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财会审计类专业

财会审计类专业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6 08:31:55

财会审计类专业

财会审计类专业第1篇

(一)文献回顾审计师行业专长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将实践与经验集中地投入到某特定行业(Solomonetal.,1999)。已有研究表明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有助于其发现错误并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实验研究显示具备特定行业知识的审计师对该行业的公司特征了解得更全面,这增强了审计师发现错误的能力和手段(MalettaandWright,1996;Owhosoetal.,2002)。大量关于审计师行业专长与审计质量关系的研究都支持此理论。例如,行业专长可以提高审计师发现会计差错的能力(MalettaandWright,1996;Owhosoetal.,2002),减少盈余操纵行为(Balsametal.,2003;Kr-ishnan,2003a)。Balsametal(.2003)发现与聘任不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的公司相比,聘任具备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的公司盈余管理水平较低,盈余反应较高。Krishnan(2003a)的研究也与此一致。这说明审计师行业专长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财务重述意味着外部审计师没能在其客户重新表述前期会计差错之前发现虚假的会计信息,因此,财务重述为审计师行业专长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领域(EilifsenandMessier,2000)。与审计质量的其他代表变量相比(如盈余管理水平),财务重述更有力地说明审计师在揭露或报告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与GAAP的规定不一致方面的失败(DeFondandFrancis,2005)。基于此,本文假定聘请具备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会比较低。由此提出:假设1:审计师行业专长与财务重述的发生负相关。虽然笔者假设审计师行业专长与财务重述发生的可能性负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在行业专长方面投入了资源,但是财务报告工作的复杂性意味着财务重述仍然会发生。因此,本文进一步检验了审计师行业专长与财务重述涉及的会计账户类型之间的关系。Palmrose和Scholz(2004)研究了1995—1999年334家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结果发现这些公司净利润下降的平均水平为137%。随着财务重述涉及的账户数量和类型的不同,净利润下降的水平也有差异。财务重述涉及核心账户(例如收入、销售成本和经营性成本)的公司净利润平均下降了246%,而财务重述涉及非核心账户(例如非经营性成本、特殊项目)的公司,净利润却平均上升了35%。另外,Palmroseetal(.2004)研究发现在宣告日,发生核心财务重述公司的超常收益(-13%)显著低于发生非核心财务重述公司(-4%)。总之,这些研究都说明虽然财务重述显著地影响财务报告,但与非核心账户的重述相比,核心经营性账户的重述导致了更多负面的市场反应。笔者进一步认为行业专长对核心经营性账户重述的作用更显著。由此提出:假设2:审计师行业专长与核心财务重述的发生负相关。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筛选本文选取2008—2010年间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年报资料来源于巨潮资讯网(-),财务数据及公司治理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过程均采用SPSS17.0进行Logistic回归完成。本文根据2001年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制造业采用二级行业分类,其他行业采用一级行业分类,并对样本作如下筛除:(1)剔除金融行业;(2)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3)剔除异常数据的样本;(4)剔除无匹配对照公司的样本。最后得到样本量为538家上市公司。然后选择同行业中与重述样本公司资产总额最接近(浮动范围在30%内)的没有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样本作为对照组样本。

(三)变量设计与模型设计本文使用行业市场份额来衡量行业专长,并采用虚拟变量来计量行业专长指标(变量定义如表1)。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办法划分为13个行业,先按客户总资产的平方根计算出各事务所按百分比表示的行业市场份额(IMS),然后按Palmrose(1986)划分行业专长的标准来为各事务所的行业市场份额赋值,他认为在没有行业专长的情况下,审计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各事务所在该市场上占有均等的份额即某行业中各个会计师事务所在该行业所占的份额为该行业事务所数量的倒数,而事务所的IMS大于该标准的则为具有行业专长,AUDSPEC赋值为1。

二、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表2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审计师行业专长(AUDSPEC)在发生重述公司样本(Mean=0.2305)中明显低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Mean=0.3717),他们的均值差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T值是-2.107,这与预期是一致的,说明审计师的行业专长有利于减少财务重述的发生。笔者预期外部融资需求越大的公司越有可能通过财务重述来操纵利润,从而达到满足融资条件的目的。在控制变量中,发生组的外部融资需求(FIN)、盈余操纵程度(ACC)都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1),正是对该预期的证明。公司规模(SIZE)在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之间的差别不显著(T值=-0.8764),说明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是成功的匹配,可以用来验证假设。审计委员会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应当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从表中来看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人数(ACIND)的均值差异显著,审计委员会规模(ACSIZE)的均值差不显著,但T值是-0.6274,与预期符号是一致的;审计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次数(ACMEET)的均值差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T值是-1.924。并购活动(MA)的均值在P<0.05的水平下显著,T值为2.1060,说明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其并购活动要明显多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这可能与并购所涉及的公司想要通过财务重述来调整财务状况从而达到并购合同的要求有关。LEV、BTM、ROA和EPR虽然不显著,但T值符号都与预期一致。表3是解释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测试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选取的各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二)回归结果及解析1.审计师行业专长(AUDSPEC)与财务重述(REST)表4显示第一个模型的逻辑回归结果非常显著,最重要的是审计师行业专长与财务重述发生的相关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其中有6个控制变量也是显著的。虽然他们的显著性水平不同,其中资产负债率(LEV)和外部融资需求(FIN)都在P<0.01的水平下显著,但足以看出这是影响公司进行财务重述的主要内部因素。这些结果证实了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会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督导,帮助被审计公司降低财务重述发生的可能。2.审计师行业专长(AUDSPEC)与核心财务重述(CORE)本文第二个假设检验的是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不同财务重述类型的影响。前文已经介绍过财务重述分为核心财务重述和非核心财务重述,其中核心财务重述是指涉及经营性的收入、成本和费用的财务重述。表5是对模型2进行逻辑回归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审计师行业专长与核心财务重述显著负相关(P<0.01),这与本文的假设2相一致,说明在公司对经营性的项目进行操纵的时候,审计师事务所的行业专长会帮助审计师发现并减少上市公司的这种行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有利于我国建立起有效的市场机制,使市场更透明化。系数只有-0.5770,说明在我国的审计市场中还没建立起高效的审计师行业专长的发展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行业专长是趋势所在。另外,公司规模(SIZE)和外部融资需要(FIN)也都在P<0.0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公司规模越大,公司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会尽量规避财务重述行为,而越是有外部融资需要的公司,为了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也会通过财务重述行为粉饰会计报表,从而满足融资需求。

三、稳健性检验

用客户的营业收入总额代替客户的资产总额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测试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关于假设1,从表6中可以看出审计师行业专长仍然与财务重述显著负相关(P<0.01),LEV和FIN都在P<0.0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借款较多的公司在有外部融资需求的时候更容易通过财务重述的方法来操纵盈余,从而满足借款合同的要求。SIZE系数为-0.1663,在P<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能够更严格地遵守会计制度的规定,财务报告的质量也较高。审计委员会的相关变量(ACIND、ACSIZE和ACMEET)虽然不显著,但是符号与预期相符,这说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能够提高公司治理的质量。表7检验的是审计师行业专长与核心财务重述的关系,审计师行业专长(AUDSPEC)的系数为-0.5589,在P<0.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会计师事务所在运用自己的行业专长降低其所审计的财务报告的错误率、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减少风险。FIN系数符号与预期一致,但是不显著,ACIND和ACSIZE都在P<0.1水平下显著,这与预期也是一致的,说明审计委员会在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方面的作用有所凸显。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本文的研究证明了与财务报告质量相比,审计师行业专长水平对财务重述的替代作用有明显的差别。财务重述概率的降低能够直接减少资本市场中这些事件的消极影响,使公司受益。同时,财务报告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审计在财务报告过程中的作用,使投资者对公司财务报告的信任度提高,从而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提供了审计师行业专长通过减少核心账户的重述来有效地减少财务重述的证据。与非核心账户的重述相比,这对公司盈余持续性预期有更显著的影响。涉及核心账户的重述被认为是更严重的,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对从未来持续经营中获取盈余的预期,而对盈余的预期是衡量公司价值和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因素。因此,核心重述的减少提升了对公司价值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财会审计类专业第2篇

一、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的意义

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就是依据财政支出决算功能分类科目表,将预算执行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有机结合,对支出科目下的所有专项资金的预算决算、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以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审计。

(一)有利于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的基础,审计就是评价、确认和证明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履行了其所负的经济责任,对其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独立的监督。监督政府的受托经济责任,主要是政府以及所属部门的职能活动,如履行组织国家经济活动、管理社会责任等的履行情况。政府的职能活动在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中得到具体明确。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科目主要根据政府职能,按由大到小、由粗到细分层次设置,说明政府在“做什么”。 类级科目反映政府主要职能,如教育、节能环保等;款级科目反映政府履行某项职能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如教育类下的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项级科目反映这些活动下的具体事项,如普通教育下的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是政府具体职能的经济表现形式,对某一类、某一款或某一项的科目资金进行审计,能够直接反映政府某项具体职能的履行情况,从而实现对政府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

