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计算机课课件

计算机课课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8 17:05:41

计算机课课件

计算机课课件第1篇

    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CA I辅助教学课件也已逐渐引入课堂,成为协助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CAI的特点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二、CAI课件开发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WWW文本: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通过它可利用Internet上的一些现有资源(如远程多媒体教室、网上课堂等),通过Authorware中提供的Webplayer插件来实现,其可充分利用IE的各项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对WWW文本在Authorware中的应用,扩展了CAI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以计算机为工具,以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出优秀的CAI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玉杰.正确处理CA I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

计算机课课件第2篇

[关键词]CAI课件计算机网络基础作用设计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165-02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教学方法面临重大革新,使用新型教学手段势在必行。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方法,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AI课件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专业的计算机工具软件,综合运用多媒体来展现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的应用程序,具有真实直观、灵活生动和图文并茂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一、CAI课件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1.使用CAI课件能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大部分都非常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CAI课件变成形象的演示过程,学生掌握起来会比较轻松。如在讲解数据转发中的电路转发方式这一难点时,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数据在网络中是如何以电路方式被转发的,使用CAI课件,将电路转发形象化为日常打电话的过程,通过课件动态模拟从拨号到挂机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明白电路数据转发过程和拨通电话的过程是相似的,实现“情景仿真”,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

2.使用CAI课件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CAI课件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于一体,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内容更丰富充实,教师可以利用其向学生形象直观地呈现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表现的知识内容,给学生视听刺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加工者,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制定最佳的教学决策,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CAI课件设计

1.分析教学对象。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学生,因此对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CAI课件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目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二或大三,是学好后续网络专业课程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喜欢生硬的板书,也不喜欢教师照本宣科,因此课件要让学生感到新鲜、新颖、印象深刻、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愿意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设计教学目标应以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准绳,预估学生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的水平,选择课件内容的难易程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理解OSI和TCP/IP模型以及各种网络协议,掌握局域网与Internet的相关技术,能够对网络进行安全管理,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网络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3.设计课件内容。内容设计是课件制作的最重要阶段,教师能否实现教学内容的思路清晰、内容精简和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制作高质量CAI课件的关键。一是精选内容。课件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围绕“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课堂上抽象和难以表达的网络知识,应根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并按照各章节内容之间的相连关系逐层递进,从而使课件内容能更加完整、规范化。二是编写脚本。编写脚本之前,要通读教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对课件的制作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地划分,整个课件要有明晰的结构,确定每一张课件具体展现的内容,包括画面设计、色彩搭配以及表现形式。为了增强课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编写脚本时,还要注重艺术性,界面设计要简洁整齐,美观的画面和适当的动态效果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但不要使用过度,否则将会成为课堂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不利于教学。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讲授、板书、演示实验等传统教学手段和CAI课件的有机结合。三是具体设计。课件的具体教学内容要简明扼要,制作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分为三个层次,即章、节和内容。课件可从开场动画开始,然后进入主界面。主界面的设计要简单明快,包括各章内容、系统帮助和退出系统三部分内容。单击各章节内容按钮可以进入对应的章节进行学习。在每一章的开始都要说明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课件还可以安排测试练习,让学生在课下能够根据练习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4.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用来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师应掌握多种教学策略,才能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第一,结构清晰,操作灵活。一个结构清晰、有条理的课件应该包括封页、主页、子页和结束页。主页应该包括复习、新课导入、新课重难点讲授、课堂小结和课后练习等环节。要做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课件的制作要注意导航系统的设计,以方便地实现相关页面的跳转。第二,创设教学情境和交互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CAI情境中,要让学生做到“学―思考―总结”三方面,把握学生的学习节奏,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看课件,CAI课件虽然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成了形象具体的图像或视频,但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不能忽视课堂中“思考”的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或者在讲授过程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采取分组讨论或者小组学习等多种形式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最后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加深理解,做到对所学内容灵活运用。

