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21 17:13:29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第1篇

1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均意识到了农业数据的价值,高度重视涉农数据的采集、存储、挖掘、分析及应用工作。2015年,农业部搭建了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并率先开展了全国农业系统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各省市政府相继了农业大数据发展规划政策,例如天津市政府了《天津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条例》指出,要加强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搭建资源要素平台,构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此为基础,天津市搭建了“三农”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当地涉农部门信息资源的互联、共享[3]。随着各省市农业大数据相关发展政策文件的,相关高校、农业企业也纷纷加入到农业大数据应用建设当中。山东农业大学率先成立了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搭建了渤海粮仓大数据平台,实现了环渤海低平原地区的盐碱荒地的改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果[4]。同时,山东农业大学联合量子数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农业大数据应用云平台,该平台通过整合多渠道农业相关数据,依托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技术,面向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等应用服务。北京布瑞克农信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制了一套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平台汇聚了全国农产品数据,提供数据检索、咨询、可视化分析等功能。

1.2我国农业大数据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农业部信息中心为龙头、连接31个省(市、区)农口部门的信息平台。但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程度还很低:一是存在数据孤岛,缺少数据共享机制。政府、企业、高校等单位虽然已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然而数据共享意识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单位仍然将数据据为己有,造成数据壁垒,无法有效共享。即使有些单位愿意开展数据共享工作,但往往由于信息系统间标准规范、接口协议的不同,阻碍了数据共享进程[5]。二是数据来源单一,技术应用不足。农业数据采集系统大部分由政府部门、高校等机构建设,且在数据采集方面仅有少部分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能够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开展大规模数据采集工作,部分地区仍依靠人工、纸质文件录入等方式,大大降低了采集效率及质量[6]。三是数据服务单一,数据门槛较高。农业大数据平台大多能够提供数据查询、数据可视化等功能,但针对海量数据缺少深度挖掘分析支持,仅适用于具有数据分析经验的研究人员使用,无法实现面向广大农场主、农户等缺少相关专业的人士提供有效的服务[7]。“三农”数据汇聚了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领域数据,各领域数据均分布在不同的横纵部门,以农民数据为例,各地区涉农人员数据均分散在农业农村局和其他横向部门,如民政局、公安局等。可见,要想实现“三农”数据的有效利用,不仅要实现纵向部门的数据互通,同时要解决横向部门数据协同共享的问题。

2三农大数据云平台架构

本文在结合各地区政府部门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在进行平台设计时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横纵兼容、资源共享、可管可控、确保安全”的基本原则。平台总体框架由下至上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及数据资源层、应用层和用户层。①感知层:为平台及数据资源层提供数据支撑,原始数据包括视频监控数据、音频数据、图片数据、社保数据、各类传感数据、终端定位数据等。②传输层:利用地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互联网、视联网、政务云平台等政府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实现数据传输。③平台及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包括地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地区各部门的数据信息,通过将各部门数据归集到地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提供基础和专题信息共享服务。同时,平台能够集成用户、安全和服务支撑三大服务,实现统一组织用户和登录认证、数据资源调用者合法性和调用合法性监测、数据可视化、数据接入等功能。④业务应用体系:服务于农业生产管理、行业监管、乡村公共服务的各类应用,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张图及大数据分析提供三农宏观决策支撑。⑤用户层:云平台主要包括政府用户、企业用户、农户以及消费者四大类用户。

3三农大数据云平台功能设计

通过总结分析各地区用户普适化使用需求,对本平台功能进行了设计,包括三农云支撑平台、三农数据仓库系统、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系统、三农指挥一张图系统、空间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共五大类功能。

3.1三农云支撑平台

三农云支撑平台是三农大数据云平台的核心,平台基于Hadoop大数据处理框架,通过整合开源商业化组件,构建数据资源池,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接入标准,整合数据及业务,实现将地区农业横纵部门、农企、农村、农业示范生产基地等机构的海量异构数据进行接入、汇集、整合,并依托云平台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挖掘和共享,同时,在三农信息数据库、三农信息数据仓库的数据基础上,承载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系统、三农指挥一张图系统等智慧应用服务。

3.2三农数据仓库系统

三农数据仓库系统基于Hive技术可根据使用者实际需求,将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在一个较高的抽象层次上做整合,所有数据都围绕某一主题来组织,是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通过定期接收新的集成数据,反应出最新的数据变化。同时,数据仓库采用结构规范性较强的雪花型多维数据模型为每一主题域中的具体主题进行维表和事实表的设计,以此能够有效地节省时空数据的物理存储空间。数据仓库中的数据是一系列历史快照,无法被修改,只能为用户提供分析工具进行查询和分析,并最终以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系统为载体进行可视化。

3.3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系统

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系统基于专业级可视化软件并结合三农数据仓库系统,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模型对三农数据的各级分布、利用情况等问题进行分析、挖掘,为用户提供分析成果,辅助决策,包括多维数据查询、描述统计、推断分析、空间分析、数据/分析结果导出等功能,基于多源多部门三农数据及其分析成果,能够将数据及统计分析成果基于地图服务进行展示,并支持各级用户查看权限范围内的各类三农数据及分析结果,同时系统能够提供多种可配置性分析组件、主题,依托多维数据查询功能可满足多类型用户的数据分析需要,大幅度降低数据服务门槛。

3.4三农指挥一张图系统

三农指挥一张图系统以地区天地图服务为基础,以工作事项为载体,运用集成化、电子化手段,市场化,清单式、网格化管理,实现对三农工作的“一网打尽”,强化对三农工作的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系统可以全面集成承载用户关注区域的全景、三维、高现势性、高分影像以及各类设计、规划、建设图件,从而实现将三农工作中涉及到各类专项工作信息数据都叠加到地图之上,保证各项工作有迹可循。

3.5空间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系统

空间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系统为平台各应用系统提供GIS数据及服务支撑,并能为其他专业接入系统提供数据服务。通过前端地图渲染引擎,实现大数据平台空间数据服务的在线可视化展现,将地理信息与三农业务数据相融合,支持多种数据源的接入,实现专题业务的专业级地理信息可视化。在前端渲染过程中,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栅格瓦片地图服务模式,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利用矢量地图渲染引擎。系统可提供各种地图服务、分析服务,主要包括二三维地图服务、影像服务、要素服务、空间数据服务、空间分析服务、线路规划服务、智能信息检索服务、OGC标准服务、KML服务等。

4结论

本文从各地区政府部门实际工作业务特点出发,以三农领域内所有用户需求为研究对象,建设了三农大数据云平台。平台的构建在三农资源有效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三农数据汇聚能力,将横纵部门异构数据资源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打通了数据孤岛,实现了横纵部门数据共享,提高了数据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打造“数据+业务”的云支撑平台、数据仓库系统以及空间地理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形成了支撑三农业务的基础底座,以服务应用为导向,搭建了三农指挥一张图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服务,满足政府部门的信息化资源管理要求,减轻了工作压力,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对三农工作的科学规划和指导。

5参考文献

[1]罗治情,官波,陈娉婷,等.“三农”数据云平台设计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7):209-212.

