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赏析八篇

时间:2022-06-06 05:16:28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模式,环境因素,变革

按照传统的做法,当企业设定了一个项目后,参与这个项目的至少会有好几个部门,而不同部门在运作项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须进行协调,而这些无疑会增加项目的成本,影响项目实施的效率。而项目管理的做法则不同。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因为某一个项目而组成团队,项目经理则是项目团队的领导者,他们所肩负的责任就是领导他的团队准时、优质地完成全部工作,在不超出预算的情况下实现项目目标。项目的管理者不仅仅是项目执行者,他参与项目的需求确定、项目选择、计划直至收尾的全过程,并在时间、成本、质量、风险、合同、采购、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因此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

一、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与项目管理模式区别

所谓项目管理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从业务组织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之间的关系角度,很容易区分出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和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在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组织管理模式下,业务的完成以临时项目部为主体,企业组织体系中的各级部门和业务单位从以前的业务完成过程的主导者变成了配合者,业务组织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分离的程度远高于一般的矩阵制组织管理模式,可以认为该组织管理模式是一般矩阵制组织管理模式“两体分离”的继续。

“业务组织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重合”是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整体特征,该模式适用于连续性生产业务,业务组织体系不需要重新设计,可以在之前设计好的企业组织体系内重复使用;“两体分离”是项目管理模式的整体特征,该模式适用于项目式业务,业务组织体系需要经常性的重新设计,不能在企业组织体系内直接实现业务生产。而很多具有项目式业务特点的组织,如工程公司、设计院等工程类企业,船舶、机电等大型订制化生产企业,针对高端客户提供专门化服务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中科院、国家基金委等科研及科研管理机构,等等,虽然在积极引入和推进项目管理,但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下的“两体重合”特征仍然很突出,离“两体分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项目管理体系属于业务组织体系,如果一个企业在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下引入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不做根本的变革,那么实际上就相当于存在两个业务组织体系:项目管理体系和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下所内含的、尚未变革消除的“传统业务体系”。结果,项目管理体系和传统业务组织体系在运行中必然发生冲突,而传统业务组织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是一致的,能够得到常规部门和与之相应的行政管理权的支持。所以,最终的冲突结果必然不利于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管理体系中,和传统业务组织体系一致(或相融)的部分能够得到运行,不一致、不相融的部分则不能运行,只会被传统业务组织体系的对应部分所替代。

二、影响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环境因素

从管理学基本理解出发,可以认为工作对象的有效完成需要四个方面的管理内容:组织管理、业务管理、职能管理和业绩管理。项目同样是工作对象,同样需要这四方面的管理,因此,项目管理的内容体系整体上也包括四个部分:项目组织管理体系、项目业务管理体系、项目职能管理体系和项目业绩管理体系。

相应的,在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环境中也存在着四个相应的“外体系”

(一)组织环境。由常设部门中所有与项目生产和管理相关的业务单位、业务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具体包括三个部分:企业组织结构与功能职责体系、常设部门权力配置体系和常设部门信息管理体系。

(二)业务管理环境。由公司整体业务(即多项目的)生产与管理流程,以及各部门内的业务生产与管理流程组成,包括五方面具体内容:常设部门人员派出与过程管理程序体系;常设部门和公司业务计划形成与变更程序体系;常设部门中关于设计、采购、施工和开车的对应业务程序体系;常设部门间接口管理程序体系;常设部门间协调程序体系。

(三)职能管理环境。由公司整体及各部门内职能管理活动的流程和制度组成,包括四方面具体内容:常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常规造价、合同、财务管理体系;常规分包管理体系;常规进度、材料、费用控制体系。

(四)业绩管理环境。由公司整体及各部门内业绩管理方式、流程和制度组成,包括三方面具体内容:公司和常设部门预算体系(包括经济核算和决算体系);常设部门和人员收入分配体系;常设部门和人员绩效考评体系。

三、现行组织管理环境的一般特征及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一)功能职责环境:“功能完整”代替“功能拆分”,常设部门与项目部角色冲突。在传统模式下,业务组织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重合,所以,常设部门具有“完整”的生产及生产管理功能;而项目管理模式下,“两体分离”,项目部作为常设组织体系的临时组织补充和临时功能延伸,具体承担着具体项目的大部分生产管理和生产工作,因此常设部门就不应再具有完整的生产及生产管理功能,而只是具有拆分后的部分特定功能。当前,很多公司一方面部门的生产和生产管理功能没有恰当的调整,或虽调整,但缺乏明确、可操作的功能划分界定;一方面项目管理制度又对项目部的生产和生产管理规定了应有的功能和职责。这样,实际上就存在着严重的功能职责重叠,导致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角色冲突,最终导致项目部的功能和职责成为虚设,被常设部门对应职能实际替代。实践中,功能职责的重叠还容易导致各类主体产生更有害的机会主义做法:当常设部门认为完成某项工作对自己有利时,会固执的将其把持在手,而当觉得无益时,又会推诿给项目部;项目部同样如此。到最后,即使项目生产工作没做好,双方都有正当的理由,都可以没有责任。

(二)权力体系环境:“‘两权’合一”代替“‘两权’分离”,项目部被常设部门肢解和内化。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资源管理和完成业务所需的完整权力均配置给部门(领导),行政管理权和业务管理权的“‘两权’合一”是其主要特征。项目管理模式下,资源动态使用是基本的业务特征,项目部作为资源使用主体不具有资源所有权(如果是人员则对应于行政管理权),而只拥有适当类型的业务管理权——计划编制、任务落实、生产组织、过程协调与监管等与业务活动相对应的一类管理权力,因此,必须在制度上做出明确的规定,将常设部门原完整的业务管理权进行分拆,特定部分业务管理权配置给项目部,使外环境具有“‘两权’分离”的特征。当前的很多公司,没有实现"两权"分离,即使赋予项目部相应的业务管理权,也会因同时存在的部门完整业务管理权而无法有效行使,项目参与人员、包括项目部各级经理只会听命于部门领导,基于业务管理权而构建起来的项目部组织体系,实际上被常设部门肢解、进而替代和内化。

(三)人力资源使用环境:“一次性配置”代替 “多次性输出”,影响资源使用效率。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固定配置在常设部门,在部门内统筹管理和使用,因此“一次性配置”是其典型特征;而在项目管理模式下,资源要根据项目开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分多次向项目部输出。由于项目的阶段性差异,项目部需要适时调整内部的岗位结构、人员类型、人员规模和任职要求,这就要求常设部门根据项目部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派遣人员的数量和类型,所以,人力资源的使用呈“多次性输出”特征。

(四)业务计划与生产协调环境:“行政管理顺次”代替“业务管理顺次”,项目管理丧失针对性和灵活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生产计划和工作任务按部门自上而下依次分解落实,在生产过程中同样是依行政条线由各级领导负责直接的业务协调,即整个过程都遵循“行政管理顺次”;而在项目管理模式下,项目部是项目计划形成的起点,并依次形成项目的各级专项计划如项目采购计划、专项采购计划等,基层业务部门根据该计划、所派遣的人员和直接承担的生产任务,形成针对该项目的部门生产计划,然后综合多个项目形成本部门整体生产计划,其上级业务部门则据此依次形成部门的生产管理计划,并最终汇总成为公司整体业务管理计划——整个过程呈“∨”字型,使得项目计划的针对性强、细节更准确、各主体的事前责任更明确。然后,当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各种程度的变化时,首先是由项目部的底层专业经理负责对组内进行业务协调,协调无效或根据变化范围需要由更高一级项目专业经理进行业务协调时,再依次到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部进行业务协调,最后若需要,公司将根据项目部的申请进行自上而下的逐级行政协调——该环节类似传统协调方式,整个过程呈“∧”字型,充分发挥了项目部的主动性,以及对各类变化的灵活响应性。由此可看出,项目管理模式下的计划和协调过程,在整体上遵循的都是“业务管理顺次”。

