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教育培训

初中教育培训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5 16:11:07

初中教育培训

初中教育培训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58―04

一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背景

为了贯彻经国务院批准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教育部在2005年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计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学用结合、注重实效”的原则组织实施。从2005年开始,组织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行试点。[1]为进一步扩大培训的规模, 同年,教育部师范司委托北京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两套培训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初级)网络课程。2006年5-9月期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合作,完成了网络课程及相关资源的开发。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期间,北京大学组织教师对广东深圳、辽宁沈阳和平区和新疆乌鲁木齐三地的近200名教师开展了网络培训试点教学,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007年2月,该网络课程(初级)通过了教育部师范司和项目办组织的专家评审,并向全国推广。截止到2008年底,仅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两个单位,就为12万多中小学教师开展了这门课程的培训。2009年,报名参加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培训的人数已经接近9万人。[2]

二 实施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从以上描述可见网络培训的规模确实可观,但是网络培训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培训:是继续推广?还是加以改进后再推广?还是立即废除停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有待于我们对网络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而目前,我国教师培训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评估模式来指导,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3]现实中教育行政部门衡量教师培训效果的标准通常为是否完成了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习课时,优秀率是多少等,致使教师培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未被发掘,最终导致很多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教育界对于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倒是有一些研究,但是这些评估大都是针对传统的面授培训的,而且评估也只停留在一些浅层次上,关于网络培训效果的评估尚未出现。由此可见,运用一定的评估方法对我国教师网络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评价中,评价的准则通常有两种形式:其一为指标系统,其二为概括性问题[4]。指标作为一种评价的准则,能用外在的行为来反映内在的思想,用具体的项目来反映抽象的内容,具有便于测量、测量误差较小、信度较高等优点。因此文章尝试运用构建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

三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指标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因为文章构建的是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效果”的评估体系,所以首先涉及到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哪些,经过初级培训应该达到哪些目标。其次涉及到的问题是网络培训课程的质量,因为我们这里研究的培训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整个培训的内容是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呈现的,网络培训课程的质量应该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应作为网络培训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再次涉及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评估理论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

综上分析,本文拟在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初级培训大纲”)、网络课程评估理论、培训评估理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出适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评估指标体系。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包含哪些,经过初级培训应该达到哪些目标,笔者结合了“能力标准”和“初级培训大纲”中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出初级培训后中小学教师在“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课程的评估笔者参照了2002年6月7日,教育技术标准委员会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22.1――网络课程评价规范》,规范中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和技术这四个维度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

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评估理论作为评估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支撑理论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此次培训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影响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因此我们的评估不能是一个静态的评估,而应是动态的、全面的、连续性的、分层次的评估。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教授提出的评估四层次模式,也称柯式四层次训练成效评估模式[5]恰好采用了分层评估的思想,从反映、学习、行为、结果这四个层次来评价培训的效果。这无疑对我国的教师培训效果评估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其实,在实践中,人们已经开始将这一评估模型应用到教师培训评估中。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中师资培训效果评估采用了柯克帕特里克分层次评估培训效果的思想,将教师培训效果分为教师对培训的反应、教师的学习、学校的支持、教师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结果五个层次分别进行评估。[6]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师网络培训的效果的评估分为:教师对培训的反应、教师的学习、学校的支持、教师的应用和培训成果五个层次。其中的培训成果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的教学成果、学校的综合实力三个方面。

2 评估指标体系雏形的构建

根据上述综合分析,构建出来的评估指标体系的雏形如表1所示。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52个和相应的评判标准。

四 结束语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仅仅是教师网络培训效果评估工作的一个开始。将评估指标体系很好地应用到评估实践中,及时发现网络培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不断提高培训的效果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是对教师网络培训效果开展全面、深入地评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师网络培训是在网络环境下,依托网络课程开展的,那么网络课程的质量对培训的效果会有直接的影响。而对于网络课程的评估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其次,教师将培训中收获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一个比较漫长过程,那么效果评估在应用层面上必然要持续较长的时间。最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校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很难进行如实地评估的,因此效果评估在衡量培训成果时又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更高的技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EB/OL].

[2] 郭.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J].中国电化教育,2009,(7):24.

[3] 戴锡莹,王以宁.柯试成效评估模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评估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57.

[4]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

初中教育培训第2篇

[关键词]混合学习;干部教育;自主学习

干部教育培训是指采取一定的培训方法,使干部通过培训学习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素质”方面达到显著性的绩效提升的过程。传统干部教育培训目标模糊欠缺,培训内容供需不匹配,学习支持系统及机制欠缺、学习过程缺乏有效管控,培训的方式手段古板单一,培训学员的被动受训、自主学习的严重滞后,难以真正满足干部培训的实际需求。面对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找到更为恰切的方式来实现干部教育培训的目标。混合学习在传统教学中早已存在,又可以称为混合式学习、混成学习或者融合性学习。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的混合学习是“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体的教学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学习环境”,[1]也就是将线下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构建适宜的学习环境,创造出一种线上线下衔接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混合学习的教育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学习方式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混合学习改变了传统面授教学“刻板、单一、低效、不可重复”等弊端。混合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处处可学、时时能学、人人皆学、按需选学。混合学习有效解决了优秀师资短缺的问题,广泛邀请专家远程参与教学,通过在线授课、在线交流、论坛回帖等方式,给学生带来更高水平的授课。混合信息通道比单一的通道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

(二)实现了师生交流互动与学习反思能力的提升

由于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教学囿于课堂时间局限,无法充分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传统远程在线学习由于时空的封闭性,导致学习者与教师的交流通道封闭。混合学习克服了两者的局限,学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进行线上交流互动。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流学习,学习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混合学习改变了传统面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尴尬局面,并且将所有可能的学习机会、学习权交给学生。