[2]董春岩.农业农村时空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思路与实践[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3):207-214.

[3]张保岩,赵丽华,辛北军.天津市“三农”大数据平台构建[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7):245-249.

[4]柳平增.农业大数据平台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以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大数据平台为例[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5(5):68-71.

[5]张浩然,李中良,邹腾飞,等.农业大数据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4,41(S2):387-392.

[6]李瑾,顾戈琦.基于“互联网+”的农业大数据平台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2):1947-1952.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第2篇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农业气象服务;运用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3

1 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象服务的设计应用原则

在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层气象监测站条件以及农业综合数据库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的基础,对国产地理信息软件予以二次开发。具体来说,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对农作物种植、发育及收获的整个过程进行有针对地农业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确保已有的农业气象数据资料及信息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应用于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要求数据收集规范化、信息分析标准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传递科学化,有效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为农业气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具有小型、灵活的特点,以便于在县级或者山区进行推广使用。

2 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功能

2.1 数据采集功能

地面卫星接收站能够接收到部分遥感数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是由RS数据采集模块来完成这些遥感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然后在存入相应的数据库中。与RS数据采集模块的功能基本一致,GPS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负责接收地面卫星接收站传回的一些GPS数据信号,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然后存入相应的数据库中。人工报送模块指的是接收那些需要人工报送的数据,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

2.2 动态监测功能

病虫害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将分析与整合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并对其中与病虫害有关的信息进行处理。具体来说,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范围、灾害情况等,并存储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土壤水分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对其中与土壤水分相关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整理,然后存储到相应数据库中。农作物长势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收集到信息进行处理,达到对农作物长势情况的分析与整合,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中。农业气象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达到对农业气象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的目的,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中。

2.3 可视化分析功能

所谓空间查询指的是在空间信息进行查询的基础上,生成图文一体化报表并进行输出的一种方式。所谓空间信息统计指的是对设计的空间、时间及属性的有效统计,并以此为前提生成图文一体的报表,此外,空间信息统计还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统计方式,以便满足用户使用。所谓空间分析指的是对空间关系予以分析,具体可以分为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以及领域分析等方面,并以此为前提形成图文一体报表,其分析结果能够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而专题图显示指的是对用户提供等级符号、点密度、柱状图、独立值等多元化的专题图显示。

2.4 报表综合分析功能

报表输出该项功能主要对相关报表进行输出,同时结合用户的实际需要和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生成新的报表,符合用户需要。对各类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是进行报表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自身也会为用户提供如结构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等多元化的分析模型,并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利用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 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加强对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对确保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在对基础数据库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因技术原因造成的差距,切实提升信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效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农业气象服务中,地理信息系统只是作为一种工具箱和数据库而存在,其智能完成人们指定的工作,且结果必须由简单、明确的语言来描述,便于人们理解。农业气象服务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应指导,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普及使用,实用性较强,其使用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气象服务站和相关业务服务单位,相关生产管理部门及决策部门甚至是农民都可以使用。以较少的资金投入,便可以完成对农业资源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分析等工作,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第3篇

[关键词]大数据;农民工;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等现代先进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大数据时代,任何信息资源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利用价值,为扩大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新型服务模式。农民工与企业的信息数据采集、开发、利用不仅为双向选择搭建起来一座桥梁,节约了社会资源,缓解就业供需矛盾,而且在促进农民工技能提升和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及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现有的相关制度、体制及保障措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种新型就业服务模式,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的效应日益显现,同时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就业乃是民生之本,促进农民工就业对于实现“增加农民收入”政策目标,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和工业转型具有重要作用。

1大数据发展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性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资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农民工作为一个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的弱势群体,就业于服务业、建筑业等,岗位工作稳定性较差。社会上的招工信息对农民工来说尤为宝贵,但是现在社会上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农民工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又十分有限,有用信息的获取对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因此,农民工对信息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需要信息的定向细致化,并且需要简单的显示和推送,让农民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找到所需信息数据。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存储、整理和分析,最后所产生的结果可以满足农民工的信息资源需求,完全可以帮助农民工实现快速就业。

2制约农民工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2.1主要问题分析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工人数在逐年递增,同时就业供需矛盾也在不断增加,一方面农民工起早贪黑蹲候街道两边或者往来人才市场求职,一方面企业发展却招不到合适的工人;一方面农民工需要就业信息,而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工人信息,由于招工和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就业供需矛盾体现在就业信息的不合理对接,造成信息资源和用工资源的大量浪费。根据调查显示,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参保率在上升,但是比较缓慢,总体来看还是比较低,最高的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也只能达到二到三成。主要原因是农民工参保意识薄弱,缺乏对参保信息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另外农民工收入不高,参保费用占农民工收入比例过高也是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并不愿意为农民工提供参加社会保障的资金,各行业之间参保差距较大。农民工对信息资源的需求空间很大,信息的匮乏使农民工在竞争就业时经常被企业所设置的门槛阻挡,非公平就业也阻碍着农民工就业。

2.2制约因素分析

随着就业环境越来越激烈,国家对于就业问题越来越重视,支持扩大就业力度也逐年增加。但是关于促进就业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主,也出台了很多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制度,而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制度还有待完善,尤其是针对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方面和利用现代技术促进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制度明显比较少,以现代技术推动农民工就业及返乡创业是扩大就业的趋势所在,没有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其很难形成稳定的增长形势,很多旧的制度和政策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就业的融合,阻碍着农民工扩大就业,现在需要通过新的政策激励和制度完善,积极引导农民工创业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据调查显示,农民工主要以中年男性居多,科学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较低,大多数从事于建筑业、制造业,近几年从事服务业人数开始增多,但限于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加上缺少定向的就业信息来源使他们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制约着扩大农民工就业。

3大数据服务农民工就业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途径及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3.1以农民工就业需求为指向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建设研究。

大数据技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初显成效,但是大数据技术在促进农民工就业中的应用还不多见。大数据技术促进农民工就业,需要的是符合农民工求职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定向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整体功能服务于农民工就业的外部需求拉动力和内部发展驱动力,形成农民工就业率增加的信息支撑体系。农民工就业大数据的建设需要特色数据信息的支持,但是社会上存储最多的还是以就业信息与企业信息为主,并不能形成具有就业特色的大数据集群。应该在农民工聚集的地区设立信息收集点,利用先进技术对本地区的大量数据信息(如农民工基本信息、技能信息、企业信息、求职信息、招聘信息等)进行抓取式采集,将结果通过互联网向上一级提交汇总,再结合现有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整合进行存储,形成就业特色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和计算,得出有价值的数据结果,再应用到农民工就业中去。完善的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计算、利用系统是具有就业特色大数据建设的重要支撑。

