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8 17:05:24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第1篇

【关键词】幼师;音乐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一、在预设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师学生的反思能力

音乐教学预设工作主要方面是备课,根据反思性教学理论,备课在教学中十分重要。备课是开拓相关的教学资源、音乐教师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确认音乐教学思路以及编制科学的教学程序直到撰写教学计划的过程。教师要加强幼师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就必须在备课的时候要有合理地安排和考虑。如果音乐教师没有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而进行教学预设,这方面的策略就必然会落空。特别是在很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也不明白怎样去进行反思的情况下,预设就显得更有意义。

在备课的过程中落实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要求,其重点在于强化学生进行反思的“节点”,并且音乐教师要选择好引导学生反思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在《我爱中华》歌曲备课中,就要抓住教唱课的关键,使用反思教学策略进行预设,并且确定几个重点: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怎样才能把握住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整体的音量?通过这样的预设不尽可以抓住音乐教学的关键点,同时也对学生教唱课的反思能力进行了很好的培养。但是在一堂教学课程中的“节点”不能太多,其展开要充分一些,让更多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反思

教师施教的中心环节是授课,其可以让音乐教师备课的潜在成效转变为教学质量。教授好一堂音乐课是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音乐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内容明确、目的明确以及表达明确是授课的基本要求。幼师音乐教师进行反思授课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身上,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及学生毕业之后工作的性质来反思自己的授课情况,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改进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不只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还要主动学生的情绪生活以及情感体验,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愉快的情绪生活以及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教授《七子之歌》的时候,教师将教学主体进行换位,在做完歌曲的相关简介以后,首先让学生自己欣赏歌曲的旋律,然后再具体谈谈听完歌曲之后的感受,在音乐教师进行示范演唱之后,要求学生参加讨论,把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把每一个乐段的旋律和情绪表现出来。再用开口音和闭口音来演唱歌曲旋律,让学生去感受歌曲的走向,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再让学生设计出不同的演唱方式,在不同的演唱方式中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以及银色的变化等等。

三、反思学法优化教法

在幼师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要很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基础适当地调整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师只有不断调整以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可以让学生提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师生可以通过共同探讨来确定如何进行音乐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都要清楚自己要讲授的内容以及教授内容的意义,对教授的思路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尽量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教授《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的时候,首先让学生聆听两首进行曲,之后在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同样是进行曲,却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总结出由于进行曲的速度和节奏的不同导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进行曲的特点。

四、实行教学小结

实施教学小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的目标、方法、重点、难点做出一个完整的回顾,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教学小结的方式可以由音乐教师来概括总结,也可以由学生共同讨论归纳,占用的时间不要太长。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小结不只是对课堂教学的梳理,同时也是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过程。这样的教学小结主要有学生讨论完成,教师起指导作用,这样就直接锻炼了学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其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第2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18-01

一、教学实效性的基础——课前备课

音乐课的备课,要研读教材,做好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并适度整合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增删、置换、重构、组合,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做“书奴”而做“书主”。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先给自己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内容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本课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大胆进行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求得最佳效果,从而激发和拓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最大的教学效益。

二、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教法技术

音乐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要想让一堂课既有知识性,又兼具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很关键。教师需要积极研究、反思和探讨,不断去积累与发现,从而教而得法。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只有教师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

三、教学实效性的现代手段——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我们通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音乐课件的制作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每个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形、声、色、光等手段,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声画并茂、动态呈现的效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产生强大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了制作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多媒体课件,我时常运用网络搜集资料,通过精心地采编,把它们巧妙地运用到音乐课的教学之中,更是给教学如虎添翼的感觉。这样,音乐课便成了声像并茂、更具魅力的课。

四、教学实效性的教师功课——课后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可以把自己在上课过程中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总结归纳。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的,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最好也能在听完课后写成文字。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从而达到不断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和探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只有教师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情,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音乐课尤其如此,在比较开放的课堂中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实践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教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第一版

[2]《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第一版

[3]《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 第十一期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 初中音乐

