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9 16:17:02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第1篇

关键词:特色校园文化;熏陶功能;培养和激励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69-01

1.小学特色校园文化认识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小学特色校园文化指的是小学校园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小学校园文化是各小学构建办学特色的内容基础。在小学构建良好的特色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小学生产生内部心理变化,形成稳定健康向上的文化意识,能正确地评价社会和认识自我,并能稳定地指导自己对未来生活、理想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对小学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和方法的探索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校本开发为主要途径,着力开发本校资源。 从环境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对校园文化进行系统性、 继续性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与管理功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提高师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 , 打造学校的办学特色。

2.1 创建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墙壁,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为了让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达到陶冶学生性情、规范学生行为、启迪学生心智的目的,在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中要打破常规的、一成不变的、静止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师生熟知的领域里,挖掘新的教育资源,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努力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使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小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小学校园文化墙壁建设应分为核心和主体两部分。核心文化墙壁应设在人员最集中,位置最显眼的地方,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主题墙壁可按楼层、班级、教室功能等展现师生风采,展示不同的文化主题,颜色多以生态绿色为主,白、红、蓝、黄等多种颜色共存,意喻校园为一个生态校园、以人为本的校园、多元评价取向的校园。

2.2 开发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培养和激励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追求需要的满足为目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积极源泉,没有需要就没有人的行为。举办S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重视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各种培养和激励功能,能激发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凸现。

开发综合性强的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值得教育者深入研读与思考。那么,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呢?小学德育实践活动应本着小、近、实的原则,以专题为主要形式特征,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非学科性为内容特征,围绕我与社会、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自身四大版块,以班级形式组织,突出小组合作学习,以年级形式组织,多层面挖掘主题内涵,以五一、十一、寒暑假为契机,设计全校学生参与的,以个体为单位进行的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

2.3 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发挥小学校园文化的控制功能。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的规范化要求,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规章制度、组织建设、落实方式等,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在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校园制度文化的导向性、规范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以鼓励先进、激发进取,鞭策后进、促其进步为出发点,发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制定,并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为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还要重视师生制度意识的培养,经常利用政治学习、集体晨会、家长会、班会课等进行宣传,以保证各项制度的权威和稳定。

小学特色文化第2篇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有特色,铸就校园浓郁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按照教育局打造特色学校、注重一品一校的发展思路,走“特色立校、文化兴校、特色强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努力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根据本校本地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红色德育教育资源优势,决定以红色乡土教育为核心内容,以“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红色校园”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突破口,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和践行能力,特拟定我校红色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王家湾位于山亭区凫城镇孔子听孺子歌处的沧浪渊北临,1939年11月,峄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此建立,这是鲁南地区第一个红色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其“三三”制的代表构成和“豆选法”选举办法是民主选举的典型案例,罗荣桓亲自总结峄县建政经验,在鲁南先后民主选举产生了邹县、郯城、临沂等11个县级政权,并于1940年6月召开了鲁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鲁南参议会和鲁南专员公署,作为鲁南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被喻为“照亮鲁南的一座灯塔”。

革命的历史在王家湾结成了厚实的红色文化板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王家湾儿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为了凫城建设的飞速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倾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王家湾光荣的革命历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前来缅怀瞻仰学习。

付庄小学在凫城镇打造旅游名镇的大背景下,在当前中小学生享乐主义盛行、苦难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模糊、理想追求困惑、精神偶像缺失等校园亚文化思潮泛滥下,作为一所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山区农村学校,理应承载传播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挖掘和弘扬王家湾蕴涵丰厚的红色文化,宣传和扩大王家湾红色旅游品牌,以实际行动践行和拓展“红色旅游”的主题。基于此,付庄小学根据学校自身地位、历史、现状、形象等独特优势,结合当前的发展战略与镇党委、政府打造“绿色大镇、能源强镇、旅游名镇”的规划精神,经过多次调研,多方考察,特提出“弘扬红色文化构建特色校园”的创建思路。

二、指导思想

开展红色乡土教育,传承与弘扬适宜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的红色文化精髓,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展现地方文化,深化红色校园文化内涵,创新校园红色文化,培育和提高学校师生人文素养,打造红色特色“人文校园”。 引导和激励学生深入实践,走进乡土历史,了解和感受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口号变成行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内化,逐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三、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组 长:陈永志

副组长:张 亮

组 员:张同春、张建坤、王光涛、王力友、刘庆领

2、工作小组: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四、特色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

(一)、特色学校的总体思路:

1、统一认识:确立“特色办学,特色兴校”理念,把特色学校的创建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和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扎实探究:坚持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从学校实际出发,以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为载体,把《红色的土地》作为校本课程进行探讨、研究、开发。

3、激励奋进: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优先保障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以确保特色创建工作全面、有序、良性发展。

(二)、工作的基本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内涵特色发展,建设红色校园

依托两个载体:活动为载体、班队为载体

促进三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班队集体建设。

突出四大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学科整合相结合;

特色校园的创建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

学生课外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三)、特色学校发展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

今后三年,我们将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德育研究,使办学方向更加明确、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学生素质明显提升、校园布局更加合理,内涵发展有新突破、办学绩效有新提高,把学校办成文化高品位、教师高素质、教育高质量、学生全面发展,得到行业认可、群众满意、社会支持的具有山区鲜明特色,符合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学校。

2、培养目标:

了解并继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优良传统,以“做最好的自己”为起点,逐步培养“自信、自尊、自主、自强”的人格意识;以“细节养成、积淀习惯”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刻苦勤奋、文明守纪、孝敬感恩、积极上进,为自己一生负责”的卓越品质,最终成为“重健体、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会创新”的时代新人。

3、红色特色目标

“爱与责任同行信与理想共进”将是我校红色文化打造的核心和主旋律,是付庄小学的灵魂和精神,是付小师生的信仰追求与终极发展目标。“挫折使人坚强,苦难磨砺成长;红色铸造信念,拼搏成就人生” 将成为学校红色文化打造的路线和方向。“挫折教育、励志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将是我校红色文化打造的基本框架与主体内容。

(四)、特色学校发展具体目标:

我们将围绕“确立特色——打造特色——显现特色”的思路确定三步走:

1、确立特色:2017、9——2018、9

(1)注重引领,提高认识,凝聚共识,制定特色发展规划方案。

(2)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2、打造特色:2018、9——2019、9

(1)开发特色校本教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2)逐步完善校本课程,特色进一步强化并显现。

(3)开展教育活动,构建展示平台。

3、显现特色:2019、9——2020、9

(1)学校内涵得到体现,特色建设逐步显现。

(2)形成学校独特文化和校本资源。

五、主要内容

红色文化是那些历经岁月穿透时空,永不衰老、永不枯竭、永远流淌于人类心灵滋润于心灵的清清河流,永远闪烁明亮、光芒四射的黑夜中不落的星辰,永远灿烂、永远鲜活、永远蓬勃的源自烽火狼烟、源自壮士热血、源自真理之上的一脉思想火花与精神遗产。红色文化的内涵很广,我们结合学校的实情和学生的特点,深入挖掘出“信念、理想、坚强、奋斗”等红色元素作为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核。其具体内涵和要求如下:

“信念”:以坚定目标、信念至上、报效家国为主线,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正视挫折的勇气。让学生坚信学业必成,事业必成,人生必成。

“理想”:以志趣高雅、胸怀高远、行为高尚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人生志趣和理想追求。让学生从小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远大抱负,为中华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坚强”:以不畏艰险、艰苦创业为主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让学生懂得挫折使人成长,苦难使人成熟,磨难使人成才。

“奋斗”:以努力拼搏、积极向上、只争朝夕为主线,培养学生勇往直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斗志。让学生懂得懒惰一事无成,拼搏成就人生。

六、实施途径与要求

建立以革命传统教育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以抓实常规教育为平台,切实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实施、举办红色教育活动,办好特色文化专栏,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研究,提升红色革命教育理念,形成理论体系。

(一)理念文化

1、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奠基人生。

(1)、以人为本:立足全面,发展个性,培育特色。

(2)、和而不同:“和”,要求干群之间和谐互敬,师生之间和谐互动,教师之间和谐互学,学生之间和谐互助;“不同”,要求办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特长,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办学特色: 红色校园 健康人生

(二)精神文化

1、三风

校训:求真、博爱、勤朴、向上校风:文明、和谐、奋进、创新

教风:敬业、爱生、厚德启智学风:乐学、善思、励志、进取

2、校识

以打造红色人文特色为核心,设计学校的校徽、校旗、校歌,让每一位师生了解校徽、校旗、校歌的真正内涵象征意义,校歌人人会传唱。

校徽:以“红、蓝、绿”为基调,结合学校的红色特色打造鲁南地区乡土文化和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来创意思考。

校旗:

校歌:踏着先烈的足迹(略)

3、红色精神:信念、理想、坚强、奋斗。 “挫折使人坚强,苦难磨砺成长;红色铸造信念,拼搏成就人生”。

(三)环境文化:

营造文化环境,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让校园时时处处都充满红色的精神。

1、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打造红色景观文化。

(1)、在学校主体建筑色调上,选择接近“哈佛红”的深红色,渲染红色文化氛围,彰显学校的学府气息。

(2)、在校园显赫的位置(或校门口)铸建一尊(幅)彰显红色校园文化核心的主体雕塑(浮雕),彰显学校的红色历史。

(3)、学校门口:醒目处介绍学校文化整体构想,布置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墙”,(阐释学校理想、追求、愿景)。可在大厅正中布置“爱与责任同行 信与理想共进”大字,以彰显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左边和右边分别为教育方针、校训、学校“三风”及校风校训解读和红色革命宣传画。

(4)、在校园可利用的墙面(特别是上操场的四周围墙、下操场前方和右方的高墙、食堂前围墙)制作红色文化宣传长廊(橱窗),将红色内容的故事、图片、名言用宣传栏、 黑板报、标语等形式宣传,让学生感受红色的魅力,接受红色的熏陶与精神的洗礼。

(5)、建好校内外德育基地。对内组织师生学习教育,对外加强宣传、开放。将王家湾作为校外德育基地。

2、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1)、悬挂肖像格言,建立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上,注意把教室、走廊、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张挂具有革命色彩的名言格言警句,并定期更换。正常介绍雷锋、张思德、白求恩、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优秀事迹,激励学生学习革命精神,争作“四有”新人。让学生们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气息。

(2)、举办专题图片展览。利用王家湾陈列室,举办专题图片展览,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抗日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努力学习革命前辈的可贵品质。

(3)、制作校园红色文化标识牌。以红色人物、革命先烈、党史人物的人物简介、图片为背景,制作各办公场所、班级的标志牌,让师生随时感受红色人物精神。

(4)、用革命前辈姓名为主要道路、建筑物和班级命名。教学楼外墙的布置:主题可为家乡历史、红色人物介绍、红色经典等板块的红色宣传画。

(5)、建设独特的班级文化。

制定“特色班级”评比方案,按照“特色班级”评比细则,积极推进班集体建设。教室布置要开设红色教育板块,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教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精心打造班级特色文化,体现年级特点、班级特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让每一面墙壁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红色文化的声音,提升班级文化内涵。

(6)、开办“红色之声”广播站,正常播放红色歌曲,宣讲革命故事,大力宣传红色革命精神,营造特色文化浓郁氛围。

(7)、搞好学校的环境绿化,在花园花坛,种植常绿植物以及红花(如:三角梅),营造特色景观,衬托学校特色文化氛围。

(8)、建设好学校红色五星(校园之星)宣传阵地,搞好评比和事迹介绍。

(9)、学校除充分发挥黑板报、播音室、宣传橱窗等主阵地作用,要逐步建设红色文化网站、红色文化博客、红色文化论坛,引导红色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宣传活动; 努力扩大宣传阵地、 完善宣传设施和强化宣传内容。

(四)活动文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

1、每周一升旗和重大活动都由身着小红军服装的学生升、降旗、护旗,进行师生的文明礼仪等教育,全体集中呼“口号”——“今天我为付小而骄傲,明天付小为我而自豪”、唱红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光荣感、使命感与责任感。

2、广泛开展 “十八个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深入细致得到落实。

课前一支红色歌曲;班级每天(或每周)黑板上更换一条红色名言警句;学校每周一次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国旗下的讲话;班级每周(或每月)一次班级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每月举行一次红色班级文化评比与交流活动;每期每名学生在课桌上更换一条蕴涵红色文化的座右铭;每期(或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师生红歌赛(或大型文艺汇演);每期一次全校师生“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的红色故事演讲;每期一次全校师生红色文化征文比赛;每期上一堂红色教育课,进行“红色”英模事迹宣讲报告,对学生进行榜样和励志教育;每期读一本红色革命书籍;每月(或每期)看一部红色革命电影;每月学唱一首红色歌谣;班级每期出一期红色革命教育手抄报,举办手抄报比赛;结合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段红色舞蹈、健美操;每位学生崇拜一位革命人物(了解期生平历史,学习其精神);在校园固定位置开辟“历史(党史)上的今天”栏目,每周宣传一位红色革命人物或大事件;每年组织一次师生扫墓活动。

3、结合“清明节”、“五一”、“六一”节、“七一”节、“八一”、“十一”、“一二九节”等重大纪念节日,举办红色历史讲座,开展红色知识问答、红色诗词朗诵、红色故事演讲、红色文化征文、红歌演唱比赛、红色图片展览、红色实践活动、红色影片展播等丰富多彩的与学校特色建设相关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各种蕴涵红色文化的竞赛活动的开展和作品的展示丰富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涵。

