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1 09:07:30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第1篇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教学策略;有效性

一、目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音乐教育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初中音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认为初中音乐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这就在直接导致了初中音乐课堂教育发展缓慢甚至是停滞不前的不良现象。

(二)在教学方法上忽视了技能的培养。初中音乐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单纯的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繁琐的理论知识和以歌唱为目的的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泯灭了初中生的个性,不利于他们在音乐的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老师主观上不重视教学的现象,由于音乐不用考试,音乐教学的压力就会随之减小,所以在备课上不够认真,在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上也只是应付,不能够了解学生在音乐中的优缺点,造成学生的音乐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音乐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不好。由于音乐教育者的不重视,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的科学研究上没有钻研和成果,这也是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四)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还缺乏针对性,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在教学内容上对难、易点的划分不明显,对重点知识缺乏讲解,在讲课中机械、教条的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和创作激情,没有将音乐教学与实际生活想联系,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改革教学观念,实现有效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摒弃传统的对音乐不重视的错误观念,认识音乐学习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理念上,要建立开放、互动的现代教学观念,这是音乐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基本前提。老师要明确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音乐教育中要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音乐学习观念和目标,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学习氛围,使他们乐于学习音乐,这是实现音乐课堂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精心钻研备课,开阔学生思维。在音乐课前,老师要认真备课,深入研读教材,精心预备生动的音乐课堂。通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音乐课堂,才能够在真正的课堂上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音乐教师要从以往的对学生传授音乐理论知识和歌唱技巧的教学模式里走出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拓展他们对音乐的想象空间。老师首先要充分的、有效的利用教材,挖掘潜藏在教材中的可用信息;其次,可以正确的利用显性的教材资源,比如校内的音乐教学设施、图书馆中音乐资源等,来开发新课程资源,来进行更好的教学;还可以启发和指导学生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创新,使学生在学习中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课堂互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景,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对创设情景的观察和体验,拉近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创设的情景与所教的音乐课程的内容相融合,这样使学生对音乐课程更容易理解,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具有开放性,它不仅局限于机械的教与学,而是在更多的对话、交流与合作中展开的。音乐课堂上的对话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堂互动使师生体验到探索和求知的乐趣,有效地促使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四)通过具体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传统音乐教育初中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只是机械的、过分系统的进行授课,而不考虑和关心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的策略中,就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乐于探究音乐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具体实践,既锻炼了学生的歌唱技巧,又培养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有效的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使音乐教学富有趣味性。音乐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场听觉盛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多媒体教学等先进的教学设备。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现代的教学设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所要欣赏的音乐资料利用多媒体技术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加了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更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作品带来的震撼,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不再局限于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的兴趣以及对音乐进行创新的潜能。

三、结语

总之,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音乐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精心钻研备课、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并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一个和谐的音乐学习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水平,从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金.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0(23).

[2] 郑旭英.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08).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第2篇

1.“大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德育模式的构建 

2.论音乐欣赏课在大学生德育培养中的功能及实施途径 

3.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与研究 

4.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初探 

5.音乐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6.发掘音乐教育的德育价值——论一种可能的德育方法与途径 

7.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8.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0.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 

11.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12.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学德育方式研究 

13.音乐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小学音乐教学与德育的渗透研究 

15.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 

16.论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德育内涵及功能 

17.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18.试论音乐的德育存在  

19.依托流行音乐的美育功能 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 

20.高校音乐课程的德育渗透研究 

21.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课程论审视 

22.在音乐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渗透 

23.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开发及多样性 

24.论音乐的德育属性  

25.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问题研究 

26.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27.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28.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29.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30.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育中 

31.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实施途径 

3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音乐教学为例

33.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德育课内容为主体,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

34.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德育的魅力——浅谈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35.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  

36.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37.音乐对改善高校德育课堂之现状的作用研究  

38.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的开发 

39.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40.寓德于乐 以乐养德──谈音乐的德育功能和方法 

41.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42.音乐与德育教育关系解析 

43.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内容的体现

44.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渗透的措施分析

45.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6.学校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意义探析

47.音乐小天地唱出大道理——小学音乐教学渗透德育

48.强化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助剂作用,增强道德教育实效 

49.试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50.试论高等院校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51.以美育德——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及其实效性研究 

52.音乐的德育功能  

53.研究生德育中的音乐素养培育途径及作用探析——以上海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为媒双育人”活动为例 

54.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55.浅谈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  

56.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方略分析 

57.浅论音乐的德育功能  

58.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研究  

59.论述高教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60.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61.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 

62.增强音乐学专业课程德育功能的对策 

63.基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64.让无痕化的德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  

65.给德育插上音乐的翅膀——让音乐成为德育的有力辅助手段初探 

66.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  

67.流行音乐教育应用于德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68.浅议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69.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 

70.将音乐引入高校德育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1.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思路探索 

72.试论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73.新课标视角下德育思想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74.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德育中的应用 

75.德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渗透研究 

76.谈音乐欣赏课的德育功能 

77.浅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78.高雅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思考 

