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独特的教育方法

独特的教育方法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5 16:21:22

独特的教育方法

独特的教育方法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育模式;创新;学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91-02

一、引言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不再满足于学生优秀的成绩单,而是更多地注重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生力量日益壮大,独立学院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定位是: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普通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我们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只有认清其学生群体的特征并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考虑的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强调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全方位培养人才;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开展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方面尤显突出,其水平一般不低于甚至超过普通本科的学生。

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独立学院的生源和学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明显有别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群体的一个不同学生群体,其主要特征如下: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是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新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人人是才”的人才培育新模式。

二、数学课堂教育模式的探索

数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这点,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努力通过自身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应用型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单单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关键是要传授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明了传授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一项来自美国的统计表明: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用的频率最高,从而也最不易遗忘;因为不易遗忘,所以反复被应用。爱因斯坦说:“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是生命攸关的。”美国学校教育就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美国学校不告诉学生该怎样做,或者怎样做才正确,而是强调向学生摆明各种事实,鼓动学生独立思索,独立寻找途径取得答案。美国人说,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一切听别人摆布,哪里会有创造力。教育调查也表明,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立即作出分析判断,而应鼓励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想法,加强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基于这个观点,必须对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由于数学抽象,逻辑性强,容易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弱,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与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的数学课堂教育模式有以下两种:(1)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即是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对学生的客观分析,对他们进行同级编组之后实施分级教学,分级练习,分级辅导,分级评价,并结合每个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2)主线教学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简单说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依据这一规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分这样五个部分来完成:1)背景部分;2)概念或定理部分;3)例题及拓展部分;4)随堂练习;5)回顾与总结。

这两类数学课堂教育方式,第一种分层次教学对我校独立学院的学生不适合,因为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个体差异较大,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很明显,按照这种教学模式来分班的依据是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了“好班”和“差班”。“好班”的学生成绩好一点,学风浓一点,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身属好班,成绩好,骄傲自足,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而“差班”的学生则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在学习中带着心理上沉重的压力。最终的结果是,二三年下来,所谓的“好班”中也会形成两极分化,少数学生成绩遥遥领先,而大多学生成绩平平,更有一部分学生沦为“好班”里的“差生”;而“差班”里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学习非常努力,但由于学风不好、心理压力过重等各方面的因素,成绩也没有大的起色,最后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而,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再次,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容易造成老师心理的不平。很多担任“普通班”授课任务的老师尽管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汗水,但学生成绩徘徊不前,自己也缺失一种成就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一种懈怠情绪,不利于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主线教学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相应的简单地分两个部分完成:理论知识部分和应用部分。理论知识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注重讲清楚数学知识的方法的理解和解题步骤。应用部分要注意剖析例题所用到的知识和数学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掌握好,遇到数学应用知识时懂得同样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总结

因此,对独立学院学生,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育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实行课堂教育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课堂内容简单地分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两块来进行。精讲内容时,我们教师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典型例题进行示范讲解,多注重应用,这样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独立学院要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管用”的要求制订培养计划。按“少而精”的原则,删除大学数学中繁、杂、难的内容。数学教育要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出“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同时,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我们教师不仅要加强责任感,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当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摈弃教师、书本、课堂三个中心和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旧思想观念。面对科学、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强化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创新,数学知识的教学应以“适用”为原则。要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比如课堂上讲完基本定义和定理后,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适度性渗透数模思想,学生在求解过程中利用的所学的知识,甚至是教材中涉及不到的知识,来提高他们的即学即用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数学教学必将改变目前数学教学只见数学定义、定理的推理,不见实际应用问题背景的局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广大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创新,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本科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积极效果。

如何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这一目标和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的融合,拓展出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的鲜明特色,这是目前大学数学教育中很迫切的问题,也将是我们数学教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做出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

[2] 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4] 沈卉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创新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5] 沈卉卉.独立学院课堂教学的数学模型思想的引入的创新与探讨[J].学理论,2011,(12).

