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7 16:14:11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第1篇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特色;高效;规模;区域;云南省

随着国家对农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1]。发展特色农业一直是国家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特色农业模式大致可以分为3类:一是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为主要特色的耕地资源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以日本精品果蔬种植和荷兰花卉园艺为代表。二是以大范围使用农业机械代替劳动力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总产量为主要特色的劳动短缺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三是以中小农场经营为主,注重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为主要特色的土地劳动力适中型特色农业发展模式[2]。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及人文资源优势,但云南特色农业还处在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与日本等特色农业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可能是因为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特色农业体系。特色农业的性质及消费定位不同使其在发展中有别于普通农业,它要求有更高程度的区域特色性、更为全面的产业融合性、更迅速的农业信息传输性以及更为精确的市场导向性,从而被人们所接受,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并最终创建一个可持续的高质量农业生态系统。特色农业在现在诸多的学者定义中可概括为:特色、高效、规模、区域[2]。本文从这4个方面进行展开,来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1特色

特色本质上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形成差异与特色。当然这种特色的定义不只局限于种植品种及品质的特色,而是特色农业的生产、销售、管理、运输、服务等有别于其他农产品的地方。基于科勒的《市场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可以将任何一种产品分为3个层次:核心利益、有型产品、附加产品[3],普通农产品的价值结构是成正三角形分布的,它大多满足的是人们最基础的生理需要,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应为更高阶层的产品,所以它不单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还应该潜在地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要。因此,特色农业只有抓好以高品质为基础,以特色的区域品牌发展,才能真正做出农产品的特色。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融入到特色农业中形成“品牌特色”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产品的品牌建设必须以产品极高的质量为基础。

1.1品质特色

现在云南许多特色农产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生产加工小而散,难以把控在优质农业生产区生产农产品的品质问题。在云南许多优质农作物产区很多都还是个人或者小作坊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由于没有统一的加工规定、科学的养殖及加工技术,导致一个产区内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地域品质标识。因此,只有强化优质农业生产区域内的集体组织管理,以质量控制为核心,才能突显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优势。如统一产品销售渠道、标定产品生产流程及标准、严格监管、构建淘汰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保障优质农业生产区的产品质量,形成一个优质农产品的地域标识,为该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的认证标准主要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是我国农产品大多数仍处于无公害食品甚至更低的水平,要想较为全面地提高我国农产品品质,不仅需提高国家对于食品安全及生态环境认定的标准及处罚力度,还要解决我国农民生产力分散及种植水平低等问题。小农种植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组织对于特色农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大力推行农业组织化进程,使用统一的科学种植方法来管理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品质才会提高。

1.2品牌特色

一个特色农业拥有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打入市场、吸引消费者、提高效益的关键所在。针对农业品牌的建立,笔者认为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从农业乡土中来,也应回到农业乡土中去,只有实现这样一个循环才能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法国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结合传统文化及地方资源优势制定了“原产地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即AOC认证标志。它体现了农产品与其产地之间的密切关系,有着AOC认证标志的农产品在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品质优良可被消费者长期认同。云南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命名控制”认证体系,将区域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区域品牌,提高产品的文化底蕴及其附加值。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和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将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与特色农产品联系结合起来,汲取当地民族文化内涵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基础,树立自己的农业区域品牌,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文化竞争力,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潜移默化的产品形象,还间接地保护与宣扬了当地民族文化,使文化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2高效

特色农业必定是一个高效农业。它不仅要求农业投入与回报的高效,还在于特色农业与其他产业及相关市场需求联系的紧密性,品牌塑造与宣传的有效性等最终形成一整套高效的整合系统。现在大多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都呈现过度设施化及分散化的特点[4],这代表的只是一种科学先进的种植方法,并不是一种实用高效的种植方法,对于农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对于特色农业“高效”,首先抓住现在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消费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自然资源,适当使用科学农业技术。一方面,“高效”的定义在于农产品与消费需求的紧密契合。由于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饮食消费需求结构有了由量到质的转变,现在消费者追求有机、绿色的精品农作物,但是许多农产企业所追求的高效,往往是指农作物的高产量,而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农业的高效,高效农业一定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积极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保证安全绿色有机的基础上提高产量[5]。另一方面,“高效”的定义还在于一份优质农产品从产出到被消费者积极接受的整个过程的高效利用。以日本农业为例,日本是公认发展精品农业与高效农业最好的国家之一,日本农业致力于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与农产品附加值,属于耕地资源短缺型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它的高效不仅体现于单位耕地的高产量,更体现于质量、管理、物流、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高效利用,日本农业拥有高效严格的农业管理体系、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带有区域特色的“区域品牌”战略体系等。云南高原特色发展可以借鉴日本特色农业发展经验,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地区,垂直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为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的民族文化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是因为地形复杂、优质的农作物产区面积较小,所以云南在提高土地效率的同时,还应兼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高效利用生态及文化资源,建立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3规模

特色农业因产品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普通农业小、供需弹性较大,所以种植规模更容易受到市场供需波动的影响。特色农业必定是规模化、集约化统一管理的,因而规模较小、管理分散的农业难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但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较高,故会出现盲目扩张规模的现象,需要严格根据市场消费规模动态控制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特色农业有别于普通农业,主要在于一部分对农产品有更高需求的人群,所以特色农产品规模是“宁取仙桃一个不要烂杏一筐”。如果供过于求,再特色优质的产品也成为烂杏一筐。近几年的玛卡跟风种植导致玛卡白菜价等案例表明,许多特色农产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规模调控机制,造成了农民没有因此致富反而因此“致负”。特色农产品不同于普通农产品拥有广大的消费需求,特色农产品满足的是小众人群特色或高质量的需求,所以特色农产品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机制,保证特色农产品的供需平衡及产业的稳定发展。以日本农协为例,日本农协会对辖区内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区域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规划,并且农协长期规划为10年,每3年修改1次,形成中期规划,以指导未来农业发展[6]。在农业规模控制预测方面,虽然有国家宏观调控,但在基层还未建立健全统一专业的农业规模调控机制,普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机构无此类调控功能。建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动态的规模调控机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基础上,政府对于市场实际供需情况预测种植规模,在供需不平衡时预警进行适当动态调控。