(五)职能管理环境:“间接行使”代替“直接服务”,项目部职能管理能力差,公司对项目部监管失控。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下,职能管理部门对业务单位的职能服务和职能监管,都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表现为职能部门不介入业务单位的具体生产过程,而只是通过界面管理加以行使。项目管理模式下,因临时的项目部一方面不可能如常规业务部门那样有之前形成的职能管理能力可资沿用,一方面业务管理对象又具有个性化和过程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所以必须要求职能管理部门对项目部的职能服务是“直接”的——职能部门按项目管理的要求和项目部的人力资源预算,向项目部直接派出职能管理人员。另外,直接服务不仅可以提高项目部职能管理的水平,而且可以通过派出人员对项目生产过程的深度参与,实现职能管理部门对项目生产过程和对项目部的更为有效的控制。现实中的很多公司,由于职能管理环境转变不到位,“直接服务”能力并未有效建立起来,虽然派往项目部一些职能人员,但由于配套环境和配套体系问题,实际上发挥不了作用,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职能管理仍然等同于传统的“间接行使”做法。导致项目部不仅职能管理水平差,而且公司对项目的监管也很难到位,甚至处于一定程度的失控状态。

(六)业绩考评环境:“体系混同”代替“体系分离”,项目部考评体系难以规范运行。业务组织体系需要业务管理,企业组织体系需要企业常规管理。这两类管理中都需要考评。前者是基于业务管理权的考评,称业务考评;后者是基于行政管理权的考评,称组织考评。在传统组织管理模式下,因业务组织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重合”,所以,业务考评体系和组织考评体系是重合的。而在项目管理模式下,因两类体系应是分离的,所以业务考评体系和组织考评体系也应是“分离”的。很多公司在引入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对组织管理环境的变革较为滞后,仍然用实际上是“两体重合”的模式作为项目管理的运行环境,由此导致业务考评体系和组织考评体系也相应的仍然处于“重合”状态——相对项目管理模式而言,更准确地说是“混同”状态。由于这种混同,使得现在很多从事项目管理的企业,仍然沿用着传统的业务考评体系:固定时点的考评周期——按月度、季度或半年度、年度进行统一考评,这对于生产过程同步性差的项目式生产而言,显然是不适合的;行政等级的考评过程——沿着行政层级逐级进行考评,而项目管理模式下,业务组织体系和企业组织体系有很大程度的分离,所以相应的对业务的考评次序就不应与行政等级完全一致;基于部门的业务信息体制——按照部门提供的业绩信息、参照部门的计划标准进行考评,导致部门的业绩信息和项目部的对应信息往往有很大差异,部门的计划往往对项目部的计划变更不能做出及时的调整。

四、同步变革现行组织管理环境完善项目管理

影响项目管理实际水平的因素有三个:资源基础,项目管理体系和组织管理环境。三个因素对项目管理的影响方式不同,而且相互间存在很强的内在关系。资源基础,主要指公司项目管理类人力资源的规模、结构与质量,决定项目管理水平的最大上限。资源基础不好,无论在项目管理体系和组织管理环境上做怎样的建设,也很难有很高的实际水平。在资源基础所决定的最大上限内,组织管理环境进一步决定项目管理水平的实际空间。组织管理环境越不利于项目管理的规范运行,其所决定的实际空间就离最大上限越远。项目管理体系则在实际上限内决定项目管理水平的实现程度,即在该空间以下,项目管理水平随项目管理体系完善程度变化而变化。当项目管理体系逐渐完善、所决定的项目管理水平非常接近实际上限以后,项目管理就遇到了“天花板”,此时,如不改变组织管理环境,那么无论怎样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本身,都不会再对项目管理水平提高有任何帮助。

从纯设计角度,项目管理体系可以独立向项目管理的科学方向不断完善,但如果要在特定的组织管理环境下运行,则只有其中适应所在组织管理环境的那部分设计内容才能得到良好运行,转化为项目管理的实际水平;而那些不适应所在企业组织管理环境的设计部分,则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形式上,不能转为实际的管理水平——管理者有时会误认为是“执行力”差导致的。

当项目管理水平难以继续提高,进度问题、成本费用控制问题等难以有效解决时,则可能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资源基础培育问题,项目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或者组织管理环境变革问题。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超越预算;控制模式;发电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7-0036-02

超越预算控制模式是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预算边际条件随之改变,预算目标没有达到并不意味着业绩不佳,预算并不被视为对预算执行者约束和评价的标准。而传统预算控制模式主要是源于成本管理的标准成本法,以控制“预算执行偏差率”为基础,即监控实际成本项目支出与目标预算值之间的差异,然后进行预算控制活动,以消除或减少预算偏差,其实质是以未来市场环境的相对稳定为假设,以目标预算的确定性、先进性和可控制为前提。随着未来经营环境和预算边际条件的不断变化,克服传统预算控制与环境变化的不适应性,实现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摆在每个发电企业面前迫切的问题。

一、发电企业预算的现状及问题

1.缺乏对预算的正确认识。业务部门编制时,采用讨价还价的方式或虚构业务计划,设法为自己留有冗余的操作空间,导致预算指标严重脱离于实际情况。

2.与业务计划相脱节。单纯为预算而编制预算,通常关注的仅为少量的财务指标,往往演绎为上一年度经营数据的简单重复或加成,尚未考虑到与公司的阶段性目标、经营计划(3-5年中长期规划)的有机衔接,更谈不上客户、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等方面的需求。

3.过多依赖静态预算假设条件。预算编制主要依赖公司内部经营环境及运营数据,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缺少对国家产业经济政策分析,区域电力市场及主要竞争对手等方面的分析,无法根据环境变化作出适时的调整。

4.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多数企业只采用定期预算、固定预算、增量预算方法编制预算。很少采用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和弹性预算,导致预算的事前控制和指导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5.职能部门缺乏适度的自由。对预算科目定义及预算控制点的规定过于繁琐、复杂,一项费用支出要经过诸多环节的审批,采用一味地控制和约束手段,极大地影响运营效率和业务部门的自由空间。

6.注重预算执行结果。仅仅关注预算执行结果,强调对预算执行偏差率的分析,忽略了预算执行是以业务计划为基础的前提,弱化了跨部门的持续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为使预算起到沟通和计划的作用,使有效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潜能,发电企业应积极采取创新措施,探索超越预算控制之模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二、发电企业实施超越预算控制模式的要求

实施超越预算控制模式,就是要从理念上彻底改变传统预算控制的思维模式,体现在行动方面,主要表现为指标选取以及预算编制方法等两方面。

1.使用前瞻性指标。选用关键的、数量有限的、行业先进的指标,来评价公司业绩。KPI指标可以为业务部门主管提供快速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的信息,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公司高管关注关键指标的趋势及走向(如ROE、EVA等),重点是找出造成问题的根源。

2.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和零基预算等预算方法综合运用。业务单元可根据业务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的变化,通过滚动预测来修订预算目标和业务计划内容,以便及时应对潜在的威胁,提高其适应性,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和业务计划的持续检讨,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目标控制。一般来说,发电公司编制预算时,季度通常采用滚动预算,年度采用零基预算。而在编制管理费用、修理费用的预算时,采用基于业务计划的预算方法,随计划内容的变动而调整。对于石灰石、钢球及水处理等消耗性材料的预算编制,通过标准定额进行控制。

