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3 09:24:34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第1篇

【关键词】传统农区;供水业;经济统计

一、经济统计工作对供水企业重要性分析

1.统计为领导决策提供充足的数据保障

在农区的供水企业中其统计管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整个运转过程中的财务、生产、消耗等一些综合的信息进行整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作为领导决策的一项重要依据。

2.统计工作在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要想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生产均衡化,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整体协调能力,实现企业的高效、高质量的生产目标,就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协调性、灵活性等进行有效的控制,这就需要对生产过程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从而根据数据信息的分析结果来对相应的生产流程、生产效率、生产周期等进行一个相应的调整,保证供水企业生产工作的有效进行。

3.统计对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传统农区的供水企业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想实现稳定发展,除了提升企业自身的产品生产水平外,还要对企业内部的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所以这就需要以统计调查工作为基础来对企业内部的核心生产里进行有效的开发。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来选取相应的方法,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数据以及各种指标进行统计整理,并根据统计结果来找出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开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企业内部生产力挖掘工作,有效的提升供水企业的内部生产力水平,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二、供水企业存在问题

就目前我国传统农区供水企业统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实际的工作情况还与预期的工作效果具有一定的差距,其整体表现较为松散,统计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数据统计的质量造成影响。例如统计结果的精确性较差;统计方法使用不合理;统计效率低下,统计报表上报实际不及时等,其供水企业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

1.统计队伍不够稳定

统计工作开展的基础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各个基层中统计岗位中工作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使得统计队伍无法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统计队伍的整体统计水平浮咏洗螅这也就为统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新上岗的统计工作人员自身的相关专业知识较为薄弱,工作经验较少,对统计行业的发展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相关领导人员对该项工作的开展不够重视,在加上基础的统计工作任务繁重,所以在一些部门中甚至出现了兼职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无法对统计工作的规范性进行保障。而且一些经验的丰富的统计员由于自身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就无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

2.上级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从目前统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供水企业的领导人员对统计工作都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也就导致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对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统计工作开展得不到有力的资金支持,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三、解决方法

1.责任人制

为有效的避免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对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例如企业应该选出一个专业负责报表事宜的工作人员,如果在日后的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延迟报表的情况,就可以与相关的负责人进行联系。另外,还要制定相关的岗位管理制度、统计要求、统计工作制度等,规范工作人员的相关操作,提升统计工作质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为统计工作的发展提供充足保障。

2.加大培训力度

人员是企业统计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所以为保证统计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制度相关制度以及明确责任划分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根据企业运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从而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统计业务水平。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来加深工作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掌握相关的统计技巧,了解统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力度,提升企业的统计工作效率,从而通过相关的统计结果来找出目前供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另外,还要加大对员工经验交流会的开展力度,为员工建立一个良好的统计工作交流平台,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统计工作人员对员工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员工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拓宽员工的专业视域,为农区供水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结束语

本文对传统农区供水业经济统计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来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随着国家经济体系的不断深化改革,其供水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希望可以通过文中的分析来加深同行业工作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有效解决目前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传统农区供水业经济统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富华. 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10(08) .

[2]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 经济研究. 2010(05) .

[3] 张友国.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0(04).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第2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势下,作为农业的供给端,农药行业的转型与调整势在必行。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增速放缓,在寻求行业回暖和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完善和企业创新提升是发展的重要主题。2016 年,农药行业继续维持低迷态势,市场寒冬,行业利润持续下跌,企业发展遭遇瓶颈。在市场不景气和容量饱和、竞争加剧之下,如何寻求保全并在逆境中突起,是众多企业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而对市场态势的准确性把握则是关键性前提。为了更好地引导企业了解农药工业经济形势和行业运行态势,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加速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同时有效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将于2017 年5 月9 日~ 11 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第四届农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暨农药行业排行榜会。

针对农药行业改革和转型之势,本届经济运行分析会将立足行业发展大背景,从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预测,并2017 中国农药销售百强企业、制剂销售50 强企业和品牌产品销售排行等行业榜单,同时表彰2016 年度全国农药企业优秀统计工作者和全国农药行业优秀通讯员。

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模块一: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1. 新农药管理条例解读

2. 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态势及发展契机

3. 大数据分析农药进出口及对外贸易情况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产品市场分析

5. 大数据分析农药品种供需及价格走势

6.“一带一路”沿线农化市场分析及契机

7. 数据分析我国农药行业发展态势

8. 市场下行,农化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9. 近年来植保服务模式下的市场分析

10. 农化企业金融解决方案

更多精彩会议内容,敬请期待!

