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赏析八篇

时间:2023-06-18 10:42:42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发展现状;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毕业属中专学历。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与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为三年。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近年来培养目标已扩大到各类技能型人才。(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目标是中、初级技术工人。(3)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在改革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由普通中学改建而成,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以3年为主。培养目标与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类似,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校都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这些建设均投人了极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虽然有的学校硬件平台与相应的软件平台已经搭建完成,系统已经投入运行,但与预期效果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建设都集中在平台的投入上而没有让广大师生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便利,系统没有与用户很好地结合。随着物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之上又发展起来了智慧校园。可以说 “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升级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阶段。 “智慧校园”的基石是前期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意味着,“智慧校园”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要拥有有线与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其次,要有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存在着硬件与软件投入、系统建设与系统使用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领导与决策者的看法与决心。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重点要放在实践应用上。只有充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智慧校园的各项优势。

一、数字校园的缘起及概念解析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 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Campus Computing(The 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21世纪认识地球的方式”的演讲,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此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出了“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概念(陈丽,2007)。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各种与之相关的概念不断涌现,数字校园逐步成为一个单独的研究领域。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与现实校园并行的“虚拟化电子校园”,并依托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来推动高校的全方位改革,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赵国栋,201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平台”观。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

(2)“空间”观。沈培华等(2002)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这既是一个实用概念,也是一项工程和标准,更是一种文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定义(张虹波等,2009)。

(3)“环境”观。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的、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的、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4)“过程”观。蔡苏等(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一种依托现实校园而存在的以网络为基础平台,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支撑,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辅助完成校园活动的全部过程。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校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流程,推动高校组织模式、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的变革,从而最终实现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教学科研之目标。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数字校园的特点。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与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也是与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相匹配的。但要应对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学习方式变革的诉求,单纯的网络基础设施装备、学与教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难以有效支撑学与教方式的变革和拓展相对封闭的时空维度。只有跟上甚至引领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环境才能真正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美国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议程”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对这一理念给予积极回应。“智慧地球”的概念一经提出,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张永民,2010)

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宗平等,2010;郭惠丽等,201l严大虎等,2011;张永波,2011),西南大学、成都大学、同学等几十所高校正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智慧校园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鲁东明,2011)。例如,浙江大学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南京邮电大学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智慧校园规划(朱洪波,2011),且认为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同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黄荣怀(2009)从数字校园的建设进程角度提出数字校园的“四代”建设观,他认为第四代数字校园(智慧校园)能够有效支持教与学,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真正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基于新型通信网络技术构建业务流程、资源共享、智能灵活的教育教学环境。有研究者强调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如沈洁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的学校;周彤等(2011)认为,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李春若(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物联网在学校教学管理、公共安全、后勤保障中的具体应用,为学校构建了智能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是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如陈翠珠等(2012)认为,智慧校园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通过监测、分析、融合、智能响应的方式,综合学校各职能部门,融合优化现有资源,提供质量更高的教学、更好的服务,构建绿色的环境、和谐的校园,以保证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那只是感知部分,应更多考虑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和服务。(宓泳,2011)

综合以上观点和黄荣怀等(2012)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我们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

(1)环境全面感知。智慧校园中的全面感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捕获和传递有关人、设备、资源的信息;二是对学习者个体特征(学习偏好、认知特征、注意状态、学习风格等)和学习情景(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等)的感知、捕获和传递。

(2)网络无缝互通。基于网络和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支持所有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的连接,信息感知后可迅速、实时的传递,这是所有用户按照全新的方式协作学习、协同工作的基础。

(3)海量数据支撑。依据数据挖掘和建模技术,智慧校园可以在“海量”校园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模型,建立预测方法,对新到的信息进行趋势分析、展望和预测;同时智慧校园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信息、规则等内容,通过智能推理,做出快速反应、主动应对,更多地体现智能、聪慧的特点。

(4)开放学习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校园面临要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拓展资源环境,让学生冲破教科书的限制;支持拓展时间环境,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支持拓展空间环境,让有效学习在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

(5)师生个。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目的,并成为现实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因此,智慧校园是指一种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升级、提速、完善,建设高水平网络平台,完善IPv6网络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高速优质有线网和无线网全覆盖,构建 10000兆骨干的网络系统 ,逐步建设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云计算平台,实施虚拟服务器系统,完善有效服务不同学科的共享高性能计算环境;建设基础应用支撑平台,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推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信息门户和中心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教学应用平台,构建支持多种教学模式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开发整合校内各种资源的数字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学校所有领域的综合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建立提升管理效率的决策支持系统和一体化业务应用系统,支撑学校核心战略发展 ;建设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的科研信息平台,支持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建设信息化校园服务平台,完善虚拟社区功能,建立涉及各类服务项目的 “一站式”服务申报、受理信息系统;建设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严密的安全体系和规范的校园服务体系,保障数字校园的效益的最大发挥。 以人才培养 、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为重要保障举措。经过两个阶段的努力,将我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建立省内示范性智慧校园,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特色创新: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物力有限,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项目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1,06:123-125.

[2]沈洁,黄宇星. 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22-125.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12,04:12-17.

[4]陈明选.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第2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双师型 适应学生

一、现代职业教育现状

现状一:现代的职业教育实质上还在沿用应试教育的一套学科体系,特点是很全面很系统,知识体系的得来都是靠逻辑关系推导出来的。人的能力包括自然观察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等等,应试教育最主要就是关注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而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通常就是在这些方面有不足才选择了职业教育,如果职业学校还是用这种方式来教的话,职业教育是没有效果和不成功的。

现状二:很多老师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善于创新。比如会提出“我从来没这样做过啊”“为什么要改?以前这样教,学生就很适用”等等诸多问题,出现上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底下玩手机、睡大觉的现象。

因此,现代的职业教育必须要走出一条新路来,必须要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现在的学生,不拘一格,培养出有技能服务社会的人才。

二、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认识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整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双师型,教师要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指导能力;内容一体化,上课的内容要实现理论内容和实训内容的统一;场地一体化,学习场地要有学习区、讨论区和操作区。

要充分进行改革,就要抓住教学环节的这几方面:学习内容和目标的设计、学习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学习环境设计和学习评价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设计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要直接面向企业就业的。企业的需要,就决定了学校课堂的授课内容,所以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确定都需要围绕企业。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是这样做的:首先要明确办学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在开设一个新专业前,先阅读文件提炼出“十二五”规划中需要的行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高等院校(本科院校)没涉及的但民工做不了的事情上。邀请20位左右的企业班组长,调查他们手下中职生的比例,再让他们写出每个中职生每天都做些什么,这样就可获得150个左右的工作任务,再写出每个工作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即可获得整个专业需掌握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就是我们课堂上需要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举例来说,传统教学经常会用到“掌握”、“理解”等模糊空泛的字眼,到底要达到怎样的培养目标是非常不明确的。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明确指出学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如“要求学生掌握打字技能”就不如“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打出800字”更直接更明确,更容易用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一体化教学目标应体现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引导者。

四、学习者情况分析

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是传统意义上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所以我们要对他们进行客观的完整的分析,包括一般特性分析即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职能及情感的发展;学生学习风格的分析即认知风格、成就动机、学习归因、焦虑程度及学习坚持性等;学习起点的分析即学习者都学过哪些内容,学习者目标能力掌握程度如何,认知程度、技能程度如何。

