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4 17:18:58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第1篇

关键词:林业调查规划;林业生产;策略

中图分类号:S7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3008002

1引言

随着当前经济水平的提升,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但居民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林业建设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加强林业生产水平的提升,是当前很多地区在进行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林业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林业生产之前,必须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了解,对林业资源进行相应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使得林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2林业生产调查规划设计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对林业生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林业生产效率、进程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各个地区对林业生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林业生产的调查规划,以便对林业生产资源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2.1林业生产调查设计意识不强

当前很多地区的林业生产还处于探索和转型阶段,尚未完全建立起科学、规范、系统的林业生产工作机制。在林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对于林业生产没有一个具体的规划,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设计,从而使得林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林业资源的了解并不多,很容易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2.2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滞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生产进程

过去由于对林业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林业资源只是一味地索取,没有考虑到林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也没有进行足够的调查规划设计,没有明确的林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产控制标准,给现在的林业生产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3.1林业调查

林业调查是进行林业生产的基础,进行林业调查,其主体就是林业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区域的调查单位等,调查过程中主要是对各种林业资源档案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比如对森林的面积进行测量,对森林资源的总量进行了解、对林业资源的生长环境进行了解等。

3.2林业规划

林业规划是在林业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林业生产的要求和目标对各种林业资源进行规划,对林业资源的应用进行宏观规划,以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常情况规划都是针对一个时间段的工作内容,对一定范围内的林业资源提出相应的建设基础和建设目标,林业规划是林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3.3林业设计

林业设计是落实林业生产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林业设计的时候,应该对整个林业生产规划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然后根据具体的林业生产目标进行具体设计。在进行林业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图片或者是文字等形式来进行展现,确保林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4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4.1加强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认识

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认识不到位是影响林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林业生产工作中,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对林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将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发展林业产业纳入到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确定适宜的发展规划,从而将各种具体的规划落实,比如在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建设的时候积极加强对其他后续配套产业的发展,以推进当地林业生产发展为核心,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发展,使得森林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方案,促进林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2加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创新

在很多地区的林业生产过程中,应该要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要对林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调查、规划和设计,所以,应该尽快制定出台林业生产管理办法,推行责任制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队伍,应建立健全林业生产管理机构,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有效开展林业生产管理工作以及各种前期工作。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采用数字化管理方式,制定指导各区、块的详细调查规划设计及批准调查规划设计,并对森林的每一块规划设计的面积进行监控,防止调查规划设计与森林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4.3依照法律进行调查规划

当前我国已经有一些法律条文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当前相关部门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工作还没有足够重视,存在很多漏洞。比如在调查个人或单位私有的林木权利的问题上,具体的调查工作没有科学依据,对林木的归属权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很有可能会导致后期出现比较严重的纠纷。对此,在进行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时候,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法律法规的应用,借助法律法规的各种政策文件,对林业资源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规划。而且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查规划,也能确保整个调查过程的合法性,使得整个过程得到法律保障。

4.4加强调查部门的系统化建设

对于林业调查而言,我国当前还没有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因此使得很多调查部门在进行调查的时候效率较低。对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林业调查部门的系统化建设,从健全林业的调查相关体制着手,通过不断地更新,来实现系统化工作。比如在调查部门内部,要建立层次化分明的管理体系,省市、县、乡镇等几个等级要分别建立相应的调查部门,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分,并且在要调查部门、规划部门与设计部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根据调查系统的调查方式的不同需要对调查的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提高调查规划设计水平。

5结语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林业资源的调查与规划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为了要积极加强对林业资源以及林业概况的了解,则必须要积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调查与合理规划设计,建立专业化队伍,将林业资源的优势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滕建生.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5(6).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第2篇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设计

引言

资源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量少是生态工业园区最显著的特征,其规划建设的主导思想为生态工业思想,强调生态网、生态链的构建,从而形成环境、社会及经济和谐发展的模式。研究生态工业园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生态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保证细节设计效果,更好的指导规划和设计工作的开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生态工业园区概述及其发展现状

工业的发展同国民收入有着直接的联系,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处在现代化社会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人们的一大追求,要求构建一种新型化的生态工业园区,最大限度的降低生态环境污染[1]。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效率则取决于规划设计效率,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对园区规划与设计的重视,结合园区的发展特性,制定差异化的系统规划方案,把握各项设计要点,充分发挥生态工业园区的功能,才能推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行业的进步。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生态工业园区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将生态环境与工业系统有机的整合起来,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消除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二者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园区的一种重要构成形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就当前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数量较多,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的发展模式,不够成熟,发展类型不多,大部分工业园区仍属于试行点。当前国内对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有限,多集中在多样、高效和循环等规划设计等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分析

(一)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经济、环境理论以及生态工业原理的指导下,从企业的废物以及产品副产物的最优治理、可持续使用、重新进入到生产环节的目的出发,充分开发再利用系统,应用能量、资源最大化利用策略,最终达到企业、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2)对园区的生态结构、产业特点和生产加工流程进行综合探析,对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布局,实现功能的重组,构建一种循环生态经济网络;3)在生态学理论的引导下,深入探索和研究园区产业类型,融合多个企业发展优势,构建企业共同体,在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下共同进步;4)严格遵循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强调环境同工业园区的高效融合,做好生态工业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2]。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系统规划

