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11 16:41:41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优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70-02收稿日期:2016-01-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由“精英化”逐渐转变为“大众化”,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近年来,高职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伴随而来的教学管理工作成为影响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完善和发展先进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从而为国家提供更多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对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积极探寻已存问题的解决办法,促进高职教育向良性化发展。

一、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体系陈旧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已有20余年了,许多高职院校都是从职业高中或中专发展而来的,这类高职院校往往因为历史遗留问题没有相对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这种陈旧的管理体系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现代高职教育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且毕业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学校故步自封、不求变革,不推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无法确定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及企业需求三者之间的契合点,那么“变教育管理为服务管理,以服务的理念去培养人才”就无疑会成为空谈。

2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的发展周期较短,这与我国的教育发展历史有关,但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石,需要客观地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缺乏系统性,不似正规大学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管理中还是以管理者的工作经验为主,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与企业进行联合办学时,管理经验往往存在严重的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

3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评价体系不完善

如果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运用得当,可以充分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目前,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当中,监控和评价体系仍然不完善和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随心所欲、课堂纪律散漫以及教学风格不适宜等。正是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在监控和评价环节时常出现违规和舞弊现象,使之无法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整体提高。

4教学管理责任主体分配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是从过去的中专或技校发展而来的,因此在管理模式上,大多由教务处对教师、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实施“大一统”的管理模式,而如果将管理权限分散到其他相关部门,又在无形中造成了主要责任承担不够明确和科学的现状。

因为多个职能部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参与和分担,如果职能分工不明,就会出现部分工作多头管理的难题,这种责任重叠容易给实际教学管理工作带来矛盾,甚至会出现彼此推诿的问题。

二、优化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对策

1改革高职教育管理模式

创新教学管理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首要工作。

一是要建立契合社会需求的管理体制。高职院校要建立两个层次的管理模式,以系部为主体,统筹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实现管理体制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在进一步明确学院和部门的各自职责之后,赋予它们各自的管理权限,以促进教师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真正构建起职业院校的双级教学管理体系。

二是要强化各部门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这样就会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重心不断下移,能够充分调动起各基层单位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能够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吸取教师的合理化建议,并及时地将之反馈到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最终实现全院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强化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没有高效的管理队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将会陷入无序状态,这就无法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更好地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应在明确教学管理的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本学院的实际状况,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机制,从而提高教学管理绩效。而学院领导也应重视教学管理在学院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教学管理人员职称评审机制,并注重他们个人的职业发展,通过激励性的手段来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打造出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教学管理团队。

3创建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学院要引进激励与竞争机制。在任何一所学校,处于教学第一线的都是教师群体,因此学院应采取合理的激励手段来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竞争机制能够激发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教师更有创造力地、全身心地投入人才培养工作当中。

二是探索改革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改变教师评聘条件中倾向于课题项目的级别高低以及的数量多少及刊物级别等传统模式,而应将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教师职务聘任和各种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三是建立专业动态设置和调整机制。成立由各行各业精英人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确定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设置管理,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形成常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灵活调整专业。

4突出课程特色,加强实践性课程

高职院校在改善教学管理方面,首先要突出课程的特色,高职院校需要打破当前“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生源建立起适用于该学生群体的独特的管理模式,要强化职院学生培养的实践性特色,凸显出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迥异的一面。同时,也应突出课程的地域特色,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方面,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分析是否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或者人文资源,与课程相结合形成“本土化课程”,这样就会大大促进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在社会上也更具有个性。另外,要增加实习实训课程的课时安排。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保证课程体系严谨性的同时,更要突出课程的特色即实践性。

参考文献:

傅晓亮高职教学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路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李卓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时代教育,2014,(7).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第2篇

关键词:高校 违纪学生 教育管理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65-03

近年来,大学生违纪行为和动机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违纪数量呈上升趋势。违纪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违纪前的预防和违纪后的处罚,以及违纪的成因、动机、心理等问题上,而对违纪学生常常是一罚了之,或处罚后虽有谈话及相关思想工作等,但往往由于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效果不能得到保证,而在理论界关于学生违纪后的教育管理,也鲜有深入、系统的探讨研究。

一、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进展

关于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侧重于对违纪学生受处分后教育管理的必要性和不成体系的对策建议的论述。