4区域

云南省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多元的农业区域有利于农业层次化、多元化发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布局过程。在高原特色农业区域选定上,首先,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于云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多样发展多样化农业,但不一定利于特色农业发展,因为云南地理气候多样且零碎,甚至有“百步不同天”的说法,其实适宜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区域较少,在区域选择上可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选址及种植的合理性及发展潜力进行专业评估,然后再进行规模开发。其次,特色农业区域选择应考虑到消费市场和产业链集群情况,发展特色生鲜农产品,必须考虑选定区域的物流辐射范围内的市场接受需求情况[7-8]。

5结语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第2篇

关键词:山区县市;特色农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5-06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7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by using the investigation data and adopting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10 kinds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43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to draw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fference of main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mong different counties.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some relative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distinctive agriculture in mountain counties of Hubei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mountain counties;distinctive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products;comparative advantage;Hubei province

湖北省山区面积约1 260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7.9%,区内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湖北省山区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显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就农业转型升级与脱贫致富的要求而言,湖北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科学分析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全力探索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壮大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对于提升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湖北省发改委农经处委托湖北省农科院就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等43个山区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开展调查研究。为了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推进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聚,本研究以43个山区县(市、区)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10种主要特色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全面分析,确定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并在政策上进行推动,形成规模生产和优势效益,进一步推动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大发展。

1 湖北省山区及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湖北省山区划分

湖北省山区主要分布于鄂东北大别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和鄂东南幕阜山区,地处豫、陕、渝、皖交界处,横跨恩施、宜昌、十堰、黄冈、咸宁以及神农架林区6个市州,涵盖恩施、利川、巴东、建始、咸丰、宣恩、鹤峰、来凤、长阳、兴山、秭归、夷陵、五峰、远安、宜都、郧西、郧县、竹山、竹溪、丹江口、房县、南漳、谷城、保康、枣阳、宜城、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团风、蕲春、浠水、广水、曾都、随县、通城、崇阳、通山、大悟、孝昌、阳新以及神农架林区等43个县市区,辖464个乡镇。2013年,43个山区县市区总面积1 177.93万hm2,其中,山地面积915.24万 hm2,占77.70%,山区总人口1 798.92 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0.63万元。

1.2 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两圈两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汉江流域综合开发等建设的推动下,湖北省山区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3年,43个山区县市特色农业产值648.07亿元,全省农民人均从特色产业开发中实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50%。特色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43个山区市县通过“三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基地有1 267个,基地面积32.27万hm2。在大力扩展特色种养规模的同时,种养殖业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特色种植业呈现出茶叶、蔬菜、食用菌、花生、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特色畜牧品种结构呈现出“猪、牛、羊”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创建工作中,形成了如大洪山香菇、秭归脐橙、武当道茶、房县黑木耳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品牌及商标,成为促进山区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

2 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本研究利用43个山区县市的调研数据,采用简化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来测算湖北省山区主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该方法主要包括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效率优势指数3项具体指标,其中效率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产水平占全省同一农产品单产水平平均值的比重来反映,规模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占全省同一产品生产规模平均值的比重计算,效益优势指数采用某地区某一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值占全省同一产品单位面积产值平均值的比重计算,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益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与效率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值,反映三者间显著的制约关系。

2.1 茶叶

茶叶是湖北山区主要特色产业之一,43个山区市县中有36个县市区种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26.02万hm2,茶叶总产量21.86万t,实现产值114.62亿元。从表1来看,英山县种植茶叶的综合优势最为显著,五峰县次之,其余依次为夷陵、宜都;通城县茶叶的种植规模不大,但其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非常明显;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宣恩、竹山和谷城县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比较突出,但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恩施、大悟、竹溪、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种植规模优势比较明显,但其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方面不具有优势。

2.2 特色蔬菜

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湖北省一直将种植特色蔬菜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全省有恩施、建始、鹤峰、长阳、巴东、五峰、神农架、竹溪、房县、郧西、竹山、保康等20个山区县市40多个乡镇生产高山反季节菜、山野菜等特色蔬菜。2013年,全省共发展各类特色蔬菜16.35万hm2,产值超过80亿元。从表2可以看出,随县的蔬菜无论在种植规模上,还是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谷城县、五峰县和曾都区蔬菜的效率比较优势和效益比较优势都非常明显,尽管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其综合比较优势相对比较明显;蕲春县、郧县、郧西县、竹山县和利川市蔬菜种植的规模比较优势都相当明显,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就差很多,优势度很低;秭归县和孝昌县蔬菜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偏低。

2.3 食用菌

鉴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良好的加工技术基础,食用菌一直是湖北山区的重要特色农产品,主要分布于随州、南漳、房县、保康、宜城、谷城、英山等鄂西北山区以及以宜昌远安为主的鄂西南山区。其主打品种是香菇、木耳、平菇、茶树菇等。截至2013年底,11个山区市县食用菌栽培超过9.39亿袋,总产值超过60亿元。总体来看,曾都、随县和南漳3县区的食用菌在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保康县食用菌种植的比较效益优势明显,但其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均有待进一步提高;远安县食用菌种植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比较明显,但效益指数相对较低;房县的食用菌种植规模较大,但其效益指数和效率指数都比较低。

2.4 中药材

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得湖北省具有发展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湖北省现有中药资源约3 939种,居全国第6位,主要分布在蕲春、巴东、郧县等24个县市区。2013年,盛产药材的24个山区市县药材种植面积13.69万hm2,总产量49.18万t,产值51.32亿元。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尽管保康县、罗田县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但由于其单产能力和单位面积收益在全省山区县市中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显著;蕲春、巴东、郧县、竹溪、英山、建始、恩施和鹤峰等县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虽然很大,但因其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不高,所以其综合优势指数偏低;曾都区和夷陵区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不高,但其种植效率和种植效益都非常显著;郧西县和房县的中药材种植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2.5 优质粮

自2004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以来,湖北省优质粮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山区主要有随县、通城、崇阳、浠水和利川等5个县市种植优质粮,2013年,5个县市的优质稻种植面积20.30万hm2,产量达133.38万t,产值36.43亿元。从表5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县优质粮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还应提升其效益比较优势;浠水县优质粮无论是在种植效率上还是效益上,都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种植规模不具有优势;通城县和崇阳县的优质粮种植不具有优势;利川市优质粮种植的效益比较优势明显,但其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率均不具有优势。