互联网是大数据的基础,大数据应用最终面向用户使用的界面是网站,现有就业信息服务网站功能比较简单,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工就业需求,网站信息服务功能亟待增强、扩大与拓展。首先增加社会上就业网站的信息存储量,加快信息更新频率,拓展信息来源和种类。其次,政府与企业在互联网上建设专门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新型网站,围绕就业构建服务模型,搭建专门的信息共享平台,面向广大农民工和企业开放式运行,基于诚信、自有、平等的原则完善各类有关信息,使政府、企业、农民工与就业需求信息完全对接,缩短求职、招聘、录用周期。第三,政府和企业加强各自数据库的建设,信息共享平台除了公共信息还应该具有特色资源,建立数据库不断收集农民工信息、就业需求信息、招聘信息、能力信息、企业信息、农民工流动信息等各类特色数据,通过整合利用为农民工就业大数据建设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数据信息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免费公开被农民工使用。建设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本系统首先通过互联网多数据进行抓取搜集,形成庞大的农民工和企业信息数据群并进行存储,然后对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例如,简单的有农民工就业地区分布分析、就业行业分析、就业需求分析等,再深入一些的就有例如农民工就业技能分析、企业适合农民工就业岗位需求分析等,用户(农民工、政府、企业等)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结果,使农民工就业率增加,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信息服务系统具有网上个性化的信息定向分析、查阅、在线咨询等服务功能,用户通过条件筛选对所收集存储的信息进行过滤并按照自身要求进行一定的分析,分析结果以推送的形式进行查阅。

3.2农民工和企业双向信息服务支持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研究。

信息服务支持系统要立足于就业,结合农民工实际情况开展信息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新理念,确定服务主体。新型信息服务系统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以农民工和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促农民工就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次要转变服务管理模式和机制,改变企业垄断式运营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主导和监督机制,发挥政府在农民工就业中的引导作用,完善企业市场化运作与服务管理机制,多种渠道合理获取有关就业的信息数据并分析利用,不仅有企业基本情况和职位信息,更应该加入农民工基本情况和求职的相关信息,完善资源储备,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新型信息服务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农民工和企业双向信息服务,完善配套管理设施与人才配备,紧跟就业形势进行开放式定向服务运营管理,精简就业程序的中间环节,节约资源与降低成本,加快农民工就业速度。

4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大数据时代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合理可行对策建议。

4.1建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制度

大数据是农民工就业的基础保障,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数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对农民工的就业要求在不断提高,就业信息方面所产生的数据量相当巨大,这些资源对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政府和企业是十分具有诱惑力的。政府与企业在市场运营机制下通过不同侧重点,联合对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可持续性资金投入,政府侧重于农民工就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农村企业则主要对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农民工就业大数据建设所需资金从不同方面获得了补充,政府和企业也在投入和运行中满足了自身的利益需求。

4.2建立配套制度

基于促進农民工就业的大数据技术需要适应社会就业环境,更要得到相关制度的保障,大数据技术作为现代新事物,现有的制度已经不能使用或者满足其发展需求。为了不被制度所束缚,需要对制度进行修改或重新制定,不断加强政府的重视程度,要及时修改和制定适应农民就业大数据建设的制度,尤其在积极引导,人才建设、持续发展、市场运营、设施建设、大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构建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积极推动大数据技术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4.3完善返乡就业创业激励与技能培训制度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第4篇

农业气象服务效益是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所有经济组织应用现有气象服务产品(或服务)获得的效用总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目的,在于科学衡量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14]。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评估中考察每个农业经济组织的气象效用是非常复杂的。为了便于操作,目前对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15-16]、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17-18]、市场价格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19-22]、成果参照法[23]、损失矩阵法[24]和贝叶斯决策理论模型[25]。剂量—反应分析是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和明确的因果关系基础上,把气象服务的效益看作是一个生产扰动要素,进而影响产品的产量、成本和利润。所以,采用剂量—反应分析的方法进行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评估是比较客观的。德尔斐法是通过对有关专家进行调查的方式确定整个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无论是2006—2008年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26-27],还是各省(区、市)开展的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28-32],均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评估。

1.1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测定

在确定典型单位时,主要依据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为原则进行选取。对于农业而言,选择某行政区内生产该行业主导产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典型调查评估单位。当典型单位确定后,采取座谈会的方式对该单位的领导人、管理部门负责人、生产经营一线专家及财务核算人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深入调查访谈。调查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生产经营环节和流程;气象条件影响的生产经营环节及所发挥的作用;最近5a因气象环境(条件)变化造成的产值波动及最大波动占5a平均产值(剔除生产力发展因素)的比值;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和需求情况等。在对典型单位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后,对气象服务在生产经营不同环节上发挥的作用做进一步的调查、测算和分析。

1.2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专家评估

在获得了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后,将已测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进行适当调整,并结合以往经验设计出5个档次,作为专家调查的备选答案。采用权变分析法,聘请有关专家进行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评估。聘请该行业中的管理专家(处级以上行政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具有高级职称的业务技术专家),由15位专家组成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专家组。专家组的专家根据已经测定的典型单位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得出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档次,并对气象服务与农业生产业务的敏感、需求、满意程度做出评估。

2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实例

以河南省为例,依照上述评估模式,对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在评估过程中,将农业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共5个子行业。在各子行业中依据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的原则,选取典型单位。在典型单位确定后,采用剂量—反应分析测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资料来自2007年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调查。根据河南省农业大省的特点,在焦作、三门峡、商丘和信阳4市按要求分别选取相应的典型单位和评估专家,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分析。首先,在有关子行业的省级主管管理部门进行调研,确认选定的典型单位,并邀请省级主管部门专家或领导参与确定典型单位的专家,最终确定典型单位中10名以上专家参与调查、测评、研讨和实地调查与评估工作。专家大致包括领导型专家、技术型专家、管理型专家、财务型专家和基层一线专家等,结合河南省气象台和当地气象局的有关专家,共15人左右参加农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专家座谈会,并进行座谈讨论。

2.1确定农业各子行业的主要生产环节

经过各典型单位专家的充分磋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5个子行业的主要生产环节。种植业以北方冬小麦为主,确定主要生产环节;林业分为木材林和林果类,确定主要生产环节;牧业生产环节中考虑大牲畜和禽蛋类;渔业以淡水鱼为主考虑生产环节;农林牧渔服务业的主要生产环节考虑种子经营类的服务和农业技术在田间推广两个方面。

