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2 16:36:55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团体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244-0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各高校基本上都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的目标除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在体验、分享中共同成长,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新的角度,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找到新途径。

1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含义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八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自助助人的过程。[2]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要用来协助学生解决发展性问题,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共同问题,由任课老师根据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运用纸笔练习、团体互动、角色扮演、操作与创造等形式的团体活动,学生在其中体验,形成自己的感受,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性和实效性。

2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作用

2.1 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内容的设计源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符合修课学生的实际需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迫切解决的发展性课题,他们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共同面对这些专题,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2 团体心理辅导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每一堂课都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相关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这些心理辅导活动简单可行、操作性强、趣味性浓,符合高职学生灵活性、注重自我感受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

2.3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课程教育的感染力

调查研究显示,高职学生所处的阶段比较在乎同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愿意接受来自同辈的建议和意见。在课程教学中,学生除了自我认识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其他在团体内的互动行为,有机会摩仿他人,学习他人,建立新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在团队互动中形成团队意识,提升团队精神,具有明显的自我成长、团队共同进步的教育效果。

2.4 团体心理辅导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教学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学生在团队中的言行往往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习惯。在充满信任的团体氛围中,学生可以发现和识别自己的不适应行为,并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适应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正向支持,这种体验会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教育的效果就持续巩固到学生生活中。

3 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3.1 团体心理辅导在课程各章的运用

根据课程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自我意识与培养、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大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每个专题依据教学目标,运用连环自我介绍、或20个我是谁、求职招聘现场模拟、时间馅饼、萨提亚冥想、戴高帽子、心理剧、当恋人离开我、压力面对面、生命如此美丽等团体活动,使学生在互动、体验、分享感受、实践中了解知识、形成共鸣,在自我成长的同时,也能帮助团体成员共同成长,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2 教学效果的评估

在尝试将团体心理辅导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采用课上观察记录、课下作业、个体访谈、心理测评与跟踪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评估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变化。所有学生都认为自己在这门课中有所收获,有97%的学生认为课程有趣、实用。通过心理测试问卷,学生在课前和课程结束的结果显示,在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了解他人、团队意识等到方面有较大提高。

3.3 学生对课程的反馈

学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后,会填写一份反馈表,在学生的反馈中,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收获与成长:“这是一次很意外的选课,起初只是想得到学分就可以了,但在和我的同学的互动中,我觉得有趣的同时,我也收获了成长,从原来不敢和人对视讲话,到现在我可以和陌生人打招呼,可以参加到同学聚会中不再尴尬,这个课程对我的帮助很大;这个课程出乎我们意料,我们当时都以为只是讲讲心理常识和保健方法,但这种学习的方式,是第一次体验,在体验中,我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接纳他人。我特别喜欢信任之旅这个活动,让我换个视角来看自己、看他人、看帮助和信任;我特别喜欢同学间的互相支持,畅所欲言,大家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我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有责任感和义务感,我也愿意和大家一起探索每一个专题,通过一次次的小组活动,我们的关系融洽了,我们也互相理解了,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青春故事,我爱我们的团队。”在这些学生反馈中,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真诚的投入、显著的变化,同时也激励我们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效果,开展学生喜欢且受益终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Z].教思政厅[2011]5号,2011-05-28.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第2篇

(一)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庭结构的影响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1.家庭结构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 Elman)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1条标准中第一条就是具有适度的安全感。完整的家庭结构,家庭的和谐美满、子女间的相互关爱都会给予孩子安全感,而那些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的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使他们没有安全感,进而形成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这类学生在生活中性格呆板、忧郁、孤僻、伤感、自卑,甚至出现严重的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

2.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贫困生在经济上比较窘迫,而家庭经济水平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人际关系因素

中学时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和纯洁,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学则不同,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因此期间必然免不了带有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处事不顺,往往会造成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心态,心理压力日趋增加。

(三)情感因素

感情上的需要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二是归属的需要。多数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个体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而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会产生“要求他人尊重与尊重他人”,“渴望被爱和害怕受到伤害”。“融入集体和保持自我”等矛盾。

(四)就业因素

当今,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无奈,这种现状在大学生心里形成一股挥之不去的阴霾。f临近毕业的学生因为处处碰壁而心灰意冷,除了要承受来自求职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但真正得以迅速发展和普及是21世纪之后的事。尤其是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于指导各高校开展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未能落到实处,主要表现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不当。

