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3 16:44:39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第1篇

2.思想政治课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3.幼儿德育教育探索

4.分层递进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5.初中思想政治教法浅谈

6.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7.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8.浅谈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9.对山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10.略论班级的人性化管理

11.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探索

12.谈谈小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

13.浅谈农村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14.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政治思想工作

15.强化德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

16.浅谈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

17.德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18.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9.改进政治思想教育,塑造学生优良人格

20.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研究

21.中学生思想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研究

22.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23.浅析班级的民主管理

24.论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25.浅析农村未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极对策

26.网络与未成年人的成长

27.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与研究

28.论家庭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29.关于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建设的思考

30.农村小学政治思想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31.中心学校管理体制下的校长工作初探

32.面对市场经济的中学德育思考

33.浅谈山区中学生流失的原因

34.农村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析

35.浅谈教师人格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36.浅谈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与培养学生能力

37.浅谈中小学思想道德的实施

38.浅谈社会因素对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39.谈谈社会环境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

40.当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41.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42.浅谈中学生的道德法制观

43.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创新初探

4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问题的思考

45.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46.浅析劳动教育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

47.浅谈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

48.影响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障碍及对策

49.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不和谐因素探析

50.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理性审视

51.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学思想教育的思考

52.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要求与实践差距

53.学生对思想政治课逆反心理探析

54.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的影响研究

55.中国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

56.中国传统人生理论的现代意义

57.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

58.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59.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研究

60.传统德育方法的现代借鉴

61.传统义利之辨与两个文明建设

62.“文质彬彬”与现代青年

63.“内圣外王”思想内涵的现代观

64.君子模型与现代人才特质

65.传统“安身立命”思想研究

66.中国传统诚信理念的内涵及启示

67.孝道与当代青年

68.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创新

69.试析新时期下家庭伦理道德中出现的问题

70.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71.从政治教育到公民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及其应对

72.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的特点及对策研

73.试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74.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75.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7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77.大学生竞争意识之浅见

78.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79.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思考

80.网络化趋势下小学德育研究

81.各国德育之比较研究(各国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研究)

82.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83.试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教育

84.浅析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

85.试析企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86.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可能路向

87.全球化时代文化的未来:文化一元化,还是文化多元化?

88.儒学所倡导的“内在超越”与依法治国

89.经济全球化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主义”

90.“天人合一”思想与可持久发展

91.“中和”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92.老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93.专制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94.孔子的人才及教育观

95.儒家人才观及现代意义

96.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97.先秦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

98.论人的全面发展

99.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

100.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01.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发展

102.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103.论行政领导的创新能力

104.试论国家公务员的形象重塑

105.电子政务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106.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107.中国古代和谐观的文化阐释

108.“以德治国”之思想源流

109.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110.生命意义(生存价值)的追问

111.德育的现代性建设初探

112.学校德育应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

113.道德教育(或德育理论)如何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

114.社会公正(或正义)——现代中国社会伦理秩序建构的基础

115.基督教伦理对中国伦理重建的启迪

116.对全球化伦理理论来源的认识

117.论德治对市场经济的支持

118.浅论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

119.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民本”思想

120.论实用主义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121.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122.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

123.试论加强和改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124.从流行歌曲看改革开放以来的青年价值观变迁

1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探讨

126.从民主与经济文化的关系看我国的政治

127.新时期政治辅导员的角色要求

128.浅谈毛泽东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29.论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30.对个体私营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

131.浅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德治”与“法治”

132.当代村民自治与思想政治教育

133.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及其启示

134.素质教育理论及大学素质教育问题

135.从德行到德性——道德有效性分析

136.以德治国是中国道德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137.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发展思路

138.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139.从普遍责任意识到青年责任意识的培养

140.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41.从大学生网络危机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42.浅析当前的信用危机

143.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144.简论冯友兰的四种人生境界

145.浅论科学观教育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46.科技的负面效应及相关社会思潮考察

147.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148.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49.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管理的楔合研究

150.论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151.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战与对策

152.思想政治工作新课题与创新研究

153.网络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54.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论

155.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156.我国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理论与实践研究

157.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管理与操作

158.网络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159.现代科技与精神文明

160.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问题研究

161.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与思想政治工作

162.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策

163.试论调节利益冲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164.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

165.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作用

166.关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系统思考

167.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思考

168.构建现代中国人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

169.现阶段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思考

170.关于企业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171.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机制研究

172.论新时期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创新

173.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

174.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研究

175.论物质利益原则及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176.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177.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开发中的作用和运行机制

178.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179.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研究

180.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181.新时期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82.社会主义精神富裕论

18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与接受

184.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185.赛博空间与思想政治工作

186.新世纪农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对策

187.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188.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探析

189.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及其思考

190.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失业下岗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191.新时期网络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92.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学视域

193.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194.党政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研究