三、发电企业实施超越预算控制模式的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的预算应以适应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通过业务计划的执行与检讨来确保目标在特定预算期的具体落实。具体步骤如下:

1.制定阶段性目标。通过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及学习与成长等四个层面构建公司动态的战略预算目标体系,每一体系中的各项战略目标是根据发电企业对未来市场环境及主要竞争对手的判断(主要是区域电力市场、煤炭市场及运力),以及公司内部自身条件而确定的。目标设立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导向性。要以公司目标和业务计划为导向,又要为生产经营活动指明方向。二是挑战性。既先进又合理,避免目标“定位太高”或“定位太低”两种倾向,一定要兼顾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原则。三是系统性。目标不仅要与公司的整体规划协调一致,各期目标也要前后衔接、相互协调;同时,总目标与各层级(公司级、部门级及专业级)的分目标之间、同层级目标之间也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适应。四是可控性。分解到具体执行层面的目标一定是可分解指标。五是时限性。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梦想只有配上时间表才会成为切实的目标。

2.确定业务计划。在公司层面,通过平衡计分卡将战略预算体系目标转化为指标、目标值和业务计划。通过执行业务计划,使公司战略得以执行。每一项指标主要是依据电力行业平均水平、先进水平设立,并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据以进行综合性评价。各项指标应是全面的,可以量化的、可测量的,注重过程和结果、财务与非财务、短期和长期、内部和外部指标的综合平衡。内部经营流程层面的指标,尽量选用行业获取较为容易的指标,建议选用如发电煤耗率、厂用电率、补水率等指标;非财务指标的设计尽可能量化或选用可替代的量化指标,如客户层面可选用可比市场占有率、大供应商占比、价格优势率等;学习与成长层面通常选用关键员工留住率、员工忠诚度等。在部门层面,可运用目标管理方法,通过核心业务、战略措施、协作支持及组织氛围等四个层面构建部门、专业及员工个人工作目标体系。该体系相对于员工,公司领导、部门及专业主管各侧重于协作支持、组织氛围等方面目标的达成。业务计划泛指经营计划、资本性支出计划、现金预算和财务预算,等等。

3.对资本性支出计划,应有论证依据。凡是技术性改造项目(包括建筑物改造)以及设备技术更新、信息化建设等,要以公司经营目标为出发点,本着安全、经济、可靠、节能与环保的原则,组织论证并进行项目优先度排序,以便更好地平衡资金。项目实施前,应根据客观环境对项目立项进行严格审批,主要是从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来论证,若不具备条件,应适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随时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项目竣工验收后,要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后评价。对于一般技改项目、机组C级检修标准项目,在实施45天后评价;对于机组A级检修项目在实施180天后进行后评价。通常对于机组A、B、C级检修,一般采用先单项逐个验收,后进行整体冷、热态验收的程序,验收合格后再按要求进行后评价。

4.基于业务计划的预算分析。预算评价的直接对象是业务计划的执行,更注重强调的是对业务计划执行结果的检讨,以正常、偏差、调整、延期和取消等五种状态来检讨与评价,强调财务与非财务等多方面的关键评价,更多地评价与历史水平、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通过各项指标的对标结果,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目标和行动方案,赶超国内或国际行业标杆,而不是引致业务单元通过讨价还价来确立容易达到的、毫无实际意义的目标。

四、发电企业实施超越预算控制模式的体会

通过对超越预算控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充分体现了预算基于业务计划的导向作用,使常熟公司全体员工对全面预算从以下几方面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为全面预算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跨部门领域的沟通与协调。预算的管理和协调的基础不是业务部门预算,而是业务单元和运营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公司预算管理部门(经营策划部或财务会计部)要从不同的、更高的角度看待公司预算及经营风险,协调业务部门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并将最佳经验在公司内部进行分享,这方面要体现在员工目标体系协作支持目标或绩效承诺书中。

2.关注过程管理。淡化预算本身(如对预算执行偏差率)的评价,使预算成为业务工作计划执行的有效工具,通过滚动预算的动态过程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引导企业研究市场和把握市场,优化内部流程,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变化,实现经营目标。

3.挑战所有成本。成本管理不要仅基于对比分析(同比、环比等),而是要更多采用因素替代分析法,要更多地询问成本支出的背后,它所执行的业务计划内容是什么?是业务计划项目增加还是减少了?该项业务工作是否对公司创造价值?而不再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每项业务活动都必须以价值创造为起点,要在充分考虑业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相应业务费用支出预算。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项目资金; 管理

绪 论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资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庄严承诺,北京市2012年已经实现了4%的目标。2013年北京市区两级安排教育资金较2012年增长9.1%。从教育事业费构成上看,项目资金占教育事业费支出预算的55%。由此可知,项目经费管理在教育经费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职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教育事业费,项目资金的管理效果对教育事业费的使用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中职学校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项环节不规范

部分中职学校没有建立滚动项目库或项目库与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没有有机结合,体现在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没有体现项目资金投入的相关内容;项目立项环节论证不规范,有的单位甚至委托施工单位、供应商代编项目立项资料,校内论证走形式,没有完全履行校内审核程序,缺乏专业人员的论证把关。

(二)评审环节指标被核减

例如,某项工程申报资金365.84万元,批复249.06万元,被核减116.78万元,审减率高达31.92%,学校宝贵的项目资金指标被白白浪费,有些预期项目无法纳入预算。

(三)执行环节存在擅自变更、挤占、挪用、未严格履行合同及竣工决算程序等问题

例如:某学校预算批复财政资金购置项目中的90.64万元未执行,而购置了预算批复内容之外的设备77.5万元;某学校将财政拨款修缮类项目资金214.11万元挪作新建项目;工程首付款比例高达60万元;项目未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审核,未提供由第三方出具的工程结算审核报告;某学校预算申报书计划2011年9月完工的项目,截至2012年5月31日只支付设计费2.22万元。

(四)绩效考评环节存在未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效率较低问题

例如:某学校“实训室建设项目”购置设备未开封使用或尚未到货等,致使17.02万元资产闲置或使用效率较低。

(五)项目资料管理不到位

项目资料不齐或分散存放,没有整理立卷并归档。

二、中职学校项目资金管理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未严格履行“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流程

预算编报流程是“二上二下”,从基层预算单位编起,逐级汇总。实际工作中缺乏基层单位建议的“一上”环节,部门对基层直接进入下达分劈指标的“一下”环节;“二上”环节时间很短,使得基层预算单位难以达到项目立项的“精细化”程度。即使有的单位提前准备了项目库,也会由于控制指标的不确定性而进行较大的修改。

(二)学校对项目资金的宏观管理工作不到位,体现在以下方面:

1.项目资金预算与学校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脱节。

2.没有按照要求建立和更新滚动项目库。

3.项目资金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执行力。

(1)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尚未系统制定。表现在:已有制度过于零散,缺乏应用性,名称、术语混乱;有的制度操作起来麻烦或者不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不好操作;制度没有根据政策变化及时更新。

(2)管理制度缺乏执行力。表现在:各层级不同程度存在按照习惯性做法管理项目现象,制度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4.没有配备懂专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学校认为,项目经费各年度波动较大,只强调配备专业人员造成人员成本浪费,忽略了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只能委托他人甚至供应商代编项目资料,承诺项目批复后由其实施;出于利益驱使,供应商往往站在获利角度编制立项资料,一是为了避开“公开招标”的控制标准,把一个项目拆成几个部分;二是留出“砍一刀”的富余;三是在项目设计上留出后期继续留下来工作的“缺口”。短期看学校没有付出人员成本,但是在上级评审中被挤掉“水分”、资金指标被核减,计划的项目由于指标的浪费无法安排的代价;长期看,学校缺乏发展后劲和整体配套效果,往往被供应商牵制。