1.起步研究阶段。高军(1990)率先从理论方面提出了切实加强对违纪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高校一项紧迫的任务,并从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心理素质、增进人文关怀、建立考察制度四个方面提出了违纪学生受处罚后的教育管理思路;黎明(1997)针对违纪学生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现实处境,详尽分析了违纪学生毕业前的思想动态,并就如何加强教育与管理的针对性,因势利导,调适违纪学生的心态,做好违纪学生的后期教育与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李述勇(1997)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违纪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化违法违纪学生的有效性提出了看法和思考;在应用研究方面,余晓涛(1994)对西安交通大学1990至1996届毕业生283名违纪毕业学生进行跟踪教育,有197人跟踪教育成功。

2.深入研究阶段。进入21世纪,对高校违纪学生的研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违纪学生的心理、心态,到学生的违纪成本分析,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均显示出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和系统。袁虹、陈钧浩(200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宁波市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期间违纪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提出了简单地用“堵漏式”的惩罚手段是被动的、消极的,效果也未能尽如人意的,要减少和杜绝高校违纪现象的发生,需从预防和教育两方面加强工作。毛祥成(2002)首次提出了将法学理论运用在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上;李宇阳(2003)结合其工作实际,对违纪学生的心理表现作了系统分析,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排除违纪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措施;陈建华(2004)提出对违纪学生后期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教育与引导上的实效性。叶颖华、刘国华(2008)从学校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学生工作者应致力做好违纪学生的心理矫正和品德教育;中山大学王燕芳(2009)指出,辅导员要注意抓好违纪学生的事前教育、事中跟进、事后关爱三个阶段的教育引导工作,在教育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集体和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以期切实有效转化学生的思想;曹焜纯(2010)通过研究得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日常教育”为主导,制度保障为补充,能有效解决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转化这个难题。王永建(2001)、李彦军(2008)、李艳红、薛艳丽(2009)、刘江涛(2009)、袁利、李颖、李阳模(2009)、王萍(2009)、杨七娣(2010)、王曼曼(2011)等,均从不同角度对高校违纪学生后续跟踪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高校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侧重于对违纪学生教育的必要性、教育的途径、方法、学生违纪后的心理,以及从不同角度提出教育管理对策等方面。对高校违纪学生后续跟踪教育的体系、模式、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颇为鲜见,尤其是针对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实证研究更为罕见,国内高校中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规范成熟的违纪学生跟踪教育管理体系。因此,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加强对违纪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高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笔者通过网络和电话方式,对国内共28所“985”、“211”高校89名学生工作战线的辅导员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对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认知和行为、所在学校违纪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情况等。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第3篇

1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现状 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是目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工作。多年以来,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对高校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中,用来维护教育的公平,使公民享受的平等权利得到有效地保障。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体系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工作,对于学生工作在资助的概念、资助的方向、组织的结构以及资金保障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国家建立和健全了把助学贷款作为资助的主体,以国家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支撑的政府性的资质体系。与此同时,需要高校在保证具有足够资金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把无偿的资助以及奖励性的资助最为资助的原则,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提供财力上或者是物力上的支持,保障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2当前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1对学生资助的目标非常单一,产生了注重结果,对过程进行忽视的现象 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帮助其顺利的毕业,是当前国家和高校资助学生的目标,但是从高校教书育人的教育方面来看,仅仅从经济上对学生进行资助或者只是注重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的教学目标非常的单一,内涵以及外延都不够丰富。 2.2对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的不够平衡: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是通过经济、晋升以及素质能力三个方面的资助工作作为主线,其中,精神资助体系与素质能力资助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于灵活性、个性化的资助以及素质能力方面的资助力度还不够。 2.3资助的内容不够丰富: 高校对于学生的精神和素质能力两方面的资助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或者说开展的项目非常的形式化,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未能有效地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 2.4对学生资助管理的信息比较落后: 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资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与教学、学生管理等比较成熟的领域相比还未形成适合高校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学生的资助政策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3高校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措施 3.1建立两个主体并重的三维管理体制: 对学生进行资助的工作对于以及受到资助的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是当前资助工作的两个重要的主体,要想把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好,必须要围绕这两个主体来进行开展,让两个主体之间进行互动,这是把学生的资助工作做好的重要前提。要想建设三个维度的管理体系,必须要把三项的管理做好,也就是要把队伍的管理、资金的管理以及受资助学生的管理做好。 3.2进行全程建设,建立零距离的服务体系: 对零距离的服务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三方面服务的工作做好,也就是全程服务、一站式服务以及循环式服务。 3.2.1全程服务: 全程的服务,也就是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过程的服务,认真做好“服务五加一”工程建设,“五”就是在每个学期之内和学生进行一次谈话、指导学生去读一本比较好的书、领导学生去参加公益性的活动、让学生撰写一份关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让学生听取一次人生的报告。“一”就是和学生建立一生的友谊。 3.2.2一站式的服务: 把对学生进行资助的管理部门作为主体,把相关的资助部门连接起来进行一站化服务,学生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查询。 3.2.3循环式的服务: 循环模式也就是学校和政府按照既定流程对学生进行循环服务的过程,使学生的资助工作得到保障。 3.3使学生的资助管理体系更加的科学和完善: 对学生的资助管理体系进行建设,对资助的项目情况进行网上评审以及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提高工作的效率以及资助的科学化管理。通过建立资助管理的系统,使学生的信息数据得到标准化,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使工作的流程更加的规范,对学生的家庭信息进行实时的掌握,使数据更加的科学、更加的准确,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使资助的工作更加的公平、更加公正以及更加公开。 4结语 高校对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资助体制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对此,高校要把“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当做资助目标向“帮助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资助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中的公平,为国家产生大量的人才提供保障。 作者:何静琨 单位:吉林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第4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高校;教学质量;校内监控;管理体系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数量逐年递增,专业类型和招收人数也有增无减,这种态势并没有想象中的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反而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大学毕业生常常出现找工作难的情况。众所周知,学生就是要以学习为主,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教学质量才是学校应该关注的重点。现如今,我国大学教育既充满挑战也面临机遇,知识时代的到来和文化的传承,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样的现象,我国各大院校一定要抱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严把教学质量关,在教育中加大投资,引进先进的设备、教学资源,选拔优秀的教师团队。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从校内抓起,做好内部监控,对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并完善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高校教学质量校内监控与管理的基本含义

