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进口贸易数据

进口贸易数据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3 16:43:04

进口贸易数据

进口贸易数据第1篇

关键词:生产贸易;货物贸易;相关性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综述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生产作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粘合剂,其地位越发突出。关于生产贸易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贸易的重要性研究。Francois(1990)建立了一个生产部门外部专业化的贸易模型,提出各国积极参与生产贸易,有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国内的专业化水平和融入国际专业化进程。VanMarrewijk(1997)在传统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加入服务技术差异和服务密集度差异,研究了生产贸易对最终产品贸易的作用,指出一国生产业发展缓慢或减退最终也会使该国的产品贸易失去优势。Markusen等(2005)则从更加微观的层面研究了一国进行生产贸易的必要性,并指出当一国生产缺乏时可引进国外较先进的服务要素,以弥补国内最终产品由于缺乏相关服务投入所导致的比较劣势。

2.生产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依存关系研究。国内外很多学者大都认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作用。服务贸易特别是生产贸易的发展源于随着货物贸易扩张所引起的服务需求,是货物贸易核心效用的派生效用(陈宪等,2000)。更多的学者(Robinsonetal.,2002;李静萍,2003;郑吉昌,2003;夏晴,2005;曲风杰,2007)则从服务贸易整体论述两者间的依存关系,指出货物出口对服务出口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服务贸易为货物贸易的升级和转型创造条件,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胡景岩(2008)则从总量关系上指出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呈正相关,且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附加值也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

3.生产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额替代研究。JamesR.Melvin(1989)从服务贸易整体角度上分析,指出服务贸易顺差的国家必然在货物贸易上存在逆差,这反映了服务部门的比较优势。Jones和Ruane(1990)采用竞争模型考察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认为服务贸易出口增加会减少货物贸易出口。Marrewijk等(1996)则从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两者的关联性,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存在生产市场的国家将出口生产而进口货物商品。Hoekman和Braga(1997)的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国内学者谢康、李赞(2000)根据WTO和IMF的两套1995年前的数据,分别计算出两者间相关系数以及两个定序变项的相关测量法Gamma系数,也得出当时世界贸易中确实存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互补性的实证结果,但同时也指出,这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互补关系尤其表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但在发展中国家并不显著。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都从国家及以上层面考察货物贸易与生产贸易的关系,而从国内某区域角度来研究相对较少。目前上海经济到了迫切转型的关头,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基础是否牢靠,将直接影响上海经济转型的成败。为此本文选择上海生产贸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与上海货物贸易之间的相关性。

二、生产贸易的分类及数据说明

生产业(ProducerService)是指那些为进一步生产或者最终消费而提供服务的中间投入,一般包括对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关于生产贸易的分类,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生产所包括的服务种类的界定十分模糊。中国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关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服务贸易统计的要求,将服务贸易分为运输、旅游、通讯服务等12大类。研究者依据研究的出发点以及研究目的的不同,对生产贸易界定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本文根据生产贸易的定义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将运输、金融、保险、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作为生产贸易的内容,虽然其中的通讯和保险兼有消费服务的功能,但由于在服务出口中,其消费的数额较少,因此,不对这两项的消费作细分,直接将其与另外6项作为生产业的典型代表,来反映生产贸易的问题。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的数据、以及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上海统计年鉴》。

三、上海生产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相关性检验

1.上海生产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额替代”关系分析。根据2000年~2008年上海生产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笔者绘制出两者进出口差额变化的趋势图。见图1。

从图1上看,在2003年前上海货物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但2003年以后,逆差不断缩小,2007年和2008年货物贸易出现了顺差。与此同时,上海生产贸易逆差也经历了从不断扩大到逐渐缩小的趋势,比货物贸易的变化约滞后两年。总体来看,两者间并没有表现出差额替代关系,而是呈现出趋同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以及上海在全国的水平,笔者分别求出全国和上海货物贸易与生产贸易进出口差额及变动率的相关系数,见表1。

从表1看,全国货物贸易与生产贸易差额和变动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说明随着货物贸易顺差的增大,生产贸易逆差将增大,反映出中国生产贸易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明显滞后于制造业。

对上海地区而言,上海货物贸易与生产贸易则是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上海的生产贸易业的发展水平总体高于全国水平,随着货物贸易顺差的增大,上海生产贸易会逐步有所提高。但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上海生产贸易水平仍待提高。

2.上海生产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依存关系分析。

(1)变量的解释及理论依据。根据数据的可获性,将数据的时间序列长度定为2000年~2008年,因为涉及到不同年份的数据,在数据分析前已经用价格指数对各类贸易额都进行了处理,消除了价格变动影响(以2000年为基数)。令SPE、SPI、GE、GI分别代表上海生产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货物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考虑到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化后容易得到平稳序列,而且不改变序列数据的特征,对变量作对数化处理,故本文在实证分析时采用各变量的对数值,分别表示为lnSPE、lnSPI、lnGE、lnGI。

货物贸易进出口,需要部分国内外服务企业的生产。如果国内生产体系具有较强竞争力则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的出口,反之,则需要依赖于进口,即货物贸易的出口既有可能推动国内生产贸易出口,也有可能促进进口,加剧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们分别选择上海生产贸易的进口和出口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上海货物贸易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作为解释变量,来考察其对生产贸易的影响。

(2)建立模型。通过分别建立散点图,发现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所以建立以下待检验的回归方程:

其中?茁11、?茁12、?茁13、?茁14为待沽参数,考察每个方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大小,其中下标1代表待估参数序号,上标代表来自不同的方程。对模型进行OLS分析,结果如表2。

根据同样的方法,笔者还就上海生产贸易出口的内部结构分别与货物贸易的进出口额进行OLS分析。这里选取生产贸易的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是考虑到一国的服务出口对象不是单一的,受到国家贸易政策干预和管制的程度相对较轻,而一国的进口状况易受国家的干预和管制的影响较大,完全取决该国的服务贸易政策的自由化程度,扭曲程度高于出口。

lnSPEi=?茁0i+?茁1ilnGE+?着ilnSPEI=?茁0i+?茁1ilnGI+?着i

其中SPEi、SPIi分别代表上海生产某项出口和进口,i=1、2、3、…、8分别代表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各数据皆以2000年价格为基数)分别进行OLS分析,最后得到的有效结果如表3。

(3)结果分析。首先,上海货物贸易的进出口对上海生产贸易出口促进作用大于对生产贸易的进口。生产贸易的出口弹性之和2.3925大于进口弹性之和2.2481。因此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将有利于上海缩小生产贸易的逆差。

其次,上海货物贸易的进口对上海生产贸易的贡献大于出口。货物贸易进口对上海生产贸易进出口的弹性之和为2.499,大于货物贸易出口的弹性之和2.140。这其中上海货物进口对上海生产贸易的出口拉动最大,其弹性达到1.2867。

再次,上海货物贸易进出口对生产贸易中的金融服务、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宣传的出口影响较大,对通讯服务和保险服务的出口拉动最小。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的出口与上海货物进出口关系不明显。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数据的分析,我们主要的结论如下:

1.上海生产贸易在与上海货物贸易的关系上存在着依存关系。上海货物贸易的进出口会拉动生产贸易的发展。近几年,上海货物贸易的总额对生产贸易的出口的拉动大于进口,这其中货物贸易的进口对生产贸易出口的贡献要大于货物贸易出口的贡献。

2.上海生产贸易与上海货物贸易之间未出现差额替代关系。全国货物贸易与生产贸易差额和变动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货物贸易顺差越大,生产贸易逆差越大。上海地区并未出现替代关系,而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但两者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上海生产贸易水平仍待提高。

进口贸易数据第2篇

摘要:国外使用引力模型研究服务贸易始于2002年,国内研究则起步稍晚,至2009年方有学者致力于此类研究。从使用数据和实证模型两方面看,现有研究都有可进一步拓展的潜力。本文基于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进行识别与测算。本文在实证部分采用了基本引力模型,使用4种计量方法。结果显示:贸易双方经济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物理距离和自由贸易区对总服务贸易额和分部门贸易额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显著性。

关键词:引力模型;服务贸易;贸易潜力;决定因素

中图分类号:f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2)04-0060-15

服务业是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比重最大的部门,并且可以预计将持续增长。根据wto的统计数字,服务业约占世界gdp的2/3左右;在工业化国家中,一半以上的就业来自于服务业。基于服务业的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

然而,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明显滞后。wto估计,服务仅占全球贸易流量的20%左右。尽管因为以下原因——和货物贸易的有形性相比以及考虑到服务与fdi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服务贸易的无形性使得其贸易流量测算具有难度,这个数字可能被低估,但是,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差额,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逐步增长的重要性,导致了1995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产生,gats规定了wto成员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持续十年之久的多哈回合谈判正被期望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谈判中的若干目标直接指向减少限制服务贸易的壁垒。

国内使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量的研究主要是货物贸易方面,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成果总结如表1。2009年开始,国内有学者开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服务贸易。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对象的采集还是偏重截面数据,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一数据样本显得片面,非观测效应在此情况下可能相当显著;其次,使用的方法也以最小二乘法居多,当然,受制于数据来源,使用这一回归方法并无不妥,但为使结果更加可靠,应当使用更为完善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本文在以上所述两方面,较之现有研究均有所创新。在其后对模型结果的拓展应用和分析方面时,本文与已有研究虽目标相似,方法和角度均有不同。

一、服务贸易影响因素及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关于服务贸易的研究大多使用定性方法,本文也从这一点开始着手,阐述服务贸易中的壁垒及影响因素,随后从若干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是进出口及行业比较、国别比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比,为进一步定性分析寻找立足点。