2.6 花生

凭借其易种植、易加工、用途广的优势,花生逐渐成为湖北省山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目前,全省有红安、大悟、浠水、随县、团风、枣阳6个山区县市种植花生,2013年,6个山区县市花生种植面积达4.88万hm2,产量15.88万t,实现产值7.51亿元。表6反映出红安县花生种植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但其效益优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大悟县花生种植的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在生产效率和效益上,都不具有比较优势。

2.7 烟叶

烟叶以其较高的经济价值成为湖北省山区县市的重要产业,主要分布于咸丰、保康、郧西、秭归等4县。在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严格控制烟叶种植面积和收购量的政策指导下,近年来,湖北省烟叶种植规模不断缩小,调研数据显示,仅郧西、秭归、保康、咸丰4个县的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13万hm2降为2013年的1.01万hm2,但烟叶产值却由2011年的2.89亿元提高至2013年的3.53亿元。从表7可以看出,郧西县种植烟叶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尽管种植规模和种植效益均不高,但其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显著;保康县、咸丰县的烟叶种植规模很有优势,但其种植效率却不高;秭归县烟叶无论种植面积,还是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都不具有优势。

2.8 山羊

山羊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于长阳、房县、郧西、宜都、随县等14个县市,主要品种有马头山羊、宜昌白山羊和麻城黑山羊。从表8反映出,房县、宜都和郧西县山羊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其中,宜都市无论在养殖规模上,还是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郧西县山羊养殖的效率优势相对较弱;房县、长阳和随县山羊的养殖规模优势非常明显,但其养殖效益和养殖效率处于相对劣势;麻城、通山和竹溪县山羊养殖的效益和效率明显,但其规模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增强。

2.9 肉牛

肉牛产业是湖北山区经济中的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南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目前,全省山区肉牛主要分布在枣阳、随县、竹溪、恩施、大悟等11个县市。2013年,11个山区县市肉牛出栏35.66万头,牛肉总产量达7.65万t。从表9可以看出,枣阳市肉牛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最为明显,但其养殖效率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恩施市、竹溪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明显,但其养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随县和大悟县肉牛养殖的规模比较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率和养殖效益方面均不具有优势。

2.10 肉鸭

肉鸭产业是湖北山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要分布在孝昌、崇阳、利川等县市,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肉鸭产业不断做大做强。2013年,全省山区肉鸭出栏1 900万只,鸭肉3.35万t,实现产值5.11亿元。从表10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孝昌县肉鸭养殖的综合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其效益比较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崇阳县肉鸭养殖的规模优势明显,但在养殖效益和效率上,都不具有优势。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 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43个山区县市的茶叶、食用菌、蔬菜、优质粮、中药材、花生、烟叶、山羊、肉牛以及肉鸭10大特色农产品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英山、五峰、夷陵、宜都4个县市区是茶叶种植的优势区域,随县是特色蔬菜种植的优势区域,曾都、随县和南漳3个县区是食用菌生产的优势区域,宜都的山羊养殖优势突出,对于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应给予大力扶持。

2)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率优势的农产品,如宣恩、竹山和谷城的茶叶,保康和咸丰的烟叶,枣阳的肉牛,应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养殖管理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其生产能力。

3)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不具有效益优势的农产品,如秭归的特色蔬菜,随县的优质粮,恩施和竹溪的肉牛,孝昌的特色蔬菜和肉鸭,应通过走专业化、合作化、机械化生产道路,控制生产成本,提高产量;通过改善农产品品质、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

4)对于效率、效益优势突出,而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如通城的茶叶,谷城和五峰的特色蔬菜,保康、罗田和夷陵的中药材,曾都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红安的花生,郧西的烟叶,麻城、通山和竹溪的山羊,应加大种养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提高种养的专业化程度。

5)对于规模优势明显,而效益优势和效率优势兼不具备的农产品,如大悟的茶叶、花生和肉牛,恩施、竹溪的茶叶和中药材,咸丰、保康和孝昌的茶叶,蕲春、郧县的特色蔬菜和中药材,郧西的特色蔬菜和山羊,远安和房县的食用菌,英山、巴东、建始和鹤峰的中药材,随县的肉牛和山羊,房县、长阳的山羊,崇阳的肉鸭等,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选育和推广,提升种养水平,创新经营模式,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优势品牌等措施提升种养的效率和效益。

3.2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快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

积极开展无公害中药材品种选育,加强畜禽良种繁育,重点培育“三黄鸡”、“黑山羊”等独特的地方品种,大力推广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茶叶生产技术、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及实用技术,着力提升山区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2)加强种养基地规模化建设

特色农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走规模化经营之路。要按照标准化生产要求,大力推进主产区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要突出不同区域品种特色,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

3)加快改善特色农业发展条件

鼓励财政资金加大对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扶持特色农产品的良种繁育、技术创新和原产地维护等关键环节,同时,在优质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等项目安排方面向山区特色农业及其关联产业倾斜。

4)加快特色品牌打造力度

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已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开发一批具有湖北省山区自身特点的新品牌。着力打造精品名牌,做大做强获得地理保护标志以及具有知名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

参考文献:

[1] 张 晴,刘 洋,高明杰,等.我国蚕桑业生产格局及比较优势演变特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9):46-50.

[2] 马丽荣,王恒炜.甘肃省主要油料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8-12.

