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创新思维与技术

创新思维与技术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21 09:07:22

创新思维与技术

创新思维与技术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思维 语文学习 想象

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新信息和已储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创造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形象,从而使认识和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

今天,我就以《天鹅的故事》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 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氛围,诱发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全方位、多角度、跨时空地展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图片、音效、视频等资源,使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受到视、听觉的强烈冲击后,他们很快就能进入情境,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思维也呈活跃状态。

上课伊始,在圣桑的名曲《天鹅》那悠扬的旋律中,学生欣赏着一幅幅表现天鹅迷人身姿的画面:有的调皮地啄理着羽毛,有的两两追逐嬉戏,有的恬静地沐浴着阳光……随着画面的转换,展示在学生视野中的天鹅形象多变,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用“高贵优雅、悠然自得、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爱吃鱼虾、惹人喜爱”等美丽的字眼形容这作为善良化身的鸟儿,可见一束束创新思维的火焰在跳动,而对天鹅的喜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学生有了的表达欲望和情感的初步体验,就等于是创新思维迈出了的第一步。

二、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教师能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它能缩短学生认识上与客观事物的距离,通过文字、声音、图象、动画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演示,让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鲜明的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强烈的真实感,降低理解的难度并产生感情的共鸣,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实现思维创新。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分析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是促进分析的重要手段。老天鹅扑冰的场景是课文的难点。而在“拍打”和“扑打”的词语比较中,老师利用视频,从视觉上引领学生认真观看老天鹅一次又一次用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的画面,从听觉上引领学生仔细聆听那老天鹅反复撞击冰面时发出的“咚咚”的声音,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思维进行了激烈的撞击,他们完全体会到了“扑打”比 “拍打”更有力,更全力以赴,老天鹅的勇敢拼搏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他们心灵的深处。

信息技术在此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悟,激活思维,也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感悟式朗读,发展创新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音频、视频并茂的特点,可以为朗读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环境,也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具有创新的模式下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

在课堂中,我演示了老天鹅撞击冰面的flas片段,学生看着坚硬无比的冰面,听着耳际传来的“呼呼”的寒风声,伴着录音中老师娓娓道来的朗读,那老天鹅用血肉之躯撞击冰面时“咚咚”的声音,反复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朗读反馈中有的学生抓住“像石头似的、重重地”等重点词语的模仿朗读,深情演绎了老天鹅的聪明与勇敢。也有的同学创造性地抓住“腾空而起”一次大做文章,因为他知道只有腾空越高,才能获得更大的“下落的冲力”;更有同学抓住了“接着,又是第二次,第三次……”一句,深入研究省略号背后的深层含义,思维的火花再次迸发……无论哪一种,都是学生们极具个性的朗读体验。

四、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想象的情境,深化创新思维

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技术能动能静的特点,优美画面,配上音乐,配上朗读,再现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情感被唤醒,思维被击活,灵感被激发,创新思维的翅膀——想象也如出闸之水奔腾而来。所以,将信息技术恰当地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推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出现了三次天鹅的啼叫声,老师先播放了第一段音频,无助的叫声伴着寒风呼啸的背景音乐,天鹅失望地叫着,学生们急天鹅所急,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受到老天鹅壮举的鼓舞,天鹅们又整齐的叫声伴着《劳动号子》响彻天空,学生和天鹅们一起加油助威。他们干得齐心,干得欢快,小小的冰窟窿变成了一片很大的水面,这时,湖面上欢畅淋漓的叫声传递着胜利的喜悦:“克鲁——克里——克里”。当天鹅们沉醉于破冰成功后的欢乐氛围时,学生们伴着《欢乐颂》尽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小节。音频媒体带来的听觉体验,学生情感得到了共鸣。

五、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阅读的延伸,推进创新思维

可以说,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最终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加阅读量的,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势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在课的最后教师讲述了斯杰潘老人亲眼目睹的这个真实故事的经过,学生知道老人从此再也没有拿起过猎枪后都流露出了惊讶、不可思议的表情,这时教师适时地推出了拓展性作业《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阅读文本语言的同时,还能观看有关图像资料,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多渠道地充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具备大量储存信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说网上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是一匹匹缤纷绚丽的绸缎的话,那么我们老师就应该做一个巧手裁缝,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的特点选择恰当的音频、视频片段,整合成能推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的资源,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把被现代信息技术一次次点燃,发出绚丽的火光,也让培养创新个性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创新思维与技术第2篇