二、混合学习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混合学习最先应用于企业培训,从混合学习在国际上的应用情况来看,IBM、CISCO等500强IT企业大多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将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在企业培训中,降低培训成本,达成培训目标。[3]在国内,混合学习在企业培训、学校教育、高等教育、远程教学、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均有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效果。

(一)培训领域的应用与网络技术手段实施

首先,混合学习广泛应用于培训领域。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混合学习得到了更充分的应用,在干部教育培训领域展现出巨大魅力。混合学习已经被频繁应用于企业培训、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中,尤其突出的是基于混合学习的培训形式成为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次,混合学习中常以网络技术作为实施手段。“云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便利,不仅使混合学习方式更易于实施,也为干部教育培训形式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持。在混合学习中引入移动网络技术,使培训进一步突破工、学、休的矛盾,平衡了干部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同时,“云技术”的使用也会使学习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通过何种媒体进行的学习都具有连续性,使学习体验更加流畅。

(二)干部教育培训学习空间的合理设计

将混合学习应用于干部教育培训,是根据干部工作,学习实际工作环境,设计网络一体化的学习空间,使干部能够在工作之余实现灵活学习、弹性学习、主动学习。学习空间不仅仅创建干部的实体培训环境,也加强了在线学习环境构建。将实体和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数据优化整合。根据干部教育培训特点为其混合式学习提供适合的思路。将面对面学习、在线非实时学习和在线实时交流进行整合。根据技术发展能够让学习者在面对面交流与虚拟交流之间进行无缝切换。[4]

(三)混合学习活动组织模式的优化组合

将组织调训、干部选学、网络培训、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四种培训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在培训活动组织过程中可以不断探索最合理的学习活动组织模式,将设计方案尽可能地细化,为干部提供清晰的指引。以培训目标为出发点,培训内容为依据,选择最恰当的培训方式进行组合,将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提升到最大化。实践中,可以将一些培训目标固定,培训人员层次构成稳定,学习内容确定的课程,进行学习活动组织的模式化设计的探索和尝试,确定相对具有普遍性的学习活动组织标准,为各类人员提供清晰的指引。

(四)混合式自主学习平台的打造与学习形式的融合

其一,打造基于自主学习平台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课程资源库,并研发虚拟网上教学系统。包括: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电子备课系统、在线教学系统。通过该系统,受训学员可以轻松卖现“教、学、练”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课程学习,受训学员可根据平台提供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轻松实现网络自主学习。其二,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5]因此,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发展是实现混合学习良好发展的必经通道。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人人都已经习惯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和浏览文件。非正式学习场所以自我为导向,基于兴趣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在干部教育培训中推进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混合,是学习者有效选择非正式学习资源,利用移动终端进行随时随地浏览,实现学习培训目标的要求。

三、混合学习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路径

(一)搭建网络技术培训平台,创设优质混合学习环境

其一,加大信息技术培训,增强干部混合学习能力。要想让干部很好地进行混合学习,必须提高干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干部的信息素养越好,混合学习能力就越强,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使用混合学习形式进行学习的可能性更大,参与混合式培训的积极性和效果就越好。可以通过组织调训、干部选学等形式进行一部分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培训,增加混合学习意识,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其二,完善网络培训平台,构建优质混合学习环境。能否构建一个适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混合学习的发展。混合学习环境包括面授环境(组织调训、干部选学、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和网络在线学习环境。当前的面授环境比较成熟,混合学习环境的构建重点在于在线学习环境即网络培训平台的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统一规划管理,实现分层级的在线网络培训平台,建立分类分层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各级各类干部多样化的需求,为干部提供自由选择的空间,提供不同条件下的优质学习支持。

(二)构建混合式学习模型和学习设计体系

首先,要搭建混合学习式模型。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混合学习模型,不仅要建设良好的物理环境,还要加强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的构建,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档案,规范各类学时学分换算办法。混合学习要协调干部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干部培训体系,促使混合式学习中的面对面传统培训和线上学习有机结合,发挥培训干部在混合学习中的活力,更好地适应混合学习,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效果的作用。[6]其次,进行混合学习设计体系建设。第一,识别与定义干部培训混合学习的学习需求。干部教育培训学员的学习需求复杂多样,通过广泛调查,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学习资源进行识别和定义,为混合学习计划的制订奠定基础。第二,根据学员特征,制订干部培训混合学习计划。依据受训学员的原有知识经验、学习风格、技能水平,邀请课程专家、教育专家和技术专家,制订适应干部培训实际的混合式学习计划。第三,制订计划、跟踪过程并进行学习考评。设计干部培训的混合式学习支持策略,执行干部培训的学习计划,跟踪混合学习过程,并对混合学习学习成果进行绩效测评,评价应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通过学习结果测试,以不断提升和完善混合学习的水平和质量。

(三)调研需求分析,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开发、整合优质学习资源是高效应用混合学习形式的关键要素之一,其主要实践手段就是需求分析调研。除了干部教育培训课程中的必修科目之外,各位学习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背景因素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有很大的影响。培训课程在整个培训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和效益的关键要素。可以通过高位引领和经验借鉴,制定涉及分学科、分学段的培训课程体系。准确把握不同层次干部的培训目标和学习需求,不断充实网络资源、定期征集、筛选培训资源,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进行整体设计。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专题培训资源体系设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四)建设混合学习过程中学习共同体和综合性评价体系

首先,混合学习活动中的学习共同体指学习活动的所有参与者(主讲教师、教学管理者、参训干部、组织者)在特定的时间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或者学习任务构建一个实际或者虚拟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学习环境,便于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力,促进集体知识的构建。这样,干部个体也能在学习共同体集体知识建构中提高自己与他人的协作能力并获取知识。[7]从群体动力学理论来讲,在混合学习过程中建立学习学习共同体就是将面授、在线课程、教师、学习者等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中的多个要素整合起来,构建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促进混合学习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实践。其次,要建立混合学习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应用混合学习必须深入探讨混合学习的评价机制,构建干部教育培训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由于混合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都发生了改变,对评价信息获取的方式和评价方法也提出了不同要求,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干部整体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培训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作为培训模式改进依据。

