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赏析八篇

时间:2023-08-01 17:07:10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第1篇

关键词 公共 体育设施 安全问题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引言

无论是在各行各业,安全问题都是我们关注的头等大事。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的盛行,我国公共体育的需求日益增加,公共体育设施也在逐渐增多,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了体育领域所关注的重要事情,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问题是抑制我国体育事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分析当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并采取有力措施以及管理策略减少或应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问题,为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以及体育文化的发展打下基础,最大限度的发挥公共体育设施在推进我国体育事业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公共体育设施的概念及分类

所谓公共体育设施,它主要指的是进行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体育竞赛、体育锻炼以及体育娱乐等所使用的体育场馆、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等各种体育运动相关的空间场所与器材的总称。由公共体育设施的概念可以看出,体育设施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公共体育场馆,另外一类是公共体育器材。而公共体育场馆一般又可以划分为体育竞赛场馆、体育教学场馆以及体育娱乐场馆等等,这其中公共体育竞赛场馆对体育场馆的场地、体育器材以及人员的管理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体育教学场馆主要用于体育教学以及体育训练,对于场馆场地以及器材等的要求相对较弱一些,能满足体育教学要求即可;而体育娱乐场馆主要用于体育锻炼与健身,对场馆以及器材的要求能够满足大众娱乐休闲,并且还有一些其它的服务。另外一种公共体育设施就是公共体育器材,而根据公共体育器材的使用目的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竞赛体育器材,训练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的体育设施器材以及健身体育器材等。

三、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

尽管随着近些年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按照公共体育设施的分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问题也可以从公共体育场馆以及公共体育器材进行分析,笔者对此进行了总结,大体如下:

(一)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存在的安全问题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安全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我国公共体育场馆设计和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公共体育场馆主要用于体育竞技比赛、训练、教学以及健身等,对于体育场馆内的硬件指标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场地设计不太规范,对安全问题考虑欠缺,容易产生公共活动安全事故,并且不太注重场地使用安全维护与检查;其次,公共体育场馆的安全维护力度不足,缺乏对体育场馆的安全巡视与检查,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无法进行有效的预判。

(二)我国公共体育器材存在的安全问题

我国公共体育器材的安全问题可以从质量安全问题、使用安全问题以及维护管理安全问题等几点着手:首先,我国公共体育器材在质量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质量缺陷是造成体育设施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多数的体育设施安全事故都是因器材质量缺陷引起的;其次,我国公共体育器材存在使用安全问题,因为随着公共体育器材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的人群均可以使用体育器材,部分人因盲目的使用公共体育器材,忽视了其使用规则,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再次,公共体育器材的维护与管理也存在安全问题,许多器材年久失修,安全性能o法保障,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等。

四、对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安全管理的建议

针对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安全问题,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策略也可以从公共体育场馆与公共体育器材这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在公共体育场馆的安全方面,我们要强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安全意识,合理设计与规划体育场馆,充分的考虑到场馆的安全问题,另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强与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体育场馆的安全巡视与检查力度,不留任何安全隐患,保障公共体育场馆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在公共体育器材安全方面,我们必须要加大对公共体育器材的质量管理力度,严把体育器材质量关,对于不合格的器材严禁使用,并且要严厉处罚有关的生产厂家,责令其停业整改,在公共体育器材的使用过程中,进行体育锻炼或参加体育训练的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失误所引发的安全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对公共体育器材的维护与管理,定期的检查器材的使用性能,对于损坏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材要停止使用,保障公共体育器材都能够有效的操作,防止公共体育设施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第2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a)-0000-00

图书馆是我国文献收集、整理、典藏、服务的重要组织,在发展知识经济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尽管随着我国对公共服务越来越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与“人才强国”战略对公共图书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特别是从解决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使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满足形势发展需要。

一、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数量不够充足。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特别是对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也越来越重视,但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数量还不够充足,已经严重影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比如,随着“云存储”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进行“去处理”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从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情况来看,不仅馆藏资源数字化处理还比较薄弱,就更不用说对信息资源进行“云存储”了,这就直接导致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二是信息资源存在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在不断加快,这就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面临着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问题,特别是随着“云存储”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的开放性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存在着更大的安全隐患。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主要存在长期储存、调查支持、数据恢复、数据隔离、数据位置、可审查性、特权用户的接入等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这就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处理,给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深入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这就需要我国公共图书馆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安全防范,否则不利于公共图书馆未来的发展。

三是信息资源服务不够到位。尽管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高度重视信息资源服务创新,但仍然存在不够到位的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信息的程度,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互动性还比较落后;再比如,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纸制资源向数字资源的转化还不够到位,信息资源数字化还有很大局限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有效性,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还不高。