在对生态工业园区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即基础资料研究、工业生态系统设计和组织运行模式探究[3]。首先,应认真的分析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综合性研究园区的工业、环境及产品技术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的设定园区产业结构,明确主导产业,制定出最优化的生态链;其次,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设计,对该园区内的生态系统功效、运行流程进行考察,保证企业生产活动间的联系性,循环利用各种资源,减少最终废弃物的排放;最后,还要设计规范化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组织运行模式,借鉴其他生态工业园的成功设计模式,应用一体化的管理方法,加强园区内部企业间的沟通和联系,有效的降低成本费用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三)生态工业园区的景观生态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是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生态工业园区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原本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要借助景观生态学理论,充分保护原有的环境,形成独具乡土特色的园区景观特点,将生态化设计观念深入贯彻到生态工业园区的整个建设过程中,使园区产业和生态环境自然的衔接起来[4]。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廊道设计、斑块设计、基质设计及缘的设计五大要点,其中生态景观走廊、生态景观轴线共同构成了景观廊道,可以结合景观轴线的具体类型,构建同环境相适应的景观,体现设计的生机;而绿化组团、景观节点是斑块设计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将植物、假山等景观同交通、产业结构联系起来,提高生态设计的个性化,打造不同特色的景观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园区风格定位和园区具体特点来设置景观节点,突出不同类型斑块的作用,使生态环境更加美观。

(四)生态工业园区的人文环境设计

除生态工业园区的环境、经济发展之外,还需要注重对园区人文环境的设计,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系统,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应加大生态教育力度,逐步提高居民的素质,传播生态文化,保持园区秩序的稳定,完善园区内基础设置建设,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使园区居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保证文明、生态和社会的协同进步[5]。

(五)生态工业园区的支持系统设计

现代设施是生态工业园区的重要支持系统,也是园区信息、能量、人力等物质高效流动的基础保障,对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能量消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管理服务系统、信息系统及道路交通系统是三种主要的支持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一套先进的生态工业园林信息系统,将企业生产信息、园区评价体制、环境法律法规等内容融入到信息系统中,实施分层管理的方法,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并统筹布局交通体系,使园区内部、外部都能有效联通,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网,保证运输的通畅性。

三、结语

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应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循环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合理把握各方面的因素,将文明、生态和经济作为切入点,保证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科学性,结合与园区产业结构分布状况,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达到生态工业园区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园区规划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健全的系统性设计方案进行建设,能够为广大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高质量的生态工业园区,保证社会-自然-经济三大系统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左晓利,李慧明. 生态工业园理论研究与实践模式[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07)

[2]田野,肖煜,宫媛.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研究―以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 2009(S1)

[3]刘娟,谢家平.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理论综述[J]. 未来与发展. 2009(06)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第3篇

规划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城市周围的新生环境进行更好的利用,同时,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对生产力的布局以及功能进行相互的弥补,使得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城镇职能进行科学的分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环境容量要和规模相适应,因此,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对绿化系统进行良好的涵养,对生态保护系统进行完善,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在管理体系方面进行完善。

2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在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水平低;城市建设方式不科学;政府为了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在城市中发展了高污染的工业,这样就导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出现了严重的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情况,同时,人们依赖生存的水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导致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给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3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对策

3.1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一定要对生态城市的设计进行重视,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对于不同的城市要体现其不同的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特色。在规划设计方面要对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以及城市住宅区设计进行重视。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要建立在建筑、园林为主的人文景观以及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进行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人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

3.2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3.3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

3.4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4结束语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第4篇

关键词:城市转型;产业基地;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转型的内涵

城市转型是指基于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导要素变化而导致的城市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的“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从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Porter)提出的区域发展的四个阶段(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理论来看,中国大部分城市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即现状的城市经济发展依赖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实现巨大的资本量积累,但缺陷是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缺少可持续性。转变发展方式的内涵即是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以提高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内涵式增长。

目前,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看,城市转型主要有三大方面内容,即产业转型、社会转型、生态环境转型。(1)产业转型是指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转换主导产业,以改变城市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部分城市属于生产型或工业型,城市经济水平较低,按原有的发展路径,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难以实现竞争力的本质提升。因此必须进行城市产业转型,使生产型或工业型的城市逐渐发展成民生型或消费型城市,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2)社会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城市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优化城市社会结构。当前我国很多城市依旧存在国家政策落实不畅的情况,包括城市的住房、交通、社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效果不佳。社会转型从“以人为本”出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素质,维护公民权益;缩小贫富差距、关爱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3)生态环境转型是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土地、能源、水等资源的高效合理应用,实现城市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创造生动宜人的城市空间。

从城市转型看产业基地的规划和设计

在城市转型的背景下,产业基地的规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一方面产业转型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产业转型将改变产业基地的功能、空间组织形式;另一方面,规划设计是促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工具,对于新兴的产业基地空间形成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1.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基地规划

结合城市转型的具体情况进行产业基地规划需要从规划理念、综合规划、规划要求展开。

1.1规划理念提升

理念是规划的“灵魂”,是规划的核心价值观和出发点。从我国当前整体形势和城市转型的具体情况来看,以“生产”为唯一核心理念的传统产业基地应当转化成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化的理念,既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又符合城市转型的要求。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为理念规划的产业基地是在“生产”方面使产业基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在新兴产业、新技术的支撑下,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产业进一步发展;在“生活”方面实现产城融合,以人为规划的首要服务对象,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产业基地整体环境,促使其向“产业园区 + 生活社区”方向发展。在“生态”方面是通过绿色节能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手段,减少产业基地的能源消耗,提高产业基地适应弹性。