2.2测定农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

从各典型单位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根据式(1)计算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以种植业为例,专家以小麦为代表先确定传统粮食类主要农作物的生产环节为播种期、苗期、拔节期、灌浆期、收储期、销售和加工共6个生产环节。针对已确定的各主要生产环节,讨论确定各环节相应的气象服务内容,并计算相应的气象服务增加产值或节省的成本,最后定出扣除化肥、农药等生产成本后每亩地的收入,通过实地测定和专家调查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汇总后,根据式(1)可以得到气象服务在种植业行业中粮食类作物(以小麦为代表)主要生产环节中的效益贡献率为7.30%。农业的5个子行业中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最大是种植业,为7.30%,然后依次是渔业为4.50%、农林牧渔服务业为4.47%、林业为3.92%,牧业的气象服务的效益贡献率最小,为3.08%。

2.3专家修订农业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

根据计算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将各子行业典型单位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乘以2后,等分成10档,重新调整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的数值。请各子行业专家进行判定,将专家意见进行汇总,依据式(2)计算各子行业的贡献率(表2)。经过专家的修订,种植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为6.90%,然后依次是牧业为4.20%、林业为3.93%、农林牧渔服务业为3.36%和渔业为2.90%。

2.42007—2010年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值

河南省统计年鉴中2007—2010年农业各子行业的增加值情况,如表3所示。修订后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时间内变动的数值较小,可将其值应用在一段时间的气象服务效益值评估中。因此,本文认为2007—2010年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基本保持稳定,并将相关数据带入式(3)中,计算河南省2007—2010年各子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得到整个农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2007年以来,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效益随农业增加值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2007年128.27亿元攀升至2010年191.65亿元,年平均增速达14.32%。河南省农业气象服务平均贡献率保持在5.69%—5.88%,这一比率高于全国4.06%—5.02%的水平[12],说明农业气象服务对河南省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目前,河南省农业各子行业使用的气象服务仍以各种公益类的天气预报为主,获得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及手机短信服务。虽然大多数典型单位订制了手机短信服务,但仅在林业和渔业中有两个典型单位订制了专业的气象服务,整个行业使用的主要还是公益气象服务,这与调查中得到的行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很不相称。同时,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建设性和指导性不够,对农业各子行业关联度较高的中长期预报,风、温度等气象要素的预报,还存在一定的准确性问题。因此,应根据气象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时效长和针对性强的专业气象服务。

3结论与讨论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第5篇

关键词:农业社会化服务;服务供给;服务需求;农户;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4-5817-0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当前,湖北省正处于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奋进的关键时期,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形势所趋,意义重大。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学术界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的研究比较活跃,不少学者从供需的角度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谈存峰等[1]、王鹤[2]、孔祥智[3]从农户的角度分析了区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现状与农户需求意愿;庞晓鹏[4]则以农户的视角分析和比较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结构的差异;王洋等[5]以博弈论为基础分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各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黄季焜等[6]、朱希刚[7]则从技术主体目标错位的角度对农技供需现状中存在的“有效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和失衡的现象进行了探讨;姜利军等[8]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总量和结构上存在的供需失衡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胡瑞法等[9]认为当前中国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不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钱永忠[10]则从政策支持的视角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全国为研究范围展开的,且从供给角度开展研究的较多,而针对区域开展研究的较少,尤其以农户的视角对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问题开展的研究更少。本研究以农户调查问卷为依据,从农户的视角来考察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现状、农户需求及其意愿,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从农户的微观视角来探讨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效果的评价,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思路和建议。

1 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分析

本研究所需的农户数据分别来自课题组对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试验区、鄂西特色生态农业区与沿江优势农业带三大区域内的潜江、恩施、十堰、武汉和咸宁5个区域18个乡镇的入户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涵盖“被调查者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农户对农业各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以及“农业各生产环节社会化服务的供给”等三部分。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获得有效问卷401份,问卷回收率97.8%。

1.1 在农业生产中最迫切需要的服务是能便捷购买到优质农资

1.2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需要的技术服务是获得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

在对“目前您主要需要哪方面的技术服务”的调查中,有76.18%的农户选择了“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有52.66%的农户选择了“需要病虫害防治技术”,选择“需要优良品种繁育技术”的农户占43.89%,分别有34.80%和31.03%的农户选择“土壤改良技术和科学施肥技术”,显然被调查农户对农作物的高产栽培技术的需求最为迫切,而病虫害防治技术是农户次要的技术需求。此外,农户18.18%的“机械化生产技术需求”和16.30%的“节水灌溉技术需求”也同样值得高度重视。由于在被调查的样本中,从事水产、畜禽专业养殖的农户的样本量较少,所以被调查农户中对水产养殖技术、畜禽养殖技术的需求较低。秸秆还田技术是一项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农业技术,而农户对其关注甚少。可见,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技术服务仍受农户的青睐。

1.3 提供实用技术信息服务是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最为关注的信息

2 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以农户的视角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现状的满意度的考察主要从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排灌、农业信息、农业信贷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服务的供给情况方面展开调查。

2.1 农资专营店是农资供给的主渠道,农户对其满意度不高

2.2 农户主要从农技推广部门等途径获取农业科技服务,但对其满意度不高

2.3 个体农机户是当前农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且服务较易获取

当前,农业生产中需要农机服务的环节主要有:土地耕整、收割、打药和播种、插秧。在“各环节需要农机服务由谁提供”的调查中,发现:个体农机户是满足当前农户农机服务需求最主要的提供者,占到了64.89%;其次是由村集体统一提供服务,占18.50%。由于购买农机的成本较高,通过自家购买农机满足自己农业生产需要的农户很少。在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补充调查发现,湖北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相对较少,其为农户提供的农机服务也很少,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论相吻合。在关于“农机服务是否容易获得”调查的回答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户认为农机服务“容易获得,可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但仍有36.71%的农户认为“难以获得,影响农业生产”。

2.4 个体户是当前排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农户对其满意度较低

湖北省多数区域的农田内涝或干旱时有发生。调查中,有262户(占需要排灌农户的82.13%)被调查者表示“需要排灌服务”,但服务主要是由“个体供应(54.26%)”和“村集体统一供应(37.02%)”,而回答排灌服务“由专业合作社供应”的仅有21户,占需要排灌农户的8.14%。在回答“这项服务是否方便获取”的问题上,有58.63%的农户认为“不方便获取”。可见,加大排灌服务的供给力度很有必要,且应大力引导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此项服务。

2.5 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农户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农户对其满意度不高