195.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功能探究

196.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需要研究

197.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研究

198.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

199.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

200.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初探

201.试论美国进口影片对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0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20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20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性教育法研究

20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论

207.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208.论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功能发挥

209.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0.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

211.新形势下坚持灌输教育的依据及实现途径的探讨

212.论邓小平对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

213.论江泽民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贡献

214.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215.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216.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对待人的需要研究

217.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218.论渗透教育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19.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20.网络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22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222.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研究

223.论创建社区环境与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

224.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

225.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226.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社会价值

227.关于社会诚信问题的研究

228.中西道德教育比较

229.论功利主义与集体主义

230.中日当代道德教育比较

231.韩国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232.朱熹自我教育思想探析

233.儒家心性修养论及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23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问题研究

235.试论商业个体劳动者职业道德建设

23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237.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精要与现代公关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构

238.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239.东西方传统道德的近现代转型特色与启示

240.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理想

241.敬业精神的价值及其培育—一对当代中国敬业精神的理性思考

2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243.论制度伦理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244.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信任缺失与信任重建

245.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环境道德建设

246.计算机网络道德建设探索

247.关于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研究

248.转型期中国城市公民文化建设研究

249.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

250.网络道德:问题与出路

251.论义利观的重建与道德教育改革

252.当前我国婚姻现状分析及其道德建设

253.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化的途径及价值评价

254.敬德与敬业精神建设研究

255.关于现阶段加强和改善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

256.城市社区居民道德建设实证研究

257.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道德教育模式的转变

258.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价值导向

259.道德教育与人生自由简论

260.论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的培养

261.论绿色文明及其教育

262.论市场经济领域内的道德建设——李嘉图经济伦理思想谈起

263.论道德信仰与重建

264.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

26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道德建设研究

26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问题研究

267.网络时代道德问题的分析与建设

268.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思想道德教育

269.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境及和重塑

270.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社会稳定与发展中的作用

271.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

272.“以德治国”视野中的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273.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74.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灵魂

275.试论社会公正与以德化民

276.墨子道德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

277.论WTO框架下中国经济法的发展

278.我国竞争立法的现状与完善

279.论反不当竞争法的价值取向

280.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现途径

281.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现状与完善

282.论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

283.婚姻的伦理本质

284.论婚姻家庭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

285.论第三者破坏他人婚姻家庭的民事责任

286.论我国婚姻法的伦理精神

287.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288.法定夫妻财产制的立法选择

289.对我国现行婚姻登记制度的评价

290.监护制度研究

291.对缺席判决离婚问题的研究

292.精神病人在离婚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研究

293.论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294.人口老龄化的立法思考

295.论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

296.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

297.与婚姻关系有关的利害关系人的介定

298.论违反结婚形式要件的法律后果

299.论夫妻共同财产

300.论离婚损害赔偿

301.论夫妻忠实义务与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协调

302.女权主义与婚姻家庭立法

303.婚姻仪式的价值研究

304.夫妻间的相互债权债务关系问题研究

305.论人大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

306.正确行使公民的自由与权利

307.试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308.试论行政强制措施

309.试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特色

310.试论我国的行政立法体制

311.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312.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

313.判例与中国法制建设

314.市场经济与法制观念

315.论辩护律师的诉讼地位与职能

316.论民法中的推定制度

317.试论中国对国际法的贡献

318.论国际经济法制及其发展方向

319.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法观念的更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方式指导

新课程要求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要求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注重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和做人的品性。所以,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并在探求中生成新知识和新能力。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要增强学生的德育主体性,真正发挥其德育育人的功能就必须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即通过开展以德育作为有效载体的课题研究,以内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增强其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认识问题,经过自己的内化去解决问题,以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实现新课改“一切基于学生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其特点是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重实践活动、重民主合作、重自主探索;其价值在于能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索的兴趣、丰富学习的体验、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介入研究性课程,将会使学生在亲身探索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对学科知识及知识体系的兴趣,培养其多渠道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集体意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引入研究性学习,可按如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与理化等理科各学科综合研究;二是与史地等文科各学科综合研究;三是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内的综合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在大千世界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生课题研究中必然要遵循有关的方法论,也必然能从中悟出很多哲理。因此,对于高二学生对自然界问题的研究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哲学方法或从中得出有关哲理,从最深最高处认识事物。比如在开设“化学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学生研究的诸如“洗衣粉的利与弊”、“居室装潢材料与人体健康”、“废电池的危害及其回收利用”等课题所蕴涵的丰富生动的联系、矛盾等多种哲理,要求学生从哲学角度看问题必将对认清问题起到高瞻远瞩的作用,而从中体味哲理才是真正把知识学透、学活。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哲学与理科结合研究的例证。当然,高中思想政治课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的内容及初中思想政治课内容与自然科学问题的结合虽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仍可在社会问题上与史、地等学科予以综合研究,也可在学科内进行综合研究。如武汉市第15中所创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引进’、‘两个序列’、‘三个转化’、‘七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模式就可供借鉴。它通过“把社会调查的结果引进课堂”;通过“政治课”及“班主任”两个教育序列;通过“‘横比式到开放式’,‘单纯的知识型到应用知识型’,”‘传统的说教到生动的形象化的教育’”三个转化;通过“寻找课本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点、拟定提纲给学生、社会实践、信息反馈、引进课堂、效果检验、考核评分”七个环节,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与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发挥了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育人的功能,有效地体现了中学德育活动设计的诸多原则及政治课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自身价值。