1.2规划主体多元

传统的产业基地规划由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完成,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产业特点缺乏足够了解,经常出现看似好的规划却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的情况。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基地是新兴产业、新兴技术的载体,这对于规划师来说更是陌生的领域。因此,新的产业基地规划必须由来自规划、环保、产业、经济等不同领域的部门、专业设计人员共同参与,采用新的编制方法与组织形式,以保证规划的科学与实用。

1.3规划要求多样

规划理念的转变,决定了规划内容的转变。与城市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在“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新型产业基地规划要求集约化发展,优质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其中,集约化发展体现在改变传统产业园区开发强度低,大面积“圈地”的弊病,高效利用产业用地空间,营造宜人的空间尺度,促进企业间的联动发展与互动交流。优质化体现在改变传统产业园区景观单调、建筑无趣的状况,大量引入高质量的绿化与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们对空间使用的要求,为员工、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条件。多元化则体现在适应产业基地生产、研发、休憩、居住等多种活动的需要,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

2.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基地的设计

2.1整体布局

产业基地整体布局效果对其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来整体优化产业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在对产业基地进行整体布局前,首先要对城市转型的理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我国出台的法律法规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分出产业基地发展重点,从迎合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产业基地重点部分进行设计;再以保证产业基地整体性出发,设计产业基地其他部分,完成产业基地的整体布局。整体布局必须与“生产、生活、生态”的理念相一致,注重功能混合,用地空间的集约利用,宜人空间的塑造等等。

2.2设计要点

在以城市转型为背景进行产业基地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设计重点和难点,保证整个设计能够与城市转型的目标与要求相贴切。因此,在进行产业基地设计时需要重点把控设计要点,如确定集约使用土地的开发强度、建设共享的综合设施、结合空间布局确定经济可行性等等。

结束语:

在新的发展时期,城市转型成为了必然趋势,而产业基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规划设计作为政策工具与技术手段,对城市转型、产业基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产业基地对城市转型的适应能力,促进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关系,并帮助产业基地有效应对城市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郑国,秦波.论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转型——以深圳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03)

[2]卢艳.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2).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第5篇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城市建设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规划起步晚,意识淡薄。

(2)规划人才匮乏,管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在中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3)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①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②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目前部分中小城市公建项目的报建审批,不是在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城市功能区建设,而是按建设单位自行协商的地点进行平面规划,出现了本末倒置的规划行为,其后果是致使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半径小、服务功能少、布局不均匀、发展不平衡。

(4)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目标

中小城市同大城市一样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和利益倾向都有所不同。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使中小城市发展合理化、有序化的手段,由此它的进行过程就必须要考虑综合中小城市社会的价值理想和利益要求。在实践中,不同人群的关注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不相同,行政领导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中小城市形象的设计,是一种策划、也是一种对本地区的宣传。规划设计人中人员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对中小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和设计并转译成控制准则的过程,借此引导中小城市三维空间形态的有序生成,规划部门则认为中小城市城市设计院是一种管理的策略和依据。城市管理和房地产开发商注重从投资效益出发来评价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对地块产生的影响。于是,人员相互之间对中小城市城市设计要求和目标就迥然不同,有时甚至于相互冲突。

(1)协调城市群体

中小城市的区域特征表现为城乡结合的特色,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一产业布局调整的中心,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到这种特殊性,站在区域的高度,注意各中小城市间分工合作、协调配合的可能,充分考虑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研究其职能特征和辐射范围,既满足本市的基本要求,又以最佳规模的原则统一部署,达到各显其能、相互促进的目标,特别在中小城市密集地区,城市规划设计更要体现区域宏观决策的作用。

(2)优化产业结构

中小城市往往会具有一、二、三产业并存在产业结构特征,即使第二产业,与大城市的工业也不同,大多有较强的块状经济特点,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到这种特点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产业特点,力图反映这种特色,使之明确区别于大城市的产业特征,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促进产品市场化的作用。

(3)合理城市规模

中小城市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有限的特点。城市规划必须注意到这种特点,对前者,必须考虑到发展需求的阶段规模,具有应变能力,规划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后者,必须既注意规模效益,又具有尽可能多的便利性,同时注意人口规模相同的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居住区中心的区别,着力于提高中小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

(4)表达生活模式

中小城市在生活模式上存在有一定数量的产、销、居一体的方式,这是由于中小城市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缘故,因此城市设计应倡导这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生活模式,并在空间、功能、景观等方面组织出多种形态,避免简单搬用大城市设计的做法,要体现灵活性的特征。

(5)传达文化底蕴

中小城市虽不能回避平均文化教育水平相对大城市较低的现实,但也绝不可低估传统文化的深厚性。所以,中小城市的城市设计目标应促进传统文明的学习和现代文明的传播相结合,以提高文化素养,创造和保护中小城市的良好面貌,树立特有的公共意识。总之,中小城市城市设计应当和文化规划相结合,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设计。

2.2中小城市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国家、地区、其他城市的关系、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内部关系等的指导思想。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1)整合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燕尾服水平相适应;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科学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燕尾服的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经济原则。中小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第6篇

关键词:农业区域规划;图纸;设计思路;绘图软件;平面布局图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2.025

