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5 16:11:30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第1篇

一、划分历史阶段,要突出严密性

历史阶段的划分,本身是一个学术范畴。正确的历史阶段划分来自于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和论证。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学术研究,高中历史教材上的历史阶段划分大体已体现了历史学术成果向历史知识的转化,它具有相当程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尽可坐享其成。历史阶段的划分对概括历史特征起一种界定范围的作用,范围的模糊性会直接影响到概括的准确性。故我们还必须根据高中教学实际,在参考课标、考纲、教参的基础上,做一番审慎的综合处理工作,方能避免含混,以臻严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划分为远古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六个发展阶段。《世界近代史》可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史前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等四个发展阶段。

二、概括历史阶段特征,要强调准确性

一定历史阶段的知识体系是由大量林林总总的史料有序构成的,阶段特征也就涵泳其中,采用归纳 的方法,就能将其抽象而出。其思维程序可分两个层次:首先是从大量基本史实入手,在对史实分析综合、去粗取精的基础上,逐一归纳出这一历史阶段的 具体特征;然后上升到第二个层次,再对具体特征进 行归纳,即可掌握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

以《世界近代史》的第二阶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例。其一,一方面,这一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另一方面,在欧美等地已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或独立战争,它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统治,使资产阶级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了这些国家的政权。因此,资产阶级尽管还未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压倒优势,但经其不懈努力,已逐渐取封建统治而代之了。这是本阶段的政治特征。可供 概括特征的史实有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北美及拉美 独立战争等。其二,此时欧美资本主义获得了很快的发展。虽然资本主义仍处在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和封 建经济形态并存的工场手工业时代,整体实力的制 约决定了它暂时还无法彻底战胜封建经济;但它后 来居上,已逐渐占居了历史的主流。这是本阶段的经济特征。可供概括本特征的内容有欧洲封建国家改 革的客观作用、殖民扩张的后果及英法美资产阶级 革命的意义等。其三,继早期的殖民侵略后,欧洲各 殖民国家在亚非拉各地展开了更大规模的殖民掠夺;而同一时期亚洲一些古老的封建国家在大敌当 前的情况下,仍然闭关自守,腐朽衰败,显示了难以 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这是本阶段东西方关系方面 的特征。可供概括本特征的史实有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及 16至 18世纪的亚洲等。其四,这一时期在意 识形态领域里出现了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高举理 性的旗帜,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 分立等新思想,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这是本阶段的思想特征。可供概括本特 征的史实有欧洲的启蒙运动、《独立宣言》及《人权宣言》等。总结以上四个具体特征,尽管角度不同,但殊 途同归,都反映了共同的时代本质――资本主义的成长和封建制度的衰亡。这就是这一历史阶段总的特征。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第2篇

关键词:抢救性 近现代 文物 征集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349-01

近年来,随着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加强,作为教育第一课堂的博物馆蓬勃发展,再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下新的问题。反应近现代历史变化的文物普遍收藏较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近现代历史文物展览的实物更少,多以图片代替,醉着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物质生活质量提高,近现代历史上很多具有文物价值的实物急剧消亡。因此,抢救性地征集近现代文物成为文物征集工作的当务之急。

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是不可复制的。如果按照时代进行分类,中国文物可以分为古代文物和近现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变革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藏品,具体又可分为近代文物、现代文物和当代文物。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规定,近现代文物的征集范围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1、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变革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文物,并以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烈士或英烈和爱国志士的有关文物为征集重点。这些实物和资料是我国历史发展、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重要见证,既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更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2、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宗教等方面发展的文物。3、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及民族关系、民族团结、民族自治、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的文物。4、反映中国近现代各民族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和等方面的文物。

最近,国内文物部门加大了向社会广泛征集近现代历史文物实物的力度。

一、抢救性征集近现代文物的意义

⒈传统收藏理念束缚了近现代文物的征集

厚古薄今是中国的传统收藏理念,在这种约定俗成思维的制约下,我们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始终存在着重视古代文物而轻视近现代文物的弊端。人们只知道毁灭性地破坏文物,殊不知也“创造”了一些文物种类,只因特殊的时代背景,能够留存下来的越来越少。在博物馆收藏的藏品中,近现代文物所占比例几乎是空白,四平市博物馆征集的火花【10000余枚(套)】就是明证。