79.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及途径 

80.论中专院校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81.音乐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82.德育功能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83.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84.音乐院校体育教育中实现隐性德育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

85.“以和为美”——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86.音乐,化腐朽为神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德育功能  

87.寓教于“乐”——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88.隐性教育在音乐艺术院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  

89.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0.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渗透  

91.音乐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92.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论

93.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探析  

94.音乐的德育功能 

95.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96.让德育走进音乐课堂  

97.让音乐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营养剂 

98.浅谈音乐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99.试论音乐在德育中的功能  

100.浅谈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艺术魅力  

101.论生态德育在音乐课程中内涵与策略 

102.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与思考 

103.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与作用 

104.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105.浅谈音乐教师的德育意识 

106.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07.例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种方式  

108.试析高校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109.完善高校音乐教育对德育作用的对策建议

110.浅谈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111.吴地传统音乐的当代德育价值  

112.音乐教育中德育功能探析  

113.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114.浅谈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15.让“生成事件”成为音乐课堂德育的鲜活教材 

116.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117.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树人的内涵研究 

118.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119.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120.德育教育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121.从救亡音乐谈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122.浅议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工作

123.浅析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24.论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落实

125.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研究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第3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音乐教育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传统,但长期以来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国际影响却十分薄弱。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起步于20世纪初,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外界仍然对我们知道得很少。另―方面,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进步需要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并吸收对我们有益的东西。特别是在当代科技文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要建设发展既具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又具有现代教育科学水平的音乐教育无论是专业音乐教育,还是学校音乐教育,都必须与外界交往。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音乐教育家之一,姚思源教授以自觉的开放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音乐教育的国际交流。姚老师清醒地看到:研究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必须研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必须放开眼界,了解国际,了解世界。因此,他始终密切关注着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对国际音乐教育思想敏锐的洞察、把握和主动的学习、介绍

早在1986年春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和中国音协联合举办“奥尔夫音乐教育学习班”。但在当时却有一种偏见,认为学习、推广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会破坏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为了解除这种顾虑,姚老师身为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亲自从《现代音乐教育》(Music Education in the ModernWorld)一书中选译了《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和它的国际意义》一文,介绍奥尔夫教学法。文章指出: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允许为各式各样的方法论去阐明的教学观念。奥尔夫教育体系的第一个革新是用于基础音乐教育、由带音高的打击乐器为基础组成的特殊乐器组。第二个革新由语言练习构成。奥尔夫认为,文字的字面意义甚至不如文字所内涵的节奏、声音更为重要。因此,语言练习不仅有助于音乐教育,也有助于儿童学习本国和外国语言,并能帮助儿童进入诗歌艺术的世界。第三个革新在于把音乐和动作(舞蹈)联合成一种特殊形式,极力把音乐与舞蹈初步形态从原来的范围中拖引出来。儿童不但学习选择适当的动作以适应音乐,同时也学习选择合适的音乐以适应舞蹈动作的初级形式。在音乐文化所有的多声部和单声部的初级形式中。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允许做各式各样的变奏。换句话说,初级的音乐都可以发展成各种风格倾向:反过来,爵士乐、摇滚乐等各种倾向的现代音乐,也都可以依据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化作音乐的初级形式。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的最高形式是初级音乐戏剧,它不仅使声乐和舞蹈因素结合成一体,而且也包含着艺术教育的其他成分(哑剧、表演、服装、舞台设计)。所有这些革新,都与儿童创造性能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据我所知,这是国内较早概括而又准确、深入地介绍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文章。我想,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术的敏感和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自觉的开放意识、智者的勇气和高贵的学术品格。

二、积极参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的学术活动并宣传其教育主张

姚老师是国内较早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接触,积极参与其学术活动的学者。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成立于1953年,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音乐教育学术团体,会员遍及世界六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宗旨强调广义的音乐教育,把音乐教育视为人类生活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力促进全球音乐教育的发展。ISME第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于1990年8月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显示了在当代科技文化和经济生活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音乐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关注。姚老师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应邀与会,并用英语宣读论文《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向审美境界追求》。这在新中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史上应当说是十分有意义的第一次。

回国后,姚老师深刻总结、积极介绍会议议题和主要成果:

1.国际上关于音乐教育的概念非常广泛,不仅包括我们所习惯的“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从早期儿童到大学的音乐教育,从大众传播媒介的音乐到音乐治疗,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音乐教育问题。因此,音乐教育不仅是音乐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都应该关心的事情,应把音乐教育看作是人类生活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音乐师资的培养始终是被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与教育对象联系起来考虑的,称作“师资培训与学校音乐教育”,其中包含从事音乐医疗的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等。

3.由于人类文化是由各民族的多元文化所组成的,因而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非常重视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引入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重视欧洲音乐文化传统对音乐发展的贡献。

4.大众传播媒介对教育的重大影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又一重要课题。广播、电视、声像(视听)、磁带、电影等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如此巨大,如何唤起这些部门积极为音乐教育服务,以及具体的措施方法,都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