在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之后,就要用适合于这些学习者的方法来教了。以上海大众工业学校的校长所举的例子进行说明。汽修专业招收的学生很多都不爱读书,考试时根本就不做试卷,把试卷撕掉就走了。后来校长提议将试卷出成彩色的卡通式的,题目是“中国的轿车有――个轮子。”学生们就开始慢慢喜欢这些试卷,接受这些简单的试题,再把后面的题目慢慢加上难度。要求每个学生的成绩不能低于80分,然后将学生的试卷和成绩单一起以大喜报的形式用特快专递寄给学生家长,后来学生就慢慢静下心来开始读书了。这就充分地分析了中职生的特点,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所以我们只有用心去分析,用心去想,才会想出针对这些学生的所应该采用的合适的方法,学生才是教育的核心,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就是能否适应学生。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一般包括:信息资讯制订计划作出决定操作实施校验校正总结评价几个环节。我们在培养学生时并不仅仅是培养简单的动作,那样培养出的是螺丝钉,旧机器淘汰之后学生就无法适应社会,应培养有设计、组织和安排等综合能力的学生。

下面以“往墙上贴瓷砖”为例来介绍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采集信息

学生应通过查找教材、网络等确定出贴瓷砖的工艺流程。

2.制订计划

学生需确定下来实施该任务所需的材料、工具、劳动力、施工方案和安全防护用品等。在学生第一次做计划时没经验,老师可帮助学生设计表格,时间长了学生就形成了良好的做计划的习惯。做计划可以让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3.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帮学生检查计划的制定是否合适、严谨。

4.操作实施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老师可随时监控,随时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5.校验校正

该过程应和操作实施结合在一起来实现,在任务操作过程中可随时校验校正。

6.总结评价

通过一些小任务的实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告诉他们怎样去做更大的项目。

所以,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所选的学习任务不一定要很大,但是工作过程一定要是完整的。

六、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包括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法,如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会;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和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道德行为的欣赏。教无定法――最恰当的就是最合适的,如何能吸引住学生?如何有清晰的思路?这需要老师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使每节课都上得充实。

七、教学环境的设计

一体化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先在教室上理论课,再拉到实训场地去实践的教学。既然职业教育是面向企业培养人才,一体化场地就必须能跟企业的环境相贴近,能引入企业文化,但又适合于教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的设计原则有:教学必需、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资源共享、管理可视、过程可控、考评可测、方式可变、融企业文化及引入企业制度。教学环境的管理有:7S管理、目视管理、看板管理等。

八、教学评价的设计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评价是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指导性评价,并总结交流,客观对待计划实施情况,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和反思经验。传统的教育评价忽视了发展与激励功能。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后效性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等。

参考文献:

[1]郑洪亮.项目教学法在汽车底盘教学中的运用[J].大观周刊,2011(40).

[2]汤琴.项目教学法在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0).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第3篇

[关键词] 中高职教育;英语教学;衔接

一、国内中高职英语教学衔接研究现状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是当代教育的研究课题,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已经开始探索和研究中高职衔接问题。但是,就高职院校中职生源英语教学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具体分析如下:

1、目前,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和制度的研究、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研究和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具体到某个专业的研究较少,关于课程衔接的具体研究也不够深入。

2、目前,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具体到中高职英语教学研究方面,就比较少。而对于高职院校中职生源的英语教学研究则更少。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而中职生源又是中高职衔接的主体,所以分析研究中高职衔接和发展,不得不研究中职生源的英语学习情况。

3、综合目前国内中高职教学衔接研究,发现其研究角度比较单一,要么只从学生角度研究,要么只从教师角度研究,或者二者结合研究。这样就忽视了人才市场对中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目前中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和提高,但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中职毕业生在学习上还是感觉到困难,尤其是英语学习方面的问题比较凸显。通过对2008级-2012级商务英语专业以及本学院其他专业中职生源学生(4届共计80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学习困难。发现在校英语学习课程上,中职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普遍大于普高生源,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明显低于普高生源。主要表现如下:

同时,通过走访相关企业,了解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情况,重点了解中职生源的就业情况,发现他们有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有些毕业生具备了良好的沟通技能,能很快地承担某些岗位,例如外贸业务员、销售人员,但英语语言知识不牢固,应用能力欠缺。

通过分析上述调研,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导致中职生源英语学习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个体差异和学习环境:

1、个体差异:每个人由于自身特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均不同。由于中职学习期间,疏于学习,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进入高职阶段,大部分同学难以和普高生源一样适应高职课程教学。

2、学习环境:中高职英语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不同,导致英语课程衔接不畅甚至断层。中职专业技能教学优于英语语言教学,英语教学简单,缺乏继续学习的环境,所以导致高职阶段衔接困难。

三、理论依据

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教学观和多元智能理论。

1、人本主义教学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本世纪60 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教学观主张体验性学习。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人本主义教学观提出学习者中心论,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习者,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相信他们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有能力自我实现。

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其中职生源缺乏学习兴趣和信心,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控意识薄弱。因此,作为教育者,应该从人本主义理论出发,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让他们重新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有效地实现中高职英语教学衔接。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从而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

然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中职生源多与普高生源统一编班教学,但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的学习状态差异又比较明显。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应该结合学生的智能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的不同,实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区别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行多元的评价方式,寻求全体学生最优发展。

四、对策

针对中高职英语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协调与管理:

1、教学管理方面

开设衔接班:对于中职生源进行入学前英语成绩统计,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开设衔接班,利用周末时间,加强英语语言训练,以帮助学生达到高职英语教学要求。衔接班可以算入选修学分或补修学分,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执行管理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进行分层教学;对于英语课程,在开学前进行水平测试,将成绩差距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别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因材施教,从而保证教学进度。

协调教学: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调控功能,利用好高职单招等指挥棒作用,调节中职教学内容。中职教育部门和高职教育部门应加强交流互动,协调教学进度,提出教学要求,改善教学方法,从而缩小断层距离。

2、教师方面

合理选取教材:中、高职两方教师都应该重视英语教学,对教材选取注意实用性、适合性。如有可能,应该鼓励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自编教材。

高效组织课堂:在课堂组织方面,建议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鼓励所有学生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营造语言环境:教师根据课程教学需要,适时创设英语语言学习语境,例如接待语境、会展语境等。同时,还要试图帮助营造语言学习环境,例如英语角、英语学习交流平台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创建多元评价体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优势智能,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自评和他评结合、言语评价和非言语评价结合等方式,全面评价高职院校中职生源学生学习效果。

3、企业方面

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企业,应该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确对毕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尽量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对于英语的实用性进行现身教学,例如英语商务信函的书写、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应用以及机械行业语言的应用,这样教学单位才能比较明确的制定中职生源的学生英语教学的计划和进度。

提供岗位评价:对于中职生源的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岗位评价也应该多角度多元化,既要重视语言技能,也要重视操作技能。

4、学生方面

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中职生,应该达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所以,中职生源的学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对于英语学习,应该通过自身努力夯实语言基础、补充文化知识、加强语言训练,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上述四方要素是中高职英语教学有效衔接的重要方面,只有四方共同配合,综合评价,才能共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高职教育水平。

五、结论

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形式, 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是健全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有利于促进中等和高等两个层面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发展。随着中职扩招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职生源的英语教学研究应该得到足够重视。而且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教学课程,所以,研究高职院校中职生源的英语教学衔接十分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结合高职院校特性,综合管理层、教学层、企业和学生四方要素,多角度研究中高职英语教学有效衔接,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 新华社北京2010 年7 月29 日电.

