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公司企业的优势

公司企业的优势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6 16:20:58

公司企业的优势

公司企业的优势第1篇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技术优势 转移途径 控制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历经140多年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跨国公司利用其市场、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攫取最大化利润;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希望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实现对内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推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2005年世界FDI流入量增长了29%,达到916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作为FDI流入国的重要性不断上升,2003年至2005年FDI流入量平均比重达35%。2006年,跨国公司子公司总资产已达455640亿美元,国外雇员数达到了6209万多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技术发生了全面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曾经指出:“公司通常转变为跨国公司就是为了在更大的规模上运用它们的技术优势”。60年代,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厂商具有垄断或寡占优势下形成的,这种垄断或寡占优势被称为“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或厂商特有优势。到了80年代,厂商垄断优势论把对厂商特有优势解释的重点移到了厂商拥有的技术知识、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上。凯夫斯认为跨国企业借以进行对外投资的优势,最重要的应是投资厂商所掌握的先进技术、高效率管理知识等无形资产。跨国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对外进行投资,必然引起技术优势的转移,很多学者对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研究,得出正与负效应两种不同结论。不管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如何,伴随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发生技术优势的转移,跨国公司也将采取措施,使投资获利最大化和技术溢出效应最小化。

二、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的途径及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动因是利用其垄断优势获得最大利益,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直接投资,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获取最大利益,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也将发生部分转移,而跨国公司技术优势对东道国的溢出效应则取决于多种因素。

(一)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的途径

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主要是通过对东道国技术溢出实现的,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技术溢出是指跨国公司实施FDI时,由于FDI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等因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的增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又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通常由跨国公司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有两个基本机制:一是直接学习外国技术知识(称为积极溢出);二是使用外国发明的先进中间产品,这又可以通过进口和FDI得到。Chen按照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方向把技术溢出效应分为水平型技术溢出效应和垂直型技术溢出效应。因此,可以推断,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主要有以下五种途径:

1.模仿

海默认为,跨国企业在国外经营时相对于东道国厂商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因此,跨国公司必须具有足够的技术优势以抵消东道国厂商的特有优势并补偿在陌生环境中经营所增加的成本。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不仅给东道国带来了新设备、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法,还带来了新的营销理念和管理理念,相对于东道国企业,跨国公司具有绝对技术优势地位和管理优势地位,在东道国获得了市场垄断地位,取得了巨大的利益,这给东道国企业带来了示范效应。东道国企业通过模仿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学习先进管理理念,走向引进―模仿―创新的良性发展轨道,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对跨国公司形成威胁,迫使跨国公司引进更先进的技术,通过先进技术的不断溢出,使东道国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得到提升。

2.竞争

Wang & Blömstrom(1992)构建了关于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博弈的基本模型,证实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促进了当地垄断企业的技术进步。由于东道国一些行业被少数企业垄断,在没有外部势力介入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缺少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积极性。一些东道国政府为了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或迫于经济全球化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压力,被迫开放这些行业,跨国公司的进入,使东道国的垄断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得不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而跨国公司为了与东道国企业竞争,也不断引进新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理念,导致新技术不断溢出,竞争的结果,促使东道国企业得到了跨国公司更多的技术溢出。

3.价值链联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分工形式发生了变化,已从产业间分工转向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并不生产产品的全部,而只生产产品中分工利益最大化的部分,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分工利益最大化,实行“基于价值活动配置和协调”的战略。这种战略是在全球范围内,用价值链原理实行分工,跨国公司的重点是保持价值链重要环节的“特定垄断优势”,获得价值链中利益最大化部分。在价值链分工中,东道国企业处于价值链的某一环节,必然和跨国公司发生联系,得到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跨国公司为了提高自身利益,降低成本,往往会给处于价值链中的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帮助,帮助其建立新的技术标准,或共同研发某项技术。通过价值链把新技术传递给东道国企业,使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4.人力资源流动

跨国公司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会对在东道国招聘的人才进行培训,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生产与研发的企业,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跨国公司要投入大量的培训费用,并且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培训的人数和水平会不断提高和提升。在培训中,东道国的技术人员会与跨国公司的专家一起工作,共同从事研究开发,因而获得跨国公司先进技术。东道国的人力资源通过流动,会把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转移到东道国的企业中,因此,人才流动已成为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跨国公司对其雇员的技能培训,通过雇员向东道国企业流动,会被东道国企业吸收,提升东道国企业的技术竞争能力。

5.技术战略联盟

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技术战略联盟的方式来参与全球竞争。技术战略联盟出现在不同的产业和不同规模的公司之间。它们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技术战略联盟可以涉及横向联系或者纵向联系。在汽车、半导体、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讯、机器人、飞机、生物技术等产业都有大量的技术联盟存在。赫格特和莫里斯(Hergert&Morris,1988)在对839个合作联盟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联盟协议都集中在高技术产业:汽车23.7%、其他电气13.0%、航空航天19.0 %、通讯17.2%,计算机14%、其他13.0%。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不同经营阶段的联盟倾向。最多的协议是联合产品开发(37.7%),其次是联合生产(23.3%),再次是联合营销(7.9%)。同时涉及开发和生产的占(16.8%);同时涉及开发和营销的占2.9%;同时涉及生产和营销的占5.0%;同时涉及开发、生产和营销三个阶段的占6.4%。大多数联盟(71.3%)是在竞争对手之间缔结的。根据扎耶克(Zajac,1990)的研究,参与合资企业的公司有四个最主要的目标,它们是:获得销售渠道和抢占市场(35%),获得新技术以及进入新业务(25%),获得规模经济和纵向一体化(20%)及克服法律障碍(20%)。由此可见,技术战略联盟是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的一个新途径。

(二)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的制约因素

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转移到东道国,但转移是否发生及转移的效果则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特性

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能否转移及转移的效应与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特性有关,按照企业能力理论学者(Penrose,1959;Rumelt,l984;Teece,l984;Wemerfelt, l984)的观点,跨国公司技术优势具有四个特点:(1)占有性,即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应由企业所有,而非个人占有;(2)耐久性,主要指创造利润的持久程度;(3)转移性,技术优势越是难以在企业间进行转移,优势就越能持久;(4)复制性,即技术优势应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其中难以复制性是其主要的特性。难以复制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难以识别。独特的技术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由于对形成这种优势的原因难以识别,因而无法进行复制。二是相互关联。技术优势的形成与企业内部个人和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息息相关,但这种作用是极其复杂的。三是历史依存。技术优势的形成与企业特殊的历史进程有关,即具有路径依赖性。四是技术的积累性。技术的获得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简单地从市场购买获得。因此,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特性越强,技术优势转移的效应就越小。

2.跨国公司对技术控制的意愿和控制能力

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企业保持对专有知识资产的控制,并据此形成对外直接投资,目的是利用产权知识,并保持其特有的知识优势。因此可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使用企业产权知识,获取更高的收益。跨国企业在所有可能的市场上开发利用知识优势,并使利用知识的收益保持在企业内部,以便补偿创造知识所花费的成本。但跨国公司并非控制所有的技术转移,使之不能外溢。跨国公司对技术优势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其进入东道国的动机,市场寻求型的跨国公司对技术优势控制较严,资产寻求型或效率寻求型的跨国公司对技术优势的控制意愿相对较弱。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还和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能力密切相关,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能力取决于其对东道国的依赖程度并与依赖程度呈正相关。