(五)加强移动学习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实践应用

首先,研发适用于主流移动应用平台的客户端。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满足以太网和互联网应用,而且还能适应移动网络应用的需要。引进WEB3.0和HTML5的新元素来扩展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功能,结合MOODLE和Soodle技术扩展网络自主学习的功能并提升应用体验。其次,建立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目的是实现学员获取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并能充分利用零散的学习时间片断提交网上作业,较好地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同时提供便捷的教学管理信息服务,作为WEB网服务的有效补充,为干部培训学员自主安排学习提供及时指导,从而完善现有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满足学员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移动学习网建设分成两期工程来完成:一期工程实现教务信息查询服务功能,二期工程搭建课程学习平台。再者,扩展移动网站功能。第一,采用WAP、中的“推”(PUSH)技术,加强系统的互动提示功能。第二,实现手机SMS短信与WAP方式的结合,做好两者的优势互补。第三,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开通手机支付功能;最后,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多媒体功能,使移动网站的形式更加丰富,满足学生干部培训移动中自主学习的需要。混合学习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为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其优势不仅在于优化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学质量,更在于革新传统的干部教育培训方式,能够使干部教育培训的学习空间、学习组织模式、自主学习平台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2]张豪锋,卜彩丽.混合学习的优势及运用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3]李晓庆.混合学习在非学历教育培训中应用的要素和效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C•霍尔.殷丙山.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J].高茜,赵广元,李院春,李志强,冯振振译.开放学习研究,2016,(2).

[5]胡志金.论混合学习设计的适配原则和定位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3).

[6]郭冠平,张小宁.生态视域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型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5).

初中教育培训第3篇

【论文摘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文章从近几年笔者参加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出发,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构建了以评价和培训过程监控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5培训支持系统

初中教育培训第4篇

Abstrac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in-service training in Wuhan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s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predic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in-job training.

关键词: 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影响因素;对策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teacher;in-service training;influence factor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75-02

0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目前,在中国有1000多万中小学教师,他们支持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他们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关系着教育的成败,更直接关系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因此,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为此,本文在对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进行了实证研究,力求弄清影响教师在职培训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供实际工作部门参考。

1研究工具的选择及统计结果

1.1 调查的工具及其设计调查的工具是"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其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被调查教师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学历,职称,家庭人口,家庭收入、工作压力等几个项目,全部采用单项选择题形式。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情况。主要包括动机、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以及影响在职培训的因素等,全部为选择项,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

1.2 资料的搜集与统计工具问卷的发放采取分层抽样法。以武汉市全体初中教师作为本研究的调查总体,根据经济发展基础及教育发展水平,选取了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汉阳区、黄陂区、蔡甸区等六个区的9所初中学校为调查单位。调查对象基本上覆盖了武汉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初中学校,其中重点初中占52%,一般初中占48%。

1.3 问卷统计结果总体上看,青年教师在学校占主体地位,表明武汉市初中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从学历分布来看,虽然尚有1.7%的教师学历未达标,但总体上看,教师的学历比较高,本科以上学历占82.7%,表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武汉市初中教师的在职培训应由学历提高为主转向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为主。

2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分析

2.1 武汉市初中教师2009年参加在职培训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教育法规对教师培训都有明确阐述: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目前,初中教师基本上都参加了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学院等举办的各种教师在职培训学习。本次调查研究了初中教师2009年参加培训的状况。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武汉市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特点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平衡,培训成本比较高。调查结果反映出:培训开设的课程没有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浮于形式,很难摆脱获取经济利益的误区,教师承担的大部分培训费用以及因此而损失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平等的价值,以致于75.5%的教师对培训不满意,这为以后在职培训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2.2 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动机研究进行成功、有效的在职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机构单方面的责任,教师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了解了教师的培训动机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素质。

本研究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来尝试了解,经研究揭示,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最主要的动机在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从动机的类型来看,提高专业化水平属于外部动机,这表明,初中教师有着比较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初中教师在职培训的内部学习动机进行转化,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就是应然的选择了。

2.3 阻碍初中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因素分析本次研究共提出了以下六个因素:(1)经济因素:个人费用、家庭负担、晋级加薪、损失收入;(2)时间因素:工学矛盾、交通不便;(3)文化因素:学习氛围;(4)效果因素:培训对自己帮助不大;(5)压力因素:家人、学校不赞成;(6)个人因素。

利用因子分析法,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因子分析初始解、方差极大法作因子旋转、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这样来了解各个方面的权重。各个因子具体如下:a.个人支付的费用过高,b.工学矛盾,难以抽身学习,c.交通不方便,费时耗力,d.家庭经济负担重,e.周围没有在职培训的学习氛围,f.培训对自己教学帮助不大,g.自己现有知识足够应付日常教学,h.培训对教师晋级加薪没有影响,i.参加学习影响自己获得其他收入,j.学校不支持、不鼓励,k.家人不赞成,l.自己职称高,没有必要培训,m.自己学历高,用不着培训,n.年龄大,参加培训对自己意义不大。KMO系数=0.804,所以适合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表明,阻碍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个人学历高、职称高;2、培训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3、经济原因;4、家庭等外部原因。

3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需求的研究和预测笔者认为,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了培训教师的需求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价值诉求,在在职培训内容的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树立研究意识,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信息的采集、分析和预测机制,定期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并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3.2 根据在职培训的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成本分担机制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在2%-3%之间,2000年虽上升至3.19%,但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要使教师培训真正惠及广大教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在职培训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一般培训,主要是指能增加员工一般性人力资本的培训行为,该种培训不仅对所在的工作岗位有用,而且对其他的工作岗位也有用。另外一种培训为专门培训(也称为特殊培训),是指只能增加员工特殊性人力资本的培训行为,这种培训一般只对特殊的工作岗位有用,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就失去了发挥的场所,由于此种培训针对性强、风险小,企业普遍采用这种培训。笔者建议,根据在职培训的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在职培训成本分担机制,对偏重于特殊培训类型的,培训费用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承担,对属于一般培训类型的,其培训费用主要由教师个人承担,对偏重于一般培训的,其培训费用由教师承担较大部分,具体的支付比例则根据培训的收益进行测定。