高校教学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它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素质水平,与市场建设息息相关。所谓的校内监控是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水平的调查,它监控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有“人”,还包括学校的各项教学措施、基础硬件和资源情况,在监控的过程中,有助于高校明确了解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师的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管理不同,课程教学质量的管理是利用标准化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资质进行评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高校学生的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计划和教学体系,做好综合性管理,变单一管控为全面管理,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其形成一体化建设流程,从而切实完善高校的教学能力。

二、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校内监控

高校教学质量的校内监控涉及到的内容较为多样,监控也不是一句空谈,它需要完善的设备作基础,也要有良好的监控条件,并且需要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进行把关。具体而言,监控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监控的结构。监控结构是教学质量控制的基础,要保证职责的明确性、层次的合理性以及权限的分明构建。所以,校园监控组织一定要做好多级控制,从院系到学校都要严格加以控制,分布加以管理,逐级监管,负责,做好协作和分工。

第二,评价监控的结构。教学质量的监控从本质上而言是为了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根据不同的监管目标、监控对象,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评价规范,其中还包括过程性评价、条件性评价和随机性测评,完善它的实际操作性,构建测评的核心力量。

第三,教学信息监控结构。教学信息是教学质量得以提升的中心方法,也是控制好信息流的源泉。各大高校要坚持引进现代化设备,利用最科学的方式采集与教学情况有关的信息,并及时做好分析和决策工作,提高监控的整体水平。

第四,教学环境监控。教学环境是教学的外在情况,它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既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也包括软件情况,学校的景色、学习氛围、设施设备质量、科学资讯等都包含在内。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树立踏实学习的作风,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通过全方位的监控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课程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健全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管理科学性的关键和基础,也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的重点。

(一)完善决策指挥管理体系

决策指挥是指导管理工作的核心,高校要建立决策的良性循环机构,由校长负责总指挥,校内领导、主任干部以及教师队伍都要加入其中,根据自身的职责分布进行管理。结合教学现状,对高校的办学方针、人才的培养开展测评,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出教学的能力。

(二)教学信息系统的构建

教学信息系统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也是软件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中枢,学校领导、教学专家、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信息建设工作,通过网络技术的引进,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并结合市场对人才的定义,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系统的构建,及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措施,做好他们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运行系统和评价系统