模块二:榜单

2017 中国农药销售百强企业榜单;

2017 中国农药制剂销售50 强企业榜单;

国内品牌产品销售排行榜单;

最具市场潜力产品榜单。

模块三:优秀表彰

2016 年度全国农药企业优秀统计工作者;

2016 年度全国农药行业优秀通讯员。

二、会议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承办单位: 《中国农药》杂志

冠名单位: 虚位以待

联合主办: 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 江苏金旺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蜻蜓农服)

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

特别协办: 虚位以待

协办单位: 四川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江苏省农药协会

安徽省农药工业协会

重庆渝辉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绿叶农化有限公司

三、参会人员

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通讯员、统计工作者、产品经理、金融投资人员、行业研究人员及相关代表等。

四、会议时间地点

报到时间:2017 年5 月9 日,13:00-20:00

会议时间:2017 年5 月10-11 日

会议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19 号)

五、议事项

(一)参会报名办法:凡即日起至4 月21 日报名并交纳会议费(含会务费、资料费、会期餐饮费等),会员单位2000 元/ 人,非会员单位2300 元/ 人;4 月21 日以后及现场报名,会员单位2800 元/ 人,非会员单位3000 元/ 人。同一单位5 人及以上报名参会1 人免费。

交通费、住宿费用自理。

(二)参会费汇款单位:

户 名: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开户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六铺炕支行

帐 户: 0200022309014426780

(三)参会代表请填写回执表(登陆“中国农药工业网”(.cn)下载),并请于4月21 日之前发传真或电子邮件至中国农药工业协会。

六、会议报名联系方式

会议报名: 王 灿:010-84885067,13488811349,

报表提交: 杨晓玲:010-84885233,13911618976,

咨询合作: 段又生:010-84885035,13691545916,

邮箱:

传真: 010-84885255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四区16 号楼1315 室

邮编: 100723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第3篇

一、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各级农业部门精心组织,加强春耕备耕工作指导,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出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落实农业四项补贴。

二、春播工作全面完成

截至6月8日,全市春播工作已全部结束,比去年提前了4天。农作物播种面积1022.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794.4万亩(玉米580.9万亩、水稻171万亩、小麦1.9万亩、豆类13.7万亩、薯类23.1万亩、杂粮3.8万亩),蔬菜90.1万亩,花生50.3万亩,两瓜37.9万亩,寒富苹果、葡萄、中药材、树莓、蓝莓、向日葵等其他经济作物50.1万亩。目前,大田玉米已全部出苗,大部分株高35-40公分,叶片7-8片;水稻大部分缓苗已经结束,进入分蘖期,大部分株高15-20公分,叶龄在6片半叶左右。

三、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一是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成效显著。预计上半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4.5万亩,蔬菜产量221.9万吨。设施农业冬季生产品种以叶菜类为主,以果菜类为辅。其中,叶菜主要品种有芹菜、韭菜、苦苣和生菜等,约占65%;果菜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青椒、黄瓜等,约占35%。4月份以后,冷棚两瓜陆续定植,温室黄瓜、西红柿、辣椒等主栽品种进入盛产期。2015年已成功申报省级现代设施农业小区15个,现小区已全部落实到建设单位和地块。二是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有序进行。形成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2015年建设项目计划,明确了2016年、2017年工作目标,并向波涛副市长进行了专题汇报。2015年项目共分为9大项、15个子项,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中。三是现代都市农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加强对都市农业政策引导,并制定了都市农业扶持政策。同时,召开都市农业规划项目推进会,沈北新区怪坡创意主题公园、美加欧观赏树种公司、雨润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等7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就项目定位、建设规模、功能布局、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规划。四是“三品”认证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认证无公害绿色食品713.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3%。