四、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思考

目前,许多高校往往把辅导员定位在“政治辅导员”和“生活辅导员”,部分辅导员也是这样定位自己并据此开展日常工作。但是,要想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仅凭单一的思想教育和简单的管理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应该把辅导员定位为“心理辅导员”,并根据这个角色定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建工作团队,提高工作效率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者,是学生就业的引导者,其工作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使得部分辅导员无暇顾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创建一支有能力、负责任的学生工作团队来协助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极为重要。而且,辅导员只有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观瞻全局,才有可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考对策。辅导员可以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帮助下,创建二级(院系)心理辅导站。并在每个教学班选拔一名心理安全委员。二级心理辅导站干部和心理委员皆由学生来担任,更容易及时发现问题施以援手。体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拓宽宣传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除了定期开设心理讲座,辅导员还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心理知识。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宣传板;利用院报、系刊转载心理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校网站、论坛,院系网站、班级博客、QQ群,只要是学生喜闻乐见方式,都可以作为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渠道。

(三)关注重点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角色途径

一、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从当初的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学生的辅导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该项工作的目标。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化人格,促进健康发展。基于此,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的多元立体化的工作模式至关重要,高校逐步形成了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为主平台,以学院学生工作力量为主体,以学生社团和骨干为基础的专兼结合的三级立体化工作格局,同时建设了以专业工作人员为骨干,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同辈教育骨干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员参与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使心理健康服务惠及每一个同学。

2.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行体制,以学生工作部(处)模式为当前主流。即多数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学生工作部(处)直接负责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体制是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延伸的设想,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直接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也是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于优化心理素质的发展模式的支持和保障。

3.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现有工作模式和体制之下,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院主持和落实,辅导员成为巩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定位为:将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的各项部署在班级有效展开、及时发现和甄别心理问题、实行预防性干预,营造班级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危机个案的跟踪与反馈。(1)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优势。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身份促使其长期和大学生打交道,能够充分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了解学生的家庭和成长背景,工作形式灵活多样,能利用资源,把心理问题和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2)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拥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条件,另一方面又面临一些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使辅导员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很多时候在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不能有效开展工作。二是辅导员过多地陷入到事务性工作当中,工作内容过多,使得工作很难做实、做细,形成不了自己的专业特长,教育功能也发挥不出来。三是教育管理者与心理工作者双重角色的冲突。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原则不同,思想政治工作有确定的道德标准,而心理工作要求价值中立。思想政治工作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教育原则,心理工作以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性原则。

二、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和职责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半专业助人者。即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符合专业的框架,又不能全面涉足。要遵守一定的设置,了解自己的人格和能力局限,有所节制。这就要求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承担心理问题学生的症状识别、情况沟通、危机监护和心理辅导的职责。具体体现为:

1.识别问题,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的信息员。了解、发现和反映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对每个学生的各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学生不主动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情况下,辅导员是最容易和最早发现学生异常的。辅导员要能区分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了解对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机构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处理方式及处理程序。(1)识别精神疾病,立即报告。辅导员要对精神疾病的症状有基本的了解和敏感,知晓精神疾病需要药物治疗的常识,对精神疾病的危险性要有科学认识,明了自身的能力局限。(2)识别心理障碍,区别对待。辅导员要能区分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人格障碍要有更多的现实层面的关注,特别是人际关系。在保密的前提下,需要做好与之最近同学的工作,获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帮助人格障碍学生建立支持系统。

2.畅通信息,做好情况沟通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辅导员承担着情况沟通的职责。(1)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沟通。辅导员及时向专业机构反应异常学生的信息,尽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专业帮助,避免危机发生。(2)保持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辅导员应及时与其家庭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详细信息,包括家族史和既往史,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同时要求家长关爱学生,发挥家庭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3)与领导的沟通。辅导员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保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和危机的干预。有些层面的工作辅导员很难单独完成,需要院系、专业机构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3.全程跟进,做好危机监护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涉及面较宽的工作,在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承担危机干预的早期介入、过程参与和跟踪反馈和支持职责。(1)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辅导员负责成立以心理委员、班级学生干部为负责人及同室同学为主的不少于三人的学生监护小组,及时了解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该生进行安全监护。(2)危机程度较高或有严重心理危机者,辅导员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的形式上报,同时将其家长请来学校,向家长说明情况。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作安全责任移交之前,辅导员负责对该生作24小时特别监护,并将该生的心理与行为状况随时向其家长反馈并取得家长的支持。