3.东道国国内的各种制约因素

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市场竞争环境和政府的引资政策都对跨国公司技术优势的转移起到制约作用。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制约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的关键因素,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主要取决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是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的重要保障,只有具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跨国公司投资的利益,使跨国公司把新技术投入到东道国市场。东道国的外资政策与法律法规会对跨国公司技术优势转移产生直接影响,外资政策的导向作用,会吸引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及加大技术转移效应,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利于跨国公司技术的溢出,并加快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投放速度。

三、跨国公司对技术优势的控制方式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技术竞争优势,形成技术优势垄断地位,实现分工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于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优势转移的负面效应,跨国公司将采取多种方式实行控制。目前较为常见的控制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技术锁定

技术锁定的含义是指具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技术设计、生产工艺、包装广告、营销网络等中间的关键部分设置一些难以破解其诀窍的障碍,使利用其技术生产的东道国企业在技术本地化生产过程中难以破解,以达到严密控制尖端技术扩散的目的。目前跨国公司迫于市场竞争和东道国的压力,不可能对所有技术实行锁定,只能对关键技术实行锁定,迫使东道国企业对其技术形成依赖,从而达到从东道国获取巨大经济和政治利益的目的。在中国的计算机、MP3、电视机、通讯设备等许多领域,都可以发现跨国公司技术锁定的现象,例如在计算机领域,跨国公司不断缩小技术锁定的范围,最后只锁定芯片技术,迫使中国计算机企业每生产一台电脑,都必须向其支付高额费用,不但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难以降低,缺少竞争力,而且关键时刻跨国公司可以迫使企业停止生产,达到对其进行控制的目的。

(二)独资化

根据内部化理论,跨国公司只有通过交易内部化,才能减少技术外溢的可能性,保持其技术垄断优势。因此,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化是其防止技术优势转移的最有效途径,在跨国公司独资化过程中,跨国公司将其最新技术转移给独资企业而非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可以垄断核心技术,使东道国企业很难通过学习模仿其技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97年跨国公司在华的独资企业项目数开始超过合资企业,2002年跨国公司独资项目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当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额的比重达到了60.15%。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更是以独资企业为主,如摩托罗拉在华设立的100多家研发中心都是独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独资研发机构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技术外溢、延长技术收益期和强化母公司对子公司研发活动的控制。

(三)跨国并购

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出现了新一轮的并购浪潮,跨国公司此次并购的方式和目的与以往并购不同,此次并购方式是并购东道国内的龙头企业,其目的是争夺绝对的技术垄断地位,形成竞争优势。并购的动因主要是在新经济时代,技术的更新替代及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跨国公司如果依靠独立开发技术,充满风险和代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和超越,而通过并购龙头企业方式,争夺创新技术,可以有效打击或消灭东道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稳固有效的竞争地位。如1998年德国奔驰汽车公司以400亿美元并购克莱斯勒公司,组成了世界第二大汽车集团;花旗银行以73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保险巨子旅行者集团,成为全球第一家业务范围最广的国际金融集团;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并购了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并试图并购上柴和徐工企业,其庞大的行业整合计划一旦成功,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将构成致命打击。因此,跨国公司通过并购方式,可以有效拉大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距离,防止其技术优势转移。

【本文是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跨国公司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研究” (NCET-06-0795)和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投资和产业转移的对策研究”(07BJY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孟亮、宣国良、王洪庆:国外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6期。.

王艳丽、刘传哲:FDI对东道国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回顾与展望,《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2期。