(一)服务贸易影响因素

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在货物贸易的促进中作用显著,许多货物得以自由贸易,但鲜有提及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于自由贸易区和服务贸易之间的相关性将在后文阐述。在向wto通报的自由贸易区中,欧盟在2000年便明确提出制定减少服务贸易壁垒的政策,截至2010年,服务业已占其全部经济活动70%(european,2010),其在服务贸易自由化前进中的步伐显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考量存在于欧盟内部的服务贸易壁垒更具有效性。

欧盟委员会在2002年调查了欧盟内部市场中服务贸易壁垒(2002),结果显示,立法约束已替代物质和技术成为欧盟内部服务贸易的最大障碍。除了文化和语言障碍在特定国家间的障碍,立法约束在欧盟15国(2002年)间非常普遍:建立障碍(资格审查或要求)、输入使用限制(对工人的雇佣和设备的使用)、服务推广障碍(商业通信控制)、销售障碍(立法约束和价格管控)和售后服务要求。看上去这些限制大部分对应于hoekman和braga的4种分类。在大多数行业或者国家中,服务供应商面对来自无论进口国或出口国的监管时,“原产地规则”(rule of origin)或者“目的地规则”并不管用。总之,欧盟认为目前在对待服务供应商时存在强烈的国别偏见,对于贸易壁垒的进一步削减仍然任重道远。

(二)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1.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对比 2009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84.96亿元,比上年下降5.73%,这主要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全球贸易均有下滑。具体到进出口额我们发现,造成这一下降的全部原因在于出口下滑,进口额反而有所上升。这一变化也恰好造成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在2009年飞速上升,总体而言,此前10年进出口差额稳中有升,大致保持平稳。

将造成2009年服务贸易巨大逆差的原因深入至分部门层次探讨,发现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在2009年表现显著不同。对比2008年和2009年数据,两个传统服务贸易部门运输和旅游逆差扩大或由顺差转为逆差。而在其他服务贸易部门,虽然总体也呈现贸易逆差,但是较2008年逆差额甚至由43.2亿美元降至214.8亿美元。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主要在出口方面,且传统部门受影响尤其大,而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则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服务贸易主要经济体国别比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09年的数据,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分别为第四、第五位,占比分别为5.0%、3.8%。但是对比我国2009年货物贸易进口第二、出口第一不难发现,服务贸易显然滞后。世界服务贸易的85%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国、德国和英国是排名前三的服务贸易经济体。与货物贸易类似,服务贸易中也存在传统部门和高技术、高投入的部门,但不同的是服务贸易中的新兴部门包含更多的附加值,并且其生产具有环保、高效、可再生等特点,发达国家对其非常重视。

无论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都是一国外向经济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表3世界主要经济体贸易结构来看,我国服务贸易仅占11.5%,货物贸易达到88.5%,对外经济中对货物贸易依赖程度最大。

3.我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对比 对货物贸易的过度依赖值得深思。我国货物贸易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飞速发展,服务贸易虽然也于大致相当的时间内进入高速发展,但两者差额却在越拉越大。1994年之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对货物贸易而言增长更快,这一形势在随后迅速转变;1995年,货物贸易出口额1281.1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191.3亿美元,两者比值6.69,而到2009年这一比值已扩大到9.29,最高曾在2006年达到10.54。进口方面这一比值同样由5.78升至6.00,最高达7.49。

从图2~图5进出口增长率对比发现,除最近3年,货物贸易增长率一般高于服务贸易增长率。服务贸易在1995~2005年之间的滞后发展,导致和货物贸易差额的急速扩大,使得我国对外经济中货物贸易依赖程度过高。如

前所述,服务贸易中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更有利于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引力方程用于货物贸易估算已无异议,而当服务贸易采用与货物贸易类似的统计口径时,模型应当是有效的,并有坚固的理论基础。鉴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质,设置若干解释变量,使方程更加适用。对于可能产生的非观测效应的处理,采用若干种回归模型比对分析,以尽量减少此类影响。找出最优模型后,将进一步应用于分行业统计。

因变量mijt代表j国从i国在时间t时进口的服务流量,其来源为oecd数据库,包含34个oecd国家及其贸易伙伴,总共60个国家12年间(1999-2010)的服务贸易流量数据。引力模型在5个方面进行了估计,分别是总服务贸易流量、运输服务、旅行服务、政府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

解释变量共8个,包含5个连续变量和3个假设变量。在关于引力模型的研究中,一般把gdp、人均gdp、人口作为描述国家特性的变量。显然,此3个变量由于多重共线性的原因,不会同时出现。本文选取的是后两者——人均gdp和人口。当一国较富裕时,自然倾向于消费更多的服务,而较之于gdp,人均gdp更加与此相关。选择人口而非gdp同样有助于模型结果的解释。

5个连续变量中的前两个分别是出口国和进口国在时间t的人均gdp,系数b1和b2预期为正。如前所述,较富裕的进口国很有可能显示对服务的更多需求,无论相应的供给来自国内或进口,而较富裕的国家同样被认为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务以供出口。

出口国和进口国在时间t时人口解释变量的系数,预期正负皆有可能。在关于货物贸易的研究中,出口国或许因为人口规模变大而减少出口,也或者因为达到规模经济,在人口增长时出口更多的货物。对于进口国同样可能有如此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般对于货物贸易来讲,距离作为解释变量时其前的系数为负,但距离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可能并不如此。不同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商品未必需要从一国运输至另一国,当然在某些时候需要人员的流动,但在其他时候可能仅需要通讯联系。所以,距离在引力模型中的作用可能降低,甚至不显著。

本文所使用的距离度量方法,为引力模型中的标准法,即测算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这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它假设海运、陆运或空运无差别;二是首都未必是一国的经济中心或者某些国家可能有数个经济中心。为克服以上问题,度量距离的其他方法已被运用于研究中,如贸易加权距离法(trade-weighted distances)和相对于所有贸易伙伴的距离测量法。但是,考虑到距离和服务贸易流量未必相关,本文依然使用标准距离法。

最后3个虚拟变量,分别用于描述进口国和出口国之间是否有共同国界、是否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否同为欧盟成员国。此三变量前的系数均预期为正。此外,θ1作为年份变量用来控制任何时间趋势对数据的影响。

在货物贸易中,语言就被认为是影响贸易流量的变量,对于服务贸易,预期语言的影响会更加重要,毕竟共同语言下交换服务变得很容易。共同的语言还应当被认为包含了国家之间相似的文化或体制等方面特征。

最后一个变量用于描述两国是否同为欧盟成员国。在研究货物贸易的引力模型中,这一变量往往用两国是否为自由贸易区替代,但如前所述,此情况可能并不适用于本文。大多数自由贸易区致力于减少货物贸易壁垒,而对服务贸易鲜有提及。本文中仅考虑的自由贸易区为欧盟,但即使在欧盟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依然阻力巨大。

2.数据来源

(1)服务贸易进口额。本文搜集自经合组织(oecd)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and balance of payments—trade in services。该库提供了34个oecd成员国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在原始数据库中有上万个体(进口一出口国家对),但与非经合组织国家间的贸易数据大量缺失或者时常间断。由于已记录2010年。贸易数据的个体覆盖面不足1/3,且部分数据明显异常(根据预估所得),所以本文截取时间跨度为2002年至2009年。剔除重复及丢失数据后,选取包含69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数据,共915个个体,综合8年共7 321个观测值。

(2)分类别服务贸易数据来自wto的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数据库。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人均gdp以美元计,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数据库。

(4)距离。收集相应国家间首都的距离,以公里计,使用distance calculator between cities(http://maperow.info/)。

(5)虚拟变量。边界虚拟变量以1表示两国之间有共同边界,其余计为0,共有60个国家相邻。欧盟虚拟变量以某年度两国均为欧盟成员国时作为1,其余为0。语言虚拟变量对于使用官方语言中含相同语言的个体设为1,其余为0,共有65个个体此参数为1。

解释变量的综合统计情况见表4。

为检验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除距离及欧盟虚拟变量相关系数在0.54(考虑到数据中经合组织国家及欧洲国家为主要统计对象,这一点应算作正常),其余最大相关系数不超过0.34,可以认为无证明多重共线性存在的证据。

三、回归方法与结果

1.回归方法 本文使用数种计量模型,对于总服务贸易流量的计量方法,如表格所示。最初,由于所用的数据是8年混合数据,第一个采用的方法是混合最小二乘法(pooled ols)。但是,若模型中遗漏了某些解释变量,这些未被观测到的解释变量又对服务贸易流量有重要影响,该影响就被包含在随机误差项中,使得随机误差的方差变动呈现异方差性,从而导致参数估计量不是有效估计量。

使用面板数据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存在于残差中的遗漏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常用的两种面板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effects model)。传统认为,若截距项为各个截面或个体(本文中体现为进口-出口国家对)所特有的固定参数,并且不随时间变化,则模型为fem;如果截距随机分布则视为rem。然而这一定义并不十分严谨,而且一个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地方是似乎固定效应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因遗漏解释变量产生)是随时间不变的,是固定的,而随机效应模型中的非观测效应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时间变化的。

一个逻辑上比较一致和严谨,并且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的假设是mundlak(1978)提出的:不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都是随机的,都是概括了那些没有观测到的、不随时间而变化的、但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因素。非观测效应究竟应假设为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关键看这部分不随时间变化的非观测效应对应的因素是否与模型中控制的观测到的解释变量相关,如果这个效应与可观测的解释变量不相关,则这个效应成为随机效应。这也正是hausman检验所需要检验的假说。

但是,本文中使用fem会有一个问题。因为存在时不变变量(距离、共同语言、欧盟),它们在使用fem估计时会被舍弃。一个解决办法是增加一个辅助方程,将时不变变量包含到使用fem模型估计所得截距项中并进行ols回归。

