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特色建筑设计

特色建筑设计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2 09:32:00

特色建筑设计

特色建筑设计第1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一种文化艺术,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风貌体现,体现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技术进步和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类型丰富,历史悠久,由于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民族习惯,涌现出各地域文化建筑,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外现代建筑的各种思想理论涌入国内,人们对建筑的的发展是如火如荼。在发展各地域的建筑中,如何汲取先进的建筑思想精华,将地域的特色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从而继承并保留文化,这是建筑者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地域特色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时间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性是地域文化最明显的特征。由于不同地区引起的文化形态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另外,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时间积累中形成的,各地的文化内容也在长时间的演化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例如“秦”、“巴”、“蜀”、“荆”、“楚”、“吴”、“越”这些命名等,大多源于几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虽然到现在这些诸侯国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二、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筑设计发展

在城市的建筑发展中,地域城市需要自我的包装,自我文化的推荐才能更好的展现出特色文化的内涵。通过文化的传播和提高,来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也是城市提高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推助力。元明清古都北京,陕西三秦古都咸阳、西安,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的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东京城开封府,西南地区四川成都等地,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这些城市提升该地区经济实力的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是体现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人们也更容易在环境的耳濡目染下陶冶情操,触摸建筑的根源,激发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之情。例如苏州的“桐芳巷”,体现了地方特色建筑外观设计的突出代表,设计吸收了苏州传统民居的特点,造型轻巧,整体风格与苏州古城风貌融为一体。上海的三林苑的里弄建筑和海派特色设计,成都的川西民居设计,合肥的琥珀山庄徽派风格住宅设计,无锡太湖花园的马头山墙,广州岭南花园梳式布局等等都是其中成功的典范。地处雪域高原的藏民族的建筑,无论在建筑布局还是形态,色彩上,都体现了藏民族敬拜佛教,体现了藏民族的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

三、地域文化的建筑设计原则

对于一个地域城市而言,特色文化建筑往往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象征性,可以反映这个城市经济水平和发展程度。对合理的特色文化建筑设计就尤为重要,特色文化的建筑直接将结构表露出来,不需要修饰,就能表现出独特的外形和明显的识别作用,成为所在城市的一张名片。如何在建筑设中融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使地区民族建筑更具有生命活力,可以注重以下方面着手。

(1)从思想和意识上认识到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意识

在创造的过程中,建筑师要注重将自己民族所在的城市的文化特点及辉煌历史融入其中,设计出既符合现在建筑要求,又能体现地域特色风貌的建筑作品。认识到地域特色文化对促进民族地区的人文发展,和谐社会,当地旅游,推动当地经济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乌鲁木齐具有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二道桥国际大巴扎,成了乌鲁木齐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昌吉市的回民小吃街具有浓浓的回民传统建筑风格,成为本市人们休闲和外来人旅游认识本地民族文化的城市地标之一。因此,积极认真地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对地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产生巨大的提升作用。

(2)地域特色文化与建筑设计要融入现代城市的建筑设计中

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个设计首先要融合城市和自然的环境,表达这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和文化的特征。简单来说,建筑什么样的建筑,首先要表达出这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有的文化的内涵。例如对一个校园建筑进行设计,总体上要表达出校园的高雅殿堂,加上校园特有的青年活力特性,设计成非常有机建筑形态;因此,每一个类型的建筑,都有它固有的文化内涵表达。另外,在地域各异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深入到社会民间多吸收民族的文化,风俗,。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辽阔,风俗各异,在生活中,人与自然环境赋予了民族的地方色彩。建筑文化之所以形成不同的民族特色,一方面是自然地理条件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地民族风俗的习惯引起的作用。因此,如何将当地的地域、风俗文化结合到现代建筑设计的创设中,是需要设计者多体验当地文化和民风俗情。

(3)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内涵相结合

建筑设计者在对地域文化建筑的创作过程中,要将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心理需求等因子融入到建筑构造中去。地域文化建筑的特点就是民族特色性,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建筑内涵和地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一个地域的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在地域的传统中,发掘有益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因此,要结合各地地域文化的内涵,深入的挖掘出地域历史文化,创造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精辟的反映地域特色的文化。

(4)在经济发展号召下保留地域特色风情与味道

随着我国党中央城镇化建设的号召,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着,城镇化的建设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但是却出现当前很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 “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其原因是没有根据各地自身的特色进行规划设计。慢慢地丧失各地区域的归属感和文化根源,使现代化城市建设出现了城市建设模式的雷同。因此,在积极号召中央城镇化建设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地域特点和实情,将建筑设计与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有机融合,保留地域文化特色,提升地域城市文化的品味,展现地域城市建筑风采。

(5)地域特色文化中建筑设计要与地域的自然资源结合

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筑设计与各个地区的气候,环境,材料等相适宜,建筑的材料取材与当地,经过发展后成为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标志。建筑材料被地域文化所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地域文化,产石多石构,产木多用木构,产竹多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因此,建筑设计要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的地形地貌要求,融为一体,尊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体形、空间布局,建筑形式及材料色彩上下工夫,创造出有个性的精品。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充分结合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灵活运用当地的地域建材,使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体现节俭的原则,另一方面也能表现出地域的特色文化。

最后,地域文化中的建筑设计,一方面是继承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符合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好的建筑构思,源于生活、文化、风俗,塑造出一个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建筑特色结构。

参考文献:

[1]陈竹.浅析城市特色设计—中国建筑的地域文化设计[J].大舞台.2010(5):31-32.

特色建筑设计第2篇

(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合肥 230001)

(Shanghai longilat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nhui branch,Hefei 230001,China)

摘要: 我国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节能与环保的绿色建筑刻不容缓。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到应用环保节能材料和高新施工技术。

Abstract: Due to China´s severe shortage of energy, land, water, raw materials and other resources, to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ke the building consumption of non renewable resources as little as possible, and develop green building with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no time to delay. Green building refers to the buildings that provide a healthy, comfortable working, living, activity space for mankind,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achieve the highest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and the minimum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Green building design must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materials and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关键词 : 绿色;建筑设计;发展;节能;环保;高新施工技术

Key words: green;architectural design;development;energy sav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4-0148-02

作者简介:高天国(1979-),男,安徽枞阳人,中级,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

1 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的今天,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的节能建筑能耗水平大部分只能接近德国1995年《保温法规》的水平,少数项目略高于1995年德国的《保温法规》水平。其次,因为缺乏低能耗建筑标准规范,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水平还不高。最后,在施工工艺水平和产品材料性能方面也存在不小差距。另外,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所需部件缺乏标准规范,质量也良莠不齐,缺乏对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可靠支撑。低能耗示范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缺乏比较严密的质量监控、技术指导,也缺少能耗数据连续测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从而难以确保实际竣工验收后示范项目能达到设计节能率。但是,有充足的技术支持、节能减排要求、百姓的热切期盼、政策支持……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启蒙期”会很快过去。可以预言,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建筑必定成为主流建筑、常态建筑。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绿色建筑给出的定义,对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必须体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各个时段,包括规划设计、建材与建筑部品的生产加工与运输、建筑施工安装、建筑运营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处置和再利用;应该是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建筑。此外,绿色建筑还应是环境友好的建筑,它作为为人服务的生活和生产设施,应充分考虑人的健康、适用需求的建筑,是与自然和谐的建筑。