三、设计CAI课件要避免的问题

1.课件与课本内容脱节。课件的主要功能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但课件不应将教材内容全盘复制,而是应该出于教材又胜于教材,将教材难懂的知识点用形象化的途径表现出来,同时增加最新的网络技术信息。CAI课件的定位是“辅助”,不能取代教师、教材。课件的设计应与教材紧密结合,注重网络专业的学科特点,如果脱离教材或者只是教材的复制,就有可能本末倒置,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2.追求制作完美的课件。很多教师认为课件做得漂亮一点,花哨一点,技术含量高一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浓,教学效果就越好。在课件中随处可见三维动画、背景图片复杂、跳转按钮繁多的情况,令人目不暇接。这种片面追求增加课件技术含量的结果可能是表面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实际上学生的注意力可能都在课件本身,并没有对课堂内容留有多大印象,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用课件代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件除了能够辅助教学外,还要具备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功能。教师用CAI课件授课,要难免增加信息量,导致学生难以接受的情况发生。教师在使用课件时,不仅要发挥其课堂的主导作用,还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消化知识变成主动寻求和学习,化理性为感性,主要呈现教师要讲解、学生要理解和需要实际动手操作的内容,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鸿军,许博.网络CAI课件制作技巧[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计算机课课件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教学方法

1.背景

计算机硬件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建立整个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必不可少的部分。计算机硬件类课程一方面需要对计算机内部CPU结构、各种寄存器、存储器、指令系统以及指令的执行过程等非常清楚,而且需要掌握和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点也非常分散;另一方面,硬件课程的实验要复杂得多,需要有相应的硬件平台支撑,而硬件平台一般由专门实验室提供,学生很难拥有自己的硬件学习平台,无形中就疏远了硬件课程的学习,再加上没有运用有效的硬件课程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剧“重软件轻硬件”的现状。因此,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教学存在两难的境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如何提高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愿意学和教师乐于教,成为当前大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体系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也在不断调整,但涉及计算机硬件的课程相对稳定,只是在内容上有所更新,这给计算机硬件教学带来一定的便利,不需要大范围地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当前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一般包括4个层次:一是前导课程,如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等;二是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三是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或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四足高级应用层次的课程,如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CPU设计、EDA技术与应用等。

计算机硬件课程4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第2、3层是和计算机密切相关的,也是大多计算机专业都开设的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保持稳定。第4层高级应用课程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现状因各高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各有其侧重点。第2层次和第3层次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如图2所示,其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有的学校将其合而为一,但为了突出和加强硬件编程,也可以单独开设,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高档微机的指令系统以及编程技术。

3.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3.1交叉内容合理整合

近年来,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各专业新增开设了很多课程,使得其他课程的教学学时大为缩减,很难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如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由64学时缩减为48学时,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由48学时缩减为38学时,计算机体系结构由40学时缩减为26学时,在这样大幅缩减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保证教学质量和主要教学内容不能减少甚至还需要增加新内容,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解决学时少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我们对硬件类主要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对不同课程中出现的重复内容进行反复研究和讨论,并对相关内容的讲解深度和学时作了重新安排。

在此过程中,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基础,对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计算机整机系统概念,掌握构成计算机系统5大部件的基本组成原理,重点介绍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以及指令系统的设计。因此,有关数据表示和运算规则是运算器设计部分的重要内容,需要详细深入讲解,在其他课程中就不再介绍。

(2)计算机指令系统部分,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针对的是计算机共性问题,侧重指令系统的设计,因此该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的侧重不同,仍需要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分别介绍;但在教学过程中学时数可以适当缩减,如果开设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则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就不需要介绍指令系统内容。

(3)存储系统是计算机5大组成部分之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对存储器系统的组成、主存储器的连接和控制等都进行系统而深入的介绍,因此,相关内容其他课程中不需要介绍。

(4)输入输出系统也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中重点内容之一,相关内容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以及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中就不需要重点介绍,但涉及数据传输的接口芯片应用和编程等仍需要详细介绍。

通过对硬件基础课中内容的梳理和整合,可以节省大量的学时数,也理清了各课程之间关系,即计算机组成原理侧重于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指令系统的设计以及各部分的组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侧重于CPU工作原理以及常用接口芯片、设备与主机的接口连接方法等;计算机体系结构侧重于计算机系统的性能评价、流水技术和并行处理技术等。为了进一步打破教学过程中各课程之间的独立性,对硬件基础课程进行捆绑式教学和研究,构建硬件课程模块,成立专门硬件课程的教学团队,定期开展硬件课程之间的研讨和交流,让每一位任课教师清楚地知道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教学的思路和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

