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1 09:07:24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第1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断层;幼儿园;小学

当今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的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但是时至今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孩子不能很好适应小学生活的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到了小学后,部分孩子出现经常生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握笔姿势错误、生活不能自理、学习成绩跟不上等现象,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甚至厌学的现象。幼小衔接问题处理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入小学后的学习,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努力寻求好的解决办法。

一、幼小衔接的含义

幼小衔接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等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小衔接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这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 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不是仅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以及小学阶段对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度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的结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这都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二、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①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④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⑤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⑥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以上断层使德国30%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哈克教授的研究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

三、各国幼小衔接的相关策略

1.学制上的衔接

美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是指对0~8岁儿童进行的教育。年满5周岁的幼儿可以免费进入学区内小学附设的幼儿园就读,幼儿园与小学一、二年级形成“K-2”学制,是美国幼教的一大特色。

法国摒弃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学的形式,把学前儿童和小学儿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启蒙教育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阶段”,包括母育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儿童;第三阶段为“深入教育阶段”,包括小学最后三个年级的儿童。母育学校的大班既是启蒙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进入基础学习阶段的第一年,大班中已经达到第一阶段学习要求的学生便可以开始第二阶段即基础学习阶段的课程,和小学前两年级的学生一样主要学习法语和数学,并初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儿童从5岁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全部入幼儿学校,经过两年预备教育后再入初级学校。

2.课程上的衔接

美国采用国家本位的课程设计或学校(幼儿园)本位的课程设计模式,以确立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连续性与一致性。部分州实施幼小衔接课程(Transition Program),为了让某些尚未具备小学一年级基本能力的幼儿得以顺利衔接小学课程,特别安排有关认知学习方面的课程训练。

日本新《幼儿园指导要领》将幼儿园原来课程中的六领域(体育、语言、自然、社会、美工、音乐)改为五领域(体育、语言、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同时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课程中增设一门新课――生活课。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探究性, 让孩子对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究。这门课程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都类似于日本幼儿园教育中的“环境”领域(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领域类似), 是一种以儿童的探究为核心的儿童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课程。它注重让儿童学习与生活相关的各种初步的科学知识, 让儿童形成初步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 注重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儿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 由于综合探究的学习观的影响和综合探究课程的出现,日本的小学教育正在向幼儿园教育靠拢, 既学习幼儿园教育综合探究课程的教学方式, 又学习幼儿园教育中儿童综合探究学习的方式。

3.师资上的衔接

美国的幼儿教师与小学低年级师资是合流培训的,在大学教育院系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其证照是涵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K-2)阶段的。因此,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对比两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质、教学内容与方法,都能彼此了解,甚至在衔接策略的协调沟通上,也能考虑儿童的差异需求,使幼儿园教师与小学低年级教师得以在课程设计、教学形式与环境创设上,更能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共同特质,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

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相同的,包括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这种教育使得他们对各年龄儿童的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英国早期教育机构的教师来自大学,保育员来自推广教育学院。教师必须通过四年学习并取得教育学士学位,她们的工作对象是3~9岁的儿童。保育员的工作对象是 0~8 岁的儿童,在校所学课程也是相应的。教师在学习期间已经对学前和小学的儿童状况有所了解,这对于他们从事衔接工作大有帮助。

四、对于我国幼小衔接的展望

1.突出理念上的衔接

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既要考虑到微观的幼小衔接,也要考虑到宏观的幼小衔接;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更要考虑到身体的、情感的、态度的、社会的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一个儿童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同时要强调让小学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着力改变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的现状,幼儿园方面要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汁划、足够长时间的社会与学习适应性教育,真正意义上减缓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坡度,而不是在大班临毕业前做一些突击性的训练,或做一些诸如改变课桌摆放形式,延长课时等浅表性的工作;要将精力集中放在对幼儿进行入学前的心理准备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坚持性,注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做好入学准备。小学方面则可弹性调整小学一年级入学初的课程内容与节次时数安排,考虑幼儿个别特质与幼小经验的差异,让幼儿有更弹性的衔接转换与适应期,得以逐渐融入小学阶段的课程与教学之中。

2.搭建三方沟通平台

综观幼小衔接的现状,还普遍存在着幼儿园、小学及家长三方联系较少或不够深入的状况。我认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必须让家长积极参与,搭建好三方沟通平台,共同就作息时间、学习方式、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研讨,形成一定的共识:根据两个阶段的差异性互相靠拢,将共性之处如“兴趣点、习惯培养”等加以发扬光大,这是做好衔接工作的核心环节。这些转变为互动式的衔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长做好配合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小学低年级教师一起拟订课程目标、商讨课程设计、组织课程开发、互评课程实施,统筹安排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增强幼小衔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编拟“小一新生入学手册”、亲子教育简讯或刊物,除了可以让幼儿园教师熟悉小一新生入学的相关课程、教学与辅导策略外,更可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此阶段的衔接信息,对幼小衔接给予协助与支持,强化与教师间的理念沟通和参与学校课程发展与课程设计,给教师提供适当的教学支援,这样就能为较好地搞好衔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1]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早期教育》,1998年第1期