[2]新华社北京2010 年7 月29 日电Bill Van Patten.从输入到输出:第二语言习得教师手册[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7.

[3]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4]何玉兰,林彩梅,彭益武.“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

[5]刘丽萍.浅谈中高职英语教学的比对与衔接[J].安徽职教研究.2011.

[6]刘迎春.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衔接状况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7]鲁昕.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教育与职业.2011.

[8]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9]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一种新的分析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1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第4篇

(1)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按照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更加合理的专业培养方向;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明晰三维度动态能力集中相关能力需求;把握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本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同时剖析目前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轮调研主要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南京及江苏省信息网络技术产业规划及发展状况,及时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企业发展的信息。

在掌握企业岗位调整、岗位能力需求变化、用人变化等信息基础上,考察同类院校在本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方面的变化,为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论证。

(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主要范围在江苏省,兼顾长三角地区。调研的主要对象是不同规模和类型的行业企业,相关领域的行业专家、同类院校。

调研产业中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为了解人才需求种类和规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内容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用人需求等。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为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产生、执行、结束全过程,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2 调研方法与内容

(1)调研方法

本轮调研根据不同调研对象及环境,采用不同调研方法,包括:

1)对企业访谈,联系企业的技术部门、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进行面对面调;

2)对合作企业、兄弟院校、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现场、资料等调研方法;

3)对网络媒体主要采用资讯报告、信息检索汇总等方法进行调研;

(2)调研内容

围绕调研目标,确立区域产业规划、产业技术和经济发展、用人需求、岗位需求、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能力等方面的调研内容。

调研区域产业规划主要是为清楚了解江苏省及南京市对物联网产业的定位及规划项目,及借此带动的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内容包括江苏省及南京市对物联网产业的规划、已设立及将设立的建设项目及投入规模等。

调研本区域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和?济发展,主要是为了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及发展前景,并借此对未来人才需求作出预测。内容包括产业技术应用情况、产业经济比重及增长情况等。

调研产业中企业岗位设置和用人需求主要是为了解人才需求种类和规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内容主要包括当前企业岗位名称、岗位工作内容、岗位用人需求等。

调研岗位工作过程中能力需求主要是为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岗位工作任务的产生、执行、结束全过程,及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3 调研分析

(1)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在调研中,了解到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物联网的产业链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主要涉及芯片与技术提供商、应用与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提供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用户七个环节,包括了RFID芯片设计、二维码码制、电子标签、读写器模块、读写设备、读写器天线、智能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专业性的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数据的传输承载网络服务、终端接入控制、终端管理、行业应用管理、业务运营管理、平台管理等技术。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覆盖到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环境、娱乐、公共事业、安全等各个领域,在智能交通、物流管理、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方面应用最为广泛。

(2)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分析

目前物联网概念下的企业数量非常多,社会需求量也大,但是人才供给量很少,远不成比例。且未来几年,物联网技术会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普及,因此这个专业的就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公共安全、社会公共事业、金融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国防与军事等。物联网各主要领域均需要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 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智能交通:20 万;智能物流:20 万;智能电网:100 万;智能医疗:100 万;智能工业:50 万;智能农业:1000 万。

2)岗位需求分析

从产业需求来看,物联网人才总体上分可以分为研究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三个类型:

研究型人才主要为研究生层次或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各类“研究型企业”或“高新企业”的研发部、研究院所亟需的人才。

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各类本科学校或信息类高职学院毕业生,以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包括RFID系统设计与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网络安装调试、物联网硬件开发、传感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前售后技术支持等工作。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这类企业,在我国数量庞大,其需要的工程应用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物联网技能型人才往往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对各类高职院校培养物联网高技能型人才提出较高要求,不但需要掌握物联网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更要结合区域的物联网产业情况,培养其技术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

3)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要求

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被调研的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基础素质(如动手能力、应用分析能力以及理解交流能力)较为看重,特别是对就职者理解交流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的以及动手能力方面,因此,在做好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打造他们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迁移能力以及实操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4 关于专业的思考与建设

针对上述调研情况,我院计算机物联网专业应继续围绕技能大赛、合作企业二大平台,在师资力量培养、教学资源优化、学生实习实践三方面加强建设。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第5篇

关键词 创建 个性智能 实验环境 可行性 必要性

2006年10月,我参加了由邓见元教师主持,武冈职业中专承担的《创建促进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课题批准号:HSVAE0725),至2008年4月,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在这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创建促进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不仅可行,而且必要。现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看法和收获谈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的逢勃发展,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评价,均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智能特点和市场的需要而改变、创新。很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潘仁炎、许海潮提出的“前堂后台”模式(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李步其提出的“三五”人才培养模式(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在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

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包含三个方面:

1、要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习场”,它是实习资源和人际资源的一种动态组合。

2、要创建以真实性评价为主体的实验实习评价机制。

3、要创建促进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实习管理模式。

这三个方面构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学整体,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并存。

一、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学生将以感性为主的学习变为一种直觉学习。

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永久记忆假说”认为,凡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事件,都会留下永久的记忆,表面的遗忘实际只是检素的因难,哪怕是我们想不起来的事情。只要是经历过的,就会在暗中操纵我们的行为。直觉学习是一种经历学习,是一种难忘的学习,我们建构“实习场”就是为学生提供直觉学习的环境。“实习场”它既不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实式的场所,也不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它一个封闭而又开放,简单而又复杂的特殊的实验实习环境、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二、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188班是电子电器专业的实验班。黄剑辉同学是一个不太听话,学业成绩差的“双差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学生的鄙视。在一次自主组装“门铃”的实习活动中第一个组装成功,当他在讲台上演示他的实习成果后,教师举着他的手,伸着大拇指大声宣布:“黄剑辉同学,真棒”时,我发现他眼中滚动着泪花。我要求他把这次成绩装入成果记录袋中。虽然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制作,并不代表什么,但是他却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自信。从这以后,他学习认真多了,在2007年武冈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中,他制作的竹筒音箱获得了二等奖呢!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去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要创造适合学生受教育的环境”。要去发现学生能做什么,想做什么,要去彰显他们的优势,而不是去突显他们的弱点,要最大限度去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提升其自身发展的能力,并彰显他们发展的价值。

三、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2007年10月17~18日,我们为了培养文秘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创设了一个实习场,并组织了推广班176班全体同学到国家森林公园武冈云山为期2天的实习。之后,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想的东西,编辑成一本叫《云山之旅集锦·176班2007》的小册子,每个人都有文章在书中。其中王芳叶的人物通讯《他们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向小冬、马玲玲的地理概貌通迅《山美人美情更美》,向湘玲的感想《人生如登山可歇不可停》,刘花艳的调查报告《云山珍惜植物的调查》等多篇文章公开发表。这本书是他们自篇自创的,是他们辛勤劳作的结果,是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成果的结晶、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动力,是他们个性智能得到发展的成功展示。