4.加强专业学习,做好心理辅导者。对有心理困惑或是由确定的事件引发的情绪问题和内心冲突的学生,一般由辅导员承担心理辅导的工作。在此,辅导员要区别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明确工作职责,否则很难走进学生内心,有效帮助学生。鉴于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局限以及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多重关系,无法严格遵守设置,所以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要明确职责,突出工作的侧重点,做深入的分析,重在倾听和共情,帮助学生解开心结,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给予学生心理支持,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辅导员的常规工作之中。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是意义世界的关照者和建构者,而对意义世界的探索和讨论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鉴于专业能力的限制,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定位和理解欠准确,专业服务能力较弱等问题,所以较为可行的方案是在常规工作中,借鉴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解释等技术,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和方法也适当扩充和完善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对思政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让辅导员在自己熟悉的常规工作中发挥岗位优势,自然渗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辅导员要具体指导所带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班级良好氛围。根据不同的功能,其形式有讲座、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讲座主要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困扰,从认知层面帮助他们理解问题,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对新生开展适应性讲座,对大二学生开展人际关系讲座,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讲座。主题班会适用于满足班级成长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也适应于班级出现某种整体性不正常的情绪和状态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引导。主题班会是参与式的,可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易接受和改变,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班集体。团体辅导是促进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很好方法之一,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相比其他教育形式,团体辅导不仅有更宽广的覆盖面,而且在对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认识自我、管理情绪、有效学习、应对压力、求职就业等问题的干预效果上有独特的优势。

3.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加强对辅导员的专业培训成为提高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出发点是辅导员半专业助人者的定位,培训模式是以辅导员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问题解决的校本培训模式,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职业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要根据学校当前辅导员心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体现出层次性。初级阶段以培训危机干预能力为主,中级阶段以培训预防性能力为主,高级阶段以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为主。经过系统性、层次性和连续性的科学培训,提高辅导员专业能力,有效促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尤世红.发挥高校辅导员自身优势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2]霍发.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3]林为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S1)

[4]刘科荣,罗品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论丛.2006(2)

[5]李玲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及培训体系的建构研究

[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1

[6]赵海信,毛树渠.试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优势与激励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7]姜丹丹.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第4篇

关键词:新生;团体辅导;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91-02

2004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第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一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从高中过渡到大学的特殊时期。他们以新生的身份进入高等学校后,不仅有学业上面的变化需要他们去适应,还需要适应很多新的各种各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会使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感到迷茫。我国的诸多高等学校已经认识到了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并且已经从多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大多数采取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进行个别辅导、使用量表进行心理测试和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而且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一、团体辅导的内涵与发展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两种主要形式。团体辅导是以“团体”的方式去辅导学生,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辅导形式,根本目标均是以帮助学生个体成长、发

展和适应大学生活,尤其适用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是有区别的,两者特征及有效范围均有所不同。团体辅导的某些效果是无法通过个别辅导达到的。团体辅导相较于个别辅导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团体辅导最早出现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台湾地区,团体辅导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从最初的侨生生活团体辅导到覆盖人际交往、自我肯定、恋爱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方面。20世纪90年代团体辅导进入大陆,各地的教育、医疗和培训机构开始运用并且出现了该方面的不少相关研究。1991年6月,全国第一期大学心理咨询员培训班上第一次介绍了专业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大陆发展的这20多年里,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44号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中规定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委会的主要任务是:指导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推动大学生也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对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跟踪、监测和预防,定期产生评估分析报告;进行{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成果的审议和鉴定;参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材编撰和审议工作;开展和协助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认证工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高校正是看到了团体辅导的各种优势,进而对团体辅导在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团体辅导也逐渐成为了高校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主要方式。

随着高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开始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高校初期的团体辅导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个体,这时的团体辅导多是治疗性的团体辅导,如杨眉教授对存在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杨瑞利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对自卑大学生的团体辅导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当团体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中不断深入后,高校团体辅导的研究实践也不断增多,团体辅导的对象逐渐向正常大学生覆盖,团体辅导的性质由治疗性转变为发展性,发展性团体辅导成为高校团体辅导的主要形式。@类团体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并获取新的面对生活的态度,这对促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国内有很多学者也开始在高校中进行发展性团体辅导的实践,如林少真等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而开展的团体辅导、齐平等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进行的团体辅导等。

