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媒职业道德

传媒职业道德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7 16:30:14

传媒职业道德

传媒职业道德第1篇

【关键词】新闻报道;道德失范;探究

一、新闻道德与新闻道德失范

新闻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达信息的交流活动;是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新闻道德内化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品格、习性和意向之中,又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的规范性调节体系。新闻传播活动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报道者在采写、编辑、刊播新闻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意义是极为鲜明的。比如,新闻记者以新闻为武器、讴歌正义。又如,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新闻的社会效益,利用新闻对他人诋毁、诽谤。这些行为,由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及社会的性质,能够对其进行道德善恶的评价,因此既是新闻工作行为,又是道德行为。新闻道德不仅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且其导向功能也是十分巨大的。

新闻道德失范。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失去或弱化,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具有道德责任能力的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不遵守本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丢失了最起码的道德良心的行为现象。大众传播中的道德失范,是指大众传媒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在不明显违反现行法律的前提下,主观故意从事有违行业准则与新闻专业精神的职业行为及交往活动①。职业道德是一种主要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它一般通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各种职业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反映和体现出来②。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新闻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形态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对新闻报道行为特殊的规范意义。新闻道德的失范必然将造成价值标准的混乱。不仅影响某个个体,还会影响某个社会群体、某个领域,甚至整个社会。新闻从业人员在道德品质修养上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首先,这是由新闻工作者诉诸舆论而参与国家治理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所决定的。其次,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在全社会特别是民众道德养成教育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及的全面性和影响力。

二、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表现

虚假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衡量一切新闻价值的首要标准。真实性是媒体伦理的最高准则和核心内容,而真实性的失效则是以虚假新闻的形式表现出来。新闻的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第二,添枝加叶,层层拔高。第三,要件残缺,隐瞒事实。第四,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主要表现为: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绩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第五,因果不符。主要表现为: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有偿新闻。有偿新闻与虚假新闻、低俗新闻和不良广告一起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公害。有偿新闻,其实质就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权利和金钱进行了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典型的有偿新闻表现为接受劳务费、餐费等形式的红包、礼金、有价证券、获取各类消费、好处,以及可能会影响到公正采访和报道的礼品。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大家理所应当工作流程,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新闻记者接受采访对象的红包、免费旅游的,也有报道对象专门请记者去做宣传送现金、提供服务的。媒体有时因经济因素而报道某些新闻,有时也会忽视某些新闻,即有偿不闻,在获得经济利益后对信息进行有意隐瞒。导致了在新闻报道中重利忘义,见利忘义的选择。

媚俗化倾向。新闻报道的低俗化倾向是我国大众传播向市场化、娱乐化发展的极端趋势,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指出,传媒所获得的最大经济回报来自于“第二次售卖”,即将凝聚在自己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出售”给广告商或一切对于这些受众的媒介关注感兴趣的政治宣传者、宗教宣传者等。而一些媒体则片面实践了麦克卢汉的“注意力理论”。他们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一味迎合受众口味,大量刊登有立竽见影之效的刺激性新闻,扩大发行量和收视率、点击率,追求高额广告收入。传媒界产生了自己的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即导致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现象。特别是有的媒体请专家分析犯罪分子的杀人动机,竟然把原因归结于客观,更像是为凶手开罪。这样难免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辨证判断和认识,甚至诱发人们的犯罪行为,从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果。另外,有的媒体则习惯集中性地进行大量的犯罪报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恐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极大。

人文关怀缺失。新闻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这要求新闻报道中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来处理媒体与观众、媒体与市场的关系。报道内容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但是,新闻媒体为了获得发行量和收视率,不惜以牺牲人文精神为代价。比如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歧视和新闻报道用语充满嘲讽和歧视等等道德失范现象。有些对于暴力事件的报道,不少媒体为了增加吸引注意力,不加处理地将犯罪过程、犯罪手段的原始记录报道出来,一方面缺乏人文关怀,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对受害者心理形成第二次伤害。另一方面,为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起到了一种“技术指导”的作用,对暴力的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示范效应”,从而间接对社会暴力推波助澜。

三、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探究

当前,新闻媒体的失范现象和越轨行为的出现,是缺乏以伦理学为基础而产生的,这深刻反映了我国新闻工作者价值观迷失,缺乏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实质上也是传媒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媒介市场的迅速发展对今天社会的进步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人为了从媒体竞争中获得经济利益,采取不道德手段,而现阶段媒体市场监管不到位更是助长了这些不当行为,并使得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从业者难以将这些职业规范内化到他们的职业行为中去。

商业利益驱动。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里提到,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它统治着新闻场,也成为记者的最后的判断标准。通过收视率,经济逻辑置入文化生产之中,由此形成收视率的经济逻辑。因此,新闻场是一个场,但却是一个被经济场通过收视率加以控制的场。通过收视率这一压力,经济在向电视施加影响,而通过电视对新闻场的影响,经济又向其他报纸和记者施加影响。同样,借助整个新闻场的作用,经济又以自己的影响控制着所有的文化生产场。同时,由于新闻场牢牢受制于商业化的场,新闻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转变,“当利润、收视率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把越来越多的观众引向犯罪、暴力、灾难和名人新闻时,这种新闻就会泛滥。从媒体营销学角度看,新闻等于生意、新闻等于营销。从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中外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声称的或勇敢呼喊的“新闻独立”或者“新闻自由”其实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自由,这是因为商业在操纵媒体,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③。

新闻自律不力。相对于他律而言,“自律”属于道德范畴。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④。新闻媒体是作为社会的传播机构,不仅具有信息的功能,更是承载着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因此忠实地反映社会状况,持公正立场进行客观报导,就成了媒体必须具备的基本责任。我国的新闻自律信条主要是指《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是,当准则落实到工作中去的时候,效果却不大。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只关心与自身利益有关的这一方面,很难单纯的依靠个人对自身进行约束和管理。这一点可以从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屡次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看出。准则虽然完美,但却不具有有力的惩罚,以致关于新闻自律的条文形同虚设。

新闻专业主义缺失。新闻专业主义根植于西方的社会责任论,强调的是一种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基石的意识形态,从而区别于以市场为导向的媒体和以宣传为主要目的的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为全体人民服务。我国传媒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现行的职业规范不完善;另一方面,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职业规范还远没有建立起来,这就导致传媒职业规范中出现了断层和盲区。只有重视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才能使媒体能自觉履行社会公器的职能,以公众利益为服务对象。在实际工作中,我国新闻工作者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教育,在工作中很少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是促进规则内化的主要手段,从业人员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养成除了要依靠自律机制的引导和规范,更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新闻专业主义信念的树立需要对新闻媒体工作者进行终身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教育,要自觉地承担起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的职责,坚持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此外,还要用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来评判事实的真伪,并把事实而非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作为自己必须服从的最高权威。

四、抵制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失范

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一方面要内化传媒工作者的职业精神。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将传媒职业精神铭记于心中,形成职业良心。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道德良知和价值公正的象征,只有以良心作为大众传媒伦理责任的心理基础,才能维护媒介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化媒介体制改革。有研究者认为,第一,应该实施双轨制发展的媒体体制管理模式。所谓双轨制,就是针对不同性质的媒体,采取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模式。相同的定位,不同的发展轨道,使媒体的定位更加明确,从而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各有所求,各拥所有⑤。第二,实施编辑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样一来,可以防止一些媒体为了赢得高额的广告收入,而替广告商做软新闻、策划新闻事件、编造假新闻。

构建完善的监管体制。完善对媒体的有效监督,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传媒自律机制。与西方制度化的传媒自律相比,我国的传媒自律基础相当薄弱,既缺乏强有力的自律组织,又缺乏自律准则的有效执行。我们可以借鉴学习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其次,完善司法监督制度。当前,由于媒体职业道德规范只对媒体从业者以精神上的“软约束”,而这种“软约束”对于媒体的一些极端行为就显得非常乏力。所以,要尽快确立传媒法,对传媒从业者行为进行制约,提升到法律层面,将有利于传媒行业的健康有序的竞争和发展。最后,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由于大众传播是双向互动的活动,媒体向受众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受众也应当对媒体作出反馈。毕竟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受众的利益,况且受众对于媒体拥有监督权利。公众舆论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具有可以填补法律漏洞的作用。

注释:

①罗彬.2008年我国大众传播伦理研究概述[J].新闻爱好者,2009年2月.

②郑保卫.简论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J].新闻战线,2004,5.

③李希光.畸变的媒体―商业利益取代公共利益[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④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0.

⑤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2006年7月.

参考文献:

[1]钟媛媛.传媒伦理责任研究[J].2007,4.

[2]何国平.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论略[J].现代传播,2008,5.