“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新要求: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尤其是从一个教育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探索者,不断寻求适应学生学习的技巧、方法、途径,以满足学生的思维日益发展的求知欲,让他们能全面发展。

1.创新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创新思维是指以独创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超常规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得到独到的思维成果。概括起来说,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1)创新思维的新颖性。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特质。它具体表现为思维目标新颖、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且思维过程见解独到,如变换角度思维方法、类比思维方法和联想思维方法等。

(2)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的轨迹是多向性的,即从“类比”的纵向、“对比”的横向和“反比”的逆向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问题。

(3)创新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需要大量、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和知识,并且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以此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自己的思维方法,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

(4)创新思维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原素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加工改造过或从新创造出来的思维形象。

2.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1)创新性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中含有大量的抽象概念与方法,往往使许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是一种比较枯燥的过程,进而丧失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而创新思维的展开恰恰可以恢复信息技术问题的本来状态,加上其新颖性、独到性的特点,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有了积极性。

(2)创新性思维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对脑功能的研究表明,创新性思维活动是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同进行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发展创新思维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

3.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现状

(1)同一性的传统文化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思维定势、从众心理现象普遍存在,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个性学生”与“创新型老师”的缺乏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作为他们的教学目标,而是仍在追求高升学率和高成绩。因此,大部分老师也就以考试为导向来安排他们的教学,即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轻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导致了创新型老师的缺乏。

4.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往往涉及大量的计算机原理以及网络资源,因此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面具有优势。

(1)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产生好奇心,尽可能地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中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因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成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一步。

(3)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课应改变传统的简单套用书上的程序而进行大量计算的状况,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开发学生智能和提高其创新思维的能力上,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

(1)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学习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有一致的方面。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发现过程。而学生的学习就是依靠发现来进行的强调自我思考、探索、发现事物,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需要,想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依赖于外界作用。

(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学生的思维属于经验型,他们的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易于接受感性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尽量做到使他们的学习是一个个性化、主动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3)当前,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常规反思等过程。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教育领域,反思教学已成为一种潮流,其实质是唤醒教师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的合理性,让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即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去打造自己的潜能、挖掘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三、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创新是现代教育教学最前沿最亮眼的字眼。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恰好印证了“创新”,它是因“创新”应运而生,是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学科,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例如,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设计了“形状渐变动画”这一课,在导入新课时,引用了迈克杰克逊的经典MV(《black or white》)让同学观看。面对层次丰富,内容精彩的作品,同学们有所震撼:一方面是剧情的吸引,另一方面是MV中人物头像切换技巧使用;另一方面,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和创作热情,引出“形状渐变动画”这一概念,并说明形状渐变动画制作的相关原理、方法及使用事项。

四、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实施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考察。

(1)从关注内容看:主要是考察教师期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行为、课堂表现,以及其动手动脑能力提高,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相应地采取各种方法,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

(2)从关注对象看:可从教师分别对学生依据实际教学情况分析,与以往的传统教学对比,将学习的主动性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思维与技术第3篇

1设计思维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先决条件

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从设想、计划、制作、使用、流通、消费等环节需要综合考虑的过程,设计的过程充满了创造与思索的因素。按中国传统文化理解,设计者乃智者。《考工记》云:“知(智)者创物”。创造是人类劳动中最高级、最活跃、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实践活动。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无论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衣食住行等各个角度,在逐步认识并学会利用、控制、征服、自然,又在不断改善、创新人类的生活环境与劳动环境的文明中,思维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化功不可没。从设计的角度分析,“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1]。因为思维是成就设计的首要条件,设计者思维能力的创新与否是设计成果优劣的最关键因素。即“设计”是前提,“思维”是手段,“产品”是目的。