二、强化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完善措施

一是扩大信息资源数量。公共图书馆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数量扩充问题,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发挥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扩充数字化信息资源。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在开展馆藏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既要高度重视纸制资源的扩充,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数字化资源的扩充,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大服务、大发展、大资源的理念,抢抓科技信息化特别是大数据、云存储的有利契机,加强与大数据、云存储服务商的战略合作,共同开展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使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能够得到不断的扩充,并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这一点将成为未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

二是确保信息资源安全。信息资源安全问题,是科技信息化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提出的挑战,这一点公共图书馆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特别是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潜在安全隐患的防范。这就需要我国公共图书馆必须大力加强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工作,特别是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公共图书馆用户的动态化和规模化出发,既要解决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可靠性问题,对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确保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和可靠。

三是优化信息资源服务。信息资源服务是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最为重要的方面,公共图书馆能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必须大力推动信息资源服务创新,特别是要牢固树立“开放思维”,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下审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坚持“多元化”服务,特别是要在信息资源合作方面狠下功夫,比如可以通过无偿赠予、购买版权、有偿租赁、信息互换、资源共享等形式拓展信息资源服务领域;再比如要大力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信息资源服务中来,加大网络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建设,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但在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存在着信息资源数量不够充足、信息资源存在安全隐患、信息资源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特别是要在扩大信息资源数量、确保信息资源安全、优化信息资源服务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比海波.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04)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第3篇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私人无法实现安全

心理学家马斯洛博士曾指出,人类对安全的需要,仅次于对生存的需要。因此,一个不会打断人们日常活动的外部环境不可或缺。安全概念是对这种外部保障的抽象概括。简单来说,安全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安全是安全主体与外界环境及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关系。这种关系,客观上防御了危及人类安全事件的发生,主观上拥有安全感。

私人安全观是无法自我实现的,于是,国家介入了,私人安全也取得了它的现代形式: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有多种解释,从心理学上看是主观感觉,从社会学上看是社会秩序,从法学上看是公共安全,从行政学上看是国家职能,从政治学上看是制度成果,从经济学上看是公益物品。公共安全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示出如此强烈的公共性与全球性。新安全观不是原始的、狭隘的私人安全,而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

每当公共安全事件爆发时,人们习惯于观察政府怎么应对。这成了对政府能力和政府职员的责任心考试。从传统国家职能看,这无可厚非,国家垄断了合法暴力使用权,就应承担全部公共安全职责。但实际上,当代社会的政府并没有足够能力完全承担公共安全责任。公共安全问题已丧失了先前的单纯性而日趋复杂,以至于外国学者现在称为风险社会。

面对危机,政府行为的一般方式是将其安全化。这意味着打破惯例,由政府根据自己的判断便宜行事。这必然同时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政府权力扩张,二是社会参与减少。权力扩张对政府而言也不见得是好事,理由是政府日常事务中安全事务的比重会大幅度上升,安全事务因特殊性容易被优先处理。更不幸的是,政府对此缺乏经验,找不到可以遵循的原则规范,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其中。倘若政府对公共安全事务的处理不尽如人意,那它得到的后果,必然是政府声誉受损。

将某个问题安全化,排除社会参与,必然导致在这个问题上信息沟通的减少。这会对政治民主和公民自由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额外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或者使问题更为复杂甚至恶化。一般说来,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对减少公共安全事故具有不可低估的效用。

多种力量共参与

吉登斯认为,使人们陷入安全困境的并不是风险和威胁本身,更多是制度对变化的反应迟钝,我们需要重构这些制度,或建立全新的制度。

政府应将注意力转向公共安全制度建设,在面对新的安全挑战时,政府首先要考虑的不应是将问题安全化,而应当把它作为检验和改进安全制度的材料,最终纳入制度防范的范畴中。为此,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是积极预防原则。公共安全制度建设包含日常防范制度和危机管理制度。如果把应急预案和危机管理当重点,那只能建设消极被动、疲于应付的低水平公共安全制度。一般说来,越是有效、完备的公共安全制度体系,基调越是积极的、行动的。因此,制度建设应以日常防范制度的建设为主,尽可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危机处理预案也要有,但不能作为主要内容,简言之,就是日常预防为主,兼顾危机管理。

二是逐步改进原则。公共安全制度在政府和民众间构筑了一道屏障,使政府免于直接面对公众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政府。在遇到公共危机时,这种制度可以代替政府承担相当部分的责任,政府的压力可能就转化为改进制度的动力。公共安全制度实际上是政府的安全阀,由于它的存在,可以在保持政府稳定的前提下改善公共安全状况。