Th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LIU Xin-yu,HUANG Xue-qun,NIU Gao-hua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Regional Planning of Tianjin,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design principles, ideas, drawing cont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which also analyzed the drawing designs with this kind of programming by taking examples of general plans includ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Beichen District and Binhai aquarium fish science park in Tianjin, so as to propose sugges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sign of planning drawing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drawings; design ideas; paint software; layout diagram

农业区域规划是指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农业生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编制好农业区域规划,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任务[1]。

农业区域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和规划图件两部分。规划图件是以各种符号反映农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包括农业资源的种类、特征、数量、质量,以及农业类型或农业区域的空间位置。表达某些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区域差异,用制图手段清晰地定位、定性和定量,反映农业资源状况及其变化。为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发展服务,为工程的规划设计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2]。

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在空间上表述规划的内容,为规划提供更形象、更直接的描述。具有空间定位性强、表达准确、直观性好等特点。

1 农业区域规划图件设计原则

1.1 遵循实际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编制图件所采用的各种资料要准确可靠,在图中所表示的线条、面积、位置要力求准确,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1.2 遵从文本原则

图件要与文本内容相符合,要遵从文本、服务于文本。合理确定图件比例尺、色彩风格,参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准确表达文本中的重要内容。

1.3 创造性原则

图件要基于文本的表述性之上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规划内容,就要有独特的创新性,要敢于突破以往的图件模式,尝试用更新奇及生动的形式表现规划内容,这要求图件编制人员具有良好的规划水平并能充分理解规划文本的内涵,敢于突破传统。

1.4 艺术性原则

图件的内容是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一个好的图件,直观易懂,要通过其特殊的艺术特点表现出图件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更好地传递规划内容的信息,使得规划更具有说服力和表述性[3]。

2 农业区域规划的类型及编制内容

农业区域规划按照其规划主题方向可分为两种类型,区域性农业规划和农业园区规划。

2.1 区域性农业规划

区域性农业规划是以一定地区的农业布局为研究对象。而地区是指某一地域整体的组成部分,即地域单元。区域性农业规划是以整个地区的综合发展规划为基础,欲解决整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发展综合配置问题。此类规划图件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3方面。

(1)区域总体综合规划布局。其主要是表现规划地区农业的分布及分区等总体情况。

(2)分产业农业规划布局。通过农业的各个分项分别表示,及农林牧渔等,表现各产业规划的一般情况、特点及分布,规划的主要意图和具体内容等。

(3)分块农业规划布局。在规划地区以下,根据合理分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划为若干规划分区,并对各个区内的农业资源等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如按照地区的各个行政单位进行划分,及各个镇或者村等。

2.2 农业园区规划

农业园区规划是指以单个地块的布局为研究对象。以单个园区性质为基础的规划,此类规划面积一般不大,且规划内容比较具体,是属于详细性规划。此类规划图件的编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2方面。

(1)园区总体布局及规划分区。主要表现园区内的各个功能区及其内部详细规划内容。

(2)园区附属设施规划布局。包括园区内部道路、给排水、电力、卫生设施、绿化及旅游路线等布局。

3 农业区域规划图件设计思路及技术支持

3.1 设计思路

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4]。

在收集所设计地块的综合背景下,根据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规划,确定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范围,对农业用地现状进行分类,重点区分开一般农田、基本农田和养殖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并严格按照土地类型进行后续的规划设计。

按照区域农业结构类型,各个地块性质及特点区分其产业类型及功能,绘制出功能分区图和布局图。根据所处区域及其与外界区域关系等绘制出区域位置图、相对位置图以及道路、水系图等。

3.2 技术支持

农业区域规划图纸的设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选择好的绘图软件首先要看其操作是否方便快捷,界面是否简洁明了,是否简便易学等,最后看其提供的功能是否适合于规划。

目前广泛应用的绘图软件主要有:CAD、Adobe Photoshop和Adobe Illustrator等。

采用的其他软件还有Google Earth,3D MAX等。

4 规划图件设计的实证分析

4.1 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地处天津津南区八里台镇,在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区内,是市农委、市滨海委、市科委建设天津市6个滨海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规划的依据及参考资料包括:津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津南区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津南区八里台镇域总体规划、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和该园区地块现状图及CAD图件等。

经过对天津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CAD图的测量,园区地块总面积70.81 hm2,地块呈长方形(南北向延长)。根据园区现状图,园区地块南部有大片的水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原有自然条件进行水面养殖和景观创意;园区地块北部紧邻津港公路,交通优势明显,是园区物流交易场所选址的最佳位置,有利于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交易,故在此处设立出入口和交易中心最为合适;园区地块中部土地平整,面积开阔,很适宜进行观赏鱼的生产设施建设(图1)。

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将建成中国北方观赏鱼研发中心、北方观赏鱼综合服务平台、高水平现代化观赏鱼产业化示范基地、北方观赏鱼集散物流中心的功能定位。园区将形成观赏鱼养殖业、物流配送业、科技服务业、休闲文化产业4个主导产业。由此,基于对周边环境、交通组织的分析和对区域环境的综合考虑最终将滨海观赏鱼科技园区从北向南依次布局为研发服务区、物流配送区、标准化养殖区、新品种展示区和种苗繁育区,形成物流研发、设施生产、展示繁育等有分明区域特点的园区分布。