初中音乐教学注重音乐基础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牵引式”音乐教唱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改的需求。因此,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之下,急需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进而更好的迎合课改的需求。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也可以借鉴诸如数学、物理等科目的成熟模式,再结合音乐课的特点,就可以从本质上对音乐课堂教学起到优化处理的效果。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两大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音乐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尚存在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之效我国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2.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当前,在我国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二、改变初中教学模式,在课上分析验证

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同样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方法,不断地分析验证教学教案设计的合理性,不断进行反思并对症下药。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分析材料,为教师不断地实践探索提供帮助。在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还应当努力去构建互动课堂,打破传统的灌输呆板的学习方式,比如大多数学生都没去过非洲,当我们给学生欣赏非洲音乐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感到陌生,此时教师就需要把非洲一些部落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非洲音乐的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并且为学生示范一些非洲音乐特有的动作,比如用手打鼓等等,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参与,从而增加课堂互动性,活跃教学气氛。

三、取长补短,不断对音乐教学进行改善

年轻一辈的音乐教师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学时应吸取年长教师的经验,取长补短。在新课改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通常与教材息息相关,绝不能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而疏忽了音乐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仔细设计教学内容。

2、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按其个性气质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一起探索音乐的奥秘。

四、基于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将逐渐的成为初中音乐教育的主流。基于良好的多媒体平台,可以有效的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对于教学情境的设置,多媒体技术有着其独到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音乐的历史背景,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对贝多芬《月光》片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创设出基于音乐本质的情景。同时,基于多媒体的视听平台,教师可以自如的进行音乐教学的转变,以及可以进行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教学模式开展。

五、尊重学生对音乐元素理解。

音乐本身就具有多样化,因而在进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音乐思维范式。尤其是对于音乐元素的挖掘上,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间,也就是说,在尊重学生的情感的同时,还需要为学生保留足够的自主空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情感与音乐内涵的碰撞来发现音乐本身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塑造了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音乐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地融洽。

六、体现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音乐鉴赏课堂上,鉴赏的内容选择应涉及不同国家、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音乐内容,强调音乐的文化价值与欣赏价值,实现人文教育需要,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民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西北放歌、婉约江南等不同的音乐形式与音乐内容,让学生在对比中提高欣赏能力,既体会到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又深刻体会音乐的熏陶。

七、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反思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反思与评价是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的重要形式。在新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对课堂教学开展多元性评价,尤其注重过程评价,让学生更注重自己的课堂表现,以此作为课堂考核内容。反思教学是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程标准中获得全新实践高度。通过反思,可让教师获得成长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就可能停滞不前,无法发挥创造性。

由上可见,音乐作为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通过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相结合,真正发挥音乐的功能与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音乐能力,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第4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自我反思 自主学习

音乐是艺术,而音乐教学更是艺术教学中的艺术。音乐反思性教学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只有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教后反思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控课堂纪律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上,前几分钟学生配合得不错,但是很快课堂就“热闹”得难以控制。记得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因为我并没有很好地了解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上课后15分钟还没有进入主题,使课堂出现闹哄哄的情况,当时的我只会发脾气,最后出现比较僵的局面,不但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消失,而且影响到教学质量。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知道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由于年龄小,集中课堂学习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以便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导入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对于动画视频导入、故事导入或者聊天的方式导入都是相当感兴趣的。因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就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效果事半功倍。

二、先唱歌后识谱,强化听觉

在音乐课中,学生对于学唱歌谱从来都不感兴趣,反而觉得既困难又乏味。刚开始我对这种情况摸不着头脑,一味地反复地教唱歌谱,可是学生唱两三遍后就不想唱了,我以为是他们想偷懒。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先唱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而传统的教学流程是先识谱、后唱歌。通常情况下,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达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对简谱并不了解,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学习,则不但学生会对该曲目丧失兴趣,而且白白浪费课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对此我做了以下调整:在教唱新歌前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并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使学生对音乐有听觉上的印象,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不知不觉地解决歌谱中的难点,降低学生的识谱难度,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难,从而增强自信心,加深对音乐课的热爱。

三、注重提问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讲音乐课时,我觉得只是我一味地在讲,根本没有留意学生究竟明白了没有。后来经过反思,我认为,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如何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提问技巧,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想出答案。比如:音乐课本中经常出现创编歌词,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练习。它要求学生参照本身的歌词,再通过自己的思考,想出别有意思的歌词套到歌曲里面。每当学生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时,都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老师应该不断创造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让学生互动,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四、让乐器和舞蹈走进课堂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每逢课上接触到乐器或者舞蹈,学生都十分感兴趣,但是总跟不上节奏。

