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9 08:54:54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第1篇

一、训话与古代语文教育的渊源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融文、史、哲等多种学科知识为一体,以历代经典文献为主要依据,主要通过诵读、讲授等方式实现对文献文本的认知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思想的传递与文化的传承,实现“文”与“道”的统一。古代语文教育的教材、教法与教学过程与训话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训话著作与古代语文教材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与“读经学经”融合在一起的。汉代设立五经博士,读经成为走入仕途的途径之一,读经教育与阅读教学形成合而为一的局面。作为儒家经典的“十三经”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语文教材,影响深远。“十三经”中《易》、《书》等著作本身已包含字词的训释等训话内容,被认为孕育训话萌芽;《尔雅》对古今异言、方言殊语、各种名物进行系统整理,是重要的汉语分类词典,本身即是训话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春秋三传”则是依据《春秋》所作的注疏。由此可见,作为古代语文教材的“十三经”与古代训话联系密切。

那么,为什么这些训话著作能够担负起充任语文教材的重任呢?首先,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来看,这些著作中宣扬的思想,与其想要通过文教控制思想意识形态、巩固封建统治的初衷直接吻合。其次,与古代科举制度有关。科举是封建时代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提出的“通章句”、“文、注精熟”即是训话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顺利通过科举,学校和读书人自然就选择了将训话著作作为语文教材。统治者的宣扬与政策客观上促进了学者围绕经书进行训话,方便后代学习。无论是对于汉语汉字的训释,还是对于古典文献的追溯,都在有意无意中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二)训话方法与古代语文教学方法

“以形说义”是训话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意即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所记录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这种方法也被直接应用于汉字识字教学,因为最早的汉字是根据字义来绘形的。以识字和写字为主要内容的启蒙阶段,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起始阶段,直接关系到此后的读写训练和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川(P3)早在汉代,我国识字教学就总结出了“字源识字法”、“字义识字法”等教学经验。“字源识字法”是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识记汉字的方法。训话经典著作《说文解字》,以六书条例对汉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解说,是分析汉字结构特点的集大成之作,这也成为字源识字教学的权威依据。“其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明代李登编撰《正字千文》把字形相近的词编写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区分字形来记忆字体。

训话常用的考察古代社会的方法与语文教学也是相关的。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词和词义的发展都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玉”,本身是指一种有光泽、洁白的石头。但由于“玉”从远方传入,是罕见的东西,所以,“玉”被当做是珍宝,还被用于祭祀或者馈赠,贵族们以佩戴“玉”为一种风尚。“玉”从“美好的石头”发展为一切美好的物品的代表,有了“玉食”、“玉女”、“玉音”等说法,从本义发展出引申义。在学习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准确理解古典文献的旨意,也需要了解古代的礼仪、服装、器物、经济发展等社会状况。

(三)训话内容与古代语文教学过程

保存在注释书或训话专书中的训话内容主要是:解释词义、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说明修辞手段、阐明表达方法、串讲大意、分析篇章结构。汉代儒师指导生徒读经的过程主要是:断句,正音正读,解释词语,解释全句及句群或全章的意义;指出正文的语法修辞特点,介绍与正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通过字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上述训话内容与教学过程二者在某些说法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例如“说明修辞手法”与“指出正文的语法修辞特点”:后者谈到“与正文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前者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我们稍具训话常识的人都知道考察古代社会本身就是训话的一种方法。因此,总体上看,训话内容与汉代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文道统一”。古人认为“道”是根本的,“道”需要通过“文”来实现,人们通过“文”理解“道”。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古人指导学生阅读,主张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话、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理解其“文”,同时领会其“道”。元代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结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古人关于阅读教学的论述,也都与训话直接相关。从这个层面,我们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即我国古代语文教学过程与训话内容一致性程度很高。训话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我们无法设想在中国古代,没有深厚的训话基础,如何胜任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的!