胡心宇:FDI技术溢出效应扩大的途径与对策,《跨国投资》,2007年第4期。

[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公司企业的优势第2篇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跨国公司所拥有竞争优势的历史发展变迁的过程和特点的分析,并比较了低级和高级竞争优势的异同,得出了竞争优势的动态概念。说明现在的跨国公司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拥有符合现代竞争环境的优势,并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改进自身的竞争优势以获得持续的领先。 【论文关键词】 跨国公司 竞争优势 发展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扮演着十分活跃而精彩的角色:世界上约有六万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占全球直接投资的60%,控制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生产和三分之二的世界贸易,掌握着70%左右的先进技术;全球3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销售额超过西方七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三……。自19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兴起,经“二战”后50多年的蓬勃发展至今,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了。 一、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 在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的这上百年时间内,不断地有新兴公司的崛起和老牌企业的没落,每年也不断的有企业在“全球500强” 中上榜或落榜。虽然某个企业的成功和失败有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结起来,基本上都是由于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拥有和丧失。在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里,企业的进步与衰退,也就是市场竞争能力的此消彼涨,是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密切相关的。而企业的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是指企业拥有的某些超越其竞争对手的优越条件或环境(也可理解为资源)。竞争优势学说的创始人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优势》一书里,从价值的意义上揭示了竞争优势的本质。他提到:“当两个以上的企业在同一市场竞争时,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获得持续较高的利润水平,或者拥有获得持续较高利润的潜力。竞争优势是创造长期价值的关键。”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其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取高额利润的动力。一个企业因为拥有竞争优势而在竞争中获取了较高的利润;再利用这些支配资源的能力,去维持、寻求和更新其竞争优势,以不断地获得更多的利润。如此循环上升,就保证了企业的竞争力和优势地位;反之,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拥有较之竞争对手更多、更先进的竞争优势是决定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大型的跨国企业来说,尤其如此。跨国公司首先肯定是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凭借过去经营经验的积累而形成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向外扩张,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样在国际市场上要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更需要拥有竞争优势及发展优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连续两届业绩蝉联500强之首的世界最大的零售商——美国沃尔玛公司得到证明。早在上世纪80年代,沃尔玛就采取了一系列成本控制的政策,如直接向制造商订货,将采购价格降低了2%~6%;降低管理成本,实行“反损耗战”;等等。在实行全球化战略后,为了有效管理8万多种商品,满足全世界4000多家连锁店的需要,沃尔玛的经营优势就不仅仅在于它的成本控制了,更在于它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这强大的技术支持下,沃尔玛形成了“四个一”,即:“天上一颗星”——通过卫星传输市场信息;“地上一张网”——一个便于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的采购供销网络;“送货一条龙”——通过与供应商建立信息化的联接,供货商自己就可以对沃尔玛的货架进行补货;“管理一棵树”——利用网络把顾客、会员店和供货商像一棵大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当沃尔玛以同样的价格零售同样的商品时,他们比竞争对手要多出至少2.2%的利润。 二、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变迁及其新优势的特征 跨国公司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就应比一般的公司需要更多、更好的竞争优势。因此,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概念,既包括了企业的生产技术垄断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也包括了先进的管理优势、人才优势、知识创新优势,以及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优势等等,它贯穿于跨国公司整个的生产经营环节。而竞争优势的获得又是通过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累积,现在拥有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过去经营活动的成果,因此,它又是个动态的概念。对企业而言,今天的优势也许到了明天就不再是优势,甚至是劣势了;而今天的劣势或许在将来又成为了优势。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跨国公司发展的历程,把其拥有的竞争优势划分为两个阶段: 1.从跨国公司的兴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跨国公司处于发展的初期,主要是由一些西方的大型垄断企业构成。它们在取得国内市场的成功和饱 和后,努力向新兴的国际市场进军。由于当时新兴市场的不成熟,使得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相对较为单一的集中在大规模、高垄断和本国政府的扶持上,而且比较容易保持。这些跨国公司也称之为传统的跨国公司)Lan H.Giddy and Stephen Young,1982)。如成立于1952年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该行资产总额为2716.88亿美元,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十六位。长银作为政策性银行,是政府仅批准的三家长期信用银行之一,其垄断地位优势显著;在资金方面,持有它债券的都是资本实力雄厚的国内、外经济团体,有着丰厚的资金来源;而且日本政府也大力支持长银的发展,指定企业向长银申请贷款、限制存款客户等,并以认购优先股的投资方式提供了50%的资本金,给予了十分优厚的待遇。所以它的成功完全是因为拥有规模经济、资金实力和政府的支持的优势。 2.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是跨国公司迅速膨胀的时期。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在扩张中规模过大而引致了不经济效应,以致许多跨国公司呈现负增长。比如在1991年,花旗集团亏损了4.57亿美元,1993年IBM亏损了8.1个亿。这时一方面,传统的跨国公司都纷纷进行化大为小或合并重组,把内部化转向外部化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亚洲、拉美地区等)的中小跨国公司迅速成长起来,说明此阶段的跨国公司不再单纯依靠规模和内部化来作为获取高额优势了,反而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获取的利润比大企业还要多。 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竞争的加剧和信息的共享,许多成功的跨国公司大都将自己的优势几乎转向到了以知识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型竞争优势上来了。虽然它们的企业规模仍然很大,也还再利用垄断的优势,但表现却不那么集中了,出现了新老优势并存的现象。像一些老牌的跨国公司,如德国的西门子、法国的菲亚特、美国的埃克森、日本的三菱,它们除了名字还是以前的,公司形式、资产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经营范围都和以前大不相同。我们总结了现阶段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新型竞争优势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知识高科技的优势。这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加大研究开发费用的金额。在1983年,美、日企业的研发费用为整个投入的3.7%和5.1%,到了2000年这一数据变化为了30%和40%。且从趋势上看,跨国企业的R&D费用占其销售额比重还在逐年上升,一般也在5%~10%之间。据有关专家精确计算,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时间缩短一天,可增加0.2%的商业利润,缩短10天,可增加3.5%的商业利润 。 (2)人力资源的优势。都说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这表现在跨国公司不惜代价的从世界各地“招兵买马”来构建其人才优势。这方面美国的跨国企业尤显突出,从80年代起,就以重金从欧亚地区招募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使得美国的科技人员比例远高于欧、日的公司,如埃克森公司的高技术人员就超过1万人,其中1700人获有自然科学高级学位,这也使之美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独占鳌头。 (3)创新的优势。不断的创新是企业永葆生机的源泉。比如有着百年老字号的通用电气(GE)公司,就一直保持着其创始人的爱迪生的经营理念:创业与革新。GE在产品创新上是卓有成效的,它一共拥有60000多项的专利技术,有16000余项至今仍然有效。再如微软的CEO盖茨也非常注重创新,他明确的说:“我们所做的一切在3年以后将不再有意义。对产品来说,未来5年人们拥有的计算能力将等于过去创造的一切计算能力之和。这一事实意味着你必须时时冲在别人前边。” (4)现代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个关键因素。早期的跨国公司由于形成的历史局限性,多采用直线式的集权组织结构。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这样的结构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而目前的跨国公司中采用分权结构的就占了86%。企业组织一方面表现为分立化,就是由部门分为小的子公司。另一方面就是实行柔性化,即抛弃固定的组织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临时的,以任务为向导的团队式组织。像成衣制造商米肯利公司就采用经理人员与客户组成的临时团队的方式,以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为目标,从而成功的留住了顾客。 (5)品牌与企业文化的优势。现在的跨国企业都特别注重品牌这种无形资产的效应,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品牌就占了世界品牌的20%以上。例如可口可乐在很早就开始着手于品牌的开发,据估计,目前可口可乐的品牌价 值约为244亿美元,相当于它年销售总额的三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历史的浓缩,精神的凝聚。打造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的竞争优势的核心体现,如惠普公司就以它响誉全球的“惠普模式”作为其管理的优势而获取高额利润的。 三、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发展的比较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会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竞争优势本身也应如此,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而比较跨国公司低级和高级的这两类优势,可以发现它们所具有的不同之处: 1.持续的时间不同 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取决于优势层次的高低、优势种类的多少和优势的更新,取决于其资源被模仿、被复制的难易程度。迪尔里克斯(Dierickx)和库尔(Cool)在《资源储备积累和可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指出,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战略资源储备。企业的战略资源是通过一定时期内选择适当的时间路径流而积累起来的那些不可交易、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 由于低级竞争优势较容易模仿和替代,且无法自主更新。它虽然能提供企业一段时间的赢利,当环境发生改变后,很难持续的作为企业的优势。而高级竞争优势却不一样,它的关键在于企业内部的创新,是企业长期积累和培养的结果,特别像品牌和企业文化,不是其他企业在短期内可以轻易复制的。因此,这些优势也就不会在短时间内会消亡,具有持续性。即使外部环境因素变化了,拥有这样的优势可以通过不断改进企业自身,主动的适应环境变化,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因素,维持企业长久的竞争力。 2.创造新生价值大小不同 低级竞争优势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分配,高级竞争优势是能创造出新生价值。低级的竞争优势一方面由于没有通过知识技术或低级的技术来创造的新生价值,因此价值附加值含量不高;另一方面,它使企业所获得的财富却远远大于它所创造出来的新生价值,主要是因为依靠外部环境的优越性,比如靠垄断优势使它无偿占有超额的垄断利润。当引入竞争后,企业就无力获取更多的利益了,这也是低级的竞争优势之所以会消失的原因。而高级的竞争优势依托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畅通不但能使企业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还可以派生出其他的竞争优势。它们凝结了人类高级而复杂的劳动,具有不可交易、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性质,因此可以无限的创造新生价值。这也是它们能持续支持企业竞争力的所在。 四、结语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跨国公司要在当今这样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发达的社会里生存并持续发展,那么就要具备符合现代竞争条件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运用知识的优势、创新的优势、人才的优势等多种组合去创造价值。无论是拥有上百年历史的通用公司也好,还是只有二十年经历的微软公司也好,都离不开这些竞争优势。就拿英国石油总裁布朗爵士的话来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因此,我们要做的事必须是有利于增强竞争力的事。在信息时代,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共同的挑战:那就是要比它们的竞争对手更能有效地运用知识”。

公司企业的优势第3篇

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的优势

央企主要分布于事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央企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央企的实力决定了由其控股的信托公司,相比一般信托公司,具有了更多优势。

资金来源方面的支持。央企控股信托公司可以获得集团公司的资金支持。一方面是融资的便利,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向信托公司拆借短期资金,降低了信托公司的流动性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将部分货币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管理,以中海信托为例,截至2009年末,集团公司委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100亿元,占其信托资金总额近10%,而在其他一些央企控股信托公司,来自集团的资金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对于一些仍处于发展初期的信托公司来说,这样的资金支持尤为重要。

资金运用方面的支持。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的资金运用范围往往会受企业集团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集团公司在其既有的产业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且对产业项目有较深的了解,握有大量的优质项目资源,这对信托公司在特定产业领域的投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也正因为此,与其他类型的信托公司相比,央企控股信托公司在产业投资基金(主要集中于和集团公司业务相关的产业)方面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央企的行业背景为其所控股的信托公司开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属业务提供了条件,实践中,央企进入信托公司后,一些信托公司基于股东背景的行业属性,转而强调行业专属优势,这种做法一方面培育了信托公司无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切实发挥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客户资源方面的支持。央企集团有着较多的关联企业,而且其在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这对信托公司的客户拓展有着较大的帮助。对于一些发展时间不长,业务竞争不具优势的信托公司来说,集团公司往往能为其提供最初的客户储备。此外,央企的背景对提高信托公司市场影响力也有所帮助。