2.6 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信贷支持较难,筹措农业生产资金主要靠自己

调查结果显示,在发展农业生产中遇到资金短缺时,有68.65%的农户是“自己解决”,有37.62%的农户选择“向亲戚朋友借钱”,选择“向农行或信用社贷款”的农户仅占15.36%,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借款的仅5.64%,而向龙头企业贷款的农户更少,仅为1.88%。在回答“是否容易解决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时,有71.10%的农户回答“不容易获得”,仅有20.45%的农户认为“容易解决资金短缺困难”。

2.7 农民销售农产品的主要渠道是个人出售,但销售相对困难

当前农民处理农产品的方式主要为个人出售(等人上门收购或自行到集市出售)。调查显示,有65.20%的农户将收获的农产品“销售给个体收购者”,有38.87%的农户选择“自留”,“由企业来收购”的农户只占16.30%,而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出售农产品的农户仅占3.76%。在对“销售农产品是否困难”的回答中,有57.48%的农户认为“当前销售农产品还比较困难”,只有40.48%的农户认为销售农产品“比较容易”。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湖北省潜江、恩施、十堰、武汉和咸宁5个区域18个乡镇401户样本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调查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3.1 受多种因素影响,服务需求有较大的差异

据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差异较大。初步分析,其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对于“农田排灌社会化服务需求”,武汉、潜江、咸宁等地样本农户的需求较大,恩施以及部分十堰区域样本农户的需求则较小。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农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除此之外,户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等个人情况,家庭收入来源、耕地信息、种养信息等家庭情况也对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需求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其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需要区别对待。

3.2 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不高,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已从单一的生产环节需要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扩展。而湖北省现有服务主体所提供的服务还主要集中于产中阶段,为产前、产后环节能提供的服务仍然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部门和组织对农户提供的服务内容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对农民迫切需求的在农资供应、信息供给、新技术提供、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做得还不够。由于服务收益较低、服务手段单一等原因,公益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还不能满足当前农民的需求。

3.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运行不够规范

当前,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的贡献力度还相对较小,存在着服务领域和范围较窄、服务效益和水平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资金不足。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的调查中,有88.24%的被调查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制约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最大难题。这不仅与合作社成员自身投入不足有关,也与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贷款难的现实情况相关;二是人才匮乏。调查显示:有70.59%的被调查者认为“人才匮乏”是影响当地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的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综合素质不高,应对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且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新和发展;三是信息不畅。调查中,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信息不畅”是造成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市场信息缺乏”。

3.4 龙头企业有效服务的供给能力不足,带动作用有限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成长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总体来看,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的社会化服务仍存在着供给量不足、定位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服务的满意度”的调查中,仅有9.09%的农户对于农业企业提供的服务表示满意,这说明农业企业,尤其龙头企业仅在个别生产环节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为农民提供的综合服务相对较少,服务质量还不高,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带动作用还较弱,农户受益尚不多。

根据以上结论,对湖北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公共服务人员的考评制度,将其工作量和为农民服务的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改革分配制度,将服务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对机构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以应对农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2)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培育力度。各级政府应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援助和政策支持,加大对专业合作组织的信用贷款力度,创新对设施装备抵押贷款方式;加快制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特殊税收政策;鉴于合作组织对人才、信息依赖程度高和自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各级部门应积极为农民合作组织提供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的服务,为经营管理人员和成员免费提供相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训。

3)提高龙头企业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平。解决龙头企业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动力和水平,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激励。依托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鼓励和扶持几家能带动当地区域发展的优秀企业,为企业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组织、机构、人员、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以提高企业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创新企业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加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谈存峰,李双奎,陈强强.欠发达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需求及农户意愿——基于甘肃样本农户的调查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8.

[2] 王 鹤.基于农户视角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

[3] 孔祥智.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基于供给和需求的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41-79.

[4] 庞晓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结构差异的比较与分析——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10, 26(14):443-448.

[5] 王 洋,郭翔宇.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博弈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6(4):35-40.

[6] 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7-25.

[7] 朱希刚.试论农业科技产业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3-7.

[8] 姜利军,胡敏华.论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J]. 中国农村经济,1997(9):61-65.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第6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服务供给;农技服务有效性;棉农需求;新疆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10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based on Logistic Model in Xinjiang

YIN Junjun,DING Yu,ZHAO Dajun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 of cotton farmer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Logistic model to analys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in Xinji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based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non-governmental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ical training and extension servic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chnical guidance services. 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education level increased, farmers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ervices enhancd significantly,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s tended to decline. The servic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was higher. At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 supply, such as encouraging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agro-technical services, establishing cotton farm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et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supply;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otton farmers' demand; Xinjiang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面临着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不清,基蛹际跬乒闾逑挡幌低常缺乏激励机制,技术推广人员能力严重偏低,技术推广方式难以适应农民对各种技术的需求等体制问题[1],同时还存在着服务机构的单一设置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不相适应,服务经费的有限,服务质量、能力、手段的老化陈旧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动态化,供给内容的局限性与需求全程化趋势不相适应等现实问题[2]。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关注。

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性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认为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性方面,政府无法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可以由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直接对农业提供服务,也可以由政府支持私人组织来间接提供市场需要的服务,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效率[3-4]。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引导和培育民间组织而非完全替代民间组织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5],如棉农的广泛参与可以促使农业科技服务的提供者在咨询服务方面大大改善服务质量[6]。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服务供需匹配问题。由政府需求主导加棉农需求的综合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供给不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问题[7],这种供需服务的不匹配表现在:乡镇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投入强度不高,需要构建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8],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职能不匹配等方面[9];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使得农业科技人员与棉农和农业生产之间缺乏直接利益关系,农业科研向学术科研成果倾斜,对农业科技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与经济收益性有所忽视[10];以及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矛盾,服务机构设置的单一性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矛盾,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体制、推广方式等对棉农的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低适应性等方面[11-12]。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棉农更倾向于选择政府部门的农业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政府部门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不足是棉农需求意愿与供给性存在不匹配的主要原因[13-15]。虽然两种观点存在差异,但在农业技术服务建立与完善的关键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棉农消费需求方面,学界已经达成共识[16-18]。

另外,部分学者研究的视角集中在农业技术服务的影响因素方面。从已有的研究看,农户特征、土地规模、技术信息传递、农户主体地位等影响因素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影响[19-21]。此外,劳动力转移程度、家庭经营规模、农业技术信息来源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22-23]。

上述文献虽已涉及农业技术服务供给有效性研究,但多为综合性理论分析,且以棉农需求为切入点,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方面还显得薄弱。一些研究表明,增产效果、指导作用和农民满意程度等对农业技术服务绩效具有一定影响[24-32]。因此,有必要对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进行深入考察和评价。以棉农需求为研究主体,深入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问题,对于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新疆棉农为调查对象,选择相关变量,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新疆现有的技术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信息传递渠道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幅度,进而探索新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1 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

