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数学微课堂

初中数学微课堂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9 08:55:03

初中数学微课堂

初中数学微课堂第1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中也逐渐广泛应用微课堂。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有效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重点分析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课堂;初中数学;翻转课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目前微课教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是教育界热议的焦点。微课是翻转课堂的基础,翻转课堂教学离不开微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也是微课教学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微课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是目前教育中全新的教学手段。那么,对其进行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微课堂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一)微课堂

顾名思义,微课就是课程的微视频,是为了满足新课标及教学实践的需求创建的教学模式。微课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基础,教师针对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及某个知识点制作的教学资源及视频。微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视频和片段,其中主要包括与教学相关的设计、课件、教学反思、测试及反馈等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主题分明的应用资源。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也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指的是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观看微课视频,并且自主学习其中的知识进行练习,教师通过课堂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教学形式是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进行教学,创新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家中通过练习消化知识。这个过程有“翻转”的意思,所以也叫做“颠倒课堂”。

二、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微课堂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都各不相同,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照顾到每个学生。使用微课模式,能够使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独立完成练习,对于一些困难的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及教师辅导,以此解决问题。翻转课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忙起来及动起来,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翻转课堂承认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通过微课视频,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二)提高学习的互动性

通过微课模式教学,教师从传统的教育者变为了合作者。教师能够参与到学生小组学习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还可创建学习合作小组,使学生能够相互帮助及学习。翻转课堂使学生有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文化:将学习当作一种实现自我需求的活动。

(三)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使用微课视频,为学生传授教学知识,节约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时间,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创建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及问题进行有效讨论。教师还可以抽空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巡视,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对数学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的内容,教师不用反复进行讲解,学生可以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消化和理解,有效的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微课堂在初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微课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型—设计并制作微课—设计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任务—收集和分析学习数据—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辅导并且对教学计划进行反馈。其中在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堂的应用则可以从概念教学、例题教学以及复习教学几方面着手:

(一)概念教学

对初中生来说,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及能力都各不相同,数学知识又相对比较抽象化,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学生讲述概念性知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难以理解和消化,那么学生的学习质量就不理想。使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将数学中的概念转化为通俗易通的语言,便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及巩固。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浅述二次根式的定义,然后播放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够再一次的理解二次根式定义,通过小视频,学生就能够深入了解并认知二次根式的定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微课视频中的语言尽量通俗,教师可以使用图片、符号或者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

(二)典型例题教学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例题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及巩固数学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典型例题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选取比较典型的例题,并且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三角形知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无法一些三角形的例题,如“在ABC中,AB与AC相等,AD是BC中的线段,BE与AB相平行,那么请证明AE=EC。”教师首先还是要先制作微课小视频,为学生进行动态教学,引导学习,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来证明AE=EC。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知识内容对例题进行讲解,能够使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在之后的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这类题目,能够回顾视频中内容,以此解决问题。视频的动态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记忆力。

(三)复习指导教学

初中生由于学业比较紧张,通常都是复习的内容较多,但是时间却很少,那么如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辅导学习的时候,可以提起为学生录制微视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情况选择性的观看视频,并且自主完成练习。之后,教师通过学生对学习及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课堂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

四、结语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创造出了许多的高新技术,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微课就是其中的一种。微课主要以课程教学视频或者片段为主,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获取知识,教师帮助学生消化这些知识,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课程的改革,微课模式以满足不了教师教学需求,那么就要加入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总而言之,将微课模式应用到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面对较难的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以此来巩固知识及加深自己对知识的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黄尤田 单位:重庆市黔江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李晓红.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设计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6,(03):65-67.

[2]胡爱萍.例说初中数学翻转课堂[J].新课程,2014,(11):99.

[3]杨丽娟.“微课”让初中数学课堂“翻转”出高效率[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2):31-33.

[4]刘海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探索[J].教育信息技术,2016,(06):67-70.