(二)有利于提高财政审计能力,发挥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和作用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内生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是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的审计,涵盖了预算分配、决算编报、资金拨付、管理使用、资金绩效、政策执行等多个方面,审计对象不仅仅是财政部门,还包括财政资金涉及的具体业务主管部门、具体使用人,从而能够有效约束和监督公共财力的分配权和各个部门的行为职权,维护法制秩序,预防腐败。由于一款科目下往往涵盖多个专项资金,因此从科目的角度对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能够完整的、全面的揭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能够系统的、宏观的分析科目资金所对应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政府决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的民主化程度 公共财政的本质是社会公众的财政,财政民主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公众能够参与财政决策、监督财政收支行为。实现财政民主化的基础就是要及时全面准确的披露财政信息。按照我国现行的财政信息公开相关法规,主动向社会公开的财政信息主要是预算、决算表,以及收入分类和支出功能分类编列到款的科目,这与公共财政、“阳光财政”、“透明财政”有较大距离。由于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是对资金的全过程跟踪,逐级确认科目资金在中央、地方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涵盖财政资金的拨付、流转和使用情况。合理运用审计公告制度,可以将科目资金使用的最末梢完整的呈现在公众面前,使群众能够参与到财政的决策和监督之中。

二、支出功能分类科目资金审计实践情况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审计署对中央财政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的三个款级支出科目资金进行了审计,并于2013年6月了审计结果公告,这是开展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审计的首次实践。

(一)审计的主要特点 (1)审计的支出科目的社会高度关注度高。审计的三个支出科目资金分别是节能环保类下的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三个款级科目资金,这三个款级科目下共有30多项财政专项资金,有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空调、热水器等节能家电补贴资金,北方采暖区供热改造资金;有涉及工业生产的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淘汰落后产能资金;还有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资金。这些专项资金与人民群众生活,社会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关注度高,同时也是政府运用财政补贴、奖励等经济手段调节市场、引导节能环保发展,履行政府节能环保职能的主要方式。

(2)审计抽查的项目多,资金覆盖面广,有效的监督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2011年和2012年,中央财政预算共安排本级和转移支付给18个省三款科目资金共计818.83亿元,涉及8328个项目,审计延伸项目共计5044个,涉及资金621.09亿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资金总额的60.57%,75.85%。审计工作通过详实的数据、具有说服力的抽查数量和覆盖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五级的抽查面,实现对政府节能环保履职情况的有效监督,对财政资金引导、促进节能环保政策的效益和效果做出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审计结果公开透明,给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依据。审计结果公告将348个存在挤占挪用、虚报冒领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全部公开,改变过去审计结果公告中简单举例、点名等不透明的公告方式。在审计结果公告长达34页的附表中,详细列出单位名称、承担项目的内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问题金额、整改情况等内容。审计公告引起社会公众对节能环保中的部分专项资金的效果和作用展开讨论,如节能家电补贴政策在帮助行业度过难关、树立消费者对节能家电的购买意识后,该项资金的政策效益逐渐减小,并带来了保护落后技术产品,诱发家电企业骗补等负面效果。政府在2013年5月底停止了部分节能产品补贴项目,这一举措得到广泛的认可。

(二)审计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审计署组织的这次科目资金审计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三款科目资金的预算安排、资金拨付、管理使用、项目建设以及决算真实完整五个方面内容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中强调从资金政策设计、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等方面,分级次、分部门、分环节发现每款资金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

(1)审计的主要内容。一是预算安排,包括三款科目资金投入的总量、专项资金种类、支出结构和方向、增减变动情况,专项资金的设置依据、分配标准、分配程序以及绩效情况;财政部门和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安排、预算下达、预算调整、预算编制情况。重点分析专项资金设置的科学性,揭示分配制度不配套、不完善,资金分配不合理、不合规等问题。二是资金拨付,包括三款科目资金的下达、结余、结转情况,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资金拨付使用的范围等。重点揭示滞拨、截留、改变资金用途,影响资金效益等问题。三是管理使用,包括使用三款科目资金的项目单位的申报、获批、资金配套和管理使用等情况,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审核、批复、验收等情况。重点审查申报的真实性、资金管理使用的合规性,揭示违规审批、骗取资金、挤占挪用、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项目建设与政策目标,包括三款科目资金项目建设的数量、类别、资金以及财政资金的拉动效应,检查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目标的实现情况,重点揭示项目未按期开工、建设迟缓、建成后未达标等问题。五是决算真实完整,包括核实三款科目资金涉及报表的编制是否合规,确认的收支数字是否真实,报表编制是否完整,预算调整是否合法等。

(2)审计的主要作法。一是采取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相互配合的联合审计方式。审计署设立专门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组织审计署相关业务司、驻部委的派出局、驻地方的特派办实施联合审计,各部门密切配合,实现对三款科目资金从中央、省、市、县、项目单位的全过程审计。二是采取统一目标、方案、标准开展审计工作。科目资金审计的审计组遍布三款科目资金涉及的中央各部门,以及全国18个省,但各审计组审计目标、审计工作方案、审计调查报表、审计调查的内容范围和数据指标都是统一的,科目资金领导小组制作了三款科目资金的审计操作指南,确保参审人员实施审计、汇总结果、问题处理等方面的统一性。三是采取计算机审计技术。在三款科目资金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审计环节,将财政部门预算执行管理数据与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锁定财政资金停留在中央、还是在省、市或县,通过计算每个地区的资金规模和项目个数,统计每个项目获取的财政资金补助种类,提高审计效率。在节能汽车、节能家电推广补贴资金审计中,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产品推广电子数据库,通过与相关外部数据进行关联和比对,运用计算机审查套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 (1)审计抽查工作量大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本次科目资金审计的现场审计工作约4个月,延伸审计项目5044个,月均延伸1261个项目,每个特派办平均延伸280个。每个特派办投入约30人,但科目资金涉及的项目点多、面广、相距甚远,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2)审计人员缺乏节能环保领域专业知识。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大量节能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如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涉及到节能量的计算,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涉及到的光伏知识,这些知识是审计人员所不具备的。审计人员在缺乏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难以对项目的政策目标实现情况进行确认,难以精细化的评价专项资金的政策目标效果。

(3)对资金预算分配环节决策者的追责难度大。本次科目资金审计涉及的专项资金,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类,均属于特殊利益支出,这些支出所提供的效益被一部分特定的部门、公司享有。由于我国财政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拥有财政决策权的管理者在预算决策过程容易出现根据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出发做出决策的情况,导致人情经费、权利寻租的发生。三款科目资金审计中揭示了专项资金存在的虚报冒领问题,但查证问题表象背后的决策程序、利益关系时,面临取证等诸多困难,削弱了审计监督对预算分配决策人的追责力度。

三、结论

当前国家审计以支出功能类科目资金作为切入点,对相关科目进行审计,是我国国家职能向社会管理职能转变,国家公共财政建设,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职责的内在需要。为更好的开展科目资金审计,还需加强研究分析、创新审计组织模式等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对科目资金审计的基础性研究分析 加强对财政支出项目的分析,明确该科目对应的政府职能,分析科目支出的增减变化和预算决算,科目对应专项资金的种类和特点,专项资金存在的财政风险因素等,为科目资金具体审计科目的确定提供科学参考。加强财政信息化条件下的计算机审计研究,创建审计部门与财政管理部门在财政管理数据的互联和互通,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的作用。研究每款科目相关财政资金预算分配的决策过程,研究财政绩效指标体系等等。

(二)提升对科目资金审计查出问题的研究分析水平 科目资金审计的内容和范围相对于某一项专项资金审计而言,更加系统和全面,审计发现的问题呈现多样性,有地区性的问题、有部门性的问题、有项目自身性问题。审计在问题的研究分析中,要重点分析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查找问题成因。但单个专项资金的问题提升到整款科目资金的功能层面,探寻政策缺陷,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审计工作服务宏观决策的作用。

(三)创新科目资金审计的组织模式 在审计的时间上,向前“延长”,审计机关在当年预算执行审计之前确定需要开展审计的支出科目,提前开展科目资金审计。在审计组织上,在集中审计署审计力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省、市、县审计机关的力量,将部分项目交由地方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的统一要求开展就地审计。在专业知识上,审计人员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聘期相关行业和技术的专家,取得外部支持。

参考文献:

