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2 16:35:57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第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8

0 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厂商的经济利益。从目前的国内形势来看,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消费者并不认同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满意度,也直接成为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许多消费者对现有食品的供给产生了安全风险认知的偏差。Hornibrook等通过建立感知风险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购买超市高级牛肉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的情况和规律。高艳等构建了食品安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模型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实证。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文献中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及测量方法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并重点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1 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中的概念,周应恒等将风险认知定义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感知到所购买产品性能达不到预期的可能性,外界环境中的复杂多样性会造成个体风险认知产生较大差异。个体主义的风险认知理论亦称为风险的心理测量理论,在主观情况下,运用多种心理测量标度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具有表达明确、成熟、影响力的特征。通过个人的经验数据概括出社会公众特征。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两种,下面对两种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1.1 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又称不确定性后果法,它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认知到的风险作为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利的购买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两个维度可用来预测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大小。对两个维度该相加还是相乘,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

1.2 多维度模型

利用风险要素法,可将风险认知分为多个维度来研究。而国内外学者对感知风险维度的划分方法可以总结如表1所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六维度风险构面,即包括心理风险、财务风险、性能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

1.3 风险认知的测量方法

测量风险认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心理学测量范式和实验法。心理学测量范式是由Slovic等人提出来的,是目前多数风险认知研究中采用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是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并利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最后通过赋值评分得出被测试者对风险认知大小。在心理测量范式中常运用揭示优先法和表达优先法两种方法。揭示优先法是从历史的角度,利用统计数据以及损益比等分析材料,对风险进行判断。表达优先法是假设公众自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并直接要求被测试者表述其看法,但这一方法的主要困难是样本的确定。国内研究比较倾向于心理学测量范式,但是该方法也有不足,例如在调研时往往描述的是被访者之前的经历,而不是对未来的描述,且风险感知是动态的,不利于调查者收集。实验法是以实验控制的方式,探讨风险认知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Liu等基于多层次方法,提出了定性、半定量、定量三种层次的危险评估框架,指出风险危害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交互作用。

2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产品信息、风险态度、参与程度和信任等五个方面因素。

2.1 个体特征因素

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收入、居住地等。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消费者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杨柳等研究得出农户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显著地影响农户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程度。曾寅初等研究表明女性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高于男性,于铁山却指出在食品安全本身风险认知方面,男性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要高于女性。周萍入等则认为性别、年龄影响不大,职业有一定影响。

2.2 产品信息因素

从信息来源角度来看,食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和消费者这四类主体的信息。电视和报纸是当前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周萍入等认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渠道的获取显著影响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积累、补充和搜索产品知识可以降低消费者对风险后果评估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容易产生偏差。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提品风险信息的不完全性、媒体报道的偏差、竞争激烈的加剧程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能客观地感知产品风险水平,不利于做出科学的购买决策。新闻和娱乐媒体对塑造个体上的风险认知和社会层面的风险认知影响很大。减少风险认知偏差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消费者对超市的忠诚度,让消费者了解零售商在供应链方面的政策和投资策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属于主观的判断,这给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 风险态度因素

风险态度是消费者面对不同风险水平的一贯选择趋向或消费者接受风险的意愿程度。大量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与风险偏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偏好风险的人往往形成低水平的感知风险,而厌恶风险的人则反之。消费者的态度又与人口社会特征相联系。周萍入等认为风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风险认知有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较显著。赵俊晔等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有99%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水果或多或少存在农药残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水果安全持消极的态度。稳定其风险偏好,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具体措施有:提供差异化与多样化的商品、保持风险信息渠道的畅通、优化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产品结构的差异化程度、培育核心竞争力及提高供应链的协调程度。

2.4 参与程度因素

参与程度又称为“卷入程度”,指消费者与所购买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表现为对产品的兴趣、关心程度等,是影响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商品的价格很高时,消费者感受到损失金钱的风险水平会越高。消费者对奶制品的感知风险显著地受到阶段性因素的影响,比如消费的频率、个人经历。如果公众的关注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那么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越高。

2.5 信任因素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信任因素包括对信息主体、信息途径和信息本身的信任。实证结果得出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措施的信任程度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例如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的信任属性是与高水平的感知风险相联系的。人们对绿色食品信息了解越多,信任程度越高。张文胜等人通过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通过朋友和家人的信息途径传播的乳制品安全信息,受到信任程度较高。另外,消费者对政策部门信息、专家意见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疑虑,企业盲目进行品牌宣传及规模扩张可能会增加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不信任。

3 结论与展望

国外在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时考虑了消费者一些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对象为蔬菜、饮品、牛肉等食品,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模型有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普通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分层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然而,笔者还发现了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有关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多,但是国内许多学者只是简单地将国外的理论应用,而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第二,研究的影响因素过于集中,基本上都是从人口统计学的特征入手,很少有文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角度进行研究;第三,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研究较少。综上所述,应该进一步研究更为准确的测量方法,以测量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水平,深入探索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引导消费者的安全风险认知,减少消费者的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赵俊晔,武婕,张峭.北京市草莓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事件中消费者风险认知和消费意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12):35-39.

[2]王常伟,顾海英.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监管满意度与支付意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9-95.

[3]杨柳,邱力生.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河南的案例研究[J].经济经纬,2014,(06):41-45.

[4]Martin W E,Martin I M,Kent B.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in the risk mitig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wildfire in high risk commun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1(2):489-498.

[5]Penney U.Exploring the urban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local fo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4,42(7):580-594.

[6]Hornibrook S A,Mccarthy M,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33(10):701-715.

[7]高艳,石岿然.感知信息不对称、透明度及购买意愿――基于“食品安全”问题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J].食品工业,2015,(01):226-231.