初中数学微课堂第2篇

关键词:微课;初中;数学教学;合理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合理应用关系着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同时也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重要渠道。因此,需要针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才能够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任务。文章主要针对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理应用展开分析。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据相关统计学调查,约40-60%的初中数学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进行机械式灌输性教学,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下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数学教学没有突出数学的学科特色,也没有认识到初中数学教学要满足培养学生教学素质以及数学能力的要求,没有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任务中,导致数学学科价值没有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2.不合理的教学设计

由于我国初中教育在形式和模式中都有相当一部分是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这就导致了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单一性。初中学生由于整体数学基础较弱,并且呈现参差不齐的特点,导致对数学教学的接受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征,制定不同教学方案,因材施教,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1.微课能够加强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单一的教学灌输需要转化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共同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中具有探究性、体验性与实践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共同发展。微课的应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特征、兴起以及爱好进行了解,才能够制作出合适的微课。

2.微课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微课中要重视因材施教。将教学任务与教学大纲相统一,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差异,利用微课实现一对一学习,让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得到有效提高,让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合理应用

1.通过微课的特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初中生数学兴趣的基础。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初中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使用平易近人的态度、温和的语气以及亲切的举止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初中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包容,从而能够自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导致初中生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并且部分初中生不愿吃苦、集中力不足等都影响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个时刻,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初中生,对数学动作进行逐步讲解,为初中生讲述数学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初中生多写数学习题,对于有进步的初中生要加以表扬,让初中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2.利用现代化设备开展具体化情景教学

数学概念是将实际生活中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等规律以及本质在思维中的反应,数学概念的教学不能够简单通过教师的讲解,而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积极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概念中所蕴含的思想。数学概念是知识点的高度浓缩,也是有感性认知升华至理性认知的过程,在此阶段,需要对概念进行合理加工。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时,需要将概念加工这一过程完整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对概念内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准备相关的视频或CAD图像进行讲解,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于圆位置的确定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微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积极的影响,其合理应用能够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赣洪,何秋兰.微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适用性研究:以首届中国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5(8):11-14.

[2]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重点选题《初中数学三维导学案》微课堂录像课在江门台山顺利完成首次摄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13(5):61-62.

初中数学微课堂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当今课改的主阵地。它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架起了一座桥梁。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它不只是为了完成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需要实现学生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长期以来,广大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摸索并努力。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是提倡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特征体现在以一种挑战性方式呈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数学、思考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经常采取“一刀切”的行为模式,教师扮演着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忽视了学生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课堂的40分钟教学无效现象、甚至是“负效”现象大量存在。教师每天起早贪黑,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教师越教越觉得苦,学生越学越觉得累,滋生了各种厌学现象。针对此现状,笔者认为应寻求一个切入点,分析原因,并思考有效改善的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现今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我们新课程改革意图是背道而驰的,深入剖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海战术。张维忠教授认为,通过大量练习来学习数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有统计表明,赞同“数学教学中对揭示问题的产生过程很注重”观点的教师占80.09%,但课堂教学中对此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处理教材中的数学理论知识或冷僻问题时,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笔带过,以便留出大量时间进行题海战术训练。此现象并未引起教师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就直接说“有的学生根本不懂为什么,只要让他练习会做题,这样就够了。”这样,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遇到稍微标新立异的问题便会无从下手,学生欠缺的更多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堂缺乏实质性互动。一次调查中,赞同“数学教学中师生间互动”的教师有83.19%,但在随堂过程中却发现“师生间的互动”不尽人意,基本上是“一问一答”,教师一人占领讲台,难得听到一节课中有学生向教师提问的。很多教师误以为师生间频繁简单的对话就是互动很多。(3)无视个体差异。教师面对的是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智商、能力高低不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个体学生,把他们当作有待修剪的“花草”和需要加工的“器物”,修整为统一规格,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忽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统一的打磨,一个个成为所谓的“合格产品”。(4)在教学目标上,割裂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维目标。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与标准。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最优化的第一步就是用综合的观点选择和决定教学的任务。”可见,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在三维目标的统一整合下却显得不容乐观,其一,课堂教学目标过于倚重认知目标或能力目标,普遍忽视情感目标的培养和引导。多数数学教师过分重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认为数学课堂中无情感的培养而言。其二,课堂教学中孤立地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偏离教学内容,完全抛弃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上笔者阐述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失去了实质性的教学价值,学生也缺乏了课堂教学的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黯然失色。正因如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摆脱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技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未能真正领悟,以致产生不少误区。下面则要述之。