3.2教学资源多维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师资、实验设备、网络教学平台、教材、实习基地等建设。结合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践,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在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任课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实践培训,如组织部分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的高校和企业参加硬件设计应用培训班;通过与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任课教师可以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等,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硬件设计和应用水平。

(2)硬件课程教学设备建设: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需要专门的实验平台,也是学生进行实践的物质基础。在硬件试验设备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更新硬件教学设备,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验指导水平。目前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硬件专业实验室配备有启东东疆DJ-CPTH超强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实验系统、西安唐都TD-MD16位和TD-PITE32位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试验系统、北京达盛EL-DSP+ARM多功能综合实验开发系统硬件平台等。实验室专门人员和任课教师全程参与硬件平台建设,邀请实验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在现有硬件平台基础上,自己动手开发出一系列设计性实验,作为学生的选做实验内容。

(3)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的方便性,组织任课教师将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难点问题的动画演示、教学重点难点、课后习题的解题思路、疑难问题解答等放置到专门的网站,考虑到部分考研学生的需求,开辟了考研专题栏目,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也可以通过邮件的方式和任课教师交流。

(4)特色精品教材建设:硬件课程教材的选取非常重要,好的教材便于学生在课下自学和复习,教师也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主要和重点内容的讲解上;在吸收好教材精华的基础上,着手组织基本功过硬的教师编写精品教材。

(5)实践基地建设:参与实践是锻炼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通过和中国电子第八研究所、安徽徽斯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淮南煤矿集团公司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硬件实习环境和实习场所。

3.3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除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探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首先,类比教学方法是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将课本中难于理解的概念或理论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形象化类比,能使学生不但易于理解而且记忆深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实现课程内容环环相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通过对课程内容采用设问的方式,每引入一个新内容,先采用设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几分钟的思考,然后由教师通过内容的讲解来共同解答设问的问题,这样学生会带着问题思考和听讲,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再者,采用任务驱动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听课过程中有的放矢,听课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讲解运算器构成部分,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自行设计多位加法器或乘法器等,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实践中,教学方法需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和唯一的,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运用好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大有裨益,也是破解计算机硬件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有效途径。

3.4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每门课程一般都配有适当的实验,有些课程还设有课程设计环节,有效利用实验课时间和提高效率尤为重要。目前普遍存在的现状是:对于验证性实验,学生上课基本上是在实验箱上连线,运行出现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结果就万事大吉,学生的实验报告基本雷同,没有更深入地探讨实验的原理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对于综合性实验学生大多感到难度大,与实际应用脱节,没有教师的指导很难顺利完成。改变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课要有充分认识:由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课教学和实验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上实验课,实验课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在上实验课前思考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等,不至于学生到实验室时还没搞清楚做什么。

(2)充分利用优秀学生资源:让一些成绩好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和指导动手能力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往往效果会更好。

(3)实验内容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设置一些具有创新和综合性强的实验,并尽可能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感到实用价值和具有成就感。如在计算机接口实验中,可让学生利用实验箱的硬件资源设计一款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系统,或设计一款集环境参数采集、报警和显示系统等,让学生看到课本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能够发挥作用。

(4)增加实验课在课程中的考核比重:由于实验课内容考核比重偏小甚至不计分,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而只关心理论课的考试成绩。有效解决办法是增加实验课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比重可提高到20%~30%,实验考核可由教师组织分组,通过提问和答辩,其他组学生参与打分的办法。

(5)提高学生对硬件课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当中,让其感受到硬件设计成果带来的成就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科研课题情况,积极吸收对课题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并充分利用校级、省级和部级科技竞赛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电子竞赛,提高学生对硬件知识的认识和应用水平,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计算机课课件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课程;能力培养;开放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08-02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基本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是软件课程体系;另一个就是硬件课程体系。一般来说,计算机软件课程在计算机专业中基本能够得到重视和加强。而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相对比较薄弱。随着电子技术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电子科学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硬件软件化和软件硬件化日益普遍,尤其是ARM、SOC、SOPC等技术的出现,计算机软、硬件的融合日益显著和成熟,加强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建设、硬件课程体系及新的实验平台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必要。