[2]杨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许艳.《美国幼小衔接的经验及启示》.《教育探究》,2009年第4期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第2篇

[关键词]德育课教学 学龄段 内容 模式 改进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我国领导人历来对教育问题高度重视。邓小平曾经谈到:如果教育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国家国力的强弱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将是任何国家也无法相比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会清醒体会到,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无论哪一个阶段的德育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所以从小学起直至大学的各个读书阶段,德育课都是必学的课程。

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必学的知识理论,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德育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道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国普遍采用的德育课学习模式始终以授课为主。德育课的教学方法简单单调,在很大程度上是“满堂灌”,导致的结果是上德育课时老师在耍嘴皮子,德育课可上可不上,学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从而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尽管不少教师采取了很多办法,如语言说理法、举一反三法、学生上台讲解等方法,但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德育教育不同与理论教育,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商,更取决于学生的情商。而情商与阅历有关。所以,教育效果是由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等诸多因素来决定的。不是任何阶段都可以讲社会学、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的程度,从客观上要求德育课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除了要做好对不同学习阶段德育课的精选外,对德育课的学习模式必须进行改革;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分阶段实施,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一、小学阶段的德育课模式的改进

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阶段,也是一些习惯开始萌生的阶段。这个阶段,小学生开始学习观察、分析、认识周围的一些事情。认识是主要任务,理解尚不具备。在这个阶段,德育的任务是“教事”,即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事件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这个阶段的德育课教育内容应该侧重孝顺父母、尊重老师、关爱同学、学会保护自己、热爱知识、崇尚勤劳和节俭等方面。针对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薄弱,德育课教育如果是以上课讲授为主,小学生自然会很茫然,会认为这些内容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对课程内容的接受能力估计只有10%左右,而且大多数小学生可能甚至会从此对德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如果教师将课程内容编成情景剧,让小学生们参与当主角,最后让写出心得体会,小学生们便会从德育课中悟出很多的道理,效果远胜于说教,会收益终生。所以小学阶段的德育课程应该以100%的情景剧为主,也可邀请家长参与,甚至布置成家庭作业来完成。

二、初中阶段的德育课模式的改进

初中阶段的德育课教育应该是最突出的重点阶段。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承受高考的巨大压力,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进行德育课教育,所以重心就落在初中阶段。更何况近年来初中阶段的学生行为不检点、不规范、缺少公德意识,违法犯罪的势头在上升。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最快的时期,会产生一些突出的、新的心理问题。这个阶段的学生进入到主动认识世界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对很多事情都会主动思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但也常常会自以为是。他们易于接受新观念,但又不够坚持;常常呈现出情绪不稳定和意志力不坚强、好奇多变等心理特点。有好的行为表现,但又缺乏毅力;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但又不够准确;易随波逐流,易受挫折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一味地采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讲一些概念、原则、公理知识等,例如初中开设的公民常识,心理教育常识,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常识,国情常识等内容,学生们会对这些教学内容很不适应,很难取得有效的效果。

由于初中阶段突出性的问题比较多,如因为学习而与父母的冲突加剧,盲目崇拜金钱而失去学习的意志,与同学间的攀比竞争造成矛盾加剧,因为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而在内心形成逃逸或逆反心理,开始沉迷于网吧,开始关注异性等。因此,德育课的内容应该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学习和研究。

考虑到初中阶段是一个理性正在培育形成和十分薄弱的阶段,“非理性”是初中阶段的一个主要特点,所以初中阶段德育课的内容应该侧重榜样的精神和力量,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学习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由于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也可以结合一定的深入讲解。所以,初中阶段的德育课程模式可考虑采用:50%的情景剧+25%的授课+25%的交流。

三、高中阶段的德育课模式的改进

高中阶段的学生刚刚度过初中阶段的思想敏感期,是思想观念和生活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开始将精力逐渐转移到学习方面。但是因为高中要经过整整三年,我们也应该深入研究高中阶段到底需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的德育课程。为了不给高三学生增加更多的负担,高中阶段的德育课程应该重点放在高一和高二阶段。