5.学校领导在项目资金管理中没有充分履行职责。中职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动态管理和均衡人才资源机制;有的中职学校分管项目的领导不懂业务;将代编、未审的项目拿到学校领导班子会上进行集体决策,决策变成“走过场”。

6.项目预算组织工作不到位。没有真正发挥财政专网滚动项目库在学校项目资金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建立学校各部门在项目资金管理上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缺乏项目资金管理上的系统安排。

7.对项目资金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即使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缺乏系统管理,没有建立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考核评价、定期轮岗等机制;工作人员资格和专业技能没有达到项目资金管理的素质要求。

8.项目资金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项目审计注重事后审计,缺乏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审计。

9.财务信息的管理及监督存在欠缺。财务部门在会计核算中缺乏对项目分项明细核算;缺乏对合同落实等的财务监督。为了加快支付进度,在手续不完备情况下提前办理付款,违背了国家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的基本要求,造成财务会计报告不真实。

(三)项目资金支出环节管理薄弱

1.预算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发展要求难以保持一致。由于财政拨款时间与项目实施时间的不一致性,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有时财政部门年底下拨项目预算,使得当年项目无法实施;另一方面是中职学校缺乏有效的机制保证两者的进度一致。

2.项目资金支出缺乏各环节的控制。有的中职学校项目资金的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实施过程中不通过审批,挪用、变更用途的情况比较多,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财务人员对预算执行审核不细。

3.缺乏项目核算及财务审核环节。有的中职学校没有设置项目资金收支预算、核算明细账,所有费用均使用“三栏式”账页,各项费用构成不能一目了然。

4.审计监督职能不到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审计监督只是在工程项目完成后进行竣工决算审计,购置类项目在验收时审计,发现了变更,也已经是事后监督,处于被动监督状态。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进行结算审计,仅凭项目实施部门出具验收报告即办理付款手续,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三、改善项目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严格履行“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

上级部门在下达“一下”控制预算前,由学校提出“一上”建议预算。

(二)学校应实现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滚动项目库建设和年度项目资金预算的有机融合

1.将发展规划与滚动项目库的建设结合。及时维护、更新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排序并与年度工作计划相结合;滚动项目库与资产动态库衔接。

2.建立项目资金的集体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三)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力

1.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是中职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要结合项目资金管理需要,建立对项目资金取得、使用、结余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2.实现相关部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衔接。项目管理制度要保持整体的一致性,做好各环节接口的衔接和过渡,确保项目实施流畅。

3.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表达方式的规范化。在制度中,要使用规范术语;制度细化条款要注意与上级法规相统一、管理方向的一致性;书写方式应便于理解和执行,可采用传统条文与流程图、表格等相结合的方式。

4.加大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管理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没有严格执行。因此,要让制度“落地”,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不能简化程序或颠倒程序过程。从资金的立项申请、使用、报销结算的全过程进行制度规范。针对中职学校制度执行力普遍较弱的现象,可以通过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鼓励大家提高项目管理制度的落实力。

(四)完善岗位职能和人员配备

中职学校规模较小,建议成立项目管理小组和在业务部门设置项目管理岗位。

1.项目管理小组的人员构成及职责:主管领导任组长、财务部门负责综合协调、业务部门项目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具体资料的填报。

2.业务科室项目管理岗位职责。相关业务科室的职能要包含项目管理的内容,设置项目管理岗位,配备岗位专业人员负责项目管理日常工作。

3.建立项目资金管理专业人才准入制度。

(五)建立科学的项目预算编制体系,加强编报工作

1.预算管理作为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预测,对学校整体资金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发挥控制作用,避免不必要的支出。因此,中职学校要正确领会上级对项目资金预算的报表要求和审批程序,使用统一的项目预算编制文本等规定格式,申报理由等测算要简明精准,财务部门在汇总时认真审核。

2.确定项目投资的范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化资源配置,在确定项目时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实际价值,把资金投入到与中职学校履行社会公益职能最关键、最紧密的项目中去。

3.严格立项、筛选及科学论证。项目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整理项目资料、填报项目文本等建议稿,项目管理小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第三方专家小组进行立项评估,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报告。对基础设施改造项目采取招标方式确定设计单位,科学编制工程概算。

4.科学确定项目绩效目标。按照财政部门对项目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的要求,逐项细化《项目支出绩效申报文本》中的绩效目标。

(六)加强项目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

1.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1)对“财政直接支付项目”严格履行公开招标程序,确定供应商;对“财政授权支付项目”也应尽量纳入社会公开招标平台,确定供应商。(2)严格执行合同管理制度,签订规范的合同文本。(3)严格履行合同。不得随意更改项目功能和费用支出,确保项目实施效果。

2.加强信息沟通。中职学校在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应加强沟通,使财务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度,便于及时安排项目资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3.项目负责人对完工项目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包括:项目执行的情况、项目创造的效益等),经审计后办理项目款项支付手续。

4.应根据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将项目结余资金及时返还财政,不能私自挪作他用。

(七)强化项目资金的内部控制意识

认真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建立、完善学校项目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风险防范制度。首先,立项环节集体决策;实施环节授权审批;核算环节实行项目资金专账核算,确保各项目核算时的独立性,使得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能够得到清晰和准确的反映。除此之外,中职学校还应当建立健全项目资金信息的公开制度,将项目资金的预算和开支等信息向学校公开,便于监督和管理。

(八)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

财务人员应参与到项目资金管理的全过程,“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尤其是要加强对项目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效率和效果。

(九)努力适应上级的绩效考评工作要求,建立内部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北京市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从2000年开始探索,2002年出台的第一个财政资金绩效考评规范性文件是《北京市教科文部门绩效考评暂行办法》,足以看出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效果在财政资金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职学校虽然规模较小,但也是使用财政教育资金的部门,势必成为重点考评对象。

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建议中职学校参照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的项目考核指标,试行三级考评。内部考评小组可采取问卷方式进行满意度调查,按照知情范围选择考评人员。例如,基础设施改造项目一般由全校职工和学生共用,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甚至全校职工及全体学生投票方式。设置的考评指标可以侧重于定性指标。对专项设备的考评可以选择设备管理者及使用者考评,采取使用后在考评表上打分或评价的方式。考评的指标结果定期汇总,领导班子对考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对于好的意见,建议在今后的项目预算中予以借鉴,反之引以为戒,形成管理上的良性循环。

(十)建立项目资金管理档案

项目资金档案应当包括:项目申报文本、可行性报告、绩效申报书、评审报告、预算及年度工作计划,图纸、概预算,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绩效考评资料(指实施绩效考评的项目)等。以上资料可以是原件或复印件。一般情况下,项目档案资料由项目负责人整理业务部分,财务部门整理财务部分,由财务部门汇总后交学校档案管理部门保管。

领导班子集体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也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结束语

为了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财政部制定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财预〔2012〕396号),把教育列入重大支出项目,要求实现预算绩效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在2013年开始实施的《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中,要求评价“基础工作管理、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应用、绩效管理创新、监督发现问题七个方面”,营造“专家敢说、中介真评”的绩效评价氛围。中职学校作为基层预算部门,应以项目绩效管理为切入点,全面适应“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的要求,促进项目资金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高级会计实务辅导教材精讲与指南[M].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12.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第4篇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和《市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进步规范投资体制改革,依法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切实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开工建设关,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投资项目新开工条件

各类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土地供应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

2、已经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已经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需审批初步设计及概算的项目已经批准初步设计及概算;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已经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已经完成备案手续。