1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思路的改革

计算机硬件课程包括: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维护、EDA技术等。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主要任务是讲授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配合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教学。而技术的发展需要软硬结合、软件硬件化或交融,硬件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但要学生了解计算机结构、原理,而且要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部件及应用系统的设计。结合软件知识,能够设计计算机应用系统,尤其是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日益普及,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要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除此以外,计算机的维护也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方面。

本教学成果是对计算机硬件课程进行体系改革及教学内容的梳理,确定硬件课程系列中基础层、系统层、应用层分别要讲授的知识和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以及各层之间的衔接和关联的内容,如图1所示。制定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等教学文件,教改项目的研究,教材、实验指导书编写,实验室建设。教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图1 计算机硬件课程结构

在基础层,主要是“数字逻辑电路设计”课程的建设,从99年开始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编写出版了教材,引入可编程器件、ABEL语言,改造实验设备,在2001年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该课程获得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配合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改革,将硬件描述语言从ABEL改为VHDL,引入FPGA技术的介绍及实验项目,又更新了实验设备,在2004年重修编写出版了教材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主要思路是让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和现代设计方法,能够设计一般的数字逻辑部件及简单的数字系统。所以在课程结束后安排了1.5周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在FPGA芯片上运用VHDL语言设计如电子钟、交通灯控制器、电梯控制器等简单的数字系统。

在系统层,该层有“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系统结构”。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最主要的硬件课程,该课程一直是我们教研教改的重点。采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方式,课件文字精炼、图文结合、动画丰富、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教学中突出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采用基于FPGA的实验设备,通过设计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验教材和课程设计教材,形成了完整的相关课程教材系列,连贯性好。着重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该课程在2006年被评为江苏大学一类精品课程。课程的教学主页(/subject/zcyl/)上的教学文档、资料、课件、实验指导等齐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原来以从16位CPU的机型讲授,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改成以32位CPU的机型讲授,并且在2005年更新了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

在应用层,由前二层主要课程的课程设计及专业选修课、综合课程设计组成,主要在3个方面的应用:数字系统的设计,运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计算机接口及整个应用系统,如“EDA技术”;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包括硬件电路、应用软件。“单片机应用”、“嵌入式系统”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系统设计能力,单片机教学采用了C8051F系列单片机芯片,他是在系统编程的SOC(system of chip)芯片, 编写出版了专门的教材、设计了专用的实验设备、编制了实验指导书。“嵌入式系统”也专门定制了ARM7、ARM9、ARM10的试验设备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计算机的维护,根据目前的教学条件,开辟了专用的计算机维修实验室,面向全校开设了计算机维护的选修课,2005年编写出版了计算机维护的专用教材。

2特色教材建设

在明确了硬件课程教学目的和思路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组织课程自编教材与选用精品教材相结合,近几年出版了4本教材,由于大多数“数字逻辑”方面的教材是重点讲授数字电路原理,作为后续课程的技术基础。所有我们组织力量编写了《数字逻辑电路设计》教材,增加了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方法、在系统可编程器件的技术,精简了传统的设计部分,99年在东南大学出版所出版,2004年进行了修改,增加了VHDL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内容、FPGA器件的内容以及VHDL语言设计数字系统的实例,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已经三次印刷,在全国范围的高校中得到使用。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材方面,由于目前我们使用了最新的片上系统(SOC)型的单片机进行教学、实验,所有实验内容均可以直接运用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传统的单片机教材已不能满足要求,2004年参编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加进了部分内容。我们自己又编写了合适教学要求的教材《C8051F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06年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计算机维护”课程一直没有合适的教材,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系统高级维护教程》,2005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3开放实验平台建设

