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肝病预防与治疗

肝病预防与治疗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6 16:20:58

肝病预防与治疗

肝病预防与治疗第1篇

作者简介:高维新,中国中西医儿科学会全国委员,天津市中西医儿科学会主委、名誉主委,市区两级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天津市新世纪儿童医院内科、呼吸科主任医师,每周六全天应诊(咨询电话:022-60975151)。

2014年11月,安徽省涡阳县发现了儿童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感染病例,此次病例怀疑是反复使用针头所引起的。这起丙肝病毒聚集性疫情,致使56人经初筛检测为阳性,经采集其中16人进行核酸检测,13人为丙肝病毒阳性(被丙肝病毒感染)。

疫情虽说是成为了过去时,但留给各位宝爸宝妈的安全提示却会一直持续下去,因此,宝爸宝妈要充分地了解预防丙肝病毒的常识才行。

关于丙肝的6个疑问

Q1什么是丙肝?

A丙肝是由丙肝病毒(英文缩写H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对人体的健康及生命危害极大。

Q2女性感染了丙肝,能否怀孕生子?如果已经怀孕,发现感染了丙肝,会不会影响到宝宝的健康成长?

A关于这些问题,有以下3点提示供您参考:

1.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的几率较低,但是还是有通过怀孕和生产过程感染宝宝的可能性,因此建议感染丙肝病毒的女性在治愈前应尽量避免怀孕。一旦怀孕后发现感染了丙肝建议咨询专科医生。

2.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妈妈约有5%~10%的可能会在怀孕、分娩时将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因此新生儿应在1岁时检测丙肝病毒,检测时间不宜过早,因为有可能存在假阳性。

3.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有破损时,要避免母乳喂养。

Q3 丙肝与其他肝炎有什么异同?

A以下4个要点希望宝爸宝妈有所了解:

1.丙肝和甲肝、乙肝、丁肝、戊肝等都属于病毒性肝炎,但这几种肝炎的传播途径、病程、治疗方法、预防措施等都不尽相同。

2.丙肝病毒主要侵犯肝脏,可导致宝宝罹患慢性肝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对患病宝宝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

3.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抵抗力弱。一般化学消毒剂(如漂白粉)和煮沸都能够杀灭丙肝病毒。

4.由于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预防丙肝的疫苗。

Q4丙肝可以预防吗?

A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丙肝是可以预防的。具体预防措施可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1.拒绝。

2.大力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

3.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可大大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4.不与他人共用针具;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5.感染丙肝病毒的女性在治愈前应避免怀孕;尽管没有证据证明哺乳会传染丙肝,但感染丙肝的乳母,哺乳时倘若破损,应该暂停哺乳。

6.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丙肝。

Q5丙肝防治的关键要点是什么?

A丙肝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是丙肝防治的关键,具体来讲:

1.丙肝起病隐匿,多数患者症状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疾病发展越后期越难治愈,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很大。

2.少数丙肝患者症状为程度不同的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有些患者伴有低热、轻度肝肿大或出现黄疸。

3.丙肝患者症状的有无或其严重程度与肝脏病变的发展不成正比。

4.由于丙肝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所以要做到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Q6丙肝能否治愈?

A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急性丙肝易转为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将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丙肝因此得名为“沉默的杀手”。

感染了某些类型丙肝病毒的患者只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及早进行治疗、规范用药,是可以被治愈的。

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丙肝病毒的5个传播途径

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等途径传播。具体来说,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

1.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特别是共用针具静脉注射。

2.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以及医疗和美容器械等可导致经血传播。

3.共用牙刷等行为都是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4.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可以引起传播。有多性伴的人,感染丙肝的风险更大。

5.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约有5%~10%的概率会在怀孕、分娩时将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丙肝病毒传播的3个误区更正

生活中,与丙肝患者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其注意要点包括:

1.日常生活,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以及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他无皮肤破损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2.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3.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丙肝的治疗要点

怀疑宝宝感染上丙肝,4种应对

当怀疑宝宝可能感染丙肝病毒时,应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并主动寻求检测。此种情况要注意以下4个对策:

1.主动寻求咨询和检测,这样可以尽早诊断、及时治疗丙肝,使受检者(特别是感染者)得到心理支持和预防指导。

2.共用针具静脉注射器、接触过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妈妈生下的宝宝、有过器官移植及长期血液透析者,如怀疑感染丙肝,应及时去正规医院进行咨询和检测。

3.确诊丙肝的主要依据是血清中丙肝病毒核糖核酸阳性,或者丙肝核心抗原阳性。感染丙肝病毒1~3周后,可在外周血中检测到丙肝病毒核糖核酸(英文简称HCV RNA)。如果只是单纯的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排除HCV RNA假阴性),说明曾经感染过丙肝病毒,但机体已经清除了丙肝病毒,只需定期随访观察。