随着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的发展,央企控股信托公司所具有的这些优势已逐渐转化为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从当前信托行业排名看,央企控股信托公司,比如中海油控股的中海信托、宝钢集团控股的华宝信托、中化集团控股的外贸信托,排名均较为靠前。昆仑信托在被中石油控股以后,借助股东优势,经营业绩突飞猛进,已经由原来的行业中下游水平跃居到行业中上游水平。

央企控股信托公司存在的问题

由于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的发展时间较短,加之央企及信托业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与一般信托公司相比,央企控股信托公司在公司治理、客户拓展和管理以及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公司治理。目前,根据监管部门的要求,获得新发牌照的信托公司基本都建立了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架构。设立了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在内的基本制度,并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公司内控和风险管理体系,并对主要相关信息进行定期披露。不过,与一般的信托公司相比,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的治理结构仍具有一定的特色,主要是股权结构相对集中,集团公司相关人员在董事会中占据绝对比重,集团公司对信托公司的控制力较强。这样的模式,一方面有助于集团公司利用信托公司实施其对外金融投资战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信托公司凭借与集团公司的高度关联性,利用集团公司在资金、项目和客户方面的资源优势拓展业务。不过,这样的模式,对信托公司的短期发展或许有利,而对其长期发展则是不利的。过于单一的股权结构,特别是缺乏专业性金融机构股东,会限制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的发展空间,尽管产融结合也是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的一大特色,但作为一个金融机构,其长远的业务发展依然离不开金融的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能力以及产品创新开发能力是其长期赖以生存的基础。

客户拓展和管理。和一般的信托公司相比,央企控股信托公司天然有着许多资源方面的优势。包括央企集团的资金支持、项目支持以及客户资源的支持,等等。这也造就了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目前比较有特色的客户资源结构和管理模式。央企控股信托公司的主要客户以大型企业为主,其他类型客户数量非常少。其业务拓展的重点往往都围绕着其集团公司优势产业展开,而且,由于大型企业的总部分布集中于北京地区,各家公司客户拓展的重点目前也都以北京为主。为此,一些注册地不在北京的信托公司,在组织管理架构上也做了有针对性的安排。比如,中海信托将信托业务总部以及信托业务一部都设置在了北京,所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在2009年末超过了600亿元,占其全部信托资产规模一半左右。

公司企业的优势第4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保险公司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和人均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人们对较高层次生活水平的追求,企业年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被引入我国,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在国际上,保险公司始终是企业年金市场的中坚力量,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然而,我国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主体的有力竞争。在2007年11月第二批受托人名单公布之前,作为核心的受托人主体只有5家。但是随着第二批年金资格的认定,出现了首批银行受托人,还新增了3家养老险公司和1家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自此,3家银行、3家信托机构和5家保险机构鼎足而立。银行业获得受托人资格意味着银行机构不用新设养老金管理公司就能顺利成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银行有着更强大网络、更庞大客户资源和无可匹敌的信任优势。可以说,受冲击最大的是保险公司的市场。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保险公司如何权衡现在和未来,如何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呢?

保险公司利用自身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依靠已有的经验,以多重身份进军企业年金市场,扮演好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并大力发展团体年金业务,把企业年金市场做大,这既是保险公司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险业服务社会、加快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经营环境分析

1991年我国首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截至2007年底,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3万多家,参加职工超过1000万人,积累基金接近1500亿元。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保监会预测,我国企业年金每年新增数额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预计能达到10000亿元的规模。另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年金覆盖面极小。据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企业年金覆盖人数为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36%,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16247家;2002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增至655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9%;截至2004年3月,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约为700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6.012%,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22463家。而在西方国家,实行强制性企业年金的几个国家的覆盖率几乎达到100%,其他实行非强制性企业年金国家的覆盖率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如奥地利为95%,美国、加拿大为5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过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从政策环境来分析。企业年金的政策环境主要是指对企业和个人的纳税要求和对商业养老金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它直接影响着企业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和投保型企业年金产品的需求强度、业务发展深度和广度。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税优政策既不统一也不明确,一直没有出台针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延迟纳税计划”。而税收优惠政策是各国鼓励企业建立退休养老计划和购买投保型年金产品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政府相关部门明显加快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对企业年金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也开始讨论。

其次,从企业年金需求的角度分析。很多文献在分析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滞后原因时认为“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企业年金的建立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无疑是奢侈品”。且现实中的企业年金也仅在少数效益较好、经营稳定的垄断性企业中建立,这似乎是上述观点的有力证明。

诚然,在我国各行业之间差别很大,企业之间差别也很大。同时,特殊行业往往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已经具备实行企业年金计划的各项条件,如铁路、有色金属、煤炭、电信、石油、民航、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钢铁等。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庞大,它们完全可以以行业为单位发起企业年金计划,这种做法有利于从业人员在行业内的流动。从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年金主要在国有垄断性的大型企业中实行。2007年末,伴随着年金管理机构对国内年金市场的发力,已经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但与我国近430万家中小企业总量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稳定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最后,从企业年金经营主体分析。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了参与企业年金市场经营的主体有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各个行业各有优势与不足。其中,信托公司可以作为企业年金的受托人,而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管理公司将可能是主要的投资管理人,银行是理所当然的年金基金托管人、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而保险公司通过销售投资连结、万能寿险等产品,已经积累了账户管理人的经验,保险公司具有很强的年金计划的设计、销售能力以及精算能力,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的省、市、县、乡、镇。同时,保险公司具有多年投资与运作的经验。

从企业年金市场众多竞争主体中选择哪个金融机构,由企业年金理事会决定,选择的依据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信状况。因此,只有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积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拥有成熟的产品设计和研发技术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的金融机构,才能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也才能为企业年金需求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我国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定位分析

考察世界各国企业年金的运营模式,大致分成以下几种方式:直接承付模式、保险合同模式、基金会模式和信托模式。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确立了中国企业年金管理将以信托型为基本模式,采用两种管理模式:由受托人担任账户管理人或投资管理人的部分委托模式;由受托人选择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全部委托模式。

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出台之前,除了社保部门经营企业年金之外,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主要被各家保险公司占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保险公司就开始参与企业年金的探索和研究,如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率先推出了团体退休金投资连结保险和团体年金(分红型)保险,而后又开发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系统。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2004年3月由保险公司经办的团体退休金计划的企业年金资产和覆盖人员所占份额均占到30%的比例。这种由保险公司经营的企业年金业务就是投保型企业年金,也即企业年金的保险合同模式。

保险合同模式是指企业年金计划发起人可以直接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由企业和职工定期向寿险公司缴费或由企业直接为员工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型产品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养老保障。这种投保型企业年金以保单的形式归在个人名下,主要在中小企业流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年金总量小,如果分别选择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支付的费用太高,而保险合同模式可以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从根本上说,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定位应该是风险保障和资产管理。

企业年金业务与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之间具有替代性,保险公司是否将面对两难选择?