财会审计类专业第3篇

基于系统论的观点,笔者认为课程是一个系统,内部包含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外部包含若干环境要素;基于发展的观点,笔者认为课程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教学情境中,作为课程主体的国家、专家、学校、教师、学生与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而持续不断地生成的;为了分析及优化课程的环境,将课程界定为学习结果或效果,影响学习效果的各种因素都构成课程的环境。按照层次,课程环境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环境;按照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主动性不同分为主体环境、客体环境和条件环境。

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课程即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管理类学科开设的审计专业课程。1983年,南京审计学院、天津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审计学专业(方向)或审计课程,各财经院校以及个别综合大学相继设置了审计专业、方向或课程;1998年,教育部将审计学专业并入会计学专业,各高校也相继撤销、合并审计专业;2000年3月,教育部重新设置并把审计学专业划为目录外专业,各高校审计专业相继恢复;2012年9月,教育部将审计学专业列为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内专业,审计专业和课程进一步发展。审计专业的恢复发展过程既说明了前进的趋势,也反映了曲折的历程,部分反映了审计专业的定位不明。由此导致审计课程建设也花样繁多,在上世纪以国家审计为主导时,审计课程是按照行业设置的;在审计专业撤销或者地位下降时,审计专业只剩《审计学原理(基础)》课程;21世纪后,审计专业相继恢复,审计课程种类增多,但不再按照行业设置审计专业课程,如有的按照审计主体设置审计课程,有的是按照客体设置审计课程,有的是既按主体又按客体设置课程。专业课程教材也有多种来源渠道,有引进教材,有自编自用教材,有的采用资格考试教材。教学内容也是体系错杂,有些基本概念,如审计概念和分类、财务报表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等还比较模糊;教学内容及语言风格既有中国本土话语也有国际审计准则话语,既有计划经济语汇也有市场经济语汇;国家审计贴近中国审计实务和惯例,CPA审计贴近国际审计惯例;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逻辑关系不清晰,审计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不清晰。

二、高校审计课程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宏观环境

(一)高校审计课程微观环境 与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关系最直接的是微观环境,借鉴施瓦布生态环境思想,微观环境是指课堂教学环境,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教学用具、教学场所等要素。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我国属于权距较大的文化,人们容易接受权威。实践也证明,对我国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效果影响最大的是教材,其次是教师,最后是学生。我国高校审计教材大概可以分为:教育部规划教材;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等统编或规划教材;国外引进教材;高校自编或自选教材。对课程内容影响较大的是中注协所编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和引进教材,这类教材主要取材于相关审计准则,权威性有余,创新性不足,而且删除了很多客观反映并对审计实践有益的审计方法、技巧、案例等内容;一些名牌高校和审计专业优势高校采用教师自编教材较多,这些教材受编著教师多年研究成果影响较大,有创新性和前沿性,但权威性和实践性不足。如南京审计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等。与此相适应,高校教师对审计课程教学效果也有直接影响,如有一些教师从会计专业转向审计专业,更侧重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其查账、调账技巧更为精到;另一些教师长期从事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当然更注重审计理论的教学,其审计专业术语、审计方法、审计理论比较专长;还有一些教师结合自身专长和学术兴趣开设计算机审计、工程审计、管理(绩效)审计、法规审计等课程。由于我国审计教育开展较晚,审计教材、教学计划等不够成熟,审计学科又是一个应用性、综合性、边缘性、经验性学科,需要更多的师生互动、课程创新,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教学内容的完善。受我国传统文化集体主义、谨慎小心和阴柔气质影响,我国高校审计专业学生往往自主性较差,课程参与意识不强,创新和实践活动更少,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课程教学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民主制度和文化环境建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程和教学参与意识,增加实践、实验和创新项目,不断充实来自实践的教学内容。

(二)高校审计课程中观环境 相对于微观环境而言,中观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和院系环境。据笔者调查,我国截止2012年10月,培养审计本科人才的专业(或方向)包括普通审计学专业有64所高校(2011年60所,2012年增加4所)、会计学(或财务管理学、审计学)专业中开设CPA方向有22所高校、ACCA方向有64所高校、CGA方向有20所高校、IAEP方向1所高校。从2011年开设审计学专业的60所高校来看,985工程高校0所,211工程高校2所(西南财经大学、石河子大学),二者合计只占3.33%,其他包括独立学院14所,占总数23.33%,财经院校38所,占63%,理工大学2所,占3.33%,工业大学1所,占1.67%,外语外贸大学2所,3.33%,其他1所,占1.67%;从学校名称上来看,被称作大学的只有17所,占28.33%(其中:属于综合性大学的8所,占总数的13.33%;),其余被称作学院的占71.67%。显而易见,设置审计专业的学校层次偏低,这与审计学专业的应用性特点有关。在其中可以搜集到课程资料的29所高校中,主要按照审计主体设置课程的高校有9所,主要按照审计客体开设审计课程的高校14所,同时按照主体和客体并列设置课程的高校有6所。这些课程按照开设频次排序,依次是:“审计学”、“财务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或独立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学)、“投资(工程项目或建设项目)审计”、“政府审计”、“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舞弊审计”。不同的学校开设的审计课程及数量种类有所不同,这与各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师资条件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都有关系。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利用其信息学优势开设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课程,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基建项目审计、风险管理与审计等分别与其优势学科和传统有关,南京审计学院的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课程与审计署关联较大。从课程质量上来看,2003-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只有4所高校的“审计学”以及南京审计学院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个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缺乏特色、精品课程少与审计专业不够成熟有关,很多高校审计专业和相关课程建设历史很短。今后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优势、传统确立特色审计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提高课程质量。

(三)高校审计课程宏观环境 在我国,影响审计课程的宏观环境包括法规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经济环境、国际环境。宏观环境对预期教学效果影响是间接的,影响程度也不大,但对我国高校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影响较大。首先,作为法规环境,《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国家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的颁布直接导致了审计专业的产生和发展,这些法规的内容成了相关审计课程教材的主体。其次,作为政策环境,审计教育政策的变化导致了审计专业和课程的生长、撤并、增删。1983年、1998年、2000年、2012年,教育部对高校审计学专业的设立、合并、恢复(目录外)、进一步恢复(目录内),使得审计学专业及其相关课程发生变更。再次,我国审计教育的管理体制也导致了审计课程的条块分割。财政部、中注协主管CPA教育,在22所高校的会计院系设置了CPA方向并进行指导、管理和评价;审计署和内部审计协会主管国家审计教育和内部审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质量检查。两大“条条”管理的高校课程特色明显不同。第四,经济环境方面,改革开放前没有审计课程和审计专业,改革开放后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审计,才有了审计专业和课程;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9-198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代(1983-1986)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时期(1986-1992),国有制为主体,国家审计处于主导地位,审计课程以国家审计为主,按照行业设置不同专业课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后,非公有制比例越来越大,CPA审计成了重要力量,审计理论和方法越来越科学,CPA审计课程成为重要的审计专业课程,审计专业课程不再按照行业划分,改为分别按照不同主体和客体划分。最后,国际环境对我国审计课程及其教学效果也带来重要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力度越来越大,国际审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审计认证培训机构及有关课程的引入,如ACCA、AICPA、CIA、CGA、IAEP等机构陆续进入我国,引发相关考证热,并推动了审计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

三、高校审计课程主体环境、客体环境和条件环境

(一)审计课程主体环境 审计课程主体环境是指对审计教学内容、文件和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人员。包括全国人大、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中注协、内部审计协会、会计学会、审计学会、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国际认证培训机构、高校教务部门、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不同的主体对审计教学效果都提供了相应的资源或者贡献,也获得了相应的利益和权力。全国人大通过《宪法》、《公司法》、《证券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规对审计课程内容产生影响,其中《审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内容构成相关教材的主体内容。教育部提供审计专业课程和审计教育的宏观管理,包括专业的设置、撤销、合并、备案等,审计课程设置、教材的规划,教学评估和指导,规划、指导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从行政管理上影响到审计专业和审计教学科目、审计教材。中注协负责拟订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组织实施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组织、推动会员培训和行业人才建设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开展理论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检查评估CPA方向教学,这些都直接影响到CPA审计课程教学内容。财政部负责指导和监督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指导和管理社会审计,审批外国会计公司驻华代表机构的设置,制定财会科学研究和教育规则;组织会计审计人才培训,这些间接影响CPA审计教育。审计署参与制定审计法律、法规,制定审计规章制度并监督执行情况,组织实施对内部审计的指导与监督,监督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业务质量,组织审计专业培训,也间接影响到审计教育。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负责调查研究内部审计发展中的新问题,提出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内部审计工作方向,推动内部审计科学发展;组织开展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制定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并监督检查实施情况,向有关部门提出内部审计立法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教育,推动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这些从教学内容上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课程。中国会计学会主要职责:组织协调全国会计科研力量,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运用;总结我国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经验,研究和推动会计专业的教育改革;编辑出版会计刊物、专著、资料;组织开展中高级会计人员培养、会计培训和会计咨询与服务等,促进会计审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审计学会主要业务范围:组织和开展审计学术研究活动;举办旨在推广审计理论和其他相关专业最新理论成果的专题培训;组织编写、出版审计理论书刊;研究介绍外国先进审计经验,开展与国际和港澳台相关学术机构的交流;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组织审计科研课题招标、评审和成果鉴定工作。