较大的学习压力常常会使高中学生们建立起来的信念瓦解掉,学生忙于学习而变得冷漠,一些学生借助网吧去解脱,不少学生将压力导致的精神紧张以情绪化的发泄方式带给家长,学生对异性的关注也更多了一些,盲目“追星”也是一些高中生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寻求“释放”是高中阶段的一个明显特点。所以,高中阶段的德育课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懂得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通过体育锻炼和适量的音乐、健身操来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学会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树立追求上进的精神目标,懂得感恩父母,学习认知自身的责任等。这个阶段如果再用说教灌输的方式完成德育课的学习,将完全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高中阶段的德育课如果能变成一种轻松的接受方式,对于此时较大的学习压力将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德育课的学习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情景剧30%+课堂讲授40%+沙龙论坛30%。

四、大学阶段的德育课模式的改进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的殿堂,大学生将代表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是高素质的知识群体。但是我们现在培养的大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个阶段的德育问题甚至比前几个阶段更加突出。

首先是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学生远离了家长,进入了一种与老师接触较少的自我约束式的学习和成长阶段。首先是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表现的更加突出。这与大学生的生源地广阔、家庭背景、独生子女、成长经历、文化基础素质有关系。同学间缺少关心和帮助,缺少相互间的理解和包容。此外,不少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道德教育较少,社会责任感欠缺,法律知识匮乏,因此也需要补课。第三个问题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压力较之前小了很多,因此就会出现不少学生不会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而将把多余的精力用在泡网吧、谈恋爱、打工挣钱等方面。第四个问题是就业。当代大学生对待就业,对待能力的培养,各有各的看法。受到社会功利观的冲击,不少大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缺乏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很多学生在为自己的前途忧虑,没有信心,不想就业。有的学生认为学与不学结果一样,有的学生认为学好与学坏前景差不多。面对就业,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把考公务员看做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即使去扫马路,只要有个事业编就觉得很满意。不少学生急功近利思想较以往更加明显,不肯为社会奉献,不肯为理想奋斗,不肯承担社会责任。

由此可见,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德育教育应该较之前内容更广和更家深入。但是增加课时又往往行不通,这样就要采用机动式教育。毋庸置疑,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所以,要让学生上好德育课,大学教师都应该懂得一些德育理论知识。特别是德育教育必须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学校应该提出具体要求和工作计划。

未来的社会不仅是知识的竞争,更重要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大学阶段的德育课学习内容应该侧重:自立教育、信念教育、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爱情观教育、诚实做人教育等方面。

考虑到大学生在生理、心理认知诸多方面的表现较为成熟,在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方面有一定的高度,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因此大学阶段的德育课学习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课堂讲授40% + 沙龙论坛60%。

综上所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学生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会更好地用知识和能力服务于社会,使自己有更好的人生发展。各个阶段的德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特性来进行设计和选择,课时上有所不同,内容要与时代问题紧密关联,形式上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成为主角,促使学生自主、充分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以达到提高品德认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翟楠.大学道德教育的当代困境及可能途径.教育学术期刊,2011,9.

[2]张建政.道德教育的阶段和层次-试析朱熹小学、大学教育思想,2007,30(2).

[3]梁惠玲.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探析.《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

[4]王志平.浅论当前德育教育中的困惑——兼论大、中学德育的阶段性特征.《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04期.

[5]许红艳.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德育实效.《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硕士论文.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第3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数学课程 复习创新

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点课程。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程的有效开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小升初的成绩,同时对于学生小学阶段能力及知识结构的整合优化来说,也发挥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下文论述中主要从小学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现状,就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策略创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展开了详尽的论述。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策略创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它不仅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同时也是学生知识结构框架形成的基本阶段,换句话说,这一阶段学习的效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一系列的学习阶段。小学高段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之前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帮助学生在小升初环节获取更好的成绩,因此,就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课程开展有效性的体现,至关重要。

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复习教学固然重要,但是从现阶段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识的基本构成来看,要对数学课程的体系进行掌握,实际上存在较大的难度。鉴于此,就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的开展来说,除了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及基本知识水平之外,还应对复习教学的策略及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争取将复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应用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能高效完成复习教学的目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质量的有效创新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对于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质量创新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我们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基于这一现状,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教师究竟应该从何处下手保证数学课程的复习质量?首先是课程教学方式框架式复习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复习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同时还要兼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效果,要想让这两个处于最好的状态,框架式复习方式必不可少。从近年来小学数学考试题目来看,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在传统小学数学课程复习中,仅需要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理解掌握,遇到相似题型能够及时反应作答就行,但是从近几年小升初数学题目的整体情况来看,对学生应用能力考察的力度大大加强了。框架式复习模式,主要是将每一章节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再在章节之间内容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全局掌握、灵活运用的能力。比如就《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来说,主要包括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面积”等内容,这一系列内容表面上看关联不大,但是认真观察可以知道,所有前面知识内容的教学都是为了后来教学进行铺垫,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最终教学目的为导向,转变新课程教学时的方法,采用“倒叙”――由目的推出解决方式的方法来进行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的复习教学。其次,还应充分合作教学模式,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提升作用。除了合作教学的模式之外,教师还应对多媒体教学的有效应用。现在很多小学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在这样一种条件和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技术之下的多媒体教学已经不再简单的是知识的有效呈现,而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革新,在小学数学课程复习教学中,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应用的话,在遇到相关知识点时,教师除了从学生的理解角度入手进行的教学讲解,还应结合其他院校一些优秀讲解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理解途径。