二、训话在当代初中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重要学术传统的训话,对于今日初中语文教育来说还有价值吗?价值何在?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当代初中语文教育的实践与实际出发。

(一)训话与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汉字学习

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内容,也是整个语文学习的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小学各阶段识字写字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初中阶段识字写字提出了总体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 500个左右”,“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等。一项对初中生汉字书写情况的调查表明,初中生汉字书写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经常写错别字,二是间架结构混乱,书写潦草,随心所欲。前者属于常识性问题,后者属于技能性问题。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而当前语文教育中的汉字主要是经过简化了的汉字,这些字笔画更为简单,但同时也简化掉了许多造字的理据,学生在认读和书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

在初中汉字教学中,可以借鉴传统训话学的方法,对汉字进行字形字义的训释,还原汉字的原生状态,让学生简单了解汉字变化的过程、汉字的造字理据。一是运用训话“以形求义”方法,提高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六书”中以“画成其物、随体洁屈”的象形字表示意义最为直接。训话中的形训,注重从汉字的形体探求本义。例如,“家”甲骨文作“很像房屋的样子,后来经过隶变和楷化,才有了今天“家”的写法;意义上,上半部分相当于房屋屋顶,下半部分则代表牲畜,反映了古人对“家”的理解。这样的解释,简单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认识、提高汉字学习效果。二是运用训话“因声求义”方法,提高汉字学习效率。“因声求义”即是从汉字中析出“声符”,以同声符的字为训。例如“政,正也”,“痒者,养也”。汉字形声字占汉字的s0%以上,数量很大,学习时可以将声符或意符相同的一组字放在一起学习,批量识读,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顶、项、颈、颅、领”这些字都与“页”有关,而“页”的本义与头面有关,所以,以上几例也都有与“头部”相关的意思。三是引用训话知识解释汉字本义,有效避免错别字。例如“即”与“既”,左旁相同,读音相近,极易混淆。两个字都是会意字,“即”本义一个人面向食器靠近即将进食之状,故有靠近、即将、立即之义;“既”本义像一个人吃完饭扭头向后准备离开食器之状,故有完成、既已、既往等义。懂得了这些,就能区分“即使”与“既然”。将对于字义的训话融入教学,避免了某些模糊的认识或者是牵强附会的解释,便于学生识记汉字,有利于学生正确进行识字写字。

(二)训话与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程与教学寻根溯源、精益求精的殿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初中阶段古代诗文共计74篇,占该学段全部选文总数量的37. 56%,这些选文文辞精美,格调高雅,既充分反映了古人的文辞与智慧,也彰显了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关于阅读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也是7-9年级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之一。在当代语文教育中,文言文对于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要知道自己还得借径于文言或古书。

训话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文言词汇的学习。古代词汇数量少,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传统训话学从书面语言的形义关系出发,总结出本义、引申义学说,这对于辨析多义词的意义系列、辨析同义词等都很有意义。比如,“兵”,从双手持斤,斤在古代是斧子,当武器用,其本义为武器,由武器可以引申出持武器的人(士兵)一众多士兵(军队)一动用军队(战争)一战争法则(兵法)。这样,“兵”的词际关系就清楚了,层层引申的5个义项构成了一个系列。这样的解释,前后联系,能有效改变词义分散学习的局面,方便学生学习。此外,训话学通过连文、变文、对文等推求词义的方法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义。二是辨别句读。古文在写作之初,大多是没有句读的。后世为了阅读方便,就标注了句读。但这些句读是否正确?运用训话知识,可以加以辨别。如《曹判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存在两种不同的句读意见。一种认为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种认为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两种意见,孰对孰错?李运富先生从传统训话学出发,通过考察古文献相关记载、古车制等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第一种解释,“下视”,往下看,“下”为状语;“登轼”,登上轼板,站在轼上。登轼是古代军事上车站立的必备本领。这种解释符合客观事实和文情语境,是利用训话解决句读争议的有利例证,也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三是解决课文注释中的模糊说法。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判论战》,文下注释有“败绩:大败”条目。但为什么“败绩”就是“大败”?课文并未说明。邯郸谆《三体石经》:凡循道而行谓之“迹”。如是,则车不能循道而行谓之“败绩”,“绩”应即“迹”字。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为主,因此,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是之谓“败绩”。如此,关于“败绩”的解释就通了。利用训话知识作出的解释,可以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训话与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第2篇