3.3 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创新教师在职培训发展模式《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85)关于在职教师培训,提出缺陷范型(Defect Paradigm)、变革范型(Change Paradigm)、问题解决范型(Problem Solving Paradigm)和成长范型(Growth Paradigm)四个基本范型。缺陷范型是指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已经逐步过时和无效了,因而需要培训;变革范型是指教育要按照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变化而进行变革,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应该进行培训;问题解决范型是指教育在不断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学校和班级中出现一些问题,在职培训就应该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长范型是指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很复杂,需要不断探索,教师应在不断探索中扩展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从本研究揭示的情况来看,武汉市初中教师在职培训应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高度重视变革范型、问题解决范型和成长范型的教师在职培训。根据目前的情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3.1 实现由学历提高型向业务提高型转变。从本研究得到的数据来看,目前初中教师的学历绝大多数已达标,因此培训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化的提高。因此,建议实施各种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如骨干教师提升工程、名师示范工程,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教育科研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共同加强初中教师的在职培训。

3.3.2 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方式。目前,在实践中采用的培训方式有以学校为中心、以课程教材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等几种。教师培训活动结束后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①直接交流-实地考察学员在任职学校的研究和学习情况,与学员进行直接面谈。②函件跟踪-通过与学员通信,具体了解学员在课题研究中的难题和需要加强指导的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③远程指导-网上交流。④课题研讨-组织专业导师与学员就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指导,让学员互相切磋、交流。

3.3.3 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在职培训。富勒(Fuller)和鲍恩(Bown)1975年对教师"关心"(Concern)的发展作了研究,提出了三个阶段的思想,先是对生存的直接关心,为第一阶段;逐渐发展为对适应教学环境和学校期望的关心,为第二阶段;再发展为关心教学贡献对学生和质量的影响,为第三阶段。这项研究提出教师的"关心"是逐步发展的,有阶段性的。本研究主要是根据教师年龄进行层次划分,共分三个层次,分别是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笔者同时认为,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是教师培训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建议分层分类实施教师培训主要是要从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入手,通过课程的变革实现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变革。从本次调查研究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年龄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

3.4 整合培训机构的力量,形成优质培训资源从国际上看,教师培训机构大致可分为五大类:①大学或者师资培养培训机构。如美国大学兼顾教师培养和培训两大职能;②专门继续教育机构。如英国的"教师中心",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师进修机构;教职员工会组织举办各种研修活动;③教师专业团体。如日本教职员工会组织举办各种研修活动;④广播电视等多媒体远程教育设施。这己成为各国教育的主要机构之一;⑤教师在职的中小学。

从武汉市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五种机构基本上都存在。应该看到的是,各个培训机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必须对其力量进行整合,以形成优质资源。笔者建议采取大学+教师进修学院(中心)+中小学的教师培训机构联合体,大学负责提供教育教学计划、师资,教师进修学院具体负责组织教学管理、提供教学场地和设备等,中小学主要作为培训的实验基地和研究基地。

3.5 以信息化手段引领教师培训工作有关部门应以高等学校为依托,建立标准化实时教学应用平台,让信息技术主动适应教师的需要,用于广泛培训教师;以智能教育平台为工具,进行基础教育资料库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结合先进的教育和课程理念,开发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等。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现有的在职培训学习方式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笔者认为,由于参加在职培训的初中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应大胆创新,考虑采用操作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开放式学习、菜单式学习等学习方式。

操作性学习,侧重用于培养学员的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如计算机操作,多媒体的应用等。

讨论式学习,即教师与学员一起用讨论的方式学习某些科目。比如,讨论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拟订新的教学课题,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设计,如何实施课题实验等。

开放式学习,即组织学员走出校门,参观、访问、考察,听教改实验课等。旨在帮助学员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菜单式学习,即根据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开设一系列专题,供教师自由选择。

3.6 建立教师在职培训质量标准,采取评估的方式鉴定在职培训机构和师资的资质,确保培训质量目前,教师在职培训机构众多,水平参差不齐,相应地也就产生了在职培训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考核问题。什么样的单位可以举办教师在职培训,在职培训课程如何设置,培训质量如何评估,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才能从制度上解决,并且由此促进教师在职培训的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和科学化的道路。根据主体的多样性,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建立一整套教师在职培训质量标准基础上实施多级多层次评估。

增强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实施教师在职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看到的是,教师在职培训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极其复杂的实践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本研究仅仅是选取了一个城市从需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对初中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现状、动机及影响因素等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4-238.

[2]邓娅.市场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J].教育研究信息,2001,(1):14-18.

[3]达肯沃尔德 梅里安著.成人教育-实践的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99.

[4]鱼霞,毛亚庆.论有效的教师培训[J].教师教育研究,2004,(1):22-24.

[5]于静.浅谈我国目前教师培训工作的特点及变化[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3):47-480.

[6]马敏等. 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4,(5):55-59.