4、加强新生的入学教育和新少先队员的入队教育。凡新学生和新队员都要了解王家湾红军的历史,参观陈列室,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凡新入队的少先队员都要“祭扫烈士墓”、“在纪念碑前宣誓”、“参观烈士墓陈列室”。积极参加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去镇敬老院,开展“我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

(五)行为文化:

1、习惯培养:文明有礼的行为规范教育。

重点抓好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设立“红领巾”监督岗,发挥“红领巾”监督岗的监督功能,强化管理。每天清晨校门口的值日、迎宾与值周学生都由身着小红军服装、佩戴红袖套的学生进行监督、检查学校的卫生与纪律。在师生中倡导诚信执勤、教育为主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公正、严明的自我管理态度。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有计划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力求将教育活动系列化,课题化,做到重点清,要求明,措施实。

2、行为引领:制定《付庄小学“红色少年”评选方案》和完善《付庄小学“校园红色之星”评选方案》,切实做好评选工作,激发学生争星热情,为小学生成长营造健康育人环境。

3、机制推进:规范有序的常规教育深化。依据学校德育工作阶段化、系统性的要求,确定各个年级的德育工作主题和德育核心要素。

低年级切实加强诚信教育、纪律教育,要求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讲诚信、守纪律、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中年级切实加强仁爱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引导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热爱人民,不追求奢移享受,远离不健康生活。高年级则要求加强尽责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引导学生像革命先辈一样,为了崇高的理想,坚忍不拔,一往无前。

4、搭建教育平台,创建红色品牌。

成立学校“红色(红领巾)艺术团”: 组建30人的红歌演唱团、20人的鼓号队以及每年级一个小组的红色乡土兴趣活动小组。

利用每周半天的时间,开展好“2+X”拓展课程活动,落实好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编红色舞蹈,演红色剧目,唱革命歌曲,说革命快板,跳红色秧歌,传红色精神,浓厚学校的红色文化氛围。

5、以“有效培养学生良好交际与口才”为抓手,以“鲁南灯塔——王家湾”为基地,制定红色小导游培训计划,培养一大批宣讲员,落实并推广中高年级学生红色旅游德育基地宣讲活动,积极为打造王家湾“红色旅游名镇”而努力。

6、组建“红色小记者”活动小组,开展“红色采风”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采用“访、听、讲”形式广泛挖掘蕴涵的德育内容,收集红色民谣、红色民歌、红色故事、红色谚语,搜集整理红色稿件、红色故事,分组举办红色文化手抄报。

7、平安和谐校园的氛围营造。强化生命教育,教育学生要“关爱生命、珍惜健康”,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设施,努力打造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积极做好“市级文明学校”的创建工作。

(六)课程文化:编辑红色乡土教育文化系列特色校本课程

加强与区文联、区文化馆、区文管所、区博物馆、区党史办等单位的联系与沟通,积极收录整理本地区及县、市乃至全国的红色革命斗争故事、传记、散文、诗词、名言警句、革命歌曲以及学校、家乡的历史传统文化,编写特色校本教材。要求整套教材要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为了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让校本教材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安排专门学时进行讲授,并组织开发相应的教学参考书,以此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文化积累,陶冶学生精神世界,激发学生诵读激情。

1、组织精干力量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红色的土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读本。

根据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本校的教学条件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把“红色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方案一:根据学生的认知年龄特点,按照“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的思路,开发校本课程系列教材,构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低年级使用《红色纪事》、中年级使用《红色颂歌》、高年级使用《红色传承》;课堂结构分为“红色人物我介绍”、“红色故事我宣讲”、“红色精神我畅谈”、“红色文化我实践”四个环节。

方案二:按照课程内容性质的特点,将课程设置为:《红色的记忆》、《红色的旋律》、《希望的田野》。

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红色的记忆”,跟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相衔接,组织语文、品德社会科教师编写《红色的记忆》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编写阅读教材;第二部分:“红色的旋律”,跟音乐学科相衔接,开发本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资源,收集红歌等,组织音乐老师编写《红色的旋律》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编写音乐教材;第三部分:“希望的田野”,跟研究性学习等相衔接,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网上收集阅读,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红色后代是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建设美好家园的,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编写《希望的田野》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编写出阅读教材。

方案三:将《红色的土地》校本教材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拍一拍、访一访等多种形式的课后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红色乡土校本教材内容,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并不断补充完善。

2、校本课程设置。

《红色的土地》校本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革命、家乡红色历史的认识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培养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课时安排:红色文化校本课程作为对学生学习的补充教材,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每周1-2课时,利用每周班会课等时间进行教学,要有教案、记录等。

4、学科渗透

特色校本课程学科渗透,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活动渗透红色文化理念,积淀丰厚红色校园文化。

语文教师每期做好五件事,即每堂课前组织学生发表一条红色宣言,每天至少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会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期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文征文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元素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品德社会课教师每期做好三项事,即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每期举行红色革命故事会不低于两次,每期让学生收集红色故事或红色案例等轶闻佚事不少于两个,每年开展红色考察活动至少一次,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音乐教师每期做好两项事:教唱红歌不低于两首,每期举行一次学生红歌比赛,让红色文化的声音响遍校园。

体育教师要在体育课加强学生行、走、集队、纪律等教育,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学生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纪容等方面训练,让学生学会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集合排队齐如整,强化学生素质,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

美术教师每期至少各安排一至两次让学生画红色画、写红色字,每期至少举行一次学生书画展,通过这三项活动让红色文化开满校园,花香果美。

当条件允许时,微机教师要组织学生做好六件事:积极制作和开发红色文化课件,创建红色文化网页、论坛、博客、博客群、QQ 群等,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优秀课件、优秀网页、优秀博客的评选活动,让红色校园文化到处传扬。

其它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该科特点渗透红色文化的理念,有效落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各学科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跨学科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七)、教科研工作:

健全“学校——学科组——教师”三级科研网络,建立学科教研制度,以科研为抓手,紧扣课堂改革,以教促研、以研导教,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校本课程的分析研究,强化教师质量意识,通过抓教学常规管理,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校本课程学科教研制度,紧扣课堂教学改革,以教促研、以研导教,教师参与率100%。

2、开展课题研究。开展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整合之校本研究》、《用红色文化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等方面为题的课题研究工作。加强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论文撰写、发表。力争通过两三年时间的努力,探索、开发出特色渗透各学科的校本课程案例、教例等。

3、特色教育全面深入推进。订方案,列计划。各项活动要求普及型、全面性、个性化进而有特色、有质量、有效果。做到人人知晓家乡的红色历史、知晓长征;人人能背诵几首红色经典诗词;人人能讲一个有关红军长征和中国红色革命的故事;人人能唱一至五首红色革命歌曲铸就校园精神,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学校“红色教育”品牌逐步形成,红色特色逐渐显现。