设P为棉农对所接受农技服务满意的发生概率,取值范围为0~1,1-P为棉农对所接受农技服务不满意的概率,对P/1-p取自然对数得ln(P/1-p),即对P做Logit转换,记为Logit P,则Logit P的取值范围在-∞到+∞之间。以Logit P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可得:

P=■

或者P=■

式中:α为常数项,表示自变量取值全为0时,比数的自然对数值,参数βi是Logistic回归系数,表示当其它自变量取值保持不变时,该自变量取值增加一个单位引起比数比(OR)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因此:OR=lβi。

1.2 变量选取

农技服务供给方面主要考虑供给主体要素,按照起主导作用的程度划分为“政府性提供主体”与“非政府性提供主体”2种,其中政府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与基层技术服务站、村干部或村组集体,非政府部门包括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或合作社、大学和科研单位、农资企业或加工厂、亲朋好友与其他棉农等。农技服务的供给方式可以分为“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3种。按照供需双方互动程度,棉农对于农技服务的需求方面主要考虑户主禀赋和要素禀赋,户主禀赋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有无特殊经历(曾担任村干部、外出打工、司机、退伍军人、匠人、小店主、宗教人士等),要素禀赋主要为耕地面积。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具体变量的设定及赋值如表1所示。

1.3 数据来源

采用县乡逐级随机抽样,对新疆尉犁县(140户)、轮台县(159户)、库车县(134户)、阿瓦提县(120户)、温宿县(140户)、莎车县(167户)、巴楚县(147户)、麦盖提县(139户)、沙湾县(105户)、乌苏市(140户)、呼图壁县(131户)、玛纳斯县(107户)、昌吉市(97户)等13个县市44乡115村的1 726户棉农样本进行实地走访,并获得一手数据。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棉农对技术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Wald检验准确度也较低,因此主要分析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和OR值。依据“一般”到“特殊”法则,采取Backward conditional方法逐步回归,表2中为自变量全部放入预测准确率最高的两个模型当中时得到的分析结果。根据H-L值,两个模型在5%的置信度下都不显著,所以,模型2得出的H-L检验的P值达到0.933。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模型除了个别的变量被剔除外,剩余变量的符号方向一致。这里主要以模型1进行结果分析。

2.2 供o主体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当技术需要及技术服务传播渠道保持不变时,棉农对政府性供给主体的满意度为非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0.932倍,这说明政府性农技服务的有效性较非政府组织显著不足。实地调查也发现,政府组织提供的农技服务对棉农而言确实是“供需失衡”的,缺乏针对性,与棉农技术需求的相背离。加之棉农所需的农技服务信息并不能够快速有效地反馈到上级主管的农技服务管理部门,使得政府无法真正提供棉农所需的农业技术服务,而是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向棉农提供农技服务,因此棉农对于政府性农技服务组织的满意度很低,需求意愿也不强烈。非政府机构如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有动力和积极性改变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提供方式,以棉农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依照棉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适应的技术,使得棉农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增大,棉农更加愿意使用非政府性的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技术服务。这与模型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2.3 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依据模型分析结果,从技术服务的供给方式看,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都能够提高棉农的满意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技术推广和不接受技术推广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329倍;接受技术培训的和不接受技术培训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44倍;而接受技术指导和不接受指导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081倍。由此,在棉农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和农机服务人员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政府性技术服务组织和非政府性的技术服务组织可以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从技术服务有效性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加大技术培训。

2.4 棉农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意愿与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当技术供给和技术服务的传播渠道保持不变时,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意愿越强的棉农,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趋于下降;反之,亦相反。

2.5 要素A赋与棉农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棉农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还将是土地。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少于3.33 hm2的棉农与耕地面积在3.33~6.67 hm2之间的棉农的满意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0.727倍,与耕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棉农的满意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0.701倍。这表明随着棉农的耕地面积的增加,棉农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反而逐渐下降。

2.6 户主禀赋与棉农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超过50岁的棉农(户主)对于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是年龄小于50岁棉农(户主)的0.81倍。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产效率趋于下降,对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趋于上升。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的棉农的满意度是小学(文盲)的0.769倍,初中以上水平棉农满意度是小学(文盲)的0.764倍。这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棉农对于技术服务需求的意愿表现为增长,同时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也趋于下降。从户主的个人经历看,有过特殊经历的棉农对于农技服务满意度是没有特殊经历棉农的1.338倍,由于收入的多元化,这一人群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有些不足,却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逐渐升高。

2.7 传播渠道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模型分析表明:组织传播渠道相比人际传播渠道,棉农通过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676倍;大众传播渠道相比于人际传播渠道,棉农通过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104倍。这说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高于人际传播渠道。

3 讨 论

(1)政府应加大对非政府性的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产品供应商等非政府组织向棉农提供农技服务,因地制宜满足不同棉农对于技术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具体而言,政府在税收、贷款、人员培养等方面应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鼓励龙头企业能够在棉花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面的农技服务,向棉农提供短缺生产资金,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完善的棉花种植生产线。同时,农资产品供应商在基层设立售后点,建立完善的农资经营网,及时指导棉农的种植生产。

(2)针对不同类型的棉农提供差异化的农技服务。棉农的差异化体现在种植的规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经历等方面,他们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差异,可以尝试创立多种模式的技术服务订单供棉农自主选择,并全程督导和指导棉农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农技服务需求意愿强的棉农提供更多的农技服务项目,使农技服务机构与棉农之间达成良性互动,以有利于推广农技服务,获取棉农对服务的反馈信息,以使农技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逐渐匹配起来,提高农技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3)强化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主要方式的农业技术服务传播渠道。利用现有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将大众传播渠道扩大到书刊、电视和广播,以改善农技信息转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让更多的棉农从中受益,以提高农技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4)农业技术服务的传播应在棉花生产的不同环节采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由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更加能提高棉农对农技服务满意度,因此,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选择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受众倾向采用某些特定传播渠道效果更好。可以在产前环节,即棉花种植之前侧重于组织传播的方式,棉花种植的产中环节已有相当棉农接受技术并取得成功,这时应多选择人际传播渠道,这样可使棉农之间相互交流种植技术。而在棉花种植的产后环节,应多采用大众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刊物等在农业技术服务传播中的指导作用。

4 结 论

(1) 供给主体中非政府性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明显高于政府性的农业服务组织。

(2)从供给方式上看,在棉农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和农机服务人员技术不够的情况下,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相比有效性最高。

(3)在要素禀赋中,耕地面积越大的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越强,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就越低。在户主禀赋中,棉农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就越强,相应地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就越低;随着年龄增长,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趋于上升;有着特殊经历的棉农,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比较低,而就较低需求意愿来说,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较高。

(4)在传播渠道方面,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高于人际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季j,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 (1):4-11.