[3]陈力丹.内化传媒人的职业精神和丁作规范[OL].传媒学术网,2005,12.

[4]周俊.我国可操作性新闻职业规范的初步构想[J].青年记者,2008,1.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http://.cn,新浪新闻频道.

[8]http://,搜狐新闻.

传媒职业道德第2篇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商业化 道德规范

作为企业的网络媒体和介入网络媒体的资本,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运作的根本目标。在这种背景下,媒体社会观察者的角色显而易见不是其追求的目标,社会责任感也不是其最高的价值取向。随着商业化的深入,网络媒体越来越依赖于广告商,有些网络媒体甚至要看广告商的眼色行事。广告销售成了商业化媒体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吸引更多的广告商,网络媒体除了尽其所能地抓住受众的眼球之外。在选择新闻方面还要投广告商所好,一些时候,广告商的意见甚至能够主宰网络媒体的报道方向。而广告商不仅在努力迎合大多数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价值。而且还在不遗余力地引导和刺激受众的消费行为,媚俗进而成为相当一部分网络媒体在商业化浪潮中的主流倾向。由此,网络信息的粗制滥造,信息的随意性,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海量内容,使得网络信息质量良莠难分参差不齐,色情信息和暴力性内容充斥混杂于互联网上。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在商业化的语境下网络媒体道德规范应该怎样构建和坚守?

一、提升职业道德,强化公德意识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该遵守的、与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工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同时反映社会对某一职业活动的道德要求,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延伸和具体化。对于我国的新闻组织和从业人员来说,其“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以及“真实报道新闻,正确引导舆论,努力传播知识。热情提供服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网络媒体的从业人员,同样属于新闻工作者,要受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而且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比起传统媒体又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其使新闻商业化的个体可能性也就更大。所以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还受众以客观真实的事实本源,就显得犹为可贵了。

二、确立业界规范,提高媒体公信力

调查显示:82.2%的群众认为记者的职业使命是为公众提供资讯、传播信息,70.4%的群众认为“话语权”是记者行业最突出的职业特征,64.1%的群众当看到社会上的不平等事时会想到找记者、媒体。记者工作从本质上说,是建立在社会公信力基础上的职业。同理,我们也可以说公信力也是传媒的生命线。公信力不仅仅是受众对媒体新闻报道的信任与否,更是对媒体记者和编辑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的认可程度。一个没有公信力的媒体是不可能长久生存下去的。有报道指出,《纽约时报》的造假丑闻不仅使自身蒙受巨大影响。整个美国媒体的公信力也受到严重冲击。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已从1989年的54%下降至当下的86%。(《羊城晚报》2003年6月6日)。网络媒体的公信力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先天地处于劣势地位,人们在网络上看到重大新闻后,总会想到要找相关的传统媒体核实。所以,我们可以说提高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尤为迫切。只有以真实、客观反映事实为基础,才能长久地保持媒体的公信力网络媒体同样也是媒体,也是为公众利益而服务的社会公器,社会公信力才是网络媒体所要追求的根本。才是网络媒体保持长盛不衰的法宝。

正因为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20世纪,很多国家陆陆续续制订出了明文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如美国的《记者守则》、日本的‘新闻伦理纲领》、英国的《英国报人道德规则》等等。还有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加拿大、土耳其、南非、巴基斯坦等许多国家都有明文规定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不仅许多国家有自己的新闻道德规范,而且,联合国还制订了《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记者行为原则宣盲》等全球性的业界规范。1991年以来,我国先后制订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广播影视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实施方案(试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职业道德做出规范。2005年初。及全国广电总局下文,要求全国各级广电部门广泛开展整顿广播电视行业不正之风活动,称为“广播电视行风评议活动”。当前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的同时,网络媒体在从传统新闻道德向网络新闻道德演进的过程中,却遭遇了道德关系调整的困境。一方面。网络媒体还不能迅速适应网络新闻传播的新型模式和方法,只得将传统的宣传报道方式照搬上网,另一方面,又要面对道德需要千差万别的网络用户,结果造成旧的新闻宣传套路难以发挥原有的功能,从而降低了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和信度,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甚至扭曲的现象。所以确立网络媒体的行业规范、制定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

三、顺应经济规律,实现商业化的良性运作

首先,从经营模式上看,放眼国际国内的网络媒体市场,美国在线收购时代华纳,易趣和雅宝合并,联想购并赢时通,搜狐吞了“Chianron”……风起云涌的收购与被收购浪潮,表面上看似乎热闹非凡。而实际上却是朝着适者生存的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的。然而,当媒体发展面临资源短缺,在既无资本又无经验的情况下,收购与被收购并不是实现网络媒体商业化良性运作的唯一途径。事实上,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盈利,要达到扩大规模的目的,兼并、租赁、联合、重组等等都是可推行的策略,而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都是网络媒体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为赢得更高利润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更强劲的竞争实力而采取的有效经营模式。

其次,从受众市场看,媒体产业化最根本的市场资源,既不是信息生产与传播本身,也不局限于生产与传播的信息本身,而在于媒体的信息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所创造的巨大的受众市场。网络媒体的品牌资源、频道资源、形式和内容资源本身并不具有商业价值,但其所拥有的受众市场却是潜力无限的。因此,网络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合理的受众定位,充分满足受众的需求,追求受众市场的最大饱和度。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伦理观同时也告诫我们的媒体,在赢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意实现其社会效益,受众的需求有时是盲目的。是需要引导和提升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在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下,符合行业法规的运作中,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再次,从媒介竞争上看,媒介生态研究者认为,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作为社会体系一部分的传媒也可视为一种生命体,他与社会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产生互动,媒介的竞争构成了媒介的行业生态环境。“从营养生态位的角度分析,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当代新闻媒介的基础营养生态位。也就是说。对营养资源的获取是媒介与生俱来的生物本性。这里的营养资源也就是受众市场、广告市场、新闻来源市场。网络媒体除了要应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外。还要面对网络媒体内部的竞争。如果网络媒体盲目跟随传统媒体的脚步,去追逐大家都想获得的“多数利润”,去角逐最大的细分市场。必然使这个市场高度开发。竞争异常激烈。商业回报微利化。而营造健康的网络媒体生态系统,实现商业化的良性运作,就需要我们树立整体观,“把媒介看作是众多同类或异类的生命互动,从而把媒介放在系统中考察,认识媒介与媒介的互生互利和互扰互害关系,提高媒介规避风险的博弈能力。”网络媒体要在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内部的综合平衡中谋求协调发展。

四、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网络受众道德修养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具可操作性。从1994年起,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之后,国家有颁布了十多个相关的法律法规。仅就互联网管理内容方面,我国目前出台的法规就包括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新闻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然而,互联网相关管理的某些法规不够细致完善,有些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找到可以依据的法规。同时要加强立法过程的协调,使法与法之间能够兼容,减少法规间的冲突,并且法律法规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传媒职业道德第3篇

【关键词】新闻道德 新闻报道

一、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内涵及表现

(一)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涵义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的职业道德一样,也是调节职业道德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也同样要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但是由于新闻职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性,所以新闻职业道德又具有很明显的特殊性。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是指新闻职业内部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业内的道德关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因而导致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不断发生,整个职业处于道德混乱、无序的状态。它从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道德的变化,是摧毁新闻旧道德秩序建立新道德秩序的内在力量。当社会稳定,新闻职业道德普遍具有效力时,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就不明显;当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观念出现重大转变,新的新闻职业道德又不可能很快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明显暴露出来。

(二)当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新闻职业道德状况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最近几年,新闻炒作越来越厉害,新闻敲诈和勒索事件不断增多,隐性采访带来的侵权事件也大量出现。在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形式增多的同时,道德失范的程度也开始加剧,主要表现为个人道德失范开始向集体道德失范演变。概括起来讲,新闻道德失范现象主要反映在新闻媒体人员的行为和新闻作品两个方面。新闻媒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出的道德失范现象指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人员在采编、报道、制作等新闻活动中出现的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道德失范现象,新闻作品反映出的道德失范现象指新闻作品不合乎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害于人们精神健康的现象;任何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就表现为不同的道德失范形式。因此,研究整个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必须要以联系、综合、归纳的方法看问题,从总体进行把握。但是,要分析具体的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就必须按角度不同进行划分,以突出道德失范不同现象的类属特性。