初中教材中的古代诗词涉及自先秦的《诗经》至晚清的名家名篇,绵延数千年,内容广博。古代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教学的难点,然而却往往被很多老师轻视。

一、初中古代诗词教学现状

首先是认识肤浅化。提及初中语文教学,比较焦点的话题往往是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原因几乎众口一词:难;而极少有人抱怨古诗词教学,似乎都觉得古诗词教学很容易。为什么?因为很多教师判定一个教学板块的难易常以学生该板块考试的分数为参照标准,而阅读和写作的得分率通常比较低。对于古诗词教学则认为读读背背考试能得高分就行了。这在根本上是没有明确古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没有意识到诗词教学之于学生个体乃至民众整体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而仅仅是把追求指向考试。

其次是教学方式简单化。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讲得多,读得少;背诵得多,理解得少;识记得多,品味得少。结果是考试分数胜于能力提升,获得知识强于素质培养。教育的主管部门一方面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另一方面又紧握考试的指挥棒不放,这就使得教学者总是难于割舍因袭已久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之于“人”的教育则更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再就是考试形式程式化。我们来看某市中考中的诗词考试:一部分是默写,通常是填空型默写,缺少理解型默写;另一部分是阅读,包括词语解释、诗句翻译,这仅限于教材注解,以及内容、情感、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的理解,这常限于教师用书上的阐释,且是简单的判断或选择。考试素材均来自教材,且以客观题型为主。

不难看出,这样的考试重积累和知识的掌握而轻素质培养,只要肯死记背诵就基本能应付,而且得分率比较高。难怪很多老师觉得古诗词好教了。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正确认识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我们应该看到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教书”,更大程度上应该是“育人”――这里的“育人”不应该有太浓的政治色彩,是文化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和情致情操教育的交融,是一项塑造人的综合工程,而绝不只是知识教育。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淡化功利色彩,也就是不能单纯地热衷于考试的高得分率,不能仅仅停留在背诵识记获取知识的层面,而应追求一种学生整个“人”的提升的理想境界,在注意到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更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也许就是要有所谓“大语文”的理念吧。教材中的古代诗词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无论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咏史讽今皆承载了无数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特质,为我们进行“人”的教育提供了的绝佳便捷,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却要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呢?

力求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和多样性。诗词教学总体上应该是略讲解重诵读,略识记重感悟,略技巧重语言,略知识重情感。讲解和识记只能解决掌握知识的问题,诵读感悟、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才能解决“育人”的问题。当然,适当的精讲和训练也是必要的,因为掌握知识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况且师生最终都要面对考试,而分数则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这是不容逃避的。囿于认知水平、人生阅历和时空落差,初中学生要领悟古代诗词的韵致往往比较难,这就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工作。

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期对施教者的教学水平形成补益。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将课例教研与主题教研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个体成长与教研组(备课组)力量予以整合。而观课议课就是一种绝佳的教研活动平台。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调查法。

对参与课题的班级进行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作为理论指导、过程调控的重要依据,使课题研究始终植根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二)文献研究法。

查阅与中学语文记叙文文本解读相关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如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王荣生教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以及钱理群、孙绍振、王荣生合著的《解读语文》等论著,《中学语文教学》等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述。查阅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课例,如于漪、钱梦龙、余映潮、韩军、李镇西、郑桂华、李海林等。

(三)课例研究法。

课例研究是案例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对一节语文课进行研究,由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制定新的方案、行动跟进等步骤组成,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45―0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

1. 重温文化精髓。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 汲取文化智慧。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 重拾民族自信。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策略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第4篇

论文摘要:纵观古代东方各国及罗马和希腊等国,研究者发现罗马及希腊与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地位高低截然不同,本文立足于描述它们之间教师地位差异的事实,比较影响教师地位的四素,进而为现代社会提高教师地位提供理论依据。 

