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7-02 09:43:20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第1篇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发展空间。新时期人们经常通过服用天然、健康、安全的中医药来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联系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做出研究探讨。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 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 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 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 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 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作者简介】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第2篇

整个制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逐季回落,但仍是消费品制造业中的高景气行业。近日,国家统计局了2008年1至8月份的经济数据,制药业5869家企业实现累计销售收入4645.08亿元,同比增长了28.8%;累计利润总额460.09亿元,同比增长了39.82%。东莞证券分析师认为,四季度是医药行业的销售旺季,预计制药业全年的销售收入增速在30%左右,利润总额增速大约在40%左右,基本面依旧良好。

十七届三中全会定调农村改革,农村医改已经起步。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财政将向农村倾斜,扩大覆盖领域和范围,发展农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事业。申银万国分析师认为,农村医疗改革是医药市场增长的重要驱动器。预计2016年新农合筹资金额有望翻两番,人均筹资400元,总额达到3500亿元,按药品占比40%计算约合1400亿元药品销售(2007年这一金额仅140亿元,全国药品销售总规模3630亿),从政府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规划看,这一预测是明显偏低了,农村药品供应未来将有赖于基本药物制度,无论金额上升至多少,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将会直接受益于新农合筹资金额的不断上升。

天相投顾分析师认为,尽管制药行业近期跌幅也比较深,但是制药行业仍然是一个良好的投资品种。这里的主要原因有:1、制药医药行业下游的需求具有刚性;2、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保证了医药市场稳定扩大;3、医疗体制改革扩大了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保证了我国人口因素带来药品需求扩大的有效性;4、行业监管日渐加强,大量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出局,更多的市场份额会向大型的具有良好品牌效应的企业集中,这可能为二级市场提供了一些成长性较好的投资标的。

本周入选的30只股票中有20只股票的2008年预测市盈率小于20倍,大于30倍的有5只。从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来看,21只股票的安全星级均为三星或以上级别。本周30只盈利预测调高的股票中,我们选择天坛生物(600161)和跃华医药(002107)给予简要点评。

天坛生物(600161):疫苗业龙头

天坛生物(600161)是国内最大的疫苗生产企业,主导产品包括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风二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Vero细胞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各种诊断试剂等,在国内市场占有50%-70%的市场份额。

国家免疫规划(EPI)直接扩大了计划免疫疫苗的市场需求,间接拉动了有价疫苗的市场需求,整个疫苗行业值得长期看好,招商证券分析师认为,中生集团作为我国最大疫苗生产供应商,受益最大。历年以来,计划免疫疫苗销售收入占据天坛生物疫苗销售收入50%以上。天坛生物从2008年开始持续受益于我国计划免疫扩容。经详细分析我国EPI疫苗采购资金,该分析师认为“麻腮风三联疫苗”是国家投入资金额最大品种,作为独家国产供应商,“麻腮风三联疫苗”是天坛生物未来三年主要利润增长点,其高额净利润率将带来显著利润贡献。天坛生物已经攻克了“麻腮风三联疫苗”的工艺壁垒,预计2008年~2010年,其产销量将分别达到100万人份、500万人份和1600万人份,分别贡献销售收入3000万元、1.5亿元和4.8亿元,约贡献净利润1200万元、5200万元和1.8亿元。

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可能在09年下半年实施。公司拟向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5,000-7,500万股,募集资金9-15亿元,用于收购成都蓉生39%股权、向成都蓉生增资2亿元以及大兴基地建设项目。按照目前计划进度,增发实施时间可能在09年下半年。中银国际分析师认为,公司大股东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生物技术企业,天坛生物是其下属唯一的上市公司,成为其实现整体上市的平台,战略意义重大。中生集团将通过各种方式将旗下优质资产注入公司。继06年收购长春祁建后,公司此次收购国内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之――成都蓉生,又迈出了资产重组的重要一步。

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显示:公司2008-2010年综合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为1.15、0.93和1.29元,对应动态市盈率为19、23和17倍;当前共有3位分析师跟踪,其中建议强力买入和观望的分别为1和2人,综合评级系数2.33。

风险因素:同属中生集团的上海生研所进入麻腮风三联疫苗市场,未来扩张速度,以及与天坛生物的互动值得注意;疫苗行业属高风险高壁垒的行业,存在突发事件风险。

跃华医药(002107):医改受益者

跃华医药(002107)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并已经发展成为山东省中药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而且主导产品心可舒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国中药名牌产品”,居国内纯天然植物类心脑血管成方药销售额第一位。

08年中期业绩优秀,符合市场预期。公司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65万元,同比增长54.34%,营业利润3,607万元,同比增长76.09%,净利润2,973万元,同比增长70.95%,每股收益为0.42元。第二季度单季度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61万元,同比增长70%,环比增长51%,净利润1,778万元,同比增长105%,环比增长49%。

安信证券分析师认为心可舒片涨价带动公司业绩增长。上半年心可舒片实现销售收入7,654万元,同比增长41%,这个增幅与心可舒片出厂价格提价幅度相同,说明公司目前心可舒片仍在满产能运转,提价在量上面并未受到影响。随着今年第四季度新产能投入运行,心可舒片下半年将出现“量增”的局面。

兴业证券分析师认为,医改将给沃华医药这类独家生产基本药物的企业带来丰厚收益。新医改有望在近期推出征求意见稿。围绕医改推进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基本药物目录可能有约300种化学药和生物药,200多种中成药。与之配套,国家将推进处方指导原则,对于诊疗的处方,将有较大比例采用基本药物,由此降低药费支出,也便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治疗水平。预期基本药物可能普遍采取定点生产的模式,对于多数化学药而言,同一产品可能有多家企业生产,但中成药会有所不同,可能有一些产品只有独家生产。目前沃华医药的心可舒片正积极争取进入基本药物目录,一旦最终确定,将有助于提高该产品的覆盖面。

广发证券分析师认为,土地收益为跃华医药今年业绩锦上添花。公司在市区有一块80.54亩的老厂区,按照潍坊市国土资源局“退城进园”的规划,这块用地以125万元/亩出让,给公司带来7000万元的投资收益,增厚每股收益0.7~0.8元。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第3篇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现状;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19-03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国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下降、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在发生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随着GMP认证和GSP认证的强制推行,我国医药行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却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无钱可赚的境地。尽管如此,我国的医药行业仍旧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据统计,中国药品市场每年正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2中国医药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1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将会不断加快

随着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配送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医药物流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型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将会越来越多,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和运营模式的优化以及医药物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在新的医药物流运营模式下,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先汇集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统一向下游企业进行配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零售企业的进货成本。

2.2现代化和开放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医药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外资以及外企的进入虽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其销售服务模式和物流管理经验对我国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仍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国医药物流逐步走上大型化、现代化、高效化的发展轨迹。

2.3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行业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医药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将愈加明显

目前,第三方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统计,通过医药物流供应链及第三方物流运作,可以降低采购费用6%~12%,压缩库存总量10%~30%,降低运输成本5%~15%。因此,在未来中国的医药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将提供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系统化的物流服务。