独特的教育方法第2篇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教育部确认了第一批独立学院之后,独立学院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独立学院的体育教育基本是模仿母体学校的普通高等体育教育为主,缺乏独立学院自己的特色,体育教育略显滞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突出独立学院自己的特色便成为了改革的关键。笔者从独立学院现状及自身特点出发,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体育教育的一些方法。

二、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的现状

1. 独立院校体育教育师资现状

独立学院大多数教师为年轻教师,多为本科,也有少数硕士研究生。初级职称较多,中高级职称较少。这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学历职称比例相差甚远。而且,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有限,教师进修机会不多,科研工作进展缓慢。

2. 独立院校体育设施状况

随着高校扩招,独立学院的学生数量也逐年剧增,大多数独立学院体育设施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主要体现在,运动场所人均面积较小,体育器材少,种类不齐全,布局不合理。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体制,资金投入方面也会面临重重障碍。

3. 独立学院体育教学状况分析

独立学院基本上都能按照国家规定开设体育课程,但教学质量上却参差不齐。在课程类型上,大多数学校均开设了体育必修课,而没有开设选修课程。而且班级人数偏多,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较小,很难保证体育课程的质量。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编写比较随意,多数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照搬母体院校,很少能够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进行体育课程编写。而且在教材选取以及学分设置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由于体育设施、师资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及参与程度也偏低。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体育教学具有其特殊性,独立学院不能完全照搬普通院校或者其母体的体育教学模式,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保留普通高校适合独立学院的部分体育教育改革经验的同时,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

三、独立学院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 独立学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注重师资建设是体育教育改革之本。首先,独立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就要结合独立学院特点配置体育教师,组建一专多能、实操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其次,要注重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根据学校发展,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引进一定比例的高职称教师引导和培训青年教师。在师资建设上还要注重引进教师的职称和年龄比例,要具有一定的层次。第三,要制定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体育教学大纲。独立学院与一般院校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大纲,制定具体的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普通高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索出适合独立学院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2.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效率

体育设施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独立学院体育设施与普通院校相比本身就有差距,所以独立学院应加大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体育设施。在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效率方面,可以考虑对外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延长场馆有偿使用时间,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的场地,又可以盈利,便于场馆的日常维护和后期投入,促进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多数独立学院尚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这就阻碍了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因此科学的评教体系的建立称谓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首先,独立学院评教体系的建立一定要改变以往落后的理念,抓住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改变已往以技术为主导的观念,实现在评价过程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其次,评价要具有可操作性,通过一定的可操作方法实现评价过程。第三,评价结果要对今后的教学起指导作用,建立评价的督导机制,在评价方法的使用是上要做到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已达到评价的科学性,同时要结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的方式做到优化教学课程。

4. 优化独立学院体育教学课程结构

深化独立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就要从优化体育教学课程结构入手。独立学院大学生兴趣爱好多种多样,学生层次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体育课程项目设置上就要体现出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娱乐性。教材是重中之重,一定要采用具有科学性、得到专业认可的优秀教材,避免劣质教材流入独立学院大学体育教学的课堂。在体育课选课设置方面应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自主选课与固定授课相结合。也可以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增设公选课程,比如:轮滑、高尔夫、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等课程。既实现了体育教育的目的,又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独特的教育方法第3篇

这一命题的基本思想是,作为整体的独生子女既可能具有某些与非独生子女共同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具有一些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因此,它特别强调要从独生子女“整体上”和独生子女成长的“全过程”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以避免现有研究中大量存在的“孤立的”、“个别的”、“单一时期”、“单一对象”的研究视角和探讨方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本质上加深对作为一代人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的认识。这一命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将包括不同年龄段独生子女心理特征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独生子女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理论解释;没有兄弟姐妹对青少年人格的主要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新特点与新问题等。

命题二:社会结构视野下的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大量独生子女现象出现以来被整个社会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现有独生子女研究中探讨最多的一个方面。但目前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基本是从单纯的教育学学科视野出发,研究焦点通常仅围绕相对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问题,忽视了存在于局部教育环境之外的更为广泛、更加强大的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将目前与独生子女相关的各种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放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放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中去分析和探讨,努力从决定和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现象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方面去发现联系和寻找因果关系。这一命题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目前的教育分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大众传媒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同辈群体在独生子女社会化中的作用,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的社会结构因素探讨等。