四、畜牧生产总体运行平稳

预计1―6月份,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7万吨、31万吨和2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3%、3.6%和2%。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6.1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8.3万吨,同比增长2.5%。生猪存栏338万头,同比增长4.8%,出栏280万头,同比增长4.6%;家禽出栏9120万只,同比增长4.9%;蛋鸡存栏5140万只,同比增长4.6%;肉牛出栏53万头,同比增长3.9%;奶牛存栏14.7万头,同比增长3.6%;羊存栏75.7万只,同比增长3%,羊出栏46万头,同比持平;6月份毛猪收购价格缓慢增长,收购价格在15元/公斤左右;鸡蛋零售价格较上月有所涨幅,价格6.7元/公斤;羊肉价格受疫病、饲养行情影响,近期养殖户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五、农业产业化建设有序推进

继续深入落实沈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五年发展规划,以推进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复)工建设已达60个。其中,计划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15个,累计完成投资150.3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62%。辉山、希杰、雨润项目已全部竣工投产,恒丰源、成达、方驰、润恒项目已投产或试运行,德宝、毅都、天赢等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修改和完善了沈阳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监测管理办法,规范了市级龙头企业的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已申报企业17户,参加监测企业92户。同时,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辉山乳业打造世界级乳品企业。三是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目前,康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朝阳食品加工园区和法库孟家现代农业园区等3个园区已开工建设,新民市兴隆农产品加工园区、辽中县精细农产品加工园区和浑南区中国北方健康食品产业园等3个园区正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近期可开工建设。

六、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一是县域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截至5月底,县域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率62.7%,完成投资152.1亿元。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855个,完成投资468.4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复)工203个,完成投资218.2亿元。二是县域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截至4月底,县域20个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293.9亿元,新上项目126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8.2亿元,入驻企业2189个,上缴税金16.1亿元,带动就业32.4万人。新民包印、辽中铸锻造机加、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329.7亿元,增长1.1%,新上项目68个,完成基础建设投入0.7亿元,入驻企业573个,上缴税金5.3亿元,带动就业12.7万人。三是县域新城新市镇建设扎实推进。截至6月底,县域17个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7.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1.1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22.6%。新城新市镇亿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283个,总投资2461.5亿元,已完成投资246.7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47个,总投资774.7亿元,完成投资95亿元,开发面积749.5万平方米。

七、农村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中央、省关于农村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沈阳市印发了《2015年农村改革工作方案》,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取得实效。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确定苏家屯区为省级“整区推进”任务区,其它涉农区县(市)每个落实2个乡镇为省级试点单位,省确权登记工作经费和市财政配套6000万元已全部到位,目前已落实300万亩,是省任务的2倍。二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模式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巩固提升“7+1”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确定14个土地流转经营模式试点,截止目前,新增流转面积15万亩,总面积226.7万亩,流转率达到27.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有序推进,于洪区已完成抵押贷款50万元。三是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工作取得实效。由市联交所、沈北创展集团、沈阳华汇金融服务公司、北京金典拍公司共同出资600万元,共同发起成立沈阳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组建方案已报市政府,待市长办公会议通过后正式运营。四是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在总结去年经验基础上,在9个区县(市)确定9个村开展农村“三资”清理核实试点扩面工作。

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多成绩,我们调研团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抓好管理防控,打牢农业丰产增收基础。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指导。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粮食、畜牧等农产品产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供给,为完成全年稳增长任务提供必要保障。二是加强田间管理。认真研究制定和完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强化技术指导,加强肥水调控,加快农作物生育进程。旱田作物做好查田补苗和二三类苗的提档升级,水稻做好缓苗阶段水肥管理。三是强化防灾减灾。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控,扎实做好玉米螟绿色防控和水田区飞防、机防工作,提前制定和完善气象灾害防范和救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和技术准备。建立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为农业丰产增收保驾护航。四是继续实施畜牧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畜牧规模生产、良种生产,促进畜牧生态发展。做好集中免疫和疫病防控,构建畜牧生产安全屏障。

第二,抓好结构调整,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加强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管理。重点做好113个国家、省、市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在农业生产关键生产季节、粮油作物关键生产阶段,组织农技人员深入高产创建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二是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认真组织设施农业改旧建新项目,力争当年建成当年见效。三是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出台都市现代农业实施细则,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工作,做好规划和引导,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加入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完善农产品加工项目调度和服务机制,确保规模以上项目全部实现开复工,加快推进10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进程。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第4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经济发展;多元统计分析