四、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有利于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当今的社会是终生学习的社会,职业学校应关注的不仅是学生毕业时获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学习中,如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知识的基础、学习能力的基础、爱学习的基础。实验环境的创建,从教育层面上来看,它是从注重用社会的共性标准塑造人改为更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培育人,健全人格,张扬个性。它是把学生融入教师的世界进行“教”,为教师进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心灵世界而进行“导”,让学生在实验环境中发挥主体,实现主体。根据美国学者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差异的问题。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们,根据这一理论,在创建实验环境中,把重视知识严格划一的标准化学习为重视个性化、多样化和开放性的学习,诱导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能有效地突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巩固率低的瓶颈

武冈市是一个只有70万人口的县级市,有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和劳动部门认定的职业培训机构20余所。我们课题组对这些学校进行了调查,招生工作成为职校工作的重点,是一场异常残酷,谁也输不起的战争。许多职校只注意招生环境的创建,而忽视教学环境的创建,以致办学维艰,甚至倒闭。我校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原则,学生生源越来越好,特别是自从开展“创建适合学生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研究以来,学生确能学到真本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他们的教师、对所学的知识、对实验实习场地和技能真实性评定,均有较高的期望值,而我们的实验研究,正好切合学生的口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中等职业学校创建促进个性智能发展的实验环境,不仅可行,而且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第6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心智模式;因素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

分类号B841.7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7010051引言

社会公众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aloney & Ward, 1973;Senge, Smith, Kruschwitz, Laur, & Schley, 2008;叶文虎, 2010)。他们在可持续事务上所持有的认知结构、思考方式与心理倾向以及最终行动,不仅决定可持续性消费(绿色消费、伦理消费或负责任消费等)模式能否被接受并成为潮流,还影响着相关政策措施能否与社会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取得积极效果。因此,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可能是探究可持续发展问题根源及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线索。

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学者们先后提出环境意识(Maloney & Ward,1973)、环境关心(Weigel & Weigel,1978)、环境素养(Marcinkowski,Volk, & Hungerford,1990)和新h境范式(Dunlap,& Van Liere,1978, Dunlap, Van Liere, Mertig, & Jones, 2000)等概念,试图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学者们在解构相应研究概念时,要么过于狭窄和简化,不能反映行为个体的复杂性心理机制,如Dunlap等将其简化为人们对新生态范式的接受程度(是为环境价值观);要么过于复杂,使得构念结构和收敛效度难以保证,如Maloney和Ward(1973)等将知识、情感、意愿及最终行为纳入环境意识的范畴;要么缺乏体系化的推进,如Urban(1986)认为环境意识应包含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意愿等彼此独立的维度,但并未提出操作化定义及量表。而且,这些构念对环境行动和可持续行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武春友,孙岩,2006;Hawcroft & Milfont, 2010;Hines,Hungerford, & Tomera, 1987)。近年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推进并不顺利。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特定情景下的狭义心智模式的科学性被大量研究文献所证实,并且在预测和解释相关行为上表现良好(Argyris & Schon, 1974;曹科岩,龙君伟,2009;王鉴忠, 2009;王鉴忠, 宋君卿, 曹振杰, 齐善鸿, 2015)。如,曹科岩(2009)的研究发现,团队型心智模式可以有效预测和解释团队绩效。因此,本研究聚焦于人们处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存在的狭义心智模式,通过结构化定义、量表开发以及测度模型探索等来拓展此前社会心理视角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未来更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铺垫。

2可持续心智模式提出及项目发展

21可持续心智模式提出

关于心智模式(Mental Model),学术界有两种主张。其一,心智模式是一种静态的信念、知识与假设(JohnsonLaird,1983;Rouse & Morris, 1986;Senge, Smith, Kruschwitz, Laur, & Schley, 2008)。其二,心智模式是包括思维模式、内在意识活动以及行为意愿的动态性认知机制(Rouse & Morris,1986; Denzau & North, 1994; North,1996)。近年来,采用第二类主张的学者渐多(曹振杰,2013;王鉴忠, 2009;Westbrook, 2006等)。王鉴忠(2009)对这类视角的研究进行了充分概括,认为心智模式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居于行为人心理层面的机能性动态认知模式,包含静态“认知结构”和动态“心理加工程序”(即为思维模式)。进一步地,有学者认为人们内在的认知性机制、构成性态度以及结果意愿通常是整体性的心理活动,行为习惯、方式与倾向等也被纳入心智模式范畴(Holyaok,1984;王庆宁, 张国昀,张斌,1999;徐桂红, 曾永学,2002)。

心理技术与应用5卷

1期龙成志: 可持续心智模式的结构与测量

心智模式研究可分成广义和狭义两个方向。广义上,研究者致力于探索普通人关于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我形象等认知结构与心理机制(Argyris & Schon,1974;Russell,1978;陈兰芬,2011)。狭义上,研究者聚焦到行为人在特定情景下具有的心智模式。吕晓俊(2002)研究了由知识和价值观构成的职业情境下的团队型心智模式;曹振杰(2013)探究了中国文化情境下组织员工追求和谐的心智模式;王鉴忠等(2009,2015)则探讨了开放系统下对职业生涯成功有深刻影响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广义研究建构了心智模式理论的基本框架,狭义研究为利用心智模式解释与预测特定现象提供了范式和深度,同时,也证明了特定情境下的狭义心智模式的科学性。

因此,本研究借鉴心智模式定义提出可持续心智模式(Sustainable Mental Mode)的概念,人们描述、解释和预测可持续发展现象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潜存于心智层面的静态认知结构、动态心理加工程序和行为意愿。与此前狭义的心智模式和环境意识等不同,可持续心智模式被界定为环境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意动构成的综合性心理机制。

22可持续心智模式维度及初步量表

如概念界定,可持续心智模式由可持续认知、环境价值观与行为意动三种关键维度构成,三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即会产生不同状态可持续心智模式。可持续认知是行为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性认知,即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知识积累,为可持续心智模式基础;环境价值观是行为人对自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行为意动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态度和行为倾向。虽然三者交互影响并动态递进,但在某一静态时点,可持续心智模式应包括三种独立维度因子,量表项目因此分项展开。

(1)可持续认知。可持续认知是为测试受众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知识积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建构浩若烟海,涵括农药污染、资源耗竭、气候异常、土壤退化、碳足迹等,全面测试几无可能也无必要。经过《21世纪议程》等充分探讨,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几成共识:无代际伤害、可控制增长、平衡原则、谨慎原则、可循环原则、污染付费以及公众参与等原则等(莫法特,2009)。这些原则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概括。因此,项目发展围绕这些原则的理解认知来推进。

(2)环境价值观。与可持续认知不同,环境价值观是行为人持有的关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的判断。迄今,在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抱持积极认知、态度及行为的社会群体中,他们已经形成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态价值范式(NEP)(Dunlap, & Van Liere, 1978; Dunlap, Van Liere, Mertig, & Jones, 2000)。Dunlop等人通过NEP范式的接受程度来判断人们的环境价值观,并开发了不同版本量表,洪大用和肖晨阳等(2007,2014)对其进行了修正检验。因此,本研究借鉴修正后NEP量表,但M行适度的项目修改。