[8]周应恒,卓佳.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基于三聚氰胺事件下南京消费者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02):89-96.

[9]于铁山.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武汉市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01-108.

[10]Oh S H,Paek H J,Hove T.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 characteristics,genre-specific media effects,and risk perceptions:the case of H1N1 influenza in South Korea[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25(1):14-32.

[11]Cunningham S M.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J].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1967.

[12]Yeung R M W,Morris J.Food safety risk:Consumer perception and purchase behaviour[J].British Food Journal,2001,103(3):170-187.

[13]Roselius T.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J].Journal of Marketing,1971,35:56-61.

[14]Jacoby J,Kaplan L B.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J].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

[15]Stone R N,Gronhaug K.Perceived risk:Further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3):39-50.

[16]刘燕,纪成君.口传视角的消费者食品安全负面信息感知风险――维度与测量[J].经济体制改革,2013,(06):36-40.

[17]周萍入,齐振宏.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认知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5-10.

[18]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Reflections on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J].Social Theories of Risk,1992,236(3):112-112.

[19]Liu Z,Nadim F,Garciaaristizabal A,et al.A three-level framework for multi-risk assessment[J].Georisk Assessment & Management of Risk for Engineered Systems & Geohazards,2015,(9):1-16.

[20]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01):38-42.

[21]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消费者对国内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风险与风险态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费者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02):2-15,25.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第2篇

一、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风险

1.从业人员主观风险

会计电算化系统最终操作人员为会计工作人员。这种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综合素质就直接影响了最终财务数据录入的正确性;加上经济利益诱惑的存在,会计工作人员可能做出窃取商业秘密或破坏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数据的行为,最终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1]

2.计算机病毒风险

社会科技的进步,促使企业间实现了实时信息交互。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也加剧了会计电算化系统集中管理难度。再加上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内数据具有较大的被修改、被复制、被删除的风险,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3.网络信息系统内部风险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操作规程、数据、软件等多个部分组成。而软件的可变性、储存介质安全隐患的存在及信息的可读取性,导致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出现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二、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策略

1.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管理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会计电算化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业应将会计电算化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作为重要工作,在定期培训的基础上,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规程。[2]同时为保证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可适应新时代工作要求,企业应将操作误差控制作为阶段工作核心,实施审计轮换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因审计独立性过高导致的财务主观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可建立注册会计师惩处制度。结合岗位责任制度的细化设置,全面控制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注册会计师违规、违法或者其他不良行为,为会计电算化系统稳定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

2.优化病毒防控体系

木马是现阶段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计算机病毒,其大多隐藏在常规计算机软件中,具有用户信息窃取、用户行为监控、计算机攻击、计算机操控等风险。因此,针对木马病毒植入导致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风险,可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设置木马病毒实时监控模块,利用启发式扫描技术,在特征代码提取前的一段时间,检测具有破坏作用的恶意软件,达到事前预防木马病毒的目的。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于行为特征分析的木马检测模型主要包括木马病毒规则库、恶意软件行为特征采集、软件行为特征分析、木马病毒处理几个模块。首先,木马病毒规则库主要是根据已发现木马特征码,结合木马病毒特征行为,构建集关键字特征库、行为字特征库为一体的木马病毒规则库。其次,软件行为特征采集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以会计电算化系统进程、启动项目、网络端口、文件操作及系统服务为要点,对相关模块行为信息进行采集。

再次,软件行为特征分析主要是以木马规则库为依据,通过软件行为特征匹配,可确定木马病毒信息。反之则需利用阈值判别算法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阈值判别算法主要是通过预先设定木马程序的阈值,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软件行为特征采集数据、木马病毒规则库进行比对分析。针对不匹配的数据,对木马程序预先设定阈值与行为特征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即设定可疑软件行为出现次数为m,则可疑软件特征值为xq(q=1,2,3,……,m),可疑特征值权重值为ai(i=1,2,……,m)。[3]经权重值计算、样本均值计算、比较值计算、阈值比较等过程,可得出木马病毒程序。其中权重值计算需要采用指数平均数指标法,针对与样本数值相关的计算结果进行逐步推导分解,最终可得出相关样本数值权重。若假定样本数为m,则平滑洗漱为2/(1-m),设b=2/(1-m),则可得出截至当前样本数均值。通过对均值逐一展开,可得出可疑特征值样本权重计算公式为:bq=(1-b)m-1*b。

最后,根据软件行为特征分析结果,可将软件类别划分为可疑、危险。对于行为类别为危险的软件行为,可直接将其删除;而对于行为类别为可疑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可进行人工处理。并出具会计电算化系统监测报告。

3.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管理体系

针对现阶段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阶段存在的软件风险或储存介质安全风险,相关企业可利用身分认证技术,在静态密码(用户名+密码)简便认证方式实施的基础上,利用USBKey内置CPU加密、解密及数字签名功能,设置以USBKey为基础的数字证书身分认证方案,实现客户端、服务器端相互认证及双对话密匙分配。在这个基础上,利用USBKey双因子认证功能,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设置USBKey、PIN码双重登陆模式,可有效避免PIN码被破解或者USBKey被盗用导致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管理风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基于USBKey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客户端、服务器两个模块。[4]

首先,为服务器对客户端进行身分认证,在PIN码输入正确的基础上,用户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客户端可读取USBKey私匙,随后调用USBKey,在获得随机数后使用证书密匙,以随机数+服务器身分的模式,获得签名信息。并将签名信息、随机数同时发送到服务器。