[3] 董诗连.福建省尤溪县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5):68-72.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第3篇

1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系统要素与结构功能

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综合作用的庞大系统,具有复杂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点。特色农业旅游系统是由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组成的,两者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效果直接决定着特色农业旅游系统能否可持续运转。

1.1特色农业系统要素组成特色农业系统包括内核系统与外援系统,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农业发展的系统动力。

1.1.1内核系统。内核系统由包括土地、水、气候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以及农民的创意、政府政策的引导、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要素组成,属于基础支撑系统。自然资源是基础,区域特色农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土质、水源、气候等自然条件。深圳的荔枝之所以赢得杜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称赞,与荔枝发芽分化时期的低温干燥、开花幼果时期的温暖少雨、果实发育时期的适量少雨的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人文要素是主导,经济发展的水平刺激了农民的创意,政府根据市场导向制定相应政策,保障创意与市场衔接,进而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经济增长的目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加上优越的人文要素是农业系统发展的内因。

1.1.2外援系统。外援系统由经营农业的企业、工业化的反哺以及城市化的辐射等外部因素组成。本地以及外来企业的出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有利于稳固和改良特色农业,促进特色农业的持续发展。鄢陵县素有“花县”“花都”之美誉,然而其花木产业的发展速度却相对滞后,为此,鄢陵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招商,截至目前已有130多家企业入驻,经营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极大地巩固了其“中国花木第一县”的地位。工业化的发展向农业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资料,城市化的进展需要大量的农副产品补给,这些都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援。

1.2旅游系统要素构成旅游系统主要由旅游主体系统与旅游催化系统组成。旅游主体系统包括旅游需求、旅游营销、旅游中介、旅游基础设施等,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2.1旅游主体系统。喧闹的城市生活、拥挤的交通、沉重的生活压力迫使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这是旅游活动发生的主观条件。针对这种需求,各种媒介进行了宣传,再经过旅游中介的组织与转移,最后通过旅游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保障各种旅游活动的实现。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作用形成了旅游的主体系统。

1.2.2旅游催化系统。旅游催化系统由旅游产业内部不同因子组成,如旅游产业集聚、相邻景区景点、优秀的旅游城市等,这些因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而对新型的旅游活动产生催化作用。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一个旅游因子的变动将会影响其他因子的变化。旅游产业的集聚,如酒店业、旅游景区的繁荣将会进一步完善附近的旅游交通与旅游基础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将会带动新的旅游景区开发,优秀的旅游城市将会为本区域内各类型的旅游活动打造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产业的集聚、良好的旅游交通与旅游设施、成熟的客源市场、优秀的旅游城市将会催化新型旅游活动的诞生,而这些因子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旅游催化系统。

1.3特色农业旅游系统结构功能特色农业系统内部各相关子系统之间,以及与旅游系统之间不断进行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系统耗散结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驱动力,从而推动农业旅游的不断发展(图1)。

2区域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机制

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状态是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综合结果。特色农业旅游综合发展能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旅游系统的推动力三者均是矢量概念,其作用力方向分别代表着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导向、农业资源导向、旅游推动导向。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综合能力是其他两种分力大小的综合反映,类似于物理学概念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图2)。图中,D为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动力,Dc为旅游系统的推动力,DN为农业系统的吸引力,OM、ON分别为Dc和DN在D上的垂直投影。图中,a为情景1:D=OD=OM+ON;b为情景2:D=OD=OM+ON;C为情景3:D=MN=ON-OM;d为情景4:D=MN=ON-OM。情景1为特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机制,DN>0,Dc>0,D>0,农业系统吸引力与旅游系统推动力形成合力;情境2为特色农业旅游稳定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系统的推动力减弱;情景3为缓慢发展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农业的发展;情景4为特色农业旅游的衰退机制,DN>0、Dc<0、D<0,旅游业的发展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

2.1特色农业系统吸引力风景别致的农业旅游资源、舒适静谧的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等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求知、求新,拥抱自然、回归自然的需求,是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引力。农业系统的吸引力是系统内部各子因素综合作用的合力,主要表现为:

2.1.1农民的创新力。有农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自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如浙江萧山区新街镇的农民在积极发展传统主体农业的同时,大胆探索发展以花卉苗木为龙头的特色农业,目前已形成“江南明珠”形象,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观光游览。

2.1.2企业的推动力。有些地区虽然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条件,但由于农民的散户经营,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无法发挥资源优势,在此情况下,以经营大农业为主的企业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特色农业资源的转化,如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等,都是企业的入驻效应。

2.1.3政府的发展力。政府在农业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广西横县各级政府领导从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茉莉花产业,实施各种措施促进茉莉花产业的发展,为横县打造茉莉花旅游品牌,发展“茉莉之旅”特色旅游提供了平台。

2.1.4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拉动力。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镇中心地区通过产业、技术的梯度转移,以及现代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辐射带动着周边特色农业的发展,因此,工业化、城市化的反哺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外援动力之一。

2.2旅游系统的推动力仅有农业系统提供的特色旅游资源无法形成农业旅游,还需要旅游系统的推动与辅助。旅游系统的推动力是旅游主体系统与旅游催化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①旅游需求的原始动力。从心理学和经济场学的角度看,人类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随着收入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各种物质条件的便利,进一步提高了审美需求,要求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农业文明,对农业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而人对旅游的需求是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②旅游中介的辅助力。中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向顾客传递信息,组织顾客出行,满足顾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外出活动,加速了旅游活动的开展。③旅游产业的集聚力。经济地理学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集聚力和分散力,各种旅游生产要素在区域相对集中时,就有可能以便宜的费用组织生产,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将会不断累积成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源泉。④相邻景区景点的辐射力。相邻景区景点的客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资源共享。⑤优秀旅游城市的影响力。鲜明的旅游城市形象是游客选择目的地的重要依据,因此,独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将对区内的旅游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3区域特色农业旅游发展系统动力状态及其调节机制

在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旅游系统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特色农业旅游的作用力方向不同,进而影响了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使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状态。为了保证特色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必须根据其发展的不同状态进行调制。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SPSS模型;聚类分析;发展模式

据2014年最新数据统计,山西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33.1亿公斤。其中,小杂粮产业和雁门关生态畜牧业成为山有的两大王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模式已势在必行。

一、山西生态经济类型划分

山西十一个市在生态农业特点方面既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便于统筹帷幄,因地制宜,综合发展,本文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模型对山西十一个市进行归类划分,并以此构建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对各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1. 指标选取

参照山西现状,遵循生态农业发展原则,按照区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大因素提取各级指标。具体如下:

2. SPSS分析

把原始数据输入,进行SPSS软件分析,得出主成分分析结果,筛选出最能反映山西生态农业的指标,

通过计算主成分荷载: ,得出如下相关系数表:

由图表分析得出,前四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5%以上,因此选择前四个指标作为新的综合因子系。主成分1,与人口密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很大的正相关,是一个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独立因子;以此类推,主成分2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因子;主成分3是一个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因子;主成分4是一个衡量生态环境发展的因子。

(二)对各项指标进行聚类分析(HCA)