⒉革命文物概念限制了近现代文物的征集

由于四平是英雄城,留有很多战史文物及战斗遗址,受长期意识形态的作用,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革命”的才称得上近现代文物,甚至忽略了非“革命”范畴的文物概念。博物馆学的实践和理论告诉我们,近现代文物遗存更具有文物研究价值,抢救性地征集近现代文物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四平博物馆在加大抢救性的征集力度的同时,以对火花、票证、宣传画等近现代文物征集为重心。

二、近现代文物征集的重要性

创新思想,提高认识。文化理念的转变向中国的博物馆界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博物馆是让人们保存记忆的场所,它为观众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所以要求文博工作者具有更加广泛的文化视野。四平博物馆博物馆已征集的火花、票证、宣传画就是抢救行征集近现代文物的实际行动。例如,我馆展出的“火花精品展”,其中就有1879年诞生于广东省巧明火柴厂的中国最早的“火花”,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火机的问世,百年火柴工业逐渐萎缩,但火花仍活跃在人们收藏和观赏的舞台,成为历史象征的永存名片。共包括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时期、改革开放等特定历史时期的火花、票证,火花的小小方寸之间,镌刻着时代的印记,见证着生活的变迁,浓缩着历史的精华。

三、抢救性征集近现代文物的几点建议

在抢救性征集近现代文物的过程中,博物馆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的工作。

1.开展近现代文物的征集调查

为了完善藏品体系和填补藏品空白,四平市博物馆还成立工作组进行专题征集调查。开展征集调查,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查摸底,以便从中发现线索和掌握有效资讯,然后有的放矢地登门造访,动员群众捐赠、捐献或进行有偿收购。这是抢救性保护和征集近现代文物一个重要环节。

2.抢救性征集近现代文物的收购和征购

文物的收购和征购,就是实物收藏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其合法持有的文物所有权以公平合理的价格转让给博物馆。在盛世收藏大潮的影响下,文物收藏人的收藏成本逐渐增加及无偿捐赠意识日趋淡化,有偿收购和征购近现代文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抢救性征集近现代文物实物的有效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生活条件的逐渐提高,人们对近现代文物的经济价值认识已不仅是欣赏、研究、收藏为目的,而是以交流欣赏为宗旨。另外,文物拍卖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也助长了人们对文物经济价值的追求,民间保存的意识和经济观念大大加强。抢在这些近现代历史文物流入其他与博物馆竞争的渠道之前,以最小的价值征集,所以,抢救性地有偿收购和征购近现代文物,就是降低文物征集成本。

3.抢救性近现代文物的征集要突出重点

博物馆抢救性征集近现代文物必须做到目标集中和重点突出。具有时效性和广泛性特征的突发特点,往往可能激发社会矛盾,进而爆发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因此博物馆在应该注重抢救性征集这类近现代文物。

4.抢救性征集近现代文物要有相应的专业人员

鉴别文物的真伪是征集文物的前提。我国的文物鉴定,通常采取传统直观方法、考证方法、调查方法和运用现代技术设备的科学检验方法。由于近现代文物的时代特征不够明显,一般来说本身又没有太多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近现代文物普遍存在使用的连续性和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延续性等特点,从而给近现代文物的鉴定带来较大困难。因此,配备掌握了丰富专业知识和积累了直接工作经验的文物征集鉴定业务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5.近现代文物的征集要重视原始记录资料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第3篇

邮票,这一具有审美形式的视觉文化传播介质,一直是通过国家邮政机构印制与发行,提供给受众用于信件邮寄而贴用的一种纸质邮资证明及邮寄凭据。邮票的发行,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地区管理或主权的象征。邮票,被誉为是一种“缩微的艺术品”。在有限的方寸之间展示出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它是国家、民族及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标志着一个国家的邮政实力和文明发展现状,以各类图片的艺术形态,传达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信息,是一个国家展示文明成果的窗口。邮票,以微小的载体承担着巨大的文化传播使命,使这方寸媒介之间展示着特殊的魅力。邮票的不同材质,体现的审美效果则不同;有的邮票散发不同香气、还有添加各种陨石、金属等作为材料,有的采用电子邮票格式等的邮票,都是今天时代科技发展的创新结果。邮票,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及收藏价值,它演绎着时代的主题、支撑着时代文化发展的脉络。邮票的民族性及投资藏品属性,使它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文化内涵。一枚邮票,陈述着过往的峥嵘岁月与历史,如一幅世纪的动态电影、记录着历史的变迁与轨迹,定格在那些永恒的历史瞬间。