从以上这些实践研究等可以看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团体辅导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20多年里,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开始运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团体辅导的目标覆盖了新生的适应能力、职业生涯的规划、贫困生的心理减压和新生的自信心方面等,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干预在高校中已经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团体辅导应用现状

团体辅导在高校大一新生、高年级大学生乃至硕士当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也逐渐成为高校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新兴方式,但是由于运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方法在高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团体辅导的本土化程度不够高,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效率较低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团体领导者、新生和高校。同时,这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是团体辅导在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中出现效率低下的原因所在。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领导者多数为新生辅导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部分教师,还有一些就是高年级的学生干部。这样的情况首先显示出了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领导者数量有限,少数团体辅导领导者不能够实现对全体大一新生进行团体辅导;其次显示出了高等学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领导者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自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时间不是很长,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还是比较匮乏,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专业教师体系;最后还显示出了高校中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领导者职业化程度不高。高校团体辅导领导者存在的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运用团体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效率不高。

三、团体辅导在新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人际交往辅导是团体辅导中效果最为显著的一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的团体辅导主要内容为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训练与团体辅导发展很早就紧密相连。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群体也比较适合运用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方法会显著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团体辅导中较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人际交往的辅导。在当代高等学校中重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原因还在于其可以效果显著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许多心理适应问题都是在与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当代高等学校的学生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国内外诸多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人际关系问题是困扰当代高等学校学生的明显问题。因此国内外诸多相关学者认为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于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团体辅导也成为了一种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辅导方法,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对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齐平等人的研究表明[1],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进行人际关系辅导,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团体辅导中的心理干预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很多,而对某些特殊群体,例如患有抑郁症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的研究比较少。许多学者的著作中也证实了团体辅导对改善当代大学生心理抑郁情况是有效果的,但并没有深入地探讨团体辅导是通过哪些途径的作用达到改善抑郁等的目的的[2]。

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另一种作用明显的辅导方式是实施在特殊学生群体中。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尤其在高等学校的大一新生中。高校辅导员队伍可以对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等群体中开展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团体辅导,在活动中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在这样一个全新环境中的紧张和焦虑,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理解与信任。引领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班集体的感化下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成共同的目标,对未来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涯充满信心。团体辅导在两种不同学生群体中有着不同的应用,从目前对我国诸多高等学校中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结果来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和自卑等。我们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目标较为明确的团体辅导,并根据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最适合解决该学生存在的问题的活动,并且引导团体成员参与活动,鼓励贫困学生发表看法,启发贫困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能蛘确认识贫困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做到自信、自强、自尊,真正的融入到大学生活来。同时,学习较为困难的大学生目前在我国诸多高等学校中均有一小部分,他们是大学生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往往在学习、道德品质和遵守纪律等方面表现得差强人意。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如果使用的教育方法不妥当,他们将来对学校和社会都将会是一种危害。然而学习方面较为困难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这种差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学业困难同学只不过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影响,从而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辅导员能够较为深入地寻找学习较为困难学生身上的亮点,并且采用合理的方法加以引导,就可以解决这些学习较为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

辅导员队伍也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团体辅导并不能完全取代我国高等学校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于当前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宜采取单独的某种工作方式,而应该广泛纳谏,采取开放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去从容地应对当前高等学校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势。总之,将团体辅导融入到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各方面适应能力,是对当前高等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挑战,而我们高等学校的辅导员只有敢于迎接挑战并且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第5篇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涵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是指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的以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为主导,以院系心理辅导员为骨干,以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以宿舍心理信息员为主体,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危机预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其实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专业机构和相关教师、学生之间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应对的工作机制。

一级网络,即校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专兼职教师组成,负责指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主管机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要职责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定期组织开展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培训,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筛查出重点对象,进行追踪辅导。

二级网络,即院系心理辅导员,主要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组织和实施者。主要职责包括挑选和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指导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汇总本院系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实施初步心理干预,视情况上报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做好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等工作。

三级网络,即班级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开展班内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宿舍心理信息员收集心理异常学生信息,予以积极关注,开展适当的朋辈心理辅导;将收集到心理异常学生信息,向辅导员、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报告;定期汇总本班学生心理情况,形成心理月报。