    在古代,罗马及希腊与东方各国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但仔细考察它们各自的教育,研究者就会发现它们的教师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罗马与希腊初等学校教师地位考察 

    (一)罗马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古代罗马的初等学校又称卢达斯,这种初等学校在共和后期得到比较普遍的发展。它主要招收7一I2岁儿童。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其中包括《十二铜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视体育和音乐。由于学校是私人开办的,往往设在教师家里或寺庙屋檐下,因此,教学条件十分简陋},a。教师往往是由一些有知识有修养的奴隶或被解放了的奴隶来担任,更甚的是,教师也有在奴隶市场上被拍卖的。 

    2、在罗马,教育是在军事色彩浓厚的社会背景卜展开的,国家完全掌握着教育,非常重视军事体育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地位不显。即使是重视部分知识的习得,也是关注中等、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级学校教育,这也是在古代罗马教师社会地位卑卜的原因之一。 

    3、古罗马的教育家西塞罗曾经把职业划分为“自由的”与“卑贱的”两大类,他把教师这个职业列在自由地与卑贱的职业之间,由此也可见教师的地位较低。 

    4、下面是《讽刺短诗》中的一首诗,它生动地描绘了罗马小学教师的生活:    可恶的教师,男女儿童都讨厌的人,你有什么权力来打扰我们?大冠子公鸡还没有报晓之前,你就开始野蛮地大声打骂起来。工匠在雕刻讽刺骑马的法官的雕塑中把法官安上马背时,敲打铁砧的金属声音也没有你声音大;在大型竞技场里,观众为打败对手的斗士的喝彩声也没有你的声音大。作为你的邻居,我们并不希望你能让我们睡个通宵,因为偶然被你吵醒,问题不大,但你吵得我们彻夜不眠,却是重大的折磨。把吵闹的教师解雇吧,当你听到吵闹声时,尽量采取措施保持安静吧Izl } 

    (二)希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希腊的教育分为斯巴达的教育和雅典的教育。 

    1、斯巴达学校教师的地位 

    由于斯巴达的教育是以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为目的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而且鄙视知识,所以学校教师的地位很低。 

    2、雅典的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雅典,不同阶段的教育学校类型是不同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可谓雅典的初等学校教育。7岁后,除女孩继续在自己家里接受教育,所有男孩进人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在雅典,这是最初级的学校教育川。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或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例如学习音乐,只是为了娱乐的要求,但不可学得太好,否则就有人指责川。由于这样,教师的地位极其低下,有些教师还是获得自由的奴隶,收人菲薄,不受社会尊重。教师作为一种阶层是最受轻蔑的。孩子们怀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在上课时玩耍的爱物、豹、猫和狗等,去上学就象去逛商店一样。游手好闲之徒进入小学校和角力学校,就象他们进人店铺摊店一样,继续闲谈,观望,严重地干扰了学校的学习。教师似乎明显地受着学生们及其朋友们的支配川。 

二、古代东方国家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在古代东方国家,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教师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为国家培养统治人员、合格的官吏、文士人员,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同时,各初等学校都极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尊师重道被当作一种品质来培养。

  (一)古埃及初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1、在古埃及,存在着宫廷学校教育、神庙学校教育、文士学校教育,但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和神庙学校的数量是很有限的。那些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祭司的地位较低的奴隶主子弟,大多数进人“文士”所设立的学校学习。这些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神庙学校出来的。他们本来也是准备为官为僧的,其中有的已获得一定官职,握有一定权势;有的并无任何官职,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都长于文墨,并具有一定初步科学知识!s1。于是,古埃及不但以僧侣、官吏为师,而且产生了大批专业教师一文士。 

    2,僧侣乌若霍若新特在记述他设置学校的铭文上说:“我遵照法老的法令,创办和管理学校,学校的全部学生全来白显贵人家,而非贫穷人家!”!”。这赤裸裸地表明,人学校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所以教师的地位较高。 

    3、同时,埃及的初等学校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显然尊敬教师也在此之列。 

    4、在初等学校中,教师可以随便施行体罚,认为“男孩子的耳朵是长在脊背上的,你不打他不听”,包括贵族家的孩子,这也说明教师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很高!3! 