国际认证和培训机构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最先进的审计课程,引导其他高校审计课程发展。高校教务部门负责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管理、专业及课程建设管理、教材管理等。具体到审计课程上,教务处要组织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审计专业和课程设置、审计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审计教材选用、审计教学评价等日常管理。高校教师负责实施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审计教学研究和审计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审计学科建设,指导学生的实习、设计、创新项目,指导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研究和实践表明,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不足,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需要改进。高校学生参与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吸收审计课程给予的思想、理念、方法、技术、能力,达到审计教学预期目的,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不足。用人单位提供新的审计理念、技术、方法和案例,也提供所需人才的规格和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

以上审计课程主体环境要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审计课程的预期教学效果以及课程的建设和创新。其中,国家有关部门对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影响较大,审计高校师生教学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二)审计课程客体环境 审计课程客体环境包括各种构成审计课程的文本材料系统,即审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审计教材、教学辅导书、审计案例、审计实训软件、教学进程、审计考试考核以及练习题、实验实践创新课题等。这些资料是审计课程主体要素作用的对象或成果,是审计课程运行的载体和直接体现,也是影响审计课程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意义上,审计教材可以集中反映审计课程建设现状,据笔者统计,“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教材总数17084种,其中,“审计”类教材共20种,占0.12%,“会计”类教材253种,占2.35%;“物流”类教材87种,占0.81%。20种“审计”类教材,“审计学”教材10种,“基础审计”3种,“审计原理”1种,“审计”2种,以上合计占审计类教材80%,另外还有《商业银行审计》、《战略资源审计》、《审计案例》、《审计实务》各1种。可见,审计类教材数量比较少,品种也比较单一;从教材质量来看,引进教材比例与会计学相等,但精品教材太少,2009年和2011年审计学科精品教材都是0。

(三)审计教学条件环境 审计教学条件环境包括必要的时间、空间、设备、氛围、资料、资金、人员、基础或传承、实验实习基地、生源、就业机会等。时间主要是一定的课时安排,空间主要是理论教学场所以及实验实习室,设备包括教学音像设备和实验实习设备,一定的学习和诚信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资料包括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的资料,也包括电子文献资料,资金主要是教研、科研、教学、实验实习创新项目经费,人员包括结构良好的教学人员、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基础或传承是指学校或院系的既有硬件和软件条件,实验实习基地对于审计这种应用型学科是非常有益的,良好的生源也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组织和效果的达成,就业机会与教学效果是相互影响的。从图书资料上来看,根据超星数字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镜像站点数据,“审计”类图书有1256本,“会计”类图书有7278本,“物流”类图书有351本。“审计”类图书中,“审计学”类图书最多,占14.09%;按照审计主体划分,社会审计类图书最多,政府审计类图书最少;按照审计内容和目的划分,财政财务审计类图书(包括财务报表审计)最多,责任审计类图书最少。

通过对高等院校审计课程宏微观环境及主客体环境的系统分析,对我国高校目前在审计学课程教学方面的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审计学课程教学环境、改进审计学课程教学效果提供支持。

财会审计类专业第4篇

【关键字】财政投资;评审机构;选择

根据财政部财建[2001]591号文件《财政投资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结)算进行评估与审查,以及对使用科技三项费、技改贴息、国土资源调查费等财政性资金项目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行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由财政部门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进行。”为了做好评审工作,如何选择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评审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如何选择评审机构进行有效的投资评审谈几点看法。

1 组织成立专业评审机构对财政投资进行评审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各负其责又不知谁最后负责,实质上是管理主体模糊。通常参与管理的单位有发改委、财政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审计部门等,同时也有监察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机构对项目进行监督,每个部门的经验和专业水平有限,而且如果每个部门都进行独自的管理,就会给评审工作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为此可在项目立项时就成立专门的评审机构对项目进行评审。设计阶段要严格审查设计功能与决策要求、设计投资规模与计划投资规模是否相符,防止超计划、超标准建设,同时,对设计不合理、不完善的项目要及时提出修改建议。投资预算编制阶段要认真搞好投资预算审查,为投资预算的编制和资金的拨付与控制提供准确依据。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制后,招标前要特别注意对单位工程项目进行完整性和工程量准确性审查,避免施工单位高价索赔和连带索赔造成投资损失。这种成立专业评审机构的优点在于:

1.1由于评审机构在项目立项时就已建立,对于项目的评审从可行性研究就可介入,评审机构对可行性研究的投资估算评审工作有充分的考虑,

可以做好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进行造价的动态管理,打足估算投资,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供可靠的依据。

1.2由于是专门成立的评审机构,可不服务于任何一个部门,它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它的作用只在于控制项目的投资,防止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情况发生,防止发生不必要的浪费。

但是,成立专业评审机构对财政投资项目进行评审还存在以下的缺点:

1.3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应该是一支由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各类专家组成的专业技术队伍。长期从事投资评审,接触大量、各类型建设工程项目,熟悉造价定额、财务制度和市场材料设备价格信息。而临时设立的评审机构如果要组成这样的专业技术队伍,必须从各个部门中抽调相应的人员,这样形成的组织就失去了其独立性,每个人员都具有双重的领导,不利于项目评审的开展。

1.4由于组成评审机构的人员是从相应的部门抽调出的,机构中的成员不易产生事业感与成就感,他们普遍会将评审工作视为额外工作,对工作不容易激发更多的热情,这对评审工作的质量和进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来源于不同部门的成员之间不利于交流,这样使得整个评审工作的发展空间很容易受到限制。

2 社会中介机构对财政投资进行评审

社会中介机构是指具有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执业资格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或会计师事务所,他们是由工程管理、工程造价、财务管理等各类专家组成的专业技术队伍,长期从事投资评审,接触大量、各类型建设工程项目,熟悉造价定额、财务制度和市场材料设备价格信息,他们具有专业的素质和丰富的经验。组成评审机构的人员长时间的合作,使他们具有较好的默契,有利于整个评审工作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评审的中介机构水平不一,责任心不强,造价评审能力有限;在可行性研究评审中多注重技术方面的可行性,对造价方面的合理性走过场,不做认真审查;财政支出的评审机构只注重已经发生项目的造价是否合理,防止施工图预算编制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而不理会发生的项目是否应该发生,只能作为既成事实的帐等。

3 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投资评审的方式

各个地区选择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评审的方式不尽相同,例如,××市财政局新技术开发区分局(以下简称财政分局)负责组织选定社会中介机构参加投资评审工作,并建立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库。评审机构库是指根据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要求,将符合参加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条件的社会中介机构基础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和分类保存,形成财政部门选择社会中介机构参加投资评审工作的备选机构库。社会中介机构参加投资评审工作,采取资格审查入围的方式。入围的社会中介机构纳入投资评审机构库管理。入围中介机构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各个地区的基建项目而定,例如:

3.1依法注册并具有执业资格、年检合格、有乙级以上(含乙级)建设工程造价咨询资质。

3.2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公司须具有与外部会计师事务公司独立签订长期的合作协议(会计师事务公司必须依法注册、年检合格并具有合法的执业资格)。

3.3具有健全的评审质量内部管理机制,较完善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遵纪守法,较好地执行行业管理规定,有良好的社会及商业信誉。

3.4未被行业管理部门通报批评、无不良记录。

3.5承诺接受××市高新区投资评审工作要求和委托付费标准。

承担财政投资建设项目评审任务的中介机构,由财政分局从评审机构库中,以公开电脑摇号或其他方式选定。以下列举××市高新区2008年基建新开工项目委托中介机构跟踪审计的实施方案为例,讲述以公开电脑摇号方式选定中介结构评审的项目。

3.5.1本次摇号的新开工项目:(见表1)

财会审计类专业第5篇

个人理财(Personal Finance,PF)正成为近几年来的热点话题。向个人提供理财服务是会计公司很有潜力的一个新领域,这使注册会计师面临着一项新任务――提供个人理财服务,包括个人理财咨询(规划)业务和个人理财鉴证业务(图1)。CPA可以帮助个人设计理财方案以改变现状,并评估个人是否遵守现行法规规定及理财管理的有效性。个人理财咨询(规划)(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PFP)业务是指CPA通过帮助客户有计划地系统利用自身财力资源,以实现其短期和长期财务目标。个人理财鉴证(Personal Financial Attestation)业务是指CPA将个人约定事项的财务信息与事先确定的标准相对照,然后就二者的符合程度提出保证判断的报告。早在198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就成立了个人理财部(The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Division,PFPD),一些会计公司也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多年,CPA的个人理财业务正成为会计公司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点。