三、总结

小学高段复习教学是学生小升初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对学生构成及完善发挥重要作用的阶段。数学课程一直是课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对学生逻辑推理、分析等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提升小学高段数学复习质量,创新课程复习模式,不仅是小学义务阶段数学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尹文钦.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课创新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09:75.

[2] 徐永珍.解析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3,10:72.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教学工作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无疑是重要的教学阵地,要想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就要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考虑到小学数学的重要性,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积极优化数学课堂,夯实数学基础教学,并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以满足新课标为根本要求,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应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真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积极优化课堂教学

考虑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对课堂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积极优化课堂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做好课前准备,做好课堂引入工作

在小学教育阶段,为了取得课堂教学的积极效果,老师应在上课之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应细化课堂引入工作。其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选择话题进行切入,例如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案例引入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衔接质量,满足课堂教学要求。

2、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

考虑到小学生个性活泼的特点,在数学课堂内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性格特征,构建一种相对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轻松快乐的学习,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此外,还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小学教学的实用性。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只有学生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取得积极效果。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做准备。

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夯实基础教学

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小学数学教学是重要的教学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整个数学能力的提高,如果不能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系统的、科学的数学思维,将会严重制约学生日后的学习。并且在新课标中,也对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做了阐述。所以,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夯实基础教学。

1、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概念

在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最佳时期,老师应注重学生数学概念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例如老师可以重点介绍数的概念,以及数学的应用常识,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逐渐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本着夯实基础的原则,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按照学生的兴趣特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充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重点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概念。

3、教会学生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为了满足学生能力提升都需要,应重点开展解题方法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解题技巧,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在应用题教学中,应注重解题方法的介绍和比较,使学生能够选择更简便的方法解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注重教学创新

考虑到小学数学的教学需要,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教育阶段,应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目前来看,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针对性

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主要可以在课堂教学内,将学生分组,按照组别进行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满足学生需要。

2、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应积极优化教学方法,主要可以采用重点突出教学法,比对教学法、解题能力训练法、有效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教学环境

在小学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局面,应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精神,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小学数学教学实际要求,达到新课标的标准。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应通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

五、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密切联系生活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 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 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 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小学教育阶段应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优化课堂教学、夯实基础教学、注重教学创新、密切联系生活等方式,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质量,满足小学教学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蔡宏圣;;和谐:数学教育的固有姿态 [J];江苏教育;2011年Z1期

[2] 杨小丽;;感悟数学之美 推进素质教育 [J];新课程(中);2011年04期

[3] 辛亚玲;;展现主体创新性,提升学生思维效能―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J];考试周刊;2011年45期

[4] 李素芹;;如何把握新课标下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 [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6期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第5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优化措施

引言

新课标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不断实行,既对当下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些许缺陷提出了挑战,也对我国在教育过程中全面实行素质教育这一趋势起到了推进作用。其中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对初中阶段学生起到人格塑造以及思维启动的思想品德起步教育,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堂效率进行提升以及教学情境、引导方法的优化。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阶段进行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初中思想品德的内容特点及教学特点

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侧重点、对学生的引导方向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对社会中现象的认知能力不足,对许多事物对错不具备主观的辨识力,同时在事物的对与错、是与非上都不具备清晰的概念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以对事物的认识与分析为主。而在初中阶段接受教育的学生,其对事物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具备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且在面对事物时喜欢按照自身的思维进行独立行动。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正在进入青春期,思想存在着偏激的趋向,且往往对自身认知较为浅薄,需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观察、认识、分析为基础,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面向生活中的问题,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普遍将教学侧重点置于社会问题的高度。如果说小学思品课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初中思品课堂则在此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世界观的培养。且不同于小学教育的课堂模式,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课堂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于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对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灌输,需要在课堂中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大学生之间的互学习,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进行课堂活动教学对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积极意义。

二、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当

现阶段我国课程改革进度不断加深,ρ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在教学教材中也能得到相关体现。为了应对当下社会对全面性人才的需求力度,教学阶段的教材中增添了较多新内容,以达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较大的挑战。这一大环境下,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出现了对教材内容处理失误的问题。统一大纲,多版本教材同行的现状越来越明显,也就直接导致了教材内容不再是教师讲课时的唯一参照。且教材内容的丰富也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很难抓住教学重点,对学生接受教育较为不利。当前苏州地区七年级学生已经又开始使用全新教材了,这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内容的挑选,在教材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并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度扩充。