运行系统主要包括校级和院级两种形式,学校监控负责质量管理的总体性,各院校则注重细化管理。各运行单位要定期进行检查,对教学情况加以管理,完善运行体系。另一方面,学校还要打造完善的评价系统,组成专家和管理团队对教学情况加以诊断,开展全方位测评。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关键,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方式,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我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我国各大高校面对教学的挑战,一定要做好质量监控工作,完善管理体系,以科学的方法把好质量控制关,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地方高校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陈慧.借鉴ISO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6,03:38-39.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第5篇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019-02

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涵及建立其体系的必要性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将“教学管理队伍”定义为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专职管理人员、院(系、部)主任、教学秘书和教务员等。其A级标准为“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它要求教学管理人员个人素质具有适应管理工作的德才结构和从事管理工作必须的业务水平,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决策、调控等多方面的能力,还应有理论和学术水平。继续教育正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继续教育的定义是:“广义的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可理解为,根据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高校在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所实施的促进其专业发展的学历性和非学历性的教育活动的总称。包含三个层次:第一,继续教育的受教育者应该是在职教学管理人员;第二,继续教育的形式是多元体的集合;第三,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专业发展。

(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继续教育是对各类人员进行知识补充、更新和扩展的教育,是一个推广新理念、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平台。继续教育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鲜明指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通过继续教育,转变观念、优化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是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办学模式、内部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学科发展、教育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也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的对象是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建设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推进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必须纳入到专业化轨道,这不仅是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得以发展的动力,是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工作多年后,其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基本定型,原有的管理程序、心理习惯等基本熟悉,这将使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进程处于停滞状态,其个人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渴望就不如以前那么强烈,因而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对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相比职前培养来说,继续教育对于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更为重要。因为职后教育的时间更长,更容易使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发生“质”的变化。

(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需要

当前,我国缺少教学管理人员专门化培养的学科体系。教学管理人员来源复杂,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此外,高校缺乏对教学管理人员发展的统筹规划,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常常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教学管理人员继续学习的动力不足。就个人发展而言,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由于疲于日常行政事务,在发表教改论文或申请课题方面很难有成绩,教学管理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难;另一方面,管理岗位的职务呈“金字塔”形,教学管理人员职称晋升较困难。因此,建立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能有效拓宽教学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是适应教学管理人员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构建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把教学管理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上存在认识偏差,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缺乏得力措施,使用多、培养少,加上经费、时间等因素的制约,造成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并有效实施,是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学历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四个层次。在本科层次,已开设有教育管理专业,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有教育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即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管理方向)和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方向)作为支撑,但单独设置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博士点尚未建立。因此,应根据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探索建立以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依托,以培养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为目标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硕士和博士学历培养体系,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理论和学术水平。

(二)教学管理人员的系统培训体系

系统的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体系应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等三种类型。岗前培训的重点是帮助新任教学管理人员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了解岗位职责,熟悉工作程序,掌握工作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日常培训主要涉及高等教育管理理论、高等教育管理方法、计算机应用技能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专题培训重在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满足教学管理人员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推动教学管理人员由实践型向实践―研究型转变。此外,还应注重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外知识培训,譬如,管理心理学、沟通学和法律知识等。

(三)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

学位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与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不同,它培养的是有一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从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较适合工作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应是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重点。目前,教学管理人员可通过攻读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学位进行自我提高。

(四)教学管理人员的社会化培训体系

专业协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发展性培训的重要力量。专业组织在保护和造就专业人员、孕育和维持一个专业特定的知识和服务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扮演关键的角色。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发展和壮大,全国和区域性的教学管理工作专业协会也得到蓬勃发展,协会培训工作也已大量开展。要加强对专业协会培训的支持、指导和监督,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提高培训质量,使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与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

构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机构、高校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的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职能,做好政策支持和对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的审批工作。培训机构要根据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保证继续教育质量。高校应通过制定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学管理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明确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要把继续教育作为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必要活动认真对待,积极主动地参与继续教育。

(二)建立与完善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评估机制

评估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督促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培训,提高培训成效,检验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检验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为调整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计划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形成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丰富与拓宽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从学校战略发展需求出发,依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现状,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继续教育,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在培训前,既要立足于现在,又要着眼于未来。要不断分析社会人才的需求,不断探索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新路子,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做到培训有前瞻性。在培训形式上,应根据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特点与需求,针对具体情况采用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如学历培训、在职进修、访问学者、校本培训等。在培训方法上,还应尽量避免“喂”和“灌”,要注重“引”和“导”,让教学管理人员愉悦地接受培训,使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迅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柳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2):11―12.