基于以上得出的主成分因子,采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即划分11个样本并将其分类。得出如图1的聚类树状图。

二、各生态农业区发展模式构建

(一)以大同市、朔州市为主的雁北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农-林-牧”型

针对雁北地区的生态特点及比较优势,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畜牧业为主导,林业为防护、农畜产品加工为商品而经营的大农业生态结构。(1)农林牧复合系统建设推广秸杆过腹还田和其它蓄粪及微生物菌肥,利用生物措施和天然植物农药防治病虫害,实现农业的绿色生产。(2)大面积推广柠条种植技术。柠条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抗逆性,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3)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牲畜,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绒、皮张、蚕丝和药材等畜产品,培养专业养殖户,引进高新技术养殖设备,建立中小型农场,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二)以忻州市、吕梁市为主的两山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农-林-果-药材”型

鉴于黄土丘陵区地势及水土流失严重的特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标准,统筹安排。(1)山西杂粮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美誉度,需求量呈逐年增大的趋势,其中,要重点建设以沁县、汾阳为代表的太行、吕梁山区优质小米基地,以左云、岚县、娄烦、五寨、岢岚为代表的晋西北优质马铃薯、莜麦、玉米、甜菜、杂豆基地。(2)借用户包小流域治理的经验,培育集约型种粮专业户生态专业户,可以是小流域治理承包者,也可以是庭院型生态经济的养殖专业户,创造“山地园艺型”等流域治理新模式。(3)吕梁山形成以柳林红枣、汾阳核桃为主的干果经济林,重点打造特色坚果生产,树立自身品牌效应。(4)太行山一带还是中草药的重要产区,可以建立党参、阿胶等生产基地。

(三)以太原市为中心的晋中城市郊区农业发展模式构建――“蔬菜-能源-休闲观光型”

鉴于该区域靠近省会城市,可考虑:(1)大力发展精菜和稀特蔬菜生产。采用大棚种植,建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培养专业生产户,学习高新科技进行无土栽培等技术,造好城市的菜篮子。(2)要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制作技术。利用禽畜粪便、秸杆、农作物副产品及杂草等加工的肥料,加强农村太阳能和秸杆气化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3)借助晋中地区旅游业发达的特点,建立特色板枣养殖基地、特色汾酒基地,特色陈醋基地等,开辟县市旅游路线,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开发农产品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四)以运城市、临汾市为主的晋南地区农业发展模式构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型

借鉴日本生态农业OVOP模式,创新发展“一县一业”发展模式,采购优质种植资源,引进种养及栽培技术,打造山西特色品牌,分配到各县、村,一村一品牌,一县一产业:(1)发展沁州黄小米、水稻、燕麦等高附加值杂粮。(2)建设运城棉麦基地,发展临猗、万荣、平陆等地的苹果经济林。(3)打造画眉驴肉、吉县苹果成为国际品牌。(4)推出特色农产品,如曲沃烟叶,万荣柿饼,平陆百合,临沂玉瓜等。(5)创新水稻良种推广模式,使企业、研究院、农民形成合力,推进我省种植业自主发展。这一发展模式已在海南省得到践行,并利用该模式发展起“澄迈福牛”、“昌江玉兔”、“桥沙地瓜”等优势品牌,起到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第5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4-643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4.086

Abstract: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the evaluation model for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as established, using AHP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Taking Luotian chestnuts as an example,using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verify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marketing force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uanggang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ing for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untermeasures

“营销力”的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已受到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研究者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将农产品营销力定义为:农产品生产组织或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的营销努力在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农产品生产组织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1]。国内学者主要从营销能力、营销的强度或力度两个方面理解和研究营销力。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农产品营销力界定为:组织在农产品营销过程中,获得消费者认可的营销活动和营销行为能力。黄冈是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品牌众多。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提升对于黄冈早日实现“四个大别山”的奋斗目标和“双强双兴”战略,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拟通过研究当前形势下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政策建议。

1 黄冈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南麓,素有“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之称。黄冈南部沿江湖区盛产山药、大蒜、萝卜、辣椒、莲藕、酒等;北部山区盛产板栗、粉丝、药材、茶叶、桔梗、花生、甜柿、晒烟,其中,有蕲春四宝(蕲艾、蕲龟、蕲蛇、蕲竹),还有自古以来就是朝廷贡品的“黄团”、“蕲门”茶叶等。目前,黄冈市已确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五带十区”特色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五带”分别为:大别山南麓板粟产业带、沿江“三水”(水产、水禽、水生植物)产业带、沿江双低油菜产业带、沿江林业产业带、柳界公路沿线优质稻产业带[2]。“十区”包含了蚕桑、山野菜、三元猪、优质奶牛、优质茶、优质蜂产品、中药材、红薯、花生和蔬菜等产品的加工生产区。

近年来,黄冈抓住发展“大别山试验区”的发展机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罗田板栗的产量为全国第一,英山茶叶产量为全省第一。

2 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具有公共属性,它是区域内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带动农户共同打造的体现特定区域的价值和文化,是众多力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应本着系统性、动态性、多元性的原则构建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黄冈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力主要由营销战略、营销战术、营销执行、营销绩效4种基本力量构成。在参照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黄冈特色农产品的特点建立了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图1)。

2.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本研究依据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构建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专用计算工具yaahp计算出各层单排序的权重(表1)。

3 营销力评价实证分析――以罗田板栗为例

3.1 罗田板栗产业发展现状

罗田县是中国板栗生产大县,素有“中国板栗之乡”的美誉。罗田板栗现已成为罗田县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罗田板栗产业发展情况见表2。表中数据来自2010 ― 2012年《黄冈统计年鉴》和2010 ― 2013年《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目前,罗田已建成了8个板栗专业市场,是南方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罗田板栗已基本上形成了“巩固南方市场、占领北方市场、开拓欧洲市场、打进国际市场”的市场格局。随着罗田板栗的产业化发展,罗田板栗的产量和销售收入在不断扩大,销售渠道逐步完善,品牌意识逐步强化。罗田板栗已注册了“罗甜”牌板栗商标,进一步提高了罗田板栗的知名度。