命题三:发展变化中的独生子女婚姻与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是中国社会中一类新型的“细胞”,许多与独生子女人口密切相关的问题和现象,都源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伴随着他们的婚姻和成家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独生子女家庭现象与家庭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需要从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不同学科的视野来获得。这一命题的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与目前大量存在的、以“三口之家”为主要特征的普通独生子女家庭(或称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二是与那些由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建立的新的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如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关系的变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观念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等。

命题四:独生子女的风险与社会保障。独生子女对于家庭和父母的唯一性,意味着其家庭和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成年独生子女的意外伤亡将成为这种风险的集中体现。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密切相关的另一些问题将包括“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家庭养老面临更大困难等方面。因此,研究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种风险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无疑是最近一个时期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主要内容将包括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与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纵向家庭关系与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独生子女父母老年生活中的“空巢”现象及其解决办法,农村独女户家庭的养老支持及其面临的挑战等。

命题五:独生子女与国家人口政策的改变。独生子女人口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但作为政策的结果,这一代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又给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30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人口不断增加、成长,中国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而这又必将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新的影响。这一命题的内容将包括:“双独家庭”二胎生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市场及其婚配结构,“双独二胎生育政策”影响下的中国生育率水平变动,独生子女人口规模及变动趋势的定量分析与预测,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调整方向,独生子女政策与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独特的教育方法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独立性 发展策略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该文件首次出现了“独立学院”的提法,从2004年起,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全国独立学院的办学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首先在2004年2月11日公布了经教育部确认的148所独立学院名单,然后又分别于2004年5月24日、7月6日、12月1日、2005年2月1日公布了全国试办的独立学院名单,合计共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办的252所独立学院。目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正在按“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的原则引导独立学院向着“优、独、民”的健康方向发展。

一、独立学院的基本特征

独立学院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为解决高等教育资源稀缺、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等的一种积极尝试。它打破了公立高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将竞争机制引入高等教育,深化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独立学院不需要国家财政拨款,依靠筹集社会资金,按民办机制运行,相对独立和具有较大自的新的办学模式。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形式,它具有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主要特征,也存在着办学方向、由谁投资、由谁管理、怎样管理和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师结构、生源结构与办学层次定位、类型定位,以及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构成办学要素之间的自我调解机制等问题。它所追求的教育价值、政策取向、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有许多是与公立普通高校一样的。不同的是:

必须依托某一所具有较强办学实力,有较丰富教育资源和较高品牌的普通高校;

必须利用社会资金参与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按教育成本收费和按民办机制运行,有较大的办学自;

它有“四个独立”,即独立法人、独立校园、独立教学管理系统和独立财务;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特征,才能称之为独立学院。

二、独立学院的“独立性”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核心内容是要求独立学院办学严格执行七个独立,即“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是对独立性最根本的阐述,然而在实践中对“独立性”的把握是很难的。

1.独立学院与母校藕断丝连

我国现有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公共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民办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没有形成体现自身特点的运作框架。独立学院应该由普通高校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公办学校,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就失去了独立学院的意义。独立学院的公共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反映在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的关系普遍存在着不“独”的问题。母校与独立学院的关系、独立学院与社会的关系都还没有理顺,影响办学活力。

2.独立学院与民办高校争夺资源

在招生过程中,独立学院是是充分利用了公办大学的“品牌效应”,但实际上是将普通民办高校逼向了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因为独立学院出现的时间还不算长,社会上很多家长、考生知之甚少,在信息不够流通的农村地区更是对之闻所未闻。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所谓“品牌效应”影响下,必然导致独立学院与普通民办高校的竞争更加激烈。第二,是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情况不太了解,有的独立学院单从名称上根本无法辨别其办学性质,加剧了普通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就业难度。