[2]唐仁华.依靠政策和科技加快湖北优质油菜产业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4):393-395.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第7篇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 贷款 营销 策略

中国农业银行于1951年成立,是中国主要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致力于建设多功能协同的现代金融服务集团。近几年,凭借全面的业务组合、庞大的分销网络和领先的技术平台,向广大客户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业务范围还涵盖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人寿保险等领域。

一、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首先,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有国家信誉作为支撑,相比于其他非国有银行来说,中国农业银行拥有长期资金,其资金成本较低。同时国有银行属性也可以获得广大民众的信任,进而具备信用资源。其次,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相对较高,具有悠久的发展史。相比于外资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具有独立的本币清算系统以及配套服务,了解金融监管条例与相关规定,同时对国家宏观经济、民族文化以及当地民俗具有深刻认识,这些在长时间的经营发展中逐渐汇集成中国农业银行的核心争力,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发展实际较长,中国农业银行已经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并于很多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最后,中国银行资本规模大,其服务网点以达到2.35万,实力雄厚,具备庞大的服务网络和稳固的基础环境,有效帮助中国农业银行在激烈的贷款市场处于有利位置,促进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另外,中国农业银行在实际经营中,主要选择自主开发路线,在信息化时代中,迅速组建高素质的IT研发队伍,实行自主研发策略,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1]。

(二)劣势分析

中国农业银行在实际发展中具有较强的文化优势、市场优势、政治优势以及研发优势等,但在此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资产不良消化问题。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消化问题主要是贷款管理方面的不完善,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给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造成一定的危害,给中国农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损失。

(三)机会分析

在宏观经济环境下,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投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与优化,外企投资不断增加,有效提高了国内金融需求,为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客户选择和客户群体建立方面拓宽了较大的空间,提高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和市场需求程度,促进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同时,为了促进国有银行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贷款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经营风险,促进中国农业银行市场化[2]。

(四)威胁分析

WTO为中国农业银行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是市场竞争压力,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放宽,逐渐打破了中国金融领域原有的市场比例,一些非国有银行涌进金融市场中,并抢占了一定的金融市场份额,给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带来一定的威胁。另外,相比于国外的金融制度来说,我国的金融立法还在进一步发展中,金融法制建设较为缓慢,长时间发展中,金融立法过程已经跟不上金融市场的创新与改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中国农业银行贷款营销策略

(一)实行差异化营销,促进贷款业务发展。

差异化营销作为一种有效营销形式,以产品主导为核心,将产品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及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差异性转化为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竞争优势,提高贷款业务量,促进中国银行的健康发展。要对客户价值进行分析,掌握客户价值链,对贷款市场进行细分与整合,明确市场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中国农业银行贷款差异化战略。同时要严格控制差异化成本,若买卖价值大于成本,则不能实现收益,差异化战略失去意义。另外,为了保证差异化营销效果,要不断提高客户经理的积极性,建立贷款“龙虎榜”,强化客户经理的业务水平,促进贷款投放,加强客户经理的个人配置,满足其业务需求,促进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3]。

(二)树立营销理念,加强贷款管理

中国农业银行要坚持营销地位,将现有金融资源和优势进行整合,建立一套完善的贷款营销体系,加大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实时监控金融市场的变化,提高贷款营销系统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并依托于市场信息,对市场的未来需求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同时,中国农业银行可以定期推出金融“套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强化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满足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优秀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大贷款贷款宣传力度,定期组织贷款营销活动,提高目标客户群体的参与兴趣[4]。

(三)锁定客户群体,强化市场份额

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在实际发展中,要树立明确的市场定位,对三农市场定位进行进一步细分,规划与锁定客户群体,进而奠定中国农业银行贷款营销的基础。同时,中国农业银行要紧跟社会发展的主流形势,将实务工作与政务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农户贷款服务水平的提升,充分掌握目标客户的实际家庭状况、个人品质、年度收支、还款来源以及信用状况,并构建客户信息档案,保证中国农业银行的经济效益[5]。

(四)采用“黄金客户”战略,提高贷款服务水平

“黄金客户”主要是经营收入稳定、信用水平高、款安全系数高、利息收入大的客户,中国农业银行要为黄金客户构建独立的贷款档案,并加强与黄金客户的联系性,并适当通过倾斜政策稳定黄金客户,优先安排信贷计划,实施结构化的优惠利率定价机制,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提升黄金客户忠诚度,促进政银企合作共赢,进而扩大中国农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银行贷款营销策略的分析,让我们知道了在宏观金融环境背景下,要对中国农业银行现有贷款营销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帮助中国农业银行在激烈的贷款市场处于有利位置。本文主要在分析中国农业银行贷款业务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基础上,提出实行差异化营销,促进贷款业务发展、树立营销理念,加强贷款管理、锁定客户群体,强化市场份额、采用“黄金客户”战略,提高贷款服务水平等有效措施,提高中国农业银行贷款服务水平,进而保证中国农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伟.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勘福丽.中国农业银行S支行营销策略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秦一楠.中国农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关系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农业服务行业分析第8篇

论文摘要: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与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农业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欠发达的河西走廊来说,农技服务在推动农技成果转化中显得尤为重要。运用SWOT分析理论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几点对策与建议。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由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机构或实体及其相关的基础设施、政策支撑环境等构成的系统。SWOT[1]分析理论是西方国家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其中“S”代表Strengths指自身的优势;“W”代表Weakness指自身的缺陷;“O”代表Opportunities指面临的外部机遇;“T”代表Threats指面临的挑战或威胁。在此分析工具中[2]S、W是内部因素可控,O、T是外部因素。本文旨在探索河西走廊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以进一步提升本区的农业科技水平,切实解决“两会”关注的民生问题。

1甘肃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体系分析

1.1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身优势S分析

(1)地理优势。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km,海拔一般1100~1500m,大部为祁连山北麓冲积-洪积扇构成的山前倾斜平原。扇形地中下部,地面物质较细,大多为黄土状物质,便于引用河水灌溉,形成绿洲农业区。走廊内部已完成或正在完成中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建设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衔接,是促进河西走廊农业跨越式发展与实现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

(2)星火产业带建设构建了科技服务平台。《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规划》出台后,重点实施“六个工程”、发展“十四个产业”、构建“一个体系”和“两个平台”,简称“61412”计划[3]。经过几年的发展,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建立了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同时组织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政府直接主导提升到农民自发组织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有效转化。

(3)农业科技成果累累。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省科技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近年来甘肃农业科技获得了飞速发展,每年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200项左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70%左右[4]。同时,河西走廊以杂交玉米制种为主、瓜菜、花卉制种为辅,制种面积已达10多万hm2[5],已建成成套种子生产加工线30多条,年加工能力达5亿kg,是全国最大的制种基地之一。