4.一般各地的传染病院、综合性医院专科门诊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可以做丙肝检测。

丙肝的治疗4要点

丙肝患者应该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以下4个治疗要点可供宝爸宝妈参考:

1.丙肝治疗的目的是彻底清除或持续抑制患者体内的丙肝病毒,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细胞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国内外通用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3.丙肝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可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4.丙肝患者应避免吃高脂高糖类食物,避免剧烈运动。

关于丙肝的3点科学认识

公众应该正确、科学地认识丙肝,理解、关心和帮助丙肝患者,预防丙肝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于丙肝,大家应该有以下3点认识:

1.加强丙肝防治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对丙肝的认知水平,遏制丙肝的蔓延和传播。

肝病预防与治疗第2篇

【关键词】 肝癌;介入治疗;拉米夫定

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细胞毒药物治疗期间肝脏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是与乙肝病毒的再活化有关。据报道有约19%~55%的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的病人出现乙肝病毒复制的再活跃,临床表现为从无症状肝炎到致死性的肝脏失代偿[1]。早期的研究提示预先使用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细胞毒药物化疗期间乙肝病毒复发的危险[2]。我科于2006年6月起对不能手术切除肝癌而接受经肝动脉碘油化疗治疗(TACL)的病人预先给予拉米夫定处理,效果良好,笔者对此进行了回顾性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从2006年1月到2007年2月收入我院肝病科的患者63例,均为新诊断的适宜用经肝动脉化疗的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病人。观察组32例为2006年6月后在开始TACL治疗时给予拉米夫定100mg/d的患者,对照组31例为2006年6月前TACL治疗时未给药患者。两组年龄、性别、癌肿大小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对比(略)

1.2 治疗方法 TACL使用丝裂霉素10mg、顺铂60mg与5~10mL碘油混合,不用明胶海绵栓塞,每2月治疗1次。TACL治疗停止的条件是肿瘤影像学消失或可见肿瘤完全坏死,伴连续2次AFP检测水平正常,或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无法继续TACL治疗。所有病人在基线水平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e抗原和抗体,血清ALT、AST、白蛋白、胆红素、AFP、HBV DNA,凝血酶原时间。全血细胞计数和肝脏生化检测每2周做1次,直到8周后每月做1次。血清HBV DNA、e抗原和抗体以及AFP水平每月检测1次,必要时可更频繁检测。通过DNA序列分析来检测拉米夫定耐药的变异。从TACL给药开始即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持续到TACL结束后6个月。对照组病人则只给予TACL化疗,未预防性应用拉米夫定及其他抗病毒药物。

乙肝再活化是指与基线水平相比血清HBV DNA水平升高10倍以上。乙肝再活化所致的肝炎是指在没有肿瘤进展、肝毒性药物治疗相关的肝损伤或其他系统感染的因素时,病人血清ALT水平上升3倍或超过100IU/L(参考值小于33IU/L)。随访中肝炎的分级:ALT水平上升达正常上限的3~5倍为轻度,达5倍以上为重度。肝功能失代偿是指新发生的肝性脑病、腹水、静脉曲张出血、胆红素水平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2.5倍或凝血时间延长超过3秒。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12.0版的软件包处理。一般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两组中乙肝再活化所致的肝炎的发生率的比较使用秩合检验。双尾P值小于0.05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ALT、胆红素、HBeAg血清阳性率、HBV DNA水平、Child-pugh分级、AFP以及其他肿瘤特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8例(25%)、对照组9例(29%)在治疗前血清HBV DNA阴性(小于1×103cs/mL)。两组的基线特征见表1。

2.2 两组间临床结果的差异 对照组13例(41.9%)和观察组5例(15.6%)出现临床肝炎(P

表2 两组临床结果比较(略)

对照组12例(38.7%)和观察组1例(3.1%)出现病毒再活化(P

在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4例(12.9%)提前终止TACL治疗,其中3例是由于病毒复发,1例是由于TACL术后肝炎;观察组只有1例病人提前终止治疗,是由于TACL术后肝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TACL治疗完成后,6例病人出现肿瘤完全坏死,在TACL治疗过程中或TACL后短期随访中没有病人停止拉米夫定治疗。

3 讨论

尽管在化疗过程中乙肝病毒再活化是常见的并发症,但在肝细胞癌中还少有报道。在非肝细胞癌的人群中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在细胞毒药物化疗中预先给予拉米夫定治疗[3]。如果同样的作用也存在于经肝动脉化疗的肝细胞癌病人中,那么预先的拉米夫定治疗将有效地降低乙肝病毒再活化所致的肝脏疾病相关的死亡率,并且可以允许延长化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先拉米夫定治疗可显著降低乙肝病毒再活化所致的肝脏并发症,也减少接受TACL治疗病人随后的治疗中断。我们的资料支持拉米夫定应预先给药或在TACL治疗开始时给药的提议。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一旦发现病毒的再活化就早期给予拉米夫定治疗,本研究的3例病人当出现病毒再活化所致的肝炎时,就有肝功能失代偿的证据并且最终停止了进一步的TACL治疗。这些肝功能失代偿以及进而停止化疗治疗的病例进一步强调了在TACL的病人中预先针对乙肝病毒再活化给予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