以上介绍的3种模型均在本文中使用并进行比较。首先,breusch-pagan检验被用于比较rem和pooled ols估计。结果显示,零假设被拒绝,表明rem优于ols。其次,考虑到rem和ols都可能受异方差性和外生解释变量的影响,还需比较rem和fem的有效性,为此使用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检验系数为5.21,与4自由度下的0.2667水平的卡方临界值5.207相当,所以接受零假设,即随机效应较固定效应效果更优。

egger(2002)提出用hausman-yaylormodel(htm)作为rem和fem的替代模型。htm使用了工具变量法,可以仅从模型内部的数据来消除rem中可能存在的非观测效应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htm作为引力模型中的估计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货物贸易领域使用,而在服务贸易领域仍然鲜有所闻。

htm中选为外生的工具变量的是时不变变量,包括距离、共同语言和边界。这些变量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并作为其辅助。此外,时不变变量还可以直接在模型中得出结果,这也是优于fem的所在。

为检验htm的有效性,过度识别检验(over-identification)被用于比较rem和htm。检验系数为3.49,小于6自由度下1%水平的卡方分布临界值。所以接受零假设——非观测效应与其余解释变量具有相关性——表明htm更加有效。所有测试的结果均和预期相符,即htm不仅是货物贸易时测算引力方程时最恰当的模型,也适用于服务贸易。这一结论对于总服务贸易流量和分类别服务贸易流量同样适用,所以分类别服务贸易的模型重点将集中在htm上。

在对计量结果进行说明之前,有必要对运用htm使得系数相对于ols估计发生的变化做一尝试性解释。在ols估计中,出门国人均gdp前的系数很有可能因为某些非观测因素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而被高估,如技术原因或资金存量。同样地,共同边界和共用语言在ols估计中有较高的显著性水平,很有可能是因为在区域内国家的贸易便利所致(欧洲地区相对范围较小及语言相通性较高)。距离因素在ols估计中被认为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使用htm控制非观测效应后则变为不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很多国家的不同体制所致。

2.结果:总服务贸易 结果如表6所列,当采用pooled ols回归时,所有变量均显著相关,并且它们的系数正负均如通过货物贸易标准引力模型预期的那样。进口国和出口国的人均gdp、共同语言、边界、同为欧盟成员国均正面影响贸易流量,而人口变量则显示越大的国家生产更多的服务产品,同时对服务的进口需求也越多,距离是唯一一个与贸易流量负相关的变量。

在htm中,仍然显著有意义的变量是进出口围的人均gdp、进口国人口以及同为欧盟成员国。如上文所述,htm是所有统计方法中最适合引力方程的模型,其结果表明服务贸易中若干有趣的结论。

首先,人口在进口国比人均gdp更决定其需要消费的服务,1%的人口增长伴随着2%的服务进口增加,同时1%的人均gdp增长导致1.1%的服务进口增加。这可以被理解为规模越大的国家消费更多的服务,同时其国民更富裕时也需要更多的进口服务。但在出口国这一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富裕的国家有能力生产更多的服务并且出口,但是它的规模并不影响其出口,表明规模经济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未必有效。这一结论显然与强调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古典贸易理论并不兼容。虽然如此,但引力模型中考虑的若干因素,的确可以有力解释古典贸易理论中一些与服务贸易现实不符的现象,这为服务贸易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比如,能否将古典贸易理论与引力模型结合研究经济规模大的国家之间贸易互补性是否更强?

第二,同为欧盟成员国是除此之外唯一显著相关的变量。这表明欧盟在致力于内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已取得若干成效?正如大部分货物贸易研究中自由贸易区的积极作用。但遗憾的是如前所述,这一结论难以推广至其余自由贸易区。

第三,距离和共同边界变量在htm中并不非常显著。尽管如此,在10%显著性水平上,空间距离的阻隔作用依然存在,影响系数为-0.4,较ols和rem有所减弱。使用引力模型对货物贸易的研究中,这一系数一般在-0.953和-0.76之间,通常的解释是,空间距离代表运输成本、信息交流和文化差异,从而距离越大越限制贸易往来。而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这一强烈的约束因素对于服务贸易可能的影响较小,货物是因为服务产品的本性使其对于物理距离或者实际边界的要求较小,和预期相符。

最后,共同语言和服务贸易流量并不表示出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其他国家的语言。特别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一向和经济交流同步发展,而服务贸易往往注定要依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也表明文化或者相关因素对服务贸易的阻碍作用没有预期强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服务在贸易中的比重有上升的空间并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3.分行业计量 不仅在我国,世界范围内,传统服务贸易(运输和旅游)占比有下降趋势,而新兴服务部门比重逐渐上升。21世纪的服务贸易早已不同于以往,虽同为服务贸易,贸易方式各有特点,影响因素也必然不同。因此,本小节采用上述模型,将服务贸易分为3类进行回归统计,分别为运输业、旅游业和其他所有商业服务。数据采用自wto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2007~2009),样本数分别为56、66、72个,包括2006~2008年三年间贸易流量数据。其余数据来源同上一小节,并去除同为欧盟成员国这一虚拟变量(因该数据库将欧盟算作一整体)。所用计量模型均为htm。

(1)运输业。结果如表7第一列所示,进出口国家的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和贸易流量正相关,其余变量未发现有显著相关关系。

在货物贸易领域,普遍被认为显著影响货物贸易的因素之一就是运输距离,而在对于运输业的估算中,发现距离对于运输行业贸易流量并无显著影响,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当距离增大时,运输货物的成本上升,产生的成本在服务中恰好计为贸易往来。这表明货物贸易随距离上升而减小,服务贸易并不被此显著影响。鉴于此,应鼓励有能力的运输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发展远洋或远程国际运输市场。远洋能力自古以来便是一国经济实力之象征,这一情况在今天也未曾改变。

(2)旅游业。结果如表7第二列所示,进口国人均gdp和人口有显著影响,同时语言也是一影响因素。

共同语言对旅游业贸易的影响系数为正这一点符合预期。进口国的人均gdp和人口系数为正(人均gdp显著为正,1%的人口规模扩大伴随7%的进口额增加),表明富裕或人口规模大的国家总是有更多的旅游者,并且消费更多的旅游服务(旅游者至旅游目的国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计入该国旅游服务出口额,旅游者本国为进口国)。因此,我国致力发展旅游业的地方经济有能力的话应当扩大国际宣传

,努力开拓发达国家旅游市场,并加强地方配套服务,如提供相应语言的标识或翻译服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出口国的人均gdp和人口对贸易没有显著影响,但从模型结果来看,和总服务贸易不同的是,这一系数明显为负(总服务贸易中出口国人口系数也为负,但绝对值在0.1之内),这可能表明贫穷和人口密度高的国家对外国旅游者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人口密度稀的国家(地区)或许更受欢迎(如斐济、马耳他)。

(3)其他商业服务。结果如表7第三列所示,进出口同的人均gdp和出口国人口和贸易流量有正相关关系。

相比其他服务行业而言,这一类商业服务和财富的关系更加接近(包括金融、保险、教育等),人均gdp的正相关系数符合预期。此外,出口国的人口因素可以作以下解释:该类服务和出口国投资环境关系密切。从当今世界局势来看,除非洲地区外,人口规模大的国家往往有更好的投资环境,因此人口(并联系人均gdp)代表了良好的出口环境。研究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比如在模型中加入表征经济自由或制度的变量,更加全面考察一国该类商业服务的出口能力。

基于以上判断,笔者认为,实行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水平、加强制度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等一些列减少贸易壁垒的政策将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非常有利。

四、中国服务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本节专门研究我国服务贸易,对上一节模型所得结果进行拓展,在出口和进口两方面,实证了中国对25个主要服务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和进口潜力。

1.出口潜力 对出口贸易潜力的估算,是运用引力模型模拟“理论”或“自然”状态下的潜在出口额,然后将中国的实际出口水平与该模拟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低于模拟值,就称之为“贸易不足”,相反则属于“贸易过度”。

为了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借助于以上构建的引力模型,估算中国对各国的出口量,并考察中国对贸易伙伴国的实际出口量(按2009年数据)与根据模型测算的出口量之间的比值,如果该比值在1左右,说明该模型拟合较好,该比值越小说明贸易潜力越大,反之则说明贸易潜力较小。把中国与25个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数据带入模型,可以算出中国对这25个国家出口贸易量的预测值,然后再用实际值除以预测值,计算结果如表8。

总体而言,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属于“过度贸易”状况,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率的期望值为1.07。对25个国家的出口潜力(实际值/理论值)的排名中,最高为丹麦(2.40),其次为捷克(2.26),最低为挪威(0.08)。

2.进口潜力 与出口潜力估算方法类似,当把中国作为进口国时,可测算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潜力,结果如表9。

本文使用2009年数据计算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潜力,因为在当年全球贸易下滑严重的背景下中国进口额反而增加,会使所得数据偏大。总体而言,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率的期望值为2.55。进口潜力的排名中,最高为爱尔兰(9.42),其次为丹麦(6.20),最低为斯洛伐克(0.04)(考虑到对进口能力的描述,使用进口潜力这一指标反映现实——进口往往根据需求产生——具有局限,本文关于中国服务贸易进口的讨论侧重关于国别的相对分析。所以采用2009年数据研究进口潜力进行国别比较时并无不妥)。

我们注意到,美国进口潜力比值在4.27,排名第四。如前所述,美国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同家,和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密切经济关系说明我同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法国和英国分别排第五和第六)。同时,与日本的潜力比值也上升至进口排名的第十四,但仍为1.15,表明进口自日本的服务仍有很大潜力。