3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营理念落后,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的很多医药物流公司虽然在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基础设施方面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物流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软实力”。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本身拥有的优势,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加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物流成本过高,企业效益偏低

目前,我国的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足够而又深入的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对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则是相对忽视,与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上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存在的交易环节多、交易渠道复杂、交易信息不对称、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行业内的物流成本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3.3运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销售和配送不能跟上进货量,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而伴随着每个月都有过期药品销毁,造成了行业内部大量的资源浪费。配送分配环节不合理,待配送货物积压时间过长,配送车辆周转时间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等问题也大量存在。销售环节没有很好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达成有效联络,导致经常出现急需药品缺失的情况,相应地造成信誉下降、客户流失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中国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不能对公司的医药物流提供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差,没有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闲置人力多,这也是影响中国医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3.4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看,医药物流领域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技术和EDI技术等,但是信息技术在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应用范围却非常有限,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货物跟踪系统、客户信息处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限制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不利于企业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

4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

4.1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在未来的医药物流领域,医药物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医药产品的分销、配送和流转,所以,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优化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环节,想方设法提高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能力,降低库存数量和配送时间,缩减中间环节,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而这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对此,医药物流企业要在参考国外医药物流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这样可以联合更多的企业力量,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以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4.2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甚至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大的物流服务项目,必须要有高效的技术和设备作保障。对此,企业要增强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完善当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完善企业医药物流的配套设施和物流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制定科学的医药物流发展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同时,要重视医药物流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行业内部医药物流标准的一致性,促进物流活动开展顺畅,实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3提高行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重要的趋势之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物流信息自动收集与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不断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中国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和营销力的不断提高。

4.4提高企业医药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细化和发展,医药生产企业的物流业务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这就要求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提供医药物流综合服务的能力。例如,有的医药企业需要医药物流企业提供自动订货、传递信息、转账以及药品全过程追踪的一体化服务,有的企业会涉及物流管理咨询、库存控制策略、物流方案的选择、规划与建议等业务。医药物流业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服务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医药物流的现实需要。

4.5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基于中国当前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促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医药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4.6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医药物流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医药物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在增强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对市场进行重新的定位,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策略,为医药物流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的积极转变,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周边医药生产企业的医药物流需求,实现自身物流业务由点到面的拓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总之,在现代物流供应链理论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医药物流业也必然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对医药物流业进行不断规范,遵循医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医药物流现状的研究,重视医药流通体制的重组和长远规划,不断提高医药分销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医药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肇兴,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5).

[2]于芳,李泉.新医改背景下医药物流企业提升竞争力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25).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第4篇

关键词:医药物流;电子信息平台;第三方医药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and reforming of medical system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has become a new industry since medical logistics market has an enormous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ry to build a new fusion of logistics supply chain system of electronic commerce logistics and the third party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circul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 at present by analysis of medical logistics industry operation pattern.

Key words: medical logistic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latform; THP in pharmaceutics

1 我国医药物流现状

近年来,医药卫生领域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与社会日益增长和提高的医药卫生需求相比,医药卫生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就整个医药卫生产业链来说,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医药制造企业和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相比,我国医药物流又是其中的薄弱环节,该环节主要存在“散、杂、低”等主要问题。“散”是指我国医药物流供应链中的渠道商大多数规模小、分布广、区域性明显;“杂”指我国医药物流供应链中的渠道商类型多、覆盖区域大小不一、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市场存在着明显的无序竞争格局;“低”指我国医药物流供应链中的渠道商集约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效能低下、信息化水平低等。据相关文献,截止2012年底,我国有超过1万家医药批发企业,排名前10的渠道商市场份额只占有35%;对应的,美国医药渠道商只有200多家,排名前4名的医药渠道商占有全美医药批发业务营业收入总额的85%。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5%。因此我国医药物流领域,商业模式、管理手段和集约化水平与整个医药卫生产业链的需求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为了提高医药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入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已经迫在眉睫。

2 医药行业传统物流模式

医药产业链中的企业重制造轻物流,对制造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对制造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等物流环节顾及甚少。流通环节较多、物流效率低下,这使得医药企业流通成本迟迟无法降低,盈利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国医药的流通方式一直是传统的层层分销的销售方式,药品的流通过程是制造企业――多级渠道商(各类商、经销商)――药店、医院――患者(如图1所示)。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促进了我国医药生产和流通市场大力发展。相应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的运输范围逐渐扩大,流通企业的配送范围也同步扩大。同时,药店或医院又要求渠道商进一步实施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准确性的及时配送。传统的物流模式为了满足这样的市场需求变化,只能通过加大整个供应链各环节的库存减少缺货,导致库存的重复存放,资金周转慢和运输费用的增加,而且很难真正实现商品及时配送。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份额不到10%,而流通费用(含物流成本)占药品总成本约40%。另一方面,在药品全寿命周期中,制造环节的时间仅占10%左右,而近90%的时间为物流过程所占用。近年来,医药分销物流领域对外开放,国外先进的医药渠道商由于实施第三方物流,建立现代化配送中心,实行集成度很高的信息化管理,依靠发展现代物流提高了核心竞争力,逐渐抢占国内医药物流市场,这对我国医药渠道商是十分严重的考验。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和竞争,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3 医药行业传统物流模式的弊端

3.1 渠道链条过长

与国外先进的医药渠道商相比,我国医药制造分销的流通环节过多、渠道链条过长。药品和医疗器械从制造出厂到最终患者手里,在国外发达国家一般经过2~3个环节,在我国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大区总经销、省级分销商、市级批发商和县级经销商。同时,制造企业为了更好地做好市场,往往要在市级以上的城市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渠道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制造厂家办事处直接对医院和零售药店进行营销努力,然后再由各级渠道商完成销售,药品在流通环节上环节过多、链条过长,增加了监控难度。

3.2 流通环节运行成本高

如前所述,流通环节过多、链条过长、交易手续繁琐又导致了医药产品在流通领域运行成本居高不下。根据有关文献,我国医药渠道商的毛利率平均为10.4%,而费用率平均接近9.8%,纯利率则不到0.6%;而美国的医药渠道商则维持在2%左右。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要承担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比重的10%以上,而美国却只有2.6%。

3.3 市场集约化程度低

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医药流通领域企业的集约化程度非常低。在美国,最大的3家医药渠道商卡地纳健康(Cardinal Health,CAH)、麦克森(McKesson,MCK)和亚美资源(Amerisource Bergen,ABC)占据了美国医药分销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日本最大的5家医药渠道商占据了日本医药分销市场80%的市场份额,而欧盟最大的3家医药渠道商也占有欧盟医药分销市场65%的份额。相比之下,2012年我国最大的3家医药渠道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集团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公司)只占有中国医药分销市场20%的市场份额,即便是排名前10的渠道商的总和也只占有35%的市场份额。