三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原则。安全消费融生产和消费于一体,每个人每个组织都是公共安全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那种由政府包揽公共安全生产的看法忽视了这一特殊性质。政府当然是公共安全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政府无力独自完成这一任务。政府在能力范围内所能做的,就是主持建设社会性的公共安全制度体系,吸收社会各界参加,发挥个人、社区、社团组织和经济组织的作用,充分开发和整合社会中的公共安全资源,在减轻政府压力的同时提高政府管理公共安全事务、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第4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卫生管理;解决措施

公共卫生管理是组成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一直特别强调经济与科学技术共同进步[1]。与此同时,促使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来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现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2003年的SARS使得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基础薄弱的缺陷充分地暴漏出来,时至今日我国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仍存在一种"供需不平衡"的局面,由于政府投入的财政不足使得公共卫生管理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2]。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国2003至今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状态进行整理总结,作为本次探讨的主要材料。

1.2方法 调查研究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包括财政投入、城乡差异、应急预警系统、执法人员素质、食品安全问题几个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以P

2结果

对采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我们发现目前国家卫生管理现状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财政投入不足 与其他公共消费性支出相比,我国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支出比例较低,,与国际行情相比,我国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匹配。以2012年为例,公共卫生管理支出所占比率7.16%与国防支出的、行政管理的21.3%、18.45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2.2公共卫生支出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 目前我国城市的公共卫生支出明显高于农村,同时在资源配置上城市也是明显的由于农村,另外,除了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之间也是差异显著。

2.3缺乏常规的应急和预警系统 在不建立常规预警系统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危机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并且应对危机的人力、财力、物资储蓄不充沛,支援准备明显欠缺。

2.4执法人员的素质较低 目前,虽然相关的法律体会日趋完善,但是国内卫生监督队伍中存在一部分执法人员在政治素质、专业技术水平、法律素养等方面水平都较低。在这种情况下,相关的法律法规无法恰当有力的执行,严重影响了卫生管理的水平。

2.5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鸡蛋中汗三聚氰胺、砒霜门、橡胶门等等一些列食品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更加使得广大人民群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降低,担忧和恐慌增加。

3讨论

公共卫生管理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两方面。公众健康情况明显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主要的影响途径包括影响家庭以及个人的收入情况、对不同人群的收入情况造成影响、对卫生保健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资源的投入造成影响[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对外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使得公共卫生情况手打了较大的冲击。一方面体系体制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国内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艾滋病、性病、吸毒等流入国内,使得公共卫生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解决措施①加强财政支持,公共卫生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为了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给予足够的经费保证,这也是回避旧体制的弊端建立新体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4]。②减小城乡差异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人无法根据需要就医治疗。为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医疗体制的改革,真正解决老百姓就业难、看病难的问题。③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参考国外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④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立严格的内部工作制度,严禁出现管理人员假公济私的现象。另外,还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使管理人员能够真正发挥监督的水平和作用。⑤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力度,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改善和解决。首先要从根源入手,在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对无卫生许可证、无卫生加工条件的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严格的整治;健全食品安全评估和评价的体系;完善食品的相关标准和认证;对进口食品进行严格的检查等[5]。

虽然目前来看,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功能的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高效合理的解决方案,相信这些弊端和不足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解决,公共卫生管理功能会日趋完善,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王居一.浅议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中对艾滋病的防控[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4):504-506.

[2]吴海峰,何坪,罗艳秋,等.多部门合作管理经验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启示[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7):510-511.

[3]黄淑华,叶向阳.东莞市二次供水卫生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18(1):89-92.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第5篇

【关键词】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检查;问题及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共娱乐场所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日益加快,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休闲文化生活,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经常发生的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事故又让人不得不提高警惕,否则将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大的危害。这不得不引起相关消防监督部门的深思,本文笔者就站在消防监督检查的角度,谈谈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检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

客观地说,公共娱乐场所发生消防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与部分单位和业主自身不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有关,也与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接下来,后者将对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1.1消防监督人员责任意识较差、素质偏低

目前,很多消防监督机构在人力的配置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基层消防监督机构中,相关人员十分欠缺,造成很多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监督工作不按质按量地开展;在消防监督检查的队伍中,仍然有部分消防监督人员的责任意识较差,有的消防监督人员就连本辖区的公共娱乐场所概况都不清楚,这是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大忌;部分消防监督人员还表现出业务素质偏低的现状,他们对公共娱乐场所的主要防火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不足或者不够准确,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发现火灾隐患情况,当然也不能提出正确合理的整改建议;最后,极少数消防监督人员也存在经不住诱惑的现象,在工作中掺杂私心,贪图小利,导致消防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清除。

1.2消防安全监督检查程序不到位,审核不力

①在很多基层地区,消防安全管理机构没有重视并建立消防安全监督检查的审核制度,加之缺少相关部门的配合,导致很多建设单位不会主动申报消防检查,而是被动地等着消防部门发现后才进行整改,这样消防隐患早已形成,无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②很多消防监督检查机构在建筑消防审核以及验收的过程中把关不严,对公共娱乐场所的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提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③部分人员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建筑审核的过程中缺乏原则,对新建的公共娱乐场所可开业条件过于放松,造成诸多先天性的隐患。