1.1设计思维是艺术与科学思维的结合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产物。在思维的层次上,设计思维同样包含了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这两种思维的特点,应该说是这两种思维方式整合的结果。艺术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特征,包括灵感思维(或直觉)在内。而所谓科学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它是一步步推下去的、是线性的、或者又分叉,是枝杈型的……”[2]。设计思维的过程非常复杂,表现出了综合思维的特质。这种思维方式的内容主要有观察、选择、感受、分析、推理的能力,直觉、想象、抽象、概括的能力等。每个阶段的思维演进过程基本上都是从形象思维启发开始,再以逻辑思维的推理渐进,是设计师理性与感性思维激烈碰撞和充分融合的思维方式。在工业造型设计构思时,设计方案是设计思维的表象,设计思维决定着设计方案的优劣。设计思维既要求产品设计中的形式具备审美精神功能的创造,又必须要求服从产品的物质功能。设计中的艺术思维在设计思维中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设计师对产品形式的构思过程,是融合理智和审美情感,然后,创造新的、审美的产品形态构思过程。设计师在完成纸面的设计方案以及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一直围绕着产品的形象作探讨。应该说,艺术思维在产品设计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始终贯穿,遵循着“形式表达情感”的设计理念。产品外在形象或形式构思的形象思维过程不完全是幻想的,自由的,是必须建立在产品内在科学的合理结构基础之上,是结构和功能合理而美好的形态展现。因此,设计思维是艺术和科学思维的统一。

1.2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始终是创造性实践活动形成的根本前提,也是指导其发展变化的方法论。设计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以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构思并最终生产出设计产品的过程。赖声川先生说: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再将这些可能性组合成作品的过程。设计思维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打破常规、开拓创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求新求异的思维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创新也就无所谓设计。不敢求新求异,是永远不可能在创新方面有任何作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设计的原动力,对创造性思维的领悟和把握,决定了设计成果的价值。想象很多时候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或直觉感悟。对思维中的直觉或言感悟曾作过专门研究的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对此做出调查的结果是:33%的创新者认为自己经常得力于直觉,有50%的科学家认为自己取得新突破的过程中偶尔得益于直觉,这一结果表明,直觉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在创新思维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但是还有17%的人认为自己的创造与直觉无关,而是来源于知识的积累[3]。古语云:“人成于学”。设计人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释放是多学科知识与思辨能力的共同栽培,设计者要重视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人文学科以及设计教育的理论,系统地加強艺术文化的熏陶,加強多种艺术门类的广泛了解,熟悉造型设计规律,掌握“造型与形式”的表现法则。同时还要关注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尽可能获取大量的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上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世界著名数学家高斯在谈到他求证数年无果,而后来直觉帮他解开难题的思维经过时,非常有体会地说:“终于在两天以前我成功了……象闪电一样,谜一下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使我成功的东西连续了起来。”[4]可见,知识的积累和直觉的敏感联想都是创新的基础和来源。设计存在的意义本身也是创新的需要。

1.3设计思维具有逻辑思辨特因斯坦强调:“没有思辨精神,就没有创造性科学的能力”[5]。勿庸讳言,创新思维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敏锐的直觉,更离不开它们与极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统一。约瑟夫•沃拉斯认为创造的过程包括准备、沉思、启迪和求证四个阶段。也可以说,调查、分析、突破、重构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艰辛而漫长的进程。通常认为设计师的灵感来自于观察和体会。事实上在产品设计行为实现过程中如果缺乏对思考方式、思维组织模式的理性思考,缺乏对产品在形态造型语言的推敲、色彩材质的选择和行为理念的把握的逻辑思维,必然难以创造出符合社会需求和满足人们使用的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物品行动。数学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从感觉经验得到的事实真理是偶然的,只有依靠理性推论得到的真理才具有必然性,认识的任务就是把心灵中原本不清晰的潜在观念加工成清晰的观念。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创新天才都善于在直觉和想象之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严格的逻辑论证后,对它们进行独特性的组合,探讨所设想的解决方案与它们的可行性。一般说来,越是能在最看不出联系的事物之间建立起逻辑上的联系,表现出来的创造力也就越强,这类创新的意义也可能愈大,因此所获得的发现往往具有的普遍性也就愈大。比如亨特通过思考割过茸的鹿角继续生长的这一现象,联想到人体侧支循环的存在及其扩张的可能性成因,并由此得出可以用结扎法治疗动脉瘤,从而奠定了现代外科学的基础。可见,设计思维经过逻辑的推理与联想,才能使设计思维真正地通过设计的表现形式实现化。否则,只会带来偶然的、短暂的和缺少系统的结果。