3.2 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评价

本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罗田板栗的营销力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3.2.1 确定营销力模糊综合评价因素集和评价备择集 把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分成4个互不相交的子集,构建起目标层因素集和各准则层的因素集U=(U1,U2,U3,U4);U1=(U11,U12,U13);U2=(U21,U22,U23,U24,U25,U26);U3=(U31,U32,U33);U4=(U41,U42,U43)。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五级等级评语集作为评价等级,各等级标准采用百分制,规定优秀为(90,100),良好为(80,90),中等为(70,80),一般为(50,70),差为(0,50)。评语集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差}={95,85,75,60,25}。

3.2.2 收集整理评价数据 于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节”期间实地调查罗田板栗的生产、销售情况。每年邀请10位专家(包括罗田板栗的经销商、销售员及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导)对罗田板栗营销力指标层各要素进行模糊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整理,进行隶属度计算后,得到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其中2013年模糊关系矩阵见表3。

3.2.3 计算评价结果 根据以上模糊关系矩阵,结合表1中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罗田板栗2013年营销力评价结果,计算过程如下:

由此可知,2011年罗田板栗的营销力处于中等,2012年良好、2013年为良好,2013年比2012年略有提升。

3.2.4 评价结果分析 由表1可知,影响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首要因素为品牌传播力。根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品牌价值逐步提升,与实例分析中罗田板栗2011 ― 2013年的营销力评价结果变化趋势一致。此外,2011 ― 2013年罗田板栗的种植面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趋势,说明本研究提出的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实证分析结论

黄冈特色农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对黄冈市当前的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是适用的,但黄冈有很多县级特色农产品的经营发展还没走上正轨,在进行营销力评价时评价指标还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订。如,团风苦荆茶、黄梅青虾、武穴佛手山药,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刚刚起步,要获得相对公正的营销绩效力评价是相当困难的。“顾客满意度”这项指标就不适用于这些特色农产品,并且对于这类产品营销力的评价,应该把“产品质量水平”的权重提高。

4 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营销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黄冈市百户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中,有24户的年产值或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下,有76户的固定资产在1 000万元以下;按产业规模及其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来衡量,难以完全代表各地的农业特色,更无法形成全市的合力和拳头[2]。黄冈应在特色农产品板块核心基地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加强基地与农户、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基地与企业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推广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的示范作用[3]。

4.2 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与运作

黄冈虽然特色农产品众多,但很多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高,存在着“有产品无精品、有名声无名牌”的现象。要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市场主体打造品牌,依靠诚信、创新和责任经营品牌,依靠整合小、散、杂、弱来做大品牌,依靠落实政策资金扶持品牌,依靠良好的市场法制环境保护品牌。一方面,政府要拿出专项奖金,先在省内,后到国内,再到国际,逐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在电视、广播、报纸、牌匾、网络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鼓励有规模、有实力的特色农产品企业参加有影响的全国、全省产品评比活动和展销会、博览会。通过板栗节、药材节、休闲农业采摘节等传统节会,打造富黄冈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推广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如英山茶叶,可将茶文化与毕升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建设茶文化设施,丰富茶文化内涵,提高英山茶叶的文化品位[4]。通过文化与产业的对接,使特色农产品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特色农产品品牌经济的发展。

4.3 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黄冈很多特色农产品出产地较分散,大部分位于农村,不具备有组织的、完善的销售网络体系。目前各地少数单独开展网络销售的企业或生产者已采取了在C2C网站开网店或到企业黄页免费公司信息等简单的手段,但由于没有专业营销,普遍收效不佳。很多特色农产品,如茶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长时间“养在深闺人未识”。应鼓励和引导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创新转型,通过开发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模式,不断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4.4 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体系

黄冈特色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了批发市场和个体零售相结合的流通体系,但现有的流通体系只能满足部分区域市场的需求,市场覆盖范围有限,未能将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其营销力。要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通过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国内和国际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实现特色农产品配送的信息化和专业化,提升黄冈特色农产品流通的档次和规模[5]。

参考文献:

[1] 柳思维.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0(2):134-137.

[2] 郭红霞.发展黄冈特色农产品物流业的SWOT分析[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8-91.

[3] 邓庆海.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兼谈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J].农产品加工,2005(5):60-62.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第6篇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SWOT分析;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F323.7;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33-01

江苏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及独一无二的耕作、养殖方法形成了大量的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产品信息传递,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文运用SWOT框架对江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为促进江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提出建议。

1 江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分析(strength)

1.1 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

江苏省自然环境优越,人文地理资源丰富,农业精耕细作,孕育了众多的特色农产品。2007年农业部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公布的江苏特色农产品就有:特色蔬菜:莲藕、莼菜、百合;特色果品:梨、水蜜桃、杨梅、枇杷、板栗;特色粮油:蚕豆、啤酒大麦;特色饮料:绿茶;特色花卉:盆栽花卉;特色纤维:蚕茧;特色猪禽蜂:肉鸡、水禽、蜂产品;特色水产:海参、珍珠、鳜鱼、青虾、黄颡鱼、黄鳝、乌鳢、鲶鱼、龟鳖。其实江苏省的特色农产品还有很多,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如阳澄湖大闸蟹、高邮鸭蛋、南京雨花茶等,这些产品为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了货源。

1.2 政府和企业建立大量的农业信息和商务服务网站

江苏省从2005年起就启动了全省农业信息服务工程,政府建立了大量的农业信息和商务服务网站。如省农委建立的江苏农业网、省农科院建立的江苏农业信息网、省农业信息中心建成的江苏农业商务网等。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也建立了大量的地方特色网,如徐州的中华果都网、邳州大蒜网、连云港洋葱网、如皋花木大世界网等。这些农业和农产品网站都可以用来进行特色农产品的展示和信息,提升产业知名度,保障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1.3 开展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江苏省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和不断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目前“四纵四横四连”的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全省13个地级市间都有高速公路相联,沿江、沿海拥有连云港、南京、镇江、张家港、江阴、南通等多个枢纽港口,还有南京禄口、连云港白塔、无锡硕放等7个通航机场,江苏建立电子商务物流的基础设施,即交通物流基础相对完善。省内实现的村村通水泥路,也解决了农产品外运的物流起点问题。