2 绿色建筑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生态中国的新时期战略目标,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很多省市根据目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的重要时期。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创建建筑节能省,对转变城乡建设模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建筑技术的指导原则是地域性、因地制宜的,而不是为绿色而绿色,成为技术的堆砌品。绿色建筑应当有效使用能源和资源条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地利用废弃材料,变废为宝,循环综合利用。生态环保主要指的就是建筑本身要适应地域的气候特征,还要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条件,要从建筑、使用到拆除再利用,都要做到对环境不构成威胁,力争做到“取于自然,回归自然”。

我国正在向着绿色建筑这个梦想的方向大步先进。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绿色建筑很有可能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有绿色建筑的总和。绿色建筑意义重大,它可以综合性地解决建筑的节能问题,同时节约空间,有效解决室内环保和对外部环境影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已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主要授予公共建筑,这是因为公共建筑是建筑能源消耗的焦点,应该在全社会起到建筑节能的示范作用。

我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在绿色建筑发展上,我国落后于国际上一大截,而且目前缺乏绿色建筑的某些单项技术与系统设计。第二,不同气候区差别化的标准规范有待制定。我国地域辽阔,全国范围起码可以划分成四个气候区。第三,绿色建筑设计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不同地方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

针对上述难点,可以采用以下政策。①要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凡是达到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都应该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的支持。②要完善绿色建筑标准的编制,使标准能够覆盖所有气候区和不同类型的建筑和住宅。③要推进材料和系统的集成创新。④要加强评估队伍的培训工作,对我国的建筑师进行全面的再培训。

3 绿色建筑的设计特点

3.1 绿色建筑的节地设计 建筑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对当地的自然采光进行利用,以此降低能耗和污染;其次需要收集、分析当地居民的资源,适宜总结出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模式,研究该项目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布局,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及健康的生活环境。

3.2 绿色建筑的节能节材设计 提倡绿色建筑,并落实到建材行业,更要大力推进建材生产和建材产品的绿色化进程。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施工时要尽量做到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室内采用灵活的隔断,能够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的产生;同时尽量采用资源消耗低和环境影响小的建筑结构体系;建筑结构材料合理采用高性能绿色建筑材料。目前国内利用工业废渣研制出来的高性能水泥,和利用废橡胶制成的橡胶混凝土都是新型的绿色建材,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可以灵活采用。

3.3 绿色建筑的节水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设计 绿色建筑的节水首先表现在应该大力倡导使用节水型器具;其次应该在适宜的范围内通过技术经济的比较,合理将雨水和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循环利用。设置中水和下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后的中水和下水用来作为景观绿化用水和冲洗道路汽车等。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办公楼、商场类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20%,旅馆类建筑不低于15%。

4 绿色建筑的设计趋势

绿色建筑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其中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都不应停留在个体建筑上,建筑师应该着眼大局,将其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进行思考;绿色建筑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比如污水处理、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围内的问题,还需要建筑师和其他专业的工程师相互配合,共同解决。

从设计目标上看,绿色建筑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强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设计师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尊重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应该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因地制宜,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及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应当注意结合公众需要,按照当地的气候采取相应的设计策略、利用简单的实用技术、使用节能的建筑材料。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减轻环境负荷,营造舒适与健康的环境。避免使用易破坏环境、产生废物的建筑材料;完善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坚持越小越好,将建设运行的资源和不利因素降到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的损害,为所有人提供舒适的空间环境。

发展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尊重民族习俗,依据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状况、气候特点等因素,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绿色建筑。尊重当地的历史,加强对已建成环境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再利用,尽量在建筑中融入当地独特的人文风情。从节能、绿色技术硬件的推广应用走向绿色生态社会新风尚的建立。我国的建筑不能一味追求奢侈、浪费和讲排场,在建筑设计上要恢复我国传统文化的节俭和自然的理念,能够取之有度,同时和谐相处。

5 结束语

绿色建筑经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综合集成,极大地减少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并与自然和谐的工作空间。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它主要倡导的就是能够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观。并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更加完善节能力度,并且能够加大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通过积累的实践经验,使绿色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具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信息所.多伦多的“绿色住宅”[A].建设科技动态,2006(9818).

[2]黄绳.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建筑学报,2004(9).

[3]罗玲玲.MER97面向21世纪的环境—行为研究国际会议” 回顾[A].建筑学报[J].2005(12).

特色建筑设计第3篇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园;建筑设计;探讨

1国内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地区作为人口最多的地方,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孩子上学。作为学前教育类型之一的幼儿园教育,针对的对象主要是3至6岁的儿童。为了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就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从学校开始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儿童适应性、创新性的不断发展,让其个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样才能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合适的人才。伴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重视,全国各地尤其是乡村正开始兴建许多新式的幼儿园以适应儿童的更好发展,同时乡村幼儿园也引进国内外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著名的蒙台梭利式教育法。这些新式教学都是秉承遵循人的成长规则和心理学原理,以激发幼儿在生理、心理和精神层次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就提出要尊重儿童的观念,鼓励孩子从内心去学习,把孩子的智慧与品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当下,因为人们对传统教育的改变,蒙台梭利式幼儿园在全国各地兴起,这种举措得到了当地政府、教育机构以及孩子家长的热烈支持。譬如说,青岛明星幼儿园、北京神墨幼儿园培训机构;此外还有瑞吉欧式幼儿园、音思派教育等。以上所列述的都是一些大城市比较有特色的幼儿园,除了这些,在我国农村地区也陆续出现一些符合当地地方特色的幼儿园,适合孩子的全面发展。

2适应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建筑设计

乡村地区按其地方特性,幼儿园建筑设计分为三部分,幼儿生活用房、幼儿供应用房、幼儿服务用房以适应儿童的健康发展。

2.1生活用房

因为农村地区土地便宜,人口较多。幼儿园在建设时都会布置几个生活用房,是用来给孩子提供休息、睡觉、生活的房间,并且房间设计要求很高,符合布局、采光、通风的要求。生活用房的设计理念是方便孩子,所以房间有活动室、休息室、更衣间、卫生间等设置,同时在布局上也是很有讲究,对于使用频繁的房间一般设置在幼儿园的楼下,而休息室这样相对安静的房间一般设置在楼上。这就是在农村地区幼儿园的地方特色。