二 不同历史时期邮票的审美特征

1 邮票的印制开端

邮票是由国家管理的行政机构印制发行,属于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我国集邮事业起步较晚。1878年清政府设立邮票机构,进行邮票设计与印制发行。第一次印发的邮票,是以传统纹样龙形为邮票主题图案,邮票构图的中央绘制一条五爪金龙,在旁边设计元素衬托云彩波浪为辅助,代表着清政府至高的权利象征,史成为 “大龙邮票”。这套邮票由于颜色和面值不同,所以功能也有些差异。

如:邮票以绿色为主的面值一分银、用来邮寄印刷品;红色票面为三分银用来邮寄普通信件;桔黄色面值五分银用来邮寄挂号信件。大龙邮票曾有三种版式:薄纸、阔边和厚纸类型。由于受印刷技术限制,印制邮票的刷色比较单调静止、平面色彩都以单一刷色为主,视觉上呈现出一种近似于木刻的版画效果,但票面有一种古朴、厚重的版面美感。这套票印制后的设备遭到损坏,以后没有再印刷,因此,该票十分珍罕,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地位。这第一枚邮票通过古朴的图案、简洁色彩以及使用上的功能上,都反映了特殊时代的审美特征。

再如,英国第一枚邮票1840年时候开始进行发行。这个历史比中国早了几十年;英国的这种邮票面值是1便士,画面是纯黑色彩的英国女王侧面画像,被成为“黑便士”。英国邮票设计与我国邮票审美观念截然不同。这枚邮票面设计,采用了维多利亚即位时的侧面画像为主体元素。票面均以黑色色彩为大面积,票面似于版画效果。英国设计师罗兰?希尔以严谨的笔触造型,赋予了18岁时的英国女王端庄、高雅的侧面造型形象,后来这位杰出的邮票设计者被誉为邮票之父,得到政府高度的信任与赞誉。英国人以推崇元首头像作为邮票纪念图案为倾向,中国的邮票则以象征性的图腾为主题图案。这是由于中、西文化与审美观念不同而形成的时代局面。

2 历史题材邮票的审美特征

邮票是一种紧跟时代、表现时代主题的一种真实历史的呈现。

它独特的时代审美特征吸引着众多集邮爱好者。邮票的选题,一般要求须以健康向上、图文并茂以及推广最具代表性或纪念性意义的事物或者名人、建筑、文化、探索、文学艺术成果等。邮票经过设计师的精心编辑绘制,以各种审美造型展现在票面上。邮票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它似乎是一座包罗万象的博物馆、海纳百川的小百科书一般。邮票题材的选择上,设计师需结合时代特征进行设计,以独特的设计方式吸引着集邮爱好者的眼球。通过梳理集邮文化的整个过程,具有典型的审美代表特征,如下:

(1)历史名画题材邮票的审美特征

历史名画题材的邮票,常以选用著名历史画卷作为邮票设计的主题,使名画与邮票完美形式结合,具有传播文化以及记载历史的文献作用。如: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国宝级的绘画作品,绘画与邮票形式深度结合、很受青睐。它描绘了北宋年间的社会生活状况,画面以当时北宋汴京时期的街道、码头以及街景为题材,用各种人物造型表达了北宋年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太平的繁荣景象;张择端的绘画风格,以画面构图的长卷轴形式,按照画面构图次序、逐一的刻画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无论贫民布衣或门贵族都各自经营忙碌,画面人物个性表现的恬淡而平和,这正是这幅绘画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水准。该作品画卷以民俗叙述风格为主线,记述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真实的再现了历史,对历史考证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再有,后来明代仇英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与张择端作品对比,就显出有较大的色彩差异,画面风格与色彩都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或许这就是时代审美形成的绘画特点。后来邮政部门据张择端绘画作品而设计了特种邮票,并获多项大奖、在艺术史料中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在审美层面也获得了较高的艺术评价。