三、独立学院的发展策略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选择,是促进本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大学,它以充裕的教育资源、市场导向型的办学机制和严谨务实的办学风格赢得了社会公众和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来发展独立学院就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充分利用母校的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高等学校的品牌要通过学校的专业特色来体现,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母校的无形资产等便利条件以及投资方的适应市场的管理工作经验等,通过打造品牌专业和广泛的社会接触来吸引生源。

要广泛地进行市场调查,抓住重点,将学校的专业特色置于社会需求的前沿。

要让每位学生的工作能力作学校的广告。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为学校进行规律性的概括与总结,并通过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独立学院的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母体高校教师、兼职教师三部分组成。目前这三部分的师资队伍构成及其水平问题是不容乐观的,在一段时期内独立学院依然需要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为支持,带动学院基础学科教育的发展。同时应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向社会招聘专职教师,制订吸引人才的措施。

3.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独立学院作为按新机制运行的高等教育机构,维系其生存的是市场,教育主管部门应在财政投入方面向办学水平高和办学效益好的学校倾斜,包括把独立学院纳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或补贴的范围。在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方面,不仅要看高级人才的培养情况,还要看更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社会效益。

4.脱离母体走向真正的独立

高校的独立学院最终应脱离依附的公办“母体”,真正发展成为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去掉依附性,走向真正的独立。这样做有利于其产权的明晰,并且可以使其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律保障。等到条件成熟时,也可采取“蛇吞象”的方式,把原有的公办高校彻底改制建设成为民办高校,这需要个较长的时间,需要人们进一步地转变观念。

5.强化办学特色

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要想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稳定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教育特色尤为重要。在专业设置上,依托母体的教育资源优势,设置热门的、有利于培养出社会最受欢迎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不能简单地移植“母体”的相应专业教学计划,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与文化品位提高的宗旨。在教学上,进一步规范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制定并不断完善教学监控措施,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奖惩制度,加强学风建设,严格考试纪律,营造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骆清.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文史博览,2005,12.

[2]赵初元,等.独立学院的发展战略[J].教育,2004,26.

[3]李红梅.独立学院独立性问题研究综述[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4]邓娴,等.独立学院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6,12.

独特的教育方法第5篇

 

独立学院作为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其法学教育起步较晚,且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母体教学模式,这就忽略了其法学教育的个体性。2008年司法考试报名条件向在校法科学生开放,于是,在校学生为了通过司法考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通过司考上,出现了忽视法学理论学习的倾向。这种变化给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厘定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性质

 

对于法学教育是通识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法学教育界一直存有争议,但是将大学法学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的观点更符合目前的现状。原因有三,其一,我国法学教育机构众多,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但是在入学考试、核心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大同小异;其二,法科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从事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相关行业,而是要参加法律职业培训和统一司法考试;第三,2008年出台的《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以下称“办法”)第四条规定:“司法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组成国家司法考试协调委员会,就国家司法考试的重大事项进行协商。”第五条规定:“国家司法考试由司法部负责实施。”以上条款可以说明,国家司法考试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存在,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管辖与实施分属不同的部门。

 

该《办法》第二条规定:“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申请律师执业和担任公证员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可见,司法考试制度的实施,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衔接搭建了平台。法科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必经途径。另外,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法学乡村调查等活动与通识教育并不矛盾。

 

二、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现状

 

多数独立学院的教育模式由母体高校提供,母体的法学教学模式对独立学院教学活动有直接影响,而传统法学教育普遍存在着“轻应用、重理论”的现象。由此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及定位不清

 

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目标不清,定位不准,教学上没有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学院特色的法学人才培养方式。采用母体高校的标准进行管理和教学活动,使得传统法学教育的高理论性和高规范性压力一直存在于独立学院法学教育中。这是造成独立学院法科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偏重理论

 

大多数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时所占比例相当大,实践性教学内容较少。除了毕业实习外,很多课程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即使安排毕业实习,也只有两三个月,甚至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很多学生选择在实习期间准备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最终使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现行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传承传统法学教学模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中心,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重视。此外,受薪酬、学校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外,学生与知名的法学家、法官、律师等交流的机会较少,学生的视野狭窄,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学能力不强。