2.2服务用房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不是特别发达,功能性用房设施配备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特色,主要体现在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医务室、值班室、办公室等基本功能性用房。而对于这部分房间的布局主要是设置在首层,比如医务室、晨检室等房间因为事服务用房,需要方便使用而对于其他房间可以设置在相对高一层的楼层,互相隔开,避免相互干扰。也可单独设置使用应具体要求。

2.3附属用房

附属用房一般是功能性不是很强的房间,主要是一些辅助作用比如食堂、茶水间、洗衣房等生活场所,他所需要占据的土地面积非常大,而迎合了乡村地区的建筑特点,土地丰富,面积宽广。一般是独立设置避免和其他房间相互干扰。一般情况下,幼儿园校区的建筑分为两种,集中式和分散式。在场地确定的条件下,应按要求设置协调好各个分区、房间的关系,以免造成干扰和浪费,使得其校区面积利用率最大。

3农村地区幼儿园建筑特色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3.1要突破孤立的班组空间

中国的幼儿园建筑与国外的幼儿园建筑布局相差甚大,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主要是沿用固定的活动单元模式,所有的儿童就限制在几间房间或活动室中;而相比国外的幼儿园教室布局,他们多采用自由式的平面布局,围绕多功能厅来组织空间,打破原有教室独立封闭的班级空间,把以往传统的走廊连接教室的布局手法转换成儿童互动、游戏、社交的综合性空间。这样不仅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还促进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交往,从而形成生机勃勃的儿童天地。

3.2要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班级为基础,从而导致在我国农村幼儿园建筑模式趋向于管得太死的特点。从农村幼儿园的建筑方式上就可以看出,大小教室隔开,走廊长连,所有孩子都按年龄、班级分开在不同的教室,各班的老师和孩子互不往来,都是以班集体为中心。然而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早就证明,孩子要健康成长就必须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成人一起活动和游戏。所以应将幼儿园的建筑与其他不同性质的建筑结合在一起,可以和小学、中学、等其它的公共建筑一起联建,这样就可以让儿童和不同年龄段的人沟通交流。在不同人群的交往中,他们可以学到不同知识,开阔眼界,促进情感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建筑上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打破分割、封闭格局,更多的为孩子创造公共的交往空间。

3.3要增强室外趣味空间的设计

因为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所以对农村幼儿园建筑来说要求比较高,就必须要求面积较大的空旷的室外环境,用以设计满足儿童游戏、娱乐的场所。而游戏又是开发孩子智力和学习知识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比如冒险游戏、“连接体”游戏其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团队协作能力。农村幼儿园建筑只有迎合以上三点要求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教学提供自己的特色,使农村孩子能够真正的打破固有模式和城市幼儿园一样有自己的学习模式。

4结语

面对人口众多的农村地区,孩子的教学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农村幼儿园建筑已经不单纯是一栋普普通通的房子了,他已经成了孩子们生活、学习、娱乐和交流的场所,是儿童可以进入自由畅游的工具。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幼儿园建筑设计师,应该从多方面角度去思考,为孩子建造一所良好、温馨、舒适、且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同时有利于孩子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多功能特色幼儿园空间。

作者:郑涛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路,卢健松.湖南耒阳市毛坪浙商希望小学[J].建筑学报,2008(07).

[2]谢国杰.北京宝星国际小学及幼儿园[J].建筑学报,2007(09).

[3]刘德刚,刘华,孔翔榆.幼儿园建筑设计要点探讨[J].才智,2010(32).

[4]张艳.幼儿园建筑的环境心理学分析——以浦东凌桥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07(05).

特色建筑设计第4篇

历史上,有一些城镇在桥边生长起来,另一些由军事驻地、教育学术中心或宗教中心发展而来。其中一些是经过规划的,但大多数没有。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新的中心很快在原材料或动力资源附近发展起来。最终,产生了工业大国的贸易中心和首都。但无论城市最初生存的理由是什么,如何影响了它最初的形式和建筑,其它的功能还是迅速发展起来。当古老的工业衰落而让位于新工业时,城市的繁荣和活力取决于各种计划中或计划外的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和数量,尤其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

在过去的世纪中,大多数建筑物是由当地材料建造的,其形式同时适应社会需求和气候。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建筑才由建筑师或建造专家设计,而他们常使用进口的和更耐久的材料。随着这些年来大规模信息交流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材料正在越来越国际化和标准化,它们更多地随着时尚的指示而变化,而不是其实效。

就象建筑物预期的功能被(或应该被)反映在其设计中,城市的形式和特性也是它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反映。当我们改变、改造或更新建筑物来更好地满足不同从前的新需要时,必须承认:要确保一段时间内一个社区的繁荣,那么一个人居环境??村子、镇子或城市,就必须不断地通过改变其自身来适应新的情况。尤其是现在,只要满足制造商的设想或财政状况,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建立工业。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保护

一个城市,尤其是一个古老的大城市,是思想和艺术品的宝库,其中包括建筑、空间和各种场所。它们表达了演变的需要、时势和建造者那个时代的风尚。为了社会的利益,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这一资源。但这从来不容易做到,因为总有关于什么才是?合理的运用?的争论。在城镇的发展中,情况常常会因为对旧建筑倾注的感情而变得复杂。用于建筑结构和基础设施维护的钱原本可以用于为社会提供新的住房,提供新的社会、商业、工业用途房屋和新的服务设施,这是一个客观但又经常被忽略的负担。但现在的形势要求未来的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什么样的发展才能最好地适应未来的需要,这必须得到检验和评估。

在制定一个已长期存在的城市区域的未来发展方针时,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在于决定应该依据何种原则(如果有的话),有意识地保留现存的建筑物及整个地区;在何种代价下、到何种程度,这种保留才能适应发展改变的需要。

对单独的建筑物或建筑群来说,常常是其外观、建筑价值或历史上的相关意义决定其保护( 或保存)与否。这还常被解释成对现状的维持。但一栋由政府保护的国家建筑,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声望的目标。这种声望是一种可怕的强力麻醉剂,使人们在考虑到艺术性时被麻痹了。如果一栋建筑内在的魅力和作为一件艺术品或文物的价值,能够配得上这种声望,那它才能被保护,太多的人想要把他们自己所看到的古老建筑作为最好的来保留。但我们认为的建筑的美并不是一个靠逻辑证明的东西。同样也可以说,保护的愿望是不合理的,尤其当要保护的建筑无法附加经济用途时。

过去,具有时代风格的建筑实践满足了时代的需要,虽然重要的建筑物都被盖得好像要永存似的。1936 年,在伦敦,人们发现,除了几个被公认的有历史价值的例子,其它大多数都在30年内被更新,在60年内被重建了。现在,在这个被保护所支配的时代,总有不断的压力要求保留远远超过这个建筑时代的工业和商业建筑。这是非常昂贵的。可能倒不是要求新的用途和新的技术服务设施,而是它的材料、体量和特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空间的尺度和比例适合当今的时代。这难道不比在昨日昂贵的立面背后设计出为明日服务的空间更好吗?