2 江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2.1 农民上网比例较低,电子商务观念滞后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12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3.7%,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59.1%)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苏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互联网设施完善,农民上网的比例高,而苏北地区农民收入比较低,网络成本相对较高,相当多的农民没有条件上网获取信息。另一方面,农民的电子商务意识低,没有认识到开展电子商务能带来商机。

2.2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规模较小,交易功能差

江苏农村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为各市、县农林部门提供农业综合信息和为农服务的内容,发挥着农业电子政务的功能;二是特色农产品供求信息,为当地农民提供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技术和管理信息服务。这些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缺乏交易功能,客户无法在线订货,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交易功能[1]。

2.3 农产品本身具有特殊性

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易变质性等特点,受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产品质量不易控制。而农产品电子商务要求网上交易的农产品品质能分级、包装规格化,且能常年供货,这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提出了较高要求[2]。江苏的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规模化和集约化开发程度不高,加工能力低,造成部分农产品外观形象不佳,产品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影响了农产品的网上交易。

3 江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

3.1 政府积极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201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等13部门办公厅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江苏省政府对“十二五”期间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省商务厅为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免费的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和电子商务培训,这些都为江苏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2 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2012年江苏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产品展销会在南京规划建设展览馆举办,仅3 d,进场观展购物的市民就超过8.5万人次,展销会现场零售总额达2 100万元,现场对接会签订的协议额高达2.2亿元。由此可见,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很大。通过电子商务,消费者在网上就可以购买到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使生活更加便利。

3.3 借鉴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成功的经验

中国中西部地区新疆的大枣、四川特色小吃等超过70%的销售都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外省的。江苏的沙集,如今成为一片拥有 600多名农民网商、1000多家网店、主营的中低端板式家具网络销售量占到全国销售总量的80%以上,年销售额超3亿元的电子商务沃土。江苏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都可以借鉴沙集电子商务成功的经验。

4 江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threats)

4.1 网络的安全性问题

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通过因特网或企业之间的专用网络来实现,而网络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根据《2012年度江苏省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2012年江苏的互联网就遭到木马僵尸网络、飞客蠕虫病毒、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等多种形式的攻击,再加上网上诈骗事件的发生,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4.2 电子商务人才的缺乏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维护、信息的采集和、市场行情的分析和反馈都需要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实施。据调查发现,江苏农村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很少,乡村干部大部分都是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建立的网站内容缺乏行业和区域特色,时效性差,满足不了农民和客户的实际需求[3]。

5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省各级政府和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变电子商务发展的不利因素。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现代农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完善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平台的服务功能,加大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为推动江苏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4]。

6 参考文献

[1] 王双进,高贵如,郭珊,等.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10):387-389.

[2] 查学东.对淮安市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331-337.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第7篇

关键词:县域 农业 特色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一大批工业实力雄厚的百强县涌现出来,掀起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高潮。但值得注意的事,我国仍然有大量县域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县。这些县域本身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立足自身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成为这些县实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蒙阴县及其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概况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隶属临沂市,地处著名的沂蒙山腹地。该地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资源丰富;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境内大小河流、湖泊众多,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县总面积1601.6平方公里,其中荒山占总面积的57%,丘陵占37%,平原洼地仅占6%。山地与丘陵交错分布,使得交通极为不便 。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蒙阴县结合山区实际,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开始大力发展林果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蒙阴县蜜桃种植面积达65万亩,年产19亿斤,遥居全国产桃县之首,被誉为“中国蜜桃之都”。蜜桃产业的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极大的促进了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蒙阴县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二、蒙阴县特色蜜桃产业发展模式探析

分析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一下几种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导向型、政府主导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然而,分析蒙阴县蜜桃产业发展历程会发现,蒙阴蜜桃产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由市场、政府、中介组织交替起主导作用。

1.市场主导阶段。市场主导阶段即农户自发探索阶段。蒙阴县地形大部分为地、丘陵,不适宜种植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的探索,蒙阴人民发现蒙阴独特的地形、充足的光照十分适宜发展林果业。早期林果业主要有苹果、板栗、山楂、蜜桃等品种。而受土壤、水质等因素的影响,蒙阴出产的蜜桃脆而甜,口感独特,深受市场喜爱,于是大量农户开始发展蜜桃种植业。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市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政府主导阶段。此阶段政府发蜜桃作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突破点,鼓励农户开展蜜桃种植。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方式,开展“村村通”工程、水利建设工程,实施“科技兴果”等战略实现蜜桃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通过政府各种政策的推动,蒙阴蜜桃在京津唐、沪宁杭、东北等地区逐渐打开市场。蒙阴蜜桃产业规模开始迅速发展。

3.中介组织带动阶段。此阶段是在蒙阴蜜桃的优势地位开始显现,农民种植蜜桃的热情空前高涨的背景下,由政府、种植大户牵头等形式发展起来的合作社起主导作用的阶段。合作社依靠自身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一头连接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架起了沟通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实现了农民增收与市场满意的双赢。

在几十年的探索过程中,蒙阴县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其本质是政府与农民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并通过产业化与规模化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以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发展模式。该种模式的关键点在于能够发现自身优势或变自身劣势为优势以找到自身经济增长点。

三、蒙阴县特色蜜桃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

1.蜜桃品牌建设和文化建设双管齐下。在蜜桃品牌建设和蜜桃文化建设方面,蒙阴县双管齐下,并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蒙阴县在着手建设文化旅游风景区、桃文化广场、桃文化展厅、农家乐等多种形式的桃文化产业的同时,举办了八届桃花旅游节、三届赛桃会、和三次全国桃文化论坛等大型活动。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极大的提高了蒙阴蜜桃的品牌知名度,树立了蒙阴蜜桃良好的品牌形象,又极大的提升了蒙阴蜜桃的文化底蕴,成功树立了“蒙阴蜜桃”农产品品牌和文化品牌的双重品牌形象。

2.建立以蜜桃产业与多种产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蒙阴县在大力发展蜜桃产业的同时,注重多种产业联合发展的建设,初步建

起蜜桃产业与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旅游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养殖业、加工业、物流运输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或是对蜜桃产业发展的补充,或是蜜桃产业链的延伸,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蜜桃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通过分析蒙阴县蜜桃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与当地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自然环境所适合发展特色农业是不同的。一个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要科学地分析自身在各方面的优劣势,实现科学定位,找到自身所最适合发展的那一项特色农业。