[7]胡森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初中教育培训第5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笔者对吉林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职后培训的调查研究为例,分析了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发展现状,针时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培训单位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希望教师培训单位对于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现状能有一个全新的、更为全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一、前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人实施对初中英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初中英语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革命。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素质要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除了要靠教师们自身的努力学习外,教师培训单位的科学培训至关重要,而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应该是教师培训单位所要获得的第一手材料。本文拟通过对吉林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职后培训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当前我国初中骨干英语教师教育发展的现状,旨在对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

二、发展现状分析

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来自于参加2009年8月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吉林省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班”的教师,调查结果显示:

1.学科素养。在教师职前所接受教育方面,绝大多数教师都学习过教育学(92.86%)和教育心理学(85.71% ),而40%以上的教师都没有学习过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在英语学科知识方面,调查的结果显示:54.76%的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英语语言学,对中外教育史和英汉语言比较方面知识的了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在技能方面,有70%的教师认为应该丰富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在他们认为自身最欠缺的能力中科研能力为最高,而且认为科研能力是难以自主发展的。作为现代教师应该必备的教学反思能力,竟有高达81%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

由此可见,在学科素养和教学水平上,初中英语教师的现状是参差不齐的。对于初中英语教师所缺少的知识和技能,在培训中要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在课程安排上,除了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外,在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也要有所倾斜。

2.教育科研能力。作为当今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不能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有自我反思能力、要有行动研究能力以及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等,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所必备的素质。在对“初中英语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认识上,30%的教师对此很感兴趣,并能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和研究;65%的教师有研究的意识,但缺乏理论指导,不能付诸行动。在英语教学课题的制定和研究方面,有英语教研课题并能依计划进行研究的占40.47 %;制定了课题,但研究过程缺乏整体性,效果不明显的占54.76%;只有课题,但没有进行研究以及没有研究课题的教师不到10%。另外,教师们还反映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够充足,有50%的教师每周只用1一2小时,23.81%的教师用3一4小时,另有26.19%的教师表示根本没有时间从事科研活动。在论文撰写方面,有54.7%的教师已1一2篇,发表3一4篇的为7.1%,发表5篇论文以上的教师只有12%左右,还有26.2%的初中英语教师甚至没有发表过论文。

教育科研能力是当今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必需条件。但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已经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也愿意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但进行科研的阻碍因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从事科研的时间不足,对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不是十分了解,而且还缺乏宏观理论作为基础。

3.培训经历和培训需求。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职后培训在教师教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达到培训的目标,培训单位应该充分了解教师的培训经历和培训需求,因此,我们在这两方面对初中英语骨干教师作了详细调查。在培训经历方面,调查结果如下:绝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职后培训(只有7%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且有45%以上的教师参加过5次以上,其余教师参加过的培训为1到4次不等;在培训内容方面,教法和英语专项技能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但有30%左右的教师表示参加过的教法培训和英语专项技能培训效果不明显,还有52%的教师表示通识培训效果不好;参加培训的教师们认为以前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于强调知识的专业化和理论性,对实际一线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培训中主要是“填鸭式”培训,且缺少和专家直接沟通的机会。

另外,在培训需求方面,主要表现为:在培训方式上,60%的教师赞同短期离岗培训,40%赞同在职、脱产和学历继续教育;在培训模式上(多选),90.48%的教师喜爱现场观摩,对专家报告、参与式讨论和经验交流的支持率为50%左右,学校调研和作业论文只有20%到30%的支持率;对于培训内容(多选)的支持率,英语测试基本理论73.8%,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学和论文撰写50%,英语课程理论、英语教学评估和新课程标准不到30%,普通语言学和英语课堂技术不到10%;对于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教师们在听说、阅读、写作和翻译等技能中的支持率呈平均趋势都在50%左右;教师们对培训者的最大要求是了解中学英语教学情况,并能给予受训者以点拨和引导;在培训时间的长度上,教师们的看法各异,但赞成一周的相对多一些。

在培训经历和培训需求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初中英语骨干教师都有过接受培训的经历,但他们的培训经历和对培训的需求并不十分相似。作为培训者,要想拿出既符合每个教师,又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继续教育模式,确实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总结,需要不断的调查和研究。

三、现状反思及建议

教师教育的发展需要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教师队伍现状之间寻求最佳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通过上述对英语教师教育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距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教师职后如何科学的发展值得反思,培训单位应该从全局出发,搞好教师教育的培训工作。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教育应该是涵盖了职前、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教育,单靠职前的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教育是不够的。”它不能满足持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一名教师整个教学生涯的发展需要。所以要使教师们更新已有的旧观念,树立“连续的、终身的和一体化的”的教师教育发展的观念。

2.促进教师的反思性教学。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想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就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在行动中研究。反思能使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所以,培训单位应该促进初中英语骨干教师们的反思性教学水平,使教师们能在行动中反思,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解决教学难题。

3.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自己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排除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扰。但通过以上分析,初中英语骨干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职后培训中确实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使教师们从教育科研的理论到教育科研的实践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初中教育培训第6篇

【关键词】培训教材;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层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4―0039―03

为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并以此为依据,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同年6月,教育部师范司审定通过了两套教育技术培训教材建设方案。目前,这两套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初级和中级已经出版,并成为全国统一培训使用的教材。本文结合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透视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

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2]和中级[3]培训教材分别由八个模块组成,综合各个模块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可以概括为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1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对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教师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诉求,推动了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革命性变化,催生了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均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初级教材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特别是两种不同课型――授导型教学和探究型学习的设计,意在培养中小学教师不同课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中级培训教材围绕单元学习,介绍了如何规划主题单元,围绕特定专题设计研究性学习,创建并利用主题资源,设计单元学习评价以及实施单元教学过程,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中微观层面即指向单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2 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

《标准》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师大版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依据《标准》,涉及到了教育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授导型教学、探究型学习、研究性学习、行动研究等。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游戏、活动等引导教师去体会、理解这些知识。如初级培训教材模块2,就是通过研习案例、小组研讨后,进而介绍教育技术内涵的,使中小学教师在对基本知识有所体会领悟的基础上加深理解。

同时,教材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技术,如PowerPoint、Word、Excel、FreeMind、FrontPage等,教师需要掌握这些软件,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如中级培训教材在模块1就介绍了思维导图工具FreeMind,之后各个模块中均设计了大量的活动让学员利用该工具,使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操作能力,深入体会信息技术对课程的支持作用。