五、结语与建议

将实际出口额与预测出口额相比较,再依据两者的吻合程度把2009年中国与25位贸易伙伴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潜力再造型。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例大于1.20则属于此种类型,这类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潜力,按模型分析已经用完。与该类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有丹麦、捷克、芬兰、韩国和荷兰共计5个国家,巩固这些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如果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这类型中的某些贸易伙伴还有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可能,比如芬兰,虽然实际出口是预测出口额的1.86倍,但与贸易条件类似的丹麦(2.40)相比,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也说明芬兰是一个具有潜力的市场。我国服务出口潜力最大的贸易伙伴前3名中有两个是北欧国家,而排名最后的挪威也是北欧国家,这一差异值得引起重视,探究其原因可能是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种类型是潜力开拓型,以实际值与预测值比例在1.20到0.80之间。中国对这些贸易伙伴出口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一定的扩大出口贸易的空间。与该类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思路主要是借鉴处理与第一类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同时注意开拓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因素。属于此类的贸易伙伴有法国、瑞典、爱沙尼亚、希腊、匈牙利、爱尔兰、西班牙和美国8个国家

通过比较发现,美国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事的第三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和创意产业,而我国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占有比较优势,因此我国与美国的贸易结构存在很大互补性,应该更容易开展对外贸易。但通过测算可知,我国与美国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例仅为0.81,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第三种类型是潜力巨大型,实际值与预测值小于或等于0.80。按模型分析,这种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有英国、意大利、日本等12个国家。其中,中国与挪威的贸易水平是25个贸易伙伴中最低的一个,实际出口额只有预测出口额的0.08。中国与这类贸易伙伴之间一般存在较严重的贸易壁垒,与之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在于尽快排除贸易发展的障碍。

同时注意到,日本作为贸易伙伴也在第三类中,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又是我国在东亚地区的近邻,它与我国的经济关系应当不亚于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但是测算比例仅为0.56,潜力巨大。

在进口方面,美国进口潜力比值在4.27,排名第四。美国作为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国家,和中国在服务领域的密切经济关系说明我国对于高端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法国和英国分别排第五和第六);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出口水平排名靠前的地区也同时是世界主要旅游国,这与我国境外旅游、消费和教育需求近几年不断增长有关,同时部分解释了我国进口水平高于出口水平,且未明显受金融危机影响这一情况。此外,与日本的潜力比值由出口排名的第十九也上升至进口排名的第十四,表明我国对日本的进口比对其出口扮演更重要角色。

综上所述,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对象集中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进出日市场的过度集中会给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还是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重要原因,长时间的贸易顺差会恶化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系进而引发贸易摩擦和争端。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必须有针对性地改善贸易国别的构成,加强与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协调配合与经贸合作,努力

进口贸易数据第3篇

关键词:双边贸易 南非 比较优势

自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南非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并不断巩固和加强,南非现在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为金砖国家的南非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举足轻重,现在中国正与南部非洲同盟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比较缓慢,而南非作为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是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组织内部的“巨无霸”,它的观点和看法对其他SACU成员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南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总额逐年增长,其进口额从2001年的1173201千美元到2010年的14833590千美元,短短10年间翻了12倍多;出口额也从2001年的10.49亿美元到2010年的108.08千美元,翻了10多倍。这说明中国在近10年与南非的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与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总额相比,其比重还是很小的。南非的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型经济,而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对各种资源需求量大的中国来说,与南非的贸易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中南两国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为中南双边贸易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数据来源:根据省略/ 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成。

一、理论基础

(一)数据来源和产品分类

本文主要使用4种分析方法,即进出口比率分析法、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法、显示性比较指数分析法和贸易结合指数分析法。分析中所使用数据全部来自省略/网站。本文采用的产品分类制度是HS(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体系)。

(二)分析方法

1.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IIT)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表明在两国在某一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T=1-|X-M|/(X+M) (1)

X和M分别表示某一特定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并且对X-M取绝对值。若T=0 无产业内贸易 ;0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巴拉萨(Balassa,1965)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简称RCA)。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RCAij=(Xij/Xtj)÷(XiW/XtW ) (2)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一般而言,RCA 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RCA值大于1,表示该国的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3.贸易结合度指数

贸易结合度指数由经济学家布朗(A.J.Brown,1947)提出,后经过小岛清(1958)等人的研究得到了完善,并明确了其统计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TCDij=(Xij/ Xi)/(Mj/ Mw)(3)

式中,TCDij表示i国对j国的贸易结合度,Xij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额,Xi表示i国出口总额;Mj表示j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ij >1,表明a, 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如果TCDij

二、实证研究

(一)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2001―2010年,中国与南非的双边贸易产品结构没有多大变化,主要集中在矿产品,机电产品,贱金属,纺织品及原料等一些原料、矿石、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等。

从进出口构成看,双方的进出口构成变化也不是很大,中国主要向南非出口一些机电产品、纺织品等低附加值或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和少量高新产品,如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等,进口一些原材料,资源类产品,如矿产品、贵金属等。

从2001―2010年这10年的比较来看,中国与南非无论是在资源密集型产品,还是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上贸易额都有大幅增长,这也说明了中南两国双边贸易的增长,且进出口增速趋于均衡,扭转了此前出口增长较快、进口增长较慢的局面。

(二)双边贸易指数分析

1.产业内贸易指数

根据公式(1),我们得出了2001―2010年间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2)。

数据来源:根据省略/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成。

表2数据表明:(1)中南两国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是特别高,总体上小于0.5,因此两国相同行业间的产品差异性较大,产业间贸易明显,总体上互补性大于竞争性。(2)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中南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的是纤维素浆、纸张、皮革制品和箱包、食品、饮料、烟草等,都大于0.5,这说明两国在这些产品和行业上竞争性比较强。而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纺织品,机电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当的低,远远低于0.5,有的甚至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不明显,主要是产业间的贸易,因此,这些产业两国贸易竞争性比较小,而贸易互补性很强。(3)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与南非的双边贸易主要集中在一些矿产、资源类初级产品及一些较低档的工业品。资源矿产类、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类及机电产品则主要是产业间贸易,双方互补性较强,南非主要是在资源矿产产品上占据优势,中国则主要在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类及机电产品这样的高新技术产品上占据优势。这主要是由双方的国情,资源优势等决定的。南非本来就是一个矿产丰富的国家,而中国相对来说,矿产资源还是相对贫乏的,加上这几年则着重发展科技,出口商品在制成品上有了很大突破。而对于一些原料产品、纸张、技术含量的产品则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根据公式(2),我们得出了中国与南非的显示性比较指数(见表3)。

数据来源:根据省略/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成。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塑料及其制品的RCA指数从2001―2010年都小于1,说明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自 2003年开始逐渐升高,说明在该产品类别中,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提升。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每年则远远大于1,竞争优势非常明显,笔者认为这与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大关系。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RCA突然明显减小,但仍有优势,经过几年的恢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恢复。钢铁制品RCA指数徘徊在1.7左右,振幅不大, 说明该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竞争优势较稳定,但没有突破。电气、电子设备的RCA总是在1-1.7之间,利益趋于中性,竞争优势微弱。家具、寝具、灯具、活动房的数据大于1 ,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国际中的优势越来越显著。

3.贸易结合度指数

由公式(3)我们可以得出2001―2010年中国与南非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如表4所示。

表4 2001-2010年中国与南非贸易结合度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省略/相关数据计算而成。

由表4我们可以看出,中南两国的贸易结合度指数非常的低,这说明中国与南非两国在贸易方面联系非常松散。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两国的贸易及合度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两国的贸易关系虽然不是很紧密,但是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两国的贸易空间还很大。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总体而言,中国与南非双边贸易近10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主要集中在矿产品、贵金属等资源类产品及纺织品、机电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上,贸易结构还集中在比较低端产品上,这主要是由两国国情和国际分工决定的。南非虽然是发达国家,但是靠国内资源致富的,素有“矿产波斯湾”之称,制造业也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但还不是特别成熟。中国则是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但是高科技技术还比较落后,有待进步。中国在两国贸易中在纺织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类及机电产品等制造业产品上处于比较优势,而南非则在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等资源类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对于一些原料产品,纸张,较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则具有较高的竞争性。因此,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促进中国与南非的双边贸易。

(一)根据比较优势指数分析,在中南贸易中,中国在纺织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类及机电产品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处于比较优势,南非则在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等资源类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对于一些原料产品,较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则具有较高的竞争性。可以发现:中南两国贸易结构还是比较低端,主要集中在一些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上,因此,两国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应该注重贸易产品的多样化,也要积极发展科技,努力实现双方高端产品的贸易,实现双边贸易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二)根据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中南两国的产业间贸易要多于产业内贸易。因此,对于存在互补性的产品,中国可以扩大对南非出口中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同时南非应进口需求增长较快的产品来缓解某些产品出口过度集中的局面,南非也可以向中国出口优势产品,进一步开发双方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的全球化战略。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双边贸易,提高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加快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自贸区的建立。两国经贸关系的加强,主要取决于两国政府或地区发展理念的统一,政府企业间的合作,对两国双边贸易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发展中南两国的双边贸易中,双方可以建立关税同盟。现在,中国正在与南部非洲谈建立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而这个关税同盟的建立,将对两国的贸易发展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两国政府应该极力促进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中南双边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邝艳湘.当前中俄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研究,2011(1).

[2]姜书竹,张旭昆. 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及贸易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 浙江学刊,2004 (2).

[3]匡王番,王建国. 中法双边贸易的互补性与潜力研究――基于贸易互补指数与ARIMA模型的测度[J]. 湖南社会科学,2011 (1).