2现代科技是工业产品设计的物质依托

工业设计是由工业革命的产业化发展而来,工业设计本身就与先进的科技存在着必然的联系[6],二者相辅相成。在中国古代的造物思想中,设计与制作始终是造物的两个方面。唐代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提出:“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即“匠心独运”的设计思想。“‘独’即‘独特’;‘运’即‘运用’,‘匠心独运’指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7],设计创新。这种思想反映在设计领域,仅仅具备“匠心”是不够的,还应该具备运用“匠心”并付诸实践的能力。创新不是存在于想象和概念中,而是一种在创意的基础上运用科技的造物活动。技术条件,包括材料、制造技术和手段,是产品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产品设计的水平与质量是建立在工业所那个从结构、体系和条件基础之上的,它受工业生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制约”[8]对此,先秦时期的官书《考工记》也指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与制作的原则。

2.1科技发展引导设计方向科技是一种资源,而人类享受这种资源的方式就是设计。设计在技术的限制中从事创作,对科技的把握并不会妨碍设计规划;相反,可以为设计创新提供新的选择。利用科技、创造产品,设计使得科技的“可能”转变为现实。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电能的使用就成就了许多新的设计,电灯、电话以及电动生产工具、电动交通工具等,以电为能源的产品陆续诞生。同样,石英数码技术和液晶显示技术的发明,也引发了钟表设计和液晶显示器的革命。现在大量的充斥着我们生活的石英手表、液晶电视、液晶电脑等都是这些科技与设计结合的成功例证。西班牙的设计先驱恩里•萨图就一直坚持“西班牙传统+个人创造+应用当代最先进的技术”的设计路线,为人们带来许多饱受赞誉的传世之作。今天,科技的发展为设计打开了广阔的前景。工业设计由于在产品中采用了微型电子组件后,设计的弹性越来越大,产品的小型化与个性化设计成为可能。微型处理器被广泛地应用于洗衣机、汽车等设计,出现许多智能化的、会思考的机械产品。微型电脑的诞生,更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当下,新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快,原因一是由于罐络技术使信息流通方便快捷;二是先进的研究实验设备缩短了实验周期;三是多种技术的相互支持使概念容易成为现实[9]。这是现代产品产生的条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民生需求的必然。

2.2现代加工技术是设计制作的前提产品是以实用功利为中心的物质生产,产品加工与生产的方式往往决定着设计的样式。由于加工技术的限制,早期的许多家庭用品,如收音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产品,在造型的设计方面都比较庞大、方正、平面较多。由于金属冲压技术的发展,整体、圆滑、流畅的曲面为流线型形态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保证。福特汽车流水线的投入,使汽车走入批量化的生产状态,成为中产阶级的消费品,进而扩展人们的活动空间,也同时改变了城市的发展格局。而当下的加工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从整体上迈进了与信息产业结合、更新的阶段。由于电脑信息技术与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机械化生产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灵捷制造技术等新的制造方式与体系。在电脑的自动控制技术的调节模式下,大批量、标准化的刚性生产方式变成了小批量、多样化、灵活的柔性生产方式,设计与加工制造同时整合进行,大大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时间。加工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更加紧密,设计的工程性也更加突显。

2.3材料的发展是产品创新的条件21世纪的到来,工业文明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微电子技术、光学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的时代,新的材料的出现,激励着设计师进行新的设计形式的探索。早在中国古代的造物科学中就有“就材加工,量材为用”的说法,这是很有道理的。追问历史,对20世纪的设计影响最大的材料,毫无疑问就是塑料的发明与广泛使用。这种复合型的人工材料成本低廉,又易于成型和脱模,更适宜表现产品符号和发挥设计个性。在二战中就赢得了“战争的神奇材料”之名,60年代更是被称为“塑料的时代”,使得许多产品设计呈现出新颖的设计形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设计开辟了广泛的前景。微电子技术,使电子产品越来越趋于小型化;电脑与数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个性化设计、趣味性设计有了便利。可见,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趋势下,许多时候设计师对产品形式的构思过程,是建立在新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产品的形式,体现强烈的时代美感,这也成为产品设计师的必要任务所在。