二、美国CPA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动因

(一)个人财务规划需要外界的帮助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法律法规体系,一般个人(家庭)所掌握的专业和技能很难使他们从个体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个人(家庭)财务进行全面、综合的规划。国外调查表明,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几乎100%的客户一生中损失的个人财产从20%到100%不等。在规划个人财务前景时,若能得到好的建议是有益的。目前有许多行业(如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等)都提供财务咨询服务。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这些建议的质量相差很大。这些单位的理财师向用户推荐的大多是所在机构所拥有的产品或服务,因此与其说是个人理财师,还不如说是理财产品推销员。个人需要有可依赖的专业人士来提供可信任的、客观的和胜任的建议,而CPA符合这些要求。为帮助个人和企业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获得成功,CPA通过100多年来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公众的信赖。设定财务目标、确定现金流、净值和风险承受能力属于CPA的财务专业领域。此外,CPA还接受PFP服务专业知识培训,包括退休养老和遗产规划、教育基金、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和所得税筹划等,客户可以委托CPA规划其财务未来。CPA能够评估个人目前的财务状况,帮助确定财务目标,并同客户一道开发和监控计划方案来实现这些目标。

(二)个人财务报表需要独立的外部人发表意见

早在1983年,AICPA 的个人财务规划执委会(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Executive Committee,PFPEC)就了《个人财务报表指南》(Personal Financial Statements Guide,PFSG),为编制个人财务报表提供了依据。此后,伴随着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法的颁布及个人申请贷款等的需要,PFPEC于1993年对1983年的PFSG作了修改。新PFSG中的“个人财务报表”不同于政府机关和工商企业,它包括财务状况表(Statement of Financial Condition)和净值变动表(Statement of Changing in Net Worth)。个人财务状况表又称个人资产负债表,是最基本的财务报表。个人财务状况报表中的资产和负债分别以变现能力和偿债期限顺序排列。

与企业不同,个人很少有正式的会计系统对其收支等经济业务有详细的记录,也很少有人将准备个人财务报表作为一项例行公事。高收入阶层和中产阶级则更有理由编制个人财务报表,诸如:申请贷款、提供担保、房地产投资、退休养老、缴纳个人所得税、划分离婚诉讼期间的财产、遗嘱财务分配、竞选公职等等。例如,对于西方政府公职人员和候选人而言,这种报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美国1978年颁布的《政府伦理法案》(the Ethics in Government Act)要求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必须公开其个人财务报表。美国联邦政府机构中关键官员和职员也必须公开其个人财务状况,其他州的法律对关键岗位的公职人员也有类似要求。同时,很多竞选公职的人士也自愿公开其个人财务报表。此外,在商业银行提供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的决策过程中,个人通常要求完成并签署一份贷款申请和个人财务报表。还有很多人依据此表缴纳所得税、房产税和赠与税、制定退休养老计划等。但个人自行完成的财务报告在外界看来可信度不高,于是需要就可靠性向独立的第三方――CPA寻求某种类型的保证。

(三)CPA具有独特的内在优势

CPA在工作中必须遵守AICPA的《职业行为准则》(Code of Professional Conduct),以获得执业许可。作为具有良好形象的CPA具有独特的内在优势:独立、正直、客观、专业性和应有的谨慎,从而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客观性保证CPA致力于满足客户的需要――而不是推荐保险或投资产品等的需要。因为客户利益至上,在CPA遇到其专长领域以外的情况时,CPA将寻求其他专业人士的协助。CPA必须这样做――《职业行为准则》禁止AICPA会员提供其专业能力不能胜任的服务。通过个人理财规划部(the 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 Division,PFPD)的成立、授予个人理财专家(PFS)证书、PFP实务责任公告(Statements on Responsibilities,SORs)等系列措施,AICPA向外界展示了CPA的个人理财业务无与伦比的服务水平。

(四)CPA行业的自身发展要求

1940年美国《联邦投资顾问法》(The Federal Investment Advisor Act)特别将注册会计师(以及律师、工程师和教师) 排除在投资顾问的定义之外。这一排斥虽承认几十年来CPA作为财务顾问的作用,但认为CPA的职业活动纯粹是偶然的做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个人财务规划才成为CPA正式和明确的活动领域。AICPA担心其他职业界(金融业、律师业)投入资源以促进立法,因为这将不利于CPA提供PFP服务。为使CPA与其他提供PFP服务的团体区分开来,AICPA于1986年成立了个人理财规划部(PFPD),1987年PFPD开发出认证的个人理财专家(the Accredited Personal Financial Specialist,APFS)证书,现改为个人理财专家(PFS)证书。这一证书仅授予合格的CPA。为了获得这一称号,CPA必须通过AICPA的职业责任、个人财务规划过程、个人所得税筹划、风险管理、投资规划、退休及遗产规划等专业能力的书面测试。3年期间,CPA每年的执业经历至少要达到250小时。这些苛刻的要求向公众显示,PFS完全有资格提供PFP服务。截止2006年7月31日,AICPA的PFP会员部(Member Section)约有6400名CPA成员。2006年底,共有约3700名CPA获得PFS证书。PFS提供PFP业务享有良好的声誉,经常被刊物《WallstreetJournal 》、《Newsweek》、《CFO》、《Kiplinger's Personal Finance》提及。值得注意的是,PFPD还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合作,第一个帮助人们进行个人理财计划的国际标准《ISO 22222∶2005,个人理财计划》,进一步扩大AICPA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传统审计领域趋于成熟,CPA的传统企业审计市场份额已经出现衰落趋势,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服务的年收入比例(或总额)有许多年未增加。且CPA提供个人理财咨询(或鉴证)服务的风险要比传统的面向企业的咨询(或鉴证)服务风险相对要小(见表1),这对中小规模的会计事务所尤为合适。同时,CPA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可对会计事务所的季节性工作高峰(每半年后的3个月)波动进行平滑调整。由此,CPA的个人理财业务应运而生。

三、美国CPA的个人理财业务特点

(一)个人理财规划(咨询)业务的相关规定与分类

1.个人理财咨询业务的相关规定

专业操守(Professional Conduct):CPA的PFP业务受AICPA的《职业行为准则》的约束。

基本执业指南:明确个人财务规划实务的责任公告(Statements on Responsibilities,SORs)

其他执业指南:如果CPA的PFP服务还涉及税务咨询,要适用AICPA税务部制定的《税务实务责任公告第8号:给客户建议的形式和内容》(Statement on Responsibilities in Tax Practice No.8,Form and Content of Advice to Clients,SRTPs No.8),SRTPs的其他条款提供附加指南。

报告标准:适用AICPA的《个人财务报表指南》(PFSG)某些条款。

2.个人理财咨询业务的分类

按不同标准,个人理财咨询业务有不同分类。图1左边的椭圆中详细列示了按内容的分类。根据PFP过程的分类为:(1)帮助客户设计综合性的理财计划或制定理财准则;(2)对无效的理财计划的重新设计;(3)理财计划的适用性的评估;(4)理财计划的介绍或更新;(5)就理财准则或程序的实施进行监控和调查以形成结论;(6)对客户与理财有关的家庭治理结构的适当性进行分析。

(二)个人理财鉴证业务的相关规定与分类

用户编制的个人财务报表可能寻求CPA的介入,以对资料的可靠性提供独立的意见。CPA可以根据个人理财鉴证要求的水平不同,提供包括审计、审阅(或复核)或商定程序服务(如编制个人财务报表)。

1.个人理财鉴证业务相关规定

审计、审阅或编制个人财务报表的标准主要由《会计与审阅业务准则公告》(Statements on Standards for Accounting and Review Services,SSARS)和公认审计原则(GAAS)规定。个人财务报表的GAAP在AICPA的SOP 82-1得以体现。也可要求CPA对个人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项目提出报告,相关标准有:《审计准则公告62号特别报告》(SAS 62 Special Reports)、《审计准则公告35号 特别报告――对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项目实施商定的程序》(SAS 35,Special Reports-Applying Agreed-Upon Procedures to Specified Elements,Accounts,or Items of a Financial Statement),或《会计与审阅业务准则公告1号 财务报表的特定要素、账户、项目的报告》(SSARS 1,Reports on Specified Elements,Accounts,or Items of a Financial Statement)中的《会计和审阅服务解释第8条》(Accounting and Review Services(ARS)Interpretation 8)等。

2.个人理财鉴证业务的分类

(1)审计(Audit)个人财务报表(项目或项目的一部分)的有效性是否符合鉴证标准。

审计采取积极保证的方式,在此类报告中,CPA要对被审查事项的表述是否符合所适用的标准进行直接陈述。由于个人财务记录的性质,取得证据有时会发生困难,因此往往导致依照GAAS进行个人财务报表审计和发表无保留意见较为困难。