其次,会计电算化系统客户端对服务器的身分认证主要是在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签名信息后,对签名信息进行验证。签名信息确认无误后,服务器会产生随机数,利用服务器端证书密匙,以随机数+会计电算化系统客户端身份的模式,生成另外的签名信息,并将所生成的签名信息及服务器端生成的随机数、客户端生成的随机数发送给会计电算化系统客户端。

最后,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客户端、服务器信息相互认证之后,需要对身分认证过程进行抗重放攻击,即针对攻击者发送目的机器已接收完毕的数据包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稳定行造成影响。在会计电算化系统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发送签名信息后,可对签名信息进行验证。随后对发送的两个随机数进行对比,若接收的两个随机数相同,则可使用证书密匙,对后一个随机数生成签名信息,并将所生成的签名信息与后一个随机数同时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会计电算化系统客户端发送的签名信息及随机数后。需要对随机数前后信息对比,待两个随机数据信息一致后,则确定身分认证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系统是现代化生产、技术革命结合的新产物。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降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可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传播速度。因此,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阶段出现的安全风险,相关技术人员应从人员、信息系统内部、病毒管理等模块,进行全面网络安全管制平台的设置,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傅一旺.解决网络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7):136-137.

[2]孔媛.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网络化和安全性[J].中国新通信,2016,18(9):287.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银行 信用风险体系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互联网银行,银行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便携设备,利用其互相联通、开放融合的特点,展现全新的经营模式。但同时互联网银行各环节的信用风险都会暴露出来,加之互联网涉及面广、关联性强、风险呈几何级放大,一旦出现大规模信用风险,将可能撼动整个金融市场,因此,在互联网银行发展之初就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保障互联网银行安全的屏障显得十分重要。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银行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具体表现,也是银行发展的全新阶段。但是在互联网银行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新的信用风险应运而生。朱丹、陈茜、王皓(2016)认为我国的互联网银行不论是从规模还是从技术上说,都是刚刚起步,整个信用体系还不完善,有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有制度层面的因素。王耀晨、王志文(2016)提出了互联网银行账户的安全等级受限,仅为弱实名电子账户,其安全等级有待于进一步。

虽然互联网银行已经成为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新模式,但在O管工作中发现,与传统业务相比,互联网创新业务具备更特殊的风险特征,应对这些风险引起重视并尽快构建适合我国互联网银行的信用体系。纪敏、牛慕鸿、张翔(2015)认为有必要在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探索信贷机构利用信息技术程序化使用高质量征信数据的流程。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分类和点,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方法,对于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李欣、冯娟、李敏,2015)

三、互联网银行的信用风险形态分析

(一)银行业传统风险新特征

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困扰互联网的一大难题,此前频频报道的网上支付账号被盗就是例子。互联网账户的安全性与银行账户的安全性是无法比拟的,互联网的资金流无法避免安全问题。交易对手的账户一旦出现风险,资金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信用风险的暴露。

平台运营问题。互联网产生信息流需要基于一定的平台,如阿里巴巴平台、敦煌网平台等。平台作为信息流的载体,本身运营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一旦平台运营出现问题,就相当于交易对手的生存平台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的暴露。

网络信用体制缺乏。互联网平台大量存在,给予了更多的选择,企业可以从一个平台转至另外一个平台继续经营。但互联网平台之间信息并不共享,平台之间并没有协同形成互联网行业规章制度。企业在一家平台出现不诚信行为或其他不利于风险评价的行为,不会影响其在另外一家平台的信誉,没有共享的黑名单制度将导致无法识别该问题产生的信用风险,因此互联网的网络信用体制尚待建立。

(二)互联网银行的全新风险特征

网络欺诈风险。互联网产品重创新,轻风控。互联网的时代鼓励创新,追求速度,为了便利快捷,有些金融产品没有经过严密的验证,只需简单的验证过程就能使用金融产品。还有持卡人安全意识淡薄。持卡人自身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也是造成网络欺诈损失的重要成因。通常,互联网支付时都需要提供持卡人的卡片信息、密码以及发送到手机的动态验证码才能够完成支付。不法分子要进行网络欺诈,也必须得到这些信息。因此很多不法分子会找各种理由来骗取持卡人的这些信息,比如网购退换货、机票退改签等为缘由骗取客户信息。此时,持卡人薄弱的安全意识成全了不法分子。美国征求、验证信用服务巨头益博睿(Experian)的《欺诈经济学:规避快速增长和创新中的风险》(2016)表明,中国是如今世界互联网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网络犯罪导致的损失已经占GDP的比例为0.63%,这一数字仅仅次于美国的0.64%。因此,加强整个社会的安全用卡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信息泄露风险。大数据时代,银行累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互联网银行的数据库等级极高,一般很难盗取。但一旦互联网银行的数据泄露出去,不法分子不需要再进行后续匹配或计算,可直接运用银行卡数据进行支付或消费,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如果互联网银行发生大规模信息泄露,客户会纷纷赶到银行网点提现、挂失等,从而给银行日常运营带来较大冲击。

四、互联网银行信用风险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银行逐渐成为我国金融创新领域的重大突破。互联网银行的不断发展再给广大群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同与往常的信用风险。究其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息不对称的性质带来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问题。逆向选择不仅包括网络银行在判断客户风险水平时所处的不利地位,还包括客户在判别网络银行服务质量时的不利选择。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网络客户对银行的信用风险。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 信贷风险 特征 防范策略