1.3消防安全监督执法不严,隐患未除

目前,很多公共娱乐场所发生的火灾事故都是消防机构曾经点名整改的对象,部分公共娱乐场所还被多次下发整改法律文书,但由于相关部门监督不力,执法不严,导致其中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最终一触即发。笔者认为,这样的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消防执法不严的问题应当及时得到消除,否则将不堪设想。

2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要想切实改善和强化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笔者认为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要抓好消防监督队伍的教育

对于消防监督检查的一线人员,应当时刻管好自己。对于消防监督机构而言:①要抓好日常规范、政策的学习,狠抓消防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始终摆正自身的位置,坚决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各项特权思想,远离利益诱惑;②要切实加强业务培训,这是有效提高消防监督人员业务素质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培训的过程中应当更加强调针对性和有效性;③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激励机制,对已经被发现的消防安全问题要督促改正,严格对消防监督人员的考核,把考核与晋职、晋衔、晋级等联系起来,以不断增强消防监督人员的自觉性。

2.2确保消防安全检查程序到位

对于公共娱乐场所的开业条件是否具备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须以消防安全检查的意见为准,这其中也包括被检查的公共娱乐场所其消防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比如建筑消防设施的运行情况、消防安全责任的落实情况、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情况以及灭火疏散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情况等。因此,对于消防机构来说必须把好安全检查这个关口,这样才能真正堵住公共娱乐场所消防隐患的井喷。同时,要定期对消防机构的监督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公共娱乐场所进行巡查,尤其是要将部分违章装修的公共娱乐场所扼杀在萌芽状态,对于少数违法营业或未办理消防审核手续的公共娱乐场所应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进行专项治理或整顿。在对公共娱乐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力求全面、细致、不留死角,做到万无一失。除此之外,消防机构还应当为各公共娱乐场所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消防安全检查档案。

2.3应进一步加大消防执法力度

要想进一步加大消防执法的力度,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加大对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视,为消防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②要做到严格依法办事,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要努力规范和强化消防执法的程序和相关制度,严格落实消防执法责任制和执法审批制;④要坚决杜绝执法不力的问题,严打“有案不立,立而不办,办而不严”的行为作风;⑤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通过隐患曝光或以案说法等形式获取社会舆论的支持,进而达到相应的警示教育作用;⑥要依法严肃查处已经发生的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事故,严格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隐患重在监督和预防,作为消防监督机构和部门,应对承担起公共娱乐场所火灾事故的监督检查工作,深刻意识到其重要性,并认真有效地做好日常监督和检查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隐患,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黄磊.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检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4,03:63~64.

[2]陈平军.小议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监督[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294.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第6篇

[关键词]公共场所;消防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61-01

1 引言

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公共娱乐场所的建设数量也随着增多,公共场所也都朝着规模大、多功能的方向发展。由于目前公共场所的建设规模大,建筑结构复杂,建设及装饰材料也多种多样,且易燃材料较多,导致公共场所存在较大火灾隐患,再加上公共场所的人流量大,疏散困难等因素,给公共场所的消防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因此,研究公共场所火灾的频频发生的原因及问题,对于做好消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目前我国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的现状

火灾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虽然在防范火灾发生的过程中运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强化了管理手段,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造成的损失仍然越来越大。我国近年来火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公共场所火灾形势严峻。2003年2月2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天潭酒店发生特大火灾,33人死亡;2004年2月15日,吉林省吉林市、浙江省海宁市发生特大火灾,共造成93人死亡。这些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公共场所火灾带来的诸多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我们必须对我国公共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个清醒的认识。

3 目前我国公共场所消防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3.1 设计施工中降低耐火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在公共场所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趋使、盲目提高装修档次、业主对消防法律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的影响,严重忽视消防安全。将资金大量使用到豪华的装修上,大量采用木质材料、塑料、油漆等烟量大、毒性大的可燃材料,而在消防技术规范设计和安装相应消防设施的投入是少之又少,不但增加了这些场所的火灾荷载,致使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降低,导致建筑物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先天性火灾的隐患,使火灾危险性空前的增大,一旦发生火灾势必造成火灾蔓延迅速,过火面积增大,火灾损失无法估量。