四级网络,即宿舍心理信息员,职责主要是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基本的异常心理鉴别技能,自觉营造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发现心理异常学生后,要积极关注和干预,开展适当的朋辈心理辅导,并及时向班级心理委员报告;对于心理问题特别严重学生,可直接联系校级心理辅导中心进行干预,并向辅导员、班主任报告。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维度:网络层级沟通不畅,体系难以合力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是一个层级清晰、职责明确、互动积极、合作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四级网络整体运行的效果,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心理咨询工作为例,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自下而上逐层筛选心理异常学生,对于那些症状轻微的学生,通过心理辅导员辅导和朋辈心理辅导进行干预,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上报消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进行咨询和心理辅导,期间各层级之间要进行及时沟通协调,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在四级网络的实际运行中,经常会出现上传不到位、下达不通畅,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情况,浪费了时间和人力,无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2.学校层面:咨询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是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拥有一支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咨询技巧、具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但是与其职责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数量不足,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职工作者数量不足,能胜任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教师更是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其次是专业化水平不高,为缓解人手不足的状况,不少高校由非专业背景人员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由于缺乏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无法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难以胜任工作,甚至出现贻误心理干预时机,造成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等严重后果。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是因为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普遍存在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的问题。

3.院系层面:心理辅导员多为兼职,工作主动性不强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的院系心理辅导员多是由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学生活动、就业指导、党团发展等多项繁杂的日常工作和许多临时性分配的任务,这就导致兼职心理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兼职的身份使心理辅导员更多的是被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缺乏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力,疏于对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的管理和指导,以致许多心理异常学生没有被及时发现和上报。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反映了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人员配备重视不够,加之后续的业务培训、专业能力提升等工作的滞后,以致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成效不明显。

4.班级层面:心理委员职责不清,作用效果不明显

班级心理委员处于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三级,其主要职责是整理、分析和汇总宿舍心理信息员收集的心理异常学生信息,为辅导员决策提供依据,实现心理预警前置,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进而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概率。不过,在实际工作中,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不清,定位模糊,只是按照要求组织些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而与宿舍心理信息员、心理辅导员联系不紧密,作用不明显,甚至出现班级心理委员是“可有可无的摆设”的评价。

5.宿舍层面:心理信息员角色尴尬,信息反馈不及时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有数据显示,大学生每天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每个宿舍配备心理信息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基础环节。宿舍心理信息员依托宿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朋辈心理辅导,使助人自助成为可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宿舍心理信息员面临角色尴尬,一方面他们是心理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观察和及时反馈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问题,进行朋辈心理辅导的任务,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学生,在和同学的接触中,会被同学视为是隐私的干预者及行为的监视者,而疏远和孤立他们。这种角色尴尬,使宿舍心理信息员在工作出现犹豫、懈怠、回避。同时,宿舍心理信息员主要依靠自觉自愿开展工作,学校没有建立起选拔、管理、激励、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规定,很容易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组织动员难等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其朋辈心理辅导和心理问题的早期预警作用。

三、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对策

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力支撑

教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对于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成长成才具有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心理专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兼职教师为基础,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专职教师方面,着重配备应用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专业教师以及具有心理医务工作背景的专业教师,为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提供保障;兼职教师方面,主要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开展经常性的系统培训、集中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格素养和专业技能,通过日常的工作和与学生交流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实时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以稳定人员队伍为抓手,为心理健康教育夯实组织基础

院系心理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的关键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每个院系应该配备专职心理辅导员,挑选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素质高、能力强的老师,全面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保持心理辅导员的稳定性,避免经常轮换岗位,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等,提升其专业技能,为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夯实组织基础。

3.以规范运行机制为突破,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规范运行机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明确四级网络体系的各层级职责和角色,健全人员选拔、管理、考核、奖惩、淘汰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激发相关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对各层级之间协调配合机制做出明文规定,不断增进协调配合、交流合作,形成信息畅通、协调有序的良性互动关系。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碳素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本文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本文是海南省高等学校科研资助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路径的调查研究(hjsk2009-136)的阶段性成果。

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日常生活管理者和心理疏导者,是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职学生处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阶段,当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时,一部分人难以适应,迷茫、困惑、无所适从,心理负荷普遍加剧。面对这些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他们帮助和引导的人应该是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路径的课题研究中,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问卷,随机抽取某高职院校260名学生进行压力自评、对心理健康意义的认识、自我重视程度、学校关注程度、心理困扰、原因分析、喜欢的交流对象、健康教育途径、自我排解压力形式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