我们的研究结果也提示了预先拉米夫定治疗可降低TACL治疗中出现的临床肝炎的严重程度。沈才飞[4]、Nagamatsu 等[5]研究认为在经肝动脉化疗的HBeAg阳性的肝细胞癌病人中预先给予拉米夫定可预防肝功能的恶化,本研究与此结论一致。预先治疗对于肝炎严重程度的有益影响可能是由于减少了病毒再活化所引起的潜在危险。预先抗病毒治疗是否可减少TACL过程中与病毒再活化无关的肝脏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研究。

预先拉米夫定治疗的主要问题是出现病毒耐药。随着拉米夫定治疗的延长,病毒耐药的发生也增加[6]。然而,随着包括阿德福韦的替代药物的应用,这已不再是一个问题。需要考虑的是在应用不同化疗方案的其他机构不一定达到相同的治疗目标,因为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尚无标准的化疗方案。完成全部化疗后是否停止抗病毒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了接受碘油化疗治疗的肝细胞癌病人预先给予拉米夫定治疗的显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预先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可显著降低乙肝病毒复发所致肝炎的发生率,而且这一治疗可降低化疗过程中肝炎的临床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 Liao CA,Lee CM,Wu HC,et al.Lamivud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following chemotherapy for non-Hodgkin’s lymphoma[J].Br J Haematol,2002,116:166-169.

[2] Leaw SJ,Yen CJ,Huang WT,et al.Preemptive use of interferon or lamivudine for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lymphoma receiving chemotherapy[J].Ann Hematol,2004,83:270-275.

[3] Lim LL,Wai CT,Lee YM,et al.Prophylactic lamivudine prevents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chemotherapy patients[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6:1939-1944.

[4] 沈才飞.HBeAg阳性行肝动脉化疗的肝癌病人预防性给予拉米夫定可以防止肝细胞损害进一步加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5,8(3):167-168.

肝病预防与治疗第3篇

【关键词】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12-01

1 绪言

深静脉血栓栓塞病是包含肺血栓栓塞症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血栓栓塞类的疾病,该病是在基因、行为以及环境等许多危险因子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全身类疾病。当前已经造成了许多住院患者的患病甚至死亡。肺血栓栓塞症是指由于各种栓子阻塞在肺动脉系统而导致发病的疾病或者临床综合症状的总称。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是指人体内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地出现凝结,属下肢静脉回流时发生障碍类疾病。

目前国外一些部门调查研究发现,住院患者中内科患者患上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概率大约为12%,重症患者得病的概率为28%~33%;慢性心力衰竭类患者得病率为26%;急性类心肌梗死患病者的患病率为22%;而急性脑卒患者得该病的几率却有30%~50%之高。另外,我国疾病预防协会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也表明,心血管病和脑卒中偏瘫类患者罹患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概率分别为4%和21.7%。同时前瞻性的病理资料发现,内科住院中老年患者得该病的几率为9.7%,而呼吸衰竭类患者的得病率达到了16.4%。因此,对于内科住院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我们要格外注意,切实提高护理预防水平,并积极研究各种治疗方法。

2 深静脉血栓栓塞类疾病预防性治疗的适用人群

鉴于深静脉血栓栓塞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需要对所有的医院内科患者的状况进行血栓栓塞方面的风险评价,进而考虑进行预防性治疗手段的必要性。根据现有的资料,建议针对以下的内科类住院患者实施预防治疗。对于卧床3天及以上的年龄在40岁以上因为急性内科类疾病而住院的患者,如果同时出现了下面的病症或者危险因子之一,需要及时进行预防性医治。并发症状为急性脑梗死、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类综合征、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疾病、炎症性肠病、体重指数大于30的肥胖及75岁的高龄等。

3 深静脉血栓栓塞类疾病防治方法

如果住院内科患者患有以上的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类综合征、恶性肿瘤、慢性肾脏疾病等病症之一,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机械防治方法或者药物防治方法。

3.1机械防治方法

1)若住院的内科患者符合以下的症状,则可以采用机械防治方法。

①无机械防治禁忌的该病高危患者,在采取机械防治方法的同时尽量与药物防治相结合。

②对于抗凝药物治疗时存在禁忌症的该病高危患者。

③缺血性的脑卒中或者出血性的脑卒中,抗凝治疗中利小于弊的患者。

2)受伤肢体不宜使用机械防治方法的患者可以在对侧方向实施预防。

3)深静脉血栓栓塞类疾病中机械防治方法的一些禁忌症:血栓静脉炎、坏疽、皮炎、严重的下肢动脉硬化缺血、严重畸形以及近期手术等等。

3.2药物防治方法

如果内科住院病人虽然有危险因子却没有禁忌症,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防治方法。

1)维生素K拮抗剂。在进展期的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时可以用口服下华法林钠,其中国际的标准比值宜为1.3~1.9。