(2)60年代 “样板戏”时期邮票的审美特征

我国从1967 年开始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一场特殊的历史运动,后来被称为“文革时期”。那个阶段发行的邮票以“文”字为志号,当时设计的邮票是特殊历史的真实再现。“文”字志号的邮票,票面构成均以采用大红色或对比色设计、票面色彩对比强烈。人物造型具有豪迈、奋进的时代人物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审美倾向与观念。邮票票面,多采用宣传画和电影剧照为主题图案,由于技术局限设计过于简单及庸俗化。我国改革开放后才引进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及设计教育,60年代还没有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那时的邮票设计,均以固定格式的宣传版式设计。票面以标语口号为主,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祖国山河一片红”等标语,似乎是60年代流行的宣传标语。人物造型有着严格的统一造型模式,但略显得呆板、过于格式化,艺术美感略显不足。文志号邮票的特征,还有一部分以突出流行的“样板戏”情节为主题。如:样板戏《红灯记》剧目,主角李铁梅的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典的历史剧照画面中,是女主角身着红袄装、手里紧攥着修长的辫子、表情充满正气大义凛然,表现出对革命必胜的决心以及对当时黑暗势力的仇视、彰显出坚强不屈的革命意志。这些经典的艺术造型元素,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60年代戏剧创作的内容与精神内涵,体现着时代的审美特质与精神内涵。

(3)科技时代信息发展技术的新时代邮票审美特征

今天科技时代的邮票艺术,以它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视觉审美特征,逐步发展呈现出更新的形式,以适应数字时代的审美需要。邮票设计以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选题的艺术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赢得了更多集邮爱好者的青睐与喜爱。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技术手段被运用到邮票印制中,使得票面不再单调而平面化,而具有了时代审美特征,如:产生的视觉立体感、金属感、动态感效果。有视频邮票、丝绢邮票、铂金邮票、陨石邮票、钻石镶嵌邮票以及香味邮票。纵观世界各国在各时期发行的邮票材质与特征,可看出邮票图案与时代的紧密关系。因此,欣赏邮票离不开时代背景,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审美的鉴赏与邮票的收藏活动。

三 从邮票的构图审美分析时代特征

1 邮票构图中对称平衡的审美法则

设计构图讲究 “章法”与 “布局”。邮票作为方寸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样存在构图问题,除了票面本身的构图外,还有票形、边框的选择以及邮票构成的三要素:图案、铭记和面值的位置安排。对诸多元素的整体构图与编辑,是邮票设计的重要一环,也是产生冲击视觉的第一重点环节。票形的选择大多数邮票都呈长方形为主,偶尔有三角形票型。邮票版面的对称平衡关系,是指画面中间分界处,运用对称图形的镜像效果,对称排列两个可形成镜像的图形元素,运用平衡感较强的图形元素,平衡稳定的构图、多用于政治题材或者宗教题材的表现类型邮票,这样采用对称平衡性的设计构图,可使邮票呈现出平衡、对称审美的庄重、肃穆以及威严的风格特征。

2 邮票图形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邮票票面设计中审美是第一原则与要素。票面设计中的节奏和韵律是设计中的重要原则,在小型张、小版张中应用较普遍。在造型艺术规律中,节奏和韵律形态的重复或构成,具有舒展的美感及韵律美。要获得节奏韵律的构图、需通过设计形象的重复、渐变、交错等手段体现。如:历史特种邮票“曹冲称象”的构图,就大胆运用了平铺展开的曲线韵律构图格局,把历史人物曹聪的智慧聪明表现出来。最后终于得出了大象的重量,此举深得曹操的赏识。邮票的画面整体效果,是采用曲线水波纹造型,把几张邮票连续性的秩序连接,然后添加人物、动物要素,到位的表现出古代人物造型特征,画面设计优美起伏、韵律感极强,构图颇有严谨的设计章法与审美原则。