(2)审阅(或复核,Review)个人财务报表(项目或项目的一部分)的有效性是否符合鉴证标准。

(3)根据鉴证标准及与理财有关的商定程序(Agreed-upon Procedures)完成的服务。

商定程序服务常见的类型是个人财务报表编制(Compilation)业务,即CPA(或会计师)以手工或计算机软件编制个人财务报表。GAAS要求独立审计人员取得一定数量的书面意见作为业务约定的组成部分。审阅和编制业务约定不考虑会计记录测试和对询问的答复获得确凿的证据材料。不过,由于多数人财务记录的非正式性质,个人财务报表约定中的口头声明最好从客户处取得书面材料来证实。一些CPA不愿从事个人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因为个人缺乏详细的记录及内部控制不完善是主要障碍。有些CPA甚至对审阅服务中的有限保证也有些担心,结果导致最常见的是CPA提供编制个人财务报表服务。个人理财鉴证业务的比较见表2。

四、启示

财会审计类专业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零会计基础;能力提升;《政府会计制度》;凭证审核

由于受编制等约束,行政事业单位经常会遇到使用既没有会计专业知识又没有会计工作经历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的情况。如何帮助零会计基础人员快速提高业务能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把握的重要内容、原始凭证报销审核注意事项、提升财务履职能力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帮助零基础人员快速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流程化的财务管理思维模式,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一、《政府会计制度》中的四类重要概念

财政部要求自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在会计实务具体工作中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则,落实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财务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有利于推行绩效预算管理,提升公共预算效能,实现与国际通行管理模式的接轨。1.平行记账。平行记账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纳入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在按照收付实现制要求进行预算会计核算的同时,还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要求进行财务会计核算。因此,资金如果同时满足①是单位当年纳入预决算口径管理的资金,②流入或流出本单位,就应当同时编制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类凭证。一般情况下,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需要同时记账,但特殊事项(如专用基金的计提涉及专用结余时、预提费用涉及预算结余的转账业务等)虽不属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也要同时记账。对于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如受托管理资金、用外部资金设立的专用基金、转拨款项等),以及虽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但现金未流出本单位的收支业务(如暂借给职工的其他应收款、应缴财政款等),仅财务会计记账,预算会计不记账。对于预算收支的结转和预算结余之间的转账,仅预算会计记账,财务会计不记账。2.财政资金性质。行政事业单位常用到的资金性质有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预算单位年终结余资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预算单位往来款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是指统筹安排使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的资金,是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是指由政府性基金安排的预算资金,依照法律法规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以及其他方式筹集的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预算单位年终结余资金,是指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继续结转使用的国库集中支付结余资金。预算单位往来款资金,是指因单位没有实体资金账户,存放在财政部门开设的往来款账户中的资金。3.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主要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旅游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信息、商业服务、金融、自然资源海洋气象、住房保障、粮油物资储备、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及其他支出。单位账务处理时使用的功能分类科目,应与财政部门批复的年度预算、下达的支出指标一致。在账务处理中,如果没有相关调整,会计核算的资金性质、功能分类科目应与财政平台的支付系统下达内容一致。4.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包括政府预算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和部门预其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单位常用的部门预算经济分类科目有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资本性支出等。支付资金、制作凭证特别要注意,均应选择正确且一致的经济分类科目,否则将因为会计核算分录与资金指标不一致导致决算和预算不符合。

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把握的重点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大多要履行政府非税收入征收职责。非税收入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国家权力、政府信誉、国有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等取得的各项收入。它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非税收入不同性质,分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可以由财政部门直接征收,也可以由财政部门委托的部门和单位(简称执收单位)征收。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明确自己单位的征收内容、非税票据分类、非税票据和资金管理要求、准确履行工作任务。1.非税收入征收内容。非税收入征收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收益;公益金收入;特许经营收入;中央银行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政府收入的利息收入;其他非税收入。2.非税票据分类。非税收入票据种类包括非税收入通用票据、非税收入专用票据和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三类。①非税收入通用票据,是指执收单位征收非税收入时开具的通用凭证;②非税收入专用票据,是指特定执收单位征收特定的非税收入时开具的专用凭证,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政府性基金票据、国有资源(资产)收入票据、罚没票据等;③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是指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的执收单位收缴非税收入时开具的通用凭证。3.非税收入票据和资金管理要求。执收单位使用非税收入票据,一般按照财务隶属关系向同级财政部门申领,实行凭证领取、分次限量、核旧领新制度。①非税收入要及时足额上缴国库,非税收入票据使用单位不得转让、出借、代开、买卖、擅自销毁、涂改非税收入票据;②不得串用非税收入票据,不得将非税收入票据与其他票据互相替代;③非税收入票据使用完毕,使用单位应当按顺序清理票据存根、装订成册、妥善保管。非税收入票据存根的保存期限一般为5年;④保存期满需要销毁的,报经原核发票据的财政部门查验后销毁;⑤非税收入应当全部上缴国库,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坐支或者拖欠;⑥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管理已经在全国推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原始凭证审核需把握的重点

准确进行账务处理,特别是确保正确审核原始凭证,是衡量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财务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原始凭证审核需要重点把握:资金性质、大额资金支出、政府采购、公务卡结算等要点,以及差旅、会议、培训、招待等的规范性。(1)资金性质审核要点:严格按照资金性质用于相应的资金支出。一般来说,一般公共预算资金用于基本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资金、预算单位年终结余资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用于项目支出,预算单位往来款资金一般用于单位之间资金往来结算。简单地说,就是“严格执行预算批复。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买肉的钱不能买盐,不同性质的资金不能调剂使用,资金有结余年底要交回”。(2)政府采购审核要点:近几年,政府采购集中目录及标准的变动情况,财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熟练掌握最新要求。政府采购政策每年都有变化调整,如:2019年8月财政部禁止通过入围方式、设置备选库、名录库、资格库,促进了政府采购公平竞争;2019年11月财政部印发《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填补了政府采购政策空白;2020年财政部门严格落实《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采购人必须负担采购专家交通、住宿、评审等费用,减轻了企业负担。(3)大额资金支出审核要点:大额资金的标准是单位规定的;大额资金支出必须要经过集体会议研究决策并附相关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内容与支出票据载明的事由、金额等必须相符。对符合招投标条件的必须实行招标采购。大额资金支出业务的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要手续完备。(4)公务卡支付审核要点:个人公务卡是预算单位工作人员持有的,主要用于公务支出与财务报销,并与个人信用记录相关联的信用卡,目前已广泛实行。财务人员要根据单位职工变动情况,及时联系商业银行办理公务卡,并将相关信息关联到财政支付管理平台。凡是属于公务卡结算的事项,必须由公务卡结算并索取公务卡支出凭据。(5)三公经费(因公出国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支出的规范性,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巡视巡察、党风廉政建设等检点,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和程序,认真处理财务账目。审核要点:一定要严格执行各级规定,执行政策不折不扣。把握不准的政策,要多请示上级主管部门。(6)项目支出审核要点:一是要通过天眼查等平台查询法人资格、相关资质等确认合同真实、有效、合法合规;二是资金拨付必须按照合同约定,提供进度、监理、验收等合理性证明;三是项目资金一定要做到专款专用,特殊情况下当年执行不完的,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资金可以结转下年继续使用。(7)关于工会费:单位的工会费来源,一是部门预算以单独指标下达到各单位,单位应全部上缴上级工会,上级返还60%到本单位工会专设账户;二是工会会员缴纳的会费;三是工会所属事业单位上缴的收入;四是补助收入(按照规定从办公经费中转入部分,上级工会组织补助部分);五是其他收入。单位要专设工会费独立账户和独立账务,严格执行各级工会制定的支出范围和标准。

四、日常工作中,提高财务工作水平的几个事项

(1)养成定期自查良好习惯。必须每月核对银行对账单、每日盘点现金余额,做到账实账相符;保险柜不能保管与工作无关个人物品;定期清理职工借款、单位往来款,对长期挂账不归还的要多措并举,及时追缴。(2)及时规范进行账务处理。账务处理一定要及时,不能等、靠、拖;记账凭证摘要一定要内容翔实,可以避免以后账务使用中许多麻烦;需要冲账、核销的业务,要进行规范调整,并附上调整前的原凭证及附件,以及相应的审批手续(如应收账款,即使金额很小也需要获得财政部门审批才能核销)。(3)重视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要明确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加强实物和账务管理,强化资产报废薄弱环节。2019年开始,施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补提折旧后,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大幅减少,甚至趋近于零,导致领导重视程度下降。很多单位对待报废车辆、电脑等没有履行审批、等手续,增加了潜在的管理风险和漏洞。目前,实行固定资产条码管理是发展方向,要积极学习予以推广。(4)抓住年底财务决算时机。“财务小白”往往惧怕年底决算,但这恰恰是锻炼业务能力、工作查漏补缺的好时机。通过核对年初预算指标、全年用款指标、收入支出情况、厘清资金科目、清晰账目处理等,可以积累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提升把握财务管理全局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EB/OL].[2021-03-14].