2)低分子肝素。内科该病的高危病人宜在皮下注射适量的低分子肝素。其有效剂量为每天一次40mg伊诺肝素和每天一次5000U达肝素。医师推荐的治疗时间宜为6~14天。但是该药物同样存在一些禁忌症:对低分子肝素过敏者不能使用。低分子肝素在使用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定期检测血液中血小板的计数;②并不推荐进行常规的检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Xa,但对于一些肥胖或者肾功能不健全的特殊患者可以进行含量监测。

3)小剂量的未分级肝素。对于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也可以采用小剂量的未分级肝素。推荐的用法为:每12个小时在皮下注射5000U的药物,治疗时间为6~14天。肝素使用的一些禁忌症:凝血功能、先兆流产、出血类疾病、恶性高血压、术后与外伤渗血以及对肝素使用过敏者等。另外小剂量的未分级肝素在使用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①要密切观测严重出血的危险和出血并发症。②进展期肿瘤、肾功能不全或者75岁以上的老年人等易感人群要时刻检测APTT,以便调整使用剂量。③时刻对血小板计数进行检测,要防范肝素所导致的血小板的减少症。

4)磺达肝癸钠。国外资料显示,内科该病的高危病人可以通过皮下注射该药进行药物防治。推荐的使用方法为每天一次注射2.5mg,治疗期为6~14天。该法目前国内尚缺少相关资料。

4 特殊情况下的防治方法

4.1急性脑卒中

1)缺血性的脑卒中病人如果没有禁忌症,可以采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小剂量的未分级肝素等方法。但是,使用药物之前需要认真评估出血和血栓的危险系数,并尽量结合机械防治方法进行预防。2)出血性的脑卒中病人如果没有禁忌症,应该应用机械防治方法进行预防。

4.2恶性肿瘤

1)深静脉血栓栓塞导致的恶性肿瘤病人因内科紧急病症而住院时,建议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血栓的预防性诊治。若没有禁忌症,可以采用低分子肝素或者小剂量的未分级肝素等方法,并尽量结合机械防治方法进行预防。2)若恶性肿瘤病人已经进行了化疗等治疗方法,不应该使用常规血栓的预防性诊治。

4.3肾功能不全。

1)出于病人安全方面的考虑,推荐肾功能不健全者采用小剂量的未分级肝素进行治疗。2)当肾功能不健全者采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治疗药物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每1~2天进行凝血因子Xa水平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药物用量。

结语

目前内外各科的住院患者病人正在遭受深静脉血栓栓塞等疾病的折磨,静脉血栓栓塞这种严重的病症已经引起了众多患者的病疼与死亡。本文根据国内外资料,找出了预防性治疗的适用人群,并提出了预防性治疗的方法。以期一些防治方法能得到应用,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并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内科住院患者 VTE 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 1) : 1 -7.

[2]李小鹰 王辰.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9,28(1):37-39.

肝病预防与治疗第4篇

关键词 医疗护理 干预 男性 肝硬化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部分发展为乙型肝炎,如不规范治疗将发展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甚至肝癌。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HBV感染者中,约25%最终死于相关疾病,有性别差异。而男性感染率及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值约1.4:1[1]。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男性也高于女性。根据病情最大限度地减少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提高一年生存率。2006年6月~2009年9月进行医疗干预对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

步骤:①发现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后立即建立健康档案。②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治疗方案,较轻患者在家治疗,从饮食、生活、就医、用药及心理安慰等措施进行健康指导及医疗干预。③每3个月随访、复查1次,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相应方案,需住院治疗的患者住院治疗,好转后在家庭治疗,再3个月随访、复查1次。④病历归纳统计总结我院近3年的乙肝后肝硬化住院患者男245人次,女136人次,男女比例约1.8:1。肝硬化好发年龄平均48.8岁,基于多种原因,男性比女性承受更多的压力。肝细胞再生能力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现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腹水形成,此时患者才出现腹胀,下肢浮肿,少尿就医,有些甚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才就医,此时已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1年生存率仅55%~70%[2]。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符合陈国桢主编内科学第2版。①对照组:抽取武山县人民医院2006~2009年收治32例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剔除合并肝癌、合并丙型肝炎及其他重叠感染者),年龄35~61岁,平均年龄47.5岁。②干预组:抽取武山县人民医院2006~2009年收治36例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剔除合并肝癌及合并丙型及其他重叠感染者),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8.8岁。