二、新闻职业道德失范原因及消极后果

(一)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产生原因

新闻职业外部环境层面。任何职业都不能脱离时代,不能离开现有的社会环境,新闻职业也不能例外。社会环境对新闻职业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之所以当前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频频发生,与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有着明显的关系。经济利益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直接因素。国内经济的发展促使新闻媒体市场化,新闻媒体市场化必然导致新闻职业道德的新变化。新闻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会导致原有的新闻道德观念裂变,新闻媒体过分的逐利行为,必然造成对社会责任的忽视,继而出现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新闻职业内部制度。新闻职业外部环境必然影响新闻职业道德状况,而新闻制度却是从内部制约新闻职业道德的客观因素。监督制度不完善也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新闻媒体的一个基本职能是对国家社会各方面进行舆论监督,但是,新闻媒体自身也需要社会的舆论监督。没有社会的监督,新闻职业就很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现象。从新闻媒体的性质来看,我国的新闻媒体明显地具有行政功能的性质,对媒体的监督基本上以政府的行政监督为主。因此,缺乏有效的新闻监督制度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消极后果

国家社会角度。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严重扰乱社会道德秩序,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对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斓的作用。社会信息化程度越高,人们对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职业依赖程度就越深,受到媒体的影响就越深刻。倘若媒体不考虑新闻的负面影响,传播大量不健康的新闻,必然对广大受众造成精神伤害,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更大。新闻媒体的行为也会对社会风气起到导向作用,一旦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必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新闻受众角度。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会侵犯公众的基本权利,对新闻受众造成经济上或精神上的伤害。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一方面会严重阻碍公众对新闻信息的获知权、言论自由权,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另一方面会对公众造成经济或精神上的伤害。例如,虚假新闻一般都是媒体为了某种私利弄虚作假无中生有或者夸大成绩掩盖过失出现的。由于虚假新闻的存在,公众无法通过新闻渠道获取事实真相,就导致公众的舆论监督权利成了空话。

三、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治理原则及策略

(一)治理新闻职业失范适用道德原则

公正原则。公正在新闻传播领域同样也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即新闻公正。新闻公正就是新闻界内所体现出来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交换。新闻公正有对内公正和对外公正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即新闻界在对内关系和对外关系两个向度上体现出的正义。在所有的新闻道德原则中,新闻公正是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其他道德原则的前提和基础,它是新闻工作的必然要求;责任原则。现阶段,我国的新闻媒体要担负起真实、公正报道新闻、满足公民知情权的社会责任,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传承公共文化,维护社会利益,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除此之外,还应当承担提高社会的文化、科技水平和道德素质,开辟公民公开、有序地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渠道,积极推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结构调整、改革等多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是责无旁贷的。

传媒职业道德第4篇

我国新闻行业自引进市场因素以来,新闻传播中频繁出现新闻工作者不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欠缺的问题,既影响了新闻媒体在社会上的形象,同时还严重制约了新闻行业的发展。面对新闻媒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现状,需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建设。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现状,并提出了可行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精神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主要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与准则,用于处理并调整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新闻工作者的理念、态度、责任及纪律上。因此,作为新时期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闻工作者,要尽快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发挥新闻在社会各界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精神的现状

当前,在新闻工作者队伍中普遍存在着职业道德问题,如大量传播虚假新闻,很多新闻的真实性不强,媒体之间有一股不良风气。少部分新闻工作者吃拿卡要,甚至存在敲诈勒索等情况。各大新闻媒体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对媒体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严重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1]从外,还存在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的问题,新闻工作者利用职务的便利,有权谋私,忽视公共利益,传播大量不真实的新闻,降低了新闻工作的公信力。因此,如何解决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是现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新闻工作者保持良好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闻传播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

二、培养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精神的途径

(1)弘扬职业道德精神。因为新闻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内在动力,所以应该抓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即要弘扬职业精神,让新闻工作者养成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遇到困难时能够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但是在新闻行业发展的市场化以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受到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极大地冲击了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如果新闻工作者警惕性不强,就容易出现职业精神丧失、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从而在群众心中的新闻媒体行业形象会坍塌,新闻行业陷入不良发展局面。因此,需要在新闻工作中弘扬职业道德精神,确保所有新闻工作者能够履职尽职,认真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并在新闻传播工作中不断创新,遵纪守法,全面发挥出新闻行业应有的作用。

(2)加强道德素养教育。第一,新闻工作者要重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道德教育,尽快养成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认真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参与到新闻业务的培训教育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人民群众。第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理论,要站在正确的政治和道德立场上开展工作。通过加强新闻道德教育工作,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把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转换成自身职业道德品质,这样在今后的新闻传播工作中,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切实负起责任,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否则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负面新闻。[2]例如,某新闻记者在一起矿难的采访中,不顾职业道德准则,收受非法矿主的现金,上演一幕“有偿不闻”的新闻腐败丑剧,公众对此十分不满,严重影响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形象,由此可见,加强新闻工作者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3)完善媒体自律机制。为构建起良好的新闻规则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新闻媒体自律机制,这点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缺乏较为完善的新闻媒体自律机制,因此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自律条例,建立有效的自律组织,实行严格的处罚机制,从而有效维护新闻行业的声誉,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此外,各级新闻传媒及领导机关、各主管部门也要提高重视,认真开展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工作,并督促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在日常工作中遵循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养成自律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闻工作者素质的提升,并推动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例如,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出不怕难、不怕苦的精神,深入基层和现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尽可能捕捉真实的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出现走马观花、道听途说的情况。这样所报道的新闻才更加真实,才能取信于公众。

(4)抓好监督机制建设。新闻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然而从当前新闻工作来看,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精神的行为时有发生,新闻工作者既是舆论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3]第一,新闻行业要加快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法制化建设,对于职业道德缺失、出现违法行为的新闻工作者,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利用法律加大对新闻工作者的约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第二,要将监督电话公布给广大群众,积极深入群众,征询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经常地评价新闻工作,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将建立的监督制约制度落实。这样新闻工作者才能严肃纪律、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养成优良的作风,避免出现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情况。例如,在《云浮日报》近几年的发展中,为在激烈的新闻行业竞争中立足,始终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放在首位,通过制定各种制度,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三、结语

在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应发挥人的作用,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加强对人的思想教育。只有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让他们明确自身职责,清楚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并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省和自悟,不断规范自身言行,成为一个具备良好职责道德的人。这样才能让新闻职业精神得到弘扬,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才能取得新成效,并有效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宇.浅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J].新闻窗,2014(06):24-25.

[2]耿娜.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新闻传播,2013(12):231.

传媒职业道德第5篇

【关键词】专业要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记者;制约;分析

引言

记者从事职业活动,无疑受制于新闻专业要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与新闻专业要求比较接近的概念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但笔者认为,在本文中,还是用前一个概念更为合适。新闻专业要求,是新闻职业活动对记者提出的相应要求,包括专注于发现新闻线索,想方设法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对所要报道的事实进行多源求证、反复核实,排除干扰对事实作真实和客观的报道,恰到好处地以新闻特有的方式干预社会生活,遵循新闻规律,具备敬业精神,恪尽职守当好社会瞭望哨,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求新闻业务达到专业水准。新闻专业要求,涵括了精神要求和业务要求两个层面的内容。

职业道德,是特定职业的从业者所应恪守的与该职业相适应的操守,属道德规范范畴。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所应当遵循的与其专业特点相关联的职业道德,体现了行业的特殊性。比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采用正当的手段获取消息源,真实地报道事实和提供信息,为提供重要新闻线索者保密,等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修订版)就新闻职业道德作出了全面而明确的规定。在新闻领域,专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是基本一致的,且有着交叉和重合的部分。而在遵从专业要求方面做得出色的记者,在恪守新闻职业道德方面也一定相当自觉和出色。

社会公德,则是全社会成员不分职业、不分界别、不分年龄、不分地域、不分民族,都必须遵守的公共道德。专业要求与职业道德,两者有一个既各自又共同与社会公德相吻合的问题。

一般而言,有着自己执着追求的记者对专业要求都比较看重,这是理所应当的。当然,情况也并非一概如此。置新闻专业要求于不顾及由此而导致的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现象,不乏其例。而在某些情况下,一部分记者在理解专业要求、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方面,或常常产生自我困惑,或其作为令人困惑。困惑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记者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误识。

上篇

在自媒体时代,人人手中都握有处于移动状态的信息接收器和可用于相对自由发声的“麦克风”。对于公众而言,他们获取新闻信息有着多个渠道,新闻传媒所作传播只是他们接收信息的一种渠道(当然是十分重要的渠道)。除此之外,社交类媒体是公众接收信息包括新闻信息的另一个重要渠道。由于众多的人拥有自媒体,因此这一渠道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量足够巨大。

自媒体是传播新闻信息威力巨大的媒介。在传播新闻信息的过程中,由于自媒体的拥有者往往是事件发生时即在现场的目击者,占尽了第一时间、“我在现场”、耳闻目睹等优势。以新闻时效性和丰富性两方面而论,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不是自媒体及其拥有者的对手。人数不占优势和传播内容受到严格把关的媒体记者,在以上两个方面不可能胜过无处不在的“全民记者”;但是,他们却完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取胜——为受众提供确凿的、高质量的信息和有采访深度和思考深度的报道,提供有见地的评论。新闻传媒与自媒体拼抢时效是必要的,但因此而放弃对新闻真实性的不懈追求,在这一方面降低标准,这与新闻专业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是背道而驰的,当是一种误识。

在自媒体时代,在网络环境中,众声喧哗是舆论常态。在此情境中,新闻传媒及记者并不能自己降低要求而随便发声、胡乱发声。媒体发声问题,很有讲究。应该发声而不发声,三缄其口,是谓不作为;该及时发声而未及时发声,这是未及时作为,基本属于不作为范畴。再就是不负责任地发声,这是不当作为。不作为所涉的是失职;乱作为中的一部分情况,涉嫌违背新闻职业道德。

那么,媒体及其从业者披露什么样的信息和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就属于违背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了呢?