二、课堂有效教学的误区

误区一:在活动设计上,注重热闹与新奇,缺乏教学实效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一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活动形式丰富多彩,似乎加深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固然需要,但脱离教学目标,只是为形式而活动则失去了教学意义。笔者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引出“同底数幂相乘”只占用了整堂课的5分钟,剩下的时间则是展示了几十道题目进行小组比赛、同组出题另组回答,一节课下来学生是跑上跑下忙得不亦乐乎,基本题和同类型问题过多,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答对。课堂是活跃了,在这“活跃”的背后,舍本逐末,隐藏着许多无效的行为,虚假的活跃并不能让师生双方情感达到融合,不利于学生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感悟人生和健全人格。

误区二:教学过程中,预设有余,生成不足

教学需要预设。课堂上教师总是忠实地按照自己的预设组织教学。为了教师自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要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么蜻蜓点水、不及要害。这种“作秀”味浓郁的课只会使学生成为教师课堂表现的“道具”,从根本上扼杀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从事实上说,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预设目标就会凸显它的不合理、不完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生成即时目标。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的生成问题随时可能被教师否定,但在追求科学精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果断的予以纠正,否定学生的答案,未必否定学生的思考。我们可以完全赞赏他的富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和不迷信答案的精神。一位哲人说得好: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误区三:在教学媒体上,追求花俏和完美,脱离教学实质

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教学媒体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随着现代教学的推进,多媒体教学被引入课堂。它具有声色并茂、信息容量大、交互功能好等优势,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益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明显。虽然多媒体教学给一度沉寂的课堂带来了生机活力,但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将讲解的内容设计进课件,甚至将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也设计进课件,鼠标一击,该有的答案全有了。教师成了课堂的“播音员“,完全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一张张图片,一道道解题过程,让学生缺乏对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和思维效度的训练。有的课件过分追求花俏,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与完美,自始至终有动画,使学生由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导致“喧宾夺主”,形成表面轰轰烈烈,实质上空空洞洞的局面。

笔者认为,在追求有效地课堂教学前进的道路上,误区不可避免,关键是要提高认识,辨清误区,找出对策,避免陷入误区。

三、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

(一)、精心预设,有效共生

凡事预则立。教学预设是指教学的目标确定与行为预期,在形式上反映出来往往就是教学预案。它是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教学目标、学习方法、教学形式确定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的思考,依据预设正确把握动态生成。精心与理性的预设能让教学效果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案例:“圆心角”的预设与生成教学

在浙教版《义务教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圆心角(1)”的教学时,笔者认为直接画圆从而来研究圆的性质过于抽象,应当使静态的教材内容动态化、情趣化、趣味化和生活化;反之,使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笔者采用了生活中的“锅盖”问题作为情境引入。

师:(出示圆形物体―锅和锅盖)锅和锅盖能做成长方形吗?做成圆形使用时会带来哪些方便?

生:圆形锅盖按各个方向都容易密合,并且任意旋转一个角度后都可以。

教师多媒体演示“将圆旋转任意角度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提出圆的旋转不变性和圆心角概念。

教师提出三个探究问题:

探究一:如图1,在O中,已知圆心角∠AOB=∠COD,则弦AB和CD,AB和CD分别有何关系?

探究二:如图2,在两个等圆O和O’中,若圆心角∠AOB=∠CO’D,则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探究三:如图3,若两圆不等,则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由上述三个探究,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圆心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

事实证明,这样的预设和及其生成非常有效。设置问题串让学生自主探索,并验证猜想,最终得出圆心角定理。

反思: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能说出一个大概理由,但又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用实际问题作为情境,让数学更有生活味了。如果教师坚持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则会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考虑世界的头脑。”教科书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是学科知识高度浓缩的精华,呈现给师生的只是冰冷的、美丽的数学,火热的思考被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对教材和教参深入的研读,增加一些可成为“背景”的东西,将其内化,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点拨和强调,既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又使整个课堂教学有序、和谐而又不失实效。

(二)、师生互动,注重实质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所体现出来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判断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将知识传授予学生,更重要的是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含量,注重实质性教学任务。

案例:分式概念的引出

师:“代数式”庄园的果树上挂满了“整式”的果子:t,300,s,a,n-3,0,3x+y,请你选择任意的两个将它们相除,组成一个代数式,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此时列出了很多代数式。

师:你们构造出来的代数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它们都有分子和分母。

师:你们可以将他们进行分类吗?