创新思维与技术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促进学习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培养学生技能、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信息技术课的应有内容,广大教师应积极践行。

创造性思维在现实中受哪些方面约束?如何更有效地让创造性思维始终贯穿信息技术课堂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材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时展的速度。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可谓是瞬息万变,实际教学中与此相对应的信息技术教学,跟不上新兴事物变化的步伐。

2.理论教学脱离社会实践。学生文化水平低,对复杂、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掌握得并不够好,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从而只能机械地记住操作流程,对于原理没有深刻理解。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引,学生不明白其中的原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被约束。

3.教师传统教学观念落后。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只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内容就算完成任务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方法,给学生充分质疑和思考的空间。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二、针对新式教学中存在的约束与不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推进创造性思维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落实

1.教学内容要具有创新意识

在选择教材上要紧跟学科前沿。选当下最新、最实用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没有创新意识,何谈创新思维的培养。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创新观念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2.信息技术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解并运用新的教育观。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是训练和灌输知识的工具,还是开拓学生思维的手段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场所。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者、组织和参与者。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

3.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创新教学方面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现代知识,尤其是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即使今天最流行的东西,明天也可能被淘汰。创新思维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教师应具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

4.构建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知识,体验和理解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的力量。在和谐的氛围和愉悦的情绪中,学生的创新空间才能得到开拓,创新思维才能够得到充分调动。

另外还包括创造能力所必需的心理氛围的建设。教师应鼓励学生要敢于面对挑战并战胜困难,愿意去主动解决成长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并相信自己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大胆创新的意志。

5.激发学习兴趣,勾起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索知识、进行创新的力量源泉,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学生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兴趣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如:(1)采用“任务驱动”法。(2)诱导和启发式教学,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及时、恰当的鼓励,延迟与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4)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兴趣、能力的培养。(5)增设课外知识。(6)做实验等。

6.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保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死板地教授内容,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要素,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生动化,巧妙地创设逼真的、富有吸引力且新异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播放音乐视频、展示图片等。

7.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指根据信息,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形式。教学中就是通过教材中能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朝着多种方向扩散,提出各种设想、多种解答。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与技术第5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与技术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与技术第7篇