四 邮票艺术发展趋势分析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诗歌;历史知识;历史情境

诗为心声,歌以咏志。诗歌是来自人心灵深处的声音,是人类感情的自然流露。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以诗歌为媒介,能使学生和古人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而且中国是诗歌文学的王国,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极为丰富,历史教育工作者无疑应当重视其价值并充分运用于教学实践。这不仅与当前的整体教改方向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而且与青少年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心理特征相适应。在历史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运用诗歌,就能激活沉闷的历史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运用诗歌,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中几十个朝代的名称、起止时间、开国帝王、都城所在地等,是学生必须牢记的最起码的历史知识,对学习相关内容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把它们分别编成“朝代歌”“开国帝王歌”“都城歌”。如“朝代歌”是这样让学生记忆的:“夏商西周尽,春秋战国秦,西汉连东汉,魏蜀吴并存,隋朝再唐朝,五代十国存,北宋辽夏金,南宋元明清。”简短几行,寥寥数语,几十个朝代的名称、顺序,若干个政权并存局面等知识点都囊括其中,且押韵上口,好诵易记,不易混淆,学生喜笑颜开,拍手喝彩。

二、运用诗歌,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最夺目的精神财富。精选与教材重点、难点直接相关的诗歌引入课堂教学,展现新的亮点,往往会收到画龙点睛之效。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课时,长征经过的地方很多,长征有何重要意义,长征精神怎样理解等,这些问题不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体会和理解。这里可引用《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山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不但形象地概括了长征的经过:翻过五岭,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重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过高耸入云的雪山,走过杳无人烟的草地,最后到达陕北,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而且其惊人的夸张与比喻,更显示了难以言述的长征之艰难,体现了红军及其领袖的豪迈气概与魄力。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名词和数字所难以表述的。

三、运用诗歌,创设营造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氛围

课堂之中,如何创设特定历史情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每个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运用诗歌创设和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和体会历史知识,对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如:在学习《巴黎公社》时,教师可先打开录音机,放一段《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就一定要实现……”

这歌声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1871年的法国巴黎,那巴黎城头的隆隆炮声仿佛又在我们耳边响起,公社革命的滚滚烽烟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接着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巴黎公社的经过和它伟大的意义,最后,教师与学生齐声高唱《国际歌》。那气势磅礴、悲壮激越的歌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更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先驱无限的崇敬和怀念,鼓舞着年青一代沿着革命先烈们的足迹奋勇前进。

四、运用诗歌,精心设计课堂“开场白”和“闭幕式”

写文章讲究“虎头豹尾”,课堂教学亦然。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和小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运用诗歌做课堂的导语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透过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初步了解某段历史的概貌。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此诗,言简意赅,用作讲授“秦的统一”的导语,正好相宜,它把学生带进秦王嬴政征灭六国的统一战争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课堂小结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如演得得当,会有“更上一层楼”的奇效。而以诗歌作小结,是常用方法之一。“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引用了这首诗做小结,使学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新旧中国两重天,这种对比让学生更加热爱新社会,思想情感油然升华。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第5篇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资源整合是时展的要求

当今的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就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新式教学的平台,信息技术也“从技术上升为文化”。通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日益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呆板的状况。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利于将较多的知识信息以较丰富的感观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质就是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使“教”与“学”趋于一致。整合的思想是以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分析、研究、解决学科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为在学科教学中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等创造性的途径。

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资源整合是由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的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要平台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其海量信息存储与共享,为历史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1)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其信息存储量超过任何其他的信息承载方式。(2)具有检索方便的特点,在快速搜索信息上大大胜于其他方式。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文献检索,速度快、效率高。(3)具有合成性的特点,可以把各种教学媒体相互连接,整合在一起,形成多媒体教学。各种电子设备的综合使用,能够大大发挥其整体的优效性。(4)具有虚拟情境的特点,可以模拟出需要的情景以便教学,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大大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5)具有智能化的特点,直接适应学生的具体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强教与学的双向活动,通过人机互动,随时调整教学的进程。(6)具有交互性的特点,人机对话的功能加强了教师、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互动。(7)具有网络化的特点,打破了地域界限,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为教与学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使得教学工作可以充分而广泛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8)具有个性化的特点,适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9)具有延伸性的特点,可以选择任何时间进行学习,还能够把课堂的学习扩展到课外的学习。

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如此多的优点,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才有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而网上资源异常的庞杂,常常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这也要求对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选取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体现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资源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一个重点。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也要求:“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如在英国的历史课程标准中,就专门提到信息传播技术的运用,要求提供给学生机会使之发展运用信息传播技术的能力,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完成作业,如,对资料进行选择、综合和判断,提高作业的质量,通过电子媒体交换和共享资料,检查、修改和评价作业等。