3.2 安全出口及疏散通道不符合防火要求

从目前一些公共场所的建设来看,有些公众场所的安全出口数量、宽度均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甚至有的公共场所只有一个安全出口;有的安全出口虽然符合要求,但由于对安全出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安全出口设置门帘等遮挡物,堵塞疏散通道,严重影响了安全疏散。有些场所为了防盗或便于管理,楼梯间的门与疏散通道上的门大都使用铁栅栏或使用铁门加锁,违反了安全疏散的要求。还有一些公众场所在装修的过程中,先吊顶,后砌墙,表面看上去一个楼层进行了防火分隔,但实际上吊顶的上方四通八达,连为一体,没有起到应有的防火分隔作用。

3.3 消防安全意识宣传不到位,从业人员消防意思浅薄

公共场所对消防管理责任的履行不够积极,有很多单位不配合消防机构执法、宣传等工作;许多公共场所的消防组织不健全,消防设施不配套,自动消防设施不能发挥作用,消防值班检查制度形同虚设,不发挥任何作用;很多公共场所不对员工进行基本的消防安全宣传及教育培训,导致从业人员不懂得消防安全知识,不会使用灭火器材扑救初起火灾;群众消防安全知识和逃生知识匮乏,自防自救能力差,消防宣传教育效果欠佳,社会整体的消防安全能力较弱。

3.4 消防设施配备不足,管理不妥善

现在的一些公共场所设计中,在原设计中都设计有消防给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或自动灭火系统。但在建设时,部分单位或业主为节省建设资金,取消内部的消防设施。有的场所虽然装有消防设施,但由于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从业或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消防知识,不懂得如何去检查、维修和保养,消防设施无人管理,年久失修,成了摆设品,没有起到安全消防的作用。还有一些公众场所甚至连灭火器材都没有配备,更不用谈设置声像报警切换系统、火灾事故照明系统等,消防安全设施不满足条件,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

4 优化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的对策

4.1 在施工设计阶段,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在公众场所的设计中,应按严格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且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做好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应加强对装修工程的施工管理,严格控制可燃材料的使用,采用经防火检测合格的防火装饰材料和绝缘隔热材料。对原有的可燃木结构建筑和耐火极限较低的钢架结构建筑以及可燃的吊顶等,必须进行改建,提高其耐火极限,对玻璃幕墙、自劝扶梯等建筑结构形式,应进行防火分隔,确保场所安全。

4.2 加强消防安全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公共场所各个单位要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宣传培训教育工作,并经常性的组织灭火应急演练,以增强其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人们预防火灾和在火灾中逃生自救的能力,会正确使用灭火设施,扑救初起火灾,能够自救逃生并且组织人员疏散。

对于一些营业性场所应标明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并保障畅通。另外,从业人员要向顾客宣传防火、灭火、逃生自救常识。营业性场所应该配备齐全的消防设备和器材,经常性的开展火灾演戏等,提高人们的防火意思。还应该增强从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对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宣传培训,让每个员工具备良好的消防素质,实行员工持证上岗制度,规定各场所所有的从业人员必须经公安消防部门培训,取得消防合格证后才可上岗工作,严格管理,从而确保场所的安全。

4.3 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加强防火管理

当公众场所发生火灾时,火势蔓延快.扑救困难,所以公共场所必须配备一定规模的自动报警系统和相应灭火设施。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的公共场所防火要求,应该设置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设备。对于安装的固定消防设施,应该确定由已经过专业培训并且具有一定消防安全知识的人员负责管理,并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承接消防工程安装的单位应对固定消防设施专管人员、企业业主和员工进行消防设施管理、操作、维护保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使他们懂得固定消防设施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正确的使用消防设施,控制火势蔓延。

5 结束语

公共场所是人流量较大的地点,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加强对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的管理,提高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消除公共场所的火灾隐患,确保人民生命和经济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第7篇

    , 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确值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云南省XX市农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处置和防范为例,从当今农村基层群众对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需求切入, 分析基层政府在贫困乡村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空间和局限,进而探索一种在体制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 通过机制创新和力量整合, 建立健全乡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的方式和途径。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农村公共安全; 投入; 案例分析; 工作实践中图分类号 F5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67X ( 2009) 04- 0058- 07

    一、乡村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食品安全

    云南省XX市是一个集 边、少、山、穷 四位一体的典型西部欠发达农业地区。近年来, 这里的乡村公共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

    (一 )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XX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市、县 (区) 分别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 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尽力履职, 积极开展食品放心工程,紧紧抓住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粮、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产品等重点食品, 严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关键环节, 强化监督执法工作, 并探索建立了日常监管、专项整治、重点防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村食品卫生状况却不容乐观。一是假冒伪劣商品由城市向农村转移。随着大中城市监管执法体系的完善和居民维权意识的增强, 一些 三无 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二是农村手工作坊成为不合格食品的源头。