其中,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

一是不辨真假地传播网上信息。不管有没有传播虚假或不实新闻信息的主观故意,记者(编辑)对网上信息不加甄别就进行传播,这明显是与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相违背的。新闻传媒及记者(编辑)负有传播真实新闻信息的神圣责任。要确保传播的是真实的新闻信息,就不能道听途说,也不能捕风捉影。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记者由于调查研究的功课做得不好,就很容易被假象欺骗,然后又借助于自己所掌握的媒体进行再传播,以假象广为示人。在此过程的前一阶段,某些记者(编辑)是受蒙骗者,受到虚假信息的欺骗和危害;在后一阶段,他们则又成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客观上帮助首发虚假信息者欺骗了为数不少的受众。

以前些时候一小女孩为中暑晕倒的环卫女工撑伞事件为例,其实报道此事的媒体及记者是有值得反思之处的。记者如果向当事人之一的环卫女工做一点稍稍有点深度的采访,或者向另一当事人即小女孩询问若干个有利于了解事情原委的问题,或许就不至于轻易上当受骗,不至于对虚假的信息进行大范围传播。虽然特定媒体及记者不属于故意违背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但是其行为所造成的客观效果说明,在遵从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特定主体是存在欠缺的。

二是不顾及后果地转发网民的意见。作为舆情,网民的意见需受到尊重,情绪应得到关注。因为其中有不少是民声、民心的真实反映,值得予以重视。但是,这不等于某网民怎么说媒体就可以跟着怎么说。无论是按新闻专业要求还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面对网民的意见,记者都必须有相应的积极作为,而不能不由分说地照抄照传网民存在偏颇的意见。2013年的夏季,对于我国不少地区的人们来说,高温、久旱、酷暑委实难以忍受。公众急盼降雨、降温,心情可以理解。有媒体根据网友的“萧敬腾近来大部分演唱会那天都会下雨因而是‘雨神’”的说法,作了应和式及注脚式的报道:萧敬腾7月21日的北京演唱会遇到了60年不遇的大雨,上海开票会也遇到了台风,最近一个多月没有下雨的南京,在萧敬腾演唱会那天也下起了雨。这样的报道显然是不合适的。巧合就能说明萧敬腾是“雨神”吗?人世间果真有所谓的“雨神”吗?作为大众传媒,将萧敬腾说成“雨神”并进行广为传播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或许是记者觉得挺“逗”,于是就随随便便发声,然而这有可能对受众产生误导,似乎不应是恪守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记者所为。

三是直接传播网络谣言。前些时候被揭露出来的“拆二立四”及“秦火火”等人,数度制造网络谣言,而一些媒体则受其蛊惑并助其传谣。“拆二立四”在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变本加厉策划了许多虚假新闻,在看到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的时候,我甚至会有。”[1]明明面对的是虚假新闻的变本加厉的策划者,而一些媒体却以此为信源,很快跟进、照抄照传、深信不疑,其原因是在遵守专业要求方面打了折扣,与新闻职业道德反其道而行之。明知是谣言却还加以传播、自己甘愿充当传谣工具,沦落至此的媒体,在中国大陆恐怕是为数不多的;然而愿意跟进“拆二立四”及“秦火火”所制造的谣言并进行再传播的媒体,却并不是孤例。有关媒体及记者(编辑)在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缺失,发人深省。

应该说,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帮助传播了谣言的媒体是严格恪守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媒体。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如下逻辑:严格地恪守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媒体,会自觉不自觉地传播网络谣言。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是记者抵御网络谣言的利器。责任感会让人产生不畏艰苦核实信息的源源不断的驱动力;敬业精神会使特定主体一丝不苟,连一个可疑的细节也不放过。而具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则是新闻专业要求和新闻职业道德的题中应有之义。

下篇

近年来,记者从事本职工作时违背社会公德之事时有发生。当事人往往以职业的特殊要求为由罔顾社会公德,将专业要求放在高于社会公德的位置上,这是不恰当的,当是又一误识。那么,专业要求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此进行探讨。

新闻专业要求的内涵已如前文所述,此处略述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记者从事采写工作,他们以此为自己的职业。应当说,这与医护工作者以医护工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工作为职业有着类似之处。特定职业,对从业者有着与该职业相适应的道德要求,这就成为职业道德规范。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和全社会的稳定,社会成员在道德方面必然有着共同的规范性约定。只要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们就必须共同恪守一系列社会道德,谓之社会公德。

在通常情况下,特定群体必须遵循的具有某种特殊性的职业道德,与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社会公德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这是因为,从事具有某种特殊性职业的人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本身就是社会成员。社会的任何一个成员,遵守社会公德,天经地义;而且他们也完全可以在社会公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做好自己具有某种特殊性的职业工作。

以新闻报道言之。新闻工作的特殊性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记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发现新闻线索,寻找具有富含新闻价值的事实,所报道的内容必须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只有报道的事实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受众的新闻需求才可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而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则不值得报道,即使报道了也不会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二是及时地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才可能体现新闻必备的品格,才配叫作新闻。在传播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新闻更是必须追求和凸显时效性。新闻以此区别于同样需要秉笔直书的历史。三是真实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笔者曾将新闻所要求的真实性概括为“据实报道”“如实报道”。新闻以此区别于同样强调真实性、同样是人类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学。四是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而且要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而不是用抽象的议论代替对事实的报道。

再以新闻评论言之。所评论的现象具有认识价值,才值得据此做成评论,受众的明理欲望才可能得到满足。评论及时,才可能具备并体现现实针对性。

以上这些就构成了新闻的特质和新闻工作的特点。在这里,体现其特点的关键词是:真实、及时、报道(评论)、新闻价值(认识价值)、事实(社会现象)。在以上诸点上,中外新闻工作者共识颇多。新闻传媒所刊播的新闻事实,必须真实、及时。如果不是事实,或者虽是事实但不具备新闻价值,对于媒体来说都不值得报道;如果对事实的报道是失实抑或是虚假的,那么就欺骗了受众,败坏了新闻的名声。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及时真实地加以报道,这是记者的天职。

可见,事实的新闻价值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对此强调过了头,则可能会发生偏颇。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是事实的异常度。它涉及事实的不同寻常之处。事实与通常情况有所不同,就有可能会引起受众的关注甚至深究。在受众注意力资源日益成为紧缺资源的今天,报道此类事实是吸引人们眼球的方法之一。如果此类事实体现出正面的性质,如此做法并不为过;如果事实具有负面性质,记者对此所作报道毫不顾及社会效果,这就很不恰当了。因此早在2000年,笔者就提出了关于“新闻价值的双重标准”的观点,认为新闻价值是记者取舍新闻事实的重要标准但并不是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种标准即社会价值标准,用来衡量对事实进行报道以后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2]一味搜异猎奇,是畸形新闻价值观的体现。循着畸形新闻价值观进行新闻工作,就可能超越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

有例为证。2013年7月,韩国一家电视台对本国一男子纵身跃下大桥自杀的全过程进行了直播。从异常度的角度看,此事实不能说没有新闻价值;但全程报道所折射出的有关记者的新闻价值观,显然已到了畸形化和极端化的程度。由此引发争议是必然的,类似事件时有发生。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饥饿的苏丹》,曾引发空前争议。在我国,类似的例子也并不鲜见。

2005年,福建厦门一摄影记者在暴雨中候拍骑车人跌入被水淹没的大坑的景象,受到公众谴责。2010年“7·16”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后的第三天,浙江籍自由摄影师江河来到了事发地。他用334秒时间、68张照片,记录了两位消防战士被油污吞噬的全过程,并将一部分照片在网上加以,受到网友质疑。以上诸案例,触到了同一个问题:新闻专业要求与新闻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应当如何处理?