生:可以根据相同的分子或分母进行分类,……

师:我们确实可以这样分类,我们还可以将分母是数字的放在一起,将分母含有字母的放在一起,如t300,3x+y300为一类,s3x+y,n-3a为一类,这两类有设么区别吗?

生:一种分母有字母,另一种没有字母。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像s3x+y,n-3a这种子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就叫做分式。

反思: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思维含量太低,都是将教材内容进行归纳的“表象”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表面上看,课堂师生间的互动热热闹闹,分式概念的引出顺理成章,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总是不经意间承担着说教任务。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说”得太多,40分钟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拖堂”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中“无效”的教学和互动只能使得课堂繁琐累赘。作为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加强指导性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博士曾指出:“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

(三)、开发资源,合理利用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教材毕竟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学校和学生,同时教材还有一定得滞后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扩大课程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案例:解直角三角形的资源扩张

如图:已知CDAD,∠CAD=30°,∠CBD=60°,AB=6,求CD的长。

本题在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中非常典型,我们可以增加它的背景,让其生活化,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背景:在玉树地震的抢救中,抗震救灾部队不仅有大型抢险器材设备,而且还有生命探测定位设备。某日,武警部队探测队探测出生命迹象所在的深度,它们在有生命迹象的建筑物的一侧地面上相距6米的A、B两处,用仪器探测生命迹象C。已知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和60°,求该生命迹象所在位置的深度。

本题引用了玉树大地震的热点为素材,一方面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铭记这历史事件,寓德育于问题之中。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要求有所提升,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只是让学生解决纯数学知识问题,即使实现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说这样的教学是有效地。生活资源已经成为开发数学应用问题的重要资源,如上课时间与注意力问题、运动心率问题、校园绿化面积问题、水费电费问题、手机入网选择问题、银行存款问题、体育问题、家庭装修费用问题等等,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源问题的解决已是判断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重要依据。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生活问题数学化,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充满快乐、激情、幻想与生命力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微课堂第4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传统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只会扼制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畏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提问,不会提问。学生只是在机械地、被动地接收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始终摆脱不了知识传授者与接收者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低。要进行有效教学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真心爱学生。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以一颗爱心来对待学生,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差生,要热爱全体学生,以爱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学生受先天因素、家庭环境、认知规律等的限制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我们要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3.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教师不仅要表扬学生的优点与进步,还要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切忌一味地批评,不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摆脱为考试而学习、为分数而学习的束缚,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与素质教育。

二、诱发学生求知欲

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学生只有产生强烈的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未知事物的了解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也就是求知欲,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为有效教学的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初中生的特点和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围绕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探索动机,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进行参与学习活动。

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而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却处于发展阶段,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则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发挥集体优势以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将全班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内异质,有利于中差生在优生的带领与帮助下完成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组间同质,各小组间实力水平相当,有利于在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争,从而激起学生更强烈的参与学习的动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激烈的讨论中接受合理的成分,并不断修正观点,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全体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主动地经历了知识的构建过程,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展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可以将复杂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化,将枯燥的几何图形动态立体化,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的优化与教学模式的革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更利于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这样将传统的“黑板+粉笔+纯粹的理论讲授”变为多媒体课件形象动态的演示,完成了传统教学难以完成的操作。多媒体课件的操作演示给学生的感觉是在亲自操作,是在做游戏,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激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大量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学生学有兴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初中数学微课堂第5篇

一、合作教学的特征

合作教学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恰当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个人自学”、“小组合作”、“班级合作”为基本教学形式,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1.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起“主导”“导演”作用。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沿着前人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路子去思维、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学会怎样学习。这种方法的学习远远比被动地接受老师讲解要深刻得多,而且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合作教学――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

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能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那仅是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天才,但如果要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如设计学习问题坡度太陡,知识过于复杂、难度高,学生接受不了,无法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难度适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难点。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有一定知识坡度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合作教学课堂活动的操作