3.4 信息化水平落后

在发达国家,基于Internet的信息技术、物流技术相当发达,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医院,甚至患者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使得数据能快速、准确、及时的传递,大大提高了订单处理、药品运输、仓储管理、装卸搬运、配送分销、用户服务等各个供应链环节的信息化水平。而在我国,信息技术在医药供应链中的应用尚属初级阶段,大多医药物流企业并没有运用物流信息系统,信息无法共享,远远没有达到物流运作所要求的信息化水平。尽管许多药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医院药房等都配备了电子计算机,但由于相互之间大多没有形成电子数据交换,因而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4 医药行业新物流模式及其优势

综合以上分析提出一种新的医药物流模式,首先,建一个虚拟的电子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里,生产厂商可以将药品供应信息在上面,供买方选择;同时,医院和药店将药品需求信息到此平台上,让卖方选择。通过电子信息平台的交易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双选模式,既保证了买方在购买药品时有足够的选择,也保证了卖方交易时的多选性。在电子信息平台上订单下达后,再通过电子结算中心将资金从买方转移到卖方,此时线上交易完成。生产商根据买方的地理位置选择最近的区域配送中心,将药品由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运送到买方手中(如图2所示)。

4.1 信息集成度更高

通过医药电子信息平台,药品采购的传统分销层级可以被压缩,大大缩短流通环节,理顺医药流通渠道,使政府降低药价的政策得以真正实行。运用电子信息平台,制药企业可以直接实时知道药店和医院药房的药品销售及存货情况,补货数据能及时上传到制药企业,以更好地根据市场适时需求来安排生产和配送,这不但可以改变现有医药供应链药品库存量过大、资金周转缓慢、物流资源分散、浪费现象特别严重等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医药渠道商的物流运行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程度。

4.2 真正降低物流成本并提高物流效率

通过医药电子信息平台,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可以与药品制造商直接进行网上交易,传统流通领域的渠道商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新型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因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有了这个电子信息平台后,制造商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在各区域市场设置的办事处以及市场人员(俗称医药代表),节省了销售费用。

零售药店或医院药房在电子交易平台提交采购订单以后,药品制造商在最近的区域配送中心选择正确的药品,交由长期合作的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由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负责其药品的运输和配送。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依托先进的物流装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高效地整合医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优化药品物流各个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差错,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极大地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4.3 第三方物流提供专业的社会物流服务

在现代企业竞争格局中,每一个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企业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并逐步构建核心竞争力。对于药品制造商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集中精力进行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而不是花大力气去开拓市场,更不是花巨资投入到药品流通领域。其他行业的实践证明,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降低物流成本,可以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这样一种模式,在医药领域应该同样适用。社会化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通过其专业性,使市场资源的配置更加专业、标准、合理、高效和集成,能更好为药品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上游的药品制造商、下游的零售药店或医院药房应努力与第三方医药物流公司合作,集中精力和资源于药品制造或患者服务上。可以通过第三方医药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使整个医药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都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医药供应链的竞争力。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加速,以及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必将深刻地影响我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本文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背景,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第三方物流和电子商务的新的医药物流供应链体系。当然,这种新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去运用研究,提高其操作的可行性,从而提高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何雪君,郑平,郭宏伟,等. 中国医药物流发展趋势分析[J]. 价值工程,2012(4):20-21.

[2] 巩一楠. 第三方医药物流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马鑫,黄一倩. 中国医药供应链现状分析[J]. 物流科技,2010(6):100-102.

[4] 刘力,李铁成. 重构我国医药行业的供应链[J]. 信息与电脑,2004(3):20-23.

[5] 张平,季建华. 大型医药物流中心流程优化研究[J]. 工业工程,2005(5):89-91,106.

[6] 王继平. 新医改下我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9):1-2,4.

[7] 谢勇,向莉,陈双,等. 供应链返利与惩罚契约研究[J]. 系统工程学报,2013(5):625-630.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第5篇

1 概述

属于消化系统药物范畴的止吐药在肿瘤辅助治疗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升高,止吐药物市场也水涨船高,不断扩容。2002年全球止吐药物经营额已超过15亿美元。

5-羟色胺(5-HT)受体拮抗药问世于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的止吐药主要是皮质类固醇类、甲氧氯普胺等,这些药物一般是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和减少副作用,但甲氧氯普胺有明显的锥体外系副作用而使其临床使用受到限制。5-HT受体拮抗药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强效的镇吐作用,一经问世,就被广泛用于癌症化疗、放疗及麻醉、术后引起的恶心和呕吐。目前5-HT受体拮抗药已经完全主宰整个止吐药市场,已上市的品种达到8个(见表1)。

2 国内医院用药市场规模及主要品种

近年来国内止吐药医院用药市场不断增长,2006年从IMS全国医院用药统计看已达到了8.4亿元左右,2007年上半年为4.93亿元,估计全年能达到10亿元左右,其中以5-HT受体拮抗剂为绝对主力,占99.6%以上的份额,增长幅度见表2。

从IMS全国医院用药数据来看,目前主要使用的止吐药是5种司琼类药物即5-羟色胺拮抗剂止吐药,其排名及增长情况见表3 和表4。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昂丹司琼一直高踞龙头老大的地位,直到2006年上半年开始被格拉司琼反超,而其他3个司琼类药物的不断增长也使得前两者的市场份额被逐渐蚕食。从表4可以看出格拉司琼增长趋缓,昂丹司琼开始出现负增长,而托烷司琼的增长迅猛,雷莫司琼也开始后来居上。

从剂型上分析,由于止吐药大多为院内使用,医生在用药选择上,倾向于使用起效快的注射剂型,水针和粉针剂型的使用金额占据了99%以上的市场份额。虽然临床上仍以注射液为主,但2007年上半年同比其市场份额在下降,而粉针剂的用量增加较多,同比2006上半年相对市场份额增长了58%。

3 主要品种分析

从IMS国内医院用药统计可见,目前国内市场上使用的止吐药主要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是市场领先的品种,虽然份额在逐年下滑,但两者仍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根据16城市医院用药排名,2006年昂丹司琼居第63位,格拉司琼居第106位,托烷司琼居第123位,2007年上半年昂丹司琼退至第96位,托烷司琼升至第101位,格拉司琼降到第141位,可见托烷司琼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产品。

由于此类化疗止吐药销售价格高,利润空间大,近年来这类药物的申报生产企业较多。昂丹司琼已有100多个生产批文,格拉司琼有150多个生产批文,托烷司琼有60多个生产批文,阿扎司琼有30多个生产批文,雷莫司琼有50多个生产批文,且后3个品种还有几十个受理号正在审评之中。近期托烷司琼、雷莫司琼获得生产批准的数量增加较快,会对市场结构产生较大影响。此外,国内数十家企业正在申报止吐新药帕洛诺司琼。目前昂丹司琼和格拉司琼已进入2004年版国家医保目录。

3.1 昂丹司琼

昂丹司琼(Ondansetron,曾经称为恩丹西酮)由GSK公司研制开发,1990年在英国首次上市,商品名Zofran,1992年12月获FDA批准后,相继在多国销售。昂丹司琼有止吐药“金标准”之称,经试验分析,单用昂丹司琼对预防非顺铂引起的呕吐疗效较好,而且对延迟性呕吐也有很好的疗效。