    (二)古印度古儒学校教师的地位 

    古印度的初等学校教育主要是古儒学校的教育。古儒学校内的教师称为“古儒”,古儒是由于在当时的印度,科学知识的萌芽和发展,传播多样化知识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经义具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因为古儒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儿童圣书,即《吠陀经》,所以古儒被认为是从事神职,受到普遍的尊重。他们名义上为神效命,不受报酬。实际上,学生家长每每给他们以丰厚的赠礼,学生无微不至地侍奉教师和服从师命,因为师礼不周,是要被开除的。 

    (三)古代希伯来的教师地位情况 

    i、在古代的希伯来,教师的地位也是相当高的。因为在希伯来,“人人必须受教,才能人人成为上帝的真正信仰者,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威胁,所以不受教育的人必须被剥夺一切权力,必须逐放城外,没有设置学校的城市,乃是不容存在的。”教育事业被视为神圣的事业,所以教师也是受人尊崇的。 

    2、希伯来的教育是神学的附庸,初级学校的最初阶段,教师传授圣经中的《摩西五书》,教师被人们成为“拉比”,他们有较高的宗教修养和文化水平。随着希伯来的经典日益多起来后,唯有拉比才能理解,所以教师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提高,他们不仅仅是学校的教师,并且成为社会上享有权威的特殊人士。“拉比的语言是上帝的语言”,通过这句话就可以看到古代希伯来社会中教师的地位之高。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第5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词语训释;应用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其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理解文言文书籍。在漫长词汇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出古今异义词,给古书的阅读和古文献的考究,带来一定的困扰,因而,研究文言文的古语训释,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词语训释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对于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正确的训释。

一、利用古文献阅读,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点就是对于古代词汇的学习。词语训释是文言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做好词语训释教学工作,可以采用阅读古代文献的方式来完成。古代文言文的语言,大部分储存在经典的文献资料中,因而,对于历代经典文献资料进行研读,关注其中的整理、注释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词汇知识。因而,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经典的文言文资料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词语训释的学习。

二、利用教学评价,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中,应注意重点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达到理解文言文大意。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学习评价的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测评,进而了解词语训释的学习质量。美国著名学者鲁姆提出了学习评价理论,将学习评价理论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三个评价类型。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工作,可以采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教学评价中,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考察学生掌握常用词的程度进行对学生客观化和量化评价。我们更应该注意学习文言词语中掌握多少学习方法。另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对于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等积极的评价。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对于“异”字的意动用法,然后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能够很快从所学的知识中找出类似的用法, 我给予那些很快回答出问题的学生极大的鼓励和赞扬,结果很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对展开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利用训诂学知识,开展词语训释的教学工作

文言文学习之所以难度大,就在于文言文中存在着诸多的古今异义词和难解词。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给学习者以及研究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文言文如果不经过词语训释,是很难达到通晓其义的目的。

1.将古书用字和以声索义与推求语源相结合

以声索义,就是根据声音,来推断字的意义,而主要的推断对象就是假借字和同源字。之所以对于假借字和同源字采用以声索义的推断方式,是由于这两种字体,都是以声音作为主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可以利用声音,对于它们的词义做出推断。比如《观潮》中“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中“文”通“纹”,画上纹彩。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产生出新的字、词;往往新词是在旧词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个旧词的词义不断的发生引申变化,从而分化而形成一个个的新词,这些新词都出于同一个母体,因而,若干的新词之间,具有语音相近或者相同、意义相通、而字形不同的特点,从而构成了具有一定的可追溯性的新词。同源词是指出于同一个词族的词语,这些同源词之间具有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特点,因而,可以依据这个对于同源词在声音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意义的推定,从而形成对于新词的词义的重新界定。比如在《世说新语》两则: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问,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一词,古义:指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而今义:专指子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帖”通“贴”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中“火”通“伙”。基于这种分析,可以使用以声索义,并结合古书用字和推求语源的方式,来达到认识古字的目的。