(3)可持续意动。可持续意动量表项目旨在测试受众通过自身行动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事业的行动意愿,主要范畴包括消费、职业以及可持续公共活动的参与意愿。设计量表项目时,本研究借鉴了Senge等人(2008)对人们面临环境危机时所呈现的心智模式状态的描述和Globescan公司使用的可持续发展舆情调查的部分项目。分项设计后的项目条目为48条。而后,邀请参加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2015年IMRE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的5名专家对项目进行内容效度检查,并筛选出其中获得超过3位以上专家支持的共28个项目组成初步量表。

3项目分析与因素分析

为了分析基于理论框架提出的量表适切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通过预测试来检验。

31预测试调研

调研采取方便样本抽样方法,但进行了不同类型样本的分层控制。即,通过研究者本人、国家创新创业团队学生成员、商业职员朋友分别利用社交工具(如微信、微博和QQ等)邀请各自好友参与问卷星调研(各来源问卷控制在120份左右),调研使用量表为前一阶段完成的初步量表。历时半个月,问卷星录得问卷380份,删除填写时间低于3分钟样本,得问卷318份,数量高于10倍项目数(Nunnally & Bernstein, 1994)。需要说明的是,预测试之前,本研究选择典型样本对项目进行最后检查。人口统计特征分析显示,样本对不同背景的人口群体有较好地覆盖,其中:男性4718%,女性5283%;24岁以下283%,25~35岁占7170%,36岁以上占2547%;学生占比1321%,企业员工占比3931%,公务员及行政事业性单位占比3145%,其余占比1603%。

32项目分析

根据吴明隆(2010)建议,进行项目分析时本研究采用了三种方法:依照可持续认知、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意动各分项量表总计得分27%的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极端组比较,分析其鉴别度指标,如临界比值(决断值)小于300,表示测量项目鉴别度不佳;分析项目与分项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果项目低于040,表示项目与量表构念不是十分密切;同时考虑项目同质性,如删除项目分量表信度系数上升,则表明项目同质性不高。此外,共同度需大于020,因素荷载需大于045。如有任一指标不达标,项目删除,分析结果如表1。

经过上述项目删除之后,由14个项目组成的量表Cronbachs Alpha值为072,Guttman折半系数为076。其中,5个项目组成的可持续认知量表各信度系数分别为072和072,4个项目组成的环境价值观量表各信度系数分别为077和079,5个项目组成的可持续意动量表各信度系数分别为079和077。因此,删除表1所列示备注为删除的项目之后,量表内部一致性表现良好。

33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可持续心智模式界定为构成性构念,各形成因素之间彼此独立但存在交互关系。因此,对项目进行因素分析时本研究采用斜交转轴法(Nunnally & Bernstein,1994),并进行因素比较。如表2所示,14个项目的转轴聚合情况,与项目发展时的细分子构念彼此吻合。如表2所示,由“溢价支付意愿”等五个项目构成的因素1,主要反映受试者可持续消费等行为意动,为可持续意动;由“不得已伤害”等四个项目构成的项目主要测定受试者对自然环境的价值判断,为环境价值观;因素3由“谨慎原则”等五个项目主要反映受试者对可持续发展基础性原则的理解认知,为可持续认知。进一步在进行因素分析时,SPSS180同时测算出各因素的特征值,分别为368、270和132,三个因素对样本方差总体解释率为5504%,达到可接受的标准。

41验证性调研

14个项目分属可持续认知、环境价值观、可持续意动等不同的潜在构念,它们合并形成可持续心智模式测量模型。为进一步验证模型适配度及外在效度,本研究采取同样的抽样方法进行了为期15天的验证性调研。与预测试调研不同,为验证量表收敛和预测效度,调研增加了4个结果变量。其中,A1:过去1年中是否有过惩罚环境劣行的行动(如放弃购买污染环境企业的产品);A2:我有参加过民间环保团体举办的环保活动;A3:我赞成对不可再生能源消费(如石油)执行高税收政策;A4:我认为中国应参照欧洲国家执行严格的《产品延伸责任法》,即生产责任厂家需要对使用结束后的废弃产品承担回收利用责任。同时,结果变量是为估计可持续心智模式各维度因素与总体构念之间荷载系数而提出。因为,基于前文理论推演及构念定义,可持续心智模式应为不可直接观测的构成性多维构念(Aggregate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各维度因素组合形成可持续心智模式存有多种荷载的可能,需要增加至少两个结果变量组成结构方程模型,维度与总体构念之间的荷载系数才能进行估计。验证性调研获得样本368个,人口统计特征与预调研样本差异不大。

42测量模型信效度与适配度检验

可持续心智模式测量模型本质是由三个测量模型和一个结构模型构成,三个测量模型分别为可持续认知(SK)、环境价值观(SV)、可持续意(SI),可持续心智模式(SMM)测量模型与结果变量组成一个路径模型(详见图1)。因此可持续心智模式测量模型的质量检验分成了测量模型信效度评估和适配度检验两部分。

421测量模型信效度检验

如前文所述,项目分析之后,可持续心智模式量表信度Cronbach α值和Guttman折半系数均达到070的标准,表明量表数据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如前文所述,本研究量表是基于系统而严谨的理论建构,并且量表得到了相关专家的审查,内容效度良好。收敛效度是指量表与描述该构念的其他变量存在相关性。本研究设置了A4来测量收敛效度。方法是分析了14个项目汇总得分与该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二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显著性水平p=000

基于可持续心智模式模型中存在三个子测量模型的事实,本研究参照Bagozzi和Yi(1988)、吴明隆(2010)的观点从多个指标来综合评估测量模型的信效度。虽然部分项目的因素荷载低于071,但是,各子量表在反映其一致性程度的组合信度(ρc)上均超过了080,在反映潜在变量构念能解释指标变异程度的平均方差萃取量(ρv)上均超过050的临界值(表3)。而且所有荷载、误差、方差等参数统计量的估计值均达显著性水平,标准化残差绝对值均小于200。

2适配度检验

适配度检验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进行。本研究基于重新抽样形成的368个有效样本,利用AMOS18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拟合,以考察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拟合结果如图1所示,各项目与维度因子的荷载在048~082之间,荷载图1测量模型CFA分析系数适中。从绝对拟合指数看,χ2值为15872(df=74),且χ2/df=215,小于250; GFI和AGFI均高于090的拟合优度;SRMR值为005,RMSEA值为005,均小于008的接受值。从相对拟合指数看,NFI值为093,IFI值为092,CFI值为092,均大于090的接受值。而PGFI和PNFI等增值适配度指数指标均大于050的接受值。因而,本研究认为测量模型总体适配的外在效度是经得起检验的。

43维度荷载的确定

如图2所示,为确定不同维度因素组成可持续心智模式总体构念的因素荷载,本研究构建了由相互作用的可持续认知等子构念、可持续心智模式总体构念和结果变量组成的结构模型。其中,结果变量全部为已然性可持续。

在最初的拟合分析中,模型没有负误差方差存在,标准化荷载系数均小于100,也没有太大的标准误存在。但是,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意动相关路径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因而在结构模型