(二)教学活动体验流于形式

在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就提及了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变革的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为了响应这一标准,全国各地初中都在进行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互动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着活动式课程的添加,加强着师生互动式教学。然而随着该目标实施的推进,活动式教学课堂由于需要的教学准备过于冗杂,对课件丰富性的要求较高;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活动式教学课堂无法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帮助。频繁的进行活动式教学的开展,不仅无法营造起教师所需的课堂环境,还会引起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厌倦。这就使得当下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屡屡受阻。

(三)教学评价及指导内容的缺失

教学评价以及指导内容的缺失同样限制了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活动教学的开展。教学评价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有效措施,而指导内容则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品德学习。但现如今在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对鼓励式教学的提倡使得教学评价以及指导内容均无法有效进行,教师不会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见解做出鼓励,对错误不进行指正,对表现优异的学生也不会进行过分表扬。长此以往,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的积极性将不断降低,使得课堂趋于平淡,活动式教学越来越难进行开展。

三、优化思品课堂的有效活动方案与教学措施

(一)优化情景创设,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良好的课堂氛围与情境创设, 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积极性有着较大的积极作用,且在活动教学的开展中能够有效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有效提升。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活动教学的开展时,应对课堂情景创设方面进行重点准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时,可以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生活中案例的引入,结合多种实例进行生动化的教学。同时对周边环境的利用也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与内容有关的故事和生活实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进行活动课程时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表演,开展课堂演绎。同时由于当下多媒体课堂建设的完善程度,教师在开展活动课堂时可以利用现有多媒体设施进行图片、动画以及PPT为载体的课件演示,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人不能选择父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家庭成员一课开展相关课堂活动。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家庭成员的合影或是学生小时候、父母年轻时的照片,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课堂演示,让学生根据照片来个小小演讲比赛――我与爸爸妈妈。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起到了对课堂主题的引入。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学习呈现活跃性。

(二)优化引导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新课改倡导学生学习主体意识,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对教学引导方式进行优化处理,小组讨论探究、同桌检查监督、师生集体交流、教师个别谈话、课堂分组辩论、学生展开质疑等,都是课堂教学重要引导外化表现形式。引导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起到极大的协调作用,对于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吸收以及活动教学的顺利开展都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引导方面建设。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适度沟通,能有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问题的分析反思以及对课堂内容盲点的有效再吸收。同时也能快速提升教学课堂的和谐度以及融洽度,起到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目的。

例如在学习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八课民族情、民族魂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课题的宽容性进行讨论话题的开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我国民族多元文化的特质开展对民族文化的自我探知。例如可以要求学生课下合作收集有关世界各民族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课堂演绎,或收集学生家乡中有关民俗文化的相关习俗进行小组讨论。任务下达后,学生快速展开行动,纷纷设计不同表现形式。在成果展示时,有学习小组用不同民族舞蹈动作展示文化特征,有学习小组用不同歌曲表现不同文化特色,还有小组用小品表演进行展示。就这一教学效果来看,这一课节的活动教学就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果,当热这一教学成果的主要成因也是教师的成功引导。

(三)优化实践活动,塑造学生整体素质

一节成功的活动教学课程,不单单需要教师的成功引导以及教学环境、课堂情景的有效布置,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以满足活动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的目的。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整体素质塑造的一大有力保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思想实际和学习基础,针对学习主题展开。社会调查、走访座谈、搜集资料、整合信息、课堂演绎、引入游戏,以及展开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都可以彰显课堂教学多元化、个性化特征。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较为活跃,正处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一大关键时期。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阶段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学生这一特性,认识到课堂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意义以及对课堂活动教学的推动性。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思想品德好习惯受用终身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进行相关实践活动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任务开展时,可以利用该课节内容反映生活现象这一特点,设计较为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按小组划分,分别表演不同情境下的习惯行为。教师可以设计成大街上有学习方法、生活习惯、语言习惯等问题以及在公共场合的文明礼让问题等。要凸显不同人物、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特征,做到表情自然,动作设计大方合体。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兴致很高,开始设计排练。在学生n堂演绎时,教师负责整体调度和评价。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受众学生群体正处于三观培养以及思想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存在着重要意义。在进行活动课堂的优化创设的同时,教师还应着重对学科知识的表现形式、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筛选与补充等方面进行教学手法上的优化与改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存在着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对教学进度存在着一定的拖延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宜优不宜多。直观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而过度进行活动课堂的创设则会起到反效果,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下降。教师在进行课堂活动的优化实施时,还应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与接受能力,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梯度划分,以达到教学目的循序渐进的达成。