2.将语境与以形索义相结合

在训诂学中,有“形训”一词,就是通过字形来推断词的意义,也就是以形索义。会意字、指事字、象形字之间,都有着之间的联系。因而,通过字形,能够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素或者是词的意思。初中课本中《童区寄传》里出现了“之”作为实词的用法,“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释为“到、往”。对于这类字,形训的作用体现出说明、揭示字的本义。但有时,在文言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所使用的词语,并不是使用其本义,而是采用了该词的引申意义,并且,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采用以形索义的方式来确定具体的语义,在多种语义并存的前提下,可以采用以形索义与语境共用的方式,来增加语义的准确性。以形索义,所筛选的是词语的本义,对于词的本义的了解,可以更好的掌握词的引申意义,从而为增加词的意义的准确性判断提供保障。

当然,词的本义的探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可以依靠其他的辅的手法,例如对于字形的综合应用,从而在文选中,较好的把握词的本义;也可以根据词在文选中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挖掘出词在语句中的意义。

四、结语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工作中,词语训释是掌握古今异义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于词语训释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各种异读词语,从而获得较好的古代文言文知识。对于词语训释的教学,可以通过古文献阅读、学习评价、训诂学知识等多种方式,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孔晓玲.初中文言文文体意义的挖掘及教学应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4):120-123

[2]何书.试论古汉语动词词义裂变式引申[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05):79-80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第6篇

究其原因还在于初高中课标要求衔接不上,导致初高中文言学习的断层。义务教育第四学段(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文言文16篇)”。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阐述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 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两者相比较,高中阶段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目标不同,因而初高中教学重点不同,学习要求不一样,使得初高中文言学习的断层。 高中老师抱怨初中教师没有把学生教好,送上来的学生文言文基础不扎实,知识欠缺较多,没有较好地具备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而初中老师则满腹委屈同样劳心劳力,却吃力不讨好。

如何实现高初中文言文的有效衔接和谐过渡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做好高初中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二是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三是做好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一、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

由于知识的连续性,新知识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已有知识对于学习目标达成影响作用可占50%。这说明,教学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使学生的认识前提行为达到一定的水平,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下一任务的学习。因此,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就必须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工作,清除和缩小学生之间存在前置知识差别,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基础知识,以提高群体学习效果。做好高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教师要熟悉高初中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明确哪些是初中已有知识,哪些是要进一步深化的知识,教学时各种情况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地进行补充和深化。

1.需要补充的知识

由于初中“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语法知识在初中被淡化、弱化了。学生大多对实词、虚词、短语结构类型、句子成分知之甚少。而高中对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的考查却是重点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视情况对语法知识作适当补充。而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要使学生突破文言文语法这个教学难点就必须学好现代汉语语法。先补习基本的语法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文言特殊的语言现象

2.需要强化的知识.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同时帮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文言文特殊的语言现象,运用语法知识加以判断,以增强学生对词法、句法知识的运用能力,在巩固所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运用语法知识判断词类活用的能力。

3.需要巩固引申的知识

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语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这些句式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过。

高中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特殊句式时联系初中学过的典型例句,再结合句式的特点系统讲解,学生定会恍然大悟。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又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1.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中要使学生有一种意识,那就是不能等和靠,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主动去解决。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把要学的文言文抄在作业本上,要求隔行抄,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自我阅读,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问题,疏通文意,概述全段或全文大意。对文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一一圈点出来。每个同学都在动手了,对课文也有了初步的感知。 转贴于