为了更好地介入“研究性学习”方式,以更充分地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导渠道的作用,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特别做好如下工作:

①做好学生研究准备阶段的组织工作。选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选题过程中,首先要当好参谋,提供研究的范围和方向。其次要积极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诱发其探究动机。在研究性学习的动员会上,政治教师应积极参与组织动员,向学生介绍有关课题所涉及的政治学科方面的内容或知识背景及研究意义,科学研究的前沿、方向等问题。在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后,接受学生聘请,担任某个课题组的指导老师,对其它课题组的研究方案中涉及政治方面内容研究的,也要作相应的指导工作。

比如,对于课题中有关政治内容的研究现状、研究项目的安排、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课题拟创新之处、具体的实施步骤、主要参考文献等,教师都可以提出指导性意见。在开题报告会的程序上,教师要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②做好学生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的指导工作。在整体研究过程中,作为课题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既要为各组成员提供咨询与指导,又要负责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监督。由于这是一门完全以学生研究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指导教师的监控仅体现在依据各研究小组所制定的研究方案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掌握和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解决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此外,指导教师还需检查各小组的阶段报告(特别是中期研究报告),以便根据情况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第3篇

新时期的老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多读书、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紧跟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做思想型教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初中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范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初中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范例一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深化初中思品课堂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我组政治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我组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政治教学教研活动。

二、具体工作如下:

(一)、教学工作计划:

1、做好常规工作。每位教师应进一步强化教学的规范意识,备好课,上好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管好每堂课。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根据中等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教学,抓两头促中间,落实有效教学。必须按课程表上课,按时上下课,不提前上下课,不迟到,不拖堂。在备课、上课环节上下功夫。备课要精心,上课要精要。杜绝无教案上课现象发生,且教龄在5年下的青年教师要有详细教案。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全面进行反思,进行二次备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备课。由于我组廖泽芳和唐荣年轻教师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注重课前的各种准备,包括例子以及安排学生自主预习等。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进行新闻播报,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做到每节课都有反思。

3、集体备课。每个年级每周至少要有一次集体备课,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争取每次教研和备课都做好记录。

4、各备课组的教学工作。

(1)、七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袁孝玉),因为初一学生,教师要了解本年级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要逐步寻找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吸收各兄弟学校的经验,逐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逐渐适应初中生活。

(2)、八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廖泽芳),既要抓进度,又要抓落实,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把握学生个性差异。初二时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要特别注意发挥政治课的优势,落实课标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3)、九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郎廷明),要做好教学计划,抓好教学进度,争取在本学期4月份完成全册的内容,留更多的时间用于系统的复习。在抓好进度的同时,要广泛收集201_年的考试信息,并培养学生各种考试的能力,包括审题、规范、速度等。使备课更具有目的性和时效性。

5、多听课。根据教务处要求,老教师每周至少1节,年轻教师老师每周至少听2节课。本校为开放式课堂,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积极听课,而老教师要热心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青年教师更要抽时间多听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

三、教师竞赛:

(二)、教研工作计划:

1、每位教师要多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2、4月份参加校内第三届精品课大赛

3、本学期上公开课的安排:___。

4、其他常规工作按要求认真完成。

关于初中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范例二

一、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思想品德教学应结合本省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工作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本科目教学要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学生情况简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刚从小学六年级升上来,面对新的环境与成长还不甚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从所知信息了解,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面对新的环境与新的问题,学生适应新的生活不会太顺利。

这一学期最重要的任务是:扭转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观念,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科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面对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学生要明白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点解答简单的问题,能运用知识点分析自身的情况。并在学习后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有所转变,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目标达成与教学进度

本学年的教材是新教材,尤其是对老师来说,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内容,要对新教材学习一遍,要边学习边摸索。老师与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合格率100% 优秀率50%

教学以学生的发挥为主,教师设计与学生参与为方式,完成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增长、思维的开拓。

五、教材总体分析

新教材晚侧重学生的表达与探究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较多。能过展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有帮助。本册书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多审查自己,反思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把握好新的自己。

六、教学注意

1.自学时的落实检查:同桌互助、组长查、老师巡堂指导、收齐书本检查

2.课堂上以问题形式呈现多一点,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每节课必有10名以上同学发言。