应当说,上述案例中的特定主体都不乏专业精神,在遵从新闻职业道德方面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他们都有违社会公德。

笔者认为,道德有不同的层面。在道德的系统结构中,处于上位的是社会公德。这是任何社会成员或者说只要是社会人都必须恪守的道德,是必须接受的规范和约束。比如说,不能见利忘义、不能损人利己、不能见死不救、不能落井下石等等,都是社会公德所包含的内容。在道德的系统结构中,处于下位的是职业道德。不同的职业(行业),因其性质和特点不同而对道德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医生、教师、记者、公务员,职业(行业)不同,与之对应的职业道德各自包含了体现其特点的相应内容。

就专业要求、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而言,在多数情况下,前者与后者并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应该说,遵从社会公德是记者恪守专业要求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居于上位的社会公德,对居于下位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有着统摄作用。具体到韩国一电视台全程直播某男子跃下大桥自杀的案例,其实,这既不能用新闻专业要求、职业道德来解释,又明显违背了社会公德。全程直播这一事件,只能说明这家电视台及其记者的新闻价值观出现了严重问题:对人的生命的即将毁灭视若无睹,以猎奇的方式追求所谓的新闻价值。这是新闻价值观的严重扭曲。而如此处置该事件,更是与社会公德严重背离的。

退一步讲,记者(主要是摄影记者或摄像记者),如果面对的是抓拍特别具有新闻价值的画面与救人于险境之间的两难选择,那么我认为,应当坚持并倡导:不容分说,救人(世间万物中最宝贵的是人),将恪守社会公德置于首位。没有什么比救人、比珍惜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此时,居于上位的社会公德尤其应当发挥作用。正如范以锦所说:“当你的采访与履行社会公德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公德优先的原则。记录事实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但履行这一职责要经得起道义的检验。”[3]

参考文献:

[1]史竞男,邹伟.“看到传统媒体跟进,我有”——与犯罪嫌疑人“秦火火”和“立二拆四”面对面[N].文汇报,2013-08-22.

[2]论新闻价值的双重标准[J].新闻界,2000(4).

[3]范以锦.职业道德与新闻道德、社会公德孰轻孰重——剖析韩国KBS电视直播自杀事件[J].新闻与写作,2013(9).

传媒职业道德第6篇

关键词:新闻媒体;公信力新闻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新闻媒体公信力。即“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其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它对大众的影响能力,进而决定着它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近年来,一方面媒体日益繁荣,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媒体,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新闻道德失范,从而引起媒体的公信力缺失。这种状况,不但关系到媒体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媒体影响和作用的发挥,推动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更深层次问题,因而引起了传媒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公信力对于新闻媒体的重要意义,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都非常重视,国外的研究较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媒介公信力研究即成为国外大众传播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我国对媒体公信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在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概念、现状、原因和对策等方面。

1.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状况

(1)国外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状况

以美国为例。美国著名研究机构皮尤(PeW)在2008年8月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1998-2008年的十年间,几乎所有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都在持续下降。2008年9月,星岛环球阿的调查显示,完全相信西方媒体的被调查者占6%,部分相信的占76%,完全不相信的占21%;完全相信和部分相信的比重为82%。2009年,皮尤(Pew)的调查显示。媒体公信力下降更加严重,接受调查的美国人中,63%的人认为他们从媒体获得的信息经常是大错特错的。又比如美国《世界新闻周刊》刊载的《怀孕的木乃伊》,加拿大移花接木的海啸图片等虚假图片案例,都表现出了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象。所以。无论从趋势还是从绝对数判断,西方国家的媒体公信力并不乐观。

(2)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状况

相当数量的媒介研究学者或机构。对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在对公信力的量化测评方面进行了探索。早在1982年6月,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组就在北京地区展开了我国首次大规模受众抽样调查,调查受众接触媒介的行为、兴趣、爱好。同时也调查了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信任度及产生不信任因素的原因。2008年9月。星岛环球网进行了一项调查,样本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大陆。结果显示,受访者完全相信中国媒体的占5%。部分相信的占78%。完全不相信的占16%,其他占1%。这次调查表明,完全相信和部分相信共计83%。略高于对西方媒体的82%。

整体来看。国内外新闻媒体公信力在绝对数值上都不算高。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部分相信”的比重都很高,超过了受访者的一半。尤其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状况已经受到行业内外广泛关注。最近,因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抢盐”风波,引起学者的反思:在媒体如此密集覆盖的今天,“抢盐”风波还能出现,表明了“公众对媒体沿袭的不信任”。因此。媒体提高公信力,已经成为很紧迫的任务。

2.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西方媒体对公信力缺失的反思中,对两个方面的原因提及较多:一是政治对媒体的影响,即政府立场或政党的支配影响了媒体公信力;二是经营对媒体的影响,即经营活动渗透到内容制作过程,或者投资人财团的压力影响了媒体公信力。。这种情况表明,尽管西方媒体一向标榜“新闻自由”,但在现实中很难真正实现,致使媒体公信力受到了挑战。

综合国内对媒体公信力缺失原因的分析,多数集中于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从媒介环境角度,即认为媒介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媒介面临的生存与竞争压力影响了公信力等;。另一个层面是从媒介产品的角度,即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新闻和虚假广告影响了公信力。这两个层面的分析,对我国媒介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揭示。但尚有一定局限。无论环境分析范式还是产品分析范式。对新闻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机构和传媒从业人员)的主观因素分析不够。很明显的事实就是,新闻产品生产的主体对产品的质量负有重要责任。而一旦涉及到对新闻产品生产主体的研究,新闻道德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进人了媒体公信力分析的视野。

二、新闻道德与媒体公信力

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新闻道德通过影响新闻生产主体行为选择的方式,直接影响到新闻产品的质量和公信力。

1.新闻道德的意义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新闻道德在本质上是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对本行业的机构和从业者具有行为规范的作用。新闻道德是新闻职业出现之后。新闻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新闻道德除了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它职业道德的个性特点。

从共性方面说,新闻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它同其它职业道德一样。具有社会性、阶级性、规范性、约束性、实践性等特点。从个性方面说,在新闻道德理论研究中,仁智互见,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新闻道德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较,新闻道德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新闻道德之不同于其他职业道德形态的根本区别,还在于它对新闻报道行为的发生的特殊的规范意义”。

从规范的对象划分,新闻道德应当有两类,一类是针对媒体机构的,一类是针对从业者个人的。从目前的状况看,无论是从政府管理者的角度,还是从研究者的角度。甚至包括媒体本身,往往强调针对从业者的新闻道德建设。而对媒体机构自身在新闻道德建设中的职责与作用重视不够。

媒体机构自身的道德建设,

是新闻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从业者就个体而言,一般要归属于某个媒体机构,或者要通过媒体机构的审核才能其作品。那么。作为从业者的“组织”的媒体机构的道德。无疑对从业者的道德形成具有非常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媒体机构至少在组织整体价值观的倡导和培育、不容许“非道德”的生产方式、建立规范的约束与惩处机制、勇于承担责任等方面,对新闻道德建设承担着份内之责。起着从业者个体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2.新闻道德和公信力的关系

在新闻产品的生产中,媒介机构与从业人员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媒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必然对产品的品质(包括公信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媒介环境、媒介机构与从业者、新闻产品三者的关系图中分析出来(见媒介环境、媒介机构与从业者、新闻产品关系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新闻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就是媒介机构和从业者;媒介环境虽然要对新闻产品产生影响,但需要通过媒介机构和从业者才能够实现,因此是一种间接的影响;而媒介机构和从业者因为直接生产新闻产品,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方面负有直接责任。新闻道德正是以影响媒介机构和从业者的方式,“内化”为后者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规范,从而影响到媒体产品的品质,进而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所以,新闻道德与媒体公信力之间存在同向因果关系,即新闻道德要求越严格,行为越规范,媒体的公信力越高;反之则公信力越低。

以影响媒体公信力“四大公害”中的“有偿新闻”为例。“有偿新闻”中的道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新闻职业范围的独有问题。“有偿新闻”的实质是职业新闻权力、权利的滥用。是权利、权力与金钱或利益的不正当的交换。因而。“有偿新闻”中的道德问题,是典型的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四大公害”的其他三个方面,即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低俗新闻的存在。同样与新闻道德素质低下紧密相关。