合作教学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有:引、读、议、练、结。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对书中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一定要边看边思,反复推敲,顺着导读提纲的思路,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自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小组同学可以小声议论,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教师必须来回巡视,指导学生阅读,了解阅读效果,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回答,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解惑释疑。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这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练习过程所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

(5)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参与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学生之间交流自身学习的体会,往往能击中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点,更易于被同伴接受,起到教师单独小结不能达到的功效。同时也体现师生合作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以上环节并非机械操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而定,突出重点,合理调换环节顺序和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保证合作教学顺利进行。如单元复习课应以议、练、结为主;概念课则以读、议为主;练习课则以议、练为主。

3.强化人际互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课堂合作教学包含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双向交往,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等多种交流形式。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重视小组内部与小组之间相互作用,使学生群体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要做法是:

初中数学微课堂第6篇

一、数学课堂练习应注重基础性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对于新课中的新知识点理解到位,必须让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而参与的前提是全体学生都能尝试解决即基础性练习,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课堂练习应充分体现时效性

在教学中对所产生的每一个新知识点,及时配上一道或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学现用,加强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一般不采取集中学习完本课时的知识点后在进行训练,这样会导致学困生不能正确筛选信息解决问题,致使学困生越来越落后。

三、课堂练习应注重变式性

通过设计变式练习,可以脱离就题论题的模式,让学生从题海中逃匿,很轻松地就能理解此类题目,且能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同时通过问题的循序渐进、由简到繁,让学生明确题目的演变过程,揭开了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的神秘面纱,从而形成“析问题,抓本质”的习惯,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智慧。

如在进行程类应用题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

基本题: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2: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3: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共要多少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3?

变式题4: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作,那么两人合作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5: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7.5小时完成。甲先单独做4小时,余下的乙单独做,那么乙还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6: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甲、乙合做3小时完成此工作的2/5。现在甲先单独做4小时,然后乙加入合做2小时后,甲因故离开,余下的部分由乙单独完成,那么共用多少小时完成此项工作?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展开,能加强学生对诸多知识和多种方法的理解和变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中习题、例题的潜在功能。同时提炼出最佳解法、优化解题思路,从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整体复习效果的目的。

四、课堂练习应关注实践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后,可设计如下练习:怎样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请设计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到实地去考察,记录所看到的实际情形,每个同学都设计出具体的测量方案,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把本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整理,再选择几种介绍。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展示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课堂练习应发挥自主性

初中数学微课堂第7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微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141-02

1 前言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领域,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以及被动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机械地、盲目地、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教师均致力于运用微课。下面就分析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优化整合是全新的理念,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避免了传统数学课堂枯燥、死板的弊端,将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升课堂参与度。运用微课,教师会鼓励学生在课外或者在家里对相关视频进行观察和学习,有效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盲目性,从本质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1]。此外,通过运用微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由于微课的核心就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提升了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具有重要作用。初中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运用微课,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策略

预习阶段运用微课 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之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实施预习和自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微课应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阶段。在预习阶段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微课视频来帮助学生预习数学知识,微课视频要短小、精炼,还要概括整个课堂的重要知识和精华。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明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提升预习的有效性,避免预习环节低效率和流于形式,降低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更为开展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教授“丰富的图形世界”课程之前,为了提升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证预习质量,在制作视频过程中先找到一些学生日常所接触到的事物,比如公园草坪、奥运五环、交通标志等,然后让学生找一些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且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升预习效率和学习效率,使学生对于平面图形进行初步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降低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盲目性,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导入阶段运用微课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最为重要的开端就是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3]。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均采用开门见山的课堂导入形式,长此以往,便会直接忽略课堂导入环节,导入环节的价值也就越来越小。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中应用视频,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在短小视频里体会数学知识的乐趣,找到自身的兴趣点。

比如在教授学生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制作带有圆知识的小视频,为学生展示圆,而后再在圆上面加上点,为学生简单讲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相关知识,最后为学生展示直线与圆的几种位置关系。通过视频,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了解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由于视频具有动态性,与书本相比较,视频中动态的直线、点、圆之间的关系更加直观。教师还要在视频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比如:直线和圆之间可以有几个公共点?直接和圆有几种关系?直线与圆是否还有其他的位置关系?诸如此类。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导入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一一讲解这些问题。