3.作业批改详细,有错误点标记,有错误及时叫学生当面纠正,有面批,有共性问题课前讲解。作业要注意书写与格式要求。

4、每节课必用多媒体展示案例

5、每节课必有不少于5分钟时间完成作业

6、要检查听课笔记

7、每节课表扬人数不少于5人

关于初中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范例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同志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指示为总的指导方针,教研组所有任课教师要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开展好教研教改活动,为全面振兴邵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二、工作目标:

1、研究、推广布氏单元目标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政治科教学质量,期末完成该实验并结题。

2、教研组集体通研各年级教材,搞好单元集体备课。

3、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改需要,体现学科特点,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的统一、结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好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活动,达到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重点活动设计:

1、开展好集体备课和听课、评课活动。学期初,组织教师确定好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组织、开展集体备课。做到单元目标、单元备课统一进行,广泛讨论,集中列出提纲,再由个人根据自己所任班级学生实际写出教案,既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又突出个人教学特色、风格。

先后开展好新授课、复习课的轮流讲课、统一听课、评课活动。每个教师准备一节水平较高、有一定难度的公开课,组织全体教师观摩,然后主讲教师说课,小组评议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探讨改进措施、方法。

2、搞好教研教改活动,重视课题实验研究,利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纵横对比,推广布氏教学方法,做到及时撰写论文,总结阶段成果,做到实验顺利结题。

3、教学中体现“三为主”原则,重点突出“学为主体”的原则。

4、适应教育发展的形势,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师要有强烈的课改参与意识,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5、改变教师的观念,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制度要求是一个全面综合性指标,教师要采用课内与课外、考试与考查、书面与口头多种方法结合来正确评价学生,并逐步探讨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

四、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认真学习邓--理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江--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理论为指导,将“一纲三法”深刻领会并贯彻执行。加强师德修养,使本组教师个个成为师德建设标兵,真正起到思想政治教师的特色榜样的作用。

2、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不断更教育观念,真正成为新时期现代化教师;努力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到灵活驾御教材,联系社会实际、学生思想实际予以补充完善;研究“十七”大报告和十一届人大会议精神、内涵;结合本科特点,适时补充时政内容,增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学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自觉性,以形成良好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搞好课题实验的研究、实施。认真组织本组教师深入研究单元目标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深刻理解其内涵、实质,并努力增强其实验过程的竞争性和趣味性。主动在其他班级、学科中加以推广,以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准确计算实验数据,提高效率和客观公正性,学年末结束顺利结题。

4、学习课程标准,顺利实现新课程的实施。以“三个面向”、“三个代表”为指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与外界沟通,虚心参加各类培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5、搜集教育发展新动态、重要信息。每位教师要珍惜外出学习机会,虚心学习,对照改进。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新的教学方法,及时吸收重要信息,调整促进所有课程的教学。

6、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本组教师之间应相互学习,加强团结协作,搞好成果共享使用。本着共同进步,协作完成政治科教育教学任务。

新的学期,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对政治教师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组教师不辱使命,为振兴邵庄教育,不懈努力。

关于初中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范例四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发展观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学校和本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南,加强全组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全面落实教学常规,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具体工作和措施:

(一)全面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本学期要继续深入学习、仔细研讨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新教材,研究教法,把握好新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组织好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讨会,鼓励本组教师积极开设公开课和开展各项教改实验。

2.做好教情学情的调查,及时调整教与学。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把“备学生”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加以考虑。本组每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培养好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发挥集体优势

1.增强备课组凝聚力,发挥人才优势,坚持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实施资源共享。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积极探索课堂结构改革,倡导合作式、发现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加强备课组内听课评课制度,每人每学期备课组内公开课不少于一次。加强组内评课的深度。

3.落实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站稳讲台,早日成长为教学骨干。

4.贯彻落实教学常规,把握好教学的五个重要环节。认真把好练习关,精心选择练习题。作业尽可能在课内完成,不一味追求作业数量,但一定要围绕课程标准来组织练习。

5.精讲精练,落实每单元一练制度,教师要检查讲评。

6.加强尖子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防止学生学习上的分化。

(三)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1.抓好政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牢固打好基础。

2.课堂教学要重视和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德育教育。

3.教学中要注重:

(1)强化思维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和应用;

(3)倡导主动学习,营造自主探索和应用: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开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注重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应用研究、推理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抓好政治小论文的培训,积极开展政治小论文竞赛活动。

5.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中学的学习习惯和科学学习方法。

总之,七年级是初中基础年级,针对本组教学任务要求,做好研讨、交流、讨论工作,真正落实教学常规,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关于初中政治教研组工作计划范例五

一、指导思想

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一门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课程。这本教材由三个单元共十三课组成,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教育,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乐观开朗、遵纪守法、严格自律、自我保护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2、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3、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4、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5、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三、主要措施