5.音乐医疗被视作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往往与弱智儿童等特殊教育对象相联系。

6.人们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现代科技、电声、电脑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电脑在儿童初级课题教学,到专业教育的总谱读法、音乐作品分析、作曲教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深刻的民族情结

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姚老师深感外界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缺乏了解。因此,他十分重视向外界介绍中国的音乐教育。他强调比较音乐教育研究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建设、发展我国音乐教育,同时也不能忽视通过比较研究,向外界介绍我国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成就和问题,使世界多了解我们,并为国际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姚老师身体力行。利用讲学、出席国际会议等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介绍中国音乐教育思想,介绍中国民间音乐、民歌、中国当代作曲家运用20世纪技法的创作等音乐文化成就。

1992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举办的“中美教育问题研讨会”上,作为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会

的中方主持人,姚老师先后用中英文宣读论文《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的新气象》,积极介绍中国音乐教育思想与成就,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中国的音乐和音乐教育从“为政治服务”的狭隘思想影响下解放出来,又从音乐教育为“开发儿童智力”的片面观点中解放出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总结、研究和争论达成共识: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应该是执行美育任务,即通过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以美育为核心,积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的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的和谐、完善的发展,不是为少数人,而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使所有的学生人人都能有学习音乐的机会。他十分自豪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思想空前活跃,政府教育领导部门逐渐重视学校艺术教育,音乐师资培训步伐加快,音乐课的开课率增高,城市出现少年儿童学乐器和举办演出活动的热潮,音乐教材的编辑出版和理论研究日益繁荣,国际间的交往增多。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这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进步、繁荣的最好时期。但同时他也不回避问题:由于历史‘‘欠债”太多,困难、问题、困惑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轻视、忽视音乐教育的思想仍不可低估;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仍很落后;音乐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差距,不能满足需要;流行音乐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冲击很大等。姚老师当年敏锐地提出的这些问题,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是问题。

1996年姚老师又应ISME之邀,用英文写了《中国学校音乐概观》(Overview of School Music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一文,刊登在《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全球化考察》(Music in School and TeacherEduca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一书中,全面介绍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

四、重视比较音乐教育的研究

姚老师对音乐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视不仅停留在翻译和介绍上,他还十分重视理论的研究和思考。他是国内较早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比较音乐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他早就意识到: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是一个跨国家、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这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将使人们对音乐教育领域的认识更深刻、更开阔。

1987年姚老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州威梯尔学院(WhitterCollege)访问考察。通过听课、讲学、谈话、参与活动和阅读相关材料等方式,了解音乐系的办学状况,在一些问题上与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威悌尔学院音乐系与中国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的比较研究》,在比较音乐教育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姚老师总结威梯尔学院的办学宗旨有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二是注意对社会需要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三是注意追求从他们希望寻求的世界性观点出发的功利主义目的。学院的所有学生都可以选学有关音乐表演和音乐理论的课程,包括合唱、乐队等,学生们并不把音乐当作主科,而是为了兴趣和提高自己的音乐文化修养而学习。那些在器乐和声乐方面有基础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以音乐作为主科。音乐系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广泛的准备,十分注意社会上实用的音乐课程,如提供作曲、指挥、音乐教育、音乐史论等,学生还可以在导师辅导下发展自己在音乐特殊领域所需要单独开设的课程,如教堂音乐、音乐管理、音乐学等。

在这一基础上,姚老师系统总结了威梯尔学院音乐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特点:

1.重视音乐文化、史论、音乐作品风格的学习,有些课程常常熔技术、理论、音乐风格与历史于一炉。例如声乐课除了学习声乐技巧以外,还要求对不同历史时期和流派的歌曲文献和风格进行学习和研究。音乐史课不只学习音乐理论与文献,重点是引导学生去听作品,了解各主要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并用实例说明在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织体等方面的特色。再比如“20世纪音乐”,既有流派及其发展状况的讲授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典型作品的分析,也要求学生聆听、弹奏并练习写作。和声课除了一定数量的笔头练习,更注重听觉训练、键盘弹奏和分析,并注意增补20世纪和声流派和风格的简明介绍。

2.多数课程是分级、分段的一学期、一学年的课程,例如音乐理论分初级理论一班、二班,高级理论一班、二班(一个学期4个学分)。这样便于因材施教,运转周期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3.注意多种音乐文化的教育,设有种族音乐学(Ethnomusic010gy)、爵士音乐史、美国流行音乐史、教会音乐等课程。

4.重视合唱、合奏的表演实践和演出活动,在合唱训练中,对于和谐均衡、音准、节奏感的表现都有较高的水平。

5.音乐教育课程形式多样,如“小学音乐教学法”、“中学音乐教学法”,以及钢琴、小提琴课内都包含教学法的内容。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借鉴,但不能盲从。姚老师认为,虽然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有许多差异,但是他们的某些做法和经验具有参考借鉴价值。姚老师也十分清醒地看到:与美国的现状不同,中国教育仍处于大规模持久的发展阶段,为基础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音乐教师,有着迫切、广阔的前景。因此,必须坚持和加强为基础教育服务,提高办学效益,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环节,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我认为,像这样深入、具体、有内涵的比较研究,在20年后的今天,对于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仍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