(八)、制度文化:制度保证

1、建立《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方案》和《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细则》等规章,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全方位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专项工作给予奖惩。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凡学校验收达到规定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凡不思进取,裹足不前,单项检查达不到要求的班级,学校给予批评。通过采取定期检查、评价、奖惩等措施,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约束、引导和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创建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2、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完善和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每学年一次的学校自主评估,以此促进各项工作按制度办事、依制度行政,保证学校特色建设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后勤保障

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有限的学校资源,提高教育物质、经费的使用效益,多渠道开辟经费来源,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和经费保障。

七、搞好学校特色提升

1、发挥本校学生中长跑团体项目的传统优势,并把它作为我校的传统体育特色项目。加强跳绳项目的训练,引领师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树立“绳彩飞扬伴健康”的理念。提高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

2、充分保证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训练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精神。加强阳光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与坚持。

3、关注师生身心健康,提升精神文明内涵。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和娱乐活动,调节教职工身心,维护教师的身心健康,组织好教职工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读书活动,积极倡导相互 理解和尊重的和谐人际关系,让教师享受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感,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生活模式,正确对待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引领教师追求充实又愉快的教学生活,营造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的健康氛围,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生活理念。

八、操作思路

小学特色文化第3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规章制度;文化意图;文化舆论

班级文化应包括以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审美的追求、特色的载体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有些班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倾向,教学任务轻就抓一抓,教学工作重就放一放,学校里推一推,就动一动,不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进行有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为只要了解和狠抓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做作业的情况,就掌握了学生的全部情况,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就算尽了班主任的职责,甚至以时间紧、工作忙、头绪多、没空抓班级文化建设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智育对立起来,甚至以“班级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染、感悟、自主、自求、远水救不了近火”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和态度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抓班级各项制度管理,而不花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以管代导,甚至是以罚代管,这种班级管理方法无法将教育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和品质,容易使学生形成理论、实践脱节,说、做脱节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学生班级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文明、向上、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抓好班级德育的重要课程,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努力抓好。

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引导班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并发挥其德育功效呢?

一、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班级值日制度的执行,课桌凳、学习用品的整洁爱护,学习习惯,活动要求的明确规定,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环境和美观的物化环境。全班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班级文化特色内容、口号、班歌、班徽和目标及其解读,既统一了学生思想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既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搭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过河要有船或桥,要搞好班级文化就要有一个教育载体。这要根据班主任的思考和特长,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学生反复讨论,共同选定一个教育载体,这个教育载体能否成为让全班学生感染、感悟、体验、自主、自求、自得,从而搞好学风、班风建设的平台,教育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经过多次论证,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班情学情,又喜闻乐见,便于操作,易现成效,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没有好好选择、论证,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难以感悟自求;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班级特色文化平台是搭建了,没有认真抓好感染、自求、辐射工作,没能发挥其班级德育作用;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决定后,认为大功告成,没有花力气去进行过程管理,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使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只大航船搁浅在起航线上,却反过来认为“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没有用”。这说明,选择班级文化特色这个载体是重要的,而花力气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班级德育作用是更重要的。

三、营造一种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特色载体,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成果作品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表现班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审美倾向,感染自求过程。如果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课桌凳整齐还停留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那么,班级文化环境的美化,则不只是一个外显的物质文化,更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支撑集体的四大基石是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共同的思想指的是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喜恶标准,即集体的道德观。形成集体的思想,就能够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表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追求。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提高了班级文化品位,创设了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汇报,能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环境一定要布置得精、美、实。

四、创设一种健康有力的班级文化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从而保证班级特色文化在班级德育中的作用。

五、培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有些学生在家里比较娇惯,依赖性强,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再加上学习紧张,负担重,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它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沟通、理解、尊重、帮助、促进,培养了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级群体,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进步。

六、强化一套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管理,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比如,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不能全由班主任或班长来决定、执行、督促和检查,而应该由学生讨论、商量、决议、自查、互查、总结、评比,这样不仅能克服班主任包办代替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弊病,而且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增长才干的目的,还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实效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正在生根、萌发、生长,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营养去浇灌,才能枝茂叶盛。同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侧面,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积累出的经验,培育出的情感,磨炼出的意志,将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底气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特色文化第4篇

关键词:特色学校; 创建;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4-001

什么是特色?如何打造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如何发展学生特长?带着一个个问号,我们来到天府之国四川成都,走进了草堂小学、泡桐树小学考察学校特色建设。草堂小学的“诗意教育”,泡桐树小学的“和谐教育”,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尤其是草堂小学更给人以震撼与启示。

启示一:特色需要文化传承与凝炼

对学校而言,教育的过程乃文化育人的过程,文化当是师生学校生活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框架,是师生幸福的工具,是教育文明的载体,教育只有上升为文化,才富有魅力,才独具特色。草堂小学原先是一所城乡交界的薄弱学校,如今却成了成都市示范学校,全国知名学校。是什么铸就了她的辉煌?是特色文化、特色品牌。草堂小学是一所流淌诗歌文化的学校,她提出了“植养人文气韵,奠基诗化人生”的校园文化主题,确定的目标是诗歌教育、诗意教育。我认为,该校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要写多少诗,学校要出多少诗人,而是让孩子的心灵保持诗的灵性,洋溢诗的真善美。该校办学目标的确立,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学校发展的风格、方向。走进草堂小学,仿佛走进一座诗意的殿堂。“诗意的方向,最好的自己”是该校的校训。从校园环境的布置到师生的一言一行都能体现草堂小学独有的诗意气质,如“好雨轩诗社”体现了草堂诗社育人润物细无声;“碧草书屋”比喻草堂学子将像碧草一般学习、成长,展碧绿春色。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卫生间,每一面墙壁甚至楼梯地面,都传达着诗的语言,处处流淌着浓浓的诗意。总之,学校一草一木都成景,一砖一瓦皆育人,草堂小学到处都浸润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这里,“诗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独具特色,不仅彰显着校园文化的润物无声,而且蕴涵着对国学文化的不懈追求。蓝继红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文化的传承积淀铸就了草堂小学鲜明的办学特色――诗歌教育、诗意教育。如果没有学校附近的杜甫草堂,就不会有草塘小学的诗意文化;如果没有当初的“草堂诗社”,就不会有今天这所诗歌流淌的诗意校园;如果没有蓝继红校长的执着追求与文化凝炼,就不会如此之快的彰显诗意教育特色。