2.采取交流、合作、激励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养成质疑习惯

有时上文言文课,教师还按部就班不厌其烦串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老师往往吃力不讨好。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上课大胆质疑。对于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讨论解决,通过互问互答和提问解答来进行, 或把问题拿出与全班进行交流,或有疑难但已通过合作解决的,也可把解决的过程讲述出来,喜悦共享。讨论交流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文章字词句的疏通、理解,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向文章的思想、写作背景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当然,放手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学习,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不管,教师要不断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也可加入适当的讨论,在关键时刻起点拨作用,并对有创新、大胆的观点的个人或小组给予表扬、鼓励。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真正有效。

3.指导学生科学背诵,实现有效教学

要求学生能把课文给背诵下来。大部分初中学生学习并不自觉,基础多数也不太好。让他们在接触课文一两天,才读了课文五六遍的情况下就去背,实在是超越了他们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背默古诗文中应做到两点:帮助学生科学地安排背默时间和背默内容;重视指导学生自己总结背默方法。学生之间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方面均存在差异,利用每次默写后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自己复习存在问题,改进方法,用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去指导学生能达到更有效的背诵效果。

三、学习方法、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古人说:“授人以渔,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教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能有效正确地进行各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是授人以渔之举。

1.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2.重视归纳和积累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第7篇

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好似璀璨的明珠,在语文课本的知识海洋中闪耀着光芒。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寄托。可以说,古诗词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的。首先,初中学生学习性强、可塑性强,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古诗词有助于他们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一方面,学习优秀的古代诗词篇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加他们对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学习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羁旅忧思,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育其优良的品格和高远的志向;另外,学习古代诗词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待人接物的和气。其次,古诗词语言优美,节奏性强,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文阅读语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领悟能力。最后,在升学考试中古诗词的分值也相当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的考生能够在语文作文或者小作文中使用“应景”的古诗词,在阅卷老师看来,一定眼前一亮,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

我国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很多学生为了考试过关都是“死记硬背”的,这样的记忆方式很不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入选初中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只有多理解、深体会,才能了解到古诗词的文化底蕴。然而,用于应付考试的“突击”背诵却常常存在,学生总是对“考点句子”和“著名句子”多加背诵,对于名句以外的句子却置之不理。这种背书方式忽视了古诗词的完整性和意蕴的流畅性,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总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下:

1.对古诗词认识不足。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古诗词认识不足,认为它们没有特别值得考查的地方,讲解的时候也就简单带过了。教师这种考试至上的思想,也影响了学生,导致学生背诵时只背诵名家名句,尤其是对一些较长和较难的诗词,他们认为读起来费时费力,不如记一些考点更切合实际。而一旦在考试中出现的不是“出前半句,填后半句”的考查形式,而是根据文意填写古诗句,他们就不知所措。

2.诵读的程度不够。可以说,我国学生的诵读能力是世界第一的,因为他们从小就对很多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以至于到了机械化背诵的程度。对古诗词来说,读要读出感情。如曹操的《观沧海》,一开篇就要读出气势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如果学生没有任何思想感情地朗读,不仅使诗歌失去了语言的韵味,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文化修养上的损失。

3.古诗词课堂活力不足。很多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课堂上都是在解释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换言之,就是在解释考点,却严重忽视了古诗词的语言整体性和意蕴连贯性,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兴趣不高的现象,他们并没有一种学习古代优秀文化的敬畏和激动,而是低头做笔记,记录考点。这样“满堂灌”的应试教学模式非常不好,致使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呆板单一,缺少创新点和文化的活力。

三、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1.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竞答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难道打仗只有将军死,壮士就不会死?”这样一来,就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诗词的学习中,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思考,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再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这下学生们就会齐声回答:“是互文!”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总之,教师要不断地创设古诗词的文化环境,给学生一种形象的思维展现。学生只有从形象入手,抓住其中的一些关键意境,了解作者“字面底下”的意思,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古诗词的文化学习。

2.以读促教,激活课堂。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只有读够了一定的遍数,才能够了解古诗词的内涵。“读”不是目的,“读”只是手段,因此学生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读,去背诵。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读书状况进行抽查。通过这样“以读促教”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打下了基础。

初中古代文学常识第8篇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之一,从建立初始到现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一、 萌芽时期(1952—1960)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相继设置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以来一直到1960年相关古代汉语教材出版,这一时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萌芽时期。