教育教学行业快速发展与变化,素质教育改革不断进行,对初中音乐教育也有了一定的研究,有效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所有课程中必须达到的教育方式,而对初中音乐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也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另一方面也对初中音乐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欣赏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情,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增加对音乐的记忆力,培养对音乐的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教学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对现有的音乐教学进行革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有一定的基础。

一、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

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让许多高校对辅课程也相当重视,基础音乐课堂也开始大力发展,在学校的重视下,初中音乐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升。然而还是有个别学校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首选表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上,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内容情绪波动比较大。其次,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堂的古典欣赏内容不感兴趣,他们往往只关注当代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很难通过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对古典音乐欣赏普遍兴趣度不高。第三,对于音乐欣赏课堂结束后,学生并没有进行探讨和交流,仅在课堂上听完就完事,或者还不能领会期中的喻意,不能很好的进行表达。第四,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兴致较高,当音乐欣赏课堂欣赏的是他们喜欢的作品,学习兴趣才会提升。

(二)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现状的原因

通过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许多初中生并不是不喜欢音乐知识,他们对音乐知识也是乐于接受与吸收学习的,但是往往很多学生不喜欢音乐课,问题都处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原因有:第一,音乐教师在课堂题材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如果不了解学生真正需求,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音乐教学的目的。第二,初中音乐教师的教育手段还是相对传统教育,没有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这样一来,教育模式还偏向传统模式,不能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育教学,让学生吸收到真正的音乐知识。第三,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有了新的变化,音乐教师如果不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兴趣。第四,学校还是重视文化课,对音乐教育教学都不太重视,学校和家长更在意学生的文化成绩,导致音乐课程偏少,甚至被其他课程占用,音乐课程没有保障。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运用综合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要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手段,来达到吸引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演唱,增加对音乐作品的记忆力。音乐欣赏课堂并不是单一的让学生听,更要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来,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旋律。同时也可通过乐器演奏的形式,来表演音乐作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内心感受音乐的美观。而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适当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对音乐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可以进行表扬,并分享他们的感想,对音乐课堂表现相对差的学生,要耐心教学,及时调整他们的心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优生带差生的形式,进行音乐小组的划分,通过兴趣的分享和学习影响,通过探讨和交流,提升整个班级的音乐学习思想,让全体学生都能学到音乐知识。

(二)通过音乐作品的多样化欣赏来提升有效性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体,他们有自己个性化的思想与个性化的兴趣爱好,这就可以通过音乐欣赏课堂的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从而提升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比如领略不同民族风俗特色的音乐作品,欣赏国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甚至一些大型的交响音乐等等,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作品欣赏,让学生学习到不同音乐风格和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对音乐欣赏教育教学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三)通过高科技教学手段,提升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在教育行业中早已引用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教育教学也可运用到音乐欣赏课堂中,音乐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采用图文加音乐加动画效果的形式,全面展示音乐知识,更加生动轻松,让学生迅速融入到课堂中,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印象。比如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手段,比如欣赏音乐电影作品,并分组排演一段音乐电影中的桥段,不仅提升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欣赏到立体、全面的音乐知识,还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进一步提升音乐欣赏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音乐教师要通过不断改革,不断提高自己音乐教育有效性,勇于创新教学,围绕学生需求,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音乐教学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不断提升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追求。在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时刻要求自己,并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分析,让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更加有效,让音乐课程更加融洽积极,让初中生对音乐知识水平和音乐素质水平迅速提升,通过有效性的教学,让初中音乐教育目的得到实现。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第5篇

>> 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论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与改进 将多元化流行音乐元素引入职业院校视唱练耳教学课程的分析 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 论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创新策略 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 中职阶段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内心音乐听觉”的培养策略研究 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研究 浅探高职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视唱训练 舞蹈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 师范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材应用现状研究 也谈高职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初探 论戏曲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浅析 音乐学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初探 与音乐专业考生谈视唱练耳的学习 浅谈音乐高考专业中视唱练耳的训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硕士论文).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6-18.

[4]杨立梅.首调唱名法的学习心理基础.中国音乐教育,2002,2:37.

[5]赵楠.从流行音乐的角度谈视唱练耳能力的培养.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2:121.

[6]王欣昕.传统视唱练耳音程训练的流行变革.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4:106.

[7]杨林.流行音乐专业方向视唱练耳课的特殊问题及教学设想(硕士论文).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9.