从理论上说,企业年金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拓展。但若从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运行状况来分析,这种担忧就没有充分的根据。

首先,根据两个《试行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首要前提。此项规定将使部分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有养老金需求的企业排除在外;同时由于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程序的繁琐及管理成本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企业年金前望而却步,从而为商业养老金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企业年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各地区间的不统一,使得许多跨地区经营的大企业因政策的地区差异而产生管理上的不便,在选择养老金安排时可能更倾向于建立商业养老保险计划。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年金政策以及年金市场的发展状况等,将影响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情况,但企业年金与商业养老保险之间没有完全的替代关系,从长远来看,二者完全可以平衡发展。

三、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协同发展

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11月19日公布了第二批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倍受关注的是有三家银行获企业年金受托人资格。这意味着银行不用新设养老金管理公司就能顺利成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可以说,银行业获得受托人资格,受冲击最大的是保险公司的市场。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保险企业应如何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介入企业年金市场?在不同的政策导向下,保险企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可采取不同的战略模式。

(一)保险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

首先,保险公司作为受托人,由其提供综合的、捆绑式的年金服务,同时承担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角色,才能发挥其分账管理和精算的优势,还可兼得企业年金资产投资收益。事实上,在企业年金的运营管理中,投资才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谁做受托人,都要找到最好的投资人。以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股市和企业年金管理中的优秀表现,以及其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他们是最受认同的机构理财者之一。所以对定位于专业技术性角色的保险公司来说,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集团经营模式下提供专业化服务。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和企业年金市场的逐渐成熟,综合性保险公司能够成为企业年金管理服务的良好载体。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旗下设有信托公司、寿险公司、证券公司,集团设有资产运营中心,则可采取由信托作为受托人、寿险公司作为账户管理人、将资产运营中心的职能与人员剥离到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或者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运作,托管人则可以由合作银行或是未来的参股银行承担。

最后,一些不具有规模实力和多种管理能力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不妨开展有关企业年金咨询业务。据中国养老金网的统计,现在具有单一企业年金资格供应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就多达61家。试想,客户突然面临几十家年金资格的金融机构竞逐,市场上若没有强大的中介力量,如何维护委托人及受益人利益,保持市场的稳定与平衡。因此,开展企业年金管理咨询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险公司作为风险保障的提供者

对比企业年金的信托模式与保险合同模式,会发现:商业养老保险操作管理简单,但是不能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而采取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由职工承担投资风险而减少企业的风险负担;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法则将年金的死亡率风险等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散;在保险合同模式中,通常由保险公司等单一金融机构整合了养老计划的全部业务,形成了综合服务的规模优势,可以大幅节省运营费用。

由此可见,保险合同模式较之于信托模式有诸多优点。而没有出台针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延迟纳税计划”是制约保险公司开展投保型年金的政策障碍。

2007年11月,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鼓励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业务、团体养老年金保险业务、企业年金管理业务等提供养老保障服务。

据悉,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重要补充——个人缴纳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有望通过论证在税收优惠政策上获得突破,并进而在上海实行试点。来自上海保监局相关人士的消息是,受中国保监会委托,该局正在进行“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的研究项目。

其实,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着重体现在其产品设计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开发销售投保型产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养老保障。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的养老保险产品种类已达110多个,主要是一些传统团体寿险和万能保险、投资连结团体寿险产品。如何将商业保险产品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是摆在各家保险公司面前的重大课题。

因此,保险公司应该进一步发挥其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开发固定年金、变额年金、可转换年金、开放式养老金账户等产品,增强产品的投资功能和账户管理功能,并提供多样化的年金领取服务。通过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把年金市场做大,这既是保险公司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险业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

四、结论

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因此,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保险公司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及其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并在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角色选择。

公司企业的优势第5篇

1.大公司的优势

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对大公司来说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1)信息获得优势。大公司可以比金融机构更经常地观察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订单及付款时间可以表明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虽然银行也可以获得这些信息,但大公司可能更快且以更低成本得到,因为它是在日常交易中获得这些重要信息;

(2)对中小企业的控制更有效率,更容易收回贷款。因为大公司作为中小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可以有效控制中小企业的经营行为。如果中小企业不能及时还贷,那么大公司可以通过停止供应原材料来威胁控制中小企业,迫使其及时还款,所以大公司的措施可以及时给欠款企业的生产带来损失。而同样情况下,银行则只能停止再继续贷款,但却不能迫使有问题的企业停止生产,其影响相对大公司来说要小得多。

2.中小企业的优势

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有两方面优势:

(1)低成本优势。公司金融中介行为使得中小企业可以选择更灵活的支付手段,因此可以减少中小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量,降低中小企业的现金管理成本和财务负担。公司金融中介行为还使得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分割了通过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中小企业则获得了低成本的融资。

(2)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公司金融中介化实际上给予了中小企业一种担保机制,若在交易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者大公司没有履行做出的服务承诺,中小企业可以拒绝支付货款。因而,大公司通过金融中介化提供商业信用也可以被看作是企业对产品质量自信的表现,它通过提供商业信用向中小企业传递了对产品质量自信的信号。

另外,公司金融中介化还可以使交易双方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公司金融中介化会使得经济交易中的商品交换与货币交换在时间上相分离――货币交换可以在商品交换完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或者在一些固定时间对期间内所发生的所有交易进行集中结算。因此,中小企业在公司金融中介化过程中获得准确的付款时间并减少了结算次数,从而能够减少对预防性资金的需求和更加有效地管理资金,节省交易费用。大公司由于获得了货款回流的准确时间,也有利于它对自身资金的管理和合理安排预防性资金,减少经营费用。

3.公司金融中介化的优势

首先,大公司作为金融中介提供的资金更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因为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融资需求基本上是总额比较小、频率比较大的流动资金,而银行的资金信贷是长期大额的资金。所以银行提供资金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不相符合,而大公司却可以提供这种特点的资金。除此之外,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贷款手续繁杂,需要资产押,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限制,很难有合适的资产抵押。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充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因为大公司与相应的中小企业处于同一行业或相近行业,当行业发展比较快时,大公司资金周转也比较快,可以通过延期收款,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从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急需的资金。另外,公司金融中介行为的非标准化合约更适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因为银行信贷合约作为一个标准化的合约抬高了中小企业外源融资的壁垒,因而对中小企业并不是最优的。

其次,公司金融中介化可以解决我国信贷配给不公平的现象。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国的信贷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2009年1-7月全国其他商业银行新增贷款2104万亿元,其中乡镇企业贷款不但没增加,反而减少了1136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仅增加了371亿元,中小企业的主要代表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的新增额仅占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额的118 %。这类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率为26%,低于其他商业银行总贷款的增长率34%。上述数据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金融危机中,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恶化了,信贷配给不公平状况进一步恶化;其二,在中国,发展中小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如果采用公司金融中介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这种严重的信贷配给不公平问题。由于大公司与中小企业的经常交易,大公司可以从中小企业享受及时付款的折扣优惠,可以很快得知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避免资金损失。并且,这些信息都是交易过程中自然获得,不需要特别的方法,也不需要另外的成本来获得。同时,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处于相同或相关行业,大公司也应该可以更快地获得行业发展信息,为其公司金融中介行为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大公司在数量上更容易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大公司与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是一对一的关系,大公司作为金融中介可以一对一的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而且大公司也完全有充足的资金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我国,银行一般贷款给大公司,所以大公司如果作为金融中介可以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在总量上完全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在金融危机之下,由于中小企业更难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而大公司又有足够的资金,公司金融中介行为就自然发生了。