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文化的传承和凝炼。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早在70年代就以小乒乓、小足球、小篮球、小羽毛球、小排球等“五小球”运动享誉全国,曾两次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是江苏省少儿乒乓球训练基地、江苏省乒协小学分会先进集体,是扬州市乒乓球特色学校,连续12年蝉联宝应县乒乓球小学组冠军,多次在扬州市乒乓球比赛中夺冠。学校现拥有两处乒乓球训练场馆,30多张乒乓球桌,形成了预备、初、中、高四级训练梯队,在各级比赛中多次夺冠,乒乓社团被评为市“百佳社团”。乒乓球运动在我校具有广泛而深厚的基础。我认为,乒乓国手为国争光的事迹是最好的育人教材,同时,乒乓球又是一项集体力、技巧、智力、意志为一体的体育运动,具有健体、益智、养心功能。为此,我校将进一步传承历史,走体教结合的特色办学之路,强化乒乓球运动的健体、益智功能,开发乒乓球运动的德育功能,以“拼搏”为文化主题,构建富有乒乓特色的学校文化。

启示二:特色需要文化创新与升华

草堂小学巧妙地利用杜甫草堂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与诗歌同行,与经典相伴的独特风格。“诗文化”使学校独具特色,极富内涵。蓝继红校长说:生活即诗,诗一定来源于生活!教师是诗,学生是诗,教育亦是诗!我们所说的“诗”绝不仅仅是平常人们理解的作为文学体裁的诗,而是一种融入社区资源、地域人文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成为其办学理念的广义的“诗文化”。我认为,草堂小学的“诗文化”既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创新与升华。草堂小学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特别是草堂文化和杜甫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重新进行了整体构建和全新打造。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该校以打造诗歌校园为基石,凸显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升华,形成学校特有的“诗文化”,从而打造出学校诗意教育的特色。

小学特色文化第5篇

由中国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教育学刊》杂志社、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重庆市渝中区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的“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于2007年12月6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抓特色建设、创特色学校、育创新人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中小学校长共500多人参加了会议。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我国香港和内地的10余名名校校长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了专题发言,与会代表也展开了积极的互动研讨。

一、特色教育意味着在保证学生基础素质发展的基础上,为所有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央在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创办特色学校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创建特色学校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指出,创办特色学校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要在2015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其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尤其在基础教育。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一刀切、齐步走、千校一面、模式化、生产标准件的状况。学校只有办出各自的特色,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个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创新型人才。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教育公平的高度强调了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标,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正是统筹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进程。特色教育是一种适合性教育、全纳性教育,意味着为所有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指基础素质的发展,而且是基础素质和特长相结合的发展。通过教育实现人尽其才、生尽其能,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钟燕立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指出教育均衡发展体现优质性,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分类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关注差异性,均衡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特色学校建设既是均衡发展的客观诉求,也将有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特色学校凸显优质性,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学校凸显独特性,较好地满足了个性化的教育需求;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大优质教育资源。

二、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是特色学校主要特征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和风格”;“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陶西平指出,特色是学校价值取向、生态环境、教育创新、教育传统的集中体现。首先,特色是一个学校的核心价值与附加价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校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共性,附加价值取向则是个性的。其次,特色是生态环境的集中体现,是在学校理念、制度、环境中体现的特色,将影响师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再次,特色是教育创新的集中体现,是针对普遍存在的固有的教育理念的改革。学校的特色一方面是长期的历史积淀,是自然积淀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主动积极构建的结果,需要不断的深化、丰富与积累。最后,学校特色是学校传统的集中体现。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所长龚春燕指出,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个系统、全方位的学校变革活动。在这一变革中,学校文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有多么漂亮的学校环境、多么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而在于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在于全校师生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学校文化传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条件与基础,学校文化建构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的标志。

三、特色学校建设的多元化策略

(一)挖掘特色资源

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潜在优势在哪里,即挖掘特色,寻找突破口,这是特色学校建设的起始点。

陶西平指出,构建特色首先应该进行学校积淀的盘点,既加强特色发展资源建设(统筹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如教师、设施的整合),也须拓展无限校内外资源(充分借助校外资源如学科、实验室、师资)。

江苏泰州中学校长蒋建华介绍了学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经验,即在“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泰州精神引领下,塑造校园文化精神。重庆市人民小学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琳任首任校长、贺龙元帅任董事长,丁继泉校长介绍了学校秉承办学传统、从小主人社团活动开始、坚持进行了24年的主动教育特色建设经验。成都金沙小学校长钟樱介绍了学校借助区域文化建设特色学校的经验。金沙地区挖掘出许多历史文物,但没有文字的记载,开放、探究、均衡、和谐是金沙打动他人的特色。金沙小学以传承文明、发现未来为己任,积极营造了传承、包容、开拓、和谐的校园。重庆外国语学校校长张裕云指出,外语学校是作为对外交往和交流需要而创建的,学校从这一定位出发,围绕“以人为本,中西兼容,彰显个性”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了“外语优势、文理兼重、国际发展”的学校特色。

(二)凝炼特色文化

从学校文化的维度看,中小学创建特色实质上是创建一种整体性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长期文化积淀的一种外在表现,因而有着独特的文化风格。

龚春燕指出,学校管理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文化元素,选择能够引导学校全体成员沿着符合价值主流方向发展的文化内容,在整体统筹的基础上,采取扎实可行的举措,为学校植入独具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问题。

江苏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指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洋思中学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同时学校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总结形成了学校文化的操作要领,即“先学后教,当场训练”。北京一师附小校长张忠萍介绍了学校以快乐教育为改革切入点、立足于增强学生幸福感的特色教育实践。一师附小以儿童愉快发展为本,积极建构了由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友爱融洽的人际氛围、学生乐学会学、教师乐教善教的快乐教育体系,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重庆市巴蜀幼儿园园长罗虹介绍了该园从“创造是儿童本能”的理念出发进行的幼儿创造教育的研究,探索完善了创造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师发展体系以及家园协同体系。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长谭劲指出,办学思想犹如学校发展的航标,贯穿于学校的全部主体中。她介绍了学校以“珊瑚”为标志,以“珊瑚最红、孩子最亲”为核心,营造追求群体和谐、个体自由绽放的学校文化。青岛市实验小学校长杨屹介绍了学校开展的情趣教育的实践,即创建情趣校园文化、开展情趣教学、开设情趣教育课程、实施情趣管理,让师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有情趣相伴。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从学校个性、精神、历史源头出发,介绍了学校以真、善、美为核心的生命教育文化。重庆市渝中区实验二小校长马佳介绍了学校围绕“和谐、协同”理念构建的三维结构协同教育模式,即课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同优化,教导与学习协同优化,管理配置与教学活动协同优化等,共同实现学生德行与智能、身心协同发展,共性与个性协同发展的育人目标。 转贴于

(三)打造特色教学

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小学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教学特色建设,首先要建立与特色相适应的新的课程体系;其次要开展学科特色建设,构筑发展中小学特色的核心工程。