进口贸易数据第4篇

[关键词] 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9-0019-04

作者简介:肖瑶(1990-),男,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服务贸易。 一、引言

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显著的不同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资源分配与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Lee和Loyd,2002)。因此,原则上任何有关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但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和分析大多都局限于对货物贸易的研究。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实际的国际标准贸易分类(SITC)只适用于货物贸易,而对服务贸易却没有一个可比较的分类,因此这两种贸易流量长期以来一直是分开计算的;其次,2002年以前国际上一直没有具有可比性的服务贸易数据。直到经合组织(OECD)秘书处于2002年了1999年和2000年关于26个成员国的服务贸易总额的数据,才逐渐出现相应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Grunfeld和Moxnes(2003),Kimura(2003),Mira和Nicoletti(2004)是率先使用最新的OECD关于双边服务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的学者,他们都使用了引力模型来评估双边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学者Fukunari 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选取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1999—2000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得到两个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用引力模型加以解释会更加充分;二是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存在互补关系。而学者Keith Walsh(2008)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进口额和旅游、运输、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贸易进口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但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

与国外研究相比较,国内学者利用引力模型对服务贸易所做的研究较少。卢现祥和马凌远(2009)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发展中国家对OECD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流量的决定;王英(2010)则基于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检验了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OECD国家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并与货物贸易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分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利于两者协调发展。

二、实证分析

(一)引力模型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侧重于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模式和福利效果,而忽视了现实中贸易流量的决定问题。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引力模型为诠释双边贸易流量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贸易引力模型是由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来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物体间的相互引力与两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成反比,而贸易引力模型正是借鉴了万有引力定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

丁伯根(Tinbergen)和波伊豪宁(Poyhonen)在20世纪60年代分别开始对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计量研究。该模型认为,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同其经济规模正相关,与实际距离负相关。虽然当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始终无法对双边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的情况下,贸易引力模型无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可以得出引力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量取决于其经济量以及其相互间的距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1)

其中Xij表示i国出口到j国的出口额,Yi和Yj表示i国和j国的GDP,Dij表示i国和j国之间的距离,β0为常数,β1和β2分别Xij对(YiYj)和Dij的弹性,uij是误差项。

随后,众多解释变量被加入到模型中用来解释双边贸易量,这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人口、汇率、人均收入、消费者价格指数以及诸如一国是否是一个区域贸易协定的协约国,是否有共同边界和共同语言,是否为发达国家等虚拟变量被逐步加入到引力模型中。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标准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得到如下扩展引力模型方程:

(2)

(2)式中因变量Xjt为第t期中国向贸易伙伴j国的出口额,β0为常数项,β1…β4为待估计参数,εjt为随机误差项,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详见表1。

(二)选取样本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2000—2008年中国对OECD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和货物贸易出口流量进行实证分析,并比较引力模型对二者的解释程度;进一步确定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的效应。

由于对OECD国家的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绝大部分,因此回归结果具有较强说服力。由于OECD中部分国家与中国的服务贸易数据缺失或者不全面,因此本文最终只选取了25个OECD成员国,分别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英国、美国。

进口贸易数据第5篇

一国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货物贸易会产生各项服务需求,如运输、保险、金融服务等,从而带来服务贸易的增加;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则是货物贸易的支撑产业。如果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效应,那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出现相互促进的局面,即货物贸易会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会促进货物贸易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进而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滞后于货物贸易。以2007年为例,根据WTO的统计,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为24246.3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额为21737.26亿美元,占到了总贸易额的89.65%;从与世界贸易的比较来看,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为7.73%,而服务贸易仅为世界服务贸易的4.05%。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货物贸易并未产生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构建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并采用中国与OECD国家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和对策建议,以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最早的贸易引力模型由Tinbergen(1962)和Pyhnen(1963)所提出,在他们的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其GDP正相关,而与其距离负相关。对于贸易引力模型最初的争议之一是该模型没有理论基础,而此后的研究发现,李嘉图模型、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都可以成为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现代的研究中,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说是各种贸易模型的核心,被广泛用来实证研究各种因素对于贸易流动的影响。并且,在实际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引入了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如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贸易、区域贸易协议、语言、文化差异等。在服务贸易领域,人们认为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不同的显著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于资源分配和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因此,原则上而言,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

但目前,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针对货物贸易而言,这主要是由于服务贸易分类数据的缺乏所造成的。直到2002年,OECD公布了26个成员国服务贸易的分类数据,相应的实证研究才渐渐出现。例如,Grun-feld和Moxnes(2003)采用引力模型来研究OECD国家双边服务出口和FDI流动之间的关系,发现货物贸易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适用于服务贸易,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与其GDP规模正相关,与距离和服务贸易壁垒负相关;Fukunari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采用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包括OECD成员国和非成员国)1999~2000年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于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从中得到了两个有意义的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能够用引力模型来加以解释;二是在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方面存在互补关系。KeithWalsh(2008)则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总进口和旅游服务、运输服务、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进口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但两国距离上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随着服务贸易重要性的不断上升,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服务贸易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上,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显示货物贸易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例如,陈宪和殷凤(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物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将增长439万美元;货物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出口将增长498万美元;货物进口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进口将增长347万美元。但相比较而言,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要小于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FDI等因素。李杨和蔡春林(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甚至要大于服务业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影响,货物贸易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将增加0.065115个单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少有针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则大多从总量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入手,探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会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这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要更加准确地论证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还应当从双边贸易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加以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因此,我们会采用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流量数据,建立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三、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

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与其经济总量成正比关系,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如果用对数形式表示,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写成:ln(Tradeij)=β0+β1ln(YiYj)+β2ln(Distanceij)+eij(1)式中,Tradeij指国家i国与j之间的双边贸易额,Yi、Yj分别代表i国与j国的经济总量,Distanceij指i与j两国之间的距离,它是贸易流量的摩擦力因素。本文要研究的是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因此,因变量应当是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的流量,自变量中则加入双边货物贸易流量,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对传统贸易引力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本文所使用的实证分析模型:ln(Ser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2)ln(Serex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3)ln(Serim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4)可以看出,本文共建立了3个实证分析模型,分别用来研究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的影响。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Serjt表示中国在第t年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的服务贸易额;Serexjt表示中国在第t年向贸易伙伴j国的服务出口额;Serimjt表示中国在第t年从贸易伙伴j国的服务进口额。Yjt表示贸易伙伴国j第t年的人均GDP值,一般而言,人均GDP值越大,服务贸易流量也越大,因此,α1的估计值应当为正。Comjt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在第t年的货物贸易额,如果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那么α2的估计值应当为正。Rdisjt表示第t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距离通常用绝对距离,即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表示,并且距离对于货物贸易流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对距离在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因为服务产品不必实际地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KeithWalsh,2008),而相对距离比绝对距离的影响更大(CHAN-HYUNSOHN,2005)。因此,本文中以相对距离来衡量服务贸易流量的摩擦力因素,其计算公式为:Rdisjt=Distancej×DPGDPjt,其中,Distancej为中国到贸易伙伴国j的绝对距离,DPGDPjt为第t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人均GDP的差。如果距离对于服务贸易流量具有负面影响,那么α3的估计值应当为负。εjt是扰动误差项,测度的是其他没有考虑进去的变量扰动。

2.数据和计量方法

本实证分析的关键数据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贸易流量,这些数据来源于OECD的数据库在OECD的数据库中,公布了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俄罗斯、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美国共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其中,希腊、爱尔兰、墨西哥、新西兰、挪威、波兰、斯洛伐克、土耳其等8个国家无分类数据或数据不全。因此,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和其他22个OECD国家和地区在2002~2006年间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这22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其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到了总服务贸易额的80%以上,因此,数据的选择可以说具有典型意义。货物贸易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贸易伙伴国人均GDP的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相对距离根据中国到贸易伙伴国的绝对距离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人均GDP的差计算得到,其中,绝对距离来源于网站的距离计算器,人均GDP的差则根据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得到。在计量方法上,本文采用合成数据回归方法(pooledregression)。时间跨度为2002~2006年,横截面单元为22个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由于各贸易伙伴国和地区在服务贸易流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我们采用了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为了减少面板数据可能引起的异方差和序列自相关问题,我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来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

3.实证结果及分析

我们分别对模型(2)、(3)和(4)进行回归,得到的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2)、(3)、(4)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模型的拟合优度均为99%,3个回归方程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F检验。各回归系数中,除了模型(3)中的不显著以外,模型(2)和模型(4)中的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其余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从各模型的具体结果来看,模型(2)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货物贸易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但相比较而言,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流量主要取决于对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对于服务贸易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7.56;而货物贸易虽然也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作用比较有限,货物贸易额对于服务贸易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仅为0.19。相对距离则对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模型(3)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中国的服务出口,人均GDP对于服务出口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8.84;相对距离阻碍了中国向贸易伙伴国的服务出口;货物贸易对于服务出口的影响则不显著。模型(4)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促进了中国的服务进口,其中,人均GDP对于服务进口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货物贸易,前者对于服务进口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4.76,后者仅为0.32;相对距离也阻碍了中国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进口。四、结论和对策建议综合模型(2)、(3)、(4)的回归结果,在中国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问题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电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可以说是货物贸易的附属品,它们大多是伴随着货物贸易的产生而产生的。

进口贸易数据第6篇

    自2005年7月21汇改以来,人民币开始了大幅的升值过程,截至2008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达到1:6.83,累计升值17.4%。而自2010年6月22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又开始第二波的大幅升值,截止笔者发稿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达1:6.39,一年多时间内升值了5.7%。就目前国际政治形势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依然巨大。那么,人民币升值究竟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有何影响?而从另一方面讲,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大,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外贸总进出口额的比例从1981年的5.99%增长到2010年的38.95%,在部分年份,这个比例甚至超过50%;从贸易顺差角度讲,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就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为1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达到了3229亿美元,为总体贸易顺差的1.76倍。因此,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与贸易相关的进出口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一直是国际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Goldstein和Khan(1985)全面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部分学者使用标准的贸易方程对各国贸易进行实证研究,基本上将影响进出口的因素一归结为国家间的相对价格和实际经济活动变量。Rose和Andrew.K(1991)、ManuchehrIrandoust(2006)、Arize(2008)等人选取年度或季度数据,运用协整或面板分析等不同的计量分析方法对一国或多国间贸易需求的价格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的研究结果都完全或部分的验证了汇率的变动或波动会对贸易额产生显着影响。然而,就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影响进行分析的文献却非常缺乏。由于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的决定机制存在差异,而传统国际收支理论的分析大多以一般贸易为前提。而就国内而言,相关文献中仅陈治中(2005)就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行业中的外资企业利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及杨碧云(2009)和王珏(2010)简单研究了汇率与加工贸易的关系,这几篇文章并没有仔细研究汇率变动如何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问题进行研究。为了考察汇率变化对加工贸易的实际影响,本文首先计算我国的实际汇率,并对我国实际汇率和加工贸易的变化趋势及相关特点分别作性分析,然后针对加工贸易进口与实际汇率之间的长期均衡与进行分析,建立加工贸易进出口模型,并针对有关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我国实际汇率及加工贸易现状分析