昂丹司琼在国内上市较早,1991年开始进口制剂,供国内抗肿瘤专科医院用于临床,商品名“枢复宁”,主要剂型有片剂、胶囊剂、注射剂。1997年国内企业开始生产,至今国内已有100多个批准文号。昂丹司琼在国内化疗止吐药市场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从单品种的销售看,2005年以前昂丹司琼始终占据着销售额头名的位置,但是从2007年上半年销售额看同比已经出现负增长,销售名次也已落在格拉司琼之后,这一方面是由于其销售价格下降,另一方面也有其他品种的竞争因素。

IMS全国医院用药数据显示,昂丹司琼进入统计的销售厂家有27家。市场集中度较高,前10位厂家占据了90%以上的医院用药份额,其中山东齐鲁一家占了本品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54.29%),比第二位的宁波天衡制药厂高出42个百分点。昂丹司琼目前基本是国产品牌的天下,原研厂家GSK公司的市场份额已所剩无几。

3.2 格拉司琼

格拉司琼(Granisetron)也是GSK公司开发的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5-HT受体拮抗剂,1991年在南非首次上市,1993年12月获FDA批准在美国上市,随后在欧美多国上市。2000年罗氏公司接手格拉司琼后,将商品名定为“凯特瑞”(Kytril),经过临床研究,罗氏公司又申请了新的适应证,2002年8月已获美国FDA的批准,注射剂用于手术后恶心和呕吐的治疗。该品在手术前或手术期间作为预防恶心用药,在术后作为治疗呕吐用药。

我国卫生部1995年批准天津中美史克公司生产格拉司琼,1997年批准宁波市天衡制药厂生产格拉司琼原料药、注射剂和片剂。格拉司琼进入国内市场稍晚,但国产品开发较快,具有生产资格的厂家较多,市场竞争激烈,现有150多个批准文号,主要剂型有:静脉滴注剂、口服片剂和胶囊。是国内目前销量排名第一的5-HT受体拮抗剂止吐药。

IMS全国医院用药数据显示,格拉司琼进入医院用药统计的厂家共有41家,格拉司琼的市场相对分散,竞争更为激烈,厂家之间的份额差距不是很大,前10位厂家占据了67%的份额。新入厂家的增加使得市场份额不断被瓜分,居第一位的罗氏公司的市场份额已从2004年的20.7%下跌到2007年的10.66%,国产品则以北京四环科宝制药厂表现最好,近年来市场份额逐步增长,2007年已经达到9.12%,宁波天衡制药厂(8.60%)和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8.15%)紧随其后。

3.3 托烷司琼

托烷司琼(Tropisetron)为吲哚甲酸衍生物,具有高度5-HT受体拮抗剂作用,该药由诺华公司开发,1992年在荷兰上市,商品名“欧必亭”。我国政府1994年3月授权对其给予行政保护,2001年9月22日已到期,目前由北京诺华公司经销胶囊剂、注射剂。2002年10月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北京四环医药科技股份有公司开发成功,获得原料药、片剂、注射剂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商品名“舒欧亭”。目前国内有60多个批准文号。

IMS全国医院用药显示,本品的竞争厂家还不多,而且国产托烷司琼(如北京四环药业的“舒欧亭”和四川西南药业的“赛格恩”)的上市,使得原来被进口药一统天下的局面迅速改观,目前西南药业已经占了7成的市场份额,北京四环药业增长也很快,已经有21%的份额。而诺华制药只剩下2.56%的市场份额。

3.4 阿扎司琼

阿扎司琼(Azasetron)是对甲氧氯普胺化学结构进行改造后得到的甲酰胺衍生物,是具有强效、高度选择性的5-HT受体拮抗剂,由日本三菱制药公司研发,许可给日本烟草产业公司销售,于1994年在日本首次上市,商品名Serotone。本品能强烈抑制顺铂、多柔比星、环磷酰胺等抗癌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不良反应轻微。

2001年国产阿扎司琼获准生产,分别是上海医工院与南京制药厂开发的“邦悦”,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延安万象药业开发的“坦斯克”,此后其他厂家的产品也陆续上市,目前已有30多个批准文号。

IMS全国医院用药显示,本品的市场销售额稳步上升,2007年上半年约占IMS全国医院止吐用药10%的市场份额。目前医院市场上共有10家厂家在销售本品,排名第一位的是浙江万马药业,但在其他国产品的竞争下,它的市场份额已逐年下降,2004年为52.69%,到2007年上半年只有24.60%。南京制药厂始终稳居第二,江苏正大天晴药业则后来居上,超过浙江耀江药业坐上第三位的宝座。

3.5 雷莫司琼

雷莫司琼(Ramosetron)由日本山之内公司研发,是结构改造后的创新产品。国内1999年开始进口日本山之内公司的盐酸雷莫司琼注射液,商品名为“奈西雅”。2004年末深圳市清华源兴药业有限公司首先获得原料和注射剂批件,目前雷莫司琼已有50个批准文号。

IMS全国医院用药数据显示,雷莫司琼2004年以前完全是进口药的天下,2005年开始有深圳清华源兴进入市场,到2007年上半年为止,IMS全国医院用药数据显示有13家厂家销售雷莫司琼,众多国产药已经占据了大约80%的市场了。深圳市清华源兴药业产品虽然是最早进入市场的国产药,但市场开发并不成功,销售额未见明显增长,其市场份额也逐步被其他国内厂家蚕食,目前仅剩不到1%的市场份额。而吉林新星药业的产品则一上市就占据了第二的位子,市场份额达到了14.38%,山东潍坊制药厂(14.38%)则在2007年上半年已超过了华北制药集团(13.07%),坐上了老三的位子。

4 止吐药市场前景分析

在5-HT受体拮抗剂止吐药物中,目前已有5个品种进入国内市场,从国内医院市场看,化疗、手术期的止吐用药结构已与国外相近,在5-羟色胺阻滞剂选择上,片剂、胶囊制剂份额较少,注射剂和粉针占99%以上份额,其中格拉司琼和昂丹司琼销售额较高。

从IMS全国医院的用药统计看,2007年样本医院止吐药用药金额约为10亿元,年增长率较前几年相比已减缓。虽然近两年有大量企业进入化疗止吐药市场,但是销售金额的增长没有与进入市场的企业数成正比,后进入市场的企业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市场销售金额。

从上述分析可见,国内化疗止吐药市场的增长空间已经减小,生产企业日益增多竞争剧烈;后上市品种(特别是非医保品种)在上市数年后仍没有获得突破性的销售增长,在用药金额中占据极小比例。可见此类市场用药惯性大,竞争相对集中(主要在大医院销售),新品种要进入市场取得好成绩相当不容易,加之同品种竞争激烈,虽然利润空间较大,但企业在选择项目开发市场时要进行全面分析。