方法:①对照组患者自行就医,仅在医院给予饮食、生活、就医、用药的健康指导,而未建立其健康档案,院外情况未给予健康指导及随诊。②干预组除给予就医时饮食、生活、用药指导外,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定期电话预约检查,上门服务,检查、指导、全程健康指导,与患者交心、心理安慰、全心为其服务。③心理护理:有的患者及家属知道病情后情绪低落,生气、易怒、怀疑诊断等。通过心理安慰,指导让其正确认识疾病,知道乙肝后肝硬化是可以治疗的,增加其战胜疾病的勇气,同时又是长期的治疗过程,盲目乐观和消极情绪都是不可取的,心理治疗和护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饮食、生活健康指导:根据患者实际经济情况制订食谱,饮食多样化,合理营养,合理的饮食结构是肝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具有重要作用[3]。禁饮酒(白酒、黄酒、红酒、啤酒及米酒等),避免进食坚硬、粗糙、刺激的食物(食物做到细、软、烂、碎),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及诱发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合理休息,防止因劳累而加重病情,如有肝性脑病病史者,应限制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等)摄入,避免抽放大量腹水及大量利尿而诱发肝性脑病的发生。⑤就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抵抗力下降,如患者出现不适,动员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防止听信江湖游医的秘方,不实广告的误导而耽误病情,错过治疗时机,引起疾病恶化,定期预约检查,防止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一旦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立即住院治疗以免病情恶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增高,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表现为胃底食道静脉曲张,B超显示门静脉增宽>1.3cm,而B超检查方便简洁,易于患者接受。如果B超检查时门静脉增宽>1.6cm,有发生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动员其住院治疗。⑥用药指导: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指导常用药的不良反应,避免使用有肝损害的药物,加重原有疾病,避免过多保肝药物同时应用,防止加重肝脏负担。应充分向其说明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注意点,如定期查尿及肾功能,需长期服用不能随便停用以免病情反复。

结 果

对照组与干预组: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比较。干预组36例,1年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4人次(11.1%),其中1例死亡;自发性腹膜炎3人次(8.3%);肝性脑病2人次(6%),其中1例死亡;肝肾综合征2人次(6%),其中2例死亡。对照组32例,1年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11人次(34%),其中3例死亡;自发性腹膜炎12人次(38%),其中2例死亡;肝性脑病8人次(25%),其中4例死亡;肝肾综合征3人次(9%),其中3例死亡。

干预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的比较:干预组36例1年存活32例,1年存活率88.8%。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死于肝肾综合征,1例死于肝性脑病。对照组32例1年存活20例,1年存活率62.5%。3例因上消化道出血死亡,3例死于肝肾综合征,4例死于肝性脑病,2例死于自发性腹膜炎。见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1年生存率的比较

注:两组结果比较统计采用X2 检验。对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从饮食、生活、就医、用药及心理进行主动干预、健康指导,减少了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提高了1年生存率,对肝肾综合征发生无明显影响。

讨 论

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是全球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男女有明显差异,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男性也高于女性,肝硬化好发年龄平均48.8岁。由于男性承受的工作劳动较女性多,且男性社交活动比女性广、应酬较多,对男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饮食、生活、就医、心理等进行干预,可减少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提高1年生存率,在实际工作中有重要意义。肝肾综合征的预后迄今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极差,一旦发展到典型的肝肾综合征,极少有存活,主要是肝功能衰竭没有缓解,致病因素持续存在,肾功能无法好转,而肾功能衰竭又加速肝功能的衰竭进展。预防肝肾综合征的发生远比治疗重要。

参考文献

1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8-29.

肝病预防与治疗第5篇

从理论上讲,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复发是必然的,很难预防;但从临床上看,毕竟还有一部分患者没有复发,康复得比较顺利。一般地说,慢性乙肝常在停药后1年内复发,大多数在停药后6个月内复发,如停药1年仍无复发,则少有复发。所以,停药后必须紧密观察,患者需要每个月复查肝功能,每一个季度复查乙肝病毒标识物状况。据国外报告,慢性乙肝患者停药后1年内的复发率为37.5%~70%。国内报告没有这么高,如果患者发生了HBe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b(乙肝病毒e抗体)血清学转换(即HBeAg 消失、HBeAb转为阳性),则1年内的总复发率为38%,2年内总复发率为49%;如果未能发生血清学转换,1年内累计复发率可达50%之上。

预防或减少乙肝复发,不仅需要医生及时为患者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也需要患者在治疗和生活中积极配合。只有医患双方同时做好自身功课,才能早日达到治疗目标,预防或减少复发,实现病情的稳定控制。

1. 抗病毒治疗是根本 一些慢性乙肝患者仅应用保肝降酶治疗,虽可使病情暂时缓解,转氨酶降至正常,但停药后会反弹。而且,保肝降酶治疗还可掩盖疾病进展。因此需要提醒乙肝患者,治疗乙肝不能只看肝功能是否正常,关键要看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的持续转阴,抗病毒治疗才是根本。