第一,96.1%的高职学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次为:学习困难(40.4%),人际关系(23.8%),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

第三,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个别辅导,占26.9%,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占23.1%,再次是同伴的帮助,占21.2%,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课堂渗透,占12.7%,寻找亲友帮助的也占11.7%。

第四,学生自我排解压力的最主要方式是转移注意力或顺其自然,让时间自然调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采用发泄、压抑的方式,如喝酒、睡觉、大哭大闹的方式来排解。在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上,69%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但也有31%学生被动等待别人的帮助。

第五,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占54.9%,说明朋友,特别是知心朋友是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支柱。其次是同学、专业人士和亲友。最不喜欢的交流对象是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仅占2.4%,这是值得教育界特别关注的问题。

2 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缺失原因分析

辅导员本来应该是为学生排忧解难的,然而学生有心理烦恼却根本不想找班主任、辅导员、科任教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如此缺失,究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辅导员的教师和管理者形象让学生畏惧,学生怕辅导员知道自己的问题后对自己不利;

第二,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区,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明确,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三,辅导员一般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缺乏工作经验,习惯性的说教和批评让学生厌烦。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包括尽可能丰富的人生阅历、心理咨询经验,这种情况使刚踏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力不从心。

第四,辅导员负责学生数量过多,精力容易分散,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大为减弱。

3 发挥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途径

3.1 充分认识心理健康重要性,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1)提高认识,明确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职责:心理健康的高职学生对自我、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有正确的心态,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因为他们有很好的条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实施。第一,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接触较多的人物。辅导员长时间和高职学生打交道,工作范围涉及高职学生的方方面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进行研究,及时疏导解决问题,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特殊身份与角色。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同时又是高校管理干部,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这种多重身份与角色使之易于和高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高职院校中大多数辅导员与高职学生年龄相仿,其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也和高职学生较接近,这种状况可以淡化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代沟,便于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使辅导员容易走进高职学生的心灵,这为辅导员参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完善选聘机制,挑选优秀人才担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能之一,对其胜任特征在知识、技能和个人基本素质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人才选聘这个初始环节上,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胜任特征的考察,特别是考察他们的自我、人格特质和动机等鉴别性胜任特征,因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培训而提高。

(3)强化绩效管理,增强责任心:在考核辅导员工作绩效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权重。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履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职能是其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较好地履行心理辅导职能应该是对其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包括心理辅导工作案例的数量和质量、时间和智力投入、代价和效益等方面细化考核。 转贴于

3.2 加强培训,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能:学生存在心理困惑不愿向辅导员倾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辅导员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常常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混为一谈,本应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却采用空洞的说教或批评加以处理。

(1)培训内容。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需求最为强烈,远远高于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课程的培训需求,加大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非常必要。

(2)培训方式。根据斯腾伯格的观点,与绩效行为密切关联的胜任特征主要体现在“知道怎样做”的内隐知识上,而非“是什么”的外显知识上。而“内隐知识”的获取,是一种“自然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活动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效果取决于个体如何从经验中渐渐形成个人风格。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培训一方面要让他们有机会参与集体的心理咨询培训,更应该强调基于辅导员“内隐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让辅导员主动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逐步提升。

3.3 辅导员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准确把握高职生成长需求:调查中显示,困扰学生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困难,有40.4%的学生反映学习对他们的心理困扰最大,这与职业学院学生基础差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是人际关系(23.8%)。加强学生学习、人际关系的辅导是当前迫切需要辅导的内容。同时家庭因素(包括家庭问题、经济拮据二者占21.1%),恋爱问题(6.2%)和其他问题(如就业、学业前途)也是困扰学生的原因。辅导员必须根据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和成长需要及时开展教育。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调查显示,学生最喜欢的交流对象是朋友,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辅导员必须做学生的朋友。第一,新生接待。一年级辅导员要做好新生的接待工作,使学生得到心理关怀,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当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该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第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增进师生问的交流和沟通。第四,以身作则。心态平和,言传身教,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3)开展集体活动,增进同学感情,开展团体辅导。如针对部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不够,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比赛或同舟共济活动;根据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组织野炊、交心谈心、心理沙龙活动等,给他们提供接触的机会,促进沟通交流平台,营造和谐人际关系;针对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可以在班上开展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与失败,增强团队意识,提高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培养健全人格。