[8]王欣昕.流行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30.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第6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前音乐教育;视唱练耳;视唱;教学研究

一、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常见的音乐类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舞蹈、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创编和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法等。其中乐理、视唱和练耳作为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均在第一、二学期开设,为之后的其他音乐课程打基础。

(一)视唱课程的意义

视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读谱、音准、节奏和音乐感等能力的课程,是理论和专业技能相融合的课程,是所有音乐课程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能训练,是积累音乐语汇和音乐听觉经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所有的音乐学习中,无论是学习声乐、乐器、创作、和教学理论研究,都不离不开视唱训练。在视唱课程中,不仅训练学生的读谱、音准和节奏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因此,视唱课程在任何方向的音乐教学中都不能忽视。

(二)学前教育专业视唱课程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一线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活动是最为常规的活动之一,因此音乐技能是每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其必备的技能。再者,视唱训练又是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视唱课程应该得到重视。

国内大部分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均参考音乐专业的分科为基础,只是在内容安排和考查方面降低课时量和难度,例如在大多数院校的培养计划中都将乐理、视唱和练耳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在笔者对经过教育见习、习的大三、大四学生,以及进入幼儿园工作的学生中了解到:他们大多数认为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等技能课程训练不足,需要强化或者优化。可见,视唱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视唱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上文提及的,国内大部分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设置均从音乐专业中“简化”而来,虽然课时和难度均有所降低,但是由于面对的是未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学前教育学生,所以在实施这些课程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作为音乐课程基础的视唱课程也不例外。

(一)读谱的问题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并未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对于音乐的技能只能停留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又经历了高考的高强度文化课学习,学生只剩下薄弱的音乐基础。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五线谱的读谱有一定的障碍和排斥感,小部分学生对简谱的读谱仍然非常生疏,甚至还有不能把简谱的音名和唱名对。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数学生能熟练掌握简谱的读谱,能基本掌握五线谱的读谱。但仍有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在五线谱上写上简谱音名来帮助读谱,这是严重阻碍五线谱读谱能力训练的坏习惯。

(二)音准的问题

音准是“歌唱和乐器演奏中所发的音高,能与一定律制的音高相符”3,也是音乐学习者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的反映。良好的音准是学好音乐的保障,也是学习音乐的必经之路。在学前教育的视唱课程中,音准训练是必备的训练之一。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音高反应不灵敏,甚至分不清两个音的高低,不能判断自己是否唱对。还有部分学生的唱谱时,出现跑调问题,之后就不敢唱出声来。在初学阶段,出现音准问题是很正常的,这在经过专业训练的音乐专业学生中仍会出现。但是部分学生为了避免出错而选择“讳疾忌医”,导致音准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影响今后的音乐学习。

(三)节奏的问题

节奏是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规律的组合,是音乐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与音准一样,也是一个音乐学习者的素养和技能的体现。在学前教育的视唱课程中,学生主要划拍和复杂节奏方面出现问题,如部分学生不能均匀的划拍,而是受到音乐节奏的影响,跟着发音点划拍;部分学生在碰到切分节奏,特殊划分节奏和密集发音点的节奏时会出现混乱,甚至不知道这些节奏是怎样唱的,从而导致视唱训练中不能连贯流畅的完成整首作品。

(四)音乐感的问题

音乐感即音乐感知能力,包括音乐感觉能力和音乐知觉能力,其中“音乐感觉能力音乐感觉能力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器官辨别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细微差别的能力。音乐知觉能力是指人们对音乐的复杂形式(如节奏、旋律、和声、织体、力度、速度等)的细微变化的辨别能力以及对音乐作整体感受的能力”4。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学习者最基本的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所要培养儿童的能力之一。

三、学前教育专业《视唱》课程的教学策略

为了解决上述的常见问题,笔者提供四个方面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的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掌握音乐技能,为今后的音乐学习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循序渐进,从简到繁

学前教育专业的视唱课程虽然是处于高等教育阶段,但是学生仍为音乐的“初学者”,所以在初学阶段不能对学生提太高的要求。

如下例中(例1-1),前三个小节分别出现大跳音程(g1-c2、d2-g1、g1-e3),通常初学者对于大跳音程的音准把握都有一定困难,所以可以通过音阶练习或者分解和弦搭桥练习来解决大跳音程的问题(例1-2)

例1-1

例1-2

又如例2中,速度较快,音符密集,如果让学生一开始用原速快板来演唱,大部分学生的读谱能力不能胜任,因此在这个曲目中先要放慢速度。可以先选择一个中等的速度如中板,如果学生任然不能流畅演唱,再将速度降为行板,如此类推,直到学生能流畅准确演唱之后,再将速度逐渐变回原速,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读谱能力,也能让学生体验同一音乐在度速度下的感受,帮助其理解速度对于音乐表现的重要性。

例2

(二)重视基础,强化训练

在进行剧烈运动之前,需要先做热身运动;在歌唱之前,需要开声练习,在视唱练习开始之前,同样也进行基础训练。常规的训练包括:音阶练习(例3-1),音程练习(3-2),节奏变化练习(3-3)等,这些练习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音准、节奏方面的问题。

例3-1 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在不同的调式上进行练习

例3-2 三度到八度和下行练习略

二度练习

例3-3 在以上两种练习中改变节奏

附点练习

(三)精心选材,提高兴趣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刚接触专业音乐领域,对于很多深层次、音乐形象不太鲜明的作品不太感兴趣,但是这些作品又往往出现在大多数教材当中。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用一些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又符合教学需求的作品。