乐器和舞蹈在课堂的恰当运用,不但可以把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而且乐器和舞蹈能够很好地培训学生的节奏感。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学生,他们会觉得学习节奏是一大难点,如果只是简单叫他们跟着老师来拍掌,这样枯燥的学习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因此在某些节奏性强的歌曲中,我会尝试多用乐器辅助,先让学生跟着我用嘴和手同时打节奏,并强调嘴和手要一致。然后我再做乐器示范,最后在每组学生中挑选几位当众表演。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我的引导,下面的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台上哪位学生打的是正确的,哪位是错误的。反复地练习几遍,学生便很快把节奏和乐器配合起来。而且这样的学习节奏,会让他们感到趣味性增强了,学习变得简单了。而在某些民族歌曲的学习中,我会简单地介绍该民族的舞蹈手型或脚位,也是配合演奏乐器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跟着歌曲舞动起来。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第5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智能理论,运用,方法

加德纳提出,音乐智能由三种音乐能力构成:①音乐的感知能力,即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差异(其中自然包括音乐的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②音乐的创作能力,即音乐创作的意识、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成分;③音乐的反思能力,即从自己或其他艺术家的感知和作品后退一步,寻求领会这些感知和作品的方法、目的、难点和达到的效果。这三种音乐能力,不仅为确定中学音乐教学的具体目标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学音乐教育效果的评价构建了理论与操作框架。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的方法。

1.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认为:“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个别特性组成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着组织与选择的主动的反映。”音乐的个别属性包括: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人对音乐的感觉就是通过听觉通道,对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产生感觉。然而,音乐是上述基本要素的结合体,对这些基本要素的整体感觉,就是对音乐的知觉,将音乐的感觉与知觉结合起来,就称为音乐的感知觉。显然,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音乐概念与技能。

1.1 借助其它艺术形式感知与欣赏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形式,即通过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来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内涵的理解。例如,在中国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我在对该作品风格、旋律、特点等简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便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以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诗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同时,让学生欣赏表现《春江花月夜》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诗与画来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1.2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即加德纳所说的,要教会学生能辨别一种艺术形式的内部差异。为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让学生体验中西方音乐在表现同一主题时存在的差异。例如,在《月夜》单元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自己去欣赏中国音乐《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和外国音乐德彪西的《月光》,并体验它们在表现形式、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方面的各自特点,而后在课上概述出中西方音乐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差异,使学生由原来对音乐的一般感知而深入到了对相关音乐文化的思索与鉴赏。

2.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教学形式。将单纯的音乐欣赏与适当的艺术实践及创作活动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的创作意识乃至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简介了解后,并在聆听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如果再通过师生共同试唱或试奏代表性的乐句、乐段,将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音乐作品所欲表达的主题思想,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人文价值,而进一步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也就成为了可能。譬如让学生为某一段音乐填词,或者反过来为诗歌、散文、小品、舞蹈、图画选择或创作相应的乐曲、乐段等。我曾在欣赏乐曲《梁祝》后,在师生共同吟唱音乐主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主题音乐创作并表演小品《梁祝新传》,学生对此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创作热情。他们用方言填词演唱主题音乐,并用电子琴融进爵士元素进行伴奏;在人物形象与内容表现上,又以卡通动物造型,拟人化的演绎现代梁祝的“草桥结拜”。纯真活泼而不失审美趣味,富浓郁民族情韵的表演,不仅体现出学生极具睿智的艺术创意,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的兴趣。此外,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音乐教材与教学形式的选择上有了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组织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乐于思索、敢于批判创新的创造性精神。

3.音乐反思能力的培养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第6篇

[关键词] 音乐教育;高校;素质教育;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63-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之辅导员专项(1253xs34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毕武春(1981―),女,吉林德惠人,硕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

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人文精神等。高校实行的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审美情趣的养成、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

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学生享受音乐艺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一)听觉的艺术