这时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不统一。课程没有教纲、没有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而定。并且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其教学内容也不同。

创立初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不一致。因此,1956年国家高等教育部颁发了《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大纲》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比较详尽、具体的规定,确定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使古代汉语教学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大纲》也成为了50年代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此后语文教学论文,1957年至1958年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古代汉语教学目标逐渐明确,即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教学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9年,北京大学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由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科建立之初,没有教材,学生主要听教师教授,教师一般把教案当作讲义,因此教学内容得不到统一。1959—1960年期间,古代汉语讲义印制及相关古代汉语教材相继出版面世杂志网。1959年,朱星先生主编的《古汉语概论》出版,由于内容复杂繁多,教材并没有推广出去。但作为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古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960年,马汉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读本》出版,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但却是古代汉语新、旧教学观念的一次转变。总体来说,虽然这两部教材存在许多缺陷语文教学论文,但它们开创了古代汉语教材的先河,为后来多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的出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发展时期(1961—1965)

60年代初,北京大学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探求新的教学途径,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一时期,有了统一的教材,即王力版的《古代汉语》出版。

1961年,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小组以北京大学的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并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制定一部统一的古代汉语教科书。1964年,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这本书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完全分离,互不相关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个部分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王力先生创设的“三结合”教学体系对各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教材的出版成为中国古代语文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代表了那一时期全国古代汉语教学的新水平。同时对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以后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直至今日,王力版的《古代汉语》教材也是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教材。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使用。并且,国内的古代汉语课程都是按照王力先生创立的“三结合”教学体系来进行的。

这一时期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课堂提问方式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停滞时期(1966—70年代末)

文革时期,古代汉语初具规模的教学体系遭到破坏,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古代汉语教学进入停滞时期。

四、成熟时期(80年代—90年代末)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各学科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古代汉语教学又逐渐恢复。80—90年代末语文教学论文,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增多。古代汉语教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涉及问题越来越全面。教材建设、教学理论探讨、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构成了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框架。如:

在教材建设方面,从创立之初到90年代,据粗略统计古代汉语教材有40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王力本和郭锡良本采用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结合体例;许嘉璐本采用通论、文选、教学参考合编型;张世禄本采用文选、通论结合型。其中文选、通论、练习结合型被认为是最富有创建性的新形式。其中文选的选材范围也较以往有所扩大,向前推至商周,向后延至明清。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也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在理论探讨方面,认为教学对象与五十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所以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应该与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相互区别开来。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研制古代汉语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软件,将现代科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中。这一观点对现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前提与可能。

在教学安排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时逐渐减少。因为教学对象在入学之前相比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另一方面,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古代汉语的分支学科的细分化也使古代汉语的知识范围有所减少。

总之,九十年代以后,古代汉语教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新时期杂志网。古代汉语教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课程目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理论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探讨;古代汉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语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深化等。

五、完善时期(新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之后,古代汉语的研究依旧沿着王力的研究思路发展,但却是在不断系统化,趋于完善。

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变为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讲授侧重于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介绍、重点难点的分析;强调学生对古代汉语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练习,并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活动加深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安排上,尽管课时减少,但课程的性质不能改变,课程的质量不能降低语文教学论文,做到课时减少而教学效果不降低。因此,教学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文选”分为精读和泛读两部分,精读部分为课堂教学部分,泛读部分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部分。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做作业、学期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

由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深入,也大大提高了古代汉语教材的知识新颖性和先进性。许多高校也逐步组织课题组编纂古代汉语丛书,古代汉语教材更趋于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古代汉语的教学课堂。教学手段上实现了革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使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课堂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多样性,改变了以往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教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并逐渐趋于完善。我们的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研究随着它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未来的古代汉语是要向交叉性、边缘性方向发展。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互为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2]李玉洁.改革古代汉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研究与实践,1995.

[3]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4]李彦.古代汉语教学模式转变的探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余霞.多媒体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