2. 一定要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 患者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不可随便停药或吃吃停停,必须坚持“长期用药”的原则,不能“见好就收”。如: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大三阳”患者一定要达到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并巩固一年,总疗程不得少于两年;“小三阳”患者,达到HBV DNA转阴后,尽量巩固一年半以上,总疗程两年半以上。

3. 联合用药 如果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病毒变异,不能单纯换用另一种抗病毒药,而应加用与原药无交叉耐药的另一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

4.坚持随访 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按照医嘱每3个月或6个月复查HBV DNA、肝功能、乙肝标志物等,以观察抗病毒疗效。抗病毒治疗结束后,不论有无治疗应答,停药后半年内至少每2个月检测1次以上指标,以后每3~6个月检测1次,至少随访12个月,以及早发现复发迹象。随访中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间隔。

5. 忌滥用药物 很多药物有肝毒性,如抗结核药、抗生素等,滥用这些药物容易引起乙肝复发。此外,不应轻易相信所谓的土方、秘方等,因这些药物有可能对肝脏造成很大损害,增加乙肝复发的可能。

TIPS

除了规范治疗、坚持随访、不滥用药物,生活中,患者还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有助预防复发。

预防其他疾病 感冒、胆囊炎等疾病,能引起肝功能异常,有诱使乙肝复发的风险,应注意预防。

肝病预防与治疗第6篇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 预防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241-02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一种疾病。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在加大工作的力度,制定计划并采取措施对乙肝进行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乙肝预防和治疗工作的进展。但是,在临床上还是有很多问题出现,相关的防治任务依然不能松懈,要有足够的关注度,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不能忽视的,与预想的成果还有一定的差距。

1 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现状及问题

1.1 现状

1.1.1 管理方面

对疫情的登记和报告工作,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对乙肝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实施管理[1]。

1.1.2 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阻断母婴传播,在孕妇产前进行乙肝病毒感染检查,新生儿接种疫苗。对于输血和献血方面加强管理,最大程度杜绝医源性传播,使用的注射器和穿刺针等尽量一次性,使用后及时销毁,防止重复利用,在需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使用后要进行消毒,并检查。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密切接触引起的传播,消除隐患。

1.1.3 注射疫苗

在我国,乙肝病毒比较流行,如果新生儿感染乙肝,绝大多数会发展成慢性携带状态[2],所以,在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能够有效防止乙肝病毒的侵入,这是最好的方法。

1.2 问题

1.2.1 领导不够重视

政府的相关领导不够重视乙肝的预防工作,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在日常的工作和研究中体现出相关决策,导致乙肝的预防工作没有收到效果,进展速度比较慢。

1.2.2 经费不够充足

在我国比较偏远的乡村和地级县,工作经费的落实相对困难,乡村医生的补助不能及时发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接种工作。

1.2.3 首针疫苗接种不及时

现在,大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三针全程接种的水平[3],但是首针接种不及时的情况仍然很多,有的地方还没有实行“谁接生谁接种”这一原则[4], 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疫苗的概率很低。

1.2.4 社会宣传不到位

在社会上对于乙肝预防的持续广泛宣传很少,加之经费不足,所以基层的领导对其了解也不多,群众也没有得到基础的预防乙肝的知识。边远地区就更加没有正确的方法和针对性的模式。

2 对乙型病毒性肝炎预防的建议

2.1 政府引起重视

对于乙肝的预防工作应由相关政府领导,乙肝预防和治疗应该成为该地区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预防接种工作来说,保证疫苗和相关医疗器材的供应需要有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这样才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宣传、培训、监督等工作也能够有规划地进行。相关工作人员的薪酬方面,应尽量提高,对于基层人员,予以其应得的补助,使免疫规划平稳,队伍稳定,从而达到要求,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2.2 推广预防接种

我国目前在新生儿接种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经费不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首针接种不及时等[5]。怎样经济实惠地让新生儿及时接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所以,要保证新生儿的预防接种及时,并且对其周围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的接种是很有必要的。

2.3 提高人员素质

各类疾病都有其相应的预防控制机构,乙肝的预防工作也应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应将队伍建立起来,解决人员缺乏、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展专业的培训,合格上岗。定期对医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乙肝防治知识的考核,考核应抓住重点,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队伍的综合实力才能增强,达到综合防治乙肝的目的。

2.4 加强内、外部的合作

各个相关部门应密切合作,将预防和治疗乙肝的工作做好。财政部门应落实资金工作,使区域内的新生儿都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疫苗、器材和经费都应在预算中,各个部门应积极配合。吸收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学习成功的经验,争取外部的交流和合作,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医疗工作者共同使乙肝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开展得更顺利。相关的医疗卫生单位和机构需要应用规范措施,尽可能的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全面推广安全注射器具,并且确保牙科器械等的全方位消毒,医务人员则需要严格遵循预防标准落实预防措施。如果需要接触患者的分泌物或者血液,必须佩戴手套,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医源性的传播。各个服务行业也需要关注卫生条件,不能共用牙具和剃须刀等,实施有效的教育。