 

此外,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还存在着经费紧张、受场地限制的现象,从而使得独立学院的法学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三、司法考试背景下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及统一司法考试的双重压力。因此,在对独立学院法学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既不能忽视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又不能不顾司法考试的影响和学科的特点而盲目地进行改革。

 

(一)根据法学学科特点,革新教学理念

 

法学教育为通识教育,但不应忽视职业能力教育。法学教育中坚持通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的原则。通识教育是基础教育,在传授法律基本知识、传播法律精神、普及法律文化,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独立学院的学生基本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之前没有任何的法学基础知识,因此,大学法学教育仍应坚持将法学基础理论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具有较强法律素养的法律通才,为将来拟从事法律职业和拟从事法学教学研究者打下法律基础。

 

另一方面,法学的实践性极强,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加强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律诊所、送法下乡、法学乡村调查等活动。因此,独立学院在法学教育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也要考虑职业的需要。

 

(二)调整课程设置

 

现阶段,大学法学教育的课程都是由教育部设置的,共16门主干课,包括法理学、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这样安排能够从整体上保证高等院校所培养的法科学生在质量上的统一,但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地域性和市场性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独立学院教育方面的优势。

 

因此,根据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的理念,同时兼顾法律职业教育的需要,有必要在16门主干课之外,开设相关的辅助课程。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学术型和实务型增设不同的课程,学术型的学生未来主要是进行法学理论研究,因此,增设外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逻辑学、比较法、法律语言学等课程;而实务型学生,可以开设司法考试的培训课程、法律文书写作、司法实务、刑事侦查学、法律心理学、法医学等课程。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法学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授,受母体教学方法的影响,独立学院法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独立学院法科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一直被忽视。但独立学院学生在创新性、动手等方面一直受到肯定,这恰恰可以弥补学习能力的不足。

 

“模拟审判”是实践教学的代表形式。一般来说,“模拟审判”分为五个环节:首先,选择典型案例。通常案例选择实务部门的真实案例,可以从法院、律师事务所选择已结案的案例,也可以从高法的公布的典型案例库中进行选择;其次,对学生按每组10~15人进行分组,通常按照原告(公诉机关)、被告、审判员等角色进行。各小组内部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长再进行细化;再次,各小组的成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在开庭前准备相关诉讼文书。包括起诉书、公诉意见书、证据目录和说明、辩护词、词等,并按照法律的规定将文书传递给对方;第四,正式模拟开庭。按照程序法要求,进行庭审活动;第五,评议和总结。整个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模拟审判活动进行总结,指出优缺点,分析原因并给出意见。同学间可以对整个活动进行交流,对模拟审判活动发表意见和体会,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学生在整个模拟审判的过程中,从零散的案件材料入手,通过分析、筛选、归纳,从中寻找出法律事实,形成法律要点,进而查找适用相关法律规范,并最终形成辩护意见或意见。这个过程,学生既可以加深书本知识的理解,又可以熟悉法庭审判的程序,掌握举证、质证、辩论的技巧。动手能力大大增强,弥补了传统法学教育中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不足的缺陷。

独特的教育方法第6篇

教育是有时代性的,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其特点的不同应在于,针对教育对象状况的不同,所采取的教育方针也不同。其实,哪朝哪代的教育目的,都是培育那个朝代所需要的人才和适应国家建设需求的国民素质。因此,强调教育的时代性,就是强调那个时代教育的特性 。教育史证明,不管时代特性怎样不同,成功的教育,都是因材施教的,即针对受教育者的特点和时代所需求人才的特点实施教育,这便是宏观上的因材施教方针了。

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面对的现实大致是这样的:不仅受教育者基本是独生子女,连中小学和幼儿园,甚至大学的教师队伍,基本上也是以独生子女为骨干的。那么,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便呈现出这样一个鲜明特点――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