    (一)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计算及分析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为:REER=NERP*P其中,REER为实际汇率,NER为名义汇率,P和P*分别为本国商品的价格和外国商品的价格,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可以用通胀率来计算。本文采用我国的通胀率及美国的通胀率进行计算,其中人民币汇率数据来自中国外汇管理局,中国通胀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美国通胀率数据来自美国统计局网站。通过换算得出得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数据如下:从图1中可以看到,从1978年到1994年期间,人民币汇率(直接标价法)是一个稳步贬值的过程,期间人民币汇率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实行并轨,1994年到2005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维持在8.3左右,而实际汇率则有小幅升值。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开始,人民币汇率开始加速升值过程。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从1:8.11升值至1:6.39。相对而言,实际汇率升值幅度相对平稳一些,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汇率为1:6.73。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现状

    由图2可以看到,从1981年到2010年我国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均有大幅的增长,其中加工贸易的增速更快。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6.35亿美元到2010年的11577.60美元,三十年间增长了439.38倍。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1年的11.31亿美元到2010年的7403.3亿美元,增长了492.24倍;加工贸易进口额从1981年的15.04亿美元到2010年的4174.3亿美元,增长了277.54倍。在贸易差额方面,从图3可以看到,我国从1994年起一直是贸易顺差,而加工贸易顺差从1989年就开始了,而且其增长幅度很大,除了2009年受金融影响有所减少,长期以来一直呈增长趋势,就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为1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达到了3229亿,为总体贸易顺差的1.76倍。所以可以说,近年来的贸易顺差很大程度就是加工贸易顺差形成的。

    四、模型构建

    根据价格传递理论,汇率对价格是完全传递的,同时贸易商品对进口国商品是完全替代的。这一假定对现实情况来说,不够严谨,过于宽松。而我们实证中采用Bickerdike-Robinson-Metzler的非完全替代模型。该模型认为贸易商品不能完全替代进口国商品,具体而言,贸易商品除受进口商品价格、进口国国内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进口国国内商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考虑建立模型时,除了考虑到名义汇率的影响,还考虑了国内和国外的价格因素。同时考虑国内外经济增长对于进出口的影响,加入了GDP等影响因素。另外,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后,进出口呈现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这一制度因素也需要考虑。综上所述,我们的一般模型设定为:EXPR=(fGDPF,P,P*,R,WTO)IMPR=f(GDP,P,P*,R,WTO)其中,EXPR表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P表示我国价格因素,表示外国价格因素,R表示汇率,GDPF表示国外收入(用世界GDP表示),GDP表示我国的GDP,WTO表示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虚拟变量。其中P,P*,R可综合表示为REER(即实际汇率),故我们可以将贸易收支的模型假定为:lnEXPR=β1lnGDPFt+β2lnREERt+β3lnWTO+β0+εtlnIMPR=γ1lnGDPt+γ2lnREERt+γ3lnWTO+γ0+μt数据来源及处理: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数据、中国GDP数据、中国通胀率数据来自中经网数据库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人民币名义汇率数据来自中国外汇管理局,美国通胀率数据来自美国统计局网站,世界GDP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在实证检验过程中,相关变量均经过对数化处理。本文所使用的计量经济软件为Eview5.0。

    五、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在传统的实证研究中,一般假定所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然而实际经济中的许多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如果直接使用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计量分析,在做统计推断时,参数统计量的分布不再是原来的标准分布,并且所作的回归是一种不满足古典假定的伪回归。因此本文首先要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取的检验方法是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过程是从带截距项模型、带趋势和截距项模型、不带趋势和截距项模型等方法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10%置信区间下,所有的时间序列都是平稳的,所以可以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经典回归。

    (二)加工贸易出口函数

    运用Eview5.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在置信区间α=0.025的条件下,得到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与实际汇率关系的函数结果如下:lnEXPRt=2.786lnGDPFt+0.802lnREERt+0.290*lnWTO-29.939t=(15.392)(5.358)(2.282)(-14.770)R2=0.9910R軓2=0.9898F=844.9235D-W=0.9379注:*表示为5%置信区间加工出口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加工贸易出口的实际汇率弹性系数为0.802。由于REER是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数据,REER减少表示升值,REER增加表示贬值。因此,表明从长期来看,实际汇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工贸易出口将减少0.80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的收入弹性为2.786,这表明国外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工贸易出口将增加2.786个百分点,影响非常的显着。其作用大于汇率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虚拟变量WTO的长期系数为0.290(在5%的置信区间下)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加入WTO使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增加了29%,加入WTO对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影响显着。

    (三)加工贸易进口函数

    在置信区间α=0.025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加工贸易进口额与实际汇率关系的函数结果如下:lnEXPRt=2.786lnGDPFt+0.802lnREERt+0.290*lnWTO-29.939t=(9.236)(2.924)(2.734)(2.734)R2=0.9820R軓2=0.9798F=420.4243D-W=0.5436加工进口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加工贸易进口的汇率弹性系数为0.612,它表明从长期来看,实际汇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工贸易进口将减少0.6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的收入弹性为0.872,这表明我国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加0.872个百分点。虚拟变量(中国加入WTO)的长期系数为0.442,这表明加入WTO使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口增加了44.2%。

    总结以上两个加工贸易进出口方程,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减少0.802%和0.612%,汇率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影响大于对进口的影响,合起来会导致加工贸易净出口减少0.19%。国外收入的增长对加工贸易出口的发展影响很大,而我国国内收入的增长也拉动了加工贸易进口的增长。另外,加入WTO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从很大程度上(29%和44%)拉动了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

    六、政策建议

    (一)加快调整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是弹性低、附加值低。因此,为减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应转变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方式,加大对知识、技术含量的投入比重,以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实力。以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为导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提升中国企业在进口市场的议价能力。

进口贸易数据第7篇

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从国家层面看,影响贸易中间商在出口中相对盛行的因素主要包括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距离、出口目标国的市场规模、出口目标国的法制环境、出口至各国面临的关税水平等。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各省市区出口中贸易中间商经手份额的差异,本文加入各省市区市场规模和中介市场发育度等影响因素。

(一)中国到出口目标国的距离

一般而言,与直接出口相比,企业选择通过贸易中间商出口可以减少出口面临的诸多风险(如运输风险等),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距离越远,意味着企业直接出口的风险越大,从而越倾向于通过贸易中间商出口;同时,出口国生产型企业一般对周边近距离国家的市场信息掌握得较多,进出口国之间的距离越远,企业对进口国市场信息了解得越少,从而越倾向于通过贸易中间商出口。所以,中国到出口目标国的距离与贸易中间商出口的经手份额可能成正比,这与Peng和Ilinitch(1998)的分析结果一致。

(二)出口目标国的市场规模

出口目标国的市场规模越小,企业找到与之匹配的进口商难度就会越大,企业对该市场的搜寻成本也越高。所以,当目标国市场规模较小时,企业会更多地选择通过贸易中间商出口,而不是直接出口。因此,出口目标国的市场规模可能与贸易中间商的经手份额成反比,该假设得到Ahn等(2011)实证结果的支持。

(三)出口目标国的法制环境

一般而言,出口目标国的法制环境越差,出口企业遭遇进口方违约的风险和进口国政府对财产没收的风险就越大,违约后索赔的风险也越大。由于贸易中间商对不同出口目标国的制度和法律体系都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贸易中间商出口可以规避和减少由于出口目标国法律环境较差带来的违约风险。所以,出口目标国的法制环境与出口中贸易中间商的经手份额可能成反比。Felbermayr和Jung(2009)亦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出口目标国对实物资产的没收风险越大(即出口目标国的法制环境越差),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贸易中间商出口。

(四)出口至各国面临的关税

较高的关税意味着较高的固定出口成本,贸易中间商对于在出口国如何合理利用避税政策更为熟悉,所以,随着关税的提高,企业会更多地选择贸易中间商出口,出口中贸易中间商的经手份额就会提高。在以往文献中,Fisman等(2008)认为香港中间商转口中国货物,大部分是为了逃避关税,关税越高,选择中间商出口的行为就越多;Ahn等(2011)亦认为,出口目标国贸易壁垒越高,出口困难就越大,贸易中间商的经手份额就越高。

(五)各省市区市场规模

一般来讲,市场规模越小的省市区,市场上大型企业的数目越少,中小型企业的数目越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对于国外市场信息的了解比较匮乏,直接出口的成本相对较高,从而更倾向于通过中间商出口以减少出口的固定成本。因此,本文预测各省市区的市场规模与各省市区贸易中间商的经手份额成反比。(六)各省市区中介市场发育度市场中介行业是实现市场一体化机制的渠道机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市场中介的产生源于交易费用的控制,因此贸易中间商本身属于市场中介服务行业。一般来说,各省市区中介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利于贸易中间商的培育和发展,贸易中间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就越高,企业就越倾向于通过贸易中间商出口。因此,本文预测,随着各省市区中介市场发育度指数的提高,各省市出口中贸易中间商经手的份额就越高。