    散落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农村村寨的家庭式手工作坊, 是农村食品的主要来源地, 且农村部分食品是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 如散装白酒、米线、米粉、豆腐、酱菜等。这些食品大多以传统方式制作, 所生产的产品没有经过检测认证, 质量无法保障。三是生猪屠宰不规范。对广大的山区农村而言, 生猪没有也不可能进行定点屠宰, 肉类随意上市, 没有进行必要的卫生检疫, 质量隐患令人担忧。因为:一是农民消费普遍坚持价格优先。近年来, 虽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广大农民的整体消费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但农村消费水平仍总体偏低。农民群众的消费取向仍主要是价格优先, 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 一般不考虑安全和健康问题。 我们也知道广播电视里的产品好, 可是贵啊。什么真的假的不要紧, 我们农村人讲求的是实在  这是一位农村妇女淳朴的话语, 可以说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的消费心态。这其实就为低价劣质商品提供了生存的温床。

    二是农民食品消费以散装为主。由于XX市农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 农村市场对低价食品有着巨大的需求, 购买渠道仍主要是乡村集贸市场和村寨分散的小卖部。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无生产日期和生产厂址的裸露散卖糖果、糕点在农村集市以及乡村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普遍存在; 此外, 农民群众普遍习惯饮用价格低廉的散装白酒和自制白酒, 不同程度导致劣质白酒等食品在农村蔓延。

    三是农民群众大多不懂消费维权。XX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维权意识缺乏, 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他们在购买食品时根本就不知道索证索票; 在遇到食品安全事故时, 他们的主动投诉率极低; 即使吃出了问题, 也很少想到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权益, 大多自认倒霉, 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假冒伪劣食品在边远农村的横行。

    四是农村市场监管缺位。其一, 很多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部门在农村基层 无脚, 多数到县一级就断档, 在乡镇及以下根本没有执法力量。其二,监管执法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设备落后, 县一级基本没有检测设备, 或者无法保证监督检验的经费。大部分监管部分停留在依靠商品外观标识进行管理,对于食品是否符合规定, 食品的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食品的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问题, 没有办法进行技术检测。其三, 由于至上而下的食品质量 分段监管 体制安排, 造成监管部门监管职责交叉重复, 出现不少管理盲区和空白, 不安全隐患大量存在。

    (二 ) 农村食品安全事故引发的管理问题

    在 农村食品安全事故中, 有许多案例:  案例一 2005年夏天, XX市因私自采摘误食有毒野生蘑菇造成食物中毒事件 60起, 死亡 28人。涉及医疗救治费用近万元, 全部由县乡财政负责, 至今仍作为欠款在医院挂帐。最令人深思的是, 死者的丧葬事宜以及很多治愈患者的回家路费都得由政府 买单。

    案例二 2007年春天, XX市

    在两个月内连续发生 6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共造成 600人中毒。[1]其中, 农村自办宴席中毒 3起, 校园食堂及周边餐饮店导致学生食物中毒 3起。最典型的是临翔区章驮乡勐旺村陈姓村民自办婚宴时由于自己加工的食物不卫生,产生金黄葡萄球菌污染, 导致参加婚礼的 371名群众集体性出现食源性消化道不良反应的  中毒 事故。

    经过启动市级食品卫生事故二级响应, 市区乡三级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 将全部参加婚宴的村民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检验、留查、抢救和治疗, 确保了事故人员零死亡, 平息了事态。[2](P238- 241)在事故处置过程中, 直接花费近 30万元, 全部由市县两级财政负担。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公共行政学理论和现代公共管理的实践看,公共安全管理或者说公共危机管理都是政府的应尽责任, 是政府理应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换句话说, 构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是现代国家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和职责之一。所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社会的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指出, 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 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 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堆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6年 1月 8日, 我国又颁布了 %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 将 公 共 安 全 应 急 管 理 工 作 纳 入 法 制轨道。[3] (P21)按照中央政府的总体部署, 各级政府强化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 特别在应急响应、事故救助、事故救急领导体制建设和制度健全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就XX市而言, 市县政府都编制出台了市级、县 (区 ) 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 21个专项应急预案以及 30个部门预案, 并成立了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及应急办公室。[4]应该说, 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健全,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了提升, 临翔区勐旺村 371人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有效处置就是一个证明。

    这么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 能够确保无一人死亡的业绩, 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及新闻媒体高度评价。[2](P238~ 241)但是, 在应急救助方面取得的成绩的同时,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山区农村正处于一个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 地方政府的责任日益加大, 而政府的不可治理性也日益增强,[5] (P93~ 96)农村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大量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封闭, 市场发育程度低, 市场主体缺乏, 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相对较差。特别在广大山区农村, 目前即使在产业发展和经济作物的日常耕种方面, 群众对政府的依赖都十分严重。在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方面, 地方政府承担无限责任的角色更显得尤为明显和突出。农村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不可避免。