[关键字] 发散思维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在信息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知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横纵思维等六个要素,其中,发散思维主要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情感、态度、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价值都是第二位甚至是附属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根本谈不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为重点,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个性的认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要说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以书本为中心的弊端。教师的教学围着书本转,书本上写什么就教什么;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有的教师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针对学生实际去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学科实际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种传统的模式,优点是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与对前人知识及经验的把握;弊端是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的迷信,不敢有半点怀疑,更不要说提出不同见解。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会有创新的萌芽和创新的成果出现呢。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迫切需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着手,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进而迫切去了解其为什么、怎么样;没有一种去进一步研究的兴趣与持之以恒的决心。那么,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可能性是很少的。如果中学生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强烈的求知欲,即使教给他们一定的创新方法与创新技术,也很难有实用价值的创新作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教育学生一定要重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因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已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及家庭。各行业、各部门的办公都少不了电脑。当今社会如不掌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技术,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就相当于一个“文盲”;将严重影响将来的工作与生活。这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促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好奇心与浓厚的兴趣,有一种迫切学习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笔者先展示了一些漂亮的各有特色的网页,学生对这些精美的网页相当感兴趣,里面动感的特效,精美的图片,优美的背景音乐引得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与愿望。于是笔者趁机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网页是怎么做出来的?”“想不想自己学做网页?”“想不想给自己建一个个人网站?”等等。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被激发了出来,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被调动了出来。他们都非常急切的想尽快掌握这一技巧。有了浓厚的兴趣以后,讲课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我在讲解的时候还会特地征求同学的意见,如何做会更美观?然后用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己设计、创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做出来的作品也各有特色。最后我就把比较优秀的作品用电子教室传送到学生电脑上,让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激发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紧密结合学科与学生实际,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和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特征。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必须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身心实际。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信息技术是初中生喜欢学习的一门学科,虽然在小学阶段已有了一定的接触,但学生对它的了解还是有限。加之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认为凡是老师讲的书本上说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因此,学生不敢提出不同意见,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与创新的做法。不少同学还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和其他同学保持一致,这很易遏杀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创造个性。事实上,信息技术学科无论是理论知识学习上的问题,还是实践操作出现的问题,都存在多种解决的方法,有的答案也是多样的。所以,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与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大胆质疑的观点,提高大胆质疑的能力。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还可以用菜单命令。笔者在上课时一般只详细讲一种方法,另外的一笔带过,让学生明白,人家的操作是对的,你的未必就是错的,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去寻找更适合的做法。不要人云亦云,老跟在人家后面转。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2.打破学生思路的狭窄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思路的狭窄性是受其身心特点、学习基础、思维习惯及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因数的影响造成的,也受传统教育观、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的影响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非一朝一日的事。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新课标要求教育与引导学生打破思路的狭窄性,敢于展开想象,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与见解,敢于质疑书本,敢于向权威挑战,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使思维由狭窄逐渐变得流畅、变得宽广。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以后的变化。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新知、上机操作遇到困难或问题,思路无法继续时,笔者通常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而是启发诱导他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并逐渐学会思考。同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声、文、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功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鼓励学生设计出各种有独特思维的作品,展示其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3.突破学生思维的凝固性,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思维的变通性,是指不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方法或解题思路,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从信息技术学科的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思维的单一性、凝固性,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逐渐形成不一般的超乎寻常的构思。例如,在辅导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笔者教学生用fireworks来处理图片。在教学时,笔者只简单介绍工具的基本用法,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要求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要提一个有代表性问题,并发挥集体的智慧,打破思维定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自己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笔者惊奇地发现多数学生已能熟练地使用这些工具,并掌握操作要领,有的还摸索出了工具的其他用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在上面所举学生图片处理的例子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摸索或与同学交流得到工具的不同用法,从而做出有创意的作品的例子,正是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表现。

总之,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除了以上所述,还应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收敛思维的培养有机结合,因这对培养其创新思维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它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来抓,并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萍 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2.

创新思维与技术第8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新经济”发展迅猛,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正处于发展成长期的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创造力的开发成为新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新的目标和重点,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相当落后,其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实施中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培养内容目标与新经济时代需求相脱节、教学内容陈旧方法落后和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四个方面,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新领域的开拓、教育新目标的确立、新思维的培养和正确理性的市场化革新四个方面对整个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做初步调整。

艺术设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跨越学科的边缘性、跨越时空的前瞻性、跨越行业技术的系统性等时代特征。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互沟通、交流与谐调的媒介和载体,推动着科技进步与经济繁荣,深刻地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所有层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经历了由建国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向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急速转轨过程,特别是最近二十年以来,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更是给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高新技术,特别是电脑技术和数字化处理系统的应用,使传统设计教育体系和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也对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以及如何开拓新的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新经济时代下的挑战

所谓“新经济”就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在整个经济结构、组织、体制和运行上带有新特点的经济。“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新的审美价值和思维模式,无一不对尤其强调技术运用和审美思维模式的艺术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新的挑战,也为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设定了新的目标和重点:

首先,新经济时代下更强调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新经济时代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更宽广视野的通才型人才,必须具备对问题的观察力、分析能力、综合比较能力、系统处理能力和创造评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对自然科学及社会人文科学、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艺术与工艺等多学科交叉带来的重新审视。也就是说他们兼通多个学科,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尤其是实现大脑的合作,这是新经济时代的标志。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注重多种学科交叉,形成有机的整体,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天赋,使学生设计观、创新观得以完善,才能培养出多元化的、具有高度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人才多元化的要求。

其次,新经济时代更强调艺术设计人才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是设计的灵魂和核心,也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对于任何一件艺术设计作品的评价,创新总是第一位的评价要素。没有创新,就没有设计的价值。同时,创新又是新经济时代的核心内涵和要求,没有创新新经济时代就没有进步,因此,设计教育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将人的创造力作为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主线,这就要求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挑战传统的意识,勇于探索和自我否定,对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有高度的敏感。此外,教学中还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设计教育体系本身也应该具有高度的创造性。