止吐药市场显示出数量增长较金额增长快的趋势,表明本类药物的总体价格在不断走低。例如昂丹司琼在几年前200多元一支,现在的价格已经降到了40~70元一支。其他产品也都有着同样的表现,这跟仿制药大量入市拉低价格有直接关系。目前仿制药的价格多为同成分原研药的一半。随着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等进入医保目录,此类产品从自主定价到政府定价,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利润空间也在压缩。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止吐药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也被纳入了医保目录。但是,过多生产厂家的涉足使得该市场严重同质化。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第6篇

波特五力模型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发展战略

1波特五力模型简介

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M.E.Porter)教授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形成了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据他的观点,在一个行业中,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进入者、现有竞争者、替代品、供应者和购买者。其中,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属于外部竞争,也称作水平竞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属于内部竞争,也称作垂直竞争。

这五种竞争力量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该产业的竞争强度和获利能力。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医药行业竞争环境做出分析并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探究有重要意义。

2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增加、国家新版基本药物目录出台以及大病保险等新医改政策的驱动,我国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根据中国医药行业分析报告,2012 年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083.26 亿元,同比增长19.79%。医药行业产销规模的稳步上升进而带动了行业利润增速的继续回升,全年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731.68 亿元,同比增长19.84%。2013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虽然我国医药行业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行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

2.1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上。

2.1.1从行业总产值分析,产业结构目前仍以化学医药工业发展为主导,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药产业和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制药业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也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

2.1.2我国医药产品以普药为主且技术含量低,具有疗效明确,价格低廉的特点,大多数已经列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处方药市场为仿制药的天下,新药特药相对较少,重复生产导致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其生产厂家有数十个,独家产品少,药品质量得不到国际认可。

2.1.3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近7000家医药企业中80%为中小型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水平低、区域分散、集中度不高等现象。自2004年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对医药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企的创办和管理受到严格限制,近年来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龙头企业。

2.2创新能力匮乏。主要表现为原研能力无法赶超跨国医药企业。在跨国公司垄断全球医药市场的背景下,原研药依然居市场主导地位,我国自主研发并拥有知识产权的药物却屈指可数。纵观全球研发领域,投入前10 位的跨国医药企业每年投入新药的研发费用平均占销售额的17%,而我国的医药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很多医药企业长期依赖仿制药盈利,由于研发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3核心竞争力不足。综合实力无法与跨国医药企业抗衡。多数跨国医药企业创办较早,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凭借技术优势建立了强有力的行业学术地位,我国医药企业缺乏的正是雄厚的资本、前沿的品牌和过硬的研发技术。当今世界排名靠前的外资医药企业窥伺中国的巨大市场,无不想在中国分一杯羹,这使本土企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和挑战。

2.4医疗体制不完善。我国医疗体制不完善的现状导致以药养医的现象长期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以药养医和百姓看病难、药品贵的问题需要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寻找出路。

3我国医药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1潜在的进入者。医药行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投入大、利润高、风险大等特点。高回报率这一大利好让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集团企业看好这一市场。医药行业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关系民计民生,进入壁垒也较高。进入者必须面临规模经济的考验,若以低投入进入,则产品和市场得不到保证;若以高投入进入,市场需要培育期,短期回报率不能达到预期。同时,由于顾客对药品质量和品牌忠诚度不同,新加入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攻克这一壁垒,树立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形象,往往会以前期亏损为代价。另外,在进入医药行业时,如果没有自己的分销渠道,也会面临进入障碍。医药生产企业-医药商业公司-医院,这种传统分销渠道的特殊性导致新加入者在选择和建立分销渠道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行业内产品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限制了新加入者对产品的选择,没有特殊优势的产品也无法赢得竞争。国家行政干预、药品招标限价政策、对新建厂房的GMP技术要求等都限制了新加入者的进入难度。

3.2现有竞争者。截止2013年8月,国内共有医药生产企业6980家,其中80%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规模与资源上势均力敌,行业内竞争异常激烈。药品创新缓慢导致药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药企之间不得不展开激烈的价格战和服务战,市场增长缓慢。与此同时,跨国医药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模式与本土药企建立联系,凭借美誉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获得顾客认可,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3.3替代品。药品属于特殊商品,其替代品属于新技术或新机理的产物。一种新药从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后大规模人群使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研发过程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且可能面临研发失败的风险,因此替代品对医药行业竞争威胁不大。但国内过多的专利期外仿制药品成为国外原研药的替代品,以相同机理、价格低廉对原研药物造成威胁。

3.4供应者。医药产业所需各种资源和设备,包括原辅料和生产设备等,受到国家能源价格调控的影响。近年来能源危机使得医药用原辅料价格不断提升,源头生产企业的价格提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固定成本提高。例如中草药的能源稀缺,滥采滥伐导致稀有中草药能源匮乏,原料药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不断提高,在不调整成药价格的情况下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因此原辅料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医药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后向一体化或更换供应商等战略调整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3.5购买者。医药生产企业的购买者主要有药品批发企业、医疗机构药房和零售药店等。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家,根据国家对药品流通两票制的规定,药品从生产企业直接流向药品批发企业。近年来,药品批发企业逐渐形成战略联盟,规模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如国药控股、华润医药等大型药品批发企业在市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市场份额逐年加大,在与药企谈判时具有较强的议价优势。我国现有医疗机构100万余家,零售药店42万余家,这些药品终端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在与药企讨价还价时也占有绝对优势。

4医药行业发展和竞争战略探讨

4.1资源整合战略。针对医药行业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分散、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等现象,应通过企业自上而下的兼并重组等方式打造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集团企业,将化学药物、中成药、生物制药等领域进行专业化分工,集中化生产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优势产业群体。通过兼并重组,中小医药企业可以避免与大型企业在市场上发生正面冲突,避免在直接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同时获得大型企业资金和先进技术扶持,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通过兼并重组,大型企业加速优化资源配置,通过竞争优势直接扩大市场占有率。针对医药行业供应商和购买商的垂直竞争,具备实力的药企可以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战略,深入供应源头产业和购买终端产业,建立价值链战略联盟,对供应方提高货源质量,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交货时间,对购买方提出的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上下游产业链核心优势,创造最佳效益。

4.2差异化战略。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如何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差异化特性,使顾客偏好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医药行业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实现差异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4.2.1产品差异化。在生产同类产品时,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变剂型剂量、改变给药途径等方法实现差异化,形成竞争优势。

4.2.2品牌和服务差异化。在业内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通过高度个性化服务和专业化营销模式实现差异化。医药行业有别于其他行业,与人类心身健康息息相关,组建一支专家顾问式服务团队尤为重要。

4.3创新战略。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药创新。医药创新具有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目前,真正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技术,我国在知识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虽然原研药物少,但模仿创新能力较强。

4.3.1发展高仿制药。发展非专利药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强项,在未来若干年也是医药企业的首选。高仿的好处是风险相对较小,同时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我国是制药大国,但不是制药强国,从低端仿制、高端仿制到完全创新,这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日本从低仿、高仿到最后独立创新,经历了40年。我国进入高仿阶段后,未来几年产品会越来越多,技术也不断积累,可以为独立创新研发打下良好基础。