3、规划区内的项目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并依照城市规划的有关规定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4、需要申请使用土地的项目必须依法取得用地批准手续,并已经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取得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其中,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投资项目,应当依法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土地。

5、已经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6、已经按照规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

7、建筑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依照建筑法的有关规定,已经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并采取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安全的具体措施。

8、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其他相关要求。

二、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

区发改委、规划分局、建管委、财政局、房管局、环保局和统计局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明确工作程序和责任,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联动机制。

1、关于实行审批制的政府投资项目。项目单位应首先向发改委报送项目建议书,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分别向规划分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和环保局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项目单位根据项目论证情况向发改委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评审批文件。项目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规划分局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2、关于实行核准制的企业投资项目。项目单位分别向区规划分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和区环保局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评审批手续。完成相关手续后,项目单位向发改委核准部门报送项目申请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评审批文件。项目单位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向规划分局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市国土资源房管局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3、关于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项目单位必须首先到发改委办理备案手续,备案后,再分别向规划分局、市国土资源房管局和环保局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和环评审批手续。

发改委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和规划分局、环保局、建管委等部门都要严格遵守上述程序和规定,加强相互衔接,确保各个工作环节按规定程序进行。对未取得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环评审批文件的项目,发改委不得予以审批或核准。对于未履行备案手续或者未予备案的项目,规划分局、环保局、建管委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对未按规定取得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规划许可、环评审批、用地管理、招投标等相关文件的建筑工程项目,建管委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财政局不得划拨建设资金。对于未按程序和规定办理审批和许可手续的,要撤消有关审批和许可文件,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新开工项目统计和信息管理

区发改委、规划分局、建管委、财政局、房管局、环保局、统计局等部门要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将各自办理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规划、土地、环境影响评价等文件相互送达,同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统计部门要依据相关信息加强对新开工项目的统计检查,及时将统计的新开工项目信息抄送发改委、规划分局、房管局、环保局、建管委等部门。部门之间要及时交换项目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区统计局要坚持依法统计,以现行规定的标准为依据,切实做好新开工项目统计工作。要加强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新开工项目统计数据的质量。

区建管委等建设管理部门应在信息互通制度的基础上,为新开工项目建立管理档案,包括项目基本情况、有关手续办理情况(文件名称和文号)等内容,定期向发改委报送项目信息。在项目完成各项审批和许可手续后可以开工建设。

四、强化新开工项目的监督检查

区发改委、规划分局、房管局、环保局、建管委、统计局等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管理,强化对新开工项目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部门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的协调作用,对新开工项目管理及有关制度、规定执行情况进行交流和检查,不断完善管理办法。

各类投资主体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投资建设程序。项目开工前,必须履行完各项建设程序,并自觉接受监督。对于以化整为零、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的项目,发改委等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部门要依法撤消该项目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并责令其停止建设。对于违反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施工许可、招投标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规定擅自开工建设的项目,一经发现,即应停止建设,并由规划分局、房管局、环保局、建管委依法予以处罚,由此造成的损失均由项目投资者承担。对于在建设过程中不遵守规划、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和施工许可要求的项目,要依法予以处罚,责令其停止建设或停止生产,并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第5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 协作学习 软件实训

[作者简介]罗俊丽(1986- ),女,河南周口人,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发现―协作―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ITE12091,课题主持人:张志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54-03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软件实训是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指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按照工程软件的实际开发过程和要求,分组协作完成项目开发,以获得一定软件开发经验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实训过程中的分组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职业能力。探讨以项目驱动的高效协作学习模式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二、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内涵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实施过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信息的收集、项目整体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项目效果的整体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做中学”的典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软件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二)混合式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在一定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通过讨论、合作等方法完成小组共同目标的学习方式。按照协作学习的环境不同,通常将协作学习分为传统课堂环境下的面对面协作学习(Face to Face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F2FCL)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F2FCL主要是指学习者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中的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和分享,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协同构建。F2FCL方式有助于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但这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室环境下的集体学习形式也限制了协作学习的开展。CSCL是指学习者借助于网络学习平台,围绕共同任务进行问题求解,完成相应的知识学习。CSCL给学习者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学习时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但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搭便车的情况。而混合式协作学习(Blend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BCL)是指融合了F2FCL和CSCL的一种学习模式。BCL融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点,既打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协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在软件实训教学过程中,项目被分解成不同的阶段任务,这其中往往会涉及不同的职业角色,需要以职业角色为小组的成员协作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这一特点恰好符合协作学习的要求,在项目驱动的软件实训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协作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设计与实施

(一)BCL的整体设计

虽然在实训时学生已学习了软件工程、UML建模、Web应用开发、界面设计等软件项目开发相关的基础知识,但还欠缺在一个具体项目开发中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了强化对学生编码能力的训练,把整个实训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项目开发体验阶段,主要采用集体协作形式,在实训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项目展开。这个阶段的目标是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如何将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软件项目的开发实践中,从而加强对学生编码和测试能力的训练;第二个阶段为正式项目开发阶段,主要采用分组协作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实训项目的开发,组内每个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编码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职业素养。按照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划分为项目计划、需求分析、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项目交付五个阶段(如右上图所示)。

(二)BCL的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软件实训的第一个项目开发体验阶段分配两周左右时间,由教师根据案例项目,演示如何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如何根据任务描述书分析项目需求并描述项目需求,根据需求描述进行项目设计;在设计阶段,由指导老师以一个项目子模块为例进行讲解,学生自主完成其他子模块的设计;根据项目的详细设计,教师以一个子模块的编码实现为例进行演示,学生自主完成其他子模块的编码实现;最后将各个子模块进行整合并演示测试及交付方法。该阶段的相关教学资源会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后期需要时进行查阅。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的兴趣和信心,经过该阶段的实训,学生会发现软件开发其实就是对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综合利用,并不是能力不及的一个难题,从而为第二阶段分组完成正式项目的开发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实训的第二个阶段采用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其具体的实施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布置任务。在实训教学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先告知学生实训任务、实训内容和组织方式、实训结果评价方法,并把实训的模拟项目描述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讨论分组。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项目的需求,应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作为实训项目,主要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包括校园二手商品展销论坛、创新创业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教务管理系统、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学生评优评先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

2.第二阶段:划分小组。协作小组的划分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指导教师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每个小组的人数为5~6人。分组前先告知学生分组原则,由学生自由结合。同时通过一些量表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在量表中重点测试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动手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结合班委和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在进行分组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均衡各个小组的实力。在软件开发团队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般将软件开发团队中的角色分为软件项目经理、系统分析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比对实际软件开发团队中的角色划分,在小组中每个学生也担当不同角色。如挑选具有较强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作为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制订实训项目的开发计划、项目的整体设计,协调整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及项目进展;由熟悉项目建模方法和建模工具的学生担任系统分析设计员的角色;为了加强对学生编程能力的训练,小组中每人都规定了一定的代码任务量,项目编码人员和测试人员由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共同组成,由组长负责对整个项目程序进行整合和测试;界面设计员和数据库设计员分别由组内界面设计较好和数据库应用能力较强的成员担任,但在完成界面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由设计员一人独自承担项目任务,而是需要全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在进行模块测试时,组内成员相互交换彼此的模块代码、相互测试,测试员的角色由组内成员共同承担,测试无误后由项目小组组长进行模块整合。

3.第三阶段:协作环境。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的协作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硬件环境包括用于软件项目开发的计算机、实验室、用于成果展示的多媒体教室、用户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协作的小型会议室等。软件环境包括用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用于软件开发的开发环境、用于示范演示的教学软件等。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实训教学要求、实训教学的开展方案及实训考核方案等组织环境。