2004年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的支持,及时更新了相关课程的实验设备,大部分的实验设备都是任课老师根据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实验设备的功能结构,由厂商定做的。几款实验设备目前已作为该生产厂家的定型产品销售到很多其他学校。设计了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编写实验指导书。2005年省高教所教改项目“开放实验室信息查询系统”通过省级鉴定。建设了实验教学网站(202.195.167.4:8080)、教学专用的ftp,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教学资源。改革了学生做实验的模式,集体实验和分散预约相结合(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时间通过网络进入实验网站进行预约),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报告的“静态”(实验项目、实验原理、内容、实验设备等等)部分后,再到实验室开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报告的“动态”(实验调试过程、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结果、分析等)部分。提高了实验效果,激发了学生实验兴趣。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思路的改革,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成效。建立了老中青的课程教师梯队,备课,出卷、改卷,有一支过硬的、每人能任2门以上主要硬件课程的主讲教师队伍。硬件课程中有2门获省级2类优秀课程,一门获校级一类优秀课程,有3项教研项目通过省级鉴定,多项相关科研项目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多项校级教案、教学质量、优秀教师、讲课比赛等奖项。出版教材4部,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2篇。有2名本教学成果成员指导的07届学生,所做的硬件应用的毕业设计论文被评为校优秀论文。

作者简介:

鲍可进(1958-),男,江苏靖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嵌入式计算与应用

通信地址:江苏镇江学府路301号 江苏大学计算机学院。邮编212013

E-mail:

计算机课课件第5篇

摘要: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从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在硬件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实际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硬件基础课;教学改革;整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先修课程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课程大多由电子系开设,是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老化,理论论述多,占用学时多,前后衔接不好等问题,给后续计算机硬件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和被动。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少有的几个优势之一就是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掌握。因此,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硬件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整合内容、精缩课时

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讲授新技术、新理论,这就使得各高校不断压缩某些传统基础课的课时,增设一些新的课程。在这种形式下,硬件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2)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理论知识为架构,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则应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综合时展、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总体考虑,从98年起我们就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逐渐建立完善了一套硬件基础课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建设方面,注重了先修课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做到内容上不重复,知识点上不脱节。其次,教学内容力图反映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通过编写出版《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本教材重新划分课程内容,精缩学时,将原有的64学时的“电路分析”和64学时的“模拟电子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课内48学时、实验20学时的“电路电子学”课程,重新划分、补充了“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内48学时、实验20学时、三周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1) “电路与电子学”课程。在电路分析部分不再追求研究线性电路的理论体系完整性,删除了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只保留直流分析、交流分析和动态电路三大部分。在直流分析中,删掉了“电路分析”教学中关于支路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的内容,保留电路系统分析法中的被广泛用于机辅分析的节点电压法。在交流分析中,删除了三相电路内容,而对通信中的谐振电路则详细讲解。动态电路的分析中,只通过一个简单的RC充电回路让学生了解时域分析的基本步骤,而将重点放在三要素法和RC无源微积分电路上。在“模拟电子学”部分,去掉了半导体器件导电原理和反馈的方框图计算法,精简了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包括多级放大)、小信号动态图解法、差分电路分析等。相应地加强了有源器件MOS管、电流源电路和系统稳定性的介绍,课程着重讲解集成运放的应用。在讲解由运放构成的有源积分电路时,与前面的无源积分电路做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两种电路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做电子竞赛时对这两种电路的使用都非常恰当。

(2)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删除了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和传统设计方法中的设计技巧,精简了中规模器件的内部逻辑介绍,缩减了卡诺图和逻辑简化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将介绍A/D、D/A转换,故这一部分内容就不出现在“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集成电路外部功能、可编程器件和EDA技术上,要求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查找器件手册了解器件功能和使用要点。由于计算机硬件中三态门、OC门的重要性,课程加强了对其逻辑功能及应用的举例说明。

(3) 改革组课方式。逻辑门电路是传统“数字逻辑”教学中最难的一章,由于门电路的原理要涉及到电路、模拟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必须帮助同学复习有关的知识。在改革课程体系时,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电路电子学”课程中,在讲述半导体器件后引入逻辑门电路,如MOS管可以具有开关和受控源两种类型的功能,根据器件所给偏置条件的不同,在模拟电路中可作为放大器件或在数字电路中作为开关器件。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证明,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对有关门电路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掌握。通过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了过去把电路模型与实际器件(如受控源和晶体管)、开关与放大作用、模拟与数字等研究对象截然割裂的组课方式,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合,找出共性和个性,讲清个性,突破难点,这样便于以统一的观点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概念〔1〕。