3 交流沟通能力

师大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培训教材设计了大量的研讨、小组合作学习、分享学习成果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信息化环境下,BBS、Email、QQ、MSN、Blog等信息交流工具不断发展完善,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学信息的沟通与反馈。初级培训教材在模块6专门介绍了邮件管理工具Foxmail,中级培训教材模块1中详细讲解了网络协同交流工具Blog,在其它模块也根据需要穿插介绍了一些信息化交流工具,以使中小学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工具与学生、家长和他人进行交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交流沟通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

4 反思能力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教师成长模式,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4]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更是要求教师能够自我反思。可见,反思能力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也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重点之一。写反思日志是培养反思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教育技术培训教材以及培训过程中,我们鼓励教师写反思日志,尤其是中级培训教材,每个模块的“练习与反思”部分都列出了需要教师反思的几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在Blog上该模块学习的反思日志。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是另一种反思方法,有利于培养教师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高级培训力求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5 教育科研能力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应由过去的工艺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创造型转变,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就能以科学的态度去审视、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教育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教学质量,这也正是教育技术高级培训所期望达成的目标之一。中级培训教材为此作好了铺垫和衔接,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尤其介绍了一种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一般步骤。

二 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层次

20世纪70年代末,伯顿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求生存阶段(Survival Stage)、调整阶段(Adjustment Stage)和成熟阶段(Maturity Stage)[5]。从教育技术培训教材来看,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来阐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层次。

1 求生存阶段

教育技术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更新速度快。在信息化社会,要求教师必须适应这一领域的发展变化,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益,改善教学质量。为满足教育教学和自身生存的需要,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参加初级培训的教师,刚刚接触教育技术,对其了解甚微,他们关注的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技术的操作应用。并且此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缺乏信心,不愿意进行尝试,甚至产生畏惧。因此,初级培训侧重引领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教学实践初步体会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技术如何支持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2 调整阶段

教师教育技术中级培训面向的是已达到或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水平考试的一线教师,它以初级培训为基础,但内容和深度有所不同,是对初级培训的深化。中级培训特别重视学员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和提高,理解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能够进行课程单元层面的教学设计,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创设高效学习环境,形成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另外,中级培训教材充分展示了目前教学中常用的各种新方法,如思维导图、Blog和行动研究等。中级培训中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技术知识和应用经验比较丰富,克服了畏惧心理,心情比较放松,并且会寻找新的教学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3 成熟阶段

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的重点之一在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他们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手”。经历高级培训的教师,其教育技术能力应该进入成熟阶段。此阶段的教师,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环境具有充分的了解和熟悉,教育技术应用经验更加丰富,对教学活动驾轻就熟,能够不断地追求并尝试各种新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够处理大多数可能发生的新情况,灵活自如地解决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具有非常强的教育技术能力。

三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与层次关系探讨

前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结构和层次分别进行了论述,那么这些能力结构与层次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笔者认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可以视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能力,是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都要求具备的能力,在求生存阶段就已获得,但在调整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种能力并不是对求生存阶段的简单重复,而是不断提升、发展变化的过程。

处于求生存阶段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知识和应用仅是一种浅层次的认识,当他们看到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做法时,不愿意尝试,即使尝试,也限于照搬或稍作调整就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处于调整阶段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技术知识和应用经验,他们不再满足于照搬和模仿,而会对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切性进行深入思考,对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表现出一种不断反思、调整和综合的行为,反思能力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

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使教师成为研究型、创造型的教育技术应用能手,是教师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的一个重点。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理解和技术操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是培养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反思能力是关键。教师在对教育问题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和超越,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此时,教师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知识、技能处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育技术能力进入成熟期。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9.

[2]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初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初中教育培训第7篇

一、后勤士官培训的现状

我军士官培训是随着我军士官制度的建立而建立,随着士官制度改革而发展,随着士官制度改革深入而逐渐完善的一种教育形式。后勤士官培训与整个士官培训的发展同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培训体制初步形成

构建我军后勤士官教育培训体系是后勤士官培训的重大现实问题。总部建立的院校、训练机构、教导机构三级培训体制,在培训实践中基本落实。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在培养后勤士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规模办学已见成效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后勤士官培训相关院校、训练机构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撤并整合,由分散设置逐步走向集中。专业设置与部队后勤岗位需要基本匹配。归口培训体制初步形成,按照训练任务规划,面向全军的后勤士官培训归口总后院校培训。每个承担后勤士宫培训任务的院校也在积极申请培训任务,同时在己开设专业的基础上辐射新的专业。后勤士官培训走向规模适度、综合集成,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益,同时方便总部管理。

(三)配套制度日臻完善

随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逐步深化,后勤建设和人才培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军委、总部及相关院校、训练机构深入研究后勤士官人才培养的新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士官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相应的配套制度,颁发了一系列法规文件。基本配套的制度、一法规为后勤士官培训提供了保证。特别是军委深化士官改革方案的出台,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必将对后勤士官培训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四)特点规律日益凸现

后勤士官培训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比较中表现出来的,是后勤士官培训规律的具体体现。后勤士官培训属于军队任职教育,也属于国家职业教育范畴,具有下列特点:一是定向性。后勤士官培训要与部队的后勤士官编制及配备结构要求相匹配。二是阶段性。后勤士官培训形成了由初级到中级、由中级到高级依次递进逐步深化的系统体系。三是针对性。后勤士官的任职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都必须贴近后勤岗位要求。四是综合性。后勤士官培训必须使后勤士官在政治、军事、技术、管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是实用性。后勤士官培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实用专向,必须学得会,用得上。后勤士官培训的基本规律体现为三个“必须适应即必须与部队基层建设需求相适应,必须与后勤士宫职业特点相适应,必须与后勤士官岗位任职需求相适应。

(五)培训质量逐步提高

根据职能定位和岗位需要,各后勤士官培训单位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总部、各大单位有重点地加大了相关院校、训练机构的教学条件建设投入力度,生活基础设施、教学设施设备、训练