香港真道书院校长丘日谦从香港教育改革的历程出发,介绍了该校独特的“十一年一贯制”中小学课程模式。杨屹介绍了学校在情趣教育的实践中围绕育人目标、开设情趣教育课程的经验。学校通过国家、地方课程保证学生基础素质,通过兴趣类、情感类、品味类三种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特长,构建了高品味、有情趣、国际化的课程体系。重庆外国语学校校长张裕云介绍了学校围绕“外语优势、文理兼重、国际发展”的办学特色打造外语特色教学的经验。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宋璞介绍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经验。南开中学从1984年开始开设选修课的探索,构建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如以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南开讲坛等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程。通过特色课程的建设,凸显了南开中学以培养高分高能高素质人才为优势的办学特色。重庆三十中校长汪立芳介绍了学校在创建外语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开展外语特色活动、创设外语特色环境文化,积极建设外语特色课程体系的探索。

(四)形成特色建设团队

特色学校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职工以及间接参与学校建设的专家、家长、社区人员等,他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形成了一个建设共同体。

小学特色文化第6篇

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应围绕理念、目标、内容等多种视角展开理性定位,在此基础上确立具体实施思路和办学模式。我们以为,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包括如下基本内容:办学理念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特色目标诉诸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特色内容强化“隐性资源”的特色建设;特色实施侧重“特色自觉”的功能发挥与品质培养;特色评估注重物质、制度与精神等多维度指标要点的整合。

关键词

主体本位;隐性资源;特色自觉

中小学的特色办学问题随着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中小学校的办学是否具有特色、具有什么样特色的问题不仅关乎学校能否有序发展,更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进程。实践表明,没有特色、千人一面的学校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不符合新课程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设要求,也不符合教育教学中人本位的教育取向。鉴于此,我们以为,探求中小学特色办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不仅有助于中小学确立良好的特色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实际的办学特色的内在生成和学校师生教学个性的完善。

一、办学理念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

中小学校的特色办学基本出发点在于以特色来求发展,用特色来武装自己,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特色办学都能得偿所愿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例如,有的学校将特色建设建立在个别师生培养和训练之上,以此作为学校特色的“标杆”,这种特色或许能取得一时的成功,但很难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因为,以牺牲多数师生利益为前提的特色办学违背了“人本位”的教育教学取向。我们以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的基本理念取向应当是突出“主体本位”的人文关怀。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发展,还是处于特色建设的办学需要,尊重教育主体的存在价值,相信教育主体的内在能量,能够为教育主体的和谐发展提供物质支持和精神资源,这种教育机制和办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事实上,得到“人心”支持的教育理念,在更大程度上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进而接近乃至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特色办学目标。突出“主体本位”的特色办学理念具体落实在实际办学中有哪些基本衡量维度或是外在表现呢?我们以为,“主体本位”的特色办学在实际中至少有三方面具体化呈现:一是重视人本的特色文化建设,例如,关注特色办学中教师的教学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成长需求,并侧重教学伦理的建设,突出精神文化对人的教育功能;二是尊重教育教学主体自身的教学发展特点和差异性成长需要,例如,针对不同教育主体的不同需要提供差异性供给和帮助,以促进教育主体个性化的特色发展;三是特色管理符合人性发展需要,即尊重人性,教育教学制度的建设尊重教育主体建议,从教育主体中来,为了教育主体发展。这三方面都是从不同角度呈现出的特色办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突出人文建设的办学要求,以此建立特色办学的风格和品质。

二、特色目标诉诸共性与个性和谐统一

中小学校的特色办学是指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所追求、塑造甚至是打造出来的相对独特的办学风 格。固然如此,中小学校依然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作为基础教育教学机构的重要构成,不同的学校依然有着相同的发展需要和改革要求。任何一所中小学既要追求特色,但又要预防为了个性而失去其性质使然的共性。概而言之,我们以为,中小学特色办学中对特色的目标定位应该是有机结合了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各中小学的特色办学之路应建立在其对学校“共性”或是一般意义的发展之上。也就是说,无论中小学校追求什么样的特色发展道路,但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中小学自身的性质不可变更,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重要载体的总体培养目标不能疏忽,同时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条件不能怠慢,等等。诉诸于共性和个性发展和谐统一的特色目标建设得以实现的理念条件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方面,追求共性成长,重视校本条件的建设和完善,以确保特色发展的稳定性。中小学校的特色发展如果不考虑其自身的校本培养目标,就有可能导致特色发展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既没有充分的校本条件考察,也没有稳固的利于长久发展的现实条件,进而导致特色发展之路中途夭折;另一方面,追求个性发展,重视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建设,以保障特色发展的动态性、灵活性和差异性。中小学特色资源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学层面也可以是管理层面;可以是制度视角也可以是文化视角;可以是教师维度也可以学生维度,等等。总之,多样化的资源开发视角,有利于寻找适宜学校自身的特色之路,也易于确保特色目标的实现条件。

三、特色内容强调“隐性资源”的挖掘与建构

中小学校特色办学的特色内容建设或是特色资源挖掘对特色办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外部还是学校内部,往往将学校学科发展、教师教学效果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被公众所看到的和熟知的显性方面作为特色内容考量的主要参照,一定程度甚至是很大程度地忽略了那些公众不容易辨别和发现的隐性特色的资源建设,这些隐性特色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特色办学的理念、学校的风气和风尚以及教师和学生呈现出来的教学精神和气质等。我们以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如果仅仅重视显性特色资源建设,而忽略隐性特色内容,其最终的办学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是失败的。隐性资源或是隐性特色对学校以及学校中“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因为是潜移默化不易被察觉,一旦形成影响力往往更具有威力。事实上,中小学校的隐性特色建设正是对中小学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特色内容和风格,而课程理论专家研究结论表明,隐性课程或是潜在课程对人的态度、品格、价值观等内在心理倾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远远大于显性课程的影响。从这一点来说,中小学特色办学中加强对学校隐性特色资源的挖掘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开发、建设和挖掘学校隐性特色资源,以促进特色办学成效?围绕隐性特色资源的构成,我们可以从以下具体方面展开建设工作。可以针对学校特色办学的具体事宜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具有影响力的隐性资源信息,在此基础上展开具体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创设符合校本实际的特色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基本功能;将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作为学校隐性资源的核心建设内容,突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风格,重视教学伦理和教学品质的建设和完善;开发人际关系的隐性文化建设,重在发扬“和谐”师生关系的特色品质和育人价值;结合显性特色品质,突出隐性特色优势,形成一显一隐双向特色建设的合力功用。