3.新闻道德失范对公信力的影响。

因为新闻道德的失范。造成媒体公信力缺失的案例非常多。从反面证实了新闻道德与媒体公信力之间的因果关系。请看国外媒体机构违背新闻道德的典型例子。2008年中国“3.14”事件中,CNN等西方媒体违背新闻道德,剪裁现场照片,故意把一些照片张冠李戴。制造假新闻,试图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1995年,华尔街运作高手马克・威利斯接替专业媒体人奥蒂斯・钱德勒成为全美第二大媒体公司时代一镜报的首席执行官,接管《洛杉矶时报》。在他掌舵期间,发生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新闻丑闻:1999年,《洛杉矶时报》的广告部门与当时洛杉矶新建的一座体育馆Staple Center签下了利润分成协议,可是编辑部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大幅报道了该体育场馆。这个事件后来被发现并报道后,《洛杉矶时报》声誉极大受损。最终导致被收购。这个例子中,报社在与体育馆签订利润分成协议的前提下大量报道该体育馆,就是对职业道德违背。一旦为公众所知晓,必然大大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新闻机构道德失范的例子还有:2010年3月13日晚8时。格鲁吉亚“伊梅季”电视台在“特别报道”节目中声称:“俄罗斯军队毫无征兆地入侵格鲁吉亚,猛烈地轰炸了机场和港口。格方有3个营向俄罗斯投诚,格总统萨卡什维利遭暗杀身亡”。节目中还出现了模拟的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发表的“关于入侵格鲁吉亚的演讲”,以及“俄军入侵”的画面。节目持续播出半个小时。事后。电视台称这是一档关于“事件发展可能性的特别报道”。这条编造的“新闻”让许多格鲁吉亚人想起了2008年俄格爆发的一场短暂战争。由于许多受众是后来才转台过来,错过了电视台的节目说明,所以他们看到的自然是进城的坦克和俄罗斯总统的谈话,这导致很多人信以为真。而且很多人也没看完节目。就忙不迭地打电话、发短信告诉亲友,这无形中增加了受恐慌影响的人数。许多人纷纷致电政府的紧急服务处求助。致使地方通讯网络一度瘫痪。一些人因心脏病突发呼叫救护车。此举最终引发格鲁吉亚全国性恐慌并招致多方批评。格鲁吉亚当局否认与该新闻有任何联系,14日。萨卡什维利批评“伊梅季”电视台的报道“令人不快”,指出如果节目中加入字幕可不至引发误解。但同时他也表示,电视台的“警示”“非常现实”和“有意义”,他表示相信“特别报道能帮助阻碍俄罗斯实行入侵的计划”。3月14日,格鲁吉亚数以百计的民众聚集在“伊梅季”电视台门口,抗议该台播放的“俄罗斯入侵”、“萨卡什维利总统死亡”等误导性电视“新闻”而引发全国恐慌。最终。“伊梅季”电视台被迫向公众致歉。新闻道德失范和社会责任缺失,是“伊梅季”电视台假新闻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

再看国内媒体从业人员新闻道德缺失的例子。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以“纸做的包子”为题。播出了记者暗访朝阳区一无照加工“纸箱馅包子”的节目。引起了北京地区群众极大的食品恐慌。后经公安机关查明。此节目内容是北京电视台2007年新聘用人员訾北佳一手策划、编造的虚假新闻报道。首揭“黑幕”的记者訾北佳交代,之所以导演这一起假新闻。是由于自己“既想出名。又想赚钱”。这是一起典型的因为从业者新闻道德问题而导致的虚假报道事件。当真相公诸于众后,舆论对当事记者和媒体一遍谴责之声,当事媒体的公信力受到空前影响。

网络媒体强大的传播能力,对新闻等信息的快速传播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新闻道德受到新的冲击。去年底,一则消息在网上流传:“金庸,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点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报道甫出,香港明报发言人立即表示,“该传闻为假消息。”事实上,香港并没有一家名为圣玛利亚的医院,名字相似的圣玛丽医院位于湾仔。当天深夜,《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刘新宇在新浪微博上承认“编辑未作任何核实草率转发。这暴露了该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也暴露了我们管理上的漏洞”,并“代表周刊新媒体真诚接受大家批评。并力求以此为戒”。7日上午。刘新宇提出辞去《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职务,当天下午获准。可怜金庸老先生“被去世”已非首次。2010年6月,就有媒体爆炒金庸去世。后经证实为子虚乌有。当时,金庸的好友倪匡、潘耀明曾痛骂媒体“没牙齿”()。资深媒体人吕怡然在东方网发表评论《为虚假报道担责的勇气可嘉》:“尽管这则‘客里空’并非出现在《中国新闻周刊》的正刊上。尽管总监、总编们事先并不知晓那个编辑之作为,但是因《中国新闻周刊》乃隶属于中新社,而‘金庸去

世’的消息又出现在其官方微博上,借助长期积淀的品牌公信力,致使虚假消息被‘当真’,以讹传讹,影响更为恶劣。

三、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维护媒体公信力

新闻道德对于新闻媒体公信力的意义至关重要,加强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权威性,就成为维护媒体公信力的必要措施。

1.新闻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自现代媒体诞生之日起,新闻道德就成为社会对新闻机构和从业者的要求标准之一。但是,由于新闻道德在现实中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复杂利益格局的冲击。所以各国媒体都很难杜绝新闻道德失范事件的发生。近年来,由于国内媒介环境趋于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化、媒介竞争激烈、新兴传播方式涌现,加之媒体的繁荣导致传媒机构增加、传媒从业人员迅速扩张等,使得新闻道德的培养难度加太。新闻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具体来看,有这样一些表现形式:诚信缺失,个别媒介机构和新闻工作者都有为争利益抢眼球而不顾诚信不守新闻道德,以至于不惜让媒体丧失公信力的事情发生;侵权问题,一些新闻人为了所谓的。轰动新闻。,缺乏人文关怀,越过道德底线;黄色倾向和低俗炒作,为了吸引眼球。以报道凶杀、暴力、色情、隐私等为卖点。2010年底的近三个月,被中央各部委否认或者需要澄清的虚假报道多达20条,而且都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同时,新闻道德失范所涉及的面发生了变化,已经由原来的娱乐、体育领域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延伸,而且出现了从小报小刊向有影响的都市类媒体、财经类媒体甚至党报党刊蔓延的趋势。

例如,2010年7月7日,《甘肃日报》在主要版面上刊发了题为《智者的声音:甘肃,兰州西部大开发10年节点再定位》的报道,称“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造成严重虚假报道。该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进而影响到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受此“利好”消息刺激。我国A股市场陕西板块于7月8日出现飘升行情,其中西安饮食与西安旅游均开盘涨停;当日晚10时。甘肃日报社在网络更正,称“西安已被确定为国家第五个直辖市”内容失实。次日,陕西板块开盘大面积回落。

经查,甘肃日报社记者在采写稿件中未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核实相关信息,导致这一重大虚假新闻的传播,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法对《甘肃日报》下达《警示通知书》,责成该报采取措施。消除不良影响,同时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甘肃日报社通过网络和《甘肃日报》刊发了更正声明。公开向读者致歉;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分别作出调离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罚款等处理,责成社长、总编辑作出深刻检查井处罚款。

再如,2010年12月12日,18名复旦大学。驴友。被困黄山,深夜救援紧急下撤过程中,出现了一名警察丧生的不幸事件。《成都商报》记者在黄山调查此事后,于2010年12月22日刊发《“复旦18驴友被困黄山”真相调查――三次报警无人应一条短信惊两地,夜上黄山谁让救援队变敢死队》的报道。报道称。复旦学生“三次报警失败后,一个从员想到了上海的亲戚“二姨父”。当时的说法是他二姨父影响很大,向他求助,绝对有效。报道提及是由于影响很大的“二姨父”才开始救援的,由于当事记者没能核实“二姨父”的身份,也没有向上海警方核实报警人的身份,最后只是引用了在采访中听来的说法。这实际上就是没有真正履行核实的义务,也没有遵循。涉及矛盾冲突,务必要采访当事双方的意见”这一新闻采访基本原则,属于严重违规行为,最终造成报道严重失实,加上部门负责人审稿不严、责任编辑简单采编。老总把关不力,造成了遗篇失实报道的刊发。影响很大“这个起到关键作用的事实错误导致社会舆论的误导,致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对警方的一次正常救援行动产生质疑。引发了不良的社会舆论,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形象和新闻的社会公信力。

虚假失实报道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新闻当事人、社会公共利益,严重破坏了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分析虚假失实报道背后的原因,正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所致。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学习教育活动,从媒体的角度,可以视为通过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提高公信力的举措。

2.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的措施

由于新闻生产的直接主体,暨包括传媒机构,也包括从业者,所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既包括从业者也包括传媒机构。在这一前提下,对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的措施有如下建议。