(4)优秀的农技服务人才是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河西地区现有科研推广机构90多个,技术人员3000多人[5]。有30多个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长期在河西开展农业科技工作。同时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新途径。武威市是我省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试点地区之一,在不到1a的时间里,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产业结构,已选派3批420多名科技人员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实施科技项目142项。科技特派员通过与农民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把科学技术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使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恩惠,为“兴农、富民”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1.2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劣势W分析

(1)土地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相对偏低。低素质人口群主要集中在农村,传统耕作观念和种植习惯根深蒂固,市场化观念淡薄,大部分农民对现代科学技术和耕作方式吸收转化能力差,造成农村科技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再加上对成果的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又害怕担风险而安于现状,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农业科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机构设置不准确、职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农技机构均在县、乡镇设立站所,每站所设若干名农技员,负责本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而在农村种养结构趋向复杂化、技术和品种更新周期缩短、生产规模大小不等的情况下,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新技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也满足不了技术人员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方法和思路创新。农技推广部门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职能虽说其他部门无法替代,但随意将农技推广机构进行撤合并的情况时有发生。调查表明,当前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的时间较短、承担行政工作的任务较多,工作效率、效能明显降低。

(3)经费不足、渠道不畅。从甘肃省实际看,近年财政用于农技推广的经费虽较过去有明显增加,但由于支出渠道和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相当一部分资金成了行政事业性费用,一部分被挤占挪用,最后真正落实到推广部门的经费寥寥无几。

(4)专业水平滞后无力应对服务对象对信息需求的动态化要求。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6]。且基层农技队伍大多已多年未得到补充和更新,知识结构老化,掌握的技术十分有限,无力应付当前信息需求多样、新品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新形势。

1.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O分析

(1)经济全球化推动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来说,是1次良好的机会,可尽快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资料,及时引进先进设备、高科技和管理经验,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长补短、加速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带来良好机遇。如武威地区甘肃省农垦研究院近几年发展的金盏花产业,酒泉、张掖的制种等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信息化资源为畅通市场化农业创造了条件。信息资源的富足和信息渠道的通畅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我省河西建成了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农村信息化等基地4个,如果将这些信息资源有效加以利用,既能够引导农民有序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又能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实施对农业市场经济的有效调控、规避市场风险,同时能够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

1.4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威胁T分析

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自启动建设以来一直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列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到2006年,产业带区域内6市22县GDP达到1038亿元,占全省45.6%,产业结构调整到14∶56∶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53元[7],比全省水平高出近1倍。但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严重挑战:一是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商品量相对较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加入WTO后国际农资大量进入、农产品进口激增、出口困难,严重影响农民增收及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二是农业生态环境开发与整治面临新问题,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河西地区沙漠延展、沙尘暴频发,风沙危害加重,草场退化、灌溉农田盐渍化也在扩大,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困难;三是农业科技教育还很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还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转化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节水灌溉、良种繁育、抗旱防雹、荒漠化治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重大技术亟待突破。

2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战略组合分析

通过对目前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自身的优劣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与威胁的分析,认为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势非常明显,走廊内对科技的潜在需求大,这为体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市场平台,同时主体组织多样化,并形成多种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业产业协会等,为完善创新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前提。但是这些潜在的优势条件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诸如河西的牧草、孜然、啤酒花、啤酒大麦及洋葱等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其核心问题是区域内部的消化能力弱,极易受市场的冲出。显然要完善农村服务体制,构建适合区域发展的模式,首先必须练好“内功”,才能有效合理的利用外部条件,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和改变自身弱势的战略才是目前最需要的选择。就甘肃内陆河西走廊来说,目前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急需要防御的阶段,所以弱点——威胁(WT)防御性战略还不是最佳选择。而优势——机会(SO)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优势——威胁(ST)战略三者之间优化组合的战略,将会是适合甘肃河西走廊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较佳现实选择。

3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通过对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战略组合选择思考,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本着体系结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原则而选择SO、WO、ST战略组合中最适合的1个、2个或多个混合战略组合。因此河西走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模式必须围绕这些战略组合选择进行建构、整合资源,建立多方参与的新型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

3.1继续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

吸收东部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个人向农村科技推广事业提供资助,对提供资助者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赞助支持农村科技推广事业发展。另外还可采用发行福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来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2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推广体系

以甘肃农业大学、省、地方农业科研院所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必要是以产业为纽带建立产学研推广示范基地,使科研成果与推广基地紧密结合,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3.3加快河西走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获得信息的平台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同时建立河西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目标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河西走廊农业信息资源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决策、生产和营销信息。

3.4营造创新环境,从制度上激励农村科技人员创新

增强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科教兴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主线和根本途径。结合农村具体实际,必须建立包括精神理念、制度规范和物质载体等多角度的农业创新文化和环境,以尊重农技人员的人格和劳动成果为基准,完善农业技术职务体系,拓展科技研究人员的发展空间,同时提高技术人员薪资待遇,建立具有社会竞争力的行业科技人才薪酬体系。要“以人为本”和“以技为本”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的政策措施。

3.5以农民、农村为服务主体,实行“从下到上”的科技推广模式

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是从上到下的“贯彻”式推广,这种方式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推广方式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求,甚至脱离实际,难以被农民接受。这不仅难以实现推广的目标,还损害了政府在农民中的威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最终价值体现在农民素质提高、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广课题的设定不能脱离农民的实际状态和农民自身的愿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应该重视掌握农民心态和愿望,按照农民意愿开展推广活动,即“从下到上”的工作方式。在技术推广“Plan-DoEvaluation-Check”(计划-实施-评价-反馈)循环过程中,首先根据农民需求,设定推广课题,制定推广计划,按计划进行实施,然后进行评价,再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推广计划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推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以得到及时研究解决。形成以服务对象——农民为中心的推广、科研紧密协作的推广体系。避免科研、推广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科技成果的应用率。

总之,在农业这个大系统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调整农业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农业信息,整合技术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力量。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在推动河西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目前已经形成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内容复杂化、服务对象分散化的农村科技服务现状,如何协调众多农村科技服务主体、采用不同策略扶持不同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建立一个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当前河西农村科技事业面临的首要任务。通过对当前河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SWOT分析,一方面利用外部机遇,发挥体系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要避开和减少内部弱点及外部威胁,最终实现模式创新。从而为解决现阶段新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欧阳晓光.多模块复合型:我国现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J].科技与经济,2005,18(2):41-44.

[2]海因茨·韦里克[美].管理学:全球化视角[M].马春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甘肃星火办公室.甘肃省星火计划与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EB/OL].(2007-04-17)[2008-05-18]Http:/news/detai/php?n-no=41605?dir=/新闻动态/通知公告.

[4]魏邦龙.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J].2000,16(1):25-29.

[5]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甘肃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R].兰州,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