例4《很久以前》是经典的英国儿歌,通俗易懂,旋律优美,以级进为主,在第9-12有难度较大的音程跳进,适合初级阶段的视唱训练。

例4

例5是新疆民歌《青春舞曲》,这首歌曲在初中阶段的音乐课程中已经出现过,但是是简谱记谱,而此时的五线谱版本,速度较快,音符密集,一个降号的D羽调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属于中等难度的曲目。但是由于是比较熟悉的曲目,对于旋律的音准来说问题不大,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和节奏控制能力,此曲目在训练时,可以使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慢到快,最后从快板逐渐加快到急板,符合音乐热烈欢腾的情景。

例5

(四)以赛带练,以练促学

音乐是一种带表演属性的艺术,比赛和演出可以看作是音乐学习过程的“里程碑”,从中既能检验学习成果,又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前教育的视唱课堂中也可以引入相关的环节。如在课堂中作业回课,可以采取接龙的方式,将练习的作业划分成若干段落,让每个学生之间或者每组学生之间进行接龙视唱;又如定期举办视唱音乐会,通过展示学习成果,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也让低年级的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再如鼓励学生举办参加音乐比赛,通过比赛来动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习效果,相互相成,既能收货学习成果,又能提高专业技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视唱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对于音乐学习,对于音乐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作为教师,视唱课堂中应该更多的包容“初学者”,用心研究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也应该积极面对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努力成为一位合格的音乐教育者和学前教育者。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

②罗晓海.视唱练耳教学与训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④秦润明.21世纪・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与精品课程大系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参考文献】

[1]罗晓海.视唱练耳教学与训练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3]秦润明.21世纪・高等院校科研成果与精品课程大系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通用教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

[4]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第7篇

舞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常常反省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存在什么问题,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究,我发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往往片面地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素养的培育。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我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这一尴尬大家可能都曾遇到过。

究其原因,自然很多。

“我喜欢流行音乐,书上的歌曲太老土。”“音乐课纪律太吵,我不喜欢。”有的同学干脆说:“我唱歌不好听,所以不喜欢唱歌。”很多学校到了期中考试,音乐课干脆变成了语文、数学课……总之,原因很多,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都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是否思考过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也让学生真诚地说一句“我喜欢音乐课”呢?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这本书中提到,学科综合是解决音乐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知识技能传授的最佳途径。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要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

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艺术元素,会给音乐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舞蹈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丰富情感,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二、立论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早在1900年,瑞士的达尔克洛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就是把音乐与身体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节奏的因素,向学生介绍音乐、语言、舞蹈和表演,使他们能够掌握一种音乐和表演的即兴性,并且带有一种自己的独特的创造性。

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是他们进行体态律动训练的工具。

他把孩子们的身体形象的比作一个管弦乐队,身体的各部分代表乐队中的各种不同乐器。

手指、脚趾、手、手臂、脚、足跟等就好比是乐队中的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可以分开独奏也可以一起合奏。

经过训练,孩子们都可以指出哪种工具表达哪种节奏效果最好。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同样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两难局面。

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懂得:社会的发展应“不法先王之法”因为 “事异时移”,而墨守成规的 “守法弗变则悖”。

那么今天,同样面临着知识更迭大潮的冲击和严峻的社会形势,音乐教育如何发展、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传承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外来艺术的滋养,更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当前,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目前社会上用人制度相对的不成熟,客观上造成了各学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要创牌子,升学率必须抓上去,主课成绩就必须提高。

于是出现了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去抓学生主课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

音乐课成了其它主课的“附属品”。

同时学校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与学生素质增长的需求相比也明显滞后。

然而“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乐的重要性在于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更重要的是音乐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很多知识的载体。

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活跃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如何努力争取上好每节音乐课,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一下子给音教园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从《课程标准》新理念的确立,到教材内容的重新选编;从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都围绕着激发兴趣轰轰烈烈地展开着,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

在艺术教育中,音乐和舞蹈在艺术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在艺术教育中也是不可分离的,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看得见舞蹈。

舞蹈这种直观性的艺术,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好动好奇、模仿性强等生理心理特点。

《乐记,师乙篇》记载:“故歌之为言也……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说的是唱歌到激动时,不知不觉手也舞起来,脚也跳起来了。

由此可见,舞蹈是唱歌时感情的升华。

舞蹈是以发展学生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中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舞蹈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活动。

(二)理论依据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审美为核心,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的实践活动。

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音乐教育日益走向综合,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舞蹈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等一身,被人们称之为看得见的音乐,流动的音乐。

舞蹈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舞蹈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划分,前者属于听觉艺术,后者属于视觉艺术。

然而二者又相互结合,水融。

舞蹈借助于节奏,通过人体动作表现情感。

而人通过欣赏舞蹈画面或亲身参与舞蹈实践表演,则更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情感意境的理解。

三、研究内容

1、用舞蹈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2、用各类的舞蹈律动学习歌曲。

3、用形象的舞蹈动作帮助学生记忆歌词。

4、用即兴的舞蹈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利用相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行动研究法。