(1)担当媒体职责与提高个人修养

新闻从业者个人,包括记者、编辑等。需要遵循严格的职业道德,以维护媒体的公正和公信力。同时,新闻机构也需要充分发挥在新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承担相应的职责。国外一些报纸,制定的编辑准则,就包括了对媒体自身道德的要求。比如《圣路易斯邮报》准则提出“从不对穷苦人缺乏同情心,永远忠实于公众利益”等,就是对媒体机构本身道德规范的要求;我国的新闻机构,在道德内容上与西方的新闻机构会有区别,但在树立明确的道德准则方面则可借鉴。我国新闻媒体可以在服务宗旨,采编与经营关系。制度制定等方面发挥作用,并传递给机构内的从业者,达到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目的。

(2)注重人文情怀与增强职业精神

新闻道德属于职业道德,它与道德一样,是一种向善的力量。我们知道,离开人文的情怀与精神,道德将难以找到土壤,也难以找到方向。这就是对传媒机构或者从业者而言,在加强新闻道德同时应该增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在日本3.11大地震中,一些媒体的提问,引起网友的广泛议论。比如一名记者采访一名日本受灾女子,后者始终微笑回答;记者穷追不舍,最后问道:“想家吗?不知道哪时候能回家是不是?”受访者终于无法自持,泪珠从微笑的脸上滚落。看起来,似乎该记者很有职业精神,但因为他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精神,职业道德受到怀疑,微博上讨伐声一片。因此,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职业道德的根基才能够牢固;甚至可以说,人文精神延伸到新闻领域,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3)强化监管职能与强调道德自律

道德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其效力主要依赖于行为者的自觉。而法规则不同,它是外部的作用,其效力主要依靠强制力量的维系。所以,在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的同时,需要加强新闻道德方面的法规建设。即要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新闻道德法制化。我国目前对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主要是职业道德方面的,比如《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但在新闻道德的法制化方面还不够。对虚假新闻、虚假广告、低俗新闻、有偿新闻等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法律依据尚不完善,这是新闻职业道德未能更好深入人心和提高约束力量的原因之一。把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就使其具备了国家强制力,能够更好地规范媒体机构和从业者的行为,更加有利于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维护媒体公信力。

(4)防止故意失范与避免无知出错

在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事件中,有的属于知晓道德规范的要求。但出于私利铤而走险;有的则属于未能掌握职业道德的要求,无意识地违反。虽然没有统计数据表明,两种情况各占多大比例,但可以想象的是。由于媒介数量的增加和媒体从业人员队伍的扩张,年轻的记者编辑加入进来,因为对职业道德不熟悉而违反的不在少数。从后果来讲,无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行为人都应该承担相应责任。但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角度讲,更需要更加重视对年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知晓新闻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是让他们按照道德规范行为的前提。

传媒职业道德第7篇

记者职业道德新闻媒体

道德,简单的说就是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与准则,而职业道德更是一种职业规范,它虽然没有确定的形式但是却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又是什么呢?它的底线在哪里呢?一则新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否真实,这是他的命脉所在。然而对新闻绝对的尊重,就是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有的学者认为,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社会责任的记者,必须要做到绝不有意编造虚假新闻,这也同样是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1新闻记者的定义

新闻记者是大众传播的主体,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为了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保证公正,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才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说记者的良好道德水准是促成大众传媒与社会良好互动性的必要条件。在大众传播媒介中作为新闻信息第一见证者和者的记者,即主体是自觉自主行为的人.在此之前,马克思也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面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我国新闻工作者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及危害

2.1媒体因逐利而堕落

为了获得市场和更高的利润,许多媒介的编辑方针和基本取向是取悦大众,愚弄大众,用煽情的手法来处理新闻,制造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藐视正统新闻应该奉行的“公正,客观,平衡,”等守则,竭尽虚实夸张之势,将新闻和娱乐混为一体,诉诸于大众感官的刺激。其格调不高,品位低下,主要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渲染淫秽色情,近年来新创刊的体育类报刊或综合类报刊,纷纷走上了娱乐化道路。所谓“体育新闻娱乐化”,是指在报道体育新闻时,报道重点不是放在体育赛事本身上,而是将更多的版面留给运动员和跟赛事有关的人、事、物的小道消息上,尤其是热衷于报道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不少媒体的体育新闻娱乐化趋势过于严重,甚至将娱乐化干脆演变成“色情化”

(2)炒作以追逐“轰动”效应。媒介新闻炒作是指某一媒介在较长时间内对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过于密集的报道,或诸多媒介一轰而上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媒介别有企图的将非新闻“炒”成新闻,将一般新闻炒成热点新闻,目的不外乎造成轰动效应,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广告收入;或从被报道者那里直接获取经济利益,“炒新闻”的代价是媒介对提供赞助者所作的回报。“

2.2社会公器变成了私人表达空间

一些报刊成了少数记者,编者垄断的阵地,具有明显的个人化,情绪化倾向。如中央电视台40集电视连续剧《笑傲江湖》于2002年三月下旬播放以后,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关注度,虽然毁誉参半,但作为内地的第一部大型武侠片,能有众多观众参与品评,说明它的探索和创新基本上是成功的。但一些媒体的记者,编者竟与网上匿名的帖子一唱一和,在舆论宣传上有意制造负面影响。如某家报纸记者,在该剧开播前的3月22,23,24日接连三天制造舆论,先验地武断《笑》剧“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演员是“一律被灭”,“有的是被灭得体无完肤”。3月26日该剧开播的那天,还是这家报纸,竟然诅咒:“它播出的那天也就是众多金庸小说爱好者的祭日。”该报记者甚至用这样的文字表述:“央视版《笑傲江湖》变成了‘笑熬糨糊’了”。

2.3同情心的普遍缺失

同情心是铸造善良品格的出发点,富有同情心会使一个人感到精神上的充实和快乐,并用自己的行为为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而作为负有引导舆论众人的新闻传媒,如果为了商业利益失去起码的同情心,不仅会让社会风气日益败坏,而且对广大青少年的心智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一家省级晚报曾用《奇怪奇怪奇怪,一条钢筋穿两人》的标题报道两个不慎从高楼坠下的建筑工人,另一家都市报形容钢筋将他们像糖葫芦一样“串”了起来这种用幸灾乐祸的笔调描写悲惨事件在中国传媒中不乏其人。如果新闻传媒连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有的伦理底线都不能坚守,如何去引导教育大众?

3新闻工作者存在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

3.1政治因素

新闻工作者的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实际上,政治永远是一个主导新闻的很重要的因素,不同的阶级都对自己统治下的大众媒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从历史上看,重大的失实报道大都有其政治背景和政治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似乎成了一种规律。比如说美国的媒介总是在有意无意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现行的秩序,对破坏这种秩序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极力地渲染。这就是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永恒的价值观。这在美国的媒介现实中运用得非常多。比如说在战争时期美国的新闻界居然可以炮制新闻。南联盟的万人坑,后来事实证明就是一个假新闻;伊拉克杀婴事件后来也被证明是假新闻。

3.2经济因素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筛选把关的时候,必须顾及由信息带来的经济压力。播什么样的信息,能不能给自己的媒介和单位挣到钱,这在当前我国媒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永远要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但是当前不少媒体恰恰反其道而行之。

有些新闻记者在采访或新闻筛选把关的时候索要钱财或好处,给了钱就发,不给钱不发甚至是找事发批评性的报道,这些行为都严重地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和新闻从业者的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的新闻丑闻。因为记者悄悄收下了金矿主送来的诸如金元宝等昂贵礼品。

3.3监督和惩戒机制缺失

“监督机制的缺乏,是新闻道德建设中客观存在的问题。”由于道德主要不是依靠具有强制性的措施,而是依靠人们的心理价值选择发挥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强调道德的自律性,认为道德的维系和实现主要靠个人自律,取决于个人的内心信念。如果人们缺乏道德的自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也很难起作用,这是正确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乃至某些管理措施对道德自律的促进作用。从总体上看,道德作用的发挥是通过自律和他律(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乃至某些管理措施)相结合的机制来实现的。尤其在当代,新闻工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造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之一。市场的浮躁,金钱的诱惑,权力的冲撞,使得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处在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不断呼吁保障舆论监督的同时,爆出了多起从业人员以新闻传媒话语权为自己谋私利的职业丑闻,使“新闻腐败”再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们再次发出了“记者监督别人,谁来监督记者”的追问。谴责也好,公约也罢,其目的不仅是给记者划下一条职业道德的底线,而且也是为了将媒体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监督者也应接受监督。记者虽然不是国家公务员,但手中掌握的发稿权、播出权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某种“权力”。如果没有适当的制约,也可能变得压迫人和剥夺人。因此,舆论监督本身也需要监督。其中新闻行业内部的自律和自净机制建设当然丝毫松懈不得;同时,如果只有自律而缺乏他律,也无法构成完整的监督体系。 要想彻底解除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除了依靠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觉外,离不开监督体系。没有了监督,新闻道德自律也只是口号,是一纸空文。有了强有力的新闻道德自律监督机制,才能明确地界定某人的某种行为是否违背了新闻道德,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达到以儆效尤的作用,从而促成新闻道德自律的顺利实现。新闻道德自律监督机制的缺乏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程有关。加之新闻道德自律没有明确的、合适的前车可以借鉴,只能自己不断地探索,理论准备不足和专业人员的缺乏,“我国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新闻自律监督机制。缺乏他律的自律自然显得苍白无力。”