3软硬结合与时共进

1) 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的普遍现象是“过软”,即强调软件编程,而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非常薄弱。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且采用软件方法来设计硬件, FPGA、VHDL、DSP技术带来了全新设计理念与结构体系,与之相应EDA技术和ISP器件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软硬件逐渐融合的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的硬件基础课程必须要反映出这种时代的发展。

2)EDA技术分为三级:以PSPICE、EWB、Multisim等为软件平台的仿真分析类辅助设计技术为初级;以MaxPlus II、Quartus II等为软件平台,以FPGA/CPLD为硬件系统目标芯片的电子系统设计EDA技术为第二级;以NC Simulator、Virtuso、Diva等为软件设计开发平台、以集成电路芯片版图设计为目标的ASIC芯片设计为最高级〔2〕。EDA技术的前两级都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将EDA技术分层次地引入设置在教学中:

(1) 第一级――首先在“电路电子学”教材各章的最后一节给出PSPICE对本章典型电路的仿真实例,教材最后一章加入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其次,增加了20学时的Multisim仿真及电路设计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将教学中的难点用直观的图形和曲线表述,降低了数学难度。如通过对模拟放大电路的仿真,可以直接观察到改变电路参数所导致的波形失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仿真平台生动直观方便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先设计、后仿真、再实际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在此基础上,将以往的一些验证实验提升为综合设计实验。对每一个实验都要求虚实结合,虚实互动,通过这种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成功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竞赛的3个一等奖,更多的二、三等奖证明,整合后“电路电子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成效。

(2) 第二级――传统的“数字逻辑”课程体系以逻辑代数为基础,采用自底向上(DOWN-TOCTOP)的设计方法,教学内容以门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系统为顺序排列。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局部知识的时候,缺乏整体系统概念,只会 “搭积木”拼凑式的设计,当后续“组成原理”课程要建立整机、系统这些非常重要的概念时,前面所学的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不能被融会贯通〔3〕。现代数字系统的设计以硬件编程语言为基础,采用自顶向下(TOP-TO-DOWN)的设计方法,因此数字电路的教学体系必须重新构建。第二级的EDA技术包含三方面内容:(1)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2)硬件描述语言;(3)软件开发工具。所以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教学体系上,应以逻辑代数与VHDL语言并行为基础,强调自顶向下的设计理念和层次化设计方法,以系统为对象,用VHDL语言描述,在EDA软件平台上,自上而下、逐步细化,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依据整体“自顶向下”,细节“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先给出数字系统的整体架构及逻辑系统的三大部件:存储、处理、控制,让学生有全局、整体的认识。在讲述逻辑系统的每一具体部件时, 仍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传统的“自底向上”的教学组织方法。在实践教学的综合设计部分中,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从顶层抽象描述向底层结构描述,最后到可实现的硬件单元描述这一过程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满足对软硬件结合的人才的需求。

4注重衔接 承前启后

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教学中,首先应注重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应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由于当代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具备了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用计算机硬件电路作为基础课的授课案例。如“电路电子学”课程中,在集成运放构成的比较器一节,就可给出比较器在A/D转换中的应用举例,再指出A/D、D/A是计算机接口中的重要单元电路,这样就埋下一条线索,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相联系。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中所给出的案例都要尽可能为后续课程使用,如从键盘等引出编码的概念和编码器的作用;在讲三态门时,可进一步给出物理上总线的概念,解释当译码和读写信号设计错误时,CPU访问存储单元数据总线严重冲突会造成死机的原因;在存储逻辑一章,介绍完寄存器队列(FIFO)的逻辑结构后,可让学生设计寄存器堆栈(LIFO)的逻辑电路图。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所给出的设计题目包括总线缓存器、全加器、键盘扫描电路、硬件控制器等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件。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及整体概念,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训练对于今后的“组成原理”课程和“嵌入式系统”设计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黑板、多媒体、EDA仿真

高校的教学手段基本都采用多媒体。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很容易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教育。在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去寻求最佳的表述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虚拟电路。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不容易理解。对于较难理解或学生有争议不明白的问题,传统的“粉笔+黑板”有其独特的灵活性,既可以表述学生课堂思维的过程,又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在课间让学生自己摆设实物投影,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课间的学习气氛仍生气勃勃。录像CD和动画课件则留给学生自己观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强、信息量大、EDA设计技术应用广泛。在授课时通过EDA仿真将验证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时空分离弊端,通过提问、思考、演示、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循序渐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控好演示进程,既不能影响教学进度,又要协调好单位时间教学信息量与学生接受理解能力之间的矛盾。