[2]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EB/OL].[2021-02-17].

财会审计类专业第7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和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理念,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一城三地”战略目标的要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加大绩效审计和计算机审计力度,努力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县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总体要求:

㈠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年度的审计项目计划,重点关注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密切,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问题。根据上级审计机关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安排对社会保障基金、残疾人保障金、科技经费、县城拆迁专项资金、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情况、慈善捐赠资金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县委、县政府有关民生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完善,维护群众利益,为构建和谐*服务。

㈡关注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以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以支出审计为主,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预算管理规范,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㈢关注绩效。进一步贯彻落实总理、吕祖善省长关于加快建立行政问责制度,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的指示精神,把关注政府性资金使用绩效放到突出的位置。因此,20*年度审计项目原则上要按照绩效审计的理念来开展。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预算外资金、重点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

二、具体审计项目计划安排

20*年共安排审计项目34个

㈠全省同步审计项目7个

⒈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20*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要根据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有关要求,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促进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主要目标,以完善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重要抓手,不断深化财政审计,推进审计转型,努力提升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一是按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要求,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收支规模、结构和管理情况,动态对比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总量规模增长情况、收支结构及变动情况、结余资金及变动情况,揭露预算内外特别是非预算管理资金收支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非预算管理资金的预算化管理进程,适应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级支出审计,关注本级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揭示支出中不合法、不合理的因素,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支出进一步符合公共财政目标,促进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深化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关注部门预算收入的完整性、正确性,支出中公用经费的真实性、专项经费的政策性、项目资金的必要性及使用的绩效。揭露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弄虚作假、隐瞒转移、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部门预算的约束力,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进一步完善。加强对与一级预算单位关系密切的重点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督。三是以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目标,强化转移支付审计。采取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摸清省对我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结构及管理使用情况。重点关注转移支付资金不及时使用和挪作他用问题,关注超收收入的安排是否符合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安排,程序是否符合浙江省预算审计监督条例的相关规定。四是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加强对政府重点项目的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投资管理水平,提高投资效益。五是开展涉及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教育、环境保护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揭露各项资金预算安排中的不规范问题,使用中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促进有关民生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根据省审计厅统一部署,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对财政专项资金存量进行审计调查。通过对财政部门非预算管理存量资金的审计调查,摸清财政部门管理核算的各项专项资金的用途类别、比重结构、收支发生频率、结存数的真实情况,分析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是否符合公共财政要求,揭示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并根据各专项资金具体情况提出分类管理的意见,以促进非预算管理资金的预算化管理进程,提高财政存量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⒉全部政府性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进一步摸清我县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规模、结构及管理情况。动态对比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总量规模增长情况、收支结构及变动情况、结余资金及变动情况。通过专项审计调查,揭示预算内外资金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促进收支分类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促进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⒊全县各镇负债专项审计调查。根据省厅统一安排,对我县各镇负债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进一步摸清20*年底我县各镇政府债务的总量、结构。检查《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20*]86号)执行情况,反映国务院文件下发后全县各镇政府债务变动情况。分析各镇债务的历史成因,揭示政府在镇债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化解镇债务的建议,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⒋科技经费专项审计调查。根据省厅统一安排,开展科技经费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家底,掌握科技经费投入规模、来源、收支结构,分析资金使用绩效,揭露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为政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相对完善的科技经费管理机制提供决策依据。调点是摸清全部政府性科技经费安排的总体情况;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的真实性,重点关注财政部门有无将与科技无关的支出列报科技费用支出,有无滞留、虚列支出问题;关注科技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对重点科技专项资金开展跟踪审计,从资金安排环节直至使用单位用款环节,分析资金使用绩效。

⒌检察部门20*年至20*年财务收支审计。通过审计,摸清检察部门预算执行现状,分析各项经费结构,反映其在经费支出、行政性收费、罚没暂扣物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检察部门依法行政,规范执收执罚行为,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审计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重大经济决算情况、基本建设项目情况、重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情况。关注重要专项经费的使用、暂扣物资的管理、国有资产的管理和非税收入的收缴等。

⒍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及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全面掌握五项项保险基金的收支规模、基金结余的分布以及基金管理运行情况,揭露资金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保证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要促使财政与劳动部门建立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对账制度,加快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对政府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的审计调查,掌握我县投入促进再就业资金的总体规模,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揭露资金使用中存在的违规问题,评价促进再就业资金的使用绩效,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促进再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受益者享受各项优惠政策,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项审计调查。通过调查,揭露保障金在征收、支出及管理中的问题,并对万户安居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提出进一步强化资金筹集、使用、管理的建议。重点调查保障金征收面,分析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对保障金的支出结构进行分析,对保障金用于机构经费和其他与残疾人无关的支出进行审计,并对保障金补助对象进行延伸审计调查,检查资金实际使用情况;通过抽查部分安居工程的实施情况,检查资金到位情况和实际效果;分析近年来保障金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对结余过多的情况进行分析。

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9个

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在“把握规律、规范行为、保证质量”上下功夫,以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为主线探索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新模式,围绕绩效和责任,着重解决绩效评价办法,不断增强评价办法的操作性。

贯彻落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分类审计办法,以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单位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进一步规范审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评价体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审计的结合,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对发现的共性问题、典型问题及时分析提炼和总结,为县委、县政府提供决策依据。20*年在我县开展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审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县委组织部《*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建议书》(盐组审计建议[20*]2号),确定对下列单位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A类单位:县建设局、县教育局

B类单位:武原镇、西塘桥镇、通元镇、于城镇和澉浦镇;

D类单位:县残联、县旅游局。

㈢政府投资项目审计12个

以规范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程序、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决算必审制,注重政府投资项目关口前移,继续探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和投资绩效审计办法。对县重点建设项目的概算、招投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建设单位管理及其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进行全过程审计,同时对建设资金来源及其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分析评价,为建设单位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建设项目还要进行不定期的现场取证,特别是对重大的变更和隐蔽工程尽量做到提前介入,对其变更原因和变更的必要性、经济性、合理性进行分析,提高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水平。

根据我县政府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东西大道*段工程、盐湖线*段、城东路、杭浦高速*西互通工程、东西大道路面整修工程、海风苑安置房工程、*东段围垦工程、环卫所办公大楼工程、县妇保院住院楼工程、东西大道污水管道复线工程、武原派出所办公大楼、南门广场改扩建工程等12个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及其项目投资绩效进行审计。

㈣专项资金审计及专项审计调查6个

⒈*县部分行政村征地补偿费及征地工作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摸清我县村级集体组织征地补偿费及征地工作经费收支现状,以及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⒉*县2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项资金审计。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审计,检查评价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执行和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促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落实,促进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为省农综办对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考核验收提供依据。

⒊*县慈善总会20*年度慈善捐赠资金财务收支情况审计。通过对20*年度慈善捐赠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了解我县慈善事业开展情况,掌握慈善捐赠资金的收支规模,确保慈善捐赠资金专款专用,促进规范开展捐款活动,完善捐款支出手续,增强慈善捐赠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⒋我县20*至20*年度县城拆迁专项资金审计调查。通过对我县20*至20*年度县城拆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从总体上摸清拆迁专项资金规模,揭示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情况,分析拆迁资金使用绩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拆迁工作管理水平和拆迁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⒌20*年度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摸清我县20*年度经营性用地出让的数量、规模及其分布状况,掌握当年度及抽查以前年度经营性用地实际利用情况、出让金的收支管理状况、出让的操作程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经营性用地运行绩效、土地出让金征、管、用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其潜在绩效;揭露、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并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为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维护国有土地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壮大县级财政实力,提高国土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县“一城三地”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⒍建设工程合同专项审计调查。通过审计调查,了解我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履行情况,揭露建设工程合同签订过程中的不平等条款、与国家有关法规不符、合同未能完全履行等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规范建设工程合同条款的合法、合理、平等和完整性,减少政府投资项目损失浪费、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为建设单位加强合同管理、堵塞合同签订和实行过程中的漏洞。

三、工作要求

对上述审计项目,要求按照审计署6号令规范要求进行实施,以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同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因素。

㈠突出绩效审计。20*年审计项目安排以专项审计调查为主要形式,以专项资金、政府政策、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部审计项目多要树立绩效审计的理念,加快审计转型。