强调规范性系统性,创设音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所描绘的世界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审美体验,加强舞蹈成品赏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3、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方式,收集各研究阶段的学生反映。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

不断反思自己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

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进行总结和提炼。

5、考核法。

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检查各研究阶段取得的效果。

五、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年12月-20**年1月):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工作:确定实验对象为七年级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目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确定学习的歌曲和舞蹈;设计课题研究计划、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第二阶段(20**年2月—20**年5月):开题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1、对研究方案进行学习,明确此次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目的。

2、分别制定整体方案和阶段性方案。

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定期汇总,定期考核。

3、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问答的形式,摸清七年级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理解;统计调查问卷;根据摸底调查结果。

分析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并对阶段性实施方案进行细化;按阶段性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4、收集网络视频资料;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按阶段性计划,汇总资料,整理实施过程资料。

5、撰写阶段性考核总结。

第三阶段(20**年6月):研究深化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好结题工作。

六、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点

沃尔特.特里说:“通过舞蹈训练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改进动作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韵律感、节奏感,增强学生的模仿能力,培养正确的基本姿态。

在情感方面,舞蹈对学生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都有帮助,对学生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助益。

跳舞除了身体和感情并用,显然还要精神集中。

如果身体按照规定的形式舞动,一定要提高警觉,训练有素敏捷过人。”众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因为接受舞蹈教育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思想活跃、动作敏捷、成绩优良。

中小学音乐课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的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审美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和谐的发展。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服务的,它通过以术来表现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展示生命的内在活力。

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

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的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因此,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的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从自身的音乐课堂出发,以学生为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出音乐课堂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课堂,让学生从中受益。

七、研究保障

1、专业支持:研究者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十多年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与本校及所在县区同专业的同仁进行了交流与探讨,邀请了前辈进行专业指导。

初中音乐教学课题研究第8篇

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研究音乐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音乐教育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体系来自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总结音乐教育实践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它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形态,音乐教育实践的发展,使它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另一方面,它又是音乐教育理论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对音乐教育实践起着规范和指导的作用。

音乐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非常年轻,但在人类文明史上却具有漫长的历史。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就有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出现。现代音乐教育学,它的母系统音乐学和教育学成为独立的一门科学均创始于19世纪。1863年德国音乐学家F.克吕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1826―1901)所编《音乐学年鉴》被视作西方近代音乐学的发端。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和裴斯泰洛齐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探索,初步建立了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音乐学和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其边缘学科音乐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创造了条件。音乐教育学与近代教育学发生的自然历史过程是极为相似的,大致经历了“教”之法――“教”之学――“教育”之学――“教育学”等阶段,才形成“教育学”的初步格局。现代音乐教育学形成年代其说不一,一般认为是20世纪逐渐发展形成的。

在我国,伴随新学制而产生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发端于19世纪末。1897年清政府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教授法”课程。1904年清政府明令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和“各科教授法”。1907年中、小学正式设置了音乐课程,定名为“乐歌”、“唱歌”课。前后,我国各科教学法课程建设得到了发展。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重”、“美育救国”等主张,推动和促进了艺术教育的发展。1922年的“壬戌学制”,采纳了陶行知先生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一字之变,说明学科教育研究注意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是学科教育研究的一大进步。当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其中包括“歌唱教学法”课程。仅从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初级中学音乐课程纲要》(1923年6月4日)、《小学音乐课程标准》(1932年10月)、《修正高级中学音乐课程标准》(1940年9月),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教学法研究的水平。例如《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第四款规定的“教学要点”就有25条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对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相当重视的。

1939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了《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施行要点》,正式将课程定名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目的在于纠正师范教育中只重视教法研究而忽视教材研究的问题。1946年当时政府机构教育部颁发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进一步明确规定分科教材教法是专业训练科目,并对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一些音乐教育家结合介绍国外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相继写出一批音乐教学法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如:《怎样唱?怎样教?》(刘良模)、《新课程小学校音乐科教学法》(胡敬熙)、《音乐教育通论》(贾新风)、《音乐教学法》(陈仲子)、《小学教师应用音乐》(朱稣典)、《儿童唱歌表演法》(高梓)、《小学教材及教学法》(赵廷为)、《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缪天瑞)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1950年8月颁布的《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明确规定《中学教材教法》为该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此外,还规定中等师范必须开设小学教材教法课程。1952年7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印发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对开设此课做了明确规定。1957年教育部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教学内容被规定为:“了解中小学教材内容和编辑原则,熟悉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使用教材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研究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是《中小学唱歌教学法》(鲁美尔主编,陈登颐译,1955年)。当时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对象主要是唱歌教学的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及程式化的五段教学模式等。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这一段的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偏重于具体教学经验的介绍或信息的传播,其研究领域偏于狭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音乐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蓬勃地开展起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教育学门类下将“教材教法”研究定为二级学科,确定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地位。1979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同年12月在高师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上确定高师开设《中学音乐教材教法》课程。1986年底,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我们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1986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处和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随后制定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6―2000年)》,这就为我国音乐学科教育研究迈上新台阶打下了基础。1980年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著作。其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张芳瑞、李泯、杜光编著,1981年)、《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王克、杜光,1984年)两部书分别被中师、高师选用为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用书。与此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在我国得到传播。一些有影响的国外音乐教育书籍被翻译或出版,如美国音乐教育家默赛尔(James L.Mursell)与格林(Mabelle Glenn)合著的《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章枚译,1983年)、美国学者洛伊斯・乔克西的《20世纪音乐教学法》(陈平译,1988年)、迈克尔・L.马克的《当代音乐教育》(管建华、乔晓冬译,1991年)。此外,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委员会连续举办了七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对推动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音乐学科教育研究,有巨大作用。《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国家和地方性音乐教育专刊的创办,以及全国性音乐学术刊物音乐教育专栏的设置,为进一步开展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创建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的几十年,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的萌芽、积累、酝酿、准备时期。