6结束语

硬件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多、学术性和技术性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不断学习新技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才。

参 考 文 献

计算机课课件第6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技能训练;中职计算机

如今,信息飞速发展使得多媒体技术成为当代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它不仅能够方便教师教学,还能避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促进中职计算机技能方面也展现出很大的优势。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一批又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对社会有用的高技术人才。从这一目标出发,我们的教学应该面向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

1.课程更加生动具体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具有很大的优势。多媒体课件比教师单独地知识传授更加生动具体。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如果长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很可能会感觉学习枯燥无味,这显然是不利于他们后续学习的。相反,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变为具体,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压力,还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专业知识。

2.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程中采取多媒体课件由学生制作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计算机,这无疑帮助中职学生找到了一个培训专业技能的捷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也会让学生习惯自主学习,通过资料的查询,学生也会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3.课程更加高效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更多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一节课能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因为必须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来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这种课件更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技能。

二、多媒体课件对计算机训练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技术培训

对学生而言,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培训。通过教师的展示,中职学生对多媒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他们之后学习和应用多媒体课件奠定了基础。在专门的机房里演示,更能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使他们将书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课件中的知识去解决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则应该耐心地对不太熟练的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快速掌握要领。

2.方便学生操作展示

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都可能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演示。这个过程可以由中职学生来进行操作,这样更能方便大家的经验交流和对问题的相互解答。学生通过展示会对计算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反过来也提升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练习,这对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能是十分有益的。

三、多媒体课件应用的要点

1.提升硬件水平

要创造一个适合中职学生训练计算机技能的环境,硬件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在中职课程教学中校方应该作为提供方向学生提供学习的必要硬件设备,比如投资购买多媒体设备、划拨专门资金作为维护设备的费用、合理配置网络等,有经济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专门用作机房的场地和电脑,作为教学的辅助场地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训练专业技能。

2.壮大师资力量

多媒体课件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素养。为了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并能够解决一些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学生才有可能得到专业的教育,在实际培训中,教师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进行技术指导。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考验教师的能力,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对促进中职学生提升计算机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点。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在了解到多媒体课件对于促进中职计算机训练的重大作用之后,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入到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利用问题上。要使课件发挥它的最大潜能,为教师和学生所用,就需要不断地进行技能培训。这种培训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通过训练来提升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最后可以进行最终考核,督促大家积极练习,更快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通过对上述几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发现了多媒体课件的多重作用。首先,它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了解计算机技能,使得知识服务于实践;其次,多媒体课件让不同程度的中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同层次上提升自己的计算机素养;最后,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也对促进计算机技能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点,促进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计算机课课件第7篇

关键词:多计算机 课件 开发 研究 趋势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具有许多其他教学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

1.可以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计算机能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迅速更换,可以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还可以随画面变化产生相应的声音,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得以实现。

2.巨大的容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要用到各式各样的素材,开发平台要兼容绝大多数的媒体格式,支持各种输入设备,能够采用或提供各种素材。

3.良好的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的一大特性和优势。多媒体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和交互式处理。人机之间缺少“友好”的交往,则不能称为多媒体。

4.专业性强。需求的内容可通过不同平台来展示。如:教学中,文字、公式呈现,可用WPS2000平台等。

二.CAI课件的设计要突出主要内容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在设计时要突出主要画面,要求学生重点观察的部分要摆在显著位置,颜色可鲜艳些,并可采用闪烁、画圈等方法提请学生加以重视。给学生阅读的文字要短小精悍,可设计成大号字体,颜色要醒目,尽量做到最后一排学生也能清楚看见。

三.CAI课件的制作策略

编写课件稿本是CAI课件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是CAI课件制作的依据。所以CAI课件稿本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效果。

在制作一个课件之前,教师应首先明确制作课件的目的、所要针对的对象,再就是形成对课件总体认识,从而形成一个总体结构。有了这个总体结构之后,制作课件的过程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容易保证制作完成后的课件达到设计预期的目标。