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当地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帮助力度不同,也影响到了各个地区农业的发展。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可以分析出各个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优势和不足,制定出相应的农业发展策略,进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1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数理统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多个分析指标的统计时,往往需要用到数理统计分析来进行多个统计指标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有多种分析方法,比如说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往往需要结合多个统计指标来进行,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条件中,可以充分掌握气候、农药、化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寻找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性,再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合理地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分配,最终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实践

在探究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选择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式,可以最大化运用农业生产条件,科学的分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分析时,可以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统计,比如说劳动力情况、机械化水平、气候条件、耕地面积等。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农业生产条件都不相同,比如说西南地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等远没有劳动力重要。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地形情况比较复杂,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往往需要采取人工的方式来完成耕种,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运用关联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时,绝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关联不是很紧密,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在逐年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对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对于农业生产工具、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断加大,再加上各个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导致了农业生产条件重要性的改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随着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在生产条件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又是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时,要加大对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要增强农村劳动力对科技的运用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经济发展。在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改善时,不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上进行改善,还需要从本质上进行变革,比如说病虫害的防治、栽培技术、育种方式等。在病虫害的防治方面,科学合理地选择防治农药,可以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农药的更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1种农药,进而使得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失去防治作用。在进行化肥的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化肥的选择和化肥的搭配,农作物不同的生长时期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化肥,化肥的搭配一定要合理,这样才能促进农作物的全面生长,化肥之间不要存在一些酸碱性的冲突,要牢牢把握好化肥的用量,过多造成浪费,过少达不到增长目的。育种方式以及栽培方式在农作物的生产中也非常重要,好的育种方式和栽培方式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成活率,提高产量。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能够发挥出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4结束语

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结合多项统计指标清楚地掌握农业生产条件,了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出符合农业发展的策略,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终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晓杰.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元统计[J].农业工程,2014(2):108-109.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网络化;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分析方法

农产品生长周期较长,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瞬息万变,因此农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其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同时,利用互联网还可以有效缩短买卖双方的距离,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国农业生产受政府的指导,这就需要政府各项决策都要保持正确,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掌握各种农业信息,以网络为支撑对农业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便利性,发展速度为快速。

一、网络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运用网络技术是知识型农业的必然要求

相比于传统资源型农业,知识型农业主要依托于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多数已步入知识型农业发展时期,在知识型农业发展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其重要特征;我国农业还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推动网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使其向知识型农业转化。

(二)运用网络技术降低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及市场需求变化较快,但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这就导致农民的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给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充分说明了信息匮乏的消极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效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交易程序,通过网络掌握更真实、准确的市场交易信息,从而降低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网络环境下,农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给我国农业带来了严竣的挑战。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网络已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网络掌握最新的信息,才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掌握主动权。目前,农产品在网上的交易量不断增加,这就说明:谁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谁就能在农产品竞争中获得优势,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

(四)运用网络技术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手段

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术的支撑,这就需要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使一些农业科技成果无法在农村有效推广。因此,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要充分利用网络加快对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普及农业知识,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技术水平,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1.转变分析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都是由果及因,即根据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来倒推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再得出具体解决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有利于开展理论研究,但农业经济分析更重视数据分析,而且分析结果也需要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样,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对现阶段农业经济现实问题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需要转变传统分析思维模式,确保农业经济分析的科学合理,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2.转变分析立场。

在传统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中,往往是凭借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分析、总结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并得出结论性建议。这种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结论受分析人员自身分析能力和水平影响较大。但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资源更注重信息的真实和客观,真实客观的信息是研究的基础和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

1.均衡分析法。

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农业经济发展被某一变量控制,当这一变量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且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不产生任何1影响时,便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均衡分析法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动态分析法。

运用动态分析法,可以分析和梳理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总结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变化特点。研究对象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找到农业经济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正确判断出农业发展的趋势。

三、结语

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其对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农业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环境,加快推动了农业技术改革,使市场信息更为畅通,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卢志国.对农业经济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3(6).