依据整体规划、主导产业及观光休闲的需要,规划园区道路时,选线位置要合理,主次分明,功能明确,分级布置道路。园区的过境道路要与其内部道路连接畅通,道路密度适当、位置合理,规划道路的骨架应将各个功能区完好的连接。主要过境道路有北部的津港公路、西侧的天嘉湖路、中部的友谊南路延长线和南部的唐津高速,构成园区对外交通体系。园区内设定“二纵五横”的主干道路体系,各功能区配合主干道路建设多种形式的甬道、简易道路等,实现路网体系畅通。园区设出入口3处,其中2处分别位于津港公路上,1处位于天嘉湖路与新品种展示区交界处(图2)。

园区内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主要为耕地、河流、坑塘水面等。园区在规划后,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设施养殖用地、生态养殖用地、物流加工用地、科研办公用地、科技试验示范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

根据以上方法,确定图件比例尺,确定图件主要反映的内容,设计图纸21张,主要类型包括以下5点。

(1)位置及区域图。包括区域位置图、产业空间布局图、农业园区分布图,共3张。

(2)土地利用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共2张。

(3)园区功能及布局图。包括功能分区图、平面布局效果图、园区鸟瞰图,共3张。

(4)园区设施分布图。包括道路分析图、给排水分析图、旅游线路图,共3张。

(5)园区意向图。包括物流研发意向图、标准化养殖意向图、种苗繁育意向图、新品种展示意向图、绿化意向图,共5张。

4.2 北辰区现代农业总体规划(2009─2015)

北辰区地处城市近郊,其农业必须以发展高水平设施农业和高科技现代农业为目标。该规划的设计是针对北辰区农业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问题,通过规划主要解决未来北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以及各主要乡镇农业结构分布问题。

规划的依据及参考资料包括:《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北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指标落实方案(2006年―2020年)》、北辰区区域图(CAD版本)以及各乡镇提供的镇域图。

此类规划一般是采用由点到线和由点到面的方法。点就是在规划范围内,农业分布的聚集地(如园区的分布等)。线和面就是点有一定规律分布而形成的条状带和块状(如产业带和功能区等)。通过点的分布,总结出其分布规律,并将其以线和面得形式表现在图上。在此利用了系统分析中的演绎法。

根据规划内容,先在《北辰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指标落实方案(2006年―2020年)》上区分开一般农田,基本农田和水域,在草图上分不同颜色标出,并根据提供资料标出北辰区近期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及占用土地。

根据各乡镇提供的资料,统一标出各种种植业类型用地,如设施农业、特色种植、生态种植等;标出养殖业小区分布,如生猪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小区、蛋鸡养殖小区等;标出水产养殖小区分布;标出种源农业、旅游观光小区等分布。

通过系统的分析,将以上各种农业要素进行整理并分类表现在图纸上,及形成了各种产业分布图和功能分区图等。如将种植业分为设施种植用地,特色种植用地,生态种植用地等,并根据其在北辰区的分布形成三带两区:设施种植的3条发展带,特色种植和生态种植的两个发展区,同时标出各个重要发展节点(图3)。

根据以上方法,规划共设计图纸21张。主要类型包括以下5种。

(1)北辰区位置及区域图。包括区域位置图、区域交通图,共2张。

这主要体现了北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北辰区周边交通情况,用以说明北辰区有利的的地理、交通状况。

(2)北辰区农业布局及功能分区图。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图、农业功能板块布局规划图、特色农业园区布局规划图,共3张。农业功能板块布局规划图(图4)将北辰区未来农业分为3大板块:西部特色农业板块、中部精品农业板块、东部生态农业板块。农业特色园区布局规划图表现北辰区未来构建的“一区九园”的现代农业空间布局。

(3)北辰区水系、道路、绿化图。包括道路分析图、水系分析图、绿化系统分析图,共3张。分别表现了北辰区区内道路交通、水系以及绿化的状况。道路分析图表现了北辰区区内高速公路、道路和铁路分布状况。水系分布图根据北辰区水利局提供的资料,在表现全区主要河流的基础上标注了扬水站、倒虹吸、涵闸、桥的位置。绿化系统分析图分别表现了道路、铁路、高速公路、河道两侧的绿化以及主要节点的绿化。

(4)北辰区农业主要产业布局图。包括优质高效种植业(图3)、健康水产养殖业、生态畜禽养殖业、种源农业、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布局规划图,共6张。

(5)重点镇农业规划布局图。包括双街镇、双口镇、青光镇、小淀镇、大张庄镇、西堤头镇农业布局规划图,共6张。这几张图件的主旨是将各乡镇农业根据其农业类型划分出设施种植区、水产养殖区、果品种植区、生态种植区、休闲观光区和畜牧养殖小区等。同时标出乡镇在北辰区的地理位置和一区九园在各乡镇所处位置及其功能分区图(图5)。

5 进一步提高图件设计水平的建议

农业区域规划图是农业区域规划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在各项农业区域规划工作中不可缺少。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日益更新,农业区域规划图的编制的技术和要求也逐年提高。同时,图纸设计的基础资料也更加详尽,以前的底图一般都是纸质,需要进行扫描,并在CAD中描绘出线条,现在底图已经基本电子化,直接就可在CAD中打开并导成图片格式。这样绘图的速度和质量也得以大大提高。

农业区域规划图的设计有一定的规律和版本参照,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5.1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设计农业区域规划图不仅要熟悉农业规划的知识,也要不断提高使用绘图软件的能力,更加熟练地使用各种软件,每一款软件的功能都有其侧重点,一个好的图纸是利用多种软件相结合的作品。同时,充分挖掘使用的绘图软件的功能可以使绘图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 借鉴其他规划图件