    客观来看, XX市农村基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同样存在一些非常严峻的深层次问题。如: 公民危机教育尚未广泛开展, 危机应对资源的整合差距很大,政府之外社会力量的管理参与面非常局限。同时,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管理、重救急轻防控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也大量存在。另外, 在农村基层, 主要在乡镇及村组一级, 从事公共安全管理和市场监管的专职工作人员基本没有, 存在着大量管理空白和管理盲区, 事故隐患大量存在, 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这些问题不单表现在食品安全方面, 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以及灾害防控、疾病控制等方面也是如此。当然, XX市的情况也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 如有的学者所言, 在中国公共安全管理刚刚从前公共安全管理时期进入到应急管理阶段, 还未走向成熟、规范。[ 6]这些在XX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一, 政府在农村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着行

    政管理理念上的误区。在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是社会生活的主宰者, 其理念就是为农民做主而不是为农民服务。[5](P93- 96)政府往往去管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 而政府真正该管、必须尽责去管的事却没有实质性地去管, 或者管了也没管好, 导致长期以来, 基层政府更多地还在直接带着农民抓发展抓生产, 而严重忽视了农村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公共安全存在的问题第8篇

关键词:城市街区;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

目前,人们对城市人行道发挥的公共安全功能重视度不够,街区的治安管理也多数依赖传统的模式,而发挥人行道自身的安全自治化活力不够,街区居民参与安全管理程度不高,街道安全管理环境也急需优化。

一、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功能

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的提供是来自国家,而公共安全建设也因缺少市民的参与而减少了其公共性。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以何种方式建立城邦时所提到的人们对公共事物与私人事物的不同态度问题时所说,“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性,不仅自己和他人有着密切联系,个人和环境也相互影响,单纯在乎“私人事物”是远远不够的,越是公共的,越是私人的。

人们在城市人行道行走或是驻足,总会有是否“安全”的顾虑。因为如果该街区或是人行道是“安全”的,就不会考虑是否安全的问题了。人不是被动的安全受益者,也不是无助危险的受害者。而一个城市街区的基本安全原则是人们在人行道上身处陌生人之间必须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受潜意识感觉到陌生人的威胁。因此,城市的人行道必须具有而又实际具有城市公共安全的功能。

二、城市人行道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市人行道安全活力不高

维护城市安全是警察的责任,但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不应该单是主要由警察来维持。而且,目前街道的警力不足这一现实状况,更加凸显出街道安全活力不高的问题。城市的公共安全主要应该是由一个相互联动、非正式的网络来维持——一个有着自觉的抑止手段和标准的网络,它由人们自行产生,也由其强制执行,这就是城市街区自己的安全活力,它可以依靠街区人行道的安全功能发挥出来。而目前大部分的街区既没有一个自制网络来抑止不安全事故,又没有完全依靠发挥人行道的安全功能,使街区自身在街区公共安全上无所作为,致使安全活力不高。

(二)街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

城市街区管理离不开居民参与,没有居民参与,街区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缺乏居民参与是当前中国城市街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街道办”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居民一方面缺少参与街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的途径;另一方面他们早已习惯于事先有事直接找政府,寻求政府的帮助,等待政府的安排,因而缺乏参与街区活动的积极性。至于街区的人行道,除了主要发挥其行走功能外,居民们几乎忽略它的公共安全功能。多数人没有形成一定的观念和意识,对街区的陌生人或者是异常行为和现象缺乏警惕,行走在人行道时也缺乏交流,哪怕是眼神的交流,这样,人行道没有充分发挥出保障街区的有序和稳定的功能,居民也就不能以人行道为纽带增进居民的归属感。

(三)人行道周边的安全环境急需优化

1982年,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令和詹姆斯·威尔逊在《太平洋月刊》上发表了《警察与社区安全:破窗》一文,他们首次使用“破窗”一词,并系统的阐述了“破窗理论”[2]。“破窗”(brokenwindows)是一种比喻,指的是街区中出现的扰乱公共秩序、轻微犯罪等现象就像未被修理的窗户,给人造成街区治安无人关心的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破窗理论说明街区治安管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消除潜在的治安隐患。但是,中国街区治安管理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单从人行道这一点就表现出:(1)亮灯工程不够。不少街区不仅很多人行道两侧没有路灯,而且许多居民楼道也没有感应灯。黑暗不仅会给预谋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安全的人提供可趁之机,也给行人、治安巡逻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增加了街区治安隐患。(2)街区环境净化、美化不够。许多人行道旁的街心公园都已经废弃,无人管理;或者成为流浪者和乞讨者的露宿地。这不仅影响街区的美观有序,而且也可能为犯罪分子提供了窝藏地点。