要了解和掌握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特征及防范策略,首先要清楚房地产信贷风险所涉及的相关概念。首先从信贷谈起,所谓信贷,顾名思义是指建立在一定信用基础上的以偿还本金、支付利息为条件的信用货币借贷活动,其业务活动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以发放贷款为主,吸收存款为辅;房地产信贷则是指以房地产为投资对象,借款人与贷款人围绕房地产投资等各个再生产环节进行的一种信贷行为。而在这些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房地产行业经济周期波动、房地产泡沫等各种原因,房地产信贷就难免会存在一些潜在的隐患和风险,比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政策法律风险,这些风险统称为房地产信贷风险,本文将对其风险特征和防范管理策略展开讨论:

一、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特征

上文提到了房地产信贷风险所包括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政策法律风险等5种风险,根据这些风险可以概括出房地产信贷风险所具有的特征。房地产信贷风险除了有一般信贷风险的特征外,还有其个性特征。

(一)一般性特征

1.不可预知性。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任何一种经济活动的发生都存在着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变化的经济活动加大了对风险预知确定和控制的难度,而这成为房地产信贷风险以及其他风险的本质特征。

2.潜在性。由于房地产信贷风险只是一种可能性,其转化为现实的风险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并且还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让人察觉。

3.极强危害性。房地产信贷风险一旦形成事实,由于造成的损失大多需要银行本身的资金来化解,即冲减损失准备金或者直接计入成本,最后用利润来消化,显而易见,这会使得银行的留存收益缩水,间接剥夺了投资人和员工的权益。严重的风险后果,甚至使整体业务陷入困境,威胁到银行的经营安全。

4.客观性。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房地产信贷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借款人的信用等级有多高,经营管理有多完善,对商业银行而言,每个借款人都存在风险,只是风险程度不同而已。

(二)独有性特征

1.周期性。由于房地产行业是综合性产业,涉及钢铁、水泥、土地等几大基础性产业,其信贷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宏观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和房地产行业市场发展的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周期的特性。

2.行为性。这里的行为主要是指贷款人和借款人双方之间的行为。房地产信贷风险是否造成,多数取决于贷款人和借款人相互之间的行为。

3.政策性。这是属于房地产信贷风险最明显的特征。房地产行业涉及百姓的安居问题,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同时,也难免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行政法规等政策性政策的营销,诸如国务院近几年来连续出台的“国八条”、“新国八条”、“国五条”、“国三条”等诸多政府性行政条文。

二、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管理的相关策略

从理论上讲,房地产信贷作为银行一项重要的长期资产业务,经营决策必然追求由不动产资产回报与借贷成本之间利差决定的未来资本收益目标。针对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及政策法律风险等五大房地产信贷风险,投资者该如何预测和防范规避这些风险,对于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能否取得收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虽然市场经济信息瞬息万变,信贷风险难以预测,但也有一些对策可以采取:

(一)引入和完善房地产贷款项目管理模式

项目开发是房地产投资的主要方式和模式,主要是为了资金周转循环的便利,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消耗巨额的资金,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项目的投资开发,只能按照项目、期次来进行。房地产信贷投资于房地产业,也可以按照项目开发的方式进行借贷活动。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房地产贷款项目管理模式将对信贷风险管理起着一定的作用。引进贷款项目管理能够有效地将项目开发建设的过程与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的贷款过程联系起来,从而做到对开发商具体市场行为的相关信息,以防止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出现,更好地规避商业信贷风险。此外,由于贷款项目管理需要依托一定的设计技术,需要健全的制度做保证,因此还需不断加大完善贷款项目管理模式。

(二)建立和健全金融市场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金融市场补偿机制,商业银行可以借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经验教训,将信用风险适当转移到相关保险行业,通过保险来分散和防范风险,具体可以与投资较高、风险较大的开发商协定对项目开发贷款进行投保。另外,根据目前房地产开发贷款的利率同一化的情况,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制定出自由灵活的利率标准,实现“开发商自有资金比例越低,风险越大,利率就越高”的规律机制。

(三)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模型机制

由于贷款银行对借款人未来的资信状况难以控制,借款人现时的资产收入状况和历史的信用记录成为贷款审核时风险控制的重点。对个人住房贷款客户要加强信用风险评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客户信息、信用记录以及历史数据,加强对不同个人住房贷款客户群体的信用评价,研究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信用评分卡。要充分利用个人信贷系统的支持,研究建立标准化的个人住房贷款客户信用评分模型。

三、结语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第5篇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样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开放性的特点,部分不法商家为了追逐利润,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而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做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保障食品市场的安全稳定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1食品安全评估制度概述

食品安全,是指食物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同时,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使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是十分重要的。而目前对于食品安全的最新解释,是指食品的供给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以及食品可持续安全。针对不断涌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确立为一项法律制度,使得食品安全评估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食品安全评估制度,是当前我国制定食品安全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市场进行依法监管的有利依据。一个完善健全的食品安全评估制度,可以对市场中食品产品的信息进行综合全面地评价,有利与食品安全;也可以为食品安全评估系统的创建提供有效参考,增强食品安全信誉,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更可以对食品污染因素以及对健康的危害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提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责任心,使得加工过程更加透明化,增强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

2食品安全评估制度在食品卫生监督中的应用

食品卫生监督,是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依据《食品卫生法》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强制性卫生行政管理,督促检验食品生产经营者执行食品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标准等,并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处理,追求行政法律责任的过程。食品卫生监督具有强制性、规范性、权威性、技术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最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如2011年,双汇集团猪肉瘦肉精事件,以及之前伊利集团的三聚氰胺事件、最近几年纷纷扬扬的地沟油事件等,使得社会各界都将目光放在了食品安全上。对此,卫生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制定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希望可以加强对于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保障我国食品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评估制度的应用,可以分为食品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对其进行分别分析