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多参考其他农业规划图,不能生搬硬抄,而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图件中所运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要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取百家之长,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可以形成一套自己独立的风格。

5.3 不断探索更加新颖的绘图内容

好的农业规划图件是可以最直观的表述文字的内容的,因此能够更全面、更出色地将文字的内容表现在图纸上就是绘制好的规划图件的一大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图纸类型将文字中所阐述的一些特定性问题,如文字中的规划依据、优劣性分析用图片的形式,更好的表现等。

农业区域规划图纸和文字都是规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文字与规划仍然为独立的两个部分,笔者认为能够将文字和图片更好地结合,在文字中穿插图件,图件中形象的表述文字的内容,将两者融为一体,必将使得农业区域规划的内容更加丰富、直观,也必将使得农业区域规划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文飞.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业区域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6-29.

[2] 热拉尔・希巴里斯,唐正平.多语种土地词汇手册(中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30.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第7篇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建设之车”在高速奔驰。一方面,我们的规划设计者在繁荣的市场经济服务中已成为空间生产者,他们为不同的客户规划着“程式化”的蓝图。

另一方面,我国新生的规划设计市场尚不成熟,许多客户本身毫无经验,企划过程十分混乱。因而,对于规划设计单位来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卖方”市场,如果有能力在相同的时间内做3个项目,为什么只做1个?因为几乎所有的方案都有人买单。

这是经济时代的产物,“需求决定一切”——这是一条经久不变的市场规律。

在规划设计中,被用得最多的词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化”,而规划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也常常被忽视的内容就是“生活”—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的生活,往往被排除在外,许多规划设计不顾最基本的场地要求,将任意“拼贴”“拷贝”的城市空间形态随处“移植”。从本质上讲,一种城市空间形态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其产生的历史、人文、气候、地理环境相适应、协调,城市空间模式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逐步创造,有机形成,决非一朝一夕就可形成。

与刚学习美术的入门者一样,我国国内的规划设计者是规划设计市场的入门者,传统的中国文化,在短时间内无法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划之路,“临摹”成为惟一出路,这并非不可取,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明白了再做。然而,事实上一些毫无实践经验的规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一进入市场便能跟着做大型项目,还没等他们完全明白过来,便已进入生产状态,他们缺少一个经验传承与积累的过程。“缺乏判断”,已成为许多青年规划师的通病,因此,用“工具齐备、目标混乱”来形容当前的规划设计市场,并不为过。

我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为960万km2,名列世界第三位,2001年我国住宅竣工面积为12亿8千万m2,这大约是日本(1亿100万m2)的11.6倍。一位日本同行在北京寻找合作事务所时,发现主持事务所的大都是从国营大设计院出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做着相当于区域规划尺度的项目[1].旺盛的市场需求把许多年青人推向了规划设计舞台的前沿。

规划设计者是市场中的产品供应者,市场的另一端是“客户群”,即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形象工程”往往来自政府,“炒作工程”则来自开发商,由于这些“客户”对基本的建设程序把握不当,在未进行理性、正规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或经济分析之前,就匆匆进入形态规划设计阶段,导致招标成果脱离实际,缺乏可操作性,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2].

在上述情况下,某些大型规划设计项目的邀标,选择了在策划和规划上并非其所长的境内、外规划建筑事务所,使其凭着设计师个人的想象、设计观点和手法,在极短的时间内,仅靠走马观花的调研、有限的感性材料及数据,便做出了一个个“大手笔”的规划,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益显然是不可靠的。

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业内人士应该怎么做?

2、竞争与合作—规划设计市场中的业内人士

我国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主要有3类设计单位:国内规划设计院、境外公司、民营设计事务所或咨询公司。目前,虽然境外公司拿走了许多国际性的项目,但规划设计市场仍主要由本土的公司主导。另外,新兴的民营建筑事务所发展速度很快,其潜力不可小看。

在国有规划设计院改制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趋势。

一部分设计院在改制的同时,采用了兼并重组的模式,使自己的客户群迅速增强—伴随市场的扩张,产值大幅度增加,这其中行业调整的产值大于行业重组的产值。2001年3月,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与上海同济规划建筑设计院总院合并成立新的同济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通过股份转换,同济大学成为设计院的主要持股人,其产值从1998年的0.45亿元发展到2003年的4.5亿元。同样,华东、上海两院携手组建了上海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之后陆续兼并了其它设计院,2003年,它的产值超过了5亿元[3].

在民营设计公司里,有国内知名专家,“海归派”开办的设计事务所,也有在国内经济转型和市场转轨时期萌生的,挂靠在大中设计院旗下的中小型设计公司,这类公司良莠并存,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与大设计院相比,民营公司机制活,包袱轻,在市场中如鱼得水。一般来说,直接从事单一的规划设计业务的民营公司比较少,大部分公司以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为主,规划业务处于次要地位,这与我国规划编制的审批程序与资质要求相关,许多民营公司即便有实力进行规划编制,但也需要与国有的规划设计院合作,才能具有规划资质。