4.公司金融中介化的发展形势

正是因为上述优势及作用,公司金融中介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国外经验显示公司金融中介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公司金融中介化的形式表现为大公司对中小企业的资本提供或商品提供,也就是贸易信用的形式或卖方融资形式,而且两者经常一起出现,在大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则表现为应收账款,即向消费者提供信贷。Rajan和Zingales(1998)认为1991年美国公司总资产中18 %是应收账款。Nilsen(2002)指出在美国制造业中应收账款在总资产中的份额已经占13%,而且小公司经常运用贸易信用。在英国,据Kohler等(2000)估计,贸易信用总额已经占短期债务总额的70%,公司的信贷资产中55%是贸易信用。Atanasova和Wilson(2004)估计80%的英国公司使用贸易信用,在货币紧缩时期,贸易信用的比例还会上升。在其他国家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贸易信用总额超过了公司总资产的25%。

公司企业的优势第6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分类号〕F270

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Knowledge Management, Core Compete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Liu Gujin

Sclool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411201

Gao 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510006

〔Abstract〕Whether from the resource-based view or the knowledge-based view, knowledge is regarded as the strategic assets for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Knowledge management win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for enterprises by managing knowledge activ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enterprises. Core competencies are the sourc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which can form, improve, sustain and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enterprises, and can lea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s'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core competencecompetitive advantage

竞争优势是公司与竞争对手相比拥有的独特的位势,即持续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的能力。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两者都与企业竞争优势有直接关联。弄清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企业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1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通常包含于人力资源与组织资源之中。因此,在解释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时,可以从“资源基础论”与“知识基础论”两种角度来进行剖析。

1.1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看

以“资源基础论”的观点来看,公司资源由所有资产组成,包括公司拥有或控制的无形与有形资产、人力与非人力资产以及允许公司设计和应用增值战略的其他资产[1]。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有可能创造竞争优势,特别是那些公司专有的无形资源(如知识)可以使公司把价值追加到产品的引入要素之中,有助于构建与执行可以提高公司效率与效益的战略。那些有价值的、稀少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被看作是可以成为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战略资产。企业通过对知识的管理可以创建与维持竞争优势。知识管理集中了过去10年所传播的一些思想,包括公司核心竞争力与资源基础论、信息变换与信息资源管理、平衡记分卡和无形/智力资产、学习型组织和实践社区、全面质量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网络化组织和无边界公司[2]。许多大型组织关注知识管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识到知识及其应用是提升创造力、促进创新、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并由此可以提高整个组织的业绩,而不管这些组织是公共部门还是私营或非营利部门。事实上,知识管理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交流、创造和提高组织智力资产的大量活动之中。知识管理基础结构、知识质量和知识管理系统特性与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正向关系[3]。

1.2知识管理的竞争优势――以“知识基础论”的观点来看

以“知识基础论”的观点来看,知识管理可定义为以公司知识的系统分析、计划、积聚、创造、开发、存储和利用为中心,并按有利方式尽量把公司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以提高公司竞争优势和帮助公司实现其他主要目标的整个管理过程[4]。知识既是竞争优势与高运行效率的基础,也是公司拥有的重要竞争资产。如今全球互连经济的成功起源于快速与有效的信息交流。可持续竞争优势不再根植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而是智力资本的有效开拓与利用。如果知识管理是一种使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传递给适当的人,并帮助人们分享与利用知识来改进组织业绩的有意识的战略,那么,知识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把公司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5]。为此,公司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在战略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在公司内建立“知识导向”意识,确信公司能够根据其现有的知识和未来业务流程需要的知识分析与计划其业务,确保建立一种合适于在公司内创造新知识有效流程的经营环境;在战术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确信现有知识得到完全识别、未来使用的新知识得到获取和适当地存储在组织记忆中,创建有助于在公司内有效分配知识的新机制;在操作层次上,知识管理应该确保知识在每天的实践中得到使用,即人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访问合适的知识。

公司只有通过以竞争对手不能模仿的方式定义、构建和影响组织独特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6]。知识管理通过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4种活动可以构建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7]。首先,企业竞争优势作为知识的综合体现,是企业长期从事生产实践的积累性学识,其形成和维持依赖于对知识的吸纳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增强对知识的认知和学习,即进行知识集约管理。知识集约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整理。在知识集约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扩大知识储备,并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知识组织,以方便员工搜寻和使用。员工的定期教育和培训、知识联盟以及强大的搜索工具、数据和文件管理系统的利用,则是促进知识集约功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其次,竞争优势的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使得它的培育不可能从外部移植,只能靠自主开发。企业竞争优势的自主开发必然伴随知识的应用。知识应用就是员工通过把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执行力和洞察力,另一方面扩展企业的隐性知识系统。这两者是竞争优势形成的核心要素。再次,竞争优势的载体是整个企业,它的形成和维持是企业各部门对知识进行有机协调和结合的结果,这就涉及知识共享。知识共享要求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达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变,使企业知识容量出现升华。知识共享可以拓宽企业和部门的知识视野,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利用率,有助于培养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知识创新的现实力量。最后,知识创新是企业在综合利用现有知识基础上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或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在企业员工正确了解企业战略的条件下,如果使知识创新与企业战略保持整合性,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积极运用知识创新的成果,就会使知识创新真正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知识管理的知识集约、应用、共享和创新这几方面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从而在知识管理与竞争优势构建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机制,知识管理由此成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2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并非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一致。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的内部特性,它是公司长期以来积累的独特技能与智力。竞争优势表现为一个公司在外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优势。因此,核心竞争力经常可以加强竞争优势,但是它们不是同一事物。例如,客户可能不关心或者不知道本田公司在改进内燃机方面的核心技能,他们不买竞争者产品而选择了本田产品,是由于本田产品整体可靠性声誉所带来的客户感受价值。这实质上是因为引擎设计的核心技能确定了本田公司更有效竞争能力的基础[8]。

企业在发展历程中所获得的独特技能、能力、资源、经验与关系,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模仿这些资源将在成本上非常不利,企业必须开发其资源与能力。核心竞争力可视为经验、知识和系统等的集合,它们可用来减少创造新型战略资产或扩大现有战略资产存量所需的成本或时间。在动态环境中,只有那些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廉价地持续构建新型战略资产的企业才能赢得丰厚的回报与创造长期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关键作用[9]。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位势[10]。市场竞争位势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反映出企业在产品性能结构、市场定位及可行的多角化战略方向等方面的状况及竞争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有效的竞争战略,并产生了企业特有的位势。企业通过加强核心竞争力关键要素的建设,如品牌、企业形象、专利、研发、特殊营销能力和管理方式等,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的位势,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第二,核心竞争力可以构筑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对于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来源于产品-价格-业绩-交易的优势几乎都是短期的。特别是在技术引发企业边界变革的领域,竞争优势只有依靠产品根基所拥有的竞争力才能持续。企业必须取得一些专门技能,整合公司内所有技术与生产技能,才能提高战略业务单元的生产能力与机会利用能力,才能获得非常有利的优势位置。这正如普拉哈拉德与哈默(Prahalad and Hamel)指出的一样: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而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11]。

第三,核心竞争力可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核心竞争力的如下特性在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中有显著的作用:[12]①历史依赖性。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挑选那些独特的、能反映其特有历程的能力和资源,逐步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们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企业在早期所形成的独特和珍贵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其他企业所不能模仿的优势。②原因模糊性。企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界限有时比较模糊,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无法清楚地了解企业怎样利用它的竞争力作为竞争优势的基础。结果是,竞争者们不能确定他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竞争力,才能得到与竞争对手的战略所获得的同样的利益。③社会复杂性。社会复杂性意味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复杂社会现象的产物,它包含在经理们和经理与雇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信任、友谊、企业声誉之中。通用电气、惠普、索尼等公司的社会复杂性远景影响了这些公司所制定的决策与所追求的战略。