2.1食品风险评估

最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新闻和媒体也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而实际上,许多食品安全事件并没有造成人体伤害,但是由于盲目按照卫生标准进行判断,没有考虑制定标准的依据,因此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大的恐慌,进而产生的舆论压力则影响了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进行食品风险评估,对食品的危害性进行分析和判定。食品风险评估可以分为四个基本步骤,其一,危害识别。当出现食品安全事件时,要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了解食品中存在的对于健康的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病菌、物理物质等,对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评估;其二,危害特征。危害特征是指相关监督人员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分析、污物检测等数据实验,对危害物质与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证明,并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映和相应的安全值进行设定;其三,暴露特征。暴露特征主要指人体通过口腔、皮肤等接触到危害因素,进而导致不良反应或者中毒的情况,需要对可能接触的暴露量进行评估;其四,风险特征。指针对上述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最终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判断,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例如,在农业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各种转基因农作物不断涌现,虽然可以提升作物的产量,解决粮食问题,但是许多消费者担心这些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对此,可以采用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这些食品进行公开、透明的评估,并通过列表的形式,将安全风险问题和评价标准清楚的摆在消费者的而前,消除消费者心中的顾虑,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

2.2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安全管理的管理理念,是对消费者负责,以前查出食品中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科学研究表明,查出风险物质的剂量风险,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大突破。在实际应用中,要想做好食品安全管理,为消费者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消费环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食品安全检测进行进一步地整合,加强对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以方便及时、快速、有效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同时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标准体系,并推动其逐步实施

其次,创建相应的食品安全监测公众平台,及时向公众公开各部门的检查数据以及安全评估数据,方便消费者进行查询,提升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

再次,创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以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组建成一个包含卫生、工商、农业、质监等多方面多领域的食品安全系统,对敏感性问题、行业性问题、区域性问题等进行分类评估,并相应的预警通报

最后,强化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对市场中的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全面收集和调查,通过食品安全预警监测平台,加强对于食品污染物、致病物质等的监测和管理,对进入市场的食品产品进行全面评估,严把市场关,对于不合格产品、过期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等,要及时进行治理,排除出市场,避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保证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例如,针对之前市场上出现的地沟油问题,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召回相关产品,并通过新闻媒体向消费者介绍了相关产品及其危害,提醒消费者的注意,并对生产地沟油的厂家进行了从重处理,将其对于市场的影响和危害降到了最低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第6篇

关键词:金融安全;金融周期;金融风险管理

一、引言

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金融安全与稳定始终是各国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对推动社会优化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存在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要想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对金融风险本质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下金融运行特征具有明确、全面的了解,直面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从而探寻风险管理优化对策,促进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基于金融安全视角,进行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金融风险、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概述

(一)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financialrisk)是金融所具有的天然属性,是伴随金融活动产生与发展,客观存在的风险,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金融投资风险、金融信用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所具有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关联性、传染性、高杠杆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风险的高危害性[1]。一旦产生金融风险,小到影响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为金融企业经济损失,大到对金融机构的生产与发展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产生影响,引发大规模性金融危机与政治危机。因此控制风险,实现金融风险的科学管控至关重要。金融主体在进行金融业务拓展、金融市场开发、金融产品创新等过程中,为降低金融风险的产生,减小金融风险的不利影响,需保证金融主体本身具备风险管理能力,通过金融风险管理获取金融利润,促进金融企业稳定与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依据金融风险特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包括风险消除、风险转移、风险规避、风险利用等),进行金融风险管理。例如,据ISDA(InternationalSwapsandDerivativesAssociation,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不完全统计显示,世界500强企业在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由百分之九十四以上应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金融风险管控,实现金融风险的规避、转移、消除与利用;发达国家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企业已经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金融风险的管控[2]。

(二)金融周期

当金融风险不能由金融机构进行自身化解时或经济基本层面产生相对较大的振动时,金融风险的可控性减弱,影响力增强,从而易产生金融危机,需从国家治理层面出发,通过注资、贷款、援助等方式方法进行控制,稳定金融系统,实现金融体系的有效回归。而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经验证明,金融风险的形成存在一定周期性特征,而金融危机周期的产生具有较强的重复性。上世纪八十年代,Bernanke等人在对“货币与证券的中性论”进行研究中发现,金融经济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受一定因素的影响与冲击,金融体系存在周期性变化与持续性的波动。与此同时,经济学家Fisher在《Thedebt-deflationtheoryofgreatdepressions》(《大萧条债务紧缩理论》)中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明确指出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常导致位于经济繁荣时期的经济部门出现“过度负债”问题;导致位于经济萧条时期的金融机构出现“债务清算”、“市场困境抛售”等现象,从而形成“信贷周期”。相对于因企业破坏式创新周期问题形成的经济周期而言,金融周期的形成与金融市场环境、金融条件与金融资产价格存在密切关联性,股市的大幅度波动、房地产价格的变动以及不良信贷的增长等是金融周期产生的主要因素。BIS(BusinessInformationSystem,国际清算银行)以房地产价格、信贷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信贷缺口为指标进行金融周期估测,发现金融周期的波长通常在8~30年左右,金融周期带来的波动通常高于经济周期,并作用于经济周期[3]。因此,在进行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研究中需对金融周期具有明确的了解与掌握,注重金融周期的科学探索。

三、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与社会供求关系的改变,并对金融体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金融混业态势的形成”“资本市场结构的分化”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力的增强”。基于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是就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股票波动幅度的加大、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变动、不良贷款的日渐增加以及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升,是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在进行金融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1.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相对于发展国家而言,金融组织市场的完善性与优化性有待提升,金融风险管理与监督体系尚不健全;2.部分金融机构在现代化建设与管理中,对金融风险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对金融风险风险管理功能理解存在不足,从而在业务拓展与产品创新过程中,无法应用风险进行风险管控;3.诚信机制缺乏与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促进金融扩张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金融风险的放大,提升金融脆弱性[4]。