结语

当下我国在初中教育中课堂活动教学的相关创设已然得到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一致重视与认同,然而在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措施上还存在着经验不足、指导观念缺失等弊端存在。考虑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意义以及对我国新课改环境下对素质教育建设的重要作用,相关教育工作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还应对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化提升自身认知,以达到提高专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薇敏.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模式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4,(04):36-38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第6篇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法 高级英语教学 应用

1.高级英语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

高级英语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高级阶段(本科)的精读课,课程的重点是:(1)提高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能力,即能掌握和使用所学的词汇,特别是同义词、近义词的区分和使用,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抓住文章的要点,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技巧和修辞特点;(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即能用英语解释、用汉语翻译文章中的难句,使用英语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并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论。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精读课文及作者的观点,通过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独立解决语言难点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写与译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检验学生对所学语音的掌握和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和知识,使其达到熟练的程度。教材精选了32篇文章供学生仔细阅读,并且补充了许多新的语言现象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其题材、体裁、词汇量、语境等不可能太广,所以只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泛读,以达到在多种语境下观察、体验已经学过的词的各种形式,学习已知词汇的新词义,在不依赖词典的情况下,根据上下文猜出生词的大概意思。

同时,自学考试本身的特点也对自考生是一种影响。为了拿到国证,学生必须通过对考纲规定课程的考查,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课本为中心,希望教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把握课文重难点,以期能顺利地通过考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选择合适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既达到并完成考纲的要求,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语言的积累与语言能力的提高。通过对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与筛选,我最终选择了任务型教学法。

2.任务型教学法的理念和优势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发展和完善得益于语言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及外语教学等理论的支持。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学习法,它旨在把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所谓任务,Crookes(1989)认为它是指特定目的的一项工作或一个活动,在教育课程中,它主要用于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工作或活动。语言学习的“任务”就是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实践。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是以“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为理论基础,符合二语习得内化过程的理论假设。

与传统的精读教学相比较,任务型教学法从重视语言知识转向重视语言交际能力,从重视教师的作用转向重视学生的作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型教学法通过教师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学生熟悉且符合实际的教学活动,创造真实或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因而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潜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

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学生不仅要注重语言,更要注重语言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强调过程和结果。任务型教学法通过相对真实的任务,使学生在通过小组讨论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知能力。同时,任务型教学法还激发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积极地应用和分享已经获得的体验和经验,学习和训练对语言的理解、操作和运用。在完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广泛性、深入性、复杂性、机动性都会亲自经历。因此,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从教学模式来看,任务型教学综合了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有其独特的吸引力。

3.任务型教学法在高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W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任务前阶段(pre-task)、任务中阶段(task-cycle)和任务后阶段(post-task)。任务前阶段是准备阶段,任务中阶段是实施阶段,任务后阶段是验收与提高阶段。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其中任务中阶段是核心,任务前阶段为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任务后阶段是前两个阶段的归宿,是促进学习者语言内化过程的具体手段。

自考生的学习方法因为考试方式的缘故,很多人习惯于被动听课,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互动,这就造成他们在知识积累与应用方面的低效与僵化。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在紧扣高级英语考纲的前提下,对这32篇文章进行了分析归类,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互动对知识进行深化与应用,实现高级英语考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以下我以高级英语上册第七课“Miss Brill”为例,展示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任务前阶段

1)讨论。学生以5人小组为单位,回顾和讨论他们已经学过或读过的有关意识流的定义、著作和作家,分析和归纳意识流写作的技巧与表现方法,介绍自己了解的意识流作家、作品。通过讨论,学生对意识流有了比较全面清晰的认知。

2)作品欣赏。发给每个小组一份阅读材料,内容为三个著名意识流作家伍尔夫、乔伊斯和福克纳作品的片段,要求学生阅读并讨论三位作家在运用意识流技巧写作时各自的特点及手法。经过讨论与总结,学生归纳出视角转换、内心独白、闪回式等意识流写作特点。

3)课文导入。学生阅读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进行预测。结合课后翻译练习,教师用PPT演示文章结构,将文章的精彩句子或结构突出显示,学生对此进行评价和讨论,为随后的任务进行铺垫。随后教师列举出本课需要辨析的近义词,要求学生讨论并回顾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分辨。

这个阶段的任务所起的作用相当于热身,使学生对于文章的题材、写作技巧、知识要点在心理上有所准备。(1)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交流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2)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积极的预测;(3)是通过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本课的知识性目标和语言学习重点,做好到下一阶段任务的顺利过渡。

(2)任务中阶段

1)拼图阅读。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标识出关于心理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的部分,接着师生对于各部分的划分进行交流,统一观点,再将学生分组,各自专注于一种描写,就其内容、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进行讨论。完成任务后,各组向全班报告本组的讨论成果,最终使全班对文章形成整体的印象和认知。