场地环境、信息化教学条件等得到了改善,后勤士官教育训练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变,由注重理论教育向注重技能训练转变,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

二、后勤士官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跨入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深化士官制度改革对士官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后勤士官人才培养与我军现代后勤建设及部队需要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训机构叠加,培训任务分散

目前,士官训练体系尚不完善,专业布局不尽合理,教育资源配置分散。从总部及各大单位层面看,还没有一所专门的后勤士官院校。将部分后勤士官培训放置到以承担军官培训为主的院校中,士官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教学条件不适应士官以技能为主的培养要求,师资力量不能适应士官学员的实践性教学需要。还有部分后勤士宫的专业培训由各大单位后勤训练机构或教导机构承担,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这种机构重叠、专业单一、相对分散的培训格局,不符合归口培训、统一管理的发展趋势,不符合联勤联训的要求,不利于军事教育资源的优化。

(二)生源起点不高,培训层次偏低

我军后勤士官教育属职业准备教育,即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士兵,进行为期2年的中专或大专学历教育。一是入学文化程度起点要求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明显偏低,应提高到高中以上。二是专业基础没有具体要求,入学前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比例很低。新型后勤士宫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学员的岗位任职为中心,全面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因此入学前的专业经历和专业基础尤为重要,没有相应的岗位经验与专业基础,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三是后勤士官院校教育以中专培训为主,对士官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与实际培训的低层次的矛盾尤为突出,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要求不相适应,不利于士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三)专业设置不全,受训覆盖面窄

我军后勤士官岗位众多,职责细化,任职时间长,素质要求高。随着我军后勤建设的发展、后勤改革的深入和后勤装备科技含量的提升,后勤岗位逐步向专业化、系列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需要规范培训的专业种类多、人员数量大。第一类情况是有岗位无编制。第二类情况是有岗位无培训。第三类情况是有培训不正规。目前,列入军队院校最新专业目录的后勤士官专业与我军后勤岗位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密极不适应,急需在相关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开展培训。

(四)培训形式单一,逐级培训机制不健全

按照军委总部要求,首次选取的士官应经过资格培训,直接招收的士官应进行任职培训;初级晋升中级、中级晋升高级的士官,应升级培训技能等级。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士兵未经专门培训,直接选改为士官。由于没有专门的后勤士官学校,承担后勤士官培训的军官院校数量不多,任务不饱满,大部分后勤士官都分散在各训练机构培训后上岗,士官中先经过系统培训后任取的比例不高。一些信息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对人才的科技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导队短期培训或院校中专层次的学历培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同时,我军的后勤士官培训基本属于岗前一次性资格或任职培训,并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不再经过系统培训而自然晋升,这种“一训定终身”的现状距离“先培训后任职、先培训后晋职”的原则还相差很远。

三、加强后勤士官培训的对策

信息化战争对后勤保障的高依赖性决定了后勤士官岗位的极端重要性。随着我军士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后勤士官教育训练,完善士官任职培训、资格培训、升级培训、新装备专业培训体系是必然趋势。

(一)合理区分任务,避免机构重叠

按照总部调整培训任务的精神,技术复杂专业士官的资格培训、升级培训由军队院校和大单位训练机构承训;一般专业和非专业技术士官的资格培训、升级培训由军以下训练(教导)机构承训:新装备专业士官培训,以院校和训练机构承训为主。

基本设想是:把培训初级后勤士官为主要任务的专设训练机构和教导机构作为后勤士官培训的基础,把承担中、高级后勤士官学历教育为主的院校教育作为后勤士官培训的主体,把丰富的国民教育资源作为后勤士官培训的重要依托,把紧贴岗位的部队自训作为后勤士官培训的有效补充,把远程教育作为后勤士官培训具有发展潜力的新的增长点。

具体任务分工是:训练机构承担非专业技术后勤士官的培训和简单专业技术后勤士官初级培训。专设训练机构承担专业技术后勤士官的资格培训,以培养初级后勤士官为主。后勤士官院校承担初、中、高级后勤士官的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地方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可通过委培和直接选招方式,承担部分专业接近或相同工种后勤士官的培训任务,直接选拔人员进入军队服役前,在专设训练机构或士官院校,接受一定期限的军政训练和任职培训。

由于军队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系统性、规范性地位,要求凡是能纳入院校培训的尽量纳入院校培训。所有培训需求应由各级军务部门汇总上报,总参军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就像各类军官培训归口到总政干部部一样。

(二)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培训体制

着力改变后勤士官院校和训练机构规模偏小、教育资源分散、教育层次偏低的现状,结合正在进行的院校和训练机构编制体制调整,对现有训练机构、士官院校进行重新整合,集中财力一人力和物力,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教育资源雄厚、教育层次较高的后勤训练机构和士官学校。同时,建立和完善后勤学校、训练机构和部队交流合作制度,把士官院校教育、训练机构培训与部队开展的岗位练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逐步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多元一体、合力育人”的育人机制。

1.区域教育培训模式一将部分军区部队后勤训练机构归口大合并,或按相邻军区归口小合并,将各大单位多点分散培训的后勤士官相对集中培训,在全军组建2-3个大型训练基地。承担一般技术岗位后勤士官初级培训。

2.混合教育培训模式。把现有军官院校承担的后勤士官培训任务剥离出来,根据部队岗位需求和后勤士官人才培训规格要求,优化整合学科专业,创建3-5所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后勤士官学校,承担全军复杂专业技术岗位后勤士官和领导管理技术岗位后勤士官初级、中级、高级培训。

3.专业对口培训模式。扩大总后现行后勤士官院校及教导机构士官培训规模,将现有的军兵种后勤士官培训机构按照专业性质归类集中:把军官院校中代训的后勤士官任务剥离出来;将分散在各训练机构的培训任务,集中到对口后勤士官院校或训练机构培训,承担指挥、管理岗位后勤士官和一般技术岗位后勤士官初级培训。