如今挽救古建筑的工作,不管以何种方式,都很少考虑它们的实际条件,甚至有时它们只代表一个因为没有特色而被人记住的建筑时代。这将会限制子孙后代显示出他们的设计或欣赏能力,这是要冒险的。但是给新的伟大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提供机会也要冒险。不管多大程度的保护都不能把一个设计从坏变好。50年前,如果有现在的规章和看法的话,许多现在被认为是杰作的建筑作品就盖不起来了。因为他们不能,而我们能欣赏到一些过去最富想象力的设计者最好的作品。如果决策的产生能适应也象建筑一样改变着的世界形势的话,就会有更多有价值的现代建筑了。把更多时间投入到审批一个发展申请中,并不一定能产生好一些的建筑或城市设计。它也许会阻止一场灾难,但如果由于官员们缺乏城市设计的眼光而错过了合适的投资时机,它同样也可能导致失去一个机会。

建筑师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而城市设计考虑的是被建筑界定的、渗透的或打断的空间。虽然也许这些建筑只是为从几个有选择性的视点观看而设计的。城市设计的关键存在于连续看到的景象中,其质量取决于空间之间的关系,它们被界定的方法,轮廓、体量、尺度、色彩和周围环境??比如建筑或植物??的材质。一个空间形式给旁观者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穿行于其中的运动速度。好的设计考虑它被体验时的情况;最好的设计能满足所有标准。一位穿越城镇广场的步行者有时间享受各种各样的纹理和形象:建筑表面的分格,界定空间的铺地和植物,光影的相互交叠和落叶的飘飞。这种欣赏,无论有或没有,都会受到建筑或空间的尺度与人类尺度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因为我们都会依据与人类高度和生命长度的关系来评价尺度和年代。这反之又影响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例如我们在街道或广场中是 否觉得拥挤或舒适。

保护包含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在城市的设计中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是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

保护,保存和选择的问题

在世界的很多地方,有无数的例子可以用来研究多种多样的情况的前因后果和保护的方法,而且每一个都很独特,又都有只适合于某些情况的经验。应指出的是: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解决办法。

墨西哥城,世界最大的都会之一,有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或建筑意义的建筑物,有些是前殖民地时代的。它也拥有一些有建筑价值的区域,比如佐那罗萨(Zona Rosa),在这里,保护措施正在付诸实施。但它也有一些最肮脏的贫民窟和混乱的地区,对许多人来说都没有逃避的希望。应优先考虑什么呢?投入到国家遗产的建筑维护中的财力越多,用来建造住宅和医院的就越少,更重要的是要为明天的人们提供所需的基础设施。保护的范围相当宽广,就好像实现它的可能性相当低一样。

在过去的40年中,新加坡进行了一项突出的重建住宅的项目。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传统建筑的毁坏,特别是中国城和小印度。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这里生存了几代人的社区。但优先权在于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我认为这很正确。直到最近,才通过一个保护项目复原了老城区的许多残存的商住式的房屋。历史条件下的花费当然高但却对社会有益。这是一个有眼力、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且有勇气、有决断的速度和足够的财力来实现其目标的城市。

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原来的皇宫- 紫禁城、颐和园、北京的园林、苏州和承德的园林都在尺度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显示出对实和空、遮挡视线、造景和尺度的处理的娴熟掌握,别处极少有能相比的,在西方更没有。每一个设计都很适合它初始的目的和它的使用,虽然它们大小不同。几百个人在紫禁城里几乎不会被注意,但如果在苏州的一个小园林里,就会造成交通堵塞。大小和尺度总是应该与用途相关,与房屋周围的环境相关的。这些地区的保护具有巨大的社会、建筑和历史的重要性,它们需要耐心、敏感,并且是很花钱的。

住房和保护

许多建在欧洲和整个前殖民地领土的宫殿和豪宅有了新的用途,比如做旅馆、会议中心、学校或医院,这样就保证了它们在可预期的未来不断地被维护。但并不是这些伟大的建筑物赋予了城镇它们的特征,而是无数的更谦虚的居住建筑。它们并不时髦,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但却用最少的材料取得了最大的优势,在苛刻的条件下倾全力于提供可能达到的最好的生活条件。在沙漠地区,厚重的墙挡住了正午的阳光,又保住了寒冷夜晚所需的温暖;内院被安排来利用气流提供制冷;在南亚,建筑物造得很高,以保证通风,避免突然的雨季泛滥;在中国,?风水?的不同流派依据这些制定了实践的标准。在几乎所有现代化的发展中,不仅仅这些奥妙的方法被一扫而光,而且更让人无尽沮丧的是,几乎所有建立在数代人的经验积累上的优良的实践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被那些极少考虑社会需求和气候要求的标准住宅代替。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有这么多可用的科技资源,却仍然有这么多低质量的房屋在这么多国家建造起来,就不让人惊奇了。解决办法必然存在于一种建设性的保护方针中。

生活方式,尤其是家庭内部的,随着外部条件,特别是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演化。新的工作方式、城镇规模的增长在这方面是很重要的。在世界的许多地方,从一套接受地面的独立住宅或公寓,到需要靠电梯到达的多层公寓单元,这种住宅形式上的骤然变化,破坏了家庭生活,摧毁了社会的结构和邻里、社区的自然外貌。通过比较,经验会告诉我们,常常是那些或多或少继承了传统模式的邻里的居民,会对经济发展和其它社会变化带来的契机有更好的反应能力。这样,遵循那些已被接受的形式的新住宅就应受到赞赏,因为它包含了人们熟悉的东西,帮助重新发展的邻里地区保留了一种?归属感?,又帮助新发展起来的地区建立这种感觉。

曾经有这样的论断,说满足房屋需要的任务是现代建筑(相对于?后现代?和其它短暂的风尚而言)的源泉,并且正是从这方面来说,现代运动中的作品才与早期的不同。如果经济和社会的考虑也包含、当然也应该包含在这些任务中,设计的原则就更紧密地与更乡土或传统的建筑相吻合。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这么多恰当设计的当代房屋能欣然坐落在旧的居住房屋旁边。因为它们显示了保护和建筑原则的应用,确保了一种当新旧并置时常常被遗忘的使它们和睦共处的措施。

定义和赞同一种原则是一回事,而实现它们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不仅仅公众和政治家更喜欢时髦或便捷的方式,而且当面临基础内容时,技术问题也更突出了。想要以可行的方式来适应城市中不可避免的高密度问题,会带来几乎无法抵抗的问题:如何才能经济地提供已被社会认可的改善的服务设施。