2)师生互动。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找出小说的开端、结局、进展和高潮部分,对于不同的回答进行分析辩论,使师生观点达成一致,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部分,范围包括写作手法、语意衔接和长句难句的翻译。在完成任务后,各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报告。在每位报告者结束后,教师与其他组的学生就报告中含混或有歧义的表述进行提问,通过解释和辩论的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和修订自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知识点的巩固。

3)翻译巩固。通过上个环节,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形成了清晰认知,阅读欣赏的目的已经完成,这个环节就要对其中的难句、长句和语言点进行巩固和应用。教师用PPT展示文中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合作,全班以抢答的方式逐一对这些句子或段落进行翻译,同时对其中的语言点进行解释或造句。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和竞争,文章的语言点和认知目标得到了实现和巩固,教师只是在有争议的时候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而不是对语言点逐一解释和举例说明,但效果比传统的处理方法更好。

(3)任务后阶段

1)阅读巩固。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文章,结合前述活动形成的认识,独立形成自己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同时对含有语言点的句子做出标志。教师把文章的重要句子或段落以完形填空的方式用PPT展示出来,要求学生在不借助于课本的情况下进行填空,先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最后与课文原文进行对照,以达到自我检测和巩固的学习目标。

2)真题自测。教师用PPT展示历年自考的高级英语试卷中与本课有关的试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师生一起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统一答案。这一环节紧扣考纲,学生对考试的题型与侧重点也有了近距离接触,对于克服他们在学习高级英语时极易产生的畏难情绪很有帮助。

3)总结交流。前述的各个环节已经逐一完成,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总结,教师与有疑问的学生进行交流答疑,对个别学生的理解与巩固情况进行抽查。全班一起逐一完成课后习题,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后面的写作练习。全班回顾和复习本课的重难点,提供课后拓展阅读的参考信息。

4.结语

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高级英语课堂,改变了自考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被动角色,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主动进行思考交流,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都得到很大提高,学习的效果更为持久和巩固。任务型教学法也改变了高级英语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语言学习的引导者、疑难问题的发问者、教学目标的管理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教师不用再忙于重复或琐碎的语言点讲解,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地接受和记忆,通过交流合作与不同方式的巩固,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教学的目标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因此,教师应该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充分了解与挖掘,创造性地应用于英语专业精读课,特别是高级英语课的课堂,使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让自考生在高级英语的课堂上不再沉默,而是积极欣赏、主动交流,学习不再只是为了通过考试,同时也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高级英语自学考试大纲.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

[2]曹鸣.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应用[M].US-China Foreign Language,Oct.,2007,(5).

[3]Crookes,G.and Schmidt,R.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J].University of Hawaii Working Papers in ESL,1989,(8).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第7篇

关键词:3DS MAX 教学方法

3DS MAX是制作建筑效果图和动画制作的专业工具,也是近几年来技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针对技校学生和课程内容特点,采取形式不同的教学组织显得尤为重要。

一、技校学生特点分析

1.兴趣浓厚,愿望迫切

技校学生都知道3DS MAX软件的重要性,它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在每节课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我们主要采用“建模型”的办法。例如,在学习“标准基本体”的时候,学生对圆、圆柱、圆锥等都很熟悉,我们就让学生利用圆、圆锥做一个“小丑”,这样学生就显得特别有热情。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出自己心中的小丑,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同时也掌握了“标准基本体”的参数设置以及用法。

2.思想活跃,主动性强

技校学生的年龄正是富于想象、思想活跃、善于创新的阶段。正是这些特点,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因势利导,提高学习热情。

二、课程内容阶段分析

1.基础知识学习

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就是打基础阶段,扎实的软件使用功底对后面学习的开展特别有利,这一阶段主要是讲授最基本的命令、快捷键、修改器的用法,这一阶段也是技校学生的弱项。

2.建立场景、模型技巧、方法

该阶段的重点是用什么方法和技法建模。3DS MAX软件建模的方法有很多,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这些技法,准确、快速建模是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学习中,我们可以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创建会议桌的桌面,可以使用多种命令创建,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的方法都不完全一样,但都能做成桌面,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对前期的学习加以巩固,通过比较、讲评,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3.灵活、综合运用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教师应该把知识进行汇总,让学生多做一些创建场景的练习——实际创建。本阶段学生最能够感受到成就的喜悦,能够制作出逼真的场景。

4.技法、方法使用提高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完成前三个阶段的学习都会有很强的满足感,但是制作出的场景并不是尽善尽美,会出现模块尺寸大小不合适,摄影机摆放角度欠考虑,材质、贴图不够完美等不足,因此,此阶段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套户型图让学生按要求分组并进行制作,制作完后进行小组间的对比,再拿出范本进行总体对比,找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拿出往届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提高设计思想的修养和认识。