4.第四阶段: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分组协作的软件实训周期为6周。按照软件工程过程和协作学习的整体设计,首先由各个小组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在制订项目计划的过程中结合组内成员的特征,合理分配组内成员任务、明确各个子阶段任务的提交材料清单以及各个子阶段任务的时间安排。项目开发计划制订完成后将上传至网络服务平台,由指导老师审定项目开发计划的合理性,对于项目开发计划不够清晰合理的小组将协助其修订。其次,项目组按照既定计划展开项目开发工作,在每个阶段任务完成后,会根据阶段任务的材料提交清单进行项目阶段评审,评审的目的是加强对学生项目开发的过程化管理,并把阶段评审成绩作为实训总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评审方式采用项目组汇报展示的形式,由项目组长或组内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阶段任务成果展示和讲解,对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完成任务的主要方法进行交流。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对该组的阶段任务进行提问和评价,一方面能够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使各个项目小组对阶段任务进行认真整理。为了避免学生评价时的人情分或评价过于笼统宏观,在进行阶段评审时会根据阶段任务设计适当的评价量表。对于阶段任务完成较差的小组由指导老师协助其更正前一阶段任务中的不合理部分,避免出现小组任务实施与项目需求偏差过大的情况,便于后期阶段任务的开展;对于阶段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小组协作经验交流,供其他组学习。对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由教师集中讲授。集中讲授与阶段评审相结合的协作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面对面协作学习的优势,也有利于教师对实训过程进行整体监控,有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第五阶段:项目成果交付与评价。软件实训完成后,提交小组软件开发成果,以答辩展示的形式进行实训成果评价。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结项答辩,针对自己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的具体工作进行描述,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根据混合式协作学习的特点,软件实训的综合评价包括实训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实训考勤和参与度的评价、实训项目成果的最终评价。其中,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阶段评审工件及评审答辩的情况;实训考勤和参与度评价的依据是考勤、评审答辩时的自评及团队成员间的互评;实训结果的最终评价依据是项目成果提交时的答辩成绩。从评价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知识和社会能力的共同成长,达到软件实训教学的目的。

三、BCL的效果评价及反馈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基于项目的混合式协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调研,对象为2010级64位参与软件实训教学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您的软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您觉得在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觉得阶段评审的方式是否促进了您学习的自觉性?”“团队协作对您解决问题有帮助吗?体现在哪些方面?”“网络教学平台在您的学习中有作用吗?体现在哪些方面?”“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是否合理?”等。调查结果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可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这一论点在学生的对口就业数据上也得到了论证。因此,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软件实训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软件实训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在融合F2FCL和CSCL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了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从项目计划、需求分析、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项目交付五个阶段,完成小组间分工、协作、交付。通过针对面对面协作学习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基于项目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划分协作小组和制订项目计划,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组内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完成阶段任务,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采用面对面协作的方式进行阶段评审和监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述东.项目教学的特征及其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

[2]刘素兰,熊益秀,黄贵平.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3]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

[4]丁琼,曹义亲.基于胜任力理论的软件实训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5]陆斌.基于CSCL的项目课程实践与研究――以公共空间设计项目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7).

[6]聂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水平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8).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第6篇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在发展化学工业的同时,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加快老污染的治理步伐,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计委、国家经委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的化工建设项目,包括利用外资、中外合资、合作项目和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化工建设项目)。

第三条实施化工建设项目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当执行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化工建设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审批制度和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化工建设项目要积极进行三废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家的自然资源。对于技术成熟、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同防治污染及其它公害的措施一样,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在勘探、开采化学矿山时,必须按照国家矿产资源法规的有关规定,执行“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方针。

第五条化工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化工建设项目要采用无三废或三废排放量少的先进工艺,采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的原料路线,采用技术先进,效率高的三废处理设施。凡是采用被淘汰工艺的化工建设项目,组织评审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单位不得同意其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主管计划部门不得上报或批准项目建议书和计划任务书。

凡是依托老企业建设的化工建设项目都应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条件下,同时治理企业的老污染。化工建设项目投产后,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

第六条化工系统各级计划、基建、财务和物资等部门都应按照本规定将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纳入计划,计划部门必须将计划预安排的化工建设项目及早通知环境保护部门。各级化工环境保护部门是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要从前期准备工作入手,会同有关部门完成以下工作,并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情况。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预安排和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费用是否合理。

2.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组织预审。

3.对承担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4.参与初步设计中环境保护篇章的审查,监督设计采用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5.监督检查设计与施工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和综合利用设施是否落实和参与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工作。

6.监督检查化工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后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和效果。

二、关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规定

第七条化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与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在时间上要同步进行和完成。建设单位在上报项目建议书时,必须着手委托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的准备工作。

第八条建设单位在与环境影响评价单位签订环境影响评价的委托协议后,要为项目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创造条件,应按照协议的要求,向承担单位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基础资料,并对基础资料的正确性负责;环境影响评价的承担单位必须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内容、深度,迅速开展工作,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负责,必须对评价结论负责。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经过环境保护部门同意后不得擅自更改。

第九条为确保大中型化工基本建设项目和限额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其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须由掌握化工行业生产工艺和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化工单元操作方法,具备化学工程分析能力,并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的单位承担。建设单位在着手选择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前,必须报告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给予指导或建议建设单位做出选择。

承担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与项目所在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搞好协作,发挥地方的优势,以缩短环境影响评价周期。

第十条小型化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由省、自冶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会同建设单位自行安排和选定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小型化工建设项目要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审制度,主管机关的环保部门要严格进行“三同时”把关。

第十一条凡经当地主管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可以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的小型化工建设项目,应由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填写报告表,报送项目主管环境保护部门审查,再送交地方主管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为有效。

第十二条环境影响评价费用应根据化工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量合理收取,不得任意提高收费标准。评价费用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费用中列支。

凡因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工作失误而引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修改,不得再收取费用,凡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修改,可酌情补收费用。

第十三条由设计、科研、勘察等单位组成的化工部环境影响评价咨询服务中心及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承接化工部门安排的或化工建设单位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任务,保证环境影响评价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在条件可能时也可承接化工系统以外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第十四条对从事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实行资格审查制度。

化工部部属科研、设计、勘察、大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填写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制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申请表》,由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审批后,报送国家环境保护局,办理评价证书核发手续。

第十五条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编制完毕后,由建设单位负责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上报建设项目主管机关〔化工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的环保部门进行预审,预审合格后再报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或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固定资产投资在2亿元以上或化工部直属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由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或由其委托的单位组织预审,其它项目按照建设项目分级负责的原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的环保部门组织预审。

负责预审的单位自接到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之日起,一个月内(表为半个月)提出意见。逾期没有提出预审意见的,则按同意处理。建设单位应将逾期生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报送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

第十六条根据化工部建设项目现行管理体制,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或500万美元(含500万美元)以上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一些由化工部安排投资的小型基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化工部化工规划院评审,其中化学矿山项目,由化工部化学矿山规划设计院评审,其它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负责组织评审。

对报审的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单位应组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有主管机关环境部门预审意见的文件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的审批文件。没有上述文件的建设项目,评审单位不得召开评审会,计划部门不得上报或批准项目计划任务书。

第十七条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评审的要求如下:

1.提请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单位,必须在召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前一个月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报送组织评审单位同级的化工环保部门〔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的环保部门〕一份。

2.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的环保部门,在收到送审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后,要首先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内容、深度是否符合要求。评审单位要按照化工部有关化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内容和深度的规定和要求,审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中的环保篇章。

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提出意见,退回建设单位,转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的承担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单位进行补充、修改,待符合要求后,再重新报审。