(三)完善培训体系,扩大培训覆盖面

遵循“按岗施训、学用一致”的原则,依据后勤士官任职岗位的能力素质需要,区分岗位、区分培训任务和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构建系统完善的培训体系。

1.学历培训。包括司务长、出纳员、勤务分队长、靶场分队长、汽车分队长、军需仓库保管员、油料检验等专业士官,其任职岗位对人、财、物的指挥与管理职能明显,业务素质要求高,可实施中等专科或大学专科学历教育,学制两年(在校1年,部队学习1年)。条件成熟时,可以实施本科教育。

2.任职培训。各类医疗机构的护理、检验、药剂、防疫、放射和仓库水质等专业的士官,专业技术性强,业务能力要求高,可招收地方相关院校毕业生入伍,或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从事后勤工作的优秀士兵,进行短期岗前军政训练和专业强化训练,学制6-10个月。

3.技能培训。凡国家与部队有相应的技能等级要求,应与国家专业技能资质认证制度并轨,按国家和军队的教学大纲施训、考核,实行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招生对象为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士官,学制3-6个月。同时初级晋升中级、中级晋升高级的士官,应升级培训职业技能,时间3个月。

4.短期培训。食品质量检验员、饮食装备操作维护员、被装洗涤员、农副业生产技术员、船体修理师、汽车修理师等,这类专业性不强、人员流动性大、轮换频繁、失训率高的岗位士官,可根据任职需要设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时间,实行不定期的1-3个月短训或轮训。

(四)多层递进培训,提高学历层次

按后勤士官层级和衔级分层次、分阶段培训,每一层次或阶段既相对独立,又纵向衔接为从低级培训到高级培训,不断为士官提供晋升学习机会,激活他们向上的内驱力。要求后勤士官培训各个阶段相互衔接,自然连贯。表现在体系内部,初、中、高级士官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相互衔接,并与士官制度相配套。表现在体系外部,与国家基础教育相承接,与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相一致,与军官教育和义务兵新训相关联。

初中教育培训第8篇

本学期,我县仍围绕“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开展新一轮的教师培训工作。突出对农村教师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加大了对校本培训管理和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现将本学期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教师培训

本学期,我们围绕“新农村,新师资”这一主题,侧重对农村教师进行了培训。

1、送教上门

本学期,我们对农村初中、小学各组织了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培训人数大约60人。送教学科中小学均为数学、语文、英语,采取的送教方式是先由名师上引领课,再进行教学反思,然后教者、教研员、听课教师互动交流,最后教研员再进行有针对性地讲座,送教学校的教师们一直感到这样的培训更注重实效性,特受欢迎。

2、落实了对口帮教计划

这半年,宾县第四中学、宾县二小学、胜利中心小学三所中小学对永和中学、糖坊一中、松江铜业学校、平坊中心小学实行了对口帮教,四所援助学校已培训中小学教师51人,初中三个学科,小学四个学科,受援学校教师通过听课,听名师做教育教学经验介绍,参与研讨互动等方式切实提高了帮教学校教师的实际本领。

3、农村教师免费培训跟踪问效

我县有118名中小学农村骨干教师到阿城参加了十七个学科的新课程培训,今年,我们已将此项工作纳入了检查评估内容,不仅对各校参训教师跟踪问效的内容进行了逐项检查,而且和学校领导及教师进行了座谈,大家一致认为,这样的培训面再大一些就好了,这是农村教师接受高层次培训的最有效途径。

二、开展师德教育系列活动

十月份,我们对全县35所初中、二十四所小学的900名学生进行了师德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县绝大多数教师均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率能达到98%以上。同时,我们也检查了各基层学校的师德培训情况,各校都能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师德系列教育活动。如:师德经验交流会、爱的奉献主题论坛、我的教育故事等。

三、骨干教师培训

十二月份,完成了2006年即将认定的县级80名骨干教师培训。本次培训采取专题讲座、观看光碟、学科示范教学、互动交流研讨等形式,完成50学时的培训任务。

四、新教师培训

继上学期对新教师集中培训后,本学期,又完成了30学时的学科培训和60学时的分散培训。十月份,我们检查了各校对新教师跟踪培训情况,各校领导一致认为,新教师通过培训后,教育教学能力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五、教师岗位培训

开学初,初中数学、语文、外语、历史、物理、化学共6个学科300余人,小学数学、语文、外语、自然、思品、音乐、美术共7个学科500余人,进行了20学时的新教材教法培训。培训中对新教材的特点、使用原则、应采用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还观摩了新教材的教学光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讨交流,使广大教师对新教材有了深刻的感悟,从操作层面上整体把握了新教材的体系和教学要求。

六、新课程校本培训检查评估

十月份,我们对全县35所初中和24所小学进行了新课程校本培训情况检查。绝大多数学校培训管理机制健全,培训过程扎实、真实。多数学校能结合本校教师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如:青阳中学的分层教学,异步达标培训活动,宾安二中的情感激励教育活动,胜利二中的骨干教师多媒体展示活动,糖坊二中的教师学科外延,拓展学科培训等,都能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为目标,努力探索校本培训模式,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培训效果。

七、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

十月下旬,根据市教研院的统一安排,我县举办了第二期“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全县有25名教师参加了培训,在短短的六天培训中,许多教师都拿出了相当优秀的作品,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

八、完成了2006年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上学时学分注册工作

九、完成了2006年市级骨干教师通识培训的辅导工作

十、完成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换证工作

虽然我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领导对培训工作还不够重视,重教研轻培训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使培训工作只停留在业务学习和基本的教研活动,特别是初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远程培训还有一定的难度,使网络资源的运用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效果。三是对农村教师培训还需要加大力度,尤其要在实效性培训上下功夫。

下步工作打算

1、召开农村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现场会

2、开展“爱的教育”师德报告演讲活动

3、县级骨干教师培训

4、送教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