图2结构模型适配度分析及荷载确定

中删除了这条路径。并且,结构模型中各路径的修正系数没有一项超过400。在最终的结构模型拟合中,适配情况如下:从绝对拟合指数看,χ2值为20210(df=111),且χ2/df=181,小于25;GFI和AGFI值分别为093和090,大于090的拟合优度,SRMR值为006,RMSEA值为005,均小于008的接受值。南喽阅夂现甘看,NFI值为091,TLI值为092,CFI值为094,均大于090的接受值。在增值适配度指数方面,PGFI和PNFI值均大于050的接受值,综合各项指标,模型拟合效果可以接受。因此,模型中可持续认知、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意动对可持续心智模式的因素荷载是可以接受的。据图2所示,它们的荷载系数分别为025、035和078,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标准化荷载系数确立之后,可持续心智模式测量最后一项任务即告完成。

5结论及讨论

在心智模式等相关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可持续心智模式这一新构念,并从理论构建、构念操作化、量表发展以及测量方法上给出了系统性答案,应为一次令人鼓舞的研究尝试。基于整个研究过程及其结果,本研究将研究结论概括性总结如下:

(1)可持续心智模式是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又一科学构念。

一方面,将可持续心智模式视为认知结构、思维方式与行为意动的综合性机制,充分考虑了彼此的交互性和整体性,扩大了环境意识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注意将环境行为等剔除在外延边界之外,并对“认知结构”和“心理加工程序”进行了准确界定,确保研究构念的收敛性。并且,本研究提出的构念结构模型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其预测效度、区分效度及收敛效度等都得到了检验。如图2,本研究发现可持续心智模式对环境行为的预测结果大大高于环境意识,各相关系数接近或达到了050的水平,为显著性强相关,初步说明该构念在解释和预测相关行为上的作用和意义。

(2)本研究提出的测量量表是质量可靠的测度工具。

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本研究采取规范而实证的研究方法发展了可持续认知、环境价值观和可持续意动等结构化量表。量表发展充分借鉴和利用环境意识、心智模式等理论成果。比如,环境价值观的测量直接选用了全球应用广泛的Dunlop NEP量表的部分项目,在可持续意动量表发展中,也重点参考了Senge(2008)对可持续心智模式的描述和环球扫描公司使用的调查项目。在此之外,本研究采用了严格标准对测量量表进行了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最终,提出了14个项目组成的可持续心智模式量表。如前文所述,研究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及各项信效度指标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标准。

(3)基于成性多维构念的测度方法为该类构念测度提供了可参照范式。

与潜因子多维构念不同,可持续认知等各维度并不能单独反映总体构念。因此,要确定各维度因子在总体构念上的荷载系数才能完成可持续心智模式的测量。为此,本研究在调研中增加了3~4个结果变量,与可持续心智模式形成结构方程模型,从而完成对相应荷载系数的估计(如图2)。虽然对本研究提出的荷载系数结果的稳定性并没有进行比较性验证,如果导入不同的结果变量指标,荷载系数可能出现变化。但是,这种途径不失为达成可持续心智模式测度的有效方法。从为确定荷载系数而构建的结构模型拟合中,本研究发现拟合结果较为理想,表明该类测度方法具有外在的推广价值,在其他构成性构念的测量中可以推广使用。

当然,本研究还有不足。

首先,在理论构建阶段,大量运用了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理论推演,但没有对典型样本进行充分的质性研究,有可能在构念建构阶段造成内容遗漏。

其次,在探究不同维度与总体构念荷载系数的稳定性方面并未深入探讨,没有导入更多的结果变量以比较验证荷载系数的稳定性。

再次,对可持续心智模式构念维度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的探索并未充分展开。这些不足可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曹科岩, 龙君伟 (2009). 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科研管理, 16(5), 155-161.

曹振杰 (2013). 基于扎根理论的员工和谐心智模式构念开发. 管理学报, 10(8), 1110-1115.

陈兰芬 (2011). 心智模式矫正与自我超越. 学术交流, (5), 40-43.

洪大用, 肖晨阳 (2007). 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 社会学研究, (2), 111-135.

洪大用, 范叶超, 肖晨阳 (2014). 检验环境关心量表的中国版(cnep)――基于cgss2010数据的再分析. 社会学研究, (4), 49-72.

吕晓俊, 俞文钊 (2005). 团队心智模式的实证研究. 心理科学, 28(1), 180-182.

莫法特 (2009). 定量化和模型化的可持续发展(肖文丁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鉴忠 (2009). 酒店管理人员成长型心智模式对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实证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开大学.

王鉴忠, 宋君卿, 曹振杰, 齐善鸿 (2015). 企业管理人员成长型心智模式对职业生涯成功影响的研究. 管理学报, 12(9), 1319-1327.

王庆宁, 张国昀, 张斌 (1999). 企业家的心智模式与能力结构. 企业改革与管理, (3), 12-13.

吴明隆 (2010).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 SPSS 操作与应用.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叶文虎 (2010). 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第3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徐桂红, 曾永学 (2002). 试析企业家心智模式创新的途径. 华东经济管理, 16(5), 65-67.

武春友, 孙岩 (2006). 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 预测, 25(4), 61-65.

周志家 (2008). 环境意识研究:现状、困境与出路.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19-26.

Argyris, C., & Schon, D. A. (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New Jersey: JosseyBass.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6(1), 74-94.

Denzau, A. T., & North, D. C. (1994). Shared mental models: 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 Kyklos, 47(1), 3-31.

Dunlap, R. E., & Van Liere, K. D. (197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4), 10-19.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 Jones, R. E. (2000). New trends in measuring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6(3), 425-442.

Hawcroft, L. J., & Milfont, T. L. (2010). The use (and abus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scale over the last 30 year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0(2), 143-158.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7).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olyoak, K. J. (1984). Mental models in problem solving. Tutorials in learning and memory, 193-218.

JohnsonLaird, P. N. (1983). Mental models: Towards a cognitive science of language, inference, and consciousness (No. 6).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第7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情商 思考

“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就业难题正在引发党和政府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情商教育,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一、关于情商含义的粗率诠释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的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把情商定义为: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自我激励,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及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的能力。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教授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约翰・梅耶则把情商描述为三种能力组成的结构:第一,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第二,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第三,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的意志过程。情商到底是什么?通过心理学家们的分析,可以理解为: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智商是对一个人的智力因素的测定,而情商指的是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测定。非智力因素包含人的兴趣、动机、信念、情感(情绪)、理想、意志、性格等要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综合性素质。情感(情绪)、意志是其中一些较活跃的因素,起着动力和强化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在一生中能否成功、快乐。丹尼尔・戈尔曼曾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

情商分为5种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自知、移情、自律、自强和社交技巧。心理学家贝蒂・拉德说:“自知意味着你知道自己当前的感受。大多数人并不做深入的思考,因为我们整天都忙忙碌碌,所以就无暇反省和自知。”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与他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越一致,他的人际关系就越成功。移情指的是不仅了解自己的情绪,还能感知周围的情绪。拉德还说:“移情能培养我们的同情心和无私精神,并能带来合作。”自律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它指的是能很好地处理忧郁、暴躁、愤怒等灰色情绪,以及不胡乱发作或陷入绝望状态的能力。斯迈尔斯曾说过,“自制自律是一切美德的基石。”自律是戒掉陋习的基础。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定是具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是不需要被别人监督的。一个情商高的人一定能更好地从人生的挫折和低潮中恢复过来。自强是指自强的人并不需要经常的刺激来推动,他们能够很好地控制情绪,不满足于现状,不靠冲动或刺激就能采取行动。社交技巧指的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掌握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完成任务能力。一个人的成才成功,不仅在于有没有智慧,比智慧更重要的是能不能与人团结合作,取得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一个不会团结、不会包容、不会欣赏、不会感激的人必然到处碰钉子,即使是大才也成不了大用。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学生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是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复合,而且是情商与智商的复合,还应是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复合。