[2]蒋鸣,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8):176―178.

[3]王晓燕,关于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06,(7):49―50.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第6篇

关键词:高效管理体系;教学质量;对策

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已经大众化,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都得到了保证,但是随之而来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们的关注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改革阶段,到了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首要任务就是推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而对高校而言要想做好教学管理质量就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都引入国外的比较先进的教学制度,比如ISO9000,都是利用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完善学校本身的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但是很多高校在自身的管理建设中就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寻找一条比较合适的解决途径。

1我国高校和国外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模式

发达国家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模式有美国和英国两N模式,其中美国的模式主要以中介组织为主,美国的教学评估活动由教育部认可的中介组织来认证,包括院校的认证和专业认证,政府也不参与评估的过程。而英国模式比较多元化,主要是民间组织、高等学校和政府共同参与管理,英国的教学模式更强调自身的教学质量,所有的教学评估活动都由学校完成而外部的评估只是对学校进行评估认证。目前我国的教育部也在积极的学习国内外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势,教育部对各高校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教育部应当引导国内的教育评估模式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仅仅只由政府来完成评估认证。教育部也在新的教学评估活动中做出了要求:学校与自我评估为基准来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体系,评估内容包括:专业认证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监测、院校评估等,再结合政府,社会机构和学校建立起和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吻合的管理认证制度。新的教学评估体系,要注重建立学校自己的评估认证制度和和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部门要保证本科教学评估活动,就要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并且督促各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对各自院校进行定位,这与ISO9000指定的教学管理体系认证的管理目标相同,两者都是为了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监督,保证人才质量的培养。外界通常通过对本科教学的评估来鉴定本科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格,相当于对本科学校进行了一次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该校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否适合当代的发展趋势、是否更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

2我国高等院校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将ISO9000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相比之下,我国将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教育领域时间较短,而且主要应用在各类职业教育领域、军事教育领域以及航海教育领域等。目前我国应用该标准的高校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而航海教育领域是应用该标准比较早、比较成熟的领域。

我国引进该标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该标准在西方教学体系中表现比较出色。比如我国的航海类高校引入该标准就是为了适应国际公约的要求。早在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就修订了国际公约并对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明确提出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而我国在1997年就制定了相关规定,要求我国航海类的院校也必须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体系而且还要接受外界的审核。为此我国的航海类院校率先建立起了质量管理体系,从某种层面上讲ISO9000族标准对我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航海类院校都把ISO9000族标准应用到了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航海类的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环节方遵照相应的管理方法确定各个过程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履行各个过程的职责权限,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我国高等院校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1对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不足

在这套体系的运作下相关教师对该套体系却并不了解,没有发挥出该套体系的作用,很多教师对该管理体系甚至有认识误区。在中国有许多名牌大学并没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作为教学保障,但是这些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就非常高。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没有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体系,但是必须有更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每个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制定的,而且有健全的体系、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行,这都算是一套非常优秀的质量管理体系,都能够保证对人才的培养。而且各个学校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体虽然在结构等方面不相同但是都有一致的规律性:各个高校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自身的办学,有着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都制定了相应的科学培养方案,并且建立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制度;还保证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加强教学评估活动包括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能够及时的收集教学信息和学生或者教师对该套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计划;学校也有自己的保障机构来保证该制度的顺利实施。而外部的审核不过就是为了拿到几个证书,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要靠学校内部的质量认证评估体系来认证,有时候必须要靠外部认证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只有当与外部进行比较的时候高校才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利于高校进行自我修订。学校内部的审核通常是学校内部人员来找出相应问题,而外部审核就是请别人来为自己找出相应的问题。

3.2其实审核工作本身就是教条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审核工作就是一种浅层次的要求,只是根据相应的依据来做记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比较高的层次就要求看到执行的效果和是否立即生效。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审核的理解还没有上升到比较高的层次。质量管理体系通常不注重教育的内容,只是强调教育规范化、程序化。但实际上,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也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保障人才的培养。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有些高校在执行教学管理体系时不注重创新、缺少创意,只是一成不变的按要求执行,这就是程序化问题比较严重的表现,比如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固定的事情不能够灵活地进转变,不能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自身的计划,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效益的弱化了。而且相关认证机构的评审人员也没有相应的教学经验导致执行能力不足,而且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审核的工作结果可能并不准确,导致审核工作的主要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