然而,尽管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但并非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核心竞争力。例如,某个公司可能拥有独自使用某项技术的许可协议;某个公司可能获得某种具体产品的专有进口合同;某个工厂可能优先接近于原料供应;某个公司可能坐落于低工资成本区域。所有这些都是竞争优势的事例,但它们都不是核心竞争力[13]。

3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之源,而知识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支持创新,创新成果还需知识管理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便在企业内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进而实现新的创新,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反之,企业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又会产生和积累新知识、新技术,为知识管理提供和扩充知识储备与资源,形成新的良性循环。这样,在企业知识运营中,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动态互惠机制,这种机制又外化为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诸多契合关系[14]。这包括如下三方面:①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确保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企业知识管理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上,它要把员工头脑中的创新思路、工作经验、技能、技巧等意会知识变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奠定基础,从而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②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知识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企业配置资源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从而最终在企业产品与市场较量中体现出竞争优势;又由于知识具有难以模仿性和路径依赖性,知识积累可以延续与扩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为保持企业持续竞争力,企业就须加强知识管理,提高企业驾驭知识的能力,确保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③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任何创新活动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要以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和前提,吸收与借鉴前人和他人的知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资源和形成的知识结构可以促进企业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前沿性应用研究。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承担着关键作用,是获取创新能力的源泉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因此,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为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知识管理流程(如知识审计、获取、创造、吸收、保护与应用)的管理,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增值,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另一方面,核心竞争力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这是因为[15] :①核心竞争力的营造体现了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公司通过重新认识与整合内部与外部已有的及新的知识,使自身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它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②核心竞争力可以保证可用于公司知识管理的资源有更高收益的回报,显著减少需要管理的知识内容,简化知识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知识管理与企业其他业务流程的融合,还有可能引起公司上下尤其是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关注,更有可能获得较多的资源支持和在公司范围内显示与宣传知识管理的巨大作用。③核心竞争力战略比狭隘的只重视现有知识资产管理的方式看得更远。这种思路使得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不仅要从增强当前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④核心竞争力和以知识为中心的公司观点都要求相应的知识管理变革,需要采取能够实现战略联盟的知识管理方法,从知识综合与创新的效率、范围、灵活性等方面测量知识管理战略价值。

4三者关系框架

通过前面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在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三者之间,存在图1所示的“三边形”关系,体现为如下4层含义:①企业知识管理可以培育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实践;②企业知识管理可以培育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引导企业知识管理实践;③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构建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可以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④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企业竞争优势既可直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也可通过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来间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实践。

图1 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三者关系

参考文献:

[1]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2] Corral S. Knowledge management: are we in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business? [2007-04-11]. ariadne.ac.uk/issue18/knowledge-mgt.

[3] Halawi L A, Aronson J E, McCarthy R V. Resource-based 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5,3(2):75-86.

[4] Cater T. Knowledge management as a means of developing a firm's 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2001,6(1-2):133-153.

[5] Lank E. Leveraging invisible assets: the human factor. Long Range Planning, 1997,30(3):406-412.

[6] Snyder N T, Duarte D L. Strategic Innovation: Embedding Innovation as a Core Competency in Your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03:6.

[7] 王艳.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构建.广西社会科学,2003(8):78-80.

[8] Hamel G, Heene A.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4: 114-115.

[9] Kak A, Sushil.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core competence: a review. 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 2002,3(4):23-38.

[10] 史东明.核心能力论:构筑企业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37.

[11]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68(3):79-91.

[12] Hitt M A, Ireland R D, Hoskisso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 4th ed.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001:116.

[13] Hamel G, Heene A.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c., 1994:18-19.

公司企业的优势第7篇

【关键词】 广西区; 上市公司; 收益状况; 利润表

一、广西区上市公司概况和特征

1993年11月18日广西首家上市公司“桂柳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经过16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底,广西区一共有25家上市公司,其中在深圳交易所上市的有14家,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有11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①的1.55%,且广西区上市公司的上市时间主要集中在1996年、1997年、2000年和2007年,其中2000年是广西区上市公司上市数量最多的一年,一共有4家,在2008年和2009年广西区没有新的公司上市。从这方面来看,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对较少,发展速度缓慢。同时,广西区的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主要聚集在南宁、北海、柳州和桂林4个主要城市,4地上市公司的总和为20家,占广西区上市公司总数的80%,而在防城港市、钦州市、崇左市3个属于泛北部湾地区的地级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此外,广西区的25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12个行业②,主要是在传统的制造业,而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类所占的比例较小,纯科技、金融行业、网络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则为空白。

二、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整体性分析

利润表,反映一个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可以反映一个会计期间公司的收益状况。本文主要从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方面对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进行整体分析。

营业收入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它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企业业务规模的大小,是影响企业收益状况的基础,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是反映企业收益状况的直接指标。表1是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几个主要财务数据平均水平与全国情况的对比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广西区2004-2009年的营业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2004-2008年稳步上升,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2009年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西区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与全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广西区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水平虽然总体呈稳步上涨的趋势,但与全国水平相比较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营业收入的水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9.58%,其中,近几年中最低的相对水平只有全国的32.97%,最好的年份只是2008年度达到58.84%,因此广西区的上市公司在全国上市公司发展水平中,总体规模较小,处于劣势地位。

从表1可以看出,广西区的上市公司在利润项目上,2004-2007年广西区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发展,2005年略有下降,但随后上升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大,发展趋势健康良好,但2008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经济环境不稳定,广西区上市公司发展严重受挫,利润项目的所有数据由正值跌到负值,2009年随着经济的好转,广西区上市公司的发展出现了转机,由2008年的负值增长到正值,但仍然没有恢复到2007年的最高水平。同时,通过表1中的相对水平可以看出,广西区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项目相对于全国水平较低,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只有全国水平的42.29%、41.06%和43.58%,甚至在2008年度出现全区性的亏损。因此,相对于全国来说,广西区的总体收益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总体水平,盈利增长速度较慢,且发展不稳定,起伏大,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显著。

三、广西区各地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比较

如前文所述,广西区的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主要聚集在南宁、北海、柳州和桂林4个主要城市,4地上市公司的总和为20家,占广西区上市公司总数的80%。图2为全区各地上市公司收益项目的主要财务数据对比表。

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区上市公司不仅在分布上不均衡,在各地的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也有很大的差异。总体上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柳州和南宁,这两个地区的上市公司收益状况最好,尤其是柳州地区的上市公司在2004-2009年6个年度里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平均值都是全区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远远高于广西区和全国水平,南宁地区基本高于全区的平均水平,但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70%。其次是梧州和其他地区(贺州、河池和贵港),这两个地区的上市公司处于微利状态,总体水平只有全区平均水平的50%左右,全国水平的20%左右。收益状况最差的是桂林和北海地区,2004-2009年6个年度里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平均值都是负值,出现严重的亏损,与柳州地区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得出,广西区各地区中,除柳州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其上市公司收入水平大大超过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外,其他地区的上市公司由于规模过小,收益状况堪忧,同时各地利润严重不平衡,收益最大的地区与最小地区的差距悬殊。这种巨大的差异,摊薄了广西区总体收入,影响了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的总体水平。

四、广西区各行业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比较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广西区的25家上市公司分属于8大行业,分别是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和综合类,其中,制造业中涉及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食品、饮料,电子,医药、生物制品,机械、设备、仪表,金属、非金属等6个子行业。表3是广西区各行业上市公司收益项目的主要财务数据对比表。