二、关于高职学生情商低下现象的因由探析

今天在高职校园环境中,常常看到部分学生把上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所学并非所爱,学习情趣不高,以致情商低下的现象(也可称为道德素质缺失现象)表现突出,笔者简要归纳有之:

1.缺少爱心,对亲人不敬重。很多学生不考虑父母的艰辛与期望,浪费时间、浪费财务,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超前过度消费,不惜加重家庭经济负担;有少数男生把脏衣服背回家要父母洗。有的学生对集体环境缺乏责任意识,似乎这一切都与自己毫不相干。也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会对这些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对自己不负责,虚度年华。表现在缺乏对学习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学习目标不清晰,对自己的学业没有规划,厌学、懒惰,上课听MP4睡觉、玩手机发短信,个别学生过度迷恋网络游戏、上网,有的甚至沉溺于黄、赌、毒中不能自拔,严重荒废了学业并受到学校的警告。07年6月2日扬子晚报A8版报道的寒门学子“沉迷网游无法修完学分被学校警告”的案例就是很好的例证。

3.自制能力不强,生活邋遢。

高职生“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弱,在宿舍不讲卫生,用厕后不冲水,就寝后大声喧哗;公共场所任意吐痰,乱扔瓜皮籽壳;生活、学习用具及久脱未洗的脏衣、鞋袜随放;床铺不叠,地面不扫,有人戏说学生宿舍是“床上调色板,地上杂货摊。”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将企业“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管理法引入到学生宿舍日常管理中,但仍然有些人我行我素,许多宿舍得不到“6S”的标准。

4.公德意识差,行为失范严重。不懂得尊重师长,上课迟到、早退、缺席,有的人对师长持对立态度;在公共场所吸烟,出口就带污言秽语,有的人在课桌上、墙壁上乱涂乱画,甚至写下一些不文雅的语句;不爱护公共财物、践踏草坪;还有少数男女学生交往行为不得体,自觉或不自觉把异性朋友带入宿舍等现象,严重玷污了校园的风气,甚至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造成高职学生情商低下现象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主要有:部分高职学生的情商存在“先天不足”。由于知识的局限、社会阅历、人生经历的欠缺,加之思想不定型,出现自我好强但缺乏自控能力的矛盾;渴望成材但又缺乏吃苦钻研精神的矛盾;崇尚优良道德但又不能约束、规范自己行为的矛盾。另外,高职院校门槛太低,校园文化积淀不深,与普通高校相比差别很大,这又和很多学生心目中所期待的大学生活产生很大的反差,加重一些学生的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的灰色心情,因而逐渐衍生了一些情商低下的现象。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失当包括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家庭经济结构的差异等;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所表现的一些负面效应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污染;加之社会上对职业学校还存在偏见等都给学生情商低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着力培养高职学生情商意识的思考

传统上人们从来都认为智商的高低是决定人的聪明与否的标准。然而为什么有些智商高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却业绩平平?有些聪明人甚至还做出许多蠢事?而一些在校表现一般、不受老师欢迎的学生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后甚至如鱼得水,成为独占鳌头的行业专家。答案并非是智商的高低,而是由于情商的影响。智商很重要,情商更重要。智商决定学业的高低,而情商决定职业的成败,智商决定录用,情商关系提升,进而决定命运。现代教育心理学家所言: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20%取决智商,80%取决情商。情商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重要,但它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在于后天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增强学习、诚信、竞争、敬业等意识方面,着力培养和发展高职学生的情感商数。

一是开放的学习意识。学习在未来将变得至关重要。学习以应时变;学习以长才干;学习以蓄动能。在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中,要求把学习贯穿于生活和工作的整个过程,成为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以致成为每个人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的信息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未来将更是如此。高职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大千世界。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以及缩小与别人的差距,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二是诚信意识。诚实守信原则是为人之本也是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历来为国人所推崇。古人曾经说过:“真实无妄,始终不息,表里不杂,谓之诚;询物无违,四端百行,必以其实,谓之信。”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把“诚实守信”融入到职业道德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使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能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培养诚实守信的观念,忠诚于自己从事的职业,信守自己的承诺。目前社会上确实还存在着许多不诚信的现象,但作为未来高素质劳动者应具有社会责任心。社会是由每个人组成的,所以人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培养好自己的诚信人格。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成为一个诚信的社会。“人无信不立”。信用在一个人的品质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学校为他们在校期间打下良好的诚信根基,可使之受益终身。

三是竞争,合作意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特征,有了竞争,才有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没有竞争的社会将失去向上的动力。一个人若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或者说生存意识)就会难以站稳脚跟,别说求得个人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竞争可以克服惰性、促进人的进步和发展。仅有竞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一味强调竞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恶化,严重的还会使整个集体陷入无谓的内耗中,最终影响到集体事业的发展。面对市场新规则,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体现竞争,已经渐成大势。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和工作内容智力成分比重的增加,许多工作不再依靠个体力量来完成,而要依靠团队合作来实现。我们每个人都处在不同的团队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工作之间的连接、技术之间的交流,都成为团队合作的常用工作形式。每个人的效果和业绩与合作息息相关,没有合作就没有成功。合作是人际和谐的基石。在一个集体合作是第一位的,竞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合作。

四是形象意识。商业行当有句俗话叫“货卖一张皮”这句话道破的是形象包装的重要性(当然不是伪包装)。有些人对此存在误解,把它和“以貌取人”画等号。其实,要有形象意识,并不一定要刻意去表现什么,而是要求“走有走样,坐有坐样,站有站样”,以增强肢体与语言的协调感。只要他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时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就可以了。若因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肯定不利于个人形象。如果高职学生能早点认识到这一点,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肯定有不小的好处。

五是角色(转换)意识和敬业精神。当今的社会是个人才流动频繁的社会。人才价值将通过流动而得以体现。我们再不可能像父辈那样,一辈子只从事一种职业。不管岗位怎么换,角色(转换)意识和敬业精神总归是要有的。角色(转换)意识是指行为要与不断变化的环境相适应,要善于灵活地从一个角色迅速转换到另一个角色,方能适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要求。而敬业精神则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的热爱。比尔・盖茨说:“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助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爱岗敬业的专家型员工无论何时何处将永远都受欢迎。即便是自己的企业,没有这种精神也同样干不好。高职学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将会大大增加自己未来成功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EQ)[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何连锐.加强人文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发展[J]教育研究 2006.5

[3]且东.我们离“诚信中国”有多远[J]07.13 《读者》

[4]张向阳.对和谐社会中人际和谐的理解[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07.1

[5]乔・卡洛(英),文姗编译,情商与成功[J] 07.11 《读者》

人工智能职业环境分析第8篇

[关键词] 企业;胜任力管理;人力资源测评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118-3

一、前言

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例如人的体力,知识,以及人是否暴躁,活泼等,虽然对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能力。能力在管理学上的解释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概述和分类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能力分为以下的几种: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最主要有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能力。而创造力则是指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