[2]田甜.浅析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5).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第6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发展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和农民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随着惠农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农业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对于显著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种类,要重点进行预防和整治。通过现阶段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制定农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各个省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均,各个省份农业发展速度差别较大,需要进行各个省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农村劳动人员年末的数量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表面,劳动力等因素增加后,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主要通过工作时间确定,但是具体的农业工作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此通常利用劳动人员的数量来进行劳动力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时,可以将从农业生产年末的数量作为劳动力的参数。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传统的农业人工操作的比例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增加农业的产出,所以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代表因素。

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空闲土地,这些空闲土地影响到农业的总产值。农业播种面积表明农业种植用地的总数量,包括没有利用的闲置土地,该影响因素表示土地资源的种植潜力大小。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组成结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农业产出的数量,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贷款、农户自身三个方面。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设施、技术更新的支出的费用。贷款主要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贷款资金,农户的投入是指农户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农业进行的投入。

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评价[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03).

[2]邱福林,穆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于协整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06).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第7篇

[关键词] “三农”问题 超边际分析 二元经济 分工与专业化

一、在经济学框架内探索我国“三农”问题的求解思路

1.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其主流经济学框架内的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比较关注的话题, 如果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既定的经济问题,现在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告别“短缺农业”之后,我国农产品开始出现了结构性和区域性的过剩,农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下降,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增长幅度逐渐下滑,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民相对贫困成为低收入人群;更多的人纷纷选择离开土地到城市寻求谋生之道,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撂荒和随意性耕种的现象屡屡出现,生产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农村衰败毫无景气。

关于“三农”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众说纷纭,但大多是在主流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之内,也就是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既定的前提,从不同的内生或外生因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函数进行分解。综其分析思路,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宏观层面,通过政策的宏观指导,制定各种农业发展方略来指引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总体指导上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然而我国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限制,农业生产存在市场信息闭塞,生产决策仅符合家庭的个人理性,即使国家的大政方针在理论上多么有集体理性,由于个人理性的抵触,实际上发挥的效用也是微乎其微。第二个是微观层面,通常把“三农”问题进行拆卸,针对某一方面的要素进行经济学分析。微观层面能够对症下药,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但是每一个增加因子必然会牵扯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完善的相关的配套措施,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冲突只会加剧。正因如此,微观层面的很多正效应被其所带来的负效应所抵消了。第三个是中观层面,这也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最多的层面,把农业作为一个特定的产业放在国民经济产业当中来分析,这样既避免了宏观立意的纯理论化,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的理清“三农”的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中观层面是有效的,既解决了当前“三农”面临的困境又给“三农”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提供了一个指导性原则和方向。可以看出中观层面理论的落实也离不开宏观农业政策的指导和微观层面的具体操作,它是把宏观战略落实到了具体方案上,把微观政策系统化、配套化,因而更具可行性。

2.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探索“三农”问题求解的可能性

上文谈到了中观层面分析,从产业发展特性来探讨我国“三农”问题是切实可行的,但要深一步分析,但还必须回到亚当・斯密那儿去,放弃主流经济学对“三农”问题的既定前提假定,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才能通过比较找出最优解。原因很简单,“三农”问题不是突然就降临的,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对这点的默认使得其解释力大大降低。

笔者认为问题的提出源于一个差距,问题本身理论与现实的鸿沟,这得取决于一个衡量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从历史上各朝统治者“重农抑商”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举国力发展重工业,从20世纪90年代工农差距的扩大到“三农”矛盾凸现,这个标准应该是社会各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主要是工业发展程度,正是这个标准值的提高使潜藏的“三农”矛盾显性化。由此可以看出,“三农”问题的存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与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即所谓的“外因”;另一方面是农业自身发展停滞不前,即所谓的“内因”,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内,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源于一个两难冲突,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交易费用的上升之间的冲突,而社会平均收益这个标准的差异,也就是分工和专业化差异的价值体现。所以笔者认为,“三农”问题是一个分工和专业化问题,通过采用超边际分析能对我国“三农”问题进行很好地系统分析。

二、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

1.超边际分析的产生及主要范式

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 analysis)是新兴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的主要分析方法,其主要范式特点表现在:第一,放弃了经济分析的外生给定;第二,抛弃了古典经济学中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思想,边际分析总是能在生产函数中寻求出最优内点解,而超边际分析证明了所有内点解不可能是最优解,最优解只会是角点解;第三,以此分析形成的均衡解决了给定分工水平的资源分配问题;第四,超边际分析并不是选择所有的角点解,首先是利用文定理排除那些不可能是最优的角点解的组合,然后,对剩下的组合进行比较寻求整体最优解。