从表3可以看出,广西区上市公司行业间差距较大,具有少数的优势产业,比如金属和非金属行业和机械、设备、仪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主要收益项目指标均超过全国水平,但是企业较少,金属和非金属行业实际上只有一家企业,即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而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也只有一家企业,即北海银河高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房地产业的主要收益项目虽然达到了全国水平的80%左右,但同样也是面临企业数量较少的问题,只有阳光新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一家。而大部分行业的上市公司竞争力不强,收益状况只有全国水平的一半左右,甚至有些行业全区性亏损,比如医药、生物制品和信息技术行业。正是因为大部分上市公司收益状况较低,使得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普遍较差。

五、提高和改善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建议

通过对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的总体性、区域性和行业分析,针对广西区上市公司收益状况存在的问题,要提高和改善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推动各地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平衡各地区上市公司发展

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的正式生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与东盟已进入多领域、全方位开放、交流与合作的新阶段。但是处于东盟经济区前沿的北部湾的主要城市,比如钦州、防城港和崇左至今还没有企业上市。对于这种严重悬殊的发展情况,各地区应该在保持现有优质上市公司收益的情况下,对劣势上市公司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应积极发展新的有潜力的公司上市。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企业应顺应局势,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与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上市融资在开发区域优势资源,拓展区域优势产业,加强区域竞争力,各地区之间只有以优带劣,发展良好的地区积极帮助落后地区,通过资产重组、资金投资、技术帮助等手段,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平衡各地区上市公司的发展。

(二)提高现有上市公司业绩,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上市公司往往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各级政府应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上市公司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上市公司应该成为本地区本行业的龙头,带动区域经济腾飞。上市公司良好的业绩是其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实现自我良性滚动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从广西现有上市公司的素质看,除柳钢股份、北海银河科技等少数几个外,多数还不能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在推荐企业上市时,要严把质量关,要注意选拔经营业绩优良,并具有联动效应的公司上市。对已上市的公司要练好“内功”,充分利用“融资”功能,把自身做优做大做强,带动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只有地区的经济发展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收益状况才能得以提升。目前广西区柳州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最为优秀,因此柳州地区可以通过对柳州市相关企业,比如柳州华锡集团、八一铁合金公司、柳州花红、玉林药业、广西金嗓子等优势企业,对其进行积极改组、改造、合并、合资和重组等方式上市或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等,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从而全面提高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整体收益。

(三)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具有广西特色的优势企业上市

广西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如柳州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桂林、北海具有旅游资源,河池、百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贵港、南宁具有糖业资源等,但目前广西区有优势的产业只有金属、非金属(钢铁加工)和机械、设备、仪表两个行业,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有的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下滑,没有完全发挥出广西的资源优势。对于那些劣势的行业,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各地区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并积极培育和推荐优势企业上市。因此,柳州市可以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目前广西区政府计划在柳州建设汽车城的规划,做大做强汽车整车、发动机与工程机械产业,培育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柳州机车车辆厂改制上市。河池、百色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锡、锰矿和铝矿储量大的资源优势发展锡锰铝业,培育柳州华锡集团、广西八一铁合金集团、广西大锰实业和平果铝业等企业改制上市。利用得天独厚的速生丰产原料林(竹)资源和中草药资源,培育广西华劲纸业集团、广西三威林产公司、桂林三金集团、广西金嗓子改制上市。通过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具有广西特色的优势企业,迅速增大广西上市公司规模和广西工业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广西上市公司和广西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才能全面提高和改善广西区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第四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案例[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公司企业的优势第8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 核心 竞争力 建议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这个企业独有的,能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的核心产品为依托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中的团队在市场上不断遭受挫折、失败,汲取成功经验,最终总结或者研发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宝贵的财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能为企业留住客户,带来长久的利益。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

(二)独特性。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该企业带领内部人员共同经历失败、成功,总结经验,研发产品,最终得来的,是一个企业的宝贵财富,独属于企业所有。它深深地融合于企业文化之中,很难被其他企业模仿替代。

(三)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

二、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证券公司也是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证券公司也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证券公司内部的一种独特的能使证券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一种内在能力。由于证券公司是金融相关企业,属于服务类公司,没有实实在在的商品,所提供的都是服务。所以,证券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是核心竞争力的承担者,核心竞争力是证券公司的一种宝贵资源。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原有的一些政策优势将会消失,国家监管越来越严格。再加上国外投资银行的涌入,对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我国证券公司要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能在某些方面区别于他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证券公司怎么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证券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先分析一下怎么形成一个普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普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门生产,令企业在这个领域做精,做大。这需要企业先找准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自己的优势和所擅长的内容。然后集中公司的人力、物力专供市场的这一方面。市场这个蛋糕那么大,在其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大一块是至关重要的。例如,GE公司。在新总裁上任后,对公司进行改革重组,缩减多元领域,回归专业化。

(二)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技术在21世纪太重要了,很多公司都是依靠技术创新,研发出专属于自己的产品而得以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例如三星公司,每年的技术投入在所有手机制造商中位居第一位,这也就是三星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原因所在。也是它常年占据全世界手机市场份额前几名的关键所在。我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一直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同样如此。但是,技术创新已成为关键一环,我国企业要更加重视。

(三)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分析市场竞争对手,找出他们生产经营中的弱点,借此机会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市场份额。分析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利用自己的优势用另一种更受欢迎的方式,填补消费者的需求,抢占市场。

(四)形成企业良好的治理结构。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会使企业更有活力,员工更加团结有效率、相反,一个不好的治理结构,很可能令一个有优势的公司失去市场。特别是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落后等可能会将企业拉入泥潭。我国国有企业众多,更要从根本上改变治理结构,让国有企业重新迸发出活力。

证券公司跟普通企业有所区别,证券公司主要提供的是服务,并且由于行业的高效益性使证券业竞争远远高于普通企业,我国证券业要想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得从三个方面着手:市场开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证券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面就分析一下怎么提高这三种能力。

(一)加快形成自己的证券品牌。证券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提供的只有服务,并不生产产品,因此证券业吸引并留住客户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证券业形成自己某个方面的品牌,进而开拓市场。证券公司应根据自身特点,在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投行业务等业务中选取符合自身优势的业务,大力发展,抓住投资者的胃口,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为投资者量身打造投资计划,争取抢占更多的市场,夺取更多的客户,培养客户对证券公司的忠诚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二)使业务更加规范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业务规范化就要求证券公司在做业务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能知法犯法。部门之间业务隔离等措施减小风险。研究表明,业务运作规范的证券公司能在市场中生存的更久,获得更大的效益。同时,要在证券公司内部设立风险监督委员会,监督企业内部运作,在更大程度上减小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产品创新投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投资者越来越多,要求业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为了最大程度上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抢占市场。证券公司必须加大金融产品创新投入,做出更个性化、更符合投资者需求的产品。使证券公司在同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投资者越来越多,中国市场这个蛋糕将会越来越大,在高效益的诱惑下,我国证券公司也会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多样化。各个证券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必须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早一步抢夺客户,抢占市场,使自己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在形成核心竞争力中也要防范自己走弯路。不要急于求成,忽视市场信息,对自己的优势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走错方向,将企业陷入泥潭。

参考文献:

[1]李杰.新形势下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学术界.2003[05].

[2]傅智能.中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3]裘永苹.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核心竞争力[J].甘肃科技纵横.2010年[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