二、计量分析

(一)数据说明与筛选

由于海关数据收集较为困难,本文仅选择了中国鞋产品的出口数据对贸易中间商在出口中相对盛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鞋产品出口国,因此对鞋产品出口中的贸易中间商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数据取自2010年中国海关企业层面的8位HS编码的鞋业出口数据,原始数据系向中国海关信息网购买而得,具体包括8种鞋产品:橡胶外底及鞋面的中、短统防水靴(64019210);未列名橡胶制鞋面的鞋靴(64029910);未列名塑料制鞋面的鞋靴(64029920);橡、塑或革外底、皮革制鞋面的其他运动鞋靴(64031900);其他橡、塑或再生皮革外底、皮革鞋面的鞋靴(64039900);橡或塑外底、纺织材料鞋面运动鞋靴等(64041100);其他纺织材料制鞋面的鞋靴(64052000);其他橡胶、塑料或再生皮革制外底的其他鞋靴(64059010)。该数据包括79,154条鞋产品出口记录,涉及不同所有权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私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同的贸易方式(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边境小额贸易、对外承包工程出口货物、国家间国际组织无偿援助和赠送的物资以及其他),囊括31个省市区的企业出口到193个国家的数据记录。为了估算出口额中由贸易中间商经手的比例,本文采用Ahn等(2011)的方法,根据企业的名称来判断其是否为贸易中间商,即将企业名称中包含“贸易”、“进出口”、“经贸”、“外贸”、“科贸”、“外经”、“物流”、“仓储”、“外运”、“储运”等关键词的企业判定为贸易中间商。其中,名称中包含“物流”、“仓储”、“外运”、“储运”等关键词的企业本应属于物流、清关、仓储企业,但其作为非制造型企业承担了中间商的部分职能,因此本文将此类企业也列为贸易中间商。本文首先计算出各省市区企业名称中包括这些关键词的出口额,再计算出各省市区企业的出口额,它们的比值为各省通过贸易中间商出口的比例。同样,计算出出口各国的企业名称中包括这些关键词的出口额,再计算出出口各国的企业出口额,它们的比值为出口各国贸易中间商经手的比例。此外,各省市区2010年的GDP(gdp_2)取自《2011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各省市区市场化指数(neriindex)取自樊纲等编著的《中国市场化指数2009版》中关于中介市场发育度指数的得分,得分越高,表明中介发育程度越高。中国到各国的距离(distance)取自法国国际经济研究中心(CEPII),单位为公里。各国GDP(gdp_1)取自世界银行(WorldBank)数据库中的“世界发展指标”(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单位为百万美元。为了保持与各省市区GDP(gdp_2)单位的一致性,我们利用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均中间价6.7695,将百万美元转换为亿元人民币。各国法制环境(ruleoflaw)取自2009年WorldBank中的“世界治理指数”(WorldwideGovernanceIndicators),得分越高,表明法制环境越好。中国鞋业出口面临的关税(mfntariff)取自WTO里“出口市场面临的关税”(DutiesFacedinExportMarkets)。最后将这些变量与中国海关2010年鞋产品出口数据集中的省市区和国家的数据匹配。

(二)计量分析

1.贸易中间商在出口中相对盛行的总体影响因素分析这部分主要研究贸易中间商在出口中相对盛行的总体影响因素。回归方程如下:012share_1lgdp_1ldistance34tancemfntariffruleoflawZ其中,share_1表示出口各国贸易中间商经手的比例,lgdp_1表示各国的gdp的对数,衡量各国的市场规模。ldistance表示中国到出口国距离的对数,mfntariff表示中国鞋产品企业出口各国所面临的关税,ruleoflaw表示各国的法制环境。Z为控制变量,其中ownership表示企业所有权形式,tradepattern表示贸易类型。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表2给出了估计贸易中间商在出口中相对盛行的总体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第1列单独考察了出口国的市场规模对于选择贸易中间商出口的影响,lgdp_1的系数为-0.0205,非常显著,说明出口国的市场规模与贸易中间商经手份额呈负相关,出口国的市场规模越小,选择中间商出口的比例越高,反之越低。第2列加入中国到出口国的距离,ldistance的系数为0.00408,非常显著,说明中国到出口国的距离与贸易中间商经手份额呈正相关,出口国离中国越远,选择中间商出口的比例越高,反之越低。第3列加入了出口国的法制环境,ruleoflaw的系数为-0.0508,非常显著,说明出口国的法制环境越差,选择中间商出口的比例越高,反之越低。第4列加入了中国鞋业出口各国所面临的关税,mfntariff的系数为0.00121,非常显著,我们发现关税越高,选择中间商出口的比例也越高。第5列和第6列依次加入了企业所有权和贸易方式的虚拟变量后,lgdp_1、ldistance、ruleoflaw和mfntariff的系数未发生改变,且结果同样很显著。实证结果与Ahn等(2011)的结论一致,且与前文的预测一致。2.贸易中间商在出口中相对盛行的省市差异影响因素分析这部分加入了中国各省市区的GDP和市场化指数,研究了贸易中间商在出口中相对盛行的省市差异因素。回归方程如下:01223share_2lgdp_2lgdp_1neriindexruleoflawZ其中,share_2表示各省市区通过贸易中间商出口的比例,lgdp_2表示各省市区gdp的对数,lgdp_1表示各国gdp的对数。neriindex表示各省市区中介市场发育度,ruleoflaw表示各国法制环境。Z为控制变量,其中,ownership表示企业所有权形式,tradepattern表示贸易类型。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表3给出了估计贸易中间商在出口中相对盛行影响因素的省市区差异回归结果。第1列只考虑各省市区的市场规模对于选择贸易中间商的影响,lgdp_2的系数为-0.204,非常显著,说明各省市区的市场规模越小,通过中间商出口的比例越高。第2列加入了出口国的市场规模,lgdp_1的系数为-0.000345,结果显著,说明出口国的市场规模越小,通过中间商出口的比例也越高。第3列加入了中国各省市区的中介市场发育度,neriindex的系数为0.0535,非常显著,说明各省市区的市场化指数越高,通过中间商出口比例越高。第4列加入了出口国的制度环境,ruleoflaw的系数为-0.00577,非常显著,说明外国的制度环境越差,通过中间商出口的比例越高。第5列和第6列依次加入企业所有权和贸易方式的虚拟变量,lgdp_2、lgdp_1、neriindex和ruleoflaw的系数未发生改变,且结果也很显著。

三、结论和建议

进口贸易数据第8篇

关键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替代效应;互补效应

中图分类号:F757.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1-0055-06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会逐步增加,当单位产值的贸易额保持一定时就会加大服务贸易的份额,这就必然会对货物贸易的发展造成相应的冲击。就中国而言,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发展服务贸易的重要性。如,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国务院在2007年3月提出“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内容”,商务部在2007年12月了该领域的第一个规划(《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是外贸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是货物贸易的支撑产业,而货物贸易也会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反作用力,因此有必要考察两者的替代性。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Melvin(1989)认为,服务出口的增加必然会带来货物贸易的赤字,且在贸易平衡、商品可交易、消费不可交易和生产自由流动等条件下,一国的生产出口对货物的进口有拉动作用。Jones等(1990)采取竞争模型进行了分析,发现服务出口的增加会减少货物的出口。Marrewijk等(1996)采取一般均衡模型进行了考察,认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生产市场较大的国家(地区)将出口生产而进口货物。Robinson等(2002)使用CGE模型研究后认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Mazumdar(2005)采取微观经济学的定价原理,构建了用以分析服务进口与货物出口关联性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谢康等(2000)通过分析指出,货物贸易净值与服务贸易净值总体上表现为负相关,这在发达国家较为明显而在发展中国家不明显。陈兆军(2001)将服务贸易分成消费性和生产性两种,运用变形后的迪尔多夫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广义的要素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存在互补性,但产品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存在明确的互补性。周燕等(2007)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后发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有着总量互补和差额替代的关联性,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差额替代性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表明仅拥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在长期内存在服务贸易逆差。陈怡(2006)使用我国的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不同贸易对各部门的贡献,发现货物贸易对服务部门的贡献大于服务贸易对货物部门的贡献, 由此认为我国的服务贸易亟待发展。此外,蔡洁等(2007)构建福利模型分析了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差异,指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收益大于货物贸易自由化的收益,以发展服务贸易为主、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是贸易自由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但中国目前的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还不具备实现高级阶段的条件。

由上述研究可知,学者们主要从理论上考察了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联性,研究的是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某些层面的相互影响,或者是进行了简单数据分析,而没有对两者关联性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究其原因,可能与数据难以充分获取有关,如在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库中也只能得到1980年后各个国家的相对不完整的服务贸易数据。南北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差明显,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也应该会呈现出相应的差异,由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联性及其差异性就值得深入探讨。为此,本文首先分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现状,随后采取面板数据模型从多视角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者的关联性及其差异性,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总结。

二、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发展现状

按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数据库中的分类,将全球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本文中指的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分别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不包括转型国家。南北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1980―2006年间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为2/3以上,而同期的发展中国家则为20%左右,详见图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1980―1992年间上升明显,1993―2003年间变化较小(1997年除外),而在近年下降趋势显著。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呈现出反向的变化,但在某些时期也出现了同向的变化,如1986―1992年间的上升势头明显。究其原因,可能与1989年的东欧动乱有关,即由此出现的转型国家在此前和此后的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相对全球而言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并且到2003年才有所恢复。

通常将国际贸易分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三种,由于技术贸易额相对较小,在统计资料中难以充分获取相应的数据,因而我们采取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比来表示相对贸易结构。一个区域的相对贸易结构的该值越高,则可认为该区域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其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从图2可知:全球在1980―1994年间该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随后下降趋势显著,尤其是2002―2006年间下降得比较快;发达国家该值在1980―1993年间增加明显,而1994―2006年间的变化比较小;发展中国家该值在1980―1986年间与全球的平均水平基本相似,1987―1993年间的差异逐渐拉大,随后差距就相应缩小,而在2000―2006年间的差距则稳定在4~5个百分点。通过进一步分析可知,发达国家总体上比全球的平均水平要高2~3个百分点且与全球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发展中国家在1987年后与全球的平均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