四、特色实施侧重于“特色自觉”的品质养成

中小学校特色办学最终能否取得成功,特色理念和办学思想是前提,特色实施是关键。特色实施是指将特色资源落到实处,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应用层面的过程。特色实施过程涉及的事宜方方面面,我们以为最为重要的焦点在于将“特色自觉”贯穿于整个特色实施过程,具体而言就是指培养特色实施主体的特色自觉意识,帮助教育主体养成特色自觉品质,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内在生命源。借鉴已有学者的相关思考,我们认为中小学校特色办学中需要养成的特色自觉主要是指中小学校自觉而能动地反审自己的发展历史,自主探索适宜学校发展需要、符合历史传统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特色建设。特色自觉品质的养成,对于学校适应外部发展环境,开展内部教育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结合特色自觉的内涵,我们以为,培养特色自觉品质的基本思路有三:其一,特色自觉品质包括特色自觉意识、特色自觉态度和习惯以及特色自觉行为的内涵构成,缺一不可。因此,培养特色办学主体特色自觉品质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认知层面的引导,也要注重行动力的培育和激发。其二,特色自觉品质的培养对象不是某一部分人员,而是绝大部分、甚至是全员教育教学参与者。这要求学校在特色办学过程中从政策制定到制度建设,再到文化创设和培育,整个过程纳入全体教育工作参与者和相关人员,调动全员积极性,以培育全员的特色自觉品质。其三,特色自觉品质的培养要求立足于学校现实,以现实为桥梁,链接学校传统和学校未来发展取向,充分发挥现实的调节能力。这给予办学主体一个重要的认知预警,即特色办学不能不考虑过去,不能不考虑未来,更不能不考虑现实,学校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在确定特色办学方案的时候,学校的历史、未来和当下应当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绝不能以偏概全或是一叶障目。另外,在培养特色自觉品质的过程中要谨慎对待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瞻前顾后,缺少决断和魄力进而错失特色建设良机的问题;一个是学校不切实际,盲目乐观,不加反思和批判地模仿他校而导致自身丧失发展特色机遇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阻碍中小学特色发展之路,更为影响其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进而使得学校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失去竞争力,使教师和学生因此而缺少甚至丧失教学自信,使教学失效。

五、特色评估注重多维度指标的整合

中小学特色办学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关系着特色办学的完善和监管质量,也影响特色办学的后续改革和建设问题。因此,特色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十分重要。特色评估内容取向关系着特色办学资源取向以及特色内容侧重问题。鉴于此,我们以为,特色评估指标应当侧重多维度的建构。所谓多维度的指标建构即将影响到特色教学的各方面因素考虑其中,并考察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多维度的特色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人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人的发展,具体包括教师教的发展,学生学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教学的发展质量等。如果学校特色办学过程中合理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发展,并一定程度地为师生提供可持续成长的机会,这种特色办学就“人”的维度来看,是相对成功的。物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基础设备设施的建设情况,考察这些建设是否符合特色办学的目标取向、理念取向和实施取向等。学校追求特色办学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如果符合校本实际,符合教学需求而不是片面追求“奢侈化”“形式化”,那么这种特色办学从“物”的维度来看,也是相对成功的。文化的维度,评估特色办学中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些发展状况对学校办学特色是否具有促进意义,对教育主体是否具有正面导向功用等。原则维度,评估学校在特色办学中是否遵循发展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即是否紧密结合学校之外的环境变化建设学校特色资源,是否着眼于学校、学校师生长远发展采取可持续的建设理念等。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以上不同维度的指标进行评估时,应当采取差异性的评估方法,有选择有针对地进行特色评估。例如,有的外显特色的建设需要采用总结性评估方式,有的内隐特色则需要侧重过程性评估。针对人的发展层面的评估应当在两种评估方式的基础上展开追踪评价方式,以此取得更为全面的评估特色办学的成效。

六、结语

综上,中小学特色办学不是简单的工作任务,而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项目。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办学努力中积淀而成,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公信性。因此,那种“速成”型的特色办学既不可靠,也不科学。中小学校只有将自己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扬下去,重视教育理念、人的素质、组织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建设,才能形成既尊重共性发展特点,又具备个性发展条件的特色化发展之路,更有机会使学校自身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学校。

参考文献

[1]赵丽敏.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唐芳贵,皮修平.论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自觉[N].光明日报,2012-08-04(11).

[3]任桂花.关于中小学办学特色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1).

[4]曲铁华.论中国近代民办普通中小学的办学特色及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

[5]龚春燕.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小学特色文化第7篇

一、理念文化底色蕴特色之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特色学校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创建特色学校,就要强调发展特色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特别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生动地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特色教育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要建设特色学校,就必须强调创造型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缺乏创造性,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倡以学生自由发现为主的科学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创造性人格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之一,特色教育则更应当强调这一点。特色学校建设本身强调独创性,离开创造性培养,必将成为空谈。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指南。我们注重学校理念文化的建设,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审视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努力更新教育思想。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以学校办学理念为指导,努力站在更高处认识特色学校建设的意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全面思考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路、方法,确定实施策略。最终,我们决定,在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以象棋、读书、器乐等优势项目引路,积极培养、提炼、发扬“积极自主、顽强探索、敢于胜利”的郭小精神,并在全校各项工作中逐步形成郭小师生的人格素养。

二、传统文化底色植特色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奇偶”精神、“会通”精神这四种基本精神,可谓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各个方面。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之根,我们如皋是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传统。我们郭园镇文化气息同样浓厚,读书之风盛行,街头巷尾常见下棋、唱戏者,原车马湖乡被称为“二胡之乡”……因此,我们以象棋活动作为学生兴趣活动的一个重点,以传统的器乐、读书辅助,全面开设美术、书法、电脑、数学、写作、乒乓球、篮球等一系列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正是力求以中华传统文化对师生进行熏陶和教化,为人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素养之源”。

在全校全面推进中国象棋活动,是我们认真考虑、慎重选择的结果。象棋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几千年沉浮而长盛不衰,是一项融竞争性与艺术性于一体,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炉,斗智斗勇的智慧体操。象棋对培养学生凝心静气进行思考、勇敢顽强地进行竞争、不断创新敢于求变、果断决策追求胜利等各方面的良好品质均有很好的作用。象棋活动在学生中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基础,有的学生在家经常与家长对弈,具有了一定的象棋水平。课余时间,我们常见到学生兴致勃勃地捕杀于楚河汉界。去年,我校在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建设新的教学大楼,而原来的操场被占用,新的操场未建成,我们顺势引导学生在体育课上开展象棋活动,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接着,我们多次举行象棋比赛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了如皋市少儿象棋比赛,取得了小学组第一名的成绩,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去,我们准备以象棋“段位赛”等形式,使这一项目在我校不断发展下去。

我们以象棋活动为载体,带动各项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从而开发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以熏陶学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 生情操,增长知识,开发潜能,提高整体素质。

更主要的是,我们以象棋为代表性项目,充分挖掘校内外文化资源,积极在各种活动尤其在象棋活动中培养“积极自主、顽强探索、敢于胜利”的郭小精神,并在全校师生和各项工作中予以发扬光大,改变师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力求使我校的特色建设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着眼于增强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使特色更具张力和魅力,使学校发展更具潜力。