财会审计类专业第8篇

[关键词] 非营利事业单位 财政资金 绩效审计 评价

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是在对财政预算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审查非营利事业单位履行其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并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的专项审计行为。从传统的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经济绩效审计比较中可以看出: 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目的在于查明财务收支和经济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合法合理性,借以界定经济责任,主要用于查错防弊,促进廉政建设,以保护原则为主;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确定经济效益状况并做出评价,借以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以建设性原则为主。而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难点正在于如何评价。

一、非营利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的目标和依据

对我国的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评价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标。非营利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的目标与非营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是紧密联系的。而非营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则归结为--到底确定使用绩效最大化还是净收入最大化的问题。

在西方,非营利组织选择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是财务收支平衡,也有的选择成本最小化、避免财务危机和净捐赠最大化。wWW.133229.COm在这些选择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平衡还是成本最小化,其最终目的是净收入最大化。也就是说,净收入最大化必然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也能体现收支平衡目标。因此,西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净收入最大化,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另一方面,绩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动下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非营利事业单位双重目标的特点,我国非营利事业单位不能仅仅强调满足于净收入最大化,同时应更为重视非营利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不言而喻,以非营利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作为我国非营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更准确。

因此,笔者认为,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目标应是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实现了资金使用绩效最大化。

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评价依据是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非营利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评价依据却并非那么明确和具体。非营利事业单位发展目标具有外部性、社会性和宏观性的特点,决定了非营利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评价依据应以高层次目标的实现程度为重点。绩效审计的评价依据和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各种计划、定额标准、工作规范及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在具体评价时,还需从横向上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比,在纵向上与历史上最好水平比,这样才能明确方位,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二、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重点和原则

1.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重点

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包括财政资金的配置绩效审计和财政资金的耗用绩效审计。非营利事业单位是财政资金的具体使用单位,所以针对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资金绩效审计属于财政资金的耗用绩效审计。基于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目标,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实际上是评价在耗用一定的资金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或是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多大的评价。

我国目前的审计人力资源、技术信息资源、实验成果资源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难点问题等,都制约和决定了当前开展绩效审计,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公共财政资金的耗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经常性支出,二是资本性支出。经常性支出中各项费用均有定额标准和预算指标,如人员工资、公务费用、办公费用等。实际支出(相对固定)和预算定额一般没有出入,这类财政支出不是财政绩效审计评价的重点内容。

资本性支出是为提高现有事业发展水平或开拓新的事业领域而购置固定资产、建设专项设施和工程等方面的支出。按其产生的效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具有货币性收益的资本性投资,如校办企业、宾馆等;另一类是不能直接产生未来货币性收益的支出,包括教育、公共图书馆、对外援助等公共性资本支出。资本性支出分布领域广泛,投资金额比较大,包含内容较多,费用消耗过程复杂且时间较长,受各种因素影响比较大。资本性支出是财政资金投入和产出的实际体现,直接或间接产生、创造经济效益。因此,在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中,应着重对财政资本性支出的投入、使用、管理以及产出的社会事务量各个环节进行审计评价,这是做好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核心和关键。

2.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原则

(1)坚持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相统一的原则。评价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绩效,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不能局限于该单位现实的、短期的、局部的绩效,必要时还要追溯到以前年度的工作成果对现实工作的影响,密切关注前后年度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2)坚持质量与数量相兼顾的原则。考核非营利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仅从数量指标进行分析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质量来考察,才能对事业资金的使用绩效作出全面真实的评价。不仅要注意非营利事业单位工作成果在数量上的变化,更要注意考察非营利事业单位工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3)坚持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非营利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既要考核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期内取得的工作效果,又要评价其对外部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从非营利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果来衡量,不但要考察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直接工作成果,而且还要考核这些工作成果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社会效益、宏观效益也是衡量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主要指标。

三、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选择

1.建立科学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已经成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当务之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建立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的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财政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就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这种指标库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更依赖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根据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各类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可以用图1将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简单的表示出来:

2.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选择

对于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要充分占有资料和数据,用事实说话。评价方式既有利用非财务指标的定性评价,又有利用财务指标和数据进行的定量评价。

(1)定量指标

与定性指标相比,定量指标更具体、直观、准确,不易产生异议、歧义,便于分析、考核、评价。

基础指标

资金到位率=(实际拨付金额/计划使用金额)×100%

资金使用率=(实际使用金额/实际拨付金额)×100%

使用效果率=(实际达到的效果/目标效果)×100%

在使用效果率的计算中,当效果可以直接量化时,则采用相应的数额;当效果不可量化时,则可以采用专家评价(e)、相关对象评价(r)、委托中介机构调查问卷(q)等方法,将其量化。设定目标效果为10分。

采用以上n种调查方法计算使用效果率的公式为:

使用效果率= (e+r+q+…)/n/10×100%

效益指标

效益指标是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核心指标。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可以具体分为投入资金分析指标、资金利用效率指标、资金产出绩效指标、发展潜力指标四类分指标。每类分指标的具体内容随着不同的非营利事业单位而变。我们以学校为例,看看对学校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中各分指标的具体内容:

投入资金分析指标。它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确定:

财政投入乘数(反映出财政投入外自我创收的能力),是财政投入后带动其他资金投入总额除以财政投入金额得出的比例;

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教育事业费中用于科研的经费/教师的总人数)。

资金产出效益指标。它一般取决于三个因素:

万元财政投入培养学生数[=(培养学生人数×10000)/财政投入用于培养学生的金额];

教师百人科研成果获奖数[=(科研成果获奖数×100)/教师人数];

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已经成功运用的科研成果数/科研成果总数)×100%]。

资金利用效率指标。综合以下三个因素确定之:

师生比(=学生总数/教师总数);

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专任教师总数/全体教职工总数)×100%];

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占公用经费比例=[(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公用经费]×100% 。

发展潜力指标。对它的确定,需要重点考察四个因素: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学历的比例[=(具有高学历的专任教师数/专任教师总数)×100%];

近三年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增长率(=三年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率之和÷3);

总资产增长率=[(年末总资产-年初总资产)/年初总资产]×100%;

近三年平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之和÷3)。

调校指标

由于大部分非营利事业单位对社会环境、社会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能够产生长期的效益。这种长期的效益必然受通货膨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对环境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影响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这样,我们用定量指标测算出来的资金使用效益就是不准确的了。所以,必须在定量指标中导入调校指标。调校指标自然是上述的五种影响因素指标的组合,其数额具体应由专家视不同情况评议决定。

(2)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的组成

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财政支出项目涉及政治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资源配置状况、服务态度和质量等非定量指标因素,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对定性指标各项定性因素的分析判断,对定量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校验、修正和完善,形成财政支出项目绩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定性指标主要由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目标执行情况、服务环境、发展能力、社会影响5项非定量指标构成。

定性指标的确定

定性指标可依据以下方法得以确定:一是专家经验判断。专家凭借自己的经验,综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以往年份同类单位使用同类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益做出评价。二是问卷测试。对于一些涉及公众满意度、应达到的支出目标等指标,通过公众评判的方式建立定性标准。三是横向比较。综合比较同类财政支出绩效所达到的结果作出判断。四是“一票否决”法。通常运用在单位使用的财政资金上行为违法违规时,评价采取“一票否决”法做出评判,确认该资金的使用绩效为最差。

定性指标测定通常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应每次依具体情况对上述四种方法设定不同的权重,采用计算加权平均数的方法量化出综合得分。

(3)综合指标的量化

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非营利事业单位之间具体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在对每一个单位进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时,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比例都会有所不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各项定量指标值和定性指标值的计算公式以及绩效审计评价的综合指标值(即评价分数)的通项公式:

各定量指标值和定性指标值计算公式:

a=q1×r1+q2×r2+…+qn×rn

a是基础指标值,q1—qn是基础指标的各分指标计算出的分值,r1—rn是依具体情况对基础指标的各分指标设置的权数。

效益指标值(b)、调校指标值(c)、定性指标值(d)的计算方法同基础指标(a)。

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综合指标值:

t=(a×a%+b×b%+c×c%)×x%+d×y%

t是综合指标值,a%、b%、c%分别是为定量指标的各分指标设置的权重,x%、y%分别是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设置的权重。

需要补充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a%、b%、c%这些权重的设定必然不同,但是,对效益指标所占权重(b%)的设定一定都应该是最高的。

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效益评价作为政府效益管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结果导向”,或者说强调的是责任和效率。另一方面,效益评价也有助于提高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理财水平,促进单位成员更加重视工作结果,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财政资金效益评价制度在我国各地的逐步推行,对各种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必将不断规范和健全,最终会对财政支出管理改革、非营利事业单位职能转变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金齐天: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j].中国审计,2008(2):53~54

[2]陈在生:地方政府绩效审计的经济性[j].中国审计,2008(9):56~57

[3]许永利: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专项资金审计[j].中国审计,2008(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