四、基于金融安全视角下,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化策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应促进加强金融安全与稳定,加强金融风险管控力度,实现标本兼治。基于此,联系金融风险、金融周期以及金融管理相关概述,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关键在于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实现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协调。对此,可采用如下措施进行实现。

(一)加强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的提升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金融机构风险情况的好坏。因此,金融机构应注重自身内部金融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化,通过内部控制进行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规避、消除、转移或利用,获取更高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首先应对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内涵与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与掌握,树立风险防范与管控意识。其次,紧跟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治理结构的革新,提升自身应变能力,完善金融风险监督机制。此前,依托制度与规则,提升金融风险监督与管理的规范性、法治性、权威性,明确各部门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责任,提升工作人员在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完善监督管控体系,提升监管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金融风险监督部门是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责任体,其管理质量与能力的提升,对金融安全与稳定存在直接影响。要想实现金融风险监督部门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1.树立先进金融风险管理理念。即加强金融风险、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周期等相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中提取优质理论与思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从而以理论指导风险管理行为,提升风险管理水平。2.注重行政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即以国家与中央思想、政策、要求为指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与工作机制,注重监督管理团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实现思想、政策、要求的落实与满足。3.促进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即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提升金融风险信息收集与利用能力,明确风险形成原因,做好风险预防与处理工作。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弥补自身不足,提升监督管理水平。

(三)加强科学、可行诚信评估与信息披露机制的建设

诚信评估机制与信息披露机制的科学构建是应对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手段。例如,基于诚信评估机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对贷款企业信用程度进行科学评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贷服务,避免不良贷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与此同时,根据信息披露机制,能够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资产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为贷款审核、企业退入市提供信息依据。

(四)促进政府行政部门金融安全维护作用的充分发挥

政府作为经济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在金融安全维护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需通过促进政府行政部门金融安全维护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注重地方领导层工作人员金融工作能力的强化,保证其对金融专业知识、金融市场发展规律、金融监督管理手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准确、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促进金融资源与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业务与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连接。另一方面,明确认知当前金融形势,从中央层面进行制度化、专业化建设,形成由中央到地方到企业的一体化风险管理格局。

五、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体系所具备的基本属性,是金融市场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重视的关键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为避免金融危机的周期产生,在金融业务拓展与产品创新过程中,应对金融风险与风险管理具有充分的认知与了解,并从金融安全视角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与策略,构建科学、超前、切实可行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促进金融市场稳定与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婷.金融安全视角下的金融周期与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商论,2018(23):33-34〗.

[2]梁枫.金融安全视角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8(07):39-43+110.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第7篇

关键词: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AHP层次分析法

1 引言

信用担保公司主要是在个人或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的过程中,通过出借信用资源提供担保服务,以及进行风险控制,从而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职能机构。信用担保公司凭借其规范的业务操作,能够在个人或者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资金来源。从宏观层面上说,信用担保公司对降低金融机构债权风险,规范信用交易市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层面上说,信用担保公司实际上就是承担了金融机构对外贷款可能产生的亏损,其自身要有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规避或降低风险,换句话说,担保公司经营的是风险,其风险管理能力就是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信用担保公司的组织及运行模式决定了其财务比较特殊,而且容易受到风险的影响。

2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都存在着财务风险。信用担保公司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财务风险既具有一般财务风险特征,又有担保类行业独有的财务风险特征。

(1)一般的财务风险特征

①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财务风险不受人的主观意识的影响,人们不能回避风险,但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降低风险。

②财务风险的普遍性。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环节都存在着财务风险,融资、投资及分配收益等活动都有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③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的条件和时期内,财务风险的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

④财务风险的共存性。一般来讲,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较大的风险会带来较大的收益,较小的风险带来的收益也会较低。如果信用担保公司只着眼于较高的收益,相应地就需要给受保企业设置较低的担保条件,由此必然会使担保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2)独有的财务风险特征

①风险与收益严重失衡

一般来讲,信用担保公司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存在较大风险的中小企业,因为政策扶持及中小企业的现状因素,信用担保公司无法采用完全市场化的收费标准。

②债务比率与财务风险不协调

我国的信用担保公司规模适中,对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没有较大的需求。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看似不大,但是其大量的或有负债可能会转化为真正的负债。担保业务中或有负债的积累可能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③财务风险外部分散机制不健全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外部分散方法通常有两种,既再担保和与银行共担风险。再担保是因担保公司难以独自承受某些风险较大的担保项目或者资金额较大的担保而寻求其他担保公司为自己设立的担保。与银行共担风险是指当贷款人难以偿还贷款时,银行和担保公司按照约定的比例一起承担风险和由此产生的损失。但是由于银行的垄断性质,他们期待获得收益的权利而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

3 基于AHP的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所选用的指标具有代表性,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由选取的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具有完整性。

(2)整体优化原则。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入的系统,比较复杂,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对财务风险的评估不准确,所以需要建立多个评价指标来反映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立既要求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又要求其具有现实中的可行性。所以,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保证现有的财务资料以及会计核算数据能够满足指标体系所需的所有数据要求。

3.2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来源很多,表现方式也有差异,但是财务风险的变动特征一般能够用一些统计指标体现出来。本文从信用担保公司经营安全性、财务持续能力、发展能力三个角度出发,参考已有的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成果,在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科学性等原则的指导下选取指标,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状况进行衡量和考察。

