、优化高校德育内容、提高高校德育实效的角度,还是从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出了其独有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势与政策教育应把握的基本方向

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①。要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理论准备,也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www.lunwenwang.com

2、摆正形势政策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形式,无论是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都显示了其独有的作用与地位。其受重视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得到提升:从提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当列入教学计划②到决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③。从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纳入思想品德课的课程管理体系,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规定保证平均每周不少于一学时,实行学年考核制度,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④到对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地位、作用、做法等提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系统、更加规范的意见⑤。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视程度。

3、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形势政策教育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的。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共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把形势政策教育引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堂,其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体现,形势政策教育要在加强实效性的基础上发展,就必须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推动作用。

二、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模式的思考

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搞好两个建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入手。

1、 突出主渠道地位

既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应体现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因为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政策有时也在不断的调整。富于变化的教学内容使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果教师再在针对性上下一番功夫,则会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实效性。

(2)课程发展应具有自动生成性

即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使之教学内容与形式不断与时展同步。首先,要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着力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得以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其次,尽可能的采用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借助于形势与政策理论求得解决的方法;再次,要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3)课程进行应确保有效性

要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非常必要。而要提高学生的接受性就要研究如何有效引起学生的心理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共同目标的实现,都以教育客体的主观接受为前提。 2、搞好两个建设

即制度建设与机制建设。首先,应通过制度建设确保形势政策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进而使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以保障形势政策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相对稳定性与可控性,包括计划、组织制度、实施措施、考核办法。而且这些必须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之中,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另一方面,在以制度保障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稳定性的同时,还要灵活变化,因为形势与政策不是僵硬的,而是动态的,教育对象也是变化而广泛的,所以,授课的形式、内容、事件等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

3、发挥三方面的作用

即要发挥好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作用、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及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先进模范人物的作用。首先,要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要明确,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基础与关键,为此,一方面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专职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同时要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包括学校党委、团委在内的德育工作者的作用,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社科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www.lunwenwang.com

4、做到四个结合

第一,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心理实际,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结合起来考虑,要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思想需求,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通过各种活动有意引导学生对一些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产生兴趣,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第二,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三,要把教育人、引导人与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 [2005]5 号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 中青联发 [2005]3 号

4、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 [2004]16 号

5、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 年 11 月 19 日

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学人文学院 马莉 马延龙 收 716000

1 作者马延龙,男,陕西延安大学人文学院,716000,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教育教学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2004 年 11 月 19 日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年 8 月 26 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1987年5月

③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 1987年11月

④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意见 199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