三、解决街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激发街区自治化活力

加强城市街区的公共安全建设关键是依靠街区自身,激发其活力,加强其自治化程度。其途径很多,比如可以通过推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来实现。民间社会组织是街区建设的主体之一,也是街区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如何培育和管理民间社会组织,是激发街区自身活力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要扶持、引导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但更关键的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监督管理制度。

由于街区居民共享着地理位置,穿插交汇的人行道使他们在空间上相互联系,日常行动和生活,更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的街区。因此,城市街区在自治方面还应当具备一个功能,就是当街区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必须及时地找到有效途径,将街道的意见反映到上级主管机关,这也能促使将反映民生的意见变成城市的政策。

(二)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

一个成熟的街区,不仅要具有界限明确、相对稳定的地域和并存互动关系的人口群体以及街区成员共同生活所需要的公共设置,而且更要具有一定的街区管理水平和街区居民的认同感[3]。人们相互间即使没有任何关系,但必须存在对彼此的公共责任感,这一责任感源于对街区的归属感、认同感。街区居民对街区有没有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荣誉感等感情,是一个街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对街区公共安全的管理时,可以通过不间断的开展治安防范工作,有效地防止街区违法案件的发生,营造街区良好的治安环境;通过端正街区民警的执法思想,树立为民服务的意思,建立了良好的警民关系,培植良好的社会风气。实践证明,实施街区治安管理,不仅可以建立融洽的警民关系,增强街区居民的归属感,而且也可以为街区的发展提供保障作用。这样,居民将把作为公共产品的街道视为自己的家,将街区视为自己的家,无疑将促进整个社区的和谐发展,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三)树立居民自觉监管意识

激发街区自身活力,增强街区居民的认同感后,必须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或者说是自觉树立起自我监管意识。一个有活力的街道不仅有行人,也有观看者,人行道上的行人不仅在行走,同时也在对公共安全实行监管,街区的居民更是主要的监管者。这些行人和居民就成为监管街道安全的有效的人力资源,而要成为有效的,则必须有种自觉的监管意识。否则,即使有再多的监管者去监管公共安全,在灯火通明的火车站也会有骇人的犯罪发生。培养自觉监管意识的主体则主要是临街的居民和人行道边的店主。

老城市貌似缺乏秩序,其背后神秘的秩序、安全和自由,其实质就是城市相互关联的人行道的用途,为它带

来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式这种驻足的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的安全监视系统。因此,街区的居民应当起到榜样作用,树立起自觉监管意识,由此来带动街道上的行人,在人行道上发生众多微不足道的公共接触,由这些行为构成城市街道上的信任,它来源于迎面走过时的眼神停留,排队等号付款,对有伤病的路人表示同情。而这种信任的培养不能依靠机构来进行。在街区范围内平常的公开的接触所有的事都是个人自己去做,并非强迫,其总和是人们对公共身份的一种感知,是公共尊重和信任的一张网络,是在个人或街区需要时能作出贡献的一种资源,这些都是自愿形成。而缺少这样的信任对城市的街道公共安全是相当不利的。如果街区居民树立起自觉的监管意识,那么街道上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关注街道的潜意识,尤其在关键的时刻,那么城市的公共安全程度将大幅提高。

(四)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公共安全

充分利用街心公园提高城市人行道的公共安全,是建设城市街区公共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主要问题就是街心公园的规划。无论该街区公园是成为流浪、乞讨者的聚集点,或是废弃品堆放的地点,还是犯罪发生点,也可能是街区居民游憩点、路人交流点、风景点,建立公园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人聚集在一起,而不是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而将人群聚集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城市公共安全度。一个熟悉的道理:一条经常使用的街道相对安全,一条废弃的街道很可能不安全。不安全问题并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特征。所以,要充分利用街心公园的特点,将聚集起来的人群成为自觉监管城市公共安全的人力资源,以此来保障人行道这一公共产品的公共安全,从而保障整个街区和城市的秩序和安定。

四、结语

城市人行道对街区的公共安全有着较大影响,是研究城市公共安全重要的一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尤其是城市人行道公共安全问题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一些传统的街道和街区治安管理模式会逐渐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会逐步解决,那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尤其是城市交界的“真空带”的公共安全问题会日益凸显,所以必须根据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解决对策作出适时的调整与完善。总而言之,研究城市人行道对街区公共安全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8.

[2]MutumaRuteere,Marie一EmmanuellePommerolle.DemocratizingSecurityRepressionTheambiguitiesofcommunitypolicingin

Kenya[J].Africanaffairs,2003,(10).

[3]俞雷.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战略[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郁建兴.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的转型[J].人文杂志,2003,(4).

[5]金国华.关于社会治理的几点思考[J].政治与法律,2003,(2).

[6]浦兴祖.特大城市城区管理体制的改革走向——兼谈“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之提法[J].政治学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