3.评审单位在召开评审会时必须请同级化工环保部门派人参加评议,充分发表意见。凡是末经同级化工环保部门同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得批准上报。

三、关于设计、施工、验收阶段的规定

第十八条化工建设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必须按照化工部的《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86)化基字第1066号〕有关环境保护篇章的内容要求,编制初步设计的环境保护篇章,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其审批意见所确定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

第十九条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化工建设项目应采用成熟的三废治理技术。凡是有污染而又没有污染治理措施,或虽然有治理措施,但污染物排放仍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化工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得批准计划任务书,设计单位在接到设计任务后,有权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异议,未经最后确认,可暂不开展设计。

第二十条各级化工科研主管部门,在安排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科研任务和鉴定科研成果时,必须同时安排三废治理的科研任务,同时鉴定三废治理技术,在鉴定时,必须有同级化工环境保护部门参加。凡是三废治理技术不过关的科研成果,一律不得鉴定,化工建设项目的设计单位不得将其用于设计。

第二十一条化工建设项目的厂址、原料及工艺路线的选择必须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审批结论作为依据之一,凡是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另选厂址或改变原料、工艺路线。

化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图布置和三废污染防治措施应符合化工部的《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的具体要求。

第二十二条各级化工计划主管部门在安排和审查化工建设项目时,对与主体工程相关的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程所需资金、设备、材料,必须同时列入计划,切实予以保证,不留缺口。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挤掉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的资金、设备、材料和施工力量。

第二十三条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必须在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核会前一个月,将初步设计报到主审单位同级的化工环保部门或其委托的单位预审环保篇章;开会时主审单位必须请同级化工环保部门派人参加;办理批文时,必须征得同级化工环保部门的同意。凡是环境保护篇章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批复初步设计。

第二十四条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文明施工,保护施工现场环境,如产生粉尘、烟尘、噪声、振动及废物,必须有防范措施,防止造成不应有的环境破坏。由于力所不及的原因造成了环境,待项目建成后,必须进行修整,恢复周围环境的自然面貌。

第二十五条化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在向项目验收委员会提交项目竣工验收报告时,要同时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说明环境保护设施的处理能力、试运行情况和技术经济效果。

第二十六条化工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必须有主管机关环境保护部门参加,对环境保护设施及其效果进行检查。凡是环境保护设施没有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或建成后经过试车考核其治理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得验收投产,也不得试生产,强行或变相投产的,要追究决定者的责任。

第二十七条设计单位应对已建成的环境保护设施进行回访,凡是已建成的环境保护设施,由于设计的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达不到环境保护设计规定的要求,设计部门应负责修改设计,建设单位不再付给设计费用。

四、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厅(局、公司)、计划单列市化工局(公司)和重点城市化工局,在每年第一季度向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报送当年度计划安排的化工建设项目数量、内容、环境影响评价任务的承担单位等资料,年终前要对在建项目的“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化工部环境保护办公室。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总称市场调研,是企业了解市场和把握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基本工具。《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工商管理类、经济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或专业选修课程,其前期课程是市场营销学和统计学。

1《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特征

1.1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学科

所谓应用型课程,是指相对于在教学中更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分析的理论型课程而言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是实践性更强,是更加强调理论的实际运用的课程。市场调查与预测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编制问卷、分析数据等,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到各种现场实际操作,确保完成市场调研的任务。这就是说,学生既要切实地操作一个市场调研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恰当地同客户进行沟通,制定合理的调查计划书,正确地解释调查结果,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企业制定战略计划及进行营销决策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1.2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培养学生整体能力的课程

市场调查与预测的不同阶段中,各种能力的运用是不尽相同的。在市场调查早期,需要的是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资料分析、整理、利用能力;进入实质性的正式调查过程,需要资源整合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调查方法与技巧运用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结束后要有文字处理/文案能力、资料分析、整理、利用能力等。

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能力培养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方面:“人”,即人际关系方面,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事”,即处理市场调查与预测事务方面,包括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能力、资料分析利用能力。协调,包括系统分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文字处理/文案能力。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过程中,这三方面的能力形成一个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保障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工作的完成。其中,“人”、“事”方面是基础能力,协调方面的是较高一级的能力,如图1所示。

2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内涵表征形式

基于课程的特征及其在专业培养中所处的地位,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应为:以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方向和要求为出发点,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培养学生具备研究市场基本理论和意识,灵活掌握研究市场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发现市场问题的敏锐度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以真实项目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设计,很好地契合了这一方向目标。

2.1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中心

在课程论中,许多学者把课程中的“项目”划分成五种类型: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按照这一划分,高职教育课程中的真实项目指的应当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在这一工作任务中,要求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如要有一定的尺寸、包含特定材料的有形实体产品,或者是满足公司要求、符合市场的策划、服务等实体作品。高职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模式,具体表征为:其一,其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工作世界中既定的工作任务,因此其选取不能凭主观想象,而必须以严格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其二,其思维与行动的目标指向是通过综合知识与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其三,其结果是获得制作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

2.2以真实产品(服务)为载体

由于真实项目教学的教学项目是以生产和服务中的生产加工项目、培训项目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开发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教学项目负载理论知识,体现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有机融合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以项目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另外,其主张选取真实产品或服务来设计完成工作任务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其教学形态是真正的活动教学。可见,真实项目教学法进一步实现了用典型产品(或服务)来引领工作任务。要注意的是,真实项目教学一改传统的以知识为课程切入点的观点,取而代之以具体的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课程切入点,并非意味着其课程内容仅仅局限于这些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其用意在于以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为载体延伸出需要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知识和其他产品(服务)及工作任务。

2.3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中心

真实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领,学生全过程主动参与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和真实的职业情景,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世界中,鼓励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尝试。真实项目教学的过程以学生独立实施并完成项目为主线,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动态养成,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与子真实项目流程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实践主线,通过市场调查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

3.1真实项目教学模式的总体框架设计

真实项目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真实项目学习与准备、真实项目实施、真实项目反馈与评估,三个环节相互衔接,依次展开,如图2。

(1)真实项目学习与准备环节。

项目学习环节。此模块主要是《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各个项目的学习阶段。项目包括:认识市场调查与预测;设计市场调查策划方案;确定市场调查的方式与方法;学会间接资料获取方法;进行实地调查与抽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进行市场预测等九个项目。以培养综合调研技能为主线,建立“931技能链”教学内容体系。“931”是指上述“九大项目”;“三项职业技能”,即与九大项目对应学生三项技能的培养,即市场调查策划技能、实地调查技能、市场分析预测技能;“一个综合技能”,即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综合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其中前三个项目是训练学生市场调查策划技能,中间三个项目为训练学生进行实地市场调查技能,后三个项目是训练学生市场分析与预测技能。九个技能项目呈现流线式项目序化,即这些项目是按照前后逻辑关系依次进行的,符合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同时又体现了真实工作流程。

项目准备环节。具体操作为:实训前6周,让同学自己去寻找委托商,洽谈真实项目。原则上尽量避免寻找学校周围的店铺,并鼓励学生多寻找企业类的项目。在此阶段,任课老师将全程服务学生,及时解决其遇到的各种困难。总体上看,此环节为整个项目体验中较难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和陌生人进行对话交流,磋商谈判。这对经贸类和营销类专业学生来讲,又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并且这一环节契合了《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课程特征之一,即培养学生“人”的能力,即人际关系方面,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真实项目实施环节。