4关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对策

4.1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的两种手段其就是本科教学的评估,另外一个就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只有将两者结合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是用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并且起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作用。高校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学、管三方面并且对相应的需求信息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够切身实地的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在实际执行中要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来获得更为客观的评价。

4.2高校应该注意加强二级教学单位质量管理

让教学管理活动和质量管理相结合,使管理的责任更加具体化,更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二级教学单位在培养人才管理方面的作用。另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仅仅依靠外界的监督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保证,真正的教学质量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和学生将相应的信息反馈给学校管理人员,高校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这种内部的反馈与评估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然后再结合外部的评估,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就能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论是民众还是教育部都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注重学校自身的建设还要培养出符合时代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近年来很多的高校将ISO9000族标准的管理模式引进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来,这也算是高校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我国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也需要高校管理者进一步的探索和总结,教育质量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只有促进高校教育的质量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办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桂涛,王振兴,徐素繁.高校建立和运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5.

[2]李长毅.新办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问题和对策――以琼台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

[3]郭元勋.教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4]徐文婷.高校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张秋硕.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估组织的发展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第7篇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绩效管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立足绩效管理的基本原理,论述了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原则,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实施绩效管理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发展的需要,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许多高职院校加强了对二级教学单位的管理与改革。其中,建立健全二级教学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稳定高职教师队伍,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一、绩效管理的含义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强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组织和个人同步成长,形成“多赢”局面;绩效管理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参与。

绩效管理包括五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和绩效应用。无论组织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绩效管理对于提升组织的竞争力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管理是指高职院校在院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由学院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并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使系部成为一个独立责任中心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随着管理自的扩大,如何实施公平、公正、高效的绩效管理引起了高职院校各级各部门管理者们的高度重视。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三大基本原则:

1.目标一致性原则

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必须为实现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服务,在学院层面的体系和方案的指导下,根据二级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岗位设置、目标管理、工作内容及工作量计算方法等具体实施,引导教师的行为向学院和二级教学单位的发展目标靠近。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充分的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认识工具,对高职教师工作行为的不同绩效做出客观的科学的评定。在评价工作程序和实施方面能够客观地反映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反映教师工作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并区分出客观存在的不同工作绩效。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师绩效评价,达到改进教师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3.发展性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立足点不仅要放在职级聘用、升降级、加减薪等奖惩性方面,更应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促进教师和二级教学单位乃至学院的共同发展。

三、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与思考

1.规范绩效管理体系的流程

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的绩效管理体系同样应当由绩效计划、绩效实施与管理、绩效考核以及绩效反馈等环节构成,并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过程。其中,各个环节的作用不可或缺、无法替代,是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确立目标、开展工作、评价激励、反馈沟通乃至改进调整、不断上升的制度保障。

2.制定具体量化的考核指标

制定能够充分调动二级教学单位工作积极性的考核指标是有效推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因此,应将定性的“效率指标”与量化的“业绩指标”密切结合,合理分配权重。同时,考核指标的量化还必须精确,就如同一把尺子,准确地度量出各个绩效层级,拉开距离,分开档次,保证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

3.丰富绩效管理沟通方式

高职院校的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拥有知识资本,渴望充分施展个人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乐于接受引导型管理和网络型沟通。因此,在沟通过程中,二级教学单位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正式沟通方式(书面报告、一对一正式会谈、会议沟通)或非正式沟通方式(走动式管理、开放式办公、工作间歇沟通、非正式会议)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管理者应注意沟通技巧,善于倾听教师的想法,避免将主观意愿强加给教师。有效的沟通,可以消除抵触和误解,产生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4.强化绩效管理激励机制

构建激励机制是院系二级教学管理这一模式得以推行的重要保证,也是调动二级教学单位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可采用目标管理激励机制,即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工作分解为若干任务,将若干任务分配到相应的部门和岗位,并根据目标要求进行考核与监督,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保证教学工作能圆满完成。激励机制的制定,就是要以目标管理为基础,根据二级教学单位、部门及教职员工对自身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分类别分等级的进行相应奖惩。有了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各部门及教学员工明确了自己的工作任务与工作职责,对工作状态与工作成果也有了比较明确的期待和认可。

当前,在高职院校二级教学单位管理模式中引入企业绩效管理理论,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与机制,能够全面提升学院、二级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的绩效,使内部人才得到成长,同时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使人力资源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促进高职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黄汉涛.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08).

[2]张成.浅析高职院校二级学院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科技经济市场,2012(08).