十二只手捧出来的掌上明珠式独生子女,其最鲜明的特点:一是独,二是特,三是缺乏集体观念和独立生活、独立生存能力。如果教育不当,独狠了,特过了,个个被娇宠成小皇帝一样,谁都得围着他转,由他说了算,在集体里只习惯别人给予无微不至的服务,而不懂得替别人着想,不理解必要的被管理被约束。不仅独生子女这样,那些独养的宠物狗也是如此,三只以上凑到一起就咬个不停,仗着主人的宠爱,各不相让,拉都拉不开,咬不赢的,便回身一个劲“怂恿”主人,很像受不得一点委屈的独生子女们。学生是这样的特点,如果教师也是这样的特点,我们的施教方针却还如早先时代那样,一味强调培养个性,发扬特性,动口与动手的教育之战岂不将连绵不断?

独生子女时代的教育,若失去了权威,一味鼓励个性和特性,势必培养不出和谐社会建设所需人才。这个说法,并不等于封建社会科举教育培养为皇帝服务的驯服工具论,也不同于“”时期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破坏型“人才”的造反有理说,而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科学培养和谐社会建设所需的有集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独到见解、独立能力、独创精神的建设型国民。

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太缺乏替别人着想和为社会服务的集体观念了,所以社会道德和集体观念方面的教育就不能忽视。当下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多是父母及爷爷奶奶们榜样的力量惯出来的,好以我为中心――习惯以我为中心的老师,面对习惯以我为中心的学生,就容易动怒、动粗甚至动武。被动了怒(或粗或武)的小皇帝老老实实的少,即使当场不反抗,回家一告状,太上皇或皇太后岂有不兴师问罪的。问罪的和不服的一接触,便会发生纠纷,纠纷的了断结果,又会有连带的恶果作用于学生或老师,就不细说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家在教育方针上宏观掌控,让全社会成员都从自己做起,参与教育。独生子女出身的学生家长,别一味按自己的意愿干预学校的教育,独生子女出身的教师多注意克服内心潜伏的绝对权威观念,从爱心出发,以自身榜样的力量实施自己管理教育的职责。独生子女的学生,在习惯于集体生活的纪律性前提下,去发扬个性。

独特的教育方法第7篇

1.独立学院开展“三生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缺失的问题,这种问题在独立学院同样存在,同时,独立学院作为一个培养新型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存在自身的特殊需要。总的来说,独立学院对于“三生教育”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当前青少年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漠视和“无能”。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系列漠视甚至无视生命的事件陆续上演。沉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受“排挤”的体育活动量,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差,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生活兴趣单一甚至低俗,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方面有较大的缺陷。

1.2独立学院基础教学未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累积上相对本一、本二学生有一定差距,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起点相对低一些。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的经历更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思维比较活跃,有很强的求新求异的意愿,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更喜欢接受感性、具体和时尚的信息。然而,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甚明确,教学大纲采用母体学校的翻版,把校本部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移植过来,缺乏对学生特点的深入研究,不能完全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特色群体的要求。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没能真正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母体学校教师,或者聘用年轻教师及其他学校退休教师,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多局限于讲授知识,缺少艺术性和生动性,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1],也就难以培养出知识、技能具有理想深度和广度的新世纪人才。

1.3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学校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学生书本上的既定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判断能力。但是,我国过去脱离生命本原、忽视生存能力培养和生活情操熏陶的教育根本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正是从这种需要出发,“三生教育”致力于帮助青少年提高生命质量、掌握生存技能、获得生活体验,全面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延伸个体存在的意义。这也迎合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由此可见,我国“三生教育”的提出植根于现实,来源于实践,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过于统一、忽视个性的问题。独立学院更要参考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寻找出适当的、独特的实施办法。

2.“三生教育”的实践性

“三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改变,也将这种体会和改变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三生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