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案,备好每一节课。

2、上课过程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课内容。

3、课堂上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结合自身实际发表观点。

4、以讨论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并巩固知识。

5、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应的练习、作业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独立完成。

四、教学进度表

第一至八周 完成第14课到第20课教学,并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第九周 期中复习

第十周 期中考试与试卷分析

第十一至十七周 完成第21课到第26课教学,并进行相关的研究性学习

第十八周 期末复习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第4篇

一、把握活动课特点,做好引导工作

初中政治活动课是以课本知识为中心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一种社会实践课,它灵活多变,和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趣味性。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实例把一些抽象的课本知识形象化,让课本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去自由学习和发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之第六单元《小课题研究》教学片段,就安排了很多的活动内容:

(1)改革开放以来的家乡变化情况调研:①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资料搜集等途径,了解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具体情况;②通过典型个案分析,探究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③分析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并对家乡未来的发展献计献策。

(2)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状况调查。①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或搜集资料,了解本地小康目标中的居民文化生活指标情况;②实地走访了解所在社区的居民文化生活现状,如观看电影、阅读书 报、健身、娱乐等情况;③提出自己对进一步提高本地居民文化生活质量的建议。

面对这样的系列活动,一开始就抓紧,要有检查和落实的措施,要经常与学生有一个对话和交流的通道,要给予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与帮助。告诉他们这份资料该去哪里找,这个调查题目应该作怎样的调整,这个数据背后还有些什么问题可以思考思考等。做完这一活动之后,要先让学生研究小组自评,对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这类体验进步加以表扬,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必须扮演好促进者、引导者、协调者、共同研究者的角色,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形式多种多样,使活动课“活”起来

在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活动只有丰富多彩,针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形式,才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思想品德课可采用案例分析、调查、小品、相声、视频、辩论会、漫画等形式,寓教于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投入并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

如:《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教学片段:①多媒体出示日本核泄露事件,在全球引起的灾难和恐慌,问:由事件说明了什么?你联想到的还有什么?②辩论赛:“人定胜天”与“顺天而行”③通过表演赛,来解读恩格斯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思想政治课课堂不能只是以“教材”讲授为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适当开展一些开放性主题讨论是及时解决学生阶段性困惑的有效方式。这种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它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也有助于消除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隔阂,达到心灵的和谐与沟通,为自己未来的成功垫好心灵的铺路石。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生命教育,让全体学生“动”起来

教材只是个例子,学生才是主体,鲜活的生命教育才是第一位的。要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调查学生的个性心理、情境心理个体行为、法律意识、职业倾向调查等。如对所谓的“免费网吧”你是如何看的?和父母去应酬,让你陪酒,你是如何看的?亲戚朋友或父母吵架后,你的做法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预设多种答案让学生去选择,然后进行统计,就会逐步了解学生的部分真相,当然,这个问卷只是个例子,并没有囊括所有调查了解的过程。

了解学生之后,就要盘活教材,积极组织和动员他们参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国情的认识,培养其尊老爱幼、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风尚,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心父母,关爱长辈”活动,通过做家务、为父母洗脚、写一封家书、对父母说“我爱您们”等形式提升学生家庭道德素养,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可以开展“了解我的家乡”活动感受到家乡发展的不足,增强建设美好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和纠纷,在讲授完相关法律知识之后进行,让学生尝试扮演“原告”“被告”“辩护律师”“审判长”“审判员”等,进行现场审理;可以以针对学生好奇心、表现欲强的心理特点展开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方面的大讨论。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第5篇

本报讯(记者蓝燕)什么样的政治课受学生欢迎?在近日闭幕的半月谈中学生奖学金表彰颁奖会上,一些同学说,不喜欢死记硬背的概念条条,不喜欢生硬呆板的说教,喜欢讨论热点问题,喜欢开卷考试。 

    政治课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一门必修课,有的小学叫它德育课或思想品德课,有的中学叫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由于教学方法传统,政治课是一门各种考试必考,而多数学生却不爱学的课。用广东省东莞市万江中学张毅莹的话说,政治课与我们的希望差得太远了。政治课上讲的内容太枯燥,老师整天要求学生背各种生硬的概念,一点没有意思。可是你又不能不背,因为会考时,只要有一门课不及格,就不能毕业,升学就更别想了。 

    政治课能不能上好?教学上有没有好的方式方法?自从教育部提出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提倡研究性学习以来,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有了改变。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14岁的初中生姚彬仁说,他们学校的政治课每次都讲个小案例,然后大家围绕这个案例学习和讨论,有时候还要出小报,同学都挺爱上的。本报近日也曾报道,吉林省普通高中会考部分试题提前公布,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并写出考察报告。抄袭他人和背现成答案的做法都行不通。 