总之,新的时代为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模式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很落后,与新经济时代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实施中的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

长时期以来,中国艺术设计院校的课程在内容选择与课程实施方面过分重视技术的训练,不能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这一设计素质塑造的初始阶段。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严重缺陷,是过分强调技术而轻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蒂亚斯,在比较中德艺术设计教育时说,中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似乎是技术,但对德国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即创意…。如在课程练习中,常常片面强调准确性,而对再现以外的要素重视不够;色彩课程往往将技法表现提到一个不恰当的高度,而对主观感受的表达则不作要求;在构成课程中着重数理逻辑的计算,忽略形式的发现与趣味的表达等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种“聚合思维”的习惯,即将视点集中于技术目标与深入到技术细节之中,按步骤在程序中完成制作。这种重视技术而忽略多方面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教育倾向,实质上是大大削减了艺术设计教育所应承担的多方面责任与功能,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等。

(二)培养内容和目标与新经济时代需求相脱节

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各学科的发展现状来看,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特别是新经济时代下的新兴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没有和市场直接挂钩。主要表现在:过分的重视艺术表现,而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目课程;缺少实习基地,没有把产、学、研结合起来,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安排的时间较短,敷衍了事。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设计教育与设计实际需求连接起来。应届毕业生空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我们近年来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有的改行从事了其它行业,有的既是从事了本专业也是边干边学,积累经验。这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现象。

(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内容是影响学校培养层次的基本因素,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而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却仍以不变应万变。不同院校根据自己不同的定位来决定其教学内容,但无论何种教学内容都必须以整个社会为背景,以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有针对性地加以改革和完善。而且,我国的艺术设计的教学方法也一直处于保守状态。一是对学生缺乏启发,相互间缺少对话,多以灌输式为主,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移所采取的手段落后,使学生不能充分领会课程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培养出适应新经济时展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

(四)对素质教育重视不够

素质教育是新经济时代教育的中心特征。新经济时代的教育要从完整的人的标准出发,除了提高专业技巧、探索形式规律之外,更应磨练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深入人生体验。陈师曾把“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列为艺术创作的四要素,傅抱石把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和画家的技巧定为文人画的三原则,潘天寿要求“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报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作为衡量艺术工作者的标准。作为当今的大学生及设计师,若缺乏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就很难顺应当今社会的艺术设计教育主流。低劣的设计对社会的影响产生反面、消极的一面,雷同的风格、低劣的品位会对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最终导致设计整体水平的下降。近些年,国内许多院校都建立了艺术设计专业,有些学校不顾师资力量有限和教学条件不足而盲目扩招,造成学生素质下降。不少院校还普遍存在专业求全,各专业之间缺乏交叉融合等现象。教学方法仍以课堂传授和技能传授为主,缺乏启发式的对话研讨,疏于学生的设计过程而过于偏重设计结果;忽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学生良好设计素质的形成。

二、新背景下的探索与创新

面对上述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必须要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做出全面系统的调整与改革,笔者认为,应当从教学新领域的开拓、教育新目标的确立、新思维的培养和正确理性的市场化革新四个方面做初步的调整。