三、课程文化底色养特色之血

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必然是体现在师生所有的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几个优势项目上,是不可能培育出真正的郭小精神,也不可能以此为契机建设特色学校的。因此,我们决定以课程文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拓展郭小精神,打造郭小特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特色学校建设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我们积极开设以“中国象棋”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校本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认真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及各年级学生特点,积极开设含器乐艺术、郭园镇环境情况调研、敬老爱亲等多种内容的校本课程,不断塑造师生的创造品质,弘扬郭小精神,打造文化品牌。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积极尝试“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以教研组长为第一梯队,行政组全体同志为第二梯队,带领全体老师努力探索“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人人上尝试课、研究课,结合传统教学经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教改的高潮。在学生中,我们不断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的良机,积极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我们还注意在活动中锻炼人、培养人、造就人,不断增加学校活动文化的内涵。近两年来,除定期的象棋比赛外,我们在师生中还开展了办校报、读书演讲、手抄报、口算比赛、文艺会演、鼓号队、乒乓球比赛、“卫生小志愿者”、“感动郭小人物评选”、少先队干部竞选等等大量的活动,使学校的活动课程内容不断充实,品味与效果不断提高。

我们提得最多的口号是:“像下象棋那样去思索,像下象棋那样去拼搏,像下象棋那样去胜利!”人生如棋,学校工作亦如棋。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我们不仅培养了许多有特长的学生和老师,更重要的是在全体郭小人的血液里融入了郭小精神,打上了郭小文化的烙印。

学校精神从象棋活动中生发,在各项活动中光大,在师生人生中生辉。特色学校建设就在学校精神的不断生发、光大和弘扬中,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号角里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四、环境文化底色展特色之神

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如同特色建设的外衣,也应该彰显学校的个性,显示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

环境营造着文化氛围。师生自创的标语,定期公布竞赛成绩的板报,花园里几张适合于坐着读书的石凳,教室里学生自创的剪贴画报,……看上去漫不经心的几笔,其实是郭小人精心思考后留下的浓重画笔。至于树荫下一对对埋头厮杀的象棋手,操场边成排乒乓球桌旁热烈的喊声,更是校园里常见的风景。这就是我们的郭小,充满着活力和魅力,充满着竞争和快乐,充满着诗情和画意,更充满着温馨和热情。

环境也体现着精神特质。以班级命名的树木,体现着师生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一块块清洁的包干区,不仅反应着师生对环境的重视,更体现着像象棋那样的竞争精神——谁也不愿在卫生评比中落于下风;黑板报、画廊里,到处有学生的创造成果,写、画、做……展现的不仅是才能,还有毅力、信心;教室里、走廊上、花园里、大路边,到处可见围观下象棋的师生,打乒乓球、绘画、读书等等活动就更多了。有多么丰富的活动,就有多么丰富的精神世界。

小学特色文化第8篇

关键词: 幼儿传统文化教育 区域活动 可行性策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浩瀚无垠,博大精深,是我国人民数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幼儿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夯实幼儿生命的基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必要而有难度的课题。那么采用什么方式实施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优选哪些内容作为幼儿传统教育的切入点,以什么教育形式作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等成为我们需要深思和探究的问题。为此,我就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和渗透到区域活动中,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等问题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总结了一些可行性策略,现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一、区域活动是开展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之一。

区域活动以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使其成为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同时,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承载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其特有的美和乐趣使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获得有益一生发展的知识与体验,成为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的、积极的承载方式。

二、以地方特色传统文化为载体,让传统文化教育与区域活动同行。

民族传统文化是个大的概念,它包罗万象,涵盖文学、艺术、体育、建筑等各个领域。因此在3到6岁的幼儿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找准切入点,从局部入手,从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入手。据此,我以当地传统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渗透、延伸到区域活动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原本枯燥、深奥,幼儿不易理解的教育内容,变为生动、有趣、幼儿喜爱的自主游戏,让幼儿在开心、快乐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开设特色区域。

在设置区域时,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开设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使整个区域活动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机结合,凸显传统文化的特色。如:结合山西的饮食文化特点,开设了角色游戏区“三晋拉面馆”、“晋南蒸馍房”、“汾酒专卖店”等;结合民间艺术特点,开设了美工区“美丽新娘剪纸”、“小小布老虎”等;结合民俗文化,开设了表演区“小小秧歌队”、“小小旱船摇”等;结合地产特色,开设了自然区“山西煤炭、矿产自然角”,等等。每一个活动区都赋予了地方传统文化的新内涵,而使区域活动拥有了新的魅力,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浅显的方式扎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

2.把握幼儿兴趣点,有选择地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到区域活动中。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处于幼儿教育阶段的孩子领悟其内涵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以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幼儿的兴趣点为依据,选择一些形式活泼、操作性强、形象生动、难易适当、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在区域活动中进行,这样才能使幼儿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1)可以有选择地把主题活动中部分内容延伸到区域活动中,如在晋商文化的主题活动中,可以在建构区融入山西特色建筑的活动,孩子们了解山西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创意搭建,兴致盎然。

(2)可以选择地方传统文化中的某一特色活动为载体,进行区域活动。如:在山西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社火”这一民间活动,人物形象丰富,活动形式活泼多样,色彩艳丽,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参与、表演、装饰的欲望。美工区的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运用自己的想象装饰旱船;动手区的孩子们用各种美丽的亮片和串珠等材料为秧歌服设计富有创意的图案;表演区的孩子们随着秧歌曲尽情地投入表演;角色区的孩子们为所有工作者准备着丰盛的山西面食;建构区在为社火活动搭建舞台;语言区的孩子们在为社火活动制作宣传册……孩子们情绪高涨,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创造性的活动中,在与周边区域的互动中,感受着民俗活动传递的快乐情感,感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民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收到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

3.特色区域的材料投放。

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做到“三结合”、“四根据”,即结合传统文化主题教学投放材料、结合传统节日活动投放材料、结合地方特色活动投放材料;根据特色区域设置的需要投放材料、根据幼儿特色活动的需要投放材料、根据幼儿发展情况有层次地投放材料、根据活动发展情况阶段性投放材料。材料的投放应包含图片、制作原材料、音像制品、成品与半成品等,以支持、满足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需求为原则。

三、教师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指导策略。

1.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才能游刃有余地创设、指导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

2.支持幼儿在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对外来文化要适当接纳,形成客观、平等的态度。

3.以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为目的,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积极的内容渗透在区域活动中,展现传统文化的精华。

4.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把握好区域活动内容和传统文化的切入点。

5.传统文化特色的区域活动要以传统文化特色主题活动为铺垫,通过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

6.活动后的小结,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特色区域活动从表面的形式提升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层次,把握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从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