教授知识阶段中运用微课 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帮助学生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理解,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教材知识和内容,注重挖掘微课的价值,目的在于不断提升课堂效率[4]。

比如在教授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地理解,设计这样一个微课视频:先把y=x2、y=2x2、y=2x2+1、y=2x2+x+1等诸多函数的图象展示出来,将这些函数图象全部集结在同一个坐标里。而后引导学生对各个函数之间的变化进行思考,进而帮助学生对函数图象及函数的性质进行理解。通过在教授知识阶段中运用微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程的重点知识和重要内容。

讲解试题阶段运用微课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讲解试题是重要的环节,通过讲解试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和巩固,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很多教师讲解试题时十分枯燥,学生盲目记笔记,根本无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因此,在讲解试题阶段,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微课,把具有代表性、综合性试题的解题过程形象化,运用动画或者色彩、图形等来描述解题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样,学生也可以运用业余时间来完成解题思路的抄写工作,不仅提升了解题能力,更提高了复习的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中,十分注重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有机整合。不管是数学课程资源开发,还是数学课程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势在必行。微课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润生.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应用“211三案引学”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J].品牌,2015(2):242.

[2]邱烨.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15(25):63.

[3]余继红.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J].教师教育论坛,2015(2):42-44.

初中数学微课堂第8篇

摘 要:微课技术的恰当运用,使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生命力。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微课技术之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与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归纳。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教学模式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学科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亦不例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意到微课技术在初中数学学科中的科学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其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以下,仅结合具体实例,浅显论述微课技术之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与作用。

一、微课技术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翻转

传统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即为教师在课堂上展开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其后学生在课下完成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并辅之以大量的课后练习题。但是,微课技术的恰当应用却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翻转。首先,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编制微课视频(长度通常在5~8分钟左右),内容会涵盖该数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学生只需要下载微课视频,并依据此展开认真的学习,就能轻松实现对该数学知识点的预习与初步掌握。微课技术支撑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为课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重头戏为集中阐释学生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可以说,微课技术的有效应用实现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极大翻转。

二、微课技术尊重了学生的数学主体学习地位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往往会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教师照本宣科,将考试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事无巨细地、一股脑儿地直接抛给学生,而学生只需要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即可。这种教师牢牢把控教学节奏、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显然并不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微课技术支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却很好地改善了这一情况,即不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主动学,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获得了极大发展,笛а习效率显著优化。对于这一点,笔者感受颇为深刻。如,“事件的可能性”这一节内容的知识点较为简单,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丰富的数学基础及生活实践经验,这时,教师只需要依据信息技术列举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概念以及相对应的实例,学生就能大致掌握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占据了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事件的可能性”这一知识点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帮助者,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增,自主探究积极性高涨,对“事件的可能性”所蕴含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数学教学效率显著改善与

优化。

三、微课技术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学习个体,受到教育经历、认知习惯、理解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数学学习基础各有差异。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是数学教学活动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客观现象,可是,采取教师主讲、学生辅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则很容易采取“一刀切”这一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即未能尊重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只是一味笼统地将数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诚然这种忽视学生客观差异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促进全体学生数学素质的均衡、协调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应用微课技术发现其能极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为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准备了不同的学习

目标。

如,针对数学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其学习目标较为简单,为:通过认真学习,初步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针对数学学习基础一般、理解能力良好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为:能根据相关概念,尝试总结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本方法;而针对数学学习基础扎实、理解能力优秀的学生来讲,其学习目标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为:能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解答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典型例题,并能从中归纳一般的结题技巧。如此,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所设置的学习目标,就会辅之以难易程度、延伸程度不同的微课视频,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真实数学学习需求便能得到最充分的满足,使学生数学个性化的学习很好地落实到了实处。

诚然,微课技术创新了初中数学固有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微课技术的过程中,应当避免“为了微课而微课”的极端做法,而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微课技术进行灵活而高效的利用。这既是迎合信息时代潮流的需求所在,更是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促进其数学素养发展的需求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