2.1“三生教育”的提出源于实践的要求。

教育负载和传承人类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经验;彰显和追求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在人类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难题要求我们不仅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且做到在险峻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和发展。面对生活的多元化,人生的选择多样化,有学者将当前教育质量的问题归结为“三无状况”: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2]这就回到针对教育的提问———“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上来,“三生教育”就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2.2“三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依赖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三生教育”致力于构建积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必然在实践论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也依赖于从实践中获得反馈进而不断修正和提高。“三生教育”是否经得起检验最终得回到实践这一层面。为此,李兴华等提出在“三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3]:第一,“三生教育”的目标要与人生价值观相结合,有合理的教育结构。第二,“三生教育”的方法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教育。第三,“三生教育”的路径要与人格成长相结合。

2.3“三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回归实践、服务实践。

教育的本质内在规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完善,促进人的生存、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为主题。“三生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构建的人生教育理论,其本质必然从属于教育的本质,受教育本质内在规定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三生教育”作为一种人生教育,也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动力[4]。这一本质体现了“三生教育”的目的是回归到人的实践中并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3.“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施途径

独立学院迫切需要“三生教育”,而“三生教育”又是实践性的教育,因此探讨“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施途径就十分必要甚至刻不容缓。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独立学院特点的分析,认为在独立学院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实施“三生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培养师资力量,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育人的核心力量,实施“三生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需要深刻理解“三生教育”的理念并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把这种理念传授给学生,还要结合实际对“三生教育”的内涵、结构和实施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丰富“三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云南省正在尝试建立一支由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和学生代表等组成的教学团队。但是这样的队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尤其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师资力量本来就是薄弱环节,引进专业人才或者增加现有老师教学任务都是比较困难的,不能成为“三生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优势,承担起主要任务。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一支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起‘指导者和引路人’重要作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独立学院建立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的良好风气都还有待形成,学生思想活跃,自我约束力相对薄弱。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工作更多,难度更大。正因为辅导员平时和学生接触频繁而且深入,相对一般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而且辅导员在进行思想工作和主题教育活动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特长十分符合“三生教育”的要求。反过来,“三生教育”力求达到的目标契合了教育部对辅导员工作效果的要求。为了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全方位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深入理解“三生教育”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要领,并且研究和掌握全面、多样的教育方法。这无疑也是对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战。随着这一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从辅导员队伍中分流出“三生教育”的专职人员。

3.2完善课程设置,深化学生理论基础。

教材和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要系统实施“三生教育”就必须有相应的教材和课程。从课程设计角度来讲,尽管渗透式教学即在各门课程的教授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思想更为理想,但是可操作性较低,因此,在尝试的初期应采取单一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根据教育目的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编制“三生教育”的教材。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专门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或者限选课,保证学时和学分。这一做法,要利用课堂和教材这一媒介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从理性角度掌握“三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流程。

3.3结合课外实践,拓展“第二课堂”。

“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的课程。要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并达到知行统一,重在实践和体验的目标,就必须充分重视课堂以外的教育,把握机会随时随地教育学生。学生自己开展的主题班会、学校或班级组织的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都是重要的教育途径。独立学院所开设的一般都是和市场对接比较好的专业,在与企业和社会联系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借助现有力量,扩展出一批“三生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把这些实践纳入学生的“第二课堂”,认定相应的学分,肯定学生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差异,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是独立学院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3.4建立评价体系,加强反馈推进。

独特的教育方法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独立学院这支新生力量也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在校生人数已相当可观,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办学机制和模式又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整体状况与公立院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特点等,因此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符合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之普通高等院校难度更大、挑战更多、要求也更高。针对这种情况,立足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积极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落实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

确立科学的育人理念是独立学院增强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独立学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的问题。“以人为本”的重点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对于独立学院来说,仅仅从观念上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科学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到独立学院未来建设和发展规划中,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切实发挥其在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独立学院办学实践,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创新独立学院学生德育目标、内容、方法,这是增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基础。其次,加大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不仅要扩大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学生活动经费、主题活动宣传经费等的投入,还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训、调研、社会实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建设所需经费。这是开展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最后,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在独立学院日常工作中。比如在学科建设上重视人文社科专业,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设备和活动场所的建设纳入独立学院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以增添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在师资建设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研究制定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以及考核评估等建设方案等[2]。这些是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的关键。