白居易在其经典之作《琵琶行》中对听觉艺术有着丰富而生动的描写,其中的名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至今广为传诵;《论语》中也记载“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这些都说明音乐的美感是通过听觉体验产生的印象与意境,这样的印象与意境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有了感性的知觉。

(二)情感的艺术

听觉较之视觉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他在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中听到了“俄罗斯最底层的声音”,不禁潸然泪下。音乐是擅于抒感、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也比其他的教育形式更能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人们对社会现实情感的一种表达。它既是抒感体验的艺术形式,又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表达方式。音乐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再现性和表现性,虽然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说法,但音乐归根结底是人类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动反映,音乐教育也因此成为具有社会现实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能增强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其他各方面素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健康的体魄是拥有幸福人生的前提条件。如今高校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就业压力较大,容易感到身心疲惫。欣赏音乐能使人的神经兴奋,能增添活力、舒缓压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演奏音乐更需要眼、耳、口、四肢乃至全身的共同配合,与体育锻炼一样具有增强体魄的作用。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心情愉悦、身心和谐,能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学习、工作与生活当中,健康成长。

(二)音乐教育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常用“琴、棋、书、画”来形容一个人的才气与修养。这其中位于第一位“琴”指的就是音乐素养。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音乐教育能产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力量。荀子曰:“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孔子也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智力、技能、身心全面发展并逐步趋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丰富、想象力强、活泼好动、内心活动较为复杂,是自身素质平衡发展的最佳时期。这时通过音乐教育适时引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艺术感染力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操是非常有优势的,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其实从上幼儿园、小学开始,学生就已经受到了音乐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庄严肃穆的国歌传达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使命感,雄壮热情的《热爱祖国》赞美着爱国爱民、勤劳勇敢的美德,优美抒情的《世上只有妈妈好》饱含着对母爱的深情歌颂……优秀的音乐作品有生动而浓厚的情感和鲜明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劳善良、孝顺父母、关爱他人等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这种感之于心、导之于行的作用值得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校歌、班歌都是很好的音乐教育形式,这能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爱国爱党、爱校爱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之形成更强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这对于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音乐教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并不是单纯地教授音乐的欣赏与演奏等,还包括与音乐相关的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如音乐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人文背景所涉及的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工作者可以将与音乐作品背景相关的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在情感的熏陶与愉悦中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音乐教育能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而不被淘汰的重要元素,创新的前提是灵感的迸发,而音乐是最好的创新方式[3]。音乐首先是由音乐家创造的,而欣赏音乐则是一种二度创造,是对创造性作品的重新体验与感悟,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并促进创造力的表现。所以,音乐教育在提高科学素养与文化素养之外,还具有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

教育工作者将这种作用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以欣赏音乐、即兴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准确的节奏感,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意向的理解、感知与再创造,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民族音乐文化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中华儿女,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在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使学生懂音乐、懂文化,在陶冶情操之余,接受民族文化教育,这样有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总之,音乐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无论是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等,还是培养审美情趣、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在高校素质教育中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撼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赵,赵宋光.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第7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合作交流 校本教研

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主渠道,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的音乐校本教研立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以教与学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为核心进行研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了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意义

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根据这一特点,音乐学科校本教研,应以研究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为目标,以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从而推进音乐学科课程的改革。

1.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音乐校本教研的研究主体是音乐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关注现实,开拓、探索新形势下的音乐教学。

2.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新教材、新问题,更需要扎实地开展教研活动,以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3.开展音乐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通过教学心得交流,多方面信息的搜集,把握艺术教育方向,能提升整体素质、音乐校本教研水平,能更好地服务音乐教学。

二、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做法

我校音乐校本教研,是遵循发展规律,从音乐学科发展、教学实际出发,根据音乐学科特点及教师特长,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有自己特色、风格的音乐校本教研。

1.重视教研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功能和团队合作优势。随着新教材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全面落实新课标要求,成了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研活动的最基层单位,解决“理解教材”“驾驭课堂”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教研组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抓好教研组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2.提高研究能力,促进音乐校本教研的开展。