1. 近十几年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音乐美学等学科的新发展,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了国外的各种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教学法体系,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启迪了我们的思想,转变了音乐教育观念,为音乐教育学的构建准备了思想基础。

3. 蓬蓬勃勃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锻炼培养并形成了一支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队伍,其中有一批长期从事音乐教材教法研究并具有较高的音乐教育理论与修养水平的学者,成为音乐教育学构建的组织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出版有关音乐教育各种问题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少,尤其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相关内容的文献更是不胜枚举。但是突破以往音乐教材教法的局限,拓宽和深化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范畴,着力探索音乐教育活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规律,从宏观上研究音乐教育理论,向音乐学科教育学发展,仍然亟待加强。音乐学科教育实践呼唤着音乐学科教育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升华。1986年前后,我国的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现状的介绍和对音乐教育学体系和结构的设想方面的文章。如《国外音乐教育学研究简介》(万庆华)、《音乐学学科介绍》(何乾三、罗传开、张前等)《音乐教育学构想》(曹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廖家骅等)。1988年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酝酿艺术教育科研课题时,再一次提出进行有关音乐教育学研究问题。同年年底,由曹理负责组织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1989年8月此课题被列入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阶段研究课题。课题组以横跨全国七省市的高师担任音乐教材教法课程的教师为主要成员,先后组织了五次课题研讨会,撰写了近40万字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主编,缪裴言、廖家骅副主编,199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为了组织起来,更有效地、更系统地进行音乐学科教育研究,1990年12月,以高师教师为主成立了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

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的成立,实现了我国学科教育研究的一次飞跃。从1990年至2004年,14年来,音乐教育学学会与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等学术团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充分发挥了协调效应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1. 组织了音乐学科教育研究的多种学术活动。基本上坚持了年会制度,进行专题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这些活动紧紧围绕本学会发展的目标展开,主题更加集中,研究的问题更加专门化,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注重实效。如音乐学科教育学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研究、民族音乐教育研究等。

2. 集合了学术研究的队伍。这个学会的成员以高师或其他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担任本课程的教师为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共同语言”较多,在音乐学科教育研究上比较有特色。学会成员,从开展课题研究时只有两名副教授,发展至今在238名会员中,已有教授32名,副教授85名,两项之和占会员总数49.2%。其中有的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或硕士研究生导师。他们其中大多数人具有独立完成音乐学科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了省市级的科研项目,并能与其他人合作完成部级的科研项目。如国家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项目“普通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其中学校音乐教育分为三个子课题:“中国当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实践”,课题负责人姚思源;“中国近现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伍雍谊;“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曹理。音乐教育学学会的一些成员分别参加了以上的三个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丛书形式体现。现已出版的外国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分别有《德国音乐教育概况》(谢嘉幸、杨燕宜、孙海,1999年)、《美国音乐教育概况》(刘沛,1998年)、《日本音乐教育概况》(缪裴言、缪力、林能杰,1999年)、《苏联音乐教育――卡巴列夫斯基音乐教育体系・儿童音乐学校》(魏煌、侯锦虹,1999年)、《外国儿童音乐教育》(尹爱青、曹理、缪力,1999年)、《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蔡觉民、杨立梅,1999年)、《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杨立梅,2000年)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2002年)。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主编为曹理。

3. 加强了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在第10届年会上围绕“21世纪全国音乐学科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主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总结过去,展望并规划未来。出版了提供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本课程的教材――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学科教育学。如《中学音乐教学论》(郁正民主编,尹爱青、王昌逵副主编,1992年)、《中学音乐教学法》(邵祖亮主编,徐绪标、张荫尧副主编,1993年)、《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1993年)、《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曹理、缪裴言主编,1995年)、《音乐教育学》(刘云翔、魏煌,1990年)、《音乐学科教育学》(曹理等,2000年)等。

4. 扩大了对外学术交流。举办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培训班,以及1997年举办“中外音乐教学法信息交流研讨班”,邀请美国学者约翰・M.费尔拉班德博士来华讲学,介绍美国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等。有些会员参加了“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建立了长期联系,并促成高秋保治先生于1993年8月来华访问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