(一)利用新技术,开拓新领域

新经济时代是以数字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到了视觉艺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已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之一,以数字艺术为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从无到有已迈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对数字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了对传统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同时,数字艺术所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广泛。目前看来,数字艺术所涉及的领域较多的表现在视觉艺术领域,但是从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的角度来看,它实际上已涉及了从文化到艺术、从科学到教育、从工程到军事等诸多领域。如科学实验、工程研究、、军事计算机仿真、计算机模式识别、教育、教学与培训等,并影响到人类今后的生产与生活。数字艺术的未来走向仍然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领域发展。另外,数字艺术也已成为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近些年,日本文化产业俨然成了日本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80年代的日本曾是超级经济大国,但此后的20年,特别是最近的10年却一直在低谷徘徊,也许恰恰是这些因素催生了日本的文化产业,并成就了它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经济转型的生机。日本文化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它在上世纪80年代的影响力。而这辆越来越强大的文化之车正是凭借文化产业的传播来拉动的,我国数字电视的普及、数字频道的开通、多频道化都需要数字艺术作品。我们生产的硬件一数字电视、vcd、dvd这些硬件也都需要数字文化产品在其中使用,数字艺术将成为当今中国文化产业的新的增长点。上述事实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应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的主流,及时调整学科和体系,合理利用新技术,适时开拓新领域,使之适应当代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的目标培养或培养目标是教育最根本的方向问题。新经济时代下,应确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经济时代下,对艺术设计人才和人员的需求正向着多元化和创新型的方向发展,社会价值趋向正在摆脱过去由能源和物质所支配的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知识、文化环境社会,这一趋势下的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应超越过去以工业与企业为主的物质经济和竞争逻辑为基点的教育,应重视知识价值为基础的精神与物质、人性与社会环境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不断探索并创造出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即设计教育要使设计人员明确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让他们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设计活动为社会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为所服务的对象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表现在如下方面:创新精神和意识、观察力和感觉、思维与想象能力、审美与修养设计语言的掌握、表达与表现能力、商业与市场知识、应变与判断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精神。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应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多方面的能力。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成了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宽口径的通才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懂得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人才素质的培养。

(三)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

设计思维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计思维的发展,设计的创新性也就是设计思维的创新性。所谓设计艺术的创新思维实质是指以辩证的逻辑思维为基础,以敏锐性、流畅性、独创性以及批判性为特征来体现表现对象形象的一种思维活动,其中“敏锐性”是指设计师对事物的发现具有特有的观察能力,能用专业眼光迅速、准确地发现和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独创性”是指设计者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新颖的、首创的观念与成就。“批判性”是设计者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质疑问题,去追寻未知的知识领域。这种思维活动方式可以使我们的设计变不可能为可能,以便去改善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在设计艺术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抓住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聚合性思维等创新思维的三大元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创造灵感思维的能力。

新经济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贯穿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始终。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新经济时代艺术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已被国内外教育界人士所认同。长期以来,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比较偏重基础教育和技能性,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力度不够,某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甚至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高科技,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信息的飞速传递。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创新思维是指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

要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因为批判精神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创新思维不同于简单的重复与掌握了基础知识与技能,而是在此之上对前人及习惯善于否定。要勇于批判,要敢于打破前人的框框,在批判中成长,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其次,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前提。创新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的答案。这就要求创新思维能超越一种障碍,自由地、流畅地在现实与幻想间不断往返,用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跨越思维次要的中间环节加快思维的过程,提高思维的效率,重新建立新的形象;另外,还要积极培养学生捕捉创新灵感的能力。因为这是以已经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意识高度集中之后产生的一种极为活跃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思维会产生突发性的飞跃。因此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灵感的能力,是设计艺术教育中对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正确促进艺术设计教育的市场化

新经济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按照传统设计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所培养的设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合格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有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把握自我、不失本性,才能更好地接近市场,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甚至可以调动市场决定市场走向。在工业社会,市场一般不会迁就高校,而高等设计教育却往往被要求适应市场,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与信息对于新市场的开拓越来越重要,艺术设计教育已日益成为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与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要培养综合素质好、市场适应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现代化设计人才;其次,要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开发的需要,开展应用技术运用研究和知识软件的科技创新;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可以通过一些较为直接的方式介入市场活动,如促使科技成果转让和投产,兴办校办产业,开展咨询、信息服务,举办各种短期培训,兴办校办产业。

我们主张艺术设计教育理性的市场化,而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服务功能、盲目迎合市场需要的倾向,比如近几年来,艺术院校的大量扩招逐渐造成了人才过剩的现象,艺术设计毕业生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相当突出,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书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实践的技能和对市场需求敏锐的洞察力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设计教学应体现多学科的交融,探索设计资源和设计表现的多样化,研究艺术与设计、设计与生活、设计与社会、现代科技的关系,体现没计的新价值,创造设计时尚的新概念、前沿性及功能的延展性,使学生了解设计的实质性意义,学会思考,建立创造性的符合人性化的设计思路,增强设计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