2.5 大力宣传教育

联合影视、新闻、出版社等相关部门进行宣传,开设专栏,讲解乙肝相关知识,宣讲国家相应政策,如有新政策出台应大力宣传,保证最大程度让人们知晓。对于新生儿、幼儿园和小学生的接种工作应在相关监督下进行,并在学校里讲解预防乙肝的方法,普及相关知识。通过多元化的途径,让群众认识到乙肝的症状并且认识乙肝传播的方式,了解正确的预防措施,并且显著提升乙肝预防意识。

2.6 开展乙肝防治研究

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应该将乙肝的防治工作重视起来,我国目前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弄清楚,比如乙肝患者的数量,其疾病的传染程度如何等都不明了[6]。对于技术性的问题,应全面进行调查,鉴别病症不同,进而讨论诊断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培育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开发方面也应加大力度,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为解决上述问题,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政府要提起重视,推广预防接种工作,加强内、外部的合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做好宣传工作,并且积极开展研究。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努力,提高对乙肝的认识,提升安全意识,为自己和他人负责。

参考文献

[1] 李艳萍,李荣成.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和加强免疫效果――9年随访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5,24(2):362-363.

[2] 赵淑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妊娠对母婴的危害及预防措施的研究[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1(1):384-385.

[3] 杨丽娟,刘小春,杜春桃.乙肝血清学阳性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检测及母婴传播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13(1):291-292.

[4] 齐亚莉,王富珍,龚晓红.北京市乙肝疫苗不同加强免疫和产前筛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J].疾病控制杂志,2004,21(5):147-148.

肝病预防与治疗第7篇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2(c)-095-01

慢性乙型肝炎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治疗费用高,有一定传染性及患者自我感受多变等特点,现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01年1月~2006年12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9例,其中男59例,女10例,年龄18~70岁,平均41.2岁,二次住院率85%,其中有一人三次住院,通过观察,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树立自我护理意识,对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复发是非常重要的。

2 存在的问题

2.1 抑郁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抑郁往往与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给病人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担心疾病传染,导致社交活动减少有关。

2.2不合理用药

由于慢性肝炎无有效根治方法,导致一些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利用广告宣传,大肆吹捧自己的药物,使肝炎病人花费大量的经费也没有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次由于慢性肝炎治疗时间长,有些病人不能坚持按照医嘱治疗,导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3 不良生活习惯

过于劳累,不能保证足够的睡眠,忽视饮食调配,运动量过大,抽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均可加重病情。

2.4 缺乏预防和隔离知识

肝炎病人身体抵抗力弱,易受细菌、病毒感染,使病情加重和复发,不清楚消毒隔离知识和方法,不能做好预防。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均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引起病人情绪不稳定,对此我们要与病人积极沟通和交流,向病人讲明慢性肝炎不是恶性疾病,通过正规治疗,主动监测疾病的发展状况,及时采取措施,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并请一些康复较好即将出院者谈治疗康复体会,增强其治疗信心,在与肝炎病人接触中,要显示出兴趣和关心,要多开导,抚慰,做好全程卫生知识宣教,恰如其分地解答病人的问题,调整其心理状态;还可以用看书,看电视,听音乐等方法分散注意力,保持精神愉快,生活有规律,以提高心理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必要时与病人家属联系,使他们能理解病人,特别是病人在病情反复而性格、脾气改变时,并向他们讲述对待慢性肝炎病人应采取恰当的行为方式和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3.2 合理用药

护士根据医生制订的治疗方案,了解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对病人用药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随时向病人反馈治疗效果,使病人清楚自己目前的病情发展与治疗效果,心情平静,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同时向患者传递新的医疗动态和方法,使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再者嘱之切莫病急乱投医或盲目用药,如果服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治疗慢性肝炎是持续的过程,有的长达两年,所以不要因为症状好转而停药,达不到理想疗效。

3.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充足的睡眠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向患者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卧床可增加肝血流量,有利于受损肝脏的恢复。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待症状明显减轻时,逐步增加活动量,至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两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其次禁止饮酒,避免增加肝脏负担及酒精对肝的损害。再次饮食调配对慢性肝炎病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急性期以适合患者口味的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宜,病情好转后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适宜脂肪的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

3.4 预防感染,做好隔离知识的普及

肝炎病人抵抗力弱,易受细菌、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病毒种类越多,治疗越困难,预后越差,因此,应加强预防,避免受凉感冒。其次要告诉患者乙肝病毒是通过血液和体液经皮肤和黏膜而传播的,也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日常用品如剃须刀,牙刷,梳子专用,不能混用,被血液污染而有价值的物品交医务人员统一消毒处理,无价值的物品予以销毁,不可参加任何形式的献血,对即将出院的病人进行物品消毒指导。

4 小结

通过做好心理护理,指导病人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感染和做好消毒隔离,使病人具备有关肝病休养知识,有较强的自我护理意识,避免乙肝复发的诱因,使病人处于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对避免复发,延缓和制止肝脏疾病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病杂志,2000,12(8):324-329.