(4)因人而易,对症下药。不同个体,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烦恼,引起的因素也是各不相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个别性。我院学生×× ,她所在的宿舍曾多次发生失窃事件,每次她都深恶痛绝地咒骂偷窃者,该生家庭比较富裕且表现好,大家都不怀疑她,后终被发现。原来她行窃就是为了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产生兴奋感,获得成就感。她也知道偷盗是不良行为,但就是无法控制,一种异常的心理满足促使她一次又一次地犯错误。如果我们简单的把这种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解决,那会害了这个学生。

(5)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排解压力。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渴望成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辅导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辅导员在组建班、团委的时候,应面向学生全体,给他们素质展示的平台。可以采用班委干部轮流当,干部角色轮换做,学生会因角色的改变和心理上的满足,增强自信心,激发潜能。同时,辅导员注意培养和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教会他们主动选择适宜的场合和合理方式释放消极情绪。

(6)辅导员要善于调整心态,做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烦琐性,工作压力大,心理易疲惫,而且经常接触负面事件,再加之受家庭、子女、情感等问题的影响,同样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焦虑、烦闷等,有时会把气撒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因此,辅导员应该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适时释放心理压力,做情绪的主人,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示范者。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学校要改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强培训,辅导员应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淑英, 张钦哲.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第2卷第2期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第7篇

关键词:高校;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的创新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式也在日益发生转变,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朋辈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意在探究朋辈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实际意义。

一、朋辈辅导员概述

朋辈辅导员是指与大学生年龄相仿,通过非专业心理教育培训、选拔及督导等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成为具备为同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能力的年轻辅导员。很多高校中的朋辈辅导员都是从大学生中直接挑选出的一类大学生,在后期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等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共同帮助其他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广泛实施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

二、开展朋辈辅导员心里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在大学生课程设置和安排方面具有时间宽松、自由度大、学生活动空间宽阔、思想活跃等特征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得高校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加大。而当其他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应激事件出现心理波动和异常行为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同龄人加上长期和他们一起生活、学习,对于他们的异常心理表现朋辈辅导员能更快捕捉他们的异常反应,然后可将情况上报,学校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高效及时解决处理,大大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对控制好高校危机事件突发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高校心理咨询主动化发展

虽然当前很多高校设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和组织,但由于大学生复杂的心理及对心理咨询的抵触,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扰时都羞于主动咨询和求助指导,最终结果是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教育实施效果欠佳。而朋辈辅导员作为朋友或室友、同学能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下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心理援助。另外朋辈辅导员长期与身边同学接触交流,易于搜集掌握同学们的行为信息,通过充分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的情感困惑并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有针对性的解决掉心理问题,在形式和方式上都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提升朋辈辅导员综合素质

担任高校朋辈辅导员的大学生本身就是从学生中选出的一批心理素质良好、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影响力的优秀学生。加上后期经过一系列的规范培训,朋辈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环节中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在他们原本基础上更加强化了自身特质。

三、优化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一)营造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高校要加大关于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展板、海报等多种途径形式进行多渠道、多元化宣传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了解、支持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可开展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趣味知识竞赛、朋辈辅导员职业体验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朋辈辅导员的认知和关注,营造良好的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二)加强朋辈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

在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方面,学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人格、学习能力、生活经历、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不断完善和规范朋辈辅导员选拔和考核机制,优化朋辈辅导员教育资源。另外学校要重视朋辈辅导员的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充实培训内容如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心理咨询实践等项目。通过邀请心理专家对朋辈辅导员实施讲座、交谈、沙龙等形式的培训,提高朋辈辅导员专业素质。同时定期强化检查案例分析、心理辅导实践心得,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朋辈辅导员服务能力。

(三)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构建开展朋辈辅导员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具体措施有建立三级心理保健网,通过校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咨询室-朋辈辅导员工作室三级网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心理指导。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设立心理网页,开展朋辈辅导员网上心理答疑、网上交流论坛或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朋辈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同时朋辈辅导员作为学生还可以利用网上聊天工具分享自己的生活情感经历和心得,并对学生生活学习动态实施观察,及时给予其情感支持和安慰。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心理学倾向于研究少数人的病理性心理,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倾向于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对朋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对提高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和功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作者:蒋韵 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辉,杨婉秋,张满堂,等.学校朋辈辅导心理咨询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估[J].云南电大学报,2014,9(1):37-38.