四、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资源整合是由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和基本特征决定的

历史知识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认真研究传授历史知识的具体特征,这是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历史知识的基本特征包括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因果联系性。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是历史知识一个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即它的不可重复性。历史过程发生以后便是时过境迁,但历史学习者又必须尽量全面地去认识它,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困难问题。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以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史料成为了解过去的媒介,重证据是学习历史的一个最基本的意识。网络资源的繁杂,需要我们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合,形成有效的信息供学生学习使用,并引导学生去收集处理网络资源。

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特征是指历史知识包含生动、具体的内容,历史过程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而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又包含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条件等要素,历史人物同样也被赋予了具体的时代特征,具体性特征包括了人类历史的全部内容,它是一个包含复杂关系,具有丰富形态和情感变化的有机整体。把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可操作的平台,既不会被难度过高的材料难道,又不会因材料的浅显而失去兴趣,努力让学生参与到针对具体材料进行的生动的、兴趣盎然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地接触历史事物,并鼓励学生对数据进行收集、展示和解读。这是突出历史知识具体性的最佳方式,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知识的因果联系性是指历史知识构成的复杂性与结构性。理清历史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形成宏阔的历史发展过程,深刻分析各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联系,这是历史教学的要求。通过网络资源整合,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同时,在电脑所显示的结构性图表或内容中,可以设置热字或其他热对象,从而激活包含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在历史知识框架中包含具体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无疑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历史知识的综合性特征反映了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知识的广泛性。通过网络资源整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相对较多的知识量,将属于不同领域的内容,以各种不同的现代化表现方式展现出来,形象具体,同时,便利而博大的信息存储技术,为多领域、多学科、多种类的教学材料的编辑运作提供了条件。教学可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自身教学优势为基础,充分展开教学过程,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较大的知识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学科网络资源整合是时展的要求,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历史学科自身发展的要求,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第6篇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

在高校邓小平理论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取决于学生的考研需要。不想考研的学生,旷课率比较高,而到课的学生中则学外语的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反映了社会微观领域内,对于邓小平理论应用价值的观念错位。从实践的意义上讲,邓小平理论以当代中国为特定的研究对象,解决了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广泛领域内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以其理论上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和实践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从普遍的意义上讲,邓小平理论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

只有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所面临的外在环境条件,使我们自己融入时展的主流之中,把握和利用历史所提供的机遇,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引导我们朝着正确的目标方向前进,加快自己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和所面临的外在环境条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时代是一个内涵丰富使用广泛的概念,是指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综合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个全局性概念,即由某个进步阶级所开辟的历史时期,其中包含着若干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时代就是这种大的历史时期与特定历史阶段发展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时代是指哪一个阶级处于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的中心地位,决定着该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主要发展方向和历史特征。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夜所撰写的《打着别人的旗帜》一文中,特别强调了把握时代特征与制定正确策略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只有在……首先估计到区别不同‘时代’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邓小平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时代观,提出了“和平与发展”[1]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正确地把握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质,明确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制定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时代观,解决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洞察力、判断力和理论思维的方式,正是我们每个人在解决自身的人生发展,努力提高自身的生存竞争能力,需要学习掌握的基本素质技能和思维方法。毫无疑问,任何个人的发展,必须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明确自身对于社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对客观环境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够找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准确定位,发现并抓住机遇,解决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比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外在的就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就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并进行有效地调整,大学毕业生必须准确地认识并把握这种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就业取向,避免陷于所谓结构性就业不足的困境。

所以,学习掌握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时代观,解决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科学洞察力、判断力和理论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我们自己的理论素养,解决大学生的生存发展问题,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实践哲学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实践哲学[2]的范畴,是邓小平适应时展的要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所进行的哲学思考的重要理论成果,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符合时代特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支持。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的实践哲学思想,尤其要学习作为邓小平实践哲学思想具体转化形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充分展现了邓小平的领导艺术,对于大学生解决生存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指导价值。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第7篇

关键词:中国舞蹈 历史发展 娱人 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三、既“娱神”又“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地告别了它的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态的原始记录的话,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先民们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的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出来,并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政治活动。至此,中国舞蹈就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纵深发展。这类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术舞蹈、傩舞蹈和汉代的百戏类舞蹈。