4.3.2发展中药。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悠久,临床辨证施治已有几千年历史,《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中医药典籍流传至今,具备成熟的经典方剂。医药行业应重视我国独特的中医药优势,将其开发成符合临床需求和具有现代科技含量的药物,提高在国际新药研发中的竞争能力。

4.3.3集中于特殊领域。目前新药研发热点主要集中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领域,随着社会压力和人口老龄化加重,对精神心理疾病、老年病、流行病、计划生育等需求量巨大的药物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新药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5结语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医药巨头纷纷加快抢占中国市场的步伐,医药行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威胁,本土医药企业应当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合理树立战略目标,发挥竞争优势应对挑战,推动我国医药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64.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第7篇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 运作模式 结构 功效

当前,我国的医药市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将面临着外国医药商业大公司的挑战。在危机与机会共存的今天,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既适合国内医药市场特点又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新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

我国医药商业运作模式分析

计划经济的分级批发模式

计划经济时期药品流通基本上属于国有专营,全国医药商品产销计划需要衔接、平衡。药品按照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统一控制,分级管理。由中国医药公司统一规划,一、二、三级批发层层下达指标,层层调拨。进口药品统一掌握,由一级进口后,层层分配。

这种模式把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专营,虽然规范了医药市场,为我国药品流通的有序发展打下了基础,但这种模式的时代局限性和发展弊端是:一级站都设在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辐射力度不够。西部地区缺医少药,人民的健康难以得到保障。这种4级批发模式造成了药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速度慢成本高,导致药品价格增高。所有药品全由国家专营,导致医药流通行业内缺乏竞争,不利于医药流通业的发展。这一医药流通模式现在基本上不复存在,但其对国有医药商业企业的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渠道模式

我国的医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医药流通业的国家专营的局面。引入了集体、民营等所有权医药商业企业,加速了医药流通领域的竞争。

目前存在的渠道主要有: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企业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连锁企业门店消费者;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临床医师患者(消费者)等。

这种多渠道模式存在的问题是:药厂生产的产品到最终的消费,往往有6至7个流通环节,结果造成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从商流的角度看,药品出厂后大多需经过批发企业、零售(连锁)企业或医院药房等多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多次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势必要影响到药品的流通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药品的流通费用,造成药品价格过高。从物流角度分析,这就是导致我国医药商业流通质量低下、流通费用过高的根本原因。

现代医药物流运作模式

以现代医药物流运作体系为基础,在完全符合GSP条件的前提下,在高效利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改造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药品编码管理,药品批号管理,药品补货管理等现代化物流管理思想,达到了物流运作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投资最少的目标管理模式。例如,湖北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营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中药材、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物药品、生化药品、诊断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该企业以现代医药物流运作体系为基础模式,操作方式如下:

药品采购:公司设有独立的市场采购部,该部门将药品的采购按药品的剂型划分。根据药品生产企业主要产品的剂型划归不同的采购员负责。在采购过程中要求所有厂家的相关资质和药品的相关资质材料齐全。采购员要对所采购的药品有充分的了解,确保药品质量。

药品仓储管理:采购的药品在入库前,质量检验部门检验药品质量、药品的相关材料和生产企业的资质等资料。药品库存管理按剂型划分,根据不同剂型的药品的保存特点,划区域设立负责人,使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实施药品编码,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药品编码与商品编码相统一。

实行计算机网络管理:将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三者结合,加强对医药信息化的探索,通过对药品质量、业务进销存、财务、人事、客户服务等实现了网络管理。

现阶段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医药批发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全国1.6万多家医药批发企业中,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的不足400家,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不足10家,很多医药批发商的供货目录只有区区十几个品种。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经济技术手段落后,经济效益低下是十分普遍存在的问题。

医药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利润率低

药品从药厂到最终的消费者,有 6至7个流通环节,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国外成熟的医药市场,药品流通环节一般为2-3个。药品环节繁多导致效率低下,目前全国医药商业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而美国医药批发的流通费用率仅为2.9%。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0.7%,而美国医药销售利润率为1.5%。

外资医药商业进入国内市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开放药品分销业务。2003年12月12日,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的医药批发企业——中国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开业,这比我国加入世贸时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对外资开放药品的分销服务领域整整提前了一年的时间。该公司是瑞士裕利集团的裕利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着全球125家著名制药公司药品的销售,客户遍布除日本以外的亚太地区,年销售额达28亿美元。

转贴于

医药商业系统处于整合阶段

国家鼓励现有药品批发企业以兼并、入股、 联合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促进药品批发企业的规模化,鼓励大型药品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将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坚持标准, 积极稳妥开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试点,促进药品经营管理集团化水平,鼓励通过GMP 认证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跨地域开办连锁店。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技术进步和药品创新的宏观环境,提高我国医药业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新模式

鉴于以上商业环境的特点,中国医药商业企业为了适应医药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需要,为了提高中国医药商业的经济效益,在借鉴发达国家医药商业成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模式。目前出现的医药企业新趋势,是建立高效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新模式的基础。

医药工商企业的自愿联合模式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某些医药工业企业有好的产品,但却缺乏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第一是销售渠道不畅通,销售渠道中的批发商和零售商经常会因为销售政策决策权分歧、销售目标差异、信息沟通困难、角色定位不一致、责任划分不明确等原因,而发生了通路冲突。第二是产品的分销深度,往往只停留在区域总经销商所在的省级市场,而区域总经销商因其经营品种数量众多,无法对每一个品种均面面俱到。第三是市场信息反馈困难,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新产品开发。同样,大多数医药商业企业缺乏固定的供应商,没有稳定的货源。批发商难以从生产商获得供货价较低的产品。存在药品在批发商中间多次流通的现象,造成了批发商采购成本高,难以形成经营成本优势和区域化垄断,造成药品价格居高不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医药“工”、“商”企业的联合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两者精诚合作,互为补充,互为对方解决困难,同时又可规范医药市场,从本质上降低药品价格。

医药工商企业运作的佣金制模式

在医药流通领域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经常被混为一谈,就是经销商和商,其实他们是不一样的。商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而经销商一般只能是拥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企业;商的收入应该是佣金,而经销商的收入主要依靠进销差;商需要担负起建立和维护产品品牌的责任,相对来说经销商对品牌建设所负的责任比较小;商大多是以生产企业的名义与医药商业批发企业签订合同,而经销商是以自己的名义与商业企业签合同。

由于近年来宏观政策调控、GMP改造以及国家对生产原料质量、环境保护以及劳动保障的重视,生产成本却逐步增加。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商业流通企业,无论是商、经销商还是批发企业,想要靠着一两个品种,很小的销量,很大的利润空间来维持生存,就非常困难了。只有那些通过拥有相当的规模,经营着比较多品牌产品,吞吐量大,形成规模效益的商业流通企业,才可能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存留下来。而他们在医药流通中扮演的角色,也正在由过去的对产品的总经销和向第三方物流的角色过渡。因此,对于医药商业企业而言,利润从购销差价逐步向佣金制转化,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建立佣金制下的医药工商联合运作新模式