1.经营安全性指标

信用担保公司因目标客户以及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所以,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进行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信用担保公司经营的安全性主要是由其资本的充足性以及资产的质量和流动性等因素决定的,此外,还能利用这些因素判断出企业的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

(1)资产充足率。资产充足率是企业的资产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企业主要是通过对资产充足率的管制来监测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资产充足率=全部资金/加权风险资产总额×100%

(2)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值,它不仅可以衡量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可以反映出企业利用资金的能力以及债权人出借的资金的安全性。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3)担保资产风险度。担保资产风险度是指风险担保责任余额与担保责任余额的百分比,可以反映信用担保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担保资产风险度=风险担保责任余额/担保责任余额×100%

(4)代偿回收率。代偿回收率等于已收回代偿金额和己发生代偿支出的百分比。这项指标反映了担保公司可追回的损失金的多少,即信用担保公司处理坏账的能力。计算公式为:

代偿回收率=已收回代偿金额/己发生代偿支出×100%

(5)准备金覆盖率。担保赔偿准备、短期责任准备和一般风险准备三项之和与担保责任余额的百分比即是准备金覆盖率。信用担保公司一般用这项指标来判断其计提的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

准备金覆盖率=(担保赔偿准备+短期责任准备+一般风险准备)/担保责任余额

2.财务持续能力指标

本文选取了营业自足率以及资产回报率两项指标来衡量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可持续能力。成本以及营业收入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信用担保公司的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而营运成本也是最主要的成本费用,所以同时选取营运成本比率以及贷款收益率指标来代表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持续能力。

(1)营业自足率。营业自足率等于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资金成本和贷款损失率三项之和的百分比。通常,营业自足率大于等于100%。担保公司可以用这项指标来衡量其收入弥补费用的程度。

营业自足率=营业收入/(营运成本+资金成本+贷款损失准备金)

(2)资产回报率。资产回报率是净利润占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信用担保公司可以利用这项指标对其经营成效进行全面的评价,如果得到的指标值较小,说明企业的财务持续能力越弱。

资产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3)平均担保收益率。本期担保业务收入与本期担保发生额的百分比即是平均担保收益率。信用担保公司用该项指标可以衡量公司信贷业务的获利能力。平均担保收益率越大对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越有利。

平均担保收益率=本期担保业务收入/本期担保发生额×100%

(4)运营成本率。操作成本与管理成本的总额占平均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即是运营成本比率。该指标是从成本费用角度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持续能力进行衡量,高比值反映了企业具有较低的成本控制水平。

运营成本比率=(操作成本+管理成本)/平均资产总额×100%

3.发展能力指标

信用担保公司的发展能力一般是其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和收益等指标来体现,研究中我们选取了担保业务量增长率、资产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平均增长率等指标来体现信用担保公司拓展业务的能力及其发展能力。

3.3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确立信用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由经营的安全性、财务的持续能力以及发展能力三个层面的因素引起的,并设立风险评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A,由以上三个方面确立三个子集,分别为B1、B2、B3。经营安全性B1又包含五个二级指标,为资产充足率、资产负债率、担保资产风险度、代偿回收率、准备金覆盖率,分别用C11、C12、C13、C14、C15表示;财务持续能力B2包含四个二级指标,为营业自足率、资产回报率、平均担保收益率、运营成本率,分别用C21、C22、C23、C24表示;发展能力指标B3包含四个二级指标,为资产增长率、担保业务量增长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平均增长率,分别用C31、C32、C33、C34表示。其层次关系如表1所示:

3.4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

3.4.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由许多因素构成,各个因素对财务风险具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对各个指标赋予的权重也不应相同,影响程度越大,该因素所赋予的权重也就越高,据此处理后得出的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而对上层指标体系影响程度大小的描述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在此,处理权重时采用了主观赋值与客观赋值相结合的原则。主观赋值由专家打分法和AHP法相结合,客观打分法则是对一些特定的指标选用常见的标准值或者是选用由实际测评得来的数据。

2.层次单排序并计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与单排序类似,总排序表也要计算检验量。Cij对Bi的权重乘以Bi对A的权重得到的结果就是Cij指标对A总指标的权重,其中计算得出层次总排序一致性CR=0.018,层次总排序的计算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4.2综合评价

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模糊综合评估体系,据此经过横向及纵向的比较,能够系统全面地衡量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状况。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组成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如表3所示,依次为营业自足率、资产回报率、资本充足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可见,财务持续能力和经营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在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应重点考察和衡量企业的财务持续能力和经营安全性。

4 结语

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大小是由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的,基于AHP模糊评价法对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能够量化模糊的风险指标,从而得到一个具体数值,由其来反映风险的大小。但是AHP评价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确定权重时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风险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和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以及科学性,使风险得到最大限度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肖崇霞.信用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西华大学,2013.

[2] 张春梅.担保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及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安全生产风险特征第8篇

关键词: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风险因素;合理管控

经过多年以来的宣传与推广,绿色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天然气而言,其消费已经高于供给。自从天然气投资项目出现以后,便得到了很高的关注与重视。不过,实际上,对于此类型的项目投资来说,普遍表现出投资的资金较大、建设的周期较长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等特点情况。进行天然气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应该细致加以分析与评测,将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过程当中可能涉及到的风险因素均予以全面考虑,其中,不仅涵盖了天然气项目需要应对的既有风险,而且可能产生由各类投资项目所形成的相应风险。鉴于此,系统思考与分析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的风险因素,以及管控对策显得异常关键,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1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工作的特征说明