此外,政府与市场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市场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初期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市场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够淘汰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政府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集中县域内的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引导与规划。

参考文献:

[1]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王青云等.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特色农业发展分析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贵州

一、引言

自2004年起,“三农”问题连续多次出现在党中央一号文件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实现农业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又是农业经济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省份农业发展情况因省情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因素也存在区别。

贵州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省份,由于常年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使得贵州农业生产拥有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贵州山地和丘陵面积高达90%以上,土地资源的严重稀缺又制约着贵州农业的发展。因此,贵州农业是以“山地农业”为主的农业,并且农业生产在贵州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贵州省情,针对贵州农业特点,从影响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微^层面选取研究指标,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定量分析各影响因子的关联度大小,进而为贵州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Grey Theory)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在1982年《灰色控制系统》论文中首次提出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其中灰色关联分析法是该理论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计算描绘出各因素变化的几何曲线,并根据几何曲线的形状比较其相似程度,以此来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两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大,说明两因素的发展态势越接近,联系越紧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研究成效更加显著。其分析过程主要包括:确定分析数列、变量的无量纲化、计算关联系数、计算关联度并比较关联度数值。

(二)指标体系构建

该研究从数据可获得性、指标量化的可行性等出发,以突出主导因素作为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贵州农业经济状况及各影响因素对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选取四个一级指标因子,即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因子、农业资本投入因子、农业技术投入因子、农业产出因子。其中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因子包括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化肥施用量、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员5个方面指标;农业资本投入包括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指标;农业技术投入因子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个方面指标;农业产出因子包括农业(种植业)产值、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渔业产值4个方面指标。

三、影响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一)影响贵州农业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该研究所需数据由2010~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来。研究中选取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x0为参考数列,比较数列包括:x1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千公顷),x2指农村用电量(亿千瓦小时),x3指农用化肥施用量(万吨),x4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x5指农业从业人员(万人),x6指政府财政支农支出(亿元),x7指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x8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千公顷),x9指农业(种植业)产值(亿元),x10指林业产值(亿元),x11指牧业产值(亿元),x12指渔业产值(亿元)。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再根据均值化处理数列表,计算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同一时期的绝对差,从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为:Δmax=0.51,Δmin=0,计算得到各指标关联度,并进行排序,所得结果为:农业(种植业)产值灰色关联度为0.9198,排名第一;林业产值关联度为0.8978,排名第二;农村用电量灰色关联度为0.8789,排名第三;牧业产值灰色关联度为0.8554,排名第四;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灰色关联度为0.7794,排名第五;政府财政支农支出0.7540,排名第六;农业机械总动力灰色关联度为0.7400,排名第七;渔业产值灰色关联度为0.6682,排名第八;化肥施用量关联度为0.6411,排名第九;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灰色关联度为0.6327,排名第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灰色关联度为0.6071,排名第十一;农业从业人员灰色关联度为0.5722,排名第十二。

(二)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1.在影响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4个一级指标因子中,农业产出因子关联度值整体较高,这表明农业总产值作为反映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指标较为合理。其次,农业技术投入因子与贵州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比较强,因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持,贵州多为山地并且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贵州农业技术的投入程度。同时,农业资本投入因子与农业总产值也有较大的关联程度,这是因为增加农业资金的投入,能够确保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并且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因子与农业总产值的关联程度最弱,这表明贵州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再是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传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于贵州农业经济的发展,贵州农业需要从传统农业中稳步转型。

2.从影响贵州农业总产值的12个二级指标来看,农业、牧业和林业产值的关联度值都超过了0.85,这表明近年来贵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贵州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农业(种植业)对贵州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最大,而渔业与贵州农业经济的关联度并不大。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以及农村用电量与贵州农业经济的关联度也比较高,这说明科技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对贵州农业经济的增长有着较大的贡献。农业化肥施用量关联度值比较低,仅为0.64,这表明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大。另外,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与贵州农业经济的关联度比较低,说明贵州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于贵州农业经济的发展,无法有效地满足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农业从业人员与贵州农业经济的关联度最低,表明在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增加对贵州农业经济的增长作用不大。

四、政策建议

(一)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知,贵州农业经济与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的关联度比较强,而渔业与农业经济的关联度比较弱。说明近年来贵州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与其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整有一定的关联。今后贵州应在继续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不断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稳步推进林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牧业、渔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优势,鼓励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贵州地处高原,自然气候独特,干旱、高温、低温等不利气候条件都严重影响着贵州r业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贵州农业遭受严重干旱影响,受灾面积达到2570.2千公顷。在过去6年中,贵州主要农作物单产一直表现为缓慢增长,这与贵州不良的气候条件和农作物抗逆能力差密切相关。今后,贵州应该进一步完善农业水利设施、电力设施建设,增加土壤的肥力,积极建设高产稳产农田;针对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因地制宜,采用适应性作物生产体系;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2007~2014年,贵州农用化肥使用量由82.05万吨增长到101.29万吨,增加了23.4%。2007农药使用量为1.07万吨,2013年为1.35万吨,增加了26.2%。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可能带来土壤酸化、农药残留毒性、病虫抗药性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这不利于贵州农业的可持续性。为此,要发展贵州特色的山地农业,需要改变农作物对农药、化肥的过分依赖。在保持贵州农业稳定增产的前提下,需要鼓励农业科技的发展,积极研发化肥、农药替代技术及相关产品,提高农作物对化肥、农药的利用率,从而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实现贵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加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贵州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贵州农业财政投入明显不足,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贵州政府在今后工作中,一方面要拓宽农业资金的筹集渠道,以便保障农业投入资金有稳定的来源;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资金补贴机制,使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趋于合理化;积极使用“绿箱”政策,持续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支出,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并加强对农民技术的培训力度,支持推进贵州省“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除此之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持续增加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对贵州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不大,因此政府在保证农业基本生产的同时,应该完善土地制度,进行土地合理化流转,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参考文献:

[1]张建.农村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分析评价――以贵州省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5).

[2]田文勇,张会保赵圣文.贵州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04).

[3]王彩娟,张晓晨,朱志玲.基于灰色关联的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以宁夏为例[J].宁夏工程技术,2009(01).

[4]于金福.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5]李晓燕.贵州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宁夏农林科技,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