2.我国“三农”问题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

(1)从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调整二元经济(Dual Economy)模型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他依据土地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结合工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差异,把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涌入工业部门的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然而这其中忽视了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个是假定了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第二个是忽视了分工和专业化因素的影响。张定胜在将内生比较利益引进李嘉图模型时,把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思想大大发扬了,他认为二元经济现象是社会分工从完全自给自足的社会发展过渡到完全商业化社会的结果,一部分人卷入了商业化和分工,另一部分人却仍在自给自足状况,所以二元经济应该是商业化部门和非商业化部门的二元,而不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二元。 笔者认为张定胜的解释是更加深入和科学合理的,他放弃二元经济假定,把二元的差异归结为分工的程度差异。 笔者认为张定胜的解释是更加深入和科学合理的,他放弃二元经济假定,把二元的差异归结为分工的程度差异。在刘易斯和张定胜分析的基础上,让我们系统地分析分工究竟是怎样引起“三农”问题的?

本文认为社会的分工首先应取决于分工的利益,这个利益在杨小凯那里就是交易效率的改善,在没有城市和市场经济模型中,产品是自给自足,这种生产方式不存在交易费用,但经济效率是极其低下的。随着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的工农第一次局部分工,生产者作为半专业化劳动者,他们既从事农业劳动又兼营商业,工业此时作为辅助行业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因为工业提供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而享受了分工带来的最初好处。在局部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将处于一种完全的分工状态,生产的交易集中、规模扩大将使得交易效率的提高得以延续,而且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原因就在于不是某一单位的交易效率提高独自受益,而是整个行业享受了交易效率产生的网络效果。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完全分工是三个不同的分工水平角点解,利用文定理可以排出前两个解。因为网络效果的存在,交易效率仍然可以继续提高,享受分工带来的好处,所以最终的均衡点不会选择一个折中的分工水平。现在让我们来考虑完全分工状态,这里存在一个两难冲突,即分工的无限制扩大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因为分工的扩大带来交易的复杂性,致使交易费用呈现向上开口抛物线形状。

从图上可以把ⅠⅡⅢ阶段看作分工的三个层次,再利用边际分析,从生产力水平函数和交易费用函数中求出最优值,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个最优的内点解应该是Q点,能够实现分工的依次演进固然最好,但在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的过渡阶段,而且是同时存在的,这便是张定胜所说的二元经济形态,之所以出现过渡阶段的不同分工水平并存现象是因为我国农业还不具备完全分工水平的条件,换句话说我国“三农”问题是一个分工问题。

(2)从分工与专业化角度解释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

刚才分析了工农业分工和“三农”问题出现,然而,分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和交易效率增加并不能完全解释“三农”问题的尖锐性,农业为什么在分工中处于劣势?如果说工业生产集中使得交易能享受分工带来的网络效应是带来“三农”问题的外部诱因,那么其内部因素就在于工农业分工专业性的协调要求很高。亚当・斯密将工业与农业中生产率差别的原因归结为,工业分工的好处是大于交易费用的,而在农业分工中,其协调费用时远高于其好处,农业对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比工业要高,尤其是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土地天然具有分散性,如果要集中进行统一生产指导,其协调费用必然很高,结果是得不偿失的,这也就印证了前面所说的我国“三农”问题从宏观层面分析的操作性不高的原因。所以农业要发展也就需要一方面改善农村的落后条件,减少交通信息不通畅,提高市场化程度,由此得出走农村城镇化、城市化道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借助于工业分工,从工业进口机器和生产技术进行间接的分工,这也是途径之一。

三、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政策建议

1.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创造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有利环境

要实现Q点的最优角点解,就需要了解Q点的形成条件,工业的分工规模受自身发展条件的决定,也就会在生产力水平和交易费用中间寻求合理的值,国家需要为这个均衡创造有利的环境,比如取消户籍限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需要对农村人口流动的政策加以引导,防止“盲流”,同时,提供更为恰当的需求信息,为就业创造条件。

2.提升农业自身的专业化分工效率

农业的分工协调费用比较高,主要源于土地的分散和交通的不便利,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修建道路、水利、电网、通讯等设施,这些虽不是立竿见影的措施,但是其影响意义却是很深远的,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就能减少农业分工的难处,提高农业自身的产业吸引力。