现转向分析特定贸易的结构,用出口占该种贸易的百分比值来表示。如果该值大于50%,则说明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小于50%,则认为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将相关数据代入,得到了图3和图4,分别表示1980―2006年间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百分比值。由图3可知:发达国家的服务出口在总体上略大于进口;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明显小于进口,如该值在1980年仅为35%左右,但1995年后就维持在47%左右。从图4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1980年的出口比重相对较低,但在1993年的进口额与出口额则基本相同,并且出口在近年相对于进口而言有所下降,如在2006年与1980年的该值基本相同;发展中国家的变化趋势与发达国家相反。对比图3和图4可知,发展中国家在服务出口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但在商品出口上有着一定的优势,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刚好相反。

三、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关联性:替代还是互补

通常可以将产品分为贸易品和非贸易品两种,当生产函数未出现重大变化且国家竞争力变化不大时,一国的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比重应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是,在现行的经济发展状况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升和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贸易品的内部结构应该会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即服务和货物的出口会出现动态的变化,由此必然会引致货物出口与服务出口出现一定的关联性。对于进口而言,一国只能用有限的外汇来购买货物和服务,即货物进口和服务进口存在着预算约束,货物进口的变化会对服务的进口产生相应的影响。在缺少资金、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时,一国会将进口的服务视为要素(中间品)来安排生产,致使服务进口和货物出口存在着发展的联动性。此外,由于货物进出口对服务进出口的影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有必要综合分析货物贸易额对服务贸易额的影响。故此,考察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上述四层面是否存在替代性或互补性,即分析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服务进口与货物进口、服务进口与货物出口、服务进出口额与货物进口额之间的关联性,就是本文随后需要分析的问题。

为考察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动态影响, 本文以各国为横截面单元, 进而将之并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建立计量模型, 即是以前期的服务贸易指标和当期及滞后若干期的货物贸易指标作为解释变量,以当期的服务贸易作为被解释变量而形成面板数据模型(1), 以分析南北国家不同类型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联性及其差异性。

其中:Y为服务贸易指标,X为货物贸易指标。α1度量了前期服务贸易对当期服务贸易的影响, α2度量了当期货物贸易对当期服务贸易的影响, α3和α4分别度量了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货物贸易对当期服务贸易的影响。i=1、2、3...分别表示不同国家, t=1、2、3...分别表示样本年度, η度量了各截面单元的个体差异, μi,t为随机扰动项。若估计出的α2大于零, 则说明货物贸易额的增加有利于该区域服务贸易额的增加,即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在短期内存在互补性。如果α3、α4大于零,表明货物贸易增加对区域服务贸易增加有利,即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长期内存在互补性,否则两者就存在替代性或无相关性。

研究需要的数据来自于省略。为较为全面地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替代性或互补性,从贸易总量和贸易差额两方面进行探析。结合现有数据将研究总量关联性的时间定为1982―2005年,而将研究差额关联性的时间设为1983―2005年。在研究中,由于难以获取各个国家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上述时间段内的完整数据,故按照如下原则确定样本:(1)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数据缺失过多的国家不予考虑。(2)其他国家的贸易数据缺失通过计算得出。如,某国某一年的服务进口或出口的数据缺失,则用上一年的货物进口或出口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变化情况;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同时缺失,则采取差值法先计算出货物贸易额再得出服务贸易额。(3)为使数据保持一致,对一些发生动荡的国家(地区)进行处理:将前捷克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合为捷克,将比利时与卢森堡合为比利时―卢森堡,前联邦德国和德国合为德国,前埃塞俄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合为埃塞俄比亚,前也门民主共和国和也门合为也门。此外,由于转型国家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不纳入考虑的范畴。经过上述处理,得到了28个发达国家和103个发展中国家1982―2005年间的相关数据,其中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分别有35、22、28、38和8个国家如有必要,可向作者索要相关数据。,以此来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替代性及其差异性。

为与前述分析保持一致,同时从总量与差额两方面考察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的关联性,将之分为若干个方程进行研究: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的动态效应(在表中表示为Ⅰ)、服务进口与货物进口的动态效应(在表中表示为Ⅱ)、服务进口与货物出口的动态效应(在表中表示为Ⅲ)和服务总量与货物总量的动态效应(在表中表示为Ⅳ)。通过Hausman检验可以看出,上述各个方程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得出的计量结果都要优于混合估计模型和随机估计模型,故在文中只报告出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与此同时,采取最小二乘法对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有关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总量和差额的相互影响的计量结果,详见表1和表2。

从服务贸易总量与货物贸易总量的关联性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个方程调整后的相关系数都为0.98以上,P值均为0.00,DW值均在2.0左右波动,并且各个自变量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由此表明各个方程在总体上都拟合得比较好。滞后一期的服务贸易对当期的服务贸易的弹性比较大(最小值为0.9270),并且发达国家的弹性系数在同等条件下比发展中国家相对应的弹性系数要大。发达国家当期货物贸易额对当期服务贸易额的弹性比较稳定,如最大值与最小值仅相差0.0761。然而,发展中国家的该弹性系数差别比较大,如当期货物出口对当期服务出口和当期服务进口的弹性分别为0.1838和0.1654,而当期货物进口对当期服务进口的弹性和货物贸易总量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弹性则均为0.4左右。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货物贸易总量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弹性均为负数,显示出两者存在较为明显的替代性。发达国家滞后一期的货物贸易总量对当期服务贸易总量的替代[JP+1]弹性较大且相差不大,如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4416和0.3397;而发展中国家的该弹性系数差别比较大,尤其是滞后[CM(19*5/6]一期的货物出口对当期服务进口的弹性仅为[CM)]0.0367。相对于滞后一期而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滞后二期的弹性系数偏小,并且不同类型的货物贸易总量对服务贸易总量的弹性相差不大。由此可知,发达国家的当期和滞后一期的货物贸易对当期服务贸易的弹性比同等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要大,但对于滞后二期的两者关联性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不是很大,表明发达国家的货物贸易总量对服务贸易总量的替代性比发展中国家明显。

表2与表1的各方程的计量效果基本相似,但在拟合度上要相对小一些,即各个方程调整后的相关系数均为0.65左右。除发展中国家滞后一期的服务出口差额对当期服务出口差额的弹性较大外(0.4973),其余七个相对应的方程的弹性系数相差不大,均在0.25~0.33之间。发达国家当期货物贸易差额对当期服务贸易差额的弹性系数都在0.4以上,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除了货物进口对服务进口的弹性系数在0.4左右,其余三个方程的该弹性系数相差比较大。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货物贸易差额对当期服务贸易差额的弹性系数均为正数,表明两者存在着互补性。此外,滞后期的货物贸易的弹性系数都相对较小且相差不大,最大为发展中国家滞后一期的货物贸易差额对服务贸易差额的弹性,最小为发达国家滞后一期的货物出口差额对服务出口差额的弹性,并且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比发达国家的相对应方程的弹性要大。[HT7]

对比表1和表2可知,滞后期的货物贸易总量与当期服务贸易总量存在替代性,而滞后期的货物贸易差额与当期服务贸易差额则存在互补性,并且替代性总体上比互补性要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滞后一期的弹性系数在采取总量与差额进行计算时差别较大,滞后二期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总量与差额的弹性相差不大,而且采取差额得出的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弹性的影响总体上比采取总量时要小。就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货物出口对服务进口的弹性相对应的方程而言,发达国家的差额的互补效应小于发展中国家,而在总量的效应上则是发达国家的替代效应强于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滞后二期的货物贸易总量对服务贸易总量的替代效应除外。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差异性的同时,将131个国家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贸易总量和贸易差额两方面,采取1982―2005年的数据从服务出口与货物出口、服务进口与货物进口、服务进口与货物出口和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的关联性四个视角考察了两者的替代性及其差异。从现状分析可知,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高于发展中国家,并且发达国家的服务出口多于进口且货物出口少于进口,而发展中国家则刚好与发达国家相反。采取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方程的总体拟合效果较好,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上述四个研究视角都没有改变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联性。采取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总量的计量结果显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短期内存在明显的互补性,而在长期内则表现为替代性,并且发达国家的替代性在总体上要强于发展中国家。采取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差额的计量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发达国家

的互补性在短期内强于而在长期内则要弱于发展中国家。

参考文献:

蔡洁,蒙英华. 2007. 贸易自由化福利收益模型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选择[J]. 国际贸易问题(5):84-90.陈怡. 2006. 我国服务和货物部门对外贸易对彼此的贡献率分析:基于1997年投入产出表及其扩展表的计算[J]. 财经问题研究(7):51-55.

陈兆军. 2001. 对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问题的再研究[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4):48-53.

谢康,李赞. 2000.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J]. 国际贸易问题(9):47-52.

周燕,郑甘澍. 2007.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总量互补与差额替代关系[J]. 亚太经济(2):93-96.

JONES R W, RUANE F. 1990. Appraising the opti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42 (4): 672-687.

MARREWIJK C V, STIBORA J, VAAL A D. 1996. Services tradability,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Economica, 63: 611-631.

MAZUMDAR J. 2005. Service trade an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 empirical analysis [EB/OL]. www4.fe.uc.pt/eefs/abstracts/nair-54.pdf.

MELVIN J R. 1989.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 heckscherohlin approac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5): 1180-1196.

ROBINSON S, WANG Z, MARTIN W. 2002. Capt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 [J].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14(1): 3-33.

Analysis on Substit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ervice Trade

and Merchandise Trade

LI Bingqiang LU Yuduo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between service trade and merchandise trade in many aspects, investigats their effects on substitu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four perspectives based on the total trade amount and balance of trade of 131 countries during 1982~200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supplementary effect between service trade and merchandise trade over a short period, and substitution effect between total amount and supplementary effect between balance of trade over a long period. Compared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stronger substitution effect and weaker supplementary effect on a longterm b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