在北京的菊儿胡同,吴良镛教授通过庭院式住宅,表达了一种可能性:既容纳一个相对高的人口密度,又同时给每一个家庭提供一小块私密的室外空间和绿地,且只与他们的近邻分享。当住所只有三、四层高时,就不需要电梯,维护也不需使用精密的机械设备。较高的单位成本,被使用时降低的花费和灵活的布局平衡了。这种布局给保护区域内和历史性建筑附近的小片地段提供了发展和再发展的可能。对局外人来说,这种方法以适应今天的需要的方式,保护了传统住宅的原则。这种住宅,从各种意义上讲都建立在胡同的体系上,这种体系确定了北京的许多住宅布局。当然,还有许多方法来适应重要保护地段附近住宅的承德、北京和其它历史中心的问题,有一系列实际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从经济的角度看,使用电梯的房屋,至少应6层高;更高一些时,就会有建筑上的重要意义:当它们相当高并形成组团、仔细选址时,就会对城市的结构设计造成一种冲击。在一栋历史建筑或古城的中心的近处,在低层建筑比较受欢迎的地方,如果建起高楼群,通常是不合适的。在很多情况下,这指出了解决历史城镇的边缘或边缘以外的发展问题的可能性和愿望。这样可以延长古老建筑和园林的寿命、使用期限和特性。维护的费用降低了,因为制造污染的工业随之迁走了,沉重的交通负担转移了,震动对古老结构的危害减轻了,拓宽道路的需要也消除了。通过这些和其它类似的方法,新式的发展也可以成为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特色建筑设计第5篇

关键词: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特点;色彩设计

建筑物外墙装饰中的色彩以其视觉艺术充分体现了外部环境的生命力,能为人们生活带来舒适体验与心理美感。建筑物风格无论是典雅飘逸还是端庄秀丽,都能在建筑外墙色彩艺术中得到体现。造型艺术中的色彩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建筑物美学价值,提高建筑整体艺术水平,体现出良好的装饰氛围。对外墙装饰色彩设计时要考虑到装饰目标物与背景的关系,达到视觉平衡效果。本文现就对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特点与色彩设计予以分析。

1建筑外墙装饰艺术概述

我国建筑墙体装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皇家建筑还是园林艺术,其中的琉璃瓦、彩画与砖雕都会表现出人文历史与自然特色。在外墙装饰中,不同的材料、理念与砌筑方法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外墙是室外建筑的立面、墙体以及堡坎,我国传统外墙形式具有多样性,例如泥巴、青砖、石块与木头,这些外墙经过建设者的技术处理会得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外墙的自然艺术指的是把山川、花草、河流等融为一体,让建筑能够贴近自然,按照当地的自然风貌来建设外墙,例如毛竹墙与石板墙等,让墙体体现出自然的艺术美感。现如今我国在外墙装饰中常使用现代化技术,如新型材料与工艺,现代化艺术外墙能够反映城市的发展水平。建筑室外装饰艺术中,外墙装饰的作用很显著,它占据外部环境主要空间,让人们欣赏具有强制性,建筑外墙的装饰艺术对整个外部环境有直接的影响。外墙建筑装饰具有多种装饰方法,但具体采用的方法必须立足于整体意向效果,把握好整体装饰宏观关系,再对各部分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认识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部分之间的融合,达到外墙装饰与整体相统一的目的。外墙装饰艺术必须考虑建筑的形式美,要符合建筑存在的功能意识,建筑艺术的雕饰美与天然美只有联系到建筑本身才能实现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兼顾统一。此外,还可以将外墙装饰当成一种语言符号,把外墙当成信息载体。外墙装饰在缜密构思下,对线条、绘画、壁饰、色彩、喷泉与雕塑等特色加以展示。因此,外墙装饰艺术具有很强的功能性、美学性与艺术性。

2建筑外墙色彩装饰的类型与特征

总体而言,外墙色彩装饰具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外墙墙体绘画,外墙绘画类型多样,部分外墙是企业的广告,更多外墙上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画作。例如,很多设计者会在较为阴暗的建筑外墙上画上窗户,这就容易给人们带来错觉,提升了建筑的明亮感。外墙墙体绘画主要应用在旧建筑上,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建筑的美感,还能让其成为城市的标志形象。其次是自然环境色彩,应用自然环境色彩必须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让建筑物能够更具有地方韵味。例如黄土高坡建筑外墙要以黄褐色为主,江南水乡建筑外墙要以白色为主、长安古都建筑外墙要以富贵的红色为主。充分应用自然环境色彩,让环境特征更有特色,可以将当地的植被、旧建筑碎片的颜色作为取谱。最后是人工加工的环境色。在外墙装饰中可以在环境色中加入设计思维与灵感,在人工加工之后让色彩更加新颖,例如意大利的都灵。外墙色彩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民族性,因为我国各民族的生活习惯不同,其建筑色彩也会不同,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让外墙色彩受到人们喜爱。其次是象征性,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例如皇宫的红色代表着皇权至高无上。此外,不同国家的有不同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等,因此其建筑色彩必须要具有象征意义。再次是功能性,不同建筑其功能也会有所不同,可以用外墙颜色来加以区别,例如红砖与灰瓦分别表示寺庙与居民区,幼儿园建筑的黄绿色能代表幼儿的心理特点。最后是效果性,建筑物外墙使用色彩的不同,会为使用者带来不同的情感效果,红色让人温暖,蓝色让人寒冷,很多工厂都会让外墙颜色更加清新绿意,以调节员工的心情。

3建筑外墙装饰艺术色彩设计的几点建议

首先,外墙色彩要满足人们是视觉与情感需求。在外墙装饰中使用色彩能够让建筑附近环境更加具有生机感,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惊喜。之所以很多建筑会表现的典雅、飘逸、秀丽、端庄,主要是因为建筑外墙对色彩艺术有效应用而产生的结果。色彩艺术的应用,能够营造一种环境氛围,影响建筑居住者的心境,让人们能够对生活加深理解。色彩作为装饰手段,不但能表现建筑物的外界范围,还能够用作建筑物的标志。现如今我国很多城市在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城,然而这些新城的外墙设计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些建筑外墙装饰色彩没有符合城市的个性特征,部分外墙面积较大,但使用的颜色过于单一,让人感到压抑。另外,部分设计师太重视墙体的抽象意义,加强对自身个性的展现,导致其设计效果与建筑使用者的意识冲突较大。因此在外墙色彩设计时要考虑到色彩的使用规则与规律,对建筑目标物和背景的关系有效处理,让外墙色彩满足人们视觉与情感需求。其次,外墙色彩装饰必须结合其独特氛围。外墙色彩装饰能够带来独特氛围,不同的色彩能带来不同的氛围,紫禁城用红色装饰外墙以显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香港理工大学用红棕色来装饰外墙,让学校变得更加自然与朴素,让学子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到学术研究中。因此选择外墙色彩时,要结合人们的观念意识与思维习惯,不得盲目选择。再次,运用自然色彩。建筑外墙装饰色彩设计时要充分结合附近自然景物,让其能够和外墙色彩形成对比,有效应用烘托、融合等表现手法,基于建筑地理环境在附近合理取材。例如可以在外墙设置植物绿化带,用植物色彩搭配来让建筑整体品味显示出来,让建筑外墙装饰艺术被有效衬托,达到外墙色彩生动化与丰富化的目的。从次,大面积的外墙色彩应用。进行大面积墙面色彩设计能够起到吸引视觉的作用,要用亮色为主色,并充分应用明暗对比来体现出建筑物局部特征。市区人口较为密集,可以缩小建筑规模,以亮色为主,局部用暗色。郊区人口较少,外墙设计时不能过多的使用棕色与灰色,防止出现视觉盲区。最后,对色彩产生的情感效果加强认识。红色与蓝色分别具有暖感与冷感;色彩的轻重感与明度呈反比,例如黄色,明度较高,色彩较轻;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不同的距离感,暖色与高明度色产生近距感,反之则产生远距感,依次为红、黄、紫、绿、蓝等;色彩越艳丽越暗越容易产生强感;明亮鲜艳的粉红色让人兴奋,深暗浑浊的墨绿让人沉静。