4怎样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4.1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出现偏差,必须解决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意识问题和职业道德观念。新闻工作者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新闻工作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而不是为个人牟取私利的职业。

新闻从业人员,包括采编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都必须学习一些基本的新闻理论,树立马克思注意新闻观,能够识别并抵制西方错误的新闻观的侵蚀,从而坚持新闻工作者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对于发挥新闻舆论和引导作用,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保证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应该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和富于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4.2加强新闻立法,增强法制观念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人必须恪守的职业伦理底线,对肆意妄为、挑战底线的造假者进行再严厉的道德谴责都不过分。’但如果仅止于此,那么“纸箱馅包子”的主要负责人訾某充其量只是个无良记者,清理出“门户”即可。显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假新闻之所以出笼,固然受到了当下新闻界“追逐眼球经济,淡化社会责任”流弊的激励。但造假者也是瞅准了新闻立法滞后、对虚假新闻法律惩治偏软乃至违法成本过低的“气候”。坦率地说,单凭职业道德的“软约束”,恐怕是圈不住离经叛道的訾北佳们的;法治工具的孱弱,只会让他们做起“纸馅包子”来有恃无恐。会计造假要判刑坐牢,假球黑哨要受法律追究,危害更烈、影响更坏的新闻造假行为却可以逍遥法外,无论怎么说都是不符合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的。从这个角度说,立法阻击恶意炒作虚假新闻的行为,不失为一种选择。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新闻立法作为他律,能更好地与新闻自律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在新闻自律方面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制定了《记者守则》和《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但这毕竟是道德层面的规范,不具备强制性的特点。它们只有与新闻法律法规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西方,新闻法制的模式是新闻法律对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强制性与新闻自律相结合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更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

4.3加强社会监督和媒体相互监督

4.3.1受众监督

新闻受众依法对新闻进行监督,这并非新闻管理机关和新闻社会监督组织的指令所致,而是一种完全自发和自愿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几乎不存在任何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新闻受众这种自发行为主要来自:第一,新闻受众对自己接受真实新闻信息的权利加强了认识;第二,新闻受众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这一切皆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新闻受众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因此,社会越发展,其文明程度越高,人的素质越高,新闻受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越强,那么,对新闻的监督行为也就越自觉。

要让受众控制真正担负起监督舆论的重任,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媒介教育。媒介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新闻媒介有责任允许公众接近媒体,并且应该想公众解释新闻采访与报道的方式;另一方面,公众有责任了解新闻媒介的动作程序,打破对新闻媒介的神秘幻想。面对新闻媒介的“强权”,社会大众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私而自负的媒介工作者,惟利是图的媒介机构和不负责任的新闻来源,都有可能影响新闻媒介的客观与公正。对于新闻媒介违背社会责任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社会大众要勇于表达意见,提出批评。公众越具有批判的眼力,媒介才越是可能走上良性运作的轨道。

4.3.2组织舆论监督

传媒职业道德第8篇

【关键词】媒体 公信力 新闻道德建设

近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中央传媒还是地方传媒,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新闻的道德失范。曾获中国摄影最高奖“华赛奖”的金奖作品《改造城中村》后被揭发是合成图片,加拿大移花接木的海啸图片,美国《世界新闻周刊》刊载的《怀孕的木乃伊》等虚假图片以及山西繁峙矿难造假案和中国第二代身份证由日本制造等文字案例都表现出了媒体公信力缺失的现象。

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整合社会、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媚俗、“虚假广告”、新闻报道不及时、媒介因一己之私而放弃社会责任等都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现今,由于媒体公信力的缺失,直接反映出媒体采写者的道德素质,因此,又把道德失范现象叫做“道德腐败”。

随着平面媒体、声像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壮大,媒体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市场,面对竞争,一些媒体或新闻人片面或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娱乐化”、“媚俗化”、“色情化”……必然结出不良的社会“恶果”。

与此同时,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主要被视为党政机关的一个部门,发挥着“喉舌”的职能,无形中给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披上了“权力”的外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新闻行业的职业规范和约束机制尚需完善,而无形中的“权力”资本,就客观上造成了那些缺乏职业操守的新闻记者利用手中的特权谋取私利的机会。

新闻道德的困境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它的出现是现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不可避免的。我们当代新闻人要尽量把它往好的方向引导,最终营造一个运行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传媒环境。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日益强烈的受众知情意识和不同受众群体的要求,传媒如何掌管自己的口,把握手中的笔,全决定于传媒自身的价值取向。坚定的信念,明辨是非的眼力,对于复杂局面的掌控能力,敏锐的感知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这些都源于价值取向的正确性。一个新闻道德价值取向崇高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的重担。

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就是对所反映事件的真实性以及报道所产生的效果负有社会责任,就是要对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负责。正是因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驱使,新闻工作者才可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新闻报道又不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记者不能当社会事故的“肇事人”,既要及时报道社会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又不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乱。社会责任是前提,没有社会责任,就谈不上时代责任和历史责任,也就失去了现代传媒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所担当的时代责任,要求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应该有高屋建瓴的视点,站在整个时代高度去看待、思考现存的一切,而不是一叶障目,捕风捉影,把新闻工作者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混同于一般看客。时代责任要求现代传媒既要真实记录所处时代的社会实况,又要担当起引领时代精神、倡导健康时尚风貌的重任。时代责任要求新闻人要有观察家的细心,思想家的头脑,历史学家的眼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去观察事物。这样,就不会被一些云里雾里的复杂表象所迷惑,就能避开眼前零碎的、杂乱的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时代大背景下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就能将事情看得更真切、更透彻、更准确。失去了时代责任,传媒就失去了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放大镜。

同样是报道矿难,湖北日报记者在采访本省民工在韩城矿难中的遭遇时,面对软硬兼施、企图一拖了之的多种势力,毅然顶住压力,愤而发出三问:“有多少利益可以追逐?有多少生命能够冒险?有多少责任容许推卸?”报纸的三问振聋发聩,促成了事件的善后解决。这就体现了记者崇高的新闻道德价值取向,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代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转贴于

基于此,一个新闻道德价值取向崇高的传媒和新闻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当前新闻道德失范的客观存在和复杂背景,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历史责任的重担。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以“八荣八耻”为新闻道德建设的新标杆,追求新闻传播真善美的统一。

如何加强新闻道德建设,达到提高媒体公信力的目的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教育,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新闻道德价值取向的实现,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需要深刻地认识到新闻道德的意义、内涵和范围的界定,才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加强诚信教育,加强政治、业务素质教育,使新闻工作者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进行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其次,要根据客观实际,制定科学的新闻道德规范。与国外一些媒体相比,我们的新闻道德自律信条还不够具体。许多信条局限在方向性的原则上。这些信条固然有用,但是一些更具操作性和约束力的信条必不可少,因为,信条是要人们以实际行动遵守的,而不是仅仅当作口号。科学的新闻道德规范,规范的信条必须合理。

第三,要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新闻道德法制化。新闻自由是宝贵的,是民主国家的支柱之一,可是新闻自由又不能滥用。保护新闻自由和防止对新闻自由的滥用,体现了社会调控新闻传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防止传媒进入无序状态,政党与政府要不断地调适同新闻传媒的关系。对于传媒的调控保持在有理、有节、有效的良好状态十分重要,但丝毫不能放松与放弃,否则就是对民对法的懈怠与失职。把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律层面,就使其具备了国家强制力,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自律就不仅仅是个人道德问题。另外,加强新闻立法,提升媒介的地位。媒体可以广开门路,多种经营,不用靠廉价地吸引读者的新闻噱头来卖钱。这也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

参考文献

[1]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2001.

[2]程洁,骆华.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2001.

[3][英]尼克·史蒂文森著,王文斌译.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2001.

[4]王润泽.媒体信任危机的历史与辨证思考.国际新闻界,2003.

[5]朱文风.如何更好的防止假新闻的发生——对纽约时报假新闻事件的反思.新闻与传播,2004,2:8.

[6]王润泽.媒体信任危机的历史与辨证思考.国际新闻界,2003,6:11.

[7]新闻理论新探.新华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