1.素材的收集。素材是课件的核心力量,教学内容的表现就是通过素材表现出来的,而素材的量很大,所以需要精心的准备。(1)文本的编辑:文本内容要简洁、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文本字体、字号、颜色要选择合适。(2)图片:图片也是课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图胜千言”。(3)声音:课件中的声音可使课堂声情并茂,有声有色,也很形象,声音可以录制,也可用光盘上原有声音。(4)动画和视频:动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传统教学的讲解相比,更生动、明晰,提高了效率。

2.具体制作。脚本编写了,也有了素材,然后就具体制作课件。要制作课件先根据选择平台的原则选择好制作平台再进行具体制作。

3.演示调试

制作完成后,再检查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加以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打包”,形成稳定的课件包。

四.制作CAI课件应遵循的原则

做好充分的需求调查。确定开发课件计划时要注意从量大、面广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入手,尽量配合教学的改革与教材建设同步。

1.客观性原则

首先,课件设计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科的客观实际,不能把错误的概念和原理教授给学生。其次,要充分运用多种媒体,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用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良性刺激。第三,要充分运用现代课堂教学论的已有成果,优化组织课堂教学,按照教学规律实施教学。

2.科学性原则。课件应该能正确表达学科的知识内容。对概念的阐述、观点的论证、事实的说明、材料的组织都符合科学逻辑,运用正确的,可靠的,和教材一致的学科术语;课件设计的科学性原则要求课件中出现美妙动听的听觉形象必须符合教育科学规律;解说词精炼、准确无误;音响效果逼真、音乐合理。

3.教育性原则。设计制作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并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图文并茂、形声并举的优势来表达教学内容,交互性的来实施教学。多媒体课件应能对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艺术性原则。课件的艺术性就是体现在用声音、图像以及人机交互的形式来传递信息,从而实现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于接受学习的内容,并且用很短的时间来学会、学懂。课件艺术性原则要求教师巧妙地运用动画和字幕来表现学习内容,同时也允许教师运用动听的背景音乐和课件所讲的画面相辅相成,形成和谐的人机交互的界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计算机课课件第8篇

1.1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以就业岗位分析为导向,充分考虑课程与职业的关系、与职业能力和职业标准的关系,那么计算机网络课程就应该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的这一基本要求之上,针对软件技术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局域网技术和网络操作系统知识设置相应内容,以够用为原则,砍去软件技术专业不需要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其他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第二,是局域网技术;第三,是网络操作系统。由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专业课都需要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计算机网络》作为专业课是与软件技术专业的其他的基础专业课开设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

1.2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除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还应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综合实训和工学结合,内容更具体、更细致。据此,把课程体系中的三部分内容作了细化:第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应涵盖以下内容:计算机网路基础、广域网组网技术基础、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基础和网络安全技术等;第二,局域网技术应涵盖以下内容:TCP-IP协议、子网规划、局域网实用组网技术、网络互连设备及应用技术;第三,是主流网络操作系统。既包括适度和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比较详细的网络技术指导,特别是软件技术中需要用到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能要加强学习和实践。

1.3优化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采用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三明治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方法使课堂互动,实践教学采用合作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在第一个部分的教学中,理论知识主要通过各种案例传达给学生,使原本枯燥呆板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他们很快地理解,实践教学主要向学生提供相似案例情境,让他们模仿之前的案例自己去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技能。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这部分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学生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授这一部分的时候应尽量避免知识点过于分散,而应注意组织一个实际应用中涉及到的几个知识点一起教授,协议、技术部分和组网部分相交融,告诉学生协议这样设置时与之匹配的组网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认清协议的重要性和作用,再通过案例告诉学生什么情况下应该组什么样的网、采用什么协议和网络设备,最后在实验室给出相似的案例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和动手组网设置协议等。在第三部分的教学中,要注意讲授网络操作系统与一般的操作系统的区别,在实践的时候也应侧重操作网络设置和网络管理的部分的实践。

1.4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应该充分发挥考核的教学功能、教育功能、督促引导功能、检测鉴定和评价功能,考核要能够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相一致,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考核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检验也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检验,既要注重形成性考核也要重视终结性考核,考核方式中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出勤、作业、实训表现和实训报告占10%,平时实操测试占20%;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的70%。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