4总结

建筑物外墙装饰艺术中,必须加强对色彩设计的重视,保证对色彩合理应用,这样不仅能达到装饰效果,还能让建筑外墙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让建筑更有特色。具体做到:外墙色彩必须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与所需氛围,充分结合周围环境,以提升建筑外墙装饰水平。

参考文献

[1]易李.论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色彩设计[J].山西建筑,2015(02):208-209.

[2]姚屹东.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色彩设计[J].中国建材科技,2015(06):113-114.

[3]梁绿绿,梁正光.建筑外墙装饰艺术的特点和色彩设计[J].山西建筑,2005(08):159-160.

[4]胡剑忠.地中海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2(09):172-173.

[5]王晓峰.漫谈建筑色彩设计中色彩与质感的关系[J].美术向导,2006(04):70-71.

特色建筑设计第6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环境;校区设计;校园空间组织

0 引言

新时期的教育内涵已经由传统的侧重知识技能传授,逐步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与学并重、知识传授与身心全面发展并行的素质教育转化。显然,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应在与整体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创造出多层次、多元化的校园空间,体现出鲜明个性与校园文化的特点,给人们反应出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的特点,让外界的人们一眼就能感觉到校园气息,这就是现代校区建筑规划设计的目标。笔者结合某新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实例,初步探讨学校的建筑规划设计的心得。

1 项目概况

本新校区的整个校区教学用地约4公顷,另有与该市体育中心共用体育场,室外球场面积约3.8公顷。该新校区建设内容有一期的5层教学楼,其建筑面积为5500 m2;6层学生宿舍,其建筑面积为5600 m2;2层食堂,其建筑面积为2400 m2;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总建筑面积约为23000 m2;此外还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目前本校区在校师生约1200人。

2 规划方案比较完善

一名设计师的目标就是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能够顺利通过并能付诸于实践。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因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需要修改设计,最终的修改方案会与原先最早的方案,也就是中标时的方案肯定有所不同。这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业主的因素、施工方的因素、勘察设计的因素,有些不是设计师能够决定的,需要与业主、施工方、监理等一起协商,而有些是设计师未能领会建设单位的意图而造成方案修改,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投标的过程的方案是根据招标书里面的任务而设计的,在中标后进入实际施工阶段,会发现和原先的想法有所不同,就会修改方案。经过几次方案的对比,某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选择了以下的风貌方案,见图1和图2所示。

3 校区的建筑规划方案

3.1建筑方案的思考

鉴于本校区坐落于一个被群山环抱的县城,能够用来作为建设用地的平整场地较少,用地资源较为紧张。如何将较高容量的建筑组群合理的布置在有限的地形内,这就需要我们将建筑与环境放在一起就行比较、互相对话,将其充分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将建筑、山地、人之间的关系充分的理解,结合校园规划设计可以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当成是“学校”与“求学之路”,将建筑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就是人在通过道路等交通组织中产生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2校区规划布局

结合以上所分析的建筑规划考虑,本校区的建筑规划设计如下:

整个新校园规划由教学区、生活后勤区、运动区组成。校区规划将操场设置于用地东侧,将校区学生体育用地与云台山下规划中的凌云体育中心通过过街天桥连为一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节约用地。学校的后勤与宿舍区位于校区的中部,学生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锻炼都能通过便捷的流线很方便的到达;并且能够通过后勤区来隔开体育活动区的噪音,为教学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教学区位于校区东侧,靠近河边,环境优美静谧,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校区内车辆流线充分考虑了在校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校园入口设有停车场,食堂后勤也开有专用出入口和停车位,做到了人车分流;校区内其他各个建筑在设计上考虑了火灾时消防车的通行。

考虑到资金投入的原因,学校建设不大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设计中将整体规划与分期建设相结合是比较接近实际工程的。 其中,一期建设教学楼(建筑面积5500 m2,5层),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600 m2,6层),食堂(建筑面积2400 m2,2层);一期建设完成可以投入使用以后,再进行二期的综合楼,实训楼建造,并为今后扩建学生宿舍及教师公寓预留了空地。在规划设计的考虑上,仅一期完工就可满足了学校教学及使用的基本功能,并且能够有形成一个鲜明的学校形象,给人完整和整体的感觉。 这样,校园建设扩张有序,自然生长,使校园空间上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衍生关系。

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新校区规划设计总平面图见图3所示,原先的南地规划平面图见图4所示。

4 校区空间与建筑风格设计

在本校区的建筑设计上充分本规划利用校园在泗水河旁,同时考虑了该校区所处台山的位置以及走势之后,才确定校园空间结构和建筑风格。以山水、树林结合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了自然要素,将校园空间塑造成绿色花园,创造具有自然美的校园环境。

关于现代校园建筑,教学功能是其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功能,在此功能外,交流空间、自然风格应重要考虑。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形体的虚实结合,利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连廊关系,形成开敞贯通的空间结构,通透的建筑形式与当地地域气候相适应,充分营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现代学校建筑空间[2]。如在校内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在校区入口留有一个前广场,并以一期教学楼作为校区入口广场正对的主楼,使学校能在一期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形象面貌;二期实训楼两两相对形成教学区后部的一个小的中心,并连成景观轴线于宿舍大门相对,提升了校区的环境品质。整个校区规划用地分区明确,交通便捷,功能完善,并在立面风貌上结合凌云当地特色,对提升城市面貌,提高教学客观环境起到积极作用。其中过街天桥的连接,形成了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建筑体群以五、六层体量为主,立面造型采用了传统坡顶与现代元素结合的设计手法。

5 校区环境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在优良的校园环境的学生,有着心旷神怡、陶冶情操的感觉,同时可以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空间和场所,本工程新校区的绿地率达到了35%,不仅可以为师生观赏,也可为其提供舒适学习、生活环境,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舒适。

本校区的景观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城市大景观的呼应和校园内部空间序列的营造。新校区紧靠河道,北临城市干道,建筑群处在商品开发区的包围中,拥有开阔的运动场和绿地,相对于密集的开发区的楼群开敞,形成了空间上的过渡。处在校园正门,通过东西走向且布满绿地的道路可以方便的通过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形成了高效而又现代的空间组合,可以自由交往。

6 结语

学校是学习和继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不是单单的建筑群,而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的校园环境。一个优美、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形成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让人了解到历史文化,探求地方特色。本文从某新校区规划设计的规划主题、规划布局、交通组织、校园空间及建筑风格、校园景观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环境、做到与山水相融,合理组织校园空间,以此提高校园规划设计的技术含量,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校园环境。新校区的规划设计不仅考虑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而且将其归入云台山的整体规划当中,使其成为该县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美化了城市发展,又推动了该县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林武.多元化校园空间的塑造―福州电子职业中专学校规划设计[J].福建建筑,2005,95(05):17-18.