肝病预防与治疗第8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还原型谷胱甘肽;脂肪肝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71—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与结构的变化,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发病有低龄化趋势,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2位肝病,5%~15%的患者有发展为肝硬化的潜在危险[1]。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药物从根本上治疗脂肪肝, 2011年7月~2013年5月,我们采用基础药物加护理干预治疗脂肪肝4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患者共8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疗区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治疗组年龄23~63岁之间,平均年龄41.8岁,病程0.9~8年;对照组年龄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6岁,病程1.1~8.7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的诊断标准制定。

1.3 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基础保肝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67)1.8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每日1次静点。30天为一疗程。

1.3.2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加护理干预:

1.3.2.1饮食护理

营养过剩、过量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主要原因,科学、合理的饮食尤为重要,饮食原则为高蛋白、低脂肪、适当糖量。患者平时要以清淡饮食为主,少吃动物内脏、骨髓、蛋黄、鱼卵、鱿鱼等,可选择鱼类、瘦肉、鸡蛋、兔肉、豆制品、牛奶等;蔬菜宜选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及粗纤维的新鲜蔬菜,如白菜、芹菜、萝卜、胡萝卜等;水果选含钾和维生素高的,如香蕉、西瓜、柑橘、苹果、梨等;宜食用有降脂作用的海带、山楂、玉米、燕麦等;食用油应选植物油,少吃动物油;低糖类饮食,不能吃富含单糖和双糖的食品,如高糖糕点、冰淇淋、干枣和糖果等。食盐量控制在3~5g/d,有高血压病的患者食盐量控制在每天一二克;一日三餐规律,不暴饮暴食,进食速度不宜过快;每日摄入适量的水2000ml左右,饮用水的最佳选择是白开水、矿泉水以及清淡的绿茶、茶等,切不可以各种饮料、牛奶、咖啡代替。禁饮烈性酒,饮酒不超过25ml/d,最好戒酒戒烟。

1.3.2.2运动护理

有氧运动则是降脂和控制体重的有效运动方式。长期连续的坚持有氧运动,可消耗体能,促进脂肪代谢,从而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在肝脏内的堆积。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频率、强度,如慢跑、中快速步行(115~125步/min),骑自行车、上下楼梯、打羽毛球、跳舞、游泳、瑜珈、健美操等,运动强度依心率而定:靶心律=170-年龄。为安全起见,持续时间30 min以上,运动后疲劳感于10~20 min内消失为宜, 3~5次/周。在运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于疲乏劳累,长期坚持可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功能,增强体质。应坚持每天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登山、打羽毛球等运动。

1.3.2.3心理护理

脂肪肝至今没有特效药,患者时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恐惧心理,担心自己有朝一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这样会防碍疾病的治疗,因此,及时给患者讲清该病的病因、转归及预后,提高战胜脂肪肝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保持心态平衡,这样才能早期治愈脂肪肝。

2 疗效判定

2.1 疗效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脂、肝功能恢复正常。B超显示肝脏大小及声像图恢复正常或肝内血管网络清晰,ALT、AST、r-GGT及血脂降至恢复正常。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或基本消失。B超显示肝脏回缩明显,血管网络开始清晰多项指标改善。ALT、GGT下降50%以上,TC、TG下降30%。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血脂、肝功能、B 超检查无改变。

2.2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AST、ALT、r-GGT)及血脂(TC 、TG),并行肝脏B超检查。

2.3 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数据用 ±s 表示, 统计方法采用t 检验法。

3 治疗结果

3.1 总体疗效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中,临床治愈34例,显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中,临床治愈31例,显效4例,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随着近年来脂肪肝发病率逐年升高,脂肪肝的防治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治疗和护理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脂肪肝是一种生活、行为习惯病,如果不注重防治,可以引起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威胁人们的健康[4]。目前,脂肪肝在治疗上没有特效药,治疗上主要以调脂、护肝为主。通过实施护理干预

使患者掌握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与防治脂肪肝的相关知识,明确从病因预防的重要性,提高他们采取参与饮食及运动和治疗性生活方式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告知控制饮食,合理有氧运动,减轻体重等适宜的生活方式是治疗脂肪肝的基本措施,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即是对脂肪肝患者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因此。脂肪肝患者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对防治脂肪肝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艳华,何淑梅,王晓薇,等. 198例脂肪肝临床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4, 20(5): 287.

[2]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22.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