    在这次“浙江联通CDMA杯”半月谈中学生奖学金表彰颁奖会上,来自全国的20名获奖中学生对政治课改革表示了极大的热情。江西南康中学的邹国斌同学说,我们喜欢讨论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喜欢参与式的学习,喜欢学国际新闻那样的时事政治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第6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学校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在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当前,中国正处在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如何对待中国已有的道德教育成果以完成其向现代的过渡,促进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以发挥其社会作用和个体功能,都成为了整个教育改革必须予以正视和探讨的重大课题。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德育课程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并已形成相对稳定而全面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教材以及课程评价等。但就目前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而言,探索其特定的轨迹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的德育课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对德育课程改革的未来有更科学的探究。

以1985年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开端,中学德育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改革阶段。为了更清晰地把握整个改革的脉络,文章以关于德育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布和施行为划分研究阶段的依据,同时努力遵循中学德育学科固有的发展脉络,将改革分成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分别是:改革的试验阶段(1985-1992年),改革的调整阶段(1992-1999年),改革的深入阶段(2000年至今)。

一、改革的试验阶段(1985-1992年)

“”后尽管中学德育课程在党中央的重视下,较快地得到了全面恢复,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课程与现实日渐脱节的矛盾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以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重大发展。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育课程的改革呼之欲出。

1985年,党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此,原国家教委从1986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实验和中学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同年,原国家教委在修订了1982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颁布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从而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设置。[2]1988年3月修订了试验大纲,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试验的课程设置方案从初一到高三分别是:《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后改为《科学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每周2课时。1991年8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初稿)》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制定和颁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这个大纲规定,中学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与1986年编订的改革实验大纲相比,试行大纲强调教材要突出基本事实的引入和可读性,更强调课程的整体安排。试行大纲也可以说是改革试验期的成果总结。

在教材编制与发行方面,1986年后,原国家教委对中小学教材建设进行重大改革。改革了“一纲一本”的通用教材,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建设体制。中学政治教材的编写也实行了“一纲多本”。

1988年,党中央制定和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原国家教委为此颁布《中学德育大纲》,政策的科学性有了明显的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明确使用了“德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从政治教育扩展到思想品德、政治教育、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三方面。同时,初步提出了法制教育的概念。第二,德育目标明确表述为培养“四有”公民。第三,强调德育要联系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遵循规律进行。第四,强调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避免单纯使用“灌输法”。第五,不再搞“一刀切”,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革探索。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公布实施,德育政策的法制依据又得到进一步凸显。

以上一系列的试验措施,使这一时期的课程具有了以下三方面特点:(1)课程指导政策的科学性有所增强,颁布了德育大纲,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课程一直缺纲少范的局面,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也使德育有了法律保障;(2)课程设置得以逐渐完善和稳定,课程名称不再频繁变动,改变了中学德育课程曾历经14种课名的历史;(3)课程内容开始较多地回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课程从为国家政治生活服务逐渐转向为国家经济生活服务,如初三增设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上册第2、3、4三个章节直接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等内容,经济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二、改革的调整阶段(1992-1999年)

1992年之后,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国际格局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德育教育和教学也需要进一步改革调整。

第一,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第二,中央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重要文献,向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德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第三,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素质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五天工作制等制度的出台,需要德育课程作出相应改革以适应变化。第四,思想政治课自身也需要深化改革。

在党中央的直接推动下,1995年4月,原国家教委分别成立了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的编写工作小组,拉开了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政治课改革序幕。1996年,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1997年,编订《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并决定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了一套示范性试验教材。

这个阶段改革的突出变化之一是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1996年和1997年,高中、小学、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相继颁布,当时中小学其他各科都还暂时沿用教学大纲,但德育课程率先采用课程标准,这是给德育课程的一个特殊政策。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在德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指导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但课程标准优于教学大纲,理由是教学大纲的规定较为刚性,给教师、学生发挥的余地很小,课程标准的规定比较宽泛,是对质量的总体把握,教师、学生的自主性空间大,这对提高德育的主体性意义重大。

改革的突出变化之二是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设计。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教基〔1995〕23号),确定在现行两课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按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分别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并具体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划分为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即六三学制初中一至三年级)共4个教育教学阶段。这样,我国德育课程改革开始将大中小学课程进行统筹考虑,进入构建现代化学校德育体系时期。其中,将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设计,这是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的新尝试。

通过改革,开始构筑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体系。高中课程突破了以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框架,高一“讲述与公民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高二“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高三介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改革调整开始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尤其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德育目标进行分层要求,改变了“人人都要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不切实际要求。

三、改革的深入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的改革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国际国内形势背景。一方面国际大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对未成年人如何认识世界、树立科学人生观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国内还处于社会转型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需要未成年人有甄别地吸收,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信息传播媒体的迅速兴起,给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 更重要的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需要把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的理念和方法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概而言之,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员令。2000年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8所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始了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2000年1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方向。2001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的通知,审定了实验教材,并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38个部级实验区进行实验。2003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年,初中阶段起始年级原则上全部进入了新课程,在2010年前,高中新课程在全国全面推开。