高中生心理健康辅导第8篇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但与面临的需求相比,师资队伍建设整体上还存在着数量不足、业务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配备数量方面,美国有关行业协会的专业标准是每1000-1200名学生要配1名专业人员。而根据国内一项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调查,27所高校(其中1所信息不详)共有专、兼职教师160人,平均每校6.15人。其中,专职教师47人,占29.38%,平均每校1.81人;兼职教师113人,占70.62%,平均每校4.35人。实际上,在26所高校中有3所高校尚无专职教师,兼职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活动(有先后聘请的)。27所高校约有学生516322人,按47个专职教师折算师生比约为1:10986,即平均每个专职教师要面对1万多学生。这大大超过了一个教师所能承担的工作量。限于各方面的条件,高校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量扩充心理教师队伍,要较稳妥地解决当前大学生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只有充分整合利用现有教师资源。

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样本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心理完全健康和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都只占大学生群体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在某个心理维度较为倾向不健康或亚健康,常态分布于两个极端的连续体当中。所以非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心理问题程度上较轻的学生群体中可以发挥适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分担专职心理教师的压力。高校辅导员因工作性质、素质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选择。

二、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条件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  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学生心理的形成规律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在某些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在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在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提高人的素质。它们的工作内容和效果是相互支持的。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考虑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进行。如谈话法、榜样示范法、集体教育、课堂教学等等。同时二者都强调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必须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做到助人自助。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联系性,辅导员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比其他一般教师具有更大的优势。

2 类同辈群体优势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是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优秀青年,他们在年龄、经历、价值观、文化背景等方面与在校大学生都比较接近,属于类同辈群体。这样,大学生们很容易把他们当作朋友,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倾诉给他们,同时也乐于接受辅导员的意见。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朋友,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辅导员很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与他们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3 信息通道畅通  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的支持。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长期积累而成的,对此要通过与他们的家长、同学多沟通,掌握详细的信息,对出现心理危机者更要加深了解。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 参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向学生简要说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保持身心健康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有哪些表现,在哪些领域出现,怎么样预防等。另外,要澄清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的误解,要介绍学校心理卫生机构(如心理咨询中心)设置的目的、服务内容、所在地点、联系方式等。通过宣传。使学生从一入学起就有增进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意识,遇到问题时敢于求助。  现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已成为各高校的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报告、心理素质拓剧训练、心理电影赏析、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活动。

2 把握契机开展班级和团体心理活动

辅导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例会、评优;社会实践、出游等形式,贴近、了解学生的内心。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辅导员可以以此为契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群体。并充分利用班级群体效应――对同辈群体强烈归属感的特殊制约功能,健全、规范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教育工作,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沟通、学会自我管理。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助人自助过程。因为大学生年龄相仿,非常适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员可以在专业咨询人员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把他们组织成不同的小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相似的心理障碍,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形成稳定和良好的人格、良好的团队精神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协助做好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

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是近年来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查结果的真实度十分重要。让大学生在测试前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心理普查的意义和作用,就能促进他们积极认真地参加心理测试。在普查前先对辅导员进行培训,然后由辅导员对自己所管辖的学生进行宣教,这样可弥补专职教师不足的缺点,提高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的效率。

4 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

一所大学仅靠少数的专业心理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所收到的效果往往很有限。辅导员要参与、推进高校构建心理辅导和

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网络机制。这一预防机制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组成。专门从事全校性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对具有严重心理障碍和问题的学生进行直接咨询、诊疗和转介,并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学运用技能辅导。第二层次由各个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组成。主要通过自身工作的便利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生涯发展进行指导与规划。第三层次由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骨干组成。辅导员要指导学生骨干开展工作,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 利用网络,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

随着大学生与网络接触的时间逐渐增多,很多学生都有了自己的QQ号、MSN、电子邮箱、博客、空间等。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沟通平台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也可以经常关注学生的博客,去解读学生的心声,把握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化解危机。

四、创造条件,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在实践中,当高校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常常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心理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对专业知识不熟悉、采取措施不当或教师道德水准不高,就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十分必要。

首先,辅导员应该不断加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习,积极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心理咨询师培训等,学习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并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技巧。如根据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照了解学生对事物做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等行为特征,将不同学生归入相关类别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但在工作过程中,应该谨慎把握学生心理,不要随便根据书上的症状给学生贴标签。对于有疑惑的学生案例,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及时请专业入员帮助。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自身也应通过自我成长训练和自我调适等方法进一步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调整好心态和情绪,以积极的状态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