(1)研究怎样用好教材。研究教材的设计思路和编排体系,领会教材意图,是合理使用教材的关键。我们在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整合教材。例如,为了使学生更系统了解歌曲内涵,把握演唱风格,我们调整了教材顺序整合了课时,把第二册三课《手拉手》、四课《长鼻子》等四首以小动物为题材的歌曲整合为一个单元利用6课时实施教学,使学生在系列化的学唱过程中受到艺术及品德教育。

(2)研究教法与学法。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进行音乐校本教研和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校根据音乐学科、教材、学生等特点,以学定教,克服程序化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教学,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在教法上着眼于“导”,理顺了“学”与“导”的关系。

(3)研究教学设计,把课例做成精品。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教学设计”形成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我校坚持多年的“三上两备”课例式备课,使“独角戏”变为 “大合唱”。基本流程是:“一上”是以学科组为单位,精选一个课例,在集体研究形成一定共识的基础上,由第一人执教供大家观摩,之后以“一上”为课例进行首次评议,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研究上;然后进入“二上”,即第二人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大家再次进行集体观摩,随后以“二上”为课例,再次进行研究,修改教案;由第三个教师第三次上课;课后再评,看修改后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的呈现效果,又出现了什么新情况,下一步怎样修正,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教案。

3.开拓教师艺术视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在充分挖掘教师自身潜力,提高校本课程教研的同时,我校非常注重开阔音乐教师的视野。为开拓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师的教研水平,学校加强了与周边兄弟学校的联系,一方面,在音乐教研网上相互交流获取信息;另一方面,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同时还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加强与文化馆、剧团等文化部门的联系,拜专家为师,开发乡土教材……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音乐教师的艺术视野,激发了音乐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研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我校音乐校本课程改革。

4.开展主题教学活动,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

(1)为尽快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我们定期举办教学基本功大赛、“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活动、“远航杯”教学大赛活动。通过竞赛活动,青年教师找到了差距,培养了团队意识,促进了相互学习,提高了整体素质。

(2)根据学校实际,音乐校本教研从多种渠道为音乐教师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对于音乐课程来说,其教育效应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净化、顿悟等情感的培养。优美的琴声、形象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歌唱,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之美,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

三、开展音乐校本教研的收获与体会

1.目标明确,任务落实。目标明确,就是要使全体音乐教师明确问题的总体目标,以集体智慧全面设计音乐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流程及具体教学方法。任务落实,即分别给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其他教师合情合理分配任务,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

2.理论学习,源头活水。教育思想是校本教研的的指南与灵魂,对校本教研起着引导、评判、修正的作用。教学理论是支撑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的基础。我们在教研过程中,十分注重理论的学习和积累。理论是校本教研的源头活水。

3.同伴互助,共同提高。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音乐校本教研坚持集体备课、自我反思的同时,要求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分享经验、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4.学科特点,突出强调。音乐教学必须突出听觉体验、情感体验,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合理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实行“开放式”音乐教育。

5.自我反思,专业发展。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醒、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在教学理念的层面上解说教学设计;在教学动态生成性的层面上,叙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内心的真实体会与感受;还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的设想。

总之,音乐校本教研,能让每一位音乐教师成为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能提高音乐教研的效果和备课的质量;能促进师生的艺术修养。音乐校本教研一定会成为音乐学科课程改革的强有力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王国安,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 孙立春,唐淑华.中小学教学研究.

高一音乐教学反思第8篇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利,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德育范畴的澄清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德育在个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望和眼前利益所驱使,在许多情况下,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怎样才能保证用道德战胜利益和欲望,取得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权呢?这一方面需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培养和发展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当年席勒深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育视为治疗的一剂良药,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3.“音乐——社会”文化和谐: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音乐成为现实生活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代使命。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桑新民《跨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4。“音乐——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式。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类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测在聆听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另外,这些方法在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反应的研究中,不能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施实时的记录及再现,不能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简言之,这些测量及记录方法是非实时的。

结论:音乐与智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课题。一方面,它折射出教育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它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质属性的科学合理诠释,而且也关系着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正确定位。因此,从古至今这一命题始终为世人所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智育功能。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

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

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第56页)。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因此,我们提出的结论是,教育与文化文明构成了内涵一体的体系建设,教育以及一切文化文明形态在教育上必须强调整体的教育,音乐知识在这个整体中具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以及社会形式。这个结论是否过于武断,还有必要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