这个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果是修订新课程标准,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设计形式、教学内容、教与学要求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更加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一是课程目标超越了旧课程的“三基”体系(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完全改变了“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突出地增加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是对以前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发展的超越,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全面提升的体现。

二是设计形式上有了创新,改变了按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形式来限定课程内容的架构,初中课标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而高中课标则采用学习领域和模块选择的形式来架构,这样,就给教学实施者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三是教学内容出现了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和更加符合法律规范的调整,并删去部分纯学科性内容、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法律条文和史实及概念、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如初中将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改为“邓小平理论”;八年级删除“义务兵役制为主体”这一与现行法律不一致的提法。高中在经济生活模块里面,新增“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在政治生活模块里面,则有近年来受到关注的“村民自治”等内容。

四是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再提出确定、较固定的“要求”,而采用“提示与建议”的表述。这些建议与表述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例如“分析”“演示”“讨论”“撰文”“模仿”“调查”以及“讲演”等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的具体建议。

五是评价体系进行了更新,改变了仅仅采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中认知领域的三个维度识记、理解及运用的评价方式,将评价分为“知识目标的评价”“能力目标的评价”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三个方面,从而建构起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通过改革,德育课程中的生活化气息更加浓厚,更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体现他们的生活经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同时,教材也更开放,提高了教师发挥教学主体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课程 开卷试题 设问角度 知识角度 热点专题训练

前言 新的课程标准,初中学校无不明确;新的《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初中政治教师无不已烂熟于心。然而,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我们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进一步反复思考与不断琢磨的问题是:如何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开卷方式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执行需要真功夫,落实才是硬道理。

(一)关于新课标下初中政治课程的学习与水平测试要求探讨

1、初中政治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2011年新版教育部《义务教育初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知识目标是,“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知识,认识处理我与他人和集体关系的基本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根源,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知道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步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的素质教育,离不开知识的掌握;现阶段高中学校的选拔测试,也不可能离开知识谈考查。

2、初中政治课程学习的能力要求。其一,根据新课标,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是,“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这里,对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了明确地说明。其二,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这里,突出地强调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其三,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里,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3、初中政治课程的评价方式。新课标指出,“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境测验、开闭卷的笔试等。”“要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可见,近年来,广州中考政治科目的命题把主观题部分设置为开卷、分值设计为60分,这充分体现了广州中考改革与践行新课标的力度。

(二)现实考察初中政治课程中考开卷试题的特点与学生能力缺陷

1、紧扣课标、考纲、教材与时事政治。近几年的广州市初中思想品德(简称政治)学科的毕业生学业考试(简称中考),所依据的是国家教育部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省制定的《初中毕业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指导书》、教材与一年的重大时事政治为基本考查内容,以社会热点问题和初中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状况为载体,本着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并举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坚持了以学生为本,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对学生的正确价值导向,在灵活、开放的试卷上,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道德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基本素质,做到了知识、能力和思想觉悟的有机统一。

2、联系生活实际,突出时事热点重点。近几年广州中考政治开卷试题,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选材大都来自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重点放在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并积极投身社会生活别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学生: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集体观念;尊重、理解老师,主动与老师沟通;平和友善、换位思考、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是非善恶观念等。诸如,关于网吧与吸毒问题、青少年法制意识淡薄问题、学生对待老师的批评问题,中学生消费状况问题等的材料命题。关注生活:通过试题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解决生活。诸如,关于亚运与生活问题、垃圾分捡问题、民族团结问题、依法治国问题、扶贫开发问题、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弘扬雷锋精神问题等的材料命题。关注时代:通过试题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在生活中的责任,胸怀全球、脚踏实际,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诸如,关于以“低碳”与“减碳”问题、中央和广东省“十二个五”规划建议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问题、嫦娥二号与科技贡献问题为主题背景的命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第8篇

2009年高考政治命题热点前瞻与试题设计李育民 (3)

世界经济遭遇国际金融风暴曾钊 (9)

如何看待山寨文化黄振涛 (12)

实践一小步,教育一大步崔维云 (13)

谨防课堂评价的“天平”失衡郑英 (15)

课堂之清泉 生活之大海——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探索飞 马凤英 (17)

教学习修

“发展”内涵探疑——与《哲学与生活》编辑商榷李坚庚 (18)

《政治生活》中几处值得商榷的提法鲁国富 (19)

“家电下乡”中的经济学曹葵 张金琳 (21)

“哲”眼看奥运晋套军 (22)

基于课堂的行动讨论丁福军 (24)

驾驭时事政治 驰骋生态课堂张惠英 (25)

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点滴思考陈海兰 卢甦 (28)

拿什么吸引你——政治课有效教学策略初探吴东平 (30)

“公开课”后的“公开”反思吴丽萍 (32)