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过祈祷、献祭等行为,求得与神灵的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商代的《隶舞》,就是为求雨而作的一种祭祀行为。傩舞也是一种以驱鬼逐役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也盛行在我国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傩戏”。

在汉代,“百戏”是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融于“百戏”中表演。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过程中的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

四、舞蹈发展的程式性与专业性特征

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成就,以其宏大的演出规模,纳多国、多民族的舞蹈演出模式,以及雅俗共赏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从宫廷的最高统治者到民间的老百姓无不好之,达到了一种顶峰时代。宋代舞蹈在历史的转折面前,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舞蹈的划时代历史,那就是具有程式性特征的“队舞”,绘制了一个新的舞蹈形式。王建《宫词》有云:“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就是有关队舞的历史文献记载。由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舞蹈作为戏曲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戏曲表演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舞蹈表现的舞姿身段的固定性,形成了宋代戏曲舞蹈的高度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美学特点。

自远古到明清,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承传着舞蹈的精髓和内涵,融合在当代的社会火炉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综合性的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身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舞蹈推向了新世纪的辉煌。中国当代舞蹈是以专业性的舞蹈作品和专业舞蹈表演而著写舞蹈历史的,先后出现了裕容龄、黎锦辉、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著名舞蹈家和一系列的舞蹈精品。专业型的舞蹈家和专业性的舞蹈作品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并壮大的,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蓬勃发展的,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改大学)的成立为标志。

总之,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女乐舞蹈和雅舞、汉代的道具舞和舞象、唐代的燕乐舞蹈、宋代的“队舞”、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当代的专业舞蹈和舞蹈教育。所有这些在表现形式的演变上,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北达.民间舞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年9月版.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第8篇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学反思; 历史学习

设计思路

本课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第一课。在设计本课时,我想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的“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来掌握本课内容。通过指导学生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进而了解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情况,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做到走进历史、感同身受;并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归纳各自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师生互动分析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

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部分

请学生观看图片“清末民初五世同堂场景”,说说图中有哪些服饰?哪些是传统服饰?哪些是新式服装?然后教师指出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方国家的侵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使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悄然变化。那么,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此来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部分

一、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了解”的要求是准确。 操作――:速阅读,提炼要点,勾画结构,关注课前提示。)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十分钟时间,分成四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然后派出一名代表上讲台板书。

二、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

(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刻。)

操作――设计研讨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两个探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

1、在了解了服饰的变迁的基础之上,分析每个阶段服饰的特征?

2、以近现代婚姻观念、社会习俗、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变迁为例,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去思考: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问题研究:

1、在了解了服饰的变迁的基础之上,分析每个阶段服饰的特征?

教师在学生自主活动展示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思考几个问题,如:

(1)西装传入中国以及流行开来的时间(2)西装的传入有没有取代传统服饰长袍马褂?一般是哪些地方、哪些人穿西服的多些?(3)西服为何在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代表根据图片向大家介绍列宁装、绿军装、“干部装”等服饰的颜色、款式、面料等,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

(1)为什么流行苏式服装,即列宁装?(2)“”时期为什么流行式样和颜色单调的服装?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多彩呈现的特点呢?同时还要引导注意攀比、高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让学生补充今天有些衣服的款式仍然透着复古的味道。

最后师生通过列表格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变化总是和当时的时代大背景密切相关。

三、历史学习第三步:“见解”――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价。“见解”的要求是新颖。)

操作――补充材料,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进行评价;总结;认识;看法等。

小调查:以下年轻人对哪些节日的敏感度比较高?

情人节 圣诞节 春节 元宵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在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你如何对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改进后教学案例反思

这次的改进可谓是大刀阔斧,心痛难忍。原教案中被舍弃的部分也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积极整合创新而成的,虽然万分不舍,但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还是放弃吧!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艺术。这节课,我运用了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理解-见解)进行备课,是一次新尝试。但如何放开手脚,如何让学生自主去学、思、辩,我们老师一是观念上一时难以突破,二是不仅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且只能摸索前进。

但我知道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生动有趣方面做得还不够等等。今后,我将立足课堂,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力求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