在冲击规划设计市场的公司中,有不少是“海外兵团”,这些境外公司在开拓国内市场时,一般先雇佣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的华人,然后进入中国地区成立办事处,公司在中国以国际公司的品牌来运作项目;也有一些公司由外国建筑师和规划师直接介入,不找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本土化倾向,他们希望住在中国,生活在中国,做中国的规划设计业务,但这是极少的现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达到70%以上,因此,城市建设项目的规模一般与中国国内相差甚远。国外的城市规划师一般成立咨询机构,而非事务所,由于建筑师事务所有时也涉猎城市设计等项目,因此,进入内地的许多国外设计机构本身所从事的业务背景往往是建筑设计而非城市规划。

目前,国内规划设计项目的运作,常常出现几个单位合作的情况,比如,某城市规划院与境外公司合作,这种合作方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境外公司的国际背景与设计经验、国际取费标准,另一方面可依靠国内规划院的管理与资质,在市场上取得双赢的结果。

更多情况下,国内、国外设计单位之间处于一种明显的竞争关系,许多大型的规划设计投标都由国外公司与国内设计院、民营公司一同竞争,在同样的业务能力水平下,管理能力与市场开拓能力(即如何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使业务管理流程以最高效的形式出现,并不断开拓新的社会资源的能力)成为规划设计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境外公司常常利用国内设计公司与规划院的资质,以及国内人力资本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利润回报;而国内规划设计单位则利用固有的社会关系、资质与业务渠道,在与境外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学习对方的管理经验与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主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规划设计市场不乏优秀的人力资源,这些资源是竞争力的集聚点,但却往往易被资本雄厚、管理经验丰富的境外公司吸引,开展业务需要人力,因此,失去优秀的设计人才就意味着失去市场。

我国许多城市规划设计院在“改制”中,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第一线规划工作者的境遇,从而使大量的人才流失。这种制度变迁,意味着私营公司与境外公司的市场份额愈来愈大。

3、文化缺失是一种遗憾—市场运作需要文化支持

文化的本质是人性,这也体现了城市规划最根本的目标—“以人为本”,而随着规划设计市场化的开始,许多打着“以人为本”旗号的规划正在破坏着人的最基本的需求。

人们常常在文章中读到国际化与地域化的争论,这种争论是肤浅的,其深层次的内涵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的冲突。

从生活上对人的关怀是最温柔的举动,而在中国利益驱动下的规划设计市场,还无法达到这个深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而这种缺憾将影响许多人的一生,因为他们必须面对别人为他们规划的生活场景,在喧嚣的都市里,人们在心底无声地呐喊:“还我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还我们一个安静的生活,给我们一个清洁而健康的世界!”

文化是文明过程的结晶,当前规划设计市场所实践的每一步都将影响城市未来的文化形态。市场最基本的规律是“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这条规律无关乎社会关怀与道德伦理,而城市规划最本真的价值指向却是一种对市民大众生活、工作、出行的真切关怀,因此,可以说,城市规划的市场竞争应该体现在这个价值基础上,而不是供求关系。目前,规划设计市场也已认识到如果以设计取费作为衡量准则,会导致价值取向的偏离。

城市规划文化在市场运作下已逐步体现出时代要求,许多业内人士已经认识到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形态规划,更应关注、研究城市发展的核心与动力,即城市政治、经济与社会内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加行业收入固然是好事,但更应体现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城市规划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规划师作为实践层面的操作者,应时刻不忘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否则,随着业务量与收入的增长,城市规划的文化价值却被淡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甚至是缺憾。因为形态与平面构图无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交通、就业等实际问题,城市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已是势在必行的行业变革,这是市场化运作下城市规划必须面对的课题。

新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也许人们还未意识到,规划方案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都可能与私有财产有关系。过去我们要求每一位市民“舍小家为大家”,人们习惯了忽视个体利益,按照政府意愿调整利益关系,如今面对这一矛盾,人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储备[4].

4、大家都有“杀手锏”—规划设计市场的管理工具

文化产业规划设计第8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文化小镇;旅游资源;3+X”风险规避

一、引言

自从我国旅游业推出文化旅游项目以来,旅游文化小镇已经成为各地旅游建设的一个亮点,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时,为防止出现风险和影响其安全(实质是原真性保护)性而采取风险监测、预警、分析和评估等措施,全面掌控非物质文化进旅游景区的安全局面,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最大化,有效地拓展旅游市场,为做大做强旅游经济,大幅度增加旅游经济收入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是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时刻不能松懈对其开展必要的保护工作,专家们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等具有建设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2010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筱云受文化部非遗司委托,主持完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状及扶持政策调研报告》,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美术类等项目生产性保护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建议。(1)生产性保护理论生产性保护理论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地进入旅游景区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吕品田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统技艺和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一步诠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内涵,对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论的理念、范围、原则、作用和意义发挥了重要作用。(2)生产性保护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一般可分为表演、展示和展出三大类,其中就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生产性保护内容。根据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十分重要,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进入旅游景区,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就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保护性措施之一。

2.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消失危险,有关文化管理及保护部门,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及时研究抢救性保护对策,才能确保面临消失危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原真性保存下来,并保证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是指那些面临消亡状态的民间文学、作品、项目、形态及传承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其活的生存及传播状态全方位记录下来,创造出适合它们长久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共有17市138县创新“村报普查线索、乡点项目、县做规范文本、市整体收集、省全面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流程和普查方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下表所示。

3.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符合抢救性保护的原则,是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成果及具体保护实践经验的结果,来源于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所含整体论的思想,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环境和相关人群等要素。在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表现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系统性、全局性保护。