[2] 熊砥柱.广东省粤东高级技工学校规划设计[J].科技信息,2008,31(29):383-384.

特色建筑设计第7篇

关键词: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前言

对于生态型住宅建筑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笔者理解应包括以下几层涵义:首先是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地安排组织建筑与其它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建筑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次是拥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满足人们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适环境,人与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能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再次就是在住宅的建筑精神上既要体现时代性,也要反映地域的历史与人文环境。

1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要点

生态一般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型建筑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同时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又要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建筑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1 以人为本,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在设计中强调以人为本,决不是“人类中心论”。建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我们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人的生活质量,牺牲人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但也不能只强调人的健康和舒适,而不顾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与破坏。建筑应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自然条件创造优美的外部视觉景观,改善室内环境品质,提高舒适度,降低环境污染。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绿色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

1.2 使用洁净能源,降低能耗,保护自然资源及绿色生态

建筑要通过优良的设计、优化工艺和采用适宜的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改变传统建筑产业的粗放、浪费污染型的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工艺生态化。要尽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积极采用洁净能源,采用清洁的生产技术(如自然通风和通风道技术),减少废弃物。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两大课题结合起来,以最低的资源,最少的污染获取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3 循环、有效利用资源与能源

循环使用建筑材料,废物再生利用,水循环使用,能源的多级多层次利用,使用高效率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扩大代用、再生利用材料资料,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有用的经验转化为标准、规范条文,以利推广。

1.4 保护利用环境,尊重历史、自然设计与地方相结合

利用基地周边的自然条件,保留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湿地和自然水系,保持绿色空间,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使建筑空间布局充满活力。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减少有害气体、废弃物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1.5 整体优先,全寿命设计

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经济性应从全寿命周期通盘考虑。通过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设计、适宜的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的集成,增强其性能及灵活性,延长建筑整体系统的使用寿命;通过技术进步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建筑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积极发展智能建筑,提高设施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

1.6 保护生态系统调控城市气候

创建舒适健康、高效清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生活追求。这要求设计及规划采取合理的城市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考虑建筑通风与遮阳,控制污染,合理处理与建筑相关的垃圾及工业废弃物,广种乔木并用当地杂草绿化(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气候,铺地尽量用可渗透性地砖,以利于水和植物的生长。

2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的基本特征分析

生态型住宅的环境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特征如下:

2.1建筑物要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

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防风、遮荫,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重视室内空气质量,保持新风在室内的流动。重视人文景观的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应予保留并妥善安置。

2.2建筑物的资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

建筑物应该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尽量利用清洁能源(如地热与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在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安全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资源。

2.3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建筑物的形体布置合理,应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以减少采暖与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应该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风系统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风条件;建筑物内的房间设置、布局恰当,既满足使用舒适度,又节省能源。

2.4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

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 建筑- 建筑材料- 新建筑的良性循环。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建筑运行管理费用。在结构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不要拆除旧建筑,应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节省建筑造价。因此,现代生态型建筑是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亲和自然、舒适、健康、安全的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3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思考

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地形条件及地形地貌的制约,这是造成住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设计师应以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要求与地段环境相融。自然环境是生态型住宅建筑的背景与组成因素,因此在住宅的选址方位上要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状况,依势而建。其实在建筑选址上,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中,风水理论便有了体系阐述,它强调建筑所处环境的好坏对人的生活与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具体思考如下:

3.1 加强现代住宅建筑空间结构与材料的生态设计

对于生态住宅建筑的空间结构与材料运用方面应尽量运用下面几种生态设计方法:

一是生态住宅建筑空间中的少量化设计。我们可以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与技术条件对材料及其它组成部件最大限度的利用,以减少物质与能量消耗。如在结构造型上以采用简约风格为主,从而减少复杂造型结构造成的材料物质消耗。另外建筑所用材料的本土化也减少了材料长途运输所带来的能量消耗。

二是生态住宅中资源再利用化设计。住宅建筑空间中的装饰与结构部件应通过新技术、新材料的设计与运用实现其可拆卸、可替换、可重新组装,以此来延长结构使用寿命。

三是生态住宅中流动空间的运用。现代建筑技术与材料的进步,使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与改造打开建筑传统的封闭围合面,使室内外通透一体化,也可以通过这些面的开合设计使空间产生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住宅中合理引入天井,通过天井的设置达到对建筑整体的自然通风、采光、温湿度调节、改善建筑的微气候。

四是生态环保型与天然材料的运用。生态环保型材料由于生产的洁净化和产品的生态化使其生产和使用过程都不对环境产生危害,更新的旧材料也易于降解与转化并可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土是组成物质世界中最基础的一种,不论是对于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来说,土既是作为结构的基础又是一种提供支撑的源泉。土的物理和化学特征使得它成为被动式气候设计的一种非常好的起点。基于它良好的热惰性作用,用泥土或石头为建筑材料实现的住宅建筑体,通过减弱热量的传导从而使室内达到湿热平衡。讲到光,我们的设计师善于利用人工照明,以至于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阳光的存在。阳光是所有有机物的能量来源,同时心理健康和感觉也离不开阳光的作用。

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悠久的园林与建筑环境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媒介可以利用其固有的性质降温,具有增强环境象征意义和愉悦感官的功能,还可以创造诸如宁静、运动、声音、光亮等艺术效果。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人工设计,将高地的溪流水源引导经过住宅建筑的玻璃屋顶,薄薄的水层沿东面的泻水屋檐泻下形成水幕,通过流水渠迂入江水中,循环的水层减弱了较强的辐射热,光影班驳的折射光使空间内弥漫着自然的绿,流水声与鸟语花香共同在这里创造动态自然居住环境。