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一)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不应只拘泥于教材,应探索形成适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紧随社会发展,注重充实教学内容。如就业问题是目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尤其如此。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将就业问题及时地补充进去,帮助独立学院学生解决心中迷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另外,还要及时更新形式政策教育内容,帮助独立学院学生正确分析国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为学生正确分析判断各种社会现象提供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儒学中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等同当今社会规则、道德观念结合起来,在增强学院学生民族感认同感的同时,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道德规范的认同理解,增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以往教授完教学内容就算完成教学任务的状况,要主动探索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总体而言,就是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如由教师确定某一主题,学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讨论或者演讲,教师最后点评;采用典型性案例,由案例导入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思考;采取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增加音像资料的内容,从音形色等多角度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外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促使独立学院学生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

对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必须要改变让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导,积极探索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为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反馈。如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包括独立学院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讨论、课堂作业以及调查报告等,还可以尝试建立独立学院学生日常道德表现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进行记录和评定,作为其平时考核的一项重要参考内容;期末考核可由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者闭卷和开卷相结合,也可以采取辩论、演讲、论文等形式来着重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者中应加大平时考核的分量。

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多元化

(一)强化社会实践载体

独立学院学生相对于公立高校大学生,个性更突出,竞争性和自主性更强,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者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灌输,更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给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应用于实际,在增加独立学院学生社会阅历、锻炼能力、培养毅力的同时,促进独立学院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除假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外,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大赛、各种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独立学院学生走入基层、走入工农群众中、走入实际生活中。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将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到学院教育教学总体规划中,规定学时和学分以及考核方式。独立学院领导层要积极探索独立学院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独立学院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

(二)优化网络阵地载体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大学生尤其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电脑普及率、上网率很高,互联网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扩大交往的重要渠道。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种载体,积极探索网络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拓展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独立学院领导层要重视对网络设施的建设,加大投入,合理布局校园局域网,为学生修建适度的电脑房、网络室等公共网络场所;专门设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站上设置具有吸引力的版块。如原著选读、伟人风采、师德师风、校园文化、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潜移默化地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更的主动性和针对性;鼓励独立学院学生自己创立管理BBS论坛,通过这一平台,掌握学生对校内外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等的真实看法和意见,真实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困惑。

(三)创建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和公立高校大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更加突出。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工作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规划中,开设学生心理健康选修课或专题讲座,帮助独立学院学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引导其正确看待所遇到的种种问题[4];注意加强对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相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培训,提高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防范、疏导水平;设置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机构,定期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引导矫正不良心理问题;通过设置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信箱、进行网络咨询等方式,与独立院学生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沟通途径,全面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保证独立学院学生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选用机制,保障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稳定

(一)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聘机制

严把进人关是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前提。独立学院首先要针对自身特点,严格制定选人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引导学生的重任,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独立学院在选拨时,不仅要考察其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还要考察其是否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还有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拔既要有质的标准,同时也要有量的标准[5]。对独立学院来说,由于其实行全员聘任制,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及时补充,就会使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更为薄弱。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在人员招聘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比例,确保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数量上的稳定。

(二)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发展机制

独立学院选拨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后,还要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发展的平台,使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获得不断提升的机会。首先,独立学院领导层要重视建立多形式、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培训体系[6]。对新选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日常工作中,独立学院要构建系统的、经常性的、覆盖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帮助其正确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升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选拨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外出进行考察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鼓励他们继续进行本专业的深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实现高学历、专业化。要让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看到自身职业发展的前景。

(三)创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约束激励机制

独立学院领导层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切合学院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以考评制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实行完整的岗位工作职责制,明确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岗位职责。对各个岗位的聘用、解聘、辞职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并将考评情况与之挂钩;细化考评细则、量化考评指标、制定考评方法,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和晋升、奖惩等挂钩[7];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兴趣、工作能力,独立学院可以制定相应的轮岗制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岗位的工作内容,并人尽其才,增强工作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2004-8-26).

[2]王锦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9.

[3]张友福,刘建东.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怀化学院报,2008(9):79-80.

[4]刘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研究出处[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周逸萍,张毅.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健康教育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