生活课堂 生成课堂——《幸福门票》听课记录与感悟肖家庆 (35)

飞越梦想

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漫步和思考——2008年全国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简析及2009年备考策略吴又存 李雄心 (37)

2008年文综山东卷的特点和备考启示王有鹏 张训 (43)

政治高考图表型论述题解题方法初探姚建军 (4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9年政治考纲新变化及新考点罗石文 (47)

评析江苏新课改高考方案需要解决的六方面问题相伟 (49)

活水天成

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模拟试卷(三)王祥 (51)

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模拟试卷(四)姜玉兰 (54)

2009年高考模拟综合试题(三)张黎明 何晓柱 张建新 (57)

2009年高考政治模拟综合试题(四)马步藩 王朝章 柳宜凡 (60)

宽容——和谐生活的剂赵丽霞 (9)

学习好,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候常伟 (10)

教育时话

敬畏生命,我们力所能及的汤爱明 (11)

试论教育中的“马太效应”闫虎 (12)

课改平台

正确把握“生活”提升课堂实效谢绍熺 (14)

了解民主进程把握特点优势——《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有关理论问题探讨董晨 (16)

德育工程

关于中小学校园安装上网过滤软件的文化思考林碧鸿 (18)

教学新视

等待,演绎别样的精彩——浅析“教学等待”策略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俞侃 (20)

课堂教学中教师“废话”类型及成因初探李振民 (22)

如何让政治课堂开满和谐之花段志文 (24)

教学研究

也谈政治教师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力李本松 (26)

“好课”: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关于有效教学的哲学思考杨昭 (28)

《经济生活》教学对生命价值的探索王德明 (30)

理念资源

教学反思刍议崔永奇 (32)

莫道深山远求佛原在心——“安康文化·探究之旅”教学实践与反思包丽筠 (35)

精彩,只有坚持才能做到舒云 (37)

精彩博文

博客:让思想在这里起航骈昌贵 (38)

教海导航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凌卫明 (39)

感悟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顾润生 (41)

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例薛家平 (44)

政治课堂案例讲解“三贴近”李丽群 (46)

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由一个教学内容的三次呈现引发的思考张安勤 (48)

考试研究

高考,让教学更和谐——2010年江苏省高考政治试卷的评析与启示向永知 (50)

对2010年高考安徽卷一道试题的思考周后华 (52)

紧盯长效热点把握高考命脉——2O10年高异材同题分析梁培兵 (53)

教学兵法

思品课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策略刍议李锦宏 (55)

心灵对话

驱散心理阴影争做阳光少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张秀红 程英 (57)

大家启智

谈谈中学教师如何做研究王国芳 (60)

适度混乱的班级有可能是高效的马昌飞 (5)

保姆式管理是对教育的无知李永龙 (6)

散养的艺术:走班制下的班级管理模式研究秦显法 (7)

精彩断想

别让爱心失落范红梅 (8)

善待出错的学生张长文 龚同平 (9)

课改平台

认识国际社会 拥有国际视野 学习国际沟通——《政治生活》第四单元有关理论问题探讨董晨 (10)

新课改,课堂教学纠结中……王颖 (12)

话说教材

新版《经济生活》教材还需要进一步“打磨”秦春华 (15)

由“朝三暮四”想到的——关于调整高中政治必修模块3、4教学顺序的建议雷三成 (16)

教学新视

从“教育银行”到“教育超市”——教学在不经意间转身邢奇志 (18)

例谈多媒体在思品课堂生活化中的运用胡鸣娟 (19)

教学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互动非本真现象探析钱五海 (20)

讲——让课堂找回失落的主导郑英 (23)

生成有效交流 提高教学效率户新民 户浩 (26)

理念资源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略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邓权忠 (28)

借他山之石 攻课堂之玉——例谈政治课校外人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任太成 (30)

教海导航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情境教学例析王恒富 (32)

“深入”“浅出”同映政治课堂孙智勇 (34)

点亮你的政治课堂周欣 (35)

大家启智

政治教师如何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顾明芳 (37)

命题研究

政治综合探究题的变化走势、定位与命制谢树平 (39)

解题探讨

还原高考试题能力立意背后的基础知识张艳梅 (42)

“三审”“两比”解答图表题富安兴 (46)

试题评析

2010年高考文综(陕西)新课标卷政治试题评析李育民 (47)

稳定 变化 不足 启示——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政治试题评析曾钊 童巧云 (49)

透析命题立意 探究高考走势陈文明 (51)

探讨争鸣

再谈漫画入题王涛 (5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生产率与价格——与2010年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第12题命题者商榷孙恒振 (55)

泾溪石险须兢慎——对江苏2010年高考试卷第36题的看法鲁国富 (56)

交响互动

网游对政治课教学的启示阚延侠 (57)

还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课堂余秀芬 (59)

“15-20—10”:新模式 新尝试汤杰红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