对比分析本文论述的我国医药商业运作五种模式各自的优劣,取长补短,笔者提出构思以形成佣金制下的工商联合运作的新模式。这一新的运作模式,将有机的协调当今医药企业出现的两大趋势:“工”、“商”企业联合和佣金制。

规范的医药模式是将以前的小型医药公司购并为一个统一的、规范的销售平台。以集中单个法人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医药市场,利润来自单个法人的佣金。医药物流模式则是在传统的医药公司运作模式中引入了大物流的观念,尽量的减少药品的中间环节,做到品种全,价格低而吸引顾客。药品流通主要是通过现款购买或压批结款的形式购买,做到量大时可获得返点。新的模式将强调工商联合,商业企业将为工业企业提供一个直接的销售平台,生产商可视批发商为自己的销售公司,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资源。在这个平台上,生产商可自行定价,为商业企业留一定的佣金,这样商业企业会将产品“视为已出”,悉心呵护,充分调动自身各级分销网络资源,对目标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做好价格控制、市场维护和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这种定价模式将取消医药商业公司从生产商处拿底价进行自主定价销售,年终拿返点的行为。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购买客户可直接与厂商面对面谈价格,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则可充分的保证其定价不会高于当前的市场价格。最后这个平台还能为厂商提供产品展示推广的机会,可以说是一个全天候的药品展销会。现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举办药品交易会的热潮,与会厂家花销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但一次交易会下来收效甚微。参加这种会的厂家越来越少,所以以后药品交易会的发展趋势就是由商业企业提供的供厂家集展示与销售于一身的商业平台。反过来批发商可以将生产商视为自己的科研室、生产车间、加工基地,形成研、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新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充分体现了系统论关于结构对系统的功效产生指数放大作用,而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优化对系统的功效仅产生线性的同步增长效应。随着医药市场改革开发的深入,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运作模式必将不断的完善,新的运作模式必将进一步地促进我国医药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苗采烈、李野,“中国医药流通模式探析”,医药世界,2003年10月

生物医药市场分析第8篇

绿谷集团先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中医科学院、芝加哥大学、美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癌症中心等进行科研合作,形成了绿谷强大的无编(边)实验室。2005年,绿谷集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深度合作,联合成立绿谷研究院;2005年4月,绿谷集团出资3300万,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绿谷名医名药研究基金”; 2005年8月,绿谷设立“亿元抗癌基金”,进一步确立了绿谷在中医药抗肿瘤行业的领先地位。2006年9月,又成立了“绿谷集团-同济中医战略联盟”,从而为绿谷集团打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梯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言:透析抗肿瘤药市场

抗肿瘤药市场已经成为医药市场的热点和长期的增长点。准确把握抗肿瘤药市场动态,科学决策营销战略,制定适配的营销模式,成为相关企业决胜市场的关键。

市场规模:目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癌症已成了人口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报道,世界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比1990年上升了22%,今后20年还将上升大约50%。流行病学研究提示,我国不仅癌症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也成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170万人,截至2006年总数估计在960万人左右。

市场特性:抗癌市场是窄众市场,但是需求大于供应的市场,同时是利润率较高的药品市场。与其他药品市场相比,渠道方面有其特殊性。传统主要市场在医院,要经过医生推荐使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很多企业和产品(主要是中药和保健品)开始通过设立专柜的形式直接面向患者营销。这个市场的消费者特征和购买行为有独特性。最核心的是消费者本身存在有即时性、短期性,长则几年,短则数月,注定消费行为的短期性。这直接影响了整个市场行为和决策,要从速从快。

销售规模:从国家药监局对全国十几个大城市的主要医药公司的调查来看,抗肿瘤药物销售量占总体药品销售量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根据相关数据分析,2005年全国抗肿瘤药物市场销售达到16.96亿美元。

药物热点:未来几年内,对发病率高的胃癌、肝癌、肺癌和食管癌等,其对症治疗药物以及新型抗癌药物将成为医药市场上的新热点;新型天然抗肿瘤药物、生物制剂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治疗趋势:靶向治疗、手段整合、防治结合是肿瘤治疗的方向所在。其中中医中药突显独特优势,中医药的“标本兼治”、“辨证施治”,多 “靶点”、毒副作用小的治疗优势,被国内外广泛认同和施用。

市场推广:抗肿瘤药市场经过数年混战,已经构筑了进入门槛:品牌决定市场份额;资本决定成功。没有品牌意识,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存活都很难。

营销模式:受到政策法律的约束较严,如不允许大众广告等;同时传统的医院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市场推广路线的制定和决策比较难,有待从营销模式的角度突破困局。

分析:抗肿瘤产品营销模式十年演进及趋势研判

中国抗肿瘤产品研制、生产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而市场对营销的探索和积淀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营销模式,作为抗肿瘤产品营销战略,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要害所在。自上世纪90年代年中期至今,抗肿瘤产品市场操作模式经历了从单一、落后到多元、创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从诉求产品利益到全方位人的演进过程。推进营销模式演进的主体是企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成就了一批企业。如上海绿谷为代表的中国中医药企业。通过对十年来的主要营销模式走势分析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典型企业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基本研判抗肿瘤产品的营销模式演进趋势。

传统模式

临床学术模式,是抗肿瘤产品的传统主流模式。但随着国内对药品流通渠道的严管,和医疗体制改革,以及中国加入WTO后的进一步的西药东进,国内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医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在没有资金优势、研发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专利优势的情况下,为确保市场优势,客观上被迫采用大胆突破、创新市场操作模式。

模式演进

国内大大小小的中医药企业、保健品企业多年来对抗肿瘤产品的市场模式可谓进行了诸多探索。

“小报+专柜+院内医生开方”模式: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受三株营销模式的启发,一些中药如斑蝥类产品企业,还有一些调节免疫的保健品企业,采用此模式。靠近相关医院附近租设专柜、院内医生开处方、派发小报是操作三要素。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是优点,在抗肿瘤产品市场发育期,有一定效果。但最终做不出规模,做不出品牌,需要长期坚持,容易丧失市场机会,容易被市场淘汰出局。适合无实力只为维持生存的小企业运作。目前已经很少选择这种模式。

“小报+专柜+院内医生开方+广告”模式:

在初级的“小报+专柜+医生开方”市场操作模式的基础上,稍有实力的企业和分销商,出于市场开发速度和广度的需要,开始关注和投放媒体广告。媒介主要选择电视和报纸。电视以县级、地级电视台为主,主要投放5分钟专题,甚至30分钟专题。专题内容有的主要是产品机理、科研技术,有的主要是典型病例宣传、专家证言,有的干脆是大综合;报纸则是各省级区域主流报媒,前期以介绍产品功效的硬广告为主,后来演进成与典型病例、专家证言的软硬结合。这种模式增加了广告营销的手段,对快速启动市场,扩大产品宣传范围,搜集患者资源,促进患者购买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国家对抗肿瘤市场监管越来越严,明令抗肿瘤产品不允许做大众广告,实质上宣布了广告模式的终结。在国内,只能是某些监管不严的区域、或者通过高难度“曲线救国”式变相的广告创作来进行投放。