[3]吴冬梅.绩效考核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罗元,陈炳和.高职院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设计与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4).

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第8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173-02

我国的旅游业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有着很大的缺口,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为了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具有社会潜力,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高校需要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从而改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起适应社会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体制。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起步比较晚,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没有形成自身所特有的品牌效应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站高度的限制,对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实践教学与旅游管理专业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可是实践教学跟不上的现象,最终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理论学习流于形式,而学生们的实习情况很糟糕,实习层次不高,取得的效果很不理想,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阻碍。总而言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研究存在着许多问题。

1.办学思想滞后,办学市场定位模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为了培养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可是现在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都受到传统学科的影响,比如历史、汉语言、数学、英语、地理,拥有很重的专业背景,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最后结果只能是人才教育模式单调,缺乏变通,几乎大部分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同一技能型的服务人才,而不是培养出中高级旅游管理型人才。另一方面因为旅游技能服务型毕业生太多,造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以上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高校对于旅游教育层次的定位不清,比较模糊,没有做好旅游市场人才需求调查,不能找到自己在旅游管理这个专业上办学的市场定位造成的。

2.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第一,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都是技术性、工具性比较强,涉及到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比较多,而比较实用的人文社科类这种文化含量较高的课程特别少,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没有与旅游管理相关的人文知识沉淀,少了社会历史上的厚重感,在旅游管理工作上的可塑造性和发展潜力不足,与现在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需求和学生在旅游管理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第二,现在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计划的课时设计不科学,设置的专业课程门类较少且不全,和当今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博古通今,背道而驰,造成现在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整体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第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些课程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并且课程的侧重点不清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有一定的阻碍,比如说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一些课程有严重的内容重复现象。第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大多是老师讲授的多而进行实践教学的少,让日常教学和社会现实应用相脱离,而且,现在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没有自己的实习基地,或者旅游实习制度不合理,实习基地没有完善。第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死板,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适时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和课程,不能适应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现状,因为没有前瞻性而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的主要矛盾。

3.传统的旅游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因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职业教育方面的缺失,造成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误解,不能根据实际来进行定位,把自己的期望值设得过高。可是现在的旅游业从业人数过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从基层开始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慢慢地上升到自己的理想职位。而好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理解不了这一点,心理落差比较大,难以适应基层工作,导致旅游从业岗位流失现象特别严重。这虽然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有关,但是和我们高校的传统的旅游教育观念不无相关,对学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消极就业影响。

4.师资建设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因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得比较晚,好多教师都是其他相近专业转过来的,造成了这些教师理论学术水平特别高,而旅游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特别少的情形。另一方面高校新聘请的年轻教师在理论学术水平上不高,也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经验,远远不能适应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需要。另外,高校的经费和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激励教师进行学术的研究和新知识的学习,使学校的旅游科研不能很好地进行,不能达到教学和科研共同进步、互相促进的目的。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加强校企合作,树立开放型办学思路。改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观念,转变以前那种实践教学依附于或者归属于旅游知识理论教学的模式,必须要让教育教学观念适应社会和旅游市场的需要,找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办学定位,符合旅游市场发展规律,开创符合市场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让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可以分为两方面,简而言之就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走入社会,走入旅游行业,知道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方向。学校可以让学生去一些有名的旅游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知道旅游企业是怎样运行的,明白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增长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见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旅游企业中去,共同研究设计旅游路线,帮助旅游企业进行导游讲解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锻炼旅游工作能力。请进来就是请旅游这个行业中比较出名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来进行专场报告和讲座,让学生面对面地请教专业人士关于旅游方面的实践知识,使学生了解当下旅游行业的近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知道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刚毕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中如何快速成长等。

2.建立与市场接轨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是一定要考虑旅游市场的需求,以及旅游企业各部门设置相吻合,比如在人文素质课程中需要根据市场需要增设办公自动化课程、酒店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专业旅游职业外语课程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如何工作劳动,怎样与人相处和团队协作等。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要健全学校的经费和管理制度,鼓励学校教师进行旅游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激励教师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调动和奖励学校老师进行旅游管理教科研活动。第二,鼓励学校青年教师在旅游管理这个领域的再学习和继续深造,学校要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远程网络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历层次。第三,聘请国内外著名的旅游界的教育专家、有名的企业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改善学校的老师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缺陷,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拓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徐少阳.浅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黑河学刊,2008,(01).

[2]李茜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