此环节实质上为《市场调查与预测》实训课程的主要部分,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历时较长一环,工作任务也较为艰巨。学生在项目准备环节中寻找到的真实项目,即委托商交给的调查任务,开始根据真实项目学习环节中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进行方案策划、确定调查方式与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资料、撰写市场调查报告等5个项目。从学生反映来看,进行实地调查这一项目任务的体验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对他们自身交流沟通、与陌生人接近能力有相当大的锻炼。

(3)真实项目反馈与评估。

此阶段为学生的调查报告撰写完之后,向其项目的委托商反馈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所学市场预测知识,对委托商进行简单市场行情的预测。同时通过委托商的评价,学生再回馈到项目学习阶段,根据此次真实项目体验,进一步检查自己在项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从而得到升华。如果委托商评价良好,还可以继续为其服务,从而再次重复回到寻找项目阶段,以此反复。

原先的通过试卷展开考核的方式已经和现在的教学模式不相匹配,而本课程在教学模式探索中,考核主要以平时小组完成任务的质量为主,不同实训项目考核的具体分值比例(见表1)。同时,对于每一个实训项目本课程也都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这也是评分公平、公开的一个体现。这里有调查报告考核标准(见表2)供大家参考。在教学考核方面中,我觉得还需要继续摸索、探讨,寻求出更有效、更切合实际的考核办法和方式,如多个老师作为评委分别考核、学生小组之间互评考核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3.2各子真实项目流程设计: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为例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以每个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和实践主线,通过市场调查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来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优化教学过程。项目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如下图3所示(以市场调查问卷设计为例)。

(1)项目引入环节:教师呈现调查问卷设计职业情景,提出问卷设计的有关加工要求、生产条件与主要参数。

(2)知识铺垫环节:教师给学生铺垫和引入与解决完成设计调查问卷的有关概念、背景、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等。

(3)方案制订环节:学生借助查阅相关资料、手册,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完成任务书和实施方案、明确团队分工,教师要给予学生提供相关建议。

(4)项目实施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加工方案和工艺流程完成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并适时提供咨询和建议。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或策略,而且应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

(5)评价总结环节:项目教学不是追求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的方式进行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和重点难题予以深入分析和有效突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知识拓展环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结合后续项目实施的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拓展和有关原理的深化理解和拓展训练。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项目教学流程中的“知识铺垫”和“知识拓展”两个环节不是必备要求,要视项目的层级关系、难易程度和后续学习的需要进行灵活处理。另外,只是对于较为复杂的综合实践项目,在项目实施时才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组织,而对于培养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和专业方法能力的教学项目,学生必须过关和掌握,最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实施和完成。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2] 陈旭辉,张荣胜.项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36).

[3] 汪.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4).

[4] 岳广军,陈伟,杨晓蒙,徐明霞.浅析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5] 汤汇道.论“干中学”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 钟敏,刘媛媛.《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讨——以商务策划管理专业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

[7] 邵丹萍.高职《市场调查》课程实训主导型教学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08(8)(下).

项目环评业务工作计划第8篇

【关键词】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闭环管理;注意事项;保障措施

2014年起网省公司工程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围绕价值引领和规范管理,以投资预算管理为核心,以工程全过程财务管理为主线,提升工程财务管理实效,促进电网协调发展的要求。

下面通过FD公司实施电网工程投资预算闭环管理的具体做法,分析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闭环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保障措施。

一、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闭环管理的具体做法

(一)完善的项目储备

1.公司发展策划部根据当地城市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编制电网规划,电网规划设计的项目列入项目规划库;

2.发展策划部每年根据项目规划库中储备的项目,根据项目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组织开展项目前期工作,通过可研批复的项目纳入项目储备库;

3.公司每年下半年根据项目储备库,按照项目重要性及紧急性排序,向省公司申报投资项目计划;

4.公司财务从项目立项起全程介入,参与项目评审,促进业务需求与资金计划、项目管理与预算管理相融合。

(二)预算编制

电网工程投资预算编制遵循“二下二上”流程,将省公司下达的电网基建工程成本费用预算,分解细化至具体项目,采用“一项目一表单”方式,控制电网基建工程成本费用总额、明细和入账进度。数据填报依托信息系统支撑,通过ERP系统实现续建和结转项目内控目标、概算数、工程成本累计已发生数等的自动取数。

电网基建工程项目预算编制由业务部门发起,通过做实做准项目投资预算编制,可以减少形象进度与财务进度发生之间差距,进而从源头上促进项目预算闭环。

(三)预算执行控制

从项目源头严格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执行的刚性控制,实行项目预算执行进度通报;及时开展预警分析,提高对业务实施的监测和管控水平。

(四)预算分析考核

建立“月通报、季分析、年总结”的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分析机制度,查找问题,落实责任,对预算执行滞后的部门进行考核,与公司季度组织绩效考核挂钩,推动公司预算执行的业务协同,切实改变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重安排、轻跟踪、弱考核”的现象。

二、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闭环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项目前期可研的充分性

项目前期可研的充分性是保障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有效执行的基础,因此需要督促相关专业部门主动担负起严格执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职责,对整个项目充分了解,对项目中的数据、过程和方案进行认真分析,搜集大量的经济发展资料,综合评价,对项目产生的影响充分分析、论证,保证该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部门协同配合

财务资产部负责牵头组织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编制、调整、执行情况分析、考核评价;发展策划部主要负责编制工程的投资计划并纳入综合计划,并根据投资计划的变化调整综合计划;项目主管部门(如建设部、运检部)负责将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分解细化至具体项目,并根据要求实时调整预算细化分解到项目。

(三)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预算执行实时监控

利用套装软件分解细化项目实时过程监控,对纳入SAP系统的各类支出项目进行梳理和规范,借助运营监测平台,协同经济活动分析会和项目预算执行通报分析会,实现对各类项目预算多维度、纵细深、动态化的跟踪监控,促进项目预算执行整体良性推进。

(四)定期组织开展预算分析

按月或实时收集SAP系统提取的预算执行进度,通过系统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一方面探索项目计划与项目实际执行同步推进的方法和渠道,推进公司项目预算的业务财务协同与融合;另一方面为次年储备项目财务评审提供指导意见。

(五)预算及时调整

动态跟踪电网基建工程项目总预算和每个明细项目的执行情况,在电网基建工程总投资预算不超支的情况下,对年度投资预算超支、结余情况通过省公司审批及时进行调整。

三、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闭环管理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提供机制保障

一是建立公司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工作机构、预算管理责任机构三级预算闭环管理网络;二是加强各部门之间协作与沟通,推动业财协同融合;三是按月通报项目执行情况,促进项目执行规范有序;四是加强监督考核机制,明确各主体责任,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减少内外部检查风险。

(二)强化信息平台的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一是强化套装软件的应用,提升项目预算管控能力,维护预算刚性,确保预算严肃性;二是套装软件、财务管控、统一项目储备库管理平台等系统之间的功能集成与数据集成,促进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闭环管理在各系统间的平稳对接。

(三)加强队伍人才培养,提供人员保障

一是加强专业人员相关业务技能培训,财务、项目管理人员互帮互学,将财务和基建工程知识融会贯通,使项目管理人员加深对财务管理理解,财务人员熟悉基建工程业务知识,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闭环管理打好坚实的基础;二是针对各种业务,编制相关的业务操作手册,给予实际操作人员详尽的指导,避免因轮岗等其他原因造成人员流动后的技术空缺;三是结合工作实际,推行AB岗工作制度,全面提升相关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借助网省公司统一搭建的项目预算管控平台,公司系统实现从项目储备、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到考核评价的闭环在线控制,确保电网基建项目预算管理落到实处,实现对电网基建工程投资预算全过程的财务管控。

参考文献:

[1]陈倩.浅谈供电企业如何加强项目预算闭环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