“小报+专柜+院内医生开方+广告+联谊活动”模式:

随着抗肿瘤市场的演进,患者购买行为成为焦点,对已拥有的患者资源的深度挖掘成为必须。购买行为包括初购、复购,患者初购是销售的开始,复购是销量提升的关键,复购就需要通过和患者的互动来完成,互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和患者以及家属的联谊活动。常见的医学报告会、康复交流会、甚至旅游活动营销成为这类市场操作模式的重头戏。对企业来说,产生了很好的市场效果,对患者来说,在饱受病痛折磨的黑暗日子里多了份支持和解脱。联谊活动作为重要的营销手段,既有市场价值也有社会价值,会做为抗肿瘤市场操作必须策略保留下去,以后需要的是创新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完善活动形式。实际上,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借鉴、嫁接保健品的会议营销进行活动的创新,方向是对的。

“小报+专柜+院内医生开方+广告+联谊活动+客情”模式:

进入21世纪,一对一营销、数据库营销、服务营销、关系营销等新的营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仅要关注、研究消费者群体,和消费者群体的互动,更注重和消费者的一对一的互动和沟通。“21世纪,面对消费者的生意是最大的生意”。对企业来讲,必然是对客户或消费者一对一的、深度、全方位的服务。抗肿瘤市场更是如此。这个市场一对一营销、个性化服务体现的主要形式客情。谁的客情做得好,做得大,谁就能坚持到最后,取得市场长期的胜利。客情也成为抗肿瘤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客情本身已发展到大客情阶段 。大客情的操作要点在于:内容体系化、操作全程化、管理流程化、规范标准化。有的企业甚至凭借大客情的突出而崛起为抗肿瘤某个领域的第一品牌。

案例:解析绿谷“整合医学服务营销”实践

现在分析绿谷,有极强的现实和借鉴意义。可以说,绿谷经历了抗肿瘤产品走市场路线整个营销模式演进的全过程。绿谷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最初始的小报模式、广告模式、大客情模式,到现在的整合医学服务营销模式的探索、确立和实践,同时用单品销量逐年过亿元、几亿元、十亿元的业绩,以及已经成为灵芝类中药抗肿瘤产品第一品牌的事实证明了整合医学服务营销模式的效能。整合医学服务营销,就是走市场路线的抗肿瘤产品最具实战效能的营销模式。业内企业当然不必从头走过,通过解析绿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整合医学服务营销理论指导下,调动资源,从快从速进行市场开发。下面从营销策略、营销工具、市场资源、传播媒介四个方面解析绿谷的整合医学服务营销运作。

绿谷的整合医学服务营销核心内容体现在“两网两库一体系”上,即:两网,一是互联网一是特诊连锁网,两库,一是专家库一是患者库,一体系是中医药文化体系。

营销策略整合

产品整合:1997年,绿谷以保健品的产品形态切入市场,2002年11月26日,转换成国药准字(B20020428),并更名为双灵固本散。理所当然,不能进医保,但仍可以做广告,为确保市场持续的广告策略提供了先决条件。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沙尔威辛即将上市,丰富了抗肿瘤的产品结构。

目标市场整合:利用新品开始切入医院市场,院内外市场兼顾。同时,立足国内市场,专门成立国际委,开拓国外市场,已经取得了成绩。

品牌整合:立足全球视野,用近十年的时间,通过先打造产品品牌,然后带动企业品牌,最终确立国内中药抗癌第一品牌,成为国际上有全球影响的中国中医药企业。

文化整合:用中医药文化融进企业文化建设,构筑企业文化体系,把中医药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旗帜,运用中医药思想方法指导市场。

大客情整合:建立各级客情组织(1+2模式:客情部+业务宣传部、策划部)、构筑客情服务体系(电话咨询、回访、专家咨询、活动)、流程化客情管理、制度化规范。

活动整合:高端的新闻会低端的社区义诊活动终端药店的促销活动高端学术会议等各种主题、形式活动结合,同时和“软文、公关、辅助广告”三剑结合。

促销整合:终端促销、活动促销结合。

广告整合:报纸系列软文和硬广告结合、新媒体广告如因特网与报纸地面广告结合、终端宣传与患者口碑结合。

市场资源整合

产品资源:在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有符合GAP标准的原料种植基地,在上海中药饮片加工厂,在西安是GMP制药厂,牢牢控制产品上、中、下资源,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患者资源:通过互联网、地网的建设,通过大客情操作,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肿瘤患者库,成为企业的大金矿,同时,有效阻击了竞争对手,规避了政策风险。

专家资源:一方面在各地咨询处有专职医生队伍,成为各省分公司、办事处工作核心,另一方面,总部整合国内知名老中医、抗肿瘤专家组建了广泛的专家网络,为开展“整合医学服务营销”的学术营销,为患者提供医学服务提供了服务主体。

医疗资源:已经建立200多家门诊,在安徽合肥开设了济民肿瘤医院;并购拓能,引进X刀等医疗器械;在云南,有伽玛刀项目;以后还要和国内的医院深度合作。医疗资源的广泛整合,使“整合医学服务营销”的整合医学服务得到保障,向患者提供了切实的整合医学抗癌支持,向绿谷成为国内最大的抗肿瘤企业目标的推进,同时,构筑了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巩固了第一品牌的地位。

研发资源:核心策略是“产学研联盟”,发展阶段经历了简单合作、产品整合、行业引领三个阶段,路线是用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带动产学研的创新。

营销工具的整合

突出体现在宣传品工具上从最早的绿谷小报、宣传单页、手册、光盘、专刊到高端的编入教材、出版丛书,丰富生动了地面宣传品,达到寓宣于教的权威宣传目的。

主要动作:国家四大类权威教科书将双灵固本散列为肿瘤治疗规范用药。

高等医学院校教科书 :《抗癌动、植、矿物彩色图鉴及其应用》是最权威的国家高等医学教科书,抗癌中药双灵固本散成为唯一一个入选此书的抗癌新药,开创了灵芝抗癌中药写入教科书的先河。

医院临床用药教科书 :最新版《肿瘤药物治疗手册》。

国家药监局信息中心:《新药推荐》 。双灵固本散作为抗癌药物的最新代表和标准药品入编《新药推荐》。

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健康家园“百姓教科书” 肿瘤部分包括八个分册,双灵固本散作为重点推荐药物被写入其中。

2005年7月美国天天健康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癌症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双灵固本散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

传播媒介的整合

营销即传播。传播需要创意,更需要传播载体的创意。实战的创意来自组合。绿谷的传播媒介组合有:

互联网:即所谓的“天网”,有集团网站、产品网站(双灵固本散网)、医疗咨询网(中国癌症康复网)、也有各分公司网站,可以说是四网一体,共同组成“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