开展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旨在帮助天然气项目投资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发挥出天然气投资项目应有的作用。关于天然气投资项目的计划方案,能够为后续的投资项目建设进行指导,并当成主要的参考和根据,有利于确保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获得更好的效果。通过明确天然气投资项目管理过程当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将带给天然气投资项目的落实很大的借鉴和帮助[1]。通常情况下,针对天然气投资项目而言,开展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工作,涵盖了下述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天然气投资项目属于新型能源项目的类型,能够为相关企业与工作人员带去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管理方式的启发和帮助。应该紧密结合具体的天然气项目情况,最终选用科学的管理方式。第二,天然气项目涵盖了相应的主体工程、有关配套工程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水资源与煤矿资源提供、道路与管道以及林园施工等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所以,进行天然气项目的投资管理应该细致进行分析与考虑。第三,鉴于天然气项目所运用的技术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干扰,管理的难度十分大。所以,开展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的过程当中,应该细致掌握有关工艺技术和特征,梳理其中的关联情况,尤其对于天然气项目的建设、调试以及投产等不同环节,应该发挥出良好的协调作用[2]。

2天然气项目投资工作的实践价值

2.1安全、绿色且环保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天然气属于非常安全的燃气类型之一,不仅不涵盖一氧化碳,而且对比空气更加轻,当出现泄漏情况的时候,则会朝着上方进行迅速扩散蔓延,难以积聚产生相应的爆炸性气体,在安全方面表现较为良好。通过将天然气当成相应的能源,能够缩减煤与石油的实际使用量,使得长期以来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情况得到好转和优化。与此同时,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的类型之一,可以降低二氧化硫、粉尘的排放量大约100%,相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为65%、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为49%,降低了酸雨的产生几率,让整个世界的温室效应均得到缓解,使自然环境的质量保持合格的状态。除此之外,对比人工煤气,天然气与其同比热值的价格是近似的,而且天然气更加清洁,可以增加相关灶具的使用年限,并且对降低广大用户的维修支出费用也非常有益[3]。

2.2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并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进行天然气项目投资的过程当中,需要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如此才能达到既定的经济投资管理目标,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实际上,天然气属于全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绿色环保能源,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天然气的运用而言,属于十分广泛的,以现阶段的情况来讲,已经在天然气发电、工业燃料运用、化工工业制造、技术生产、压缩天然气汽车以及城市燃气等不同的行业领域中均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3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3.1市场方面的风险因素

作为天然气项目投资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市场的情况与天然气项目构建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是密切相关的,风险具体体现在针对下游市场的开发与营销速度较慢、效果较差,所投入的产品无法满足相关的营销收益要求,导致形成了经济危机的风险。

3.2资金方面的风险因素

由于天然气项目拥有很大的投资,在资金方面的要求很高。针对天然气项目的业主来说,应该拥有充足的资金,所选取的融资途径不同的时候,形成的资金成本也是各异的,在项目的经济收益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对比那些很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而言,国企的规模更大,融资的经济成本也较低,易于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优势特征十分显著[5]。

3.3气价方面的风险因素

所谓气价风险,针对的为实际气价处于某些意外的状况时,已经超出了合同要求的供气价格的情况,如此,将会导致有关工厂与下游运营环节所获得的经济利润严重降低,从而形成了经济上的危机。

3.4技术方面的风险因素

对于天然气而言,面临着一定的技术风险,针对的为关键技术的打破对从前能源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当选用的技术发展方向与未来运营发展规划不相符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大的发展阻碍。实际上,天然气属于全新的行业,虽然全球拥有了基于工业化建设下的相关甲烷化装置,不过技术风险尚未消失,对于甲烷制备和应用经验的欠缺,为建设与经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隐患。

4天然气项目投资中风险的合理管控对策

4.1重视天然气市场的调查工作

为了达到使天然气投资市场中的风险下降的目的,应该重视开展天然气市场的调查工作。由于我国天然气市场的价格局限于相关政策,有关终端价格涵盖了长输管道与配网,而天然气产品进到市场当中则会通过很多的不同环节,所以,进行天然气投资项目的选取过程中,应该对下游环节加以重视。正式开展天然气工程建设以前,应深入掌握市场中的状况,以不同产业的能源耗费、经济收益以及消费水平等方面为主予以科学分析和探究。并且,对于天然气的消费存在季节性特征,当下游方面的需要更加平稳的时候,方可以保证相关生产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且实现和下游配网、运输及燃气企业之间的长久合作效果。

4.2加大有关政府部门在投资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

我国在绿色环保方面所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针对那些已受污染严重的能源而言,要求则更加严苛。开发天然气需要满足我国环保的标准规定,因此需要使天然气的投资风险下降,获得政府部门的投资资金扶持。制定针对建设阶段的财政补贴与税收减免政策、针对运营阶段的价格补贴等,进而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通过依靠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再加上人才与市场等方面相关有利政策的落实,能够进一步降低运营风险。

4.3强化对合同气价的管控与要求

进行合同谈判的过程当中,有关购气方应该要求增设一个最高限价到相关的价格公式当中,反过来,有关供气方同样可以提出设置一个最低限价的要求,进而确保双方的各自利益均获得保护。

4.4加快天然气开发和运输技术的科研速度

在有关开采机构接收到勘查机构传送的相关开发数据之后,应该处于最短的时间中颁布相关的采矿安全管控要求文件,并制定出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同时,定期开展针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活动,教会其使用相关的安保设施。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相关安保设施的功能,使其利用效率获得提高,保证一定的安全性。而进行运输的时候,则需要明确具体的安全管理任务,并编制应对策略。

4.5确保天然气开发管理的安全性

开采天然气时,需做好产品归类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着重管控加工环节的安全,发挥出应急方案的作用。同时,以定期形式对相关工作人员实施安全培训和教育,进而达到既定的安全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