三、教学方法运用技巧

1.课前备课要充分

教师教学生知识主要是课堂上的45分钟,怎样才能使本节课知识点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前的备课就显得很重要。案例的准备必须接近生活,使学生能够看得到或者能够想象得到,如:做一个小丑或手链等。对技校学生来说,上课内容要深入浅出,用最简单的例子讲出知识点,所学的内容要举一反三,同时内容不宜过多,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2.课堂气氛要轻松活泼

技校学生一般都是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眼光高,还带有叛逆思想。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若一边讲一边看书,然后完全按照书上的步骤去操作,学生就会想,还不如自己看书呢。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以简单的案例,提出要求,说出制作中要用的工具、修改器,让学生自己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果,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诱导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做一些与案例相近的事物启发学生。另外,通过教师熟练地操作,让学生从内心佩服你,接受你,愿意跟你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3.课后作业要分层次、难易适当

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得得心应手,课后作业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既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还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得出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还不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作业的制定要慎重、细致。

4.上机辅导要有耐心

上机训练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必需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上机训练时,教师要给学生分组,布置不同的任务。但是,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帮他们解决,而是让他们在小组讨论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帮助他们解决。另外,在每节课下课前教师要留出15分钟的时间对每组的作品进行讲评,指出他们的不足和独到之处。

小学阶段课程特点第8篇

现行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材是按读写训练组的形式编排的,每一个训练组又是一个什么特点呢?从编写来看,读写成对,相互对应;从训练来看,有一个训练体系,前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发展的结果;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它有导读、预习、讲读课文、阅读课文、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六部分,包含着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地位作用上来看,它是重点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既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当然应该按这样的教材特点来教。我觉得,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必须要有一个彻底的改革,至少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过去,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确定是多元化的,由于主攻方向不明了,多是只完成半个阅读过程,只能是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得到一些有关字、词、句的训练,而读写能力却得不到提高。怎样才能较好地确定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应该由一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来定向,这是因为一组教材中的导读、预习、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都是受读写训练重点所制约的。导读,介绍该组重点训练项目;预习,提示学生怎样学好重点训练项目;课例,是举例、感知重点训练项目;读写例话,理解重点训练项目;基础训练,运用重点训练项目发挥其功能。这个功能实际上都指向重点训练项目,是一种整体功能。从这一点来考虑一组读写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所当然的是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共有的教学目标,共有的训练重点。

第二,要重视教学结构的设计。训练组的结构不同于单篇教学的教学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它发挥整体功能,旨在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二)结构形式。以重点读写训练项目作为核心和依据,贯穿于一组教材的全部内容。(三)整体训练。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在一组教材的阅读过程中不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出现。(四)整体效应。整个教学是一个学生由悟到懂到实践的自学训练过程,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阅读教学过程的设计,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悟”的阶段。这是第一教学环节,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对所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有所领悟。其主要活动为:(1)由导读引出教学目标;(2)由预习导出操作步骤;(3)由课例中的思考、练习找到默读思考的“纲”;(4)以思考题为导向,自学阅读课文,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技能。那么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就是先要知道本组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再了解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方法的步骤,然后按照提纲边读边想。经过反复揣摩,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有个初步认识,最后按照课后提示,用学到的方法去学习阅读课文。(二)“懂”的阶段。这是第二大教学环节,也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例”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这一环节先是重温课例有关内容,分析其特点,然后再归纳其共同特点,最后达到理解的境界。(三)实践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是放手让学生练习,这个练不是盲目地练,而是按读写训练项目的要求定向练;这个练也不是少量地练,而是大量地练。通过练,将读写基本功的训练化为技能技巧。由上述各环节的教学安排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结构是一个以读写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以练为主的训练过程,是一个适应训练组教学的一种训练结构,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第三,要重视时间的再分配。要把教学课时变为可用课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随着教学组训练的需要,教学课时要进行一个较大的调整。总的趋势是,压缩阅读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增加第二阶段的课时,即减少教师讲的时间,增加学生练的时间,做到真正的由扶到放。在实验班里,教师根据其经验强调讲读课从语言文字到理解内容的教时不超过一课时,强调要打通课时,统筹安排,并且对课时进行一个原则规定。如一课时教完的课文,上半堂为阅读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下半堂为第二阶段;两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为第一阶段,第二课时为第二阶段;三课时教完的课文,第一课时教第一阶段,第二、三课时教第二阶段。这样的安排,为读写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如第七册第二组的教学时数由11节压缩为7节,这7节中,用之于第一阶段的只有2节,用之于加强读写训练的就有5节。时间宽裕了应该怎样利用?我认为,只有按照训练组的过程来练,才有可能使这些时间成为有效时间,达到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