3.2 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应表现出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人的本体存在状态和精神层面的获取与满足状况较其它类型建筑和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因此生态型住宅建筑还应表现出相应的精神生态内涵。生态型住宅建筑的生态内涵基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态型住宅建筑要表现出它的时代性。在历史时序的标轴上,不同时期人的物质、精神生活状态存在差异,住宅建筑的物质形态也应与时序中其应处的点段同步,以满足居者实际的供需关系。时代性体现着生态住宅建筑的精神与发展。再次,现代住宅应体现其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所决定的历史文化的传统。我们应在地区传统中寻根,发掘有关“基因”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使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地域化,地域住宅建筑现代化,使居者在精神上获得亲切感。生态型住宅建筑在注重其现代特征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溶入,建筑空间的流通性、室内设计的灵活性与简约作风、家具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书画印章等造型饰物的象征性等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空间设计的永恒特色。因此,现代住宅建筑的生态性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综合反映,地域文化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其建筑内涵的品位。

特色建筑设计第8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 运用 色彩

中图分类号:U9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78-01

色彩能够表现出一定的艺术魅力,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有着很好的视觉效果,色彩作用在建设中也能够发挥出来,让建筑更具艺术性,并拥有较丰富的造型元素,从而让建筑艺术品位得到提高。艺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建筑色彩同样也是,所以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色彩元素,一定要遵循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并将社会环境特性以及建筑结构特性等因素也考虑在其中。将色彩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能将设计师的主观情感意识以及其特有的而艺术修养给充分体现出来,还能将建筑色彩的实质精神以及文化内涵给反映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建筑环境带来了欣喜感和幸福感。

一、色彩特性和建筑之间的关系

在建筑环境中色彩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依附于具体物体上的,再通过物体所展现的形态给表现出来,它也是建筑环境的背景色以及相邻色,存在形式是比较复杂的,具体的色彩视觉效果通常都是和建筑环境中的形态、综合色彩以及建筑材料有一定关系的,也和各个色彩之间有较大关系,在建筑环境中的这些色彩是具有独特魅力的,人们是能通过建筑环境去感受到它的。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要注意的两者之间相互的对比关系。同时,建筑色彩也具有对比性,如果对两种相邻的色彩进行观看,就会形成色彩对比,建筑内部或者是建筑外部发生了色彩变化的时候,色彩属性会有对比现象产生。要是色彩的色相和彩度都一样的话,就会有明度对比出现,而色相和明度是一样的话,就会有彩度对比出现。两种色彩之间都会有所差别的,相互之间也会有所影响,所以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色彩的搭配,结合建筑相关因素去运用色彩。此外,在运用色彩的时候,还要对建筑色彩和建筑造型之间的关系有所考虑,因为色彩和造型之间是有相互关系存在的,要是将造型说成是物体躯体的话,那么色彩就是物体的外表,只有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建筑环境的色彩意义才更加明显。

二、建筑色彩的发展

色彩在建筑中的运用由来已久,至今已发展为一门艺术。中国古代的许多工匠在建筑装饰中善于利用色彩,最早的中国式色彩建筑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木式建筑材料体系。当时,由于木材建筑物无法经久耐用、容易腐蚀、虫蛀,一些有思想的工匠就在木料上涂上一层漆和桐油来保护木材的质量,加固结构和连接处的稳定性,使得木材建筑的生命周期延长。后来,色彩在建筑方面的运用就不仅仅是为了加固,人们对建筑物进行彩绘,用丹红色做支撑的柱子、支架等,达到了美化建筑的效果。这样,中国的建筑色彩开始发展起来。在美化的驱动下,中国传统的宫殿、府邸等建筑充分利用色彩与光的对比度,进一步推动了建筑色彩的发展,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建筑色彩体系,一直发展运用至今。

西方建筑色彩的运用也在不断发展,最原始的时候,人们主要通过对陶、冶等器材的上色来达到保护建筑的作用,其他的建筑基本保持建筑材料的原色,后来为了保护这些部件的使用寿命,就在建筑物上涂刷一层颜色,使得器皿、建筑经久耐用。随着西方精神文明的极大丰富,出现了很多有个性的设计者,他们通过使用建筑物的颜色来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形成了鲜明的西方特色建筑色彩体系。相比之下,中国的建筑色彩显得大气庄重,西方的建筑色彩更加多元化、自由化。

三、色彩运用在建筑设计的策略

1、建筑色彩要和周边环境相互协调。建筑中运用的色彩能将一个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思想给充分表达出来,让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性,但是建筑色彩设计并不是简单地绘图,是要考虑到建筑周边环境的。也就是说在设计建筑色彩的时候要将周边景观色彩给充分考虑进去,自然景观以及人造景观都应该算在内,要让建筑色彩和周边建筑色彩相互协调,并形成一个色彩注意,这样也就不会对城市区域的格调有所破坏,让建筑物和周边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也就不会让建筑色彩在周边环境中显得过于突兀,美感也受到影响。

2、建筑色彩的运用要符合建筑本身所应该具备的功能性。建筑虽然是一种造型艺术,但是建筑特征的表现却不仅仅局限于建筑造型,还包括建筑技术、建筑色彩等。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建筑功能,并根据建筑需求选择不同的色彩。建筑功能不同,采用的色彩也应该不同,这样才能体现出建筑的美感,以符合或者反映其功能特点。建筑物所具备的功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建筑物的基本格调与色彩氛围,用恰当的建筑色彩并加以合理的搭配,可以诠释具备功能性的建筑物的基本格调。一般而言,在建筑设计中,比较正式、庄重的建筑应选择冷色调的色彩,具备个性的标致建筑物,可以充分体现设计者的建筑色彩,具有功能性的传统建筑色彩机构需要运用其本身的传统色彩,如白色的医院、红色的消防等。

3、建筑色彩的运用要注意所在地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建筑色彩的运用一方面要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人文环境。建筑色彩的形式与风格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附着在建筑形体上的色彩常常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它往往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艺术思潮等多种因素相关联,表达出不同的地域和文化特点。建筑色彩的运用要考察建筑物所在地的传统,确认建筑物所在地是否存有古老的色彩忌讳和信仰,地域性民族性的色彩选择取向,以及民族的传统色彩选择。建筑物的色彩运用既要保持建筑物的自身特色及适应周围的自然环境、建筑环境,还要迎合建筑物所在地的人文环境,一定要符合当地的人民传统或民族性的地域特色与信仰。建筑色彩的运用只有达到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双重和谐,才能使建筑设计获得成功。

四、结束语

将色彩运用到建设设计中,能在建筑中传达出多种思想、情绪以及感情,色彩的选用是和建筑风格、设计构思、建筑结构以及其空间特性有较大关系的,同时也受其影响和限制,但在建筑设计中合理地应用色彩,能充分体现出建筑设计的创造性,从而让人们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同时,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色彩还要注意艺术质量的提高,要深入研究建筑色彩,不能让建筑设计中出现色彩混乱、色彩单调等现象出现,这样才能让建筑完美地融合到城市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潘建东.建筑色彩设计中的一些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1)

[2] 郭红雨.传统城市色彩在现代建筑与环境中的运用[J].建筑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