4.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是一种富有创新的保护模式,针对仍具“活态”生命力强健的项目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便其“活态”项目有效传承和延续,在我国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落到实处。

(二)旅游文化小镇规划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旅游飞速发展,旅游文化小镇以整合文化旅游等元素为特征迎来空前发展机遇。集文化、休闲性和娱乐等为一体的旅游模式成为当前旅游业最受人们追崇的外出旅游的形式。因此凸显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旅游文化小镇建设就成为必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也是发展旅游事业的必然趋势。文化旅游是继休闲、观光、度假等传统旅游项目增添的又一崭新的旅游项目。目前,能够为游客提供具备厚重历史传统文化内涵等特性的旅游文化小镇就是适应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文化小镇涵盖文化、休闲、观光、度假、运动等诸多旅游元素,以文化旅游产业为核心,整合一系列相关产业,创建高效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不仅能促进旅游城市景观、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结构、城市就业等方面深刻变革,同时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选择中国的名村(名镇),挖潜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其成为自身的文化资源,避免旅游文化小镇同质化而注入文化之魂。

三、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

(一)非遗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为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效益,取得文化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建设工作的成功,地点的选择十分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选择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为基础,以江西省为例,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江西省已经公布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下表所示:从述表中所显示的数据表明江西省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景区的开发形式;其次是舞台表演形式;第三是现场体验形式;第四是开展活动形式;第五是商品展销形式;第六是宣传展览形式;第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具体项目和相关文化产品。主要推进措施:措施之一是提供支撑平台,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项目中,要全方位筹集资金,争取政府等多方支持,搭建旅游文化小镇整体硬件支撑平台,构建科学地配套基础工程设施和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位也要为其项目进旅游景区安全提供保障。措施之二是旅游文化小镇管理层必须组织力量深入挖潜、开发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所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形式制造出旅游产品、演艺节目等。措施之三是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将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文化小镇亮点,通过多种渠道强力推广,使其成为延续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措施之四是积极探索旅游文化小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形式和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景区并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互惠互赢的新格局。

(二)“3+X”风险规避

1.“3+X”风险规避理论概述

“3+X”风险管理理论基础是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现代风险理论正式被世人接受是基于梅尔,赫奇的著述《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威廉姆斯的著作《风险管理与保险》的面世。风险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传统风险管理、金融管理、内容控制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等过程,经过多种整合和多年发展搭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早已成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已是不争的事实。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包括风险监测、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估三个体系。“3+X”风险规避理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措施得以强化,作为一门新兴较为先进的管理学理论,是建立在《企业的风险管理》基础上,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的安全保护管理引进上述理论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风险监测、分析、评估、识别和衡量,从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实现风险规避。

2.“3+X”风险规避主要内容

“3+X”风险规避的目标实现,必须实现风险的的监测、分析、评估、识别、衡量并达到风险规避目的,为最终决策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其中监测是识别的基础,分析是识别的关键,评估是风险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采用“3+X”风险规避理论,首先必须对其机理有比较深入地了解,其中3代表风险监测、分析和评估而X则表示风险预警、防范和补救等措施。该研究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实践中可用于规避可能存在的可预见性或可能隐藏的各种风险,并能针对上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产遗产进入旅游景区不仅能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有效地开发利用,发挥最大的旅游经济效益,最终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强有力的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

“3+X”风险规避研究涵盖范围: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利用是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文化小镇经济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其存在风险。因此,“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最终提出科学地可行性工作方案用于指导实践,实现的旅游文化小镇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安全进入旅游景区工作,成功的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十分密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小镇的文化魂,为了科学地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中风险规避问题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因此,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其目的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后划分出相应危险等级,积极寻找应对策略,消除不安全因素,将其存在的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素降到最抵点,就是要发挥其在旅游文化小镇中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

4.“3+X”风险规避具体实施

“3+X”风险规避的具体实施,其核心内容可分为方面,一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对“3+X”风险规避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1)采用通常使用的风险评估手段来评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手段的采用是指在风险发生前后对人们的生命、生活及财产造成的损失,量化评估风险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中所包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过程中,可以采用上述风险产生危害程度和概率依据相应的风险管理理论进行等级划分,一般情况下可划分为蓝、黄和红三个级别。(2)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来实现风险控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关系研究,从中寻找出存在的有机联系,建立相互促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机制,共同监督其有效运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科学合理。(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查找风险评定风险等级,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发生,避免过程风险发生,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3+X”风险规避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险监测、分析、评估及规避一览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程度大小可以设定风险点相对小的为蓝色等级,该风险对后果不会造成太大的危险,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为不符合管理规范。风险应对策略: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加大经费的投入,完善软硬件条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综合素质。根据风险对后果的影响较为严重的划为黄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风险应对策略:严格制定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强化岗位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力度,严格工作程序,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根据风险对后果影响为严重的划为红色等级,主要体现在风险性质是产生了严重的违纪违规后果为严重,风险性质为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风险应对策略:从抓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及相关条款的教育工作,对管理人员违法违纪者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要慎重,因为存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隐患,必须时刻保持牢固的风险意识,要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等工作的前提下,引进先进的“3+X”风险规避理论,从风险监测、分析、评估、预警、防范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旅游景区安全性、可靠性和必要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小镇规划设计有机融合,促进旅游文化小镇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2:23-27.

[2]单晓维.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J].兰台世界,2014,35:90-91.

[3]刘娜.从山东古筝乐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1,6: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