能力与大脑的机能有关,它主要侧重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即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能力是人依靠自我的智力和知识、技能等去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表现出来的心身能量。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

(三)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受学习和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先天禀赋。晶体智力则是指获得数学、语文等知识的能力,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四)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都被认为是社交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被认为是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又成为顺利地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条件。

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3种认知能力:言语信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的能力);智慧技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的能力);认知策略(有意识地调节与监控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能力)。

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紧密地联系着。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

三、能力的结构理论

从上世纪初期开始,心理学界就对“能力”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能力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等问题。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等问题。这些研究主要包括能力的二因素理论(C E Spearman, 1920)、群因素理论(L L Thurstone,1938)、智力三维结构理论(J Guilford, 1959)、智力层次结构理论(Vernon)等,不过这些理论主要着重个人能力的测试与开发,未能完全与工作岗位、企业竞争力或绩效有关。

(一)群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测验权威瑟斯顿(L.Thurstone)认为智力活动都是依靠彼此无关的许多原始因素或原始能力构成的。他从不同的测验中概括出7种主要因素,分别是计算能力、言语理解能力、词的流畅性、记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知觉速度。瑟斯顿为此设计了基本智力测验来测量这7种因素。结果发现这些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相关,这说明它们并非彼此独立。这实际上又支持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二)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农(Vernon)提出智力层次结构理论。弗农把斯皮尔曼的一般能力因素作为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之下包含了两大因素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能力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能力因素;第三层是小因素群;第四层是特殊因素。由此可见,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只不过是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的深化。

(三)双因素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Spearman)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大量可能与能力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后,提出能力结构的二因素理论。他认为能力包括两个因素,即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每种心智活动所共同具有的,基本上是指推理因素,S因素则是因心智活动不同而各异,它指专门领域的知识。完成任何一项作业都是以上两种因素决定的。由此,斯皮尔曼得出G因素是能力结构的基础与关键,是一切能力活动的主体。

(四)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提出了一种和二因素理论不同的构想,他不同意G因素的存在,在二十余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理论,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考虑。智力活动就是人在头脑里加工(即操作过程)客观对象(即内容),产生知识(即产物)的过程。智力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5个因素;智力加工的内容包括图形(具体事物的形象)、符号(由字母、数字和其他记号组成的事物)、语义(词、句的意义及概念)、行为(社会能力),共4个因素;智力加工的产物包括6个因素,即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这样,智力便由4×6×5=120种基本能力构成。1971年,他把内容维度中的图形改为视觉和听觉,使其增为5项,智力组成因素变为150种。1988年,他又将操作维度中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使其由5项变为6项,智力结构的组成因素便增加到5×6×6=180种。吉尔福德认为每种因素都是独特的能力。

四、胜任力理论概述

最早研究胜任力的是罗马人,他们最初的研究是如何应用到罗马士兵的属性上。胜任力在管理学上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的研究。称其为“管理胜任能力研究”。泰罗认为,完全可以按照物理学的方式对管理进行研究,他所进行的“时间-运动研究”就是对胜任能力的一种分析和探索。20世纪70年代,哈佛教授戴维发现组织采取传统的手段选聘的员工,不能预测其在复杂的岗位或者高层次职位上的绩效,或者其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开始定义胜任力可以预测工作绩效,不会因其他诸如种族、性别、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美国词源》将胜任力定义为具有或者完全具有某种资格状态或者品质。这个定义很好的指出了胜任力的一般状态,但是它并没有说明测评企业员工胜任力应该应用的方法和技术。自从这个定义出版之后,很多的学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胜任力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定义。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miborrow认为管理者胜任力是经验、责任、知识与技能的混合,从一方而来说,是指管理者的条件,从另一方而来说,是指管理者执行职务的能力。Boyatzis将胜任力定义为一个人所具备的某些基本特质,而这此基本特质是导致及影响个人在工作上,能表现出更好、更有效率及成果的关键基本特质。Spencer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klemp认为胜任力是一个人能够有效地或者出色地完成工作,他所具有的内在的基本特点。这一定义被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所广泛接受。时勘、仲理峰给胜任特征作的定义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这此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倾向性的等等。彭剑锋、荆小娟认为胜任力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反映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由Spencer的定义将胜任力划分为以下六种特征:①动机:是指一个人从事任何活动,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形式,它总是指向未来的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它既表现为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②特质(性格):是指个性、身体特征对环境和各种信息所表现出来的持续反应。是具有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同的能力,具有诱发和指导顺应与表达的等同(意义上始终一致)形式的一种神经生理结构。特质不是习惯,习惯比特质更具体。例如,一个人也许会有刷牙、勤换衣服、梳头、洗手、剪指甲等等习惯。然而,他具有这些习惯的原因是具有清洁这一特质。换言之,一种特质概括了许多特殊的习惯。③自我概念:指一个人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印象。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④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基于态度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与风格。⑤技能:指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⑥知识: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

图1 员工胜任力冰山模型

工作绩效能否产生,是对员工自身素质的预测。企业在选人和用人方面,需要注意这些较为深层次的胜任力,因为这些胜任力不像技能和知识,是后天无法培训的。Spencer的胜任力模型也可以用洋葱来作形象说明比喻(见图2)。洋葱从外层一直到里层,代表胜任力的六个特征。从表面的胜任力,一层一层的分析到内层的胜任力,表面的胜任力如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核心的胜任力如动机和特质,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图2 员工胜任力洋葱模型

五、人力资源测评的含义

人力资源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方法通过一定方式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测评目标系作出量值或价值判断的过程,或直接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判断人才具备的某些特征的过程。

通常,人力资源测评是通过人员的外在表现来进行测量和评估,它是由测量和评估两个方面构成的。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评估泛指对人与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两者是相互制约、互为条件的,人力资源测评正是二者的统一体,是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

六、人力资源测评相关理论综述

(一)特征——因素论

特性-因素论认为个别差异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个人心理与行为中,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某种能力模式及人格模式又与某些特定职业存在着相关。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人都有选择职业的机会,人的特性又是可以客观测量的。特性-因素论(Trait-Factor Theory)的渊源可追溯到18世纪的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建立在帕森斯(F.Parsons)关于职业指导三要素思想之上,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威廉斯(E. G. Willianson)发展而形成。

(二)人格类型论

人格类型论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职业指导学家霍兰德创立的。霍兰德对于人格和职业的关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在现实的文化中,可以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环境也可区分为上述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上述理论假设的基础上,霍兰德提出了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霍兰德认为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但是个人又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其人格类型在某种程度上相近于另外两种人格类型,则也能适应另两种职业类型的工作。也就是说,某些类型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关性,同时每一类型又有种极为相斥的职业环境类型。

(三)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是关于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尤其其工作性质、工作条件、环境、条件的不同,对工作者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同。在进行职业决策时,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来选择不同的职业,即进行人-职匹配。对于个体和组织来说,进行恰当的人-职匹配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职匹配理论是现在人才测评的理论基础,其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是“特征因素论”和“人格类型论”。

参考文献:

[1]张帆.我国企业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7:150-152.

[2]吴晓婷,吴晓荣.构建胜任力模型增强中层管理者执行力[J].当代经济,2010,5:17-19.

[3]白静.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基于执行力的视角[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7:23-25.