3.提高工业对农业的间接进口分工

要全面借助于工业分工来反哺农业,需要更加全面的利用工业分工的先进成果。加强引进工业生产出的先进农作工具,提高耕作水平;利用工业研发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种子技术和优质肥料,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以工促农,加强工农联合,发展一体化农业,做好农业产品的销售,加工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杨小凯:杨小凯谈经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秦兴方吴进红汤学俊杨家栋: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推进次序[J].管理世界,2002,(3):101―106

农业经济行业分析第8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村金融;城镇化

城镇化改革作为当下我国社会体制建设中的重要工程,对实现我国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体系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轨迹与发展态势。在巨大的经济推动力下,我国的农村经济与传统农村经济有着明显的区分,在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带动下,农村金融关系逐渐成型,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下农村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支撑部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了当下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对当下日益膨胀的农村经济体系与农村金融关系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归纳,以确保未来我国农村区域具有更稳定的发展态势。

一、城镇化建设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与农村区域的二元分化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的最大阻力。我国的全面富裕是党中央经过科学论证的合理发展宏愿,但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经济总体的消费水平开始持续下降,许多城市资源找不到投资与发展的区域。这个现象,一部分是由于当下我国所执行的市场化经济体制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国情特殊化所体现的现状。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的全面富裕,提高经济投资的合理,消除城镇农村二元化的城市构造,是当下全面发展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切入点与发展方向。自我国进行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便成为了市场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农村区域的经济规划体系是全面提升城市经济的重要规划工作。在工作内容落实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城市资金引入,创办相应的农村经济项目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经济性的目的。在当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标准模式中,通过对土地的开发与土地所有权的转让,农村经济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农村区域的整体经济特性将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彼此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另外,农村经济体系在城市资金的注入下,也衍生了相应的农村产业与农村的金融体系。

二、农村金融系统的出现与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的出现始于农村经济体系迅速扩大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大量城市资本的注入与城市技术的到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先天条件。在相关政府的工作下,农村经济体系下的相关产业开始逐渐发展,并成为了支撑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城镇化的建设成果是其最大的受益者与支持者。农村金融的运行模式与城市中金融运行的模式有较大的差距,基于农村区域的整体规模,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区域内部明显的特性,并随着农村区域建设的不断推进,这个金融体系也随之变得越来越稳固。在当下的农村产业结构中,多数是以生产行业作为产业类型的主要成分,而这样的产业规模中的金融系统具有非常敏感的市场经济特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金融体系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区域性成品,与世界性金融体系具有相对应的变化关系,而在这些关系的影响下,农村金融系统也变得更脆弱。在世界金融系统不断变化的当下,过分依赖以制造行业的农村金融体系具有较为脆弱的抗风险结构,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健康与持续的发展,相关部门应根据自身区域内金融体系的相关特点,提出防风险的预防方案。

三、农村经济体系与金融的内在关系剖析

农村经济体系与农村金融的关系在浅层次的理解为一个附属关系,农村金融体系附属于农村经济体系。当农村经济系统较为完善,区域的资本出现相对富裕的时候,金融产品才随之出现,服务于农村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从深层次剖析,农村经济体系与金融体系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农村经济在发展到了一定规模的时候出现农村金融服务,而农村金融体系在强化农村区域之间资金的流动与使用的过程中也持续完善了农村经济体系。

四、关于协调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我国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能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开发创设出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在此过程中,农村经济为了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必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的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其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开发所具有的正面推动作用。农村信用联社能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但其提供的资金相当有限,且提供的时间较短,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时要对农村信用联社实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将现代产权制度运用到农信联社之中,有利于帮助农信联社明确自身所具有的产权关系,而且在联社的利率、税收以及收益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动其发展。在实行产权制度改革中,要十分重视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信联社的经济效益,让其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之中得到更好的经济利益回报,从而切实提高农信联社所具备的资金供给力,稳固其在农村地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进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奉献出更多的力量。

五、结语

通过对我国当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剖析,分析了当下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业经济的现状与发展情况。随后,针对农业经济下衍生的农业金融体系,笔者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当下农业金融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细化风险分析,提出了风险防控模式设计的必要性。另外,也对农村经济体系与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内在的关系进行了两个层面的分析与理解。最后提出了当下协调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路阁,赵海燕.论农村金融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经济,2013(7):117-118.

[2]张宇青,周应恒,易中懿.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11):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